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宜蘭-會做大水的水澤之鄉

宜蘭做大水!不算新聞。宜蘭不做大水,才是災難。位於沖積扇平原地帶的宜蘭,三面環山擋下海上水氣,豐富的雨量造就河溪,再加上地底透水礫層的密佈,宜蘭做大水早是歷史常識。早期,吳沙移墾,就是愛上…

4981014-da4shuei38.jpg

宜蘭做大水!不算新聞。

宜蘭不做大水,才是災難。

位於沖積扇平原地帶的宜蘭,三面環山擋下海上水氣,豐富的雨量造就河溪,再加上地底透水礫層的密佈,宜蘭做大水早是歷史常識。

早期,吳沙移墾,就是愛上宜蘭會做大水,豐厚的水量灌溉田野,於是十戶一結,十結一圍,在宜蘭平原上開創出壯闊的先民歷史。

在當時,為了解決水漫田野的問題,以開設圳道、水埤,來消解暴水之河,讓山上下來的大水,分支分流,流進渠道灌溉更遠的土地,或是注入埤塘,因應無水之用。

宜蘭人的馴水功力,堪稱一流,老一輩的宜蘭人說,宜蘭幾條大河,在早期河口都不是直流入海,而是彎個角度才奔流入海,原因就是在中游消解水力,到下游的河水力量不大,反而帶著砂礫,在河口形成高灘沙丘,把河道擋了起來,河水必須繞個彎找缺口,才能入海。

水在宜蘭,是資源,更是與水共生的歷史智慧。

image
到了日治之後,早期由庄頭合資興建的鄉里渠道,開始慢慢消失,取代是大型公共渠道,土地消水的概念漸漸遺忘,變成灌溉效率與快速排水的現代思維。

image

到了國府之後,大型市鎮出現,治水理念從平原上的分散消水,變成重點市鎮的擋水疏洪,截彎取直的河道,消失的密佈渠道,加上走向觀光的美化河岸,於是治水不是共存,變成城鎮保衛戰。

image

但是山上下來的大水,不可能乖乖進入水泥化排水大河,於是擠不進河道的水,循著密佈的渠道,開始在上、中游的冬山、三星等地撒野。至於下游堤坊後的受保護土地,不受河水溢堤之害,卻也讓天降大水排不進河道,加上農地重劃之後,田間馬路、水泥田埂蓋的像擋水柵欄,於是中游水淹、下游積水,宜蘭變成如今的模樣。

image

image

image

一位宜蘭老人家,看著大水神情很輕鬆。

他說,宜蘭做大水,水來水退都很快,唯一讓他擔心的是,不斷出現的黃濁的水色。因為宜蘭大水原本都是乾淨水質,不會有大量泥流,如果水色黃濁就是山上開墾,如果是水色黑泥,就是有人荒田不耕,當大水不再是純水,那樣才是大災來臨。

image

宜蘭災情,讓人想到屏東水患泥流的景況,那種休耕的田,坍塌的田埂,留不住大水,反而讓大水帶著田土爛泥,泥濘的直擊城鎮。那麼是該慶幸,宜蘭人還保有良田,護地蓄水,沒有造成更大災禍。

但是,實際上農地的開發消失,在宜蘭也是隱憂,未來更大的雨量,東補西救的防洪系統,加上一旦開發殆盡的萬畝良田,再也無法儲水分洪,到時宜蘭做大水,該是屏東一樣的光景。

雨一直下,擇高地而居的老人,看著大水淹田,一派輕鬆。他說只要別讓水進屋就沒關係,大水自然會退,但是不懂那麼多外地人,賣下淹水之田蓋別墅,才是令人不解。

image

image

宜蘭做大水,不是新聞。

問題是,甚麼樣的土地治理,讓會做大水的豐富之都,變成這幅狼狽模樣,才是真新聞。

image

image

其實,在台灣都不該怕做大水,而是思考如何讓水分散、儲存,與水和諧共生,反而是該怕那天雨水不降,大水不來,才是滅絕大禍。

在宜蘭,一個會做大水的水澤之鄉,有些歷史智慧,不該遺忘!

image

(本文轉載自「飄浪。島嶼」部落格)

農民之路給WTO部長會議一封信

農民之路,一個由小型與中等規模的農民、無地農民、鄉村婦女、原住民、鄉村青年與農工等組成的國際運動,希望將我們草根的立場傳達給9/3-4於新德里舉行的WTO小型部長級會議。好長一段時間,我們致力於…

編按:

這是「農民之路」(Via Campesina)組織,針對9月初於印度新德里召開的WTO小型部長會議所提出的說帖,針對農業貿易提出批判,並且提出關於糧食主權的具體作法。

在災難頻仍的當今,糧食主權是越來越重要的議題,感謝台灣農村陣線與綠色陣線的朋友翻譯、校對,與台灣的朋友分享。

980405-header1-360.jpg
照片來源:農民之路網站

給所有受邀參與下屆於新德里舉辦的小型部長會議的部長們

文稿:La Via Campesina(農民之路)

譯者:洪翠苹(台灣農村陣線) 校訂:陳思穎(綠色陣線)

農民之路,一個由小型與中等規模的農民、無地農民、鄉村婦女、原住民、鄉村青年與農工等組成的國際運動,希望將我們草根的立場傳達給9/3-4於新德里舉行的WTO小型部長級會議。

好長一段時間,我們致力於提升農民對自由化強烈負面影響其生計的意識.1999年,在西雅圖舉行世界貿易組織部長會議期間,我們對新自由主義的農業政策摧毀小農經濟及其對社會所引發的深遠危機表達關切。

在2005年香港世界貿易委員會(WTO)會議上,我們再次動員,因為這是一個生死存亡的關鍵,每天都有負債累累的農民被迫走上自殺一途。當糧食危機於2006年爆發時,我們認為它驗證了新自由主義是一個失敗的政策。

我們希望此事件的爆發能引來真正的國際政策的轉變。.今日,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評估仍有愈來愈多、超過10億以上的人口正在挨餓,而將近約15億的人口正受到現在糧食危機的波及深陷飢餓的泥沼裡。

因為政策上的改變對我們分佈於世界各地的成員來說是極其重要的,所以我們再次呼籲大家向國際聲明拒絕WTO進一步開放糧食貿易。政府提出的政策應確保農民生計並生產足夠農民及消費者所需的糧食。然此一訴求在現存的WTO架構下的運作中無法實現,因此我們要求農業完全地脫離WTO的執行範疇。

WTO不應該再處理糧食與農業的問題了,因為:

進一步的開放農業將只會加重而不能解決氣候、糧食、耕地與金融危機。它將重創那些經濟與人口皆高度仰賴農業部門的弱勢國家的穩定。像印度,其國內有三分之二的人口是仰賴農業維生。

全球貿易系統不讓政府保護農民免於財團的掠奪行為,卻讓農企業享有更多的支配自由。WTO,與雙邊及區域自由貿易協議允許富國的農企業出口商及財團接收大量的農產品補貼,而後將其受補貼後的廉價商品傾銷到發展中或已發展國家的市場上。

這樣的傾銷方式使北方與南方的小農置身於不利的位置,進而促使生產者提供量多但品質粗糙的產品予北方及南方的消費者。在現在的杜哈回合中,已發展國家如美國,將進一步提高他們在農企業遊說上的支出,而發展中國家則被迫減少對其境內農民的生產保護及進一步開放市場,這使得原已處於弱勢的農民處境更為險惡。

即便是應該保護一些發展中國家的農業所謂的”安全”機制,也都是完全無效的,像是在WTO杜哈協議中提出的特殊產品與特殊保障機制就是一個例子。在現存的提案下,像印度就只能在降低關稅的情況下保護8或9種穀物。此種保護狀況在一個超過15個以上的農業氣候區的國家根本不算什麼。

況且,最近一次的草案上,與先前的提案一樣,提出了一種高度無效的和不切實際的機制來防止發展中國家的進口激增。這機制無法處理美國與歐盟因補貼農企業制度所產生的長期性低價問題。同時,它也沒有考量到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並沒有能力有效監測某段時間內激增的進口量。因此,這類安全機制絕對不可能平衡自由化在農業裡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糧食主權是我們取代農業貿易自由化的出路

糧食自主是人民健康與耕作土地的權利,透過較符合生態與永續的適當方式生產糧食,同時,人民有權去定義他們的糧食與農業系統。這樣的理念完全抵觸了WTO將市場與財團需求置於糧食系統與政策核心的規則。

為能真正降低全球貧窮、飢餓、營養不良的現況,我們不僅要求將農業退出WTO的議定裡,同時我們也呼籲您支持下列這些具體建議:

在國家層級上,強而有力地保護並支持用以供應國內消費,以家戶為單位的永續糧食生產模式,而此一模式必須得以在全球貿易系統中運作。

l 全球貿易系統必須懲戒財團的不當行為,並終止其對任何產品進行傾銷。

l 明確禁止任何以糧食做為投機炒作的行為。

l 新的市場規則-糧食生產政策必須要控制並穩定農業價格。

l 新的農業改革確保農民取得農業所需資源(農田、領地、水、種子、牲畜與生物多樣性)是為生產國民所需糧食,而不是大型的農企業用這些資源生產糧食以出口。

這些方法若能一起實行,將能啟動這個極需變革的全球糧食系統,並為糧食自主跨出一重要進展。

以下為英文信的原文

To all Ministers invited to the next mini-ministerial in New Delhi,

copy To Mr Pascal Lamy – General Director of WTO

copy to Ambassador David Walker, Chairman of the Special Session of Committee on Agriculture.

La Via Campesina, an International movement of peasants, small and medium-size farmers, landless, rural women, indegenous people, rural youth and agricultural workers, would like to deliver a message from the grassroots to the mini-ministerial meeting that will be held in New Delhi on September 3-4.

For a long time, we have worked to raise awareness of the very strong negative impacts liberalization has had on farmers’ livelihoods. In 1999, during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ministerial meeting in Seattle, we expressed our concerns about the destruction of our family farm economies and the profound crisis in our societies due to neo-liberal agricultural policies. Again, during the last WTO Conference in Hong Kong in 2005, we mobilized ourselves because the situation came to a point where indebted farmers were daily being pushed to the point of committing suicide. When the food crisis burst out in 2006, for us it was such a clear demonstration of the failure of neoliberal policy. We hoped it would lead to a real shift in international policies. But today, the FAO still estimates that over one billion people are now going hungry, with about 150 million more people experiencing hunger as a result of the current food crisis.

Since a change in policies is of vital importance for all our members around the world, once again we call you to clearly reject a further liberalization of trade in food in the WTO. Policies that will safeguard farmers’ livelihoods and food security for farmers and consumers are needed. As this is impossible within the current rules and proposals of the WTO, we want agriculture to be definitely taken out of the WTO.

The WTO shouldn’t deal with food and agriculture any more because:

Further liber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will exacerbate rather than resolve the climate, food, agrarian and financial crises. It will severely increase the vulnerability of many countries whose economies and populations depend on the agriculture sector. In India for instance, two-thirds of the population are dependent on agriculture.

The global trade system does not allow governments to protect farmers from predatory corporate behaviour, but rather gives large agribusiness greater free reign. The WTO, along with bilateral and regional “free trade” agreements allows agribusiness exporters and corporations in rich countries to receive large subsidies for production and to then dump their products into developing and developed country markets. This puts Northern and Southern small-scale family farmers at a disadvantage as well as misleads Northern and Southern consumers by providing industrially mass-produced, low quality food. Under the current Doha round developed countries like the US will further increase their payouts to agribusiness lobbies, while developing countries will be forced to further reduce protections and increase market access, putting in danger their already vulnerable farming peoples.

Even the so-called “safety” mechanisms supposed to protect some developing country agriculture such as Special Products and Special Safeguard Mechanisms in the WTO Doha deal are totally ineffective. In the current proposal, India for example can only protect eight or nine crops from tariff reductions. This is nothing in a country where hundreds of crops are being planted in over 15 agro-climatic zones! Moreover, the latest draft, as with the earlier ones, proposes a highly ineffective and impractical mechanism to prevent import surg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is mechanism doesn’t deal with the chronic problems of low prices that the US and EU’s subsidy regime create. Nor does it take into account that most developing countries do not have the ability to monitor volume-based import surges in time for the measure to be effective. Therefore, such “safety” mechanisms have absolutely no possibility to counterbalance the negative impacts of the increasing liberalization in agriculture.

Food Sovereignty is our alternative to trade liberalization in agriculture.

Food sovereignty is the right of peoples to healthy and culturally appropriate food produced through ecologically sound and sustainable methods, and their right to define their own food and agriculture systems. It’s in total contradiction with the WTO rules that put the demands of markets and corporations at the heart of food systems and policies. To reach a real reduction of global poverty, hunger and malnutrition, not only do we ask you to take agriculture out of the WTO deal but we also urge you to support the following concrete proposals :

  • Strong protections and support for sustainable family farm based food production for domestic consumption on the national level that must be allowed for within the global trading system.
  • A global trading system that disciplines corporate behaviour, and puts an end to dumping. A clear prohibition of any speculation on food.
  • New regulations on the markets – policy of production control (supply management) to stabilize agricultural prices.
  • Real agrarian reforms to assure that farmers who produce food for the population have access to agricultural resources (lands, territories, waters, seeds, livestock and biodiversity) rather than big businesses which produce for export.

These measures, taken together, would truly start a strongly needed transformation of the global food system, and deliver important progress towards the achievement of Food Sovereignty.

Henry Saragih Yudhvir Singh

General Coordinator of                                                                                 Member of International

La Via Campesina                                                                                        Coordinating Committee of

La Via Campesina

八八災後 美濃有機米產銷班

從事有機近六年以來,一年一年的風災越趨厲害,今年的蟲害更是嚴重,我時常思考大自然給我們的啟示,人生應該持守正確與善良的事情,即使成果不是顯而立見,但有一天總會開花結果,也許後半輩子…

颱風來臨前今年夏季以來,只有一個小颱風影響台灣,到八月初仍然高溫少雨,往年夏季常見的美濃午後雷陣雨出奇的少,我不覺深深擔心天候異常,將有大乾旱發生。

稻子發生黃葉,從最早插秧的卓加山的稻田開始,慢慢蔓延到啟尚哥、大相、傑興、玉玲的稻田,開始我以為是某種病害。我走到稻田旁,拔下稻株仔細檢查觀看,竟然是二化螟蟲蛀進稻桿裡造成黃葉乾葉,往年只是後期與少數發生的二化螟蟲,今年提早與大規模發生。

班員急了,頻頻問我怎麼辦?颱風來了,或許會吹走他們吧?但我心裡想者,颱風吹襲過後,葉片互相磨差受損,是容易感染白葉枯病的。

颱風降臨

這次颱風從台灣北部通過,我想美濃的風向應該先偏西北再轉西南,產銷班農場照例作了防颱準備,將會受到風雨侵襲的東西收拾好。星期五下午風雨開始,這天晚上輪到我值夜,風雨吹襲的聲音讓我不得安眠,半夜我就開車回家,一路上風強雨大,沒有其他車子,一些路樹已經傾斜,到處散落樹葉枝條。

風雨咆哮

風雨一直持續,掛心著產銷班農場,星期六下午小心開車前往,到了產銷班農場就聽到風雨夾雜著另一種特別大的聲音,原來是溫室的塑膠帆布被掀開,在風中翻滾,劈哩啪啦好大聲,心裡著實罣礙凝重。

穿好雨衣雨鞋巡視,卓加山也來察看他的田區,步行到溫室區察看,對面的大樹倒塌下來,壓垮了第七棟溫室與路旁的電線桿,路旁停了一台車輛,被台電的高壓電線壓住,這台車應該是王哲輝的,打電話向王哲輝詢問,他在早上六點多來溫室,那時剛好大樹倒下來,還好他的人沒有受到災難。

980928-gu3wunchan3-360.jpg

溫室的塑膠布被掀開,蔬菜被大雨損害

颱風滯留

星期天風雨持續吹襲,氣象報告這個颱風滯留了。下午我再開車前往產銷班農場,台電工程人員冒雨搶修,路樹已經鋸開移到旁邊,我前去觀看詢問,電線桿與電線已經架好,但是風雨仍然強勁,他們不敢冒險爬上電桿通電。

風向已經轉為西南,但仍不比先前的西北風來的弱小,溫室又有幾棟遭強風吹壞塑膠布,在風中整片地翻滾咆哮,訴說著這場劫數。

往返了幾次產銷班農場,途經自己農場的香蕉園,看著他們泡在水裡、傾斜、折斷,也無可奈何。家裡三合院的的瓦式屋頂吹壞了一角,屋內有些地方漏雨或滲水,煙樓內到處潑雨,果樹樹枝折斷,這次颱風是這麼的強勁與持續。

產銷班農場的溫室遭路樹壓毀
產銷班農場的溫室遭路樹壓毀

風雨停歇

星期一下午風雨終於稍歇。產銷班農場地勢較高,沒有淹水,溫室一棟遭到對面路樹壓垮結構,自設的電線桿也遭壓斷,電表損壞,五棟的塑膠布被掀掉,黃克賢與王哲輝所種的葉菜與瓜果幾乎全部損失;水稻的葉子被吹的撕裂,受風面則逐漸枯萎;黃克賢露天種植的蔬菜與玉米全部損失,家扶中心小朋友種的玉米也全部損失,這些小朋友最擔心玉米,一來就喊叫著玉米沒得吃了。

我自己農場的香蕉,折斷與倒伏而無法收成的總計約有五成以上,其他健在的也變得產量降低。遠在大寮的班員王文海,水稻農地全在高屏溪河川地,包括承租給鳳山產銷班陳家成的農地,不是遭到洪水侵蝕沖走,就是淹水覆蓋泥土與漂流木,他告訴我好幾天都睡不好,但他仍達觀的說,比起山區受到土石危害的災民,這樣的損失其實還算小。

風災後水稻蟲害

經過颱風吹襲,二化螟蟲的確被吹走減少了,以為就此可以安然成長與收穫,然而水稻葉子一天一天發生乾枯狀,這下子白葉枯病來了,但啟尚哥卻說是捲葉蟲,我前往察看,確實是捲葉蟲大量發生,多到我難以想像,啟尚哥、傑興與大相努力噴灑液肥與蘇力菌進行補救,卓加山已經放棄,打算不要收割了,他是較為消極的,我知道這次他心裡又產生創傷,我與傑興有機會就給他安慰與加油。

風災蟲害過後的稻穗產量減少
風災蟲害過後的稻穗產量減少(稻株近照)

黃克賢所種的玉米等蔬菜受風災而損毀
黃克賢所種的玉米等蔬菜受風災而損毀

災後溫情到

高雄市第一社大的孟佳知道風災的損害後,連忙發起一袋米活動,邀集消費者購買稻米協助農民復原,很快的產銷班與農民的稻米就銷售完了,只剩一些預留的庫存。接下來協助高雄縣有機農民重建的一籃菜活動,交由微風市集接手。行銷產銷班農產的潤惠事業行,也發給損失最嚴重的契作戶王文海一筆慰問金,金額不大,只是代表一個關懷心意。

災後再出發

從事有機近六年以來,一年一年的風災越趨厲害,今年的蟲害更是嚴重,我時常思考大自然在給我們一些啟示,人生應該持守正確與善良的事情,即使成果不是顯而立見,但有一天總會開花結果,也許後半輩子或下一世,或者我們的下一代。這種良善的事情與人生,需要ㄧ群人的攜手互助,各自饒益身心。

我個人的力量有限,無法即刻廣泛帶動農村有機的發展與照顧消費者的食品安全,但透過每個個體的一一投入支持,積沙成塔,相信會更有力量與前景的。在此誠摯呼籲支持美濃有機米產銷班與微風市集的其他農民,購買健康營養的有機米、蔬菜等產品,為我們在地的農民打打氣,也為自己的健康加分。

網站:http://www.rhorganics.com/yellowpage/index.html

部落格:http://www.wretch.cc/blog/mnrh

如預訂購產銷班產品請洽邱德森或卓美芳

電話07-6812604 傳真07-6815476

E-mail:info@rhorganics.com

『一籃菜認購計畫』:請電話微風市集-志鵬0975300515

(作者為美濃有機米產銷班第一班班員)

【反賭場】926救澎湖

926不能回澎湖,也要打電話回來救澎湖。因為工作不能回澎湖,因為沒機票不能回澎湖,沒關係,只要盡力,一樣可以隔海救澎湖,星期四我們努力打電話,星期五我們努力打電話,星期六我們更要努力打電話…

926不能回澎湖 也要打電話回來救澎湖

因為工作不能回澎湖

因為沒機票不能回澎湖

沒關係

只要盡力

一樣可以隔海救澎湖

星期四 我們努力打電話

星期五 我們努力打電話

星期六 我們更要努力打電話

給我們的親朋好友

給我們的兄弟姐妹

給我們的阿公阿嬤

星期六一定要去投票

拜託他們一定要去投下反對票

用我們的選票救澎湖

熱愛澎湖的台灣朋友們

也請和我們一起努力打 打 打

打電話 救澎湖

河溪文化工作室  張詠捷 懇請

980420-penghugambling-400.jpg
各大宗教團體以倒退嚕反諷博奕條款(攝影/張詠捷)。

家離水邊那麼近

改善屏東水患,除取締違法,還需還地於河。丁澈士近年研究屏東平原,發現屏東平原有粗礫地表,可迅速將地面水補注轉換儲蓄於地下含水層(地下水庫),因而提出「大潮洲人工湖」概念,欲在林邊溪上游開挖300公頃…

88風災過後,惡水上沒有大橋。即便過了半個月,河中水勢依舊奔騰如千軍萬馬;泥沙挾帶漂流木與落石一路沖刷下游,路基被淘空、橋墩受不了硬力應聲而斷,治水口號再度響起,但治山治水數十年,真的有用?

980916-shueibiandsc_6866-36.jpg

滿目瘡痍高屏溪

莫拉克颱風在數天內下了超過一年份的雨量,山區村落成為孤島。高雄、屏東受創尤其嚴重,飽受山崩、土石流與破堤之苦,地圖上沿楠梓仙(旗山)溪、荖濃溪以及兩條河流匯合後的高屏溪鄰近村落,包括桃源、寶來、六龜、不老溫泉、那瑪夏、甲仙、杉林、旗山…無一倖免。

旗山鎮在這次風災遭受空前侵襲。旗山鎮上3座橋,在風災後只剩旗山地景橋岌岌可危地撐著,3周後,這座橋也被封起成為危橋;旗山鎮過去幾乎沒有水災,但自去年起已連續2年被大水侵襲。

居民黃先生住在旗尾橋旁不遠,風災當晚大水灌上路面,把路上車子都沖得移位,「差一點就撞進我家!」旗山地景橋旁的麥當勞、廣勝醫院也全淹了,麥當勞在風災一個月後都還無法營業,居民認為,這是旗山溪沒有疏浚惹的禍。

旗山溪不是唯一被認為沒疏浚而惹禍的河流。開車行駛至六龜,荖濃溪河床上的砂石堆了3米高,怪手一台又一台努力地挖開砂石,「其實這一段在5月才挖過。」高雄縣水利管理科長韓榮華嘆氣著說。

image

清淤的兩難

韓榮華看著河床上滿滿土方,預估88風災為高屏流域帶來超過上億土方;楊秋興說,過去高屏溪流域盜採砂石嚴重,讓高屏大橋30多根基樁全部裸露在外,禁不起大水沖刷,所以從86年至94年間,高屏溪流域的橋幾乎都以不疏浚的方式保護。

「但是太久沒疏浚,沙石又堆高到嚇人的程度。」楊秋興嘆氣說,94年的颱風為高雄帶來2000公釐雨量,當時他就擔心「不疏浚,河床墊高,大石或漂流木沖下來橫向拍打,就會斷橋。」

韓榮華指出,近年政府投入8年8百億治水,地方政府以部分經費處理易淹水地區的區域排水問題,確實有部分成效;但大雨、山崩、未疏浚帶來的橋垮路斷等問題,並非地方政府所能獨力解決。

河川疏浚牽涉許多面向,一得看主管單位是誰,其次則是要拿捏圖利和疏浚的界線。以高雄為例,完全沒有縣管河川,疏浚的職責在水利署第七河川局,若河川局不動作,地方政府不能自己疏浚,他說:「就算七河局同意讓地方政府自己做,跨縣市河川又會牽涉地方行政權…總之非常複雜。」

8月30號晚上,高雄縣旗山國小中山堂裡擠滿了憤怒的旗山鎮民,因汛期未過、居民擔心再淹水,要求縣長楊秋興和水利署必須緊急疏濬;最後甚至包圍行政院駐點的八軍團,在僵持至半夜10點後,前行政院長劉兆玄才終於責成水利署加高堤防、進行緊急疏濬。楊秋興總算鬆了一口氣。

image

土保持不能忘

河中土石哪裡來?這次高雄山區,光小林村的崩塌量已超過自然發生量,環保團體認為,這與高雄縣府主張「觀光上山」脫不了關係。

根據台灣工研院人造衛星的遙測分析,高屏溪集水區在近10年來,包括設置社區開發、農地開墾、砂石場等人為利用,已造成高達4千6百多處、1千 4百公頃的土地被破壞。其中荖濃溪、旗山溪中上游及支流兩側更出現大型沖積扇,顯示上游崩塌地及開墾地造成的土石流失現象仍在持續。

去年颱風已讓高雄山區重創,但當時包括民間與高雄縣府都未警覺,寶來村長林勝雄甚至建議寶來溫泉區聯外道路應拓寬、儘速完成溫泉業者就地合法;陳姓溫泉業者則希望荖濃溪沿岸闢建自行車道。

如今,六龜遊客中心的建設全被衝到河床裡消失不見、茂管處也只剩斷垣殘壁,柏油路被翻起如巨震過後;高雄縣水利處副處長蔡長展指著被河水沖彎約呈15度的水泥弧面,半自嘲地說:「這種彎度連怪手也做不到,但水就是辦到了!」

土木技師公會常務理事吳朝景感嘆:「假使山區沒有開發,發生災害的機率是1,山頭鏟平災害就是未開發的10倍,道路拓寬則是1百倍。」台北大學不動產城鄉環境系副教授廖本全說,溫泉區就地合法就是超限利用,「超越它本來環境資源特性給人類、給所有生命的限制。」

image

疏浚非萬能

楊秋興嘆氣說,發展觀光區爭取了民意,卻引發大自然反撲,始料未及。「土地需要復育。」楊秋興表示將全面檢討觀光政策,希望加強清淤政策。

他認為過去高屏溪因盜採造成安全問題,但不疏浚絕對有問題。砂石貴、台灣砂石需求量又高,高屏溪堆了許多土方,應充分利用。「疏河床幾乎不用錢又有錢可賺,比堤防工程還好!」

「要讓公務人員敢做事!」疏浚易和圖利牽扯,以三河局為例,第1到第3任相關人員都吃官司;「水利人員不敢做,就是災民損失。」楊秋興覺得,怕圖利他人而不疏浚是因小失大,主張中央應和地方配合、縮短行政流程。但疏浚真能解決問題?

「每條河川都有天然崩塌量,河砂的累積會經由水流帶動至海洋,成為海岸的一部分,是天然填補機制。」屏東環保聯盟理事長洪輝祥對於河中土石,有著不同看法。

洪輝祥指出,居民的安危,已有堤防保全;河堤以外,本來就是行水區。河中淤積的土石如同天然消波塊,「除非下一次的洪峰力道夠大,否則土石不會滾動。」洪輝祥並不反對疏浚,「但高屏溪一年約有3千萬立方的自然崩塌量,疏濬應建立在能證實山區崩塌量究竟多少才進行。」

他擔憂,若未顧及天然平衡,疏浚只是加速危害發生。「河床一旦下降,一來是容易造成海水入侵(淡水下降1米、海水將入侵41米),二來就是加速向源侵蝕!」向源侵蝕就是讓上游河道和坡地更陡、更易在下次大水來時崩塌。

「全世界只有海與河有權利用砂!」洪輝祥認為,河砂目前叫價一立方米700元,在未建立平衡機制下,地方政府主張挖砂,很難避免圖利嫌疑;「更何況高屏溪流域最大問題,是人佔去河流的路!」

洪輝祥所言,如同部落耆老說的:「河水想念它的家,60年才來看它一次。」河水的想念,一路從高雄氾濫至屏東,林邊與佳冬就這樣成了水上澤國。

image

(圖 / 大頭鬼提供)

血本無歸

88風災後近一個月,屏東林邊、佳冬一帶依舊慘不忍睹。這裡原是龍膽石斑養殖王國,而今卻是淤泥地獄。走進佳冬村,養殖業家家戶戶都在搶收,男人們在池裡搶撈倖存的石斑、女人紀錄磅秤數字,每個人都搖頭嘆氣:「損失難以計算!」

養殖戶沈太太指著養殖池說:「我們放苗幾萬尾,現在連百尾都不到!」沈姓一家人從事養殖近40年,靠著9分地養活一家大小。沈太太說,養石斑魚不計工錢就得先投資7、8百萬,以前每年產值有1千5百萬,漁民都會再投入成本,加上生活所需,賺的和花掉的,其實只是打平。

「以前這裡沒淹過,誰知道今年會破堤!」洪太太指著池子說,水的顏色原本不是濁黃的,「現在裡面全是泥!」泥沙堆多高?約莫1米,魚撈完後還得清淤,洪太太喪氣地說:「但我爸殘障,剩我跟我媽兩個人,該怎麼清?」一場破堤而來的大水,讓業者血本無歸。一位業者受不了打擊,投池自殺。

林邊、佳冬一帶早期因政府鼓勵養殖,居民填海圍地,築起了廣垠的養殖區。養殖的水源幾乎全數仰賴地下水,只要走進村庄尾,家家戶戶抽水用的電表密密麻麻站一排,管線亂無章法隨置在外。

超抽地下水,讓林邊、佳冬遇雨則淹,易發生海水倒灌,為此,政府替居民築起了海堤、河堤、加設抽水設備,解決可能危害。居民遭遇淹水淹出心得,家戶都改建加高,二樓變一樓,看似與水共存相安。但災害不是不來,只是醞釀。

image

溪水之怒

「溪水從不以一種速度前進,她有時和緩安靜,有時激動殘酷。溪流的速度並不取決於情緒,而是由上游供水、溪床、溪岸和一切溪裡的事物共同決定。」作家吳明益在《家離水邊那麼近》寫下的句子,囊括了林邊溪釀禍的原因。

林邊溪是屏東縣境內大河,長42公里、流域面積336.30平方公里,在林邊鄉和佳冬鄉交界流入台灣海峽。屏東環盟理事長洪輝祥說,林邊全鄉遭受水患,地層下陷只是加重災害的原因,始作俑者,是人類佔河為王。

養殖居民洪太太描述,破堤當天只聽見轟隆隆,水從後方灌來,「我簡直要暈倒,真正是阿娘喂,河竟變成海浪!」洪太太一家也靠養石斑維生,她和先生年紀都大了、也生病,但孫子年紀小,只好撐著。當天洪太太正在清理漁塭,政府不派國軍幫忙,她們只得自力救濟;洪太太描述自己跌進泥底又哭著站起來,「要不是老了不知道轉行做什麼,誰要繼續養魚?」

image

沙包和泥沙、漂流木在破堤處堆出一座小山,居民希望河堤修復、避免淹水;但屏東環盟理事長洪輝祥透露,林邊溪堤防防洪頻率是百年一遇,這次水患是50年一遇,河堤設計沒有問題。

洪輝祥指出,超抽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而蓋起河堤已經侵犯河流、人類還佔用河中高灘地1/3,「河流的憤怒只是必然。」這次林邊溪堤防破了4個大口,都是因河水碰到高灘地不得已反彈,找到堤防脆弱處撞擊而成。

鄉愿,德之賊也

「政府真的很可惡!河岸一直挖給標商用,夭壽!害死這些災民!」洪太太噙著淚控訴「挖河岸」,指的就是高灘地利用。洪輝祥分析,第一個破堤口是林邊溪大轉彎處,從這裡到出海口已經很近,河道理應寬闊,「但高灘地不僅被香蕉等植物佔用,甚至連養鴨的都有!」

依水利法規定,河川高灘地耕作作物不得高於50公分,但林邊、高屏溪一帶,河床中滿是違法作物。屏科大水資源教育與研究中心主任丁澈士說,香蕉、棗子、蓮霧及芒果果樹佔用情形讓人訝異,「但往往因農民反彈而難以取締。」洪輝祥感嘆,「沒事時居民眼不見為淨、官員圖選票就放水,災害來了能怪誰?」

image

近年高屏溪流域是治水重點,但成立「高屏溪流域管理委員會」卻只管污染防治。丁澈士指出,治水預算投入未達成效,一是用錯地方,二是地方與中央事權混亂。

高雄縣水利處水利管理科長韓榮華說,管理委員會無實權,人力由各地方調度而來,只能做為討論平台。當時成立,水資源分配是重點,因水資源牽涉產業調整與利用,但迄今組織再造沒有進度,高屏溪流域問題停滯不前。

丁澈士主張的「還地於河」與產業轉型,就是因此而成效不彰。以產業轉型為例,去年屏東地層下陷雖只有1公分,但未來若繼續抽,還會更慘。問及養殖業每天抽多少水?卻一問三不知,顯然超抽不受管制。

其實,養龍膽石斑獲利的是少數,丁澈士曾建議政府輔導業者養鱷魚等不需抽地下水的產業,但沒有下文。農委會在災後繼續提高養殖漁業天然災害低利貸款額度、在101年恢復石斑魚既有養殖規模、104年「產值倍增」。洪輝祥說,除非政府完全輔導業者為海水養殖,不然無法解決地層下陷問題。

image

還地於河

改善屏東水患,除取締違法,還需還地於河。丁澈士近年研究屏東平原,發現屏東平原有粗礫地表,可迅速將地面水補注轉換儲蓄於地下含水層(地下水庫),因而提出「大潮洲人工湖」概念,欲在林邊溪上游開挖300公頃人工湖,設置滯洪池,可望讓洪水儲存起來做為地下水補注之用,減緩地下水超抽問題。

洪輝祥認同人工湖的概念,但認為規模太小、且需另外施作工程,「不如直接還地於河。」洪輝祥分析,大潮州人工湖須挖地10至20米深,約1公頃空間可供水補注;若以10米計算,只能吸收1千萬噸的水,「以這次風災帶來的雨量來看,恐怕沒有多大作用。」

「還地於河,就是把河原本走的路還給河流。」88風災為林邊鄉帶來的災害幾乎空前。24小時內帶來1億噸的水,加上離出海口只有20公里的距離,「這麼大的水量,沒有任何設施承受得起。」

但林邊溪和其支流力力溪匯流後,左右擺盪可掃出10公里洪氾區,剛好就在上游台糖約12公里寬的土地範圍內;洪輝祥說,這個範圍和潮州人工湖的範圍一致,既然台糖願意釋地,若能完全讓出做為洪氾平原,再好不過。

「我們永遠不可能知道溪水裡正在發生的細節。縱然我們集合了水利工程專家,也無法絕對準確預知溪流得下一步將往哪裡去。」─吳明益

洪輝祥強調,綜觀全台溪流,唯有林邊溪具有「還地於河」條件:台糖不種甘蔗後配合造林,土地未能吸收的水,還有森林幫忙,「比一切人工設施都好!」氣候變遷、洪水時代來臨,家離水邊那麼近,與河爭地不再明智。88水患顯然人禍多於天災,要讓河流不再失控,恐怕得先從人的治理開始。

(本文為記者進行之莫拉克災後系列報導。閱讀更多深入文章,請移駕至「我們甚至失去了黃昏」部落格閱讀。

持續讓一袋米發揮重建力量

一袋米只是協助農民重建拋磚引玉的因子,希望更多的朋友們支持自己縣市的農民們,吃在地、了解在地、扎根在地是讓農民們重建的力量,『社區支持型農業』也許可以成為大家支持農民重建非常好的方法。

編按:

由高雄第一社大發起的「一人一袋米」活動,讓高屏地區無毒栽培小農,獲得許多力量。現在,小農們已經逐漸恢復秩序,正在努力復耕,重建之路很長,請大家能持續支持!

另外,鳳山有機米曾經榮獲「2005年全國有機米評鑑」的頭等獎,品質真的沒話說!

美濃有機米產銷班:0-76812604
邱德森或劉傑興,鳳山有機米產銷班:0921225175 0932768396
陳家成大哥…謝謝大家。

────────────────────────────────────────────────────────────

高雄第一社大參與「一袋米」的緣起

高雄市社區大學促進會自89年4月起承辦『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97年更名,原名高雄市新興社區大學)至今十年,在成人學習環境蓬勃發展的高雄市,我們期望做為一個完整的成人教育場所,提供發展成為現代公民所需知識及訓練。

『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94年秋開始,與『旗美社大』共同致力於城鄉交流的推動,從農村課程、參訪交流到成立共同購買班,不斷嘗試發掘台灣南部城鄉交流的各個面向。

97年共同購買班的成立,對促進會與第一社大這幾年的努力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轉機,除了農村學習與文化價值推廣外,學員與我們也實際面對農產品的產銷管道問題。因為在學習過程我們深刻的理解到,要吃到價格實惠又能安心健康的蔬果,倚賴現行的市場與產銷管道,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經過學員的發起,決議成立【共同購買班】。決定以共同購買形式建立自己的小通路,以以善待土地.支持有機小農為凝聚班員的信念信念,長期購買有機農產品,以行動支持美濃與甲仙的有機農民。

980822-basket-3501.jpg共同購買班
社大成立共同購買班,和美濃與甲仙進行無毒栽培的農民,交流產品和產銷資訊。

農村參訪  IMG_6424

莫拉克風災,我們該作些什麼

暑期,我們與微風市集合作,邀請高雄縣24位有機小農於第一社大(前金國中)舉辦 『一籃菜農學識集』活動。但逢『莫拉克』盤旋四日,蹂躪南台灣,農損災情嚴重。

與微風市集-志鵬聯繫了解農民與農產品的狀況,獲知許多農友尚無法聯繫上且大家的農地、設施、機具等皆受創嚴重,大部份農民無法繼續參與一籃菜活動,於是與大家緊急召開會議,當天我們即決定活動取消。同時更深信應該作一點事情,特別是在這樣的時刻,為獨立小農挺身而出刻不容緩。

8/10的風雨夜裡,我們共同腦力激盪,思索著可以做些什麼?於是提出『一袋米』的構想,風災過後,農民手中僅剩下米了,如何建立的農業重建機制,挹注有機小農復耕是我們推動「一袋米」行動的宗旨。

美濃產銷班被打壞的設施  美濃產銷班受損

一袋米,串起好多的連結與力量

一袋米來自-1.鳳山有機米產銷班,班長-陳家成,產地-高雄縣杉林鄉。2.美濃有機米產銷班第一班,班長-劉傑興,產地-高雄縣美濃鎮。我們期待一袋米的行動可以繼續延伸到一藍菜,盡力維持透明與公平,以尊重每個獨立小農的原則下,將復耕基金投注到如甲仙等地區受創嚴重的地區。

於是『一人一袋米.支持農民站起來』活動即展開,8/11~8/14這四天,感謝社大系統的網絡、小地方新聞網、農陣、苦勞網等關心農村議題的朋友都來串聯了,四天下來大家訂購的米達3,000多袋(陸續增加中),這是一個產銷班1個月的銷售數量,但也讓原本心情的低落農民重振信心,因為大家的支持與鼓勵,讓農民們繼續回到工作崗位進行碾米、包米、與宅配工作,暫時忘卻受損的農場。

經過一袋米的行動後,我們看到來自四面八方的朋友都來大量訂購,甚至呼朋引伴、部落格連結、信件發送..等,但也讓我們反向思考到,大家領到這一袋米的感覺是什麼?幫助農民重建、為環境好、吃的健康…那那那我們大家還可以做些什麼?

一袋米只是協助農民重建拋磚引玉的因子,希望更多的朋友們支持自己縣市的農民們,吃在地、了解在地、扎根在地是讓農民們重建的力量,『社區支持型農業』也許可以成為大家支持農民重建非常好的方法。

『省思』是讓一袋米行動繼續下去也就是農民重建力量繼續蔓延的契機,所以當您吃到這一袋米的時候,真心期待大家懷抱著感恩與惜福的心情細細咀嚼米飯蔬菜的滋味外,也可以思考一下我們支持農民的下一步是什麼?

我們都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當食用者、農民紀錄者、資訊平台、友善銷售者…等,凡踏出一步就是支持農民重建,我們的目標就是讓消費者與獨立小農肩並肩,一起為受災過後的農業重建加油,打拼!!

一袋米只是集結消費者力量相挺農民的開始,有你的支持,農民會有力量一直做下去。

校內的一袋米活動劉傑興
一人一袋米,讓獨立小農更有力氣。(左圖為社大「一袋米」活動現場,又圖為美濃農友劉傑興)

(作者為高雄市社區大學促進會代理總幹事/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課務專員)

友善小農對於宜蘭永續的期待

這一群農人從主流價值體系中出走,自覺肯定勞動價值、尋求另類生活內涵,他們帶著對土地、健康、自然生態或社會人文的思考,與慣行農法分軌,探索一種人與自然更加和諧的工作和生活態度。他們重視全方位的生活…

0820補記:宜蘭友善小農定期皆有舉辦小農市集,可以和農人們互相交流,請閱讀這裡。編按:

本文為女農阿寶代表「友善耕作小農聯盟籌備會」,參加八月十六日「2009宜蘭地方永續發展研討會」發表的報告,感謝作者將報告內容分享於小地方網站。

─────────────────────────────────────────────────────

臺灣農業在完成「以農養工」的階段性任務後,農村漸趨凋零,如今在國民生產毛額中所佔的比例低微,存續農業最堂皇的理由除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之外,可以被關注的,就是維護生態環境與保存農村生活文化。

然而,提供生物多樣性棲地的價值,在廣泛使用農藥的耕作方式中,已經面臨相當的質疑,至於農村生活文化, 雖然經常被提及,但實際內涵卻十分模糊。

上一代的小農在物質上有相當程度的自給自足;家庭成員共同勞動;社區鄰里緊密聯結,換工換物互通有無;農民以土地傳家為榮,是肯定耕耘的永續價值而非為了土地的買賣增值;耕作的態度是順天應地,淳厚養人……

這些特質,在經濟結構受到主流文化的衝擊之後已淡薄或消逝,只要能賺錢,農地最好能變更或變賣,作物只要好賣,帶著農藥殘留上市也無所謂,只是自家吃的另外種;凡此種種,如今要細究農村文化,究竟應該從什麼樣的角度切入?

用什麼角度看「農村文化」

如果要給文化一個定義,我想那是一種生活的態度,有著獨特的風格和品味(無所謂高低)。形塑這種風格的隱形力量,主要是價值觀,其次是審美觀、人生觀以及道德觀。

在商業活絡的社會裡,金錢很容易成為多數人主要的價值標準,形成主流(或說這樣的標準原本就是多數人服膺的,才會成就商業活絡的社會);審美、道德和人生觀則依附、或浮於這股潮流的表面。

相對的,非主流的價值判斷標準,不以金錢為唯一,且審美、道德和人生信仰經常超越貨幣價值,或同時居於主體地位。社會上的多數人缺乏獨立思考與自主行動能力,會在強大主流文化中被襲捲,無法自拔;這時非主流提供完全不同的視角,往往能為山窮水盡的主流開出新局,

文化創意總在主流與非主流的撞擊中產生。一個社會的安定也和生態系的穩定原則一樣,必須建立在多元的基礎上,因此非主流的本身就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如果主流的趨勢是功利的,那麼非主流的價值就應該有相對的非功利。

然而,一般農民的非主流特質經得起檢驗嗎?他們會不會始終都只能做主流的附庸?──

如果看見主流四體不勤(其實可能辛苦的是其他部份)卻享有優渥生活時,農村人也眼紅地想追隨;如果主流熱衷低俗休閒,農村就提供卡拉O.K.土雞城;當主流想要鄉野風光卻不想放棄都會生活習氣時,農村就奉上豪華農舍;當都會人們想像的農村體驗是只要休閒不要勞動時,就推出過度包裝的農村體驗;……只要可以向主流要價,就可以無所不變。

這樣農村的主體意識真的存在嗎?真的足以做為一種多元社會中有獨立色彩的一元嗎?還是只是表面上居於不同的環境,實質的思維模式與價值標準仍然是一元的?當我們疾呼保存農村生活文化時,我們想要保存的究竟是什麼樣的內涵?

從主流價值出走的友善耕作小農

在「轉型經營」成為延續農村生命力的熱門思考之際,仍然有一群人選擇單純的務農維生,回到農業生產的本質,回歸純粹的農人生活。

如果是老農,容易讓人以為那是一種根深柢固的頑強,不知與時俱進,但這群人不盡然是守舊的老農,他們和主流社會有交集,有自主的價值觀,自覺的選擇能力,他們在農村與其說謀求生計,不如說是追尋一種有別於主流的人生價值、體現另一種生活哲學。從這群人的視角,也許更容易讓我們看見真正的農村文化精髓。

這一群農人從主流價值體系中出走,自覺肯定勞動價值、尋求另類生活內涵,他們帶著對土地、健康、自然生態或社會人文的思考,與慣行農法分軌,探索一種人與自然更加和諧的工作和生活態度。他們重視全方位的生活,更甚於追求高收入,在工作中陪伴家人、學習成長、體察自然,珍惜土地,為樂趣而工作,也在工作中找樂趣…

因為自覺,因為思考後的選擇,他們的工作方式和對土地的看法,有時比老農更老農:寧願彎腰除草也不用除草劑,在一小片園圃花上許多時間,不計投資報酬;享受耕作中與土地、作物的互動,更勝於送往迎來的與人交際;因為種植本身的樂趣,寧取少量多樣,而捨大量、單一栽培的高效率,同時豐富了耕地的多樣性;

用自家食用的標準,生產給消費者同樣的食材,而非迎合市場表相上的價廉物美(其實就環境或健康而言,可能是一種所費不眥的廉價);甚至在農產的銷售上,也因少量、直銷而與消費者保持朋友般的連繫,用原始而直接的人際信任取代組織認證,在他們的行銷網絡中維持著彷彿小國寡民般的互動──

消費者在吃進食物時,也同時會看到或想到農村與農民,生產端的人與環境,不會被層層的交易阻隔起來,也不是以粉飾太平的面貌出現,而會是消費者心中另一種真實生活的參照。這會不會比較接近我們所指的「保存農村生活文化」的意義?──雖然對象不是一般定義的老農。

這一群農人我姑且稱他們為「友善耕作小農」,這群小農雖在經濟面的貢獻較低,卻可以就生態與人文兩方面,重新支持起三農的價值。這個價值,傳統農民也並非完全不具有,只是向來層層銷售的物品交易方式,使他們往往被隱沒在交易的檯面下,加上限於學識及與主流溝通的語言能力,很難被主流社會看見或瞭解,這時新農所具備的溝通能力,適足以彌補傳統農民的不足,增加主流社會「看見農村」的機會。

980818-youshanilan-360.jpg
小農聯盟──結交一群至情至性的朋友,可以交心,可以言志

友善小農的期待

身為一個小農,對吾鄉的期待,無非是一片永續完整的田園,不受污染的水土。對生活的期許,無非是勤勤懇懇工作,安安靜靜過日。想要的社群關係,無非與至情至性的朋友相往來,可以交心,可以言志。

一片永續完整的田園,不應在政權轉移、政策轉向之際隨時有變更成建地,進駐工業區或商圈的威脅。;一種勤懇安寧的務農生活,應該有公平買賣相支持;一個理想的社群,應該有理性與感性相結合的人際互動與社區營造。

第一個願望寄託在長遠的土地整體規劃,期待地方政府有計畫地進行完整的有機耕作區輔導與保留,包括相關的水源保護、污染源(工廠、養殖業)防範,及任何情況下不得變更土地使用名目的法令。良田的存續,也應該是制衡地質與生態敏感區(河川、過陡山坡地…)過度開發的籌碼,目前的農業現象是:一邊良田廢耕,或任其他產業糟踐,另一邊卻是開山墾河,與自然爭地。

維持一定比例的農地,且維持永續利用的可能,不只是糧食安全的問題,也是一個區域文化的經營、生活環境的合諧營造,更是生態平衡資源永續的基礎。

第二個願望在於創造一個可以支持小農的社群支持型農業,並且是在地或近距的支持,以符合節能環保的原則。提供更健康安全的飲食,維持更健全的生態環境,也讓真正關懷土地的農人可以長住久安。

第三個願望與前二者互為表裡,一個大環境的營造,可以吸引屬性相同的人聚集,目前前來移民或出外返鄉的族群中,前來「過生活」的動機勝過賺錢,顯示大環境的特質仍然相當人性化,延續甚至發揚這樣的特質,是否是宜蘭人共同的願景?

image001 
集合一股清新思維的力量,在地深耕

———————————————————————————————————

宜蘭地區營造全方位生活場域的可能性

人的經營 結合實踐全方位生活的族群,拓展在地自足生活圈,發揮影響力。

現代社會的發展朝向精細的專業與分工,創造出高效率的工作與生產,卻分割了原本豐富的生活內涵,導致人們滿足物質生活之後,精神生活普遍空虛,生命價值感失落。過度活躍的經濟活動,使一切泛商品化,後果是讓不思考的消費習慣,蠶食鯨吞了人們世世代代賴以維生的土地與自然資源。

不論社會或自然生態的問題,都源於人的生活與消費方式的失當,失衡的生活,必然引致失衡的社會與自然環境;無論檢討社會人文或自然環境的問題,都不能不談庶民的生活方式;而探討人的生活,又不能不從心靈的層次著眼,這個心靈也就是價值取向。

在目迷五色的現代社會,個人很容易在時代潮流中失去自主性,向來社會運動都容易傾向於政治層面的探討,卻忽略個人可以經營的人生價值。我們不敢忽視政策面的影響力,卻也不應放棄個人自主思考的重要性,甚至就根本來說,國民的自覺自主,才是民主國家的根本希望。

宜蘭有很好的自然資源與生活環境,也有鄰近台北都會的方便與危機,如何善用方便,抵擋危機,需要生活其間的人們有深刻的思考、自覺的選擇。

宜蘭已經有一群以自覺思考選擇另類生活的人,他們關注生活的內涵,有很高的環境意識,也試圖營造出與主流社會不同的生活價值,有些是半農半x的實踐者,以人口比例而言,雖然僅佔極少數,但他們所指出的方向,卻可能是全方位生活的願景指標:過一種與土地互動的健康生活,也讓下一代有充分的機會在自然中成長。

這一群人並非全是本地人,有許多來自外地,吸引他們前來的,是宜蘭的尚稱完整的農村景觀,較舒緩的生活空間,尚未完全都會化的生活步調,以及較濃的人情味。

雖然如此,如何善加整合這群人的理念,支持彼此,形成社群,讓「完整生活」的概念在地方上引起共鳴,進而讓宜蘭未來的發展朝向營造多樣化、人性化生活空間而努力。

從教育著眼,營造未來多元的生活場域

在目前制式教育體系中,欠缺生活能力與職能教育,校園不曾給社會百工以足夠的肯定,學子對生活的可能性缺乏想像,不敢面對一朝踏入社會謀生的現實,只好視擠身更高的學府為唯一出路。然而越是盲目追逐文憑,越是只能依附主流社會謀生,人口的外流成為農村的必然命運。

青年在校園流連的年限愈來愈長,自主生活的能力卻愈來愈低,而社會也因此投注更大的教育成本,培育出更多無法學以致用的人口,如果能將百工的職能分階段引介在中小學課程中,在青年學子心中子早早樹立優秀清晰的百工群像,甚至在學程中納入職場見習,讓吾鄉子弟對未來的方向有更多元的藍圖,返鄉發展有更高的意願,使宜蘭地區的未來發展更多元,並朝向公平、正義與合諧。

這些納入考慮的職場,可以設定為宜蘭地區永續發展遠景中所期望的元素,排除高耗能、高污染,或可能為地方帶來負面衝擊的產業。比如:

─農業相關產業

─飲食文化

─手工藝

─傳統戲劇

─老人照護 療養院所經營

─文化觀光與生態旅遊

─身心靈修習與人文藝術空間營造……

宜蘭目前的慈心華德福和人文小學都是不錯的基礎,而體制內學校是否能從特色教學中引出足夠的空間來從事?縣級教育單位是否有開發各種未來人才的眼光?

image001
市場的背後,有著看不見的消費責任、社會正義與環境倫理

消費教育從中小學營養午餐開始

─以中小學營養午餐結合鄉土教學、環境教育,建立社區支持型農業

目前中小學營養午餐外包的制度讓人擔心:國家未來主人翁的飲食有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令人憂心的不只是安全健康的問題,還有「知」「行」分軌的教育盲點。

學校一方面告訴孩子「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一面談全球溫室效應氣候變遷,一面卻把孩子餐盤上的消費主導權讓給削價競標的廠商,大宗進貨壓低成本,午餐只是把廠商準備好的食物吃下肚,切斷餐桌與土地的連結,即便是鄉村學校,周邊農產豐富,社區子弟食用的仍可能是遠地集中運銷過來的食材,鄉人的物產仍必須輾轉從盤商手中供應到外地;學校,因為行政作業的麻煩,把最重要,也最唾手可得的生活教材白白浪費了。

然而,這一日一餐,一旦和社區或特定農民(從事友善耕作的小農)結合,它可以:

、實踐減碳生活,以在地消費減少食物里程

、告訴孩子吃當令當地食物的重要

、讓孩子瞭解食物生產的過程、方法與生態環境間的關係,進行消費責任教育

、養成孩子對食物及生產者的尊重

、以在地監督取代農產品認證制度

、以公平買賣維繫社區農業健全發展

、鼓勵減化肥、減農藥及多樣化栽種,進一步支持友善環境的耕作

、以學校午餐為基礎,帶動社區內部消費,加強社區的連結

 可能的執行方法

、購買學區內,或最近距離的農產品,甚至以務農的學生家長為優先契作對象

、市區學校可與鄉間特定農場合作,同時作為帶領學生進行戶外教學的場所

、以農為師,帶領學生進行體驗,甚至開闢學習農園

、對學生、教職員及家長公佈契作農戶名單,邀請農人到校,正式介紹,讓對農夫的敬重成為身教

、在契作農地插牌標示,師生家長皆可隨時關心農地管理狀況

、訂定合理收購價格,保障農民收益,以計劃經費補貼廠商競標的價差

、要求契作農戶必須履行安全標準,確保學童健康飲食

、成立輔導小組協調農戶種植多樣化作物,並適當進行用藥安全教育。

、視當地有機農戶之多寡,推行每月或每週一日有機餐,支持對環境友善的耕作,改善社區生態環境

、將營養午餐的在地消費關念向家長說明,同時加強成人的消費教育

、從學校的消費開始,逐步實現社區產銷自足的可能

、培訓種子教師,深入各地中小學推廣營養午餐與環境教育的結合

就在人們為全球暖化、能源浩劫的危機束手無策,產生無助、無力感時,飲食革命其實就是一個人人可以立即實踐的功課:農藥、化肥、遠距離的運輸都仰賴石油、製造大量溫室氣體,過度的肉食擴大糧食與耕地的需求,不良的飲食習慣威脅著健康,而醫療體系的龐大消耗,最後仍是指向環境資源…

消費者是否能充分思考,善用消費選擇權矯正過度依賴石油的生產運銷方式,乃是改變世界的重要關鍵之一。正如珍‧古德所說:每個人一天都有三次機會改變世界!除了改變世界,更重要的是,消費責任的學習有助於物慾的控制,會使人心智清明,意志強韌。

成人雖然掌握著消費權,因積習已久,觀念不易改變,但孩子的學習,往往也能影響父母,更何況他們就是明日的消費主力,消費責任與環境倫理應該及早在校園播下種子。

飲食教育是每一位地球公民都應該修習的課題,其他縣市也已有先行的案例,如新竹縣的校園有機日,彰化縣的一週二天素食日、美濃福安國小的學生稻田…

宜蘭是個農業環境相當良好的縣,結合農業與校園飲食教育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統計數字顯示,縣內每日食用營養午餐的師生有五萬人之多,而鄉間因農產價踐且行銷不易而棄耕賦閒、喪失自我價值的小農比比皆是,農政單位對休耕的補助讓產業愈趨低糜,同樣的經費,如果用在未來主人翁的飲食教育與食材補貼上,既能落實教育,也活絡農村產業,勾勒農村願景,何不從校園開始?

面對洪患 不能空談調適

目前台灣立法院中審議的《溫室氣體減量法》,其中關於境內的碳抵償計畫,仍無詳加規範種類與限制。如能將農業的碳抵償計畫,加以清楚規範並納入碳抵償的範疇中,藉由這些補助,生產者將更有能力與意願投資在有機…

莫拉克颱風肆虐過後,中南部一片狼藉,天人永隔的場景讓人看了為之鼻酸。然而,這樣的悲慘場景,並不是只發生在台灣。

根據國際人道組織樂施會(Oxfam), 針對1980年以來的6,500個氣候相關災害進行研究,發現至2008年為止,大型洪水發生次數成長了四倍;而受極端氣候影響的平均人口,也在三十年來成長了兩倍(*1)。

姑且不論刷新歷史降雨量將近3000釐米(*2)的莫拉克颱風,是否與暖化直接相關,但全球近三十年來的氣候災變頻率,的確顯著上升。面對勢不可擋的氣候變遷,以及其所帶來的各式極端氣候,我們只能選擇去適應它、去調適。

090813_blog1-360.jpg
大水過後滿目瘡痍的旗山市區(圖/台灣世界展望會flickr相簿)

但是在台灣,卻有另一個隱藏的危機正在發生。幾百年來,一遇洪患便可供作為水量調節的農地,現正以每年9000公頃、相當於360座大安森林公園的速度在消失(*3)。歸咎原因,除了農地大量變更他用之外,生產者在面對全球競爭與國內產銷失衡的狀況下,經常入不敷出,血本無歸,導致農村大量青壯人口外流,農地終究被轉作他用。

敵長我消,只怕當下一次的洪水來襲時,造成的傷亡將更為慘重。

美國今年6/26日在眾議院通過的《清潔能源與安全法(ACES Act)》,目前仍在參議院作攻防,但這部悠關全美氣候安全的法案,或許能提供給我們對農業補助與氣候調適的另一種想像。

美氣候法案 提供農地存續誘因

一般人或許會認為,美國的《清潔能源與安全法(ACES)》,跟農業與調適八竿子打不著關係,其實不然。ACES打算以總量管制與碳交易(Cap & Trade)的方式,將美國2020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降低到比2005年低17%的水準(*4),但其總量管制裏的「總量(cap)」,實際只「蓋」住美國87%的溫室氣體(*5),沒有涵蓋到的部份主要為農業、林業與畜牧業(*6)。

為了達成法案提出的減量目標,ACES規定20億噸(將近30%)的溫室氣體目標削減量,可藉由國內外的碳抵償(carbon offset,或稱碳抵換)計畫來達成。例如一座電廠的排放量,如果超過政府給核配的許可,則可藉由在國內外協助種樹等經過監測認證的計畫,來抵償 (offset)掉原本超過的排放量,而不需真的自己減量。這樣的好處,是廠商有可能以更便宜的方式,來達成一樣多的溫室氣體減量。

其中,ACES所規範的國內碳抵償計畫,主要以總量管制外的農業、林業、畜牧業為主要的施行對象。農夫與牧場的主人,雖然沒有被ACES管制到,但可透過例如肥料與糞便管理、或以增加土壤的碳吸付能力(carbon sequestration)等方式,獲得額外補助。該法案希望藉此提供農林畜牧業額外的減量誘因,也提供其他被總量限制到的產業,能以較便宜的方式達成減量目標。

碳抵償計畫 依碳價波動
目前農林畜牧業的碳抵償計畫,主要區分為作物管理、生質電力、動物廢棄物所產生之甲烷、土壤碳吸付、造林、森林管理、其他甲烷與氧化亞氮(註:肥料製造與施作過程會排放大量氧化亞氮)這七類(*7)。由下圖可看出農林畜牧部門的碳抵償量,由2010年後持續上升,而同一時期此類計畫額度的多寡,則主要由當時碳交易的價格來決定;碳價越高,碳抵償計畫也就越熱。

據估計,2020年時,美國境內的碳抵償額度,如經過美國環保署估計的當時碳交易價格換算後,將達每年兩百億美元的規模!

090813_blog2

目前台灣立法院中審議的《溫室氣體減量法》,其中關於境內的碳抵償計畫,仍無詳加規範種類與限制。如能將農業的碳抵償計畫,加以清楚規範並納入碳抵償的範疇中,藉由這些補助,生產者將更有能力與意願投資在有機農業、肥料與殺蟲劑管理等,可同時達成溫室氣體減量與對環境生態有益的農法上。

若能如此,這將逐漸促進以生產導向為主的台灣傳統農業,轉型為兼顧氣候變遷、水資源、生態系、人體健康與糧食安全的永續農業。

氣候調適 讓災難減至最低

ACES除了對農業的減量提供誘因之外,也在氣候的調適上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在對美國國內的調適上,擬成立統整十七個機構的國家氣候變遷委員會 (National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Council),以及國家氣候變遷調適基金(National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Fund),來協助國內的調適計畫。

另外國家海洋暨大氣管理局(NOAA),將負責每四年進行一次國家氣候變遷脆弱性評估(National Climate Change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以了解氣候變遷的衝擊所在,並於旗下成立國家氣候服務(National Climate Service),專門提供各級政府受氣候變遷影響的資訊,以資料倉儲中心的角色協助各級政府擬定氣候調適策略。

另外全球暖化所引發的熱浪、乾旱與洪水等,都將增加病菌的蔓延並引發相關的心肺疾病,於是ACES將成立人體健康服務(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以協助擬定人體健康的調適策略。

生態系調適 亦受重視

ACES除了關心氣候變遷下的人體健康問題,亦將關切的重點放在受影響的生態系上。由自然資源氣候調適委員會(natural resources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panel ),整合美國農業部、環保署、國家海洋暨大氣管理局、內政部、陸軍工兵署等與野生動物、自然資源管理相關的聯邦單位提出自然資源的衝擊評估與調適策略。

而州政府亦可向聯邦政府提出各種生態系的調適方案以取得相關的調適資金,這將促使濱海的州政府,開始進行海水酸化的研究,並保護脆弱的沿海生態系。

在國際的調適上,美國也跨出承擔其歷史排放量的一步,將在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底下成立國際氣候變遷調適計畫(International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Program ),協助開發中國家進行氣候調適。國際地方政府環境行動理事會(ICLEI)中,協助城市進行調適的薇曼(Michelle Wyman)便認為:這法案代表美國政府已經理解,氣候變遷將無可避免的造成衝擊,現在美國將由科學證據轉換為實際行動!

額外性+持久性 碳抵償關鍵

不過要取得該法案的正面效應,全得架構在健全的設計上。像碳抵償機制最基本的精神即為「額外性」,也就是說這些計畫在原先沒有碳抵償機制的補助下,是不會發生的。如果這些計畫原本就會發生,例如電廠去找本來就已經在種樹的農夫,跟他買碳抵償的額度,那這樣整體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還是跟原本一樣並沒有減少,也就失去原先拿來抵償多餘排放量的用意。

目前 ACES在抵償這塊最為人詬病的,便是污染者可以購買2001年以後”原本”就已經在進行的農林業減量措施所累積的額度,來做為污染抵償,如此一來,只是肥了農業生產者,但對美國的溫室氣體減量卻沒有實質幫助。

據估計,如果這些現存的耕作方法可以產生碳抵償額度的話,這將使得ACES在2020年的減量目標再下降8~13%(*8),非常驚人。另外,生產者透過如減少深耕等方式,來將二氧化碳固定(sequester)在土壤裡,哪天開始他改回原本的耕作方式,這些原本儲存在土壤裡的二氧化碳便又跑回大氣中。

因此,這些新措施的施行時間便變得很重要;如果能持續實行好幾十年,那全球暖化的速度將因此減緩;但如果只做個五年就不做,溫室氣體一下就跑回大氣中,那對減緩暖化的意義便不大。目前ACES草案對實行期間僅寬鬆的要求五年,在補助完成後便無法要求生產者繼續實行減碳措施,如額度被汙染者抵償後生產者又恢復原措施的話,那就造成碳洩漏(carbon leakage)而無實際達成減量效果。

回到國內,這次風災的農業災損,已突破台幣 72.6億(USD 230 million)的天文數字,農民望著付之一炬的農田,完全不知道該說甚麼好。在未來,這類的極端氣候出現頻率,可能只會更加頻仍。

美國的《清潔能源與安全法(ACEs)》在調適的面向上,或已提供一個頗為完整的架構,在農業部門碳抵償計畫的部分,亦可讓我們深思我們的農業政策,能否與溫室氣體的減量與調適,發生甚麼樣的關係;而這樣的關係又會對農民、生態系、糧食安全等,產生甚麼樣的交互影響。

天地不仁,萬物為芻狗,若已無法避免極端氣候的到來,至少政府及民間可以在調適正策上多作努力,讓下一次災害造成的損失減到最少。

【參考資料】
(*1) Guardian 21-April-09 “Climate change will overload humanitarian system, warns Oxfam” by John Vidal
(*2)低碳生活部落格 10-Aug-09, 《百年大水 或非偶然》張楊乾報導
(*3)天下雜誌420期 Apr-09 《法令開了炒地皮大門》彭昱融報導
(*4)WRI, April-20-2009, “Brief Summary of the Waxman-Markey Discussion Draft
(*5)Pew Center, “The American Clean Energy and Security Act” (Waxman-Markey Bill)
(*6)WRI, April-20-2009, “Brief Summary of the Waxman-Markey Discussion Draft
(*7)Pew Center, “Agriculture – What the Waxman-Markey Bill Does for Agriculture
(*8)Environmental Working Group, 2009-July, “Loopholes in Climate Bill “Offset” Provisions

【延伸閱讀】
1.《農再條例 該把暖化寫進去》 林鼎傑 19-Jun-09 低碳生活部落格
2.《台灣 離糧食危機還多遠》 林鼎傑 15-July-09 低碳生活部落格
3.《煞車 要在車禍發生前踩下》 林鼎傑 8-Apr-09 低碳生活部落格
4.《氣候援助 富國不能迴避的責任》 林鼎傑 11-May-09 低碳生活部落格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作者為低碳生活部落格邁向哥本哈根青年志工寫手團)

作者介紹:
林鼎傑,帶著處女座完美個性的七年級生。喜歡腳採土地的細軟與稻穗的清香。退伍後當過攝影助理,拍過紀錄片。並與幾位朋友組成探討環境、農作、人的”土豆人”讀書會。目前就讀台大環工所碩士班。鼎傑在「邁向哥本哈根志工寫手小組」裏,主要負責觀察調適策略因應部份。

召開全國土地問題會議

土地是重要的資源,也是資產,它更是我們安身立命之所在,我們必須用非常嚴肅的心情來珍惜它。二十年了,我們土地問題的嚴重性不曾稍減,它反而是更加的險峻,這些問題隨處可見,用不著費心找尋,也用不著高深的學問…

為了年底選舉,立法院國民黨團強力運作要在八月下旬召開臨時會,其政策會執行長表示,「即使用表決也能通過一、二案」。由於所列舉的法案充滿著爭議,社會各界仍有許多的疑慮,其中又多涉及土地相關議題。因此,我們認為,政府此時應該要儘速召開全國土地問題會議,來尋得社會的共識,而不是立法院內的「表決臨時會」。

回首過去,就在二十年前,一群無力購屋的「無殼蝸牛」組成了「無住屋者團結組織」,他們運用幽默嘲諷的方式,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都市社會運動,相當成功的表達出他們對於高房價的不滿,活動高潮之一是他們帶領了數萬名民眾「夜宿忠孝東路」,用臥睡在高房價地段人行道的「享受」,來控訴政府住宅及土地政策的無能。

這個運動間接促成了空前又絕後的「全國土地問題會議」,眼看民間力量風起雲湧,當時政府即刻邀集了各方人士浩浩蕩蕩的進行相關議題的研討,會議內容包羅萬象,有都市計畫體制、公有土地政策、農地及山林地政策、土地稅制等,讓學界、實務界及民間團體能夠有一個與政府對話及溝通的場域,而不是彼此經由傳媒、或是街頭來相互放話與對峙。

就在此刻,土地問題依舊是非常嚴重。都市內房地產價格仍然是高不可攀,「一個月薪三萬四千元的上班族,要二十三年不吃不喝才買得起台北市的房子」,這對於年輕人及中下階層而言,是何等殘酷的一件事情。

非都市土地也是問題重重,農發條例的修正,使得別墅型農舍大量興建於優良農田,這不僅對農業生產帶來莫大的衝擊,也破壞了鄉村景觀及原來的社區紋理,所謂的「農地農用」最後防線,已經是完全的崩潰。另有地方政府假借工業區開發,濫用土地徵收權力,不斷的對農地蠶食鯨吞,讓地方老百姓受驚害怕,失去其生活的最後依靠。

土地是重要的資源,也是資產,它更是我們安身立命之所在,我們必須用非常嚴肅的心情來珍惜它。二十年了,我們土地問題的嚴重性不曾稍減,它反而是更加的險峻,這些問題隨處可見,用不著費心找尋,也用不著高深的學問,只要你願意睜開眼睛,誠實用心,馬上都可以看得到的。一個宣稱要聞聲救苦的政府及政黨應該是要看得到及聽得見的。

980807-dsc03162-360.jpg
期盼良田千陌不要全變成房地產的金錢基地。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本文轉載自「土地關懷」部落格,本文刪減版於2009/08/07發表於自由時報澄社評論)

馬總統,相同的農再條例又來了!

八月初新聞報導,馬總統親自表示,農村再生條例要趕快通過!配合近日立法院國民黨團極力主張召開臨時會審查農村再生條例的報導,立法院在月底召開臨時會似乎已成定局,而針對的法案就是農村再生條例!我們該相信四月的馬總統….

今年四月二十九日晚上,台灣農村陣線受邀,與馬英九總統溝通農村再生條例草案的相關問題,農委會陳武雄主委也隨同在旁。當晚討論熱烈,幾乎是欲罷不能(請參考「4/29之夜:與馬總統談農村再生條例https://www.dfun.tw/?p=12188),由馬總統的談話內容,明顯可以感受到他對於此條例草案是相當的保留。

當晚的結論大抵有二:一為農村再生條例草案千萬不要急著通過,馬總統說,「千萬不要投入了二千億,卻製造出四千億的問題」;他甚且再三強調,「農村規劃不能只做些景觀美化」。二為他當場指示陳主委,一定要多與台灣農村陣線及社會各界溝通,建立共識;馬總統並要求陳主委把修好的條例草案公開上網,廣納各界意見。

那晚之後,我無緣再見陳主委、或是農委會水保局負責的人員,只收到一份農委會轉來的立法委員所提出的不同版本;農委會並沒有對台灣農村陣線成員進行法案溝通,我們也沒有看到農委會水保局所提出的修正版本,更遑論是公開上網了。

不料,八月初新聞報導,馬總統親自表示,農村再生條例要趕快通過!配合著近日立法院國民黨團極力主張召開臨時會審查農村再生條例的報導,立法院在月底召開臨時會似乎已成定局,而針對的法案就是農村再生條例!

我們台灣農村陣線成員迷惘了,我們是該相信四月二十九日的馬總統?還是八月一日的馬總統?在農村再生條例草案未見修改的情況下,馬總統怎麼會有這麼大的改變?

台灣農村陣線並不反對農村再生,只是希望這麼一大筆的金錢投入,能夠真正關注到農村及農民的需要。因此我們要求這二千億基金,至少有百分之五十是投入於農民所亟需的生產及產銷之上,而不只是硬體工程建設及景觀的美化。

我們對於土地活化專章也相當擔憂,農村及農地的規劃茲事體大,絕不是少數幾個條文,並經由空白授權就能夠解決的,因這涉及了國土整體的規劃。所以,我們期盼能夠有個專法,像都市計畫法一般,至少提升到這樣的層級,才能夠真正照顧到農村及農民的需要。

台灣的農村相當多元,有許多已是生存於邊際線上下,期盼馬總統能夠真正關懷弱勢者的需要,並協助農村建構起良好的制度。二千億基金終究是會投入,但有急於這一時嗎?是為了年底縣市長選舉嗎?這關係著總統的誠信問題!

0905-2
馬總統4月5日在鍾理和紀念館與美濃愛鄉協進會等地方人士座談農再條例時,表達立法要有耐心廣納民意。(蘇福男攝影)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本文轉載自「土地關懷」部落格,原文曾刊載於自由時報,2009年8月3日)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