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一會:台東秀明自然農法市集

這是在地、樸素的農夫市集,沒有華麗的布置與精采的活動。 只有讓更多在地朋友,直接面對親自耕作的農夫,摸到、看到新鮮採收的農作物。

台東 秀明自然農法 農夫市集

一群生根在台東的專職農夫,共同以純淨的「秀明自然農法」無農藥無肥料栽培農作物,除了草葉堆肥,不用任何化學或有機肥料,更不用任何化學或有機之防治病蟲害資材,純然信任土地與植物的生命力。幾年下來,土壤更乾淨了,農作物展現出大自然生命的純淨本質,種植的蔬果具有獨特的香味與口感,農地上也出現多樣與多元的生物。

我們幾個農夫持續進行全家的月聚會,分享技術、快樂與經驗,在農地上耕耘,沉浸於農業的喜悅,也感受到大自然的生命喜樂。很盼望讓更多在地的朋友,一起分享我們的感受、發現農業的美好,因此自兩年半前起,每半年舉行一次台東的「秀明自然農法農夫市集」。

這是在地、樸素的農夫市集,沒有華麗的布置與精采的活動。 只有讓更多在地朋友,直接面對親自耕作的農夫,摸到、看到新鮮採收的農作物。可以單純逛逛,也可以找農夫聊聊耕作心得、對環境的思維。

xiomiguntitled1

台東的幾個農夫家庭的攤位,將有稻米、當季水果、自用之蔬菜、農產加工品,還有一些小點心。 我們都是親自耕作的小農,沒有數量很多的農作物,晚到的朋友也許向隅,只好先說抱歉!

除此之外,幾個農夫的好朋友過著自然的生活,如自然材、非洲鼓、荒野保護協會台東分會等,我們也邀請一起來分享。

我們的市集沒有任何政府或民間團體協助,只有「誠品台東故事館」基於社會責任,提供寬敞便利的場地並幫忙宣傳。

誠摯歡迎台東或外地的朋友闔家光臨!

日期 / 時間:2011 年 1 月 22日 (週六) / 早上 9:30 下午 13:00

地點: 誠品台東故事館 (台東市博愛路 478號) 後方院子

09:30 – 13:00【秀明自然農法 農夫市集】

* 農夫耕作的農產品展售 * 自然生活分享:非洲鼓、荒野保護協會等誠品後院

11:00– 12:00【環境紀錄片】

社區的力量~ 古巴如何度過石油危機

(美國發行紀錄片、英語發音、中文字幕、53 min.)

誠品2樓藝文空間*自由入場

13:10 – 13:40【自然演唱】

演唱者:曾意晴 (荒野保護協會解說員, 台東Message樂團成員,歌仔戲歌者)

誠品後院  *自由入場

聯絡人:林義隆 / TEL:0916-146102

untitled2

四草大橋下的海底世界

看著這長幅的海底世界塗鴉,不斷想起楊煥「……小弟弟夢見他變做一條魚在藍色的大海裡游水。」的詩句,剎那間,我彷彿長出鰭、生出鰓,躍入海中……

shuo;h;o;01

2004 年 11 月底,隻身前往大阪旅行,抵達當天下午,立刻搭乘地下鐵中央線來到位於天保山的海游館。海游館仿地球火環帶設計,參觀步道繞著巨大的柱狀玻璃缸緩緩下降,還記得隔著厚厚的玻璃望著裡頭的鯨鯊,牠緩慢、自在地泅泳,無憂無慮,那次與鯨鯊的相遇至今念念不忘……

02

多年之後,我在友人的 FACEBOOK 看見一本相簿,裡面全是她歡欣雀躍的身影,背景剛好是巨大的鯨鯊。詢問之下,才知道拍攝地點在四草大橋下的橋頭海灘公園。

03

03-1

沿著安北路向西騎到路的盡頭,剛好是四草大橋的起點,越過路口後,看見虎鯨像右轉就能抵達橋頭海灘公園。這個地點的易達性極佳,卻人跡罕至,即便是假日,也只有幾個單車騎士沿著木棧道彎過橋下,在鹽水溪堤防上乘風而行。

04

這段繪製於四草大橋橋墩,約一百公尺長的海底世界塗鴉,完成於2009 年1月,是由 IWM藝術塗鴉推廣團隊與塗鴉藝術家-MR. OGAY 所聯合創作。從章魚、海豚、鯨鯊、鯊魚、海鰻、水母、浮游生物到寄居蟹、海龜、企鵝應有盡有,就連不甘寂寞的海龍王也來參一咖!

以下就是橋頭海濱公園精采的塗鴉:

05
入口處的水母、浮游生物

06
巨大的章魚哥,左邊有顆愛心

07
還是章魚哥

08
珊瑚叢中的海豚和海龜

09
看起來是用罐頭當殼的寄居蟹

10
潛水夫與海豹、企鵝、虎鯨

11
穿 BIKINI 的不明生物

12
盛氣凌人的海龍王

13
幫他拉車的是兩條海鰻

14
咬住鯊魚不放的潛水夫

16
有點斑駁的鯊魚先生

17
鯨鯊登場

17
在塗鴉盡頭的對面,有條燈籠魚,表情有點曖昧,正目不轉睛地看著一臉無奈的蝦子

當我看著這長幅的海底世界塗鴉,我不斷想起楊煥「……小弟弟夢見他變做一條魚在藍色的大海裡游水。」的詩句,剎那間,我彷彿長出鰭、生出鰓,躍入海中,消失在浪花裡……

(本文轉載自2004-2010年行政院新聞局製作之「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

搶救阿朗壹─來自千古的人間約定

阿朗壹不只是最後海岸線,而是台灣僅剩海洋與群山之間,唯一沒有道路橫斷的區域,生態從山到海,用著自然的方式存在,原始成為一種永恆。

5250749566_9bf226386a_z

它叫「一棵樹」,不知樹名,喜歡這棵樹,孤傲的迎風,站在山與海的邊界,彷如一種象徵,不離不棄,相守在古道的自然靈魂。

走入阿朗壹,才會瞭解在壯闊的山海之間,甚麼是真心的愛。

在濤聲與風聲的交織中,才能感受真實的自然,那是再多經費也建不出的珍貴所在。

阿朗壹不只是最後海岸線,而是台灣僅剩海洋與群山之間,唯一沒有道路橫斷的區域,生態從山到海,用著自然的方式存在,原始成為一種永恆。

搶救阿朗壹,不只救古道,不只救海岸,更是搶救山與海自然交融的永恆,人類無權再碎裂這樣的歷史寧靜。

擠滿人群的屏東縣政府大會議室裡,屏東環盟洪輝祥理事長與屏東教師會朱玉璽老師,坐在椅子上等叫號,因為他們想要面會縣長,搶救通過環評的阿朗壹古道。

他們當然認識曹啟鴻縣長,但是在趕時間救古道的心情下,找到縣長面對面時間,最快時間能和縣長見面,討論搶救台26縣道開發的問題。

拼環運,要激昂、要悲傷,各種形式都有,但是拼到縣長面會時間也要上場,那樣的景況,讓人覺得有點—-淒涼。

面會時,曹縣長願意挺身幫忙,這位從以前被稱為曹老師的縣長,從政多年理想未變。針對台二六環評審查通過,屏東縣府以未邀請地方首長列席,像花蓮縣長還留在閉門會議中發言,這種有失尊重的程序瑕疵,找尋覆議的可能性,或是由縣府指定文化景觀,延緩工程的開發。

在縣府之外,一股凝聚的力量,迅速在網路上串聯,走上街頭訴求保護阿朗壹,很多人開始愛上阿朗壹,部分人開始動身朝聖,彌補認識台灣的地理缺憾,更多人感傷才愛上就得道再見。

愛生態環境的人們,大家都在想辦法搶救,一條不該被破壞的古道。問題是,面對環評這個失衡的機制,擋不住不當開發,反而一通過,成為開發單位的護身符,「通過環拼、開發有理!」

台二六有條件通過環評,說穿就是蘇花快模式,放棄原有路廊,以移動路廊,隧道工程做局部改善,38公里的蘇花快有條件通過,6公里的台二六也同樣有條件通過。

有條件通過,世俗一點說法就是「頭過身就過」,一堆環境審查畏懼被退案、否決或進麻煩更多的二階環評,退而求其次的方法,就是求個「有條件通過」。反正台灣那有事後違反條件的開發案,因此全面停工,偉大的環保署找一件就好,不要找那種違法被拆除的案子,或是政治角力的核四,找一件違反條件停工的例子,來說服困惑的大眾。

問題是,沒有嘛!頭過身就過,所謂有條件通過,不就是降格通過或妥協通過。一過,就是一路奔馳,開發到死。

當先期的工程完成,道路已經壓迫到「一棵樹」旁,空氣不再清新,聲音驚擾來訪的鳥族,變化的環境,讓成長成為一種困境。

台二六有條件通過,過關的有條件,傷害著太多的生命、文化、地質、景觀,甚至民間社會的期待。但是所有造成的問題,語意模糊不清,聽不清所謂內移200公尺、過山挖碎道、生態廊道設計,倒底真實救濟了什麼,甚至不願意花點時間,將所謂生態補償方式實際實驗一番,看看成效如何,就只是報告上的文字書寫,為通過的有條件通過,台灣環評的真實素質。

台二六真實問題是什麼?問題是阿朗壹什麼都不是!它是人們心中的聖地美境,卻是官方眼中沒有任何「法定地位」的荒地,沒有全面的生態、遺址調查,沒有指定的法令保護,於是根本不知會傷害什麼,審查的模模糊糊。

劉益昌老師是愛環境有風骨的學者,他說阿朗壹古道原名琅橋卑南古道,從滿州沿海岸到大武,長期以來沒有指定遺址讓人遺憾,甚至大規模考古研究也未展開。他強調在台灣古文化研究形態上,通道形式的場域,通常最精采豐富,原住民不同族群走過阿朗壹,漢”番”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甚至清兵的移屯,日本最早入台的駐軍,阿朗壹文化資產的價值很高。

我想,用台灣古代絲路,形容阿朗壹一點不為過。

阿朗壹文化價值高,地質景觀也不差,長期關心阿朗壹的屏東教師會,從十年道路開發被規劃,就一直關心這個阿朗壹的命運。

三年前舉辦地質之旅,在宋可泰老師讚嘆聲中,這個中央山脈尾閭的地質景觀,南田到旭海的六公里古道中,有綿延數公里的礪灘,有海蝕風蝕的礁岩,甚至等著被隧道打穿的岩層,都記錄著百萬年前台灣的地質密碼。

像岩壁上S型的岩層,不說不知道,那可是早期環境的驚天地動,才能將一個沈積的平面岩層,彎曲到超人般的S型樣貌,顯露在岩層外,國際學者當珍寶,台灣卻要開隧道,建道路。

至於生態,簡單說阿朗壹,幾乎已經是台灣唯一綠觿龜願意上岸的地方,因為原始未開發,沒有車聲、沒有光害,更沒有喧囂的遊客。

長期以來,為了保護軍方的神秘九棚基地,從佳樂水到南田這段台二六,如同一個軍事禁區,開發台二六,誰說誰就有些洩漏國防機密之嫌。也正因為這樣的禁區,造就山嶺、沿海之間,豐富的動植物生態,別說還不清楚的陸域、海岸生物,甚至隱密的昆蟲生態,也是尚待探索的一大領域。

不清楚會傷害什麼,就有條件通過,就像中了莫名異毒,沒查沒驗,揣出一罐生態補償萬靈丹,吃了包不死,結果沒一個活,阿朗壹中了毒。

現今旭海–南田段,有條件通過,接下來的危機在旭海–佳樂水段,台東想接墾丁快速引入觀光人潮,墾丁也想接旭海溫泉延伸冬季旅遊,做台二六做半段效益不大,那些等待的觀光業者、土地掮客,真正需要的是墾丁到台東全線通車,公路總局最早規劃就是如此。

一旦北邊的南田—旭海通車,南邊剩下就是橫越港仔沙漠與南仁路接佳樂水的二段道路。現今,九棚軍方退縮入山,沿路留下空營房,建路不太會有意見,國家公園管理下的南仁山保護區,其實沿海已建有南仁路,爭議較大的橫越港仔沙漠,國家公園也是在保育反對聲中,修建拓寬穿越風吹沙道路的記錄,保護區開路,國家公園不是沒做過。

寫這些道路實況,並非提供開路參考,而是強調一旦南田—旭海段開通,就是全面崩解的開始,現今風聲緊,絕口不提開通南段,幾年之後,大概又搬出北段都蓋好,南段為何不連通,道路已經蓋一半,乾脆完全貫通。

墾丁大街旅遊業者,分析的很直接,冬天墾丁人少,一旦墾丁到旭海溫泉通車,一個半小時內來回,比墾丁到四重溪溫泉還近,冬季的墾丁旅遊業賺錢翻一倍,打破長期以來墾丁附近無溫泉的問題。

開發壓力大,早是公開秘密,台東、屏東都有開路壓力,有人要工程、要值錢的礫石當砂料,有人要土地增值,出脫手上沈寂已久的土地,有人要經營觀光,大賺東西遊客錢財。賺錢當然不是壞事,問題是以台灣保留最原始完整的海岸、陸域,作為賺錢的祭品。

道路上的南田居民,會因一條路而繁榮?為了開路,村裡大動工程,挖排水溝,建設道路,未來門前多了道路,卻少了一塊生態美境,一部份村民等待核廢場定案後的補助,一部份村民希望留下阿朗壹古道,讓它成為南田生態旅遊的腹地,成為部落的共同資產。

但是開發完成後,建橋開路,破壞了地景,車子將會快速通過,趕往台東,趕往旭海,不會有太多人願意留下,聆聽有關阿朗壹古道與居民的關係。

至於,哪一棵樹的最後命運是什麼?為了保護海邊道路,很快會岸邊會填上消波塊,就像傳統濱海道路的防護工程一樣,海岸成為巨石軍團。

「一棵樹」將會消失。再看最後一眼吧!阿朗壹開始消失的生靈。

大家不捨得,一心想搶救,困難是環評已過,翻盤不容易。

現今,能做的有集體商請屏東縣政府,迅速指定文化景觀,以環境狀況有變,以環評法18條,進行事後追蹤,甚至再作差異分析。另一方面,請求監察院針對環評過程中行政程序有無疏漏,行使糾舉權,作出急速處分。

甚至,齊聚更大的社會輿論,讓政府宣佈放棄開路,畢竟這是一項公共建設,環評有條件「保證」能蓋,但是政府可以考量效益決定不蓋,無關私人開發廠商的利益,單單純純的公共工程停建。

但是,從體制上的環評中被放棄,還是該從體制上爭回阿朗壹的價值,就算群聚社會輿論,讓政府宣佈放棄開路,後續還是必須爭到阿朗壹古道區域的法定地位,永遠避開人間的是是非非。

台灣太多的地方,來不及認識就消失,或是在消失的前夕,抱著搶看的心情,仿彿瞻仰遺容,阿朗壹如此,大城濕地如此,甚至許多美麗農村也如此,國家老是在做讓人遺憾的事。

阿朗壹很美,台灣珍貴的原始海岸景觀,就算當樣版,也該留下這一段,讓後世的子孫,知道沒有道路,沒有消波塊,沒有燈光,在山和海自然相接的區域內,生態何其美妙。

一棵樹,在海風與浪濤中,從小苗到大樹,撐過嚴峻的環境,以自然之姿堅毅生存,但是面對人類開發的野心,阿朗壹毀了!最後自然海岸聖境消失!一棵樹將以無言悲傷,書寫道別的墓誌銘。

為保留阿朗壹再奮鬥吧!畢竟它以自然姿態存在至今,如何能讓它在貪婪時代中走向毀滅!

搶救阿朗壹,持續行動中~~~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

羅山村的滋味(二) 農家的飯桌

晚餐,在羅山農家的飯桌上,有自家種的油花菜、有自家養的魚、還有自家曬製的福菜湯、還有自家種的羅山米。清甜的蔬菜肥潤的魚,而那一碗羅山米真是好吃極了!每顆米粒上包覆著一層光亮的濕潤…

終於林阿伯要開始做豆腐了,

阿伯清洗著機器石磨,淑萍清洗的則是真正的老石磨,看老少兩個清洗物品,可以感受到周遭清淨的居家由何而來。清洗好的老石磨放上圓形磨石,把鐵製把手掛上去,石磨就開始可以運作了。

這傳統石磨,還是第一次看到它真正運作的狀態,操作起來不會太費力就能推動磨石,但是需要些使力的技巧。木匙舀入黃豆,白色乳汁就泊泊從石塊間流出來了,看起來有點神奇。我用手指搓搓豆泥漿,很細緻的感覺,跟機器磨豆機只是時間效率上的差別。

b01 b02 b03

機器的石磨也一起磨著豆,

很快的磨好的豆汁倒入大灶上的圓鼎開始加熱,大鏟子要來回的刮著以免黏鍋,下面是用瓦斯爐代替柴火,阿伯說起以前用柴火燒豆漿,煮滾充滿泡沫的豆汁,在柴火拉出之後還是充滿炭火熱度,難控制火溫的情況下,很容易豆汁就湧出來了,相當的麻煩。

連豆渣煮好的豆漿倒入濾布,擰轉時用著一只木製釜鍋蓋,開始一壓一轉擠出豆汁。這真是好方法啊!以前我老是為著滾燙的豆汁擰乾而傷腦筋,這麼做也不會燙傷手。

擠出來的豆漿,再倒回大鼎再加熱一次,我們在這裡先嚐了一點豆漿的滋味,一小杯的豆味很溫和帶點甜味,比起進口黃豆的豆味更柔,也充足的濃郁,這樣就很好喝了,更期待接下來這一塊豆腐。

b04 b05

泥火山豆腐最特別的是點鹵的部分,用的是取自下方的一小潭火山泥水,這泥口整天冒著泡,濃濁的泥水嚐起來有點鹹味,沉澱之後就是用來凝結豆腐的鹵,泥水有時候會被灌溉的田水稀釋,因此濃度並不一定都相同。

看到一勺泥火山水已備好在灶上,

我已經預備好要專心的看林阿伯怎麼點鹵的過程。豆漿慢慢加熱了,泥火山水一倒一攪,再等待豆漿滾動,再一倒一攪,再看看凝結狀態,等到凝結塊越來越大,水份變的清澈時就可以停止倒入泥火山水了。

b06

真是令人驚奇呢!原來一切都靠目測跟經驗來點鹵呢,泥火山水一沖豆漿溫度會下降,再等滾了溫度上升再沖,看凝結的狀態再續加入泥火山水,直到凝結的狀態完成。
這也是應對泥火山水的濃度而調節的,濃度的高低會影響豆腐的凝結,一次加一點的方法,用眼睛觀察到最好的狀態就停止了。雖說是目測,但是豆漿與泥水兩者的比例,也是經驗所累積的。

接續下來,林阿伯很快把凝結好豆腐碎團一勺勺舀入豆腐木框中,四折好棉布蓋上木蓋,雙手用力一壓出水來。壓沒多久就要拆模了,我心裡想著這麼快啊!豆腐凝好了嗎?不會癱掉嗎?

豆腐就這樣一方展現在眼前了,跟鹽鹵或石膏的不同,沒有破花的過程、壓製的時間也很短。在沒有精確的秤量跟溫度計條件下的做法,我想這樣的作法才真正的是農家豆腐。

b07 b08

這塊豆腐的滋味也真是不同,

很快的一塊豆腐擺上桌了,我還不習慣讓長者端上食物服務,林阿伯又把手削的竹筷跟醬油、芥末遞上來了。我夾起豆腐往嘴巴送,滑丟的就進了食道,再夾起一塊仔細的品嚐,還是不消兩下就下肚了,繼續的夾起豆腐,很溫柔的豆香,舌腔之間有著淡淡的甜味。豆腐的樣子充滿孔洞,看起來有點粗糙,但入口質地其實很有彈性、很滑嫩。我用筷子折了折,像是會做瑜珈的豆腐,拉筋折腰都不會破裂。我開始想她煮火鍋的滋味,或是煎個兩面赤黃下點珠蔥跟醬油的樣子…

原本擔心一板豆腐吃不完的困擾,結果一吃就去掉四分之三塊,剩下一塊時筷子趕快煞車,留著留著!看是早餐吃也好,別那麼快就吃完了。

b09
b10

晚餐,在羅山農家的飯桌上,

有自家種的油花菜、有自家養的魚、還有自家曬製的福菜湯、還有自家種的羅山米。清甜的蔬菜肥潤的魚,而那一碗羅山米真是好吃極了!每顆米粒上包覆著一層光亮的濕潤,乘在碗裡冒著熱熱的甜香氣息,在嘴裡米粒很柔軟帶著Q度,嚼幾口甜味就溢出來了,怎麼這麼好吃的米呢!這餐又破例的添了飯,在離開羅山村的好幾天,舌頭也還想念著羅山米飯的滋味。

在羅山村,人、稻田、樹與水,這一切是這樣理所當然卻也不簡單的存在著。

我看著林阿伯有著沉靜勤快的樣子,不太像鄉下人呢!在羅山每天吃慣了這裡的米飯,喝慣了這裡的水,去哪裡應該都會不習慣。這應該就是風土吧,水跟土地養育了稻米、黃豆、蔬菜、雞魚、樹、還有人。

離開的早晨,配著柔嫩的豆腐,喝足了香甜米粥~是羅山村的滋味。

b11

羅山村的滋味(一)

外面的空地,林阿伯已經勤快的曬起黃豆莢了。熱力讓豆莢時而彈跳,剝剝聲響,這片曬黃豆像是帶著生命活跳著,在眼前時起彼落不停的爆開。

不管怎麼樣,我想來這裡看看火山豆腐。

幾年前,知道花東羅山村出產火山豆腐,一直想來看看,但總是沒有機會成行,上過合樸豆腐班之後,更確認想來的動機,還好有先上過豆腐班的經驗,也讓這趟羅山村火山豆腐的認識更深刻。

從富里站下車,在夜色裡看不到羅山的面貌,隨著車行感覺往著山裡緩緩盤轉,進到一個安靜的村落,四周寧靜中我只能用嗅覺跟空氣中的冷暖來感知這個村子。冬夜裡,山窗螢提著小燈繞旋而飛,先睡一晚車程的疲累吧,明早天亮再來好好看看這村子面貌。

微微窗色轉白就被搖醒,早起的人催促著一起去看雲海,身體的疲累還包裹在溫暖被窩裡,空氣中有濕冷的氣息,我只在腦海裡繚起一片霧白,繼續的睡進晨雲裡。再起床時,已經是早餐時分了,像往常的喝了杯一天最早的溫開水,羅山的水很溫柔順喉,帶點微微的甜,舒坦的迎接認識羅山的第一天開始。

早餐,已經預備在木桌上了,是小菜白粥的農家味。先喝了口米湯暖胃,滋味濃滑~真是好粥,很少在外出時吃到好粥了!除了這白粥,桌上有小碟深濃色蘿蔔,合著白粥嚐,鹹脆之後帶著發酵的酒香,啊~真想讓父親嚐看看呢。之外,還有一碟清甜的菜心,菜埔煎蛋、豆腐乳…。這餐白粥,破例的連喝了二碗半,真是滿足。

cmkipp-400

外面的空地,林阿伯已經勤快的曬起黃豆莢了。攤開在大片陽光下的豆莢,熱力把豆莢乾燥的同時,聽見滿場豆莢時而彈跳,剝剝的聲響,我蹲在旁邊曬著冬陽同時觀察著豆莢如何彈開的,這片曬黃豆像是帶著生命活跳著,在眼前時起彼落不停的爆開。

初冬採收的這些黃豆,是大大有名的花蓮一號,我想到上次豆腐班每個人珍貴的分到一點種在田裡覆土澆了水。花蓮一號在羅山村曾經消失了一段時間,又從花蓮農改場取得豆種,黃豆才重回羅山田地。黃豆在這裡一年兩收,量少的人工栽培,黃豆田就種在村子上方層層梯田地,種黃豆並不輕鬆的,雜草跟黃豆比長大速度,遇上颱風時腰折了豆苗得一株株再扶起,種黃豆的年輕淑萍這麼說著今年遇上的辛勞。

而豆株成熟時,一串豆莢有大有小,有時下面豆莢已經飽熟上面還是幼小,太陽一曬比較快熟的都爆裂在田地裡,人工採收是一株一株看成熟度分批採收的,收穫時是一整株剪下的,這時就需要犧牲一些不成熟幼小的豆,收好的豆株連枝一起用陽光曝曬,再用機器脫殼儲藏。

相對說到國外大面積栽種的黃豆,除了前置的雜草整除,噴藥去蟲,到接近成熟採收期,再噴灑落葉劑強迫讓豆莢成熟,以機器一次採收去殼,再用設備烘乾。倘若成熟期曬的陽光較足夠則又標示稱為陽光黃金豆,是價格較高的進口黃豆,採收到裝船運送的路途大約會經歷上幾個月,這也就是平日市場看到的豆腐、豆乾、各類豆製品的黃豆原料,一般市面上已經見不到本土黃豆的豆製品了,而黃豆的重要性幾乎是可列為民生必需品,竟然多數都是依賴進口。

花蓮一號黃豆的種植,目前數量還是很少很少的,也只集中在花東區域,在這裡看到花蓮一號被大片栽種著,心底有說不出的喜悅。而羅山的泥火山豆腐,特別可貴的是使用自己栽種的花蓮一號黃豆來製作,羅山農家種植的黃豆只留做豆腐用並不外賣,還沒來到羅山前還不知道火山豆腐的黃豆是這麼來的,這是多麼珍貴的黃豆。

a02
a03

跟著黃豆曬過冬陽後,我順著溪水往山上走。

就在眼前田裡還有一些黃豆株,這是我第一次看見黃豆植株種在土地的樣子,大約有6.70公分左右高度,黃綠的色彩,可以看到很多的豆莢,一個莢裡會有二、三個豆子,田裡是乾的。有些黃豆株跟著鬼針草混在一起長的一般多,這裡的田埂還是柔軟的草,走在上面很舒服,可以感覺到土壤的溫濕度。

站在梯田上可以清楚看見對面的台灣島大山,下方就是米香豐潤的花東縱谷,早晨的雲霧還殘留些,我可以理解令人驚奇的這片低海拔雲海。而背後就是羅山瀑布,馬路邊來自富里的住民來這接引用泡茶的水,水管就跨在溪谷間的石頭縫,這裡的水說是可以生飲的。水從高處落下之後,水圳分流各處再往下流去,看起來這樣清潔的水灌溉著羅山坡地田園,在羅山水是最重要的吧。

有好的水質,才能做出好的豆腐。

羅山的泥火山豆腐,有自己獨特的鹵水、有純淨甘甜的好水、還有自己栽培的花蓮一號黃豆,這些條件成就了一塊難能可貴的豆腐。

a04a05 a06

(系列待續)

花蓮農夫市集開鑼囉!

花蓮在一群朋友的熱心奔走之下,即將出現第一個農夫市集。是一種進步的聲音,一個集結的機會。這個週六是市集的開張日,讓我們一起趕集去!

14cf7a9b37ff85

農夫市集(farmer’s market),嚴格地說起來,是個外來的概念。

以我曾經住過的美國痞子堡(Pittsburgh)來說,「農夫市集」是這個城市在夏秋之際的重要活動。痞子堡市的農夫市場不只一處,而且這個城市甚至為農夫市集編印了精美的手冊,讓市民可以把逛各具特色的農夫市集當做是季節性的休閒活動。

就我所知,「買本地農產,買新鮮農產!」(buy local, by fresh!)是農夫市集相當核心的一個概念。特別是在美國這個傳統市集式微,民眾普遍在大型賣場採購的一個國度裡,「農夫市集」的概念是對包山包海的「大賣場」型態的一個挑戰。

美國民眾逐漸發現的是,大賣場包山包海、讓你在一個地方就可以滿足所有採購需要的所謂「方便性」,實際上是要付出相當的代價的。首先,民眾對大賣場的信心,很多時候是建立在對企業「品牌」的盲目信任。然而,大賣場光鮮的面貌底下其實問題重重,因為食物的品質、來源和新鮮度等,消費的民眾其實是被蒙在鼓裡的,那是賣場說了算。

更嚴重的,是大賣場對地方經濟的戕害。愈來愈多的民眾發現,當他們在享受大賣場的方便時,卻發現地方上原有的小店很難敵得過大賣場的低價策略,而紛紛倒店關門。長期下來,貪圖一時的方便,換來的卻是大賣場對消費的壟斷,和地方經濟的萎縮。

在這樣的脈絡之下,美國農夫市集的興起就是對大賣場的一種反省、一種抵制。相對地來說,台灣的傳統市集,就算在台北這樣的都會地區,都很難說是式微,那麼農夫市集在台灣的出現,恐怕是另有脈絡。目前唯一可以確定的是,農夫市集似乎在台灣的都會區漸成氣候,逛農夫市集已經慢慢地成為都會生活的一個部分。

花蓮在一群朋友的熱心奔走之下,也即將出現第一個農夫市集。雖然她的命運未卜,雖然她出現的脈絡尚未清晰,但至少她的出現是一種進步的聲音,一個在新議題上集結的機會。這個週六是市集的開張日,讓我們一起趕集去!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

就愛老時光,貳樓茶館

像這樣子從日治時期就留下來的老屋,放進上了年紀的家具,和那些與它相稱的茶具,時代的味道便四散開來。在老地方,你看見了什麼?

1116-3

在高雄,市中心以外有一些尚存的老空間,有的在拆除規畫的名冊中、有的轉作為政府的藝文空間、有的荒廢,還有的就是像貳樓茶館這樣,兼作藝文空間及營業。

正確來說貳樓茶館是用來營業的,專門提供「泡茶」的空間,而真正的藝文展覽空間,是以「打狗港都文化藝術倉庫」(貳樓茶館樓下旁)為主。

1116-2

起初,總是因為「展覽」才會到這個自行車道經過的地方。騎單車時,會因為車行的速度遺忘這棟樓,看展覽時,則會因為展覽本身,難得好好的坐下來在茶館裡一覽這一屋裡的古色古香的擺設。

一直承諾小禾(貳樓茶館店主),要去給她的麵捧個場,卻等了又等、盼了又盼,才在一個週五的夜晚,來到貳樓茶館好好看一看這個地方,嚐一口用以茶為底的「普洱茶麵」。

1116-8

坐在貳樓茶館裡,就像走入時光機,離我不太遠,特別是那磨石子地,總有一種踏入兒時記憶的感覺。那倒也不是因為有什麼太特別的喜好,或是這樣的骨董收藏有興趣,純粹就是這樣的東西顯現出來的紋路、散發出來的氣味,就像是個故事書,有道不完的過去。但我卻也不問那些過去,就是靜靜的待著,摸坐坐那紅沙發,看看那古老的鐵窗,感受一陣美好。

1116-5

我不喝茶,對於「品茶」,總有一些距離、摸不著頭緒。「茶」這玩意兒,好像是在泡沫紅茶攤,買上什麼偶爾加了它,混著喝下肚也嚐不出到底什麼味道,更別說那些茶道、茶經。

那究竟不喝荼,到底還能到貳樓茶館嚐啥?「普洱茶麵」?初聽時還不知是什麼味,倒是一次去貳樓茶館聞香後,決定找天品嚐這麵,看看是不是能找到更多理由,來到貳樓茶館坐坐。(不懂茶,總能來吃個麵吧!)

1116-4

「普洱茶麵」,以普洱茶為湯,加上以天然食材、沒加味精,用蒜頭醃製而成的排骨,以及自然農法(連草都不拔)栽種的枸杞和枸杞葉,最後配上關廟麵,成了我來貳樓茶館的理由。

(我跟小禾說:「我從來都不知道枸杞是甜的,因為我從不吃任何一顆枸杞,我以為它是『藥』所以苦苦的。」)

1116-6

吃完麵後,若點套餐,還有不加水只以牛奶、蛋和低糖製成的蛋糕,配上自然農法種出來的水果,來飽足一餐。(我竟然忘了還有一杯茶,麵太好吃了~)

1116-7

最後,如果你以為這樣的美食搭配著一晚的古意就已經是結束的話,千萬別忘記,付帳時還能領取手寫毛筆字的收據,以記錄來這趟貳樓茶館的記憶。

究竟,老地方要以什麼樣的方式保存呢?到底,老地方還會有多少人的留念呢?像這樣子從日治時期就留下來的老屋,放進上了年紀的家具,和那些與它相稱的茶具,時代的味道便四散開來。

老地方的保存從來不是「你可以拿它來做什麼?」而是從這些地方你看見了什麼?

打狗港都文化藝術倉庫 http://takaostorehouse.blogspot.com/

相簿-

貳樓茶館V.S普洱茶麵 http://www.flickr.com/photos/sunline/sets/72157625392531510/

打狗港都文化藝術倉庫 http://www.flickr.com/photos/sunline/sets/72157623793174950/

有機農法先行者-陳稼莊果園

陳稼莊果園是有機界的前輩,用獨特籬笆式栽培的百香果,健康味美,目前至12月份正是百香果盛產期,歡迎大家來這裡走走,品嚐最新鮮的水果味道。

chenjia
剛收成的有機百香果。

近幾年在全民普遍重視生態環境及回歸自然健康的樂活生活型態下,有機農業成為時代新趨勢,天然有機食品更是飲食界新寵,然而早在1989年時,出身鹽水農家子弟、中興大學農學院畜牧系畢業的陳坤生便在鹽水坔頭港買下農地,堅持不使用農藥、化學肥料和除草劑而以天然農法來種植果樹,創造了「陳稼莊果園」這個品牌,多年來,桑椹飲品早已在有機食品業打出名號,而紅心土芭樂、天然水果醋、山蕃荔及百香果等優質聖品更常成為著名美食家極看重的首選食材。

2
陳坤生看著剛採收的新鮮百香果,臉上溢滿喜悅之情。

3
百香果樹開的花。

除了位於台南縣鹽水鎮坔頭港的大片農場和高雄的門市,陳坤生受台南縣長蘇煥智邀請於去年4月份正式進駐位於柳營鄉綠色隧道旁的「太康有機農業專區」,約佔有2單位2甲多的土地,以種植百香果為主力,若加上原先坔頭港農場計約有17至18公頃面積栽培有機農作。整體而言桑椹栽種面積約4公頃,紅心土芭樂約1.4公頃,百香果約4公頃,山刺蕃荔枝約2公頃,其餘約有5分地少量種植蕃茄用來榨製成果汁。

4
籬笆式栽培法好處之一是中間土地尚可利用來種植其他果苗。

在太康有機農業專區的百香果園是以獨特的籬笆式栽培法來種植,陳坤生表示,這個點子是他參考歐洲庭園而想出來的,和台灣果農普遍使用的棚架式不同,雖然後者產量較高且設備費較低,但因百香果怕水,前者在雨量豐時有果樹不易浸水死亡的好處,而且走道中間還可用來栽培其他種類果苗,充份利用土地資源,提升整體效益。

此外,陳坤生也不用塑膠繩而以竹子搭配麻繩等天然材質來栽培,地面則避免鋪上塑膠布而以種植草生植栽馬齒小莧草來做水土保持,如此雖然最初在整地時較為費時費力,但既環保又符合自然農法,且十分美觀,做為提供遊客參觀體驗的休閒農場都十分合適。

5
「陳稼莊果園」系列產品在台灣有機農產中名氣響亮。

最近,太康有機農區營運中心已委外由園區內農民組成的合作社經營,「陳稼莊」產品也固定展售於嶄新的營運中心內,除了有機百香果汁、果醋、果醬和各類天然水果醋外,還有紅心土芭樂茶、土芭樂汁及蕃茄汁等等,陳坤生表示,目前至12月份正是百香果盛產期,歡迎民眾到園區來參觀。

他說,百香果以自然掉落約2至3天時風味最佳,而太康園區採收的新鮮水果仍送往鹽水坔頭港做洗滌、搾汁的初步工作,再運至高雄廠區做分裝製成不同種類產品,他還強調,陳稼莊產品於1999年便通過COAS、MOA認證,近年亦取得FOA有機驗證書,品質通過市場和消費者考驗,民眾可安心享用。

嘉義公園系列(3)嘉義公園的景觀風格

一般清潔維護的管理概念與方式,無法全面地照顧一個有特色的百年公園。讓下一代的孩子們在更優質的公園空間裡活動,是我們的共同期許。

從現況來看嘉義公園,完全是一個充滿了混雜風格的空間。組成這混雜風格的元素,則是這一百年來,各種不同的時空背景下,在公園這個空間植入或局部改造的累積。

從早期嘉義公園內的福康安紀功碑,是清代舊城所保留的文物,也是公園內立碑的濫觴,此後嘉義公園內陸續移入、設置各種紀念碑,佔據了公園的不同角落。這些石碑不止是歷史文物,也形成了公園內一種仿若考古般的歷史凝視。

嘉義公園在日治時期經營時間長達35年,園內部分設施除了造景需求,也帶有文化殖民的宣教作用,如祭祀日本七福神之一的「弁財天祠」,在許多嘉義公園老照片中都曾出現。

嘉義公園入口處的尿尿小童景觀水池,則大約是1940年代所設置,當時採用的風格是搭配尿尿小童的西方文化色彩,是當時嘉義公園內唯一採幾何平面造型,並以雕像為明確視覺焦點規劃的景觀設施。

當然嘉義公園內,最道地日本味的非原嘉義神社空間莫屬。嘉義神社在日本時代曾達國幣小社等級,戰後神社雖改為忠烈祠,並試圖抹去所有日本時代之文字痕跡,但所幸執行的並不徹底,至今我們仍然可以在這裡見證到嘉義神社的參道與兩旁的石燈籠與神獸,以及已再利用為史蹟資料館的齋館與社務所、手水社、祭器庫…等附屬祭祀空間,搭配上當時神社所種植的黑松,整個氛圍仍傳達濃厚的日本文化氣息。

2-1嘉義公園內原嘉義神社的齋館與社務所建築,為日式書院造風格建築。
嘉義公園內原嘉義神社的齋館與社務所建築,為日式書院造風格建築。

原本的神社主體木造建築燒毀之後,改建了一個地標形建築「射日塔」。這座高達62公尺的建築,以神木造型加上原住民的射日傳說,入口處有百步蛇圖騰與雲豹銅雕,加上屋頂嘉義市花豔紫荊的圖案,拼貼風格十分強烈。

二次戰後改朝換代,中國傳統建築元素的植入,在嘉義公園也非常多,如孔廟、太保樓、各金融單位所捐贈的涼亭…等,多以中國傳統建築的屋頂形式與建築語彙,試圖重新建立公園的文化性格。之後嘉義公園陸續擴建與進行空間改造,也大量使用紅磚材質,多少又把公園的景觀風格,帶向傳統建築的印象。

近代嘉義公園仍不斷地在進行改造中,一些材料的使用方式,卻也顯得突兀,例如浴室的磁磚出現在公園的座椅上;一般住宅建築立面常用的二丁掛磁磚也出現在公園的景觀設施上。水泥造的設施,擺設位置與形式,也多未能搭配公園景觀,使得嘉義公園的景觀特質更顯得模糊不清。

2-2日治時期所�置的尿尿小童水池為公園內唯一的西洋�園風格
日治時期所設置的尿尿小童水池為公園內唯一的西洋庭園風格。

2-3公園內的自然景觀是否需要花海陪襯?
公園內的自然景觀是否需要花海陪襯?

混雜的景觀思維,反映在公園的植栽上亦然,季節性的開花植物,種了一整片,似乎想把公園的每片留白都塞滿,少了一點寫意的空間。

各種風格截然不同的景觀元素,充斥在嘉義公園內部,帶給市民的感受,或許僅是一種視覺上的混亂,並無礙於大家對公園的使用便利。但長期下來,嘉義公園的獨特性也顯得薄弱,甚至掩蓋了一些公園原本的氛圍,如歷史人文、自然景觀特質的逐漸消失,是公園自明性瓦解的警訊。

公園景觀的混雜也正指出了,若公園的管理所使用的模式過於單一化將導致的結果。一般清潔維護的管理概念與方式,並無法全面地理解一個有特色的百年公園該如何被照顧。延續公園既有之特質,讓下一代的孩子們在更優質的公園空間裡活動,是我們對嘉義公園這座老公園在邁向下一個世紀的共同期許。

註,嘉義公園系列報導可在即將出版的慢漫刊No.6《發現。嘉義公園》裡讀到喔。

(本系列結束)

嘉義公園系列(2)1948,公園雨霽

1948年提出的嘉義「新八景」,標記的都是當時相當具有特色的景點,然而時隔不到一甲子的歲月,這些當時的優質景觀大多都已消失或破壞殆盡。

1948年,當時的嘉義市長宓汝卓召集地方仕紳與文人雅士黃文陶、林玉書、許藜堂等人,成立嘉義市的「新八景」評定委員會,在所評選出的八個景點當中,嘉義公園以「公園雨霽」名列其中,並有如下文字描述:

「中山公園(即「嘉義公園」)距市東約數百步,坦道如砥自火車站行半小時可達,園中樹木蔥籠,丘陵起伏,澗水環迴,苔徑曲折,池亭水榭,佈置有方。異木奇花,四時常開,身臨其境,塵慮都刪,尤其新雨初霽,碧空雲淨,夏木滿園,嬌翠欲滴,奇花滿境,嫩竹蒙茸,遊息者身心為之一清。」(資料來源:1954,《嘉義文獻專刊 創刊號》)

1-2畫家陳澄波所描繪的嘉義公園景色是一片綠意(翻攝自嘉義公園陳澄波畫架)
畫家陳澄波所描繪的嘉義公園景色是一片綠意(翻攝自嘉義公園陳澄波畫架)。

「霽」是雨停後天氣放晴的意思,「公園雨霽」所描繪的正是嘉義公園在雨後,園內樹木花草一片欣欣向榮的氛圍。嘉義「新八景」所標記的都是當時嘉義市區相當具有特色的景點,然而時隔不到一甲子的歲月,這些當時的優質景觀大多都已消失或破壞殆盡。

1948年的嘉義公園已開闢經營將近四十年,其空間特質從「公園雨霽」的描述中,可以鮮明的感受到「自然景觀」是當時嘉義公園的一大優勢。所指出的,不論是公園內的樹木、地形、水景、小徑步道,加上四季都有變化的開花植物,構成了嘉義公園鮮明的自然景觀特質。試回想當時具備這種優質條件的嘉義公園,即使時至今日來與其他公園相比較,無疑仍是一個相當獨特的公園。

1-1高大的樹木是嘉義公園最主要的特質,也是北回�線熱帶氣候的景觀
高大的樹木是嘉義公園最主要的特質,也是北回歸線熱帶氣候的景觀。

但再過了六十年之後,嘉義公園其「公園雨霽」的自然景觀特質,似乎也隨著歲月而剝落。高大的樹木依然是這個百年公園的一大特色,但在實質環境上,公園整體環境卻也加諸了過多的人工設施物,甚至是水泥化的景觀。

嘉義新八景為當時的嘉義市,標記了一個鮮明的地方特質,但在時代的變遷中,卻發現這些原本擁有的景觀特質,並沒有被妥善保護或重視,地方特質也逐漸模糊瓦解。在嘉義公園百年紀念的此刻,1948年的「公園雨霽」,或許正指出了我們在辨認「何謂嘉義」的一個時代見證與提示。

1-3嘉義公園老照片�的溪與橋(資料來源:《嘉義寫真》第一輯)
嘉義公園老照片中的溪與橋(資料來源:《嘉義寫真》第一輯)。

註:1948年所評定之嘉義「新八景」分別是:蘭潭泛月、檜沼垂綸、彌陀晨鐘、康樂暮鼓、公園雨霽、林場風清、鷺橋跨浪、橡苑聽鶯等八處。

編按:嘉義公園系列報導可在即將出版的慢漫刊No.6《發現。嘉義公園》裡讀到喔。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