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友的心情─關於春天的芭樂

芭樂是植物當然有它的正常生長季節,春天萌芽,夏天開花,秋天收成。這就是植物正常的自然循環,如果不做人工調節,芭樂正常的收穫期為8月到10月,這期間的產量最為豐盛,品質也較為穩定,尤其是10月到2月因為旱季…

這季芭樂的問題

春季芭樂的生產季節終於到了尾聲,壓力也可以紓解了。如果早知道事情會是如此,我會選擇放棄生產這季的芭樂。就因為大家認為芭樂是整年度都有的水果,明知道這一期的芭樂品質並不好,但為了大家的「認為」我打破以往的堅持,卻得到慘痛的教訓,這讓我開始思考要繼續以人定勝天的努力克服困難,還是回歸順應自然的循環呢???

從開始種芭樂以來從沒有如此身心俱疲過,眼看著芭樂一顆顆成熟,而消費者卻反應不甜品質差,使銷售受到嚴重打擊,很想寫部落格說明原因,但幾次提筆卻很沮喪又放棄了,是我不願意說明原由嗎?非也,只是覺得用說明取得消費者認同而增加銷售量並非我寫部落格的原由,所以這段期間壓力很大,直到已經到了尾聲才願意說清楚、講明白。

990409beaguaDSC069-300
芭樂有自己的生理週期,希望大家瞭解。

芭樂的季節性

大家都知道春節之後,芭樂的價格一直在低檔徘徊,為什麼價格如此的低,其原因為:在大家的認知裡芭樂是整年度生產的,因為市場上幾乎整年度都可以看到賣芭樂的攤位,所以消費者認為芭樂是沒有季節性的水果,這其實是錯誤的認知。

芭樂是植物當然有它的正常生長季節,春天萌芽,夏天開花,秋天收成。這就是植物正常的自然循環,如果不做人工調節,芭樂正常的收穫期為8月到10月,這期間的產量最為豐盛,品質也較為穩定,尤其是10月到2月因為是旱季,雨水較少,芭樂的品質非常好。這是自然條件下生產的結果。

但是農民實在太聰明了,發現只要剪枝做人工處理,芭樂也會開花結果的秘密之後,農民開始作產期調節,讓生產不再集中於8月到10月,農民基於自己的時間管理以剪枝做產期調節,市面上就出現了整年度都有芭樂的現象,這樣也混淆了消費者的認知,進而要求整年度都可以吃到芭樂的需求,這是超出自然法則的,當然在品質上就會有差異性。

此話怎說,就拿春季的芭樂而言(也就是三月採收的芭樂),三月是大地萌芽的季節,多數的植物在春天會萌芽開花以傳宗接代,所以植物會將大部份的養分供給給春芽,若此時果樹上還有果實,養分就會失衡,果實也會提早成熟,果實品質在甜度、脆度上會較差,因此春天的芭樂品質大部分都不好,價格當然有影響。

有機農的為難

若能用化肥加強其品質就會將差異性拉小,但是有機沒辦法用化肥加強品質管理,只能用天然資材,可是其效果緩慢,這也是有機農民相當無奈的事情。因此若有機的消費者也想整年度都吃到芭樂,應該也要接受這是自然條件下的結果,我們也無計可施。

但是消費者不了解,認為品質不好而無法接受。當然花那麼多的錢買到不好吃的東西,消費者也會感到很冤枉,我們也可以體會,所以有機農民要讓消費者了解自然的運作法則,若消費者也能接受才能達到雙贏,否則只有兩敗俱傷而已。

最近我一直有個疑惑,到底有機產品是要以何角色出現?好吃?漂亮?安全?生態?若這些問題無法一一得到時?又要以何種為優先考量呢?它常困擾著我,我一直堅持要用接近自然的耕作方式耕作,但在生技技術日漸成熟,相對也提升了有機農民在產品上的品質時,我還堅持生態耕作卻讓我吃盡苦頭,萌生放棄務農的念頭,我的有機耕作真是一條漫長而充滿荊棘的道路啊。

DSC06966-360
希望芭樂樹能夠真的自然成長,還是吃點營養品呢?不同的堅持有不同的價值。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更多農友的栽培心得,請點選這裡)

【工作假期】花田‧米撿福壽螺暨筊白筍種植0411

各位朋友好:時間過得真快,花田‧米播田好已過了17天,雖然長大的速度比不上鄰居的小孩,但它們都是健康寶寶,由於不灑藥的關係福壽螺已嚴重開始入侵,入水口處一大片已遭滅頂,所以這週日需趕快將秧苗補好…

各位朋友好:

時間過得真快,花田‧米播田好已過了17天

雖然長大的速度比不上鄰居的小孩,但它們都是健康寶寶

由於不灑藥的關係福壽螺已嚴重開始入侵

入水口處一大片已遭滅頂

所以這週日4/11需趕快將秧苗補好以免影響收成

另還有一淹水區要種些筊白筍給些動物棲息

歡迎有興趣的朋友一起來下田喔!

換工免食宿請先來電報名以方便準備餐點,謝謝!

換工時間:4/11早7點~午5點 中午休息供餐

工作內容:撿福壽螺、補秧、種筊白筍

花田厝 主人家 游麗花  0953049168

以下是最近情形:

播田已過15天(兩週)時間

為免福壽螺的侵害所以不將水放滿

但入水口處及一些水較深的地方還是難免遭殃

老農也一旁提醒要快補秧不然無法同時收割就麻煩了

圖說:災區一(入水口處)

image

前一天趕緊撿拾又肥又大的福壽螺

整整撿了兩水桶還是沒撿完

至少比較安心可以補秧避免補完又被啃光

(補秧前)

image

今天趁著清明連假收假的早上趕緊下填補秧

入水口處因水還是太高再補恐也是白做工

所以只將左邊田埂後段的一部份補起來

水也繼續讓它放低低的再繼續觀察看看

補秧後

image

不過有些秧苗已經茁壯起來

雖然比不上那些施肥的同期寶寶

但相信它們一定都會繼續健康長大的

詳照片請看我的]相簿

http://blog.yam.com/joanyu387/article/28132654

如果有一天,我們離棄了土地…

很快的時間過了三個月,大家米也吃了,促銷活動也辦了,然爐渣再利用的問題仍未解決,在台灣有太多的事大家不知,或故意隱瞞,至生活邊到處都是有毒物質,後壁地區還有另一間更大的砂石場,附近不遠也有電弧爐煉鋼廠…

前言:

去年在台南縣後壁鄉附近砂石場發生的「廢爐渣事件」後,農村環境安全的議題引起廣大關注,然而在事件結束後,附近的環境安全是否已經有受到良好保障?台灣農地長期被用來傾埋工業廢棄物的現象是否因關注而改善?

本文作者為長期於台南地區進行土壤與河川檢測,也全程參與廢爐渣事件,以下是經歷這個過程後,他想跟大家分享的故事。

──────────────────────────────────────────────

這幾年來,循著河流、循著水圳,沿著田邊小路走訪許多地方,為了看美麗風景、為了探詢豐富人文、為了體驗農村的嫻靜,為了享受稻田中的芬芳、果樹花開的喜悅,心想著一定要和好朋友分享,有一天一定要帶她們來親身經歷,但慢慢的我們卻看到土地不再耕作,一塊塊的農田消失了,水圳裡乾枯沒有水、河流變了顏色、工廠四處林立。

漸漸的土地開始填東西,從過去黃土到建築廢棄物,慢慢的,褐色的、白色的、灰色的、黑色的,泥狀的、塊狀的、粉狀的,奇奇怪怪的東西越來越多,什麼都有,下雨過後,地面會滲出有顏色的水,空氣不再清新,開始飄散著各種奇怪的味道。心中有越來越多的疑問與不安,似有一種不為人知的秘密,在台灣有太多的事是大家不知道的。

我來說一個故事,是2009年發生在台南縣後壁鄉的故事,讓大家知道我們在爭什麼!我們在擔心什麼!我們在維護什麼!

990329-xiangagsuuntitled-45.jpg
2009年,台南縣後壁鄉的農田邊出現一間砂石場,但沒有任何的防護與隔離設施。

故事發生在台南縣後壁鄉上茄苳地區,這裡位於無米樂地區北邊不到5公里,在省道旁,依稀可以看到一間砂石場,場內砂石雪白,不像是普通的石頭。當高雄的廢爐渣事件正報得嚴重的時候,報紙刊出了後壁地區也有農田遭污染,就這樣循著報紙寫的,問路上遇到的農民,找到了污染的農田,就在這個砂石場後面。

透過關係,我們進了砂石場參觀,取了地面白色的粉末,砂石粒料,以及後區靠近稻田邊的灰白色及土黃色污泥等樣品回來檢測,業者說這都是政府許可的東西,怎麼會有問題?

untitled-2
砂石場,資源再利用爐石(渣)、爐石粉做為原料,在場區篩分再賣出。

不測不知道,一測下去就發現,問題嚴重了,發現鉻Cr含量超高,地面白灰 2729 ppm、小碎石塊2688 ppm、灰白粉2350 ppm、地表灰白泥2233 ppm、表層下略黃細沙1033 ppm、灰白污泥 2133 ppm 、黃土塊表面 5568 ppm、灰泥土6944 ppm,而我們的土壤管制標準鉻Cr要小於250 ppm。(XL3t 700 XPF分析儀)

不會有問題嗎?環保局說這都是某特殊鋼的鋼鐵廠爐渣,是資源物再利用。

我們這時才知道,一樣是電弧爐渣,也有看起來很完整的,最主要是看來源的工廠是做什麼的,這一家是做特殊鋼,製程中要加入鉻Cr,所以其爐渣也就含鉻Cr,問題是我們這些砂石都去了哪裡?蓋房子?填道路?填土地?

根據農民描述,88水災大水淹過較低窪的農田,電線桿上依稀還可見淹水的水痕,水退之後很奇怪的是種東西不太種的起來,必須施灑大量的肥料才行,農民彼此聊天中才發現這樣的現象並不是只有自己,而是在砂石場下游較低窪地區大都如此,大家覺得很奇怪,因為以前並不會這樣,大水淹過一樣可以種東西,因此不得不懷疑是否為砂石場的爐渣所影響?砂石場是這幾年才來的。

沒有科學依據,沒有學術研究背書,完全來自農民的經驗知識,因此也就沒有人重視,但最寶貴的一線經驗,不就是敏銳的提出了疑問?而我們知識份子及公部門就該出來解決問題。

再次走訪,重點在砂石場周邊的農田,好好認識這裡的環境、地貌。這裡的地形是坡地,砂石場位於東側,北側有一條小溪,東南邊是另一家工廠,也是用電弧爐渣及玻璃製做水泥磚塊,南側是地勢較高的農田,西側也是整片的農田,東南高西北低走向。

下為區位圖,A為砂石場位置,B為交界處有大量污泥,C為排水口在溪流邊,D為菜園,E為樹木及田邊小路,F為已翻土的稻田,G為測到污染稻子銷毀的稻田,H為稻葉上白白粉末的稻田,I為被填爐渣的窪地,J為另一家資源回收再利用廠,廠內堆滿了電弧爐渣及廢玻璃,K為交界處,L為稻田,M為砂石

場前整地過的地方,N為窪地,填了不明物質。從2002年衛星雲圖來看這裡都還是農田,為什麼農田可以變成砂石場?

untitled-3

走在砂石場與田地間,砂石場沒有任何的阻隔,場內以白灰鋪地(爐石粉),直接與泥土接觸,西南邊稻田翻過土,但裡面有很多一片片的灰白泥片,厚度約在0.5公分~1公分。

untitled-4

根據瞭解才知道這是大水過後,在農田地表所形成的沈澱物,而這灰白泥與砂石場的灰白粉幾乎一模一樣。西側菜園的菜長的還不錯,田中已灑了很多肥料,農民說他可是細心照護的,與砂石場交界處,灰白污泥及粉則散佈在田埂及菜園內的土地上。

untitled-5

菜園旁的稻田,就是之前環保局檢測到一個點的鉻Cr超過土壤管制標準的地方,稻田中的稻子已收割銷毀,稻田中,尤其在田埂四周,到處可以看到灰白的片狀結塊。來到南邊,砂石場旁有一排樹木,遠遠望去樹木的葉子也都是灰白色

untitled-6

走近一看才發現葉子上覆蓋了一層灰白色的粉,而這些粉都是風從砂石場吹出來的,既然樹都這樣了,那稻田呢?果然不出所料,稻子的葉面、稻穗上也全都有灰白粉,

untitled-7

遇到一位農民,他說他稻田邊的小路是就近向砂石場買材料來鋪的,怎麼辦?現場去看果然就在稻田邊鋪了這樣一條小路,路面略高於稻田,風吹雨淋或車子經過的揚塵,就都進到稻田中去了

untitled-8

這就是砂石場周邊的現況,因為我們對田中這些外來物覺得疑慮很大,所以就取了田中片狀物,小路上的粉、塊狀物等,及周邊一些奇怪的東西回來一併測看看,到底是什麼。檢測結果,灰白色片狀物338ppm~1721ppm不等,田邊小路752ppm~3192ppm,場邊窪地內似電弧爐渣的東西則是各種重金屬均超過(圖9),有的甚至超過土壤管制標準42倍,超過農地管制標準142倍(鋅Zn 85601ppm,土壤<2000,農地<600 XL3t 700 XPF分析儀)。

untitled-9

很快的事情鬧大了,在高雄毒鴨事件的延燒下,各媒體也都來到後壁鄉的砂石場,公部門也來了一大票人,從環保署、南部稽查大隊、農糧署的人、蘇縣長、民意代表等,當然有有關心此事的在地農民,我們期待事情有個圓滿的解決。遺憾的是,我們發現彼此的態度是不太一樣的,緊急應變處理也沒發揮作用,而讓農民又再一次更大的傷害。似乎,公部門只想證明說這裡沒問題,是我們太多心。

我們單純的認為,緊急應變第一時間該做兩件事,砂石場應立刻做全面覆蓋避免污染擴大,這點倒是有做到,第二部分是附近約300公尺~500公尺範圍內的農作不管有沒有問題應立即收購銷毀,以確保其它農作產品安全無疑慮,取得消費者信心,這點就沒做到,在拖拉之間,有的有疑慮的稻子收割了,而大部分安全無疑的好米卻受到波及,價格下滑或是滯銷,造成農民損失很大。

環保局一直強調標準作業流程,示範採土器取樣,鑽取田中15公分的土,均勻混和後再做XPF檢測做初步篩分,雖然是標準採樣,但卻沒針對問題處理,我們在乎的是從砂石場擴散過來那表層約1公分的灰白泥沈澱物,在乎的是隨風吹散在四周農田的粉末,在乎的是在這四周工作的農民及砂石場員工呼吸吸入的粉塵,至於表土下那10幾公分的土,當然沒有問題。

untitled-10

XPF檢測最主要是可以快速的確認出問題是什麼?範圍擴大到哪裡?可以很快速的驗出沈澱下來的灰白泥到底有沒有問題,表層下的泥土有沒有遭到污染,可以比對砂石場的灰白粉、爐渣粒料,以確認污染關連性及是否安全,這點我們都知也這樣在做,公部門不可能不懂,機器也都是校對過沒問題的,所以關鍵還是在人,企圖心是什麼?目的是什麼!

我們納悶的是,我們所驗到的爐石、爐渣、爐石粉,都有超標的重金屬鉻 Cr,既然是放在土地上,當然要符合土壤管制標準,尤其當這樣細小的粉末隨風隨水四處飄散移動的時候,已經和周邊土壤混和,你分的出什麼是土?什麼是爐渣(石)粉嗎?

untitled-11

為什麼這樣的砂石場或資源再利用場,可以在農田邊?農地如此敏感脆弱的環境,為什麼可以有這樣的工廠進駐?就因為農地便宜?農民比較純樸?農民比較弱勢?農民不懂?環保局說這些爐石粉沒問題,是產品,我們的疑問是既然是產品為什麼會有毒?環保局在場區檢驗時甚至要撥開這些爐石粉,理由是這不是泥土,但我們的觀點是這些堆放在土地上並和泥土混的爐石粉,當然要符合土壤管制標準,本來就要驗。

很快的時間過了三個月,大家米也吃了,促銷活動也辦了,然爐渣再利用的問題仍未解決,在台灣有太多的事大家不知,或故意隱瞞,至生活邊到處都是有毒物質,後壁地區還有另一間更大的砂石場,附近不遠也有電弧爐煉鋼廠,廠邊堆置大量電弧爐渣,而這四周都是農田,台南地區最好的良質米產地,無米樂的故事大家都知,如果大家現在不警覺仍放任環境、土地這樣遭遢下去,有一天變成無米再也不樂時,就為時已晚了。

晚風輕輕的吹著,朋友們相約著要去鄉村田間騎單車,春節假期要去哪裡玩,心想著記憶中在田間的歡樂,不知道還能維持多久?放眼望去一大片的稻田、美麗的風景、嫻靜的村莊、老樹、紅瓦屋,都漸漸消失中,有機會邀妳一起來走走,趁消失前留下美好記憶,我們離不開土地,因為這是我們僅存的。

[夏耘田調] 苗栗灣寶2-2若灣寶農村消失,我們將損失什麼?

灣寶里的蘇家是一個四代同堂、仍維持著務農生活的農家,這個家裡包含了全職農民、兼職的年輕輩農民、與在外地工作假日才回鄉的子孫,也就是說,蘇家大致上可以作為灣寶里農村的縮影,也看到農村珍貴價值…..

本文為2009年台灣農村陣線舉辦之「夏耘草根調查系列文章」,由參與調查的「苗栗灣寶組」成員完成,完整的灣寶系列文章共有兩篇,本文為系列2-2。

閱讀「夏耘田調」苗栗灣寶2-1(上),請點選這裡。

閱讀「夏耘田調」苗栗灣寶2-1(下),請點選這裡。

前言:以蘇家為灣寶農村縮影

灣寶里的蘇家是一個四代同堂、仍維持著務農生活的農家,這個家裡包含了全職農民、兼職的年輕輩農民、與在外地工作假日才回鄉的子孫,也就是說,蘇家大致上可以作為灣寶里農村的縮影。

在對蘇家的訪談過程中,了解到原是丘陵地的灣寶,過去開墾相當不易,前人是如何一滴汗一腳印地鏟土填土,如何一扁擔一扁擔地挑水灌溉,才造就今日灣寶的特定農業區。在蘇家也看到很多珍貴的農村價值。之前農業的收入對蘇家是很重要的,收入可能比在工廠還多;而年邁的老人家比我們更知道土地有多重要。原來農村就是個大教室,它教會小朋友什麼叫做家庭分工、什麼叫路是人走出來的。

我想把蘇家當作灣寶農村的縮影,來假想如果灣寶種西瓜、花生、地瓜的農田消失了、蘇家的老磚屋消失了,對蘇家會有什麼影響,甚至對大眾而言會損失了什麼。

一、 在灣寶里扎根的蘇家

蘇家位於灣寶里聚落較邊緣且靠山的地方,騎腳踏車從苗九線彎進灣寶里後,沿著彎彎曲曲的路,還要騎大概十幾分鐘才會到傍山的蘇家。蘇家阿祖(現在家族內最年長者)原先住在海寶,二十二歲時搬遷到灣寶現居地,阿祖的太太(晚輩都稱「女生阿祖」,所以以下亦稱之)則負責農作、養家畜的工作。

女生阿祖到現在仍保有過去傳統婦女的習性,她不會和丈夫或客人同桌吃飯,女生阿祖總是在我們吃完後才會上桌吃。他們生了九個女兒,也靠著灣寶這塊土地養大了這九個女兒,直到今日,最大的女兒都當阿媽了,其中的三位女兒陪著父母,四代同堂定居於灣寶老家,並延續著蘇家的農家生活。

990322wanbaoshqyu-420.jpg
蘇家老磚屋

二、 灣寶里艱辛的開墾過程

(一) 丘陵地的阻礙,似愚公移山的過程

灣寶地區原先是丘陵地,為了取得較大面積的平坦地,這邊的人都是歷經辛苦的開墾過程,一鏟又一鏟地挖較高處的土方,一堆又一堆地搬移到低地處,以取得平坦地耕作。位於丘陵地旁的蘇家,開墾更是不易,阿祖說,下冬時(秋季過後)花生收成後的農閒時間,便要再繼續開墾。

灣寶里的人們都如同阿祖一樣,一邊開墾一邊耕作,一步一腳印地才有自己一畦平坦可耕作的土地。今日到灣寶里可看到不同於南部一望無際的平原景觀,放眼望去,仍有部份高起的小山丘,還有受冬天東北季風影響,在耕地四周種的防風林。

image003
灣寶農村景觀

image005
清晨阿祖帶著我們騎腳踏車

(二) 豐沛的地下水,挑水灌溉的日子

老天爺對每塊土地似乎是公平的,灣寶雖是丘陵地不易開墾,但是地下水很豐富。蘇家有一口井,早期附近地區沒有自家水井的人,都會到蘇家這口井打水。阿祖告訴我們,以前都要從家裡的井打水,然後挑到需要灌溉的農地,走一趟約需要二十分鐘,且大概需要五十擔才能灌溉好一塊土地。今日的灣寶已有灌溉渠道,渠道延伸不到的地方,也就是旱田地區,仍使用地下水,只是已不需再辛苦地挑水了。

image007
用水管接地下水灌溉

(三) 特定農業區的成就,農家的成就

灣寶今日能被劃為特定農業區,背後是一代又一代的灣寶人民,靠著他們一鏟又一鏟地挖土、填土,一擔又一擔地挑水灌溉而成。這樣得來不易的耕地,這樣飽含祖先汗水的土地,怎麼捨得讓它輕易地消失?

人們對鄉村的既有印象是困苦,是貧窮,然而對鄉村有著深切的感情,透過創作台語詩來紀錄農村的蘇家三女兒、蘇琇鳳老師對我們說:「很奇怪喔,這麼難賺的錢,大家還是有田有地有財產喔。或許這些錢在都市不能生活,但在農村大家都有合家伙[1]」蘇老師告訴我們,這是因為農村人的勤、儉與韌性。

生活在農村不需要很多支出,如蘇家大姐所說:「晚上煮什麼,自己去摘菜。」蘇老師更適時以農村的智慧勉勵我們:「三日早抵一天,三月早抵一年」、「人的習慣就如草,一扎根就會蔓延。」農村人的勤勞與耐力就是這麼一扎根,便蔓延出這麼一片田地。農村的工作、生活中處處蘊藏著智慧,這樣一個大自然教室,讓它消失是我們的損失。

image009
蘇家大姐的兒子採著要吃的釋迦

三、 蘇家維持著傳統務農生活

(一) 種植作物與產銷方式

灣寶里主要種植稻米、西瓜、地瓜、花生,其中最廣為人知的西瓜,多是自產自銷;花生則因為收成時需要大量人力,所以不會大面積種,大部份農人在花生收成後,多請人做成花生油自用;稻米收成後,一般交(賣)給農會。目前灣寶沒有產銷班,但蘇家二姐的兒子,蘇志昌大哥認為,如果有產銷班會比較好,價格可以透明化,保障農民收入,對灣寶的發展也會比較好。

蘇家大姐是全職務農,除了種主要作物外,也種菜,再由蘇家大姐夫運送到中壢,一部份提供給兒子的自助餐廳,一部份載到中壢市場自售。蘇家二姐亦是全職務農,種了約兩至三分地的蕃薯葉,生產的蕃薯葉每天都由黑貓宅急便,運送到基隆,提供給在基隆開餐廳的妹妹使用。蘇家二姐的兒子,是位勤勞的兼業農,白天在工廠上班,利用假日與每日早晚照顧田地,雖是位兼業農,亦擁有四至五畦田地,目前種了稻米、花生、辣椒,作物主要賣給中盤。

四、 在蘇家看到農村的價值

(一) 農收可以是家庭收入的補貼

灣寶里最年輕的兼業農,蘇志昌大哥,除了上工廠班外,也務農,今年種植的冬瓜,收了十幾萬元。阿祖說他喜歡子女種田,因為有前途,阿祖接著說在工廠工作的收入是固定的,種植比較有彈性。聽了這樣的說法,也看到蘇大哥的例子,一方面有工廠收入,二方面也有農收,或許是因為蘇大哥是大面積的耕作,所以有較好的農收入,但這個例子卻也讓我們對種田的既定印象改觀。

乍聽阿祖對耕作的看法時,我很詫異,因為這樣的想法與一般大眾對種田的認知相差很大,我從來不知道原來鄉下有人是如此正向地看待耕作,這項被今日大多數台灣人忽視的產業。是我們太少去聆聽農村人的聲音,太少去了解他們真正的想法是什麼了嗎?

女生阿祖告訴我們:「有這些畦,才能養活九個女兒,還有三個進不了學校」,「養這麼多人,你說土地好不好?」阿祖流著眼淚對我們說的這些話,對我更是震憾,我震撼於被今日大眾視為是鄉愿、是落後的農村人,沒受過教育,不需要老師在耳邊朗誦:「土地蘊育我們人類,我們要愛護土地……」卻比我們更懂得土地的價值。

(二) 農村可以是都市的出口

蘇家大姐的兒子在中壢開自助餐店,店內採用的蔬菜幾乎都是蘇家大姐自己種的,每週假日,蘇家大姐的兒子幾乎都會回到灣寶來。我們住在蘇家兩天,便看到蘇大姐的兒子滿身大汗地在幫媽媽翻土,兒媳婦也對我們說:「雖然在外地工作,心還是在這。」灣寶對他們來說,是可以忘卻工作、拋開壓力、沉澱心靈的家。

image011
蘇家大姐的兒子正在翻土

(三) 農村可以是教育場所

蘇家二姐的三個孫子都一起住在灣寶,聽蘇老師笑著描述,剛讀小一的蘇麒峰在老師問他的嗜好是什麼時,竟回答曬太陽,因為他從小跟著爸爸蘇大哥在田裡。剛到蘇老師家中時,便看到蘇麒峰正在幫阿媽瀝乾下午準備出貨的蕃薯葉,接著幫忙用推車運炊灶需要的木柴,還很興奮地向我介紹他爸爸的耕耘機,還有犁是如何套在牛身上。

小小年紀的他,已經懂很多我們不了解的農村事物。或許他年紀小,幫忙有限,但可以想像他對土地價值的認知,已不需從制式教育中學習,因為他踩著的土地,已經悄悄地以無聲卻充滿智慧的言語教導他了。

image013
訪調小組剛到時,他正在幫忙瀝乾水

image015
爸爸的耕耘機

image017
準備要示範如何套在牛上

image019
假裝自己是牛

蘇麒峰的兩個姐姐也負責了一些家庭工作,包括每天要晒好衣服才能上學,這項工作令我很吃驚,小朋友不都是賴床賴到來不及上學嗎,好奇地問她們,如果上學來不及還要曬嗎?二妹回答說,還是要曬。現在有多少小朋友是在趕上學前還要曬衣服的?

image021
姐姐們在曬衣服

image023

五、如果灣寶農村不見了

如果養了這麼多人的農地不見了,如果蘇家的老磚屋、農地不見了,那麼前人們過去的辛苦都將白費了,過去政府在灣寶的投資,如農委會花一億一千多萬的農水路更新工作也將浪費了,這塊地下水豐沛且不大受颱風影響的良田將消失,每年六月熱鬧的灣寶西瓜節將沒了,大人小孩們在西瓜節中開心的笑容將沒了,如次珍貴的農村教室消失了,這不只是蘇家的損失,灣寶里的損失,更是我們大家的一大損失。

但如果有那麼一天,灣寶農村真的被奪走,我相信農村的經驗會長遠地影響著蘇家人,會影響著蘇家小孫子們的價值觀與對待土地、世界的方式。

image025
抓了隻蚯蚓

image027
小朋友在老磚屋遊戲

image029
小朋友們說這以前是他們的秘密基地

後記

8月5日第一次到灣寶,先到龍雲宮與社區發展理事長洪箱訪談,大致了解灣寶現況,由於理事長是核心人物,所以談得多是灣寶科技園區的現況,後因颱風因素,提前結束原先預計兩天的訪調。

8月6日第二次到灣寶,主要到波哥家,更進一步地認識灣寶,也引此認識蘇老師,開啟下次訪調的機緣。

9月12日與13日第三次到灣寶,這次借宿於大山國小鄉土老師蘇琇鳳老師家中,也因此和蘇家生活兩天,有許多深刻的體會,因此想以蘇家為灣寶農村的縮影,來看農村的消失對蘇家與我們產生的影響。

過程中也有訪談到灣寶內的一些農民,只是在這篇文章以蘇家為主軸,所以暫且沒有放入。


[1] 合家伙,台語發音,有家產的意思。

[夏耘田調] 苗栗灣寶2-1訪調心得(上)

98年8月5日我們第一次到灣寶,這是一個沒有很多開發,仍保有過去傳統農村景觀的地區,因為灣寶位於丘陵地上,過去先民們的開墾,是需要把高起的土地移到凹地,加上冬天東北季風爬過山頭,到這邊後形成強勁的九降,所以這邊的農田四周都會種防風林,來到灣寶,我們便驚訝其不同於中南部…

本文為2009年台灣農村陣線舉辦之「夏耘草根調查系列文章」,由參與調查的「苗栗灣寶組」成員完成,本篇因篇幅較長,拆分成(上)、(下)閱讀,完整的灣寶系列文章共有兩篇,本文為系列2-1之(上)。

閱讀[夏耘田調] 苗栗灣寶2-1(下),請點選這裡。閱讀[夏耘田調] 苗栗灣寶2-2,請點選這裡。

前言

灣寶,苗栗縣後龍鎮內的一個地區,過去不曾來過,也鮮少聽聞它的名字,透過夏耘農村調查的機會,我們踏入它、親近它、了解它。透過更深入的接觸,我們才看見過去不知道的灣寶獨特與價值。

98年8月5日我們第一次到灣寶,這是一個沒有很多開發,仍保有過去傳統農村景觀的地區,因為灣寶位於丘陵地上,過去先民們的開墾,是需要把高起的土地移到凹地,加上冬天東北季風爬過山頭,到這邊後形成強勁的九降風,所以這邊的農田四周都會種防風林,來到灣寶,我們便驚訝其不同於中南部的農村景觀。

後續幾次的探訪,灣寶的特別,一樣又一樣地展現在我們眼前、耳中,台灣還有很多很多的鄉村,和灣寶一樣,它們不是荒蕪、不是落後,相反地,它們內涵著很多過去祖先留下來、大自然要教授與人們的智慧。

苗栗灣寶第三次田野訪調心得(上)

98/09/12~98/09/13

9月12日,風和日麗的一早,純瑩跟我兩人約在國光客運台北新站集合,搭車前往苗栗竹南站。到達苗栗竹南站後,由燕茹及她男友黃先生開車載我們,在竹南用完午餐後,前往此次目的地—苗栗灣寶里的蘇老師家。

一個四代同堂的大家族,每到假日,在外工作的子孫皆返家,齊聚ㄧ堂、幫忙農事:蘇老師一家有74人,年輕一輩的成員因為求學或工作因素搬離家裡,週休假日則會回家,其住家建築為一個三合院及兩棟三層樓民房。

剛進入蘇老師家時,是由蘇老師的二姊及大姊接受訪談。以前蘇老師ㄧ家人住在海寶里,後來才搬到灣寶里。

蘇二姊年輕時,曾出海賺錢,大部分都是農閒的時間去; 18歲曾經去割稻穗,割稻穗需要長時間彎腰,通常都是男生在做,不過薪水方面男女平等。她表示雖然賺的都是辛苦錢,卻也有餘錢能買地、買房子。目前農地主要是種蕃薯葉、花生(有2、3分地)、芋仔。蕃薯葉銷售:用黑貓宅急便送至基隆廟口的豬腳餐廳(小妹開的),ㄧ天都要寄2大箱的蔬菜。有一個兒子住在一起,兼業務農(平常在竹南工廠工作)。

以下為蘇二姊及大姊所提供的資料:

l 「海湧,要去烏影,沒去ㄉㄧㄠˊ鼎。」(台語發音) 意思是:海浪很大,出海的話,天氣狀況很糟,沒出海的話,家裡的鍋碗瓢盆都是空的,會沒得吃。

l 以前是海寶討海,灣寶作田。

l 秋季之後翻土,春、冬兩季種植。

l 灣寶農民很堅毅,即使因颱風來襲把西瓜園都毀掉了,隔年還是會堅持繼續種植西瓜。

l 「三日早,抵ㄧ天,三月早,抵ㄧ冬。」

l 以前都用古井水灌溉農田,擔井水至少要走30分鐘,平均要擔50擔。

l 半夜開始擔水,比較不會搶水。

l 以前種植作物要擔至市場賣。

l 楊罟、洪罟、張罟 (看流水狀況放罟)

l 牽罟不辭退(不拒絕)幫忙的人

l 以前種植的稻子是曬過才交貨,現在是採收完直接交。

l 西瓜賣給中盤,平均價格為7元/斤,好價格10元/斤,壞價格3元/斤。

l 冬瓜ㄧ斤3元/斤,6~7月時可賣5元/斤,現在(9月)價格大概為10元/斤。自賣可多賺3元。

訪問完兩位長輩後,我們牽著他們養的柴犬“多多”,邊散步邊跟著蘇大姊前往農田灌溉,參觀她所種植的蕃薯葉田及地瓜、絲瓜田。因為他們農地的地勢偏高,灌溉用水必須鑿井抽水,還要自行接管將水接到要灌溉的罟中。

看完田地及農作物後,我們回到了蘇老師家的客廳,訪問蘇老師的爸爸(以下簡稱阿公),阿公表達了他對於設立後龍工業區,持反對立場,覺得徵收土地價格太便宜,以公告地價徵收,只收到公文通知徵收土地,苗栗縣政府也沒解釋清楚,很少人會去開說明會,不想被徵收的才去。此外,蘇老師表示,就她了解,大部分居民都反對徵收。

而在他們住家附近的傳統工業,阿公表示目前有綁金紙工廠(不太會汙染,家庭代工廠),海寶里(北邊)有工廠(不清楚在做什麼的),他提到:

l 農田轉作也有補助。

l 希望子孫也種田

l 很多休耕的農民也是反對科技園區。

l 大孫子是專職務農。

l 二女兒本身是專職農人,她的兒子是兼職農人。

l 1甲地約生產2萬斤(兼業務農的孫子種冬瓜)。

l 農損產品都在原地自然腐化,可以當施肥。

l 耕地時,粗肥較少使用,細肥較多(化學肥料)。

l 稻米不需使用農藥,菜類需用到。

聊著聊著,傍晚時分,阿公需要休息,我們則到外面散步。由蘇家的小朋友們(第四代)帶著我們去繞他們家族的田。夕陽伴著小朋友們的嘻鬧聲,蟬在一旁的樹上吱吱叫,走沒幾步,農田小路上卻出現了一坨坨的牛糞。有人不小心踩到了牛糞,大家就這樣玩了起來,田沒看到,牛糞照片倒是拍了不少。直到,蘇老師大聲呼喊著:“呷奔囉~~”(台語發音),我們這群大小朋友才前往飯廳。

晚餐時間,蘇老師提醒我們要去訪問小朋友們的老爸(簡稱蘇大哥,蘇二姊的兒子),因為蘇大哥很害羞,話題需先從他的小孩開始,才能打開話閘子。感謝蘇老師提供此情報,蘇大哥果然……講很多,哈哈!

蘇大哥是兼業農夫,平常上班前會先至農田工作,下班後回家再到農田去從事農事。他在務農前,是從事養殖業(養雞),自由的時間較多,而在家有種植的機會就會參與。自從美國進口肉類(WTO) (註)後,加上台灣有禽流感疫情爆發,台灣養殖業不好做,才退出養殖事業。

註:本來養雞一個月可以收入15萬,台灣加入WTO後,剩下5~6萬,後來有些養家禽戶會轉成養豬。

l 蘇大哥的田地 第一期耕作:冬瓜、西瓜、香瓜(旱作類)

l 採輪作、種植季節性作物。

l 銷售管道:農會(稻米部分),冬瓜部分有中盤商會來收貨。

l 在種植瓜類作物時,會先考慮產銷,再來種植:

1.銷給誰 2. 自銷→載運問題

l 一開始務農時先接洽西螺果菜市場,將農產品銷往那。如果種植面積增大(中盤商會自己來接洽),大部分農產運送方式,都是中盤商自己來載貨,農民只需負責採收。

l 現在家裡田地的地目屬於旱地,水利會僅會幫地目為“田地”的土地打井,只要地目是田,就會有溝渠。

l 目前有些地,位於保安林裡,有些地是承租來的。

l 其他年輕一輩的兼農,大多為幫忙性質,不是自己做。

l 平常與其他農民會在閒聊時、泡茶時,分享彼此的耕種經驗。有可能是約好要聚會,也有可能是路上遇到,就開始分享。

l 目前種植了將近3甲的冬瓜,從施肥、農藥、瓜苗都有固定的農藥行在合作。

l 種植作物有病蟲害時,會連絡農藥行,農藥行會傳授經驗,因為農藥行跟很多農民合作過。平常也會請農藥行的人來走走,看一看。

l 農會有保證收購稻米,補助300公斤(補助不多)。

l 休耕的地還是需要打田及灑綠肥。

l 灣寶沒有組產銷班,農產價格容易被打壓。

l 外地人買地情形:目前灣寶有兩個竹南人買地,本來是打算炒地皮。

l 目前工作的公司,有觀音廠跟台南廠。

l 後龍科技園區的說明會是各個社區分開來辦的。

l 曾參加過北極宮的說明會。

l 從事農作不是純粹為了利潤,也是維繫家族關係的無形價值。如果土地真的被徵收,覺得很可惜,因為現有的社區網絡會消失不見。

l 認為平輩無法務農的原因:到工廠上班(類似綁鐵的那種粗工),會早出晚歸,時間無法配合農耕作息。

訪問完蘇大哥,已經是晚上九點多。隔天早上要陪著阿公騎腳踏車逛灣寶,而三位小朋友,則是來跟我還有純瑩一同睡在三合院的房間裡。古人云,遠道而來便是客;當晚經過一陣嬉鬧,晚上11點多,大家才“正式”睡著。

(文章待續)

【一起種田】2010花田‧米 播田囉!0327-28

剛過完農曆春節宜蘭就開始一期水稻的種植的準備了,3月農田間也悄悄地抹上了一片新綠,田間工作正忙的咧~ 2010年多虧青松的介紹,跟小農-曉莊分租一塊一分六的水田,開始除了果樹照顧的另一種作物的學習,向我的全農生活更近一步。

各位朋友虎年好!祝新的一年順心愉快!

剛過完農曆春節宜蘭就開始一期水稻的種植的準備了,3月農田間也悄悄地抹上了一片新綠,田間工作正忙的咧~ 2010年多虧青松的介紹,跟小農-曉莊分租一塊一分六的水田,開始除了果樹照顧的另一種作物的學習,向我的全農生活更近一步。

依對環境友善的耕作理念,這塊田也跟梨園一樣以不施肥、不灑藥的自然手作方式來耕耘,除了犁田及收割使用農機處理外,其餘插秧、鋤草、蟲害、曬米都將以人工方式進行,感恩有這樣的機會可以用這樣的方式來親近土地,歡迎有興趣的朋友一起來種自己吃的米,體驗農家樂!

播田時間:2010327~28

想來體驗的朋友請來信或來電報名以利準備點心食物,感恩啦~

另,歡迎全程換工,供食宿,名額有限,請儘早報名!!

聯絡電話:主人家 游麗花 0953049168

體驗交工─一日菸農記有感

雖然我是第一次摘菸葉,卻深深為農村中特有的交工感到着迷,總認為沒有金錢牽絆的人情味特別香濃,隨著消費文化侵入,交工還可以存在多久?是那天採完菸後留在陽光和笑容後的大哉問。

最近美濃的天氣就像夏天已提早到來的炎熱,我們已開始穿起短袖短褲,再看到田間漸漸採收的菸葉田,正想著什麼時候有機會可以去看看,住在杉林的劉桑就來通知我們,四個月前我們親手種下的菸葉準備要採收了!(欲知詳情請見:https://www.dfun.tw/?p=18433)

990227yannug2pic669-400.jpg
劉桑(戴帽者)讓我們這群年輕人體驗採菸葉的過程,很謝謝他。

早晨六點多,天還未亮,騎著腳踏車至集合地點,一群人坐車前往田裡,沒有早起做工的感覺,反倒有股去遠足之感。看到與人一般高的一株株菸葉,有些期待加上興奮,在看過如何採收後即馬上上工,一片片菸葉啪啪啪地被摘下,那聲音在田間顯得特別清脆好聽,配著此起彼落的聊天聲,田裡真是熱鬧極了!

回頭看看翠綠的菸田,突然有種體悟,菸田的美麗不是在於大葉搖擺的綠意,而是採收時穿梭其中的各種顏色,有伯姆們的彩色花布巾、阿伯沾滿菸油的汗衫、以及那些若隱若現代表農村勞動力的臉孔。

pic 660
劉桑先教用大姆指掰斷菸葉,再同方向收齊葉片

pic 690
我們的衣服和笑聲是綠油油的菸田中最耀眼的色彩唷!

偶爾路過菸田的阿伯們,會問說:「摘菸仔喔?」,劉桑說:「不不不,他們是來玩的,從沒種過呀!所以來體驗看看!」是呀!我們都沒種過菸了,以後的孩子還會知道台灣曾經有過「菸葉王國」之稱嗎?這問題,我想現在無解。

輕鬆點來看,我們若是去交工摘菸的話,一定是吃的最多卻又摘的最少,鐵定會被經驗老道的伯姆「頻頻指導」的,幸好這只是「前戲」,早上我們的任務是要先探收四排畦地的菸葉,這是要為下午摘菸葉先闢出一條路,讓鐵牛車可以進到田裡載菸包;而早上採的菸葉劉桑已快手快腳的紮成菸包,我們試著把一大捆將近七十斤的菸包,彎腰抱起,離地未一公尺就唉唉叫了!而這場「前戲」竟也花掉了兩個小時,又到準備上班的時間,春耕時節來到,又是朝六做農事,八點去上班,開始真正體認到早睡早起的重要性呢。

pic 686
採收完後,會把菸葉集中後放入菸包中。

現每逢種菸葉時節,總會猜這塊田今年種完,明年呢,會不會再繼續種?也會想說種菸既辛苦又傷身體,那為何仍還是有人要種呢?翻閱一些資料後,大概可以得知是因為菸農仍是放不下這供養其大半輩子的工作,即使現在是可以不用靠種菸維生,但若能繼續種是也不會輕易說不種的。

美濃菸葉自從公賣局不再收購後,種植面積就已漸漸消減,過往的交工文化也開始出現變化,今年出現專業摘菸工,付費即可搞定採菸所需的人工、餐點與載菸包的往返車資,與過往以交工制度(指人力互相協助,並無付費)互相幫助的狀況大相逕庭,雖然我是第一次摘菸葉,卻深深為農村中特有的交工感到着迷,總認為沒有金錢牽絆的人情味特別香濃,隨著消費文化侵入,交工還可以存在多久?是那天採完菸後留在陽光和笑容後的大哉問。

(本文作者為旗美社大工作人員)

[夏耘田調] 二林5-1二林的小農分化(上)

約莫兩點,幾個皮膚黝黑,下身穿著深藍色或淺灰色西裝褲,上身穿著淺色短袖襯衫的農人,陸續走進農會推廣股,在我們身旁坐下。來到二林的第一場訪談,農會幫我們約了幾位目前還在種植釀酒葡萄的葡農,針對公賣局…..

編按:

本文為2009年台灣農村陣線舉辦之「夏耘草根調查系列文章」,由參與調查的「二林組」成員完成,本篇因篇幅較長,拆分成(上)、(下)閱讀,完整的二林系列文章共有五篇,本文(上、下)為系列5-1。

一、坐高鐵也要去─召喚行動主體的契機

約莫兩點,幾個皮膚黝黑,下身穿著深藍色或淺灰色西裝褲,上身穿著淺色短袖襯衫的農人,陸續走進農會推廣股,在我們身旁坐下。來到二林的第一場訪談,農會幫我們約了幾位目前還在種植釀酒葡萄的葡農,針對公賣局契作結束後葡農的種植與經營現況做訪談。

最先坐進來的葡農是53歲的林大哥,他應該是今天這群葡農裡第二年輕的,也最健談。他一開始似乎把我跟培慧當成來視察的官員,開口就不太客氣地直說:「政府畫的大餅,都是看得到,吃不到」。原來林大哥講的是關於農民的低利貸款,他希望能把貸款的門檻降低,現在資格限制很多,讓農民很難申請,所以才說是 「看得到,吃不到」。

在林大哥帶頭開砲下,我們的訪談變成農業政策建言會,從政府補貼差價的九五政策、價格穩定政策,到烘稻機補助……等等,幾位葡農大哥你一言我一語,提出一堆他們對農業政策的看法,讓我記錄不及。

在訪談要結束的時候,林大哥轉頭對培慧說:「來,蔡教授妳來做個結論!」培慧笑說:「你給我考試喔」,然 後戰戰兢兢地把林大哥提的幾個建言覆述一次。林大哥聽了就面露微笑,說:「這樣就對了!如果這幾項有改變,我就會知道是你們的功勞!」

但葡農們不打算只坐著等政策改變,願意進一步行動;在訪談間,培慧跟我試著跟葡農們說明農再條例的立法現況,他們對於農委會即將要丟兩千億作農村景 觀改善,是直呼離譜,覺得對農業生產沒有幫助。訪談結束後,大家相互留下聯絡資料,培慧半試探、半認真地問林大哥:「阮哪要跟農委會計較的時候,要找你們來講喔!」林大哥爽快地回答:「好!我一定去,坐高鐵也要去!」

葡農的強悍其來有自,二林地區俗稱風頭水尾,農業經營條件惡劣。莊大哥就說:「阮這歹賺吃,所以權益受損,一定會爭取」。這些葡農九零年代多半 都曾為了開放烈酒進口以及釀酒葡萄收購的問題,走上街頭抗爭,甚至曾經封鎖中興新村的省府大門,時稱葡萄戰爭。

釀酒葡萄契作結束後,二林葡農面對全面市場化的農業環境,都辛苦地勉力圖存,聽到政府要把兩千億農業預算丟到水裡,自然是忿忿不平,而有再上街頭的準備。

二、契作改招標─市場化後葡農弱弱相殘的困境與突破

這天來的葡農,都是投標小組的小組長。所謂的投標小組,是公賣局(現改制為台灣菸酒公司)將收購釀酒葡萄的方式,由契作改為公開招標後,二林葡農為 了避免葡農彼此低價競爭,在去年度經過農會輔導而組織起來的合作組織。在投標小組內,葡農談妥共同的投標價格,並且分配交貨量,農會蔡總幹事戲稱:「這其實是變相的圍標!」

但不圍標實在不行。民國八十五年公賣局以即將民營化為由,終止釀酒葡萄契作,公賣局改制後的台酒公司仍然收購二林釀酒葡萄,但收購方式改為公開招 標,不僅價格從過去契作時期的一公斤25~29元,降到目前一公斤15~18元,年收購量也逐年降低,從八十七年第一次招標的200萬公斤,到今年夏果收 購的八十萬公斤,只勉強達到二林地區年產量的一半。

由於收購量低於總產量,在招標制度下,農民擔心自己的葡萄沒人收購,只好低價搶標,形成葡農自相殘殺的局面。二林葡農為了改變這樣弱弱相殘的狀況,就組織起投標小組,彼此商定價格不再相互搶標,但還是要面對台酒公司逐年砍收購價、砍收購量的問題。

莊大哥透露台酒公司壓低葡萄收購價的手法:「假設酒廠今年需要80萬公斤的量,它會故意先只招標50萬公斤。後面的30萬公斤,它就說是多收 的,價格都喊很低。有的農民驚銷沒,一公斤10塊也要賣。」

以今年來說,原本南投酒廠夏果收購量只有50萬公斤,是在葡農找立委協調後,酒廠才多收購30 萬公斤,達到八十萬公斤。莊大哥說:「今年的收購量已經不到一百萬公斤了,之後可能還要再減,真的讓葡農很難生存。」

我問莊大哥是否考慮過改種別的作物,莊大哥說:「其他的也不好作,別的作物風險也很大,就還是繼續作(釀酒葡萄)。」

後來跟農會蔡總幹事討論葡農為 何還繼續種釀酒葡萄時,總幹事認為葡農不轉作是因為對釀酒葡萄種植已經有感情,他表示,這批葡農都是從無到有,自己摸索研究種植技術,才創造出當初釀酒葡萄的榮景,又曾經為了釀酒葡萄產業的生存而激烈抗爭,對這個作物情感很深,所以捨不得轉作別的作物。

但莊大哥的回答,讓我覺得他不轉作的原因,是他評估自己經營條件後所作的選擇,是一種生產策略,不只是囿於情感的執念。這也反映現今農業環境的惡劣,使這些葡農寧願選擇種收益得看台酒公司臉色的釀酒葡萄,也不轉作其他要面對市場風險的作物。

IMG_1124
葡萄是一種專做農業,有獨特栽培技術與耕作模式。


三、突破困境,衝衝衝─資本主義式農家經營型態

另一個反映契作結束後,二林農業條件有多惡劣的例子,是林大哥說的:「我多作不是因為賺錢,而是因為賺沒。」

林大哥在契作時期的種植面積是兩甲,現在種植的面積擴大到四甲。照一般的理解,經營者會擴大經營規模是因為利潤好,但林大哥的例子剛好相反,林大哥過去只要耕作兩甲的面積,就可以滿足他們 一家的家計需求,但現在必須耕作到四甲的規模,才能餵飽一家老小。等於現在台灣的農業平均收益減少,使農民勞動必須比以前辛苦兩倍,才能維持過去的生活水準。

但林大哥的例子另有特殊之處,林大哥四甲的田裡,都是種植費工的葡萄果樹,其中有一半還是需要投入更多勞動的巨峰葡萄。林大哥為了應付這四甲地的葡萄,除了他與兒子、媳婦投入勞動之外,另外還長期雇用三位工人,協助果園經營。一般小農通常只在農忙時節雇用臨時工,補足自家勞動力的不足,

像林大哥這樣經常性 使用雇傭勞動是少有的狀況。小農生產碰到農業平均收益減少,通常以增加勞動強度,或者降低消費水準以求取收支平衡。但林大哥卻以擴大生產規模、採用雇傭勞動的方式來維持生計,反映他已經脫離小農的家戶生產型式,幾近於資本主義式的經營。

林大哥資本主義式的經營邏輯,還展現在購買土地這件事情上。林大哥都是以貸款購買土地,再以土地的收成來還貸款,貸款快還完時,又開始物色下一塊地。

他說:「買土地是我的興趣,……我在不同價格的時候進場買土地……就跟買股票一樣……如果價格不錯,我會考慮把土地賣掉。」意即購買土地對於林大哥而言,並不 像是傳統小農,不僅是為了增加種植面積,還是逢低買進的投資行為。

不過我問林大哥為何不做其他投資,比如說買股票,而要買土地?他回說,股票看得到、摸不到,而且都是人在操作;農地漲跌是看景氣,人為操作少……只要 不賣就不會賠,地還可以拿來生產。這反映林大哥買地的投資行為,是同時混含著現代性的風險管理與鄉村性的土地生產依據的兩種思維。

林大哥認為自己「心肝卡大,所以種卡大」,並且覺得「其他作農的卡單純…真的很單純,我是特別突出的」。我覺得的確如此,第一天訪談結束時,林大哥把我拉到一旁問我:「你念建築城鄉的,我有個朋友有草皮,他現在有點困難……你幫我問問有沒有學校老師需要草皮的?還是有沒有牌可以借來投標?」

林大哥的問題,已經超出我的社會化程度,讓我不知如何回應,我戴的這副都市人眼鏡,開始分不清眼前這個腳穿拖鞋,搭配西裝褲與短襯衫的男人,到底是農夫還是商人?

(本文待續)

(系列待續)

斬頭的高麗菜災

「高麗菜」與「包心白」、「花椰菜(白)」三種蔬菜,由於在採收時工人均從結球中心梗一刀砍取,加上價格在低瀰時,宛如百貨商場的跳樓大出清,農民們都戲稱為「斬頭菜」。2010年農曆春節前….

990222cabage4501.jpg
2010.1.25-2.10 高麗菜(甘藍)再一次重蹈冬季蔬菜生產過剩的宿命價格崩跌

高麗菜」與「包心白」、「花椰菜(白)」三種蔬菜,由於在採收時工人均從結球中心梗一刀砍取,加上價格在低瀰時,宛如百貨商場的跳樓大出清,農民們都戲稱為「斬頭菜」。

2010年農曆春節前(01/20-2/10)由於天氣逐漸回暖,同期蔬菜生長迅速,加上菜種、菜量集中,造成各地市場交易價格崩跌。這已經是從2007年以來,年年上演的戲碼;立委、縣議員帶菜農向農政單位抗議;加油站、3C連鎖店買滿500送高麗菜;大賣場一顆5元的大特價,天天成為電視媒體的焦點新聞

而農民們似乎也有恃無恐,學會了製造政治作球,讓政客有殺球得分的機會,於是公部門祭出「耕除補助」的法寶解套,以每分地7000元補貼(每公頃7萬元),並委由各地農會進行查估驗證與發放作業,讓「民怨」迅速獲得消弭。當然,這只是頭痛治頭的治標方法,倘若農友們不能分散(節制)二期稻作之後種植蔬菜的菜期、菜種、菜量,相信往後冬季都會有不同的「菜災」出現!

2-DSC_5087
慣行農法的高麗菜災年年上演。2009.11.29 鋤草(土豆苗)與補菜苗。

每年在10中旬的二期稻作收成後,農友習慣會種植各類短期(70天-90天)蔬菜來增加家庭收入,而高麗菜、包心白均屬冬季火鍋的菜底之一,市場銷量龐大,加上慣行農法的田間管理技術成熟,且不影響隔年一期稻作(早冬)的稻作,於是高麗菜短期(70天)的蔬菜作物就成為農友種植的首選。

去年(2009年11月)二期稻作後,村落中的「川仔」邀「總仔」一起加入「高麗菜契作」,「川仔」種0.8公頃,「總仔」種0.5公頃,連同其他農友共2.5公頃,契價為每分地20000元(含高麗菜苗,仿同1顆10元);對於以「契作」方式種植高麗菜是庄內農友們一個新的嘗試,也引起其他農友的高度關注。

當時候(2009年11月)受八八水災之後的影響高麗菜價一直穩定趨堅(零售35-45/每顆),所以他們倆對於契作者沒有什麼好擔心的。但是到今年1月中旬後,菜價開始直線滑落,他們倆開始憂慮契作的菜商是否會反悔棄收,所幸契作的菜商謹守合作原則,如期如價派工採收,解除倆家人的憂慮,也讓我這位熟稔的觀察者在農曆春節前放下負擔。

3-DSC_2362
2010.02.10 川仔與董仔夫婦討論菜車如何進場

也許是湊巧,因有「小麥契作」的經驗,對於「高麗菜契作」充滿了無限的好奇。於是,在2009年11月20日起從整地播植菜苗到2010年2月10收成,跟著農友做了完整的觀察紀錄,在這些流水式的農作影像中,並沒有出現結論。但從一些蒐集的數據中,或許約略能分解出慣行農事管理中的單位(顆)成本與價格關係:

土地成本(租金)

耕地整地開溝  每分地 800元     每分地約種植2000顆,換算每顆約 0.4元成本。
高麗菜每分地約種植 2000-2200顆,租金約4000元,換算每顆約 2.0元成本。

灌溉
灌溉4次400元(枯水期)   每分地約種植2000顆,換算每顆約 0.2元成本。

施肥
基肥 複合肥     約   700元 每分地約種植2000顆,換算每顆約 0.3元成本。
追肥 複合肥兩次 約  1800元 每分地約種植2000顆,換算每顆約 0.9元成本。

施藥

農藥四次費用約  2800元     每分地約種植2000顆,換算每顆約 1.4元成本。

◎ 農友只負責到採收期,直接成本約 5.2/顆(以20000元/2000顆,農友毛利4.8/顆)

契約商採收 (每分地採收2000顆平均每顆約1.8公斤)

紙箱每只20元                      每箱可裝10顆換算每顆約 2.0元成本。
採收工資每箱10元                  每箱可裝10顆換算每顆約 1.0元成本。

契約商商運費(30噸/車)
15000元/車      每箱10個、平均每車裝載550-600箱換算每顆約 2.5元成本。

█ 每顆成本小計(契約商)

以上單位成本累計為10.7/顆每顆,盤商(契約商)高麗菜苗1.0元/顆,管銷成本約0.8元/顆  成本合計12.5元/顆;12.5元/顆,每顆有以平均1.8公斤重計算,換算每公斤為7元。 這還不包括從市場(倉庫)運載到大賣場的運費、賣場倉儲費用與銷售的利潤喔!

非常敬佩服這位與「川仔」、「總仔」的契作高麗菜商,在低瀰的菜價氛圍中遵守約定,如期如價進行採收,雖然賠掉價格的利基,但卻賺到與農友堅定的信任與支持,也建立了契作者的信譽典範,這絕不是用公斤多少單價可以秤量的。

所以無論在哪裡購買到每顆10元的高麗菜(或是更低),請大家務必珍惜!因為這是「菜災」價格,背後有著許多的辛酸!

4-DSC_2274
2010.1.25-2.10 高麗菜再一次重蹈冬季蔬菜生產過剩的宿命價格崩跌  2010.02.10  搬運卡車進場

█ 請參考延伸閱讀
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農產品交易行情站

Beautiful But Sad-從蟲害發生看KKF耕作理念

湛藍的天空,畫著白色美麗的線條,寬廣的田園一望無際,紅色翻土機的移動帶著白色鷺鷥與黑色燕子,是一幅美麗的田園風光圖。然而,上演的卻是讓農民淌血的悲劇,三個月的辛勞與搶救,最後是雇人雇機器通通再埋進土裡。

早上正準備下田的路上,經過辦公室被L叫住,問到要不要跟他到社區。搞不清楚狀況的我當然還是立刻說好,能夠暫時脫離一下菜園工作所造成的腰酸背痛手無力的生活,到外面去晃晃,絕對是好事。原來是今天有電視台的記者想要拍最近稻田裡被蟲害嚴重影響的狀況,找了KKF協助。前往的地方是Suphanburi府最東北邊的Doembang地區,距離KKF所在地大約七十多公里。花了一些時間等待和記者碰頭,在接近中午的時候到達了要拜訪的區域。

社區中要帶領我們的先生還沒到家,所以就先到附近的飲食店解決午餐,雖然不是很集中聚落住屋的區域,不過因為是午餐時間,用餐及陸續前來用餐的住民不少,記者非常把握時間的當場就一個接著一個的做起採訪來了,這些農民也侃侃而談,看來蟲害的問題已經造成大家普遍的問題了。

990212-kkf-6fe08a9e8278-360.jpg
主要被侵襲的莖處

接著就是實際田地的探訪,接連拜訪三個不同地主的稻田,第一塊已經是結穗的時間了,不過很多稻子的葉跟穗都呈現枯黑的顏色,稻穗也大部分是空包彈。第二塊,比較晚插秧的田,才剛在冒穗而已看起來大部分都還是綠的,沒經驗的我一看還不覺得有啥問題,不過他們說這也已經得病了,稻子不會再繼續長,過段時間也將呈現枯黃狀態。到第三區的時候,若不仔細看還沒發現這是稻田,因為那雜草真的是有一點恐怖,而枯黃枯黑的稻子隱藏在雜草之間,簡直像是一片荒地。記者就陸續的做了拍攝與採訪。

蟲害後的稻株成乾焦狀
蟲害後的稻株成乾焦狀

而在駛離第三塊稻田時,不遠處的一塊稻田有一台翻土機正在做著打田的工作,但仔細一看,全都是沒收割的稻株啊,雖然踏進田裡看著泥土中的稻株也找不到太多的穀粒。而一旁的工寮堆置著各種新舊使用的農藥罐,看來農民為了搶救心血已經花耗不少金錢和力氣。

沒收割的稻通通打進田裡
沒收割的稻通通打進田裡

湛藍的天空,畫著白色美麗的線條,寬廣的田園一望無際,紅色翻土機的移動帶著白色鷺鷥與黑色燕子,是一幅美麗的田園風光圖。然而,上演的卻是讓農民淌血的悲劇,三個月的辛勞與搶救,最後是雇人雇機器通通再埋進土裡。

打田地工寮搜出來的用藥
打田地工寮搜出來的用藥

這次災害的主角是斑飛蝨 (Smaller brown planthopper),泰文名plea kadon see nahmtahn,意思是棕色、跳躍的蝨。這當然只是稻作中,眾多蟲害的一種,造成農民損失慘重也不是第一回,而政府的作為就是補助發放農藥讓農民去殺蟲,看起來好像也是理所當然,不過對於KKF的工作者來說,這只顯得荒謬。而一路所見也似乎在印證荒謬:田邊散落各式農藥罐,最終稻子還是全數打進到田裡。

危害的斑飛蝨
危害的斑飛蝨

問道:那KKF會敎農民怎麼處理這各問題呢?基本上採用KKF有機農法的農民並沒有太多這方面的困擾,最多也只是使用植物性藥劑去驅蟲,即使損失也是一小部份,不會發生像慣型農法稻田全軍覆沒的狀況。這是一整個田間運作不同所導致的結果。

目前一般農民使用的種子來自政府或是種子公司,而這兩者研發的種子在綠色革命之後基本上就是跟農藥、化學肥料搭配在一起運作。農民買了種子後就會被指導多久後要使用什麼農藥要使用什麼肥料,在這個過程中農民也逐漸失去傳統的智慧,變成一步步都要向這些公司、專家學者詢問。

而使用這些種子種植有機,就會很明顯的發現產量下降、品質不佳的狀況,這是因為這些種子已經是被設計成需要農藥化肥的狀況。所以對於KKF來說,培育或是重新找回那些不需要農藥化肥而可以健康茁壯的種子是非常基礎的一步。擁有強健的種子就成為KKF農民和一般慣型農民很基礎的不同。

接下來的種植方式,慣型農法使用化肥讓作物變得特別肥美、顏色又青翠,一整個就是大部份吃植物昆蟲的最愛,得病率大增。而接下來的處理方式又不同了,慣型農法農民看稻田裡有蟲子(管它好蟲壞蟲),拿了農藥就開始噴,而通常在稻株上半部活動的大多是稻田間的益蟲,肉食性的昆蟲,以吃害蟲維生;而吃稻子的所謂害蟲大多則在稻株的下半部活動,或進入稻株內,使用農藥的結果可能殺了全部的益蟲,殺了60~70%的害蟲,而以斑飛蝨為例,一隻成蟲可產下200顆卵,很快的……一切又回來了,而且可以毫無天敵的繼續蔓延。

而KKF告訴農民辨識田中各種蟲,什麼是好蟲什麼是壞蟲,農民自己的觀察大部分的時候田裡是好蟲多餘害蟲的,所以就先把一切交給自然去運作。等到發現田中的益蟲已經無法控制害蟲時,則使用植物性藥劑做噴灑,控制害蟲。

聽起來很神奇是吧!但是這些事情就是真實的在發生。KKF前年的一個農夫學校是這樣來的:兩塊被蟲侵襲的血本無歸的稻田的中間,有另外一塊使用KKF農法的稻田卻沒受到什麼影響,這明顯的反差讓農民把KKF請進社區裡面去進行課程。

當然,思想的改變依舊困然,農民學校進入社區採用長期的陪伴,加上社區集體的力量,讓改變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而各地前來KKF進行短期訓練的農民大概就沒那麼樂觀,回到自己的土地上,要真正的落實,要真正的放棄依賴藥物的癮,真的不容易。

美麗的田園悲�
美麗的田園悲歌

田園美麗美麗的風光下,總陪襯著讓農民的傷痛,這反差何時能夠停止呢?

(本文作者目前正在泰國KKF基金會實習中)

延伸閱讀:2008年泰國「米之神基金會」參訪心得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