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樂蘿蔔.樂樂台灣

用白蘿蔔切塊醃蜂蜜製成的「蜂蜜蘿蔔汁」是保養支氣管的絕妙好物唷。醃完的蘿蔔還能當蘿蔔干吃,整個喉嚨也會鬆開,這是我在日本學到的妙方。

昨天晚了半小時看「Lost檔案」,沒想到就搞得我非常lost(其實根據這種編劇少看一集應該也不會發現)。正有點力不從心的時候,朋友說,去煮點蘿蔔好了,你最近不是一看那蘿蔔就心情很好嗎。

我笑出來。我乖不是因為吃了乖乖,我快樂也不是因為蘿蔔來自於樂樂農場。但朋友說得對,我的確是很為這幾天才認識的樂樂蘿蔔開心得很。

上週四冰拿鐵傳來一信推薦,高雄美濃樂樂農場的白玉蘿蔔

我連過去部落格一看就一見鍾情。白玉蘿蔔長得好像小白腿(不是小白臉),農場主人的小孩「樂樂」本尊還坐在田當中。別說公視「我們的島」記者返鄉生產+務農的祝福,蘿蔔不用除草劑並經過農藥檢測,「不用削皮」這件事更是完全打動我。

(用隔熱墊當比例尺之樂樂蘿蔔CSI。一個個寶島台灣。)

7120af5d

當天我就立刻訂了兩盒10斤,跟幾位有在進廚房的同事分享。周一近中午,「樂樂蘿蔔」就來了。長得跟部落格照片中是一模一樣!當晚回家我就洗了一根直接切塊煮湯,吃起來跟沒皮一樣,全身從鬚到葉梗吃光光,太方便了,不用擔心切了一半的蘿蔔不酥湖。拿一條煮一道菜或一小鍋湯剛好。非常適合都市人!這麼棒,誰來救救我啊。

值此同時,我按照貓玲玲的指示製作蜂蜜蘿蔔汁:

用白蘿蔔切塊醃蜂蜜製成的「蜂蜜蘿蔔汁」是治療保養支氣管炎的絕妙好物唷。

醃完的蘿蔔還能當蘿蔔干吃,整個喉嚨也會鬆開,不會那麼緊。這是我在日本學到的妙方。

我家隨時都有「蜂蜜白蘿蔔汁」。

直接生食切塊,放進容器裡(最好是玻璃容器),再倒入蜂蜜,份量為淹過蘿蔔塊,然後封起來,置放在常溫下。

妳會看到蘿蔔和蜂蜜的神奇變化。食用方式是:直接用湯匙或倒出來杯子裡喝,不要再加水。沒喝完請放在冰箱保存。

我一邊喝著蘿蔔魚頭湯,一邊看蘿蔔與蜂蜜結合的物理變化。從8點開始製作撐到11點偷喝,蘿蔔放水之後稀釋了蜂蜜甜度,讓蜂蜜有蘿蔔的香氣,非常順口,果然不用另外加水。
當晚我看到樂樂農場e來的叮嚀,便回信給樂樂娘致意,她也很高興的說要學習蜂蜜蘿蔔汁。(其實美濃應該已經有64種蘿蔔吃法了吧)

樂樂農場的叮嚀:

(1)記得不要洗,蘿蔔皮上保留一些田裡的土,可以保鮮得更久,反正等到要料理時再洗也不遲。
(2)把白玉蘿蔔包上報紙或廣告紙,放進冰箱下層冷藏,至少可以保鮮十天半個月都不會變軟。

(3)如果要煮湯,記得不要太早將蘿蔔下鍋,因為這種蘿蔔很嫩,太快下會煮太爛,雖然煮久可以增加湯的甜度,但是吃起來就失去口感了!

(4)少部份蘿蔔的頭會有些青青的,那是因為受到陽光直射的關係,這部份有時候會有些苦味,如果不喜歡直接切掉就可以了,沒有關係,不過有些喜歡蔬果甘味的人,就不會切掉,看個人需要而定。

第二天我馬上挺著胸脯辦起團購。要吃就趁當季,而且價差實在是太多了柳: 一盒5斤特價169元,買五送一,黑貓運費另遞增。

一箱25斤特價450元,含運費為600元。也就是5斤才120元!
5斤大約是有15至20條的蘿蔔,怕重的人可以分兩次扛回家。(不要問我蘿蔔是長得跟樂樂一樣大嗎這種話,小孩照片太吸睛導致你失神嗎)所以一天下來我已經身肩了大約60斤正式結案100斤的訂量,誠可謂十分愉快。當然也包括了超愛吃蘿蔔、不想吃中國蘿蔔、首次以Soho族加入團購興奮不已的貓玲玲。

我誠懇的團購徵召信被冰拿鐵轉回給樂樂農場。 樂樂的娘慧宜寫了一封信給我們,我不管三七二十一的說要在這裡跟大家分享,因為這讓我在今天低溫中感到和風徐徐:

「晚安!

看了這些,很感動,覺得自己雖然是一個人在田裡工作(其實還有樂樂在車上睡覺),但是真的不孤單耶!

之前,以為有風吹、有鳥叫、有蟲鳴、有鄰田聊天的笑聲、、、,但是現在又多了一個,那是等著我們收成的朋友們的心情啊!

我覺得,這種被等待的感覺,是會讓農人更有價值感與自信心,也會因此覺得務農是有自尊、也被尊重的一種行業。

希望所有農民,也能夠跟我一樣,擁有過這種感覺!(謝謝WC,妳讓我重拾很多很多在農村生活的信心!)

是不是,農陣最後的目標應該也是這樣呢?讓每個農民驕傲的、快樂的在田裡工作與生活。

我還想再說一次:在農村生活,幸福!

擁抱!大擁抱啊!」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有興趣的朋友,記得趕上12月的產季,樂樂台灣。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

(本文轉載自2004-2010年行政院新聞局製作之「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

今日的柳丁沙拉

冬天來了,總是想吃點熱辣辣的食物,但有時候感覺身體燥了些,就可以趁午餐陽光充足時,準備這樣的沙拉來調和。重點是把柳丁肉切的大塊大塊~~

nbhdya

這是很單純的調味,給柳丁大方表現的沙拉。

冬天來了,總是想吃點熱辣辣的食物,

但有時候感覺身體燥了些,就可以趁午餐陽光充足時,準備這樣的沙拉來調和。

這個沙拉很簡單也很好變化,

但是記得重點是把柳丁肉切的大塊大塊,可以好好享受在嘴巴噴汁的爽快~~

image003

這樣子處理的柳丁肉,不需要吐籽,也不會需要仔細咀嚼白絲的纖維,

如果是女生就可以用這樣美美的吃柳丁。

再來是醬汁了~~

柳丁的口味很清爽,尤其這次溪底遙的柳丁特別有滋味,很清麗,

所以,請捨去濃郁的醬汁,可以用無糖優格或是把切剩的芯擠出來的果汁加上一點柳丁醋跟油脂、鹽,放在瓶子裡搖搖就可以了,搭配的蔬菜也選清淡些的,色彩上黃綠跟白色來襯映果肉的黃。照片裡紅色的蘿蔔,也可以替換成燙熟去殼的蝦子。

吃的時候,我喜歡用手把萵苣葉包住一大塊柳丁肉來吃,非常爽快。

*我想啊!如果種柳丁的人知道買柳丁的人怎麼吃,應該會很開心。

(本文轉載自2004-2010年行政院新聞局製作之「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

安平古早味肉粽

之所以會賣粽子,老闆表示,那是因為安平有很多漁民,一大早就要出海捕魚,肉粽自然成為不錯的選擇,這生意從媽媽開始,一晃眼近五十年。

DSCN3805

在台南安平的城隍廟前有家古早味肉粽,雖然名氣雖然不如蝦捲、蜜餞,卻是許多當地人的最愛,連住在南區的]我,也會偶爾一大早騎車來此享用。

DSCN3820

老實說,這家店不好找,我每次都會騎過頭,過了安億橋後,很自然的左轉,然候在古堡街右轉,結果…就是找不到,然後我又沿著原路回去,到平生路左轉,碰到左側巷口有人挖蚵仔,彎進去,就看見這家位於城隍廟廟埕前的肉粽攤。

DSCN3806

DSCN3819

當然,你也可以從安平路過來,到了劍獅埕的入口停下來,往對面看有個菩薩社區活動中心的牌樓,下面還有安平古蹟-城隍廟跟店家的招牌,或許是因為店家旁有棵大榕樹,老闆說很多遊客可能因此過門不入,跟古早味失之交臂。

DSCN3786

星期六早上,我在林默娘公園拍完台灣成功船首航典禮後,就順道來吃早餐。很多外地人總是對台南人為何以肉粽、牛肉湯、肉燥飯當早餐始終感到疑惑,如果他們知道這些食物能提供勞力工作者較多的能量來源,就不會見怪不怪。

DSCN3799

南部粽多以桂竹葉或月桃葉放上糯米包入餡料,然後入鍋煮熟,之後再悶個一、兩個小時,就可以準備上桌。至於醬汁,有些店家會買現成的醬油膏,也有人會拿熬製粽子肉類餡料的汁液加工而成,我個人偏愛後者,這類醬汁總能和肉粽搭配得天衣無縫,可說是某種程度的「焦不離孟、孟不離焦」!

DSCN3800

剝開粽子,瘦肉雖多卻不柴,裡面還有一朵香菇,紅色是辣椒醬,當然你也可以淋上蒜蓉。

DSCN3801

吃粽子,非得來碗味增湯,熱呼呼的湯裡,一定有油條,而蔥花、小魚乾、豆腐塊則在其中不停地翻滾。

吃完粽子之後,我在店旁遇見老老闆娘,紅色上衣加上領巾,很有元氣。我一時興起就打開話匣子跟她聊了起來,她說他從從二十四歲開始賣粽子,到現在已經七十二歲,身子骨依舊硬朗的她特別提到曾經有香港客人吃完之後,念念不忘的經過;她還說以前每天都要準備五、六斗米,現在能賣個兩、三斗就算不錯,過年過節的銷量還算不錯。

之所以會賣粽子,老闆表示,那是因為安平有很多漁民,一大早就要出海捕魚,肉粽自然成為不錯的選擇,不過在賣肉粽之前,她的媽媽也賣過冷飲、米糕粥,一晃眼,將近五十年。

DSCN3818

離開時,剛好遇見老老闆娘的前任屋主來訪,她們在我的要求之下留下這張難得的合照,大家相見歡,笑的好開心!

DSCN3813

晾乾的綁粽繩

DSCN3814

洗好的桂竹葉

許多好吃的食物總隱藏在街頭巷尾,好奇有時候會讓你發現新天地 :)

【黑潮書寫22】四季冷凍蒲燒鰻

四季都可以吃到的冷凍蒲燒鰻片,就讓牠在冰箱裏做救火員,拿出來三分鐘即可上菜。吃的時候記得要感謝這條犧牲的鰻魚,為我們帶來的滿足和快樂。

吃鰻飯啦!饕客的腦海中立刻會浮現燒烤得醬汁欲滴、遍灑白芝麻、口感滑順甜美的蒲燒鰻整齊地舖在白飯上,這種頗有歷史的日式美味在台灣廣受歡迎,就算不常到料亭吃現烤的,去骨調味、微波即食的冷凍蒲燒鰻,在量販超市的冷凍櫃已佔有一席之地,讓忙碌的人幾分鐘內就可變出一道好菜,並且一年四季都可享用。

蒲燒鰻是道料理的名稱,使用的鰻魚原料皆為養殖的白鰻,或稱日本鰻(Anguilla Japonica),雖然在海中或魚市偶爾可見野生色彩鮮豔的糯鰻、牙齒尖銳的虎鰻和常被泡酒的蛇鰻,超市也有海鰻做成的罐頭紅燒饅,但最普遍食用的還是公認肉質細嫩且營養美味的白鰻。

白鰻在中藥上有入腎經、補虛去風濕的作用,所以傳統上鰻燉藥湯給人壯陽滋補的好印象;在營養學上,鰻不僅是蛋白質的良好來源,也富含維生素A、B12、E,在現代飲食標準中,鰻的唯一缺點是膽固醇含量偏高。

然而在傳統市場很少看見活鰻零售,主要是因為消費者的習性,鰻魚價格經常高達吳郭魚的十倍,所以難得菜籃族的青睞,而且菜籃族大多害怕長得像蛇一般滑溜滿地游的東西,很少能克服恐懼、大費周章為吃一條鰻,寧願上餐廳或在超市買冷凍鰻。

此外零售市場也看不見死鰻,因為白鰻生命力很強,在淡水、海水、甚至缺水的池塘底泥中都能靠皮膚呼吸空氣而活下去,若是讓白鰻死了必定是生病或歷經惡劣的飼養、運輸環境,鰻已不復健康新鮮,聰明的菜籃族也不會選購。

因此養殖白鰻的市場並不在生鮮零售市場,而是小部份進入餐廳採購系統,大部份送入加工廠,加工廠製作的蒲燒鰻成品小部份供給本國市場,大部份以冷凍貨櫃外銷日本。


超市冷凍櫃的蒲燒鰻適合在沒時間煮菜時,拿出來微波三分鐘即可上菜。(攝影/蔡偉立)

冬至撈鰻苗

其實一片蒲燒鰻的背後也有一番「粒粒皆辛苦」的故事,由於生物科技尚未成功地大量繁殖鰻苗,所以冒著寒冬出海撈鰻苗的漁業至今不衰。

在台灣,冬至前後透明的鰻苗會隨著黑潮洋流由南向北湧至東岸和西南沿海,由於鰻苗白天潛沙夜間上浮,所以漁民在東北風呼嘯的寒冷夜晚到海邊放網,由於白鰻習性會溯淡水並棲息長大,成熟後回到海裏產卵,然後仔苗在海潮的漂流下慢慢成長變態又回到河川,所以河口地區更是攔截鰻苗的兵家必爭之地。

由於鰻苗細小,通常使用0.3公分網目的網具才撈得到,因此不難想見其他魚類的幼魚或是浮游生物也一同被捕撈,所有使用網具的漁業經常產生此種混獲非目標生物的現象,若長期過度捕撈對該生態系勢必有所影響。而撈鰻苗有季節性,通常為期不超過二個月,限時的使用網具可以降低對其他物種生存的影響,而且在挑出鰻苗後混獲生物會被倒回海裏。希望持續限時限量的使用網具和減少混獲並提高其存活的操作方式可以減少對生態的負面影響。

鰻魚圖2
花蓮溪口在冬至前後總有人用三角杆網捕鰻苗。(圖片提供/吉安鄉公所黃宣寓)

近水自然養

早期台灣養鰻主要在屏東、雲林、彰化和宜蘭沿海,民國65年至75年的全盛時期到處是一片水池水車,也為台灣賺取大額外匯,這些在經濟發展上的貢獻隨後也在農漁業的逐漸式微中被淡忘。但是長期經驗和技術的累績,民間養殖者發現使用囤積的舊水和河川水養出的效果比抽地下更好,

所以現在的養殖者趨向使用大塘屯水來調配管理,其實這是利用水塘微生物鏈作用產生的良好自淨效果,而且鰻的幼年階段最愛吃孑孑和水中絲蚯蚓,所以是很好的「環境清潔工」;早期的養殖者前撲後繼地打井、挖塘、砌磚現已不再,繞過一圈路後才發覺還是比較自然、節能減碳又降低成本的方式最好。

除了池塘設施可減少能量消耗,投入池中的飼料也有新發展,早期用雜魚打漿餵食鰻魚,隨著時代演變而有人工飼料,人工飼料的主要成分是魚粉加黃豆粉,由於鰻魚為肉食性,因此飼料中必須有投其所好的魚粉腥味,這部份尚無替代品,但其餘的動物蛋白部份已可用植物蛋白取代,而且飼料效果也不錯,因此減少動物能源、成本較低的飼料已廣泛的使用。

養鰻業者逐漸體認在許多方面節能的操作和低成本不謀而合,包括從前濫用化學藥物的現象,現在可應用生態學和中草藥學的知識,將養殖水體和鰻的健康都保持在良好狀態,當養鰻業者具有這些認知,再加上一些藥食同源的飼養藝術,以及使用電腦軟體的技術,要符合優良養殖規範(GAP)並提供履歷追蹤將沒有困難。

圖3
養殖的白鰻。(攝影/蔡偉立)

加工的選擇

當白鰻送入蒲燒工廠後,就進入開片、去脊椎骨和頭剩下肉片,蒲燒的醬汁是由紅羅蔔和牛蒡熬煮而得,反覆塗在鰻片上並以煙薰熟成,最後進入真空包裝及冷凍。良好的蒲燒鰻讓人吃了有幸福的感覺,但是加工過程中有許多可以替代或添加的手法,以至於消費者偶爾會吃到醬汁不醇而以化學醬油和煙薰調味替代,或是浸泡過保鮮劑等處理。這些不良的方法掩蓋了鰻魚本身的美好,其他等而下之的方法甚至有礙人體健康。

人工養殖的、過度加工的食品在整個生產過程中有許多被人操控的機會,因此一如菜籃族的經驗和智慧,新鮮的、野生的、多樣的食材還是比較好,一年四季隨時都可以吃到的冷凍蒲燒鰻片,就讓牠在冰箱裏做救火員,在沒時間買鮮魚、煮魚技術不好、來不及煮或是沒有瓦斯只剩微波爐可用時,拿出來三分鐘即可上菜。最後,不管怎麼吃怎麼燒,大家在吃的時候一定要禱告和感謝這一條犧牲的鰻魚為我們帶來的滿足和快樂。

(閱讀更多「黑潮書寫」系列文章,請點選這裡)

內臟,其實很好吃

我最愛豬舌盤,白底藍花的瓷盤上裝著淋上醬汁的切片豬舌,佐以醃漬白蘿蔔與酸菜,入口厚實有嚼感,配著熬煮許久的豬高湯,濃郁久久不去。

來職訓中心上課之後,才發現很多人是不吃內臟的。

豬舌切盤
【豬舌切盤】

經常出現在中餐菜單裡的酸菜炒豬舌,部分同學避之唯恐不及,這種另類的接吻方式,光想就害怕。然而,某日午后,當我從水仙宮旁阿松割包買來兩顆招牌豬舌包後,原本興趣缺缺的女同學吃完之後,原本的恐懼感消失了,並且讚譽有加,很神奇吧!不過,我最愛豬舌盤,白底藍花的瓷盤上裝著淋上醬汁的切片豬舌,佐以醃漬白蘿蔔與酸菜,入口厚實有嚼感,不至於太過油膩,配著熬煮許久的豬高湯,濃郁久久揮之不去。

DSCN3275
【豬心】

豬心,有很多吃法,保安路上的阿明豬心,可以加冬粉或是拌入薑絲,份量、價錢按人頭計算,乾拌豬心瀰漫著麻油香,吃起來很脆,而為了打發三十分鐘以上的等待時間,不妨順道領教老闆驚人的記憶力。

DSCN3278
【阿龍黑白切】

同一條路上的阿龍黑白切,店面狹長,用餐時間往往大排長龍,店門口的玻璃櫥陳列著琳瑯滿目的食物,從常見的粉腸、花枝,到小昂貴的蟳丸、鯊魚煙,每份統一價:二十元,像圖片中出現了五樣菜,總價100,台南人這種「吃巧不吃飽」、「淺嘗即止」的生活哲理,遠道而來的外地遊客可以體驗看看。

DSCN2244
【鎮傳四神湯】

位於赤崁樓斜對面、民族路上的鎮傳四神湯,一個銅板就能擺平的綜合湯是我的最愛,湯鍋旁擺著豬肚、豬小腸、豬生腸跟豬大腸,店員這邊剪一段、那裡切兩片,快速地裝進碗裡,倒入四神湯,加幾滴米酒,上桌時,深厚的香味早已融合在一起,絕非平價的同類產品所能及,豬腸跟豬肚也保持著極佳的口感。

DSCN2239
【石精臼羊肉炒】

不遠處的石精臼羊肉炒,是友人每次到台南必定造訪的店家,炒羊雜則是某次意外的驚喜,原本店家的菜單上只有羊雜湯,在朋友的央求下,用豆瓣、芥蘭炒的羊雜就出現在桌上,這家的羊雜並非碎肉,而是道道地地的內臟,相較羊肉的滑嫩,羊雜吃起來比較有層次,在這裡要提醒大家,不是每個羊肉攤都願意作炒羊雜喔!

不管是內臟或是下水,都有獨一無二的滋味, 下次來到台南,不妨鼓起勇氣提起筷子試試~

吉貝小道報(4) 空氣中飄流的地瓜香

「其實,蕃薯籤單獨煮就很好吃,最好再搭配一盤魚,啜著鹹液一起,鹹甜、鹹甜的;要不最基本的吃法就是蕃薯籤飯。」婆婆很興奮的形容著。

SHOHOimage001

秋天的吉貝,走出屋外,常會聞到一股甜甜的味道。那不是小時候湊在旋轉機器旁的棉花糖粉紅糖漿;也不是長大後,在百貨公司搧著試紙的茉莉香水;而是一股淡淡的,混合了太陽、風與植物的香氣。

那是,曬地瓜的味道。

來喔!來喔!曬地瓜

農曆六月中,吉貝的地瓜就開始收成,每年九月初,是大收的日子。一到八、九月,就會看到不少阿公阿嬤坐在地上削地瓜,或拿著耙桿將躺在地上的地瓜一一分離。

image003
幫地瓜翻身的七旬老婦

舊時沒有冰箱,加上身處離島,物資補給不易,豐收時的食物儲存就顯得特別重要。日曬、醃製是最常見的兩種方式。每當地瓜收成時,扣除了預備吃的新鮮份量外,其餘的,為了久放,當地人會將地瓜削成一絲絲,鋪在廟埕或家門前的廣場曬上兩天,待水分被太陽、被風帶走了後,「蕃薯」成了「蕃薯籤」,如此便可多放七、八個月。

image005
在地上接受風與陽光洗禮的蕃薯籤

不像現在因數量少而一顆顆的手工削,從前的蕃薯籤,是用像銼冰機一樣的大機器,幾個人在旁邊一起作業的,當地瓜小山慢慢堆高,再將其攤平、鋪放。「不像現在有乾淨的水泥地,以前蕃薯都放在沙地上曬,煮的時候,還會吃到沙子」阿伯笑笑,一邊削著地瓜皮,一邊說著以前的事,「還有,還有,以前艱苦時,連皮都沒有削就一起拿下去曬了呢!」

image007
狀似剉冰機的銼地瓜機 (翻攝自「石滬故鄉-吉貝嶼」影像冊)

最傳統的吃法

活力二人組,是我們第一個看到的地瓜達人。之所以稱呼他們為達人,那是因為,只要說起地瓜,他們會有一口的烹飪經或老故事。「蕃薯」,這個他們吃了幾十年的東西,是從前物資缺乏,沒有白米的替代品,最艱困的時代,總有最傳統的吃法。

像是「金瓜蕃薯菜頭蘡粥」,這可是老吉貝人聽到百分百會流口水的一道菜。他們將南瓜、蕃薯、菜頭蘡(小菜頭上的嫩葉)、扁仔小魚還有打碎了的土豆一起熬煮。融合了南瓜的香味、蕃薯的甜味、小魚的鮮味,最無敵的是,每一口吃進去,都還有碎土豆的沙沙感,樸實無華卻有多層次的口感,是我最愛的一道傳統菜。

image009
「金瓜、蕃薯、菜頭蘡粥」,難忘的在地美食!

小蕃薯的煮法也很特別。吉貝的小蕃薯分兩種,一種是收成過後,剩下較小顆的稱做「丁秤仔」(因長得像秤垂);另一種是種在咾咕叮仔田[1]上,因土壤貧瘠,難以長大的「蕃薯仔根」。遇到這種size一、兩口就可吃完的小蕃薯,他們會先用水稍煮過,再把大部分的水倒掉,留下一點水份用大碗倒扣住,再把「丁秤仔」或「蕃薯仔根」放在碗的四周開火繼續煮,如此便可留住水分,蕃薯皮也會因與碗的接觸而略略燒烤起來。

這種蒸烤齊下的煮法,可讓蕃薯內裡軟綿,外表焦脆,且因尺寸小巧,攜帶方便,成為小孩的零食與大人外出捕魚時,隨身帶著的充飢糧。

image011
內裡軟綿,外表焦脆的「丁秤仔」

「其實,蕃薯籤單獨煮就很好吃,最好再搭配一盤魚,啜著鹹液一起,鹹甜、鹹甜的;要不最基本的吃法就是蕃薯籤飯。」婆婆很興奮的形容著。

「我知道,就是在白米上擺上一小撮蕃薯籤蒸煮」。我自以為沒問題的說。

「不對、不對,以前可是一粒米九條蕃薯籤,艱苦的很」。

原來,這個我們自小就曾聽過家中長輩提的「蕃薯籤飯」,竟是九條蕃薯籤搭配一粒米,煮出來的。

image013
「小魚配番薯(籤)粥」是早期吉貝人最常吃的食物

台南蕃薯吉貝吃

從前吉貝人多,後山旱田種的蕃薯不夠,必須由台灣補給,且多數從台南來。一聽到關鍵「台南」兩字,我倆的台南人身份立刻被喚醒,我先是急著說,自己是台南人,住在哪裡哪裡云云;總是從旁記錄外加台語翻譯的攝影師阿傑,則是停頓了一下,眼睛突的亮了起來,說起了自己祖父的故事。

就像聽很多老人家說起當年事一樣,充滿了陌生的本土情調。好聽,卻也覺得距離遙遠。但聽過的東西總是會被放在腦袋瓜的某一處,等待著恰好的時機點,被勾引出來。

「爸爸跟我說過,爺爺從前年輕時種的蕃薯,很多都賣到澎湖去了」。沒想到,阿傑對祖父農耕的回憶,竟是在幾十年後,隔著台灣海峽,從另一個老人的往事裡,給抓了出來。

這些我們每天在吉貝看到的微笑老人家,是不是都可能在五十年前吃過阿傑祖父種的蕃薯?阿傑的祖父,是不是也曾參與過,這些公公婆婆們回憶裡的那段,吃著半發霉蕃薯籤過生活的艱苦日子?

想到這裡,那些曬蕃薯的動作,就不只是空氣中飄散的香甜味,而是蘊含了對過去的尊重與惜物。

聽著婆婆說「我現在都把蕃薯籤當作零食,沒事就拿起來吃吃,就像你們現在吃乖乖的感覺一樣啦!」。從前的主食成了現在老人家的零食,我吃了一口他們口中的乖乖,乾癟癟的,沒有酥炸脆片的喀啦聲,嚼一嚼,含蓄的甜味,卻很自然的混著唾液,跑了出來。

兒時的艱苦回憶,在歲月的滾動下,成了懷舊的美味。一顆蕃薯,連結了過去與現在,道盡了多少的生命故事。


[1] 咾咕叮,即珊瑚礁殘骸,又稱「砂砱」。吉貝西側海岸附近有許多咾咕叮,當地人會覆淺土,於其上種植地瓜,但因地瓜深根於咾咕叮上,養分不足,而難以長大。(閱讀「吉貝小道報」系列文章,請點選這裡)

大高雄的產物-城鄉情.心體驗

年底高雄縣市即將合併,我們可用更開闊的思維,不一樣的角度互相了解彼此。透過各鄉鎮的物產、歷史,瞭解互相的風土民情。

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作為一個都市型的社區大學,除了提供市民多樣性的學習管道之外,每學期更透過公共參與週,以共同討論的方式,讓更多民眾能夠掌握社會脈動,進而積極參與發生在我們周邊的各項大小事務。

高雄市第一社大自成立以來,致力作為城鄉之間交流的平台,透過共同購買,農村參訪,辦理農學講座與城鄉交流研討,除了讓都市端的民眾能更近一步了解我們的鄰居,彌平縣市長久所產生的落差,而年底縣市即將合併,高雄縣市居民更應該用另一種更開闊的思維,用不一樣的角度互相了解彼此。因此,我們將透過公共參與週,介紹各鄉鎮的物產,歷史,以及實際的活動體驗,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讓高雄市民更能了解當地的風土民情,深度探訪當地的人文與歷史。

時間:11月15日(一)~11月19日(五),晚上7:00~9:30

地點:校本部-前金國中後棟(高雄市前金區六合二路278號)

星期一(11月15日)19:00~21:30講題:重現甲仙文史過去的美好

講師:游永福(甲仙文史工作者)
體驗:朮米與焿水的愛戀-焿粽
講師:鄭名淑老師(裹粽達人)
內容簡介:文化,簡單來說,是生活的累積。
那麼,台灣的先住民到底擁有什麼樣的文化?又是如何來過日呢?我們邀請到踏查甲仙等內山地界多年的地方文史工作者-游師兄來與大家聊聊我們的先住民的生活。

image001480
鄭名淑老師(圖右)與地方一起製作的焿粽,攝影/鍾梅蘭。

星期二(11月16日)19:00~21:30講題:從綠色生活~談人與土地

講師:邱靜慧(高雄美濃愛鄉協進會總幹事)
體驗:米食體驗(有機米VS一般米)
講師:葉杏珍(農家小舖負責人、高雄縣微風市集顧問)
內容簡介:在台灣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過程中,農村從提供生產剩餘以及青壯勞動力的角色,慢慢成為城市居民假日消費的去處,不變的是,農村依然只是一個邊陲或附屬的角色。大部分時候,對於食物的來源,我們常常是毫無意識的,這場講座我們將從人跟土地的關係談到糧食自己率與綠色的生活方式,邀請大家共同來關注。

星期三(11月17日)19:00~21:30 講題:走找彌羅港的文化與特色

講師:張哲男(岡山社大榮譽校長、彌羅港文史協會創會理事長)
體驗: 皮影戲紙偶製作與教學
講師:蔡志華(彌羅港文史協會現任理事長)
內容簡介:十月的季節,是高雄縣海洋系列文化活動的開始。由於彌陀鄉早期盛產虱目魚,因此;就以虱目魚文化活動命名…..「虱想起」。彌羅港文史協會成立於2002年成立,並積極於2003年的虱目魚文化系列活動進行規劃「文化列車」,祈望能將彌陀鄉的傳統產業:皮影戲、虱目魚丸、斗笠…等,透過行銷的技巧,將每一種產品的活動,巧思一個令人記憶深刻的活動名稱,同時注入新生命。

星期四(11月18日)19:00~21:30講題:細說岡山(文史與產業)

講師:劉天賦(高雄縣綠繡眼發展協會理事長)
體驗:真假蜂蜜辨識與蜂蜜醋體驗
講師:賴姬杏(養蜂達人)
內容簡介:岡山三寶(羊肉.蜂蜜.豆瓣醬)家喻戶曉,籮筐會則是全省碩果僅存的傳統交易市集,至今仍每年固定舉行3次,吸引懷舊的民眾成群結伴而來,親身體會特殊的民俗文化,萬頭鑽動,熱鬧滾滾。雖然已逐漸轉型為大型商業趕集活動,現場仍處處充滿濃郁溫馨的鄉土氣息,以及歷史傳承的風味,是全省唯一從傳統過渡到現代的市集,淋漓盡致的表現岡山商業性格強烈的特色,代代相傳,歷久不衰;11/18我們邀請到在地的文史工作者也是地方的民間領袖來與我們談談岡山的文史與產業發展。

星期五(11月19日)19:00~21:30 講題:從金煌伯談六龜產業發展

講師:王鵬字(六龜觀光課課長)
體驗: 山城李子醋與品味藤枝山茶
講師:王鵬字(六龜觀光課課長)
內容簡介:在六龜鄉研發出金煌芒果的黃金煌先生,現年75歲。因體位辨認的問題,25歲才當兵。到金門遇到823砲戰。後來調回台南東門看守油庫。存油處在農業改良場的隔壁,閒閒無聊又不能到處跑,所以就在改良場看技術研究人員做配種的工作,這樣的經歷留下了金煌芒果出現的種子。縣市合併在即,六龜會因為合併後增加其產業收入呢?這次我們邀請到六龜鄉的觀光課長來與我們分享他對於六龜產業的觀察。

養生廚房提早開跑:

感謝『高雄市自然保健協會』晚上六點半~七點
進行教學與試吃活動,每天限量50份,邀請大家提早到校參與~

星期一: 花生米糕     星期二:古早味鹹飯
星期三:另類浮水羹   星期四:黑松蜜
星期五:梅子甜椒

※大高雄的產物市集預告

農家小舖(有機蔬果):11/15~19(星期一到五)
岡山產物(蜂蜜):11/18(星期二)
六龜產物(山城李子醋、品味藤枝山茶):11/19(星期五)

※感謝本校自主性社團與班級的中場成果發表。

星期一: 東方舞社
星期二:歌仔戲班、南台灣志工社
星期三:非洲舞班、自然生態社
星期四:高雄公民新聞寫作社
星期五:非洲鼓班

指導單位:教育部、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承辦單位:高雄市社區大學促進會
執行單位: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
協辦單位:高雄市原住民部落大學、高雄市社區型長青學苑、甲仙愛鄉協會、美濃愛鄉協會、彌羅港文史協會、綠繡眼發展協會、農家小舖、山城花語美好生活促進會、六龜鄉重建關懷協會

就愛老時光,波麗路西餐廳

對,來這裡是要點東西吃的,但我光是看到那些擺設,就只顧著拍照,連菜單上寫著「幾十年前這裡是相親的地點」都沒注意看。

1031-1

許多人問我:「你又不是那個年代的人,為什麼要去波麗路吃東西?」

那是一個烈日的週日。每回去台北,總不知道怎麼跟朋友約,就像每回朋友到南部都會問我什麼好吃,我總因為住家裡少外食,總說不出來有哪些店可以去一下、吃一下,我想台北的朋友也是這樣。加上週日一早,台北大稻埕,能去哪裡?

上網Google了一下迪化街一帶,突然看見「波麗路西餐廳」,有些年歲的餐廳。

友人說:「那好像很有名喔!」那好,就是這裡了!

1031-2
西餐廳當然沒有早午餐,也要等到11點30分才會開,我和朋友就在門外閒晃。波麗路有兩家,相隔幾間店面,兄弟分家,有一家的門口玻璃上貼著「製片優惠卡合作商家」的貼紙,讓喜歡台灣電影和電影場景的我,不顧價錢,失心瘋的,就決定「吃了吧!」

時間還沒到,我們左右徘徊,最後服務生讓我們先進門坐。問他:「能拍照嗎?」他沒拒絕,但就是不肯在營業時間前打開餐廳裡的燈。只好等待,待營業時間到來,開啟燈就像走進老時光裡。(但我想,搞不好連我爸媽都沒吃過這樣的餐廳)

我和朋友討論起這間店可能出現在什麼樣的片子裡?幾十年前的電影、電視出現,是沒什麼問題,那麼現在呢?2010年的現在,會有什麼樣的電影走到這裡拍呢?拍著現在的故事?如果有一個故事是現在的時空,走進這個老餐廳裡,那整體營造出的衝突感一定非常奇妙。

就好像一個小孩穿著父母的西裝、洋裝、皮鞋、高跟鞋站在鏡子前的感覺。

1031-3

對,來這裡是要點東西吃的,但我光是看到那些擺設、桌上的瓶瓶罐罐,就只顧著拍照,連菜單上寫著「幾十年前這裡是相親的地點」都沒注意看。想也沒想了點了排餐和套餐,豁出去的想要吃看看這個幾十年的餐廳到底有沒有那麼厲害!

1031-4
我從來不知道可果美還出了超級香酢,超神奇的。

等餐送來前,我拍下穿著整齊的老服務生(年輕服務生害羞的不給拍),餐來後,又得在相機上待上一會大家才能開動。

沒有吃過老餐廳的老味道,還真不習慣那些看起來跟我們平常在外吃的長得不太一樣的東西,連味道都不曉得如何形容。特別是幾乎每道菜都有中式勾芡的作法,讓人搞不太清楚到底是不是到西餐廳裡了。

不過無妨,吃東西是目的其一,拍照看老地方,才是重要的目的。

波麗路的餐具很有趣,都是白鐵色(還不是那種會反光的鏡面),連飯都不是裝在盤子裡。每道主餐一來,我們都會好奇的看著它打開的樣子,而每一道都跟我們想像的不一樣。而每一次,我們都會請問年輕的服務生,那些菜是什麼做的?問到都不好意思了起來。

1031-5

只有少數像是餐前的餐包,是比較跟記憶裡長得一樣、味道也差不多的,其他就連牛排吃起來的感覺也不大相同,濕濕水水的,彷彿是燉煮的,而不是由鐵盤煎熟的(我的牛排還沒有ㄑ一、ㄑ一、ㄑ一的聲響哩~)

1031-6

1031-7

至於餐後飲料跟甜點倒沒引起我的注意,反而是送上咖啡用奶精和糖罐讓我按了幾次快門。

1031-8

大概是我太少上西餐廳,所以大驚小怪的覺得它們特別,但也大概是我已不知道像這樣的西餐廳,還能去哪裡看?比照起現在的都市人,要什麼有什麼,沒有所謂特別的日子應該去到特別的地方,很多店都長得很像,很多料理也都沒有什麼太過特別的味道,我們對這些都太過熟悉,好像也沒有什麼特不特別了。

朋友回家,媽媽問:「你們今天去吃什麼?」他說:「去波麗路。」媽媽問:「你們年輕人,怎麼會跑去那裡啊?」

離開波麗路後,我們去拜訪即將要離開台灣,拍賣過去收藏老東西的許倒立。他說著與他同是住在迪化街附近,他樓上國外鄰居的習慣,他說:「他每天都出去外面繞一繞,有看到哪裡有在拆房子,就會看見一些老東西回來跟我說。」然後他停頓了一下,又說:「這裡,每天都不一樣,每天都會少掉一些老地方。」

這,大概就是我決定吃波麗路的原因。雖然口味非常不合。但是在它進入歷史前,我希望還有一些照片留在我的相簿裡,還有一些記憶,留在腦海裡。

波麗路西餐廳相片集http://www.flickr.com/photos/sunline/sets/72157625080257940/

【黑潮書寫16】南洋來的非洲客

吳郭魚融入台灣環境,成為重要的養殖漁業之星,但也是兇狠生態殺手,消滅無數本土魚類。無論是非功過,身分百變的外來客,已成為台灣一份子。

「南洋鯽仔要喫就要喫鹹水的,淡水的歹喫,攏臭土味。」

偶而,餐桌上出現紅燒吳郭魚的時候,我媽總是會這樣說,一是表明這隻魚的來歷,二是宣示這隻魚沒有異味。但我一直不懂搞不懂為什麼吳郭魚可以住在海水又可以住在淡水?後來才知道原來那簡單的一句話藏了許多玄機。

特01
老闆說顏色深的是鹹水鯽(台灣鯛)、顏色淺的是淡水鯽(吳郭魚)。

河洛話的「南洋鯽仔」指的就是吳郭魚,雖然在台灣的溪流湖泊中隨處可見,但牠卻不是台灣原產,而是位是個道道地地的外來客。民國35年,由吳振輝與郭啟彰兩位先生從新加坡引進的13尾魚苗為台灣最早的種源,也因此而得名「南洋鯽仔」以及「吳郭魚」。

不過吳郭魚並非原產於新加坡,最初被引進台灣的種類是產自非洲坦干伊克湖的莫三比克口孵魚(Oreochromis mossambicus)。原棲息於淡水湖域的吳郭魚來到台灣後歷經多次的雜交、育種改良,目前在台灣的品種繁多,依品種不同又被稱為「福壽魚」或是「尼羅紅魚」。

因此我們習稱的吳郭魚其實並不是指某一種魚,而是泛指一群歷經多次雜交的混種魚。其中有些品種能適應鹽度較高的環境,肉質較細嫩且無異味,這就是為何我媽會說鹹水吳郭魚比淡水吳郭魚好吃的原因。

早期剛引進台灣時,政府曾大力推廣養殖,鼓勵農民將吳郭魚混養於池塘或是稻田中,民眾則常以豬鴨的糞便充當飼料餵養,因此吳郭魚在老一輩的印象中始終是低價且難登大雅之堂的魚類,料理方式也多半為紅燒,以香料調味掩蓋魚肉的土腥味。

但隨著養殖方法的改變以及技術的進步,加上政府的輔導轉型,部分口感好肉質佳的吳郭魚品種已經被更名為「台灣鯛」,從傳統市場躍進超級市場,搖身一變為鯛魚片,在超市賣場的冷凍架上隨處可見,料理方式也從傳統的紅燒變成能清蒸、煮湯甚至可以當生魚片,抹點鹽和胡椒直接燒烤亦是原汁美味,料理方式的多變也顯示出台灣鯛優質的肉質。

特02特03
(左)超市裡的吳郭魚。(右)紅鯛魚也是吳郭魚的一種。
特04特05
加工製成鯛魚片,因為方便料理頗受歡迎。

孔夫子說:「必也正名乎!」吳郭魚改名台灣鯛後大舉攻進各式的快餐、火鍋、以及燒烤店,印象中昂貴的鯛魚料理突然變成了平價的國民美食,誰說取個好名字不重要?養殖吳郭魚還不只是內銷,在1993年到2000年間,台灣更曾是世界最大的吳郭魚出口國!這樣戲劇性的轉變還真像是醜小鴨變天鵝,但這亮眼的表現是要付出代價的!

由於生長快速,繁殖力強且對環境耐受度高的優點,吳郭魚成為重要的養殖魚類,然而這些優點也讓牠迅速的在台灣水域站穩了一席之地,成為台灣入侵最久且分布最廣的外來魚種。目前台灣各大河川的中下游水域都能見到牠的身影,強悍的領域性以及護幼行為加上雜食的習性,讓吳郭魚變成了台灣淡水魚類的夢饜,龐大的族群數量嚴重擠壓了本土魚種的生存空間,對水域生態造成極大的衝擊。

從遙遠的非洲輾轉經新加坡來到台灣,吳郭魚落地生根融入台灣的環境,也住進了每個人的回憶與生活中,不管是廚房餐桌上的紅燒魚,或是夜市火鍋裡的檸檬鯛魚。這位外來的客人現在已是重要的養殖漁業之星,餵養著無數的台灣人民,同時牠也是兇狠的生態殺手,消滅了無數的本土魚類。無論是非功過,這位身分百變的外來客,早已成為台灣的一份子。

特06
嘉義東石的台灣鯛養殖池收穫作業。

特07
收穫的台灣鯛用卡車運送。

特08
收穫時先過磅秤重。

(本文為「看啥小魚可以吃」專欄最新作品,作者為黑潮資深海上生態解說員)

(閱讀更多「黑潮書寫」系列文章,請點選這裡)

豬血糕的記憶

記憶中,暗夜裡,以孔明車或機車承載熱呼呼肉粽和豬血糕的小販騎遍大街小巷,叫賣著 di~huei~kuei~(豬血糕)~,便向父母索求銅板奔出大門….

學畢業後,多在台北盆地以外打滾,四界走踏的最大心得是,台灣雖然小小的,但地域差別可不小,腔調、辭彙就不提了,就連飲食風格也是大不同啊。

其中,諸如吾人上北去國立台灣圖書館(央圖台灣分館),回程去搭捷運時,會在街角買的豬血糕便為一例。豬血糕也者,為吾人自細漢到大漢都很熟悉的平民滋味,但及長才發現一跨出台北盆地,這美味的蹤影就越來越稀淡。上上次去圖書館嘗得此物,是和一位自細漢便在高雄長大的八旬長者,問他嚐過豬血糕否?他微笑地搖搖頭說沒有,我買了兩支,我們當場吃將起來,他也直讚好吃哩!

4143708260_1cdd8c3511
此台灣圖書館前的豬血糕是撒芫荽先於滾土豆麩….

腦海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小二三前,那還沒有24小時便利超商的時代(約莫是1980年代中),過了晚上十點,唯二吃的到東西,除了燒肉粽,便是豬血糕。記憶中,暗夜裡,以孔明車或機車承載熱呼呼肉粽和豬血糕的小販騎遍大街小巷,叫賣著「di~~huei~~kuei~~(豬血糕)~~」,是時,便向父母索求銅板,奔出大門,將悠緩行駛的小販攔下。「一隻豬血糕」童稚的我略帶羞怯地吐出購買的品項,然後將銅板遞出,以父母的辛勞所得,交換到一隻熱騰騰的豬血糕,溫暖暗夜餓到咕嚕作響的胃袋。

這裡所稱的豬血糕,應是台北獨有的處理食法。其步驟為將蒸籠中的豬血糕取出後(會以一隻籤仔籤著),沾上豆油膏,再放到土豆麩堆裡滾一滾,待其沾滿土豆麩,再撒上一點芫荽(香菜)。而小販保存豬血糕的四方蒸籠,則是至今仍醒目的影像記憶。這東東,可是我們那個年代的童年美食。

說也奇怪,這東東在我上中學後,便很少出現。倒是唸高中時,每兩三個禮拜便去一次的光華商場前有一攤,那攤也是我極常光顧的。豬血糕的滋味,也因此和光華的舊書味深深連結。說到這,「那個時代」,央圖台灣分館便在光華商場對面哩~~~。

十年多前初來打狗,發現裸身赤體的豬血糕被稱為「米血」,嚇了一跳,而此東西通常是在黑輪攤出現,這和台北又有不同。

大學畢業後, 隨著生命旅程的漂浪它方,每番回鄉,除了會一嘗南部吃不太到的米粉湯、滋味差異大的炒麵,豬血糕也是令我縈懷不已的必嘗小吃,每當咬下了那軟中帶韌,Q感十足的豬血糕,味蕾食感便提醒自己~~啊,回到家鄉了~ 。


豬血糕,連結著我從小學到高中的記憶。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