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力】!第一屆大高雄社會論壇1105

慨觀衛武營都會公園、愛河復育、柴山自然公園、高屏溪整治和美濃黃蝶翠谷公園等跨區域重大公共建設的推動,可見公民會社以區域公共議題跨越行政轄界與藍綠政治版圖,其成果為大高雄人民所共享。

 【活動緣起】

1990年代全球公民社會的集結,要求分配正義、糧食的自足與自主、反對生命專利、男女平權、本土文化的生存空間、不滿北方富國盡情享受地球資源,卻指定南方窮國擔負起修補地球的工作等。這股力量孕育了 2001年的「世界社會論壇」在巴西的阿列格弗港﹙Porto Alegre﹚舉行。

「世界社會論壇」已擴散到歐、亞、非洲,此外,在30餘個國家內,也已出現地域性的社會論壇。這是一波新興的世界公民運動,指稱世界社會論壇所帶動的新一波世界公民運動風潮。其準則綱領第四條寫道:「世界社會論壇所提出的替代方案與資本主義的全球化相對立,後者由跨國大企業集團所操控,而政府與國際建制機構均為其利益提供服務。其第八條更進一步提到:「世界社會論壇為非職業﹑非政府和非黨派組織﹐是一個多元和多樣化的空間﹐以建設另一個世界為目標。」

一個成熟的民主政治,應當是政府、企業與民間組織三種力量俱皆茁壯,形成民主體制的鐵三角結構;三種力量的交互作用與合作競爭產生國家政治經濟發展的平衡感,與整個社會向上提升的能動性。尤其愈趨進步的當代民主政治,更強調公共政策的公民參與程序,以強化政策的社會正當性,並更貼近人民的真正需求。

慨觀衛武營都會公園、愛河復育、柴山自然公園、高屏溪整治和美濃黃蝶翠谷公園等跨區域重大公共建設的推動,從作夢、孵夢到圓夢的歷程,斑斑可見公民會社(Civil Society)以區域公共議題跨越縣市行政轄界與藍綠政治版圖,引領兩個地方政府走上從所未有的造夢施政,其成果為大高雄人民所共享。

具見值此關係大高雄發展的關鍵時刻,公民會社的力量仍當集結合作,打造大高雄區域發展公共議題的社會對話平台,阻止政治權力競逐的泥淖拖住區域整合的步伐,引領促成政治與社會領域對區域發展議題的對話與共識建構,讓大高雄的人民與政府共同走上一個充滿市民參與生命力與創作力的造夢道路。

三大核心價值︰

壹、 建立以大高雄市民為主體的直接民主與分享式民主。

貳、 推進社會經濟,以GPI(幸福經濟指數)取代GDP。

參、 深化族裔、性別、階級平等,建立和平城市。

photo_08

齊聚社會力量,討論大高雄的未來(圖片來源:高雄市政府觀光局)

第一屆大高雄社會論壇

Greater Kaohsiung Social Forum 2010

【辦理日期】2010年 11月5日(週五)08:30-18:00

【辦理地點】科學工藝博物館南館階梯教室

【發起團體】高雄市教師會、高雄市社區大學促進會、美濃愛鄉協進會、旗美社

區大學、鳳山市文化志工協會、勵馨基金會南區辦事處(依筆劃順

序排列)

【連署團體】台灣南方社會力聯盟、大崗山人文協會、高雄市心家長協會、地球公民協會

【承辦單位】美濃愛鄉協進會

【報名方式】一律採線上報名https://sites.google.com/site/mpampa1994/123

【聯絡方式】07-6810467楊小姐

研討會資訊:http://blog.roodo.com/khsocailforum

【贊助單位】柏偉鐵工(募款持續進行中)

研討會議程Seminar Agenda

2010年11月05,星期November 5, 2010 (Friday) GKSF 2010
時間 Time 內容Lecturer Content 主講者Lecturer
08:30-09:00 報到Entry & Registration
09:00-09:20 開幕/ 開幕致詞 Opening Welcome 主持人:曾貴海 醫師
09:20-10:40 【開幕演講】全球化及其不滿:想像一個更公平的世界Opening keynote speeches- Globa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Imagining a Just World 主講者:Prof. SCOTT SIMON(蒙特婁 McGill 大學人類學博士、加拿大渥太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曾於台灣中研院研究)主持人:鍾永豐(社運、文化工作者)
10:40-10:50 茶敘Coffee Break
10:50-11:40 【主題演講】市民參與—德國紐倫堡經驗Civic Participation—Experience of Nuremberg, Germany 主講者:曾梓峰(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主持人:王敏州(成大建築所博士候選人,旗美社大莫拉克重建站)
11:40-12:10 提問與回應 Q & A 回應人:Prof. SCOTT SIMON、曾梓峰主持人:鍾永豐(社運、文化工作者)
12:10-13:30 午餐Lunch and Break
13:30-14:20 大高雄歷史與地理變遷史 主講人:黃暉榮(文化導覽協會理事長)主持人:邱靜慧(美濃愛鄉協進會總幹事)
14:20-14:25 茶敘 Coffee Break
14:30-16:00 小組論壇(議事規則:設主持人1名,引言2~3人,每人10~15分鐘;發言5分鐘,紀錄1名,發表1名) Stream A:大高雄新的產業發展規劃與就業促進主持人:朱元祥(樹德科技大學校長)
Stream B:三農綜合發展主持人:張正揚(旗美社區大學主任)
Stream C: 教育政策-大高雄教育的公平與正義主持人:任懷鳴(高雄市教師會政策中心主任)
Stream D: 環境政策主持人:魯台營(高市綠色協會總幹事)
16:00-16:10 茶敘 Coffee Break
16:10-17:30 小組論壇總結報告Closing Address市民參與市政決策的期待 報告人:朱元祥、張正揚、任懷鳴、魯台營、呂家華(台灣青年公民論壇協會理事長)主持人:陳銘彬(高雄市社區大學促進會理事長)
17:30-18:00 閉幕儀式Closing 主持人:曾貴海 醫師
大高雄NGO工作坊 (11/6下午,地點:美濃)與會者:Prof. SCOTT SIMON、各發起NGO成員大高雄社會論壇的下一步 Next step workshop

Ü集思大高雄社會論壇目標

Brainstorm desired outcomes for KSF

Ü為正在進行的活動成立行動小組

Convening action groups for ongoing campaigns

重建中營造─關山社區中興國小

關山社區內原有中興國小,因兒童人數少,被迫廢校至今。但因校址地勢較高,社區希望將廢置校園規劃為一個安全避難所,並打造成社區美麗公園。

關山社區內原來有一所國民小學-中興國小,因村內兒童人數越來越少,被迫廢校,廢校之後,荒廢至今。莫拉克風災來襲時,中興國小校園位於社區之北,地勢比公路略高,在村落裡是比較安全的位置。最近幾年遇風雨災害時村民都避難在這裡,尤其是運動場可供飛機起降,適時提供物資及救援。目前已規劃為緊急避難、物資存放所、雨季雨量觀測所。

關山社區希望藉由此次規劃將廢置校園做為一個安全避難所,也希望透過社區居民的創意合作將環境整理綠化,讓居民有一個安全避難所外,也把校園打造成社區美麗公園。平時可在這悠閒的散步聊天,有遊客來時亦可提供開放空間供短暫歇腳逗留。

pic5
居民自行完成的中興國小營造草模型。

在高雄縣甲仙鄉的新住民中,有一位相當與眾不同的人,她是柬埔寨籍的蘇美玉。蘇美玉曾經是小學老師,嫁來台灣後,跟著丈夫辛苦下田工作;但是莫拉克風災改變了她的命運,原本種田的她,因為文建會重建專案,投入甲仙鄉的社區重建工作。中興國小的社區營造,蘇美玉是第一線的執行人員。

一方面必須克服語言與文字的限制,一方面必須帶動社區的討論。還好有甲仙愛鄉與南橫三星等社區組織與旗美社大莫拉克重建團隊的陪伴,蘇美玉一步一步在摸索中,嘗試建立社區重建營造的模式。

在七月二十二日的社區重建會議中,重建的伙伴在現地勘查中,給了關山社區第一階段的意見回饋,於是在整理相關資料後,七月二十九日,社區成員與居民也透過自主研習與社區會議,將社區營造理念,進一步討論與磨合,八月十七日,社區成員再度至現場進行現勘,進行第二次討論與意見整合,九月四日透過社區空間營造進階課程提出中興國小營造的概念圖,九月十八日則完成中興國小空間營造的草模型。

在這個過程中,中興國小社區營造的雛形漸漸浮現,這是一種難得的經驗,社區透過共識會議,居民參與,重建區其他夥伴組織的情義相挺,讓原本空間營造的專業知識,從學院中解放開來,回到社區實作的手感,這樣的經驗,相信不只關山社區在社區空間自主營造跨出了一大步,對於其他重建區的社區重建員也有相當的啟發,重建之路雖然漫長,然而重建的軌跡確實如此鮮明,得以辨識,而也令人欣慰與動容。

pic1
關山國小七月二十二日現況。

pic2
七月二十二日的社區重建會議中,重建的伙伴在現地勘查現況。

pic3
七月二十九日社區成員與居民自主研習與社區會議。

pic4

(上)九月四日提出中興國小營造的概念圖(下)重建社區其他夥伴,藉由模型給了更多實質的建議。

pic6

自己的祭典─小林夜祭

一場難得沒有官員致詞,沒有政客拜票的地方活動,一場不是表演觀光化的祭典,一場被風雨吹殘過後,又在風雨中舉行的祭典,一場因為在地人期待傳承且從中獲得勇氣的祭典,在風雨的山區裡,展現著自己。

image001

四年前,彎彎曲曲爬繞過山路,來到小林村時已經接近黃昏,準備下班離開的校工很熱情的幫我打開平埔文物館,從館內走出來邁步到學校操場,五六個黑黝的小朋友尖叫嬉鬧著,面對我的鏡頭,大方不害羞的湊近,我將相機拿給其中一個小朋友,請他幫我拍張照片,很可愛的他接過相機,竟然是拍起他的同夥們。

很幸運的,我有了好幾張在地觀點的照片,在地小朋友眼中小林村的照片,隔年的夜祭,我找到了一各小林國小的老師,問他認不認得照片中的這幾個小朋友,老師一邊笑一邊數著這些小朋友的名字,就也順道請老師幫我把照片轉交給他們。

image003

一年前,我在台北一邊整理著回鄉入伍的行李,一邊看著新聞報導風災的畫面,一個插播的快訊,小林村恐滅村的跑馬燈,逐漸被我泛著淚水的眼眶給糊了焦距,心裡掛念著那些,那些給我在地觀點的小朋友們,掛念著那些把酒言歡的平埔族親們,新兵訓練是在九月份,第二個禮拜是小林災後第一次的夜祭,許多消息要靠著搶公用電話才可以片斷的得知,一個好友告訴我,他會去參加,一定會跟我說他說看到的,那天晚上,我偷偷的哭了,不知道是因為入伍的不適應,還是惦念著小林。

前幾天,重建站外的走廊逐漸被風雨給佔領,撥了通電話後得知,夜祭今年會照常舉行,老天爺總是要讓大家糾結擔心去期待小林夜祭,但小林人總是會給予最堅韌的鼓舞和決定。

跟著幾個伙伴一樣彎彎繞繞的上山,也加上了許多的顛簸震盪,這是我災後第一次進去甲仙,路旁的山林不是因為天色昏暗消失,而是災後之今陸續的惡劣氣候,抑制他們有節奏的重生,不斷潑打在擋風玻璃的泥濘和雨水,加上手中緊握的那袋檳榔和香菸,真的是風雨生信心,接近五里埔,陸續出現了許多停在路旁的車輛,還有沒有加上門窗的永久屋,廣場布棚和燈光閃爍,這些就是我說的,小林人堅韌的鼓舞。整個山區佈滿風雨,小林人硬是要來點歡樂分享的歌舞。

image005

佇立在泥濘當中的布棚,塞滿了許多人,有穿著傳統服飾的婦女們,有頭髮濕透的工作人員,和幾個興奮的小朋友們,當然少不了背著相機的學生和研究者,我發現沒有半個人急著清洗著身軀衣物上的泥垢,倒是有許多差點滑倒不斷揮手保持平衡後的驚險傻笑。

image007

引領整各祭典開始的立向竹,在幾個長者冒雨行動中開始,短暫的十幾分鐘,男性合作把向竹頂天而立,準備迎接太祖從天來到,吆喝著拿木片和石頭要把立向竹的洞,塞的更緊實,以免天雨造成的土石鬆軟讓向竹倒下,細心的小林人在向竹前,佇立了一把黑傘,讓米酒、檳榔、香菸祭祀品不置於淋到雨,祭典當中重要的儀式之一牽曲,還依稀的記得,是風雨強硬的將房屋帶離小林,是泥濘將小林不眨眼的覆蓋住,今天我看到小林人,小林人雙腳堅硬的踏穿泥濘,臨著風雨把向竹頂立,重新恭迎著太祖降臨,重新用勇氣讓周遭的人看見,小林依然有著力氣。

牽曲,在婦女們緊湊的領裝換裝當下準備開始,空出場地,祭拜秉告完太祖,小林人兩兩交錯牽著手圍成圈,踏著熟悉的步伐,在臨時公廨前的布棚下,追尋著屬於自己族群故有的傳統,跟其他平埔部落不同的是,小林的牽曲總是多出許多歡樂和分享喜氣的元素。

記得自己災前參與的小林夜祭,就是如此,被熱情的小林人硬牽著手,踏著生硬陌生的步伐,他們還是用笑容渲染你的陌生,河床邊的廣場,數百個人不知道有幾層圓圈,在歡樂的氣氛下悄悄的參與了夜祭。

尪姨和幾位佈著白髮的長長,口中喃喃吟唱著熟悉的曲調,展開牽曲的儀式,廣場另一端的喇叭,渾厚的傳出先前準備好的牽曲錄音,擁有記憶的長者,攜帶著學習的年輕一輩,緩緩的踏著相同的腳步,

因為風災帶走幾乎全部的老一輩,夜祭前的幾個月開始,小林人四處找尋任何牽曲相關的記錄,用日文、用注音拼譜出牽曲的曲調。並透過數位化加以錄製,縱然會有些許的偏差,縱然會不全然的熟捻,縱然在祭典的當下,每個人都可以自己開口吟唱出全部,但不允許有人用跟過去傳統不一樣的標準來評論,因為這些是小林重建的一部份,這也是背負著傷痛去累積出來的努力,重要的是,這些是小林人自己選擇的生命展現。

image009

image011

image013

今天,臨時公廨前的布棚下,仍然滲透出歡喜,少了公部門和媒體的關注,但是在圍成圈的小林人,手握著身旁的人,眼神注視著面對面的族人,他們在曲調之中,不時穿插著呼喊,規律的向前後退的腳步,不時會沾染泥濘,但沒有人滑倒更沒有人卻步,太祖的庇佑和團結虔誠的心,把風雨凝結在布棚之外,廣場黃澄的泥濘,佈滿他們的足跡。

image015

一場難得沒有官員致詞,沒有政客拜票的地方活動,一場不是表演觀光化的祭典,一場被風雨吹殘過後,又在風雨中舉行的祭典,一場因為在地人期待傳承且從中獲得勇氣的祭典,在風雨的山區裡,展現著自己。

(作者為旗美社大重建站實習生)

《荖濃工作假期》Working Holiday in Laonong

荖濃社區發展協會承接之前工作假期未完成的部份,再一次的策劃『感恩心.歡喜情~邀您攜手營造荖濃新家園』的Working Holidy,期透過各方好朋友的力量協助社區居民營造家園……

1806205662

2009年莫拉克颱風強襲台灣南部山區,造成嚴重的天然災害,荖濃溪水暴漲加上土石流等風災影響,使得『高雄縣六龜鄉荖濃社區』成為孤島對外交通中斷,居民在驚慌與害怕中度過了近三週斷水斷電的生活,事隔一年許多連外道路已逐漸恢復當中,受損的果樹在農民細心照顧下,已重新發芽期待豐收的到來;受傷的「身.心.靈」在各方朋友的關心與協助下,也已逐漸恢復信心開始重建家園。

台南藝術大學在信義房屋「大手牽小手」計畫的支持下於2010年5月、8月、9月進入荖濃國小及社區協助重建工作,並舉辦工作假期活動,透過不斷的參與討論,最後荖濃國小師生及社區居民與來自四面八方的志工們,攜手合作完成一次又一次的營造作品及快樂的工作假期,讓荖濃的鄉親們體驗及感受到志工們的熱情。

荖濃社區發展協會承接之前工作假期未完成的部份,再一次的策劃『感恩心.歡喜情~邀您攜手營造荖濃新家園』的Working Holidy,期透過各方好朋友的力量協助社區居民營造家園,讓彼此從工作中相互幫忙,創造美好難忘的假期體驗~荖濃鄉親.以最真誠的心邀您共同來參與重建營造工作~

豐收的期待─在荖濃藝術駐村的日子

在荖濃的最後一週,時晴時雨的天氣,一場太陽雨,沾濕了衣服頭髮,想仰望太陽,為何雨不停下,卻見遠方河谷,一道彩虹高掛,陽光伴著雨絲灑落臉頰,在荖濃的最後回憶,添上七彩美好…

七月二日,自己正式告別了荖濃,回顧這短短三個月的駐村,時間還真是飛逝而過!最後這一兩個星期,滿滿的活動,宛若一齣戲來到最後的高潮階段,帶來一波又一波的驚喜和感動;然而駐村計畫告一段落,並不是社區故事的結束,而是沿著我們一同走過的足跡,靜待社區繼續選擇故事發展的方向。下一個故事是?

在地組織的發展

六月三十日晚上,社區發展協會的理、監事會議暨八八風災重建工作共識協調會在荖濃社區活動中心召開,理事長與總幹事分別報告了協會目前的交接情形,也支持社造員雅惠從事相關社區工作計畫;荖濃國小林校長代為說明目前法鼓山贊助修復的電台空間工程進度,和未來的運作方向;雅惠報告了整個文建會計畫的工作內容,對於未來的社區工作事務非常熱情地投入,同時希望號召所有社區夥伴一同參與社區活動和相關課程,也獲得現場民眾的掌聲。

對於在場的我或旗美社大的工作人員而言,能夠參與、看見荖濃社區組織在停滯好一陣子之後,好像又有了新的活力即將再動起來,感到相當開心。

相聚的延續

IMG_2490
在成果表演那天,媽媽們演出了自己年輕時愛漂亮,用火夾燙頭髮的故事。

六月二十九日晚上,駐村計畫的最後一次上課時間,參與本次社區劇場課程的社區夥伴,在活動中心有一場簡單的成果表演和交流分享活動;這一系列課程在接近尾聲的過程中,夥伴們的上課情緒越來越歡樂,每次課程的笑聲幾乎無法控制,排練戲碼時也讓大家笑到臉部扭曲變形,據說與活動中心遙遙相望的住家民宅都聽的見遠處傳來的笑聲,聲音之大可見一番。

而這股歡樂氣氛延續到了這場成果分享會,我們這群大部分是阿公、阿嬤的荖濃社區夥伴,展現了高度的熱情活力,演出了三段他們自己的故事:年輕時愛漂亮用火夾燙頭髮、戲院口熱鬧的舞獅場面和擺攤討生活、以及下雨後到田裡釣青蛙回家加菜,夥伴們自己主動準備了各種服裝道具和敢演的大方表現,不僅讓現場所有人笑成一團、掌聲不斷,還讓社大工作人員看傻了眼,直呼不敢相信大家怎麼跟剛上課時差這麼多,想邀請社區夥伴去演給別的社區看…,

然而這過程更重要的是,透過這些課程、排練和演出,打開了所有參與夥伴對學習的熱情以及持續聚在一起的渴望,夥伴們自己主動地開始討論,是否可以在這次課程之後,以其他的方式或課程,讓這每週二的相聚繼續持續下去…,駐村計畫的課程雖告一段落,但社區夥伴在活動中所燃起的熱情,已為未來持續的相聚帶來新的可能。

社區間的連結交流

DSC_7711
在小林的社區交流會,荖濃的媽媽們帶大家一起為著桌子跳舞。

六月二十四日中午,旗美社大在小林社區(位在杉林鄉的臨時組合屋)舉辦了這次駐村計畫三個社區的交流會,現場除了三個社區的駐村藝術家、社大工作人員和採訪媒體外,還有小林社區組織工作夥伴和社區民眾、從甲仙過來的愛鄉協會志工和新住民姊妹、以及一群聲勢浩大的荖濃社區夥伴,

活動在每個社區各自準備的特色餐點中開始,在熱鬧歡樂的用餐氣氛中,荖濃社區的夥伴首先發難,獻唱了平埔族的歌謠和舞蹈,感謝社大和小林社區夥伴準備了這麼豐盛的餐點來款待大家,此舉也引起了同樣具有平埔族傳統的小林社區夥伴熱烈回響加入,一群人圍著圈唱歌跳舞,然後荖濃和小林社區的阿公、阿嬤輪流唱了好幾首傳統歌謠,讓眾人讚賞不已,現場滿是歡笑和感動。

88風災發生後,小林社區傷亡慘重,聞名的平埔族文化傳統,也流失甚多,在阿嬤泛紅的淚眶中,這短暫片刻的歌舞傳唱,彷彿讓他們憶起往日祭典時的歡樂,舒緩了現實生活的壓力和思鄉的苦;小林社區協會的邦大哥隨後出來致謝,同時也說了因為小林村在風災中的人員傷亡,誠摯地希望邀請荖濃社區夥伴,在今年農曆9月15日平埔族祭祀節慶,一同參與他們返鄉後的第一次祭典…;

一場交流會,讓一脈相承的傳統文化、往昔的親人朋友、以及不同社區的發展工作,串上了一條新的紅線。

自己並不知道這幾個片段的事件,哪些會是荖濃社區未來可能繼續發展下去的故事,或者是否能有後續的故事呢?只知道這些都是我們一同走過的過程,累積在我們共同創造的回憶裡頭;在等待的時間裡,自己繼續回顧並細數這三個月駐村工作的點滴。

駐村回顧

荖濃社區經過計畫開始前的座談,引進了社區劇場的師資和課程,由雨君、小英和我三人進入荖濃與社區夥伴互動,引入社區劇場課程的目的是希望能夠在原有的文化基礎上(平埔舞團的舞蹈)再融入戲劇表演的元素,同時促進社區夥伴間的分享,

每週二晚上是固定的課程時間,在三個月的時間裡,我們從一開始的陌生到最後成果展時能夠玩在一起,總共進行了14次的課程活動(包含演出總排與成果表演),課程進行大概分成三階段:第一階段是介紹和認識,第二階段是故事分享和表演開發,第三階段是劇目產生和排演;自己主導構築了整個課程架構,然而也不斷和雨君、小英討論課程內容,並在實際的帶領過程中修正行進的方式和步調。

回顧這一系列的課程內容,有一些活動讓夥伴對於社區或彼此之間產生新的發現和進一步的認識,像是第一次上課的認識環境和社會計量的活動,許多夥伴反應在荖濃住了這麼久,但是從來沒上來過活動中心的二樓,還有夥伴發現牆上的碑文記載著阿公的名字,這些都是他們從來不知道的事情;

另外當夥伴在社會計量的活動中,分享了居住在荖濃的時間,看見彼此居住的時間長短,有人幾乎一輩子不曾離開故鄉,更發現有些大家認為是外地遷移進來的夥伴,其實也已經住了十幾快二十年了,這些夥伴還算是外地人嗎?或者我們會如何區分本地人和外地人呢?我們試著在這些活動過程中反思自己、看見別人,同時也以他人為鏡回見自己。

促進夥伴的分享一直是這整個課程的重要目標,在活動內容上也佔了相當大的一部份,我們進行了像是自我介紹、物品故事、信仰分享、88風災的心情分享、社區地圖、個人生命故事、分享優點、畫圖說故事…等許許多多的分享活動,除了讓我們更認識每一位夥伴的個人樣貌,也從中勾引出夥伴在社區生活的經驗和共同的生命記憶,

當夥伴說出像「田營」這個名稱其實是從「賊營」(台語發音)演變而來的,一個地名就不僅只是一個稱呼而已,而是有其更大的時代背景脈絡;因此讓夥伴們選擇感興趣的故事來演出:趣味橫生、笑料百出的燙頭髮或釣青蛙,我們就不僅從中看見個人的故事,而是集體共有的生命經驗和回憶,更甚者像荖濃這地方曾經有過戲院和旅社,昔日的風華對比今日的寧靜,時代的變遷不只是外在的環境,更是身在其中的人們主觀的生活感受。

IMG_2467
經由課程中的相互激盪,社區居民們畫出的社區地圖。

當然,在上課的過程中我們也遇到了一些狀況,像是上課學員人數的不穩定、與社區其他活動衝突需調課、天氣和交通的阻礙、學員對於演戲的抗拒、缺乏在地組織的支持、乃至與社大的溝通或我們三個帶領者對於課程目標的認知差距等,這些大大小小的狀況我們都試著去處理並一一走過,或許駐村上課多少有一些辛苦和困難的地方,然而當我面對社區夥伴們歡喜的笑聲和熱情的迴響時,其實也還是很高興能夠排除困難和大家在一起學習。

在課程之外,駐村期間我們也經歷社區內的一些活動,像是廟會、公聽會、荖濃國小校園美化、畢業典禮、差事劇團演出…等,我們也趁著這些活動,與參與課程以外的社區民眾有所互動,而自己接觸最多的,莫過於和社區夥伴練跳國標舞、陪著夜光天使的小朋友上課、還有在社區巡守隊跟隊員們聊天,

這三件事情恰好分屬三個群體:跳舞的是社區媽媽和阿嬤們、夜光天使上課的是國小小朋友、巡守隊大多為社區的中年男性,每個群體都有他們關心的事和特別的話題,自己的腦袋也常得在不同的主題間轉換,只是漸漸地才發現,社區裡的人際關係繁複而緊密,每個人都是一顆星星,而關係彷若神手中的銀線,串出夜空中耀眼的星座,訴說著社區裡頭許多的故事:

與某位大哥喝酒閒聊好多次還聽了他對教育的想法,才發現他是某某小朋友的爸爸、又跟著某個小朋友到家裡,才知道一位有來上課的社區夥伴是他們的阿嬤,自己對個人或社區的瞭解,因此有了更多的面向,而更深的理解,也是從這些生活的點滴中累積而成的;在課程以外和社區民眾真實的接觸,將個人的點加上關係的線擴展成為生活的面,然後所有的故事匯集成荖濃社區生活的流,讓我們看見荖濃從以前到現在,立體的時空脈絡。

所以,荖濃的特色是什麼?

這是最初的提問,之前社區夥伴的回答是:感覺不到荖濃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住了三個月的自己,雖無法代替社區的人們回答這個問題,但或許試著說說一些看見:是南橫路和裕農路?是蓮霧、芒果、梅子、香蕉、波羅蜜、竹筍…和好多好多農作水果?是聖君廟、公廨、教堂、佛寺的各個宗教遍佈?是平埔族、原住民、閩南和客家文化(或者還加上新移民文化)的匯聚?是…?

在外在的部分,我們看見荖濃的特色如同小台灣的縮影,荖濃位在一個地理交會點的位置上,在六龜、甲仙和寶來之間,移動的人口影響著村子的變遷,今日的荖濃沒有六龜的發展,沒有寶來的熱鬧,也沒有甲仙的聞名,駐村期間一遇下雨便路斷橋斷如孤島一般,但從年長的社區夥伴口中,我們依然聽到了荖濃昔日曾有過的風光,鑑古推今,我們似乎看見了荖濃特色的發展,是道路的交會,是農產物種的繁多,是各種宗教的多元展現,是移民人口融入了在地特色,交通人口薈萃,帶給了荖濃繁華的過往,但當潮流的中心轉移,留下了多樣性匯集的痕跡,形成了今日的荖濃樣貌。

然而,對我而言,荖濃的特色還可以從這樣的角度來看:是有一群溫暖開朗、樂天知命的人住著的地方,他們在這三個月的駐村期間非常照顧我,並且帶給我許多學習,我從這些人身上看見一種在山區農村辛勤而踏實生活的方式和態度。

匯集的特色、多樣性的特色、紮實的特色,在荖濃的物種、在荖濃的文化、也在荖濃人的身上,特色既是外顯的也是內在的,是有也是沒有,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分享自己、如何看待自己所擁有和沒有的部分!

尾聲

駐村工作順利結束了,自己一邊回顧,同時也評估著工作成果,在社區劇場課程部分的經營看來還滿好的,而駐村在荖濃與社區民眾互動的關係也不錯,從這兩點來評估駐村成果,自己覺得應該還算是合格的;至於駐村工作中較為弱勢的部分像是:下荖濃以外的地方(如頂荖濃、水冬瓜、直瀨等)認識與接觸較少、較少能進入村民的工作場域、很少接觸到村子的年青族群(15-35歲的群體)…,

當然僅僅三個月的時間,沒能做到或可以做的更好的地方一定很多,不過若想更進一步瞭解荖濃的整體現狀,我想上述三點應該是值得再多花一點時間去看的。

另一方面,就自己在一開始承諾接下這份工作,願意大老遠奔波進入南部山區的初衷,我也思索著這段時間的工作狀況是否符合自己當初接下計畫的期待?

當初會接下這份工作是因為幾位好朋友同時將這個計畫轉介紹到自己這邊,自己初步的瞭解似乎是南部的夥伴在88災後工作都過於忙碌,無法承擔下這份工作,加上自己也正在執行災區工作的計畫,想要更真實地接觸瞭解災區在地的實際情況,因此算是帶著點天真的勇敢將工作接了下來。

而整個駐村過程說真的,我非常感恩,特別是對於計畫策展人華瑛以及同樣在荖濃的夥伴雨君和小英對自己的包容,由於自己的背景專業是一人一故事劇場,自己駐村想實踐的也是以一人一故事劇場核心精神為基礎的民眾戲劇和社區劇場脈絡,與夥伴在討論過程中常會有思考或想法上的落差又無法說得很清楚,然而自己又強勢主導了整個課程的架構設計,常造成夥伴霧煞煞好像沒有了方向,真是為難了我這群好夥伴,也許我也應該再多花一點時間在與夥伴磨合觀點和溝通共識上。

凡此種種深深感謝夥伴的支持、感謝社大辛苦的工作人員、也感謝社區夥伴的相挺,這一路走來,我們看見許多可能性的風景:在課程串起了社區媽媽跳國標舞的學習動能中、在課程引發了夥伴紀錄文字、畫圖分享的興致裡、在每個由小小的熱情所點燃的主動作為中,也許將來,社區更加地蓬勃發展起來,也許今日的興趣和熱情成為明日的成就,也許未來,人人都是樂於分享的藝術家!

IMG_1827
社區居民可愛又逗趣的表情,是記憶中最深刻的畫面。
DSC_7937

豐收的期待

在荖濃的最後一週 時晴時雨的天氣

一場太陽雨 沾濕了 衣服頭髮

想仰望太陽 為何 雨不停

卻見遠方河谷 一道彩虹高掛

陽光伴著雨絲 灑落臉頰

為了讓你在荖濃的最後回憶裡

添上七彩的美好在心房

clip_image002

嘉義大北門地區區域性文化資產整合計畫

嘉義市大北門地區的檜村里、雲霄里、泰安里及社口里等里擁有豐富的嘉義林業資產(車站、宿舍、車庫、工廠);除此之外,也有相應的宗教、人物、產業、地景、建築等;

2010.年10月27日星期三晚上七點半於洪雅書房

孫崇傑主講大北門地區區域性文化資產整合計畫

嘉義市大北門地區的檜村里、雲霄里、泰安里及社口里等里擁有豐富的嘉義林業資產(車站、宿舍、車庫、工廠);除此之外,也有相應的宗教、人物、產業、地景、建築等;

而且,這地區在農曆七月的普渡拜拜、八月城隍遶境、地藏王廟、北門土地公等節慶、習俗上,也都有著相當豐富的民俗與祭祀文化;可惜過去在嘉義市的 導覽地圖、導覽活動或文史調查等工作的推展中都有所缺陷與不足,長久下來,本區的社區民眾也都不覺得本地的文化豐富與價值!更嚴重的是正處於進入拆除、消失、更新的時刻!

洪雅書房–嘉義市長榮街116號(近忠孝路,
火車站附近的西門街齊柏林音樂店有腳踏車可免費騎過來)
每日下午2點-晚上九點半開放
05-2776540    或0929536133

遷村前最後一場豐年祭 泰武期待文化館傳承歷史

泰武村遷村前最後一次豐年祭,族人共飲連杯酒、吟唱古謠和跳舞。遷村後,是否能在未來的永久屋基地保有豐年祭等文化傳承,泰武村重建委員會正在尋求解決之道。

前言

泰武村遷村前最後一次豐年祭,於8月13日在大頭目阿拉依樣(Arangiyan)住家前廣場舉行開幕儀式,泰武村長丁國屏、泰武鄉公所社會課長周利雄及泰武鄉民代表會主席雷正輝等人皆到場參與,穿插族人共飲連杯酒、吟唱古謠和跳舞活動。對於遷村後,能否繼續在永久屋基地保有豐年祭等文化傳承,村民大都寄望於未來尚在籌備的「部落文化館」,但文化館的設立,須由村民自籌經費,外界NGO團體並無援助,泰武村重建委員會往後仍須尋求解決之道。

image001

遷村前夕‧豐年祭

8月13日一早,泰武村大頭目阿拉依樣的家門前,擺滿小米酒、Cinavu(芋頭粉或小米包裹豬肉)及Avai(小米糕)等傳統美食。Vuvu(老人家們)都穿上傳統服飾、嘴裡嚼著檳榔,坐在象徵頭目家族的石碑前,聽著來賓們致詞。他們頭上別著花圈、百合花或羽毛,分別象徵不同的傳統地位。

泰武鄉民代表阮惠珍、泰武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顏和、泰武國小校長伍麗華以及前任泰武鄉民代表會主席華安義等人,皆列席大頭目旁。頭目致詞完畢後,眾人便將桌椅搬到一邊,有默契地牽手圍圈,輕鬆地跳起舞來。

image003 image005
(左)眾人在頭目家前的廣場,圍圈跳舞,現場也有許多紀錄團隊。(右)大頭目阿拉依樣,著傳統服飾。

image007
(上)來賓與部落人士共飲連杯酒。

也許舉辦時間並非週末假日,現場除了頭目、各家族Vuvu之外,很少看到年輕人。泰武鄉公所農業觀光課辦事員呂瑞芳,分享他小時候回部落參加豐年祭的人潮盛況:

「以前我記得最熱鬧的地方是派出所旁,有個叫『駐村辦公處』的地方,那邊幾乎每個豐年祭晚上都會辦晚會,(人)多到在屋簷上看表演,因為中間沒有辦法進去。(那時)我大概國小吧,不曉得為什麼之後(參與者)越來越少。」因為是遷村前最後一次在原鄉舉行,部落對此也很重視。

「過去辦豐年祭(場面)比較普遍,今年活動比較擴大。刺球以前沒辦,今年特別(加入)…我們在這個村莊可能是最後一次舉辦活動,(場面)弄比較大一點」泰武村長丁國屏說。

原本刺球僅能5年辦一次,但由於今年的特殊性,泰武村仍然破例進行,並且在遷村後的第一年豐年祭,仍會再辦一次刺球,並依此為下一個5 年週期的計算開端。

image009image011
藤球尾端綁著塑膠紅繩,拋球者將球甩到空中,掉落時用竹竿戳接。

前任代表會主席華安義,本身也是頭目家族的一員,他跟我們講解刺「球」的涵義:「以前(部落)5年要出草一次,出草回來的人頭(拿)來刺。後來日本人說這樣不對,於是原住民就做(藤)球,圓圓的假裝人頭。」可惜的是,刺球編法在泰武村即將失傳,這次的藤球是委託來義鄉古樓村耆老協助,60幾歲的華安義也只有小時候看長輩製作的模糊印象。

最後一次在部落舉行豐年祭與刺球,老村民的心中是否感到不捨?「我覺得把村莊放棄很可惜,在這裡空氣好,雖然交通遠了點,但還是捨不得離開這地方」丁國屏說。華安義也認為:「像我們已經習慣這邊氣候,所以不想搬,但政府說危險,下雨天大家都會緊張啊,村莊都有下滑的趨勢。」永久屋動土典禮早已舉辦,泰武村遷村已成定局,如何將部落既有文化資產移植到永久屋,也是部落人士要面對的挑戰。

遷村之後‧文物館

永久屋基地的土地規劃,目前留有一塊公共用地,部落人士希望能在此蓋一間「文化館」,移植部落文化資產,並利用剩餘空間舉辦豐年祭等大型活動。這個構想雖然值得期待,但建設經費的籌措卻有待解決。

「文物館是我們(泰武)部落的需求,希望能以(仿古)石板蓋一棟5、60坪的建築。但紅十字會沒有答應幫忙蓋,它說已經幫我們蓋了活動中心、咖啡工廠」泰武鄉公所民政課長莊德才說。

永久屋認養團體紅十字會,並沒有要幫泰武村籌「蓋」文物館,而是採取「劃」一塊公共用地的方式,保留該區塊的使用彈性,讓村民自行決定用途。紅會採如此作法,也是出於公平考量,它所認養基地並非單只有泰武村。「當初泰武村設文化館主要目的是保存文化、文獻,但紅會不能獨厚泰武村,因為別的(災區)永久屋沒有這種設施,只能幫忙蓋活動中心及咖啡展示館」莊德才說。那泰武村民要如何自籌建設經費呢?

「要往重建會、原民會去爭取經費,上面到目前為止還沒答應可以蓋。重建會的回答是,蓋起來後,營運要有人、經費去養護開支。但部落是用比較簡單的角度去看待文物館,(認為)只要蓋館體、把設施弄進去,以後的營運部落會自己想辦法」莊德才接著說。莊認為,如果文物館工程發包,經費將達上千萬;部落如自行雇工購料,也需5、6百萬。

向外爭取經費,部落就必須對文物館的定位有清楚目標。「每個建築物不可能你要求就(拿到經費)…這要寫計畫,說明建築物的用途,有什麼文化背景、價值意義」雷正輝解釋。未來部落如果要賦予文物館傳承歷史的角色,在爭取經費的同時,另一方面也要思考文物館的價值何在。

社區劇場─阿公店演義Ⅲ萬家基督

過去因為白色恐怖,228事件鮮少有人提起,今年岡山人發掘到屬於岡山的228歷史,讓具有仁愛精神的蕭朝金牧師與高耀蒼醫師,還有懂得感恩團結的岡山鎮民,由岡山人自己演出、再現舞台,發揚岡山人美好的文化特質與性格。

高雄縣育仁社區關愛協會組織社區居民成立的育仁社區劇場將於10月17日下午1點30分在高雄市漢神巨蛋廣場公演舞台劇「阿公店演義III─萬家基督」。

育仁社區劇場成立至今已第三年,以社區劇場作為紀錄、整理、編寫、創作歷史故事的平台和動力,由社區居民透過田野調查採集口述歷史,將其編寫成「阿公店演義」系列作品。從採集岡山近百年的歷史故事,居民們發現在許多歷史事件中,在面對衝突時岡山人愛好和睦與團結的特性影響了事件的結果。

今年所演出的「阿公店演義III─萬家基督」源於社區居民至岡山第一家西醫診所─建安醫院,訪談高耀蒼醫師的兒子高建智,居民發現高家牆上掛著一幅由岡山鎮民一同敬贈刻者「萬家基督」的匾額,問起高家人才得知曾在北京當過軍醫的高耀蒼醫師因會說北京話,所以在228事件時,扮演與軍隊溝通協商的角色並奧援物資,因此營救了不少被軍隊拘禁的岡山居民。

「阿公店演義III─萬家基督」由社區居民共同編寫,講述故事發生在1947年的228事件,南下火車至岡山火車站便無法行駛,當時的牧者蕭朝金牧師也是三民主義青年團的團長,安排許多無法返家的學生、百姓聚集留宿在岡山長老教會,卻因此被視為組織暴民,遭到武裝軍隊逮捕並槍殺,成為高雄縣地區唯二的228受難者之一,岡山鎮民雖義憤填膺亦甚驚恐,就在嘉義、高雄紛紛傳出民眾與軍隊衝突傷亡事件時,我們來看岡山鎮民如何化解危機,營救面臨槍斃的同胞,並且與武裝軍隊消弭誤會衝突而和睦共處……。

過去因為白色恐怖,228事件鮮少有人提起,今年岡山人發掘到屬於岡山的228歷史,讓具有仁愛精神的蕭朝金牧師與高耀蒼醫師,還有懂得感恩團結的岡山鎮民,由岡山人自己演出、再現舞台,發揚岡山人美好的文化特質與性格。

「阿公店演義Ⅲ─萬家基督」

2010岡山育仁社區劇場創作成果展演

時間:10/17(日)下午一點三十分

地點:高雄市漢神巨蛋廣場

小林中秋月餅,產業重建的契機?

我們相信政府是有誠意地要協助災民重建生活機能,也規劃了重建的進程,在操作面上雖多次的修正,但仍顯得零亂。各團體各忙各的,沒有統一的共識和目標,個人認為應就居民的能力與規劃連結…

產業重建是莫拉克風災後,大家所關注的重要議題之一,尤其是家園全毀的小林社區居民感受最深,從農曆過年甲仙農產品特賣會、原住民手工藝品製作、大愛園區假日農產市集,到現在的中秋月餅訂購,這些都是政府和民間對災後產業重建所做的努力,我們應給予肯定。

就中秋月餅這件事來看,由小林村重建協會針對暫居杉林組合屋內的小林村居民擬定烘焙研習班,高雄餐飲學院輔導實施專長訓練,能夠有機會在國人重要民俗中秋節前實際生產、行銷,對於產業的重建是一個重要的模式,但接下來的思考並不是批評,而是個人對於這件事情的作法之觀察和建議。

C三合一

首先是關於質與量的問題。中秋送禮是國人的習慣,以甲仙芋餅來送禮的,每年約有二萬伍仟份的訂量,甲仙形象商圈的店家每年均會有三至五樣芋頭相關的新產品研發,今年小林村重建協會製作的六仟伍佰份產品,約佔三成,但實際受影響的可能還包括喜憨兒和其他的團體等,而對於甲仙商圈的影響佔了進二成。

其次要思考的是永續經營。為了要製作這一批月餅,小林村重建會購置了烘焙的機器,忙完了這一批月餅之後,機器閒置,著實有點可惜,銷售的平台和模式建立後,如果沒有產品持續的推出,可能因閒置過久而人氣消失。

產業重建如果擠壓到原有通路體系的量,不能算是一項成功的策略,同質性過高的產品本來就會相互影響,更何況是一模一樣的商品,產品的創新是打入市場和永續經營的重要條件,應該要以研發來替代同質競爭。購入的機器設備盡可能的不要閒置,平日可利用研習的課程,來精進生產技術,練習不同類型的糕點,利用巡迴車兜售或接受網路訂購,讓這一份成本的投入,真正逹到永續生產的目標。

再者,在這一次月餅製作的過程中,居民參與的結構和分工模式,是否有改進或不足的地方,站在永續經營的前題,應好好擬定下一步的經營方向和方法。民以食為天,在百業中,先將「吃」安頓好,其他各行各業再循研習、訓練輔導實作、生產至開業的模式,循序漸進的前進。先建構內需的民生產業;在建構產業的同時也去思考加入那些元素和措施,就能成為對外的觀光休閒產業的一部份,朝生活、生產、生態的目標前進。

我們相信政府是有誠意地要協助災民重建生活機能,也規劃了重建的進程,在操作面上雖多次的修正,但仍顯得零亂。各團體各忙各的,沒有統一的共識和目標,個人認為應就居民的能力來與規劃中的產業做連結,以杉林為例,邀集大愛園區、小林二村、永齡有機農場、慈濟基金會、紅十字總會、重建委員會、旗美社大等相關機構團體,和莫拉克重建委員會的代表,研討制定整體產業發展藍圖,意即就產業規劃結果先行宣導,再將所需技能給予教育訓練,加上輔導團體的陪伴,一步一步建構安置永久屋的典範。

綜合芋泥餅小奇

吉利芋泥酥葷

各式各樣的芋餅,是每年甲仙業者苦心研發的心血。

素人市集─虎腳庄農夫市集

如果你身在社區或農村,虎腳庄的社區成長經驗很值得參考;如果你是遊客或消費者,這裡很適合全家大小開車來,或年輕人相招來趟自行車小旅行,也能得一天的悠閒。

一個有賣茶葉蛋、刨冰的市集;一個背景就是農友自己的園子、要補貨下去馬上摘就有的市集;一個地處偏遠卻如入世外桃源、特別溫馨親切的市集。一個全部農友都有心理準備、萬一沒客人、那就大家一起來泡茶聊天也很好…的市集。一個被跑來跑去的小朋友說,溜滑梯上面的小洞是他的秘密基地的市集!

我們一抵達台中縣外埔鄉的「虎腳庄農夫市集」,就發現它與台灣現有各市集都不同!

9910109map

先「社區營造」再「農夫市集」

相對於都會區消費取向或教育取向的市集,它是以友善社區為方向的「鄉村市集」、「農場市集」;相對於各大名人、名校市集而言,或許它的風格更像是「素人市集」。

它是先有「社區營造」,然後才導入「農夫市集」概念的;它不是有機界的人跳出來推的,而是由地方上的人自己組成、舉辦的。17個農友每個人拿五千塊錢出來、沒有申請政府補助、啟動後的原則就是:以最省的方式用!

其中四千塊買了帳篷,剩下的公基金用在最大宗的地方,是跑宣傳車,當然車上重複放送的錄音帶,是自己人錄的,其他所有的廣告都想辦法找免費的,不斷發新聞稿、邀請函給任何可能的單位,三個月後錢不夠用了,於是,每個人再拿出一千塊來當公基金…。

就是這麼輕鬆隨性的市集入口處 簡單扼要的大會服務台
簡單扼要的入口與大會服務處

農場就在市集旁 農友用推車就能來擺攤了
農場就在市集旁農友用推車就能來擺攤了

無論如何都要「自給自足」

就像在管自己家裡的帳一樣,要省到最高點,能不花錢的地方就不花。要靠自己的力量常態性地運作這個市集,是大家的共識。很簡單的,開源節流就是基本原則。

除了每個農友攤位有自己引以為傲的農產品,大家還有一個共同的驕傲是:「我們社區的垃圾分類和資源回收做得非常嚴格,如果有人丟出來的那包垃圾裡很明顯有可以回收的東西,任何人都會要求他要打開來、處理好,才可以丟。」

聽到這幾句話,我腦海冒出來的想形容他們的是:平凡中見偉大。

不誇張,因為,垃圾是很重要的東西,是很根源的東西,是一個最基本的環境保護與珍惜資源的概念。是一種態度的呈現。

垃圾分類做得好是社區的驕傲
垃圾分類做得好是社區的驕傲

希望農村也能「安居樂業」

不管政府是不是正在力推”社區營造”或”農夫市集”這些聽起來十分時髦的新運動,他們的出發點是簡單地回歸到,希望所在的地方環境更好、居民們可以更安居樂業、更以自己的家鄉為榮。

這位約我們前往的朋友很”家常”地說:「來!我請你們吃刨冰!」就跟邀請我們去她家作客沒兩樣。說起現場的百香果、茶葉蛋、火龍果、蓮花茶、南瓜、葡萄…,也都如數家珍,更不用說市集附近還有些延伸的景點可去,騎上自行車,就能得到大半天的悠閒時光。

甚至,市集現場有個溜滑梯,他們也一副這是天外飛來的寶貝似的,說它的緣由,原來,是有個幼稚園要撤了,他們去爭取來放在這兒的。它跟農夫市集其實一點關係都沒有,說不定放在都會型的市集現場,還可能被家長嫌不乾淨呢!但在這個”社區”裡,你會覺得,一個溜滑梯,就是孩子的夢想,就是可以聽到孩子歡樂笑聲的地方。

秘密基地是也
孩子的秘密基地

市集使農民更重視「食物安全」

在虎腳庄市集自我介紹的文章裡,看到以下的文字:

「市集的形成讓農民考量食物安全的議題,將安全健康的食物親手賣給消費者,這不僅是食物的交易,更是人與人進一步的信任,藉由人與人的再次感動,讓社區的人們再次凝聚,營造一個友善的社區。

一個讓消費者重視作物與土地,土地與環境的關係,這也是市集另一個環境教育功能,其中還包含農業知識及安全食物的教育功效,因此農夫市集不僅幫助小農的產銷問題,也是地產地銷、農學教育、以人為本的在地行動。」

他們不會去保證現在的農產品都是有機的,但他們會告訴你,會慢慢走向有機,這是令人期待的!也就是說,它不只是一個在固定時間地點賣東西給消費者的市集,它是一群還在自我成長著的農人,他們的現狀或許不是最好的,但他們會一起努力、互相幫助、再求進步。(而這不就是”有機”的意義嗎?)

我認為這個市集極重要的價值就在這兒,一種社區/農村本身自發性的改變

特意去買一樣短裙來穿的母女檔刨冰攤
特意去買一樣短裙來穿的母女檔刨冰攤

就像社區的「共同會客室」!

目前各縣市的農夫市集多半由四面八方的農夫來參與,各市集有自己的門檻與審核標準,可能要先符合無毒栽培或已經有機驗證了,才能通過。但這個「社區」發起的市集,是以「在地」為結合的來源,地方小、知名度低、地點偏僻、交通不太方便,都沒有關係,不管消費者是來自鄰近鄉鎮,或從外縣市來玩的遊客,或只是左鄰右舍互相捧場,只要市集每個禮拜天早上準時開張,這幾個小時的時間,就是「所有人」的!

因此,才會有「即使沒有客人,大不了我們自己泡茶聊天也很好」這樣的決心!只要我們聚在一起,還怕沒事做嗎?可以開會討論、一起想讓市集生意更好的辦法;可以親子交流,各攤位的小孩下去玩DIY就夠熱鬧的了;可以左鄰右舍互相品嘗好料理、分享農產品的獨家秘方;可以用這個時段請自己的親朋好友來,把市集現場當作整個社區的共同會客室,豈不更自豪!

即使只是社區居民聚在一起閒話家常,都非常值得,你知道嗎?光是以這個時空,讓全社區的老人、小孩、中壯年一代、青年學子都出來走動,就非常值得,這就是「社區型市集」特有的價值所在。也就是說,它不只要考量市場機制(需求/趨勢),還包含公民意識在裡面。

有街頭藝人來駐演喔DIY不怕沒人捧場,小朋友都愛
有街頭藝人來駐演喔DIY不怕沒人捧場,小朋友都愛

保證是純手工製作絕無僅有的攤位海報啦
保證是純手工製作絕無僅有的攤位海報啦

山明水秀+人情味=虎腳庄

當人們創造了一個共同的時間與空間,這群人會開始思考,然後就有進步的可能。在都會的社區,公寓大廈的住戶彼此不聞問的、從不參與公共事務的,大有人在,所以,鄉村才顯得特別有人情味,都市的遊客在假日往郊外走,有時候就是想尋訪一些人情與地方風味

這就是「農村市集」吸引人的特色了,其實虎腳庄十分幸運地有山明水秀的環境,各種水果物產豐富,台灣種最多火龍果外銷日本的農人就在這兒,在市集現場旁就有農場,其中一個攤位就擺在自家門前呢!

如果你想舉辦大型市集活動,或許不會想向虎腳庄學習;但如果你身在社區或農村,不管你有沒有考慮過舉辦市集,虎腳庄的社區成長經驗,是很值得參考的;如果你是遊客或消費者,這裡很適合全家大小開車來,或年輕人相招來趟自行車小旅行,也能得一天的悠閒。

那天,我們去的時候,有其他社區的青年規劃師來參訪;聽說,最近還有企業員工旅遊安排了這條一日遊動線:從逛市集、做DIY、中午享用風味餐、到下午騎單車、遊步道…。如此「素人」出身的虎腳庄農夫市集順利營運了三個月,逐漸受到矚目,未來發展會如何呢?真令人期待!

其他社區來參訪
其他社區來參訪

這張傳單印在休耕單的背後喔
這張傳單印在休耕單的背後喔

每週日上午9-12點,歡迎大家到虎腳庄!深入資訊請點選這裡!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