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山村的滋味(一)

外面的空地,林阿伯已經勤快的曬起黃豆莢了。熱力讓豆莢時而彈跳,剝剝聲響,這片曬黃豆像是帶著生命活跳著,在眼前時起彼落不停的爆開。

不管怎麼樣,我想來這裡看看火山豆腐。

幾年前,知道花東羅山村出產火山豆腐,一直想來看看,但總是沒有機會成行,上過合樸豆腐班之後,更確認想來的動機,還好有先上過豆腐班的經驗,也讓這趟羅山村火山豆腐的認識更深刻。

從富里站下車,在夜色裡看不到羅山的面貌,隨著車行感覺往著山裡緩緩盤轉,進到一個安靜的村落,四周寧靜中我只能用嗅覺跟空氣中的冷暖來感知這個村子。冬夜裡,山窗螢提著小燈繞旋而飛,先睡一晚車程的疲累吧,明早天亮再來好好看看這村子面貌。

微微窗色轉白就被搖醒,早起的人催促著一起去看雲海,身體的疲累還包裹在溫暖被窩裡,空氣中有濕冷的氣息,我只在腦海裡繚起一片霧白,繼續的睡進晨雲裡。再起床時,已經是早餐時分了,像往常的喝了杯一天最早的溫開水,羅山的水很溫柔順喉,帶點微微的甜,舒坦的迎接認識羅山的第一天開始。

早餐,已經預備在木桌上了,是小菜白粥的農家味。先喝了口米湯暖胃,滋味濃滑~真是好粥,很少在外出時吃到好粥了!除了這白粥,桌上有小碟深濃色蘿蔔,合著白粥嚐,鹹脆之後帶著發酵的酒香,啊~真想讓父親嚐看看呢。之外,還有一碟清甜的菜心,菜埔煎蛋、豆腐乳…。這餐白粥,破例的連喝了二碗半,真是滿足。

cmkipp-400

外面的空地,林阿伯已經勤快的曬起黃豆莢了。攤開在大片陽光下的豆莢,熱力把豆莢乾燥的同時,聽見滿場豆莢時而彈跳,剝剝的聲響,我蹲在旁邊曬著冬陽同時觀察著豆莢如何彈開的,這片曬黃豆像是帶著生命活跳著,在眼前時起彼落不停的爆開。

初冬採收的這些黃豆,是大大有名的花蓮一號,我想到上次豆腐班每個人珍貴的分到一點種在田裡覆土澆了水。花蓮一號在羅山村曾經消失了一段時間,又從花蓮農改場取得豆種,黃豆才重回羅山田地。黃豆在這裡一年兩收,量少的人工栽培,黃豆田就種在村子上方層層梯田地,種黃豆並不輕鬆的,雜草跟黃豆比長大速度,遇上颱風時腰折了豆苗得一株株再扶起,種黃豆的年輕淑萍這麼說著今年遇上的辛勞。

而豆株成熟時,一串豆莢有大有小,有時下面豆莢已經飽熟上面還是幼小,太陽一曬比較快熟的都爆裂在田地裡,人工採收是一株一株看成熟度分批採收的,收穫時是一整株剪下的,這時就需要犧牲一些不成熟幼小的豆,收好的豆株連枝一起用陽光曝曬,再用機器脫殼儲藏。

相對說到國外大面積栽種的黃豆,除了前置的雜草整除,噴藥去蟲,到接近成熟採收期,再噴灑落葉劑強迫讓豆莢成熟,以機器一次採收去殼,再用設備烘乾。倘若成熟期曬的陽光較足夠則又標示稱為陽光黃金豆,是價格較高的進口黃豆,採收到裝船運送的路途大約會經歷上幾個月,這也就是平日市場看到的豆腐、豆乾、各類豆製品的黃豆原料,一般市面上已經見不到本土黃豆的豆製品了,而黃豆的重要性幾乎是可列為民生必需品,竟然多數都是依賴進口。

花蓮一號黃豆的種植,目前數量還是很少很少的,也只集中在花東區域,在這裡看到花蓮一號被大片栽種著,心底有說不出的喜悅。而羅山的泥火山豆腐,特別可貴的是使用自己栽種的花蓮一號黃豆來製作,羅山農家種植的黃豆只留做豆腐用並不外賣,還沒來到羅山前還不知道火山豆腐的黃豆是這麼來的,這是多麼珍貴的黃豆。

a02
a03

跟著黃豆曬過冬陽後,我順著溪水往山上走。

就在眼前田裡還有一些黃豆株,這是我第一次看見黃豆植株種在土地的樣子,大約有6.70公分左右高度,黃綠的色彩,可以看到很多的豆莢,一個莢裡會有二、三個豆子,田裡是乾的。有些黃豆株跟著鬼針草混在一起長的一般多,這裡的田埂還是柔軟的草,走在上面很舒服,可以感覺到土壤的溫濕度。

站在梯田上可以清楚看見對面的台灣島大山,下方就是米香豐潤的花東縱谷,早晨的雲霧還殘留些,我可以理解令人驚奇的這片低海拔雲海。而背後就是羅山瀑布,馬路邊來自富里的住民來這接引用泡茶的水,水管就跨在溪谷間的石頭縫,這裡的水說是可以生飲的。水從高處落下之後,水圳分流各處再往下流去,看起來這樣清潔的水灌溉著羅山坡地田園,在羅山水是最重要的吧。

有好的水質,才能做出好的豆腐。

羅山的泥火山豆腐,有自己獨特的鹵水、有純淨甘甜的好水、還有自己栽培的花蓮一號黃豆,這些條件成就了一塊難能可貴的豆腐。

a04a05 a06

(系列待續)

試探民族與民俗展示的未來性(3)澎湖生活博物館

台灣在社造運動推動下,引發不少地方成立展現地域特色之主題博物館,其中又以澎湖生活博物館最具企圖與規模。

編按:本文為作者針對日本與台灣民族與民俗展示的探討系列文章,系列 (1)  與 (2) 介紹日本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簡稱民博),系列 (3) 介紹台灣澎湖生活博物館(簡稱澎博)。閱讀系列文章,請見文末。

澎湖生活博物館之籌設歷程與概況

相較於年代久遠之歷史文物,或者身價非凡的藝術精品,以收藏民俗及民族文物為主題之博物館,與特定地域居民或特定族群人民之過去、現在,乃至未來生活,呈現更為緊密之連結關係。

台灣目前雖然沒有以民族學或民俗學為主題之國家級博物館,但是,在社區總體營造運動之促進與推動下,卻引發許多縣(市)政府、鄉(鎮、市)公所、農(漁)會等單位,陸續成立許多展現地域特色之主題博物館,其中涉及民族及民俗範疇者也不在少數,其中又以於2010年4月3日正式開館之澎湖生活博物館(簡稱澎博)最具企圖與規模。

澎博雖然是目前澎湖地區最大型之公立博物館,但是,博物館之籌備過程卻是相當的坎坷,不像其他國立或縣(市)立博物館先核定專案計畫,並編列經費逐年推動,受限於地方財政困難,地方人士自1999年起開始倡議,澎湖縣政府於2001年編列經費委託北藝大執行「澎湖生活博物館調查研究與設置規劃計畫」(2002年7月完成),2003年,繼續編列經費委託林獻瑞建築師事務所執行「澎湖生活博物館設計規劃監造案」(2004年11月完成規劃設計)。

2004年起,澎湖縣政府逐年申請離島建設基金之經費補助,陸續推動博物館之建築、空調、展示、典藏庫房等工程計畫,並同步進行既有藏品檢視與登錄、發動民間文物徵集活動、辦理在地人才培育、強化軟體整備及服務機能提升等,另針對營運管理模式與組織編修進行研究、評估(部分經費由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補助及澎湖縣政府自行編列預算支應)。

澎博除於建築外觀運用諸如馬背、天人菊、硓咕石、玄武岩、星空、風、海浪等在地元素及特殊意象,也思考與鄰居孔廟園區之空間互動與對話;此外,門口以居家常見之大茶壺為主體,結合磁碗及民眾參與機制建構而成之「澎壺-風如茶」公共藝術,也讓博物館之外部景觀更為獨特與搶眼。

SODOPJ14圖15

澎博富含地方特色意象之建築外觀(左)與門口大型公共藝術(右)

館內常設展位於二樓與三樓之部分空間,二樓展示發現澎湖、海洋的澎湖、歷史風華、兵家必爭、民間信仰、歲時節慶、做山-農的生活、討海-漁的生活、漁產加工、歌吹相聞等十個單元;三樓呈現萬年富貴澎湖厝、瓜瓞綿綿子孫萬代、澎湖的聚落、健康日記、文風教育、休閒娛樂、菊島大代誌等七個子題。較具特色者包括:

(1) 海洋的澎湖:

除展示大航海時代的古地圖(複製品)與船隻縮小模型,以及水下考古所打撈之歷史文物外,特別複製一艘實體仿真的透西船[1],讓觀眾可以登船了解貨船之實際運作情形。

圖16
澎博之「海洋的澎湖」展區,以影音多媒體模擬海洋意向(上),以及實體仿真的透西船(下)
圖17

(2) 歲時節慶:

以兩張方桌,分別佈置為「犒軍」祭儀神案(背後放映訓練「小法」之紀錄影片),以及放滿金銀紙及紅蛋的供桌;另運用六張披上刺繡桌裙的方桌,分別呈現「乞龜」文化,以及各種蔬果及熟食供品,其中,最有趣的是用蓬萊米製作而成的「雞母狗仔」,據澎博人員表示,為了傳承這項已經式微的民俗活動,未來將舉辦相關研習課程,除可延續傳統技藝,亦可激發常民之美學創意力。

圖18圖19
圖20圖21
澎博之「歲時節慶」展區,以擬真方式呈現「犒軍」祭儀神案(左上)與放滿金銀紙及紅蛋的供桌(右上),另展示當地之「乞龜」文化(左下)與各種蔬果及熟食供品(右下)

(3) 萬年富貴澎湖厝:

以澎湖傳統建築的外觀形貌及地域質材,設計饒富特色之展示櫥窗,分別介紹傳統民居建材及建築變遷之三個歷程。

(4) 瓜瓞綿綿子孫萬代:

於前述櫥窗後側,以文物陳列與情境展示等手法,呈現婚嫁、懷孕/生產、滿月/收涎、度晬、祖德留芳、灶腳等不同生活主題。

圖22圖23
澎博之「萬年富貴澎湖厝」展區,呈現傳統建築意象之特色櫥窗(左),以及「萬年富貴澎湖厝」展區之滿月/收涎之文物展示(右)

(5) 澎湖的聚落:

針對全國第一處,也是目前唯一一處國家級「重要聚落」之澎湖望安花宅,製作「30:1」之巨大模型,館方為了這座模型,特別設計高達兩層樓的「天井」,希望讓觀眾可於二樓近距離了解花宅之空間配置與各項細節,也可自三樓迴廊俯瞰花宅全貌,並經由展示設施了解石敢當、石塔、風獅爺、五營兵將等與聚落相關之厭勝物文化。

圖24
澎博之「澎湖的聚落」展區,位於二樓之花宅模型(上)與三樓迴廊之厭勝物文化展示(下)
圖25

(6) 其他:

與真人相同大小之「報馬仔」及「踏涼傘」,結合影音聲光效果之王船縮小模型,以及石滬、潮間帶、魚灶之情境展示等。

圖26圖27
澎博之「民間信仰」展區的報馬仔(左),以及「討海-漁的生活」展區的石滬情境展示(右)

除此之外,一樓有笑臉迎賓牆、互動留影裝置、半天鳥叫聲與飛鳴吊掛模型,以及大廳特展區;三樓則有澎湖劇場、願景澎湖互動區,以及我家寶貝特展區,前者由民眾提供文物,館方協助於一個或多個櫥窗呈現參與民眾之個人或家族歷史。

圖28圖29
澎博一樓之笑臉迎賓牆(左),以及三樓之澎湖劇場(右)

展望民族與民俗展示之未來性

相較於國家級之日本民博,縣(市)層級之澎博,自然在典藏、研究、組織、預算等資源面向上,很難與之相互比擬,但是,許多澎博之展示手法,卻與正在進行更新之民博常設展的展示理念,呈現異曲同工之妙,例如:結合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思考民族與民俗文化之未來發展等,以及民博嘗試與文物擁有者進行交流,生博則透過主題特展讓專業、冰冷之博物館開始與民眾之日常生活進行連結與再現。

展望未來,澎博既以「生活」為名,除持續經由文物徵集、受贈或購藏等傳統方法豐富館藏,可考慮以現地保存或仿效「歷史建築」登錄之清冊建立模式,彙整澎湖地區之重要民俗文物清單,降低集中典藏數量,強化文物與既有文化脈絡之相互連結,藉此提升澎湖居民對於民俗文物之愛護與重視;

另援引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提出之「宜蘭就是一座博物館」的籌設理念,澎博可擴大展示架構之尺度與規模,除目前館內之常設展與特展外,應將澎湖地區之社區文化、地方文化館、文化及自然遺產等作為延伸性之展示場域,也可運用館內之專業資源,協助館外展覽之策劃及推動,以能將民族與民俗展示,由關注過往歷史,朝向連結當代生活、思考未來發展之前瞻性目標邁進。(系列結束)

圖30
澎博我家寶貝特展區之望安曾宅(上)與吳爾聰(下)之民眾參與式展覽
圖31


[1] 原型為澎湖早年往返廈門與台澎之間的帆船型貨船。(作者為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系列閱讀:

試探民族與民俗展示的未來性(1)

試探民族與民俗展示的未來性(2)

【黑潮書寫22】四季冷凍蒲燒鰻

四季都可以吃到的冷凍蒲燒鰻片,就讓牠在冰箱裏做救火員,拿出來三分鐘即可上菜。吃的時候記得要感謝這條犧牲的鰻魚,為我們帶來的滿足和快樂。

吃鰻飯啦!饕客的腦海中立刻會浮現燒烤得醬汁欲滴、遍灑白芝麻、口感滑順甜美的蒲燒鰻整齊地舖在白飯上,這種頗有歷史的日式美味在台灣廣受歡迎,就算不常到料亭吃現烤的,去骨調味、微波即食的冷凍蒲燒鰻,在量販超市的冷凍櫃已佔有一席之地,讓忙碌的人幾分鐘內就可變出一道好菜,並且一年四季都可享用。

蒲燒鰻是道料理的名稱,使用的鰻魚原料皆為養殖的白鰻,或稱日本鰻(Anguilla Japonica),雖然在海中或魚市偶爾可見野生色彩鮮豔的糯鰻、牙齒尖銳的虎鰻和常被泡酒的蛇鰻,超市也有海鰻做成的罐頭紅燒饅,但最普遍食用的還是公認肉質細嫩且營養美味的白鰻。

白鰻在中藥上有入腎經、補虛去風濕的作用,所以傳統上鰻燉藥湯給人壯陽滋補的好印象;在營養學上,鰻不僅是蛋白質的良好來源,也富含維生素A、B12、E,在現代飲食標準中,鰻的唯一缺點是膽固醇含量偏高。

然而在傳統市場很少看見活鰻零售,主要是因為消費者的習性,鰻魚價格經常高達吳郭魚的十倍,所以難得菜籃族的青睞,而且菜籃族大多害怕長得像蛇一般滑溜滿地游的東西,很少能克服恐懼、大費周章為吃一條鰻,寧願上餐廳或在超市買冷凍鰻。

此外零售市場也看不見死鰻,因為白鰻生命力很強,在淡水、海水、甚至缺水的池塘底泥中都能靠皮膚呼吸空氣而活下去,若是讓白鰻死了必定是生病或歷經惡劣的飼養、運輸環境,鰻已不復健康新鮮,聰明的菜籃族也不會選購。

因此養殖白鰻的市場並不在生鮮零售市場,而是小部份進入餐廳採購系統,大部份送入加工廠,加工廠製作的蒲燒鰻成品小部份供給本國市場,大部份以冷凍貨櫃外銷日本。


超市冷凍櫃的蒲燒鰻適合在沒時間煮菜時,拿出來微波三分鐘即可上菜。(攝影/蔡偉立)

冬至撈鰻苗

其實一片蒲燒鰻的背後也有一番「粒粒皆辛苦」的故事,由於生物科技尚未成功地大量繁殖鰻苗,所以冒著寒冬出海撈鰻苗的漁業至今不衰。

在台灣,冬至前後透明的鰻苗會隨著黑潮洋流由南向北湧至東岸和西南沿海,由於鰻苗白天潛沙夜間上浮,所以漁民在東北風呼嘯的寒冷夜晚到海邊放網,由於白鰻習性會溯淡水並棲息長大,成熟後回到海裏產卵,然後仔苗在海潮的漂流下慢慢成長變態又回到河川,所以河口地區更是攔截鰻苗的兵家必爭之地。

由於鰻苗細小,通常使用0.3公分網目的網具才撈得到,因此不難想見其他魚類的幼魚或是浮游生物也一同被捕撈,所有使用網具的漁業經常產生此種混獲非目標生物的現象,若長期過度捕撈對該生態系勢必有所影響。而撈鰻苗有季節性,通常為期不超過二個月,限時的使用網具可以降低對其他物種生存的影響,而且在挑出鰻苗後混獲生物會被倒回海裏。希望持續限時限量的使用網具和減少混獲並提高其存活的操作方式可以減少對生態的負面影響。

鰻魚圖2
花蓮溪口在冬至前後總有人用三角杆網捕鰻苗。(圖片提供/吉安鄉公所黃宣寓)

近水自然養

早期台灣養鰻主要在屏東、雲林、彰化和宜蘭沿海,民國65年至75年的全盛時期到處是一片水池水車,也為台灣賺取大額外匯,這些在經濟發展上的貢獻隨後也在農漁業的逐漸式微中被淡忘。但是長期經驗和技術的累績,民間養殖者發現使用囤積的舊水和河川水養出的效果比抽地下更好,

所以現在的養殖者趨向使用大塘屯水來調配管理,其實這是利用水塘微生物鏈作用產生的良好自淨效果,而且鰻的幼年階段最愛吃孑孑和水中絲蚯蚓,所以是很好的「環境清潔工」;早期的養殖者前撲後繼地打井、挖塘、砌磚現已不再,繞過一圈路後才發覺還是比較自然、節能減碳又降低成本的方式最好。

除了池塘設施可減少能量消耗,投入池中的飼料也有新發展,早期用雜魚打漿餵食鰻魚,隨著時代演變而有人工飼料,人工飼料的主要成分是魚粉加黃豆粉,由於鰻魚為肉食性,因此飼料中必須有投其所好的魚粉腥味,這部份尚無替代品,但其餘的動物蛋白部份已可用植物蛋白取代,而且飼料效果也不錯,因此減少動物能源、成本較低的飼料已廣泛的使用。

養鰻業者逐漸體認在許多方面節能的操作和低成本不謀而合,包括從前濫用化學藥物的現象,現在可應用生態學和中草藥學的知識,將養殖水體和鰻的健康都保持在良好狀態,當養鰻業者具有這些認知,再加上一些藥食同源的飼養藝術,以及使用電腦軟體的技術,要符合優良養殖規範(GAP)並提供履歷追蹤將沒有困難。

圖3
養殖的白鰻。(攝影/蔡偉立)

加工的選擇

當白鰻送入蒲燒工廠後,就進入開片、去脊椎骨和頭剩下肉片,蒲燒的醬汁是由紅羅蔔和牛蒡熬煮而得,反覆塗在鰻片上並以煙薰熟成,最後進入真空包裝及冷凍。良好的蒲燒鰻讓人吃了有幸福的感覺,但是加工過程中有許多可以替代或添加的手法,以至於消費者偶爾會吃到醬汁不醇而以化學醬油和煙薰調味替代,或是浸泡過保鮮劑等處理。這些不良的方法掩蓋了鰻魚本身的美好,其他等而下之的方法甚至有礙人體健康。

人工養殖的、過度加工的食品在整個生產過程中有許多被人操控的機會,因此一如菜籃族的經驗和智慧,新鮮的、野生的、多樣的食材還是比較好,一年四季隨時都可以吃到的冷凍蒲燒鰻片,就讓牠在冰箱裏做救火員,在沒時間買鮮魚、煮魚技術不好、來不及煮或是沒有瓦斯只剩微波爐可用時,拿出來三分鐘即可上菜。最後,不管怎麼吃怎麼燒,大家在吃的時候一定要禱告和感謝這一條犧牲的鰻魚為我們帶來的滿足和快樂。

(閱讀更多「黑潮書寫」系列文章,請點選這裡)

素蘭阿嬤野鳥桌曆─實體書局上架!

在各界先進的鼓勵下,從一份簡單的賀卡發展到網路熱門轉寄的飛羽影像,回首來時路心中只有感謝,素蘭媽媽會持續拍攝美麗的台灣飛羽…

2011Deskcalender-11
 (因網站首圖設定尺寸之故,本圖已作局部裁切,原圖請點選這裡)

各位先進及朋友們大家好:

2011年的野鳥相簿桌曆在大家熱情的支持下
本年度的限額3000份已快搶購一空

最後的30天
為服務全省小額購買的朋友
並鼓勵辦公室的小額團購
我們特別情商紀伊國書店的全省五家分店
及101大樓page one書店 上架販售

優惠條件和以前相同
只要一次訂購10本桌曆
我們將贈送一個台灣的農村小LV包

這個生態廚房的小甲子袋型輕巧實用
正面及袋邊有生態廚房及人出沒注意標章
精美實用相信可以成為您逛街購物順手作環保的好幫手(詳如附圖)

lvbag

2011素蘭阿嬤野鳥桌曆與甲子袋訂購單下載

另企業50本以上提供燙金的份數
已快搶購一空
需要燙金的企業朋友
請儘快訂購以免抱撼

1.101大樓 PAGE ONE書店

●台北市信義區市政府路45號4樓之一   TEL : 02-81018282
2.紀伊國書店全省各分店資訊如下:
●台北微風店   台北市松山區復興南路一段39號(微風廣場5F)

TEL:02-2721-2304

●台北天母店 台北市士林區忠誠路二段55號 (大葉高島屋12F)

TEL:02-2832-0406

●台中中港店 台中市西區台中港路一段299號(廣三崇光百貨12F)

TEL:04-2329-3086

●高雄漢神店 高雄市前金區成功一路266-1號(漢神百貨B3F)

TEL:07-215-8788

●高雄漢神巨蛋店   高雄市左營區博愛二路777號 (漢神巨蛋購物廣場6F)

TEL:07-552-8292

【老媽的攝影作品集-素蘭的野鳥相簿】

在各界先進的鼓勵下,從一份簡單的賀卡發展到網路熱門轉寄的飛羽影像,回首來時路心中只有感謝,去年,素蘭媽媽在例行體檢中發現罹患肺腺癌三期,所幸經積極治療後已慢慢恢復健康,歷經這樣人生的轉折,讓素蘭媽媽更是珍惜每天的寶貴時光,keep walking用心拍攝美麗的臺灣飛羽。

這期間承蒙許多前輩關心與愛護;為回應大家的支持與期待,今年我們仍將沿去年往例,委託專業設計2011年的精緻野鳥桌曆,內容集結去年一整年的飛羽作品精華及得獎作品,目前已完成出版;我們期待一本自然的美麗飛羽影像能在案頭伴隨您未來一年的好心情,更盼能鼓勵更多的朋友開放心胸走出戶外,一起細心體會台灣這塊美麗的土地,發現最簡單的快樂。

所次活動相關義賣所得,將全數捐給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推動台灣環境復興運動的理想,歡迎大家踴躍訂購 並代為轉寄廣為週知。

2011素蘭阿嬤野鳥桌曆與甲子袋訂購單下載

(本文訊息轉載自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

花蓮農夫市集開鑼囉!

花蓮在一群朋友的熱心奔走之下,即將出現第一個農夫市集。是一種進步的聲音,一個集結的機會。這個週六是市集的開張日,讓我們一起趕集去!

14cf7a9b37ff85

農夫市集(farmer’s market),嚴格地說起來,是個外來的概念。

以我曾經住過的美國痞子堡(Pittsburgh)來說,「農夫市集」是這個城市在夏秋之際的重要活動。痞子堡市的農夫市場不只一處,而且這個城市甚至為農夫市集編印了精美的手冊,讓市民可以把逛各具特色的農夫市集當做是季節性的休閒活動。

就我所知,「買本地農產,買新鮮農產!」(buy local, by fresh!)是農夫市集相當核心的一個概念。特別是在美國這個傳統市集式微,民眾普遍在大型賣場採購的一個國度裡,「農夫市集」的概念是對包山包海的「大賣場」型態的一個挑戰。

美國民眾逐漸發現的是,大賣場包山包海、讓你在一個地方就可以滿足所有採購需要的所謂「方便性」,實際上是要付出相當的代價的。首先,民眾對大賣場的信心,很多時候是建立在對企業「品牌」的盲目信任。然而,大賣場光鮮的面貌底下其實問題重重,因為食物的品質、來源和新鮮度等,消費的民眾其實是被蒙在鼓裡的,那是賣場說了算。

更嚴重的,是大賣場對地方經濟的戕害。愈來愈多的民眾發現,當他們在享受大賣場的方便時,卻發現地方上原有的小店很難敵得過大賣場的低價策略,而紛紛倒店關門。長期下來,貪圖一時的方便,換來的卻是大賣場對消費的壟斷,和地方經濟的萎縮。

在這樣的脈絡之下,美國農夫市集的興起就是對大賣場的一種反省、一種抵制。相對地來說,台灣的傳統市集,就算在台北這樣的都會地區,都很難說是式微,那麼農夫市集在台灣的出現,恐怕是另有脈絡。目前唯一可以確定的是,農夫市集似乎在台灣的都會區漸成氣候,逛農夫市集已經慢慢地成為都會生活的一個部分。

花蓮在一群朋友的熱心奔走之下,也即將出現第一個農夫市集。雖然她的命運未卜,雖然她出現的脈絡尚未清晰,但至少她的出現是一種進步的聲音,一個在新議題上集結的機會。這個週六是市集的開張日,讓我們一起趕集去!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

吉貝小道報 (5) 大將廟入火,電音轎繞境

鏘鏘鏘!!今天的吉貝很熱鬧,人與神明都出來了!在大街、在巷道、在海邊、在廟埕前,用煙火、鞭炮、音樂與汗水,慶祝新廟落成、神明入火…

鏘鏘鏘!!今天(12/1)的吉貝很熱鬧,人與神明都出來了!在大街、在巷道、在海邊、在廟埕前,用煙火、鞭炮、音樂與汗水,慶祝新廟落成、神明入火(註1)。

凌晨四、五點,小法開始執行各種儀式;早上七點半,聚落內的廣播響起,鄉老用很濃厚的海腔台語提醒著,轎班、鑼鼓、看熱鬧的,通通到武聖殿廣場前集合,大家等著迎神上轎,前往島嶼西北方「大將廟」。

image001
(等待出巡的九頂轎子)

早在前一天,神明即已繞境全聚落,保佑全村平安;今日的出巡以外境為主,不走聚落內,而是沿著海邊走。灑下的陽光、海面上吹起的粼粼波光,襯著搖搖晃晃九頂轎子,讓傳統的神明繞境起了點點詩意,吹起的風、揚起的旗,啪啦啪啦的,劃出了他們的神氣。

image003

(沿著海走的神明繞境)

九頂轎子裡,最吸睛的,便是由國、高中生組成的大將爺抬轎班。轎子後面生出一條線,緊繫著一台推車,推車上放有音響與飲料,各種電音舞曲、流行音樂,散溢在空氣中,混著鞭炮與大聲公,熱血、沸騰。

image005
(連接轎子與推車的線,也需有人扛)

這頂轎子是聚落裡的幾位年輕人,向全村募款製作的,今年始開始啟用。為了「大將廟」入火儀式,這批年輕人一個月前就開始利用周末假日,邊聽舞曲,邊踩步伐練習。我常在邊上看著,心就飛了,覺得這群年輕小伙子真是帥氣,即使穿著夾腳拖、汗衫、抽著煙甚或嚼著檳榔,怎麼看都還是很有味道。果然,認真無敵!

image007
(年輕無敵)

不知不覺,我就一直跟著這頂轎子走,聽著那些我從沒聽過,卻覺得用在此刻適合的不得了的各種high歌,一直對著他們的鏡頭,竟引來一旁媽祖抬轎班大姊的提醒,「你也來幫我們拍拍照嘛!」是啊!我竟起了差別心,趕緊補拍幾張。

image009
(我們都用抬的,不用輪子推喔!)

隨後又看到了由小朋友組成的「虎爺伯神」轎班,孩子們抬著像學校課桌椅的「發聖公仔」(虎爺伯神轎)繞境。小朋友們都是自願參加的,每年農曆正月十三到十五號,小朋友會扛著「發聖公仔」到處跑,若到人家門口,住戶會送上一百金紙以示對虎爺敬意,扛轎孩子有時也會收到小紅包。吉貝的孩子,從小就潛移默化,接觸在地傳統儀式。

image011
(坐著虎爺的發聖公仔)

轎子陸續到了,正等著儀式開始、廟門打開、神明一一入廟。廟外,滿滿的吉貝居民;廟內,吉貝其他公廟的神明都被請入。為慶祝「大將爺」新厝落成,今晚,神明們要在「大將廟」裡祀宴、用餐;村民們則在武聖殿前廣場,席開92桌,全村一起吃飯、鬧熱。

image013
(全村居民幾乎都跑出來吃飯了)

在等著儀式的時間裡,視野不時望向一旁海邊,不論慶典多麼熱鬧、人聲如何嘈雜,大海總是安穩的在潮汐的步伐裡,流進、轉出;大自然有著自己的關懷與包容,在能承載的範圍裡,默默的守護。在等著儀式的時間裡,有人把吃完的東西隨手丟、抽盡的煙蒂扔一旁,就連剛喝完的空酒瓶,也被甩在一邊。

image015
(丟棄的垃圾與吐在咾咕丁上的檳榔汁)

再往遠一點看,「大將廟」正對著的那片海域,咾咕丁(珊瑚礁遺骸)堆積嚴重,珊瑚礁大量死亡,影響海流流向。

面對神明,我們總是虔敬;面對環境,又懷有一種什麼樣的心情?

但願,吉貝這份美景,能被更多人珍惜。

image017

註1: 入火:神祇進入新廟的一種儀式。

(閱讀「吉貝小道報」系列文章,請點選這裡)

高雄市茂林區多納里的黑米祭

11月21日多納黑米祭,聽見多納部落羅善頭目,以調侃的口吻唸出,「中華民國高雄市茂林區多納里黑米祭」正式開始。引來一陣笑聲。

5221382371_186105e56f_z


11月21日多納黑米祭,聽見多納部落羅善頭目,以調侃的口吻唸出,「中華民國高雄市茂林區多納里黑米祭」正式開始。

引來一陣笑聲,遙遠的五都大選,忽然湧上這個寧靜的山頭。

選舉期間,山下宣傳車終日喧囂,爆音的嘶喊口號,像是滿街亂竄的電子花車,快斷氣的搶救聲裡,懷疑換個升格頭銜,這些民代、首長就會清新。

當初,在不升格縣長就拿蹺的新聞裡,還沒弄清合併升格的意義與制度,台灣一下迸出新四都,翻掉原初北中南東四中心,外加20個生活圈,講求區域平衡的國土規劃。突然之間,五個咬金湯匙的黃金城市,襲捲絕大資源,甚至南部有大高雄、大台南的雙核心,東部卻是依舊沒重心。

更諷刺是位於這些黃金都市的偏遠角落,會不會從此得救,或是進入到一個怪異的時空。

一切未定,先選再說,為了政治版圖,誰規劃過人民生活。

來到這個未來要稱為茂林區的原住民鄉,政權更替,不斷的行政區域更名,從多納鄉、茂林鄉、到茂林區,早已侵入模糊這個舊稱「下三社」的魯凱部落。更遑論,「下三社的」茂林、萬山、多納三個部落,在語言上和霧台、好茶等西魯凱群不同,部落耆老都還期待有所區分,成為新的一族。甚至,想成為台灣第一個原住民自治區(鄉)的心願,也在升格納入直轄市後,顯得有點困難。

一切都被掩埋,不做討論,五都要升天,在中央集權的今天,山下要怎麼幹,山頭只能跟隨。

未來將要稱為「多納里」的多納部落,八八水災受到重創,其實居民居住的村落,沒有任何災情,倒是村子下方的多納溫泉區,完全被土石流掩滿掉。

其實,有人私下高興著!一塊讓外人、族人為利益撕裂關係的處所,上天把它收了回去,溫泉生意不再分裂部落,想進入開發的財團也斷了念頭,於是部落必須從頭開始,真心的經營故鄉。

「黑米祭」或許在溫泉重新出現前,成為部落吸引遊客的重要祭典。

其實下三社魯凱部落,一樣有著七月的小米收穫祭,長期都是三個部落合辦。唯有得天獨厚的多納部落,天神相贈湖底帶來的保命黑米,感恩的多納部落,一直保有著謝神的黑米祭。

傳統的黑米祭典,部落其實不太記得完整,日本統治怕結社造反,威逼利誘禁止一陣子,換上國府統治,又拉出來添東補西的當山地歌舞,傳統的祭典成為老人家腦海的片斷,或者要看看中研院裡有否保留原始影像。

儀式傳統,已經不太重要了吧!上千年的奧林匹克運動會,200年前重新舉辦,冠軍月桂冠早換成實用金牌,到現今也不會有人穿上羅馬古鞋去衝百米。

精神在就好!奧會不是這麼說著。

多納黑米祭,其實很像一場大型的祭典表演秀,一些古老祭典的場景與元素,加上現今華麗服飾與器具,在頭目如導戲般的說戲控場,穿插風趣鬥嘴雙簧,整個部落共同演出一場歡喜祭典。

祭典有些失落,活動讓人肯定。

失落之所在,在於想像中祭典總該帶有跨越時空的迷魅,召喚著不可言喻的部落精神,但是一切是空,僅剩儀式的表象,重要不是內聚,而是如何外顯。

肯定之所在,卻是當儀式成表象,反過來以專心演好一場祭典的心態,嚴謹要求會場秩序,族人各有角色,在每個注重的細節裡,卻保留了祭典元素的年年傳承。不可否認,當祭典越像現代劇場之時,在媒體效應、觀眾互動中,讓更多部落青年願意演出、願意學習,然後在摸索中,重心找回古老的祭典精神。

也許,因應觀光的需求下,部落祭典越會走向如同「西湖印象」般的大型表演,離傳統越遠,卻在群湧的人潮中,先找到自我肯定與經濟發展的信心。

問題是,這道遠離傳統的力道,會創造一個新傳統,還是就此進入一個全然解離的時代,新自我只是因應時代潮流的漂流靈魂。

法農的後殖民思維,從「他人眼中的自己」,到「自己眼中的自己」、再到「全球化情境下的自己」,一道殖民、反殖民到再殖民的困索,緊縛著世間每個部落、國度,人人找尋出路。

巫師祈福,部落獻禮、勇士狩獵、婦女炊事,家族下聘,票選出來的黑米王子與公主,相贈黑米歡喜完婚,祭典中不忘加入感謝政府的插曲,黑米祭終於劃下完美END。

多納里的黑米祭,深山裡的部落,深受著外力的牽引,無論是行政管理的大高雄市,或是力推觀光的國家風景區,五都後的巨大變革,將會衝擊這個小小的部落。


五都拼到槍聲大響,在那個席次競逐的詭異氣氛下,誰想過偏遠山區裡改了名的多納里,未來如何前進,甚至天神賜與的救命黑米,都將敵不過政府預算編列的深情等待。

當部落換個名字,區長官派上任,取代頭目地位的現代村長,未來又變成里長伯,族人從村民又變里民,中華民國高雄市茂林區多納里,會是讓人多困惑的名字!
擺盪!不只千年傳承的黑米,還有部落的自我定位。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

黑米與紅藜-多納部落發展可能性(3)

黑小米與紅藜農耕從開始下種,經半年時間才能收割食用,種植過程還需耗費許多人力和時間成本,不過別人能為什麼我們不能?

編按:本文為今年7月在多納社區舉辦的「黑米紅藜論壇」後,會後邀請作者進行多納部落發展未來性的探討,完整介紹多納社區的背景,以及未來發展黑米紅藜產業的可能性。因原文篇幅較長,切分成3篇文章刊登,本文為系列3-3,閱讀系列其他文章請見文後附錄。

六、營養豔麗的紅藜

(一)紅藜的文化

紅藜在多納部落是一種附屬農作物,平常不當主食,因為口感比一般小米差,而且黏度不強,多納部落把它當成副食品。多納部落對此作物族語名稱叫aegenge(紅藜),播種季節是每年的一、二月,也是小米播種季節,一塊田一起播種。

在生長期間漂亮的葉子隨著生長階段變化好幾次顏色,紅藍綠黃都有,其顏色豔麗動人。到成熟收成時整束是暗紅色,收成時間大多與小米一起收割,經晒乾之後就入倉或當種苗保存。

在風災或旱災沒有糧食時,可以當糧食食用,最主要拿來釀酒讓小米酒發酵,其製作的小米酒非常甜美,而且有營養,在多納部落生孩的婦女拿來當作補品飲 用。但是紅藜在多納部落不是單純煮熟來食用,因為其口感不比小米口味好,而且紅藜顆粒又小,取得的過程非常繁雜,所以族人並沒有特別大量生產此紅藜來食 用。不過其紅藜在部落碰到水災旱災沒有糧食時,族人就拿來當食物。

DSC_5329

(二)、富含營養的紅藜

過去少部份族人一直將紅藜來當主食食用,族人也不知道紅藜它的營養價值有多高。不過進些年來有學者專家研究紅藜發現營養價值很高其營養成份包含纖維、蛋白質、鎂、鋅等礦物質和必須安基酸及抗氧化物等。

(1)紅藜具有抗氧化能力提高人的免疫力,有消炎、改善便秘、降低膽固醇、改善糖尿病、預防心血管疾病、含有很高纖維,是養身健康食品。

(2)含有天然的皂素,對皮膚有清潔作用,也會自然消滅大腸桿菌,含有多種優質天然蛋白質,其蛋白質與牛肉營營養比率不相上下,纖維是燕麥的三倍。

(3) 紅藜含有兩種澱粉酶酵素,這酵素活性和耐熱度很高,紅藜的澱粉酶酵素是添加製作麵包的最佳元素之一,其製作出來的麵包非常篷鬆甜美可口,其發酵也極好。

(4)紅藜本身有安基酸微量元素和膳食纖維尤其是釀小米酒的最好的酵素也事是灣原住民族祖先遺留下來的最好釀小米酒的發酵材料。

(三)、目前紅藜市場推動情況

(1)目前紅藜在原住民地區有種植但是種植不多,目前也是在試驗中,市場行銷尚未普遍,因為其生產及收割比較繁雜而且其紅藜太小,在旱田一分地收成才二十斤,所以沒人願意去花時間及投資大量生產,目前紅藜市場已經有小包裝一斤四百元,也有製作茶包及餅乾等行銷。

(2)紅藜是原住民豐年祭等慶典的裝飾品,在營造活動時可以欣賞其葉子隨著季節變化。

(3)紅藜與黑小米在行銷時可以搭配來銷售,甚至將小米磨成粉一起兜售。製作小米酒時紅藜的粉是重要的原料,也一起銷售兩者不得缺一。

(4)整枝紅藜可以全部食用,但目前紅藜的葉子、幹、莖族人沒有食用,都把它丟棄。如果紅藜的幹、莖都能食用將來紅藜在市場會被看好。

DSC_5302
曬乾中的紅藜

七、結論

黑小米與紅藜農耕從開始下種,要經半年時間才能收割食用,種植過程還需耗費許多人力和時間成本,在現代科技快速進步的時代,要發展黑小米與紅藜實在 困難種種。不過別人能為什麼我們不能?這個過程裡頭,是不是大家要反省,我們是不是沒盡點心、沒努力,而使我們的產業一直停滯不前?

就以古坑(古坑咖啡-咖啡古坑)的農業文化創意就行銷得的很成功,台灣同樣的咖啡到處都有,為什麼能夠行銷得很順利,這件事可以證明多納的黑小米與紅藜也可以行銷。

黑小米與紅藜在多納部落以目前的環境條件是很難推動的,有很多困難的因素,例如黑小米與紅藜的市場不知道在哪裡;而黑小米與紅藜目前正在實質耕作的 居民都是老人家,而且人數一年不如一年,剩下沒幾個老人家耕作,年輕人為了生活必須離開故鄉去外地工作,要讓年輕人來從事無收穫的農耕有點困難。

目前比較可行的方法是結合茂林鄉公所的力量,由鄉公所提供黑小米與紅藜的材料,將願意提供一年土地的地主組成黑小米與紅藜班,結合勞委會和原民會八 八零工的專案人力十至十五位協助農耕,以原本的工資來解決生活問題,也讓這些年輕人與多納的老人家一起下田。其它解決的辦法都與可行性還很遙遠。

其它如研發繁殖黑小米與紅藜的種子,需要由高雄農改場及台東農改場協助;在行銷包裝由茂林鄉公所及輔導顧問團隊負責;在介紹專家學者、課程培力和部 份銷售由旗美社區大學協助支援;如果多納長老教會有資源,也可以與社區整合輔導社區居民,以上是目前多納未來面臨問題可以結合的資源。

多納的黑小米與紅藜的發展,只停留在如何讓居民重新回到傳統農耕,輔導居民傳統農耕技能,其要如何提高黑小米與紅藜產量?假使未來黑小米與紅藜順利成班,部落才要開始進入科技農耕學習。而多納的黑小米與紅藜的行銷,未來文化創意可否注入部落?

然而文化產業要許多資源及技術的協助,也許要時間的發展,實在是緩不濟急。所以最迫切的還是要改良小米的種苗,增加產量。因此希望在這一次論壇中能 提出可以執行種苗改良的方案,例如提出一般小米及黑小米與紅藜的改良時間表,規劃出二至五分地種植一般小米及黑小米與紅藜,選一兩種來試種或成立一般小米 及黑小米與紅藜班,作為這一次論壇中最好的成果與後續推動的基礎。

依現實面及需求經費,目前可能還沒有很多專家學者能夠協助部落,不過多納部落如果居民有共同想法凝聚心力,為了部落的發展,不管政黨、宗教、學校、 社團、年輕小孩、中壯年、老人家、尤其行政首長民意代表大家一起來,為多納部落的產業盡心盡力,多納的黑小米與紅藜再怎麼困難也會解決。

畢竟多納部落四面環山景色宜人,多樣性動植物,自然生態保持完整,有豐富的溫泉,又是原住民族魯凱族文化特色的地區,再加上黑小米「黑小米傳奇故事」,其獨特性及無法代替性是奠定多納部落未來產業發光發亮的基礎。(系列結束)

(作者為多納社區發展協會 顧問)

系列閱讀:

黑米與紅藜-多納部落發展可能性(1)

黑米與紅藜-多納部落發展可能性(2)

黑米與紅藜-多納部落發展可能性(2)

過去種植小米的老年人,雖然收成不好,但是為了傳遞農耕及種苗的繁殖,還是繼續種植,小米已與族人生活文化相互依存。

編按:本文為今年7月在多納社區舉辦的「黑米紅藜論壇」後,會後與邀請作者進行多納部落發展未來性的探討,完整介紹多納社區的背景,以及未來發展黑米紅藜產業的可能性。因原文篇幅較長,切分成3篇文章刊登,本文為系列3-2,閱讀系列其他文章請見文後附錄。

四、黑米傳奇故事

傳說中所述的「黑米」至今尚有人種植,但漸趨式微,也少有人專事種植此種穀物了。傳說中談到的黑米有兩類:一為稻米種,另一種為小米種。但黑稻米的傳說已無可考,只有黑小米的傳說還流傳至今。

傳說中有位婦人揹著嬰孩到田裡除草,順便挖些地瓜、芋頭帶回家。她為了方便,便把嬰孩放在搖籃裡,留置工寮便去工作。沒多久聽見嬰孩的哭聲,但婦人 不加理會,反而拼命的繼續工作。一直到中午的時候,只見那嬰孩哭得更厲害了,而婦人卻還是不理會,她對嬰孩叫說:「忍耐一下!馬上來餵奶了!媽媽只剩下一 行就除草完了。」於是繼續拼命工作。

不一會兒,嬰孩的哭聲停下來,那位婦人懷疑又困惑,於是停止她的工作,並往工寮走去。打開搖籃一瞧,搖籃的嬰孩不見了,裡頭放的是一塊橢圓形的石頭。那婦女既緊張又害怕,她試著叫嬰孩的名字並且尋找,但是沒下落。她傷心又害怕的趕緊回部落,並把發生的事告訴家人。

當晚入睡時就夢到一個奇怪的夢,有一位托夢者說:「我是住在pelepelelengane(在河川某處的深潭)裡的神明,妳的嬰孩哭的太厲害,所 以我暫時帶回去扶養,等到你的孩子長大成人,我會讓妳們見面。但是我有條件:你們必須與我們共同合作開墾,但當我們工作時,你們是看不到我們的,只有慿著 石椅的多寡或耕作的行數來曉得我們有幾個神明來。」果真如此,每次農耕工作時只有看到田裡的雜木或雜草很快的被清理,卻看不到水神的身影。

經過了半年的光景,一大片的小米田竟然長出了黑色小米,小米成熟之後就收割,神明和婦人的家人分配著這些收的小米,神明揹走了小米,婦人的家人只見那ㄧ堆一堆的小米在半空中飄向深潭裡去。

日子很快的過去,而神明與婦人約定的日子也到,當年失蹤的嬰孩果真出現在多納部落頭目家(thangeadane)旁邊的一塊大石頭上,也帶玲鐘、 陶甕、年糕為見面之禮,據說這位青年長的很高大,容光煥發又英俊的坐在大石頭上。黑小米的由來由此傳說而得名,而這種穀物的種子是神明從 pelepelelengane的深潭裡帶來的。

5222022904_09d2434f7b_b
黑米是茂林重要的神話與經濟元素(攝影/munch

五、黑小米發展可能性

(一)一般小米和黑小米在多納使用情況的比較:

(1)性質的異同:

多納部落從祖先開始種植小米以來,小米的種類其品種至今已多達十幾種,小米品種有些品種較接近黑小米,例如深咖啡色,其小米穗長約十五公分左右,而 黑米是全黑色的,不管一般小米及黑米其打出來的小米都一樣乳白色。一般小米可以製作abayi(年糕)、cabo(粽子)pepepe(湯圓),其口感比 較有黏性口味甜香。而黑米其口感比較差,不可以製作成上述幾種食品,只能食用,未來品種改良可能會更好。通常多納部落將黑小米拿來製作keayi(小米穗 編製傳統工藝)贈送女友或世交的家族。

(2)產量比較:

過去因為一般小米是主食,全部多納族人都會種植。大家庭會大量種植,有的大地主所種植小米的收成量兩到三年都吃不完,其產量足夠做部落一年的糧食。 而黑米的收穫產量有時不足組成編織一束keayi(黑小米穗編織),最主要原因是族人沒有把黑小米特別繁殖,其黑小米口感和黏性又不比一般小米好,自然族 人就不重視黑小米,只是其黑小米有傳奇故事較神聖,所以在播種一般小米時,黑小米是摻雜在裡頭點綴在其中,自然收穫量在一分地才收三公斤,未來以科技繁殖 或許會提高產量。

(3)文化層面:

一般小米的農耕從尋找荒地、選地、整地、燒耕、播種、趕鳥、收割、入倉、用糧、及贈與,都要舉行祭拜,驅鬼趕走惡靈。不管做任何事皆須祭拜神明,向 神明祈福,一整年的生活之中充滿著規範和禁忌。到了tabesengane(慶豐年)大家一起慶祝,一般小米有一般祭拜神明和慶豐年,卻沒有傳奇故事;而 黑小米跟一般小米的農耕過程一樣,包括種植過程中舉行的祭儀和禁忌都相同。唯獨黑小米有傳奇故事,較為神聖性。

(二)以傳統耕作方式發展的困境和解決的策略:

(1)傳統耕作發展的困境:

第一,農業生活式微:

民國五十年左右,居民多留在部落,所以人力充足,青年、中壯年、老年都從事農耕。經過五十年之後,種植小米和黑小米從播種到收成,花費半年的時間所 收穫的穀物不符合效益,扣除中間的含人工等成本不足以維繫現代生活的費用,包括住宅貸款、水電費、車子貸款、孩子的讀書費用、金融卡等,也因此青壯年紛紛 到外地賺取費用,沒時間回部落關心事務。

過去耕種的中壯年已老年化逐漸凋零,在加上種田的辛苦,剩下不多老年人在從事農耕,耕地面積也不斷縮小。目前耕作面積大約不到三甲,所種植的小米只不過自己吃。

第二,耕作技術及品種老舊:

部落從民國五十年前到目前,仍然是以傳統方式進行耕作。目前外面耕作已引入現代化機械及實施現代化耕作,甚至進行有機農業技術,部落農業趕不上這些技術。

另外小米與黑小米已種植百年以上,過去部落採行遊耕,收成的品質較佳;然而大約民國六十年部落開始現代化後,許多人為了賺錢離開村落,人力需求高的 遊耕漸漸被定耕所取代。改行定耕後,種苗卻未改良成適合定耕的品種,一直使用過去的種苗,隨著地力流失,種植生產收割常發現小米與黑小米生長不順,不若以 往游耕的收成。

第三,是部落缺水。

在古早前多納部落需要到步行一兩小時外的水源處挑水回部落。在之後用水管搭設了引水系統,供部落灌溉及日常生活使用。但每逢颱風季節,供水系統往往被破壞,這次八八風災甚至連水源地都受到重創,需要等待政府的集水修復工程。

第四,是交通不便:

多納部落的交通離都市約來回一百公里以上,再加上夏天颱風季節,路況常常不通,時間達半年之久,產品無法順利外銷,在運費就受到不定時困擾提高成本,要多出額外的開銷。

第五,是同質性太高:

一般小米與黑小米,原住民族都在種植,同質性太接近,其都以傳統方式耕作和加工,例如製作小米酒、年糕、分裝銷售,其競爭力比較薄弱,導致一般小米 與黑小價格會降低,「要如何與別的社區做區別?」是個重要問題。而且多納部落目前還停留在「自己種植自己吃」的階段,尚未將生產產品、行銷包裝作為主力。

第六,是市場需求低:

一般小米與黑小米,一般國人很少食用,大部份是原住民族在食用,而都市是拿來餵動物飛鳥,一般國人不會拿來當主食。小米目前每一斤40元,一旦小米產量過剩,其價格勢必會降價,這對於推動者的信譽與農耕者是最大傷害。

DSC_5337
收成後的黑米,需要有銷路。

(2)解決傳統耕種困境的策略:

第一,針對農業生活式微──

針對部落老年化,可以訓練目前留在部落的中壯年族人從事農耕。然而需要先解決生活問題,要思考「工資從哪裡來?」

一個可能的方案是,結合目前的八八零工。目前許多八八零工多是在幫鄉公所打掃,可以將人力挪為農耕。並且尋找願意支持的地主,能免費租地提供八八零 工耕作,鄉公所提供八八零工的人力,工錢則是原本的薪水,收成後農產品按比例平分。這可以召開部落座談會,與部落討論如何設計方案和培訓人力,例如修改八 八零工任務內容,以及是否有地主願意租讓土地。

第二,針對技術及品種老舊──

參訪目前正在推動小米發展的社區,學習耕作技術;另外再引入有機農業的技術及現代化機械的輔助。目前小米和黑小米的種苗品質低劣,非常需要農業改良的專家學者替部落改良,使小米和黑小米能擁有豐富的產量。

第三,針對缺水──

多納部落有成立的山泉水管理委員會,必須確實發揮委員會的功能。尤其茂林鄉公所預訂維護山泉水的款項需儘快核發給多納部落,才能解決缺水的困擾。

第四,針對交通──

對外道路很遠和常常崩塌路段,一直是個很難解決的問題,只能靠政府加強彌補及維護。

第五,針對同質性高──

同質性太高的一般小米與黑小米,未來可能會導致價錢降價。所以多納部落以黑小米「傳奇故事」做行銷,賣的是黑小米「傳奇故事」來凸顯多納部落黑小米特色。

第六,針對市場需求性──

一般國人很少食用一般小米與黑小米,大部份是原住民族在食用,所以在品質的提昇及文化創意須加強,最好能讓市場普遍需要。或者,必須依賴政府或公司、社團訂定長期契約保證價格及收購才能把黑小米生產量提高是必須的。

  困境 詳述 策略
社會結構 農業生活式微 a. 農耕收益不足維生。b. 青壯年人口外流。c. 耕作者老化,農業技術斷層。d. 少人耕作,農地縮減。 a. 訓練青壯年人口農耕。b. 籌措經費。c. 和地主溝通。
農業技術 耕作技術及品種老舊 a.仍使用傳統方式耕作b.游耕品種未能因應定耕改良 a. 參訪耕作小米的社區b. 引進有機農業和現代化機械的農業。c. 請農改專家協助
部落缺水 供水系統脆弱,常常受到天災影響 a. 發揮山泉水管理委員會功效b. 善用鄉公所維護山泉水的款項
市場環境 交通不便 對外道路常斷受阻 需仰賴政府對偏遠山區的關心
小米同質性高 種植小米是原住民皆有的產業 以黑小米傳奇故事做文化行銷
市場需求低 國人大多不食用小米 a. 以文創概念行銷b. 政府或民間團體契作收購

(三)黑小米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可行性評估:

(1)文化創意發展黑小米的可性:

文化創意成功例子:如墾丁公園(風鈴季)、東港(黑鮪漁文化觀光季)、宜蘭(童玩季)……等文化創意成功例子,能知道創意行銷得體就有可能銷售成功。

多納黑小米有什麼文化:黑小米有傳奇故事「黑米的故事」;黑小米可製作keayi(小米穗編製,是男士追求女方要贈送的訂情之禮物或贈送世交的家 族);小米是多納的主食;小米和多納的人有感情,尤其過去種植小米的老年人,雖然收成不好,但是為了傳遞農耕及種苗的繁殖,有新的種苗也不要讓小米田荒 廢,而遭族人嘲笑,所以繼續種植小米。經歷百年以上的農耕小米生活文化已與族人建立生命相互依存有不可分關係。

黑小米可能發展的加工食品:黑小米糕餅、黑小米鬆餅、pepepe(湯圓)、cabo(粽子)、黑小米粉、餅乾、糖果、麵包、冰淇淋、冰棒、水果汁、黑小米的故事人物偶糕餅、年菜、罐頭、小包裝的有機黑小米……等都有可能發展。

黑小米可以發展的工藝:keayi(小米穗編製)、小型keayi(小米穗編製)、黑小米穗編製鑰匙吊飾、日常用俱貼上黑小米圖騰、圖騰服飾、各種材料木偶、公仔、工寮模型、祈福香包、農耕吊飾、其它想像文化創意等可能性。

黑小米「傳奇故事」可以發展什麼藝術:文字書籤、札記簿、電影、數位電子遊戲、戲劇、傳統歌舞、現代舞、結婚舞、勇士舞……等各種創意歌舞活動和文化創意活動。

黑小米慶典有什麼可以發展:配合周休二日規畫深度旅遊(黑小米祭、農耕體驗、趕鳥體驗、收穫體驗、黑小米生態旅遊)、黑小米規劃半年活動。和其他大 型活動相結合,包含萬山岩雕活動、紫班蝶活動、南島結婚活動、結合高雄市大型活動、黑小米相關的人事物環境公共論壇、黑小米數位網路旅遊等發展可能性。

(2)文化創意發展的困境:

行銷「黑小米傳奇故事」、「多納黑小米-黑小米在多納」各種文化創意,未來是否能讓多納部落再振興部落產業,可能是族人的願景。但是發展地方特色除 了主體材料為基礎之外,其它技術面往往和經費都有關係。要先解決經費的困境,不然這些文化創意就很難實現了,如果以多納部落目前各種環境條件來看,也很難 實現文化創意商品,最多只能推出無工資的文化創意商品,其商品不會精緻,因為缺乏經費的投入。

(系列待續)

(作者為多納社區發展協會 顧問)

系列閱讀:
黑米與紅藜-多納部落發展可能性(1)

黑米與紅藜-多納部落發展可能性(1)

多納部落,看到馬路有石頭擋路會自動挪開;別人曬東西遇到下雨,有人看到會自動拿到沒雨的地方;種植的東西可以讓很窮的人採下沒有關係,是個單純誠實嚴謹的民族。

編按:本文為今年7月在多納社區舉辦的「黑米紅藜論壇」後,會後與邀請作者進行多納部落發展未來性的探討,完整介紹多納社區的背景,以及未來發展黑米紅藜產業的可能性。因原文篇幅較長,切分成3篇文章刊登,本文為系列3-1,閱讀系列其他文章請見文後附錄。

  DSC_5320  
部落的老人家維持耕種黑小米,以及在山裡的生活。

一、聚落屬性背景:單純誠實嚴謹的民族

多納社區在古老傳說及專家學者的記錄中:全球大洪水時,族人被沖到距目前多納社區東南方20多公里,海拔1500公尺以上的山頂上,地名tyapadane那兒避難。後來海水退了,族人隨海水被沖下各處,紛紛出現第一個部落、第二個部落、第三個部落、第四個部落、第五個部落、第六個部落、第七個部落等,也有不曉得什麼原因而散居獨立的家屋。

經數百年之後,為了抵抗敵人追殺或尋覓肥沃豐富的土地與獵場,於是族人就結盟,後來組織強大的部落名叫kongadavane(多納部落)是目前所在地。

多納社區的地型如盆地,四面環山。目前是魯凱族的下三社群中其中一個社區,多納社區日治時期就開始與外族通婚,魯凱族(下三社群)多納社區在部落已經400百年左右未分散過,是群集聚落型部落,也是族群相互合作相互依存互相分享的社會制度,

部落有婚喪喜慶大家一起協力;多納部落有一個好習慣,看到馬路有樹林或石頭擋路會自動挪開;別人曬東西遇到下雨有人看到會自動拿到沒有下雨的地方;所種植的東西可以讓很窮的人採下沒有關係;女生不能單獨出去或與男子私約私談;部落的人碰面一定打招呼,是個單純誠實嚴謹的民族。

本鄉三個社區三個部落不同語言其祭典儀式也不同,多納社區總共六個鄰,約120戶700人口,目前傳統派系大致上七個小部落又細分四個地位階層例如頭目、貴族、中間族[1]、勇士族。又細分家族派系代表,例如貴族第一組是paacengane部落(thangeadane與laligeane)為代表、二組是taengelane、三組是tathyawbane(lapotoane)、四組是apesane、cekele(paolithi)其它沒有貴族血統的族系為勇士族其家族是laeladenge及kadrangilane為代表。

在社區派系主要支持國民黨。族人大概40歲以上用族語溝通,40歲以下是用國語溝通。社區的生活百分之70靠外面打工,剩下百分之30靠社區產業為生。家產為長男繼承,無男生才有女生繼承。部落目前發展觀光但不是由部落主導。

DSC_5862

二、自然環境現況調查分析

有關部落鄰近之天文、地文、水文、生態之自然環境現況概述如下;將來如須發展部落產業時,這些自然環境基本資料可作為參考。

(1)天文:

1、氣溫:年平均溫度為20.3℃,最高溫在七月為34℃,最冷月為一月的8℃。

2、降雨:年量約在200~2,500mm左右,四月至九月為雨季,其中以五~八月降雨量多。

3、風向:春季盛行西北風,夏季西南風盛行。

4、濕度:夏季的濕度稍高於冬季,八月濕度最高,十二月最低。

5、颱風:六月至九月為颱風季節。

(2)地文:

1、地形:地形上為東高西低的型態,其海拔高度則約在200~2,000公尺之間。

2、地勢:本區多屬山坡地,平原少。

3、地質:此區地質豐富多變,屬於黏皮地區多屬硬頁岩、板岩及硬砂岩。

4、土壤:平地部份土壤多與砂頁岩沖表土多砂壤質,底土則以粘質為主,中酸性反應。

5、斷層:有六龜斷層,惟其距多納村聚落已在20公里外。

(3)水文:

1、溪流:高山峻嶺間,此為環流丘床、河谷則多呈峽谷泉溫屬弱鹼性碳酸泉。

(4)生態:

1、除了常見的大型哺乳類、爬蟲類、昆蟲類動物外,有保育魚類、鳥類。

2、植物:本區屬亞熱帶林,密植針葉林與闊葉林兩種林相。

三、黑小米農耕文化

原住民族的生活方式,與漢人相較之下,甚為特異。尤其魯凱族下三社的多納(kongadavne)部落,對於農事的過程相當重視而嚴謹。譬如在農耕期間若觸犯了農事禁忌,族人相信會受到惡靈侵擾,並且讓這一年的農作收成不佳,甚至是全家受到災害。

為了不讓惡靈的咒詛,大家必須按規定進行農耕或祭儀,以保障全家安全及農事順利。從尋找荒地、選地、整地、燒耕、播種、趕鳥、收割、入倉、用糧、及贈與,都要舉行祭儀驅鬼趕走惡靈,不管做任何事皆須祭拜神明,向神明祈福,而且各種農事規範不得違反。一整年的生活之中充滿著規範和禁忌,只有到了祭典,大家才得於輕鬆地舉行這一年一度的祭典。

當每一戶完成收割黑米及雜糧並經曬乾完成之後,就由部落的頭目及長老協商祭典日期,然後向部落報訊,舉行慶祝祭典,並吩咐族中男士打獵、捕魚,囑咐族人準備祭典所需的祭品。在慶典期間有意結婚的男女青年,得ㄧ併舉行。

慶典是為了感謝神明一年來在農事耕作期間的保佑,不致碰到傷害及咒詛而順利平安;而過去農事期間所有的禁忌也在這一天向神明祈求解除,並准許外族進入部落一遊,也願神明容許我族人享用這豐盛的五穀雜糧及農產品,並為往後的農事耕作期間帶來充沛的雨量,助黑小米及雜糧生長茂盛、收成更豐,祈求全家平安部落風調雨順,此乃舉行慶祝tabesengane(豐收節)慶典之緣由。

image
聞名的多納黑米祭(攝影/munch

[1] 中間族是貴族和勇士族通婚的後代。在兩百年前左右,貴族和勇士族是不能通婚的。

(作者為多納社區發展協會 顧問)

(系列待續)

系列閱讀:

黑米與紅藜-多納部落發展可能性(2)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