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更積極的愛地球 台南社大[海廢監測] 行動教案分享

海灘廢棄物長期監測,簡單的說就是持續的去海邊撿垃圾,只是我們多了一個動作,將這些垃圾依使用來源做分類統計,經由長期紀錄,就可以發現一些問題,並尋求解決的方法。我們想要知道垃圾從哪裡來?是海上還是陸地?

編按:

台南社大參與「海灘廢棄物監測行動」,在行動中做教育的模式與經驗,十分引人注目。繼昨日刊出「100公尺的海岸,5873個塑膠袋」之後,今日刊出台南社大進行這項行動的分享與推廣教案,提供與教育或環境相關單位工作者,一起加入海灘廢棄物監測行動。

990101heratqixig-400.jpg
我們可以更積極的愛地球─花蓮搶救七星潭的行動藝術

讓大家知道環境的現況

一、記憶中的海洋

印象中海是藍色的,隨著波動有著白色的浪花,我們喜歡來到海邊光著腳在沙灘上奔跑,或是衝入海中撲向白色的浪花中,有時會循著螃蟹的足跡走,看看他到底要去哪裡?或是坐在沙灘上,在貝殼堆中尋找自己的最愛,或是望著遠方起伏的海面,期待會看到浮出水面的海豚,很多人會下水去游泳和玩水,也有不少人來這裡釣魚,傍晚的時候喜歡來到海邊看著夕陽晚霞,吹著海風給自己一點的寧靜,甚至幻想著明信片上國外的風景,有很多的風帆出現在水面上,沙灘上還會有很多的野生動物。

隨著年齡漸長,生活形態的轉變,不知不覺很少再到海岸邊,偶而去也只是在堤岸上,遠遠的看著海,我卻很少再下去沙灘,海~看起來還是那麼美好,你記憶中的海洋是怎樣?我們有多久沒有去海邊走走了?

二、來自國外的消息

關鍵字搜尋、網路資料搜尋、國外資料參考

有兩篇國外的報導,讓我印象深刻,心裡想真的嗎?

第一篇報導是海洋學研究船Alguita號的紀錄報導,他們在太平洋上發現來自世界各國超過三億噸的垃圾,已經形成巨大的垃圾流。

Alguita號的網站上記載的:我們找到看起來看起來像水母的塑膠袋和像塑膠袋的水母,區別這兩個變得越來越困難。

http://ship2shore.blogspot.com/2008/02/visualizing-quantity-of-plastic.html

第二篇報導是蕾貝卡.霍斯金(Rebecca Hosking)女士在太平洋上中途島環礁(Midway Atoll)海邊的一場哭泣。

她被滿目的死亡景象嚇壞了,成千上萬的死信天翁曝曬在艷陽下,從牠們爆裂的肚子裡,她看到殺死牠們的塑膠品:打火機、原子筆、玩具、刀叉、高夫爾球和牙刷。她試著搶救一隻小信天翁,沒想到牠卻狠狠啄了她的手臂,不久後便死在她懷中。她手臂上小疤痕至今仍在,「我當場崩潰痛哭,因為我知道牠為何如此。」她說:「那一天,我永遠無法忘記。」

http://www.messageinthewaves.com/xtras.php?clip=areeat.flv&preview=4&start=true (歐洲禁塑女鬥士 再挑戰淨灘 中國時報 2008.05.09)

真的是這樣嗎?來走一趟我們的海岸,認真看看海洋的現況,是像我們記憶中的樣子,還是已經完全變了樣?!

學習工作的方法

三、天使來叩門~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幾年前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開始參與國際淨灘活動(International Coastal Cleanup, ICC),由黑潮負責台灣對外的窗口,試圖瞭解垃圾隨洋流漂流到世界的情形。2004年夏天,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的泰迪來找我們,問我們要不要一起來參加?其實當時我們並不懂什麼是海灘廢棄物長期監測,怎麼做?人在哪?都不知道,所以呢就沒有任何的行動,其間我們也請教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他們在旗津海邊已經做了兩年,有很多的經驗。

很快的一年過去了,2005年夏天,泰迪又再打電話來問我們考慮的怎麼樣?這次當然就不好意思了,於是答應參加,但心裡頭還是有一個疑問,參與的人在哪裡?好多事要做,怎麼辦?一個星期後泰迪就從花蓮騎著機車來到了台南,真是令人感動啊!

我們經過討論,決定工作的方法,並現勘了台南市的二仁溪出海口、黃金海岸、鹽水溪出海口三處海灘,黃金海岸常有團體在淨灘所以就不考慮了,鹽水溪和二仁溪性質類似,後來我們選定二仁溪出海口,因為二仁溪太有名了,大家會比較知道,同時我們也想知道河流到底會帶來怎樣的垃圾?於是我們2005年10月先進行了室內的培訓,讓大家瞭解參與的方法、注意事項、國際間的做法及目的,行動於是展開。

四、海灘廢棄物長期監測是什麼?

當我們來到海邊時都會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就是好多好多的垃圾,但是到底是什麼垃圾?又是從哪裡來?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大家有否想過?

海灘廢棄物長期監測簡單的說就是持續的去海邊撿垃圾,只是我們多了一個動作,將這些垃圾依使用來源做分類統計,經由長期的紀錄,就可以發現一些問題,並尋求解決的方法。

我們想要知道垃圾從哪裡來?是海上來的?還是陸地上來的?是怎樣的行為產生的?如果找到來源,那是否可以制訂更好的辦法以解決問題?讓後段處理容易?如果後段處理做不好,那是否回到源頭去限制使用?或不要用?再不行就更改材質,換成會自然分解的材料。

五、跨出第一步(令人難忘的第一次)

2005年10月進行了室內培訓後,開始了第一次的監測活動,當大家來到海岸邊,只能用「不知如何是好」來形容,哪有什麼沙灘可言!因為沙灘上盡是垃圾!印象很深的是保麗龍、飲料杯、飲料玻璃瓶、藥用玻璃瓶(醫療廢棄物)等等,撿都撿不完,保麗龍粉碎的小球滿地都是,最後大家拿木片用刮的,好不容易才清出一片長約50公尺的沙灘,大家就沒有力氣了。

第一次活動我們發動很多人來參加,大家驚訝於海灘的現況,但到了第二次就只剩下環境志工10多人來,大概是第一次大家都怕到了。

學習人與人的相處

六、志工的參與

慢慢的我們有越來越多的志工固定來參與,也有很多志工是有空就會來,我們核心的成員也成立海廢社團,藉由社團讓大家有更多的向心力,同時也透過部落格累積及分享資料。我們將每個月活動的時間固定下來(例如每月第三週週日下午),讓其變成常態活動,讓大家覺得每個月一次,一次三小時,我們都可以為地球做點事。

我們的成員有家庭主婦、老師、糕餅師傅、小企業老闆娘、設計師、上班族、學生、小朋友等,大家都很熱心。時間久了,慢慢的會有一些團體不定時加進來參與,有的老師會帶著學生一起來,有的是公司同事一群人,也有許多家庭相邀一起來的,參與的人有越來越多了,令人欣慰。

一、讓大家知道環境的現況

二、讓大家知道嚴重性

三、學習工作做的方法

四、學習記錄、描述、表達的能力。

五、讓大家知道國際上的情形與做法

六、導引大家參與解決的方法

七、分享

讓大家知道嚴重性

七、令人難忘的現況:

2009年4月志工們戴上手套一步步走向沙灘,來到水岸邊放眼望去是一堆堆蚵架的竹子和成千上萬的保力龍塊及碎削,隨著海水拍打,形成一條望不到盡頭的白色水線。保麗龍是由聚苯乙烯(Polystyrene , PS)發泡製成,在自然界中不易分解,一塊保力龍在風化後,會形成數不盡的小塊或保力龍球,怎麼清也清不乾淨,風一吹在沙灘上跑或在水上漂,極易被生物誤食致死,也會造成景觀上的一大災難。

保力龍一直是環境中極大的殺手,回收機制上做到得極有限,只有少數包裝用的保力龍,漁業用的保力龍塊或是保力龍飲料杯,大部分則進入環境中,並粉碎成無數的小塊或保力龍球,既然回收機制無法解決環境的問題,政府就應該禁止這種材料的使用,從源頭改進是國際上普遍的做法。

2009年8月莫拉克颱風強大的風勢雨勢,將陸地上大量的東西沖入海洋,也從海洋帶來大量的海飄垃圾。大水退去後,垃圾、動物屍體擱淺在河口沙灘,小到青蛙、烏龜,大到豬隻、乳牛,什麼都有。

風平浪靜後,第一波海飄垃圾沖上沙灘,放眼望去都是塑膠製品,少數的玻璃瓶及其它物件。我們在200公尺的沙灘中,就撿了9622個塑膠袋,塑膠用品528件,喝完即丟的飲料容器(塑膠類含吸管)1256件,塑膠材質的物件幾乎佔滿了沙灘,約佔垃圾總量的97%左右,因為塑膠製品只會碎裂並不會分解,因此進入環境中常隨著下雨、大水就沖刷進了海洋,長期在海上漂流、累積,數量之多已引起國際的重視。

從安平港南邊沙灘算起至二仁溪出海口的海岸線長約5.5公里,也就是說這一段沙灘上就有超過25萬個塑膠袋海飄上岸。

如果在沙灘上水線邊蹲下來,處處可見彩色的小微粒,仔細看全是塑膠碎裂後的顆粒,這些都是在海洋上漂流很久碎裂形成的產物,大的直接造成生物誤食或纏勒致死,小的可以小到像浮游生物,一樣造成小生物誤食死亡,嚴重到會造成食物鏈的斷裂瓦解,塑膠製品還會溶出化學物質變成環境賀爾蒙,直接影響生物的生殖系統,日後的災難似乎已漸漸浮現。

學習記錄、描述、表達的能力

八、記錄的意義

經常會有人問我,垃圾撿起來裝袋就好了,為什麼還要算?那麼麻煩做什麼?我總是說這樣才知道什麼垃圾有多少,才可以突顯出問題的嚴重。

每個月一次的來到沙灘上,讓我們發現不同的季節會出現不同的垃圾,有時候會出現大量的塑膠袋,塑膠袋全都是風化後的碎片,是從海上飄過來的,有時候會出現大量的蚵架,之後就會出現大量的保麗龍,如果是大雨過後,飲料相關如塑膠杯、保麗龍杯就會特別多,另外如飲料玻璃瓶,則全年無休都很多,而且都是提神飲料;

2008年夏天,接連的幾個颱風,沙灘上出現大量的海飄垃圾,有長滿貝類的大酒瓶,有很多如頭皮削般的塑膠袋碎片,有數不盡的塑膠微粒,都是在海上漂流很久粉碎後的塑膠製品。

我們從每次撿的垃圾種類、數量做名次排列,從中看到了一些值得大家注意的現象:

1、河流會將陸地上大量的垃圾帶到海洋,尤其大雨過後特別明顯。

2、河口的垃圾很多樣,以生活用品居多,喝完即丟的飲料容器是垃圾的最大宗,包括保力龍杯,塑膠飲料杯,塑膠飲料罐及飲料玻璃瓶。飲料玻璃瓶數量一直都很多,且都是提神飲料如保力達B及蠻牛等,環保署的相關回收機制或限制使用應該要強制執行。

3、保麗龍一直是二仁溪這裡數量最多的垃圾,大都是漁業用的,尤其是蚵架,當蚵收成蚵架棄養後,海邊的保麗龍就急速增加,臺南市淺海牡蠣養殖管理自治條例自2008年公告實施,我們應支持、督促政府強力執行,若執行良好將可大量減少保麗龍的污染問題。保力龍是一般應回收的廢棄物,但實際上回收機制做的不好,保力龍飲料杯更是氾濫。海岸線即將被保力龍淹沒,海洋垃圾將會是海洋台灣走向國際的第一步。

4、前半年撿到的醫療廢棄物數量很多,藥用玻璃瓶、注射針筒非常多,現在已經較少,但一直都有。

5、另外我們發現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就是我們在撿垃圾的沙灘不見了!幾百公尺及一兩公尺高的沙丘全沒了~是全球暖化造成氣候異常?或是安平港及興達港的凸堤效應?我們不知道,但海流變了,地貌變了,沙灘消失了,才短短兩年,志工們就感慨的說變化也太大了吧!

導引大家參與解決的方法

九、尋求解決的方法

從事海灘廢棄物監測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發現問題,試著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我們試著就現況提出一些案例和大家做分享:

現況一:河流會將陸地上大量的垃圾帶到海洋,尤其大雨過後特別明顯。應急處理怎麼辦?

因為來源確定,都是河流帶下來,時間點都在大雨過後,因此環保署只要在大雨來前在河流上拉起一條攔污索,大雨後再去將垃圾收集上岸,這樣可以解決大部份的垃圾問題,不用大雨後再花大批人力去淨灘,而且還清不乾淨。

現況二:漁業用保麗龍一直是數量最多的垃圾,大都是蚵架用的。

大塊保力龍體積大都在40×40×90公分,撿起來只是一個動作,但是未經處理就會開始風化,由大塊變小塊,小塊變更小,最後變成數不盡的保力龍小球,卡在消波塊,石頭縫,任何一個可以卡住的地方,變成要數百或數千個動作還不一定清的完,所以如果在其風化前就回收處理,很容易就可以解決保力龍污染的問題。

臺南市定有淺海牡蠣養殖管理自治條例,若依辦法蚵架棄養後需拖回上岸至指定點由環保局統一處理,今年開始實施,若執行成效良好保力龍問題將可以解決,如果執行效果不好,那可能就需要更強硬的手法限制保力龍的使用,改成大家都願意回收使用的塑膠浮球,才可以解決問題。

現況三:喝完即丟的飲料容器是垃圾的最大宗。

包括保力龍杯,塑膠杯,塑膠罐及玻璃瓶,還包括吸管、瓶蓋等。會有這麼大量的垃圾突顯出這些喝完即丟的飲料容器回收機制上是出了很大的問題,飲料塑膠罐還有人會撿回收,但是保力龍杯、塑膠杯就真是氾濫成災到處都是,回收機制上大家也不愛,但這兩種飲料杯如果一下子要大家都不要用,似乎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我們就從較不好處理的保力龍杯談起,因為其體積大又容易破碎,更讓人不想回收,後段處理問題較大,目前環保署所規範限制使用的是很少使用保力龍杯有桌椅的店家,但卻沒有規範使用最大量的路邊茶飲店,這是非常諷斥不合理的,所以我們該要求環保署該嚴格禁止保力龍杯的使用,以減緩環境的壓力。

飲料玻璃瓶數量一直都很多,且都是提神飲料如保力達B及蠻牛等,因為都是咖啡色,回收業者根本不要,環保署的相關回收機制或限制使用應該認真檢討或要強制執行。

參與=學習

十、你可以帶著大家來做:

海灘廢棄物監測的工作法
1、尋找伙伴:確定領隊及隊員,建立通訊及聯絡人。

2、確定地點及範圍。

3、操作的時間,可以定每月第幾週的週六或日(常態化)。

4、集合地點:選擇一個大家較熟知的地點,讓新參加的伙伴找的到大家。

5、交通共乘,節能省碳咩。

6、大家都拿袋子,地毯式掃過清乾淨,全部裝袋,找一個集合點再倒出來算,如果是只撿保力龍或玻璃瓶的人,就可以邊檢邊算,集合後直接登記即可,不用再倒出來。

7、倒出來後每個人挑一樣東西算,再回報給統計者登記。

8、最後將垃圾全部裝袋拿到路邊,通知環保局來載走。

注意事項:安全問題

1、不下水(除非是水中的活動)。

2、穿包腳的鞋子或雨鞋、戴棉布手套。

3、個人防曬衣物或用品及飲用水。

4、不要讓自己有外傷,若有傷口,有發炎紅腫,請儘速至教學醫院就醫。

公共準備的東西

1、洗手的水及洗手乳,離開前大家一定要用肥皂洗手。

2、大型垃圾袋,回收再用的袋子更好。

3、統計表及筆,最好能襯一塊墊板比較好寫。

4、醫藥用品,備用的。

十一、 期待您的參與:

你可以輕鬆愛地球
1、減少使用一次性的產品(如喝完即丟的飲料容器)

2、東西用了再用。

3、做好資源回收。

4、減少垃圾的產生。

5、推動後段處理容易、安全的物品。

你可以更積極的愛地球
1、參與各種環境志工。
2、廣為宣傳各地環境的現況。
3、遊說官員民意代表修法改進。

附件一: 海灘廢棄物長期監測計畫表格(請點選這裡下載)

附件二:參考資料

一、海洋學研究船Alguita號的網站

http://ship2shore.blogspot.com/2008/02/visualizing-quantity-of-plastic.html

影片介紹

http://www.alguita.com/movs/pelagic_plastic_mov.html

二、國際淨灘活動International Coastal Cleanup, ICC)

http://www.oceanconservancy.org/site/PageServer?pagename=press_icc

三、信天翁之死
http://www.messageinthewaves.com/xtras.php?clip=areeat.flv&preview=4&start=true

四、居家環境地理資訊系統  ( 資料好用 )
http://edb.epa.gov.tw/living/frame.asp
五、環保署環境資料庫 http://edb.epa.gov.tw/
六、台南市建物門牌查詢系統  ( 地形圖最細 )
http://210.69.40.37/def/default.asp
七、Google Maps  衛星圖 及Google 地球 ( 衛星圖最細 )
http://maps.google.com/

八、中央氣象局全球資訊網 http://www.cwb.gov.tw/
九、Google 產品
http://www.google.com.tw/intl/zh-TW/options/
十、環保報案專線 0800066666

附件三:2005年~2008年的統計表(請點選這裡下載)

南沙魯村兒童的寒假(2)對不起!我們可以握手了嗎?

孩子們的世界是可愛的、單純的,他們勇敢的說出心中的喜怒哀樂,毫不掩飾;他們也許不明白因為土石流,而必須學習分離的抉擇,但是他們當下最在乎的還是,『對不起!我們可以握手了嗎?』

沒有衝突的互動應該是最沒有樂趣的世界;孩子們的衝突會產生什麼後果?

以前與五歲的小mai不熟悉,看見小mai長得好可愛的模樣,總是想抱抱她或是捏捏她的小臉蛋;近日走訪營區,第一次看見小mai發怒的樣子,一個小小的觸碰,小mai不客氣的將小拳頭直接飛出,這樣的結果當然是有人哭、有人罵、有人幸災樂禍(活該…..)!

上次談到那幾位台北來的歐巴桑老師們,堅持小朋友要有『三不運動精神』,不打架、不罵人、不說髒話,我在旁邊看著這些老師會如何處理?

老師抱著小mai問:「可愛的小mai你為什麼打人?」

小mai說:因為小吉碰到我沒說對不起!

親愛的小吉:「請問你碰到小mai了嗎?」

小吉認真的說我碰到了,但是我忘記要說對不起。

喔!原來如此!那麼小mai你要小吉用什麼方法表示道歉呢?

小mai說:「我要小吉去拔一根草,然後把那枝草丟掉就可以了!」

一根草就可以解決了?我驚訝的說不出話!

卻見小吉快快衝向操場拔了根草,再把草丟掉!小mai可以握手嗎?

小吉與小mai就這麼容易解決了二人的碰撞衝突。

而小勳與文文又會如何解決他們的衝突呢?

他們說:我們喜歡說三聲「對不起」就可以了。

這一天平日表現沉穩的小姊姊(小一),坐在地上放聲大哭;既痛苦又生氣,只因為小慧要跟他搶車子來騎,卻不小心碰到她的舊傷口,這是二度傷害的痛,看來這二個小朋友要和平解決應該很難吧?卻見小姊姊哭著說:「只要三聲對不起!」

雲雲老師說:「小姊姊平常總是扮演著成熟、穩重的大姊姊模樣,決不輕易掉眼淚訴說委屈;今天小姊姊藉由被撞到發洩心裏的情緒,其實是一件好事。」

原來,小姊姊四歲的妹妹88水災時與外婆一起經歷土石流;雖然毫髮無傷,但是只要爸媽不在身邊,妹妹卻無時無刻都要姊姊在旁邊才可以。三天前大專返鄉哥哥姊姊們結束活動預備搭車回家時,小姊姊沒有先向妹妹說明,就衝向哥哥姊姊們的身邊想向哥哥姊姊說再見;沒有安全感的妹妹立刻瘋狂哭著奔向姊姊身邊,一邊捶打姊姊,一邊苦喊著:不可以走、不可以走、……….。

妹妹毫無理性的將姊姊頂在牆角,「不可以走、不可以走、……….」,只見姊姊無辜又無奈的說:「姊姊已經沒有路可以走了,怎麼走?姊姊不會走!」眼睛一下看著哭泣的妹妹,一下無奈的望著即將離去的哥哥姊姊們。

這是一道該如何說明的場景?

雲雲老師說:「沒有經歷過生、離、死、別,你很難讓一個四歲或七歲的孩子去說清楚,他們曾經經驗過的生命歷程。」其實每一個孩子無論是因為什麼原因而哭,我第一個念頭就是將他們緊緊的抱在懷裡。我什麼也不想做。

小姊姊自從那天的哭泣之後,常常會向老師撒嬌說:「老師抱我,因為我的腳會痛!」雲雲老師說:「事實證明,姊姊雖然沒有實際經歷土石流,但是姊姊也需要有人好好擁抱她。」

最會跑步的小志,總是喜歡邀喝大家一起來賽跑;不清楚小志的明白,這群返鄉哥哥們熱心配合小志的邀約,眼看一個又一個哥哥超過小志,快到終點線的小志忍不住失敗的現實狀況,也留下傷心的男性眼淚。這下贏了面子的哥哥們可真的嚇壞了,怎麼辦呢?大家合起來買一瓶飲料可以嗎?只見小志眼淚流滿臉的答應了。

孩子們的世界是可愛的、單純的,他們勇敢的說出心中的喜怒哀樂,毫不掩飾;他們也許不明白因為土石流,而必須學習分離的抉擇,但是他們當下最在乎的還是:

『對不起!我們可以握手了嗎?』


玩在一起,讓我們很容易就會忘記剛剛的爭吵

OLYMPUS DIGITAL CAMERA
一二三木頭人,其實我們都是想做鬼的人

OLYMPUS DIGITAL CAMERA
我們的鞋子只要二個正面都朝上就算是道歉了!

OLYMPUS DIGITAL CAMERA
我們喜歡擠在一起午睡

OLYMPUS DIGITAL CAMERA
一起賽跑,誰是第一名?

OLYMPUS DIGITAL CAMERA
騎馬打仗會摔倒,拍拍泥土站起來就可以繼續玩了。


我喜歡爬到樹上,有一種回到山上的感覺


我們雖然有吵架,可是我還是想與你生活在一起。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寶藏巖-藝術介入空間的公共性

藝術介入空間在臺灣不是新的概念,也不是剛開始被使用的文化策略,但是目前不論產權是公有或非私人,政府皆是最終的裁決者與所有權的擁有者,而藝術介入空間似乎淪於一種爭取及獲取注意的手段,華山與寶藏巖個案皆是…

寶藏巖從一開始的非合法性但是自然的聚落形成,到中期政府劃為公園預定地,導致欲拆除聚落所引發的一連串抗爭行為,到後來公部門對於抗爭行動有所回應,最後北市府指定寶藏巖為歷史聚落(建物不得隨意更變),並將所有權收歸為國有,決定在經過必要的工程建設後,讓原居民繼續就地居住。就目前發展而言,寶藏巖將成為藝術與文化共生的人文聚落(文化創意園區),臺北國際藝術村將成為此計畫初期執行的第一個經營團隊。

990202huisniba-400.jpg

曾經被藝術家佔領作為藝術介入空間基地的空屋 2009/5/18拍攝

藝術介入空間所扮演的角色

觀察此項研究個案,藝術介入空間在其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在曾經參與寶藏巖發展的團體中,有許多的個人與團體,或多或少的都以一種藝術介入空間的方式在寶藏巖中運作,例如各種形式的創作、或是藉由活動與事件的發生所帶入的藝術理念等等,如寶藏巖公社就是其中一個以藝術介入空間作為參與方式的主要團體。

研究小組認為寶藏巖公社與其他團體、個人,以藝術介入空間參與寶藏巖的討論過程,進而使社會大眾與各參與其中的參與者,能重新以諸多不同的角度和觀點去進行互動─換言之,透過藝術在空間與場域中的作用,使人們能對於當下的寶藏巖進行情感的連結與理性的討論,造成後來寶藏巖以一種歷史聚落的型態、並且原居民能居住其中的方式被保存,有很大原因可歸於藝術介入空間在過程中所發揮的功能。

就目前臺北市政府所明定之寶藏巖未來規劃,寶藏巖之後將成為結合文化藝術之共生聚落,內容包含了寶藏家園、藝術行動者駐村、國際青年會所及生態環境學習基地等四個方向。

若與另一個著名的閒置空間再利用及藝術介入空間案例-華山文化創意園區進行對照,寶藏巖共生聚落將原居民納入考量,這與一般的文化創意園區相比,多了一種有機化的內營性的功能特色。未來寶藏巖也將扮演臺北市或鄰近都市地區的公民廣場,而如何讓一個地方/空間發揮都市中公民廣場的功能呢?這在後文中會詳細解釋。

為什麼需要這樣的寶藏巖?

也許有些人會問,都市中有那麼多的廣場與藝術文化空間,老舊社區也不是只有寶藏巖一處,為何要保存寶藏巖這個走向夕陽的老舊社區作為藝術文化用途,並以發揮公民廣場為目的之公共空間?這個根本的問題可以分為兩個部分進行探討:一是拆除老舊空間後空間用途的轉化為何?二是具備公民廣場功能的公共空間該如何被創造?

針對寶藏巖這個個案,在早期居民非法聚居而產生聚落的過程中,公部門是沒有對於當地有任何的規劃與建設,那時的情形就是一群人在一塊使用用途劃分不明的土地上,自立自營的建立起聚落,並且自然的擴展其規模。後來公部門在都市計畫中將寶藏巖一帶劃為公園預定地後,才依照相關法規欲拆除這些非法的建物,而衍生後來一連串對於寶藏巖存續與否的種種行動。

就這個方面來解讀,如果當時拆除寶藏巖的原因,撇開當地建築群是不合法理(但一般認為通情理)的違建外,若是為了在拆除違建後將當地改建為公園使用,就顯得多此一舉-因為依照目前情形來看,寶藏巖聚落(包含建物及居民)以共生聚落的概念使其存續,完全就可以發揮公園所具備的功能,而且絕對能產生比公園更多更大的場所機能,所以,當初欲拆除寶藏巖是因為當地是公園預定地,而新建一處公園,如此完全不符效益、不明智、也不必要。至於在法理上認定是違建而拆除,就暫且不予討論。

如何創造公共空間?與藝術介入空間的關係?

另一方面而言,如何創造具備公民廣場功能的公共空間,Catherine Grout在其著作《藝術介入空間-都會裡的藝術創作》中指出:

一個具備公民廣場功能的公共空間,並非只是在硬體上具備一個廣場就必然能成為公共空間,它是必須由實際運行中的互動、以及分享關係網路所形成的,簡言之,真正的公共空間不是一個實體的空間,而是人群的動員,以及這些行動、發言的人,他們為此目的所拓展使用的空間,這樣的公共空間建立了每個人與世界、與他人同在的可能性,並且使彼此能夠自在地交流(Grout,2002)。

如何創造出這樣的公共空間呢?藝術是一個顯而易見的答案。Catherine Grout接續提到:

藝術由於一種超越迫切利害關係的社會角色,所以最容易在空間中形成一種非強制性的互動與分享彼此關係的條件,簡單來說,藝術就是在公共空間中促使每個人與彼此間、與世界間互相交流的媒介,而藝術家的自由與創意、以及在社會階層中所處的位置,恰好能夠讓藝術家創造一種對平常而言不尋常的時間與空間的相互關係,藉由作品與場域間的連結,使各界引發各種不管是感性的羈絆或是理性的批判、討論等等事件和精神的發生(Grout,2002)。

從Catherine Grout的論點看來,藝術是作為公共空間發揮其公民廣場功能的媒介,而藝術家則是對時間與空間兩者的觀察與思考後,並且創造出這些媒介(藝術)的重要角色,這樣的觀察脈落,明確地敘述了藝術介入空間與公共空間之間的重要關連性-藝術介入空間是公共空間,發揮公民廣場功能的一種有效且有利的方法

而在了解藝術是創造公共空間的良好策略後,回到最開始討論的核心:為什麼要以藝術介入空間來保存寶藏巖,使其成為都市中的公共空間?

對於這個問題,也許可以放到大環境的時代演變與趨勢來討論,在現今的時空背景下,以後現代的概念與精神來說,從保存建物(群)本體、並以其作為藝術與公民參與的場域,來開始進行對於記憶與情感的保存與凝聚(Grout,2002),這樣的邏輯對於公共空間的營造、與空間再利用的方式來說才是適當的,並且也與本文所主張的論點相同,這也是現今國內外有關空間保存或再利用的案例中,對於公共空間創造之共同認同的主要論述。

此外就現實面來考量,現今都市從無到有地創造一個人工性的公共廣場是不切實際的,因為太難成功達到前文提到有關於公共空間應有的功能性,並且沒有現成的檢驗方法可以保證創造出來的嶄新公共空間能被大家所認同,就這一點來說,以人群過去生活在其中而自然建立起的場域,作為公共空間的轉化,如此的作法在上述的觀點中,某種程度地可以彌補其潛在的風險。

藝術介入空間在臺灣

藝術介入空間在臺灣不是新的概念,也不是剛開始被使用的文化策略,但是目前不論是何種(產權非私人擁有)閒置空間再利用的個案,藝術團體不論在哪種階段之介入與參與,政府皆是最終的裁決者與所有權的擁有者,而藝術介入空間似乎淪於一種爭取及獲取注意的手段,華山與寶藏巖個案皆是如此。

當然這與目前公部門對於藝術之於空間的各種現行法令規定有關,然而,應該努力思考的是,藝術介入空間不只是、也不應該只成為一種抗爭的手法或是嘩眾取寵的技巧-藝術介入空間的手段化與表面化,通常並非單方面或某團體所刻意為之,多為遭遇現行環境尚未突破的瓶頸所造成。

若能運用「延長場域的空窗期」,換言之,在政府最終要收回或裁決該空間的權利與未來規劃之前,如果沒有立即性的必要,希望能拉長各領域的團體在空間中所能參與的時間,給予更多的時間去創造更多可能-寄望這些可能性,能夠解決臺灣目前藝術介入空間與閒置空間再利用之於公共化所碰觸到的根本癥結,也期待寶藏巖共生聚落能讓都市及生活更加美好。

文獻參考

Grout, C.(姚孟吟翻譯),2002,《藝術介入空間》。台北:遠流。


(本文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產業學系98年度第1學期文化政策課程之文化資產工作坊的分組書面報告,除撰稿者外,小組成員尚包括林弘舜、林冠宏、張韻萱、顏華志、蔡怡文。)

南沙魯村兒童的寒假(1)三不運動

88水災造成南沙魯村的居民不得不暫時異地居住,此刻所有的父母忙於災後重生,實在很難再為孩子們做任何生活安排;因此不少關心南沙魯的團體,都想奉獻一己之力,到營區陪伴災後的小孩。

寒假的第一個週末假日,南沙魯村大多數居民還在等待杉林鄉的永久屋入住搬遷事宜,關心南沙魯村動向的團體真的很多,大家都希望能夠奉獻一己之力,一起協助還在營區等待的居民;大專青年返鄉服務團是第一批生力軍,大哥大姊們選擇為孩童們做美術、團體互動、課業輔導的陪伴,對象沒有特別限定,但是很自然的小二以上的小朋友彼此約好一起來參加。

OLYMPUS DIGITAL CAMERA
我們在畫早上爬欄杆運動的樣子

OLYMPUS DIGITAL CAMERA
我們要先做柔軟操,再去運動

為期七天那可真是很辛苦的服務喔,孩子們個個頭好壯壯體力充沛,還真是讓這群大哥大姊多費心思了。今天已經是第五天了,雖然大家體力已略顯疲憊,但是這些大哥大姊還是不改第一天的認真與關愛,讓南沙魯村的父母們,忍不住在晚上的晚會活動向這些大哥大姊們說:「謝謝你們,要加油啊!」

此外,連續三個週六上午還有兒童電腦課程,對象是小四以上的學童。喜歡玩電玩的幾位小朋友當然是「兒童電腦課程」的主要成員;老師在88風災之前,就已經多次在鄉內的小學、社區,協助在地居民做資訊課程教授,所以與南沙魯村這一群小朋友的相處算是熟悉又融洽。

88水災造成南沙魯村的居民不得不暫時異地居住,此刻所有的父母忙於災後重生,實在很難再為孩子們做任何生活安排;看見電腦資訊老師克服困難努力讓課程的學習不中斷,使孩童們快快重拾學習的美好過程,這一份持續的力量,應該是因為那瑪夏鄉向來都是好山、好水、好人情的地方。關心的情懷不知不覺就定在那瑪夏鄉了。

哥哥姊姊都不理我?

小二以上的孩子自己去參加活動了,那麼一個又一個說小不太小,說大不太大,大約是小班到小二的小朋友們,在這個寒假是一群比較被疏忽的小朋友嗎?當然不是;其實也不能怪已經玩瘋了的哥哥姊姊們,想當年,他們也是被他們的哥哥姊姊們偶而不想照顧的跟屁蟲。

當哥哥姊姊沒空陪他們時,這些小朋友平常玩什麼遊戲?

偶爾他們會在營區戶外空間玩地震與土石流的遊戲;地震來了,大家就一起躲在桌底下互相抱在一起;土石流來了,就會有一個小朋友撿起地上泥土灑在躲在桌下的人身上。這樣的遊戲每看見一次都很不捨,大自然瞬息萬變的變化,不能改變,但是我們應該可以給孩童更好的生活空間。

營區內來了三位「歐巴桑」老師跳進這群孩子的生活圈圈;他們首先整理了一小塊空間,讓這群小朋友有一個專有的空間歸屬。剛開始只有三位小朋友,老師們看起來還蠻開心的,設計了畫畫課、卡通時間、體能時間等,但是看見小朋友很容易因為小摩擦而相互推擠、互罵,怎麼辦呢?『三不主張』於是產生,不打架、不罵人、不說髒話,凡是犯規的小朋友,一律停止活動十分鐘。

其實對孩子們而言,在玩的很高興的時候,被停止玩遊戲十分鐘的權利,這可是很嚴重『處罰』呢!但是老師們從第一天開始,就很堅持所有不小心的碰觸,大家都要有雅量接受對方的道歉。

第一天,才開始大家都很不願意道歉的行為,看見老師很堅定的執行停權規定,把孩子抱出活動的小地墊外,還輕聲說:「請你休息十分鐘。」經過二次休息,小吉很清楚老師的態度;第三次小吉又不小心太用力撞到小肯,小吉立刻道歉「對不起!」小肯還是哭,老師問清楚小肯的意思是「因為很痛,要三個對不起才行!」

小吉,「你願意向小肯說三次對不起嗎?」小吉不好意思的點點頭,輕聲說了三次對不起,小肯立刻拉起小吉的手,這個小小的紛爭就這麼結束了。原來,孩子們的世界很簡單。

第二天,衝撞的次數又減少了;加進三位小朋友與二項活動要睡午覺、飯菜要適量;第三天,再加入二項活動,打掃自己的活動空間與學做小小攝影家;二人一台相機輪流拍照,他們會爭吵嗎?不會喔!因為他們在短短的時間裏面,發現原來不衝撞也可以解決問題。

OLYMPUS DIGITAL CAMERA
相機不重,我第一次知道相機的重量喔

OLYMPUS DIGITAL CAMERA
原來幫別人照像這麼好玩

星期三恰巧有一些來自外地的教會來拜訪,有一些年紀稍大的哥哥姊姊想參與小小朋友的活動,小小年紀的他們還會提醒這些哥哥姊姊們:我們這裡不可以吵架、不可以打架、也不可以說髒話,犯規的話就不能繼續玩了喔。

詢問了這些老師才知道,原來他們來自於台北,只是單純的想做關懷陪伴,但是年紀畢竟是大了,只能陪伴一天休息一天;聽見營區的家長或是展望會工作人員說:「今天,小朋友都跑來這裡,問妳們怎麼還沒來?」其實心裡還滿虛榮、欣慰的。尤其是孩子們還願意隨著老師隨手整理環境,更覺得關懷陪伴雖然是小事一件,卻是一件非做不可的事情。

傳藝中心過度商業化,傳承宗旨已斑駁不清?

雖然傳藝中心以文化傳承為重點,休閒觀光發展為輔,但以2010年元旦,傳藝中心邀請之表演團隊為例,所邀請的團隊無法展現傳藝中心所應給人的主要價值概念,另因民藝街坊過於商業化,且建築本身並不所具有歷史感…

位於宜蘭縣五結鄉的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簡稱傳藝中心)是在國際童玩節告吹後,另一項讓宜蘭走出國際,並且有著深刻傳統文化傳承、教育意義的國內重要藝文中心;傳藝中心的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08年底,累計入園遊客數已達130萬人次[1],這樣的數字代表的是臺灣傳統藝術文化復興成功,或是其實只是過度商業化帶來了虛胖的觀光數字,卻未真正的達成既有宗旨呢?

傳藝中心背景介紹

政府鑒於社會變遷快速,傳統藝術文化即將成為失根的蘭花,傳統技藝將後繼無人,而於1995年2月奉行政院核定,將「籌設東北部民俗技藝園計畫」提升轉型為「傳統藝術中心籌設計畫」,並定位為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以下簡稱文建會)附屬機構,1996年籌備處成立,經過7年的興建,2003年10月正式對外開園營運。

其重要地位為第一個由政府主導籌建的民俗技藝園區;為了要落實「民俗來自於民間更要回到民間」的理念,且除民間外,更鼓勵企業一同發展文創產業,故以OT方式將部分區域委外給民間企業經營,讓民間的活力、人力、物力與傳藝中心進行良好的導入與對話。

伴隨文化創意產業在臺灣逐漸發酵,2008年3月因應文建會組織政策調整,傳藝中心整併於國立臺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簡稱傳藝總處),成為轄下派出單位之一,更為加強其傳承、教育、推廣、培植等重要理念[2]

通路大老進駐傳藝中心

誠如前述,傳藝中心正式開放2年後,園區部分設施以OT方式委外給由統一企業成立之子公司-統一蘭陽藝文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統一蘭陽公司)經營,依據2007年9月22日經濟日報報導指出,統一蘭陽公司接手經營後首度由虧轉盈(林茂仁,2007),顯示企業化經營的嶄新可能性;傳藝中心整體規劃依據傳統戲曲、音樂、舞蹈、工藝及民俗雜技的需求籌建,規劃21棟建築及景觀區,主要分為傳統藝術傳習及展演區、傳統工藝推廣區、景觀體驗區等,而統一蘭陽公司經營區域評價最兩極化的便是民藝街坊的部分。

傳藝中心剛開幕時,有許多人因為不用票價,而且民俗表演極有特色而心愛萬分,近年來,不僅票要價150元(普通票)[3],接近國際知名之國立故宮博物院,若是整體園區真的以傳統文化展現為核心的話,倒還可以令人理解,但是,民藝街坊上不僅任何商品皆是100元起跳,雖然養成大眾文化消費的習慣很好,然而,園區內設施幾乎都需要付費,是否以調降票價減低民眾負擔,值得思考與評估。

雖然傳藝中心以文化傳承為重點,休閒觀光發展為輔,但以2010年元旦,傳藝中心邀請之表演團隊為例,所邀請的團隊為臺北市立體育學院武術隊、小丑默劇團、如果兒童劇團等(江志雄,2010),雖然表演內容多少有結合傳統藝術,可是若以扶植或培養之國樂團、豫劇團、京劇團,甚至是宜蘭的文化根基-歌仔戲,這樣的表演團隊,並無法展現傳藝中心所應給人的主要價值概念,另因民藝街坊過於商業化,且建築本身並不如閒置空間再利用之剝皮寮所具有的歷史感,若傳統藝術文化從主角變成配角,而商業觀光成為重點發展,其形象如同其他散落於各鄉鎮的老街一般,價值何在?

990126-chuanyi4-400.jpg
每到假日總是人聲鼎沸的民藝街坊(劉正輝提供)

傳藝總處應發揮其效用

傳藝總處底下,不僅設有傳藝中心,還有國家國樂團、臺灣豫劇團、臺灣音樂中心與國光劇團等[4],這樣的組合,應該在傳藝中心要發揮強烈的重用,傳藝中心若是能夠開發一些團隊進駐,成為專門專業的表演團隊,然後以大團帶地方小團的方式,讓宜蘭的歌仔戲文化能夠更加深入與深刻發展,最重要的是,讓發揚傳統藝術文化的能見度更加提高,而不讓許多民眾因其過於商業化,而減少再訪意願。

賴聲川先生曾經於「賴聲川的創意學」一書寫道:「創意產業」必須依賴「創意」才能成立;「創意」又必須要依賴「文化才能茁壯」(2006:97)。以傳統「文化」作為其重要涵養的傳藝中心,應該去思索商業與文化間的平衡點,雖然傳藝中心在經濟層面上看似成功(此部分確實令人讚嘆萬分),但是,如若眾人所期待的文化層面,卻在園區經營的壓力下而被逐漸犧牲掉,這將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換言之,若不思索如何能夠在教育、推廣、扶植等層面,成為傳藝中心的確切使命與具體形象,而是發展成為許多觀光老街般的特色薄弱,則只是在消耗自我的文化財而已。

參考文獻:

江志雄,2010,〈宜蘭傳藝中心 新節目登場〉。自由時報電子報,2010 年1月2日,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jan/2/today-north13.htm。

林茂仁,2007,〈統一超 擴大進軍文創產業〉。經濟日報(臺北),2007 年9月22日。

賴聲川,2006,《賴聲川的創意學》。臺北:天下雜誌。

備註:

[1] 參考傳藝中心官網之2004-2008年入園人數統計表,網址:http://www.ncfta.gov.tw/ncfta_ce/Files/O_affair/664615155452_A.xls。

[2] 參考傳藝中心官網,網址:http://www.ncfta.gov.tw/。

[3] 同附註2。

[4] 參考國立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官網,網址:http://www.nhtta.gov.tw/ce/content.htm。

(本文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產業學系98年度第1學期文化政策課程之生態博物館工作坊的分組書面報告,除撰稿者外,小組成員尚包括戴呈穎、謝宜蓁、詹心雅、劉小同、陳惠瑩、王芝珮、顏多嘉。)

小農的溫柔革命~兼對友善耕作班與小農市集的期待

友善小農市集販賣的不是農產品,而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價值觀,若能獲得消費者的信賴、接納,市集就能堅持的走下去。當消費者因為遇見一個偶然的你(我們之一)而改變,那就是這場溫柔小革命或友善市集的真正成功。

十年前一心想還地於林的阿寶上梨山承租了一塊位於阧坡的原住民保留地梨園,開始了她的討山生活。在大多是隻身一人獨處山中的日子裡,阿寶按照自己的友善山林及友善耕作理念,走了一條一般人不太會也不願走的道路。初期雖然有收成,卻面臨求售無門的窘境,不得已只好藉助於行口盤商,但仍受產品外觀不美的挑剔而受盡剝削,這些辛苦點滴都一一記在這本「女農討山誌」的血淚錄中。

990126-fushoushan420.jpg
福壽山農地多於陡坡上,右方已崩塌,阿寶早先於梨山耕作,實踐護土理想(圖片提供/宜蘭魚)。

也是因為這本媲美美國土地倫理先驅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寫的「湖濱散記(Walden)」的台灣女梭羅討山誌,藉由口耳相傳及在產品特色與口感加持之下,再拜網路無遠弗屆之賜,因而逐步建立了知名度而有今日產品宣佈上網未久即訂購額滿之供不應求佳績。這樣的成果不僅得來不易,也是台灣現今農業中的異數。

像阿寶這樣的新農民還有如創立穀東俱樂部的賴青松先生以及最近幾年台灣各地許多加入友善耕作的新農民,這些人的特質有些相近,也都善於文字書寫以捕捉自己的從農心路感觸,從而藉由其著作書寫及部落格經營可讓更多人認同而建立穩定的銷售通路。

雖然阿寶己身已踏穩了腳步,不須煩惱銷路的問題,但阿寶仍關心那些同樣貼近土地與友善耕作的小農,於是在部分回歸宜蘭家鄉後,先號召了一群有理念的小農成立友善耕作小農市集,目前也有穩定的支持客群。繼之阿寶又聯合了這群小農的班底在宜蘭社大開設「全方位健康及友善耕作」課程。

抱著支持的理念,我報了最後一個名額參加了這個友善耕作的初級班。雖然開始時遭致本班一些同學及講師的調侃,但我就是來參加這課程的學員啊!所謂術業有專攻,每一行業皆有我師焉!於是除了第一週早上未及報名的介紹課程外,其他的課程我是全程參與未曾缺課喔!

老實講重做學生的感覺還不賴的,雖然同學們還是遵稱我一聲「老師」而不用我的自然名「宜蘭魚」,但有幸與大家同學一場,共同探討農業問題誠可喜也。

個人覺得小農就是要循自己的信念,走自己的路。相信有阿寶、青松、文獻、創益、嬌燕、幼功、碧鶴、巧萍、阿偉等講師群的引領示範,宜蘭小農有幸也有機會走出自己的友善之道。雖然在這過程中,不太有機會馬上享有佳績,但只要堅持下去,克服初期不確定性的焦慮,就能走出自己的特色。而這個特色是小眾市場,不是有機驗證農業生產者所定位或行銷的大眾市場。

有機驗證農產品因有標章加持故銷售對象可遍及國內外的銷售者,食物里程相對較遠。而友善小農市集因未有驗證標章,故只能定位於在地市場與較短的食物里程優勢,故要獲得在地人尤其友善消費者的認同,方能持續地推動下去。即使有人自遠方慕名而來,可以長遠支持的力量還是在地的力量。

因此小農市集的經營猶如一些獨立書店的經營模式,如王乾任在「獨立書店的明天」中說的: 「獨立書店的營運,必得須深耕在地,成為在地社群的一分子…好比說洪雅書房參與地方文史文化工作,關心地方公共事務」,猶如阿寶等在宜蘭社大開設友善耕作班,擴大影響面,也增加了一些不須去浮誇的知名度,逐步穩定了小農市集的經營。

最後,希望大家在上完這個課程後,有機會落實所學或加入小農行列,讓小農市集的產品有更多元的選擇與多樣性特色。友善耕作班可以給學員的應僅非耕作種植的技巧,而是對環境、對人、對土地倫理、對世界有更深的體悟與覺知,那是一種內化為心靈提升的修為,只有親自了解或接觸土地的人才能體會,這也是一場對自己及社會的溫柔小革命。

因此友善小農市集販賣的不是農產品,而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價值觀,這個價值理念若能獲得消費者(或生活者)的信賴、接納,市集就能堅持的走下去。當消費者能因為遇見一個偶然的你(我們之一)而改變,那就是這場溫柔小革命或友善市集的真正成功。

(作者為宜蘭大學動物科技系助理教授,宜蘭社大友善耕作初級班課程學員)

延伸閱讀:友善耕作,在地飲食文/ 友善耕作小農聯盟

如何落實馬告國家公園共管機制?

時至今日,馬告國家公園的設置與否仍在政府與原住民之間僵持不下的意見中延宕,反映國內共管機制的不成熟,以及長期以來上下對話關係未能改善的窘境。本小組便針對此提出建議如下:其一,除設置「原住民諮詢委員會」….

棲蘭山區位於今臺北縣、宜蘭縣、桃園縣、新竹縣的交界,擁有上萬公頃的臺灣原生檜木林,是臺灣僅存的檜木原始林,也是多年來存廢問題備受爭議的「馬告國家公園」,首要保護的天然資源。在政府已承諾與當地住民「共管」園區的情形下,究竟其遲遲無法成立的原因何在?以下便就歷史背景討論起。

背景

1950年代,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簡稱退輔會)在開闢公路的同時,獲得開發公路兩側天然資源的權利,其後又以安置退伍榮民就業等因素為由,要求政府撥出山區大片天然林地,設置專屬林區,並於宜蘭市設立「退輔會森林開發處」,1959年正式經營棲蘭山及大甲溪等兩個事業區。

直到1980年代,臺灣檜木林遭過度濫伐、生態環境不全、自然災害不斷等情形一一浮現,於是1988年民間環保團體發起了第一次搶救檜木林的行動,此舉促使政府將林務局由生產事業單位改制為工務預算機關,檜木林也受到「全面禁伐天然林」之政策保護。

然而,管理棲蘭林區的退輔會仍維持會計獨立、自負盈虧,礙於當時社會保林運動聲浪四起及政府之禁伐令政策,1990年退輔會又提出「特殊經營天然檜木林專案」,藉此獲取棲蘭林區天然檜木林之「枯立及倒木」採伐權。

980119-magaoguo-300.jpg

棲蘭國家森林遊樂區的獨特林相(圖片/劉正輝提供)

「馬告國家公園」成立之契機

1998年,保林團體揭露諸多違規濫伐檜木的事實,隨後第二次保林運動揭竿而起,進而催生將棲蘭山林區劃入「馬告國家公園」之行動。隔年行政院也刪除退輔會森保處的伐木預算,從此全面禁伐。受到過去原住民與政府交惡的先例(例如:玉山國家公園)影響,雙方長期不信任之緊張關係,導致馬告國家公園設置過程爭議不斷,即使內政部於2002年7月公告國家公園範圍並編列第一年預算,隔年卻在泰雅族抗議聲浪中,在立法院遭到凍結。

「共管機制」成形

前任總統陳水扁先生就任後,為實踐成立「檜木國家公園」及建立與原住民之「新夥伴關係」的雙重承諾,由主管國家公園之內政部成立「馬告(檜木)國家公園諮詢委員會」,敦聘素來與原住民關係良好的國策顧問高俊明牧師擔任召集人,並邀請泰雅族代表、立法委員、該地區鄉長參與,共同擬議成立一座「與原住民族共管的馬告檜木國家公園」,此為「共管機制」的起源(蕭世暉、蕭惠中,2003:46)。

不過,政府在後續進行範圍劃設調查工作時,並未納入周邊部落的意見,顯然已違背前總統的承諾。共管機制在原住民與政府缺乏互信基礎下,再加上原住民社會已深受現代化力量的影響,共管國家公園的願景比不上實際的日常生活協助,故而淪為宣傳口號(林益仁,2006:16-17)。

回顧原住民的心聲

另一方面,泰雅族人曾於2003年初發表反對設立馬告國家公園的聲明稿,指出政府決策的偏差與族人的訴求(高金素梅團隊,2003),經整理後如下表所示:

政府決策偏差之處 泰雅族代表之訴求
內政部營建署未向行政院報備,非法成立「馬告諮詢委員會」,逕自劃設預定範圍 將2003年度「推動馬告國家公園計畫」保留三百萬元作為部落推廣生態旅遊經營技術與地方說明會之用,其餘全數刪除
內政部營建署於2002年7月22日發布的公告有預定範圍圖,無計畫書,與《國家公園法》之規定不符
馬告的預定範圍漏劃棲蘭山系重要的一萬公頃檜木林,反而多劃入不具保育價值的伐木帶和闊葉林帶,壓迫鄰近泰雅族部落的生活空間 重新劃設範圍,須顧及棲蘭山系和水系之完整性,並留給周邊原住民部落足夠的緩衝帶
馬告的範圍劃設調查工作未納入周邊部落的意見 營建署應立即成立「馬告國家公園範圍劃設調查小組」,且須納入四名周邊部落推選的代表,並於2003年6月底前完成重新劃設
共管機制尚無法源基礎 行政院須於第三次會期將《國家公園法》列入優先審議法案

因應泰雅族人的訴求,內政部營建署將《國家公園法》修正六條、增訂三條,但他們仍以此窒礙難行且無所助益為由,堅守反對立場,並於2003年5月底發表新訴求(李玉蕙,2003):(一)設立「原住民諮詢委員會」,決議馬告的存廢;(二)在林區經營方面,由部落推舉代表組成「經營委員會」,負責實際營運,而政府僅提供協助即可。

建議方案

時至今日,馬告國家公園的設置與否仍在政府與原住民之間僵持不下的意見中延宕,反映國內共管機制的不成熟,以及長期以來上下對話關係未能改善的窘境。本小組便針對此提出建議如下:

其一,除卻設置「原住民諮詢委員會」,尚可參考加拿大Kluane國家公園設置「永續資源議會」之機制及作法(紀駿傑,2002),一方面能為當地的環境議題把關,使自然資源受到適當保護以求永續發展;另一方面能跳脫「土地歸屬權」問題,重新審視國家公園內與周遭環境的保育及資源使用。

其二,目前政府組織(例如:國家公園管理處)與原住民組織(例如:原住民諮詢委員會)仍各掌其政、各執其事,未來可由雙方推派代表共同籌組「馬告國家公園諮詢委員會」,協調由原住民諮詢委員會所提出之相關議案,以及國家公園管理處規劃、執行之方案內容。

此外,亦可就近參考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為改善社頂部落日益惡化之社會課題,嘗試以生態旅遊創造產業的新面貌,並藉此提升社區居民對於保育行動之支持及參與,創造國家公園與部落發展之雙贏機制(劉正輝,2009),此模式的導入亦可為當地居民帶來穩定工作,進而促進在地產業發展、改善社會問題,強化國家公園與社區的關係,將是未來可以努力的方向及目標。

參考文獻

李玉蕙,2003,〈不談馬告 國家公園法還是要修〉。祖靈之邦(網站),2003年5月29日,

http://www.abohome.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category&layout=blog&id=36&Itemid=235&limitstart=10

林益仁,2006,〈「自然」的文化建構:爭議馬告國家公園預定地的「森林」〉。《應用倫理研究通訊》37:7-23。

紀駿傑,2008,《共管式國家公園個案介紹(一)加拿大Kluane National Park》,臺灣國家公園(網站),2008年11月17日,

http://np.cpami.gov.tw/chines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229:2009-07-21-17-38-16&catid=11:2009-06-22-03-38-32&Itemid=42#

高金素梅團隊,2003,〈馬告國家公園周邊泰雅族部落共同聲明〉。祖靈之邦(網站),2003年1月9日,

http://www.abohome.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797:records-record05-797&catid=36:record05&Itemid=235

蕭世暉、蕭惠中,2003,〈國家公園是什麼?~從馬告國家公園爭議談永續發展政策改革~〉。《看守台灣》5(1):44-49。

劉正輝,2009,〈社區參與國家公園經營-以墾丁社頂生態旅遊為例〉。小地方臺灣社區新聞網,2009年2月14日,https://www.dfun.tw/?p=10373


(本文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產業學系98年度第1學期文化政策課程之世界遺產工作坊的分組書面報告,經老師推薦與作者同意後刊登於此,除撰稿者外,小組成員尚包括陳毓玲、陳冠丞、黃麗文、陳姵如。)

【地方學讀書會】水圳空間調查與保存策略經驗分享0123

本次讀書會講座邀請彭揚凱老師將以空間調查的觀點介分享後村圳的歷史人文與調查經驗,以及水圳保存之策略經驗,帶領我們與地方團體之間進行對話討論,精采可期。在此,誠摯邀請大家共襄盛舉!

成功大學的標竿計畫所屬的台灣文化的流變與創新,將於12/21星期一下午2~5點於成功大學舉辦讀書會講座,過去讀書會分別由社會學、人文地理學、人類學、文化產業、社會運動、維基、社區營造、民俗學、都市計劃、社區文化資產以及環境生態的觀點來探討地方社會與地方知識的形成。

本次讀書會講座邀請彭揚凱老師將以空間調查的觀點介分享後村圳的歷史人文與調查經驗,以及水圳保存之策略經驗,帶領我們與地方團體之間進行對話討論,精采可期。在此,誠摯邀請大家共襄盛舉!

讀書會資訊如下

◆主辦單位:國立成功大學
◆時間: 2010年1月18日(一) 14:00-17:00
◆地點:成功大學建國校區醫學院四樓餐廳第二研討室
◆報名費用:免費參加

◆報名方式:事先與聯絡人報名或 當天直接入場
◆主持人: 黃申在 老師(屏東科技大學資管系副教授)
與談人: 彭揚凱(Ours中華民國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進行方式:由與談人以 60-90分鐘簡介,之後開放與會者討論。
◆交通資訊:http://www.ncku.edu.tw/ver2006/ch/ncku/map/howto.htm
◆聯絡人:周揚珊(0912681970、imagin92@gmail.com

參考資料

【臺北縣大漢溪左岸後村圳及其支線景觀資源調查研究】總結報告書(如附檔)

高雄市單車道行不行?社大學員來檢驗!

西臨港線獨特的田園鄉村風貎,洋溢著輕鬆自在的氛圍,有人曾經以「嘴角上揚就是一種幸福」來形容騎在這條高雄市特有的自行車道上的感覺,擁有一條結合河海景觀的自行車道是高雄人的幸福。 騎乘自行車是…

前言:

當全世界都關注「綠色環保救地球」等議題,建設綠色城市,已成為當前城市持續發展的一個必然的戰略選擇。都市匆忙的步調不免讓生活流於表面化,緩慢的生活步調,卻讓我們有機會抬頭看看雲,用腳感受土地的起伏,呼吸街角的味道,觀察生活周遭的細微改變,與這個城市以及生活其中的人們有更深入的對話,因此近年來風行的「慢活」,對高雄市民而言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真實的生活。

目前台灣自行車道系統,依據行政院體委會「台灣地區自行車道系統規劃與設置計畫」及各縣市政府重點法展計劃,已分類為環島性、區域性、地方性等的自行車道系統。在國內爭相規劃自行車專用道路,發展地方觀光產業之際,規劃設計單位大多著重於硬體建設,而較少從環境與遊憩的需求面來進行分析與評估,也未從用路人實際騎乘空間的整體滿意度來規劃設計。

自行車作為休閒運動工具此種自行車類型之功能以服務休閒運動為主,亦即是提供居民休閒運動的空間,因此必然串聯都市中的重要休閒場所、都市公園綠地以及近郊風景名勝,此類自行車之設置常常配合觀光旅遊為賣點,除了提供當地居民日常休閒之外,亦同時與觀光發展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高雄市政府從陳其邁代理市長時期,以打造城市單車網絡,極力推動環保生態城市,進行一場環保又健康的「綠色革命」的理念下,即著手規劃、設置自行車道。市府近幾年努力增設自行車道結果,估計沿著愛河、前鎮河、後勁溪河道及旗津海岸,總共已建構長達105公里的自行車道,預計在2009世界運動會前達到180公里。

高雄市政府更在捷運通車後,為鼓勵更多遊客和市民加入騎乘單車的行列,特別印製「高雄達人雙輪戀」小冊,並依據「體能挑戰度」規劃出七條自行車道暢遊高雄的路線,立意雖美,但是否真如文宣所說的「名符其實」則有待以實際行動加以探究。

針對這七條連結山、海、河、港的自行車路網,本校特別推出系列專題報導,由公民記者鄒美華、曾美君及陳清泉三人與市民朋友共同體驗高雄的城市魅力之美,同時也對車道舖面的舒適度、安全性以及沿途景觀進行深度檢視,適時提出改善建議。

980114-1-gaoxyungz4-400.jpg

高雄市政府用心推動的單車政策,鼓勵市民愛用綠色交通工具(圖片來源:高雄市政府工務局)

二、連結海河景觀的西臨港線

為配合2009年世運會,營造健康環境,高雄市政府從去年開始建構長達180公里的都會自行車系統,目前已完成105公里,預計明年世運會舉辦前全部完工。

己完成的路線系統有「旗津環島踩風自行車道」、「愛河連接蓮池潭自行車道系統」、「後勁溪自行車道」、「西臨港線自行車道」、「博愛世運大道」、「美麗島大道」、「前鎮河自行車道」,涵蓋了高雄著名的觀光景點和都會精華區,每個自行車道系統各自獨立,又可相互串連。完整一趟騎下來,既能健身,又能充份深入港都角落,已成為不少外地民眾觀光高雄的新旅遊方式。

首先就從「體能挑戰度」列為二顆星級的西臨港線自行車道開始。

「西臨港線自行車道」位於蓬萊商港區11、12號碼頭(真愛碼頭)旁,西臨港線自行車道原本是一條讓人逐漸淡忘的臨港線舊鐵道,在高雄市政府的改造下,成為一條具有獨立動線的自行車道。是利用台鐵原來西臨港線1260公尺舊鐵道所規劃,向西延伸串聯鼓山哈瑪星、西子灣中山大學、壽山、鼓山輪渡站等景點;向南從15-22碼頭凱旋路口,包括五號船渠、新光碼頭、海岸公園等,全長5.5公里,行經路線為漁人碼頭→七賢路底→香蕉棚→駁2藝術特區→鹽埕觀光碼頭→真愛碼頭→西臨港線跨河鐵橋→光榮碼頭→星光水岸公園→成功路→凱旋路,終點就在夢時代購物中心。

980114-2-gaoxyungz4-400.jpg

資料來源:高雄市政府工務局網站pwb.kcg.gov.tw/index.asp

在高雄市騎乘單車,最迷人也最具特色之處,就是河海相連的景觀。

「光榮碼頭」,原是海邊路上的13號碼頭,這兒曾經是軍用港口,除役後的13號碼頭,近來成了熱鬧的燈會場地,元宵的海上水舞和煙火就在光榮碼頭登場。原來的12號碼頭,改名為「真愛碼頭」,原是一個散裝貨輪碼頭,但隨著貨櫃輪興起而逐漸沒落,市府交通局向交通部港務局租借12號碼頭,推出整合12號碼頭整體開發計畫,延續愛河水岸休閒觀光活動。

白色的雙風帆的造型的「真愛碼頭」,分別對著高雄市區及旗津渡輪碼頭,象徵高雄市與海港對話。往返真愛碼頭及旗津漁港之間的「真愛輪」與「光榮輪」,也規劃為常態性固定觀光航線,成為高雄另外一個重要的觀光交通工具。

「駁二藝術特區」包含駁二倉庫(P2倉庫)、台糖倉庫(C5倉庫)、月光劇場及藝術廣場。「駁」-載卸貨物之意,照倉庫編號,「駁二」係指第二號接駁碼頭。駁二倉庫建於民國六十二年,原本是港口倉庫,位於高雄港第三船渠裡面。台糖物流倉庫據推測應於日治中期,開闢蓬萊商港區之後所建。

近年來,這些舊倉庫因使用功能消失而閒置。一群熱心的藝文人士,於民國九十年五月八日成立「駁二藝術發展協會」,並開始推動駁二作為愛河文化流域的開端。後來,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承租了駁二藝術特區,希望將此處改造成具特色之藝文中心,促進高雄成為國際化的藝術海港城市。「駁二藝術特區」包含駁二倉庫(P2倉庫)、台糖倉庫(C5倉庫)、月光劇場及藝術廣場。「駁」-載卸貨物之意,照倉庫編號,「駁二」係指第二號接駁碼頭。

駁二倉庫建於民國六十二年,原本是港口倉庫,位於高雄港第三船渠裡面。台糖物流倉庫據推測應於日治中期,開闢蓬萊商港區之後所建。近年來,這些舊倉庫因使用功能消失而閒置。一群熱心的藝文人士,於民國九十年五月八日成立「駁二藝術發展協會」,並開始推動駁二作為愛河文化流域的開端。隨後,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承租了駁二藝術特區,希望將此處改造成具特色之藝文中心,促進高雄成為國際化的藝術海港城市。

参、瑕不掩瑜的硬體設施

記者特別利用與在地的Mobil 01小惡魔車隊成員約騎的時間,實地跟著車隊來一趟單車之旅。利用集合出發前的空檔,與車友不拉揚LDS(聊天)時,不拉揚表示,車隊先前已針對全市的單車道進行實測,包括舖面8.5、動線7.5、寬度8.5、景觀7、障礙8、整體8,總得分47.5(單項滿分10分)。整體而言,西臨港線在高雄市目前設置所有單車道中是評價最高的,也是市民朋友最常騎乘的路線,但從車隊的評價看來,還是有改善的空間,尤其是木棧道舖面並不是想像中的舒適。

單車道的設置有一定的標準可循,體委會印行之《自行車道設施設計準則彙編》,就車道的淨寬度、淨高度、坡道、迴轉半徑、排水性、護欄、植裁等都有一致性的標準,用路人不見得懂得這些標準,但在自行車道上漫遊的感受是最直接的,有在地車隊車友以實測方式對軟硬體設施做出客觀評價,是值得提供市府相闗單位,做為日後維修、整建與增建時的參考。

clip_image004

資料來源:Mobil 01小惡魔車隊提供,參考網站:http://fserow-shelves.blogspot.com/2009/02/20090222.html

據高雄市政府工務局人員表示,西臨港線自行車道的增設工程內容,包括既有環境整理,自行車道系統施作,木棧道及彩色瀝青舖面,自行車停車架、休憩木涼亭、木平台及休憩座椅等相關設施施作,設置夜間照明系統。六座景觀高燈搭配豐富的水霧變化,塑造寬闊獨特的入口地景藝術,入口兩側鋪設木棧道及景觀平台,往北接鐵路橋步道串連真愛碼頭,往南延伸至青年路底,在步道階梯上或坐欣賞夕陽晚霞或駐足眺望海天一色,動靜之間皆變化無窮、美不勝收。

但就自行車道的整體景觀以及基本軟硬體設置而言,是否真如市府官員所說的,能夠滿足市民休閒需求,經記者從漁人碼頭實地體驗、觀察,除配戴安全帽及安全配件屬於個人問題外,對自行車道的整體印象並不如預期,仍有改善空間。

舖面材質 PU道、木棧道、水泥地、人行道(磚塊)
停車設施
地圖標示 有,但部分路段不明顯
設置地點 適中
交通號誌 有專用的交通號誌燈
綠能植栽 植栽短期內尚缺乏成蔭樹木

資料來源:記者曾美君、鄒美華整理

較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沿著車道,發現沿途種植多種植裁,如花色鮮艷的馬櫻丹、矮仙丹。還有一個有史以來的大發現,有三棵連在一起的龍眼樹,在七、八月成熟之際結實累累。

採訪途中巧遇一位帶同孫子外出散步的長者張先生,問他對西臨港線自行車道有何看法,那些需要改善或好的地方,這位張先生話匣子一打開,如數家珍般地指出:「好的地方是提供市民一個親近海洋的休閒場所,以前雖然住在只隔一條馬路的海邊路上,卻不能進到碼頭欣賞風景。

至於有待市政府在改善的,則包括:

(1)從十六號碼頭到新光碼頭之間,一邊種植可遮蔭的樹木,另一邊卻只種綠色植栽,如果兩旁都能可遮蔭的林蔭大道,相信更可以吸引市民,願意走出戶外散步、運動,可避免在家耗電。

(2)夏天五點多天就亮,路燈卻要到早上六點三十分才關閉,曾經多次打電話到市府1999專線反應,沒有下文,1999專線形同虛設。

(3)在光榮碼頭有二處閒置空地,已經好幾年空在那裡,一直都沒有綠化,而且有些地方雜草叢生,更談不上美化,任其荒廢,實在可惜又不與整體景觀協調。

肆、充滿熱帶風情的步道

城市綠化程度是衡量一個現代都市是否適合住居的指標之一,以海洋首都自居的高雄市,過去由於過度重視經濟發展的結果,工業化為這個城市帶來嚴重的空氣污染問題,始終為人所垢病。市政府這幾年花費在綠化工程上的經費不計其數,在城市綠化工作上的努力已展現一定的成果,在自行車道籌建過程,也特別列入工程項目中,區內植栽綠美化,並配合綠美化設置自動澆水系統與相關排水設施。

對園藝有深入研究的李先生,陪同記者一路介紹車道兩旁的植栽,一路以身為高雄人擁有一條栽種多樣植物的車道,自豪的說西臨港線自行車道的植栽工程就是市政府綠化城市的典範。步道兩旁種植鳳凰木、欖仁、可可椰子、海棗、蒲葵等熱帶植物,選用鳳凰木延續愛河浪漫亮麗氛圍,欖仁為熱帶濱海植物,秋冬葉片轉紅掉落,營造落英繽紛浪漫景緻,椰子樹樹姿婆娑颯爽,終年青翠,主幹高聳粗壯挺拔,饒富熱帶風情,海棗樹姿粗獷健美,樹冠壯闊美觀,蒲葵生性強健、葉簇樸雅。

列植在光榮碼頭綠廊道讓整體景觀產生豐富層次變化,而可可椰子、海棗、蒲葵等棕櫚科植物的搭配運用,再配植旅人蕉、天堂鳥及艷紅鶴蕉等蕉類植物,除凸顯光榮碼頭整體場域壯闊氣勢,象徵高雄人堅毅不拔的韌性外,更代表南部人的熱情迎賓誠意。

文珠蘭、變葉木、鵝掌藤、射干、小蚌蘭、腎蕨、朱蕉及綠帝王蔓綠絨等10餘種觀葉植物灌木等的運用,除凸顯熱帶地區豐富多樣的植栽生態外,更充分顯示工務局養工處在光榮碼頭景觀綠廊道營造過程中的細膩用心,整體場域色彩格外鮮明悅目,穿梭林蔭之間眺望無邊無際海岸美景,彷彿遠離了都市塵囂與繁忙,讓陽光、綠意、海洋的熱帶風情帶動大高雄活力生氣。

伍、改善缺失持續維修安全上路

西臨港線自行車道之所以是高雄最佳的自行車道,就是因為串連漁人碼頭、駁2、真愛碼頭與光榮碼頭。假日誠然鐵馬川流不息,而平日也有不少利用作為單車通勤過道,因為不用經過五福路、公園路交通瓶頸就可以安全又舒適的往來苓雅、鹽埕、鼓山等三區。

對自行車具有專業,也是在青年路經營自行車店的林先生指出,舊鐵道改成自行車道系統具有以下優點,包括1.動線佳,具通勤之利2.平直好騎3.路權高,少干擾4.施工時不須大動土木,值得市政府未來在規劃自行車道時參考。但是在設置上難免還有瑕疵,部分路段與舊有鐵軌斜交,其中的隙縫會牽引車輪陷落而產生意外,有必要加以補強,以免因此而摔車受傷。

苓中派出所劉姓巡佐說,駁二庫藝術園區往真愛、光榮碼頭的木板單車道有部分木板毀損翹起;有鐵馬族因此摔倒,但遲遲未見市府整修。七賢一路底鐵軌已舖平成單車道,但路中間號誌未拆,影響視線。橫跨愛河鐵道橋下真愛碼頭的單車道坡度陡,夜間光線差。

高雄港一帶終年有海風海水,單車道較容易受損,相關單位維修進度趕不上毀損速度,港區附近的單車道頗受鐵馬族青睞,有港警認為部分路段照明差、視線差、彎度大、坡度陡、凹凸不平或木板「哩哩落落」危機四伏。 苓中派出所副所長柯玉堂說,高雄市政府在派出所後方新完成的單車道有二 處彎度近90度十分危險,加上部分路面不平及夜間照明差,已有多名單車族跌倒受傷。

自行車道安全問題一覽表:

主要問題 路段
路面破損 公園路→真愛碼頭
沒有清楚的地圖說明 除漁人碼頭之外
沒有完善的停車設備 幾乎全程
沒有自行車的維修站 除漁人碼頭及倉庫自行車學校
轉彎處太窄且成九十度角 真愛碼頭→光榮碼頭
夜間照明不足 真愛碼頭→光榮碼頭

資料來源: 記者鄒美華、陳清泉整理

在高雄市頗具人氣的Mobile01小惡魔車隊車友,由於經常在平日約騎西臨港線自行車道,相對於其他用路人,車友的觀察與體驗更真實與貼切。白月(化名)指出,路線的規劃順暢,人車分道,沿途又有不錯的塗鴉造景。不過,前半段真愛碼頭的木棧道騎起來抖抖的,小扣了一點分數。另外,單車道所使用的木板寬度都不足。

從車隊成立就已加入車隊的蛋頭(化名):對木板舖面與夜間騎乘有深刻的感受,他明白說出對西臨港線的體驗心得時指出,西臨港線已經算是高雄自行車道中很好的的一段了,較可惜的是並沒有很積極的看護跟維修,尤其木板路段,有些已經翹起來了,實在很危險。至於晚上燈光不足,這一點實在要體諒,現在騎腳踏車,大部份也是為節能減碳,如果為了晚上騎自行車,而增設路燈,反而有點違背原意了。理論上夜騎的光線是要自已準備的,所以如果要夜騎的話,前後燈、安全帽,請一定要自備。

車友紅色慧星(化名)對車道寬的觀察更深入,木棧道木板大約只有5-10CM左右,加上又在中間切割凹槽以利排水,所以騎車時的震動及噪音都因此加大不少,也使得木板的固定處更容易鬆脫。柴山登山步道的木板寬度約15-20CM,相信這樣的木板寬度用來做自行車到應該能達到減少震動及噪音的效果。

至於另一名車友不拉掦(化名)則有不同的看法,他指出,西臨港線的木板車道,是因為木板的關係,還是因為已經被騎壞了?我騎FD-17S去,怎麼手會抖到一個不行咧,騎二次我就認輸不再去了! 個人覺得比較奇怪的是,行人走的是鋪的很平坦的路,自行車走的卻是木頭做的,反過來是不是比較好?木板車道真的很不適合小經車、小折,設計的人看來沒騎單車好看不好騎的單車道。

陸、結語

西臨港線獨特的田園鄉村風貎,洋溢著輕鬆自在的氛圍,有人曾經以「嘴角上揚就是一種幸福」來形容騎在這條高雄市特有的自行車道上的感覺,擁有一條結合河海景觀的自行車道是高雄人的幸福。 騎乘自行車是一項既環保、減碳又健身樂活,適合男女老少,全家一起來的全民運動,如何騎得安全又舒適,是民眾最關切的議題。

從夕陽餘暉到星光點點,騎在有著山、海、河、港四合一優勢的西臨港線上,高雄市民最在意的是路面的平坦與安全,以柏油路面最佳,木棧道最差。至於用路安全以及入夜後的人身安全則是另外的考量。對市民而言,能夠一路平安盡興的徜徉在充滿熱帶風情的城市景觀是最起碼的要求,市政府相關單位是否在規劃時能考量用路人的心聲,讓這條美麗的自行車道成為國際知名的觀光自行車道,成為最具特色的運動休閒路線。

980114-3-gaoxyungz4-400.jpg

(高雄市第一社大公民新聞寫作班學員)

富山部落,災後小孩課輔

下午四點整,國小校車準時的停在部落入口處,小朋友下車後,背著沉重的書包一邊聊天,一邊不慌不忙的走回位於台九線旁的富山部落,準備他們一星期五天的課後輔導課程。

下午四點整,國小校車準時的停在部落入口處,小朋友下車後,背著沉重的書包一邊聊天,一邊不慌不忙的走回位於台九線旁的富山部落,準備他們一星期五天的課後輔導課程(富三部落的課輔活動,有架設部落格做完整紀錄,請點選這裡閱讀)

BenQ Digital Camera
小朋友放學回家

部落裡有的低年級的小學生們早己上完課輔,在家裡跟著鄰居的朋友們嘻戲,看到高年級的學生們回來,馬上走到路旁跟他們打聲招呼。原來富山部落的課後輔導是隨著年級的高低而有不同的時間,低年級通常在中午放學後就直接到部落的課輔教室,高年級的學生是等到下午四點後才會到課輔教室繼續他們的功課寫作。

富山自救會會長尤忠平表示,目前部落裡的課輔教室及老師宿舍是由部落族人提供住家來使用,學生人數有七人是小學生,3位是國中生。自從八八風災後,學生的部落課後輔導在一位有心的校長幫助下才順利開課,而且每週的星期一與星期四也會有台東大學的學生義務來到部落裡一起幫忙小朋友的課業,除了可以解決小朋友在學習上的困難,還可以利用時間讀些課外讀物,讓小朋友增加不小知識。

因為是課輔時間,所以小朋友們都很認真的拿起筆在寫作,就連坐在客廰的小孩即使口裡還吃著棒棒糖,也有樣學樣地仔細地看著圖畫書,完全不受打擾。

BenQ Digital Camera
(上)課輔(下)小小朋友也愛讀書
BenQ Digital Camera

自救會會長尤忠平說,風災過後四個多月,部落族人的生活己經慢慢恢復正常,就連小朋友們都己經忘了風災來時的可怕惡夢,靠著老師們認真的教課,讓部落族人放心不少,可以不用擔心小朋友們放學不知往那裡去,因為現在就只有一個地方可以去,那就是課後輔導的教室裡,讓他們從小就有良好的寫功課及閱讀的習慣。

由於部落裡的住戶加起來大約四十多戶,所以並沒有小學可以就讀,必須搭公車或校車到隔壁村的小學就讀,每天這樣來往,學生多少會累一點,不過這可是部落未來的主人翁,再苦也要他們認真學習。

BenQ Digital Camera
富山小朋友放學後在家

富山部落大人的情形

八八風災,造成富山部落裡有兩戶房屋被沖毀,其中一家就是自救會會長尤忠平的住家,雖然有臨時搭蓋的帳篷可以暫時住下,但是現在正值冬天非常寒冷,所以他選擇在車上睡覺,而另外一戶選擇到外租房子,目前還有六位族人仍暫住在台東市區馬蘭榮家,何時會回來都還不確定。

看著部落上方的危險潛勢溪流,直接對著部落的方向朝去,即使現在沒有溪水,但是回想起颱風那時的情形,仍然覺得非常害怕。部落每次遇到下大雨,族人都要有隨時撤離的準備,遷村己經談了好多年,到現在仍然沒有完整的時程表,部落族人都很無奈,現在只能期盼遷村的問題能夠快點解決,讓部落族人可以安心的生活。

富山部落在風災後成立了自救會,為了自己的權益不斷地的找尋可以解決的辦法,但是自救會的辦公室卻是由帆布臨時搭建的,即使沒有很好的辦公環境,自救會仍正常運作,就是希望可以讓部落裡的族人能夠覓得安全的家,小朋友們都知道他們將要面臨遷村的問題,但是這不是他們應該去負責的,因為現在他們應該要負責的就是好好讀書,未來為自己部落族人爭取更多的權利吧。

BenQ Digital Camera
(上)族人搭的帳篷(下)富山部落自救會辦公室
BenQ Digital Camera

BenQ Digital Camera
(上)部落潛勢溪流令人擔心(下)部落未來未定,生活還是要繼續
BenQ Digital Camera

(富三部落的課輔活動,有架設部落格做完整紀錄,請點選這裡閱讀)

(本文與莫拉克獨立新聞網共同刊登)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