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東縣府強渡美麗灣 違法營運在所不惜

刺桐部落居民及關心本案的台東縣民很沉痛的控訴,現任總統帶領下的地方政府是一個帶頭違法、視環評法為糞土的政府,族人誓言用進一步行動守護杉原海灣。

縣府無視停工判決 核發使用執照

臺東杉原灣美麗灣開發案,事態越演越誇張,臺東縣府城鄉發展處建築管理科,昨日(21)悄悄公告核發美麗灣渡假村公司[部份使用執照],此一消息出來,刺桐部落、狼煙行動聯盟、環保團體皆譁然,簡直無法置信臺東縣政府以此鴨霸態度,無視停工及違法環評法判決,無視地方民眾觀感,以政府身份帶頭衝撞法律,不但在訴訟進行中違法核發六公頃建照,還一氣呵成發出建築執照與使用執照,誓為美麗灣年底營運開道。

image001

美麗灣徹頭徹尾違法

從民國93年起,一個徹頭徹尾違法的美麗灣渡假村開發案,歷經三任縣長,到現任的黃健庭縣長,仍勇於為美麗灣開後門。

7年期間不斷有臺東縣民、原住民族團體、環保團體、海洋生態、地質等專家學者對此違法開發案提出質疑與表達反對立場,並對臺東縣府及美麗灣違法部份提起法律訴訟,行政法院9月7日已判決臺東縣府及美麗灣違反環境影響評估法【敗訴】,[應停止一切開發施作行為],法院從頭到尾判給美麗灣及臺東縣府紅牌出場,縣府仍不顧一切強力護航。

縣長黃健庭強調,雖然環評無效行政訴訟還在上訴中,但這次的建照是業者依合法程序申請的六公頃面積,在行政訴訟定讞前,環評仍屬有效。但詹律師之前已針對台東縣府8月核發建照行為指出:「環評被撤就是溯及既往!當初此案會發回,是覺得學理上法律適用部分要再釐清,並沒有認為不須停工!」

他並指出,4月時台東縣府還不敢發建照,上月卻發給業者建照,「這難道不是受環署的影響嗎?」

建築執照 - 複製

台東縣府面對外界發照疑慮,僅提供了「核發建造流程圖」給民眾,其餘沒有說明。

杉原灣被破壞殆盡

然而昨日的縣政記者會,臺東縣長黃健庭誓言會讓美麗灣公司趕快營運:「美麗灣營運可以帶動觀光人潮、增加縣民就業機會,提高經濟發展,只要對臺東長遠發展有利的產業,我們都會展開雙手熱情歡情,我們希望它(美麗灣)儘快營運。」(http://www.taitung.gov.tw/tw/Information/CountyNewsDetail.aspx?SN=21098)

刺桐部落林淑玲表示反對民眾並不是反對臺東觀光發展,但美麗灣施工過程不但違法、且接連破壞環境,傷害縣民與美麗杉原灣建立的深厚情感、掠奪人民親水權,瞞騙當地居民、侵佔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建築體超挖、超建、超高、濫倒施工廢土鋼筋於沙灘,飯店廢水排向不明…….

陳昭倫老師的調查及連續三年珊瑚礁體檢更發現珊瑚礁生態因此岌岌可危,阿美族耆老指出60年前東海岸發生過大海嘯,今氣候異常,美麗灣如此臨近海岸,旅客安全堪慮,地質專家姜國彰老師憂慮,大雨一來美麗灣旁藥子橋上游泥土沖刷成河,將危及兩旁居民住宅的安全,近日臺東大雨更證實此憂慮,將來來臺東的旅客,還敢住美麗灣嗎?

林淑玲指出種種疑慮,皆不是可用反對觀光發展的大帽扣上,一個美麗灣開發案,可能會賠上人民的性命與黃縣長甚至馬政府的聲譽,一個將沙灘、海洋、土地視為生財工具的財團,為了發展觀光、不惜賤賣了子孫永續的未來,一個50年的BOT,會將阿美族世代傳承的海洋文化殺死,難道這是臺東永續發展的真相,這不但是東海岸第一個違法BOT,東海岸數十個BOT等著仿效美麗灣蓄勢待發(都蘭鼻、黃金海、棕梠海、遊艇港…)。

中秋夜 守護杉原灣

刺桐部落居民及關心本案的台東縣民很沉痛的控訴,馬英九先生帶領下的地方政府是一個帶頭違法、視環評法為糞土的政府,迫害人權的政府,原住民族權益大倒退的政府,永續破壞的政府,並誓言用進一步行動守護杉原海灣。中秋夜裡,杉原灣,妳不孤獨。

image003

大雨下不停要不要撤村?土坂部落的經驗

經過廣播後,土坂立即召集部落青年開會並且組成自救隊,在村長的帶領及鄉長的指揮中,組成各小隊輪班注意野溪的水量,土石流的情況,要撤離到活動中心時也要協助族人撤離,所有人都繃緊神經要看顧家園。

從九月七號開始,達仁鄉的雨量一直是全國雨量排名的前三名,而鄉內的土坂村大雨一直不曾停過,這樣驚人的雨量讓族人的心情一直很不安,也因為如此,從七號開始村內陸陸續續傳出災情,從七號的道路搶修,到八號早上通往新興社的便橋毀壞必須運送物資,一直到九號下午發現土坂村二號橋的潛勢溪流己經造成部落上方有土石流的現象發生,這才發現災害好像越來越嚴重了,

不得己的情況下,村長緊急透過廣播說明當天的狀況:「現在因為雨量太大我們的部落已進入紅色警戒,氣象局嚴重警告土坂村為最大降雨量區。全村進入戒備中,尤其是靠近土坂村二號橋的潛勢溪流旁的住戶隨時要有撤離的準備,也請各位村民準備好要撤離的物品,並且注意聽村辦公處的廣播。」

照片 007
部落青年整理物資

土坂村是四面環山的山中部落,縣道的位置離村內還有七公里遠,每次要出外辦事或採買時必須從部落內自行開車或騎車才行,加上只有一條道路通往台九線,所以只要道路狀況不好或遇到大雨發生道路毀壞坍方時,就很難通行,從八八風災後到現在的萊羅克颱風,道路狀況一直很遭,每次大雨來時都會造成嚴重坍方或中斷,要撤離並非一件容易的事,

除了要看道路的狀況之外,還要知道目前最先要撤離的是第幾鄰,而唯一能夠撤離的地方也就只有部落內的活動中心,如果災害一直持續,原本應該要撤離到安全的地方或鄰近的村莊及鄉鎮,卻因為道路問題而無法順利進行撤離的工作,只能暫時到部落的活動中心,那後果可能不是我們能想像的了,當然這是部落族人最不想看到的事情。

當村長廣播完畢後,村內的族人紛紛走出門外,確認這個消息是否正確,因為族人從沒有遇到這種遭遇過,即使是八八風災發生時也不曾聽到這樣的消息,其實大家都在想,就是因為八八風災後,造成部落許多地方有坍方或土石流的災害,一直到現在還沒有復原,所以只要雨量一大,就要隨時警覺與擔心。

這一次的大雨讓部落的雨量早已超過400毫米,雖然前幾天就有災害發生了,但這都還沒有到達撤村的標準,直到九號下午才發現事情的嚴重性。

經過廣播後,土坂立即召集部落青年開會並且組成自救隊,在村長的帶領及鄉長的指揮中,組成各小隊輪班注意野溪的水量,土石流的情況,要撤離到活動中心時也要協助族人撤離,這樣緊張的情況一直持續到晚上,部落幹部及青年們都還一直駐守在自己崗位上,甚至直接在活動中心內打地舖睡覺,由於這是有關部落及族人安全的問題,所有人都繃緊神經要看顧家園。

照片 004
(上)部落青年編組(下)部落青年夜晚分散各駐點觀測水量及土石流
照片 010

經過了一個晚上的緊張氣氛後,大家都己經累了,還好十號早上天空露出了期待己久的陽光,也讓族人露出了笑容,不用再擔心要撤離的問題,總算是虛驚一場呀,現在只要整理自己的家園,並且立刻修復坍方的道路,及通往新興社的便道,讓族人的生活可以回到正常,經過這一次的教訓後,族人己經有了危機意識,如果下一次再遇到颱風,就早早做好準備,保護自己的生命財產安全。

照片 026
部落潛勢溪流暴漲挖土機協助疏濬

搶救海岸年(7)尋寶啟事!誰奪走後灣寶貝?

後灣忍無可忍,毀了一半沙灘,趕了一次陸蟹,僅剩的珍貴區域,又再一次吃乾抹盡,一點不留,全吞到財團肚裡。財團想發財,別破壞國土保育,別搶走社區願景,都市豪宅炒不夠,還搶到濱海蓋VILLA…

image

屏東後灣社區最近將發出尋寶啟事!

社區居民想請求協尋一片沙灘,以及一群陸蟹。因為在風光明媚的南國海濱,有人心一橫,想要奪走後灣的一對珍愛寶貝。

沙灘和陸蟹,可是陪著後灣好久的心愛寶貝,一起生活,一起築夢,一起度過寂寞又喧囂的南國時光。

但是,又是開發一樁,打破寂靜,甚至奪走生機,後灣寶貝將要不見了!

image

先說沙灘,後灣人說起社區外的沙灘,可是很驕傲的。因為他們說,台灣冬天不起浪,一年四季清澈,還有沙灘都是貝殼細沙,在台灣不屬第一,也排第二,就算全世界也擠的進十名之內。

後灣人為沙灘驕傲著,長久時間,靠海吃海,就算漁船變少,也盼著遊客前來。

不過前些年被騙,河川局說要救沙灘,敲鑼打鼓搞了海岸工程,沙灘前堆巨石,放沙袋,想要擋住沙灘流失。

image

結果,搬大石擋細砂,沙灘沒擋住,海岸反被浪潮淘空,沙灘往前走突然變深溝,原本小孩可以戲水的海灘,變成陡降的危險海域。更離譜的是,放在沙灘前的沙袋,長年浸泡破碎分裂,活脫像白色海帶,以髒亂嚇人的姿態,在水裡漂啊漂。

沙灘被毀,後灣人很惱火,人工救沙灘變工程毀沙灘,所幸在村旁北方,還有一片沙灘保留著,後灣人當它是希望。

image

再說陸蟹,原本住在後灣社區北方3廣大濕地內,數量龐大驚人,後灣居民以前還抓蟹賣遊客,國家公園一設立,說要保育不能抓蟹販賣,後灣人不敢觸法,學著與蟹共存。

保育陸蟹,管制捕捉,美事一樁,但是沒想到幾年後,原本一大片陸蟹棲地,政府帶頭開發破壞,蓋上巨大海生館,陸蟹被逼的只能往南跑,在海生館與後灣社區間,就是僅存自然沙灘的後方濕地,無奈的安居下來。

後灣人看著怪,要人民保育,政府卻先破壞,但是一想到政府千保證萬發誓,蓋好海生館,後灣社區一定輝煌騰達,滿村致富,大家只得相信的政府保證。

image

但是過河拆橋,說好的園區就業沒幾份,十多年一輛輛遊覽車來了又走,就是不進後灣觀光,村裡雜貨店連涼水也賣沒多少,最後生意差到,一家接著一家關。

後灣人又被騙!那種蓋石化,蓋廠區,蓋樂園的利多大放送,常常是肥了財團,苦了居民,根本都是謊言一場,結果年年有人受騙。

後灣人決定不想被騙,守著村落旁僅剩的沙灘和濕地,居民和陸蟹一起等待美好的明天。

image

可是到最近,發現僅剩的濕地和沙灘,又將被開發,將要蓋起117間房間的精湛VILLA樂園,沙灘可能將被圍走私用,陸蟹又將逃難迫遷,後灣一下失去二個寶貝。

陸蟹失去棲地,社區失去資產,又是肥了拿錢就想吞下全世界的財團。財團賣下部分私有地,政府再釋出國有地,公私合謀的觀光圈地,讓後灣人很火大。

更火大是看見開發說明的文字,竟然寫著「申請開發「一般旅館設置計畫,以對國家公園將產生認同感,將能使保育的理念更深植於民眾心中,且國家公園永續發展的結果,帶來的是全民的利益分享。

國家公園的陸蟹保育地區,申請旅館開發破壞棲地,還能夠更深植保育觀念給民眾,這種天才文句,還真是天才到底。

image

目前社區旁僅剩3公頃多的陸蟹棲地,根據朱玉璽老師調查,「初步觀察每平方公尺範圍可發現超過10個以上的蟹洞,種類包括奧氏後相手蟹、凶狠圓軸蟹、毛足圓盤蟹、中型仿相手蟹與字紋弓蟹。」這塊最後棲地一旦開發,陸蟹那管什麼綠建築、環保旅館,一旦工程進行,噪音、震動,污水,加上棲地毀壞,陸蟹不是逃,就是等死,那一隻還想留著當保育樣板。

這種破壞物種棲地的開發,違背國家公園設立目地,還能闊言深植保育,推展永續,真是鬼扯的開發目的。

更惱人是VILLA樂園建立,蓋的濱海游泳池緊臨沙灘,到時私人佔用,公共財產又成私人利益。

image

後灣居民很氣,很多居民沒有賣地獲益,更多居民希望能和沙灘、陸蟹,一起共生,以保育生態追求共榮的未來。

如今財團一來,政府放縱,忘了保育,忘了社區,就只是想賣地開發,多添點國庫財力。

後灣忍無可忍,毀了一半沙灘,趕了一次陸蟹,僅剩的珍貴區域,又再一次吃乾抹盡,一點不留,全吞到財團肚裡。財團想發財,別破壞國土保育,別搶走社區願景,都市豪宅炒不夠,還搶到濱海蓋VILLA,台灣不是只有富豪要活!

後灣最近要發出尋寶啟事,找找即將失去的沙灘、陸蟹,也找找那一本「人民要保育,財團可破壞」的歷史舊帳。

寶貝不見了,後灣傷心著!大家請關心,幫忙找找看,寶貝怎麼不見了?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

另一種「藝術的社會參與」

好幾次我想著,當初選擇離開辦公冷氣房往偏鄉移動的狀態,感慨這領域的同好似乎很少數,相關資源的關注也比較缺乏,但支撐推進的動力是看見夥伴們在互動過程建立信任…

合作夥伴關係

七月初的豔陽,火燙燙的直射在小林組合屋的每個角落,讓人難耐這酷夏的極端溫度。我趕在純用即將在小林駐村告一段落的前幾天,去看看他的近況。遇見一位來自大陸廣州美術學院畢業的藝術家,當他知道純用在駐村期間的行動之後,很不解的問起為什麼藝術創作要面對複雜的社區議題?純用笑笑的請我回應,我順口說出:「藝術的社會參與」,同時帶出台灣這十幾年社區營造脈絡的基礎。

我和純用曾經參與「2006-2008嘉義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藝術進入社區的經驗,因此可以很熟悉的掌握這樣的操作模式,不過,對於藝術進入災區的經驗,以這次由旗美社大主持的藝術駐村計畫的彼此來說都是第一次的嘗試和實驗。

「高雄旗美社大」、藝術家和社區/群是這次行動中緊密的合作夥伴關係,在進行駐村的中後期,社大承接起文建會和高雄縣政府「八八風災在地組織社區重建人力支持計畫」輔導團的角色,而這次三個(荖濃社區發展協會、小林社區發展協會、甲仙鄉愛鄉協會)參與藝術駐村的社區/群組織也都有相關的人力在今年重建人力支持計畫裡;於是,社大在這次藝術駐村行動中從原先想在災區開課,到以藝術駐村為調整課程的操作模式,再發展為在地重建工作輔導角色的延伸,藝術家和社大和社區/群也在這樣的延伸平台裡創造出更多深刻的對話和內容。

經驗知識的看見

「旗美社大莫拉克社區重建站」的工作者小小在六月底請我和這次社區重建人力支持計畫的工作者們進行第一次的共學團體,小小告訴我這次的課程目標先是認識彼此和抒發情緒,課後我們對話,其實某種程度也反映著她的狀態,工作者也需要抒壓的管道。

我透過這次機會看見了三個駐村藝術社區夥伴之外的其他工作者,其中包含另我印象深刻的社區重建工作新手—阿娟。在經過劇場遊戲暖身和雕像練習的過程之後,陸續聽見夥伴們這陣子的工作狀態和心情。當阿娟表達出災後從外地回鄉做社區重建工作的種種壓力時,眼淚不禁流下,一旁夥伴們相互鼓勵著。

對一個從未接觸過社區工作的年輕人獨自面對著災難過後的種種複雜情境,在沒有學習對象的陪伴之下,曾一度想要放棄這工作,後來,她因緣際會到另一個社區繼續工作時,從文史資料裡看見「甲仙埔事件」其中一位竟是她的阿祖,追溯之下才知道這社區有一些人和她是親戚關係,阿娟並不住在這個社區,從開始不知道如何切入的無助,到她說可以先拜訪這些親戚,我聽見她嘗試尋找進入社區工作的位置和方法。

我特別回應她的例子,告訴夥伴們很多年輕人處在跟自己生長土地疏離、斷裂和尋求身份認同的狀態裡,很重要的是阿娟的自覺意識,這經驗的啟發是連結她重新看待人和土地的關係,自我的歷史感於是漸漸清晰、立體。

我自己的學習歷程也曾斷裂、模糊、扁平…都是要經過無數次的跌跌撞撞,慢慢看懂脈絡、結構之後,逐漸長出獨立思考和面對問題的能力。穿過問題,看見阿娟的生命經驗脈絡,拉開看事情的視野,就比較不會被侷限在個人的問題。似乎,我們的教育很少貼近真實的自我生命探尋。

這次藝術駐村的社區/群工作夥伴中有多位年輕,更多是因為災後而剛接觸社區重建工作的高壓狀態,當他/她們的組織運作和學習對象(組織者)並不成熟時,藝術進入社區公共性的創造,不論是以心靈陪伴或是組織/社區再造等為目的,過程中一旦看見自我/他者的衝突或阻礙時,藝術家如何透過藝術促進對話?如何將個別的困境轉換為集體的解放?如何創造互為主體的過程?藝術家的養成又需具備什麼?

當我聽見、看見駐村在小林組合屋的純用倍感無力於重建協會工作者不夠積極的狀態時,一方面理解他處在現實複雜又相較其他二個社區條件更不穩定的小林組合屋;另一方面從他的限制狀態裡,促使我思考著在災後的重建情境裡如何協助彼此增能。

990908shopiy-450.jpg

在陪伴甲仙愛鄉協會時,透過各種互動的遊戲,讓工作伙伴之間的放開自己,彼此間情感也愈加緊密。對話性創作的練

對人有興趣、有溝通的能力、能和社區/群搏感情,全面性的關照和跨領域學習等特質,或許還包括對人類、社會、心理、環境、社區/群組織工作等等有興趣和敏感度的藝術家,這樣的人才好像不是一般藝術教育養成的內容,我自己曾在學院內接受的藝術教育(視覺藝術)就不重視這些學習。

我是等到進入職場,很幸運的在一個以社會福利/工作為背景的環境裡從事融入藝術的教育工作;尤其是1993年接觸了「民眾劇場」之後,它強調「對話」、「過程」和「培力」的實踐方法,一種貼近民眾日常生活、運用民眾熟悉的語言引導議題的討論,進行社會性的藝術表達。它是啟發我從較封閉式的視覺創作跨越到必須和人互動密切的戲劇創作領域,這跨越也將學習的觸角延伸到紀錄片、舞蹈治療、原住民基層組織參與等等。

我的工作角色也從畫廊職員、兒童畫老師跨越到藝術行政、輔導諮商社工、劇團團長、社區劇場老師等;這一段從私人企業到公部門再轉換到民間社團的歷練,背後緊緊連結著自我內在生命歷程的辨識,也是為什麼選擇往這條阻力很大的路徑行走的信念吧!

駐村行動的初期,四月的每星期二傍晚,我獨自一人開著車從甲仙往荖濃,在荖濃的夥伴—雨君、慧英和正一,她/他們都是第一次參與藝術駐村,因此我需要在旁陪伴和瞭解,更重要的是每堂課後我們的討論學習。回想這一段近半小時的山路因為風水災後造成多處路面塌陷,沿路最常看見的標示牌是「路基塌陷、請小心駕駛」!

好幾次我在車上心裡想著,當初選擇離開辦公冷氣房往偏鄉移動的狀態,感慨這領域的同好似乎很少數,相關資源的關注也比較缺乏,有時身心俱疲時也會希望獲得平衡的對待。更多時候支撐自己繼續推進的動力是看見工作/社區夥伴們在互動學習的過程建立信任關係、學習傾聽和同理,共同營造開放對話的空間,開啟另一種看世界的角度。

或許當組織運作的成員們彼此之間從隱而不談到開放對話,進而帶動更深化的工作內涵時,工作者體認到工作價值而產生新的意義時,這對彼此來說也另一種心靈療癒吧!尤其在環境從破壞到復原的這段過程。這次藝術陪伴的三個社區/群受災程度不同,組織屬性也不同,卻都是在災後吸納較多資源嘗試進行重建工作。所以,駐村的藝術家無法對來參與藝術行為/課程的夥伴其所屬的組織運作狀態視而不見。更甚者,藝術家和社大在每月一次的聚會對話中討論最多的是各社區/群組織裡的工作者的狀態。

我在陪伴「甲仙鄉愛鄉協會」夥伴們的駐村期間,最常做的是和夥伴們之間進行「提問」和「對話」。這模式從以每星期一次的藝術課堂內延伸到課堂外,再從課堂外轉換到課堂內,來回辨識,試圖創造一個可以疏通、可以對話的空間。

那是在課堂外,我觀察到夥伴之間的工作狀態常常「卡住」,甚至是影響到整體運作的細緻度時,我會試著和工作者聊聊他/她的狀態,再從對話裡徵詢是否想調整目前的處境,帶著這樣的背景進入藝術的創造性場域,很多時候這些「卡住」、「不順暢」的氣流和能量,因為有了對話,慢慢被疏通、被理解,而產生新的詮釋。帶著這新的理解回到工作現場幫助彼此再繼續往前推進,來來回回、交錯併陳。

當一張張由每位夥伴繪製出心目中的組織/社區意象、當一個個透過敲打物件產生出各自節奏又需創作出集體共鳴的聲音、當一具具身體放鬆自在的即興呈現創意性的展演時….,他/她們正透過藝術性的元素,激發想像力,練習自信的表達、練習傾聽和同理、練習欣賞異與同,練習意識的覺察…,其實,我也正和他/她們一起共學、共舞!

2010年新埔義民祭在關西(2)

時代改變,祭典也有很多變化,今年看到環保概念的神豬,踩街時出現的電音三太子,還大跳sorry sorry熱門舞曲呢…

編按:本文為2010年新埔義民大典,今年由關西鎮輪值舉辦,下次再輪值為15年後,十分難得。作者全程完整記錄,因篇幅較長,分成兩文,閱讀(1)請點選這裡。

————————————————————————————————————–

農曆七月十八

晚間由法師們為大士爺舉行開光儀式,通常這部分較少人拍攝,人們對大士爺總是存著敬畏之心,但筆者因為使命感驅使,所以還是去記錄了這一切過程。

記得小時候筆者七月中元祭最害怕到廟門口看到那高聳舌頭卻伸得好長好長的大士爺,甚至大人們還用牠來恐嚇小孩說:假如你不乖牠就會把你抓走,把幼小的我嚇得躲在大人後面吵著要回家,甚至還做噩夢呢!!

990904shoho-450.jpg

12開光儀式

農曆七月十九

下午放水燈,是義民祭重要活動之一,放水燈的目的據說是為了讓水陸的好兄弟也能前來享用一年一次的盛宴,早期水燈的底座是用香蕉樹的梗做為支架,現 在大都改用竹筒或保力龍(有點不環保)取代,這次主辦單位倒是全部採用竹筒,每個水燈上面都會寫著祭拜者姓名,放水燈時每個人總會心裡默默祈禱著自己釋放 的水燈能順利漂得越遠越好(據說能保佑平安順利),釋放後的水燈可別把它撿回家唷,聽說會帶來厄運的。

13放水燈

放完水燈關西各里的花鼓車隊正浩浩蕩蕩的回到關西鎮上,展開晚上踩街遊行活動,車隊走遍每一條大街小巷,好久沒見到如此熱鬧場面了,當晚全鎮除了鞭炮聲,車聲,歡笑聲外,到處充滿五光十色炫麗的燈光,好不熱鬧。

筆者也騎著摩托車跟著車隊跑,等遊行隊伍結束時,筆者工作還沒了呢!子時一到,大豬公即將被宰殺,那些殺大豬公的師父們必須徹夜未眠的把神豬整裝好準備明天載到義民廟前祭拜,殺大豬過程筆者雖有紀錄影像,但礙於血腥雖已轉為黑白處理,但還是不在此刊出。

14關西踩街

15關西踩街

農曆七月二十

義民祭達到最高潮,數萬人當天湧入新埔義民廟前廣場,當天除了有神豬及神羊互別苗頭,每個爐主無不用盡心思裝扮自己的神豬、神羊棚架,為的就是吸引遊客的目光,每條神豬、神羊在此爭奇鬥艷,棚架上及神豬身上五彩繽紛,裝扮的好炫麗,

廟前廣場熱鬧滾滾,廟裡也正忙碌著為得獎神豬、神羊主人們頒發獎狀及獎金中,參觀的民眾除了觀賞到大神豬以外,廟方也貼心的為大家準備好吃的糖飯, 讓每人吃了保平安,還有電子花車女郎為民眾帶勁歌熱舞表演,獻午供直到下午兩點多各爐主才把神豬神羊載回關西自家門口準備晚上的普渡祭拜。

16頒獎

17獻午供

18大豬回關西

二十晚上關西輪庄地區家家戶戶都準備了豐盛的普渡供品,祭拜好兄弟,筆者還看到了好多創意神豬,有用糯米飯做成的神豬(下圖左)外還有其他如:麵線、白米等等,除了不失誠意外又有環保、不殺生概念,值得推廣,當晚普渡直到晚上10:30才陸續收孤,結束祭拜儀式。

19環保豬公

農曆七月二十二

義民爺即將回到新埔義民廟安奉,早上七點奉飯結束後,八點半準時將義民爺鑾駕過火、上轎,上百部花鼓隊、車隊用最虔誠又依依不捨的心,恭送義民爺回 駕,關西15大里輪庄將告一段落,並將印信交給明年輪庄的大茅埔長者,完成長達一年籌備、進行的客家人大事───新埔義民祭大典.

20恭送義民爺回義民廟

21義民爺車隊

22順利把義民爺送回並拍團體照

23移交印信給明年輪值儀式

後記:

筆者六年前學習拍照,才深深體會到義民廟祭典的重要性,所以花了三年時間去紀錄義民節這個活動,但至今還有很多畫面未能拍齊,是作者感到遺憾的地方,不過三年來筆者發現每年都有不同的畫面,隨著時代不同,民眾生活方式及想法的改變等等,所以有些祭拜方式也會有些變動,

就如今年筆者看到了環保概念的神豬,神羊或是踩街時出現的電音三太子,還大跳sorry sorry 以及no bady熱門舞曲呢!! 讓俗稱鬼月的七月中元祭不再令人毛骨悚然,整個祭典在活潑又歡樂的氣氛下畫下句點,中元祭(關西輪值),我們十五年後再見了!!

感謝為這次祭典所付出的所有工作人員,您們辛苦了,筆者才疏學淺,若有紀錄不對之處,還請批評指教!

徐美菊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first9991

竹林×基隆×西班牙

去年八八風災期間,畫家王傑背了畫架悄悄來到林邊,畫下了他對林邊這片土地的愛。後來,竹林社區志工梅小姐鼓起勇氣造訪老師位於基隆廟口的畫室…

【 前言 】

「去年八八風災期間,畫家王傑一個人背了畫架悄悄來到林邊,用畫筆畫下了他對林邊這片土地的愛。

竹林社區志工梅小姐參觀了王傑老師於台北市Lu Lu Space的公益個展後,鼓起勇氣造訪老師位於基隆廟口的畫室,並提供了林邊竹林村的歷史建物的照片,希望邀約老師從旁協助竹林村的藝文重建計畫;以藝術家、遊子的眼光來看竹林。藉著舉辦親子講座及速寫教學體驗的方式,喚起鄉親從新的角度眼光來欣賞自己的家鄉,甚至在頹廢傾倒的紅磚牆中找到對歷史人文價值的重視。」

就在八八屆滿週年之時,王老師再度背起畫架來到屏東縣林邊鄉竹林村,竹林社區也舉辦一系列活動。福熊參與了其中的【畫家行腳。從心話竹林】親子美藝座談,以下是福熊在林邊鄉竹林國小視聽教室的觀察。

————————————————————————————

bamboo1.jpg

二點二十三分

講座尚未開始,福熊提早到。會場中有兩群婆婆媽媽,其音量使得空曠的視聽教室顯得格外熱鬧。一群展開前置工作,身分應該是主辦單位會員與志工,張貼字卡,佈置會場,測試麥克風,將電腦與投影機裝設好;另一群大概是當地居民或是鄰近地區的愛好繪畫者,帶著小孩(年齡是幼稚園與小學階段),坐在座椅前排,交頭接耳閒聊。

bamboo2.jpg

兩點四十五分

王傑老師尚未入場,主持人向大家說明注意事項。除了提醒需將手機轉震動,以及維持聽講基本禮節之外,也趁機與學員套招,以防自由發問時間,尷尬冷場。

bamboo3.jpg

三點零分

王老師在掌聲中入場,表情似乎是受到熱烈的掌聲驚嚇,但隨即恢復正常。他表示前幾天先南下,對於南部人的熱情留下深刻印象。在竹林村畫老房子時,被一位老婆婆質問:「你來這邊做什麼?」語氣頗嚴厲,但經一番解釋之後,反倒開始親切地閒話家常。阿嬤不僅招呼他入屋內坐,還端出茶水和肉粽請客,甚至逐一介紹屋內房間,沒半點防人心腸。

bamboo4.jpg

三點七分

結束開場白,王傑老師開始分享他在西班牙留學時期所畫的寫生作品。由於身處異國,眼中所見景物格外有特殊情調,課餘以增加回憶為由,轉換成觀光客身分,帶著筆、畫紙、水彩顏料,駕著福斯1000CC雙門舊汽車,到處寫生玩耍。

以巴賽隆納為核心,幾個小時的車程為範圍,足跡遍及戰爭時被法國掠奪一空的修道院、達利故鄉的海邊、高第早期建築作品、西班牙前首都托雷多、近庇里牛斯山的艾藍山谷……等。晚間則睡在車上或帳篷裡,某晚借古堡草坪搭蓬,隔天鄰近老先生問他深夜泰瑞莎是否來找他,王老師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詳細一問,原來泰瑞莎是當地赫赫有名的女鬼啊!

王老師的作品內容多以建築為主,比例準確,光影對比強烈,連石砌質感也表現清楚,觀察力可謂敏銳。主體與點景分布之勻稱,色彩之調和,有如一盤豐盛的西班牙海鮮燉飯,色香味俱全。

bamboo5.jpg

三點四十五分

學成歸國,回到基隆家鄉,王老師還是保持著寫生習慣,作為自己認識這城市的功課。尋訪山巒上眾多砲台,雖然交通不便,但風景清幽美麗,可遠眺基隆港。中元祭遠近馳名,除了普渡本土好兄弟,基隆市政府還派員到法國公墓,以法國麵包和紅酒慰孤魂。試著以歐式海圖風格,將基隆早期歷史用圖像記錄下來,包括想像復原西班牙人曾在和平島所築的聖薩爾瓦多城。

除了歐風遺跡,王老師也記錄民間歷史影像、在地庶民生活百業,例如:金紙行、售貨推車、小吃店、青草街、夜市、美術社…..等。感於時間流逝、社會變遷,那些古老行業及舊生活方式,若不保存很快就消失了。其間的心理轉變是因為曾登上某廟宇後殿,驚艷於繽紛華麗的交趾陶與剪黏,根本不輸給外國的工藝表現。這重要的視覺衝擊,啟發他以後要為當代的圖像記錄工作盡份心力。

bamboo6.jpg

四點二十分

中場休息後,下半場是王老師的現場教學時間。題目是藏寶箱,以一層層摺紙方式,隱藏預先設計的圖案,讓觀者逐層打開,並獲得驚喜。

做法是首先將紙打橫,彎成S型,忽略中間重疊部份,使左右兩端呈相同面積,微調確定位置之後,壓平折線。接著運用同方式,兩手執上下兩端,將紙彎成S型,由於已經重疊過一次,紙張較厚,需用力些。折好紙後,在最外端畫上箱子,第二層為寶物,最內層畫出守護寶藏者,可能是海盜、猛獸、鬼怪之類的。

bamboo7.jpg

五點八分

福熊已經完成指定作業,到處觀察小朋友的作畫情形。有的撐頭苦思,想法枯竭,有的振筆急畫,胸有成竹,有的愁眉苦臉,呈半放棄狀態,經由家長代筆完成主架構之後,才勉強接手。

綜觀全場,寶物部份五花八門,金銀財寶是基本款,還有棒棒糖、花朵、蝴蝶、寵物,超乎常理的大樹、汽車、橋樑、地下室,相當生活化且想像力豐富啊!甚至有人欲蓋彌彰地在箱上標明「請勿打開」字樣,或者在箱內加註「勿貪」警語,警世勸善意味濃厚,竹林的孩子真是純真動人!

bamboo8.jpg

六點二分

抽樣上台分享優秀作品之後,終於到了放飯時間。海產飯湯料多味美,對我來說是既熟悉不過了,但王老師表示第一次嘗試,覺得口味新鮮。台灣這小小海島擁有多元的飲食文化,只要細心探索覺察,就能發展出地方特色呀!

bamboo9.jpg

六點十八分

分送餐點完畢,主持人邀請志工媽媽們列隊接受大夥兒鼓掌致謝,她們當天前就來打掃環境,擦拭桌椅,民眾食用結束隨即收拾餐具,種種細節不勝枚舉,樣樣充滿了女性特有的貼心與細膩。有一些並不是竹林村當地人,而是來自東港、新埤、南州等鄰近鄉鎮,不分彼此,共同為地方付出,令人感動!

感想:相較於北部,在屏東縣類似的藝文講座真的很少,遠離屏東市區到鄉下,則少之又少。主辦單位願意辦大型活動,除了勇氣,還需要理想支撐。會後與發起人梅小姐聊了一下,除了此次活動,協會以後還會辦影像記錄班、老照片展、耆老訪談、社區劇場等一系列凝聚社區向心力、培養志工能力的課程。福熊希望他們的學習活力能夠好好維持下去,苗木們繼續茁壯拓展成一大片蓊鬱的「竹林」。

————————————————————————————

【相關連結】

屏東縣林邊鄉竹林社區發展協會
地址:屏東縣林邊鄉竹林村中興路1~4號 (阮氏宗祠對面)
電話:08-875-7632 、 0982-765-159  張瑞鳳 小姐

廟口畫室
地址:基隆市仁三路11-3號2樓
電話:02-2423-7877
負責人:王傑
部落格: 「王傑的繪畫天堂

猴硐煤礦博物園區開園社區活動側記(2)活動執行與效益評估(下)

課程執行單位展示印製完成之識別貼紙-戴著礦工帽、拿著電鑽的小猴子搭配「猴硐」及「煤礦」等文字,大家都有一種很振奮的感覺…

編按:本文為「猴硐煤礦博物園區開園社區活動」系列文章,閱讀「猴硐煤礦博物園區開園社區活動側記─活動執行與效益評估」(上)請點選這裡,閱讀系列前文,請見文末連結。

第一天開園社區活動

雖然北縣觀光局所主辦之開園活動要到7月24日下午才會正式展開,不過,課程執行單位及部分社區居民卻早在7月23日就開始陸續進行準備;特別的 是,當課程執行單位展示印製完成之識別貼紙-戴著礦工帽、拿著電鑽的小猴子搭配「猴硐」及「煤礦」等文字,大家都有一種很振奮的感覺,果不其然,這些貼紙 在接下來的兩天活動中,也成為詢問度很高的熱門品,許多人得知是非賣品,也紛紛提出各種以物易物的提議,成為開園社區活動的有趣插曲。

因課程執行單位已將主要「揪團」遊程活動移到次日,因此,開園日當天的重頭戲就落到製做飯糰的社區媽媽身上-為了精準掌握五穀米的比例與份量,7月 23日晚上就開始秤重、分包、泡水、封口、置入冰箱冷藏;隔天一早陳麗如老師就帶著得力助手來到黑金藝文工作室,協助白純阿姨準備待會兒要使用的五穀米; 約莫同時,辜昭傑先生與友人也再度風塵僕僕趕來社區,除瞭解居民對於貼紙的反應,也臨危受命協助繪製社區攤位所需要的展示看版。

時間繼續往下走,媽媽廚房的成員們陸續帶著各自準備的餡料來到黑金藝文工作室;等到五穀米煮熟、攪拌均勻、倒入木桶,就開始包製飯糰的階段;跟前2次試做不同的是,此次飯糰是要販售給參加開園活動的外來訪客,因此,陳老師特別提醒大家要控制每個飯糰的重量與造型;

一開始,眾人圍住放滿食物的方桌,不知如何分工與合作,有點手忙腳亂,但是,沒多久,大家就理出頭緒:先由前頭的陳素真小姐負責控制飯量,中間兩側 的陳吳應、簡寶月、余小玉等阿姨們將餡料包入飯糰,並裝入耐熱袋內,最後由潘羿秀小姐灑上白芝麻後加以整形,筆者則以圓形小貼紙封住袋口,並進行數量清點 與進度管控。

圖02圖03
製做「煤時間飯糰」的4個階段:準備五榖米(上左圖)、包入內餡(上右圖)、整形及包裝(下左圖)、貼上可愛的猴子貼紙(下右圖)
圖04圖05

隨著時間越來越接近中午,飯糰製做的速度也逐漸加快,當眾人把原先規劃之飯糰數量分批、如數交付給攤位工作人員後,大家終於可以卸下緊張的壓力,稍 微鬆一口氣;因為已是中午用餐時間,突然有人提問:啊!飯糰都已送出,那大家要吃什麼呢?還好早上有一鍋五穀米因有焦味,被陳老師禁止使用,所以,大家就 拿著不合格的五穀米開始包製起自己要吃的午餐。

當製做飯糰的工作暫告一段落,媽媽廚房的夥伴們也紛紛回家休息,或到園區參加其他開園活動;原本擔心因為交通管制而引發之居民抗爭似乎並未發生,不過,園區內之主要區域就像一個臨時性的大型遊樂場,帳棚、舞台、攤販、流動廁所,以及各種食物的氣味充斥其間。

圖06
李宗桂局長前來關心社區攤位狀況,並貼上社區的識別形象貼紙

至於社區攤位部分,一開始,「煤時間飯糰」並未得到太多注目,因此,工作人員喊出:「買『煤時間飯糰』」就送『礦工茶』」的促銷方案,終於吸引第1 對母子前來攤位參觀,並完成首筆交易,接下來社區飯糰的名號就逐漸傳遞出去,每個30元的飯糰很快就全數銷售一空,當媽媽廚房的夥伴們得知這個訊息,莫不 感到十分振奮,也對自己的努力感到相當欣慰與驕傲。

時間來到下午,自然組導覽遊程及石膏葉拓DIY等活動也依序展開。相較於7月25日之人文組遊程,自然組的反應似乎沒有那麼熱烈,最後僅有7人報 名,實際只有5人參加-可能是因為「自然文化」之主標題與一般人對於猴硐的概念與印象落差較大;此外,考量自然組遊程跨越光復里、猴硐里及弓橋里,範圍屬 性較為複雜,因此,協調蔡淑惠小姐支援光復里及猴硐里的遊程路段,陳清課先生則在舊猴硐國小進行等候與交接,接續介紹鐘萼木復育園區,並執行石膏葉拓之 DIY活動。

圖07
遊客現場報名參加石膏葉拓之DIY體驗活動

相較於自然組遊程先行認識猴硐地區之生態特色,再於特定人造環境進行植物觀察與採集,最後透過葉拓活動留下對於猴硐自然資源之認知與回憶,社區攤位 之DIY活動,則缺乏諸此脈絡串連,外來訪客也較難理解為何規劃、設計此項活動內容;為提高DIY活動對於遊客的吸引力,將原本訂價100元的活動改為 50元就可實際體驗,此外,也透過現場示範操作,讓遊逛攤位的遊客,瞭解DIY之實際執行方式與流程,也開始吸引家長帶領年幼的小孩前來參加,進而擴大參 與、漸入佳境。

圖08
於運煤橋上燃放之燦爛煙火為開園活動掀起高潮

伴隨夜暮逐漸低垂,第2批「煤時間飯糰」再度銷售一空;開園活動也在運煤橋之螢光舞龍表演及煙火施放中邁向最高潮,最後在露天電影放映後劃下終點。

第2天開園社區活動

曇花一現之開園活動雖已結束,社區攤位展示及人文組遊程活動仍於次日繼續進行。

有關媽媽廚房部分,相較於第1天的不熟悉與磨合,第2天雖有部分人員更替,但是,整體運作要比第1天順利許多;不過,因為要準備人文組全日遊程之午 餐飯糰,又要提供給攤位販售,再加上陸續有訪客洽詢購買,造成數量統計與管制上有點混亂;另延續第1天「煤時間飯糰」的超人氣,第2天仍受到熱烈歡迎,預 訂提供給攤位販售的飯糰很快就銷售一空,因此,媽媽廚房的夥伴們只好緊急追加數量,以能滿足實際需求。

圖09
蔡銀寶先生回到社區準備為參加「揪團」活動的訪客解說本鑛之坑內外作業情形

至於「揪團」活動部分,期待已久的人文組遊程終於正式登場,相較於自然組的冷清,人文組之全日遊程一開始就相當熱門,詢問頻率及報名速度一直位居3項遊程之冠。

人文組之2項遊程皆以猴硐車站作為起訖點進行規劃,以步行方式實地認識與體驗基隆河兩岸之重要煤礦遺產,並同步感受在地性之常民生活文化;不同的 是,因應時間長短的不同,後者取消往返復興鑛的路線,另也沒有定點耆老解說及午餐(含休息);最後分別有16人及9人報名參加人文組之全日及半日遊程,突 顯社會大眾之休閒旅遊需求正在悄悄改變中:時間更長、內容更豐富、更精采,即便費用高一些,反而更具誘因及吸引力。

在導覽員之安排上,人文組之全日遊程因需要與耆老們相互搭配,並協調中午用餐相關事宜,最後由曾經從事旅遊業之蔡淑惠小姐來擔任,另安排陳基門先 生、蔡銀寶先生、倪合興先生、陳清標先生等具備豐富礦業工作及在地生活經驗之社區耆老,分於內店仔入口處、本鑛坑口、內寮仔礦工宿舍、復興鑛坑口等地等 候,針對親身經驗與實務工作經驗進行分享,並與導覽員進行分工與互補;

半日遊部分,因路程長度與全日遊程相差不遠,但時間卻相對較短,故安排收集大量與猴硐及煤礦相關簡報資料,並具備豐富礦業工作經驗之柯茂林先生擔任導覽員,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猴硐地區資源特色,以及煤礦產業之運作情形。

由於人文組2項遊程結束後,皆會回到猴硐站前之社區攤位進行石膏葉拓之DIY活動,與開園日採取現場報名之零星、分散狀況不同,因此,需要更多工作 人員同時進行示範及協助製做;另參加「揪團」人員以成年人居多,此與開園日以家庭及小朋友報名參加之情形有所差異-不同的狀況,再加上瞬間湧現之大量製作 需求,差點讓攤位工作人員招架不住,所幸在課程執行團隊與社區居民之共同努力下順利完成。

開園社區活動之檢討與評估

配合猴硐煤礦博物園區開園日之社區活動,終於圓滿落幕、劃上句點,相較於過往之社區活動,或許並無過於突出及突破之處,但是,卻有幾項與過往不同的特點:

(一) 透過以社區為主體之滾動式課程設計,改變過往制式化之人才培育模式,讓課程內容更貼近社區居民之真實需求。

(二) 經由主題課程之策劃與推動,成功吸引更多元之社區居民參與地方性公共事務,包括「餐飲診斷」課程所吸引之婆婆媽媽、姐姐妹妹,以及「導覽培訓」課程所鼓勵之社區耆老們,無論在數量或參與意願上,都有顯著的增長與提升。

(三) 無論「餐飲診斷」課程所研發之「煤時間飯糰」或「礦工茶」,以及「導覽培訓」課程所建立之導覽員與耆老的協力、分工模式,突顯惟有結合在地知識及生活文化才能創造地域發展之嶄新價值。

(四) 採取收費策略之成果展現,讓社區工作面對社會大眾的評價與反應,也讓原本偏重於社會服務之活動辦理,逐步邁向常態化之永續經營。

此次於制式化之開園活動,導入「揪團」遊程及攤位展售等社區活動,彰顯未來園區營運若能結合社區居民之投入及參與,將有助於突顯園區之環境資源價值,進而落實保育及活化之整合目標,並創造融合園區經營與社區發展之嶄新性運作模式。

(作者為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延伸閱讀:

猴硐煤礦博物園區開園社區活動側記(1)─前置人才培育課程(上)

猴硐煤礦博物園區開園社區活動側記(1)─前置人才培育課程(下)

猴硐煤礦博物園區開園社區活動側記(2)活動執行與效益評估(上)

對於社區居民而言,舉辦導覽活動已有許多實務經驗,多半也得到不錯的反應與回饋,但是,舉辦收費性之預約遊程則是首次,除為思考如何訂出…

編按:本文為「猴硐煤礦博物園區開園社區活動」系列文章,前文提及居民為迎接博物館開園,學習餐飲及導覽活動設計學習,本文為開園當日活動的執行與效益評估。因本文篇幅較長,切分上下刊登。閱讀系列前文,請見文末連結。

開園社區說明會

伴隨猴硐煤礦園區之預定開園日越來越逼近,有關開園活動之規劃內容及相關管制配合措施也必須與當地民眾進行協調與溝通,臺北縣政府觀光旅遊局(簡稱北縣觀光局)在2010年7月13日於瑞三介壽堂舉辦公開說明會,針對相關事項進行說明,並與居民進行意見交流。

該項會議一開始,先由臺北縣議員廖秀雄先生表達對於園區及開園計畫的相觀看法。接續由北縣觀光局李宗桂局長說明園區進度,並回應廖議員的建議:園區正在推動瑞三本坑安全設施工程,原本希望能在開園前完工,讓民眾有機會可以一窺坑內情景,可惜流標3次(已於7月13日決標)導致進度無法配合開園時程;廣受關注之瑞三選煤場的後續保存及再利用,仍由臺北縣政府委託學術單位研究中;目前正規劃製作大型立體模型,希望能讓遊客更容易理解煤礦產業的實際運作情形;至於運用鐵路沿線之舊鐵道及廢棄隧道興建自行車道的相關建議,也會積極瞭解、評估及推動。

圖01
余雅芳科長說明開園活動內容

在李局長的報告及回應後,接續由北縣觀光局行銷科余雅芳科長說明7月24日開園活動內容:

下午開始會有古早童玩市集、猴硐導覽服務、闖關遊戲及抽獎活動、街頭藝人表演、設置於第三停車場之主舞台表演活動等;晚上在運煤橋依序會有洪勝醒獅團之螢光舞龍表演、光雕啟用儀式及煙火施放活動等,最後將於主舞台周邊之露天空地放映電影「功夫熊貓」;有關展覽空間部分,除已正式開放之旅遊資訊中心、願景館、地質生態展示館、礦工紀念館,以及新近完成遊客資訊中心等,也將於柴油機車庫舉辦「幸福北縣‧感動久久─北縣之美暨猴硐風情攝影比賽得獎作品巡迴展」;

另為因應開園活動所可能湧入之大量人潮與車潮,園區於開園活動當日將進行交通管制,區域內只允許步行及居民機車通行,但是會有公車巡迴遊園,也有公務車及電動車接駁;為鼓勵居民參與開園活動,將於願景館週邊設置社區攤位,其中2個攤位將進行社區人才培育之成果展現,並將延長至7月25日。

余科長簡報結束後,現場開放讓社區居民提問,果不其然,開園活動之區域性交通管制,引發許多居民對於執行細節,以及可能造成民眾生活之不便利等進行詢問,甚至發生小小言語衝突;民眾也對開園活動規劃提出建議與需求,包括增設開園活動大氣球、提供紅燈籠於各家門口懸掛、取消「功夫熊貓」改放與礦業主題相關之「扶桑花女孩」等,皆因經費因素未獲接受;

其餘邀請猴硐里李政村先生吟唱漢詩、電動車接駁延續至開園活動次日、加強園區環境清潔及景點除草等,則獲李局長允諾立即辦理;另有關原瑞三大門燈座修復、擴充園區公共廁所分布及處量,以及新設園區景觀標誌-猴子拿「圓鍬」應改為拿「十字稿」等,亦獲李局長正面回應,並指示進行評估及處理。

開園社區活動前置準備工作

對於社區居民而言,由北縣觀光局策劃、推動之園區開園活動,並未跳脫常見之商業行銷思維,活動僅於開園日舉辦,宣示及宣傳意味相當濃厚;所幸北縣觀光局委託專業團體辦理之人才培育課程,配合於開園活動期間進行「導覽培訓」、「餐飲診斷」、「手創DIY」等3大主題課程之成果展現,以及由各里辦公室及社區發展協會負責之社區攤位,也讓部分居民對於開園活動增加些許之實質投入及參與感受。

有關「導覽培訓」成果展現部分,決定以7月10日之第3堂課程討論結果為基礎,推動自然組及人文組等2類導覽遊程;原訂於開園日舉辦之「揪團」活動,為避免與北縣觀光局之主要開園活動混淆、衝突,最後決定僅保留與目前主要園區範圍重疊較少之自然組遊程於開園日下午舉辦,人文組遊程則調整至次日舉辦,不過,除卻原先規劃之全日性遊程,則刪除耆老現地解說、午間用餐及參觀復興鑛等行程內容,新增於下午舉辦之半日遊程,希望能測試及瞭解社會大眾對於不同時程規劃之接受程度及反應情形;

另此次「揪團」活動是以付費方式進行思考與規劃,並因應時間長度及遊程內容之差異,設計不同收費標準(如表一),期盼藉此瞭解外來訪客對於遊程內容之需求性及滿意度,並評估由特殊性之專案計畫邁向常態執行與推動的可能性。

表一、開園社區「揪團」遊程活動內容

名稱 日期 時間 活動內容 收費
猴硐自然文化導覽體驗之旅 7/24 14:30-17:30 社區導覽、石膏葉拓DIY活動 200元
猴硐社區人文導覽體驗之旅 7/25 10:00-15:00 社區導覽、定點耆老解說、社區媽媽午餐、石膏葉拓DIY活動 400元
猴硐社區人文導覽體驗之旅 7/25 14:00-16:30 社區導覽、石膏葉拓DIY活動 200元

對於社區居民而言,舉辦導覽活動已有許多實務經驗,多半也得到不錯的反應與回饋,但是,舉辦收費性之預約遊程則是首次,除為思考如何訂出既能反應實際執行成本又能符合社會大眾需求之收費標準傷透腦筋外,如何安排合適性之導覽人員與定點解說耆老,也是一大考驗與挑戰;

受到籌備時程的限制,並無法在短期內培育及養成更多導覽解說人才,只能從過往已接受相關訓練,並有實際執行經驗之社區中壯輩人才進行篩選,加上北縣觀光局之開園活動及社區攤位展示也「搶走」許多寶貴人力,最後決定由長年自力進行鐘萼木復育工作之陳清課先生、返鄉創辦黑金藝文工作室之蔡淑惠小姐,以及具備豐富礦業實務工作經驗之柯茂琳先生分別負責自然組與人文組之全日、半日遊程;

比較令人意外的是,最後定案之耆考解說地點,因為只有內店仔、本鑛、內寮仔、復興鑛等4個重要資源點,但是,耆老們參與現地解說的意願,卻出奇的積極與踴躍,為了讓更多具備豐富在地生活與礦業工作經驗之社區耆老,有機會透過遊程設計與外來訪客進行面對面接觸,並提升遊程內容之真實性與臨場感,最後決定由陳基門先生、蔡銀寶先生、倪合興先生、陳清標先生分別擔任上述4個地點之定點解說人員,並由導覽人員掌握執行進度、輔助協調與外來參與者之詢答及互動。

除卻移動性之導覽遊程,課程執行單位也規劃於固定性之社區攤位展示、販售「餐飲診斷」課程所研發之「煤時間飯糰」及「礦工茶」,並舉辦付費之石膏葉拓DIY體驗活動。

相較於解說工作,社區居民對於其餘2項工作就顯得較為陌生與不安,特別是媽媽廚房部分,因涉及包裹飯糰之五穀米,以及飯糰內之各種內餡之執行分工與合作介面,最後決定於黑金藝文工作室及白純阿姨家中烹煮五穀米,其餘內餡則由社區媽媽們各自於家中準備完畢後,再帶到黑金藝文工作室進行飯糰製做;

為了讓別出心裁之「煤時間飯糰」能在首度推出就讓人有耳目一心的感受,並強化攤位展示之視覺意象,課程執行單位特別在7月18日下午邀請成功打響信義酒莊品牌名號之南投縣信義鄉農會辜昭傑先生來到猴硐進行實地勘察,並與猴硐居民交流對於地方經營之寶貴經驗,最後與同行友人共同設計於開園社區活動黏貼於飯糰包裝袋及志工POLO衫之識別貼紙。

至於石膏葉拓DIY之體驗活動,為確認實際執行流程,課程執行單位在7月18日上午邀集攤位工作人員進行模擬演練;另因無法、也不鼓勵參與民眾任意採集樹葉,則決定要為參加人員預先準備數種具有地方特色又容易操作之葉片,也針對植物種類及葉片保鮮(濕)方法進行討論。

(閱讀下文,請點選這裡)

(作者為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延伸閱讀:

猴硐煤礦博物園區開園社區活動側記(1)─前置人才培育課程(上)

猴硐煤礦博物園區開園社區活動側記(1)─前置人才培育課程(下)

【黑潮書寫07】那要問原住民啊!

Pangcah熱情好客,參與豐年祭時,想在祭典時做些什麼嗎?想拍照、錄影、一起跳舞唱歌嗎?別忘了:先要問問在地的原住民!

每年七、八、九月,花東縱谷平原及海岸腹地處處傳來Pangcah(邦查、阿美族)的歌聲,兩個縣近三百個部落,此起彼落舉辦豐年祭(Malalikit、Malikoda、Ilisin、Kiloma’an);許多旅行社也趁勢推出「花蓮暑假八月豐年祭3天2夜之旅」、「花蓮海洋公園+花蓮豐年祭+秀姑巒溪泛舟之旅3日遊」之類的活動。Pangcah豐年祭儼然成為盛夏花東的聚焦點之一。

攝影、錄音須取得攝影證。嚴禁……

而今年花蓮縣的豐年祭有了一點不同,在屬於海岸阿美的豐濱鄉港口部落、貓公部落、及屬秀姑巒阿美的瑞穗鄉奇美部落,不約而同在會場入口處樹立起告示牌或帆布幕,內容大致為禁止拍照、錄影、錄音,或必須獲得部落同意才得拍照、錄影、錄音──這與過去開大門歡迎參觀、不禁止在場邊攝影的作風大相逕庭。

港口部落於7月20日最早立起牌子,隔天起即在Facebook上引發熱烈討論,鼓掌叫好的、反對的、有條件支持的,不同的想法竄流。

在奇美部落則做得最落實,攝錄影音者須與部落簽約遵守祭典的規矩和禁忌,才能取得攝影證;祭典過後並須於半年內將攝錄影音的「收獲」完整提供一份給部落,以充實位於部落內的阿美族文物館館藏。事實上,奇美在十多年前的部落會議就通過要寫「切結書」,要求參觀者不得任意攝影,且要將影像成果備份提供部落作為文化紀錄與傳承之用,是Pangcah最早實施此類措施的部落。

DSCF1996s-4
(上)奇美部落公告的遊客須知/陳雅芬攝(下)港口部落與貓公部落的告示牌(攝影/原住民電視台記者鄭志貴)
DSCF1996s-1 DSCF1996s-2

對於Pangcah這個「奇怪的」作為,反彈最大的大概是記者,有位記者憤慨地說,這和清末外國人的公園在門口掛個牌子寫上「禁止華人與狗進入」有什麼兩樣!記者認為他們去採訪,只不過是去工作,工作要求必須攝錄影,他們就做,有什麼不對?

也有少數想法不同的記者,一位原住民記者說,他在貓公部落看到『為尊重部落文化,禁止拍攝及攝影』的告示,本來想就離開好了,但回頭一想還是進去溝通一下,沒想到他的請求引發族人熱烈的討論,他覺得很高興,因為族人開始正視自己的文化主體性;另一位漢胞記者則表示予以尊重,她認為這和在美術館裡禁止攝影是同樣的道理,要尊重原創人、尊重傳統祭儀;而多數記者則在連串的討論中反思傳媒的影響力在原住民文化的傳播中的角色……。

觀看即權力

問了一個沒有機會到過豐年祭會場的朋友:你認為豐年祭時,外人適不適合在場邊拍照?他直截了當回答:那要去問原住民啊!

「相機即權力!」當你拿著相機、錄影(音)機(筆),你就是個掌握了詮釋權的有權者。在商業社會,這「權力」還不止於詮釋權,甚至包括金錢:有人拍攝了原住民祭儀,然後拿去出書、或把圖像賣出,版稅或賣的錢有沒有回歸部落作為文化復振或發展之用?或是送一些書本留給部落作為紀錄與傳承之用?

更甚者,曾有人到部落拍豐年祭,翌年回來拿著去年的相片要賣給族人一張500元!若是學者或學生,因為研究需求而在部落祭儀中攝錄影音,事後他們有否拿著研究成果回來解釋給族人聽?或是回去參加部落的豐年祭,看看當年的受訪者?

當然,我們不能忽略,在豐年祭會場中,有不少人是部落族人的朋友,年年儘可能「回來」參加豐年祭;也有記者是基於宣揚原住民文化的心意,而到會場認真拍攝。他們只能坐在會場邊硬梆梆的地上或階梯上,用傻瓜相機、手機攝錄功能,拍下一些畫素、構圖都不怎麼樣的畫面,讓自己在回憶時有圖片、影像可供紀念;

而有些記者,像公視、原視這些非營利性質的電視台,或是長年在花東地區跑新聞,對於祭典的禁忌、規矩已很熟悉的記者,他們或基於紀錄、或基於傳播,謹慎運用手中的攝錄機器,並且不去干擾祭儀的進行。

但就算我們手上沒拿攝錄機器,「觀看即權力」,透過機器的觀景窗觀看、或在場邊觀看,都是處於優位、擁有凝視的權力;「為什麼我們舉行我們的祭典時,有人在旁邊像在看戲?」「為什麼圈子中間是老人家的位子,那些觀光客要跑進來拍照?他們不怕神靈處罰嗎?」「為什麼跟他們講了不能跑進會場中間,他們就是不聽?」「為什麼觀光客那麼多、那麼吵?」

為什麼祭典中的原住民份該處於「被凝視」的被動、卑屈角色!

記得先問原住民

另一個值得思考的課題是:如果外人都不能去現場觀看、如果原住民祭典現場都不准攝錄影音,那麼,外人如何去瞭解原住民文化?即使過去的研究者或遊客紀錄了很多資料,在書籍、網路上輕易都可以找到;但文化是變遷著的,外人如何去瞭解變遷中的原住民文化?

也許「奇美部落豐年祭攝影、錄音規範」(見文末附圖)會是一個優質且審慎的起點。其中有規矩禁制、有回饋機制,讓攝錄影音者心有所戒,最好由此能改變「獵奇」的心態,改以誠懇的紀錄來攝錄影音,並透過回饋,與部落形成互惠關係。

一位在港口部落協助藝文營造工作多年的朋友說,今年因為有了「警告牌」,豐年祭的會場變得「很乾淨」。我想,她的意思是,沒有閒雜人等到處亂跑亂拍吧。

其實,Pangcah是熱情好客的,豐年祭也被形容為Pangcah的「過年」,但外人不能因此就忽視Pangcah及祭典的主體性與神聖性,該遵守的規範與禁忌就是該遵守,祭典以外的休息時間才是找朋友「過年」的時刻。

此外,在大多數部落的豐年祭時,婦女及小孩是禁止下場跳舞唱歌的(除了最後一天以外)。因此,我們不妨帶著空白的心,用身心靈體驗Pangcah的豐年祭歌舞,如果有不懂之處,可以請教一旁的部落婦女,她們會告訴你典故、什麼動作有什麼意義、隊伍為麼要這麼排、什麼時候可以倒水給男士解渴、情人之夜是什麼來頭……。

想看祭典嗎?想在祭典時做些什麼嗎?想拍照、想錄影、想一起跳舞唱歌嗎……?別忘了:先要問問在地的原住民!

DSCF2001s-3
奇美部落豐年祭攝影、錄音規範」合約書/陳雅芬攝

(閱讀更多「黑潮書寫」系列文章,請點選這裡)

兩次水災之後,有機新希望

甲仙以有機方式栽種新米,成果與銷量不但令外人驚艷,也引起本地農民的訝異。陳漢忠阿伯便篤定地表示:「雖然以前不相信,但未來若還有自己的田,我還是會用有機栽種的方式。」

100_1388-480.jpg

猶記去年八八水災襲擊台灣時,常可聽到老一輩台灣人驚呼:「這比八七水災還恐怖!」這兩個相隔恰巧五十年、同樣發生在八月上旬的颱風,在台灣人的字典裡,幾乎是重大水災的同義詞。但有多少台灣人—尤其是看天吃飯的農民—在一生中經歷過兩次水災的重擊?

兩次大型災害,見證社會變遷

甲仙的農民陳漢忠,就擁有這樣戲劇性的經歷。42年次的陳漢忠,原是苗栗人,六歲時,父親因為家中食指浩繁、田地不足,決定遷往南部開墾。不料兩年以後,定居甲仙鄉的陳家就遭遇了八七水災。

「八七水災沒有比這次慘啦,這次莫拉克比較慘。」陳漢忠笑著說,「那時候,我們家的田地也被沖毀,田地佈滿了石頭。是阿爸帶我們把石頭的縫隙填平、再鋪上泥土,才能重新種田的。」

1959年的八七水災,為全台灣帶來1000公釐以上的雨量,在二次戰後的台灣記錄上,其影響範圍與受災人數僅次於九二一地震與去年的莫拉克風災。 五十年前,政府對於甲仙地區的治理能力不如今日,甚至,在莫拉克風災當中肝腸寸斷的南橫公路,在當時也僅僅是一條日治時代留下的理蕃警備道「關山越嶺道」 而已,尚未修建成省道。

「那次沒有像今天有八八臨工啦、農地補償啦,都沒有,也沒有南橫公路啦!政府那時候也很窮,沒有錢,因為沒有南橫公路,也很難進來,所以不像今天有 那麼多的救災,但是有發麵粉補貼。」1950年代美援的麵粉,成為台灣政府救援災區的食糧首選,也是當時年幼的漢忠阿伯記憶中,政府唯一的災區救援政策。

「我還記得那時候往山裡的交通也全部中斷,一直等到乾水期,才在河底開路,用卡車載一些山裡面的樹薯出來賣。」兩次水災帶來同樣豐沛的雨量與慘重的災情,但這兩次災變之間跨越的半個世紀,恰巧是台灣戰後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即便是相似的災情,卻帶來了迥然不同的重建風景。

a0427095efcc
甲仙農友陳漢忠(攝影/蘇福男)

民間力量移轉:從巷口雜貨店到大型NGO

譬如,在九二一地震與莫拉克風災中,一直都扮演重要角色、甚至重要到足以引起爭議的非政府組織(NGO),當然也不存在於1959年的台灣。慈濟基 金會的前身,「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要遲至1966年才由證嚴法師在花蓮創立。在政府治理之力有未逮,民間NGO力量又尚未興起的八七水災重建工作中, 什麼樣的民間力量支持了五零年代的農民重新站起呢?

「外面那個錦昌商店,甲仙大橋一過來那間,你有看到嗎?」坐在甲仙大橋畔,陳漢忠阿伯指著市區主街對我說:「他們那間是客家人,當時借錢給大家重 建,我們半年去借一次週轉金,等到作物收成了再還就好。而厝邊隔壁也會用『換工』的方式來幫助彼此重建,若只有我們家,怎麼可能自己重建那個農地?」

在農村信用貸款尚未完全被國家收編的年代,由雜貨商店負擔的小額信用借款,與農村的人際互助網絡,是幫助陳漢忠一家在八七水災重建的重要支柱。

五十年之後,錦昌商店仍然站在甲仙大橋口,為過往行人提供補給與歇腳之處,但已經不再是莫拉克災後重建的要角。家中田地因為莫拉克風災流失,因而再次成為受災農民的陳漢忠,現在則申請勞委會的「八八臨工專案」,成為災後多元就業方案的一員。

有機重建,紮根站起

陳漢忠所申請的八八臨工,是甲仙鄉愛鄉協會的「有機新米」種植計畫。分散在楠仔仙溪畔的七分農地,是甲仙鄉愛鄉協會以災前便存在的「蔓花生家族」為 基礎,所作的有機稻米種植與實驗計畫,也是甲仙災後產業重建的計畫之一。陳漢忠以他豐富的農事智慧,與有機班的其他工作人員一同努力,成為大家最好的「師 傅」。

「我二十多年前有種過稻,後來因為收成不夠好,也有轉種香蕉、木瓜等等。但是以前國小時阮老父教我的知識,我都還記得。」陳漢忠如此說道。甲仙愛鄉 協會理事長陳敬忠也表示,在今年第一批有機米的栽種過程中,農民的在地智慧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像陳漢忠先生會製作非常多種類的趕鳥器,我們甚至特地請 安排一堂課,請他替甲仙國小的孩子們教學,孩子們都非常高興。」

提起這樣的教學過程,陳漢忠十分高興:「可以做人老師,當然歡喜!」但除了為人師表,他也從有機米的栽種過程中學到了許多知識:「我之前還不相信不用藥仔、不用化肥可以長出米來!想說那些蟲子,我們用藥都用不死,不用要怎麼可能?結果,欸,真的可以耶。」

100_1388
有機稻作的栽種是甲仙農民災後重建的方案之一,也代表了全新的嘗試與希望(攝影/何欣潔)

甲仙以有機方式栽種新米,成果與銷量不但令外人驚艷,也引起本地農民的訝異。陳漢忠阿伯便篤定地表示:「雖然以前不相信,但未來若還有自己的田,我還是會用有機栽種的方式。」

而他當前的希望,便是八八臨工專案不要因為風災熱潮過去,便貿然取消:「這兩次水災,都是天災啦,我們不能怪政府或任何人,可是很希望八八臨工可以繼續維持。」

訪問當天,陳漢忠方從田間歸來,以有機農法栽種的田地,已經播下了二期稻作,仍然需要他悉心與睿智的照顧,一句「田地就是要種東西的,不能放在那裏 讓它荒廢。」,道盡了他對農事的認真與執著。在莫拉克週年已過的此刻,經歷過兩次水災的農民,正以半個世紀前的在地智慧與互助精神為基底,輔助使用現代政 府的治理技術,摸索著重建的方向。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