《農村再生條例》的美麗與哀愁(2)大進社區經驗分享

這個過程我希望很多人認為《農村再生條例》有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但對農村總是一種關心與開始,我還希望《農村再生條例》大部分都不錯,但是有問題的部分可以跟一些前輩、專家、老師可以大家好好的想該怎麼控管好…

前言:

本文為「第六屆農村願景會議」中,「農再條例大家談-《農村再生條例》的美麗與哀愁」座談會的的記錄整理系列文章。

《農村再生條例》的美麗與哀愁(1) 請點選這裡閱讀。

主持人:

很謝謝我們的理事長,一般來講法條是很枯燥的,但是理事長把它講的很嚴謹,那中間參與的過程還有他的經驗,讓各位可以快速的認知與了解,其實我們社大也非常的用心,接下來我們找三個真正在做的社區營造的朋友,來分享一些他們經營的一些經驗,我們先由大進社區的張文仁理事長,來分享一下你的經驗。

從2007至今的大進社區經驗分享

主講人:張文仁(宜蘭縣冬山鄉大進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我先自我介紹,我是宜蘭冬山鄉大進社區發展協會的理事長,我是張文仁。

其實,要說社區的經營,我算是幼稚園科的,我是從台北打拚回來故鄉的孩子,我家也有很多甲的地,剛好中山社區的隔壁,就是香格里拉的山腳看過去那一大片地的其中一戶就是我家。

其實我今天來這邊只是想分享,在九十六年到現在這段時間,大進社區所發生的一個小過程跟一個歷程。

大家看到第一張投影片後一定覺得很懷疑,這盞路燈這樣閃,其實只是一個心聲的表達,我想表達的是大進村的心聲,以往,我在這離鄉背井的當下,就看到大進村一片美麗的山河,為什麼我會離家?因為沒賺錢,沒有辦法我維持我自己一個人的生活,所以離家,離鄉背井很辛苦我流浪也有十多年了,但是為什麼表達這心聲,以往對政府我非常沒有信心,不管是對哪一黨在執政,我以在農村的心情來講,我對政府永遠都是抱著失望的心情。

是一盞路燈,以我的前途跟未來都是這樣的感覺,沒什麼好的建設,建設就算有也是七零八落,完全就不是我們要的,但是不要的卻是像山一堆,大進社區是一個很可憐跟悲慘的地方,需要的是機會跟關心,大進社區完全沒建設,但是做壞的、做大型的垃圾場,變廁所的都裝潢的最多,

再來,納骨塔,有聽過吧?現在還在抗爭,我們是用命在跟它抗爭,來就要跟它拼了,再來,連政府部門去到那也要騙你抽你的地下水,這是我們隊員去巡邏時才去阻止他,那插下去就都沒救了,所以這個心聲就是說,以往大進社區我相信很多做社區以往叫做「憨人」,其實都不是憨人,是太呆板了,是呆板不是憨。

開始參與培根計畫

所以說,民國六十九年很多的簡單的機會,很幸運我去看到的那個水保局舉辦的「培根計劃」,只是我們總幹事在網遊時去看到的,無聊時上網看到那個培根計劃,我就想說「政府是瘋了嗎?我這些事都沒做完還做吃的,做什麼培根?」

我還以為它把我當瘋子,那個我沒興趣,三餐都吃不飽還做培根?結果他說不是耶!它那個要上課啦,我就仔細來看,看一看覺得還不錯耶,正好我跟林主秘我們多多少少都有認識,就想這個到底是要做什麼,他就跟我們講個大概,我們就覺得很好玩,就上班的時候大家聚一聚,說無聊就來上課好不好?結果大家都答應!

去上了以後就根據我們自己需要的課程,例如說課程對我們社區未來更有幫助,那我們盡可能上課,那老師也可以自己選的,不錯喔,老師的課一上再上,我們都上不煩耶,因為都講到我們的心聲去,所以我們就有興趣啦,那如果說的我們沒有興趣喔,那一定打瞌睡的啦!真的不誇張的啦!

我也打瞌睡過,我從台北回來之後,陪我們船長,我們船長就是社區總體營造優秀的社造員,我是陪讀的書僮,因為我是天天都去上課,直到有一天我重感冒,到上課的地方後還是頂不住去吊點滴才沒陪他的,事後一路走來,有個心情就是希望能改變我們的社區,我不是那麼有能力的人,但是我希望我們的社區,可以變的比較有希望,

所以說對上課的過程,我們很認真,我們從來都沒有說因為這個課無聊、枯燥而不要上,越上越有心得,因為要慎選課程,選對東西是適合自己的,光是林教授的課,我就上過好幾次,我們大家都對他的印象很深刻,他能夠針對我們社區的問題,去提出我們的需要跟他的看法,讓我們有個概念,再來,培根計劃給我們最有經驗的感覺就是上完課大家回來,大家就分組做社區的資料調查。

4838391-2078760
大進社區美麗的生態池,由村民自力打造。記者邵冰如/攝影(圖片引用自聯合晚報)

調查後才知道社區有很多寶藏

其實我們看到社區的未來,以前為什麼不好是因為我們社區裡面有很多人才,有興趣的人也很多,但是你社區都沒有整體調查社區裡面到底有什麼好的東西,值得保存跟發展的方向,但是也很多不好的東西到底要怎樣去控制,不要給它繼續或是如何改制,這些都是資源調查的過程開始分組,這是我們自然資源的調查,跟我們的村長一起,我們就開始做資源的調查,其實我們就會發現大進村的美在哪!在香格里拉的附近就是了。

各位不曉得有沒有看過,這邊美景在大進村也有喔!不是中山才有瀑布喔!我解釋的再清楚一點,這是兩個瀑布,但是很少人知道,因為它很原始,但是我沒有好好的整體的去規劃,就算有好的建議、周全的計畫我也不希望對外開放,這是我們的小埤仔溝,各位看到的這是山泉水,我如果沒去調查我也不知道這溝的水是那麼的清澈,裡面的魚很多,

再來,這個是我們的小埤仔湖,小埤顧名思義我的隔壁是大埤,大埤就是梅花湖啦,小埤這個地方就是我們大進村發展史的起源地,都是在旁邊那片山居住起的。

大家都聽過四方林,為什麼四方林?因為一整片都是山林,所以叫做四方林,也叫做小南澳,為什麼叫小南澳?因為是大南澳那邊泰雅族的狩獵區,只打獵的地方而已,你如果在這地方砍材之類的,動物會跑光光,就沒有了狩獵區,所以泰雅人當然會殺你,所以那時候就會被出草,所以大進村的歷史沿革是因為發展是非常困苦的,但也造就了很多美麗的地方。

這張投影片也是在大進社區,我相信很多地方我們沒有去發現而已,其實,發現之後知道很多不好的地方,有房子沒人住。很有趣的地方。

下一張叫做「有路沒人走」,如果世界已變得有路沒人走,有厝沒人住,有米沒人種時這個世界就是要消滅的時候,地球就要消滅啦,現在已經到了有路沒人走了!

再來,其實這些我小時後都看過了喔,這很美麗,我都在那遊戲的地方,現在都變成這樣了呀。

再下一張,只是,裡面其實有很多寶貝喔,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我去上網看過,世界有很多國家用石片蓋房子,它號稱世界只有三個地方有,就只有澳洲、中國大陸跟台灣有喔,用真的石片、石板蓋房子,我家後山一般引水到地上灌溉大概都要六公里,都用石片,可見石片生產有多豐富,這款的都不能去破壞,要保存,這很值得的,

我們下次也要用這個包括排水管我也要用這個,這個好整理又不會塞管,哪裡不好我如果馬上看到就可以馬上建設,壞掉就再放一片上去就可以了,這是真功夫,這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很多人在說石頭屋,我們家也是石頭屋,我們是石板,我們田地很多,田裡挖到處都是,你要幾片就砌幾片,大的可以拿來填石頭,小的切一切可以拿來蓋屋頂,

我讀到高中的時候還在住這個石板屋裡,就是有一個窗子,讀書時都躲在那念書,這是我的經驗啦!我也沒幾歲只是頭髮比較少而已,我四十幾歲而已喔!

980410-4838391-2078761-36.jpg
石板屋不但重現先民文化,也打造大進新地標。記者邵冰如/攝影(圖片引用自聯合晚報)

社區居民參與創造奇蹟

各位請看一下,這要消失的先民文化,這在大進村有喔!就是起火堆,我簡單的起起火堆還可以一邊烤番薯喔,但是這不好燒,目前為止我們村裡的阿木兄真的很厲害,他有辦法為了燒這個就戒酒了,因為要顧火燒八天,而燒法並不是傻傻的就這樣一直燒,這都需要控制,他有辦法控制火的大小,但是方向並沒辦法控制,因為風會吹,

有時看了你會笑死,你去看他燒,當火勢太大時它會破掉,啵一聲,你如果聽到啵~啵~啵那就是無法控制火侯,但是有的地方控制好後,燒八天還要再讓它冷四天,很可怕,他常常都會明明就燒的很漂亮怎麼還會破?原來是不小心就打盹了,喝酒喝到想睡覺沒有顧火,沒有去控制,所以壞一大堆,這就是他的經驗,他的經驗也讓他成功戒酒!

但是你看這都是沒有上釉的,自然色這麼漂亮,其實我們發現到這區很多好的,也有壞的,這是大家都在那裏討論,結果若是沒有去行動就都不會成為主意,都只是理想、夢想而已,所以這就不要講了,真正的會做的,人家說要成功是要用做的,做多做少都是要做,這是我們的觀念喔。

你看!我們這樣做,這是在蜜餞行旁邊,各位去蜜餞行應該都有看過,這土地都樹林很凌亂大馬路邊這樣能看嗎?結果那是我們一個理事的家,他說只是找個示範點而已沒什麼動機,只是稍做改善才不那麼難看,也順便跟別人示範說很亂的地方我也可以把它用乾淨,這都是他們家自己動手去用的,建材都完全是就地的,然後他們也想說不要用水泥就用土粉加水,他的樹都沒有去移動到,只是環境上的改變就變得很美。

再來,我覺得應該把我們路整理一下,這不用任何計畫,這都是我們當義工去做的。下一張,各位聽過紫色花道嗎?紫色花道就是代表大進村的紫色野牡丹,現在已經種二年了,當花全部都活起來的時候,各位來大進社區會發現紫色花道真的有可能是身為大進村未來的一個代名詞,

現在大約種了四萬株,這四萬株都是我們村莊裡分成好幾期,一期一期的去種,都是自己兼工去種的,種好要澆水、拔雜草、施肥,這過程都要居民自己動手做,要做的過程是大家都已經商量過的,甚至是為什麼要種野牡丹這當然有經過大家很多的意見溝通,提出來表決大家同意要種的。同意要如何種,何時種都是大家同意的不是我說了算的。理事長是最小的不是最大的,是只負責一樣就是-「做好大家的意思」。

這個地方就是一個閒置荒廢的地方,但是以前我小時候人情味就是我們的標誌,所以說到處都有奉茶的亭子,但這只是我們要回味要把它的意義跟精神和人情味找回來,利用閒置空間把它整理好後做一個奉茶的亭子,這奉茶亭都是用在地的建材蓋的,完全沒用到一隻釘子,都是用藤去攀藤,

藤不好處理,都是老一輩的人在教我們,蓋的時候怎麼蓋呢?都就地取材,有在村的老師傅教我們蓋,這我爸也會蓋我有住過,這雖然是很簡單蓋起來的沒有什麼,但是路過的人很多都會在那休息,像前陣子下大雨在那躲雨休息到杯茶喝,這樣就很爽了!

大家可能覺得示範社區應該拿了不少錢,我在這跟大家報告九十七年度到現在七、八樣工程製作費都五十萬到八十萬左右的都有,這次外面的營造廠估四百五十萬都還不敢做,我八十萬就做起來了,但是我花了多少工程日?一百二十八天,一天二十小時這都不用錢,自己要的自己想辦法,

這個過程我希望很多人認為《農村再生條例》有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但對農村總是一種關心與開始,我還希望《農村再生條例》大部分都不錯,但是有問題的部分可以跟一些前輩、專家、老師可以大家好好的想該怎麼控管好是比較重要啦,但是農村要發展是要改變的。

(本系列待續)

《農村再生條例》的美麗與哀愁 (1) 內容與爭議簡介

本文為第六屆農村願景會議中,「農再條例大家談-《農村再生條例》的美麗與哀愁】座談會的討論記錄,時值「農在條例」即將在立法院闖關,其中內容有許多可再協助釐清條例爭議。本系列共切分成5篇,以下是系列之(1)….

前言:

第六屆農村願景會議於2009年5月1、2兩日,由宜蘭和羅東社大,於宜蘭縣冬山鄉辦理。由於宜蘭是農業大縣,加上主辦社大強力宣傳,吸引了爆滿的人數參與。此外,宜蘭人好客以及社大做事認真的態度,也讓所有與會者留下深刻印象。

底下即為其中一場座談「農再條例大家談-《農村再生條例》的美麗與哀愁】的討論記錄,時值「農在條例」又要在立法院闖關,其中內容有許多可再協助釐清條例爭議。因原文篇幅較長,共切分成5 篇文章以利閱讀,,以下是系列之(1)。

990329nucunyuan-400.jpg

第六屆農村願景會議,吸引許多人士出席。

農再條例大家談-《農村再生條例》的美麗與哀愁

主持人 :林致遠(蘭陽技術學院休閒管理系主任)

引言人 :曾旭正(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

案例分享(1):宜蘭大進社區

主講人 :張文仁(大進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案例分享(2):宜蘭港邊社區

主講人 :林銀河(宜蘭縣港邊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案例分享(3):花蓮牛犁社區

主講人 :楊鈞弼(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總幹事)

與談人(1):林明賢(臺灣企業責任協會副執行長)

與談人(2):黃錦峰(淡江大學公共行政系講師)

紀錄:鄧敏宏(羅東社大專案秘書)

農再條例爭議內容與過程簡介

引言人 :曾旭正(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

大家好,很高興見到各位。

我們每半年辦一次農村願景會議,除了老朋友之外,他每次都慢慢增加一些新的朋友,這代表越來越多人關心農村。

這些《農村再生條例》我大概用我這段時間跟大家講幾個部分。

前面很簡單跟各位介紹一下這個《農村再生條例》,藉一個立法說明這個事情的進展,我會談一下舊的法案基本的問題,面對立法的事情,我們的行動不可能的是什麼?

我想在場的朋友,大家對《農村再生條例》的法案的理解深淺可能不太一樣,不過,作為現代的一個公民,要努力的針對我們相關的法案,認真的去理解他,然後再提出批評,特別是他還在立法階段的時候。

因為法律通過的時候,公務員是依法辦事,那很多東西就會像大機器一樣一直轉過去了。所以立法階段是非常關鍵的,《農村再生條例》這個政策是在馬總統競選的時候他的愛台十二大建設中的一項,當初一些人還滿懷理想的,最主要的就是現在的農委會主委-陳武雄先生,所以當初他們在這些裡面提出說:「要通過《農村再生條例》的立法,然後要在裡面編一千五百億,來推動農村再生的工作」。

這件事情在去年選舉完之後,換新的政黨執政,在去年的年底的時通過了一讀,在這之前,大家都不太去注意到,一直到通過一讀之後,一些人才發現這個條例的內容,茲事體大,所以就開始來關心這件事情。

《農再》條例座談曾老師的報告

曾旭正老師的引言報告。

法案有問題,為何不願開放討論?

關心這件事情的時候發現法案裡面有很多問題,既然法案裡面有相當多的問題,那是不是應該想辦法讓更多人能夠去討論他,所以就要求立法院應該要辦一些公聽會,那初期其實是民進黨的立委就主動辦一場公聽會,後來才又要求立法院辦正式的公聽會,但是很可惜,在辦公聽會的過程中,雖然正反的意見辯論的相當激烈,就是說大家對裡面有很多的質疑,但是大家在媒體上都看不得到,為什麼?

有一部份的原因是,由於這幾年經濟的不景氣,我們的媒體他們的經營方式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現在包括聯合、中時這些大媒體,也都可以「花錢」做新聞。這樣的事情有個概念就是說「置入性行銷」。他不是廣告,把政策宣導包裝成新聞,那新聞裡面他可以採訪誰,呈現出什麼樣的狀態,寫得很清楚,甚至說辦一個座談會,然後又是全版登的,是多少價碼這樣子,他幫你處理成四、五則新聞,比如說三十五萬,或者是另外報多少錢。

但是在過去有相當程度的媒體還是會有點自律,還是會想那樣的東西看起來比較像是廣告,或是很清楚的政府單位的宣導,可是現在最恐怖的是說,它變成讓你以為是新聞,是一個報導,而且看起來好像是滿平衡的一個報導,所以以那次在法院的公聽會為例,那一次很多的農民還帶了他們的農產品,說要送給農委會的人。

既然是一個公聽會,我們農民為什麼不能來這邊,還是個《農村再生條例》,為什麼我們不能來聽,現場的警察還說「這不是公聽會呀,這是立法院的內部討論」,就連他們自己都搞不懂狀況,在這個過程中,很顯然的包括政黨的操作、媒體的操作,讓很多事情都開始非常嚴重的扭曲,所以後來有些朋友去搜尋了農委會最近這半年多的一些案子,又發現了好幾個委託媒體的宣傳案,比如說委託中視就六百萬,六百萬還包括電視的部分,還包括由他們去審核的一些媒體,還做了一些相關的報導。

我相信在十幾年前,甚至戒嚴時代,大家對媒體都是保持著一個戒慎、懷疑的態度,但是越是到了這個情況下,越是搞不清楚了,你搞不清楚什麼事,什麼是新聞、什麼是廣告、什麼是謊言,所以我想這裡面就突顯很大的問題,我相信一個月大家的努力, 甚至是提出質疑,或是想辦法投書,也還是有些壓力產生,

所以呢,甚至我們有機會見到馬英九總統,在總統府裡面跟他談了將近三個小時,後來有些討論也出了很大的問題,可是在那之前,馬總統在美濃的時候,農民也提出這些問題,他說應該多討論,所以農委會就很快的在十天左右,就辦了十一場的「公聽說明會」,動員了各地都在辦活動,在那個會場上面幾乎都是一面倒的。

image

2009年4月5日,馬總統在鍾理和紀念館與美濃愛鄉協進會等地方人士座談農再條例。(蘇福男攝影)

農委會編列預算宣傳尚未通過的法案

社區的人都講,「我們多麼需要農村再生條例,等不及了!」農委會說他們對我們多麼好,我們什麼都不會,是他訓練我們的,讓我們有能力的,我們多麼需要他,這完全一面倒,這裡點出一個問題,我們看到的是一個還沒通過的法律,就已經編那麼多的經費去做法律的促銷跟宣導,這是有問題的,如果它已經通過了,成為政策了,那麼這個時候花了這些錢去做宣導、去教育,這是應該的,可是對一個還有爭議的,可是你透過這個宣導只是在講一個面向而已,

見到馬英九總統,他在那個會上面點出一個問題,他認為看起來是一個契機,就是他要花兩千億來照顧農夫,所以農村要不要藉這個機會好好做規劃。那農村既然要好好做規劃,農村的土地是整個國家的土地的一大部分呀,所以他是不是應該要跟國土計畫要結合,而不是單一個別的農村,每個農村都會想說要多一點建地呀,或是想要做什麼呀,比如說有的想要變西門町呀,那這個就變成亂了套。

所以那一天的會議是有要求說農委會是不是在法案上要重新調整,把國土規劃的精神納進去,甚至很多人質疑是應該要把產業最新的部分也納進去,那希望農委會在整理出一個新的法案,交給總統之外,必要的話也放在網路上去,讓更多人了解,讓大家好好來討論,不用急,不一定要急著在這個會席上一定要通過。

不過很可惜,四月二十九號那樣的討論完之後,五月八號農委會就已經跟立法院的黨團做了協商,很快的就弄出新的版本,但是那個新的版本,我們拿到之後看到的跟舊的沒有太多的改變,他的第三章的部分還是沒什麼調整,那現在的狀況是他們預期拿這個版本來跟民進黨協商,可是民進黨本來預期他們今天要跟民進黨協商了,民進黨已經關閉協商了,那國民黨是說那我們就強行通過吧,所以會席就延到六月十六號,可能就會在那之前通過它,那通過這個法例會是怎麼樣的呢?基本上沒有太大修改,所以很簡單的就是基本架構。

過度簡化想像的「農村規劃」

第二章的部分是談所謂的「農村規劃」跟「農村再生」,再生講完就是美化農村社區的景觀,那農村規劃就是交給社區由下而上,就是給社區的人去討論,提出他們社區這個所謂的「農村再生計畫」,但是,其實他們原來想像的農村規劃是一個非常簡單的規劃,大概就是村子裡面的人去整合一下,然後辦幾次討論,就把你們的願景提出來,然後就提出一個願景的想法,為什麼這樣說?

因為他在兩千億基金所列的基金用途裡面,甚至沒有一項是可以補助專業者來配合農村的人,一起討論作規劃,它變成是規劃費用,一直到最近最新的版本才勉強加進去,也就是說原來的想法裡面沒有這個部分,所以他的規劃是一個由下而上,去討論討論就提出來了,政府就說要跟社區的想法做整合,這個部分有個好的說辭叫做「由下而上」,所以是個很難得的機會,

因為過去大家在社區耕耘這麼久,對於經費也不是很穩定,然後又要牽涉到很多政府機關,看起來是比較簡便的,所以這個條例也造成了社造界不同看法,甚至有些問題跟矛盾被激發出來,就是有些人很樂觀,這是一個好的機會,也有人覺得這是一個很悽慘的開始,因為過去的經驗看到越多錢進到社區,它只會破壞人跟人的關係,然後做不必要的硬體建設。

土地活化是用來變更成建地嗎?

第三章的部分,就是長期以來討論最關鍵的部分,因為第三章叫做「土地活化」,它所謂的土地活化是提供一個機會讓農村的某些農地可以變更成其他使用,原來的草案裡面是為什麼要做活化都沒有講,是不清楚的,到底為什麼活化?是為了保育生態嗎?還是為了什麼然後來做土地變更嗎?

其實沒有講,他只有說土地活化,因為土地活化所以要變更建地,變更建地是因為要土地活化,所以就是沒講清楚,比較大的問題是,包括今天下午彭明輝老師他在公聽會上面有提到說「我們都沒有想一想十年後、二十年後我們要吃什麼」,意思是說現在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只有30.6%,我們有將進70%的東西是要靠外地進口的,那靠外地進口的時候,當糧食的危機產生了之後,我們怎麼辦?

像日本,他們的糧食自給率有將進40%,他們都很擔心了,所以他們的政府單位用很大的力量去想辦法,每年增加一點點那0.5%、0.1%去提升它,來確保他們糧食的自主權,可是我們只有30.6%,我們的農委會沒有任何的政策來面對這一塊,那這件事情跟農委會上有什麼關係呢?

就是它的第三章,土地變更的部分,我們不管有多少的社區會來走這條路,來把他們的土地農地變更,總之,它就是會減少農地,那減少農地跟糧食自給率的危機,到底是什麼關係呢?

好像大家都沒去思考,所以農委會說為什麼他們需要這個農地變更的這一部分,他說他想要解決的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在田園上面的引用農發條例十八條蓋農舍的部分,我們有這樣做之後,那些人就不能在那邊蓋農舍,只能在我這所謂的整合型農業準備地區,或者是農村再生發展區這邊來蓋房子,但是其實就法條來看很模糊,

我們今天至少籌備可能會邀請教授到與談,我真的很希望聽到他們講清楚,他們想像的機制是什麼,為什麼你在旁邊畫了一塊地之後,外圍的也許距離五百公尺、八百公尺外的農田某一個地圖,他就不會在那個地上面蓋農舍了,而會跑到這塊地來蓋,到底機制是什麼?一直沒有講清楚。

農村再生,要年輕人才能生啊!

第四章講到農村文化之類的事情,我想那部份其實是寫的很模糊,所以我們刺激他說,那你既然要講文化,應該跟文建會相關的事情要結合在一起,這是條例本身的問題,可是我們有些朋友他還可以跳到更高的角度去看這件事情,就是「農村再生,既然是農村再生,那到底是要再生什麼?」或者是「農村再生的根本需求是什麼?」

在這個過程中,國民黨曾經發動他們的黨工去農會發動連署,而且還說支持農村再升條例。

其中有一個農會,看到一個婦人走出來就說:「歐巴桑,來簽名一下、簽一下。」

歐巴桑說:「是要簽什麼?」

他說:「就簽農村呀,再生呀!」

「要再生?沒辦法啦,我都這麼老了,沒辦法再生了啦。」歐巴桑又說:「要叫年輕人生啦,我哪有辦法生呀。」

一語道破重點!

農村再生,重點是你能不能讓年輕人回來呀。

那年輕人為什麼要回來?原來的農村再生條例是說因為農村不夠漂亮,因為農村的房舍破落了,所以我們要去把它整理好,年輕人才會回來嘛,你想想看因為年輕人會回來難道是因為家不好住?家不好看?還是厝沒顧到?不是嘛,

最近在小地方也有一個好像是輔大的一個學生在寫的,他說他最近回鄉下去的時候,他發覺他們村子好像有很漂亮的步道,他跟爸爸說「你跟媽媽可以每天去步道散步」。爸爸說「都一把年紀了,還什麼散步」那究竟是為了什麼呢?農委會就提出來:「為了創造出讓都市人流連忘返的農村」。

我相信我們宜蘭已經做到這部分了,因為已經有很多都市人流連忘返,他們蓋了房子也不回去了,那些都市人來這邊流連忘返跟我們這邊做農的人有什麼關係呢?也許像中山社區這邊他們想要發展休閒農業,但是台灣四千個社區有多少比例的,會走這條路呢?

這個部分有很大的問題,沒有看清楚農村的再生機制是什麼,重點在哪裡?但就要編兩千億?那兩千億都是我們要跟後代借來的錢。

那因為這樣的事情而行動,其實我覺得力量是很小的,我們這樣去寫文章、去批評,去做些行動,但是如果從一個比較大的觀點來看,覺得台灣的關鍵就是最近的十年,這十年就是現在在農地耕種的老農,他們就要結束了,這十年就是一九六○、七○年代離開農村到都市就業的那批農村子弟退休了,這兩代的人都是跟土地最親的,這些是斷層的,所以現在的二十到四十歲的人大部分都對農村沒有實際經驗的,老農的部分他們關係不了這件事情,他們也沒辦法說站起來革命。

但是這些在都市的中產階級,也許基於他對農村的關懷,也許基於他想回來農村幫忙他們,可能會恢復關係,所以我們覺得這一次的行動就是農村再生條例,他也許是偶發的激發了農村自覺運動,就是透過這件事情,也許是讓更多人產生農村這種關係,會關心他,

所以比如說我們在網路上發動連署的時候,不到兩個禮拜就更多人連署,後面的留言都很令人感動,就是說其實很多人是關心他的,可是也許沒有一個管道,那到底我們要怎麼關心農村?怎麼把反對「農村再生條例」這麼不好的法案,反對的過程中能夠集結更多的關心跟力量,這東西不管法令有沒有通過,未來都是很重要的,

法令如果通過了,可能要很多人來監督,來想辦法讓這個法令的錢用得對喔,要不然開玩笑說:「我們設一個網站,可以登很多照片,就是像農村再生紀念物」,就很多不需要的東西呀,那花了好幾百億好幾千億。

那這個法令如果在這個會期上,我們把它阻擋了,沒有通過,那更需要很多人來關心呀,來想看看到底真正農村再生是需要什麼?然後提出一些建議,把法條修的更好一點,在下個會期或再下個會期把它做的更好,我想我們這個課題需要大家的關注,運動也還在進行當中,希望我們今天的討論能夠提出一些行動的想法,謝謝各位!

(本系列待續)

無盡相思:金顧阿公一路好走

記得農曆年期間,阿公應眾人的提問,精神奕奕地講述著相思寮的過往點滴。八十八歲的陳阿公,不只是相思寮最年長的居民,也是相思寮的活歷史。阿公見證了相思寮這個蔗工聚落,從日據時期至今的所有轉變,同時也見證了……

今天到相思寮幫詹律師的假處分案蒐集資料,從阿花阿桑家出來,瞥見木祥叔家門前搭起帆布帳,心底直覺不對勁……

走近,見正廳門前立起了一尚缺照片的靈位, 一時無言。

「這是…」

「阮老爸啦。」木祥叔艱難地回應我。

接過木祥叔兒子遞 過來的一柱香,心裡千頭萬緒。

「怎麼會這樣? 前兩天來找木祥叔,阿公跟我們說他不在,還閒聊了好一會兒。離去的路上,跟淑惠還談到阿公雖然快九十歲了,身體卻還很硬朗。」

怎麼會…?

木祥叔昨天有工作去跑車趟,家裡其他人也都去上班不在,等木祥叔晚上回來後,發現阿公不在家。

家裡內外不見人,鄰居幫忙喊人尋找,聚落裡外四處不見阿公身影。

鄰長嬸建議木祥叔報警。

一報警,原斗派出所回應:早上太平路往二林方向, 發生一場車禍。

我無法揣摩,那會是什麼樣的一種感受,當木祥叔站在派出所前,望著自己阿爸被撞爛的腳踏車。

「連最後一面,都沒見到…」

白天發生車禍時,因為阿公身上沒有證件,所以無法連絡上家人,去到二林基督教醫院的木祥叔,是直接被引領至太平間認屍。

記得農曆年期間,到相思寮接居民到后里交流那次,木祥叔熱情招呼大夥到他家吃中飯,吃飯時, 阿公應眾人的提問,精神奕奕地講述著相思寮的過往點滴。

八十八歲的陳阿公,不只是相思寮最年長的居民,也是相思寮的活歷史。阿公見證了相思寮這個蔗工聚落,從日據時期至今的所有轉變,同時也見證了中台灣糖業的盛衰歷史。

阿公,希望您一路好走 。

也希望您在天之靈 ,保佑相思寮:原地保留,永續長存。

相思寮後援會 謹上

990325xiangs-dsc_7357-300.jpg

(攝影:Chen GinTong,2009/12 攝於金顧阿公家巷口)

[夏耘田調] 苗栗灣寶2-2若灣寶農村消失,我們將損失什麼?

灣寶里的蘇家是一個四代同堂、仍維持著務農生活的農家,這個家裡包含了全職農民、兼職的年輕輩農民、與在外地工作假日才回鄉的子孫,也就是說,蘇家大致上可以作為灣寶里農村的縮影,也看到農村珍貴價值…..

本文為2009年台灣農村陣線舉辦之「夏耘草根調查系列文章」,由參與調查的「苗栗灣寶組」成員完成,完整的灣寶系列文章共有兩篇,本文為系列2-2。

閱讀「夏耘田調」苗栗灣寶2-1(上),請點選這裡。

閱讀「夏耘田調」苗栗灣寶2-1(下),請點選這裡。

前言:以蘇家為灣寶農村縮影

灣寶里的蘇家是一個四代同堂、仍維持著務農生活的農家,這個家裡包含了全職農民、兼職的年輕輩農民、與在外地工作假日才回鄉的子孫,也就是說,蘇家大致上可以作為灣寶里農村的縮影。

在對蘇家的訪談過程中,了解到原是丘陵地的灣寶,過去開墾相當不易,前人是如何一滴汗一腳印地鏟土填土,如何一扁擔一扁擔地挑水灌溉,才造就今日灣寶的特定農業區。在蘇家也看到很多珍貴的農村價值。之前農業的收入對蘇家是很重要的,收入可能比在工廠還多;而年邁的老人家比我們更知道土地有多重要。原來農村就是個大教室,它教會小朋友什麼叫做家庭分工、什麼叫路是人走出來的。

我想把蘇家當作灣寶農村的縮影,來假想如果灣寶種西瓜、花生、地瓜的農田消失了、蘇家的老磚屋消失了,對蘇家會有什麼影響,甚至對大眾而言會損失了什麼。

一、 在灣寶里扎根的蘇家

蘇家位於灣寶里聚落較邊緣且靠山的地方,騎腳踏車從苗九線彎進灣寶里後,沿著彎彎曲曲的路,還要騎大概十幾分鐘才會到傍山的蘇家。蘇家阿祖(現在家族內最年長者)原先住在海寶,二十二歲時搬遷到灣寶現居地,阿祖的太太(晚輩都稱「女生阿祖」,所以以下亦稱之)則負責農作、養家畜的工作。

女生阿祖到現在仍保有過去傳統婦女的習性,她不會和丈夫或客人同桌吃飯,女生阿祖總是在我們吃完後才會上桌吃。他們生了九個女兒,也靠著灣寶這塊土地養大了這九個女兒,直到今日,最大的女兒都當阿媽了,其中的三位女兒陪著父母,四代同堂定居於灣寶老家,並延續著蘇家的農家生活。

990322wanbaoshqyu-420.jpg
蘇家老磚屋

二、 灣寶里艱辛的開墾過程

(一) 丘陵地的阻礙,似愚公移山的過程

灣寶地區原先是丘陵地,為了取得較大面積的平坦地,這邊的人都是歷經辛苦的開墾過程,一鏟又一鏟地挖較高處的土方,一堆又一堆地搬移到低地處,以取得平坦地耕作。位於丘陵地旁的蘇家,開墾更是不易,阿祖說,下冬時(秋季過後)花生收成後的農閒時間,便要再繼續開墾。

灣寶里的人們都如同阿祖一樣,一邊開墾一邊耕作,一步一腳印地才有自己一畦平坦可耕作的土地。今日到灣寶里可看到不同於南部一望無際的平原景觀,放眼望去,仍有部份高起的小山丘,還有受冬天東北季風影響,在耕地四周種的防風林。

image003
灣寶農村景觀

image005
清晨阿祖帶著我們騎腳踏車

(二) 豐沛的地下水,挑水灌溉的日子

老天爺對每塊土地似乎是公平的,灣寶雖是丘陵地不易開墾,但是地下水很豐富。蘇家有一口井,早期附近地區沒有自家水井的人,都會到蘇家這口井打水。阿祖告訴我們,以前都要從家裡的井打水,然後挑到需要灌溉的農地,走一趟約需要二十分鐘,且大概需要五十擔才能灌溉好一塊土地。今日的灣寶已有灌溉渠道,渠道延伸不到的地方,也就是旱田地區,仍使用地下水,只是已不需再辛苦地挑水了。

image007
用水管接地下水灌溉

(三) 特定農業區的成就,農家的成就

灣寶今日能被劃為特定農業區,背後是一代又一代的灣寶人民,靠著他們一鏟又一鏟地挖土、填土,一擔又一擔地挑水灌溉而成。這樣得來不易的耕地,這樣飽含祖先汗水的土地,怎麼捨得讓它輕易地消失?

人們對鄉村的既有印象是困苦,是貧窮,然而對鄉村有著深切的感情,透過創作台語詩來紀錄農村的蘇家三女兒、蘇琇鳳老師對我們說:「很奇怪喔,這麼難賺的錢,大家還是有田有地有財產喔。或許這些錢在都市不能生活,但在農村大家都有合家伙[1]」蘇老師告訴我們,這是因為農村人的勤、儉與韌性。

生活在農村不需要很多支出,如蘇家大姐所說:「晚上煮什麼,自己去摘菜。」蘇老師更適時以農村的智慧勉勵我們:「三日早抵一天,三月早抵一年」、「人的習慣就如草,一扎根就會蔓延。」農村人的勤勞與耐力就是這麼一扎根,便蔓延出這麼一片田地。農村的工作、生活中處處蘊藏著智慧,這樣一個大自然教室,讓它消失是我們的損失。

image009
蘇家大姐的兒子採著要吃的釋迦

三、 蘇家維持著傳統務農生活

(一) 種植作物與產銷方式

灣寶里主要種植稻米、西瓜、地瓜、花生,其中最廣為人知的西瓜,多是自產自銷;花生則因為收成時需要大量人力,所以不會大面積種,大部份農人在花生收成後,多請人做成花生油自用;稻米收成後,一般交(賣)給農會。目前灣寶沒有產銷班,但蘇家二姐的兒子,蘇志昌大哥認為,如果有產銷班會比較好,價格可以透明化,保障農民收入,對灣寶的發展也會比較好。

蘇家大姐是全職務農,除了種主要作物外,也種菜,再由蘇家大姐夫運送到中壢,一部份提供給兒子的自助餐廳,一部份載到中壢市場自售。蘇家二姐亦是全職務農,種了約兩至三分地的蕃薯葉,生產的蕃薯葉每天都由黑貓宅急便,運送到基隆,提供給在基隆開餐廳的妹妹使用。蘇家二姐的兒子,是位勤勞的兼業農,白天在工廠上班,利用假日與每日早晚照顧田地,雖是位兼業農,亦擁有四至五畦田地,目前種了稻米、花生、辣椒,作物主要賣給中盤。

四、 在蘇家看到農村的價值

(一) 農收可以是家庭收入的補貼

灣寶里最年輕的兼業農,蘇志昌大哥,除了上工廠班外,也務農,今年種植的冬瓜,收了十幾萬元。阿祖說他喜歡子女種田,因為有前途,阿祖接著說在工廠工作的收入是固定的,種植比較有彈性。聽了這樣的說法,也看到蘇大哥的例子,一方面有工廠收入,二方面也有農收,或許是因為蘇大哥是大面積的耕作,所以有較好的農收入,但這個例子卻也讓我們對種田的既定印象改觀。

乍聽阿祖對耕作的看法時,我很詫異,因為這樣的想法與一般大眾對種田的認知相差很大,我從來不知道原來鄉下有人是如此正向地看待耕作,這項被今日大多數台灣人忽視的產業。是我們太少去聆聽農村人的聲音,太少去了解他們真正的想法是什麼了嗎?

女生阿祖告訴我們:「有這些畦,才能養活九個女兒,還有三個進不了學校」,「養這麼多人,你說土地好不好?」阿祖流著眼淚對我們說的這些話,對我更是震憾,我震撼於被今日大眾視為是鄉愿、是落後的農村人,沒受過教育,不需要老師在耳邊朗誦:「土地蘊育我們人類,我們要愛護土地……」卻比我們更懂得土地的價值。

(二) 農村可以是都市的出口

蘇家大姐的兒子在中壢開自助餐店,店內採用的蔬菜幾乎都是蘇家大姐自己種的,每週假日,蘇家大姐的兒子幾乎都會回到灣寶來。我們住在蘇家兩天,便看到蘇大姐的兒子滿身大汗地在幫媽媽翻土,兒媳婦也對我們說:「雖然在外地工作,心還是在這。」灣寶對他們來說,是可以忘卻工作、拋開壓力、沉澱心靈的家。

image011
蘇家大姐的兒子正在翻土

(三) 農村可以是教育場所

蘇家二姐的三個孫子都一起住在灣寶,聽蘇老師笑著描述,剛讀小一的蘇麒峰在老師問他的嗜好是什麼時,竟回答曬太陽,因為他從小跟著爸爸蘇大哥在田裡。剛到蘇老師家中時,便看到蘇麒峰正在幫阿媽瀝乾下午準備出貨的蕃薯葉,接著幫忙用推車運炊灶需要的木柴,還很興奮地向我介紹他爸爸的耕耘機,還有犁是如何套在牛身上。

小小年紀的他,已經懂很多我們不了解的農村事物。或許他年紀小,幫忙有限,但可以想像他對土地價值的認知,已不需從制式教育中學習,因為他踩著的土地,已經悄悄地以無聲卻充滿智慧的言語教導他了。

image013
訪調小組剛到時,他正在幫忙瀝乾水

image015
爸爸的耕耘機

image017
準備要示範如何套在牛上

image019
假裝自己是牛

蘇麒峰的兩個姐姐也負責了一些家庭工作,包括每天要晒好衣服才能上學,這項工作令我很吃驚,小朋友不都是賴床賴到來不及上學嗎,好奇地問她們,如果上學來不及還要曬嗎?二妹回答說,還是要曬。現在有多少小朋友是在趕上學前還要曬衣服的?

image021
姐姐們在曬衣服

image023

五、如果灣寶農村不見了

如果養了這麼多人的農地不見了,如果蘇家的老磚屋、農地不見了,那麼前人們過去的辛苦都將白費了,過去政府在灣寶的投資,如農委會花一億一千多萬的農水路更新工作也將浪費了,這塊地下水豐沛且不大受颱風影響的良田將消失,每年六月熱鬧的灣寶西瓜節將沒了,大人小孩們在西瓜節中開心的笑容將沒了,如次珍貴的農村教室消失了,這不只是蘇家的損失,灣寶里的損失,更是我們大家的一大損失。

但如果有那麼一天,灣寶農村真的被奪走,我相信農村的經驗會長遠地影響著蘇家人,會影響著蘇家小孫子們的價值觀與對待土地、世界的方式。

image025
抓了隻蚯蚓

image027
小朋友在老磚屋遊戲

image029
小朋友們說這以前是他們的秘密基地

後記

8月5日第一次到灣寶,先到龍雲宮與社區發展理事長洪箱訪談,大致了解灣寶現況,由於理事長是核心人物,所以談得多是灣寶科技園區的現況,後因颱風因素,提前結束原先預計兩天的訪調。

8月6日第二次到灣寶,主要到波哥家,更進一步地認識灣寶,也引此認識蘇老師,開啟下次訪調的機緣。

9月12日與13日第三次到灣寶,這次借宿於大山國小鄉土老師蘇琇鳳老師家中,也因此和蘇家生活兩天,有許多深刻的體會,因此想以蘇家為灣寶農村的縮影,來看農村的消失對蘇家與我們產生的影響。

過程中也有訪談到灣寶內的一些農民,只是在這篇文章以蘇家為主軸,所以暫且沒有放入。


[1] 合家伙,台語發音,有家產的意思。

[夏耘田調] 苗栗灣寶2-1訪調心得(下)

離開灣寶時,蘇老師準備了一大袋的水梨、一人一顆超大柚子、以及一大袋自家生產的龍眼,讓我們在車上享用。這次的田調真的很感謝蘇老師的協助,從他們家的家族關係聯繫(假日回家幫忙)到待客賓至如歸(展現農村人的熱情),這不也是農村價值的典範!

本文為2009年台灣農村陣線舉辦之「夏耘草根調查系列文章」,由參與調查的「苗栗灣寶組」成員完成,本篇因篇幅較長,拆分成(上)、(下)閱讀,完整的灣寶系列文章共有兩篇,本文為系列2-1(下)。

閱讀「夏耘田調」苗栗灣寶2-1(上),請點選這裡。

閱讀「夏耘田調」苗栗灣寶2-2,請點選這裡。

苗栗灣寶第三次田野訪調心得(下)

98/09/12~98/09/13

九月十三日清晨五點半,手機鬧鈴擾人清夢,稍做梳洗後,前往外面的院子,看到阿公已將腳踏車都充飽氣,坐在椅子上等我們。小朋友們也自動自發爬起來,燕茹也騎機車從竹南來會合,一同騎「卡打車」逛灣寶庄。杵著柺杖的阿公,將拐杖綁在卡打車上,一聲“走吧~(台語)”,踩著熟練並且快速的腳踏板,騎了好遠。一路上,阿公不時停下來等我們跟上,可見我們有多肉腳!

涼涼微風徐徐吹來,伴隨芬多精以及田野的樸實味道、和煦陽光散發暖意,穿梭鄉間小道的恣意快活,路上不時有灣寶村的村民們打照面,他們面帶笑容,看著大家(以為我們都是阿公的子孫),這是早上六點三十分的灣寶。

約莫半小時後,我們回到了蘇老師家的田,這時蘇大姊的大兒子(亦簡稱蘇大哥)正在田裡使用翻土機鬆土。地上有一看似壞掉的四輪溜冰鞋,以為是小弟弟玩壞、丟在田裡的,沒想到……蘇大哥將溜冰鞋穿在翻土機的腳上,隨即讓翻土機“走”在柏油路上,並解釋說:「這樣才不會傷到機器」!一個小動作能既省力又保護農具,農民的智慧也不容小覷。

七點半,早餐時間。蘇老師又再吆喝大家吃飯,大夥兒進入飯廳裡用餐。餐桌上滿滿的綠色蔬菜,主食是地瓜粥,一頓相當豐盛的早餐,特別是在颱風剛過的時節;用完餐後,妹妹們(蘇二姊的兩位孫女)開始曬衣服。

小小的身軀將大籃子裡的衣服攤開,穿過長竹竿(不是用衣架),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這種曬法;妹妹們說曬衣服是她們每日的例行公事,有時候會因衣服太多曬不完,沒吃早餐就去上課,不過,曬衣服是她們的自發行為─幫忙家務。

在我們出發去訪問金紙工廠老闆前,先跟阿嬤(蘇老師的媽媽)聊天。阿嬤腳不方便,行動得用電動車,即便如此,阿嬤還是在家裡養了一些家禽,貼補家用;我們在觀賞新生的小鴨的同時,跟她聊到了後龍工業區的開發案。

阿嬤邊哭邊説,希望我們這些團體能夠幫忙他們:她有三位女兒沒有唸書,幫忙家裡農事,好不容易熬出頭。現在土地要被徵收了,很擔心將來子孫的出路、家也會沒了;一個堅毅、傳統的年長女性,吃飯不跟客人、男人同桌(男主外女主內觀念),一生總是默默的守候家園,她淚濕眼眶的請求幫助,著實震撼著我們。

接著,由小朋友帶我們騎車去拜訪金紙工廠的阿伯。以前阿伯在竹南當水泥工30年,退休後才搬回灣寶務農,但家裡的年輕一輩不接手農事,田之前曾轉作,目前辦理休耕,因為做不來。現在主要經濟收入來源為捆銀紙(家庭代工)。阿伯表示,若不是蘇家的小朋友(有認識的)帶我們去訪談,他們也不會輕易接受訪問,最近詐騙集團到灣寶騙很多人,有些農戶則是有遭小偷情形(抽水機被偷等),須小心防範。

以下是阿伯提供的資料:

l 之前農地有種西瓜(種小量),沒有賣,都是自己吃為主。

l 太太有時會去蘇老師他們家,幫忙蘇二姊挑菜。

l 目前擁有的土地大約一甲多,幾乎都在徵收範圍內(由家裡馬路以東,都會被徵收)。也不希望土地被徵收,

l 住家食用水為自來水(來自頭份永和山),種田用的水則是地下水。

l 灣寶還有ㄧ個竹子工廠,用來製作竹籃子。

訪問完阿伯後,決定到里長家走走,去看里長的田。途中經過龍雲宮,大家停下來拍張紀念照,又騎著腳踏車到處繞,直到里長家;里長家中有一張後龍科技園區最新徵收範圍的地圖,七月十,他才從友人手中拿到,苗栗縣政府也沒有主動提供。最新版本的工業區範圍有縮小,從362公頃縮為341公頃,究竟為何而縮小面積尚不清楚。

熾熱陽光照射下的灣寶,不補充些水分會令人脫水,於是,離開里長家後,我們飛奔去7-11買飲料,一方面解渴,一方面順勢感謝三位小地陪 (請飲料)。接著,邊騎邊玩,參訪了一座有接近90度角陡峭樓梯的塔樓,繞了灣寶半圈,並趕在11點半左右回到蘇老師家用餐。

下午一點左右,抵達龍雲宮,由里長安排了幾位農戶來座談。自救會洪箱理事長、自救會陳會長也來了,明確表達他們反對科技園區的立場,並且分析、猜測許多園區開發的內幕及原因(在此不便多說,因為尚無證據)。

下午這場座談,也許是農戶齊聚一起,你一言、我一語,話題很容易就偏了;亦或者,出現對科技園區開發一案過於憤怒的漫罵情形。我想,灣寶村的居民激動是有理的,對於任何一人,其賴以維生的家、工作,即將因為政府的開發案而化為烏有,當事人的感受肯定特別深刻。

當然,訪談也是“見縫插針”的進行(趁罵人空擋時,趕快問一些產銷問題)。自救會的陳會長目前種植西瓜、蕃薯、冬瓜、芋頭,而農藥仍舊無法避免(因為空氣污染);稻米會引來橡皮蟲,一期稻作至少要使用一、二次農藥,與灣寶比較起來,南部稻作要噴比較多次,大概5~6次農藥。最近幾年有新產品無毒農藥,噴藥時都盡量用無毒農藥。

l 現在西瓜種植時有打荷爾蒙。(:目前只知陳會長種植的西瓜有施打)

l 西瓜需要葉子漂亮,西瓜才會漂亮。

l 稻子收割後,都灑菜頭種子。

l 會長表示,縣長說不合法的產業能在後龍科技園區就地合法化。不合法的東西為什麼要來灣寶污染乾淨的土地。

l 竹東工業區的自救會曾經聯絡過會長,討教如何集結村民捍衛家園,竹東大約有400多公頃的土地將被徵收,其中財團土地佔了總面積1/3,而大部份農民都覺得自己沒有權力發聲,使得自救會爭取權利時更為困難。

下午這場座談會,我紀錄的比較少,其他組員在這部份紀錄可能較詳細。由於時間因素,漏掉兩、三位農家沒訪問到。其中一位是蘇老師的大姊夫,每天開車載著自己種的菜到中壢的市場去賣,吃飽午飯小憩後,便又開車返回灣寶。週而復始,不曾間斷。如果還有機會訪問,相信能收穫良多。

兩天密集的行程,融入農戶家(蘇老師家)的日常作息,深深覺得農家的時間管理、運用工具的智慧、以及務農的毅力令人欽佩。下農村走走,能得到許多不同的知識,或許不是書本上的,但生活智識卻更有價值。

離開灣寶時,蘇老師準備了一大袋的水梨、一人一顆超大柚子、以及一大袋自家生產的龍眼,讓我們在車上享用。這次的田調真的很感謝蘇老師的協助,從他們家的家族關係聯繫(假日回家幫忙)到待客賓至如歸(展現農村人的熱情),這不也是農村價值的典範!

(本文結束)

[夏耘田調] 苗栗灣寶2-1訪調心得(上)

98年8月5日我們第一次到灣寶,這是一個沒有很多開發,仍保有過去傳統農村景觀的地區,因為灣寶位於丘陵地上,過去先民們的開墾,是需要把高起的土地移到凹地,加上冬天東北季風爬過山頭,到這邊後形成強勁的九降,所以這邊的農田四周都會種防風林,來到灣寶,我們便驚訝其不同於中南部…

本文為2009年台灣農村陣線舉辦之「夏耘草根調查系列文章」,由參與調查的「苗栗灣寶組」成員完成,本篇因篇幅較長,拆分成(上)、(下)閱讀,完整的灣寶系列文章共有兩篇,本文為系列2-1之(上)。

閱讀[夏耘田調] 苗栗灣寶2-1(下),請點選這裡。閱讀[夏耘田調] 苗栗灣寶2-2,請點選這裡。

前言

灣寶,苗栗縣後龍鎮內的一個地區,過去不曾來過,也鮮少聽聞它的名字,透過夏耘農村調查的機會,我們踏入它、親近它、了解它。透過更深入的接觸,我們才看見過去不知道的灣寶獨特與價值。

98年8月5日我們第一次到灣寶,這是一個沒有很多開發,仍保有過去傳統農村景觀的地區,因為灣寶位於丘陵地上,過去先民們的開墾,是需要把高起的土地移到凹地,加上冬天東北季風爬過山頭,到這邊後形成強勁的九降風,所以這邊的農田四周都會種防風林,來到灣寶,我們便驚訝其不同於中南部的農村景觀。

後續幾次的探訪,灣寶的特別,一樣又一樣地展現在我們眼前、耳中,台灣還有很多很多的鄉村,和灣寶一樣,它們不是荒蕪、不是落後,相反地,它們內涵著很多過去祖先留下來、大自然要教授與人們的智慧。

苗栗灣寶第三次田野訪調心得(上)

98/09/12~98/09/13

9月12日,風和日麗的一早,純瑩跟我兩人約在國光客運台北新站集合,搭車前往苗栗竹南站。到達苗栗竹南站後,由燕茹及她男友黃先生開車載我們,在竹南用完午餐後,前往此次目的地—苗栗灣寶里的蘇老師家。

一個四代同堂的大家族,每到假日,在外工作的子孫皆返家,齊聚ㄧ堂、幫忙農事:蘇老師一家有74人,年輕一輩的成員因為求學或工作因素搬離家裡,週休假日則會回家,其住家建築為一個三合院及兩棟三層樓民房。

剛進入蘇老師家時,是由蘇老師的二姊及大姊接受訪談。以前蘇老師ㄧ家人住在海寶里,後來才搬到灣寶里。

蘇二姊年輕時,曾出海賺錢,大部分都是農閒的時間去; 18歲曾經去割稻穗,割稻穗需要長時間彎腰,通常都是男生在做,不過薪水方面男女平等。她表示雖然賺的都是辛苦錢,卻也有餘錢能買地、買房子。目前農地主要是種蕃薯葉、花生(有2、3分地)、芋仔。蕃薯葉銷售:用黑貓宅急便送至基隆廟口的豬腳餐廳(小妹開的),ㄧ天都要寄2大箱的蔬菜。有一個兒子住在一起,兼業務農(平常在竹南工廠工作)。

以下為蘇二姊及大姊所提供的資料:

l 「海湧,要去烏影,沒去ㄉㄧㄠˊ鼎。」(台語發音) 意思是:海浪很大,出海的話,天氣狀況很糟,沒出海的話,家裡的鍋碗瓢盆都是空的,會沒得吃。

l 以前是海寶討海,灣寶作田。

l 秋季之後翻土,春、冬兩季種植。

l 灣寶農民很堅毅,即使因颱風來襲把西瓜園都毀掉了,隔年還是會堅持繼續種植西瓜。

l 「三日早,抵ㄧ天,三月早,抵ㄧ冬。」

l 以前都用古井水灌溉農田,擔井水至少要走30分鐘,平均要擔50擔。

l 半夜開始擔水,比較不會搶水。

l 以前種植作物要擔至市場賣。

l 楊罟、洪罟、張罟 (看流水狀況放罟)

l 牽罟不辭退(不拒絕)幫忙的人

l 以前種植的稻子是曬過才交貨,現在是採收完直接交。

l 西瓜賣給中盤,平均價格為7元/斤,好價格10元/斤,壞價格3元/斤。

l 冬瓜ㄧ斤3元/斤,6~7月時可賣5元/斤,現在(9月)價格大概為10元/斤。自賣可多賺3元。

訪問完兩位長輩後,我們牽著他們養的柴犬“多多”,邊散步邊跟著蘇大姊前往農田灌溉,參觀她所種植的蕃薯葉田及地瓜、絲瓜田。因為他們農地的地勢偏高,灌溉用水必須鑿井抽水,還要自行接管將水接到要灌溉的罟中。

看完田地及農作物後,我們回到了蘇老師家的客廳,訪問蘇老師的爸爸(以下簡稱阿公),阿公表達了他對於設立後龍工業區,持反對立場,覺得徵收土地價格太便宜,以公告地價徵收,只收到公文通知徵收土地,苗栗縣政府也沒解釋清楚,很少人會去開說明會,不想被徵收的才去。此外,蘇老師表示,就她了解,大部分居民都反對徵收。

而在他們住家附近的傳統工業,阿公表示目前有綁金紙工廠(不太會汙染,家庭代工廠),海寶里(北邊)有工廠(不清楚在做什麼的),他提到:

l 農田轉作也有補助。

l 希望子孫也種田

l 很多休耕的農民也是反對科技園區。

l 大孫子是專職務農。

l 二女兒本身是專職農人,她的兒子是兼職農人。

l 1甲地約生產2萬斤(兼業務農的孫子種冬瓜)。

l 農損產品都在原地自然腐化,可以當施肥。

l 耕地時,粗肥較少使用,細肥較多(化學肥料)。

l 稻米不需使用農藥,菜類需用到。

聊著聊著,傍晚時分,阿公需要休息,我們則到外面散步。由蘇家的小朋友們(第四代)帶著我們去繞他們家族的田。夕陽伴著小朋友們的嘻鬧聲,蟬在一旁的樹上吱吱叫,走沒幾步,農田小路上卻出現了一坨坨的牛糞。有人不小心踩到了牛糞,大家就這樣玩了起來,田沒看到,牛糞照片倒是拍了不少。直到,蘇老師大聲呼喊著:“呷奔囉~~”(台語發音),我們這群大小朋友才前往飯廳。

晚餐時間,蘇老師提醒我們要去訪問小朋友們的老爸(簡稱蘇大哥,蘇二姊的兒子),因為蘇大哥很害羞,話題需先從他的小孩開始,才能打開話閘子。感謝蘇老師提供此情報,蘇大哥果然……講很多,哈哈!

蘇大哥是兼業農夫,平常上班前會先至農田工作,下班後回家再到農田去從事農事。他在務農前,是從事養殖業(養雞),自由的時間較多,而在家有種植的機會就會參與。自從美國進口肉類(WTO) (註)後,加上台灣有禽流感疫情爆發,台灣養殖業不好做,才退出養殖事業。

註:本來養雞一個月可以收入15萬,台灣加入WTO後,剩下5~6萬,後來有些養家禽戶會轉成養豬。

l 蘇大哥的田地 第一期耕作:冬瓜、西瓜、香瓜(旱作類)

l 採輪作、種植季節性作物。

l 銷售管道:農會(稻米部分),冬瓜部分有中盤商會來收貨。

l 在種植瓜類作物時,會先考慮產銷,再來種植:

1.銷給誰 2. 自銷→載運問題

l 一開始務農時先接洽西螺果菜市場,將農產品銷往那。如果種植面積增大(中盤商會自己來接洽),大部分農產運送方式,都是中盤商自己來載貨,農民只需負責採收。

l 現在家裡田地的地目屬於旱地,水利會僅會幫地目為“田地”的土地打井,只要地目是田,就會有溝渠。

l 目前有些地,位於保安林裡,有些地是承租來的。

l 其他年輕一輩的兼農,大多為幫忙性質,不是自己做。

l 平常與其他農民會在閒聊時、泡茶時,分享彼此的耕種經驗。有可能是約好要聚會,也有可能是路上遇到,就開始分享。

l 目前種植了將近3甲的冬瓜,從施肥、農藥、瓜苗都有固定的農藥行在合作。

l 種植作物有病蟲害時,會連絡農藥行,農藥行會傳授經驗,因為農藥行跟很多農民合作過。平常也會請農藥行的人來走走,看一看。

l 農會有保證收購稻米,補助300公斤(補助不多)。

l 休耕的地還是需要打田及灑綠肥。

l 灣寶沒有組產銷班,農產價格容易被打壓。

l 外地人買地情形:目前灣寶有兩個竹南人買地,本來是打算炒地皮。

l 目前工作的公司,有觀音廠跟台南廠。

l 後龍科技園區的說明會是各個社區分開來辦的。

l 曾參加過北極宮的說明會。

l 從事農作不是純粹為了利潤,也是維繫家族關係的無形價值。如果土地真的被徵收,覺得很可惜,因為現有的社區網絡會消失不見。

l 認為平輩無法務農的原因:到工廠上班(類似綁鐵的那種粗工),會早出晚歸,時間無法配合農耕作息。

訪問完蘇大哥,已經是晚上九點多。隔天早上要陪著阿公騎腳踏車逛灣寶,而三位小朋友,則是來跟我還有純瑩一同睡在三合院的房間裡。古人云,遠道而來便是客;當晚經過一陣嬉鬧,晚上11點多,大家才“正式”睡著。

(文章待續)

並未修正的[農再條例草案]即將再度闖關!

農村再生條例(草案)已在立法院躺了一整個會期的時間,這段期間不僅沒有重新檢討政策執行的成敗,也沒有亦將不合理之爭議點與各界討論、作修正之打算,這段時間完全浪費了,實在辜負關心台灣農村未來之人士的心。

農村再生條例(草案)已在立法院躺了一整個會期的時間,這段期間不僅沒有重新檢討政策執行的成敗,也沒有亦將不合理之爭議點與各界討論、作修正之打算,這段時間完全浪費了,實在辜負關心台灣農村未來之人士的心。

據悉現在農委會建請行政院將農村再生條例(草案)列為下會期最優先之法案,將企圖強渡關山,如此粗糙之立法,勢必造成農村更大的災難,請政府慎思,勿讓農村再生政策之美意,因為粗糙的法令、不當的執行,而殃及農村,美意盡失。

壹、農再條例草案的問題整理

一、迷信農地變建地的經濟利益和推動休閒農業是改善全國農村生活的主要方法

(1)農地變建地會破壞農村結構,農村變都會區或外圍衛星區域,將會破壞農村社區及環境,是讓農村消失或減少,不是再生。

(2)休閒農業是農業生產的一環,並不是農村的主要經濟來源,偏重休閑遊憩的農村再生,是一個無法達到全面照顧農民的政策。

二、社區規劃由下而上的說法只是一場騙局

(1)目前的都市計畫、區域計畫及未來的國土計畫法都已規定設定各種區域的功能分區,對各種用地都有其使用的限制,所謂由下而上的規劃,具體而言,僅是空談,美化的語言而已。

(2)從以前的社區營造工作經驗可知,社區共識的形成需要長時間的溝通和累積,政府短時間的介入,並不足以凝聚社區共識,而以經費為手段之方式,是無法達成真正的共識,甚至會造成共識夭折,引起社區間居民更大的矛盾。

三、拿著公帑興建違章建築的農村再生計畫,是政府不良的示範

(1)目前所執行的農村再生建設工作,大量在非休閒農業區的農業用地上,興建或補助社區設置涼亭、停車場或景觀設施等非農業使用設施,違反農地農用之法律規定,政府帶頭違法,實為不良示範。

(2)現有不合時宜及無法執行的法令,應先行修改,才能逐步落實農村建設工作,現在所擬定的農村再生條例(草案),並未針對問題改善,政府應該撤回好好修正,避免2,000億農村再生基金浪擲。

四、社區公約充滿不確定性,無法發揮功能

(1)依照草案中的社區公約並無強制力,對社區居民的約束力,僅能依據道德限制,效果有限。

(2)充滿不確定性的公約,僅是針對公共設施的公約或是及於其他社區事務,條例中均無明確敘明。

五、沒有與農業發展、農地利用政策相連結的農村再生僅是空談

(1)台灣未來農業發展政策為何?農委會沒有具體說明,好像僅獨鍾於有機農業及休閒農業,對於其他廣大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好像已經被農委會忽視。

(2)農地保留與釋出政策,更是讓人霧煞煞,這個與台灣農村發展息息相關的政策,更應是農村再生的主軸精神,卻是隻字未提,最近徵收農業用地變更為工業區用地的爭議不斷,更是需要政府農業主管單位講清楚、說明白。

990307-nmnushuie400.jpg
農村如何真正再生,大家都很關切。

貳、最後讓我們看看以下農村再生工作目前與未來執行的作法中的相關缺失,並想想能否認同:

(1)你同意公家經費可以興建(補助)違章建物或非容許使用項目之設施嗎?

(2)你同意公家設施的工程施設在私人土地上,在土地使用同意書期限到期後(10年),即行拆除還地嗎或要永屬妾身未明?

(3)你同意利用公帑建設休閒景觀設施於私人土地上,沒有與地主訂定相互契約,以規範相互間權利與義務之狀況下,僅以地主提供土地使用同意書,即可施設嗎?

(4)你同意政府鼓勵大家從事非法後(在一般或特定農業區施設大量休閒或景觀設施),再由政府進行合法化(劃為休閒農業區或農村再生發展區)的施政方式嗎?

(5)你同意事先知道農村再生條例(草案)問題百出卻不立即修正,卻想用盡各種方法取得立法通過後,再進行修法的施政態度嗎?

(6)你同意一個攸關全面農業政策的農村再生條例,僅由農委會下屬單位水土保持局主政制訂嗎?及外行領導內行的制定方式嗎?

(7)你同意農村再生基金2,000億元,大部分都用來興建景觀及美化設施嗎?

(8)你同意國家有限的公帑,被一些機關首長拿去作為交際立委、高官的公關費嗎?

希望農委會主委、行政院 吳院長及 馬總統這些主政者知道該負起執政的責任。

參、審計單位對水保局進行農村再生工作的查核意見

一、農委會為落實馬總統「愛台十二建設」第8項農村再生「推動農村再生計畫,建立富麗新農村」等施政主張…,貴局辦理農村再生計畫,98年度公務預算編列13億7,309萬餘元,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特別預算編列36億3,347萬餘元,截至9月底止累計分配預算數分別為7億5,939萬餘元及14億8,960萬餘元,實際支用數分別為3億830萬餘元及1億7,197萬餘元,執行率40.59%及11.54%。經查計畫執行情形,核有下列欠妥情事,請注意檢討改善。

(1)未審慎考量整合性規劃時程之連續性,貿然編列鉅額預算,致執行率嚴重偏低,影響計畫效益:

「農村生活環境改善-加速農村基礎環境改善」計畫,本(98)年度編列預算29億5,347萬餘元,預計辦理農村景觀綠美化、生態保育、生活空間環境改善、綠廊、水廊帶、農村廊道及交通節點之檢討規劃與改善等公共設施建設及基礎設施改善工作,計520處;執行方式,係強調由下而上之共同參與制度,亦即以現有聚落為中心,由地方提出自己社區之發展目標與建設標的,辦理整合性之規劃。

經查截至98年度9月底止,已核定工程件數520件,工程預算24億5,207萬餘元,執行結果,已發包件數244件,實際支用數2,612萬餘元,執行率僅1.07%,進度嚴重落後…,另其中52件工程1億4,480萬餘元核定後,因…,業已取消辦理,顯示計畫規劃未審慎考量地方由下而上共同參與制度及整合性規劃時程之連續性,且未詳予評估執行單位執行能力,貿然編列鉅額預算,致執行率嚴重偏低,政府籌措之有限資源未能及時運用,影響計畫效益。

(2)土地使用同意書未經各地方法院辦理公證及地政機關辦理用途註記,易滋紛爭;農村再生工程完工後之督導與管理權責,仍待審慎研酌相關配套措施:

依「九十八年度加速農村再生規劃及建設研提注意事項」八、規定,申請參與式農村居住環境綠美化及加速農村基礎環境改善,均應檢附「土地使用同意書」,該同意書主要內容為,1.土地所有人同意無償提供興修建加速農村再生規劃及建設工程使用,期限至少10年,並於工程構造物存續期間內做修建目的之使用,且無償提供公眾使用。2.立同意書人應告知土地承租人、繼受人或他項權利人有關同意書相關事宜,如有隱瞞或因設定他項權利、訂有租約或以虛偽意思表示損及第三人權益,立同意書人願自負法律責任,概與(機關)(已立案農村社區組織)無涉。

惟查該同意書未經各地方法院辦理公證及地政機關於謄本辦理用途註記,若土地所有權人或繼受人反悔,不再提供公眾使用或逕予出售不知情之善意第三人,易滋紛爭。

另依該注意事項十三、(二)規定,申請單位應擬訂後續管理與維護項目,編制專責維護與管理或認養組織,由申請單位督導與管理。由貴局所屬分局提案所建設之工程,應於工程完工驗收後造冊移由在地之縣(市)政府督導與管理。

惟查農村再生計畫興建完工後相關之工程維護與管理,由申請單位及在地縣(市)政府負責督導與管理,貴局僅負責工程發包、施作,驗收後交由申請單位管理,鑑於政府補助各地方興建之相關設施,因後續管理維護不當,淪為「蚊子設施」,且缺乏後續維護經費,致相關設施荒廢而閒置…。

為避免耗資千億之農村再生計畫,興建完工之相關工程設施,再次淪為「蚊子設施」,相關之後續管理維護權責,是否由各地方政府負責督導與管理,或由貴局負責辦理,仍待審慎研酌相關配套措施。

(3)農村再生計畫補助社區或協會於農地上興建休閒景觀設施,未符規定致無法取得建築執照,形成違章建築:

依農業發展條例第8條之1規定:農業用地上申請以竹木、稻草、塑膠材料、角鋼、鐵絲網或其他材料搭建無固定基礎之臨時性與農業生產有關之設施,免申請建築執照。直轄市、縣(市)政府得斟酌地方農業經營需要,訂定農業用地上搭建無固定基礎之臨時性與農業生產有關設施之審查規範。農業用地上興建有固定基礎之農業設施,應先申請農業設施之容許使用,並依法申請建築執照。

惟查貴局自辦或補助社區協會辦理農村再生計畫,多以取得土地同意書,即於農地興建各種景觀休閒設施,因景觀休閒設施非屬農業設施,故無法取得容許使用證明及相關建築執照,如苗栗縣頭屋鄉外獅潭社區於農地上興建之涼亭、花架及識別意象等設施,均因無法取得建照而形成違章建物。

[夏耘田調] 二林5之5 二林田野筆記

原斗果菜合作社是一間經營規模頗大的合作社,不僅提供到府收貨,同時也提供冷藏庫、菜價查詢。社長張先生有農會的身份,認為合作社就是提供服務給農民。他們不僅開放了密碼查詢菜價,還提供收貨、冷藏的服務。

編按:

本文為2009年台灣農村陣線舉辦之「夏耘草根調查系列文章」,由參與調查的「二林組」成員完成,完整的二林系列文章共有五篇,本文為系列 5-5。

——————————————————————————————

為期五天的訪調,我因為參加讀書會和探親的緣故,失去了第一天和最後一天的訪調機會。其實那對我來說,是掙扎的,所幸組員不太計較,在此感謝大家的包容。第二天早上,我自台中開車,前往二林的訪調行動。image001

8.18 上午 金鴻盛酒莊

上午前往金鴻盛酒莊,是製作馬英九上任紀念酒的酒廠,有十足的規模。莊主凃先生,自父親那一代就開始務農,並且是葡萄契作時期的一員。

家中有一三合院,以及一棟新蓋的樓房做為酒廠。他們家有三個兄弟,大哥目前是作內勤的警察,三年後退休,二弟一家人負責行政事務,例如裝酒、出貨,三弟則是新竹的公務員,據說與家內互動緊密,與兄弟經常商量家中事務。目前莊內的生長監控、技術方面是由大哥負責,至於其餘比較行政方面的事務,是由弟弟負責。

大哥並不願位居幕前,其理由據聞是以前二弟比較不務正業,大哥和三弟商量的結果是給他這個位子和責任,讓他能夠走向正途,因此廠內掛名是由二弟負責。我想這顯示了這家人團結,以及農家擁有土地所能提供的經濟支援。

目前金鴻盛的葡萄採用草生耕種,盡量朝向有機無毒的方向前進。在莊主的思維當中,他認為採用農藥的葡萄酒是比較差的,他稱之為「紅水」(雖然難以判斷哪瓶比較好喝),以嘲笑其酒與真的「紅酒」的差別。我不禁好奇莊主的思維從何生根,但這其實是一件值得探究的事物。金鴻盛的酒並未上到市場,農家也不受市場的壓力,這是支撐莊主維持理念的條件之一。

我們對於莊腦中關於酒的知識形成過程尚未確認,但在詢問之下,莊主之所以作紅酒,是基於過去自家就有種葡萄給予公賣局契作的考量。在契約解除之後,莊主開始根據自己擁有的條件思考如何轉型。加上雖然公賣局雖然轉為官股民營,目前依然還是有收購二林地區的葡萄。在此情況下,葡萄持續被種植,有累積資本的農家也開始試著自己釀酒,並且透過農會出售。

8.18 下午 二林稻米產銷二班 大橋牌陸協米廠 

稻米產銷二班,洪秀霞班長。該班約有50個人,都在香田里這一區,這是因為產銷班有區域限制的緣故。秀霞班長是上次越光米種植的第一名,目前田地內主要種植台粳九號與越光米。台粳九號的苗種是從改良場得來,越光米則是自日本時期延續下來。我們看到,以二林為例,苗種多半是自日治時期延續下來,即使是改良場的苗種,也多半是自日治時期累積下來的技術作為改良。

image003

這一區的農民,包括產銷二班從以前就是把米交給大橋牌。這是因為因老闆陳俊雄懂得回饋照顧農民,農民也隨之產生信任關係的結果。在米價上漲的時候(雖然說政府一直沒有讓米價上漲多少),老闆也會隨著價錢的提高回饋給農民。

這樣信任關係一直維持到現在,小老闆陳肇浩將大橋牌帶向新一波的市場定位,他對自家的稻米展開差別定價,將品質好得越光米、有機米等等,作成小包裝的米,加以包裝設計往高級消費者市場鎖定,鋪路到微風市場等高級消費者市場。這些採用有機栽種的農民也因此得到應當有的回饋。同時大橋牌也回饋生產行銷課程、生產履歷、利潤給與農民。

image005

image007

8.19 上午 原斗合作社

原斗果菜合作社是一間經營規模頗大的合作社,不僅提供到府收貨,同時也提供冷藏庫、菜價查詢。社長張先生有農會的身份,認為合作社就是提供服務給農民。他們不僅開放了密碼查詢菜價,還提供收貨、冷藏的服務。張先生說,在目前競爭情況下,收貨大概收到大城那邊,銷售則是往台北、屏東、高雄、三重都有送,台北一市為主要的價格。

張先生說,有競爭對手(鹽埔合作社),使得他們提供更好的服務,一通電話馬上到府收送服務。在社長的想法中,這是一種互利共生的關係。

我們詢問了張先生目前果菜價格的決定機制,他提到,要得到較好的價格,合作社或販仔必須達到三個條件:

(1)越早送到市場越好,因為要「排」,如果排到後面,那你品質好或關係好也沒用,價格早就被前面的決定了。

(2)品質要穩定,市場的拍賣員是不會仔細檢查每天的貨品的,所以品牌信用是很重要的。「你要能夠每天穩定的出貨,你的價格才會被信任。如果你出一天休兩天,即使你品質很好,採購的也無法信任你的貨品。所以一定要出貨穩定」。

(3)要跟拍賣員的交情好,跟拍賣員打好關係,你的貨品就不容易跌價,但這是建立在前面兩個條件之上的。如果你前面兩個條件沒有達到,那跟拍賣員交情再好,也是沒用的。

8.19 下午 蔬菜產銷二班

蔬菜產銷二班,主要範圍在二林鎮內。主要作物有蔬果、雜糧,現在主要栽種的作物是牛肉蕃茄。牛肉番茄指的是配合做菜的用的蕃茄,皮較硬,拿來炒菜比較適合。這種蕃茄是進口的,比較抗蟲害,他們已經種植六年了,收成還不錯。他們這班有21人,比較多人使用溫室育苗和保護作物,但溫室所費不貲。該班有許多年輕人從城市回來作,班長說,年輕人吸收資訊能力比較強,許多新資訊都是他們拿回來的。

這班的年輕人之所以回來,有的是在城裡做不下去才回來,有的像班長的兒子留在這邊繼續耕耘。跟班長聊到政府的補助,他認為對於農具,例如溫室、網室才是比較實際的,其他只是「加減」而已。

之後跟著烽哥和量議去看胡蘿蔔農的耕作情形,班長一個人照料六甲的地,可以說是一個工頭,發號施令給後面整地鋪草的人。他自己則是掌握了播種機這個重要機具,負責播種。據說由於胡蘿蔔利潤龐大,因此有專門做胡蘿蔔的販仔。班長也是給他們收購的。

image009

8.20 上午 中興二號米

今天前往種植中興大學培育的米種的農家。一片綠油油的稻田,與我們隨行的還有公視「我們的島」的工作團隊。據說這次中興二號還在實驗階段,這些稻田都在試種。但由於不容易倒伏的特性,似乎值得期待的樣子。

不過目前實際上的收成,因為遇到颱風的緣故,班長說估量不準,還得看下一季的收成。

8.21 下午 林續爺爺

今天下午前往號稱二林國寶的林續爺爺家。他是二林地區栽培越光米的達人,利用科學化的方法監控越光米的生長情況。在跟他聊天之間,得知林續爺爺原本是水利局的職員,後來理念不合就離開了那個地方。之後他接觸到許多日本時代遺留下來的稻米培養技術,就接續了這些技術開始栽培稻米,果然獲得不錯的成效。之後他還前往日本參訪,交流技術和意見,並將這些技術帶給地方農家,使得二林地區栽種越光米的技術越來越精進。

image011

目前林續爺爺正在整理他的筆記,由二林農會協助,預備將這寶貴的資源出版。聽到這些,實在是令人欣喜的一件事情。我國應該針對這些微型技術去做推廣和鼓勵,才是符合我國小農經濟的特質。

(本系列完)

(閱讀所有夏耘2009草根調查文章,請點選這裡)

[夏耘田調] 二林5之4非專職家庭主婦的精打細算

日頭赤炎炎的某個八月天中午,太陽晒得人頭昏眼花,我汗流浹背、飢腸轆轆,剛把我的「小藍」停進街道旁有蔭的騎樓,阿婆就在我面前蹲下來,從她的袋子裡拿出一把橡皮筋捆著的秋葵,問道:「小姐,要買菜嗎?」

編按:

本文為2009年台灣農村陣線舉辦之「夏耘草根調查系列文章」,由參與調查的「二林組」成員完成,完整的二林系列文章共有五篇,本文為系列 5-4。

———————————————————————————-

那位阿婆已經好一陣子沒有打電話叫我去買她種的菜了,不知道是遺落了我的電話?還是已經有固定的客戶,不愁任何一趟出門賣不完?

認識一位賣菜的阿婆

日頭赤炎炎的某個八月天中午,太陽晒得人頭昏眼花,我汗流浹背、飢腸轆轆,剛把我的「小藍」停進街道旁有蔭的騎樓,阿婆就在我面前蹲下來,從她的袋子裡拿出一把橡皮筋捆著的秋葵,問道:「小姐,要買菜嗎?這個很顧胃哦!」

我心裡O.S.:「已經一點半了,再不進去叫個爌肉飯吃,我可就要胃出血了!」對這樣的老人家,終究還是無法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我彎下腰問她:「怎麼賣?」「一把二十!這紅鳳菜也一把二十,補血哦!」

在八八風災之後、菜價大漲又賣相差的時刻,一把八根中指長、看來鮮美的秋葵賣二十元,在家庭主婦的算盤裡還算可接受的價位,除了自己喜歡秋葵以外,也知道它的營養成份不低。以等重的鮮奶和秋葵比較,兩者鈣含量不相上下。但是秋葵的草酸含量低,鈣的吸收利用率可達五到六成,比牛奶好得多,對吃素的人、小朋友,或是喝牛奶會拉肚子的人來說,是很好的鈣質來源。

拿了三把秋葵、兩把空心菜、一把不熟悉如何料理的紅鳳菜、兩條只有一般絲瓜一半長的絲瓜,阿婆還向我推銷剝了殼的小嫩筍,一袋一斤一百二十元。霎時家庭主婦警覺了起來,那兩條絲瓜還沒問價錢哩!「這兩條八十元。」付了兩百元,直推說家裡很少開伙,買多了吃不完。阿婆追問電話,「我下次來這裡賣菜前先打電話給你,你再來找我買!」這倒是我第一次遇上這麼積極的賣菜阿婆。

寫了手機號碼與姓名給阿婆,不識字的阿婆只認得我那和她一樣的姓,並開心地自我介紹她單名一個「笑」字。她的姓名以閩南語發音,是我騎車回家一路上的心情-「苦笑」。

非專職家庭主婦的精打細算與矛盾

在先生的支持下,辭去忙碌、壓力大的工作也超過半年了,既然少了收入來源就得要撙節開銷,一直都不是專職家庭主婦的我,也就學著一般家庭主婦精打細算。可是在參加農村調查、被提點了一些農作物產銷與農村生計的問題之後,總是讓我在買菜、精打細算時,猶豫矛盾了起來。

因為對農產農藥管理的不信任,我甚少到傳統市場買菜,總是認為大賣場、連鎖超市會為消費者做基本的把關,再不然每袋青菜至少標示著是哪個產銷班或果菜公司。看到標著「XX進口」的菜蔬,我可以很“愛用國貨”地直接跳過、毫不考慮;可是傳統市場裡菜攤子上擺著的紅蘿蔔,我就無法知道是不是國產的了!

颱風過後菜價大漲,大賣場裡仍推出一把七元的青菜,主婦性格的那個自己,勢必會往大賣場去搶購個三、四把吧!可是理性的自己,卻開始想著為什麼在一片「漲聲」當中能夠有一把七元的低價?是因為和農場有契作?這樣不是應該與平時一樣價錢嗎?還是颱風前農民搶收、倒貨時,低價買了存放在大型冷藏室伺機傾出?我這一把七元買下去,有多少能夠到種菜人的口袋?

超市裡平常一條十九元的絲瓜,颱風後漲到一條三十五,還個個破爛了皮、乾扁了身子,讓人沒得挑。我這一條三十五元的醜絲瓜買下去,是幫連鎖超市出清了存貨還讓它賺了颱風財?還是幫風雨中搶收絲瓜的農民收回一點點本?而當我和其他人都因為賣相不好、價格太高而沒把絲瓜放進菜籃子裡,最後這土裡長出來的果實會回到土裡嗎?而損失的是農民還是連鎖超市呢?

想太多,使得超市shopping沒效率,拿了一袋紅蘿蔔、一袋洋蔥,醜絲瓜終究還是放回去架上。

在青菜太貴而減少消費的日子,遇上有人到你面前兜售一把二十元的青菜,真是感恩!而且又是支持在地小農「地產地銷」,我看得到錢進誰的口袋,真是完美!只是那兩條超短絲瓜要八十元,讓騎車回家的主婦一路上想不明白。

雖然知道把生產過程中的風險算進成本裡而訂出出售的價格,是可以理解與接受的,但是沒經過菜販仔與盤商這一環的自產自銷,究竟怎樣的價格與利潤水準能讓消費者樂於接受這個模式呢?如果沒有像阿婆一再強調:「我們都沒有灑農藥、我們都是種自己吃的!」如何能說服精打細算的家庭主婦或消費者,持續以這種模式消費這種價位的農產呢?

種菜賺無通吃,只能賺自己吃

接連著幾次,阿婆要出門去搭一小時一班的免費公車來淡水時,就會打電話跟我說,大約一個多小時後她就到那個「車牌仔腳」了。不是每次都那麼剛好,我有時間去找她買菜,前後總共兩次的消費與同姓情誼,阿婆跟我說家裡一分多的地,她還種了筊白筍、花生;像這樣的大熱天,菜園子裡都要搭上黑網,要不然菜一下子就晒死了,澆水也來不及澆;沒有年輕人幫忙,老人家加減賺些零用錢。

我在心裡頭算著,如果她今天帶出來的菜全部賣完,應該可以有上千元的收入,如果一個月來淡水十五次,每個月約莫可以有一萬五、六的收入,扣掉種子、苗栽、肥料等成本,能有一萬元的利潤當工錢嗎?

彰化二林蘆筍產銷班一位六十多歲的阿姨,也曾經算過她每個月的工錢給我聽:風調雨順時,她種的蘆筍一期收成交給「販仔」大約賣十二、十三萬,扣掉肥料、農藥這些成本五萬元上下,利潤是七、八萬,但是蘆筍一期是三個月的栽種、生長,平均每個月二萬五的收入,而這是她和她先生兩個人共同的工作成果,所以一個人一個月的工錢算來是一萬二千五。

這樣的數字對都市裡的人而言,是難以維持生活的,而我們一般都認為這對農村的老人家而言,還算過得去。但我既不在農村生活也不是這年紀的老人家,無法明確感受這是不是一個會讓他們有安全感的收入數字。

阿姨說,為了分散風險,也為了每個月都能有一些收入,他們不會只種一種作物,有些種稻,有些種花生、番茄、南瓜,還有一小塊種自己吃的菜,而種蘆筍是比種稻還來得費工的事。

這阿姨和住三芝的賣菜阿婆一樣,孩子都沒在身邊幫忙,她們也都認為「種菜賺無通吃,只能賺自己吃」(意指:賣菜錢賺得不多,菜賣不掉就只好自己吃)。可是讓她們的地被徵收,除了會因為徵收價款太低而不願意之外,部份土地被劃入中科四期範圍的種蘆筍阿姨,還遲疑著僅剩的土地如何養活她和她的老伴,以及大家說的污染會不會污染她種的菜。

而現在即便做不來,她也不想把地租給別人種植,主要是擔心別人糟蹋、搞壞了她的田地。倘若她與她老伴再也做不動了的那天來臨,她仍然希望哪一個在外地工作的孩子能偶爾回來看顧一下,畢竟,這些地有祖先留下的,也有夫妻倆年輕時胼手胝足打拼來的。

每個人心裡一畝田

想起我的母親在去年蓋了個章,放棄外公留下來的土地繼承,據說那是外公和他的堂兄弟姊妹們產權極其複雜的一小塊地。即便外公在我母親年幼時就已過世,但是在母親和外婆的言談中,卻感到蓋了個章放棄繼承彷彿也就切斷了部份和外公的關連。是和外公的關連?還是和土地的關連?

我娘家做小生意,不務農;舅舅家有些田地,也在市場裡賣菜。我記憶裡還殘存著小時候跟表姊們到圳溝邊洗蔥、在田邊稻草堆裡藏香蕉的片段。退休了的爸媽常說:「如果那時候在XX買一塊地,現在就可以蓋間房子,旁邊種菜…」

因為那時也沒買那塊地,所以我母親現在也只能在門前花台上種桔樹、玫瑰、石蓮、九層塔……一些有的沒有的,記得有幾年夏天她還種了絲瓜。雖然年輕時就到工廠工作,但是彰化市郊農村長大的她,記憶裡的耕作片段應該比我多很多吧!

叔叔移民之後,每次回台灣也想盡辦法夾帶種子進澳洲,種在他們家的大庭院裡,是為解鄉愁,也是為吃不慣澳洲的菜蔬,以我的觀察,更是為了不種點什麼就閒不住。

姑姑教職退休後,有空整理他家的庭院,也就陸續種了青蔥、小白菜、蘆筍、番茄……儼然成了個小菜園,還有幾棵芒果、波羅蜜、龍眼。妹妹的婆婆即便要幫忙帶孫子,也不放棄在屋後的空地,種個兩三種青菜還有檸檬、火龍果、芭蕉,好與親朋分享、連絡感情。

這幾位都不務農的長輩,在能主宰他的土地的時候,即便只是一小小塊花台,也定要費點心思、力氣去種點什麼,去經營個人的小菜園,那就更別提我大半輩子務農、七十多歲的婆婆了。在她身旁幫忙除草,我都顯得笨手笨腳,是身體裡,那和土地的莫名連結嗎?是細胞對先祖經驗的記憶嗎?或許不必在意自己是不是務農的料,聆聽土地,它就會教你怎麼耕作它了吧!

(系列待續)

(閱讀所有夏耘2009草根調查文章,請點選這裡)

[夏耘田調] 二林5之3 顏媽媽的故事

正當我們探頭探腦之際,一聲低沉的大喝,「你們那裡來的?」一回頭,望見一名黝黑壯壯的農婦站在門後盯著我們瞧。正當我們支支唔唔說(不)清來意,她生硬的表情已經消融,展開笑顏,邀請我們進她家客廳聊天。

編按:

本文為2009年台灣農村陣線舉辦之「夏耘草根調查系列文章」,由參與調查的「二林組」成員完成,完整的二林系列文章共有五篇,本文為系列 5-3。

遇見。顏媽媽。

那日午後,我與博任在二林酒窖與農會拿了一些資料,在不熟悉的鄉間小路上碰碰運氣,希望能夠找到可供訪談的酒廠。繞了許久,好不容易在小路上找到了DM上的酒廠,但是鐵門深鎖,不得其門而入。

我們轉頭,看到對門的三合院,磁磚貼飾有些特別,不禁想走進去瞧瞧。

正當我們探頭探腦之際,一聲低沉的大喝,「你們那裡來的?」一回頭,望見一名黝黑壯壯的農婦站在門後盯著我們瞧。正當我們支支唔唔說(不)清來意,她生硬的表情已經消融,展開笑顏,邀請我們進她家客廳聊天。

回家。生命。生計。

顏媽媽年輕時曾上台北當過紡織廠的學徒,後來為了陪伴爸爸,返鄉結婚,但仍住在台北,農忙時期才會回家幫忙,直到爸爸過世,顏媽媽決定「回家」,延續經營爸爸的葡萄果園。

顏媽媽的先生在外頭還有一份工作,但農事不只是為了「貼補家用」的補助性收入,顏媽媽說,如果她沒有做農,家裡幾個孩子都還在唸書,只有一份薪水也是不夠用;務農,對她來說是家裡必要的收入。種葡萄雖然是重要的經濟來源,這又不只是一份「工作」而已,同時也是家族感情的陪伴與連結。

活勞動。

在契作時期結束之後,顏媽媽家也嘗試各種作物的轉型,曾種過一些蔬菜,拿到市場自己賣,但最後還是回頭種釀酒用的黑后葡萄,並且成立酒莊,經營釀酒事業。

顏媽媽客氣地說,做「習慣」的事還是最上手,所以才會繼續種植葡萄,但成立酒莊對小農家而言,是很有挑戰的事,不只是需要資本與銷路,還需要學習各式新技術,需要穩定的品質與衛生控管等。顏媽媽會到社區大學、農會上課,吸收新知,要是左鄰右舍親朋好友的葡萄種得好、酒釀得香,她也會很認真的向人討教,這些都是她釀酒技術進步的原因。

投資釀酒事業,對顏媽媽而言,並不是一次性的永久投資,而是很有機的因著當時的需要而慢慢改變,釀酒器材也預留了一些彈性的空間,以供日後增產時可用。

但投資酒莊對小農而言,成本負擔仍然很大,顏媽媽就自己利用巧思DIY製作釀酒器材,例如與顏先生一起到資源回收廠尋找適合的不銹鋼材,再請師傅依照她的需要改造成各式的酒瓶架等器具,既環保、合用又省成本。

另外,顏媽媽家蓋酒莊時,就以「三合院」的空間模式做設計,她解釋投資酒莊並不是為了要賺大錢,而是為家族留份事業,未來兒子長大後可以接手,若兒子不願意承接家族事業,則酒莊還可以改成住家給未來的子孫居住。

小農除了要在市場上賺錢維生,他們的生產活動中,還有很大一部份是為了家計生活、家族成員生命循環等等的非市場需求,這種有機的生活與生存邏輯,不能以市場理性邏輯看待,否則很可能會產生嚴重的誤解,把酒莊的小規模與小量生產等行為,誤解為不符合成本效益的投資。

我卻以為,這些看似不理性的投資行為,事實上正是庶民的合理謀生策略,他們的(看似)不理性,其實正是對市場理性的積極對抗,或許,也因此避免了James Scott在《弱者的武器》中說的:「農業生產完全『理性化』的最壞結果」。

承諾。

聽說今年顏媽媽的酒得了獎,除了為她感到高興,心裡也始終惦記著給她的承諾:要把身體練好一點,才好去田裡幫她忙,不然,「田裡很忙,妳要是中暑了,我還得照顧妳很麻煩咧!」顏媽媽敞開了嘴笑著說。

(系列待續)

(閱讀所有夏耘2009草根調查文章,請點選這裡)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