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治百合系列(6)永久屋核配爭議,如何才能落幕?

永久屋核配結果不符合住戶實際需求,出現問題卻又無從反應、求助無門的案例,遍佈長治園區兩鄉六個聚落。為何會有這麼多爭議,公部門是如何審核永久屋的呢?

前言:永久屋分配爭議,屢成人球事件

屏東長治百合部落園區,日前傳出因為永久屋核配生變,導致部落老人家病情轉劇離世,身後無家可歸的憾事。長治園區入住以來,永久屋核配爭議層出不 窮,居民反應核配情形不符實際需求,認為審查機制與過程過於草率,進而質疑其公平性。而每當居民對核配結果有疑義時,又常發生求助無門的狀況。

事實上,相似問題在高雄杉林大愛園區也曾出現,公部門與援建單位權責不明、有問題互踢皮球的「人球事件」早已非此一例。

永久屋核配爭議迭起,本應由公權力擔負全責的審核機制,何以委託援建NGO參與審核過程?為何在居民對核配出現疑問時,不斷出現「縣府說要問慈濟、慈濟說要問縣府」的狀況?

政府單位表示現行審查資格是根據公平原則訂立,但居民質疑的則是「公平性由NGO自由心證」認定的問題,導致原本重建條例保障的災民權益,可因NGO個別考量,產生「向下修正」的情形。

在這樣的情形下,集諸方善款建造的永久屋,如何才能符合公平正義原則,讓真正有需求的災民安居安身,不負各界愛心眾望?

two-20101006-400
( 圖/ 高雄蔡高利、屏東巴清二事件,均反應永久屋核配爭議 )

政府設計的永久屋審查機制與流程

「我們家有十幾個人,只分到14坪。」、「慈濟的人是有來(做家訪調查),我把所有的(資料)都拿出來。他們只來了一次,我只認得人,不知道名 字。」、「他們(慈濟志工)只來一次(家訪調查),其他幾次都是關心別的事情。有的人是只打了一通電話(即完成家訪調查)。」、「我們去縣政府,縣政府說 要找慈濟,慈濟又說他們只負責蓋房子。」…這些都是在災區時常聽見的反應。

永久屋核配結果不符合住戶實際需求,出現問題卻又無從反應、求助無門的案例,遍佈長治園區兩鄉六個聚落。為何會有這麼多爭議,公部門是如何審核永久屋的呢?

屏東縣原民處副處長蔡文進表示,前審核作業基本過程,是依據內政部營建署訂定的「民間團體興建永久屋之申請資格與分配」規定辦理,分別有三個步驟

一、第一階段由縣府進行書面資料審核,包括戶籍、稅籍、或水電表連同土地所有權狀等,由申請戶提供給公部門,公部門據此進行第一階段審核。

二、由NGO派出志工協助家訪,家訪資料呈報縣府做參照,視情況調整房屋核配,取得共識後再呈報縣政府核准,核准後即公告。

三、上述協調過程也會找尋求鄉公所、村長、村幹事意見。

雖然縣府在第一階段的書面審查是依據戶籍、稅籍等資料核配,但還要經過第二階段的調整,調整的依據主要是民間援建單位提供的家訪資料。NGO家訪方式與查核模式部分,公部門並未制定標準作業程序,導致不同NGO查核模式不同,是否做複查也不清楚。

當記者詢問是否能調閱查核原始資料時,蔡文進表示:「慈濟家訪的資料都在他們那裡,我們也不清楚是由誰做訪查,也無法調閱家訪過程記錄。」因此當居民對NGO的認定產生疑慮時,也產生無從查詢的僵局。

image001-4805
全家14人,卻只分配到14坪的賴明鳳事件,請點選這裡閱讀。

民間援建單位介入審核的過程,沒有任何標準

根據內政部營建署訂定的「民間團體興建永久屋之申請資格與分配」規定,核配坪數是以八八風災之前戶籍內人口數目為主(註一),若有疑義,才以八八風災前實際居住人數為準(註二)。但同時,該規定也在99年2月9日修正加列一條以上核配原則,縣(市)政府得與民間認養興建團體協商,斟酌實際情形後調整之,若經雙方協商確認有不宜核配之情形,得不予核配永久屋。

「民間團體興建永久屋之申請資格與分配」中,加入「核配房屋需與援建單位協商」的規定,形同公部門將部分公權力委託援建慈善單位行使,這項條文原來是增加了NGO參與援建的空間,以便解決法規照顧不到的部分族群,

例如原本政府規定4人以下居民,只能核配14坪以下的空間,但紅十字會認為「14坪不符合人性」,於嘉義轆子腳興建永久屋時,就一律採取28和34坪模式,而世界展望會在瑪家農場部分,也是採取「向上修正」模式。

也有其他NGO採取「向下修正模式」,將原本可核配28坪房舍者,變成只能核配14坪,讓居民陷入求助無門、成為人球的窘境。

究竟審查過程,政府、NGO究竟各自擔任了什麼角色?為何要增加這樣的規定?行政院重建會家園重建處處長葉仁博回應,重建過程中,援建單位確實希望,由志工參與家庭訪查

他表示,增加此規定是考慮「永久屋經費是慈善團體勸募所得,考慮對勸募者的誠信問題,(核配出去的永久屋)要有確實需求。」因此,政府委託慈善團體進行家庭訪查,了解各戶災民實際居住需要。

那麼,委託慈善團體參與調查,政府何從把關,確認這些家訪資料確實符合實際居住情況及居民需要?志工的專業素養能否勝任?如何判斷其提供資料的可信度無誤?葉處長認為:「他們的資料比縣府詳細。縣府的資料是民眾提供,可以提供對自己有利的。志工提供的比較詳細,也有一定的可信度。相信NGO絕對有他們的機制啦!」

雖然核配權在政府,但政府審核過程則參考NGO派出的社工進行的家訪資料,並需與NGO協商獲得共識才能定案,是否意味著最終核配實權在於NGO?對此問題,葉博仁回應:「對。」 他表示:「房子是NGO的,它願不願意核配給你是他的權責。房子是他們蓋的,政府沒有權利要求核配給誰。」

針對政府說法,靜宜大學法律系副教授林淑雅表示,重建條例就要求政府要提供適當安置、住宅,能力不足的部分才找NGO,這是政府的義務。入住的契約是三方契約,可見政府也有參與,沒有資格說「沒有權利決定」,否則政府大可不必出現在契約中,規定是政府定出來的,就應該負責,若要託付給NGO,就是委託行使公權力,NGO當然有義務要合乎誠實信用平等原則。

而在永久屋核配上屢傳爭議的慈濟基金會,針對長治分台永久屋爭議事件,則回應:「一切都是由縣政府決定」,但對社工訪查過程則無法提供。

IMG_0139
高雄大愛園區的蔡高利,也核配到低於政府規定坪數,蔡高利事件請點選這裡閱讀。

公部門:政府和NGO求的是一個公平

政府選擇信任NGO自身的機制,但永久屋核配卻又爭議不斷,縣府該如何回應處理?屏東縣政府原民處副處長蔡文進如此表示:「內政部有這樣的規定,我們就盡最大的力去爭取原住民的權益,但民間團體也是有自己的堅持。」

蔡文進認為,由NGO協助再次評估住戶實際上需求的坪數,其實也是為了符合公平原則:「政府和NGO求的是一個公平性,審核機制主要是在一個公平。 這是民間團體出錢蓋的,當然,它的錢是來自各界的善款。」認為有必要對民間團體和各界的善款負責,將永久屋分配給有實際需求者。

然而諷刺的是,部落族人對於審核機制的疑問,卻正是質疑其公平性。

族人:有太多案例根本不公平

佳暮族人巴家一家6口本應分配到28坪卻只取得14坪,巴秀英表示,當家人前往縣府了解問題時才發現,原來許多風災前在山上未有居住事實者,核配到不合理的坪數;理應核配到房屋的,反而出現未配置到或者配置不符需求的問題。她轉述弟弟質疑承辦人員的話:「那這些人呢?這些人有沒有住在山上?你們看看這些人,一個月、兩個月都沒有住在山上,他們都住在屏東市(巴清二事件請點選這裡閱讀)

部落年輕人Lambo也表示,他曾協助部落長輩向政府單位詢問永久屋核配的情形,竟也發現有一戶人家拿隔壁的建地申請永久屋通過,導致居住其上的真正屋主無法核配永久屋的怪像。

他憶述詢問過程:「我們就問承辦人,他說,我們看他很可憐是低收入戶,就給他通過。」Lambo表示對此難以理解:「我們都覺得很奇怪,他是很可憐,但是屋主沒房子住怎麼辦呢?他(屋主)很生氣想去告那個人,我們跟他說,不要告他,這應該是政府的問題。」

永久屋核配不合理,不僅使真正需要房屋者無法得到安置,也造成部落內部更多紛爭。類似問題一再發生,縣府如何著手處理?

蔡文進表示,審核除了參照居民提供的書面資料、NGO提供的家訪資料,也會詢問了解各村情況的村長、村幹事意見。蔡文進表示:「他們可以不拿鑰匙,遞陳情書。現在都入住了,還能怎麼辦呢?」認為對核配有疑義的村民可以選擇不入住,遞陳情書等待縣府處理。

然而不少居民無奈表示,政府只是叫大家一直不拿鑰匙等待,問題始終未獲解決。吉露村一位婦女說:「沒辦法,就是沒有房子沒地方住啊。」她家裡大小11口人,目前以入住14坪的房子。

居民:總要有人說清楚

本應由政府負責的核配權責,但委託NGO進行家訪,政府卻無機制控管,單方面信任NGO的自身機制;而永久屋的問題並未獲得妥善解決,反而紛爭迭起。在這樣的情形下,據傳第二期的申請將於10/15截止。若仍因循現行核配機制,是否第二期永久屋也將出現問題?

屏東縣府在上周二前來長治園區與佳暮村居民開會,並未對大家的永久屋爭議作出明確回應,卻提出「以部落會議表決遷村」的方式解決現有無法核配永久屋居民的問題,反而為部落製造更多疑問。

村民不解:「難道永久屋已經和遷村劃上等號?」更有族人表示,實際上已為遷村的吉露村,也仍有無家可歸的吉露村民無法入住房屋,留在營區或在外租屋,足見遷村絕非解決永久屋核配問題的方式。

部落族人強烈質疑,「總要有人說清楚!」為了安置八八災民,集各界愛心所建造的永久屋,是否果能不負當初各界協助災民重建自立、安居安身的初衷?居 民認為,政府與參與核配的NGO有義務向居民清楚說明,並針對爭議做出裁決,才不會讓真正需要受助的族人,其權益一再的在「縣府要我們找慈濟,慈濟說要找 縣府」之間不了了之。

image001-4801
居民希望不要在看到過世時仍無家可歸的「巴清二事件」再度發生。

註一:災前(98年8月8日前)設有戶籍者:依災後現有戶籍內人口數分配,即2人以下配住14坪,3-5人配住28坪,6-10人配住34坪。

註二:未設有戶籍者:依其自有房屋之登記面積分配永久屋,並配住一戶為限,即自有房屋面積14坪以下者配住14坪、自有房屋面積14-28坪者配住28坪、自有房屋面積超過28坪者配住34坪。(資料來源:

http://88flood.www.gov.tw/files/law_dp/253.pdf

瞎子摸象的遷村模式

長治百合部落園區的佳暮村民針對未獲核配的13戶召開部落會議,會中決議佳暮村將透過遷村模式的集體遷村,然而,當天出席的人數僅五十多人,所謂的決議也是以33:1的票數通過,但部落總人數包含留居戶等估計有5百多人,代表性備受質疑。

內政部營建署在9月21日公告「莫拉克颱風災後原住民族部落集體遷村安置民間興建永久屋方案」,條文明定「集體遷村部落(或聚落、村),係指莫拉克颱風災後經核定為特定區域或安全堪虞地區,並經部落會議或村里民大會集體決議等機制表達遷村意願,且申請民間團體興建永久屋之戶數占上述區域(或聚落、村)總設籍戶數之百分之八十以上,並報經直轄市、縣(市)政府初審後,轉請原住民族委員會核定者。」

行政院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家園重建處處長葉仁博表示,這項方案是針對部落、村中需要申請永久屋但因資格不符無法獲得核配者,「像在部落沒有房子的弱勢族群」就可適用此辦法。

屏東縣霧台鄉佳暮村核定可申請第二批永久屋共有28戶,但確定獲得核配的只有15戶,29日,長治百合部落園區的佳暮村民針對未獲核配的13戶召開部落會議,除佳暮村民外,霧台鄉長顏金城、屏東縣原民處副處長蔡文進均與會,會中決議佳暮村將透過遷村模式的集體遷村,然而,當天出席的人數僅五十多人,所謂的決議也是以33:1的票數通過,部落總人數包含留居戶等估計有5百多人,代表性備受質疑。

如果是遷村,山上的重建就畫下句點

佳暮村民柯信雄表示,「如果這個房子就等於遷村,如果是遷村,那山上的重建就畫下句點。」他認為,長治百合部落園區對村民而言,是「安置」而非「遷村」,遷村涉及行政區、教育、就業等問題,柯信雄直言:「這裡的腹地不夠大,如果是遷村,那整個村子未來的發展空間在哪裡?」

同時,柯信雄也提到,「當天鄉長說這是以遷居的概念,但是山上還是可以回去」公部門並沒有進一步針對遷村模式的細則做說明。佳暮社區發展協會理事Bunden也表示,會議當天,「部落的老人家因為不識字對會議內容完全狀況外,且台上、台下缺乏雙語溝通(翻譯)。」老人家對於長治永久屋的想法仍然是「只是一個避難處,心裡想的還是要回去(部落)。」

遷村方案中提到:「集體遷村部落(或聚落、村)居民,經審定不符合民間團體興建永久屋之申請資格與分配原則者,除重複申請、未設籍且無居住事實、夫妻分別申請等明顯不合理者外,其他經部落會議認定其有實際居住事實者,直轄市、縣(市)政府得在安置基地內,永久屋興建核配情形許可下,由直轄市、縣(市)政府採以戶為單位受理申請,並依實際居住人數予以分配安置(一人至二人十四坪、三人至五人二十八坪,六人至十人三十四坪,以十人為單元類推)。」

對於透過部落會議決定遷村意願一事,柯信雄認為,部落只能決定遷不遷村,但就方案中提到由部落會議認定居民有居住事實者,就可獲得核配永久屋,「我們只能夠決定要不要遷村,但是審查(永久屋)還是在縣府啊。」柯信雄也提到,村民認為「那天舉手表決是針對這28戶(是否能循遷村模式獲配永久屋)而不是要決定部落是否遷村。」

33:1的決議 縣府說應該無效

佳暮村共有107戶,在第一梯次永久屋申請時,共有86核定可申請,但最後核配房屋的戶數僅44戶,依照辦法,部落會議或村里民大若有八成以上的設籍戶同意遷村,則可視為集體遷村,但佳暮8月份入住只有44戶,第二批申請核配房屋通過僅15戶(註一),29日開會的決議是33:1的票數通過,是否具有其代表性?

對此,中央重建會家園重建處長葉仁博回應,29日當天佳暮召開部落會議的決議,30日屏東縣政府原民處已經會議結果告知中央重建會。然而,今日屏東縣政府針對佳暮第二批申請入住卻未獲核配的13戶進行討論時,佳暮村民曾詢問縣府,「29日會議表決的人數並未過半,決定是否做準?」Bunden轉述,「縣府的人是說,『應該是』無效。」

Bunden認為,「政府是在逃避責任,說要交給部落決定,其實是讓我們自己殺自己。」由部落會議決定遷村,對於山上的留居戶並不公平。而部落會議是否具有法律效力?葉仁博表示,部落會議召開要依照部落會議實施要點,至於法律效力部分「我不敢跟你講,這個由縣府認定,中央只是督導。」未來,倘若部落會議的決議,無論是針對居住事實認定或是遷村決議,若有疑義,葉仁博說:「也是由縣府處理。」

瞎子摸象的遷村模式

臺大謝志誠教授認為,解讀遷村模式,「就像瞎子摸象一樣,大家認為是什麼就是什麼。」最好的做法,就是把寫法條的內政部營建署請到部落,大家盡情的發問,把所有疑慮搞清楚。這種各自解讀的情勢發展下去,恐怕只會擴大部落內部的矛盾。若依照條例辦法,部落會議的召開應該是要通知所有住戶,但據與會者柯信雄表示,召開部落會議前,僅以廣播通知開會,「副處長和鄉長他們在表決完之後就離開,也沒有開完整場會。」

佳暮青年在29日部落會議後,隨即成立「佳暮青年小組」並針對「部落危機─集體遷村」開會討論,下為佳暮青年小組提出的疑問:

一、想先知道「集體遷村」案,從發文、收文、行文、公聽(說明)、決案的期程(針對霧台鄉部分)

(1)重大案件,攸關部落存亡與否,應審慎考量忌倉促決定。

(2)試問是作業時效重要還是我們部落的未來重要?

二、請問原民處副處長參與會議(0929)的目的為何?

說明集體遷村草案(是否為鄉公所或部落之前)?單純與會?

說明會法定程序 單純與會
鄉公所尚未辦理公聽會說明與部落居民對談,何以縣府來做說明甚至要求部落居民舉手表決? 縣府在這次戶長會議拋出「集體遷村」案其意為何?目的為何?
與會人員點名全到齊?
公部門未事先告知族人召開會議內容及重要性。
該會議重要性質應是所有戶長(戶長代表)參加,然旅都居民多數未接獲通知。
與會族人占70%老人(全是文盲),說明或資料參考
列席長官說明事項與「集體遷村」議案完全兩碼事,造成與會居民無所適從。
會議主席帶著醉意來主持嚴肅的開會場合,上級單位應該立即制止繼續開會或更換主席。
會議所有過程舉手表決次數計一次;主席說明:僅第二批28戶戶長(戶長代表)有資格舉手表決,其餘人員不可表決。試問:1.該表決是否為有效決議?

2.其表決議題為何?餘其他戶為何不可參與?

3.表決戶數為28戶,為何舉手票數達33票?

註一:佳暮第二批申請永久屋共計28戶,原民處副處長表示共15戶獲得核配,29日部落會議通過遷村模式讓居民都能獲得核配後,5日縣府邀集村長、佳暮關懷協會理事長等相關人士開會,並開放其他村民旁聽,增加2戶,目前共17戶獲得核配。

大鳥部落:如果遷村的話,部落還是部落嗎?

她說,「大鳥部落在太麻里鄉算是大部落,大鳥部落遷村分割開來,就變成是分家的型態,一個是去跟爸爸住,一個是去跟媽媽住。分開之後,它就不是一個完整的部落。」

前言:在9月1日萊羅克颱風的影響為台灣東南部帶來大雨,而使得大鳥村族人在軍方以及年青人的協助下緊急撤村。9月8日因為台東的大雨不斷,大鳥村族人又 再次的撤村,9月18日凡那比颱風的雨量讓大鳥部落三度撤村,大雨一直不停的下,大鳥村的排灣族人表示,大雨不停的下,大鳥部落是否就只能不斷上演撤村的 生活?

9月份,一連三次的撤村,打亂大鳥部落排灣族人的生活步調,更讓撤村變成生活中的夢靨。部落族人表示,每到下大雨部落的人還是會害怕,擔心土石流的土石像去年八八風災一樣再次衝入部落裡威脅到部落族人的生命。

除了頻繁撤村,面對未來的遷村議題,大鳥部落族人表示,「大鳥部落遷村分割開來,就變成是分家的型態,一個是去跟爸爸住,一個是去跟媽媽住。分開之 後,他就不是一個完整的部落。」而不完善的撤村機制混亂了部落的生活步調,對於政府給予的遷村方案也無法接受的狀況下,大鳥部落的安全呈現許多不明確的未 知數。

image001

大鳥部落今年9月的行事曆中,滿滿的工作項目以及一個月撤村三次的撤村紀錄。

如果遷村的話,部落還是部落嗎?

大鳥部落族人潘世珍表示,部落之前有填寫過遷村意願調查表,大部分的人是選擇不遷村。目前大鳥部落對於遷村的想法,大部分的人是選擇不走的。部落族人也表示在最後一場說明會時,也沒有人敢講,要反對不遷村這件事,族人表示,「如果遷村的話,部落還是部落嗎?」

如果要走,要到哪裡?

潘世珍也表示,「我們也是選擇不走,下雨也會擔心。其實我也不想走,但選擇留下來終究還是要面對這個問題。」她表示,準備撤村當天,接到女兒打來的電話,女兒說,「媽,學校在廣播囉!!」一回到家把「逃生包」丟到車上,就這樣走了,頓時之間感覺到自己好像是救難人員。

她說著當天逃生的景象:「那天我就帶三個孩子逃難,一樣啊!教自己的小孩準備好自己的『逃生包』,然後袋子丟到車上就走了。」我就自己分配兒子是負責帶睡袋的,女兒是負責帶什麼的,就這樣在半小時內,完成了逃生的動作。

潘世珍也表示,面對目前這樣的問題,我們就必須調適,每一年遇到大雨就是要做撤離的動作。

對於遷村的問題她也表示,「我們要怎麼走?整個大鳥村是組合的部落,從不同的地方一起聚在這一塊的。在大鳥部落,每個住戶的狀況不一樣,所以要面對遷村的心態又會更是不一樣。」

要搬到哪裡去,都是個未知數。要搬可以,但部落的族人也不願意分開,但是有沒有這麼大的空間,讓部落的人都在一起?這也是要考慮的。

她說,「大鳥部落在太麻里鄉算是大部落,大鳥部落遷村分割開來,就變成是分家的型態,一個是去跟爸爸住,一個是去跟媽媽住。分開之後,它就不是一個完整的部落。」

image003

八八災後清理掉掩埋家屋的驚險現場,卻無法清理掉大鳥部落族人的擔心與害怕。

每次撤村,要撤幾個家當?

大鳥部落營造員王曉彤更表示,撤村機制應該要有警報系統,撤村的時候就看到救援的一群人衝上去,又衝下來,我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她無奈的表示:「每次撤村,要撤幾個家當?撤村!!就聽完村長廣播,就跑啊!這是什麼撤村?」她也表示,撤村的安置場所也會漏水進來,屋頂也會漏水。

她生氣的說,「痛恨撤村,把部落的人擺在哪裡?安置的環境很髒,衛生條件太差,帶著全家大小過去避難,避難完三個小孩都生病。」

這樣的撤村方式,把我們趕到那邊去,把我們擺在那邊,吃什麼?怎麼住?都沒有人關心。政府官員也只是來看看就走了,也沒有關心生病的族人。

族人表示,「就這樣撤村,你會安心你的家園嗎?」

政府的撤村機制只是將族人撤到學校,撤村空間的衛生條件極差,即便保住族人性命,但是對於生病的族人卻是一個痛苦的安置空間。

王曉彤表示,這樣的撤村機制只是告訴外界說,大鳥部落的人是安全的,無人傷亡,漂亮的統計數字,卻不管撤村下來的族人的安置狀態。她生氣的說,「又不是你撤,你住一個晚上看看,你就受不了了。」不過,她也擔心的表示,「就這樣撤村,你會安心你的家園嗎?」

撤村機制與未來的生活?

部落族人也表示,雖然目前至少有攔砂壩讓目前的生活覺得是安全的,但是沒有一個可以安心居住的撤村環境以及缺乏完善的撤村機制,讓大鳥族人非常痛恨撤村的問題。

大鳥部落的排灣族人無奈大雨所帶來的生命威脅,當雨勢過大時,該撤離時還是必須要撤。但是不完善的撤村機制混亂了部落的生活步調,對於政府給予的遷村方案也無法接受的狀況下,大鳥部落的安全呈現許多不明確的未知數。

image005

沒有一個可以安心居住的撤村環境以及缺乏完善的撤村機制,讓大鳥族人非常痛恨撤村的問題。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日安生活系列(1)紅會援建首處永久屋落成

由紅會援建的嘉義日安社區甫落成,旋即受到凡那比颱風考驗。所幸並未釀成災情,居民誇讚永久屋經得颱風考驗。然而,居民也抱怨永久屋有設計規劃不良之處,造成生活困擾,以及經濟上的間接負擔。

前言:嘉義縣首處88風災永久屋轆子腳「日安社區」甫於9月12日落成啟用,提供嘉義縣非原住民受災戶居住。這座社區除了是嘉義首座永久屋,也是紅十字會援建完成的第一座永久屋社區。88新聞網將開闢「日安生活系列」定期記錄報導社區事務,包含管理機制、空間使用、居民生活重建…議題,與其他永久屋系列互相參照。

一、日安社區與其他NGO永久屋對照

慈濟大愛村 紅十字會日安社區
入住日期 99 / 2 / 11 99 / 9 / 12
坪數選擇 14 / 28 / 34坪 28 / 34坪(說明1)
命名模式 由慈濟命名,標示「大愛」系列 由紅會命名,名稱與援建單位字樣沒有關連。
宗教信仰中心 教堂 x 2佛堂空間 x 1(註2)
活動中心(註) 有(註3)
是否提供傢具 傢具及生活用品共88項 無,以5萬6千元禮券代替
生活重建中心 有;慈濟承包 有;紅十字會承包
備災倉庫
房屋漏水、龜裂 目前尚無
社區積水問題 目前尚無
社區是否有援建單位圖騰
自主管理委員會 入住後3個月開始籌備 入住當天開始籌備

說明1:坪數選擇

最初的永久屋核配辦法中,規定家戶人數在4人以下者,僅得分配14坪,後經NGO與政府協調後,在2010年2月9日於《民間團體興建永久屋之申請資格及規範》加入但書條款:「以上核配原則,縣(市)政府得與民間認養興建團體協商,斟酌實際情形後調整之,若經雙方協商確認有不宜核配之情形,得不予核配永久屋。」

紅十字會曾表明「14坪永久屋不符合人性」為由,依據上述條款,一律興建28、34坪永久屋。

說明2、3:佛堂與活動中心配置

大愛村內原本的規劃沒有佛堂,但有興建活動中心,後居民反應活動中心外部與靜思堂十分類似,內部甚至擺設法像,居民認為與佛堂無異。目前縣府打算將該棟活動中心直接轉成「宗教用地」,並另外興建活動中心供居民使用。

兩者活動中心都在入住後落成。慈濟大愛村活動中心狀況如註2所述,目前可能轉成佛堂,另由高雄縣政府出資興建活動中心。日安社區活動中心將由法鼓山援建,尚未落成,未來仍值得觀察。

28坪永久屋外觀

28坪永久屋外觀

由法鼓山出資援建的日安社區活動中心

由法鼓山出資援建的日安社區活動中心

二、居民對日安社區空間規劃有意見之處

日安社區甫落成,旋即受到凡那比颱風考驗。所幸,此次風災並未在日安社區釀成災情,居民並誇讚紅十字會興建的永久屋牆體厚實,毫無漏水問題,絕對受得起颱風考驗。然而,居民也抱怨永久屋許多地方設計規劃不良,已直接造成他們生活上的困擾,以及經濟上的間接負擔。

來自番路鄉大湖村的日安社區住戶邱宣旭指出,日安社區永久屋設計不良處包括:一、使用年限低,又容易損壞的塑膠地板;二、28房屋對年老、行動不便者不友善;三、瓦斯桶、洗衣機僅能置放於後玄關,容易被竊;四、社區中缺乏公共、遊憩空間,孩童僅能在馬路上遊玩;五、缺乏農具、農機存儲空間,又禁止搭設遮雨棚,對廣大農民住戶非常不便。

(1)塑膠地板惹爭議,紅會樣品屋成「泡麵廣告」?

凡那比風災過後走訪日安社區,不但可看見許多人正忙於遷入新居,準備結束依親、租屋的「中繼生活」,開啟「永久屋新生活」。然而,我們也同時看見不少入住戶家門前堆滿了水泥預拌工具、木工器械、磁磚、地磚、水泥包,準備將新居改造成更符合他們需求的寓所。

究竟為了什麼原因,才使得居民要對這些馬英九總統口中「兼具美觀與實用」的永久屋大興土木呢?居民說:「永久屋設計有問題,我們也是忍痛向親友借錢來改建,才能讓這些房子更符合需求,讓我們能真正住得『永久』。」

走進紅十字會永久屋樣品屋中,不但傢具應有盡有,地面也有鋪設地磚。然而,居民諷刺,紅十字會讓總統、媒體參觀的樣品屋,就像是泡麵碗蓋上的照片一樣,與實品有很大落差。

「總統和媒體來的那天只開放樣品屋參觀,真正的房子都鎖起來,大概就是不想讓別人拍到『宣傳與實際』的落差」,邱宣旭批評。他表示,實際上的永久屋不但沒附任何傢具,就連地板也僅是容易破損的塑膠地板,讓居民怨聲連連。

邱宣旭強調,他不希望外界認為災民接受了接濟還貪心、不滿足,要求擁有高級建材,只是塑膠地板非常容易破損,頂多2年後,居民大概就得在自掏腰包重整地板,屆時又是一筆開銷。

「與其要給我們這樣,不如給我最最最便宜的地磚隨便鋪一鋪都還比較好,實用多了。」一位正在改建內部空間的居民說,他要等家裡地磚都弄好才能準備入住。他強調,居民真的不貪求什麼,他認為紅十字會如果只是給他們僅打上幼胚的平整水泥地板,也還更符合鄉下農人的需求,但塑膠地板多此一舉又不實用,很讓人傷腦筋。

「蓋永久屋是救濟,不是要幫災民蓋別墅。」紅十字會賑濟處處長陳宗良表示,塑膠地板只要保養得宜,不一定那麼容易損壞,他認為NGO使用全國善款蓋永久屋,本來就有其成本考量,不能浪費,因此才會使用造價較為低廉的塑膠地板。

「我們真的不是貪心,只是塑膠地板真的為我們帶來困擾。」邱宣旭認為,如果塑膠地板真的好,那他們不可能抱怨,但紅十字會準備給馬英九看的樣品屋,捨塑膠地板而就地磚,其實就是自打嘴巴了。

紅十字會永久屋樣品屋,並未採用與提供給居民相同的塑膠地板

上圖為紅十字會永久屋樣品屋,但實際上並未採用,提供給居民的是相同的塑膠地板(如下圖所示)

嶄新的塑膠地板看來平整清潔,但居民反應,根據經驗,這種地板用不到2年就會毀損,翹起來塑膠版也容易割傷腳

(上)嶄新的塑膠地板看來平整清潔,但居民反應,根據經驗,這種地板用不到2年就會毀損,翹起來塑膠版也容易割傷腳

許多永久屋前堆滿了水泥預拌工具、木工器械、磁磚、地磚、水泥包,準備將新居改造成更符合他們需求的寓所

許多永久屋前堆滿了水泥預拌工具、木工器械、磁磚、地磚、水泥包,準備將新居改造成更符合他們需求的寓所

(2)年老、身障者喊苦!紅會:可能以個案方式提供協助

紅十字會曾以「14坪永久屋不符合人性」為由,表明只會興建28、34坪永久屋。然而,由於日安28坪永久屋在1樓不具起居室,也無法盥洗沐浴,對於行動不便的老人、身障者而言非常不便,也讓紅會的「人性永久屋」有了瑕疵。

今年已82歲高齡的邱余雀女士,亮出她雙腿膝蓋上的手術痕跡說: 「一樓沒房間可住,我的腳又很難爬樓梯,不改建真的沒辦法住,但改建又得花錢…」

交屋已一星期有餘,邱家的人卻仍在針對永久屋內部空間進行改建,之後還得採購傢具,無法即刻入住。走進28坪永久屋一樓廁所,小小的空間在擺放馬桶、洗手台後,已顯得非常擁擠。他們被告知,想洗澡的話可以自行將水龍頭改裝成有蓮蓬頭的款式,但若邱老太太幾年後行動更加不便,要在這樣擁擠的空間中沐浴恐怕有點強人所難。

「我們將派工作人員到社區中實際尋訪,調查究竟有多少個案面臨這樣的問題,再決定是否能以個案方式提供協助。」陳宗良解釋,過去紅會曾召開過幾次說明會,但都沒聽到居民反應這樣的意見,現在既然有居民反應,他們也會再派人瞭解狀況,之後再決定是否能以個案方式處理。

邱于雀的家正在改裝,他們縮減客廳空間,多隔出房間給行動不便的她使用

邱于雀的家正在改裝,他們縮減客廳空間,多隔出房間給行動不便的她使用

(3)空間規劃不符住戶需求?

「內部空間我們還可以自行改建,但外部不准我們搭遮雨棚就真的很不方便!」邱宣旭表示,大湖村民多半是「做事人」(農民),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農機、農具,但紅十字會的永久屋並未考量多數入住者的身份、職業,又不準他們利用前、後院搭設遮雨棚擺放農機具,未免太不懂變通。

對此,陳宗良回應,所有永久屋都享有建商提供的5年保固期,因此在保固期間,外觀的改造、變更本來就不被允許。他認為,如果社區中的人普遍有這種意見,那麼等社區自主管理委員會成立後,可以再討論要怎麼解決問題,紅十字會方面並沒有權限過問。

此外,居民對於洗衣機、瓦斯桶僅能擺放在後門玄關,無法有效防盜一事頗有微詞。目前雖然警方固定2小時都會到日安社區巡邏一趟,但日安社區緊鄰大馬路,周遭又沒有屏蔽、保全設施,仍讓居民擔心物品遭竊。

「我們離大馬路這麼近,如果有小偷來,只要看警察後腳一走,他們前腳馬上踏進來,我們東西就有可能被偷…偷這些東西不用2分鐘時間,警察反正2小時之後才會再來,很夠他們偷的了!」

雖然目前已入住日安社區的居民,對於永久屋規劃、設計有許多負面觀感,然而,他們仍稱讚日安永久屋牆體非常堅實,社區排水在風災考驗後,也都沒有出現狀況,是值得嘉許之處。

日安社區永久屋屋頂可放置水塔,或可避免高雄大愛村初期容易停水的命運

日安社區永久屋屋頂可放置水塔,或可避免高雄大愛村初期容易停水的命運

位於日安社區中的備災倉庫,可作為應變災難儲存物資之用

日安社區備災倉庫,有供緊急災難來臨時存放物資

入住看到草就想去割紅會還不如發一頭羊給我們,還可以把草給吃掉…我們要的是遮雨棚啦!」日安社區的居民以農民為主,他們抱怨紅十字會不讓他們搭設遮雨棚存放農具。一位婦人甚至打趣地說:「我們鄉下人最討厭草,

日安社區的居民以農民為主,他們抱怨紅十字會不讓他們搭設遮雨棚存放農具。一位婦人甚至打趣地說:「我們鄉下人最討厭草,入住看到草就想去割,紅會還不如發一頭羊給我們,還可以把草給吃掉…我們要的是遮雨棚啦!」

日安社區與大馬路僅隔著一座停車場,居民擔心社區容易遭竊

日安社區與大馬路僅隔著一座停車場,居民擔心社區容易遭竊

永久屋後門玄關

永久屋後門玄關

長治百合系列(4)佳暮:我們能作的就先作

相較於公部門許多有待釐清協商的問題,佳暮社區發展協會有好多工作事項,包含母語教唱、自來水進度管制會議…等,Bunden笑著說:「我們想要大一點的黑板,因為我們要做的事情還有好多好多。」

長治百合部落園區自八月入住至今已一個多月,從山上遷移到山下居住,對居民而言,需要重新適應的不僅只是環境差異、子女的教育問題、老人醫療照護、就業、文 化傳承……等,都是大家必須重新思考、面對的課題。社區的產業、如何凝聚向心力,讓部落文化得以延續下去,也是佳暮青年正在努力的方向,佳暮社區發展協會 社造員Kulala說:「無論公部門怎麼作,我們自己也要動。」

0928-480

我們還可以做什麼?

漢名杜文明的Kulala,在警界服務十年,六年前與妻子回到部落。災前,他曾多次夢見部落,也夢到已過世的代表,讓他有了想回家的念頭。

佳暮村在莫拉克風災前就已提出重點部落計畫,透過山上原有的自然資源作為立基點,發展出生態旅遊、傳統文化、生態導覽,也能透過這樣的活動讓青年與耆老們有更多互動。

看著部落在風災中「身受重傷」,Kulala與部落的幾個年輕人思考:「我們還可以做什麼?」希望能夠透過提出計畫幫助族人有穩定的經濟收入,也希望能把傳統文化、歌謠保存下來。

社造員Kulala,六年前回到部落後,與妻子四處參加研習課程,從不清楚如何寫計畫書,到現在已可以清楚針對部落特色向政府提出計畫
社造員Kulala,六年前回到部落後,與妻子四處參加研習課程,從不清楚如何寫計畫書,到現在已可以清楚針對部落特色向政府提出計畫

把部落的美,留下來

佳暮社區發展協會在今年通過原民會99年度原住民族部落永續發展實施計畫申請,透過這項計畫,佳暮的青年們就像連鎖效應一般,互相影響,那份想把「部落的美」留下來的企圖心,也愈來愈明顯。

佳暮四英雄之一的賴孟傳,就是影響年輕人的力量。他對於傳統文化的用心,到今日成為部落當中優秀的獵人、生態導覽解說者,協會的理監事Bunden說:「小賴他從年輕就在部落,他是敢作夢的人,也真的用心去學部落的傳統文化,像我們的傳統是只有非常優秀的才能夠在頭上戴百合花,我們的長輩說,孟傳頭上的花已經多到插不下去了。」

部落中美好的人事物,都讓佳暮青年們想要記錄、保留,是以他們在今年的計畫中提出部落誌、人物誌,也透過訪談的方式將傳統神話故事記錄下來,並藉此傳承母語,但也在這樣的訪談過程中,Bunden與Kulala都發現老人家已逐漸凋零,記憶力的退化、表達上的障礙都讓他們清楚感受到,這項工作必須加緊腳步進行,Bunden說:「老人家他們自己也發現自己記憶力變差,也會這樣跟我們說,也很希望我們能多跟他們聊,把這些事情都記錄下來。」

理監事Bunden
理監事Bunden

我們能作的就先作

面對部落受災,佳暮向勞委會提出計畫,Kulala說:「我們知道這些都是大家的愛心,我們很珍惜外界的資源。」山上的自來水管線復建,在計畫通過後,由部落的人負責相關工程,除了創造工作機會外,Kulala表示,雖然道路以及其他重建工程不見得是部落的人可以作的,但他強調「我們自己能做的就先做,也會透過會議讓居民知道我們在做什麼,獲得他們的支持。」

災後四百天,佳暮人雖已入住長治,但面對園區內第二階段的規劃不明,仍讓人感到憂心,Bunden說:「像遮雨棚、地面的鋪設這些,大家都先作 了。」大雨一來,雨水就潑進屋內,沒有鋪上連鎖磚的地板,泥沙也不斷被沖刷,為了避免「山上房子被掏空,下山了房子還要被掏空」的擔憂,許多人已自行加蓋 泥板。

相較於公部門許多生活相關問題仍有待釐清、協商,位在長治電台的舊有建築內的佳暮社區發展協會,牆上的黑板寫著他們的工作事項,包含母語教唱、老人關懷、自來水進度管制會議、部落誌進度討論……等,Bunden笑著說:「我們想要大一點的黑板,因為我們要做的事情還有好多好多。」

長治百合部落園區內隨處可見空地因雨積水的情形
長治百合部落園區內隨處可見空地因雨積水的情形

為了避免排水溝因為雨水將泥沙沖進水溝導致排水不良,已有居民自行用石板加蓋水溝蓋
為了避免排水溝因為雨水將泥沙沖進水溝導致排水不良,已有居民自行用石板加蓋水溝蓋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Lubula Ina 的好手藝,需要大家的支持

佳暮的 Ina做了好多漂亮的編織包包,但是目前還不知道要怎麼收款、寄件,目前暫時由記者協助統整訂單與出貨、寄出。請大家來這邊看照片挑包包!

漢名柯玲花的Lubula,在8月和其他佳暮的族人一起住進長治百合部落園區,離開了熟悉的山林,Ina與丈夫、兒子一家人搬進永久屋。Ina回憶起入住後所發生的點點滴滴,她表示:「真的很感謝慈濟。」Ina接著說,她知道很多團體都想要幫忙,但是因為慈濟錢(善款)比較多,「所以他們可以做更多事情幫我們,也很關心我們。」

入住一個月至今,Lubula依然持續做著手工編織的工作,「前幾天那個慈濟的師姐有來,還說要幫我賣。」柯玲花每天在長治的生活就由八八臨工的工作開始,結束在「下班後」編織工作中。

「八八水災那個時候,山上很多人要跟我買這個籃子,我們原住民的籃子可以裝很多東西,有些用頭背著,像我就是綁在腰上。」Ina一邊說,一邊比著動作,她也提到,當大家決定搬到山下來之後,她忙著做籃子賣給大家,「但是我看那個比較有錢的我就賣他們,有一些沒錢的我就直接送給他們啦!」

IMG_5230-480
Ina的好手藝

10月份之後,Ina的八八臨工就要告終,她很擔心未來的生活開銷該怎麼辦,指著剛收到的電費帳單,Lubula說:「我也很怕萬一沒有八八臨工之後沒有錢繳怎麼辦?像之前還沒有八八臨工的時候,我們就用我先生的老人年金去付錢(生活開銷)。」來到山下,耕地遠在佳暮,Ina現在也開始尋找其他工作機會,就怕在臨工結束之後,生活會陷入困境。

Ina得知先前有讀者表示想要購買手工藝品後,害羞地對著我說:「那你能不能讓我看一下那篇文章?」也拿出最近的「新作品」展示給我們看,下為Lubula的手工藝品,但因Ina說,她還不知道要怎麼收款後寄件,目前暫時由記者統整訂單之後,再到長治部落園區向Ina確認數量、金額後寄出,

要麻煩大家諒解的是,因為每一件手工藝品都要花上三個工作天才可能完成,而且都是Ina利用下班休息後的時間作的,因此訂購到取貨的時間約兩周內完成,若欲訂購的讀者,請先來信與記者聯絡: flutter519@gmail.com 劉瑋婷,並註明編號與件數。

1. 手工編織置物籃 $450

(每條線的寬度是6 ㎜,兩旁的圖樣配色為紫色、桃紅)

IMG_5209 IMG_5210

IMG_5211

2.紅色長帶肩背包 $800

(此款包包的編織法是Ina自己想出來的,包包上方用紅色線綑木珠,無拉鍊)

IMG_5213

IMG_5212 IMG_5214
Ina親自示範兩用背法

IMG_5235

3.綠長帶滾紅邊肩背包 $800

IMG_5217 IMG_5216

IMG_5219

4.藍黑配色肩背包 $500

正面有一個扣子
IMG_5220 IMG_5221

5.綠色金屬環肩背包 $550

IMG_5224

IMG_5222 IMG_5223

6.綠色金屬環鈕扣肩背包 $550

IMG_5225 IMG_5226

7.傳統織法紅色肩背包 $650

(傳統織法的成本雖然比較低,不過較耐重,但較為費時耗工傷眼睛,圖右為編織工具)

IMG_5227 IMG_5230

8.傳統織法灰色V型開口肩背包 $550

IMG_5231IMG_5233
細部圖片

9.Ina真人示範款─黑色傳統織法肩背包$800

(這一款包包屬於大包包的款式,加上傳統織法,所以價格較高,同時這款正面是有「蓋子」的喔)

IMG_5237

IMG_5238 IMG_5239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凡那比之後:來義一年重建 化為烏有

看到操場變成砂石場,就讀四年級的宗小妹完全笑不出來,「我還有很多書和寶貝在教室裡面,我想要去拿」她渴望的說。但無奈的是,教室裡頭泥濘不堪,出入口也被堵住,進都進不去。

去年莫拉克,屏東縣來義鄉來義部落113戶沿溪而建的住宅,有被洪水吞噬、土石掩蓋,無法居住。然而,歷經一年多的重建工程,卻仍抵不住中颱凡那比的暴雨。 來社溪與內社溪河水匯流,擊潰臨建的土堤,在來義村東部落裡亂竄,土石泥沙掩埋近一層樓高,至少五十戶人家受災,連八八災後距河床約五十公尺的來義國小內 社分校,也成了惡水的臨時河道,重建工程幾近全毀。

臨時土堤成殺手? 部落知識與專業如何加強對話

9月22日,來義隔壁的義林部落外又塞滿了車。由於來義溪河水暴漲,八八之後才新建的來義聯外道路,全部化為烏有,無論是回部落整理家園的居民,還是前來關心的官員、發放物資的志工,全都只能靠著八八之後修復的古道,徒步或騎機車進入部落。

凡那比颱風警報已解除三天,村莊裡的水才慢慢退去,但部落依舊沒水沒電,9月19日上午六點就撤至來義高中、或是臨時依親的居民回到部落,只能靠著無線電對講機聯絡,忙進忙出的四處勘查災情。

image001
今年才修好的聯外道路,如今又面目全非。

「明明雨沒有莫拉克大,卻淹得比莫拉克嚴重!」望著受創的家園,居民高先生說,這次受災的地方,去年幾乎是沒事的,頂多只有水,沒有土石。還有居民 忍不住抱怨,八八發生後一年間,土石清運速度慢,從上游運下來的土石並未運出,反而建成臨時土堤,凡那比一來,上游土石加上河邊沙石直接沖進東部落,河道 擴張得更大更寬,釀成比莫拉克更嚴重的災情。

image003
凡那比災前利用沙石興建的土堤(左圖,99年8月15日攝),在颱風過後,幾乎已經全毀(右圖,99年9月22日攝)

image005

站在來社溪與內社溪的會流處,鄉民代表李讚貴指著重建時土石堆積的位置,「上面的泥沙也是很多啦,如果土堤沒有潰的話也不至於(這麼嚴重)啦…我們那時候看也是滿有安全感的啊,臨時土堤很厚,沒想到一個晚上就沒有了。」

在重建中協調過程也需尊重部落的意見,李讚貴認為,重建工程設計之前並未與部落做良善溝通,才會造成如此嚴重後果,「專業的人只有出嘴巴,他敢負責任嗎?…完完全全照他們的方法,但我們才知道(熟悉)水路嘛。」

對此,來義村長洪嘉明表示,負責此案的水保局台南分局也非常關心,他認為,如果沒有這些土堤,災情可能會更嚴重,甚至,或許早在5月23日梅雨季時,就已造成災情。

image007
(上)部落內路基掏空(下)土石掩埋近一層樓高。
image009

怎麼辦 我的學校不見了!

「好久沒有游泳囉!」看到學校前因淹水形成的「池塘」,一些從外地回部落的孩子忍不住跳進水裡圖個清涼。不過,這些景象看在內社國小學童眼裡,卻是陣陣心痛。

看到操場變成砂石場,就讀四年級的宗小妹完全笑不出來,「我還有很多書和寶貝在教室裡面,我想要去拿」她渴望的說。但無奈的是,教室裡頭泥濘不堪,出入口也被堵住,進都進不去。

前來勘災的台北縣政府工務局道路養護工程一科科長謝文徨表示,只要重機具進得來,兩、三天就能將土石清理完畢,並以協助學校儘速復課為最高目標。然而,部落居民卻認為,八八的土石運了一年都運不出去,對於學校內的土石清運,並不樂觀。

9月21日,宗小妹已被安置到離家公里遠的來義國小本校就讀,這是她第二次離開自己的學校念書。「八八的時候小朋友,甚至還在本校的餐廳上課,這樣 搬來搬去,要怎麼學習?」部落居民溫瑞瑜說,在安置所時,有小朋友聽到學校受災,哭著抓著代表的手說「怎麼辦,我的學校不見了!」這些話語聽在耳裡,雖然 讓人不捨,但除了清理善後,或許政府更應該好好考慮,在此復課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否則,一再的變動,只會讓學習品質大打折。

image011
(上)來義國小內社分校成了河道。(下)河水漸漸退去,留在操場上的,不只土石,還有居民來不及帶走的家當。
image013

image021
(上)學校籃球場原貌(98年12月6日攝)(下)凡那比災後情形。
image019

image015 image017
(左)從校園裡的秋千,便可看出土石堆積的厚度。(右)教室、走廊,到處都堆滿泥濘。

居民遷村意願 可能又有變化

凡那比之後的新受災戶後續如何安置,是當前最急迫的問題。目前,這些受災戶大部分為依親,而未來該何去何從?「希望政府能再重新考慮,不要以莫拉克 重建條例來對待這次災民」洪嘉明表示,這些被掩埋的五十戶,都是當初申請永久屋但沒有通過的,現在沒有了房子,如果要申請,更是困難重重,「希望能放寬的 就再放寬」洪嘉明說。

自申請永久屋之後,來義部份居民陸續撤案,然而,再次經歷災難,來義生活重建中心督導成亮認為,村民可能會再次思考遷村的必要性,尤其,大家原本擔 心的來義村潛在危險因子,是西部落的土石流,沒想到,這次災難竟發生在令人意想不到的東部落,而且比莫拉克更嚴重,造成另一波永久屋申請,也不無可能。

image023
今年來義豐年祭原訂9月25日舉行,準備發放給居民的獎品,早已放置在集會所裡,如今,早已深埋在土堆之中。

 相關文章: 回顧來義─凡那比颱風前的遷居問題

上帝不會丟下我們不管,也有我們適合的地方。

賴明鳳家裡共有12個人,戶口名簿上登記4個人,卻僅分配到14坪的房舍,她問慈濟:「為什麼要這樣對我?明明知道我什麼都沒有了?為什麼要給我14坪?」慈濟的人回答說:「你有14坪,就已經夠了」

前言:在八八風災之前賴明鳳的小孩預計就要搬回南部與家人一起生活,但88風災將所有的希望沖到河谷。賴明鳳所持的戶口名簿內總共登記有4人,按照申請條 件可以核配到28坪的永久屋,但第一期申請卻是核配到14坪大小的房子。對此賴明鳳表示,「如果我搬進來,我對不起孩子,我寧願在外面租房子。」

強忍著淚水,一次又一次的回想風災發生一年的事情,賴明鳳還是忍不住滴下眼淚。88風災後賴明鳳所遭受的情況,是佳暮部落所有族人都知道的心酸,卻也是族人無法解決的心痛。親自向政府以及NGO陳情卻遭受互踢皮球的情形,賴明鳳難過的表示,「不想再繼續問了。」

雖然所有辛苦賺來的財產都流走了,但是賴明鳳心裡最掛念的還是擔心孩子回來的時候沒有地方可以住。

賴明鳳的小孩也曾經向她表示沒關係,因為是不想讓她難過。賴明鳳也說,「因為小孩子知道我對這個家庭的付出,我從來不哭給他們看,因為我怕會影響他們的工作。真的,我一直安慰他們,我一直想,上帝不會丟下我們不管,也有我們適合的地方。」

在8月6日,所有第一期申請通過的住戶已開始慢慢適應在長治百合部落的生活,但為何家屋被沖毀的佳暮部落族人賴明鳳至今尚未沒有被安置入住永久屋,以下是賴明鳳的專訪整理報導。

想回來,結果變成這個樣子:可憐的是孩子!

賴明鳳在民國68年,孩子都還在唸小學的時候,就暫時帶著孩子到桃園工作謀生,在那邊工作滿20年,然後就跟先生先回來屏東,後來就在山上蓋房子經營民宿。

她說,因為我們年紀也大了,孩子們也表示他們一直很想要回來,所以在88風災前本來就有打算要回來了。

現在孩子還是會常回來探望賴明鳳租屋的地方。她說,我不要讓他們進來看到長治這個地方,我不讓他們進來,孩子回來沒有地方給他們住,又那麼多人。

賴明鳳哭泣的說著失去家園的痛不只是所有的心血都沒了,可憐的是辛苦努力一輩子要留給孩子的財產及家屋全部都付之一炬。

image001-4805
佳暮族人賴明鳳。

如果我搬進來,我對不起孩子,我寧願在外面租房子。

賴明鳳也表示整個風災安置調查的過程,慈濟也只有到安置的地方進行一次的訪談,而得到的結果是14坪的房子。當時賴明鳳也一一去問部落同樣在申請的人,為什麼會這樣?部落的人也不清楚。

她也說,「到縣政府那邊問,他們說是慈濟。我問慈濟,他們說是縣政府,推來推去嘛,所以我也不想問了,不想再繼續問了。」

她也表示當時協助的佳暮前村長,也常常因為要幫忙賴明鳳而跟慈濟上的溝通有所爭執。「他們常常吵架,為了我的這個事情。」她也說,「慈濟不是他們不好,只是他們很硬,他們這樣就是這樣,他們很硬,在怎麼求沒有用。」

最後賴明鳳也決定說,「如果我搬進來,我對不起孩子,我寧願再外面租房子。」

12人住14坪的房子?

「我的房子、財產全部不見了,都被埋了,都看不到。」賴明鳳訴說最後對「家的記憶」。

目前賴明鳳在外面租房子,她說,因為不喜歡在裡面(屏東榮家)被安置,喜歡找工作。因此就在外面租房子的地方做點小生意。為了維持山下生活的開銷,賴明鳳目前也在長治百合部落園區做八八臨工增加生活的收入。

賴明鳳夫妻2人,有3個兒子、2個媳婦、5個孫子,家裡總共12人。12人回來的時候14坪的房子該如何住?她也表示,山上的房子 約57坪,他們常常回來,一個房子我們都在一起。當得知只有何配到14坪的房子時,賴明鳳無奈的說:「那我們要怎麼住進去?」因此賴明鳳並沒有選擇入住永 久屋。

賴明鳳表示,如果按照戶口名簿內登記的人數,我們家有4人,應該可以申請得到28坪的房子。若是戶籍謄本內總計我們全家的人數總共12人坪,也需要住在34坪才夠全家人居住。

她說:「審查的文件該送的都有送,當長治分台的房子就要蓋好入住的時候,政府卻告知說,我們只有14坪。也不是只有我們佳暮部落有這樣的情形,有這個這樣的事情太多了,這個我們裡面(長治百合部落園區)的。

記者問:「住進來的4個部落都有這樣的情形嗎?」她說:「都有。」賴明鳳也表示,鄉公所也想要幫忙,但是其他部落就會有很多聲音說:「你們為什麼只幫他們,不幫我們?鄉長就不好做人,就卡在那邊。」

審查標準的問題?

她說起當初審查的過程,「有兩位慈濟的人到我作生意的店拜訪我,我全部的資料,連我房子的資料全部給她看,我有跟她們講我的孩子常常回來,我真的很放心。」

後來得知只有核配到14坪的房子後,也遇到曾經拜訪我的慈濟。我問她,「你為什麼要這樣對我?你明明知道我什麼都沒有了?你為什麼要給我14坪?」慈濟的人回答我說:「你有14坪,就已經夠了」賴明鳳表示,當初她難過的問慈濟的人時,對方是這樣回應她的。

申請資格與分配的標準?

賴明鳳在88風災後,山上的家全部沖到河谷,所有的財產都沒了,全家12口,在長治百合部落園區第一期的申請,卻只能配到14坪的永久屋,一個人平均使用1.16坪左右的空間,類似這樣的狀況,在部落裡面還有很多其他的例子。

莫拉克風災重建工程第一期永久屋早在8月底就已完工,災民至今卻還流浪在外,族人親自到縣府承辦單位去詢問,頻頻遇到政府與慈濟互踢皮球的處理狀況,也使得審查永久屋標準落差甚大造成部落內部紛爭。

雖然長治分台未來還有第二期,但是對此申請機制賴明鳳也表示,「就算是還有第二期,按照我家的狀況還是要再審查一次。」屆時,會用什麼標準來審核,是還沒有安居的族人最大的困惑。

(本文轉載莫拉克新聞網)

長治百合系列(3)Lubula:我們一定要想其他辦法賺錢

Lubula指著自己家中的提籃、編織包,害羞地說著,「這些都是我利用晚上沒有工作的時候,一邊看電視一邊做的。我們一定要想其他辦法賺錢啊,不然生活怎麼辦?」

58 歲的Ina─Lubula,20歲嫁給丈夫之後,就跟著丈夫一起外出打拚,當了20年的林班工人,孩子留在佳暮請婆婆帶,每個月回家一次,Lubula 說,「每次回到山上就會買東西回去,看看婆婆、孩子,也會把家裡的錢繳一繳(電話費等)。」努力的工作維持部落的家庭生活。

八八風災時,Lubula看著自己的房子地基遭受破壞,最後由專家口中得知居住地不安全的結果,不得已的情況下,只好搬進永久屋,而她與丈夫原先在 山上有兩棟水泥住宅,也蓋了一棟石板屋,那是她用與丈夫辛苦20年的青春所累積的積蓄蓋出來的房子,從判定不安全的那一天起,家,就離她愈來愈遠。

雖然有八八臨工

4月份開始,Lubula成了長治百合部落園區內的八八臨工的一員,一周工作五天,賺取每個月一萬七千塊的薪資,她說:「還有很多人也希望可以做這個工作,但是年紀太大了,不行。」

Lubula的丈夫今年72歲,卻因為八八臨工只雇用65歲以下的居民,因而無法得到工作機會,這樣的情形在園區內所在多有,對年紀稍長的長者而言,沒有這份工作的意涵,並不只是少了一份收入。

過去在山上,村民們習慣自己耕種作物,以Lubula Ina為例,她在山上還有兩甲的耕地,每年一月開始,從小米、地瓜、芋頭、紅肉李、愛玉,各種作物的耕作時間讓大家的生活更充實,也是自給自足的來源,這 樣的勞動,不僅只是經濟來源,更是老人家們「運動」的項目之一,到了山下,少了農耕活動,生活突然失去重心,造成老人家們「突然不知道要做什麼」。

Lubula說,八八臨工的工作將在十月底結束,她知道這份工作不可能是永久,也清楚必須自己尋找出路,但來到一個全新的環境,她擔憂地說:「我也擔心、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辦?」

這些,都是我晚上自己做的….

Lubula指著自己家中的提籃、編織包,害羞地說著,「這些都是我利用晚上沒有工作的時候,一邊看電視一邊做的。」從岡山帶回來的二手電視櫃,上 頭還擺著兩尊洋娃娃,洋娃娃身上的禮服,是Lubula一針針勾織的,她說:「那時候我在南投工作,遊客到我們的工寮看到,還請我去埔里酒廠、信義鄉教他 們怎麼做。」

990910-480
這兩套禮服,Ina說,她是用在南投工作時的下班時間做的,記不得花了多少時間才完成的

Ina身旁的是佳暮村的頭目,頭目頭上跟手上拿的帽子也都是Lubula Ina作的
Ina身旁的是佳暮村的頭目,頭目頭上跟手上拿的帽子也都是Lubula Ina作的

完成一件大概需要兩個工作天
完成一件大概需要兩個工作天

Ina的家裡在最近添了擺放冷飲的冰箱,那是她住在里港的小叔特別帶回來的,這幾天,才開始在部落園區內做起了小生意,問她:「生意好嗎?」

Lubula笑著說:「才剛開始,還不知道啦!可是我們一定要想其他辦法賺錢啊,不然生活怎麼辦?」

Ina
下午兩點,Ina準備工作

從山上到山下,Lubula說:「住在山上,心裡比較舒服,在這裡有時候會心情不好。」入住一個月,Lubula依然懷念山上的生活,但她更感謝部落的族人和親友,因為大家的互相扶持,讓她覺得不寂寞。

Lubula說:「我有親戚來的時候,都會帶東西來給我們,我們就會跟部落的人一起吃,等到他們也有朋友來的時候,他們也會和我們一起分享。」

Ina說,這些都是她自己做的Lubula Ina害羞的問我,「送你一個好不好?你喜歡哪一個?」
充滿分享精神的Lubula Ina害羞的問記者,「送你一個好不好?你喜歡哪一個?」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魯凱族耆老的叮嚀:masyaraparapale

魯凱族語masyaraparapale(漢音「瑪夏日拉巴拉巴勒」)是相互照顧的意思。在這趟下山探望族人的旅程,耆老不斷叮嚀山下的族人要相互的「瑪夏日拉巴拉巴勒」,更不忘叮嚀族人不要忘了把文化教給後代子子孫孫。

前言:

去年霧台鄉遇上八八風災,影響範圍極大。霧台鄉總共有六個村,有的部落集體遷村,有的部落得在汛期來臨時暫居山下的避難屋或安置中心,目前只剩下霧台部落的生活區域是較安全的,而也使的霧台部落的魯凱族人較幸運的免遭離家之痛。

風災的迫害使得好茶部落遭遇土石流滅村的災害,吉露部落更面臨土石不斷崩落的問題也面臨必須遷村的命運,阿禮與加暮部落部分危險區域的族人也都紛紛下山。而沒遷入永久屋也是危險區域的大武部落的族人目前也都暫時寄居在山下的避難屋。

霧台部落的族人得知山下安置所的族人在八月就已入住長治部落百合園區,於是也共同邀約霧台部落的族人,利用假日下山探望剛入住永久屋的族人生活是否安好?

部落耆老表示遷下山後,族人們更要「masyaraparapale」,漢音唸成「瑪夏日拉巴拉巴勒」,魯凱族語的意思是相互照顧的意思。在這趟下 山探望山下族人的旅程,部落耆老不斷叮嚀山下的族人要相互的「瑪夏日拉巴拉巴勒」,更不忘叮嚀族人不要忘了把自己的文化,教導魯凱族人後帶的子子孫孫。

image0091-450.jpg
現年高齡85歲的巴母秋與93歲的巴利志夫婦,與部落族人一起下山探望山下的朋友。

災後更加平靜的部落生活

而災後的霧台部落生活又有什麼樣的改變?往常就極為平靜的原住民部落,在八八風災之後,更顯的人煙稀少。部落小吃店的老闆也表示,八八風災前往常這裡的客人非常頻繁,但是災後平常小吃店的工作量,本來是要10個人的工作量,現在只要1個人力就可以了。

image002
災後更加平靜的部落生活。

image003
部落小吃店的老闆也表示,八八風災前後小吃店的工作量,本來是要10個人的工作量,現在只要1個人力就可以了。

等不及的擁抱

上個星期日(8月29日),霧台部落的族人利用上完教會後的時間,共同邀約部落裡的族人下山探望山下入住永久屋的族人。從霧台部落開往常至部落百合園區約1小時半的路程,好不容易見到許久不見的朋友,部落的老人家一見面等不及打招呼馬上相互擁抱好久不見的好朋友。

下山探望自己的族人時,部落的耆老也對山下的族人表示,雖然山下這個「家」(永久屋),讓族人的生活暫時安定下來,但畢竟不是魯凱族人真正的家,這裡沒有原來部落的樣子。

部落耆老也語重心長的表示,「雖然離開了我們的家鄉,但是我們的文化還是很重要,不要因為在平地的生活而忘了在山上最簡單、最單純的生活方式,該幫忙的就要互相幫忙,不要到平地生活就忘了魯凱族人的生活態度。」

部落耆老表示遷下山後,族人們更要「瑪夏日拉巴拉巴勒」,「瑪夏日拉巴拉巴勒」,魯凱族語的意思是相互照顧的意思。部落耆老在這趟下山探望山下族人 的旅程,不斷叮嚀山下的族人要相互的「瑪夏日拉巴拉巴勒」,更不斷叮嚀族人不要忘了把自己的文化,教導魯凱族人後帶的子子孫孫。

image005
下山探望入住長治百合部落園區的族人。耆老也一再提醒大家勿忘文化傳承。

image007

image011
等不及的擁抱。部落的老人家一見面等不及打招呼馬上相互擁抱好久不見的好朋友。

image001
大家一起拍照留念。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