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琴天地寬─甲仙第七屆「溫馨聖誕情音樂演奏會」

就這樣,南洋姊妹、小吃班、餐廳主廚與甲仙愛鄉的在地稻米與菜蔬,在甲仙形象商圈的媒合下,擦出了閃亮的火花,讓參加表演與看表演的好朋友們,首次有了美食與音樂結合的雙重難忘饗宴….

已是下午5點30分,南橫三星旅客服務中心的燈火仍然未熄,而且還裡外通明,平日5點即下班的工作人員也是忙進忙出,到底,今晚會有什麼樣的活動呢?

中心旁的林森路口,舞台已搭好,背景布幕上的「音樂饗宴」幾個大字,點出了活動的主題,原來,甲仙形象商圈的第七屆「溫馨聖誕情音樂演奏會」即將上場了。

P1140014

在地風味美食饗宴

人潮漸漸聚集,庭院的漂流木長桌,一道道噴香菜餚鋪展,在柔和燈光的宣染下,看了更讓人垂涎欲滴!好吃的菜餚,淑卿說:是由南洋姊妹與旗美社大甲仙小吃班兩個團隊負責料理,哦!難怪有著獨特的蕉風椰影特色。現燙現吃的新鮮蔬菜,是採自甲仙愛鄉協會的無毒公田,想燙幾分熟就燙它幾分熟,想沾南洋姊妹文香調製的魚露或加淑如滷煮的滷肉燥,還是搵誌誠特製的梅汁或海鮮醬,都隨個人口味自行決定;至於香味四溢的米飯,也是愛鄉的二期新米喔!

就這樣,南洋姊妹、小吃班、餐廳主廚與甲仙愛鄉的在地稻米與菜蔬,在甲仙形象商圈的媒合下,擦出了閃亮的火花,讓參加表演與看表演的好朋友們,首次有了美食與音樂結合的雙重難忘饗宴──這是主辦單位今年度的創新與用心安排了,林德寰理事長希望:堅持友善土地的甲仙在地產業的好,還有料理手藝的妙,能讓更多人知道。

各社區團體溫馨聚會

小份尾新和社區的夥伴們最先到達,旗美社大、彩虹的家、小林國小、甲仙大田社區、甲仙和安社區等團隊也陸續來到;個人表演的小朋友,大多是由父母親陪伴而來,顯見家長對音樂的學習是越來越重視了。先到的先用餐,大家也把握難得的見面機會盡情互動,現場氣氛和樂融洽,讓主辦單位「溫馨」的主軸凸顯了出來。

來自四面八方的朋友齊聚用餐P1040045

來自四面八方的朋友齊聚用餐。

主持人是甲仙的門面

6點20分,美麗大方但工作繁忙的節目主持人張淑女老師,在節目預定上場的6點30分之前,匆匆從外地趕回來,甲仙形象商圈的幹部們都鬆了一口氣,「淑女老師!看到妳真好!活動沒有妳主持哪行?」前理事長陳漢南說得好。

我們的淑女老師,從第一屆開始即一直擔綱重責,主持風格幽默風趣,深受大家喜愛。看到老師趕回來了,蘇蘇馬上放下手上的工作,認真幫老師整裝,一定要讓甲仙的這一方門面更增光彩才行。

10位美麗黑天鵝

在賴春義理事長與陳舉琇總幹事率領下,從杉林鄉的小份尾前來共襄盛舉的新和社區10位媽媽,也開始換裝了。服裝,是以高雅的黑為主色調,腰部的絲帶是黃的,手套則是白的,搭配相當醒目。

仙豆飄香有機咖啡

正當表演人員努力整裝之際,忽然一陣香醇暴衝過來,讓人生津回甘的「仙豆有機咖啡」與好吃的「原味鬆餅」,同時煎煮完成──今年,能喝到小四與美促夫妻倆自栽、自售與自煮的有機咖啡,真是不容易!因為咖啡樹遭受颱風肆虐,產量大為減少;至於味道清香悠遠的自釀「招牌桂花茶」,因為桂花一年花開數次,影響較小。

新的一年即將到來,希望會是個風調雨順的好年冬。

肯定與祝福

天氣雖然寒冷,但「厝邊頭尾」、上班族,還有街區愛好音樂的好朋友,依然聞聲而來,主辦單位準備的椅子都已坐滿,足見這種小而美卻用心安排的在地活動,的確已經受到民眾的肯定。

6點40分,等候了一年的主持人優雅嗓音再度響起,活動,就此揭開序幕啦!在熱烈的鼓掌聲浪中,林德寰理事長循例為大家祝福;新科西安里里長范姮枝,也上台說了好話。

第一個表演節目,是「活力熱舞」,由大田社區7位國中與國小小朋友擔綱演出,雖然動作與熱力有待加強,但敢上台已是值得鼓勵。

訓練,是飯後娛樂

第二個節目,由新和社區郭月秀團長領軍的黑天鵝「爽快舞蹈團」推出「爽快舞蹈表演」,10位媽媽,年次最高的42,最低的74,熱絡互動之情如同姊妹。

「訓練,是我們的飯後(註)娛樂。」關於舞蹈排練,總幹事如是說明。或由於經常「娛樂」而培養了默契,所以身段柔軟,動作俐落整齊,博得熱烈掌聲。這一支身影美妙團隊的未來,被觀賞的朋友們普遍看好。(註:飯後的「飯」,應是指「晚飯」)

看完表演,我不禁想著:媽媽們若再能將當地地名──小份耕地尾端集居的聚落「小份尾」,還有特色農產品「荔枝」,融入這麼爽快的表演而讓大家感受到,就會更有社區特色了。

擁抱每一天

第三個節目,由彩虹的家的張路德老師與范保羅老師,帶領12位國中、國小與幼稚園的小朋友,合唱六首曲子,最後是以「平安夜」曲目結尾。

八八水災之後,兩位老師除了全力輔導災民,紓解身心之苦,還一直以音樂安頓孩子們的情緒。一有機會,會帶領孩子們走入群眾中彈琴與歌唱;聖誕節,則以吉他搭配聖歌沿街報佳音,讓孩子們分享學習的喜悅,並建立自信。所以這一批不會怯場的孩子,乃能以清亮的童音,將「擁抱每一天」的旋律,迴盪在空氣之中。

合唱結束,主持人特別透露:在演唱進行的空檔,嘴巴張得最大的5歲小女生,還問了問身旁的6歲小男生:「你會冷嗎?」真是懂得體貼!

音樂與快樂

小林國小的孩子,是陳珮綺老師開車從五里埔載下來的,他們的陶笛4人組,首先分享兩部合奏「西風的話」,曲調悠揚;接著齊奏「聖誕鈴聲」,節奏輕快。「聖誕鈴聲」的演奏,若能再搭配上一個鈴鐺手,一定會更加溫馨、更為熱鬧!

音樂,最能撫平傷痛,希望小林的孩子們從此有個快樂的童年。

琴緣合和

旗美社區大學的「南胡琴韻」甲仙初級班,是由指導老師張欽成帶隊進場,「我要坐後邊啦!」「我要坐後邊啦!」或許是第一次上台,就座時大家都你讓我,我讓你,很客氣讓座──學員的這些對話,被主持人聽到又公開。為了給學員們鼓舞打氣,主持人竟鼓譟:「表演結束,另一半要上台獻吻喔!」

認真學習的學員,來自各行各業,有瓦斯行老闆、機車行老闆、早餐店老闆、芋冰城少老闆娘、老師、工程人員、現職與退休公教人員──這些老、中、青鄉親,是因為「琴緣合和」而匯聚一起,民國九十九(2010)年9月9日才開課,12月18日即可上台,真是厲害得不得了!

開始演奏才知,在基本功之外,聰明的張老師,是播放背景音樂讓學員們跟隨學習,難怪節奏與速度都能控制得宜。

無毒蔬菜

8點20分,節目主持人宣布進入「工商服務時間」,廣告的是甲仙愛鄉協會的無毒栽培蔬菜,有包心白菜、高麗菜、茼蒿、蔥、芫荽與白玉米,每週一、三、五早上10點至12點,是供菜時間,歡迎愛吃安全蔬菜的朋友們,散步過來旅客服務中心採買。

「是什麼時間啊?我聽不清楚!」游師兄故意提問,好讓主持人重述一遍,以加深廣告效果。

貝多芬的身影

接下來的表演,是林家三兄妹的鋼琴獨奏。5年來,兄妹們不畏寒冷,在父母親陪伴下連續從旗山前來共襄盛舉,這一份熱情,合該隆重頒贈「甲仙榮譽鄉民」了。

先上場的是排行最小的小弟柏均,演奏的曲目是「藝人」,輕快的節奏中有些急切,會是還有約會嗎?接著是小妹韻宜的演奏,曲目是「美國巡邏兵」,旋律輕快優雅,蘊含了女性的溫柔。

壓軸的是大哥冠辰,演奏貝多芬的「悲愴」。一開始,音符是以貓躡著的腳,從這個鍵移到那個鍵,舉步極其慎重輕巧;接著,輪流或交互出現的是羚羊的腳、牛的腳、馬的腳與大象的腳;腳步,或快或慢,有輕有重,步步清晰、明確又穩定。

哦!溫文淳厚的冠辰一台上,便讓人看見了貝多芬悲愴的身影。

微笑台客

和安社區的10人媽媽團隊,身著橘色上衣與黑色長褲,由劉美齡老師領軍,推出了「台客舞」。和安社區的台客舞,民國九十八(2009)年12月初才開始排練,中途又有新成員加入,但平日已有元極舞的底子,所以動作整齊劃一,微笑的花朵還時而綻放臉上,所以熱烈的掌聲陸續響起。

大田跆拳道

大田的跆拳道節目,是由20個小三至高一的孩子擔綱,推出了12個橋段表演,「基本功」與「擊破」交叉演出,每個小朋友都有上場展現學習成果的機會。

表演結束,主持人說:「他(她)們可是有功夫的,不要隨便激怒他們喔!」現場朋友聽了一笑。「其實,要入門的時候,老師都會交代:『練武的人要忍辱、要經得起考驗,不能隨便動手動腳。』所以大家安心啦!」主持人接著又說了。

的確,練武一者是為了強身,二者是為了保護自己,不是用來逞強鬥勇的啦!希望未來的主人翁,個個都能身強體健。

喝杯咖啡,休息一下吧!

8點50分,20個節目已進行了一半,依例是讓大家喘口氣的中場休息時間,主持人宣布休息5分鐘,還說天氣寒冷,服務台備有熱騰騰的薑茶給大家驅寒,請盡情享用;時間到了,還請回到現場觀賞下半場節目。

仙豆飄香有機咖啡的原味鬆餅,大人小還都愛吃,到了這個時候,已全部售完;咖啡,因為不是人人能喝,所以還有一些。

音樂與咖啡邂逅,可是走唱西餐廳的高級享受哩!

仙埔飄香樂團

9點正,組團將近兩年且曾受邀前往內門演出的「仙埔飄香樂團」,已備好樂器與音響設備,今日出場的只有小提琴手曾德平、吉他手游正成與電子琴手林淑琴,所以不同團隊的直笛手徐淑容與胡琴手張欽成,臨時客串友情演出以壯聲勢,5個演出人員全部就位之後,令人懷念的「落葉時雨」老歌旋律,就悠悠流洩成潺潺的山溪了。

第二首曲子也是老歌,曲名「春花夢露」,會選擇老歌,只因樂團樂手都已超過65歲,進入老當益壯之境,且抒情老歌,極適合樂手專長的樂器之演奏。

客串的張欽成老師是第一次與樂團合作,事前未曾排練,但是老師就是老師,兩首曲子都能配合無間。由於老師琴藝了得,所以樂團主動把主奏部分讓出,給老師盡情solo一番──這也算是「以客為尊」了。人與人,就要這樣互相支援、互相禮讓,生活,才會溫馨和樂。

表演結束,只見四個人湧上舞台南側,搶著幫老人會曾德平理事長提拿音響器材與小提琴,定睛一看,一個是曾夫人,一個是曾家大公子,還有曾家兩個乖巧的大、小孫女,理事長能一家三代和樂,真是福氣啦!

一曲又一曲的鋼琴饗宴

接下來都是鋼琴演奏,由於已是9點10分,且天氣寒冷,不知表演者的手指頭還聽話、還靈活嗎?

首先上台的潘儀慈小妹妹,為大家表演第十二個節目,獨奏「溜冰圓舞曲」。只聞一朵一朵音符蹦出,音符,有時遲疑了一些,演奏結束,經主持人訪問才知:「儀慈練琴,才四次而已!」哦!我們的孩子真是有才華,而且有膽!

接續的是陳韋杰的「給愛麗絲」,韋杰是常客,練琴有年,除了少數段落不順暢,整個樂曲,觸鍵輕重分明,從容不迫,相當穩重。演奏結束時,「韋杰的手,因為彈琴運動足夠,所以手指頭尖尖的,但圓圓的身體,就要加油多多運動了!」做為主持人的媽媽,在大庭廣眾,仍不忘為孩子的體位叮嚀提醒。

「愛的克麗絲汀」,是由陳彥妤演出,彥妤已是第三年參加,整個樂曲流洩柔和抒情的氛圍,音質極為清晰。

「拳頭歌」與「聖誕鈴聲」,是由第一次參加的林憶涵擔綱。所謂「拳頭歌」,憶涵是以單手拳頭觸鍵發音,所以樂曲進行較慢,卻有其特色。聖誕鈴聲,則是雙手齊奏,樂曲順暢多了。敢上台,是可以培養勇氣與膽識的。

才學琴幾個月的王心瑤,是以「愛的羅曼史」獻出她的第一次。樂曲,一段一段穩穩進行,主副旋律清晰明確。以「鏤空木雕」崛起的老爸王文明,堅持給她一個快樂童年,特別交代老師順其自然,不必給她太多壓力。老爸雖然不贊同心瑤有彈琴天份,但一談起女兒,嘴角卻浮現一絲與有榮焉的滿足。

「棋子」,是由魏竹君演奏,整個樂曲,不疾不徐極為穩定,指間流洩著感情。竹君的爸爸,也是南胡琴韻甲仙班的學員,若是父女倆個人一起合奏,會是何等歡樂的畫面呢?

「踩到貓兒」四手聯彈,是由魏竹君與王心瑤合作演出,兩個小朋友都是沈美惠老師的學生,樂曲活潑熱鬧,中間雖然有小錯誤,但都能馬上回復原來軌道,讓演出繼續進行。獨行容易,互動,則須長期學習與磨鍊。

最後第二個節目是「走過綠意」,由陳怡蓁擔綱演出,穩定進行的曲子裡,有草香飄出,有微風吹來……

最後一個節目的演奏者是陳奕竹,目前就讀高一,演奏的曲目為「貝多芬奏鳴曲op13第三樂章」,觸鍵準確清晰,琴音有輕有重。樂曲,則有快有慢,慢時如霧挪移,快時如羚飛躍。不愧是音樂班的孩子!

功學社謝董事長的甲仙「琴」

孩子們演奏的這一台鋼琴,是向甲仙國小借用的,鋼琴左側有兩行清晰的白色題字,右行較高,內容為:「功學社貿易股份有限公司」;左行較低,內容為:「董事長謝敬忠贈69.6.20」。

哦!鼎鼎大名企業的大董事長,竟然這麼關心偏遠小學校,台灣的企業主也真是有心!願意將他們的成就,毫不吝嗇分享給最有需要的地方,讓山區的孩子們得以接觸音樂與學習鋼琴──這一份「琴」,甲仙的子弟絕對要永記在心,且多多效法才行。

學琴的孩子不會變壞

節目圓滿結束時,已是9點37分,天候更冷,主持人謝謝大家熱烈參與,並預約明年再相見。

人潮逐漸散去,環視空蕩蕩的場地,只留下些微垃圾,功學社「學琴的孩子不會變壞」的歷久彌新廣告名言,說得真好!「喜愛音樂的人有品味!」我心裡,也不禁浮起狗尾續貂的話語。

彎腰辦活動

一個活動,必須匯聚多少團隊?多少人力?多少愛心?才能順利進行。又必須匯聚多少毅力?多少安排?多少合作?才能持續。

主辦單位「甲仙形象商圈」的諸位幹部,若非胸懷開闊,腰肢柔軟而人緣廣結,哪能以民間團體的微薄力量,以最小的開銷,連續不斷讓活動持續七年呢!

人人勇於彎腰,福氣,便降臨甲仙。

(本文與《日照甲仙埔》網頁同步刊登)

(本文轉載自2004-2010年行政院新聞局製作之「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

阿禮部落生態旅遊:這個夢想剛要開始

阿禮部落族人部分選擇留在山上放棄入住永久屋,山上的生態夢想才剛起步,住處卻尚無著落。對於山下避難空間無解的狀態,要如何解決?「不是說一套做一套」的屏東縣政府又將如何解套?

前言:「這個夢想剛要開始」。屏東科技大學陳美惠老師與阿禮部落族人在民國97年開始推動的生態旅遊,在歷經莫拉克風災種種的困境,終於「夢想」踏入開始成行的道路上。

但諷刺的是,阿禮部落的留居戶至今的居所仍就沒也辦法解決,屏東縣政府原民處表示,現在面對阿禮留居戶申請避難屋的情形也是處於「無解的狀態」。

對於選擇留在山上的留居戶也正在處裡被劃定特定區域的訴訟問題。蠟燭兩頭燒的阿禮部落生態旅遊的「夢想」與發展將如何繼續推進?以下是記這所做的相關整理報導。

這個夢想剛要開始

12月10日阿禮部落災後參與保護監測行動計畫成果發表會在三地門舉辦,屏東科技大學陳美惠老師表示,這個夢想剛要開始,共同邀請大家來見證,能夠給部落力量,繼續往前走下去。

她也表示,八八風災阿里聯外道路重創,影響台24線生態旅遊推動的部分,也感謝各界的協助讓這個計畫能夠持續進行到今天這個階段。

曹啟鴻:政府不是說一套做一套。

八八之後,霧台鄉的阿禮部落與吉露部落都要搬下來這個是一件非常殘忍的事情。對於大家所擔心山上的土地問題,縣長也表示,「從重建會到屏東縣政府這邊,絕對沒有說山下有房子,山上就收回這回事」。

目前也正在計畫在長治百合基地設置茂林服務中心,將長治百合基地變成是一個關卡,跟茂管處討論的結果,同意在長治百合部落基地設置一個服務站。土地也準備要撥給茂管處,茂管處就可以在那邊設置一個服務中心。

以後的生態旅遊,就是一定會經過長治百合基地,就是阿禮在山下遷居的地方。部落的耕作問題怎麼辦?曹啟鴻也表示,現在正再請客家事務處找陪伴的團體 先帶領族人來做耕作,一方面將原住民的傳統耕作可以在那邊延續,現在地已經租下來了,但是目前最重要的是先要把陪伴的團體徵選出來,才可以開始這個計劃的 進行。

山上的原有的土地怎麼處裡呢?曹啟鴻表示,也會朝向恢復山林的模式,這個也要找人來認養,這個正在談,有結果之後再來跟部落詳細說明。總之部落不會跟原來的脈絡切斷,還是一樣會銜接下去。「山上的部分,一樣是原鄉可以保有」。

對於災後部落發展的未來,曹啟鴻說,「大家放心,大家好像說政府會說一套,做一套。不會,我們用證明來看待。」

image005
縣長曹啟鴻說,「大家放心,大家好像說政府會說一套,做一套。不會,我們用證明來看待。」

生態旅遊:阿禮部落是一個起點,實驗的起點。

陳美惠老師表示,在操作的過程,也發現到說,住在這裡(阿禮部落)真好,別的地方已經開發過度沒有本錢了,我們(阿禮部落)最多,現在要做什麼,都 有機會。只要掌握好發展方向,方向掌握出來,林務局或是鄉公所、重建會才能夠聚焦協助部落的發展。現在我們從台24線的末端走回來,串連台24線的部落生 態旅遊。

一步一步做出來,才能推廣到其它的地方。監測要有目標,阿禮部落不是為了監測而監測。她表示,先知道怎麼做,才能推廣出去。

遷到平地的族人:想要回到部落,他還找的到「家」。

陳美惠表示,但是我要講的一個觀念就是,原鄉還是要發展。所以今天原鄉發展並不是留在原鄉的人才有用,不是這個意思,我們是給部落雙重保險。

留在部落的人,我們當作是一個種籽,繼續在部落發展生態旅遊,遷到平地的族人,想要回到部落,他還找的到家。部落還在經營,族人未來還有機會回到部落繼續生活,這是原鄉要繼續經營一個很重要的理由。

莫拉克之後:不是發生災情就遷村。

陳美惠也表示,「災後留在部落生活的人其實是部落的種籽,那也不是說發生災情就遷村這種『單一的思維』。她表示,安全絕對是最重要的考量,族人留在部落的安危,我也非常單心,萬一有什麼狀況,怎麼辦?」

但是遇到莫拉克風災後,重建政策讓族人變成只有一個選擇叫做「把人遷走」,因為台灣現在這樣一個處境很多地方都有可能成為一個災區,所以如果每次都只是遷、遷、遷,我們還有多少個地方可以遷?!

所以我們要學習一個避災的觀念,我們必須要有一個多元的管道,所以我們用這樣的概念,而目前阿禮部落留在山上繼續生活的族人也很重要,因為他們是一個種籽。

其實很多部落離開它的原鄉都已經失去他的根本,留在山上的族人就是山林保護的種籽,因為他們可以為我們守護這個地方。

陳美惠說,「如果大家都遷走了,你覺得這個山上是安全的嗎?我不覺得安全。因為還是會有一些不法的人會到那邊。所以,我認為部落一定要有人留下來。」

最後她也表示,只有原鄉才有機會與環境可以這樣做,文化的根基是很深厚的,不是有錢就可以複製。

image003
陳美惠表示,「只有原鄉才有機會與環境可以這樣做,文化的根基是很深厚的,不是有錢就可以複製。」

無解狀態的阿禮部落留居戶

阿禮部落族人部分選擇留在山上生活而放棄入住永久屋的生活環境。莫拉克風災之後,山上的生態夢想才剛起步,住處卻尚無著落。對於山下避難空間無解的狀態,要如何解決?「不是說一套做一套」的屏東縣政府又將如何解套?

面對目前也正在處裡劃定特定區域訴訟案件的族人,也只有帶著夢想走一步算一步的方式來解決當前的問題。

image007
紅肉李,阿禮部落最有名的產業。陳美惠老師表示,如何讓產業提升價值,讓市場上接受,開始接受文化創意的部分,這都要花很多的時間做培力。

image009
面對目前也正在處裡劃定特定區域訴訟案件的族人,也只有帶著夢想走一步算一步的方式來解決當前的問題。

當我們與劇場相遇—我心目中的民眾劇場

靖雯是一個民眾劇場的自由工作者,她努力的在台南家鄉專心耕耘「劇場」與在地社區文化、生活之連結。她透過實踐民眾劇場相關計畫、與社群組織互動等方式,持續累積經驗與視野…..

洪雅例行免費推廣講座第540場講座   12.22(三)晚上7:30

當我們與劇場相遇—我心目中的民眾劇場

分享者─曾靖雯(民眾劇場自由工作者)

靖雯是一個民眾劇場的自由工作者,她努力的在台南家鄉專心耕耘「劇場」與在地社區文化、生活之連結。她透過實踐民眾劇場相關計畫、與社群組織互動等方式,持續累積經驗與視野,從中實踐如何透過「劇場」的媒介,呈現生活處境與心聲,進而有機會與社會價值與體制對話。

靖雯同時擔任「菅仔埔藝耕園」團長(耕耘台南市安南區社區文化藝術)、「台灣被壓迫者劇場推展中心」創立成員、「南飛 • 嚼事」一人一故事劇團負責人、「台灣南方影像學會」監事。

此次前來洪雅,靖雯想跟大家分享:

「劇場是什麼?是要演戲嗎?」
「好端端的,幹麼參加什麼劇場?」
「我很害羞,我才不敢演戲咧…」……………

當我們遇見劇場,當劇場遇到我們,什麼事情會發生?
劇場真的就是演戲、看戲嗎?
「演員」跟「觀眾」之間有一道牆,如果打破它,會怎麼樣?

這幾年剛踏在民眾劇場路上、自稱以緩慢速度累積實踐經驗的靖雯,要來洪雅跟大家分享,什麼是她認識的「民眾劇場」、她為什麼被「民眾劇場」吸引,而沒有學過戲劇或藝術的人,在劇場裡可以有什麼不一樣的發現呢?

洪雅書房:嘉義市長榮街116號

(本文轉載自2004-2010年行政院新聞局製作之「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

閩南語歌唱班-甲仙社區歌友聯歡會

春天的花蕊歡喜綻放,讓我們來為您唱一首歌,邀請左鄰右舍好鄰居、好朋友帶著好心情來聆賞我們誠摯的歌聲,現場有歌有舞,還有香醇濃郁的熱茶、咖啡和美味可口的小點心。

【閩南語歌唱班】1229 甲仙社區歌友聯歡會
春天的花蕊歡喜綻放

讓我們來為您唱一首歌

邀請左鄰右舍好鄰居、好朋友帶著好心情來聆賞我們誠摯的歌聲,

現場有歌有舞,還有香醇濃郁的熱茶、咖啡和美味可口的小點心。

歡迎來賓盛裝出席插花獻唱!

貼心小叮嚀:與會來賓請自備環保杯、筷、小碟子享用點心!!

日期:99.12.29﹝星期三﹞晚上7:00~9:30

地點:甲仙社區活動中心

旗美社區大學:二胡班、說說唱唱閩南語班

甲仙老人會:仙埔飄香樂團、直笛班 熱情邀請

節目表 十全十美—-熱鬧開場

1. 開場舞………春天的花蕊—–說說唱唱閩南語班

2. 來賓致詞……鄉長、里長及各社區、協會貴賓

3. 開場曲………玫瑰我愛你組曲–說說唱唱閩南語班

4. 演奏…太湖船、無緣的鴛鴦、再會吧心上人-二胡班

5. 個人演唱:

◎鄭名淑小姐﹝慈母心﹞◎盧玉英小姐﹝恩情﹞

◎王樹金小姐﹝為你唱一首歌﹞

◎葉主成先生﹝惜別的海岸﹞

◎鍾幸蘭小姐﹝冬戀﹞ ◎林玲雲小姐﹝誓言﹞

◎張紗小姐﹝等無人﹞ ◎周鳳鳴小姐﹝尚待確認 ﹞

◎劉美杏小姐﹝春花夢露﹞

◎劉牡丹小姐﹝舞池﹞——舞群伴舞

6. 直笛演奏……三首世界名曲———直笛班

7. 音樂欣賞……風吹的願望、懷春曲–仙埔飄香樂團

8. 個人演唱:

◎徐昭妹小姐﹝深情海岸﹞

◎沈美惠小姐﹝疼你若生命﹞

◎林世霸先生﹝今仔日﹞

◎洪瑞霞小姐﹝岷江夜曲﹞

◎張仙桃小姐﹝愛情恰恰﹞—舞群伴舞

◎林素貞小姐﹝尚待確認 ﹞

◎李寶玉小姐﹝是真的﹞

9. 一起來跳舞……玫瑰玫瑰我愛你

10. 來賓獻唱:邀請現場貴賓演唱﹝敬請盛裝出席﹞

11. 祝福………請你保重—-說說唱唱閩南語班

後記──琴緣合和

在「有琴天地寬─甲仙形象商圈第七屆「溫馨聖誕情音樂演奏會」」文章中,提到了旗美社區大學的「南胡琴韻」甲仙初級班在聖誕夜的表演活動,提供大家參考喔。

旗美社區大學的「南胡琴韻」甲仙初級班是由指導老師張欽成帶隊進場,「我要坐後邊啦!」「我要坐後邊啦!」或許是第一次上台,就座時大家都你讓我,我讓你,很客氣讓座──學員的這些對話,被主持人聽到又公開。為了給學員們鼓舞打氣,主持人竟鼓譟:「表演結束,另一半要上台獻吻喔!」

認真學習的學員,來自各行各業,有瓦斯行老闆、機車行老闆、早餐店老闆、芋冰城少老闆娘、老師、工程人員、現職與退休公教人員──這些老、中、青鄉親,是因為「琴緣合和」而匯聚一起,民國九十九(2010)年9月9日才開課,12月18日即可上台,真是厲害得不得了!

開始演奏才知,在基本功之外,聰明的張老師,是播放背景音樂讓學員們跟隨學習,難怪節奏與速度都能控制得宜。

……………(請點選這裡繼續閱讀)

(本文轉載自2004-2010年行政院新聞局製作之「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

【講座】洪雅書房『員山反毒紀實』紀錄片播放

這是一支為環保抗爭而製作的紀錄片,今年獲得竹塹文教基金會主辦的『竹塹奧斯卡社區紀錄片甄選』首獎。片中記錄新竹縣竹東鎮員山地區反對污泥場設立的整個過程,居民不滿在住宅區旁邊突然要設立污泥廠…….

洪雅例行免費推廣講座第539場講座   12.15(三)晚上7:30於洪雅
『員山反毒紀實』紀錄片播放

2010年竹塹奧斯卡紀錄片甄選首獎作品

導演林瑞珠親自與談

這是一支為環保抗爭而製作的紀錄片,今年獲得竹塹文教基金會主辦的『竹塹奧斯卡社區紀錄片甄選』首獎。片中記錄新竹縣竹東鎮員山地區反對污泥場設立的整個過程,故事從2008年端午節開始,居民不滿在住宅區旁邊突然要設立污泥廠,

這是一支為環保抗爭而製作的紀錄片,今年獲得竹塹文教基金會主辦的『竹塹奧斯卡社區紀錄片甄選』首獎。片中記錄新竹縣竹東鎮員山地區反對污泥場設立的整個過程,故事從2008年端午節開始,居民不滿在住宅區旁邊突然要設立污泥廠,居民和環保人士集結起來進行抗爭,面對污泥業者的狡猾,政客的利益操作,天真的鄉親奮力一搏的勇氣與毅力,有著詳細的記載。過程高潮迭起,環保人士、居民、政客三方角力,完全展現了人性的複雜面。

為了突顯員山鎮的污染問題,也為了集結各地反污染的人士,此片和新竹市公害協會、淨竹文教基金會從7月24日開始在全台各地合辦巡迴放映會,12月15號導演林瑞珠將來到洪雅,跟大家分享她紀錄員山污染的心路歷程,同時進一步從員山的污染省思台灣環境保育所面臨的嚴酷挑戰。

ps:洪雅書房有售此DVD,費用扣除活動成本後將捐給反國光石化運動基金

洪雅書房–嘉義市長榮街116號
(近忠孝路,火車站附近的西門街齊柏林音樂店有腳踏車可免費騎過來)
每日下午2點-晚上九點半開放
05-2776540

聚焦阿里關(3)火灰水天然焿粽回娘家

「家中同修聽到要縛焿粽,便放眼幫忙注意埔薑仔的影蹤,就在三天前,路過時看到了一株埔薑仔,馬上將喜訊告知我,好讓我安心,真是體貼!」大家在田老師領路下,來到埔薑仔生長地…

今(九十九,2010)年11月19日,是關山社區的大日子,因為漂亮迷人的火灰水天然焿粽(焿粽,即鹼粽)要回娘家啦!

提到火灰水天然焿粽,得從去年春末談起,甲仙愛鄉協會同仁決定進行古法火灰水焿粽的實作體驗,在約好居住阿里關的平埔耆老陳有福老師後,工作團隊便於4月19日一早前來阿里關,採集火灰水的製作流程;接著,5月16日又約請老師親自來到甲仙指導火灰水的實際製作。之後,在歷經十餘次有失敗也有成功的實作研究試驗,10斤朮米要用幾斤火灰來燒製幾斤焿水?要添加多少埔薑仔葉?終於有了較為明確的數據。

火灰水天然焿粽,既然來自阿里關陳老師的傳承,所以當關山社區的夥伴們決定也學習學習焿粽的製作時,製作技術,終於有了回娘家的大喜機會。

八十上下的荖菩薩,以�喜心縛鹼粽。﹙攝影蘇美玉﹚P1030842-1
八十上下的老菩薩,以歡喜心縛鹼粽。﹙攝影蘇美玉﹚

在關山社區社造員蘇美玉的約請與安排下,19日下午,游師兄被美玉載著,來到關山社區的義工老師田菊蘭府上,另一義工老師戴日東則早一步來到。兩位老師,都住在關山村的班芝仔埔。班芝仔埔,位處玉山山脈西側幾條支稜的分布處,是個有山有水的寶地,屋舍,就散布在油綠的草木間。

略微寒暄,2點35分,一行人便走路前往後山採集麻竹葉。依據經驗,新鮮的竹葉縛出的焿粽口感更芳香,因為葉片中的竹液滿盈。然由於遭受颱風摧殘,新長的可用葉片不足,戴老師說山前她家小叔也栽種麻竹,四個人回到田老師家之後便驅車而下。有一叢麻竹離灌溉溝渠較近,水源充足,新葉生長良好,所以沒多久便採集了足夠的片數,總計將近五百片。

接下來,得去採集埔薑仔葉片了。

採集麻竹葉蚊�多,但是戴日東老師卻��喜喜。﹙攝影蘇美玉﹚P1030631
採集麻竹葉蚊子多,但是戴日東老師卻歡歡喜喜。﹙攝影蘇美玉﹚

「家中同修聽到要縛焿粽,便放眼幫忙注意埔薑仔的影蹤,就在三天前,路過時看到了一株埔薑仔,馬上將喜訊告知我,好讓我安心,真是體貼!」田老師如是說著,於是,大家在田老師領路下,來到埔薑仔生長地。哦!埔薑仔就是埔薑仔,在剪下葉片時芳香盈滿空氣之中,真不愧是芳香植物一族!

隨然離春天還遠,但由於天氣一直暖和,游師兄交代美玉把剪下枝葉的埔薑仔條拿回家,扦插在屋旁空地上並澆水,或許能長出葉芽也不一定,到時候,要用就更為方便了!

4點正,四個人將採集品帶回關山社區活動中心,其他夥伴聞聲也來了。從菲律賓遠嫁過來的羅娜貝很勤快,負責將火灰過篩。當20斤清水滾開了之後,陳有福老師為大家示範8斤的火灰如何入鍋?又如何攪拌?接著,游師兄把取其色與香的1斤埔薑仔葉加入鍋中並略加攪拌,熄火後,開始以麵粉袋濾去灰渣。過濾兩次之後,得火灰焿水10斤3兩,再進入熬煮濃縮的程序,熬煮了10分鐘,焿水剩下8斤11兩。為了爭取時間,將整鍋焿水放入涼水中浸至微溫後,即加入洗淨的朮米10斤浸泡。隔日,便是縛粽與煮粽的節目啦!

火灰水過濾。人物左起:游師兄、田菊�老師、羅貝娜小姐、戴日東老師、陳有福老師。﹙攝影蘇美玉﹚P1030706-1
火灰水過濾。人物左起:游師兄、田菊蘭老師、羅娜貝小姐、戴日東老師、陳有福老師。﹙攝影蘇美玉﹚

從菲律賓遠嫁過來的羅貝娜,�將火灰過篩。﹙攝影蘇美玉﹚P1030661-1
從菲律賓遠嫁過來的羅娜貝,正將火灰過篩。﹙攝影蘇美玉﹚

此回,由於部分參與縛粽的老菩薩,因習慣縛鹹粽,一時間無法把握「七至八分米」與「鹹粽絯,焿粽含」的緊鬆原則,而致粽實較硬;但是,因為埔薑仔葉片數量得宜,焿粽的色澤綠中帶黃,非常漂亮!至於口感,則有甘、香、柔和、微苦、回甘等多種說法。

在吃過自己一起全程DIY的好吃火灰水天然焿粽之後,田老師興起了興趣,正計畫找時間自己繼續重做。但願:火灰水天然焿粽的製作技術與文化,從此能真真正正回到娘家;且一代又一代,繼續在「熟民」的守護下,於阿里關這塊「熟地」永遠綿延與傳承。

綠�帶黃的火灰水天然鹼粽。﹙攝影蘇美玉﹚P1030912-1
綠中帶黃的火灰水天然鹼粽。﹙攝影蘇美玉﹚

(本文與《日照甲仙埔》網頁同步刊登)

社區型農業在桃園- 伊莉莎白韓德森來訪

伊莉莎白建議採用社區支持型農業,或是「參與式認證」,即透過當地居民的親手參與農作,取得信任,對於根本的水源汙染問題,有待結構性調整,去解決農業和工業之間的歷史之債。

編按:伊莉莎白韓德森為美國社區支持型農業(CSA)的重要推手,在十一月應旗美社區大學、桃園縣政府城鄉處、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協會邀請,來台分享農業推廣知識。以下為在桃園縣分享記錄。

伊莉莎白參加新楊平社大座談
伊莉莎白女士。

「如何容許發展發生但又能保存農地?」

這是伊莉莎白看著窗外高速公路旁,工廠叢生,與農田混雜的景象時,所問的問題。

桃園因為眾多的工業發展,農田往往和工廠比鄰而居,農田有被工業汙染的可能。 而如何釐清農地跟工業用地之間的關係,似乎成了桃園縣農業所面臨的問題。

曾經在紐約州韋恩縣(Wayne County)農業部門作為規劃委員一員的伊莉莎白,曾與農夫、開發商、學者、政府官員,一起提出縣級的農業藍圖。她建議以成長管理的概念,去提出地方的農地保存計畫。

可是對於台灣來說,訴諸區位劃分的作法似乎有限的,即便政府劃分了工業區與農業區,仍然有許多農業污染的情形。因為以桃園為例,面臨的是小型工廠的私人排放,而不是大型工業區的違規,對於這點,政府的執法力量有限,即便是做出懲處,許多小工廠寧可付罰款,不願、或沒有能力做遷廠、排汙的改善。

這是台灣農地受汙染下所面臨的真實,一時無解,但是人們還是用自己的方式,一點一滴的,在一個汙染日增、快速成長的城市,尋找台地農業的面貌。

以龍崗社區為例,在屋頂種菜,用水耕的方式,給活動中心的老人吃。他們說,桃園曾是台灣重要的花卉產地,而 社區就是其中之一,也許未來可以靠種植花卉,重新為社區經濟找到一條出路? 目前社區也在嘗試綠屋頂、綠窗簾,各種綠美化的技術。

綠門簾立面 龍崗社區提供
龍崗社區的綠門簾(龍崗社區提供)。

而新楊平社區,則是透過社區學的平台,吸引了當地居民、甚至有遠從台北的學員來,參與者有健康飲食推動家、Peopeo公民記者、主婦聯盟成員、農業局退休官員,大家都在這裡,用種植展開生命的喜悅,一起分享收成。

在新屋社區,則是由有經驗的生態肥料經營者,帶領居民一起做埤塘的生態維護,並且用溫室栽培的方式,去種植多樣化的蔬菜。經過改良的土壤,鬆鬆的,不似一般台地土質的濕黏。一隻蟲爬出來,證實裡面真的沒有農藥,那溫室裡植物的欣欣向榮和生態繁盛,是無庸置疑的,他們在考量的是如何將這樣的溫室種植推廣,讓家家戶戶都可以自己生產有機蔬菜。

他們認為,只要農業能為家庭帶來萬把元收入,一定可以讓許多人樂於投入。

這些蔬菜,距離「有機認證」的標準,都有一段距離。一來是當地水質不佳(位於河流下游),無法通過檢測,同時認證費用高昂,小農負擔不起。

對此,伊莉莎白建議採用社區支持型農業,或是「參與式認證」的方式,即透過當地居民的親手參與農作,取得信任,自然會因此而購買。但是對於根本的水源汙染問題,仍有待於結構性的調整,去解決農業和工業之間的歷史之債。

在座談中,人們的意見終歸有幾點:

一、許多人對於社區支持型農業有興趣,期望政府釋出公有土地,做為示範點,引發私人參與。

­二、參與者多認為自己在起步階段,需要更多的知識和輔導,似乎有賴更多的書籍、影片、出版品、報導,去引發風潮和討論。也促成市場端的討論。伊莉莎白便推薦了幾本書籍與影片(像是「美食有限公司」Food Inc、「快餐帝國」Fast Food Nation),認為是引發美國農業改革的重要知識,而台灣當地,相信也有優秀的出版品,等待被整理。

三、在2012年,地球高峰會議即將展開,民間部門如何以生態社區的特色發展,擠身國際論壇,是大家所關注的。

儘管桃園要以農業作為經濟來源仍有一段距離,而且有機農業是否過於昂貴、消費者是否負擔的起,口味是否合適,許多的問題都還是未知數,但是在非經濟的因素上,農業的確扮演許多重要的角色–為了親近土地,社群活動的樂趣、為了身心的放鬆。

而對於籌畫這次活動的公部門人員來說,桃園外來人口非常的多,建設的速度很快,而公部門的管理、規劃系統無法趕上發展的速度,農業、種植,是一種方式,讓人們去探究自身的水文、土壤、食物從何而來,跟地方產生連結,從而自發性的產生環境的協調。

玉山旅社導覽義工培訓

號外:玉山旅社招收導覽暨義工之培訓課程~12/19星期日舉辦! 報名限10名 請腳手要緊~為了擴大協力修屋的概念與理念!並讓玉山旅社更為公共性與參與性的價值!

號外:玉山旅社招收導覽暨義工之培訓課程~

12/19星期日舉辦! 報名限10名 請腳手要緊~
為了擴大協力修屋的概念與理念!並讓玉山旅社更為公共性與參與性的價值!
特別於12月19日星期日早上10點起至下午6點前
舉辦義工培訓的工作~
欲報名者請回覆hoanya@ms41.hinet.net
特別限制15歲至35歲者參加!
1.姓名
2.電話或行動
3.身份字號及出生年月日…
以上要辦保險請給正確
4.mail
5.戶籍地址
6.通訊地址
7.職業 (若為學生請註明學校及班級及年級)
8.專才
9.興趣
10.對導覽或義工工作的期待
ps:有心者不限地緣~前一晚及當天晚上玉山旅社可供住
需繳費用350元(保險+午餐飲料+煎餅等學習費)
報名後待通知是否入取並繳費
課程表出爐:
而且義工群在未來將成為玉山旅社的協力經營者~
上課地點以玉山旅社為基地
玉山旅社招收導覽暨義工之培訓課程~
12/19星期日舉辦! 報名限10名 請腳手要緊~
需繳費用~
課程

1.玉山旅社協力修屋的經過與理念
2.嘉義的歷史及民俗概述
3.學習導覽
4.學習煮一杯好咖啡
了解雨林咖啡及咖啡概述
5.學習作玉山旅社煎餅
6.共同分享與思考玉山旅社的經營與管理
分享者:有孫崇傑(玉山旅社協力修屋技術指導).吳東傑(綠色陣線執行長)
郭盈良(洪雅文化協會總幹事).余國信(玉山旅社修護發起人及洪雅

有問題欲詢問可洽0929531800郭盈良

附註說明:

玉山旅社位於阿里山森林鐵路北門車站前的玉山旅社,早年是山區居民進城掛單的木造旅店,20多年前隨著公路開通逐漸沒落,最後關門,但洪雅文化協會理事長余國信號召多位文史人士招募「傻子股」,租下這棟破旅店,以建築考古方式自行動手整修,希望重回古老樣貌,提供背包客住宿,也做為推動環保與文化據點。

黑米與紅藜-多納部落發展可能性(1)

多納部落,看到馬路有石頭擋路會自動挪開;別人曬東西遇到下雨,有人看到會自動拿到沒雨的地方;種植的東西可以讓很窮的人採下沒有關係,是個單純誠實嚴謹的民族。

編按:本文為今年7月在多納社區舉辦的「黑米紅藜論壇」後,會後與邀請作者進行多納部落發展未來性的探討,完整介紹多納社區的背景,以及未來發展黑米紅藜產業的可能性。因原文篇幅較長,切分成3篇文章刊登,本文為系列3-1,閱讀系列其他文章請見文後附錄。

  DSC_5320  
部落的老人家維持耕種黑小米,以及在山裡的生活。

一、聚落屬性背景:單純誠實嚴謹的民族

多納社區在古老傳說及專家學者的記錄中:全球大洪水時,族人被沖到距目前多納社區東南方20多公里,海拔1500公尺以上的山頂上,地名tyapadane那兒避難。後來海水退了,族人隨海水被沖下各處,紛紛出現第一個部落、第二個部落、第三個部落、第四個部落、第五個部落、第六個部落、第七個部落等,也有不曉得什麼原因而散居獨立的家屋。

經數百年之後,為了抵抗敵人追殺或尋覓肥沃豐富的土地與獵場,於是族人就結盟,後來組織強大的部落名叫kongadavane(多納部落)是目前所在地。

多納社區的地型如盆地,四面環山。目前是魯凱族的下三社群中其中一個社區,多納社區日治時期就開始與外族通婚,魯凱族(下三社群)多納社區在部落已經400百年左右未分散過,是群集聚落型部落,也是族群相互合作相互依存互相分享的社會制度,

部落有婚喪喜慶大家一起協力;多納部落有一個好習慣,看到馬路有樹林或石頭擋路會自動挪開;別人曬東西遇到下雨有人看到會自動拿到沒有下雨的地方;所種植的東西可以讓很窮的人採下沒有關係;女生不能單獨出去或與男子私約私談;部落的人碰面一定打招呼,是個單純誠實嚴謹的民族。

本鄉三個社區三個部落不同語言其祭典儀式也不同,多納社區總共六個鄰,約120戶700人口,目前傳統派系大致上七個小部落又細分四個地位階層例如頭目、貴族、中間族[1]、勇士族。又細分家族派系代表,例如貴族第一組是paacengane部落(thangeadane與laligeane)為代表、二組是taengelane、三組是tathyawbane(lapotoane)、四組是apesane、cekele(paolithi)其它沒有貴族血統的族系為勇士族其家族是laeladenge及kadrangilane為代表。

在社區派系主要支持國民黨。族人大概40歲以上用族語溝通,40歲以下是用國語溝通。社區的生活百分之70靠外面打工,剩下百分之30靠社區產業為生。家產為長男繼承,無男生才有女生繼承。部落目前發展觀光但不是由部落主導。

DSC_5862

二、自然環境現況調查分析

有關部落鄰近之天文、地文、水文、生態之自然環境現況概述如下;將來如須發展部落產業時,這些自然環境基本資料可作為參考。

(1)天文:

1、氣溫:年平均溫度為20.3℃,最高溫在七月為34℃,最冷月為一月的8℃。

2、降雨:年量約在200~2,500mm左右,四月至九月為雨季,其中以五~八月降雨量多。

3、風向:春季盛行西北風,夏季西南風盛行。

4、濕度:夏季的濕度稍高於冬季,八月濕度最高,十二月最低。

5、颱風:六月至九月為颱風季節。

(2)地文:

1、地形:地形上為東高西低的型態,其海拔高度則約在200~2,000公尺之間。

2、地勢:本區多屬山坡地,平原少。

3、地質:此區地質豐富多變,屬於黏皮地區多屬硬頁岩、板岩及硬砂岩。

4、土壤:平地部份土壤多與砂頁岩沖表土多砂壤質,底土則以粘質為主,中酸性反應。

5、斷層:有六龜斷層,惟其距多納村聚落已在20公里外。

(3)水文:

1、溪流:高山峻嶺間,此為環流丘床、河谷則多呈峽谷泉溫屬弱鹼性碳酸泉。

(4)生態:

1、除了常見的大型哺乳類、爬蟲類、昆蟲類動物外,有保育魚類、鳥類。

2、植物:本區屬亞熱帶林,密植針葉林與闊葉林兩種林相。

三、黑小米農耕文化

原住民族的生活方式,與漢人相較之下,甚為特異。尤其魯凱族下三社的多納(kongadavne)部落,對於農事的過程相當重視而嚴謹。譬如在農耕期間若觸犯了農事禁忌,族人相信會受到惡靈侵擾,並且讓這一年的農作收成不佳,甚至是全家受到災害。

為了不讓惡靈的咒詛,大家必須按規定進行農耕或祭儀,以保障全家安全及農事順利。從尋找荒地、選地、整地、燒耕、播種、趕鳥、收割、入倉、用糧、及贈與,都要舉行祭儀驅鬼趕走惡靈,不管做任何事皆須祭拜神明,向神明祈福,而且各種農事規範不得違反。一整年的生活之中充滿著規範和禁忌,只有到了祭典,大家才得於輕鬆地舉行這一年一度的祭典。

當每一戶完成收割黑米及雜糧並經曬乾完成之後,就由部落的頭目及長老協商祭典日期,然後向部落報訊,舉行慶祝祭典,並吩咐族中男士打獵、捕魚,囑咐族人準備祭典所需的祭品。在慶典期間有意結婚的男女青年,得ㄧ併舉行。

慶典是為了感謝神明一年來在農事耕作期間的保佑,不致碰到傷害及咒詛而順利平安;而過去農事期間所有的禁忌也在這一天向神明祈求解除,並准許外族進入部落一遊,也願神明容許我族人享用這豐盛的五穀雜糧及農產品,並為往後的農事耕作期間帶來充沛的雨量,助黑小米及雜糧生長茂盛、收成更豐,祈求全家平安部落風調雨順,此乃舉行慶祝tabesengane(豐收節)慶典之緣由。

image
聞名的多納黑米祭(攝影/munch

[1] 中間族是貴族和勇士族通婚的後代。在兩百年前左右,貴族和勇士族是不能通婚的。

(作者為多納社區發展協會 顧問)

(系列待續)

系列閱讀:

黑米與紅藜-多納部落發展可能性(2)

聚焦阿里關系列(1) 阿里關,遇上文化傳承關卡

忠實記錄,向來是學術調查的基本修養與堅持;然而在記錄之餘,文化精華少了宣揚、落實與傳承,後人的記錄將越趨貧乏。那麼,責任又該誰來扛起呢?

編按:高雄縣的甲仙鄉關山社區「阿里關」,是平埔族的重要文化基地,然而隨著時代變遷,除了被保留的祭典,儀式背後的文化內容,卻有逐漸消失的危機。本文作者為甲仙資深文史工作者,將以系列文章,報導阿里關文化傳承的相關議題。本文為系列之1。

───────────────────────────────────────────

平靜了一年的阿里關公廨,今天又再現人潮,而且比往年熱鬧,理由,會是簡文敏老師錄影團隊鏡頭的聚焦嗎?

簡老師,幾年來一直關注平埔族事務,今天特別安排了一組工作同仁進駐阿里關,除了進行今(民國九九,2010)年農曆九月十五日祭典的全記錄,還安排了耆老訪問。阿里關庄會受到特別重視,與耆老年事漸高不無關係,因為斷層,一直是文化如何持續無可迴避的大課題。無可奈何的是為了討生活,年輕人不得不外出工作,最後甚至在外地落地生根,少了年輕人的參與,高齡社區的運作相當艱辛!

今年,我們關山社區才三十歲的南洋姊妹蘇美玉,在大家的鼓勵,加上先生與公婆的支持下,勇敢承接了社區營造員的職務。年輕的美玉既要學習中文打字,又得與社區成員合力推動社區營造事務,常常是早早出晚晚歸,以致有睡眠不佳的壓力症候出現,真是難為她了!

祭典活動,雖然遭逢梅姬中度颱風攪局,但大小工作能有更多人來關注、來聯絡、來追蹤,進行得還算順利。

只是,五年來因熟諳祭儀而代理「向頭」工作的陳有福老先生,年歲也已七十九,只不知一、二十年後,還能順利產出下一個向頭代理人嗎?但願清朝時期有隘丁守護的阿里關庄,能一次又一次過得了文化傳承困難的這一重要關卡。

早上7點44分,陳有福老先生點香稟報太祖:今日,是您的聖誕佳期……攝影蘇美玉P1020727
早上7點44分,陳有福老先生點香稟報太祖:今日,是您的聖誕佳期(攝影/蘇美玉)

或削製竹刀、或扎綁茅草、或剖製向神座,大家一起工作。正中央為蘇美玉與夫婿許智發。攝影曾麗雲P1110777-1
或削製竹刀、或扎綁茅草、或剖製向神座,大家一起為太祖祭典工作(正中央為蘇美玉與夫婿許智發)攝影曾麗雲

有了隘丁等不同族群人口的集居,平埔住民對一直捍衛「禁向」生活的公廨祖靈之畏愛(祖靈,本地人敬稱為「太祖」),顯然已為光緒十五(1889)年新建阿里關公厝主祀的漢人神祇──玄天上帝與五穀王均分了,這是禁向永續生活首度遭逢重大的衝擊。強制砍伐樟樹來熬製樟腦導致原始森林徹底毀壞,則是日治時期的更大浩劫,因為從此,太祖的地位漸漸屈居弱勢,平埔文化最最精華的禁向永續生活精神,後來竟落得少有人知。

如今,氣若游絲的平埔文化,就只剩下一年一度的祭典活動而已!一年一次,文化如何傳承?更嚴重的是就連簡老師工作同仁的耆老訪談,老人家談的也只是祭典的相關細節,祭典背後的禁向精神全無觸及。

其實,這也不能怪罪老人家,因為老人家的老人家的老人家,也沒有對晚輩說明白,問題,就出在所有的長輩們,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一個可以五穀豐收、可以資源代代享用、可以自給自足的節制過日禁向生活規範,在沒有使用文字的社群中,要對族人說清楚講明白,何其繁瑣?何其困難?所以祖先們,只能選擇作法詛咒的方式來排除少數害群之馬了,只是不知不覺間卻也種下了文化日漸流逝的惡果。

流逝到最後,終至少有人知道:半年的禁向,有讓野生動物繁衍與成長的永續妙用。

少有人知道:開向可以「任從」率性為之的時候,先住民捕魚與捕鹿的主要方式,竟是頂多一箭雙鵰的「射獵」法。

少有人知道:蓋屋,先住民也只取用快速生長的禾本科植物──竹子、菅蓁與茅草;柴火,只取用細枯枝與草絪。

先住民如是憐之惜之不破壞森林,目的無他,讓野生動物有存活空間,讓自己有不絕的資源可以採集。

忠實記錄,向來是學術調查的基本修養與堅持;然而在記錄之餘,文化精華少了宣揚、落實與傳承,後人的記錄將越趨貧乏。那麼,責任又該誰來扛起呢?

簡文敏老師的工作團隊,在村長陳吉成家進行耆老訪談。攝影曾麗雲P1110870-1

(上)簡文敏老師的工作團隊,在村長陳吉成家進行耆老訪談。(下)團隊在阿里關公廨進行訪談與記錄。攝影曾麗雲

簡文敏老師與工作同仁在阿里關公廨進行訪談與記錄。攝影曾麗雲IMG_7629

系列閱讀:

聚焦阿里關(2) 熟男熟女慶熟年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