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民】參與撒奇萊雅族人青壯行動組織0116

不論你是否讚同撒奇萊雅族的正名運動,撒奇萊雅族目前人數仍不足500人,然而500人所緊緊維繫的文化命脈,卻消逝的比夕陽還快。而我們知道早期的撒奇萊雅族人,有著上千人所組織的年齡階級,由於歷史的轉變…

不論你是否讚同撒奇萊雅族的正名運動,撒奇萊雅族目前人數仍不足500人,然而500人所緊緊維繫的文化命脈,卻消逝的比夕陽還快。

我們知道早期的撒奇萊雅族人,有著上千人所組織的年齡階級,由於歷史的轉變,把這樣重要性的組織給遺忘。

如今,我們因全國發生重大的災難事件,族人去看見、而醒悟,並且開始以青壯行動組織的方式來延續族群文化命脈。

image001

歡迎有意願的你共同參與-撒奇萊雅族成立的青壯行動組織,請於1月10日前將您的姓名、聯絡方式寄至email:sakizayasayum007@gmail.com撒小姐收. 

聯絡人:
撒韵0986-713371
林清勝 0988-083391
督固撒耘0988-000815

集合時間:於1月16日,地點-花蓮.
相關檔案下載
撒奇萊雅族即將在1月16日成立青年會

(本文轉載自「拉藍的原住民事工站」)

叫我比西里案─三仙台開發下的部落悲歌

這是比西里岸(PiSiLiAng)寶抱鼓隊的表演,一群由部落孩童組成的樂隊,一個有關東部濱海的阿美部落,如何在結構性的生活困頓下,一群孩子找尋部落的出路。鼓聲中,孩子專心的敲打,所有節奏記憶在血脈裡…

先欣賞一段音樂演出。

這是比西里岸(PiSiLiAng)寶抱鼓隊的表演,一群由部落孩童組成的樂隊,在陳春妹理事長嚴厲督軍下,加上志明老師的苦心教導,孩子們終於可以上場表演。

鼓聲中,孩子專心的敲打,所有節奏記憶在血脈裡,清脆的歌聲,像無瑕的原音,在聲韻裡有著動人的故事。

一個有關東部濱海的阿美部落,如何在結構性的生活困頓下,一群孩子找尋部落的出路。

一切從三仙台談起。


990101muchhsuihw6b-450.jpg

三仙台很有名,翻開旅遊介紹,一定告訴你這樣的神話故事,「台東縣成功鎮東北方的三仙台,是由離岸小島和珊瑚礁海岸所構成,島上奇石分布,其中有三塊巨大的岩石,傳說八仙中的呂洞賓、李鐵拐、何仙姑曾登臨此島而得名。

但是對於阿美族原住民,呂洞賓從來不是他們的神,對於最鄰近三仙台的比西里岸部落,三仙台原名就叫做PiSiLiAng,直譯就是養羊的地方,因為在很久很久以前,部落居民將羊放養在島上,利用潮水起落的阻擋,羊群就乖乖的留在島上。換句話說,神話中神仙登島的地方,在原住民眼裡,只是一個充滿羊大便的地方,在東部海岸線的壯闊中,三仙台沒什麼了不起。

但是,風景優美的比西里岸,風景區改名為三仙台,部落也被命名為白守蓮,完全和原住民文化搭不上關係。

2-4232705917_1ffef5710e_o

早期,國民政府來台之後,展開嚴厲海禁政策,以防中共從海上攻來,三仙台開始有駐軍,居民一樣可以養羊,但是受到嚴密監控,更糟的是原本屬於原住民傳統領域的土地,一些區塊莫名其妙成為國防用地或國有土地,那個時代政府很兇、軍人有槍,部落不敢多說什麼。

幾十年後,嚴防的敵人從沒上岸,不過遊覽車來了不少,遊客來來去去,軍方就把三仙台所佔區塊,移交國有財產局,再送交成功鎮公所管理,鎮公所以公共造產名義,在三仙台規劃步道,因為遊客想登島瀏覽海景,而且還嫌礁岩路不好走,於是連結三座礁島的拱橋興建完成,三仙台風景區大大出名。

不過部落居民這次生氣了!大大的生氣。原本國軍佔地,有槍也就算了,再來把地私授給鎮公所,促進觀光大家也沒多說,但是離島一建橋,沒有海水阻攔,羊群看到遊客全往岸上跑,更扯是觀光之後,竟然嫌礁島上羊大便太臭不衛生,要居民將羊移到別處圈養。

原住民很生氣,典型的乞丐趕廟公,佔地趕人吃乾抹淨,三仙台變成政府的,居民去公所抗議,不過沒人搭理,純樸的原住民只能躲在部落裡生氣。

3-4233476970_6d41ee47bb_o

生氣的事,不只三仙台被佔,幾十年的現代化,原住民賴以唯生的原始農漁業生產,敵不過挾帶資本運作的農會漁會體系,在土地使用限制,漁事行為管制下,山上種的賣不出去,沒有證照不能下海,部落經濟面臨嚴重衝擊,自給自足的生活開始消失,部落從擁有大自然的富足,一下子淪為變遷壓迫的貧困,部落居民開始離鄉,遠到都市討生活,也就是三鶯、八尺門等都市原住民部落出現的原因。

4-4232704977_e74395a7d4_o
生產經濟瓦解,居民外移,留下來的部落居民心想,靠近三仙台風景區,利用公路經過之便,還可以學著作點遊客生意,沒想到政府又嫌路窄,經過部落太危險,在十多年前開始興建外環道路工程,道路建成之後,一段高架橋樑經過部落上頭,從此車來車往不經部落,沒有遊客進來部落,甚至不知三仙台旁邊還有原住民部落,於是經濟更加蕭條,注定部落裡的年輕人,一成年就一定要外出工作。

於是,部落開始凋零,原本是父母離鄉,後來就一家搬離,形成村中許多空戶,日子一久,房子塌了,讓村落更加殘破。當原住民文化成為地區特色,蓋了公園,蓋了涼亭,但是重建不回部落的盛景。

5-4232705775_83052418e4_o

留在部落的族人,青壯年必須外出工作,都市生活開銷不小,多數人將子女托養在部落老家,造成部落中高達七、八成青少年,都是祖孫同住的隔代教養,年輕的孩子放學後無所事事,老人家也管不住,更別談進一步的文化傳承事物。

三仙台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春妹,回到部落之後,看見部落孩童問題很大,起初拉來上課人人開溜,安排勞動沒人要做,成效十分低落,心裡一想原住民愛唱歌,剛好懂得音樂的志明老師回到部落,就想成立鼓樂隊,讓部落青少年加入,可以專心學習音樂,不要成天亂跑。

6-4233477404_4541d5af4e_o
沒想到,寶抱鼓樂隊開辦,合了年輕人的味口,一個拉一個加入,同學拉朋友,姐姐帶弟弟,部落裡十到十七歲的孩童,每個人都以加入樂隊為榮,人數一多沒錢買樂器,腦筋一轉乾脆自己做,到沙灘撿海漂的漁業浮球,切半做鼓身,到山上找竹根做鼓座,至於最重要的鼓皮,就用部落裡養的羊製成羊皮,曬乾拉平做成鼓面,完全自製的樂器,成為鼓隊的特色。

更神奇是,原本組鼓隊,只是想讓部落青少年別亂跑,可以練習專注力,沒想到孩童們玩上興趣,除了敲擊鼓樂還想演唱,志明老師作詞譜曲,年輕人就開始學母語,並且推行阿美族的年齡階層文化,讓年紀大的教導年紀小的,文化在鼓樂隊中重新紮根。更有趣是,樂隊原本部落裡自己玩,打出水準之後,參加比賽各地邀約,樂隊開始有收入,部落青少年學會賺錢,大家更加珍惜抱鼓隊的存在。

部落用音樂凝聚部落孩子,也想由孩子開始,重新找尋部落文化,未來規劃讓孩子製作地圖,透過她們的眼,以及向老人家請教學習,勾勒部落的文化樣貌,也讓孩子們不要忘根,所有的部落火苗,在這群團結的孩子身上。

7-4233477914_0acd414ecb_o

有人說比西里岸抱鼓隊到處表演,有點商業氣息,我總想著那群窮到底的部落年輕人,不同都市名校的音樂班,他們樂器自己作,生活自己拼,人生踏踏實實的讓人心疼著。表演中,年輕的孩子站起來唱歌,在眾人的目光中大聲唱出美妙歌聲,有誰知道這孩子在父母離鄉隔代教養下,好長的時光不愛說話。

現在她開口唱歌了!在鼓樂裡,找到屬於她的自信。

8-4232704671_e5076e26fe_o
當三仙台開發案又出現,我想到這個三仙台旁邊,名為白守蓮的隱密部落,從古到今,就是在遺棄與遺忘中渡過,三仙台的名氣響亮,政府不斷開發,從來沒有為部落想過,不斷開發之後,也沒有為部落帶來什麼好處,反而在剝奪與忽視中,讓部落更加凋零。

至今,那塊位於海岸高丘上3.1公頃的觀光旅館區,即將三仙台附近建起,一覽三仙台美景,更加證明觀光發展中,沒有部落共榮,只有財團利益,部落只是年年更新的宣傳手冊上,增添文化風味的字句,但是實際部落景況,卻是幾十年就任其在風雨中飄搖。

9-4233478068_6d2b9a6795_o
日前東管處與財團簽約,讓居民又想起這筆三仙台的陳年舊帳,不過這次更過份,傳統領域從國防用地交鎮公所使用,又在東部海岸風景管理處成立後,很自然劃交東管處管理,這次再藉由BOT將土地交給財團使用,看在部落居民眼裡,簡直像強佔土地的強盜,在部落主人的面前,將贓物從這個山寨送到那個山寨,從不在乎土地原始主人的感受。

在東部海岸線,邁入開發之時,國家與海岸部落的土地之爭,生活領域的侵奪,將會成為東海岸的大問題,值得高度注意。

10-4232705227_4c62c2395c_o

當一個觀光發展,遺忘存在已久的部落居民,只將目光望向財團,縱使富了一個私樂園,卻讓一塊富有歷史的土地,消失在美麗的東海岸。

於是,他們用力的敲,以美妙的鼓樂,喚起人們的注意,讓人知道三仙台旁,那個曾經羊群漫步的比西里岸。

11-4232705355_73fe9c3dfb_o

那麼,請再看一次演出,會懂得樂音裡的心意。

(本文轉載自「漂浪。島嶼」部落格)

七星潭,一生一世我愛你

七星潭的開發案,在花蓮不僅激起了民眾熱烈的討論,也引發許多創意的行為,以下為1月2日「用愛守護七星潭」的活動訊息,以及主要成員peggy寫下參與整個運動過程的心情,願新年能用愛守護七星潭,填滿海洋之心…

前言:

七星潭的開發案,在花蓮不僅激起了民眾熱烈的討論,也引發許多創意的行為,以下為1月2日「用愛守護七星潭」的活動訊息,以及參與者寫下運動過程的心情,願新年能用愛守護七星潭。

99.01.02用愛守護七星潭,需要你/妳的親身參與!

圖/文:搶救七星潭聯盟

1314我們在七星潭賞星廣場等你/妳

當天請穿紅色系衣服來填滿海洋之心

和我們牽著手一起對著海大喊「七星潭,一生一世我愛妳」

990101heratqixig-400.jpg

(雨天則於七星潭鎮星宮廟口舉行,下七星潭的大斜坡左轉,全家便利商店對面)

愛人受傷了,誰能不理?參與此行動的回顧與展望

文/東海岸文教基金會 Peggy
98年9月27日,本會於「當我們在『議』起:花蓮地方公民記者聚會」中得知七星潭風景區即將蓋起渡假村的相關訊息後,即不斷追蹤此案後續發展。

期間,不斷接獲來自台灣各地民眾對此議題的電話、信件關注,許多人都抱持著一種懷疑的態度:「七星潭應該是自由又天然的一片海岸,財團蓋了渡假村、遊艇碼頭,那以後我們還可以自由、免費的進出這片海嗎?」、「難道一定要蓋飯店才能發展觀光嗎?」

也有一位原花蓮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的畢業校友岢貝果得知此消息後,在11月26日特地從台中回到七星潭以行為藝術的方式表達「我不要七星潭變成渡假村」的意念。
問她為什麼這麼做,她說:「就像知道愛人要受傷了,誰能不理?」

 

 

(影像剪輯/岢貝果)

那天,入秋的海水微涼、浪頭不小,問她在海裡畫畫的感覺,她說:「自己一個人沒想太多,就不顧一切的衝過去,可是當坐在海灘上畫畫,視線和海平面非常接近,就覺得平常七星潭的海看起來很容易親近,可是等在她裡面了,就很可怕。」

(圖/岢貝果提供)

聽完她的分享,又看到相關研究、媒體報導指出七星潭海岸不僅有地震活斷層分布,更是颱風引發暴潮撲岸的災害敏感地帶,居民憂心的說,最近幾十年來七星潭海岸線退縮快速,在地人都很擔心居住安全了,度假村卻還想要蓋在海邊?他們難道不知道水利署第九河川局有研究報告指出,七星潭海岸在最近幾十年間已經退縮了一百公尺了嗎?

而民眾信件裡的詢問:「難道一定要蓋飯店才能發展觀光嗎?」,這點讓我想起曾在工作中接觸過幾個藝文工作者,她們不只一次地說:

「政府近年來大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社區產業,這些東西有沒有可能跟花蓮的觀光結合?事在人為,要發展這些產業,有沒有相關的人才培育計畫?花蓮的好山好水讓許多藝文人士聚集,倘若縣政府願意好好發展這個面向,相信會對在地的人文素養提升帶來正面的效果。」

11月28.29兩天,搶救七星潭聯盟正好在花蓮舊鐵道商圈舉辦街頭連署行動,我和岢貝果決定來做個集體行為藝術的實驗,由她和遠從桃園前來協助連署的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學生Emma,一起在鐵道連署現場招募願意用身體參與搶救七星潭行動的夥伴,在11月29日一起到七星潭進行這場藝術實驗。

(圖/搶救七星潭聯盟提供)

那天報名的有花蓮太魯閣族Ribix、阿美族Lisin,和原本預計湊足七人的名額還差了四名。

11月29日當天,強風帶來濕冷的空氣,被其他工作纏身的我無法陪她們一起到七星潭,擔憂她們的安全,事先打了電話給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游煌明大哥,他說:「她們真的要碰海水嗎?今天風浪很大喔!」,在她們出發前我又打通電話提醒岢貝果:「如果風浪很大,絕對不能下水,大家的安全最重要,有沒有做這個實驗都無所謂。」
後來,她們在現場討論、評估那天的風浪過後,還是共同決定一起完成這個行為。

 

 

(影像剪輯/岢貝果)

事後我問岢貝果那天的情形,她說:

「之前在鐵道想招人真的很困難,所以決定到七星潭開說明會邊招人。一開始說明會很歡樂的氣氛,很怕大家聽不進去我說什麼,到了海灘,除了我們四個人以外還有小呆幫忙攝影、凱凱幫忙在海灘上問有沒有人要嘗試一起做這件事,等大家靜坐沉澱、確定沒有其他人加入後,我們才開始站起來慢慢往海邊走。

那時候風浪真的很大,感覺遊客越退越遠,只有我們越來越往前,和之前自己一個人做的時候感覺很不一樣,自己做很孤單,可是會很專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衝很前面,其實蠻危險的;這次要照顧其他夥伴,加上風浪真的很大、海水又冷,一開始我自己很害怕,大浪一來打翻了我,不敢往前,趕緊爬上岸,我跟Lisin很靠近,她伸手扶我,你會覺得是互相觀照彼此安全,那感覺真的很好,也深刻感覺到,我們真的要敬畏海的力量。」

(圖/岢貝果提供)

我聽的心驚膽跳,又問了其他幾個參與此行動的夥伴那天的感覺。

(圖/岢貝果提供)

Ribix說:「對行為本身沒有很直接的感覺,不過那天的風浪真的很大,當自己被浪打到的時候,突然有種覺得人很渺小,很怕自己被浪捲走的感覺;也會想我們到底要對這片海做些什麼,跟海的力量比起來,我們真的很渺小,也就虛心接受,人類真的要謙卑一點。」

(圖/岢貝果提供)

Lisin沒說話,岢貝果說:「她那天只是靜靜的看著海,流著眼淚,畫畫。」

(圖/岢貝果提供)

Emma說:「第一次參與行為藝術的表演,印象很驚心動魄,凝望著七星潭表達捍衛的決心,首先是穿著短褲、T桖走向海邊時忍著風吹,其次是被浪打溼全身的水淋,最後是完成創作剎那的感動,當大家一同手牽手鞠躬時,我真的哭了。」

一方面欽佩她們的毅力與決心,另方面慶幸她們平安歸來,也就斷了請大家再做這類行為藝術的念頭,也聯想到:「在海邊做一個小小的行為藝術就如此驚險,渡假村蓋在離海這麼近的地方,有沒有經過各方面詳細的安全評估呢?」,至於那空白的三張畫布,就讓它們留在基金會做個紀念吧!

其實,關於七星潭未來發展的一切議案,都不應該是任何一個人或團體說了算,應該將所有資訊公開,開放各界關注此案的個人或團體參與公共討論,經過更審慎地評估與討論,共同思索如何在建設發展的過程中,同時兼顧環境、人身安全、地方人文、經濟、觀光發展等面向。

在和不同背景、不同居住地的朋友討論此案的過程中,發現支持著每個人自行決定關注此議題的動力,絕大部分來自於大家曾經在七星潭發生過的故事與回憶,創造出對七星潭濃厚地愛與關懷,就像花蓮在地劇團「花天久地」曾在98.11.25晚間於花蓮創意文化園區小米酒劇場,以playback形式表演的「搶救七星潭的故事」般精采。

 

 

(影像/Lisin提供)

 

 

(影像/Lisin提供)

從98年9月27日到今天的12月31日,短短的三個月,就要進入跨年的倒數了,不知道大家的新年新希望會是什麼?

真的很好奇,關心七星潭未來發展的朋友們,將會許下什麼樣的願望?打算如何讓這份對七星潭的愛延續下去?

99年1月2日,搶救七星潭聯盟邀請了花蓮大大小小、不同類屬的團體,一起在七星潭賞星廣場舉辦「用愛守護七星潭活動」,她們計畫在海灘上用麻繩圈出一顆空的海洋之心,就等著每個愛七星潭的大小朋友們,穿上紅色系列的衣服,用熱情將這顆心填滿。

如此安全、充滿著愛與和平的行動,東海岸文教基金會當然不會缺席,也邀請所有關心七星潭、愛七星潭的朋友,在新年的第二天到七星潭賞星廣場,一起讓那顆海洋之心發燙、跳動,一起牽手許下:「七星潭,我愛妳一生一世」的新年心希望吧!

(圖/岢貝果提供)

希望明年,不管有現身或沒現身參與的每一個人,都能把那隨著海洋之心一起跳動的感覺收進自己的心裡,讓自己化身為蝴蝶,持續發揮個人或團體公眾參與的力量,在新的一年裡,持續不斷地為七星潭的未來發展舞動著翅膀,我們相信,那陣風,將會對七星潭、花蓮海岸的未來發展帶來正面地強大力量!

祝大家快樂!

千呼萬喚:台灣原住民族部落行動聯盟成立!

「台灣原住民族部落行動聯盟」舉行成立大會,誓言要與官方主控、矮化原民地位的「莫拉克災後重建委員會」抗衡,協助災後自主重建、力爭自主性部落再造運動。成立大會中,出席代表祭出象徵「出征」的山刀,展現出…

八八風災結束4個多月,不但災民中繼安置遙遙無期、特定區域劃設搞得部落雞犬不寧,「國土復育條例」要將原住民「趕下山」的風聲,近來更在部落間傳得沸沸揚揚。眼見原住民此次無論受災與否,其權益受損程度與範圍,都將越拉越大,災區部落遂開始串連各地部落組織,在12月30日成立「台灣原住民族部落行動聯盟」(Indigenous Peoples Action Coalition of Taiwan;IPACT)。

981231-yuangushiuw-480.jpg

在昨(12/30)日的IPACT成立大會中,在場出席代表共同推派八八再造聯盟總召集人理斷牧師為首任IPACT總召集人,理斷牧師亦在當場指定歐蜜‧偉浪牧師為秘書長,誓言未來不僅要幫受災原住民爭取權益,更將推動自主性部落再造運動,拒絕政府矮化原住民地位。

理斷牧師在發表上任感言時表示,「在過去的運動經驗中,我一直是個失敗者,自認為不是當總召的料。但是,如果這是上帝賜予我的使命,那我會盡我一切所能去完成」。他表示,台灣山林受到八八風災重創,許多部落面臨瓦解危機,政府研議中的國土復育條例,更可能會讓原住民永遠失去土地。「然而,即使如此」,理斷表示,「所有的災區部落還是不斷不斷的努力,也多次成功阻擋了特定區域的劃設。今日我們唯有加倍團結,原住民未來才有希望」。

IMG_8939

IPACT首任總召理斷(右)與秘書長歐蜜‧偉浪(左)

IPACT成立大會開始時,有4位寶山村村民率先簽下「生死狀」,誓言要用生命捍衛祖傳土地,隨後並有越來越多出席代表,一起在「生死狀」上簽上自己的名字,宣示自己保衛土地的決心。

成立大會的高潮,現場也再度燃起了狼煙,出席代表並高舉象徵「出征」的山刀,展現出原住民族要與罔顧人民心聲政府宣戰的意志。IPACT的成立目的,不僅要進行全國性組織與倡議工作、支援八八風災及所有部落重建、抵禦入侵、守護山林水土、推動自主性部落再造運動,更明白表示拒絕接受代表性不足、矮化災區人民地位、官方主控不平等的「莫拉克災後重建委員會」之侵權決策。大會最後,IPACT所有出席代表,也現場宣讀其5大主張,包括:

一、 要求政府停止劃定特定區域;立即啟動中繼安置;資訊公開、住民參與、尊重災民選擇等三大訴求,協助部落自主性重建。

二、 強烈反對政府剝奪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權;抗議政府以危險特定區域劃分及國土復育條例之名,企圖進行帝國主義模式的霸佔。

三、 國家應遵守具國際習慣法位階的聯合國原住民權利宣言,尤其是第十條不得強迫原住民族遷離其土地或領土。如果未事先獲得有關原住民族在自由意志下充份知情同意以及商定公正和公平的賠償,並在可能時提供返回的選擇,則不得進行遷離」的規定,維護原住民族基本權益。

四、 自主宣告傳統領域,主張自然主權與土地自決權利,誓死捍衛原住民族祖傳土地!

五、 以土地主人立場,要求政府停止侵害原住民族傳統領域權利,把山林海域的永續家園還給我們,恢復其歷代相傳那孕育萬物及人們的原來面貌。

IMG_8910

寶山村代表簽署捍衛祖傳土地「生死狀」,誓言要為原鄉奉獻生命

IMG_8922

IMG_8997

IMG_9000

在場許多代表也共同簽署這份生死狀

IMG_8914

IMG_8919

IPACT成立大會誓師儀式

IMG_8935

IMG_8925

IMG_8927
在場代表共同宣讀IPACT宣言

代表台東阿美族出席聲援的少多宣表示,祖先的靈魂從不曾離開土地,而是化為對後代的深刻祝福,長伴在子孫身邊。因此,目前還守護在部落的居民,絕不能因為一時輕忽的決定,就割捨掉祖先賜福的土地。

IMG_8943

IMG_8945

IMG_8951
少多宣陸續以吟唱、口簧、鼻笛的演出,用音樂形式吟唱出原住民族祖靈對後代的祝福,以及對土地的重視

小米穗原住民文化基金會代表黃智慧老師則說,日本政府治理台灣期間,台灣原住民就是因為沒有集結成聯盟,所以才會遭日軍各個擊破。「如今,台灣原住民終於成立跨部落、族群聯盟,共同抵抗外來的不當剝削」,黃智慧說,「主張『自主管理』,在全世界少數民族理念中,可說是普世價值,如今IPACT成軍,總算讓人看到未來台灣原住民的希望」。

IMG_8970
小米穗原住民文化基金會代表黃智慧,同時也是中研院民族所成員

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代表Rebecca表示,現行台灣原住民基本法,其內容遠比聯合國原住民權力宣言要少,保障更薄弱,絕不足以作為原住民捍衛權力的武器。她認為,未來IPACT可望透過國際發聲的形式,在國內推動創制更符合原住民利益的法條。

IMG_8969
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代表Rebecca

新竹泰雅族代表阿棟牧師強調,「原住民沒有失望的權力,因為我們生來就是要樂觀」。他認為,政府一再抹黑原住民破壞山林,是非常荒謬的說法;他以司馬庫斯封山自治的成功經驗為例,表示如果沒有原住民死守檜木群的話,這些樹早就被林務局砍光了。

IMG_8972
泰雅代表阿棟牧師

八八再造聯盟執行長伊斯坦大表示:「對原住民來說,風災從來就不是危機,政府才是!」他認為過去原住民有抵抗清朝、日本的經驗,卻沒能在當今民主體制中,成功捍衛自己的權益,原因就在於部落過度相信公務體系與民意代表。他表示,部落中並非沒有優秀人才,但當這些人才成為公務員,甚至是政治人物時,就失去為基層部落族人謀福利的能力。伊斯坦大強調,原住民一定要變得比過去更有智慧、更團結,敢於接受未來挑戰,才能活得有自信、尊嚴,也才能撼動政府決策。

IMG_8975
八八再造聯盟執行長伊斯坦大

此次加盟IPACT的團體,包括八八水災高雄縣原住民部落再造聯盟、台灣原住民政策協會、狼煙行動聯盟、小米穗原住民文化基金會、鄒族青年行動聯盟、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原住民宣教委員會、台灣人權促進會、高雄縣旗美社區大學,以及眾多受災部落自救會,共計超過45個,;其範圍涵蓋全台,是台灣第一個跨族群原住民行動聯盟。

IMG_8897

IMG_8894

IMG_8980

IMG_8981

IMG_8978

為了此次IPACT成立大會,許多部落代表都是不辭千里由台灣各角落趕來聲援

IMG_8982

理斷牧師帶領所有代表齊唱「團結就是力量」!

IMG_8954

【甲仙】燒焿記錄片發表會0109

拭乾淚水與汗水後,我們依然為家鄉守護著。災後四個月,在地文史工作者游永福先生與本會的志工夥伴們,完成了甲仙街區導覽摺頁及燒焿記錄片兩份文化記錄成果。懷著感激的心意,邀請您與我們一起沐潤在土地文化的芬芳裡!

深掘文化沃土 樂見甲仙重生

~「甲仙街區導覽摺頁」暨「燒焿記錄片」發表會

拭乾淚水與汗水後,我們依然為家鄉守護著。

災後四個月,在地文史工作者游永福先生與本會的志工夥伴們,完成了甲仙街區導覽摺頁及燒焿記錄片兩份文化記錄成果。(閱讀紀錄片相關過程,請點選這裡)

懷著感激的心意,邀請您與我們一起沐潤在土地文化的芬芳裡!

時間:99年元月9日(週六)上午十時

地點:南橫三星旅客服務中心(甲仙鄉林森路98號)

現場並有縛焿粽及甲仙街區導覽等體驗行程,欲參加體驗者請洽:

許淑卿小姐,電話:07-6754099,07-6752818

寶山國小陳情:何時可以回家?

只有十五名小學生的寶山國小,共有十位家長,幾乎個個都是「家長會委員」,約有七、八位都到場關心參與,向高雄縣府教育局陳情,希學校能儘速原地復學,讓孩子有完整布農與山林教育。

縣府日前決議1/21為災民返鄉日,災民們返回原鄉,同時山上的學校也配合復校。但寶山村的寶山國小,一直未接到明確指示可回鄉復校,家長憂心回到山上,孩子可能必須留在平地,因而奔走聯署,並請到八八再造聯盟總召理斷牧師,於12/28陪同大家前往縣政府教育處陳情(寶山國小情形,請點選這裡閱讀)。

只有十五名小學生的寶山國小,共有十位家長,幾乎個個都是「家長會委員」,約有七、八位都到場關心參與,寶山村林居全村長也陪同前往,由教育處游淑惠副處長與委員們接洽。
 02150009-480
大人小孩都想念的寶山國小(圖片引用自「桃源鄉寶山國小資訊網」)


寶山國小的聯署書,除了所有家長都簽名之外,還有支持復校的村民們也幫忙聯署。

家長:學期將盡,沒有人告訴我們怎麼做

目前寶山國小的家長們為照顧暫遷往六龜國小念書的孩子們,都在六龜租屋居住。由於田地、工作在山上,幾乎天天往返於山上山下崎嶇難行的道路。現正值道路施工作業進行之際,跑這麼一趟的時間更難以掌握,居民表示:「正常是四十幾分鐘,不過我們最高紀錄是三小時。」

除了往返不便之外,山下房租、衣食等生活開銷也是一大困擾。「這裡喔,每天一睜開眼睛就什麼都要錢。」在山上,有自己的房子,自己親手種下、想吃隨時可採摘的蔬菜、自己的園子和收成,「山上,我們兩三甲地就可以過活了。」「山上有很多工作,割草啊、採梅子,六龜沒有適合我們的工作。」

家長們認為早已習慣山上的生活,始終是要回到村子,但屆時若孩子回不去,是心頭牽掛,若讓孩子住在六龜勢必無人照應,帶在身邊回到山上,「交通問題呢?有沒有人解決?」

這些疑問,校長方面並無表示過任何意見,縣府教育處也未關心,「現在已經快要放寒假了,小孩子我們當然會帶回去。但是沒有人告訴過我們,開學之後會在哪裡上課?」

安全問題的考量,希望比照桃源國中、樟山國小

理斷牧師表示,寶山國小校園並未受損,建築物結構完好。寶山村雖被專家評估為不安全,但也沒有立即的危險性,既然寶山村民都訂為1/21返鄉,那麼國小隨之復校也十分合理。

游副處長回應,能夠了解家長們想回到山上的心情,且「回原校復課,這樣的前提是存在的。」但是考量寶山村被評估為不安全因素,必須有一些配套措施才能夠回到山上。

理斷牧師認為,「我想我們家長來到這裡,都是放掉今天的工作……沒有人喜歡自己住在不安全的地方。」樟山國小、桃源國中同樣也有「不安全」疑慮,而配套措施是政府本身應盡的責任,不能因為「不安全」的考量,就讓孩子們留在不熟悉的地方。

對此,游副處長表示,縣府週四(12/30)將有一場會議,討論回鄉的避險措施,教育處會將家長的心願和寶山國小的安全問題反應,商討寶山復校的避險配套措施。


家長委員們與教育處游淑惠副處長溝通目前面臨的問題。

讓孩子回家、認識土地

寶山國小的十五名學生中,有兩名跟隨保母媽媽住宿。校方將孩子安排在附近的小旅社,住宿環境簡陋不便,家長們也認為不適宜,只是「那也許還是(附近一帶)最好的了。」多數的孩子跟隨父母在六龜暫時租屋居住,但在六龜國小校園中仍有不適應問題,家長表示「畢竟多少有些寄人籬下的感覺。」

「孩子的安置環境不好,也沒有人關心到這一點。」理斷牧師指出,「教育是每個環節都很重要的,這就讓孩子有不好的印象。受災的應該得到更好的照顧,但是沒有。」

就教育觀點出發,也不應在風災發生後,將孩子帶離生長的土地,而是應教孩子面對災難,「透過風災,讓孩子對生態有所體驗。如果把他們直接拉到下面,他們就不會知道。」

游副處長對孩子的安置問題代表教育處致歉,表示此為教育處疏失,將盡速出面處理。並認同「生態教育」觀點:「以後養山、護山,還是要靠你們住在山上的人。孩子要了解他居住的土地。」

一位務農的媽媽表示:「我覺得我們原住民對土地的使用還可以啦!像我們耕作都會看坡度的情形……大的樹就不去砍它。」這些對土地的認知必須傳承,「小孩子也要了解,認識土地,學習應付天災……不是去對抗它,是要了解自己生活的環境。這些都需回到家鄉才能做到。

副處長:沒有廢校問題

對於家長委員們憂心寶山國小地處偏遠、學童人數少,是否有廢校疑慮,游副處長表示,「原住民的學校成立,都有它法律的保障。」不需擔心偏遠小校的資源受擠壓,亦無廢校疑慮,這點希望家長不用擔心。

那麼復校後續情況,何時可得明確說法?游處長表示:「這不是教育處能決定,我們會和縣府、重建會討論。」寶山復校問題,仍待持續關注。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本文作者之工作費用,由樹谷基金會贊助)
樹谷基金會LOGO

銅鏡社區 [打鬥敘],熱鬧非凡

本社區的關帝廟已有200餘年的歷史,過去每年農曆10月半都會在關帝廟舉辦拜拜,而且家有男丁出生者會在這一天做「新丁粄」(紅龜粿)來廟裏拜拜,拜完後分送村民享用。但隨著工商社會,大家都上班,都用…

苗栗縣三灣鄉銅鏡社區於12月1日舉辦「十月半大家來打紅粄」,及「鬧熱打鬥敍」活動,這項象徵傳承及加強敦親睦鄰的活動,在該社區的關帝廟前廣場,社區居民熱烈參與,約120人參加。

活動從早上10點開始,在關帝廟前廣場做「新丁粄」,下午則進行一場別開面的「疊紅粄」的競賽,競賽成績出爐後,隨即集合拜關帝爺,而最後的高潮在晚上6點舉辦「鬧熱打鬥敍」的活動,社區居民對這項有意義的活動,除積極的參與外,也希望能持續辦理。

社區理事長林秀風表示,「本社區的關帝廟已有200餘年的歷史,過去每年農曆10月半都會在關帝廟舉辦拜拜,而且家有男丁出生者會在這一天做「新丁粄」(紅龜粿)來廟裏拜拜,拜完後分送村民享用」。但隨著工商社會,大家都上班,都用買來拜拜,許多中生代都已不會做新丁粄及紅粄,因此「社區請來長輩教中生代如 何做新丁粄,以象徵客家米食文化的傳承,也希望這個有意義的客家文化不要失傳」。

981230henrenao-400.jpg
銅鏡社區婦女一起製作新丁粄(羅福貞攝)

除傳統的新丁粄及紅粄的製作外,活動還舉辦創意紅粄的競賽,社區執行長陳雪霞小姐說,有別於傳統的紅粄,特別鼓勵居民發揮自己的創意,製作出各種形狀的紅粄,別有一番趣味。

因此早上10點開始,社區居民集中在廟前廣場由年長的長輩,教導中生代的婦女印新丁粄,並在下午舉辦疊紅粄的競賽,競賽在緊張又趣味十足的氣氛下分3組進行,晚上並分別頒發各組前三名的奬品。

image003
疊紅粄趣味競賽頒獎(羅福貞攝)

晚上6點開始,由社區居民每戶準備一道菜「打鬥敍」的重頭戱上場,全社區有40 戶,除兩戶因有事無法參加外,其餘全部到齊,另外大銅鑼圈的居民也有部分主動前來參與,廟前廣場聚集約120人共同用餐,男女老少或站、或坐集中在此享用 每一家送來的美食,相互品嚐並閒聊,有些還當場詢問美食的作法,大家臉上都洋溢著笑容,鬧熱非凡。

image005
社區居民「打鬥敘」,男女老少品嚐美食(羅福貞攝)

在親民技術學院推廣部上班的邱紅姬小姐,上班要到晚上十點,但為了今天這項有意義的活動,特地請假回來參加,眼看大夥享用著美食,她卻拿著相機捕捉鏡頭,「她說這些記憶會是未來美好的回憶」;同時也表示,如果可以的話,以後每年春節時,可以用每戶訂桌的方式,讓許多在外地工作的年輕人及嫁出去的女兒回娘家 時,大家有機會共同來聚餐,將會更熱鬧。

(苗栗社大公民新聞寫作班學員)

失落的塔羅留溪─高中村與興中國小1229

高中村目前實際居住人口約為七百多人,約有八十人從事八八零工。由於早年的遷徙歷程,讓這裡成為布農、南鄒、漢人、排灣、魯凱等各族群雜處的聚落。部落曾努力復育塔羅留溪,可惜隨風災埋於土石中。

一、流失農地與溪流的高中村

農地流失待補助、長期就業需輔導

高中村的洪虎傑村長與部分村民,趕在九月中旬時就已先回山上,與國軍一起清理村落內的土石流,並連絡水、電的修復,為村民做好返鄉前的準備,村長說:「我是想,不先上來的話,如果村子裡路又不通,水電又不通,怎麼說服人家回來重建?所以很多人回來都很驚訝,怎麼村子好像都沒事一樣。」


洪村長談論村子水電、道路、就業問題逐步邁入正軌的的重建過程。

現在的高中村,供水供電已大致正常,農路也搶通得差不多了,目前苦惱的問題是農地毀損或流失的,申請補助不易。

「他們分很多,很細,說法都不一樣。」,村長表示,旱地歸農務課、林地是林務局,作物的損失要找農糧署。有的人靠收桂竹筍維生的,竹林天然生成,算是林地,就不在補助之列。老園子裡的梅樹有三、四十年的樹齡,後來卻被劃為林地的情形也有,「去申請補助還會被罵,怎麼可以在上面種東西。」

土地的使用現況,是世代耕作、靠山吃山的自然演變結果,法令規定和地塊劃分卻是後來才加諸其上的框架。「所以說,我們原住民在山上會碰到很多麻煩。」村長簡單總結連日來尚無結果的奔波。

高中村目前實際居住人口約為七百多人,約有八十人從事八八零工。由於早年的遷徙歷程,讓這裡成為布農、南鄒、漢人、排灣、魯凱等各族群雜處的聚落。因只有原住民身分才可透過原民會申請八八零工,情況特殊的高中村村長特別向原民處反映:「不要只有原住民才能做啊,那些入境隨俗的漢人怎麼辦?」後來還是透過勞委會,為本地十多名漢人安插了性質差不多的「擴大就業」臨時工。

這些工作畢竟仍屬短期,以往鄉公所定期舉辦的就業輔導,因風災暫時停辦,村長希望趕快恢復,「我是特別希望我們年輕人可以有工作做。不要讓一些年輕人沒事做,就會馬拉桑(醉酒)。」


各族雜處的高中村裡,布農族、南鄒族是主要人口,學校的族語教學也是「雙語並行」。

災前成功復育塔羅留溪,心血隨八八土石流走

高中村在七年前,認養附近的塔羅留溪,與鄉公所攜手合作展開護溪行動。一方面是為了阻止溪流繼續遭受毒魚、電魚者的破壞,一方面也配合茂林風景區帶動觀光發展。經過多年復育,溪流恢復往日生態,看得見苦花、高身鯝魚、馬口魚等特有原生魚類,也創造了約一百名的就業機會。往年雖也曾有遭遇水災、魚群被沖走的經驗,但最後仍再度復育成功。

「白天有公所的巡溪員,晚上就是我們輪流固定派兩個人去顧那個魚。」村長說:「因為我們的魚太笨了啦,丟麵包屑給它它就過來,很好抓。」護溪行動是村民們的共識,也是大家的驕傲,「我們都很喜歡,外面來的遊客看到也很欣賞。」

可惜莫拉克颱風過後,塔羅留溪被土石覆蓋,河床墊高,河道的走向和面貌都不復舊觀;無水流過,村民口中「我們的魚」更早就深埋在近二十米的土石之下。「都沒有了啦,白費我們的心血了。」村長相當遺憾,未來如何再營造聚落共同的目標,是高中村重建的一大難題(關於塔羅留溪護溪的過程,請點選這裡閱讀。

河床墊高了近二十米,溪流已,溪流已面目全非。

凝聚村子共同心血的護溪行動已成過去。

9

二、先穩定孩子的心:興中國小

興中國小自10/19復校以來,至今已兩個月,蕭興宗校長回憶倉促復校的情形,得面對堆積校園的土石流,校園也早被村民們飼養的豬、狗等動物占領。「我本來是想說,那隻豬我們拿去烤肉招待大家,他們(村民)說不行,說這隻是誰家的,這隻又是誰的。村子很小,他們都認的出來。」

當時許多高中村的家長因在平地租屋或找工作,未及跟上山,不少孩子都託給山上的老人家、親戚照顧。「我們那時都想,學校百廢待舉,老師也分身乏術,所以都跟家長說,盡量能回來就回來。」

現在,高中村民都已還鄉,學校的事務也慢慢上軌道。校長表示,目前仍希望以先穩定孩子們在風災中不安的心緒為主。「我們辦了許多的活動,盡量讓大家開心一點。」

12/23高雄佛教會來到興中國小辦慈善會,並發放物資給家長和孩子們,興中國小也邀請同樣已回到山上復校的建山、桃源兩校參加。由於聖誕節將至,全校師生在前幾天已忙著布置校園,在早晨慈善會開始前的空檔,先行舉辦了燭光祈福的小聚會。

佛教會舉辦的慈善會活動發放物資,家長領取米、衣物等生活用品。


小朋友穿著鄒族傳統服飾觀賞台上的表演。

校園內師生一起動腦筋動手的聖誕布置。

(本文作者之工作費用,由樹谷基金會贊助)
樹谷基金會LOGO

想回舊部落─牡丹鄉高士村

屏東縣牡丹鄉六個村落之中,高士村被評為「原居地不安全」,其中受損最嚴重的六、七鄰,早於11月19日即劃定為特定區域,目前等待政府公告準備遷村,並進行永久屋的申請,但是遷村進度,目前卻呈現停滯狀態。

前言:

屏東縣牡丹鄉六個村落之中,高士村被評為「原居地不安全」,其中受損最嚴重的六、七鄰,早於11月19日即劃定為特定區域,目前等待政府公告準備遷村,並進行永久屋的申請,但是遷村進度,目前卻呈現停滯狀態。

整個高士村申報永久屋共有46戶(加上分戶的戶數),經中央審核給予39戶,但原先申報遷居地的舊部落用地,申請過程出現問題,針對戶數與遷地的爭議,村長莊來金均為間接透縣府過公文得知,卻不知中央未核准的理由為何?(詳情請見附錄1-高士村的重建聲明)

另外,安置中心擁擠的大通舖居住環境,所衍生的衛生、心理、安全、隱私等問題,已給安置中心居民造成相當大的壓力!安置居住與永久屋土地問題,亟待解決!

981229-mudan1824a7-450.jpg
高士村遠眺

特定區域早已劃定,安置居民苦等永久屋

牡丹鄉,全國最南端的原住民鄉,1874年牡丹社事件的發生地。八八風災後,牡丹鄉六個村落之中,高士村被評為「原居地不安全」,石門村第一鄰(居民稱為「中間路」地區),則被評為「部分原居地現況不安全」,「中間路」選定「25林班地」作為遷村地,高士村則回打算到日治時代的舊部落。

目前高士村六、七鄰、中間路皆已劃定為特定區域,目前等待政府公告準備遷村,並進行永久屋的申請。

高士村離熱門風景區墾丁不遠,從恆春鎮中正路上的警察局前面,轉進縣道200往滿州方向,車行約莫1小時即可到達。上山路況在風災後不久即以恢復正常通車,只有在前村八遙到高士的路段,出現路面顛簸。轉進村入口處不久,右手邊就是這次受損最嚴重六、七鄰,已用黃色警戒線隔離。

高士村總戶數130,居民699人,目前六、七鄰的受災戶共計46戶,其中31人暫時安置於村內托兒所與舊警察宿舍,2人在恆春的安養院,其他70人則在部落或其他地區依親居住。中間路的居民,則還住在原部落。

gioia today 拍攝的 IMG_9258。
高士村 六、七鄰入口

十多年前部落已出現不安全,想遷回舊部落

對於遷村,高士村已有多次歷史經驗,根據鄉公所的資料,有過七次的遷村紀錄,但是村長莊來金說,牡丹社事件後,日治時代歷經三次,光復後一次,高士村現址是第四次遷村的地方。

高士村早在多年前即已出現地層滑動現象,活動中心下方的擋土牆出現裂縫,並以一年一公分的速度龜裂,村內道路也有龜裂現象,直到風災前,擋土牆已經出現30公分寬的裂縫。莊來金本身也是第六鄰的災民,「很多年前就感覺住屋不安全」。民國84年開始,就已經提出遷村建議,但是一直都未獲相關單位重視。

八八風災後,根據原民會劃定特定區域的勘查報告,六、七鄰出現住宅基礎淘空、基地填方流失,房屋、擋土牆龜裂等現象。目前六、七鄰遷村的意願是100%,而高士村其他居民98%也願意遷村,但是目前被劃定特定區域的只有六、七鄰,情況最急迫,因此目前先遷六、七鄰部分。

牡丹鄉民政課長林萬雄說,「未來規劃希望整村都能遷上去舊部落,因為地方夠大。」

gioia today 拍攝的 IMG_9280。
高士村 毀損房屋

gioia today 拍攝的 IMG_9276。
高士村 毀損房屋

gioia today 拍攝的 IMG_9246。

gioia today 拍攝的 IMG_9241。gioia today 拍攝的 IMG_9287。
(左)高士村 毀損路面 (右)高士村活動中心下方,大裂縫

遷居預定地出現問題?中央沒解釋

對於遷居預定地,村民共識提出的是高士舊部落所在地-牡丹鄉高市段811、763、764號地,地勢較高,距離現地馬路約3.5公里,騎車三分鐘可到,總面積14.3320公頃,是其文化發源地,日治時代牡丹鄉行政中心,「50年前遇到颱風,把山上的茅草屋都吹走了,大家才搬下來現在的地方」,林萬雄說。

第三鄰的居民,也是安置中心駐點社工郭芳儀說,「很多人覺得舊部落的風水比較好。」目前舊部落民生用電、用水已牽、道路拓寬工程也發包就緒,但中央對遷居地的核定出現問題,但村長莊萬金都是間接透過公文得知,並不清楚問題在哪裡。

但牡丹鄉公所民政課長卻表示,地目前沒有問題,現在就等內政部營建署規劃,但是中央動作似乎停滯,希望能在部落人返鄉過年前動工,給部落人多一點信心。據了解,原民會沒有通過該地的安全評估,實際情況還有待追查。

面對中央混亂又不肯說明白的重建工作,再加上地方、中央互推對方很慢,令居民也搞不清楚到底是誰的問題?「換了院長上台後,一切又重新開始。」莊來金提起12月1日曾經開過的重建工作說明會,又把三個月前重建工作的流程說明拿來講一遍,簡直是浪費時間,「應該不要再說了,趕緊作吧!」莊來金氣憤的表示。

除此之外,房屋毀損的補助也一直還在申複當中。「後來不是有從寬認定嗎?」我問,「那只是字面上說說而已」莊來金說。

gioia today 拍攝的 IMG_9194。

左為高士村村長莊來金,右為安置中心社工郭芳儀

第六、七鄰24棟因地層滑動毀損或傾斜的房舍裡,竟然只有兩棟符合毀損資格,這兩棟是牆壁直接裂大縫,地板翹開、錯位,而其他並不符合補助「資格」的22棟,房屋本體雖然沒有嚴重外損,但屋內外屋舍與地基脫開、錯位、傾斜亦相當嚴重,「誰還敢住在這樣的房子裡?」既然都已經劃定特定區域了,為何不能整區認定房屋毀損不能居住呢?

至於其他部落最關心的原居地土地使用、房屋居住問題,莊來金有信心的表示,條文仍具有解釋的空間,未來還是有機會爭取對族人有利的使用方式,目前最急迫的就是永久屋的遷建,盡快讓安置中心的居民有家可歸。

安置中心問題多,過年返鄉族人何處去?

目前安置中心的分配,單身者男、女各分睡一大通舖,風災前原為村托兒所,為安置居民,八位學童已遷至村內另闢的臨時托育班上課。有家庭者則棲身鄰棟的舊警察宿舍,多至六人少至兩人的家庭,住在約三、四坪的小房間,三家共用衛浴和小廚房。

gioia today 拍攝的 IMG_9198。
高士村安置中心(原托兒所),單身者的大通舖房間

gioia today 拍攝的 IMG_9223。
高士村安置中心(原托兒所),單身者的大通舖房間,亦是用餐地點。

大通舖居民睡在僅用幾片厚紙板鋪成的木板床上,吃飯也在同一間。安置居民vuvu謝仙花兒女都在外工作,平常一個人住,她說每個人個性、生活習慣都不同,勉強睡在一起很痛苦。感冒等疾病傳染也是問題。

「住在這裡不能呼吸!」和先生、孫子同住的vuvu王百鶴說,「想到這種生活就想哭。」。

IMG_9210 作者 gioia today
高士村安置中心 家庭房

IMG_9204 作者 gioia today
高士村安置中心 家庭房 三個家庭一間,共用衛浴及洗手台

gioia today 拍攝的 IMG_9203。gioia today 拍攝的 IMG_9231。
(左)高士村安置中心(舊警察宿舍),家庭房。
(右)高士村安置中心(舊警察宿舍),家庭房外。

不過社區居民在最短時間內,合力撿來蘆葦桿布置住所,用樹幹圍籬笆打造小菜園,架設遮陰網防曬,盡量用最短時間布置一個比較像家的地方。近期,在世界展望會和鄉公所的協助下,也終於有了基本的家電如冰箱、洗衣機等。

IMG_9215 作者 gioia today
高士村安置中心 菜圃

和太太、小孩擠在家庭房的陳天祥先生,現在煩惱過年時,兄弟親友回來沒有地方住。社工郭芳儀說,過年預計要搭建約八個帳棚,讓返鄉的親友有地方睡,牡丹鄉公所秘書杜金道說,現在安置中心旁的槌球場恐怕容納不下,帳棚搭建地還未定,而且還要解決水、電、流動廁所等設備。前一階段的安置才剛告一個段落,為過農曆年準備又是另一課題。

gioia today 拍攝的 IMG_9238。
高士村槌球場,位於安置中心外,預計於2010年春節在此搭建帳棚,以因應過節返鄉親友。

附錄:

(1)高士村重建推動委員會的重建聲明

首先感謝各界慈善機構,團體及善心人士,在我們災區災民最困苦無助時,伸出援手關懷,救濟、救助災區的災民,讓災區災民倍感溫馨。惟讓我們感到寒心的是—政府重建工作的緩慢,政策朝令夕改及官員官僚處事心態,給災民無所適從的恐慌。

本村部分劃定災區特定區後,在「離災不離村,離村不離鄉」前提下,我們選定了(也是唯一選項)KUSKUS番社(高士舊部落)牡丹鄉高士段811、763、764號地,總面積14.3320公頃,以上均為原住民保留地,照理很好處理,以1公頃可蓋40戶來計算面積也足夠,又不背離「離災不離村,離村不離鄉」政策,鄉公所、縣政府亦均認同,用電、用水、聯外道路也都設計、發包一切均就緒,該遷村預定地卻無端被中央重建委員會否定,原因為何?不說明也不解釋,這像是負責的政府所應有處事原則?叫災民何去何從?若該筆土地不安全,唯有請國防部軍備局中科院九鵬基地所佔用之土地歸還我們。

(2)高士村的嚴正聲明

1. KUSKUS番社(高士舊部落)牡丹鄉高士段811、763、764號,為本村遷居地唯一選項。

2. 本災區已成立莫拉克風災重建推動委員會,是唯一對外窗口,嚴禁不肖團體或個人,假借災後重建名義消費災民,行詐騙、斂財之行為。

3. 11月19日行政院已將本村部分聚落劃定災區特定區,建請政府儘速公告。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到九芎林,說在地的故事

廣林俗稱「九芎林」,據說古早時代村莊裡種滿九芎樹,但現僅剩下一株居民家戶前的小樹苗,是美濃距離黃蝶翠谷最近的庄頭,也是文學家鍾理和的著作─「笠山農場」故事發源地,紀念館也位於這個小村莊內。

前言

廣林,俗稱「九芎林」,據說古早時代村莊裡種滿九芎樹,但現僅剩下一株居民家戶前的小樹苗,是美濃鎮內距離黃蝶翠谷最近的庄頭,也是台灣文學家鍾理和的著作—-「笠山農場」故事的發源地,鍾理和紀念館也位於這個小村莊內。

因地利之故,每年暑假的黃蝶祭活動總是少不了廣林社區的身影:從早期「健行至雙溪」,居民打頭陣大步邁向黃蝶翠谷,到今年的「單車蝶道」,小小解說員帶著遊客穿梭在社區的巷弄中,找尋那下一個轉彎會出現的驚喜和意外的景色。

社大與廣林熟識的淵源,或許可以這麼說的,一直以來都是君子之交淡如水,但在這一年(2009),關係開始往前邁進好幾大步呢!春天來臨時,例行的社區拜訪來到廣林,這次與社區居民和發展協會幹部們的會面,約好九月開學時,社區內要開設解說員班;接近暑夏之際,社大的稻草工作坊至廣林社區活動中心舉行,每天都配著熱心的阿公送的飲料解渴消暑,一個禮拜後,學員的作品散佈於社區內的大小角落,感動到不行;九月,正值秋高氣爽時,夜晚活動中心的燈悄悄開啟,「說在地的故事-美濃巡禮,細數廣林」,正式開課!

【大小朋友,認識社區一起來】

在社區總幹事溫文相的協助下,我們找到對了解社區有興趣的學員,令人眼睛一亮的是,四位帶著稚氣臉龐的小男生們,坐在最前面聽著老師的講課,上台嘗試解說時,該有的禮貌和大將之風可沒少;平常是自家廚房掌櫃的媽媽們,說起天空飛的或地上長的,那細微的觀察力可謂廣林版福爾摩斯;三位對社區已有基本認識的國小老師,希望挖到更多社區的寶物應用於平日課程;紀念館的夥伴明萱以及總幹事溫大哥近乎全勤的出席率,相信對於了解社區會更進一步;幸運地在學期中,又加入兩位年輕的夫妻檔,社區正需要返鄉青年的力量呢!

短短的時間內,看到社區內不同年齡層的學員同聚一堂,為了解社區而努力著,相信對於社區都是有份期待的。

981228-jiouqyungpic052-360.jpg

社區小朋友和爸媽一起上課,了解更多關於社區的事,小小生力軍值得期待!

【國慶鳥過境,社頂部落行】

籌備這堂課時,除與社大伙伴研擬課程,和社區夥伴們的討論更是不可少,如何引導學員在輕鬆的情境中學習,並從中對於社區有認同感,引發出更多對於社區未來的討論,亦是這堂課所肩負的任務。「觀摩」可說是一個帶有任務卻又不嚴肅的暗樁課程,藉由老師的大力推薦,以及考慮到社區未來的發展走向,故選擇恆春社頂部落為此次觀摩地點。

兩天的觀摩之旅,幸運的我們在午後恆春的天空看到鷹群降落,可惜隔天爬不起來看鷹群起飛;夜間觀察讓我們大開眼界,在黑暗中綻放的棋盤腳花、與林投樹相依為命的津田氏大頭竹節蟲、路上偶遇的龜殼花與青蛇、隱身術相當厲害的澤蛙、以及好不容易找到的螢光蕈,一定要把手電筒關掉才看得到唷!

第二天早上的解說員分享,由部落文化發展促進會蔡總幹事述說部落如何走向今天的種種,部落與墾管處由互相對立到彼此合作的過程,遊客中心外的社區商品,小巧可愛又充分運用社區的素材。

pic 393

遠方的鷹群一有動作,就像發現新大陸般,令人相當激動!

pic 455

夜間觀察時,導覽員正向我們說明待會要注意的事項。

這些的所見所聞希望能夠對學員有影響,哪怕是只有一點點,經過醞釀之後定能有所改變,經營社區本是一條慢慢走猶知箇中甘苦的道路,尤其是培養居民的投入,更是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透過上課分享和交流的方式,引導學員為社區做更多想像和投注更多心力讓社區越來越好。

附錄─小小社區通─社頂部落

社頂部落,墾丁里中的排灣族部落(現已漢化),早期因近墾丁森林遊樂區為鎮內熱鬧的據點之一,後因墾丁大街的興起,故漸漸沒落;過去部落內亦曾出現因抓取虎皮蛙等野生或保育類動物之行為,而遭國家公園管理處取締罰款,這也造成居民和管理處間的對立。

2004年,社頂因其豐富之自然資源有發展生態旅遊之潛力,屏東科技大學陳老師團隊便於2006年進入社區,進行為期三年的輔導計劃(其中一年為無償),期間與居民多次協調和討論,引導社區完成遊程探勘、解說員培訓、成立巡守隊與資源監測等機制,並協助化解與管理處的嫌隙,成功將生態旅遊與社區結合並推展。

(資料參考:http://blog.xuite.net/pheta/ecotour/26726717)

(作者為旗美社大公民新聞寫作班成員)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