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地方─后里,台南

二十歲前的歲月都在台中度過,希望往後的時間可以選擇留在台南。雖然南部較中部炎熱,但人情就如同台南的太陽一樣熱情;我也想以小王子觀察並用力擁抱他所深愛的玫瑰花那般,歸屬於自己的地方,擁有自己的星球和玫瑰花。

課堂教室裡迴盪著老師麥克風的聲音,一個接著一個的連環問號問著:「是不是每個人都擁有一個只屬於自己的地方?」

就像我們小時候總愛搞神秘似的,自以為擁有一個別人都不知道的秘密基地;抑或是吉卜力動畫「龍貓」裡才會出現的,住著很多豆豆龍的神祕樹洞;還有就在你我住家附近,雖然普通卻僅存於街頭巷尾,不同於便利商店,小時候最愛的那間柑仔店等等…。

一個你曾經在那兒體驗美好經驗的熟悉場景,其中包含著人與人或環境互動的感動,在這個地方﹝盒子﹞裡蘊藏著回憶的種子,然後隨著種子生根發芽不斷引人懷念。

「那是否你與你的地方存在著什麼關係?」、「在你的地方是否曾經發生什麼事件讓你得到或失去什麼?」、「是否因為那個地方的改變而造就或影響現在的你?」、「你與你的地方又是如何互動呢?」,許許多多的疑問在思考過後逐漸得到解答,也讓人重新省視了對自己地方的地方感,那是一種感情、牽絆,甚至融入在你我日常生活的習慣中。

后里長大的農地小孩

我不是土生土長的台南人,從小出生在台中縣后里的鄉下地方,爺爺是一輩子的農夫,勤儉刻苦的印象總深刻存在於我的腦海,尤其是他長年赤腳耕田,踩著田埂、路肩而生的厚厚一層有些龜裂的腳皮。

童年時期我總愛在田間玩耍,學哥哥用棉線綁蚯蚓去釣青蛙、用竹子做可以射擊出種子的玩具,和姐姐妹妹採野花雜草玩辦家家酒,趁著休耕的時節兄妹們一起蓋土窯、控番薯,在滿滿的油菜花田裡奔跑、抓蝴蝶;長大點,則和小學同學相邀在下課後騎腳踏車到溪底抓小魚小蝦,村里間隨口都可以稱呼阿伯阿嬸,知道誰是誰家小孩,許許多多人事物都會在村里間流傳。

在鄰近路口的轉角有一家柑仔店,是我們兄妹小時候最愛去的地方,雖然我們也有偷偷決定的秘密基地,但往往最常去的地方就是那個商店,因為母親忙煮飯總不時會大喊著誰誰誰去幫忙買醬油買辣椒醬之類,我們喜歡利用找回的零錢偷偷買糖果餅乾或是百吉冰棒等,一解嘴饞。

國小、國中都在同一個鄉鎮地方念書,同學也都是同一個村或鄉長大的孩子,在后里居住了十幾年,對這地方有著很深的情感,尤其在我高中時期首度離開后里到台中市區唸書,總不時懷念著熟悉的后里,每每坐火車回去,明明是相同的場景卻感覺不太一樣了。

我可以在高中、大學同學面前很自然的說自己是后里人,雖然同學往往聯想到的是后里馬場、月眉馬拉灣等遊憩場所,且需要不斷苦笑解釋著並非每個后里人都會騎馬,但如果有朋友願意到后里來看看,我總會想帶她/他去好多我所熟悉的地方,因為后里是我土生土長的地方。

即便原本荒蕪的月眉山變成了後來的月眉育樂世界,上面蓋滿了遊樂設施,夜晚裡閃耀著小小摩天輪的光芒,但也為鄉里產生了許多工作的機會。

即便原本在村裡通勤的公車已不再行駛,但取而代之的有鄉公所的免費巴士,可以載著村裡的阿桑去菜市場買菜看醫生;即便喜愛的柑仔店已從屋瓦矮房變成了鐵皮屋,老闆也世代交替換成了他的兒子;即便原本釣青蛙的小池早已消失不見,許多田地都變成建地;好多好多隨時間而產生的變化,還是改變不了鄉下地方長大的人的親和力與勤儉,還有不同於都市生活的一些習慣。

例如季節性的醃菜與曬蘿蔔乾、節慶性的綁粽或蒸蘿蔔糕、婚喪喜慶時鄰里間的相互幫忙等…。這些習慣都是十分珍貴的經驗活動,好像是只屬於鄉下地方特有的資產,需要珍惜並好好保留,之前我也都會跟著媽媽學包粽子,不同於南部用生米包粽,我們家是類似北部粽用已炒過的熟米去包,每個人家都有自己的口味,感覺都不一樣。

如廚房般熟悉的地方─台南安平

除了伴著我一路成長的家鄉之外,老實說,重新思考的話,台南也算是只屬於我自己的地方﹝my place﹞,裡頭裝滿著我在成功大學四年生活的點點滴滴。如果后里是我的家,那麼台南就像自己家裡的廚房那般熟悉。

彷彿養成了習慣,我喜歡在週末騎車到安平,偷偷地拜訪那些居住在老巷子裡的貓咪們,對於安平老街的貓,不敢誇口說我每一隻都認識,但小小巷子的交錯間幾乎每個據點都有貓咪的足跡。

曾經想過要畫一張屬於自己才知道的安平老街尋貓地圖;也曾經在巷弄間頂著大太陽揮汗如雨,只為了拍幾張貓咪可愛的照片;曾經和居住在街道裡會主動餵養貓咪的阿伯攀談,默默拍下阿伯丟出魚骨頭而群貓聚集的畫面,想著之後把照片送給他看看是否會露出會心一笑或驚訝的表情。
980602-houlitainan-500.jpg
自己畫的安平貓地圖

對安平的第一印象其實是充滿烤肉味及卡拉OK聲的邱茂園和鹹鹹的海風,並非傳統的老街或穿梭在街巷間的貓咪。

記得是大一上學期的班遊,一群沒有機車只有腳踏車的小女生一起踏著鐵馬來去安平海邊烤肉,之後便不盡其數地相約假日或沒課的午後一起騎腳踏車衝安平,從成大勝利校區的女生宿舍到安平,一路經過青年圓環至民生路後不斷向前直行,大約40分鐘的路程,景象便從繁榮的市區轉為台南運河、安平郊區,尤其一路衝到海邊的暢快讓人一整個豁然開朗,老街裡、海灘上都是我們歡笑、追逐的腳印,還有青春年少的身影。

不論是在我心情好的時候還是壓力大、情緒低落的時候抑或只是幾週沒有到安平逛逛,總會特別想念安平老街,想去尋找是否還有其他貓咪出現的據點、想再逗逗安平的貓、幫她們拍照、想看看最近是否又有新出生的小小貓,不然總會想去安平海邊踩沙踏浪、在四草大橋上遠望夕陽。安平還有許多我的第一次的瘋狂回憶,第一次被埋進海沙裡動彈不得、第一次在海邊放聲吶喊、第一次颱風當天還在海邊玩水、第一次和男友牽手,第一次想學攝影紀錄貓咪。

3437309216_763e6d7630 3437313402_e85bb4644f

3195065935_7e0c376cc9 3117200467_d6d3d31093

3195901830_08c1a0d404

安平老街的歷史風景

前鎮子在巷弄裡的茶館聽老闆娘閑聊,談著安平老街的興衰與改變,感慨著老街裡許多老厝、古蹟無法良善受到保存保護,逐漸改建為新住宅,使得老街越來越不像老街,但慶幸現在地方文化財的觀念興起,安平老街也有了新的風貌。

其中提及了安平有名的劍獅,我努力尋找存在於矮房牆面上或門前的安平劍獅,事後才在網路搜尋中明白劍獅在安平真正特殊的意義:

『傳說1662年鄭成功盾牌上繪有怪獸圖騰(獅面),鄭成功打敗荷蘭人開台後,軍隊駐紮安平,將士操練返家後,就把獅面盾牌掛在牆上,刀劍插入獅面盾牌牙縫鐵勾,從外看即成獅子咬劍,安平人見了就仿效刻制,作為祈福、避邪防煞用,這就是劍獅傳說的由來。

早期安平劍獅處處可見,常見各種材質的劍獅,像木雕、泥塑、陶雕、洗石子等,裝飾在門上、牆上、照牆上,做為祈福、辟邪防煞用,這樣的特色,在十幾年前仍常見。由於每家劍獅造型及表現不一,充滿民俗趣味。據說老一輩的安平人說,早期安平沒有門牌編號,造型各異的劍獅,就成了辨識誰家的依據。』﹝引用自「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http://anping.tncg.gov.tw/home.jsp

這樣有趣的故事風習,讓我對安平有了更深的認識,也增加了我對安平這個地方的疼惜感。安平除了劍獅還有許多古蹟值得一遊,例如安平古堡、德記洋行、樹屋等…,我想這些都是台南獨特的地方文化財。

記得有一句俗諺:『一府二鹿三艋舺』代表著台南安平曾經繁榮一時的歷史,台南有如日本的京都是座小古城,我也去過彰化鹿港,以及其他讓人深刻體會到台灣這塊土地的場所,例如平溪、內灣、阿里山,甚至橫渡日月潭,我肯定台灣的每一個小地方,也深愛台灣這個地方,期待再度發現小地方的美。

我珍愛的小地方

對於台南安平,總感覺每個轉角的另外一邊依舊是夢裡熟悉的街景,喜歡這裡的每個小角落;喜歡紀錄自己在台南的生活大小事,例如現在所居住的東豐路35號,每每在醫院的實習結束後騎車回家,總會望向天際看看藍天,季節性還有盛開的黃花風鈴木或阿勃勒、木棉花;喜歡品嘗路邊一間間有特色的小吃美食,例如民生路上的卓家魚麵、懷舊小站的豆腐冰,喜歡拍攝安平街貓等…。

如果二十歲前的歲月都在台中度過,那麼希望往後的時間可以選擇留在台南。雖然南部較中部炎熱,但人情就如同台南的太陽一樣熱情;雖然年少總愛追尋流浪、不定的感覺,但需要一份歸屬感,而台南跟后里的老家一樣,能夠使人安心放心。我也想以小王子觀察並用力擁抱他所深愛的玫瑰花那般,歸屬於自己的地方,擁有自己的星球和玫瑰花。

(本文作者為成大學生,參與「農村社會與文化」課程後撰寫之「我的地方感」期末作業,經同意收錄於本專題中。閱讀更多專題內容請點選「我的地方感」專題)

專題說明─我的地方感

在這個專題裡呈現的文章,是成大971通識課程─「農村社會與文化」的學期作業「我的地方感」,在徵求學生同意後,刊登於此。在全班74名選修者中,每一個人都繳了作業,幾乎每一位學生都認真地選擇了一個在生命中…

在這個專題裡呈現的文章,是成大971通識課程─「農村社會與文化」的學期作業「我的地方感」,在徵求學生同意後,刊登於此。

在全班74名選修者中,每一個人都繳了作業,幾乎每一位學生都認真地選擇了一個,在生命中對自己有特殊意義的地方來描述,文中流露出學生對於自己的小地方的情感,有許多人透過作業的撰寫,重新認識他的小地方。因此,特別挑選十幾篇到「小地方新聞網」來,和各個小地方的讀者分享。(閱讀專題內容請點選這裡)

這堂課程是由成大中文系林朝成老師開設,由張正揚老師協助規劃。下面為課表內容,也提供給小地方的讀者參考。

971成大「農村社會與文化」課表:《地方知識與價值》

週次 日期 名稱 講師
1 0918 地方知識與價值 張正揚(旗美社大主任)
2 0925 地方感與地方記錄 小地方新聞網編輯
3 1002 農業、農村與歷史、文化、環境、景觀 彭明輝
4 1009 布袋鹽田心體驗 蔡炅樵(布袋嘴文化協會總幹事)
5 1016 既貧瘠又豐富的口湖產業 蔡云珊(雲林縣養殖協會總幹事)
6 1023 大岡山的龍眼蜂蜜產業 蘇福男(《大崗山社區雜誌》總編輯,記者)
7 1108 麻豆參訪 陳雲芳(台南縣曾文社大執行秘書)
8 1108 同上
9 1113 地方工藝價值 李宜欣(實踐大學休閒產業系助理教授)
10 1120 地方祭典的傳統與現代 黃鴻松(美濃愛鄉協進會監事)
11 1127 臺灣菸草工業下的「菸草美濃」 洪馨蘭(清華大學人類學博士生)
12 1207 彌陀港參訪 張哲男(高雄縣岡山區社區大學校長)
13 1207 同上
14 1218 農村生活的教育價值 邱靜慧(旗美社大主任秘書)黃森蘭(旗美社大城鄉交流委員會召集人)
15 1225 台灣糖業與台糖土地的未來 蔣耀賢(橋仔頭文史協會理事長)
16 0101 元旦假期停課
17 0108 茶業與地方性 翁俊發(清華大學人類學碩士)
18 0115 地方祭典的傳統與現代 黃鴻松(美濃愛鄉協進會監事)
期末回饋與討論 林朝成,張正揚

(本文作者為成大「農村社會與文化」課程協助規劃教師)

(閱讀更多專題內容請點選「我的地方感」專題)

我的地方感─台南土城

我身為一個都市計劃的學生,就我所學習的領域而言,對一個地方產生地方感是很重要的,不論是自己所熟悉的地方,或者只是自己的計畫基地都是,試著去了解、認識、認同,最後進而融入後,才能真正的知道這裡的需求…

一開始得知報告題目-我的地方感的時候,題目說明要找一個自己印象很深的地方,或是對自己而言很有意義的地方時,第一個我就想到了我從小成長的地方,土城。

十八年的故鄉─土城

那是個默默無名的小村落,上大學後,每當跟別人提到我家住土城時,都會被以為是台北人,但其實台南就有個土城,在台南市與台南縣的邊界,是個被魚塭以及農田包圍的小地方,區位如下圖一所示。

980602-dfuntainan-400.jpg
我真的是個完完全全的台南人,因為我從小到大都居住在台南,沒有在其他都市生活過,所以對於很多人說台南多比不上其他大都市,例如台北、高雄等,老實說,我倒是沒有多大的感覺,更何況土城生活機能不強,連半夜想要找間7-11買東西吃,還必須要騎車十分鐘才有可能找的到,因此對我來說,台南市區簡直就是先進極了。

不管別人如何看待這個地方,但,我想說,我很愛台南,更愛我們土城。對於這個我成長了十八年的家鄉,每個角落都有我充滿回憶以及印象深刻的地方,我實在不知道如何從中選出一個,因此以下皆一一作介紹。

我想如果硬要別人想土城有什麼比較著名的是什麼,我所聽到最多的大概就是鹿耳門聖母廟了,其實這裡雖然看起來默默無名的,但是我記得好像是鄭成功當時登陸台灣的地點還有一個鄭成功紀念公園在這,若要說有什麼特色,其實就真的只是一個完全以農業以及魚塭為主要產業的小村落。

小時候的點點滴滴

在土城我有兩個家,一個是爺爺奶奶家,十歲以前都住在這,後來爸爸媽媽買了新房子,就搬過去住了,但兩個家開車不到五分鐘就到了。

如果問我關於小時候住爺爺奶奶家時的回憶,第一件會想到的是什麼,我想是小時候跟鄰居玩伴家家酒的事,其實我想每個人小時候都玩過沒什麼好稀奇的,但我們的材料可不是爸爸媽媽買的玩具,而是四處爬牆去鄰居家裡摘水果還有玫瑰花等等,被發現了就趕快往已經規劃很久的小密道逃跑,但是在我記憶中好像沒有被逮到過,而且我好像也是在當時學會爬牆的,哈。

不知道是不是每個村落都這樣,土城每三年會舉辦一次大型的建醮活動,在這一天裡,全土城的人家家戶戶都必須辦桌請客,邀請朋友以及親戚來家裡吃飯,所以每到這個時候,整個土城都會擠的水洩不通,甚至連我們放學後坐校車都進不來,也回不了家,所以有時候老師還會特地讓我們先回家。.

接著就是每年都會有的煙火表演,我記得我小時候是沒有的,只有小型的慶祝活動,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這裡也學起鹽水蜂炮一樣,以這為賣點吸引大量的人潮,每到元宵節,整個台十七線路邊都是車輛,都是因為進不去土城而改在這個地方欣賞高空煙。

而我也是受到煙火吸引而來的人,而且每次都是拿著紙板衝到最前面去,記得有一次我朋友還被蜂炮射傷流血,但還是不減我們的興致,雖然我們都一直躲在板子的後面不敢亂動,也不清楚究竟前面是什麼狀況,但就覺得跟著大家一起參與就覺得很有趣。

很小的地方,超級的親切感

土城讓我喜歡的其中一點是,超級的親切感,因為地方很小,所以在土城內其實彼此都認識,有時候去買個飲料,老闆看著我就知道我是哪家人的小孩,然後就會開始跟我聊了一堆,雖然我根本認不出他來,但他還是口沫橫飛的說得很起勁,讓我覺得好可愛。

更有一次就是在我後來新家,因為新家後面是一大片紅蘿蔔以及玉米田,我還記得有一次當我到田裡散步的時候,突然有一位上了年紀的阿姨把我叫住,跟我聊了幾句後就拿著一個麻布袋,裝了一整大袋滿滿剛收成的玉米給我,真的是滿滿的一大袋,要我帶回家給家人吃,然後我搬回家後問了媽媽才知道媽媽也不認識他,阿姨純粹只是因為大家都是鄰居而送給我們。

土城真的無時無刻都讓人感受到無比的親切感,而這也是讓我離開土城到台南市區最不能適應的一點,現在住的公寓大樓,現在住了一年半,連跟我同樓層的其它四家住戶我都還沒全部看過,更別說是打招呼了,雖然也有很多人說台南市很有人情味的地方,但跟土城比起來,好像還是差了那麼一點。

在新家的鄰居都是自己的親戚,自從我小三的時候搬到這裡,隔年,兩個阿姨也買下了我們家隔壁以及對面的房子,和我們當了鄰居,在我升高中前課業還沒有很忙的時候,每個週末都會和表弟們、阿姨們在家前面的小院子聊天泡茶,小孩子們就在旁邊溜直排輪或是玩球之類的,讓我每星期都很期待週末的到來。放學後每天也會和表弟到家後面的堤防跑步,跑累了就和表弟們搶腳踏車來騎,而且還維持了好一陣子。

好像真的鄉下的小孩跟都市的小孩小時候接觸的東西是不一樣的,聽之前大一時的室友說他之前出去玩看到牛很興奮,因為他從沒有親眼看過,這真的那我覺得滿驚訝的,因為以前爺爺奶奶家旁邊不遠處就是一個豬圏,而且我還記得小時候從國小放學要走路回家的時候,途中還會遇到羊群。

國小去同學家玩,還是去同學家後面的魚塭,然後搭著小竹筏釣魚,或是在土裡面抓蚯蚓,切成小塊狀後當魚餌,釣小水溝裡的魚,但是我現在連蚯蚓都不敢抓,真不知道小時候哪裡來的勇氣,不過我記得還滿開心的。

 image009
image010
新家周邊泡泡圖  資料來源:GOOGLE MAP

大學後的小地方─都計系實習教室

上了大學離開土城後,接觸了都市計劃這個學系,由於都計是設計學院,因此相對於其他人而已,是比較辛苦的也較常熬夜的,因此較少有時間回家裡去,也因為長期都待在學校,因此第二個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實習教室 。

由於我們系上最重要的一門課就是大一到大四都有的實習課,每次到要評圖的前幾天,班上同學就開始不約而同地一下課便往實習教室跑,然後一起聽著音樂畫圖到天亮,途中就會有同學幫全班出去買宵夜,大家就趁著宵夜時間開始觀摩其他人的作品放鬆一下,然後再開始繼續作業,那種大家一起做作業的感覺真的很好,好像怎樣都不會累的樣子。

還記得大家聽到廣播報時時候緊張的心情,以及看到天漸漸亮時大家無奈的表情,最後總是在評圖到一半時教室後面就睡了一堆人。

真的可以說我們大一到大二都是在實習教室過生活,我還曾經整個人爬到圖桌上畫圖,也曾經躺在圖桌上睡覺,身上蓋著A0 SIZE大小的圖紙,雖然這對於禦寒一點幫助都沒有;有時候熬夜到凌晨的時候,是氣溫最低的時候,這時候也會有許多昆蟲飛進來教室裡,然後我們幾個被留下來輪班的人就開始拿起空盒子來抓蟲,然後一邊討論著待會要去吃什麼早餐。

大學生活好像很多事都是在這裡發生,或者應該說是習慣在這裡發生,不管是聖誕節喝水果酒、交換禮物,又或者是慶祝同學生日砸奶油,都是在這裡,所以當前陣子要決定畢業紀念冊裡的生活照要在那裡拍時,大家都說實習教室才真的陪伴我們渡過我們的大學生活。

image012image014
實習教室工作現況圖(都是我)

重要的地方感

我想每個人都有一個自己印象很深刻的地方,也許跟我一樣是從小生長的地方,也許是一個發生讓你很開心、或很難過事情的地方,讓你回到這裡就會記起所有事情,而在這時候留下來的,不是開心或難過,而是一幕幕珍貴的回憶。

就像我現在因為要考研究所了,功課只會越來越忙,但是在做作業或者是看書看到很累的時候,總是會想要回去家裡走走,總覺得那邊才能讓我覺得放鬆。但其實我覺得長大以後,就越來越難有這種能單純快樂的心情,

而我,身為一個都市計劃的學生,就我所學習的領域而言,對一個地方產生地方感是很重要的,不論是自己所熟悉的地方,或者只是自己的計畫基地都是,試著去了解、認識、認同,最後進而融入後,才能真正的知道這裡的需求是什麼,還必須做什麼改變,如果對任何一個農村都抱持著相同的態度,而不去了解他,那最終便會使得農村的特色遭到淘汰。

由於目前在台灣社會,農村一直都是個相對弱勢、較不被重視的地方,但其實這些才是真正富有人文氣息的!

(本文作者為成大學生,參與「農村社會與文化」課程後撰寫之「我的地方感」期末作業,經同意收錄於本專題中。閱讀更多專題內容請點選「我的地方感」專題)

我的地方感─台中神岡

「神岡」對許多人來說是個陌生的地方,甚至還有人認為他是日本的某個地區,實際上是位於台中縣偏北的區域,是個農村很多稻田,衛星空照圖上為一片青綠,附近有國道四號和高鐵通過,這是神岡大概的樣子,也是我生長二十年的地方。

「神岡」對許多人來說是個陌生的地方,甚至還有人認為他是日本的某個地區,但實際上他是位於台中縣偏北的區域,是個農村擁有很多稻田,衛星空照圖上顯示為一片青綠,附近有國道四號和高鐵通過,這就是神岡大概的樣子,也就是我生長二十年的地方。

神岡的土地公廟

在神岡有一部分較熱鬧,那裡充滿商店、診所還有一座學校和菜市場,也有眾人信仰的皈依-土地公廟。

在神岡大大小小的事都常聚集在土地公廟發生,每逢初一、十五大夥總是準備好水果或是餅乾還感謝土地公這個月的幫忙,家裡有任何變故的鄉民乞求土地神能化解他們的困惑;然而家裡平平安安、很順勢的鄉民則感謝土地神的保祐。於是各個民眾不管好事還是有疑惑都會來土地公廟拜拜,久而久之大家就靠著土地公廟聯繫在一起。

我常常到土地公廟拜拜,不只求平安、求考過機車駕照、更求可以讓我考上國立高中、國立大學,但是每次看到土地公時心裡總會浮起一個疑問,可是在神明面前又不可以亂說話,於是回到家時我將我的疑問問了媽媽:「為什麼我總是看不到土地公的頭,只看得到他的黃色的袍?」

聽媽媽說之後才驚覺原來土地公廟還發生這麼有趣的事。在很久以前我們神岡鄉的土地公廟跟其他鄉鎮的土地公廟並無差別,都是一尊金身批上黃色的袍,也一直香火鼎盛,直到某天,有人聽說這土地公非常靈驗,在某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將土地公的金身偷走,徒留下外層的黃袍。

當時村民們都很緊張,因為人們心中的信仰被偷走,就像頓時少了一個可依靠的支柱,於是大家紛紛找尋遺失的土地公,但最後還是無功而返,可是廟裡也不能一日無主,只好將土地公上的黃袍拿來當成土地公繼續供奉。

事隔多年,至今土地公廟裡仍是供奉的土地公的黃袍,難道沒有人想幫土地公再造一座金身?當然有,但是想歸想,當村民們擲杯時土地公卻沒應杯,所以村民們尊重土地公本身的意思,一直以來都是供奉祂的黃袍,而土地公也是依舊靈驗如故,久而久之大家也都見怪不怪,所以至今去到神岡鄉的神岡村還可看到土地公廟沒有土地公像這種奇特的景象。

與土地的互動

說到我如何和神岡這片土地有所互動,我就想到兒時我總是喜歡看稻子收割。看著龐大的收割機緩緩駛入遍地金黃的稻田,然後收割機就開始鯨吞蠶食我們辛苦種植的稻米,等到他吃飽飽的時候再把它吐到圍著帆布的卡車上,一粒粒金黃的稻米就像是金沙般堆疊成一座小金山,之後收割機再繼續駛向尚未收割的水稻完成收割。

當稻子收割時,成群的麻雀總是跟在收割機後面,等候落下來的稻渣所剩餘的稻米,這種景象還蠻好玩的,只要收割機走一步,麻雀就會跟著走一步,好像收割機是麻雀的保姆似的;等到收割完後,農家總是會請工人吃飯,不過現在改成是吃冰、喝飲料,這時候我們小孩子最高興,因為爸媽不會只買工人的份,連我們只是坐在旁邊觀看也有的吃。

而收割完的稻田由於需要一段休耕期,無法馬上種植別種糧食作物,只好灑下油菜花種籽,當它長成麻油菜時會開鮮黃色的花,那又是另一種數大便是美的景物,當站在田中間,眼睛一睜開便環繞在黃色花海裡,還有許多的紋白蝶點綴其間,會頓人以為自己置身於童話世界裡。

實際上,農民種植這些油菜的目的並非要美化農田,而是因為油菜生長快速,可摘取來煮成一道菜,且可拿來製油;當下次耕期到時,可經由大型翻土機將其攪和到土中,當成下次種植稻米的養分,好處多多還可以利用油菜花海促銷觀光,使農村有多元的發展。

休耕的土地不是只可以拿來種油菜而已,還可以「控窯」,常常我和家人會利用休耕時期帶著土鏟跑到田裡開始「造窯」,首先要將土鏟深深地插入土裡,挖出大大的一塊土當成窯的基部,再挖一些小塊的土丸排列在上面,就像用磚塊疊成牆壁似的。

不過造窯是用土疊成一個小小土丘,中間為中空,等窯完成後便放入木塊開始燒窯,這燒窯的過程需要耗費數小時,等窯也夠熱之後就不要再加火,讓它慢慢熄滅,再把頂層土丸拿下,放入準備好的雞、番薯、筊白筍……等。再將土丸打掉舖平,利用剛剛燒窯的熱度,等候四到五小時就有香噴噴的土窯雞上桌了。

然而控窯也並非純粹只為了玩樂,在控窯時期會燒很多的木頭在窯裡,這些木灰會再被吸收進入土壤回歸大自然。這是一種先人傳承下來的知識,不只人們可以吃飽,也可以讓土地吸收到養分,算是對土地一種照顧。

休耕完的農田儲存足夠的養分便開始下一季的農事,稻田會由水溝引進河水灌滿整個農田,這樣做一來是因為之後稻苗需要在充滿水的土壤中種植,而且流進來河水也會將大甲溪上流所沖積下來的養分帶進田裡,二來淹滿水的農田加速分解休耕種植的油菜,使其趕快腐爛進入土壤,提供稻苗生長所需養分。

而這時因為田裡充滿流進的河水也順道流進許多蝌蚪,在經歷幾個禮拜之後田裡的蝌蚪漸漸發育成青蛙,成熟的青蛙為了求偶就在田裡成立一座交響樂團,每天晚上呱、呱叫個不停,形成一種特殊的音樂,當我聽到蛙聲時也會來到稻田邊,一起欣賞這動人的天籟,這對於每天都要面對的讀書壓力的紓解可是十分有用。

離開鄉下後的落差

直到就讀高中,我走出神岡,走向一座熱鬧的都市,一開始覺得很高興,每樣東西都是很科技,路上望過去到處都是店家,晚上肚子餓時走出去不到五十公尺就可以買到消夜,街道上燈火通明,人煙鼎沸完全沒有夜晚的寧靜,這樣的生活很便利、很流行我很喜歡;但人總是會回到最安靜的時刻,走回宿舍後一切又恢復平靜,坐在書桌前的我突然覺得好像失去什麼?可是卻又想不起來,原來我失去的是夜晚時陪我一起讀書的蟋蟀聲,一起伴我入睡的蛙鳴,它已經不知不覺融入到我生活中,失去蟲鳴的夜晚,我失眠了,這時我才發現原來我已經習慣有這些聲響存在。

對於神岡這塊土地,在我成長的這幾年中,我已深深地扎根在這裡,雖然他很鄉下、十分偏僻,大眾運輸工具只有公車可以送達,四周望過去除了田還是田,一望無際的綠,最高學府只到國中,這是很多從都市長大的孩子無法想像的世界,但這就是我所成長的地方,當別人問我從哪裡來時我可以很驕傲地說「我從神岡來!」。

住過都市才知道鄉村的美,它有都市一直渴望的寧靜,缺少看流星時的光害,鄉民中更有濃濃的人情味,最重要的是居住在這裡隨時隨地都可以接觸大自然;我總是覺得人類只是地球中的一種生物,他無法抵抗大自然最原始的力量,所以當人們要做任何事的時候應該是順應自然來做,不是做完後再去改變自然,而鄉村正是最順從大自然一種生活型態。

神岡的改變

在近幾年來神岡似乎有些許改變,國道四號完工並在神岡開一個交流道,神岡算是走出偏僻的陰霾,很多工廠投資人也紛紛到神岡設廠,對神岡來說算是一件好事,因為工作機會增加,不再只是一個小農村,但也因為如此附帶條件是田地減少、工業廢水增加、生活品質降低。

常常在想這樣到底對神岡這塊土地好或不好?很高興它能繁榮起來,卻又對於他所受到的工業傷害感到不捨;想起最近我家旁邊蓋起一間很廠房遼闊的工廠,看起來真是非常壯觀,在裡面上班的員工也有數百名,不過那塊水泥地的底下曾經一大片翠綠的樟樹園,我曾經到那片樟樹園抓過鍬型蟲,對我來說那裏就是一座小森林,從來沒想過有一天它會被改建成工廠,不過這一天卻來到了,心裡的情緒也是掙扎、難過、無奈……等情緒交雜翻滾著,可是我對於這改變我是只能選擇接受,只要神岡能進步就好。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白鷺鷥、燕子等這些生物並不會因為神岡有所改變就選擇離去,他們還是會在固定的季節回到這熟悉的環境,我所希望的是這些鳥類還能繼續在神岡生活下去,不要受到工業的影響,自然界還是能維持一定的平衡,我要的不只是我自己對神岡這塊土地有地方感,連這些生物也可以把神岡當成自己的歸屬。

(本文作者為成大學生,參與「農村社會與文化」課程後撰寫之「我的地方感」期末作業,經同意收錄於本專題中。閱讀更多專題內容請點選「我的地方感」專題)

我的地方感─彰化福興

因為粘這個姓氏很特殊,每次總有人問我是哪裡的人阿,小的時候我也不太知道,後來發現,我竟然是女真族的後代呢!因為這樣,有的同學都會戲稱我是格格,有時候跟他們鬧著玩,我也會說:「很好,平身。」…

在我生活了這麼多年的日子裡,我最喜歡的就是我的家,不只是我的父母和姐姐,還有附近的親朋好友,都讓我有種無法言喻的情感,我想,這就是我的地方感吧!

福興的黏家村

我的爸爸有七個哥哥,原本住在福興粘家村裡,後來他們再加上一些親戚一起搬到彰化居住,他們用自己的力量建了一棟房子,類似一條龍,然後有塊大空地可以當作停車場,大家比鄰而居,方便有個照應。

生活在一個大家庭,原本我還覺得事件很不好的事情,第一個原因是要記住的人很多,第二是長輩們都很注意小孩子的成績,我很討厭這種互相比較的感覺,第三,因為我爸爸是八兄弟裡最小的,而且又很晚才生下我,因此雖然我的輩分還算蠻大的,但我的年紀最小,跟同輩分的會有隔閡,跟我差不多年紀的,卻都要叫我姑姑、阿姨,甚至有的比我大好幾歲呢,把我都叫老了。

只是隨著年紀的增長,我發現我很喜歡這樣的生活,因為住的近,不僅可以聯絡彼此的感情,有困難時也可以互相幫忙照應。

小時後我是個很愛打扮的小女孩,而且剛好有位堂姐的婆家是在理髮的,每次她回來時除了會幫我剪頭髮以外,總是會送我口紅、指甲油,現在想想,我那時候怎麼會這麼花俏。

大家庭的節慶

因為親戚多,所以我參加婚禮的次數相當的頻繁,三不五時的,家裡便會收到喜帖,而且我們辦的喜宴都是傳統辦桌流水席的那種,如果是阿伯家的人辦的婚禮,便在房子前面的空地辦,如果是沒住在附近的親戚家的婚禮,就大夥一起開車去參加。

在婚禮這種時刻,總是可以看到很多沒見過的親戚,因為他們都沒有住附近我都認不太出來,而且因為人數真的很多,我們每次辦的喜宴規模都相當的浩大,少說也有二、三十桌。

我的家庭在我們生活的那個地方還蠻有名的,很多人都知道八兄弟,每年的大小節日,我們那邊總是相當的熱鬧。記得農曆有個日子,在我們這裡是晚上十一點多才開始拜拜,拜完之後還要放鞭炮。

到那一天的時候我都很晚睡,而且好笑的是,因為大家都同一個時間拜,所以放鞭炮的時間也差不多,一家放完換另一家,結果一放下來,鞭炮聲響了快五分鐘了吧。我都想說附近的鄰居不會覺得很吵嗎?不過都是認識的應該也不會計較這麼多吧!

當然過年時親戚們最重要的就是打麻將跟打牌啦,爸媽都會跑去跟親戚們打麻將,姐姐也去男朋友家打牌了,只有我,因為不會打牌也不會打麻將,只能在家看電視。而且大家還會组個進香團,包遊覽車,一起去拜拜。

元宵節的時候,伯母們都會自己搓湯圓,而且他們的方式是很傳統的,用一個很大而且圓形的東西,然後把湯圓放在裡面,手動一動,湯圓就越來越圓了,我也有去試試看,真的好好玩。我覺得她們很厲害,因為現在已經很少人會用古早的方法去搓湯圓了,不僅如此,他們還會自己做紅龜粿等等的粿。

另外有一次我看到他們不知道要做什麼,首先把豆子磨成豆漿,然後把豆漿裝到一個袋子裡,將它放在長椅上,然後用類似扁擔的東西壓住它,便會漸漸流出液體,然後袋子裡的豆漿就變成像固體那樣了,真是超神奇的,我一直疑問為什麼裡面的東西不會隨著液體流出去呢?是因為分子比較大過不去嗎?

端午節的時候,伯母們也都會做肉粽跟香包送我們這些小孩子。大部分的家庭中元節都是自己拜,但是我們卻是大家把桌子併成一個大桌後,各自把供品擺上去拜好兄弟,所以看起來超豐盛的,拜完之後大家也會一起燒金紙。

至於我最喜歡的節日便是中秋節了,在那天整個就是盛況空前阿,想想看,一百多人一起烤肉的景象,真是太熱鬧了!不知道為什麼,中秋節的時候,即使是堂姐們都會回來這邊一起烤肉,大人小孩齊聚一堂,我跟我的姪女孩很無聊的開始算起到底有幾個人呢!

我會這麼喜歡中秋節的原因還有另一個,因為我覺得在這個時候,許久不見的人都會回來一起團圓,大人們一邊烤肉、賞月、吃柚子,一邊話家常,聊著最近發生的事,小孩子便在空地放煙火,大家玩的都很開心、很熱鬧,讓我體會到大家庭的溫馨。

勤儉的大家庭

這個大家庭的人都很勤儉,阿伯們多從事沖床的工作,我爸原本跟二伯合開一家鐵工廠,後來便自己創業,跟我的媽媽一起打拼,我跟我姐也常常幫忙。

至於伯母們除了偶爾會到鐵工廠幫忙以外,偶爾會做做手工,而且他們還有自己養雞跟種田呢!只是我很不喜歡伯母把雞舍蓋在我家旁邊,因為讓我們家變的好臭喔,跟她講了很多次也沒用,也只能無奈的接受,也因為這樣,每天早晨都可以聽到雞啼聲,都不用設鬧鐘了。但有時候雞竟然會在深夜的時候啼叫,好吵!

不過我倒是很喜歡伯母種的菜,在我們家的對面有塊很大的田,很多伯母都在那田上種菜,只是後來被政府檢查出含有重金屬,就沒在種了,改成在家後面的一小塊田種,媽媽偶爾會去摘幾棵回來煮,頓時加了不少的菜呢!

想當初那片田還在的時候,我都會去摘桑椹來吃,不然就是去另外一塊水田抓蝌蚪,只是偶爾會有灰色的跟蝌蚪長很像的混在裡面,好像是蟾蜍的幼體,我現在覺得我那個時候怎麼這麼勇敢,如果叫我現在去抓,我應該沒有這個勇氣吧!

另外伯母也超喜歡種花的,空地的圍牆上都是她們的花盆,而且都開的很燦爛,不過我最喜歡蘆薈,因為我都會偷偷去剪一段拿來敷臉。

竟然是女真族的後裔

因為粘這個姓氏很特殊,每次總有人問我是哪裡的人阿,小的時候我也不太知道,後來發現,我竟然是女真族的後代呢!因為這樣,有的同學都會戲稱我是格格,有時候跟他們鬧著玩,我也會說:「很好,平身。」現在想想真的很幼稚。

高中時我才知道原來有粘氏宗親會,而且只要成績有達到標準還可以申請獎學金。每年的大年初四,便會舉辦粘氏宗親會的聚餐,主要是要拜粘氏的祖先,我真的有看到完顏阿骨打的名字出現在我們的宗廟裡面耶!看到歷史人物竟然是自己的祖先,真是很奇妙的感覺。

拜完祖先後,就是一連串的活動開始啦!中間會頒發獎學金,然後還會有卡拉OK給大家上台唱歌,也會介紹最近有什麼活動可以參加。我們家跟親戚們一群人浩浩蕩蕩的到了會場,還說要看到我上台領獎的樣子,主持人會把我的學校和名字都唸出來,然後才跑上去,親戚們還為我歡呼,他們似乎很高興八兄弟出了一個能夠領獎學金的人,覺得這是他們的光榮,能夠讓他們感到驕傲,我也覺得很高興。

近年來我們這附近的人都愛上了唱卡拉OK,我的五伯、六伯、七伯、還有另一個阿伯家中竟然都有卡拉OK耶!每個禮拜日,許多人都會到七伯家一起唱歌,切磋彼此的歌藝,七伯除了愛唱歌還很喜歡泡茶,所以去那裡的人都可以喝到他自己泡的茶。我們家的人也會去唱,一開始我去的時候,因為阿伯們都唱台語歌,我有些都不會唱,而且也聽不太懂,但是去了越多次,不僅我會唱的台語歌變多了,講的台語也變的比以前還要好。

家族的溫暖

前幾年我爸因為中風,鐵工廠被迫只好關閉,加上龐大的醫藥費,讓媽媽跟姐姐很累,好家在有親戚們的幫忙,不僅給我們金錢上的援助,也給我們心理上的關懷,因為這次的事件讓我們受到相當的打擊。在爸爸住院期間,親戚們都會去探望他,二伯更是每天都來幫爸爸按摩,讓我們很感動。七伯因為他自己也很忙,後來就很少來,但是我知道他一直都在關心我們。

後來我們把爸爸接回家自己照顧,於是我們把鐵工廠的地方改成客廳,放上爸爸的病床,因為病人不能太熱,連買冷氣的錢都是七伯付的。有他們的關心,讓我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很窩心,也讓我們撐過一開始那段難熬的日子。

今年是我第一次離家這麼遠還自己住,很捨不得,所以每到放假我就很開心,因為可以見到家人,有的時候因為考試而不能回家還會覺得很難過。

我覺得家是最溫暖的地方,遇到什麼不如意的事情,我的家人都是我最能依靠的避風港,在大學的生活雖然很新奇,但是課業的壓力也很重,每次我都好想回家,總覺得好像回到家就能夠忘掉煩惱,很輕鬆自在的感覺。隨著學期的結束,我終於可以回家好好的休息了。

(本文作者為成大學生,參與「農村社會與文化」課程後撰寫之「我的地方感」期末作業,經同意收錄於本專題中。閱讀更多專題內容請點選「我的地方感」專題)

我的地方感─苗栗卓蘭

老家蓋在卓蘭鄉的山坡上,附近住的都是有血緣關係的親戚們,雖然各立門戶,卻從來不鎖門,有事沒事就到處串門子,今天去你家坐坐,改天來我家坐坐,像是一個具有規模的小地方,聯繫彼此的是剪不斷的血緣關係。

從小到大,每個周末或是重要節日,父母都會帶著我們回到卓蘭老家,花費近兩個小時的車程,順著蜿蜒的山路而上,一路上所見大都是茂密的樹林,偶有熱鬧鄉鎮穿插。

白天上山,看得到對山的翠綠,聽得到婉轉的鳥鳴,每每看到路旁有新長出來的花朵或是果實,我們都會下車好好觀賞;晚上上山,看得到滿天的星斗,偶有動物從車前跳過,父親總會適時煞車,畢竟我們才是外來者,不該打擾他們的生活。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滿山滿谷的螢火蟲,為了不要驚嚇到牠們,我們把車子停在較遠的地方,再慢慢步行而下,看著一閃一滅的螢火蟲,心中充滿了感動,就好像是天上星星突然降到人世間來一樣的美麗,那個畫面,只剩下一幕幕地回憶,隨著山林的開發,污染了環境與水源,再也看不到滿山滿谷的螢火蟲了。

山坡上的老家

老家蓋在卓蘭鄉的山坡上,附近住的都是有血緣關係的親戚們,雖然各立門戶,卻從來不鎖門,有事沒事就到處串門子,今天去你家坐坐,改天來我家坐坐,像是一個具有規模的小地方,聯繫彼此的是剪不斷的血緣關係。

爺爺平常的代步工具是一台老舊的打擋車,讓爺爺方便載著奶奶出外購物,過去家中還有一台板車,是專門用來爬山並且採摘橘子用的,每到11月、12月老家倉庫總會堆滿一箱箱已採收好的橘子,利用機器挑選大小,放進不同的箱子中,而小朋友的工作就是把橘子一顆顆用透明塑膠袋裝好,封口,然後整齊的放進另一個箱子中。

每次做到一個段落準備吃飯的時候,母親都會千叮嚀萬叮嚀,要我們把手洗乾淨才能吃飯,因為多多少少都有農藥殘留,而我們自己所享用的,自然就是比較沒有農藥污染的囉!

家門口有一棵龍眼樹,每到固定時節就會結成一粒粒飽滿的果實,樹旁有道往下的小階梯,順著階梯而下,會聽到咕咕咕的叫聲,是我們重要節日的桌上佳餚,往另一邊走去,映入眼簾的是一棵接著一棵的橘子樹,說是並排,卻又有點混亂,說是混亂,卻又有一定的次序。

再往前走,是奶奶一手建造的菜園,有高麗菜、菠菜、白蘿蔔、大頭菜、絲瓜、青江菜、九層塔、四季豆等各類蔬菜,每天吃的新鮮有機蔬菜都是從這來,沒有農藥污染,健康又養身,不過不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你想吃哪種菜就有得吃,有可能某一段時間只有一種菜可以採收,我還記得有一次我們整個禮拜都在吃絲瓜,怎麼吃都吃不完,如果遇到下雨,也可能沒有菜可以採收,就只得到街上去買菜。

每次到了用餐前一、兩個小時,全家女生整裝出發,準備前往菜園採摘原料,第一次拔蘿蔔,兩隻手小心翼翼地抓著從土裡冒出的蘿蔔葉,左右稍稍抖動,讓土鬆軟,一口氣往上提,興高采烈地和母親炫耀著,經過山泉水的沖洗,我看見了蘿蔔的原貌,長長的身形,粗糙的外皮,心中滿滿的成就感。

然而隨著年齡的成長,我看見了成就感背後,奶奶辛勤栽種的過程,從播種、澆水、灑肥料,一個步驟都不能省,用愛維護著這片菜園,不論颳風下雨,都不離不棄,只為了讓我們吃得健康,想到這點,我就不得不充滿感謝,雖然在他人眼中是項平淡無奇、每天必備的普通蔬菜,在我心裡,這卻是愛的產物,我能看到奶奶辛勤耕種的背影,帶著斗笠、拿著水桶、彎著腰,寫實的畫面一幕幕在腦海中放映著,這個只有真正接觸過的人才懂。

小孩的冒險山路

這附近的山間小路,都是我們這群好動小孩的冒險地點,最常去的就是後山,有好多不同的路可以相通,但是通來通去還是會回到這個小地方。

我們喜歡順著山路而上,一路找尋流水聚集地,看有沒有小魚、小蝦或是蝌蚪可以捕捉,有時候還會遇到橫行霸道的小螃蟹,大家聚集在水邊,爭先恐後的看準目標下手,然而,這段冒險也有其危險之處,最令小孩子害怕的莫過於那個大人口中具有劇毒的眼鏡蛇。

當時年紀小,根本分不清蛇的種類,每個人一手拿著一根路上撿的竹子或是枝幹,往四處輕打,秉持打草驚蛇的精神,希望這一路上都不會有不速之客的出現,然而,山路走多了,難免會遇到一、兩次,每次只要一有人發出尖叫聲,所以人就朝著反方向奔跑,每次回到山下,總是驚魂未定的上氣不接下氣,但是我們這群小孩卻對此項冒險樂此不疲。

雖然每條山路都走過千百次了,每次回家都全身髒兮兮,被母親罵到臭頭,還是擁有極高的戰鬥力,深信這次的冒險一定能挖掘出更多山林間的秘密。

每到春節或是掃墓,這個小地方就會充滿人氣,在各地工作的叔叔、嬸嬸、姑姑、姑丈們都會排除萬難帶著小孩子們回來過年,一瞬間就熱鬧了起來,小孩們在舊有的三合院廣場中,嬉笑怒罵、追趕遊戲著,大人們則在一旁泡茶聊天、打打小牌,好不愜意。

熱鬧的除夕夜和掃墓

到了除夕夜晚更是熱鬧非凡,在天黑前就洗好澡,穿上新衣服、新鞋子,圍成一桌吃年夜飯,滿滿的一桌菜,有魚、有肉還有各式各樣的青菜,不怕你不吃,就怕你吃不完,而這桌上的菜餚可是各有學問的,魚只能吃一半,象徵年年有餘,白斬雞是奶奶一年來的心血,一大盤的芹菜,期望你每一天都能勤勞的工作,白蘿蔔又名菜頭,音近好彩頭,吃完奶奶手工製作的蘿蔔糕就能一整年都能過得很順利。

雖然每年過年的菜色都差不多,大家仍吃的津津有味,重點不在於菜的美味,只要大家能夠健健康康的聚在一塊吃團圓飯就是件最幸福的事了。

吃完年夜飯,就是小朋友最開心的收紅包時間,一群小朋友到各家拜訪,接連說出不同的吉祥話,就能拿到紅包,這樣一趟走下來,總是能拿到好幾十個紅包,小時候絲毫不在意裡面的金錢,光是拿著滿滿的紅包袋,就覺得很風光。

收集完紅包就是放煙火和鞭炮時間,拿著仙女棒在天空中劃圈,與山下的鄰居做沖天炮攻防戰,一群小孩守在電視機前面倒數,互祝彼此長了一歲,這一切地一切都成了我童年最美好的回憶。

掃墓也是這個小地方的大事件之一,過去都是在元宵節的後一天,也就是農曆一月十六號掃墓,不管有工作還是要上課,大家都會請假前來為祖先上香。

一開始,大人會先除草,清理出一條道路,讓老弱婦孺能夠平平安安的走道祖先墳墓前,每個人手裡拿著兩支香,長一輩的起頭,大家一起拜天公、拜祖先,紅蛋是一定不可少的,等拜完後就是放鞭炮、燒紙錢,小孩子人手一顆紅蛋,吃的滿手紅通通、嘴巴也紅通通。

小地方有著自己專屬的年曆,每到固定日期,奶奶都會忙著手工製作具有個人風味的傳統小吃,從新年開始的蘿蔔糕、發糕,到元宵節的菜包,端午節的粽子,固定的大拜拜、小拜拜,張羅著請客的餐點,希望所有的客人都能吃的滿意。

鄉下人是充滿熱情的,喜歡夾菜放在你碗裡,希望你捧場他所養的甜美雞肉,當你舉起大拇指對她稱讚時,她又害羞的低下頭說不是自己的功勞,但是下次你來,他會記得多幫你準備一道雞肉,就是這樣的特性,拉近彼此的心,你對我好一分,我還你十分,以誠相待。

屬於家人的小地方

爺爺奶奶每天都活在這個小地方,沒有電腦,沒有網路,沒有高樓大廈,沒有車水馬龍,除了串門子,就是到菜園或是果園活絡筋骨,這個他人眼中平淡無奇的小地方,卻是我們珍惜的故鄉。

我們在這裡長大,方圓數十里都有著我們共同的回憶,新鮮的空氣、濃密的森林、蜿蜒而下的小溪、九彎十八拐的山路、熟悉的面孔、過年過節的熱鬧,這一連串的回憶把我們的心緊緊繫在一塊,不管我們身在何方,總是心繫著此地,只要有空就想回來走走,就算只是待在這個小地方,哪裡都不去也好。

等到我們長大,能夠自力更生,父親已決定帶著母親回到這個小地方,頤養天年,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要的不多,簡簡單單就好,就像爺爺奶奶一樣,到了八十幾歲的高齡,還能夠健健康康的行走,開開心心的與我們談天說笑,享受兒孫滿堂的幸福,偶而向他們撒撒嬌,就能看見他們純真的笑容,真是好不快樂阿!

血緣相同的我們,聚集在這個小地方,度過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年接著一年,我們有著自己的傳統,自己的行事曆,祖先留下來的東西,讓我們對這個小地方放入感情,凝聚地方認同感,當我們想起彼此,只要回到這個小地方,就能看見對方,再次回到那嘻笑怒罵的童年。

就連現在在外地求學,也很期待週休假日能回去看看老人家,享受這地方獨特的平靜,會有種歸根落地的放鬆感,回到小地方,就會有股莫名的溫暖包圍著你,讓你的心暖暖的,就連坐在沙發上什麼也不做,嘴角也是上揚的,這就是屬於我的小地方。

(本文作者為成大學生,參與「農村社會與文化」課程後撰寫之「我的地方感」期末作業,經同意收錄於本專題中。閱讀更多專題內容請點選「我的地方感」專題)

我的地方感─屏東九如

我總認為自己不認識自己的農村,那麼多的人在這裡,我卻不認識他們,那些人事物似乎被忽視的樣子,在報章雜誌上看不到,在新聞裡頭看不到,在書本之中也看不到。若非我身為農家子弟,我想我大概不會認識農村。

對我而言,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就是我的家以及我的家鄉的一切。所以我想就藉由介紹自己的家,以及家鄉的一切來表達對於家鄉的認同感。

農村的三代同堂

我的家裡是三代同堂,和阿公阿嬤住在一起,而我的阿公阿嬤就是種田的。自小到大,我也有過去田裡幫忙的經驗,自己曾經親身下田除草,也曾經在稻田裡頭,腳踏著水手拿著秧苗,在大片水田中間,找那一個缺塊補上,也曾經清晨五六點起床,稻田裡除草,因為再晚一點太陽就大起來。

對農村我是有點熟悉又有點陌生,熟悉的是那些稻田的搖曳模樣,風吹來身上的那種清涼,還有許多屬於農村的景物,帶著斗笠的農夫,或者是一車車滿滿的農作物。

但是我總認為自己不認識自己的農村,那麼多的人在這裡,我卻不認識他們,那些人事物似乎被忽視的樣子,在報章雜誌上看不到,在新聞裡頭看不到,在書本之中也看不到。若非我身為農家子弟,我想我大概不會認識農村。

我的家鄉是屏東九如,此處是高屏溪的上游,屬於沖積扇的地形,氣候上類似一般的熱帶氣候,夏天有午後雷陣雨。在九如此處有幾道水圳,但規模並不大,並沒有特別出名。

九如的傳統信仰與族群變化

在九如的中心有座三山國王廟,這是客家信仰的象徵,這座廟並不是最近才建的,而是被列為三級古蹟(最近在因爭論修復問題很可能會拆掉),在後庄村的三山國王廟上有寫著當初建廟的一些往事:

當初為了建廟地點選在後庄或者是九塊厝,兩方人馬曾經爭議過,後來以秤土的重量決定(上頭還寫著九塊厝的人用参鹽的泥土秤重,所以贏的不光采,但這是後庄廟宇所記,姑且參考),足見廟宇的存在已久。

另外在九如鄉四周也可以見到許多的建築,如傳統的三合院,或者是早期建的透天厝,在門的上頭都有堂號,如我家的三合院門上還寫著「范陽」,並且門聯以范陽兩字起頭,橫聯則是范字起頭陽字結尾。而且九如也有粿條這樣的食物,在一般的麵攤中都有。這幾樣因素,很有可能以前曾經有客家人居住過。

然而現在的九如鄉,幾乎全都是講河洛語的人,而那些存在的屬於客家文化的痕跡都還在眼前。我懷疑著這裡曾是客家人的聚落,而那些客家族群後來可能的結果有:

一、客家人離開此處,轉而遷移到其他地方去。二、許多的河洛人遷入,河洛語成為當地大眾的語言,語言上的強勢,使得客家族群也跟著同化,於是後來是客家族群的人也不會說客家語,但客家族群依然存在於這地區,只是客家後代人不知道自己是客家人。三、因為戰亂、械鬥因素,客家人離開此處,或者留下老弱婦孺無法離開,因此通婚。

既然現在這裏都是說河洛語的人,那客家人到哪去了?而我身在這個地方,我又是什麼人?是客家人或者是閩南人?如果是客家人為什麼我現在說的是河洛語?對這個頗為好奇的我,其實後來在求學的路上一直沒有機會求證。我對於自己到底是哪個族群的,始終存疑也始終無解。這個對自己的族群問題的懷疑,算是我對自己家鄉追尋的起源。

家族務農的經歷

另外九如目前的產業大概有養殖業以及農業,養殖業養蝦居多,也有見到少數的養殖業如養牛蛙或者養鱉。農業的話則是許多種作物,經濟作物如檸檬、木瓜、蓮霧,也有種植稻米,最近在九如推動蘭花的種植,有幾度媒體報導出來,蘭花主要在外銷日本。

我的阿公的父親在以前因為家境窮,因此小時候過的是苦日子,曾經去人家家裡做長工,後來被阿公的母親家招贅,過了一段時間的時候才搬出來一起生活。

最早以前,我們就是種田維生,阿公的父親最初有塊地再屏東里港鄉塔樓村,據阿公說,走路到那裡要花上一個小時。那個時候,沒有現在的小貨車,也沒有機車,最好的交通工具是鐵馬,另外就是兩隻腳。

當時家裡有種菸葉,阿公在他小時候就幫忙種菸葉,也在哪裡種稻米,等到阿公他們那輩長大了,手頭充裕一點,才又把田地買在家裡這附近,不用再每次花一個小時的來回時間。在那之後,阿公後來換了兩次的農地,才是現在我們家裡再種的農田。

談到了以前,阿公的語氣就不一樣,他說那時候,哪裡有機車,以前最多就是腳踏車,而且那時候也沒有地下水,水不是一個按鈕就有的東西,是要踩「水車」(我們說的龍骨車)才有水,踩得不夠快水還上不來,如果是水流大一點,那就用「剌芽車」(我們說的水車)。

阿公後來一直是務農,家裡的大伯二伯在小時候也曾經去田裡幫忙,他們不像我這樣輕鬆,放假才跑去幫忙除草就好,或者是採收時候才去幫忙,之前的事情都沒有參與,而是放學之後就要去田裡做事,割草餵牛幫忙煮飯……許多的事情,跟我以前比起來,實在是相差太多。

在阿公小時候,那時是日據時期,當時日本政府規定當地某些地方有一定面積的農地要種稻子以及甘蔗,而當時的那一塊主要就是這兩種,我們家在當時也是遵守政策,在種稻之外則是種菸,種菸葉的時間持續十幾年,直到後來人力不夠多才沒在種。因為種菸起初的育苗以及中間的照顧不會比其他作物難,但是在收成的時候,需要大量的人力來進行。

菸葉的種植過程大致上是育苗、培土、然後收成,接著是收成後的後續工作,乾燥、分級,最後才是運到政府機關繳交。菸葉需要乾燥,在以前是鋪在地上曬太陽,在阿公的那時候已經有了乾燥室,專門拿來烘乾菸葉,再拿去乾燥的地方儲存。在我的舊家裡頭,還看得見以前放菸葉的地方,就在睡覺的樑柱上頭,大門旁邊的空地上據說就是以前乾燥室的建造地點。

家裡頭種稻子的時間也算很長,從以前到現在一直都有種稻子。在以前,據阿公說,稻子要種之前,要先整地兩次,一次先把土翻細緻,然後第二次把土整平,這都是用牛隻加人力來做。

在整好地之後,接著是插秧的工作,沒有插秧機的當時,自然是用人力來做這項工作,阿公說那時候,一個比較會插的人一分地也要花上一天。在插完秧苗後,要除草三次,每次就是跪在田間,用手把草抹乾淨,三次之後田裡才不會長草出來。

當時沒有除草劑,對付害蟲的方法,是用竹子。把竹子剖片,在末端砍成一片一片像梳子一般,拿去稻田裡頭「梳」那些稻葉,將稻葉上的蟲梳下來。另外,以前也要顧田水,因為當時水資源缺乏,沒有自來水那麼方便的東西,大家都搶著要水。

辣椒收成就能蓋房子的年代

阿公印象深刻,也令我大吃一驚的往事,是阿公蓋起現在我們住的這棟房子的事情。當時大概民國四五十年的時候,阿公田裡種起了辣椒,結果那一年辣椒的價格不知道為什麼,出人意料的好。當時一斤辣椒四、五十元,一袋辣椒可以賣一千多的台幣,辣椒熱門的程度,好到菜商都直接上門來拿,省去送到市場的工夫。

當時的台幣可不只現在的台幣這樣輕,就算在此時,農作物可以賣到一台斤幾十元的也恐怕不多。那一年阿公靠著賣辣椒,加上後來再貼了一些錢,就蓋起了現在住的這棟房子,在之後辣椒的價格就沒有那麼好過,而阿公種辣椒也不過兩三年的事,可以說是無心插柳柳成蔭。

使我驚訝的是,在以前農業也曾經如此的風光過,可以靠著賣作物一年就能夠蓋起一棟房子,這不就表示在以前,務農也可以有高額的收入,光是靠著種田,也不僅可以養家糊口,更能夠自己賺取足夠的金錢,蓋起一個可以遮風避雨的房子,這樣的生活水準已在標準之列了,但反觀今天,新聞出現有關農業的消息時,都是一些負面的消息,如風災水災過後,農作物損失慘重,或者是今年某作物的價格大跌,或者是某地作物受到附近工廠污染。

對阿公而言,農事一直是他的生活,也是他的生命。一個跟土地相處的人,他們自土地那裡學到了許多旁人看不見的事情,只有去挖掘的時候,才會發現他們身藏其中的智慧。也因為如此,當內斂的他們碰上了許多政府政策的時候,通常他們是沉默以對,但那並不代表他們不表示意見,只是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觀察著。

而時代的快速轉變,不斷進入的文化以及各種的價值觀,乃至於所謂「科學」大行其道,還有各式各樣的化肥、機械、農藥,他們面對著未曾經歷過的變化。因此他們無所適從,因為太多的變化使他們不知道該怎麼做。

是否沒有見諸於文字,就表示知識不存在?沒有證據,就表示某些事不值得相信?

中國自古以來,士的階級一直是少數,認識字的人不多,但是農事、工藝、商場等等的技藝,一直流傳下來,並沒有因為不懂文字這工具,他們就因此消逝。當然文字有其方便性,但是否也該想想,許多事情並非僅可述諸於文字的。

做為農村子弟

對於自己的故鄉,我想是多認識了一點。然而書讀越多,離家裡越遠,也離開過往生活越遠。但是一回到家鄉的時候,卻又不忍心看著屬於農村的生活。老實說,對於農業了解越多,就會發現農業許多的無力之處,農村不是無力生產作物,而是政府不給農村生產,看看近年來的休耕政策,以及許多漠視農村的看法,這些看在我的眼中挺難過的。

但是已經離開家鄉的我,一個農村子弟,離鄉許久的農村子弟,似乎也沒有能力或者是心力去投注,我所能做的只是看看我們的島,注意新聞上關於農業的消息,亦或者是去翻翻書本,了解農村今日的成因或者是國外的農業。

藉由這次的作業報告,我跟阿公談了許久,也更清楚自己從小長大的地方。如果說每個人心中都存在著屬於他自己的小地方,我想我的家鄉以及我的家將會是那永遠且唯一的場所。

(本文作者為成大學生,參與「農村社會與文化」課程後撰寫之「我的地方感」期末作業,經同意收錄於本專題中。閱讀更多專題內容請點選「我的地方感」專題)

我的地方感─宜蘭礁溪

全世界我最喜歡的農村就是宜蘭縣的礁溪,它是我從小長大的地方,充滿了童年快樂的回憶,那裡的每一吋土地、每一片田和每一棵樹…對我來說都很重要,我總是希望那些地方都能永遠保持我小時候的樣子…

我是在鄉下長大的小孩,所以儘管我是在城市中唸書,還是對鄉村有一份非常深厚的感情,這也是為什麼我選擇上「農村社會與文化」這堂課的原因,我想對我喜愛的地方有更深入的了解。

全世界我最喜歡的農村就是宜蘭縣的礁溪,它是我從小長大的地方,充滿了童年快樂的回憶,那裡的每一吋土地、每一片田和每一棵樹…對我來說都很重要,我總是希望那些地方都能永遠保持我小時候的樣子,因為它們都是保存我的回憶的重要寶庫。

礁溪是著名的溫泉鄉,也是宜蘭最繁華地區之一。舊稱「湯圍」。漢人到此開墾,在湯(溫)泉湧出地區築圍成莊。由於此地溪谷終年砂石堆積呈乾涸狀態,故稱「礁溪」,「礁」的閩南音「乾」的意思。

近年來,礁溪努力規劃溫泉觀光特定區,與觀光養殖專業區的設立及生產力中心規劃的形象商圈,亦有礁溪溫泉蔬菜、溫泉水晶米,品味絕佳,更為添注佳話。

我的秘密基地

阿嬤家旁的一塊小空地,是我小時候最喜歡的秘密基地。我常常在那裡和弟弟一起玩扮家家酒,鬼針草黃色的小花、酢漿草和一些不知道叫什麼的小花小草都是我們的食物,再跟阿嬤要一些不要的鍋碗瓢盆,就可以玩一下午。

還有另一個我和弟弟很喜歡的遊戲就是躲貓貓,而我們最喜歡的躲貓貓地點就是空地附近的廟( 長大之後覺得小時候好大膽,竟然在廟裡玩躲貓貓 ),因為廟裡有好多桌子和柱子等的「遮蔽物」,非常適合玩躲貓貓。

每當傍晚左右鄰居都在煮飯的時候,在我的秘密基地總能聞到各式各樣的菜香,對面阿婆家在爆香蒜頭,應該是準備炒空心菜;旁邊阿姨家在滷肉;還有我們家阿嬤在煎我最喜歡吃的魚,聞到這些味道,我和弟弟就會非常迅速的衝回家裡準備吃飯。

礁溪的重頭戲─協天廟大拜拜

小時候阿嬤常常帶我去附近的協天廟拜拜,還記得阿嬤總是帶我穿梭在小巷子之間,帶著水果餅乾,從廟旁邊的小巷道走出來寬闊的廟埕,走進廟裡,一大團煙霧裡總是擠滿了一大堆阿公阿嬤,供桌上充滿各式供品和金紙,吵吵鬧鬧的和拿著香,閉著眼,口中喃喃的唸著的人形成對比。

而一年一度的大拜拜更是礁溪鄉的重頭戲,這個時候廟埕上面會擺起一張張的大桌子,擺滿三牲四果,餅乾飲料和罐頭,還有就是一隻隻嘴裡咬著鳳梨的大豬公,大家都忙碌的穿梭在桌子與桌子之間,好不忙碌。

大拜拜還有一樣最受歡迎的就是廟裡會無限量提供鹹粥和冰涼的米苔目甚至是素食的自助餐給大家吃,這些食物都是附近的阿姨阿婆自願來煮的,每一種都充滿家裡的味道,對年幼的我來說都有如山珍海味般好吃。

同治六年(1867年),台鎮使者劉明燈巡察宜蘭時曾駐紮在此,因為部屬誤砍廟後大楓樹作柴燒,觸犯神靈,導致所有部屬一一病倒,結果劉明燈跪地膜拜,部屬方才痊癒。於是便奉請皇帝頒敕建協天廟匾,改建協天廟,此後又經多次修建而成今日觀,每年農曆正月十三日和六月二十四日春秋祭典中,有乞龜活動及小學生扮關家軍跳四佾舞。

礁溪協天廟是北台灣首屈一指,也是最重要的關帝廟,廟中供奉蠶絲關公,此廟建於清嘉慶9年(1804年),是由清廷政府親自頒敕建造的,相傳建廟後當地瘟疫便不再猖獗,香火因此興盛。

暑假的五峰旗瀑布

每次暑假待在阿嬤家,我都會一直吵著叫姑姑帶我去五峰旗玩水,每次只要說到要去五峰旗,所有的小孩子都會又叫又跳,趕快帶著撈網和桶子準備去撈小魚和蝌蚪,也期待著玩完要回家的時候可以吃烤香腸和花生捲加冰淇淋。

五峰旗的水又冰涼又乾淨,夏天在那裡玩上一整個下午也不覺得熱,而且潺潺的流水中還會有一條條小魚和蝌蚪,在水中搖動著小尾巴游著,我想,這是待在都市裡的小孩永遠沒辦法看的景象吧。

五峰旗山上的的瀑布也是所有人工噴水池都無法媲美的,看著那泉水一瀉而下,還可以感受到瀑布噴出來一滴滴的小水珠,站在那裡就好像是與世隔絕一樣,只能聽到淙淙的流水聲。但是現在的五峰旗,到處都是遊客和遊覽車,也加蓋了很多涼亭之類的人工建築,總覺得小時候那種輕鬆自在,把五峰旗當成自家後山的感覺不再存在。

五峰旗瀑布為宜蘭縣礁溪鄉著名的風景區,瀑布位在五座險峭山峰之前,故得名「五峰旗瀑布」。全長100公尺的瀑布共分三層,下層長約20公尺,除瀑布下方自然形成小水潭之外,順流而下有幾處潭水可供遊客嬉戲;中層水瀑由壁中穿出,長約30公尺,有「觀瀑亭」以極佳之視野眺望翠綠山巒;上層在狹窄的山谷中,由峽谷奔流而下,長約50公尺。

全家出遊的龍潭湖

印象中的過年,礁溪幾乎都是陰陰的飄著雨,形成我對新年的記憶就是外面濕濕冷冷的,和家中充滿過年的喜氣和食物的香氣呈現強烈的對比。所以我每年的過年總是一直祈禱明天可放晴,可以出去玩。

宜蘭可以玩的地方很多,可是我們家卻鍾愛附近的龍潭湖,那裡有澄清如鏡的湖泊,和一大片綠油油的草皮,最適合我家這種小孩眾多的家庭去玩。

我們常在那裡放風箏和玩老鷹捉小雞,在漫長的陰陰的日子之後出來和大自然接觸是我過年最開心的時候;龍潭湖還可以看到老鷹在空中翱翔的英姿,這種好像只有在武俠電視劇中才可以看到的景象在礁溪的山上是一件很平常的事。龍潭湖有我們全家共同的快樂回憶。

龍潭湖是礁溪最大湖泊,原名「大埤湖」。曾因周至柔將軍到礁溪視察時,更名為較典雅的「龍潭湖」,村名也一併改為龍潭村。龍潭湖是昔日「蘭陽十二勝」之一,三面環山,山上有多寺廟,暮鼓晨鐘,如鏡的湖面,泛漾青山倒影,景緻宜人,湖光山色悠遠寧靜,湖區仍保留了原始自然的風味,循環湖道路悠然漫步,更是賞心悅目。

在龍潭湖畔山腰,有軒轅教黃帝神宮、漳福廟等廟宇,該廟感應靈驗、香火鼎盛,為鄉民的信仰中心,頗具尋幽攬勝之趣。

 阿嬤家的熱水是溫泉

阿嬤家的熱水是一開就很熱,而且阿嬤也常用熱水來洗碗或做家事,我一直覺得沒有什麼不對,後來才知道原來是因為我家的熱水是溫泉水,不是燒瓦斯的。

礁溪最有名的莫過於是溫泉了,每次一到假日就會湧入大批遊客來洗溫泉,常常害我們這些在地人塞車塞的沒辦法出門。我家的溫泉水是附近鄰居家挖到的,分給大家用,我們只要付少少的維修機器的費用,所以很便宜,這也就是為什麼阿嬤常常用熱水洗碗的原因。

溫泉對礁溪人來說就是「熱水」沒有什麼特別。而冬天在家裡泡澡最舒服了,泡完全身都很舒服,皮膚和頭髮都變得很光滑。長大之後我最喜歡跟大家炫耀我家有溫泉了,住在礁溪真的事一件很棒的事。

礁溪溫泉又謂「湯圍溫泉」,源於本鄉德陽村福崇寺一帶,屬得子口溪水系、水量豐沛、地熱蘊藏豐富,鑿井鑽取,即得,是臺灣少見的平地溫泉。在火車站1.2平方公里為範圍內,處處湧泉,終年不歇,形成了觀光飯店及旅行社十步一家之盛況,有「小北投」之稱。更蔚為特殊人文景觀,因而有「溫泉鄉」雅號。

礁溪溫泉屬鹹性溫泉,色清無味,水質清澈透明,無色無味,水質中其中含有氯化鉀、硫酸鈉、鐵、錳、鈣、鎂等礦物質。近年來,研究發展出礁溪獨特的「溫泉產業」:礁溪農會發展礁溪蕹菜、礁溪礦泉水、溫泉養殖,將溫泉用途,發揮盡致,為農村經濟提供新財源,同時也促進了礁溪觀光事業。

礁溪的美食記憶

礁溪有一間麵店我從小吃到大,這間店都沒有亮麗的外觀,只有不鏽鋼桌子和圓板凳;餐點沒有精緻的擺盤,只有鄉下常看到的那種瓷碗,但是他的味道卻一直留在我的心中,當我到別的地方吃類似的東西的時候,都會忍不住想「還是我們礁溪的那家好吃」,這間店開了兩代以上,是礁溪人從小吃到大的滋味,不僅是我的回憶也是我爸爸的回憶。

爸爸常常跟我說他以前小時候阿嬤常帶他去吃那間店的乾麵和餛飩湯,雖然爸爸已經吃素多年了,但他還能清楚記得那乾麵裡的豬油香和餛飩湯清香的味道,這種樸實的味道可能連五星級大廚都煮不出來的。每次我們去的時候,老闆娘都會和我們問問我們的近況,像認識很久的老朋友一樣,有可能就是這種「家的感覺」,才讓我和爸爸都念念不忘。

宜蘭最有名的就是牛舌餅了,也是小時候阿嬤最常買給我吃的零食,可是我小時候並不知道牛舌餅是宜蘭名產,只知道牛舌餅酥酥脆脆,中間夾著香甜的糖,是我最喜歡的點心,每次去雜貨店都要求阿嬤幫我買一包,只要吃到牛舌餅,就覺得甜甜的很幸福。

只是小時候吃的牛舌餅和現在改良過的牛舌餅口感不一樣,一般大眾都很喜歡改良過那種薄脆的牛舌餅,但我還是覺得以前的那種比較好吃,改過,味道就不一樣了,雖然還是牛舌餅,但它只不過是一種新商品,我吃它就像遊客吃它一樣,只覺得好吃但沒有任何感情。

還有一家早餐店,是礁溪人每天早上都要去吃,即使排隊要排很久,大家都還是心甘情願的等,就為了那一個個剛出爐香噴噴的燒餅。剛出爐的燒餅外酥內軟,不管是甜還是鹹的口味都很好吃,吃完之後全身都溫暖了起來,所以我每次都不惜一大早爬起來,就為了吃「早餐」。

結語

我真的以身為礁溪人為驕傲,喜歡礁溪的所有人、事、物,礁溪的人很純樸、很熱情也很親切,不管到哪都可以感受到他們給你的溫暖。而且礁溪還保有濃濃的農村風味,到處都可以看到稻田,冬天收割完還可以看到一堆一堆的稻草堆在田裡,白鷺絲在天空飛來飛去,成為一幅美麗的畫。

這幾年因為國道五號的開通,礁溪首當其衝的受到影響,物價上漲和交通堵塞越來越嚴重,以前宜蘭人吃魚是很稀鬆平常的事,可是現在因為有很多遊客都會來礁溪採買漁獲,造成魚價上漲,反而是當地人吃不到魚。有很多地方開發成為觀光景點或蓋旅館,砍掉樹木,鋪上水泥和柏油,跟以前的礁溪差好多,阿嬤家旁邊的那塊充滿雜草小花的空地,只能成為回憶。

(本文作者為成大學生,參與「農村社會與文化」課程後撰寫之「我的地方感」期末作業,經同意收錄於本專題中。閱讀更多專題內容請點選「我的地方感」專題)

我的地方感─台南七股

七股生態變了好多呀!不過令人較欣慰的是,村裡面變的很漂亮,有打造成綠色家園的感覺,雖然有很多田都不見了,不過路邊種了很多花,社區營造真的是有心在經營.但是每次看到那些已經變成綠色的小溝渠,心還是會痛痛的…

在每個人的生命中,總會有那麼一個地方可以撫慰心靈,休憩身心的好所在.在成長過程中,這個地方對每個人來說也都是不可抹滅及取代的。

我要說說我心中的那個地方,那個地方就是我的家鄉,從小到大的生長地-七股!

鹽田以外的七股

我住在台南縣七股鄉,相信大家對七股一定都不陌生.因為七股有傳說中的七股鹽山,再配上鹹鹹的空氣,黏黏的海風,還有許多的漁塭,標準的漁村形象。

身為七股人有個福利就是,去鹽博館和鹽山玩只要憑身分證就可以入場!完全不用錢喔!還有就是每年的白色海洋音樂季,都會請一些藝人和樂團來表演.記得前幾年都要門票,最近好像不用的樣子.所以外地的朋友也可以一起來玩喔!當然,七股鄉民也是憑身分證就可以入場,我想這是身為七股人的驕傲吧!

但是,我所住的地方,是比較接近佳里鎮的.所以我家算是七股內陸的地方,離鹽山不僅有一段距離,鹹鹹的空氣對我來說也是相當遙遠的。於是在我成長過程中,陸地要比海上佔了更多成分。

豐富的自然生態

記得小時候,最喜歡的就是悠哉地騎著腳踏車在田野間四處溜達,當初水圳的灌溉用小溝渠裡面都還有許多的溪蝦,小石蟹,以及從烏山頭水庫來的小魚跟大魚.小時候就喜歡抓一些有的沒的,所以這些生物常常都變成我的戰利品(犧牲品?!).

在追逐那些魚的過程雖然常常跌倒,常摔的滿身泥,不過還是覺得很有趣!不過我只認得三種魚的名字,鮕魚代,吳郭魚,還有大肚魚.大部分抓的到的也是這三種。

溪蝦很難抓,因為它會亂跳.不過第一次發現有蝦子的時候,眼睛都亮了起來呢!螃蟹又是另一種收穫了.在刻板印象中,螃蟹好像都要在海邊才有,第一次看到它時還以為自己是不是看錯了呢!

在田野中溜達同時,常常會看到一些蝴蝶與鳥類.當初追蝴蝶和那些鳥也花了我許多功夫呢!為了知道他們的名字,還特地去圖書館借圖鑑比對顏色,體型,特徵.我覺得在鄉下長大就是有比別人擁有更多的生態資源.

在七股鄉間,最常看到的蝴蝶大概就是琉球紫蛺蝶了.第一次看到這種蝴蝶時曾經追它追到很遠的地方去,那時候還真不知恐懼是何物啊!回來時還迷了路。

在我家院子,有種金桔這種植物,而柑橘類的植物常常是無尾鳳蝶幼蟲的食草,無尾鳳蝶也是我家的常客.另外還有一些像是樺斑蝶,青帶鳳蝶,玉帶鳳蝶之類的就比較少見.所以當看到他們時就像看到寶一樣,騎著腳踏車就衝阿衝的.深怕少看了他們一眼,這對我來說可算是一種損失呢!

鳥類是另一種在鄉下成長的生態饗宴.當初在田間會看到許多形形色色的鳥,但是我一開始太想要近一點觀察了,一靠近他們就飛走了,不過後來就漸漸知道要遠遠地觀察他們了。

一開始我只認得白鷺鷥,後來查了圖鑑後,認識的鳥類越來越多.當時我還有發現高蹺鴴從侯鳥變成留鳥,因為以往它只是來過冬而已.可是沒想到都已經是炎熱的夏天了,它還是一直留在南台灣,後來報紙也有報導這個消息呢!

總而言之,七股真是生態資源豐富的地方,在這種地方成長真的很棒很幸福!

田間的各種回憶

因為我們家本身有田,也會常常跟爸爸媽媽去田裡拔草,採收作物.家裡之前有種水稻,甜玉米,和俗稱黑珍珠的鹹玉米,以及牛蒡等作物.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牛蒡,每到了牛蒡的採收季節,田野間就會散發著一股香味,有土被挖開的特殊土香味,還有更為濃烈的牛蒡香味.兩種香味混搭在一起可謂是相輔相成阿!另外牛蒡入菜也是一絕,尤其是牛蒡燉排骨,香氣十分濃烈 牛蒡跟排骨的味道十分的搭,更何況又是自家種的,滋味與香氣更是不一樣!

爸爸媽媽曾經也載自家種的黑珍珠去安東市場賣,我猜大概是因為中盤商的剝削,使得他們不想要賣那些惡劣的商人吧。

還記得有一次水稻收成,那塊地有四分七那麼大.收成完之後只有幾萬塊,我問我爸錢怎麼那麼少,他說好像價格都這樣.我那時候就在想,種田利潤這麼少,這樣能夠活一整年嗎?農藥秧苗這些成本呢?不事生產的商人真的很可惡,這樣的剝削農民,真的太過分了!不過這是題外話~~

另外因為有田的關係,常常就可以去田裡玩.我家後院有一塊田,小時後都會跟姐姐去打球,像是排球,棒球都有.小時候常常跟姐姐和妹妹打起三人棒球。球是用報紙跟膠帶黏成棒球大小的圓球,球棒就是塑膠管子,壘包就是不要的抹布,一個人當打者,一個當投手,剩下一個人則當全能的野手!就是投手以外都是他守的範圍.負責接投手傳給他的球,這種棒球真的很好玩耶!童年的回憶阿!

小時後也常常在後院這塊田練習跳遠等田徑運動,最後還拿了國小跳遠的金牌,怪不得很多田徑比賽都是由一些鄉下小孩子得名.因為這些場地隨手可得阿!

小時後台糖還有載甘蔗的小火車,常聽到嗚~~嗚~~的聲音就會興奮的跑出去看火車,追火車,覺得這麼大的東西會動真的很神奇.

採收甘蔗的機器也是很大一個的機械怪物,旁邊還會跟著一台接甘蔗的車子.從他噴嘴後面冒出來濃濃的甘蔗葉形成很特別的煙,大人都說那會“搞為”(癢的意思),叫我不要太接近.小時候的我十分喜歡採甘蔗的機器,每次到了採收甘蔗的時節就會注意聽哪裡有那種特殊的聲音,然後騎著腳踏車到那邊去"欣賞",真的是太酷了!

我家以前有一隻狗,叫做小毛,是一隻博美狗.我們也常常帶他到後院這塊田玩.他常常會被我們埋到土裡面,只剩下一顆頭在上面,一開始他還會掙扎,但他知道它掙扎還是會被埋進去後,他也就不掙扎了,就很無奈的被埋,很無奈的看著我們,看他無奈的臉真的很好笑.

鄉下與城市的不同

鄉下與城市最大的不同就是與鄰居的關係吧.我家院子前面有一棵從阿公時代就存在的黃槿樹,每天都會有人聚在那邊聊天,聊八卦,交流一些情報.有時候我覺得這些人真是可愛,這就是鄉下人的淳樸阿~~;但是有時候我要唸書的時候就覺得他們很吵,因為真的笑的太大聲了.

不過偶而會有人因為意見不合吵起來.也是滿有趣的,畢竟這是民主的時代 ,大家都有表達他意見的權利。之前很常吵的議題不外乎就是政治,什麼藍的綠的,橘的,通通都會被罵,也有人會因此被罵!還有就是因為說別人的閒話被別人聽到,兩個人當場吵起來。說人壞話的面紅耳赤硬要說自己沒說,被說壞話的堅持自己有聽到。總之呀,他們幾乎什麼都可以吵~~

晚上我爸的狐群狗黨,阿不是,是他的好朋友都會來我們家裡面找他泡茶,說八卦,不過我覺得那些人真的很厲害,同樣一件事可以拿出來講這麼久還不會膩,我聽都聽膩了,實在是太佩服他們了!

這幾年來,我所住的地方開始有了一些改變.那些小溝渠中的魚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綠綠”的水,難到這是傳說中的優養化嗎?在深入探討,原來許多農田都已經被水泥跟鋼筋所取代了,土壤上矗立的,不再是甘蔗,水稻.而是一棟棟住家或是鐵皮屋搭成的工廠,乾淨的水不見了,魚蝦也看不見了.

我看到時先是心頭一震,後來很難過,這些童年記憶都化為灰燼了,蝴蝶跟那些水鳥也比較少看到了,不過到是多了很多巴哥,較令人驚艷的是有看到好幾對喜鵲,聽說看到喜鵲會帶來好運,也不知道是真是假,不過我倒是希望他能夠為生態帶來好運.

七股的滄海桑田

成語說的好,滄海桑田,用在七股真的是不為過.一開始七股也是海,後來泥沙慢慢淤積,經過幾百年後海岸線一直往外退,就造就了現在的七股.而從我小時後到現在,滄海桑田也是適用...

七股生態變了好多呀!不過令人較欣慰的是,村裡面變的很漂亮,有打造成綠色家園的感覺,雖然有很多田都不見了,不過路邊種了很多花,社區營造真的是有心在經營.但是每次看到那些已經變成綠色的小溝渠,心還是會痛痛的,雖然說現在綠色正夯.但是這種綠色我卻不想看到...我比較想要看到的是清澈見底,生態豐富的結果.不過可能已經比較困難了...

(本文作者為成大學生,參與「農村社會與文化」課程後撰寫之「我的地方感」期末作業,經同意收錄於本專題中。閱讀更多專題內容請點選「我的地方感」專題)

我的地方感─台中

請你仔細看! 看到平埔族拍宰海的原始生活了嗎?請你仔細聽! 聽到迎大道公的熱鬧聲響了嗎?請你仔細聞! 嗅到的台中這文化城的文化氣息了嗎!請你仔細嚐! 嚐到了太陽餅的濃郁香甜了嗎?台中,這塊我生長的土地,在我到外地…

請你仔細看! 看到平埔族拍宰海的原始生活了嗎?

請你仔細聽! 聽到迎大道公的熱鬧聲響了嗎?

請你仔細聞! 嗅到的台中這文化城的文化氣息了嗎!

請你仔細嚐! 嚐到了太陽餅的濃郁香甜了嗎?

台中,這塊我生長的土地,在我到外地念書後,我才深深體會它是多麼美麗。

雍正年間,六館業戶開墾了台中,其中由秦登鑑所分配到的三十張犁,現在就是我的故鄉─北屯區。我所住的地方正為早期拍宰海平埔族所居之處,後來漢人移墾在此交替建村,故稱「舊社」。

好玩又有保佑的廟宇

小時候這兒大多是以水稻、煙葉為主要農產物,另有以手藝品加工為副業。我常常和同學在放學後騎著腳踏車經過一畝又一畝的稻田,每隔一小段地方就利用地標給它取個外號,覺得我們就像國王一樣的在巡守著自己所擁有的土地,最終目的地總是附近廟宇的大榕樹下。

那兒就像是我們的秘密基地,和好朋友玩著辦家家酒,大了一點在那兒跟好友在那裏暢談心事,在那兒我們總有聊不完的話題,直到天色已晚我們才依依不捨的離開。

記得那座廟宇也是國小校外教學常去的地方,雖然離學校只有幾分鐘的距離,但每每知道要到那兒去玩的時候,興奮感仍舊不減。聽著老師帶領我們繞過一座又一座的殿廳,拜過一尊又一尊的佛像,最後是最令人期待的─在大廣場玩團康遊戲。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奶奶總是告訴我:「神明會一直保佑在這附近的人喔,來!趕快跟觀音媽媽拜拜一下,讓祂保佑妳健康長大。」所以我到現在仍舊一直相信著,不管再怎麼樣我總有觀音媽祖在保佑著。

在台中市北區的元保宮,主祀保生大帝,俗稱大道公。相傳於乾隆年間,漳、泉二洲移民渡台,前來台中地區開墾,因水土不合,民多患病,而有從福建省漳州府恭請保生大帝香火來此奉祀,於是渥蒙神佑,合境平安。

在農曆三月十日後壠仔庄、十一日麻園頭庄、十二日邱厝仔庄、十三日北屯庄、十四日二分埔庄,至三月十五日在保生大帝誕辰回鑾在淡溝庄、賴厝庄,結束六天出巡繞境。期間神到之處,沿途庄民舉行大拜拜,並設宴請客,年年不斷。

台中早期流傳「迎大道公」民謠:「後壠仔黑、麻園頭雨、邱厝爛糊糊、三十張犁好走路、二分埔紅、賴厝曬死人。」由此可見迎大道公在廟會時鑼鼓喧天,香客如潮,別有一番熱鬧的景象。

記得以前總喜歡廟會時的熱鬧情境,全家大小會一起到廟宇裡拜拜祈求平安。廟裡面香火鼎盛,附近的親朋好友全都來了,好不熱鬧。那時還有著演布袋戲給神明看的傳統,每到那時總會有一堆小孩子湊在台前看熱鬧,別有一番意思。

小時候科博館

一直到現在,每當我回想起來,還會記憶猶新且念念不已的,或許就是這台中的地標─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了。或許從旁人看來,它只是代表著一個新型的大玻璃屋,或是附近大小朋友的新公園,但在我而言,它卻是陪伴我成長的重要印記。

從小時候,爸媽總在假日帶我們到科博館遊玩,當時最喜歡的除了那隻又大又生動的恐龍外,還有那片可供我和弟弟玩耍的大草原。我們在那裏追趕跑跳碰,累了就吃著媽媽準備的愛心點心,看著天上的風箏和藍藍大大的天空,頓時覺得心曠神怡,像在人間仙境一樣。

長大了點,那變成是戶外教學必去的景點,衝著星期三早上免費的優待,老師總帶領著我們一群孩子到裡面去深探自然科學的奧妙,從生命的奧妙到科學探索;從原住民文化到有趣的天文觀測,一次又一次的探訪讓我從小就對知識的探索有了更進一步的興趣。

最特別的是在立體劇場和太空劇場的影片教學:立體劇場是要戴上特殊的墨鏡看螢幕,會覺得劇情裡的東西彷若在眼前一樣,十分的逼真,效果十足;而太空劇場則是在一個大達頭頂的螢幕下播放影片,會覺得身歷其境般的真實,加上剛開始的當季星星介紹,讓自己像在無光害的大草原看星星一樣,豐富了視覺的饗宴。

對於某個地方的情感如果只在於地方帶給自己的感受,或許會比較不清晰、印象較不易深刻,但是如果加上與人的互動下,帶給人的會是無限的感動與懷念。

長大後的科博館義工經驗

因此,對於這個陪伴我成長、豐富我童年記憶的樂園,我在高中時選擇了這項在館內當義工的服務機會,讓我好對它有所回饋。在經過多次的徵選及評選後,我終於如願當上了義工,能夠為館方服務。當上義工後,對於博物館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發現除了正在展覽的展品外,在館內還有許多很棒的展覽品沒被展出。

而平常的展覽也沒有像看起來一樣簡單,不但要宣傳,還要因應展覽有各項活動,連排列展覽品也是項大學問。加上我是在活動組內幫忙,每次活動時都忙得焦頭爛額,要在大熱天穿著很厚重的布偶裝,戴著連前方都看不清楚的頭套,到館內進行帶動唱或是演戲。或是帶著國小的小朋友動手玩科學,還要念故事給小朋友們聽。

image009

(上)高二寒假兵馬俑特展(左下)高一寒假偶劇,(右下)高一暑假偶劇,左

image011image013
噢!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要在晚上時把博物館的燈全部關掉,我們帶小朋友在夜晚的博物館內,拿著手電筒進行晚上的大冒險活動。我們要顧及小朋友的安全,還要帶活動玩遊戲,著實累人哪!

加上偶爾來一次的博物館一日遊,負責承辦的我們花了很多的時間準備,到了當天一切的活動都進行的順利時,帶給大家的感動不在話下,先前的辛苦全都拋諸腦後,享受著成功的果實。

image015image017

image019image021

其中,我認識了一群和我有著相同熱情的義工朋友們,當中除了相同年紀的高中生外,其中也不乏老師、上班族、甚至是退休的老人。經過兩年的義工生活下來,我不僅學到更多的科學知識,更在博物館導覽上學到了很多表達方式的技巧、準備活動的功夫,還交到了很多能互相幫助的知心朋友。

我們一起分享、一起辛苦、一起笑一起哭,我們一起經歷了青春的精彩。現在每當我望向那片大大的夜空,我總會記得我們在那一大星空下的溫馨細語與彼此的加油鼓勵;每當我有看到一大片綠油油的草原,我總會想起我們在草原上的熱情活力和互相安慰憐惜。

在我而言,我的高中生活被這樣的青春探險所占滿,這是一個以義工和服務畫半徑的圓,填滿其中的是我們的愛與熱血。因為這樣的際遇,讓我對科博館有了更深一層的喜愛與懷念,這樣的經驗難能可貴,這樣的情誼永遠難忘,而這樣的一個地方更是收藏著我許多由童年至今往事的大寶地。

難忘的台中美食

當然,台中的美食也是鼎鼎有名的!由其是大家眾所皆知的太陽餅!我在高三畢業後為了體驗台中美食的魅力,特別到太陽餅店打工,了解故鄉的名產魅力。每天的出爐時刻就是我最幸福的日子,濃郁的香味撲鼻而來,烤的金黃的外皮和田智心頭的內餡,連我這台中人也被迷的神魂顛倒了。

但其實太陽餅的製作過程並不容易,溫度的拿捏和餅皮的厚薄都影響著一塊太陽餅的成功度,只要稍微一不小心,太陽餅就會變得焦黑或餡料外露。加上包裝之後,這就著實為人人口中稱讚的好滋味了。或許是因為台中人的樂觀開朗,所以太陽餅才稱之為太陽餅吧!

太陽代表的是樂觀明亮、充滿希望,台中也希望帶給大家這樣的活力充沛,所以太陽餅當作台中名產真的當之無愧阿!經過這次打工,對於台中的美食更加喜愛,辛苦至做太陽餅的過程將牢牢記在我心裡,只要我到外地時,我一定會大力推薦我故鄉的名產─太陽餅。

台中位於台灣的中間點,為南北聯絡的必經之處,交通便捷、四季氣候宜人。這裡擁有大坑山區的美麗風景;有好吃豐富的小吃名產;有充滿外國氣息的街道藝術;有文藝氣息濃厚的國美館和體驗自然的科博館;更有一群服有人情味的人們。

從前的我一直在這兒長大,這裡大大小的街道都有我的足跡和美好的回憶。對於這兒的喜愛應該不能用言語來形容了,儘管外面的人說著台中的治安有多差;台中的人有多台;甚至說著台中沒有特色,在我心裡,台中的定位遠遠超過這些膚淺的形容,這是個具有文化和藝術的美麗都市。

如果下次有人問我打從哪裡來,我會很驕傲的告訴他:「我從台中來,那個台灣最文藝的都市」。

(本文作者為成大學生,參與「農村社會與文化」課程後撰寫之「我的地方感」期末作業,經同意收錄於本專題中。閱讀更多專題內容請點選「我的地方感」專題)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