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鳥部落:如果遷村的話,部落還是部落嗎?

她說,「大鳥部落在太麻里鄉算是大部落,大鳥部落遷村分割開來,就變成是分家的型態,一個是去跟爸爸住,一個是去跟媽媽住。分開之後,它就不是一個完整的部落。」

前言:在9月1日萊羅克颱風的影響為台灣東南部帶來大雨,而使得大鳥村族人在軍方以及年青人的協助下緊急撤村。9月8日因為台東的大雨不斷,大鳥村族人又 再次的撤村,9月18日凡那比颱風的雨量讓大鳥部落三度撤村,大雨一直不停的下,大鳥村的排灣族人表示,大雨不停的下,大鳥部落是否就只能不斷上演撤村的 生活?

9月份,一連三次的撤村,打亂大鳥部落排灣族人的生活步調,更讓撤村變成生活中的夢靨。部落族人表示,每到下大雨部落的人還是會害怕,擔心土石流的土石像去年八八風災一樣再次衝入部落裡威脅到部落族人的生命。

除了頻繁撤村,面對未來的遷村議題,大鳥部落族人表示,「大鳥部落遷村分割開來,就變成是分家的型態,一個是去跟爸爸住,一個是去跟媽媽住。分開之 後,他就不是一個完整的部落。」而不完善的撤村機制混亂了部落的生活步調,對於政府給予的遷村方案也無法接受的狀況下,大鳥部落的安全呈現許多不明確的未 知數。

image001

大鳥部落今年9月的行事曆中,滿滿的工作項目以及一個月撤村三次的撤村紀錄。

如果遷村的話,部落還是部落嗎?

大鳥部落族人潘世珍表示,部落之前有填寫過遷村意願調查表,大部分的人是選擇不遷村。目前大鳥部落對於遷村的想法,大部分的人是選擇不走的。部落族人也表示在最後一場說明會時,也沒有人敢講,要反對不遷村這件事,族人表示,「如果遷村的話,部落還是部落嗎?」

如果要走,要到哪裡?

潘世珍也表示,「我們也是選擇不走,下雨也會擔心。其實我也不想走,但選擇留下來終究還是要面對這個問題。」她表示,準備撤村當天,接到女兒打來的電話,女兒說,「媽,學校在廣播囉!!」一回到家把「逃生包」丟到車上,就這樣走了,頓時之間感覺到自己好像是救難人員。

她說著當天逃生的景象:「那天我就帶三個孩子逃難,一樣啊!教自己的小孩準備好自己的『逃生包』,然後袋子丟到車上就走了。」我就自己分配兒子是負責帶睡袋的,女兒是負責帶什麼的,就這樣在半小時內,完成了逃生的動作。

潘世珍也表示,面對目前這樣的問題,我們就必須調適,每一年遇到大雨就是要做撤離的動作。

對於遷村的問題她也表示,「我們要怎麼走?整個大鳥村是組合的部落,從不同的地方一起聚在這一塊的。在大鳥部落,每個住戶的狀況不一樣,所以要面對遷村的心態又會更是不一樣。」

要搬到哪裡去,都是個未知數。要搬可以,但部落的族人也不願意分開,但是有沒有這麼大的空間,讓部落的人都在一起?這也是要考慮的。

她說,「大鳥部落在太麻里鄉算是大部落,大鳥部落遷村分割開來,就變成是分家的型態,一個是去跟爸爸住,一個是去跟媽媽住。分開之後,它就不是一個完整的部落。」

image003

八八災後清理掉掩埋家屋的驚險現場,卻無法清理掉大鳥部落族人的擔心與害怕。

每次撤村,要撤幾個家當?

大鳥部落營造員王曉彤更表示,撤村機制應該要有警報系統,撤村的時候就看到救援的一群人衝上去,又衝下來,我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她無奈的表示:「每次撤村,要撤幾個家當?撤村!!就聽完村長廣播,就跑啊!這是什麼撤村?」她也表示,撤村的安置場所也會漏水進來,屋頂也會漏水。

她生氣的說,「痛恨撤村,把部落的人擺在哪裡?安置的環境很髒,衛生條件太差,帶著全家大小過去避難,避難完三個小孩都生病。」

這樣的撤村方式,把我們趕到那邊去,把我們擺在那邊,吃什麼?怎麼住?都沒有人關心。政府官員也只是來看看就走了,也沒有關心生病的族人。

族人表示,「就這樣撤村,你會安心你的家園嗎?」

政府的撤村機制只是將族人撤到學校,撤村空間的衛生條件極差,即便保住族人性命,但是對於生病的族人卻是一個痛苦的安置空間。

王曉彤表示,這樣的撤村機制只是告訴外界說,大鳥部落的人是安全的,無人傷亡,漂亮的統計數字,卻不管撤村下來的族人的安置狀態。她生氣的說,「又不是你撤,你住一個晚上看看,你就受不了了。」不過,她也擔心的表示,「就這樣撤村,你會安心你的家園嗎?」

撤村機制與未來的生活?

部落族人也表示,雖然目前至少有攔砂壩讓目前的生活覺得是安全的,但是沒有一個可以安心居住的撤村環境以及缺乏完善的撤村機制,讓大鳥族人非常痛恨撤村的問題。

大鳥部落的排灣族人無奈大雨所帶來的生命威脅,當雨勢過大時,該撤離時還是必須要撤。但是不完善的撤村機制混亂了部落的生活步調,對於政府給予的遷村方案也無法接受的狀況下,大鳥部落的安全呈現許多不明確的未知數。

image005

沒有一個可以安心居住的撤村環境以及缺乏完善的撤村機制,讓大鳥族人非常痛恨撤村的問題。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即將消失的綠川吊腳樓

想用文字介紹綠川,卻是寫給即將消失的吊腳樓。我已經不記得第一次怎麼走到綠川的,也數不清十幾年的日子裡,到底走了多少回綠川岸~

編按:小地方「地方散步」專欄上方,充滿生活風味的banner 圖案,是本文作者日行散步的綠川吊腳樓風景,也是miru義務為小地方做設計時的靈感來源。可惜這些生活足跡於近日即將消失,僅以下文紀念珍貴的散步片段。

02

想用文字介紹綠川,卻是寫給即將消失的吊腳樓。

我已經不記得第一次怎麼走到綠川的,也數不清十幾年的日子裡,到底走了多少回綠川岸~

01

綠川的吊腳樓,大概是這追求奢華的台中市一個留存下來的特別遺跡,不可思議的就在熱鬧的車站附近,繁忙的列車進進出出橫跨台中路的鐵橋下,車行隆隆的噪音,每當我行進到這裡就習慣移出車陣雙輪鑽入台中路二巷,轉個彎之後世界就像靜止了一般,在這條綠色老樹圍繞的綠川小巷中,沿著堤岸延伸的一排吊腳樓,在過去台中的綠川、柳川接近市區處,都是這種木造樓站據兩岸,水面上是紛雜的鬧市與熱騰騰的羹麵香氣,這樣的景象隨著市容的整頓消失無蹤,只遺留下台中路26巷這段吊腳樓建築。

從台中路二巷延伸到南華戲院附近這段綠川,景觀就如舊名「綠堤巷」,是個兩岸綠樹延伸的小巷,老榕樹的氣根在這裡牢牢實實的盤節固定,紅色欄杆穿樹而過,住戶說過去這裡緊鄰鐵路,黑頭蒸氣火車煤灰飛揚,種一整排的樹可以讓空氣乾淨些。

堤岸右邊是吊腳樓,左邊是日式老房子伴隨的一條小巷弄,左右兩邊的住戶大致上是不大相同的,近十年來吊腳樓一直有好幾次拆除的說法,因此老住戶陸續的搬遷出去,而住進一些單身貧困的羅漢腳,有些無人居住的經不起歲月風雨,無力軟腳再也支撐不住的屋塌樓陷,堤岸左側是較為富裕的住戶,大多擁有其他建築物,因此有少部份已經沒有常年居住的情形,有些則只是當回來住住的回憶老屋。

雖說綠堤巷看起來時光陳舊的樣子,但過去這裡確是高級住宅區,日治時期居住著不少移民而來的日本人,大都是附近酒廠、明治小學校、台中高等女學校…任公職的家戶,當時是鬧中取靜的優美住所。

偶而回來綠川的老人說,過去這段綠川就是李行導演電影「養鴨人家」的場景,小巷子面對的就是老吊腳樓的屋後,而這裡每天都是現實生活電影的場景,鐵皮包覆的住戶人家,晾曬內衣褲與花衣服的生活風景,隨著馬桶水箱一拉馬上流入綠川的糞水,用一支支木條或是水泥管條架撐著浴廁間就懸在那綠川上,當屋舍頹敗,牆面剝落之後生活場景就這樣拉陳展開。雨季時,很快暴漲的綠川,吊腳樓臨危其上。

這排吊腳樓的正面頂頭則是鐵道穿越,每天來來往往的列車班次鐵道下,也是煮鍋造飯之處,一條幽暗的小小巷,住戶們進進出出,緊密狹小的生活空間,隔鄰的菜飯香和著電視劇情起伏。雖是前臨鐵道、後懸綠川,但水上生活也這樣度過了多少日月星辰,沈從文的湘西吊腳樓是燈紅酒濃的氣息,看這綠川的吊腳樓是平民生活的風景。

02

幾十年了,這裡沒有太多改變,綠川的水潺潺而流帶走了時間,房子還是那樣的存在,樹還是沿岸並列,木造日式屋舍、老樹的身影、晚春結果的枇杷樹以及那吊腳樓的生活場景…,這時光停滯的舊氛圍,在腦力枯竭時帶給我許多靈感;因此,散步綠川變成一個習慣的生活片段。

當台中鐵路高架化的工程從北邊太原車站開始,舊糖廠段老樹移植,接著鐵道倉庫段到綠川段,工程如戰車履帶輾過,吊腳樓也將移除剷平,未來將架起鐵道基柱橫跨天際,在綠川畔牽著孩子小手看火車的回憶,也變得仰頸而盼,遙遠去了。

03
04
05
06

縣市合併前牛潮埔的夜市

從目前的標準來看,夜市的餐具或許不夠環保,環境也許不夠整潔衛生,然而只有在星期三在沒有下雨的夜晚,這個地方才如同脫韁野馬,熱鬧有活力,呈現北辰宮所在之牛潮埔最具特色的地方感。

縣市合併後,鳳山原來作為高雄縣市的交界,是否隨著邊界的消失,兒時記憶也逐漸消失。

pic1

牛潮埔夜市街景

北辰宮鄰近的力行路、北辰街這個街廓,每個星期三晚上都會有夜市,小時候的福佬話叫做「商展」,所以這個商展的歷史至少也有三十幾年了。

北辰宮一帶當地人稱牛潮埔,每週一次的夜市擺攤,對於三十幾年前的小學生而言,是最期待的晚餐與娛樂形式之一,當時的力行街與北辰街,除了有各式各樣的小吃可以選擇,還有各式各樣的夜市才有的遊戲可消費,對於三十幾年前小學生而言,要求父母帶著逛夜市,選擇某種誘人的外食,擺脫母親長年的烹調方式,是一種另類的味蕾啟發方式,

花父母一點小錢玩玩彈珠台,也算是一種相對於日間娛樂來說的夜間奢華的享受,有別於其他平日必須早早被父母趕上床;對於三十幾年後的小學生,相對於大人們選擇炒米粉或蚵仔煎,在夜市總會選擇喜愛的牛排攤或者火鍋攤大快朵頤一番,大概是小學生正在成長,吃牛排有某種保證飽足的滿足感吧。

pic2

三十年前的小學生最愛吃的炒米粉

經過了三十幾年,三十幾年前住在力行街與北辰街的小學生們也都成為現在小學生們的家長,許多人也搬離地方,換了另一群來到北辰街與力行街的住民。或許這個夜市真的成就了許多家庭,經濟改善,可以離開牛潮埔,到異地買更大的房子,做更好的發展,當然陸陸續續搬來接替的住民,也懷著改善家庭經濟的夢來這裡打拼。

pic3

經過三十年後,現在小學生最愛的牛排。

看著北辰街與力行街三十幾年,看著某位父親開計程車為業的小學同學,現在已搬離這條街成為台北著名外科醫生;看著某位父親在這條街做小生意的小學同學,搬到仁武去經營更大的汽車修護廠;看著這裡的行業種類逐漸轉變,從小商店轉變成電器維修業,再轉變成電腦維修業,唯一沒有改變的是北辰宮依舊屹立不變,而每週三的夜晚,力行街與北辰街都會擺脫平日白天的冷清,而成為這個地方的熱鬧之地。

從目前的標準來看,夜市的餐具或許不夠環保(大多使用免洗筷與保麗龍餐具),夜市的環境也許不夠整潔衛生(用餐時汽車機車在身旁呼嘯而過),然而就觀察這個地方三十幾年的筆者而言,只有在星期三的沒有下雨的夜晚,這個地方才如同脫韁野馬,熱鬧有活力,呈現北辰宮所在之牛潮埔最具特色的地方感。

凡那比之後:來義一年重建 化為烏有

看到操場變成砂石場,就讀四年級的宗小妹完全笑不出來,「我還有很多書和寶貝在教室裡面,我想要去拿」她渴望的說。但無奈的是,教室裡頭泥濘不堪,出入口也被堵住,進都進不去。

去年莫拉克,屏東縣來義鄉來義部落113戶沿溪而建的住宅,有被洪水吞噬、土石掩蓋,無法居住。然而,歷經一年多的重建工程,卻仍抵不住中颱凡那比的暴雨。 來社溪與內社溪河水匯流,擊潰臨建的土堤,在來義村東部落裡亂竄,土石泥沙掩埋近一層樓高,至少五十戶人家受災,連八八災後距河床約五十公尺的來義國小內 社分校,也成了惡水的臨時河道,重建工程幾近全毀。

臨時土堤成殺手? 部落知識與專業如何加強對話

9月22日,來義隔壁的義林部落外又塞滿了車。由於來義溪河水暴漲,八八之後才新建的來義聯外道路,全部化為烏有,無論是回部落整理家園的居民,還是前來關心的官員、發放物資的志工,全都只能靠著八八之後修復的古道,徒步或騎機車進入部落。

凡那比颱風警報已解除三天,村莊裡的水才慢慢退去,但部落依舊沒水沒電,9月19日上午六點就撤至來義高中、或是臨時依親的居民回到部落,只能靠著無線電對講機聯絡,忙進忙出的四處勘查災情。

image001
今年才修好的聯外道路,如今又面目全非。

「明明雨沒有莫拉克大,卻淹得比莫拉克嚴重!」望著受創的家園,居民高先生說,這次受災的地方,去年幾乎是沒事的,頂多只有水,沒有土石。還有居民 忍不住抱怨,八八發生後一年間,土石清運速度慢,從上游運下來的土石並未運出,反而建成臨時土堤,凡那比一來,上游土石加上河邊沙石直接沖進東部落,河道 擴張得更大更寬,釀成比莫拉克更嚴重的災情。

image003
凡那比災前利用沙石興建的土堤(左圖,99年8月15日攝),在颱風過後,幾乎已經全毀(右圖,99年9月22日攝)

image005

站在來社溪與內社溪的會流處,鄉民代表李讚貴指著重建時土石堆積的位置,「上面的泥沙也是很多啦,如果土堤沒有潰的話也不至於(這麼嚴重)啦…我們那時候看也是滿有安全感的啊,臨時土堤很厚,沒想到一個晚上就沒有了。」

在重建中協調過程也需尊重部落的意見,李讚貴認為,重建工程設計之前並未與部落做良善溝通,才會造成如此嚴重後果,「專業的人只有出嘴巴,他敢負責任嗎?…完完全全照他們的方法,但我們才知道(熟悉)水路嘛。」

對此,來義村長洪嘉明表示,負責此案的水保局台南分局也非常關心,他認為,如果沒有這些土堤,災情可能會更嚴重,甚至,或許早在5月23日梅雨季時,就已造成災情。

image007
(上)部落內路基掏空(下)土石掩埋近一層樓高。
image009

怎麼辦 我的學校不見了!

「好久沒有游泳囉!」看到學校前因淹水形成的「池塘」,一些從外地回部落的孩子忍不住跳進水裡圖個清涼。不過,這些景象看在內社國小學童眼裡,卻是陣陣心痛。

看到操場變成砂石場,就讀四年級的宗小妹完全笑不出來,「我還有很多書和寶貝在教室裡面,我想要去拿」她渴望的說。但無奈的是,教室裡頭泥濘不堪,出入口也被堵住,進都進不去。

前來勘災的台北縣政府工務局道路養護工程一科科長謝文徨表示,只要重機具進得來,兩、三天就能將土石清理完畢,並以協助學校儘速復課為最高目標。然而,部落居民卻認為,八八的土石運了一年都運不出去,對於學校內的土石清運,並不樂觀。

9月21日,宗小妹已被安置到離家公里遠的來義國小本校就讀,這是她第二次離開自己的學校念書。「八八的時候小朋友,甚至還在本校的餐廳上課,這樣 搬來搬去,要怎麼學習?」部落居民溫瑞瑜說,在安置所時,有小朋友聽到學校受災,哭著抓著代表的手說「怎麼辦,我的學校不見了!」這些話語聽在耳裡,雖然 讓人不捨,但除了清理善後,或許政府更應該好好考慮,在此復課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否則,一再的變動,只會讓學習品質大打折。

image011
(上)來義國小內社分校成了河道。(下)河水漸漸退去,留在操場上的,不只土石,還有居民來不及帶走的家當。
image013

image021
(上)學校籃球場原貌(98年12月6日攝)(下)凡那比災後情形。
image019

image015 image017
(左)從校園裡的秋千,便可看出土石堆積的厚度。(右)教室、走廊,到處都堆滿泥濘。

居民遷村意願 可能又有變化

凡那比之後的新受災戶後續如何安置,是當前最急迫的問題。目前,這些受災戶大部分為依親,而未來該何去何從?「希望政府能再重新考慮,不要以莫拉克 重建條例來對待這次災民」洪嘉明表示,這些被掩埋的五十戶,都是當初申請永久屋但沒有通過的,現在沒有了房子,如果要申請,更是困難重重,「希望能放寬的 就再放寬」洪嘉明說。

自申請永久屋之後,來義部份居民陸續撤案,然而,再次經歷災難,來義生活重建中心督導成亮認為,村民可能會再次思考遷村的必要性,尤其,大家原本擔 心的來義村潛在危險因子,是西部落的土石流,沒想到,這次災難竟發生在令人意想不到的東部落,而且比莫拉克更嚴重,造成另一波永久屋申請,也不無可能。

image023
今年來義豐年祭原訂9月25日舉行,準備發放給居民的獎品,早已放置在集會所裡,如今,早已深埋在土堆之中。

 相關文章: 回顧來義─凡那比颱風前的遷居問題

凡那比颱風後的旗山鎮

經過上次八八風災的洗禮,第七河川局在旗山橋頭設置了一處水閘門,一早就看到兩台怪水正在清理水閘門與旗山溪匯流處淤泥,擴大排水渠道面積,這次大雨高雄客運南站地區還是有淹水的情況…

經過919中颱凡那比的摧殘後,南部飽受了一場風強雨大的夜晚,整個高高屏地區又再度成為了水鄉澤國。9/20早上趁著雨勢減小,趕緊出門了解旗山的狀況如何。

經過上次八八風災的洗禮,第七河川局在旗山橋頭設置了一處水閘門,一早就看到兩台怪水正在清理水閘門與旗山溪匯流處淤泥,擴大排水渠道面積,據民眾所說,這次大雨高雄客運南站地區還是有淹水的情況,在低窪處大約20cm左右深度,並沒有太大的災情。

image001

接著前往溪州地區,由於溪州地勢較低窪,幾乎每逢大雨必淹,這次果不然也是如此,沿著中洲路前進,在中洲里和南洲里交界處就發現了淹水的痕跡,地上泥濘不堪,附近的田裡也是充滿了泥水,很多香蕉樹都被強風吹倒,損失情況尚待調查。

image003

來到了大洲戲院,已經看到國軍弟兄協助社區志工清理,碧連阿姨說這次南洲里淹水大約15cm左右,家戶有設置水閘門,而且墊高地基,所以損失較不慘重,里幹事也四處拍照紀錄,並協調國軍弟兄清理家園。

image005

南新社區的狀況也是差不多,到達活動中心時,也有一群國軍弟兄協助清理,還有一台軍用卡車停在廟前廣場,這邊的淹水高度大約有30cm,活動中心的地板都是黃土,要清理需要一番工夫。

image007

image009

之後轉往中寮社區,從溪州國小旁一路進去,發現高40線受創不輕,路面上佈滿了樹葉和伏倒木,沿路還有好幾處的小坍方,車輛進出並不方便,路邊有潺潺溪流,可見山上的含水量之豐沛。沿著道路往上,還未到達崑山宮,就發現電力設備被傾倒的樹木壓毀,也證實宜紋所說山上目前停電的狀況,後來有看到台電電力工程車上山勘查,希望能盡速搶救。

image011

image013

過了崑山宮一路往上,經過大約2km的距離,發現前方有一處坍方,已經將道路完全覆蓋,表示由溪洲往中寮的道路已經中斷,宜紋稍早則提到,中寮往燕巢的道路也中斷了,因此中寮社區再度成為孤島,目前停水停電,對外交通中斷,單純只能靠電話和外界聯繫,也希望工程單位能盡速搶救。

image015

(作者為旗美社大專員)

高雄縣市合併,我們關心是…(1)環境治理

縣市合併之後,我們第一個遠景便是水資源的治理整合。曹公圳的建設,早期作為農業灌溉…

編按:本文為旗美社大舉辦之【高雄縣市合併系列論壇】系列之四記錄文章,因原文較長,切分成三篇刊登,本文為系列之(1)。另外,該論壇其他記錄文章連結,附於文末,敬請移架閱讀。

【旗美社大高雄縣市合併論壇之四】縣市合併,我們關心是…

時間:99年8月6日(五) 19:30-21:30

地點:加捷科技二樓(美濃鎮泰安路351號)

引言一:【環境治理】魯台營(高雄綠色協會總幹事)

引言二:【行政區劃與農村景觀衝擊】劉孝伸(美濃愛鄉協進會理事長)

與談人:盧維屏(高雄市都市發展局局長)

主持人:張正揚(旗美社區大學主任)

記 錄:劉津君(旗美社區大學專員)

【前言】

至目前為止,我們已經舉辦過三場(旗山、美濃、甲仙)的縣市合併論壇,這次是第四場,也是我們第一階段的最後一場,我們特別邀請了高雄縣市政府方面的代表,綜合前面三場的問題一併討論,然而高雄縣政府的代表卻因時間無法配合而未能出席;之後,我們也會評估是否再接續此議題舉辦相關的活動。

P8068849 P8068814
縣市合併論壇

【環境治理】

引言人:魯台營(高雄綠色協會總幹事)

一、緣起

其實這次全台灣縣市合併的議題,高雄是唯一由下而上,由民間推動起的。高雄在好幾年前,就由一些環境運動、公民運動團體加上一些專業人士開始關心這件事情,由前年開始,台中談到縣市合併的問題,高雄也就趁此機會推動。

為什麼要推動縣市合併?從1960年開始,中央將高雄定位於重工業城市,加上很多土地都是國有的,因此在都市計畫時,我們真正能夠管理的,大約只有一半的土地,我們周圍的港區、工業區以前都不在都市計畫的範圍內,這些都是由中央管的,以後的發展方向也都是由他們決定,於是大量都市未開發用地被變更為工業用地。

所以,我們期許縣市合併後能得到主控權,讓土地做更合理的運用。若以國際的例子來看,做為一個直轄市,我們的規模是不夠大的,從前年開始,台中縣開始推動合併,加上台北縣升格,如果高雄縣市不合併的話,我們便會因為缺代乏競爭力而失去立足點。

P8068907
高雄綠色協會總幹事魯台營

二、水治理整合-城市活水計畫

從環境的角度來看,我們跟屏東一樣古早是一個峽,因為高山不斷的沖刷,形成了沖積平原,高雄在四百多年前,從鳳山以西,大多是沼澤區域,在發展上有受限,後來經過重建,慢慢才開墾成用地。

我先舉個例子:德國綠色之都,弗萊堡。它常因為阿爾卑斯山融雪而淹水,所以他們建了許多引水道,把水引到都市的所有角落,分散了流量,另外也兼具降溫、美觀、飲用……等功能。這樣的城市,給我們什麼啟示

當高雄縣市合併時,我們像極了這樣的一個城市,若將美濃這塊平原放大,我們發現美濃同樣有許多的水圳密佈其中,這是在一百七十年前開闢的曹公圳。

在縣市合併之後,我們第一個遠景便是水資源的治理整合。曹公圳的建設,在早期是作為農業的灌溉,幾乎貫穿了高雄的主要地區,現今也還有許多脈絡留了下來,對愛河來說尤其重要。

八卦寮是半屏山與觀音山聚集成的谷地地形,聚集的壓力讓這裡有了湧泉,加上曹公圳灌溉剩餘的水,成為愛河的上游,但後來卻開發成住宅區,愛河的上游也因此而斷流,所以我們希望能夠重新思考愛河整個水系的永續發展,希望將來水源可以更充足,也更乾淨。

未來改善水系的關鍵在蓮池潭,蓮池潭早期是農業灌溉用,都市開發之後,已沒有灌溉的功能,很多渠道也被封閉了,因為水無法流動,很容易變成死水。所以我們希望能把水路打通,一部分的水流到愛河,一部分流到海裡面的南海大溝,把斷掉的渠道接回,透過水的自由流動,讓蓮池潭不再是「死水」,我們希望透過縣市合併,能夠完成這件事。

三、以生態取水取代堰壩,改變大高雄取水的模型

大高雄80%的取水是仰賴高屏堰攔河取水,方法是利用攔河堰提高水面高度來引水,這種取水方式,後來造成了許多問題。

2004年7月敏都利颱風後,高屏堰因上游大量砂石沖刷而堵塞,之後每逢大雨就堵塞「陣亡」,無水可用。我們早期做越域引水,從甲仙引到南化水庫,九十二年完工,九十三年敏都利颱風來時,便損壞了,之後修了三年多,到了2009年8月8日,又再次損壞,目前已經修好,每天約可供水二、三十萬噸(本來有八十萬噸),所以,綜合來說,我們大多是用河川取水的方式。

在我們認知之下,台灣河川湍急,雨季集中,所以要喝水,就要蓋水庫,所以當初積極想要在美濃做水庫,其實這是非常荒謬的邏輯。相較於美國,台灣的地形非常陡峭,若是蓋了水庫,光是儲水量就差距頗大,加上我們有很多的淤積跟斷層,也會降低水庫的壽命,所以台灣很不適合蓋水庫。

以百年來的用水經驗,尤其是經過八八水災之後,我們深切體認到,台灣對環境的調查非常缺乏。日本人從一八九五年,花了十年的時間,加上數千名的專業人員,對台灣環境調查得非常清楚,之後出版了調查的刊物(台灣堡圖),我們把當年的刊物對照現在的衛星圖,誤差非常小,對於此,我們台灣是十分慚愧的。

我們最重要的中央地質調查所,每年經費只有五億,而一所高中,每年的經費就有兩億;由於經費不足,學者們能研究的範圍自然相當表面,所以造成了許多災害之後,例如日前發生的甲仙大地震到現在仍然無法判定是哪一條斷層造成,因此到現在仍是「盲斷層」?縣市合併之後,高雄都政府該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對高雄的地質做一個完整的調查。

在台灣,如果要抽地下水來喝,我們馬上會想到地層下陷的問題,但現在的美濃,還是有許多地方在喝地下水,因為美濃是沖積平原,從地面到岩盤有很大的儲水空間。過去,從屏東平原到高雄平原,曾因為超抽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近年來農業與養殖用水大量減少,每年會從上游補注地下水進來,現在已經沒有地層下陷的問題(已下陷的部分雖無法回復),有些地方甚至還有湧泉,我們該如何更有效利用?

縣市合併之後,整合整個區域,做真正的越域引水,把屏東湧泉剩餘的水拿到高雄來喝。

四、有效的取水方法

一九二○年代,日本人鳥居信平在林邊溪上游開闢了二峰圳,他在河床上設置了集水廊道,使用有孔管渠水平或傾斜埋設於含水層中,汲取伏流水或淺層地下水,卡玫基颱風來的時候,我們有用這個方法取水,發現水是非常乾淨的,相對克服了高屏溪混濁的問題。

另外還有一個「傍河取水」的方法,是八八風災後大高雄主要救援用水。傍河取水是結合地下水和地面水開發的優點,主要依靠地面水的引滲補給,利用地下水儲存空間進行調節,經過水岸的過濾能使地面水得到天然淨化,同時也可增加地下水的開採資源,擴大現有取水工程的出水能力,防止因地下水過渡開採而造成環境問題。

一個井的造價是六億,每天可取15萬噸的水,美濃水庫當初造價是700億,而越域引水的工程預算212億,每天卻只能取60萬噸的水。

美濃當時面臨水庫問題時,我們開始去關心,發現美濃的地形不適合做水庫,那麼,又該如何解決用水的問題?當時便參考荷蘭人工湖地下補注的工程,將地水引到飽和的人工湖,透過土壤跟砂的過濾自然下滲,荷蘭的學者說,美濃最適合做地下水補注。其實美濃大部分的地方都不需要挖人工湖,只要想辦法讓水流能夠下滲,整個美濃便是一個很好的地下水庫區。

高雄市應該成立自來水公司,擁有自己取水的權利,不然中央的取水完全是以工程導向(做水庫)。美濃是一個水資源保護區,可發展有機農業,農業回歸的水也可以下滲,所以農藥用得少,水質才會更好。

早期,水的問題一直讓我們困擾,主要是因為漏水率太高,以全台灣來看,大約有30%的漏水率,早期吳市長的政,在高雄換了許多水管,高雄的漏水率是最低的25%,最高的是台北的38%,如果縣市合併之後,由我們自己掌控水資源,換了水管,從25%降到15%,每天可以增加三十萬噸的水,就可以少開發很多的水庫。

五、工業問題、國際機場的建立

高雄市的工業區是在城市的邊緣,合併之後就變成在城市的中間,地理中心的土地做高污染使用完全違反都市發展原則。早期,竹科的廢溶劑非常多,為解決這個問題,水泥廠試燒了兩年廢溶劑,目前也還在燒廢輪胎,但水泥業是直屬中央管理,非地方可管。另外,中油地下管線破裂漏油,旁邊的蔬菜園卻長得非常好,就把這些菜賣到台北去,這是一個很諷刺的問題。

那麼,接下來的遷又該怎麼進行?高雄的中油承諾2015年後就要遷廠,至今卻未提出土地改變使用計畫,如果現在不趕快處理,將來會是很大的問題。

合併之後,我們有更大的空間來討論新機場的計畫,發展更好的南部國際機場,目前考慮在七股、彌陀、南星、屏北等地擇一建設機場。高雄機場現在最大的困難是跑道太短,無法降落747全貨櫃(載人可以),所以必須增加長度,因為它不在高雄的中心,也許我們可以改到南星來建機場。

另外,因為台南人比較能夠接受,便考慮在彌陀建機場,它比較重要的問題是,需不需要填海造路,從阿公店溪的出口北邊開始有國家重要的濕地,也有人提出與空軍的跑道做結合,之後也會考慮到遷村或漁塭收購的問題。

六、公民決策,高雄開始!

最後,我們最關心的問題是,縣市合併之後,在整個討論決策的過程,我們有沒有一個更成熟的公民決策方式,想辦法推動公民決策的機制。以前決策都是政治人物在做,但他們是人民請來的「管家」,管家是要幫我們做事的,如果我們的國家要更民主化,便需要更多的公民決策機制。

長久以來,「政客」把參與公共事務與政治劃上等號,透過「政治是骯髒與黑暗的!」把「政治」與「公共事務」一起污名化!隔絕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意識,使公共政策不透明,進而獨攬公共決策與私利。

我們希望公民的決策能從高雄開始,縣市合併之後,我們希望當選的市長,能夠每年有十個(以上)公共議題讓我們用公民決策來做決定,並成立一個公民決策的專門單位,一年內通過高雄市「公民決策」自治法規,期使公民決策有法源及運作機制!

(系列待續)

延伸閱讀:
高雄縣市合併,我們關心是…(2)行政區劃與農村景觀衝擊
高雄縣市合併,我們關心是…(3)與談討論
高油價時代的台灣農業(上)
高油價時代的台灣農業(下)

高雄縣市合併,我們關心是…(2)行政區劃與農村景觀衝擊

如果世界上這些進步的城市都能維持都會區以外的鄉村景觀,那麼我們台灣為什麼非得把所有的鄉鎮都變得跟台北一樣?我們是否也可以期許,未來市政府規畫的藍圖中,能保留我們農村景觀,與都市有所差別。

編按:本文為旗美社大舉辦之【高雄縣市合併系列論壇】系列之四記錄文章,因原文較長,切分成三篇刊登,本文為系列之(1)。另外,該論壇其他記錄文章連結,附於文末,敬請移架閱讀。

【行政區劃與農村景觀衝擊】

引言人:劉孝伸(美濃愛鄉協進會理事長)

我們不需要再去討論高雄縣市該不該合併,因為這已經是必然的結果,對於其中的利弊,未來該如何去取捨好的地方,避免壞的地方?我們會以鄉村地區的角度來關心縣市合併的問題,我跟一些美濃地區的鄉親做過一些交談之後,有些議題是我們比較關心的。

P8068933
美濃愛鄉協進會理事長劉孝伸

一、行政區的劃分的考慮

今年八八水災過後,我們在旗山區有一分夾報,標題寫得很聳動:「(八八水災,)小林滅村,(縣市合併,)旗山滅鎮。」,內容是說,跟據內部的消息透 露,縣市合併之後,未來旗美九鄉鎮會併為美濃區,旗山區就不見了,所以他們就例舉了自古以來,美濃是屬於旗山的一部分,所以應該是旗山存在,美濃消失,因 此,這樣的規畫對旗山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衝擊。

但就美濃人的角度來說,當然也有不同的看法,那麼是否有別種選擇?我們希望以文化的認同做分區的依據。美濃、杉林和六龜一部分,大多都是客家人,是否可劃為客家自治區?

二、區域的角色和產業的衝擊

剛才魯老師有提到,在高雄區有些受污染的地方,還是繼續生產農作物,然後運到別的地方販賣,我們美濃幾乎是一個未受到重工業污染的地方,有著非常肥 沃、乾淨的土壤,如果我們將來在城鄉的發展中,能定位在生產大高雄地區的糧食,提供安全的糧食,並作為城鄉交流的基地,以農業生產作為未來規畫的遠景,那 麼美濃未來便較不會受到外來工業的污染,大高雄地區也能吃到安全的糧食,讓美濃被認同。

另外提到一個題外話,因縣市合併,目前美濃的農地價格有慢慢上升,可能有些人看好美濃未來土地增值的空間,所以開始在獵地,這對我們來說,是個機會還是危機?

也許有的鄉親會認為我的土地增值很好,就可以把農地變賣,到都市去生活。但就整個美濃地區的產業發展來說,農地價格飆升,將來會是個隱憂,因為土地被這些有心人收購以後,很有可能在未來的都市計畫裡面,逐步被變成建地,這將影響到未來台灣的地景(景觀)的改變。

三、農地的所有者和用途的異動

雖然現在都是農地,但還是有許多人在農地上建農舍,如果以後這種情況變多,我們從旗山騎車到美濃來,兩邊都是高大的水泥牆,當主要的道路兩邊都被變 為建地的時候,我們在美濃的街道上看到的跟在市區的街道上看到的景觀是一樣的,我們的後代要生活在這種環境下嗎?如果合併之後是這樣子的話,雖然合併會帶 來城市的進步,但我還是寧可選擇不要合併,停留在這樣子的階段。

是否可能定出法條,或在土地利用的規劃上,讓美濃的土地維持農業用地,以提供大高雄地區的安全糧食,於此,是否有什麼對應的措施?

徐世榮老師在之前縣市合併的論壇中曾提出,歐洲國家為了鼓勵年輕人回到農村工作,採取了直接對地、對人的補貼,而不是對農作物的價格去做調整,因為那違反了公平交易的原則。

事實上,我們在農村種植農作物,並維持農村的景觀,對於整個都會區發展是有貢獻的,而這種貢獻是應該被付費的,而不是單純去論一公斤的稻米價格是多少,這種貢獻不該只以最後農產品的價格來做衡量。

四、農村的景觀的維繫

我們去到市區,可以看到五光十色的霓虹燈,非常的美麗;同樣的,都市人來到鄉村,也會讚嘆鄉村的美景。如果縣市合併後,我們走在美濃的街道上,同樣 看到五彩的霓虹燈,會是什麼感覺?我們看到牆上的畫作,這種美景已經不存在了,因為自然的河流已經被水泥的堤防所限制住了,這是我們感到很無力的一點,因 為水利單位以安全做為出發點,我們也不敢發表太多反對的意見,所以這個景像只能在記憶中存在了。

是否可以讓鄉村的景像還是鄉村?這其實不是一己之私,我們看到很多國際性的城市外圍,農村的景像可能跟一百年前一模一樣。以梵谷為例,其畫作現今已 變成世界上很重要的文化遺產,日本人很迷梵谷,我前幾天看到一部日本人拍的片,以梵谷的畫作為主題,在荷蘭找到當初梵谷做畫的地方,他們的風車、小橋、河 流,跟梵谷當初做畫時的場景幾乎一模一樣,甚至,荷蘭人為了促進觀光,他們還有梵谷的觀光列車,按照畫作帶你去參觀真實的場景。

如果世界上這些進步的城市都能維持都會區以外的鄉村景觀,那麼我們台灣為什麼非得把所有的鄉鎮都變得跟台北一樣?這樣才算進步嗎?並不見得。我們是否也可以期許,未來市政府規畫的藍圖中,能保留我們農村,甚至進一步規畫農村的景觀,與都市有所差別。

最後,還是要呼應魯老師提的,大高雄將來水源的問題,即將成為我們美濃要共同承擔的問題,期許魯老師提出的永續取水法能成為我們將來主要的取水方 式,這樣才能真正解決美濃建水庫的困擾。當然,也有鄉親希望將來美濃的道路可以變寬,蓋許多高樓大廈,所以我們也要去影響周邊的人的想法,我們的語言、文 化才不會流失。

(系列待續)

延伸閱讀:
高雄縣市合併,我們關心是…(1)環境治理
高雄縣市合併,我們關心是…(3)與談討論
高油價時代的台灣農業(上)
高油價時代的台灣農業(下)

高雄縣市合併,我們關心是…(3)與談討論

不要害怕縣市合併,因為它讓我們思考一些問題,如果不做,台灣不會前進。我們把縣市合併當作一個理順的過程,過程中才有機會談一些問題,透過討論跟思考,我們才能有所改變。

編按:本文為旗美社大舉辦之【高雄縣市合併系列論壇】系列之四記錄文章,因原文較長,切分成三篇刊登,本文為系列之(2)。另外,該論壇其他記錄文章連結,附於文末,敬請移架閱讀。

【與談】與【互動討論】

與談人:盧維屏(高雄市都市發展局局長)

因為台灣人現在比較不信任政府,所以在這種前提下做的規劃就比較不容易是理性的。很多縣市合併後的問題,是之後才開始,現在也不太會去談到「旗包美」或是「美包旗」的問題,就算有,那也是一個漫長的政治過程。

高雄市現在所有官員們,的確不了解美濃,我們必須承認這個事實,不要去期待一個英明的縣、市長來幫大家決定,那樣有很大的風險,因為他們還沒有得到 足夠的了解跟資訊。如果公民參與要變成真的,就是要有資訊,當民眾得到資訊的能力跟政府相同時,就不會去害怕政府,因為我們(政府)知道的,你們都知道, 透過資訊的公開化,自然而然就會有公民參與,利用資訊的力量去控制決策組織,解除對政府的不信任。

不要害怕縣市合併,因為它讓我們思考一些問題,如果不做,台灣不會前進。我們把縣市合併當作一個理順的過程,過程中才有機會談一些問題,透過討論跟思考,我們才能有所改變,現有的問題,才有解決的機會。

P8068958
高雄市都市發展局局長盧維屏

【第一階段互動討論】

宋財祥(釀酒業者):

高雄縣市合併後,我們美濃地區是一個很大的地方,我認為高速公路的延續不夠,希望能到美濃、旗山,讓交通更有發展性。

任懷鳴(高雄市教師會政策中心主任):

一、資訊不對稱,造成現在對政府不信任,如何要求政府開放資訊?如果要做公民決策,資訊平等是個前提,也許我們要開發自己的資訊平台。

二、請問魯老師,未來大高雄的水資源,恢愎過去的水資源設計的可能性跟危機?成立一個自來水公司,對政府有什麼誘因?我們有什麼理由去要求政府來做這件事?國外的自來水公司是民營的,若政府不願辦,一旦私有化,水的價格可能會上漲。

三、請問劉理事長,農村的規模該如何保住,是否把美濃設為農業的保護區?以現在主流的開發思維,如何說服政府保留農地?

林再興(農民,客語發言):

我是土生土長的美濃人,美濃的好山好水生產了很多有名的農產品,我們要劃設一個客家特別行政區,讓客家人有自己的地方,種植農產品讓大家吃。我們不能蓋水庫,之前我們請了一些學者來研究,以地質上來看,美濃不適合蓋水庫,也不需要。

盧維屏局長:

客委會有個基本法規:為了確定地方的歷史文化,如果是在既有的行政轄區之下,是可以劃設特別區的。然而,我們也要知道,為什麼要這樣規劃,也許是為了維持好山好水,也或許是錢(補助)比較多,做文化保存、地景保存,是要花錢的,不能說完全不動它就好。

若以土地所有權來看,這也是一場硬帳,因為有很多土地是私有的,所以在行政上,也很難用政府的力量去強制不能賣,我們應該要設法提高它的經濟價值(例如峇里島的觀光產業),才能提高文化的保存。

魯台營老師:

建立水系統最主要的問題,是因為很多土地不是高雄市政府可以掌握的,有很多高雄的土地是別的(中央)單位的,如果以後都是高雄都,也許可以用都市計劃的手段來規畫,做利益的轉移,也更有彈性。

目前在都市計劃的規劃中,美濃在第一個階段是不會變動的,將來才會慢慢調衡,美濃以後會面對農再條例的問題,目前看來,這個法案通過還是由上而下,受限於權利,有很多東西不能實際來做。之前在美濃在反水庫的公民凝聚是很好的,所以在公民決策上是很有機會的。

縣市合併之後,我們能談的層次會更高,也有更大的影響力。我們相信合併後較有可能實現我們的期許,提高公民的成熟度,政府也就更能接受我們的訴求。

P8068916P8068948
現場互動討論

【第二階段互動討論】

徐華盛(有機農民):

一般的農業界的老前輩會擔心農民被邊緣化,所以美濃要發展有機農業,結合美濃客家人的「硬頸」經神,成立有機專區,確立美濃的地位。

吉洋人工湖的發展帶有政客的利益,當官啇勾結時,我們該如何解決?很多的官員,坐著公務車來看一看就走了,來到美濃,鞋子要脫掉,坐在田埂上跟農民談天,多跟農民接觸,真正了解農民及農業,農地也要有政策,農業才會有出路,政府才能真正得民心。

黃鴻松(八色鳥協會理事長):

如果我們有機會去高雄自由路,那一段的愛河現在改用生態的工法在施工,但現在美濃還在用水泥築堤,原來農村該是最自然的,我們看到的卻不是這樣,比較新的概念反而是從都市回來。另一個例子,現在高雄市的學校都把圍牆打掉,在美濃卻是把小孩子圍起來。

從這兩個例子,我們要去思考,這是什麼原因?一個最安全的地方,卻用最不自然的方式來建造。如果真的要先有經濟價值才來談保存文化,我不太有信心,有沒有法律可以先把文化保存下來,才來談經濟?例如景觀條例,把能保存的先保存下來,再來談營造。

黃森蘭(高雄縣導覽協會總幹事):

「走上走下,不如美濃山下」,從這句話,我們可以感受出美濃人對這塊地的親密及自信。我們美濃在八八水災之前,一個月大約有一千車次遊覽車到旗山、 美濃,目前大約恢愎了三分之一。美濃的觀光重點是什麼?它不像旗山這麼繁榮,這是一個很典形的農村,我們該如何保存?美濃合併之後,如果變成都市,我們的 老人家就會感覺像在坐牢,我們要如何保存現有的情況?

剛才盧局長提到了資訊透明化的問題,但目前我們在旗美區,也只看到社大辦的縣市合併論壇,都沒有看到政府為縣市合併做了什麼?當時高雄市候選人為了 民調來到美濃,告訴我們,在高雄市講農業,沒有人知道,所以特別來請教,以此爭取民調支持。高雄市沒有農業部,以後對美濃農業發展會有什麼危機?這是我們 現在非常擔心的。

宋美春(高雄市國中退休老師):

我退休後便搬回來美濃,回鄉是因為美濃有好山好水,更有好的文化,我們都夢想,退休後,能回到美濃居住。我們的願望是保留美濃的客家文化氣息,恬靜的田野風光。

王敏州(建築師):

我曾看過盧老師以前寫的書:「市民的社會」,我想知道盧老師從學生時期,到現在的想法,有沒有改變?當市民社會變成公民社會,又該如何來看社區營造?另外,從官方觀點來看,都市有都市的設計準則,那麼鄉村是否有什麼設計準則?

黃淑玫(美濃國中英文老師):

今天,大家都提到想保留農村,然而,目前美濃十分之一的農地可以蓋農舍,其他十分之九都填平做園藝造景,這樣的現況,是我們很不願意去面對的,所以,我們美濃的文化保留,是很急迫的。

盧維屏局長:

美濃的地,多一分水泥化,都會讓我覺得不舒服,如果我能決定,我希望能夠再多回去一點。現在很多建築弄得像歐洲別墅,讓我覺得很反感,我也知道住在夥房裡面,並不一定是那麼快樂,因為它也會慢慢慢壞掉。

因為美濃在高雄水源的上游,在水質上也有很好的條件,用農藥是很可惜的。然而,做有機是很痛苦的過程,土地都是需要被檢測的,做有機要非常有意志力。

我們必須承認美濃目前在改變中,例如水泥化的趨勢,不要太相信來承諾的人,當了官之後,會有官的思維,對於公共事務的考慮會多一些,也會更了解它的 不可行性。我沒有變很多,我從大學開始就在做社區營造,我也不知道我會做官,所以當年反抗政府的意志還有些存在,我想,在政府跟民間,我還是比較站在民 間。

高雄市政府合併後,確定新增了農業局,這是一定會存在的機構,而且不是小的,是一個大的機構。

魯台營老師:

大家對於此不要太緊張,美濃人要慢慢把意識聚集起來,發表出去,才會讓人家注意到,把聲音發出去,得到社會的重視,美濃就會有新的定位。

劉孝伸理事長:

農業是一個很古老行業,也是一個很永續的行業,只要有人生存的地方,就會有農業。但農地很容易被改變用途,要變回來卻是很難的,我們希望鄉親能有共同的意識,好好保存我們的農業。

【結語】

我們在第一階段的縣市合併公共論壇,總共辦了四場,讓我們主辦者很有收穫,今天的討論,也擦出了許多火花,接下來我們還會再評估,考慮辦下去的可能性。當然,我們還是希望今天的討論不是講過就算,而是能被繼續討論,造成影響力。

(系列結束)

延伸閱讀:
高雄縣市合併,我們關心是…(1)環境治理
高雄縣市合併,我們關心是…(2)行政區劃與農村景觀衝擊
高油價時代的台灣農業(上)
高油價時代的台灣農業(下)

在獻肚的傷口上攀爬─看見新小林的未來

攀爬中,出現了動物的蹄痕,曹老師與姚先生討論後,認定是山羌留下來的。在這片土石大崩塌的陡峭荒野,山羌來這裡做什麼啊?「我一直住在這兒,這裡是我生活的空間哪!」

災後,一直想來「獻肚」探訪,想深入其境看看獻肚身上的傷,也想看看獻肚復原的狀況,只因獻肚與我有過一面之緣──那次登山,是在十二年前。

獻肚1-1

當時,我們的目標鎖定位置比獻肚更東的大竹溪山,海拔為1664公尺,是甲仙最高峰。

在行進途中,十餘人的隊伍來到了一座樸實的木造山居,屋旁四圍栽種了梅子與水蜜桃樹;稍遠,則為孟宗竹、石竹為主及少部分桂竹、麻竹與杉木的造林地;其間,還夾雜著次生原始林木。趨前一看,山居牆壁釘著一塊「獻肚1-1號」的藍底白字傳統金屬門牌,只因座落的區塊,人們一直以「獻肚」來稱呼。

曹永清老師說:「獻肚這棟唯一的房子,是陳良杜先生(1911-1999)的居所。」惟放眼搜尋,漱漱!漱漱!漱漱!只聞悅耳的山泉水從塑膠水管流入蓄水池;高瘦的陳先生,是巡山訪猴未歸?還是下山訪友去了呢?

從獻肚1-1號山居抬頭望向屋後,有一座外形鮮明的山,因為山形三角類似旗幟,所以小林人是以「插旗山」、「獻肚尖」或「竹仔尖」來稱呼,官方地圖則未標示山名。

 迎向陽光一步一步向上行

災後,雖然急辦事項接二連三,但想探訪獻肚的心念未曾稍歇,還有點焦急,因為雨季已一步一步接近,草木密生之後要在獻肚高低不平的傷口上攀爬穿行,就更為辛苦甚至困難了。

5月1日,亦即災後第265天,判定不影響攀爬,想去探訪獻肚老朋友的行程終於如願成行。曹永清老師、姚木榮先生、淑卿,還有永福我,一行人一早從甲仙街區,驅車來到原小林聚落上方崩塌區的台21線便道右側的小平台,停妥車子,便揹起背包踏入高高低低的亂石堆,時間為6點51分,我們對著只剩三角形頭部與肩膀的獻肚尖殘軀,迎向陽光一步一步上行。

壘壘的土石堆中,已有星點綠意──這是天公的傑作了,植物是以一人高的白埔薑與山黃麻掛帥,另有山芙蓉、山螞蝗、紅刺蔥、羅氏鹽膚木、構樹、臭辣樹、血桐、保成仔菜、光果龍葵等等散生植株。

w990501獻肚崩塌區宜於料理的紅刺蔥

w990501獻肚崩塌區湖泊四周長滿了山黃麻與開花白埔薑

老天爺賞賜山泉水

來到海拔578公尺的大平台,只見大莞草四散著地的花枝已一一長出新植株,母株與新株的組合,像極了一隻隻停駐地面且精神飽滿的綠色大蜘蛛,壯觀至極。大莞草能生長良好,乃因平台上有山泉水滋潤。然而,由於昨日仍有雨,泉水有點混濁,無法如1月19日帶領特生中心老師們那樣,在快晒昏的當下,以雙手掬水享受這份老天爺賞賜的甘甜。

w990501獻肚崩塌區老天爺賞賜的山泉水

山恢復平靜,人面天扣問

從便道到平台,災後已有各單位人馬,甚至也有國外專家前來進行調查,所以已有腳踏痕跡存在。但從平台再往上,已是大、小亂石堆疊的陡坡,若沒必要,調查人員不會去涉險──少了人跡,獻肚老友終於恢復了平靜,平靜得令人嫉妒。

山恢復平靜,且只要再過幾年,仍會綠意盎然;但面對親友的突然離去,還有多少人內心依然動盪不安!且一直面天扣問:「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會這樣?」

南仔仙溪(註)溪床上已消失的小林聚落,也有我交往的眾多平埔族好朋友,更有我一直默默祝福、默默關心的兩個好女孩,所以,我也一直想知道:「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會這樣?」──這,都是我一定得走這一趟的理由了。

在獻肚的傷口上攀爬

離開大平台,我們選擇從山溝左壁上行,就在大、小石頭與巨石之間繞行攀爬,時有踩踏的石頭或半風化的頁岩忽然滑動或碎裂的情形發生,真是步步驚險!一路攀攀爬爬,眼前出現了高聳的巨大岩層,曹老師觀察之後,選擇往左繞行。來到大岩層左側,發現岩層是順向坡殘留岩層,由於是矗立在獻肚崩塌坡中間偏左區塊,所以,從原小林聚落南側或上達578公尺的大平台上,都看不到它的存在。

殘留岩層切面,從基部至頂部,約有10公尺高,陡峭角度約在50至70度之間;順向岩層則傾斜約25度。若以岩層的厚度與左側表面光滑的摩擦痕跡來對照倖存朋友「黑霧罩天」的敘述,可知當時獻肚順向坡岩層,不但崩塌的土石數量驚人,崩塌的速度也非常快,且摩擦力道亦相當強勁,因此乃會有大量黑色粉塵出現。

厚重岩層的碎裂下滑,加上重力加速度的助紂為虐,像小火柴盒般的房舍,哪能承受得住?人類的血肉之軀,就更不用談了。

w990501早上11點7分,獻肚崩塌區傾斜約25度的順向岩層,勿靠近

w990501獻肚崩塌區的30度順向坡岩層

大有為政府的責任

獻肚順向坡的大災變,調查的專家將原因歸責於一直持續的大豪雨與超大豪雨;而今(2010)年4月25日,福爾摩沙高速公路的順向坡山崩事件,事發當時也無風雨也無地震,讓專家傻了眼,因為一時找不到歸責對象。

如是災變連年,事不宜遲,只希望人命的犧牲,能督促人民保護者的大有為政府,及早進行台灣居住區域的全面大普查,並明白告訴我們:台灣,還有哪些聚落是位處順向坡下方的危險區域?該遷移安置於何處?宜妥善規劃並執行,以免悲慘事件一再重演。

至於安置的方式,是否可以以地換地,以屋換屋?而讓遷移者得以維生,也請給我們答案。

變異世界中的林業政策與國土規劃

佛家云:「人有生、老、病、死,物有成、住、壞、空。」大地的崩塌毀壞乃是自然現象,實無可避免。

只是,大地要崩毀也不是那麼容易。這幾年來一直在進行環境變動的觀察,雖然地震連年鬆動了地層,接著豪大雨不停引發了災變,但令人欣喜的是:今年的1月21日,帶領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的許老師團隊來到久違的廍亭山(即白雲山,海拔1044公尺,乃甲仙鄉與六龜鄉的界山),發現深根樹種較完整也較豐富的次生林區域,山體非常穩定,是值得持續關注的樣區。

相對於廍亭山,獻度山區是以淺根的竹子為主的林相。竹子的根系叢生,對於表土層的保護自有其功勞,但對於表土層之下的岩層則鞭長莫及,所以,做為官方允許的造林樹種的竹子,該種在哪裡?栽植的比例又如何?宜做規範。若就獻度山區而言,坡面大多陡峭,且是順向坡岩層,嚴格來說,只能栽種深根樹種,不宜栽種竹子──我們的林業政策,甚至國土規劃,是到了必須全面檢討的時候了。

而林農會依規定選擇栽種竹子,乃因每一年都有採摘竹筍之利,若不栽種竹子,生計該如何維持?林務單位必須有配套措施──亦即能有吸引人的誘因,政策才推得動。

動物的蹄痕──過客與主人

在持續攀爬中,出現了動物的蹄痕,曹老師與姚先生討論後,認定是山羌留下來的。哦!在這片土石大崩塌的陡峭荒野,山羌來這裡做什麼啊?

「我一直住在這兒,這裡是我生活的空間哪!」

不知從那兒傳來了山羌的回話。

「那麼,你們又來這裡做什麼呢?」

正放眼搜尋山羌藏身何處時,山羌反過來問了問我們。

這一問,問醒了只是個過客的我。做為一個過客,我們卻時時以為自己是個主人,而且是個永遠的主人,還以這樣的思維予取予求來生活,完全不尊重土地及土地上所有的生物,不尊重所有的物種都自有存活的權利。

於是,我們任意在山的肌膚上開挖道路,砍伐森林歛聚財富;道路,則成了山洪切割山體的禍首。

於是,我們恣意在山的丹田上開炸「不影響」山體穩定的隧道,以導引溪水,供養過度集中的都市住民。

於是,我們動用大型機具,偷偷在山的頭顱上挖掘大樹頭,加工為奇木擺飾來炫耀人,卻留下了雨水會滲入岩層的大坑洞。

於是,我們在不被允許的山坡地偷偷砍樹種薑,只因薑母鴨與市場皆有大需求……

w990501獻肚崩塌區的山羌蹄印

政府的水源保護與水土保持政策

在甲仙街區段的南仔仙溪,南化水庫有越域引水工程「甲仙攔河堰」的施設,由於水庫的水是台灣南區飲用水的主要提供者,所以水庫附近與水庫上游後堀仔溪兩岸的水源區土地,總計有10904.76公頃,皆在民國八十七(1998)年7月30日劃設為水源水質保護區;甲仙攔河堰上游,在甲仙除了沿岸居住區域,在那瑪夏除了沿岸居住區域及南仔仙溪以西,也在民國八十九(2000)年4月1日全部劃歸為高屏溪水源水質保護區。

於是,獻肚及其鄰近區域,除了有林務局及水土保持局,同時又有環境保護署,總共三個單位來管轄。

「不准非法砍伐林木或開墾土地」,三個單位,都有類似的管理法規在,顯見對於樹木能涵養水源及水土保持的工作,大家都有共同的認知;而水土保持局,也會在適當時間發佈「土石流潛勢溪流」的相關訊息。只是,受到三個單位垂愛的獻肚,卻不依人類的想法行事,是以民間通稱的「崩山」或「走山」來警示我們:水土保持的工作,還有「順向坡岩盤大崩塌」(日本學者稱之為「深度崩壞」)的不同要項。

今年5月28日,經濟部又有「高屏溪自來水水質水量保護區」的劃設,所以管理單位,又多了個水利署。只希望,擁有這麼多單位關注,也擁有這麼多資源的山區,林木的管理與水土保持的工作能更上層樓,一定要真真正正落實「防災重於救災」的理念,以讓災情降至最低。

會反光的鏡面岩層

順著殘留順向坡大岩層持續往上攀爬,我們找到一處可以上攀的陡坡,小心攀越岩層稜線,在8點11分來到災變當時崩塌區最受注目的會反光的鏡面岩層。歷經了265天,這處光滑的順向崩塌坡,坡面已有風化的現象,正自然進行著「成、住、壞、空」的生命旅程;其傾斜角度,約在40度左右──這麼陡峭的岩層,有了各種外力的介入及雨水滲入的影響,爆開的機率當然會比較高。

w990501獻肚崩塌區約40度會反光的鏡面順向岩層

消失的獻肚山居,消失的人

回到殘留順向坡巨大岩層左側,我們繼續上行,小心穿越快兩個人高的白埔薑、山黃麻與半倒桂竹交雜的陡坡之後,確認獻肚陳良杜先生的樸實木造山居已剩殘跡;當然,漱漱!漱漱!漱漱!那令人懷念的悅耳山泉水響聲,也已不復存在。還好,陳先生籍設獻肚的幾個孩子,當時都居住他處。

有人倖存,也有四百六十一個人不幸走了!但願所有的往生者,個個都能安息。我想往生者若還有掛念,最為掛念的,應是他們的倖存親友該如何面對未來了?

新小林的資源與展望

那麼,小林人該何去何從?

杉林基地想像中的小林二村,至今仍然高懸於半空中,只希望人民保護者的大有為政府,能拿出人民付予的魄力,以堪憐的災民為重,排除一些人為的稀奇古怪理由,早日許災民一個「記憶中的家園」之卑微願望。

至於入住五里埔永久屋之後的小林一村,與現居五里埔、牛寮的居民,絕對是生命共同體,一定要緊密結合。那麼,這一緊密結合的生命共同體有何可用資源呢?未來,又有何展望呢?

經過近一年的觀察、參與、思考及推動,五里埔的「手工黑糖DIY與台灣糖業特有文化分享」的產業與文化結合活動,從去年12月起進行到今年6月中,甘蔗因採罄而截止,蔗糖的DIY與產銷狀況非常理想──此乃因甘蔗不使用農藥,擁有甘香的好品質,讓參與者聞得歡喜,吃得安心,是一個可以帶動小林相關產業與活動的火車頭。

在農藥氾濫成災的當下,人人嚮往安全與健康,所以新小林想要受到注目,甚至鶴立雞群,無毒經營是唯一的選項,也是一條必須排除萬難勇往直前的不歸路。

去年,小林聚落因獻肚岩層崩塌,連帶使百、千、萬人遇上了生命的轉折;今年,新小林人絕對要調整思考模式迎接好機會的呈現──那就是要善待環境、善待土地、善待自己,將新小林這一小小的獨立區塊善待成淨土,成為宜於居住、宜於走訪的世外桃源。從來,只有自己戮力營造一個好所在,才是最大、最好,也最長久的資源,因為不必企求於人,不必一再看人臉色。

以下已具體進行的活動,還有尚待推動的構思,可供新小林所有的好朋友們參考與討論,期望在互動中能集思廣益,激發出更多、更美好的內涵,而為自己與子孫造福。

手工黑糖DIY與台灣糖業特有文化分享

陳善營與鄧素琴夫妻的手工黑糖製作,去年十二月已進入第五個年頭,安全甘蔗採收後是用高壓水柱沖洗,榨甘蔗汁的濾網總計有六層,對產品的品質自我要求甚高──自我要求,正是「自助,人助,天助」的最佳寫照。

甘蔗從採收到榨好甘蔗汁,約須1至2個小時;甘蔗汁入鍋後須4個小時才能熬成成品糖,熬糖的空檔,則是分享台灣糖業特有文化的好時段,也讓甲仙這一座台灣碩果僅存與糖業有關的「廍亭山」解開了山名的奧祕。

由於活動時間不短,所以參與手工黑糖DIY,須有午餐的安排才方便,那麼平埔美食與野菜風味餐便可大方上場了!

w微笑的素琴姊與白甘蔗CIMG9461

平埔美食與野菜風味餐饗宴

在各族群,甚至各地的飲食風尚中,平埔族大武壠社群(或稱四社平埔社群)的米食料理mai,不糖、不油,沒香辛、蝦、肉等配料,有別於漢式的米糕與油飯,只有食材自身與兩者融合之後的香與甜(如:土豆mai,是朮米加花生來炊蒸;蕃薯mai,是朮米加蕃薯),這種純自然風的獨特口感,獨樹一幟,永遠符合環保與健康的飲食風潮。

小林耆老口中的「保成仔菜」,山區四處都有,一般人稱之為「山茼蒿」、「飛機菜」、「昭和草」、「太子草」或「神仙菜」,是日治昭和十二(1937)年左右,江保成等「小林抗日事件」志士在山區遊走時的活命野菜。不論野生或栽培,都是不用農藥的一等好食物。其香味似茼蒿,但更勝茼蒿,是小林人最具文化氣息的野菜了。

小林地區,另有紅刺蔥、兔尾草、閉鞘薑、小葉灰藋等二十種以上的野菜,相信再就教耆老之後,還會有不同種類的野菜出現,值得期待。

認識化石與化石採集體驗

小林段的南仔仙溪及其支流埔角溪溪床,都有大量化石存在,除了海相化石,牛寮溪床更出土過樹葉化石。這一次的探訪,在獻肚崩塌區,除了一般貝類,更有巨型生痕化石存在,所以小林的化石資源可謂豐富多元,正是認識化石與採集化石的最佳場域,也是了解小 林地區的古生態環境的好所在。

w990501獻肚崩塌區巨大的生痕化石-2

驚險與痛苦,欣喜與安心

首次在陡峭崩塌區的大、小石頭與巨石之間繞行攀爬,以為仍勇壯不減,回頭下行時,淑卿竟然滑了一跤,一塊1尺×2尺見方的扁型石板還尾隨而下,看了讓人焦急,後來確知只碰撞了一下肩膀,且無大礙,才稍稍寬心。我不聽話的小腿肌肉,則出現了抽筋前的酸楚與緊繃,只得告知曹老師等夥伴,必須稍事休息以按摩小腿,且只能儘量螃蟹橫行慢慢走。

在下達順向坡殘留岩層時,忽然響起嗶剝音聲,石頭一顆一顆砸了下來,退離岩層觀察,才知岩層表面因烈陽曝曬,在膨脹之後引發了爆裂。

種種意外,讓我們這一互相體貼的團隊延緩了下山的速度,直到下午12點11分才回到台21線便道上的小平台。

行程雖然驚險,但又經過這一次的探訪、觀察與思考,確知除了上列活動與構思,更可為來客安排「環境與災變觀察」、「植物與昆蟲觀察」、「梅子DIY」、「漂流木運用藝術」、「竹器製作藝術」、「手工紙、樹皮布與植物染藝術」、「無毒栽培」及「禁向生活的藝術」等等活動與節目──這種種安排,乃是為了因應新小林朋友自身與來客,各有不同的興趣與嗜好。

有了這些多樣運作,等於一年到頭都可以留人,所以只要新小林所有的朋友們都願意,就有著充滿展望的未來。

一思及此,我的內心是欣喜的;相信,一直掛念倖存親人何去何從的往生者也能安心吧。

w990501午後恢復平靜的獻肚尖

(註):南仔仙溪其後轉音為「楠梓仙溪」;民國五十一(1962)年,官方又簡化為「旗山溪」。

【黑潮書寫05】七星潭日記

七星潭難道不能就是七星潭嗎?是百萬年來立霧溪沖積扇、加禮宛平原、美崙台地和太平洋海流潮汐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月牙灣嗎?而不要成為只有幾十年壽命的人類發展、賺錢的犧牲品。

你去過七星潭嗎?

湛藍的海水,望不見盡頭的礫石海灘,上帝一筆勾畫出的完美弧線,那是島之東岸特有的氛圍與氣味。

七星潭對你而言是……?

是駐足停留的風景區;是私藏的秘密景點;還是可以放鬆心情充電一下的去處。

05圖一
七星潭對你而言是……(攝影/張泰迪)

古老的七星潭

但對於飛旋海豚、熱帶斑海豚而言,七星潭是牠們重要的生活領域。

對於鰹魚、翻車魚等洄游性魚類而言,七星潭是牠們旅程中必經之途。

對於世居於此的社區住民而言,他們靠海吃海捕魚為生,見證大海與陸地的消長,感嘆漁業資源枯竭,英雄無用武之地。

對於觀光業者而言,七星潭的景觀咖啡、海景民宿吸引了大批遊客,創造許多商機,但礙於法令規定,大部分的店家仍屬非法經營。

對於派蒂娜企業有限公司而言,七星潭是投資興建海濱高級度假村的絕佳地點,即使法令與自然條件困難重重,仍不計一切努力爭取。

對於搶救七星潭聯盟的成員而言,七星潭難道不能就是七星潭嗎?是百萬年來立霧溪沖積扇、加禮宛平原、美崙台地和太平洋海流潮汐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月牙灣嗎?而不要成為只有幾十年壽命的人類發展、賺錢的犧牲品。

05圖四
七星潭湛藍的海水,望不見盡頭的礫石海灘,上帝一筆勾畫出的完美弧線,那是島之東岸特有的氛圍與氣味(攝影/張泰迪)

05圖三
對於飛旋海豚、熱帶斑海豚而言,七星潭是牠們重要的生活領域(攝影/金磊)

出現一個「搶救七星潭聯盟」

到底「搶救七星潭聯盟」是幹麻的呢?由幾個非營利組織和一些學者、窮學生所組成的團隊,對還沒定案的政府計畫大呼小叫緊張兮兮,利用下班、課餘時間聚在一起討論事情的發展,還發起連署,獲得四萬多人響應,也辦了多場活動,瘋了似地到處嚷嚷「救救七星潭」。

他們的活動範圍不只在花蓮,每當有關於七星潭命運的會議在台北城召開時,成員們省喫儉用自掏腰包,請假的請假、翹課的翹課,就為了去開那兩小時的會,可是能怎麼辦呢?就怕七星潭的未來葬送在那些來開會還能領出席費、車馬費,西裝筆挺的人士手上。

有這麼嚴重嗎?為什麼不相信政府呢?

當政治人物與公部門視公眾『知的權利』為洪水猛獸之後,「信任」這件事早就不存在了。

我們如何能夠相信派蒂娜公司因開發建設需要,只能選擇「七星潭海岸風景特定區」相關規定,卻「正好」規避了要求「七星潭沿海風景區開發建設計畫環境影響說明書」應該辦理環評要求的縣政府。

我們如何能夠相信左手鼓勵開發、右手辦理環評,球員兼裁判的縣政府,能夠秉持公正立場,維護公眾利益。

我們又如何能夠相信當七星潭聚落內的民宿飯店、景觀咖啡都是非法設立而成為無解難題時,縣政府卻「有能力」協助派蒂娜公司取得度假村用地,甚至修法來解決開發困境,然後跟我們說「新訂七星潭風景特定區計劃」和度假村的申請沒有關係。

     05圖五(備用)
搶救七星潭聯盟發起連署,要求縣政府撤銷派蒂娜公司的七星潭度假村興辦計畫,並退回「新訂七星潭風景特定區計劃申請書」,獲得四萬多人響應(攝影/陳雅芬)

永續發展或是炒地皮?

若是東華大學的專業團隊完成洋洋灑灑厚達366頁的「新訂七星潭風景特定區計畫政府政策評估說明書」時,報告內提到的野生動物只有鳥類、蝴蝶和兩棲類,而完全沒有提到佔計畫面積67%的海域範圍內的所有生物。

若是花蓮縣政府不管海岸侵蝕的現實狀況,不重視範圍內考古遺址與族群文化資產,不在乎環境敏感區和海洋保護區的需求,而只關心如何把農業用地變更為住宅用地、旅館專用區、都市發展分區,只想要把「非都市計劃土地」變成為「都市計劃土地」。

那麼,有誰能夠告訴我,這個「新訂七星潭風景特定區計劃」是為了永續發展,而不是為了炒地皮?

七星潭就是七星潭

七星潭是大家的,每一個居住在這片土地、海域中的生命都必須獲得尊重。

受人民委託的政府公僕,憑什麼草率決定七星潭的命運而拒絕與公民溝通?

政商關係良好的財團老闆,又憑什麼以發展投資之名,在上帝造就的海灣上打地基、灌水泥,謀取私利?

在看過台東縣杉原海水浴場美麗灣飯店與台東縣政府聯手違法毀滅天然海岸的粗暴手法後,當台灣西部民意代表與地方首長聯手炒作地皮的手法成為眾所周知的事實後,我相信大部分良善的台灣人民應該能夠了解、也能體會「搶救七星潭聯盟」的這些傻子,只是單純地希望讓七星潭保有上帝賦予的面貌。

對我而言,我不要峇里島風格的VILLA,也不要涵碧樓般的頂級飯店,我只要後代子孫能跟我一樣,能看到七星潭湛藍的海水,踩踏望不見盡頭的礫石海灘,七星潭就是七星潭!

05圖二
戀人在七星潭礫灘上拍婚沙照(攝影/金磊)

附錄:七星潭命運檔案

84年

花蓮縣政府辦理「花蓮縣崇德以南至花蓮溪以北海岸風景區規畫」,陳送省政府申請經費,這個計畫的範圍從崇德到花蓮溪口,內容包括原住民主題遊樂園、海之台地公園、海濱中央公園、海濱綠色走廊、景觀道路等五大區塊,省政府要求縣政府要送環境影響評估給環保署。

86年10月

花蓮縣政府陳送「七星潭沿海風景區開發建設計畫環境影響說明書」給環保署,環保署審查通過,並要求區內的開發計畫要符合這個規定──也就是不論大小都要通過環評的意思。

87年4月

花蓮縣政府依「發展觀光條例」,劃定「七星潭海岸風景特定區」。

88年1月

花蓮縣政府陳送「七星潭海岸風景區開發事業計畫」給省政府爭取經費補助,省政府轉送交通部後,交通部要求修正後補送,縣政府後來就沒有再送了,就此打住不了了之。

93年

派蒂娜公司要在七星潭蓋度假飯店,問花蓮縣政府要不要做環評的「差異分析」,縣府觀光旅遊局說:『不用』。

96年4月

※ 花蓮教育大學李光中老師投書聯合報,請大家關心企業要在七星潭蓋度假村的案子,並呼籲縣政府能資訊公開,讓公眾意見得以參與決策。

※ 花蓮環保聯盟鍾寶珠請立委賴幸媛協助,要求交通部與環保署介入查明。

※ 環保署現勘後發現,花蓮縣政府已經在七星潭蓋了涼亭、廁所、自行車步道等設施,而這些開發都沒有做環境影響評估,等於違反了86年環保署通過的「七星潭沿海風景區開發建設計畫環境影響說明書」,於是開罰縣政府30萬元,縣政府不服,提請行政院訴願。

※ 另,針對派蒂娜公司開發渡假村一案,環保署表示要看這個計畫地點有沒有是否在86年的「七星潭沿海風景區開發建設計畫環境影響說明書」範圍裏、內容是否符合?於是花蓮縣政府與派蒂娜公司為了要讓度假村的開發符合86年的計畫,與中央政府間不斷公文往來,耗時多日直到98年。

97年6月

行政院訴願委員會判花蓮縣政府勝訴,不用罰錢,環保署也沒有上訴,就此確認。

(花蓮縣政府意思是說,在七星潭蓋了涼亭、廁所、自行車步道等設施是依照87年的「七星潭海岸風景特定區」相關規定,不是86年送環保署的「七星潭沿海風景區開發建設計畫環境影響說明書」,因為是不同的計畫,所以不用送環評。)

98年4月

花蓮縣政府為了一勞永逸的解決這個問題,於是提出2個辦法:

1. 請環保署廢止86年的「七星潭沿海風景區開發建設計畫環境影響說明書」,理由是時空背景變遷,那只是個規劃,後來不執行了……。環保署在10月30日初審通過,同意廢止這個從86年開始規範七星潭風景區內所有開發建設的計畫。

2. 陳送「新訂七星潭風景特定區計劃申請書」和「新訂七星潭風景特定區計畫政府政策評估說明書」給營建署,由營建署轉送環保署審議。

98年10月

搶救七星潭聯盟發起連署,獲得四萬多人響應,要求縣政府撤銷派蒂娜公司的七星潭度假村興辦計畫,並退回「新訂七星潭風景特定區計劃申請書」。

99年1月

環保署召開「新訂七星潭風景特定區計畫」政策環評公聽會

99年5月

環保署政策環評專案小組與營建署區域計劃委會專案小組聯席審查,「新訂七星潭風景特定區計劃申請書」和「新訂七星潭風景特定區計畫政府政策評估說明書」,審查非都市計畫土地變更為都市計畫土地的申請案。

會中因為花蓮縣政府僅派觀光局與城鄉局的承辦員列席,並委託東華大學團隊與營建署城鄉分署代為報告,加上兩案資料數據多有出入,有明顯缺失,縣政府未派局長層級以上官員參與會議,更是敷衍了事,主席裁定開發單位應仔細修訂後再另行檢送。

99年8月

人類繼續幫七星潭寫的日記,故事還在發展中,邀請大家持續關心……

搶救七星潭聯盟的網址http://qi2530.blogspot.com/

(作者為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閱讀更多「黑潮書寫」系列文章,請點選這裡)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