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業中學–最後回眸一瞥

「建業中學」四個字未曾讓我蒙羞而感到難以啟齒,我相信只有真正在這裡待過的人才會明白,一所小校區是如何凝聚師生們的感情,雖然在當下那個血氣方剛的年紀會賭氣著私校不可避免的體罰,但至少現在…

「南台古都氣象雄,建業育群英」,這是台南市私立建業高級中學校歌的第一句歌詞,翻開我手中八十五級畢業生同學錄的第一頁,是這所學校的簡史,上頭寫著:「本校於民國四十六年五月二十日開始籌備……四十七年八月下旬招收第一屆新生……」

90年6月,從報上得知建業中學因學校財務危機情況嚴重,學校幾乎發不出教師的薪水,經常發生師生抗議罷課事件,為積極解決問題,並保障學生權益,教育部中部辦公室決議,此校的董事會若無法提出有效解決財務問題的計畫,下學期起必須「停招」;

91年3月,建業中學董事長、總務主任涉嫌侵佔教育部補助款被收押;91年8月,建業中學因董事會糾紛及財務違失,遭教育部「解散、停辦」;

97年2月底,從同學的MSN暱稱看到這一行字:「建業的校舍拆除中,過往的痕跡將憑空消失」,一時驚愕得腦中一片空白,回過神之後,搜尋到97年1月的新聞:「從91學年起就未招生的建業中學,空蕩的校舍閒置6年,終於要拆了。」;97年3月,從高雄回去探望她三次,為的是留下她最後的身影。

980430-eduimage0024-360.jpg

十六年前踏入這個校門,結識了直到現在都還會聯絡的三孝老同學們(97年3月23日攝)

原本聽說校區大部分是要蓋作公園,這樣至少還有機會再走入曾經只屬於我們這些校友的範圍,雖然已經面目全非。但後來看到這樣的報導後,懷抱著的渺小樂觀也隨之落空:「水交社東北重劃區重劃後,屬市有地的建業中學現址將劃歸為住宅區,同時以抵費地出售挹注重劃開發經費。地政局發放地上物補償費的動作,意味著這所學校除非覓地另建,否則不可能原地復校了,可能從此走入歷史。」

clip_image004

位於新都路與大成路交叉處的建業,每天不是飛機聲就是殯葬花車聲,但她還是這麼令人懷念(97年3月23日攝)

clip_image006

地上那些被視為垃圾的東西,是我唯一剩下可以搶救的回憶,都還記得初入這座校園時,迎接我的這個招牌,這一天,我讓她跟著我回家(97年3月23日攝)

建設與破壞是一線之隔,這所得年50歲的學校不是古蹟談不上破壞,但以後去哪裡找我們的母校?人和人相處久了會有感情,同樣的,跟建築物也會有的啊!因著被拆除這件事,才讓我知道我度過三年青春期的這地方原來是「水交社」的一部份。府城的南門外地勢凸起,形狀類似一個倒覆的淺盤,俗稱「桶盤淺」,大約在今健康路一段附近。到了日據時代,日軍在桶盤淺南方興建海軍宿舍,宿舍區內設有「水上交誼社」,於是日本軍方和台南地方父老慣稱此地為「水」「交」社。

臺灣光復之後,國軍收回水交社為空軍眷村。水交社社區內設有台南空軍子弟小學、婦聯會附設幼稚園,附近還有台南商職、台南家職、南英商工、建業中學、六信高商、進學國小、市立女中、省立女中、台南師範學院等學校,重要文教、經濟活動和信仰重心,也近在咫尺,更奠定了水交社人文、政治能量和經濟生活機能。

clip_image008

可以猜出這裡後來改成撞球室,當年我們連一個標準的操場都沒有(97年3月23日攝)

clip_image010

立意很好,但不好好經營的結果就是只能淪為來者不拒的招生方式(97年3月23日攝)

clip_image012

占地約一公頃的這座校園,卻是包山包海的招生(97年3月23日攝)

受少子化效應襲擊,過去幾年已有七所中南部學校撐不下去停辦,包括彰化培元中學、台南建業中學、高雄立德工商、屏東明德高中、嘉義嘉南高中、鳳山高旗工家、雲林崇先高中。當然,建業中學在停辦之前問題不少,不單單只是受少子化影響,校務問題導致學校風評不佳,才是使得招生人數不足的最大因素。以我入學六個班到畢業四個班,懵懂的年紀還是在當時嗅得出校園內不尋常的氣息,從大批的師生出走就可以知道,事出必有因。

clip_image002[6]

91年遭教育部解散、停辦的建業中學,校園已空無一人(91年10月19日,黃金泉攝)

clip_image004[6]

當年畢業前在階梯拍團體照,而今踩在腳下的只剩一堆黃土和石塊(97年3月23日攝)

clip_image006[6]

這一天目睹拆除過程,現場就像地震的受災戶,不過是相隔一週的時間,一棟建物又即將不見(97年3月30日攝)

但她不是不曾輝煌過,曾聽聞她過去素有南建中之稱,甚至廖俊銘、陳憲章這樣的棒球好手都曾出身自建業青少棒時代。建業有棒球隊?以她的地理位置和台南市立棒球場相距不遠來看,應該無庸置疑,只是對一個在這裡讀了三年書,當時又熱衷於看棒球,連第一天住宿都鬧著彆扭堅持要看我的時報鷹(或是俊國熊)在那天下午比賽的我來說,萬萬想不到我的學校曾經設有棒球隊,而當年在俊國熊當投手的廖俊銘,是我的學長!更驚訝的是演藝圈的大哥吳宗憲高中唸了五所學校,建業中學就是他始終沒能唸到畢業的其中一所。

clip_image008[6]

還沒遭殃的三孝教室前的敬業亭;以及,一樓是老師的辦公室,二樓是高中部三個班教室的行政大樓(97年3月30日攝)

姑且不論這些學校「倒校」的原因是否是國內招生不足,高中職逐漸增加的狀況下所導致,台灣教育出問題已經不是這幾年的事,教改在許多人的努力下漸漸有了起色,但卻忽略了最該被教育改革的是那些幕後出資說要蓋學校、辦教育的董事們。

再好的師資都經不起在校園這麼聖潔的殿堂裡,有隻看不見的黑手在操控著他們;璞玉需要懂得因材施教的師者讓他們發揮自己的潛能;但天下父母心,一旦察覺孩子就讀的學校有異,有能力也不願他們繼續待在人們口中的「爛學校」時,這像食物鏈般環環相扣的「師生出走」效應就真真實實的發生在我國二時。

一所學校風評差是無風不起浪的事,但大眾口中的「好學校」一定出好學生,「壞學校」一定出壞學生嗎?如果非得用學歷來論一個人的好壞,我的班級同學也有台大畢業、成大博士生…,不過在我眼裡,即使五專畢業,但以自己的力量認真創業賣蛋捲、安分守己的當個職業軍人保衛國家,他們都沒有辜負當年老師們的苦心。

clip_image010[6]

放眼望去,只剩這麼一棟建築物(97年3月30日攝)

「建業中學」四個字未曾讓我蒙羞而感到難以啟齒,我相信只有真正在這裡待過的人才會明白,一所小校區是如何凝聚師生們的感情,雖然在當下那個血氣方剛的年紀會賭氣著私校不可避免的體罰,但至少現在談起,盡是說不完的回憶,慶幸,92年的夏天,連同導師回到這裡舉辦同學會;慶幸,在她還沒完全被夷為平地之前,能留下這最後一瞥。

clip_image012[6]

警衛室外的「台南市南區大成路一段26號」,這個地址就算保留了,收件人也永遠不是建業中學了(97年3月30日攝)

從玉山旅社的修護談「農再條例」

在還沒了解清楚每一個農村、農民的地方知識與發展脈絡、情況前,我們當反對農村投入2000億的專款來施行建設之名而擾動純樸的鄉間氣氛,因為農村再生不是一股作氣的資金投入,而是需改變制度,修正休耕轉作的機制…

前言:

在猶太人被屠殺紀念碑上的懺悔詩是這樣寫的:

『起初他們追補共產黨員,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共產黨員;接著他們追補猶太人,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猶太人;後來他們追補工會成員,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工會成員;再後來他們追補天主教徒,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天主教徒;最後他們來抓我,卻再也沒有人為我說話了。』

最近台灣農村陣線發起要求立法院退回農村再生條例的聲音,或許你(妳)會認你(妳)不是民間社團組織所以不講話、不出聲;或許你(妳)會認你(妳)不是農民所以不講話、不出聲;或許你( 妳 )會認還不清楚所以不講話、不出聲;直到最後你( 妳 )的家人或朋友或農村已經遭受災害時,已經沒有人或機會可以出聲了!

所以,請積極進行下方的連署且轉寄並積極主動關心~

關注農村再生條例:
http://www.todei.org/
https://www.dfun.tw/?cat=1064
http://e-info.org.tw/node/39837
加入連署: http://registrano.com/events/dontsaybye/registrations/new

玉山旅社與農再條例

捷克作家赫拉巴爾在『過於喧囂的孤獨』這本小說中描述著打包工一生打包著廢紙、打包著書籍、打包知識、打包人生經歷、打包著愛與同情;在台灣的許多小城鎮裡,都有著一間或數間的老旅社,老旅社裡的員工就猶如打包著旅人那漂泊的心情、打包著來往兩地的生意人那打拼的生命歷程、打包著姻花女的青春、打包著異鄉人對在地的那”夜”的記憶。

話題回到嘉義市北門驛站前的玉山旅社,這間老旅社雖然老闆易主多人,可是最後流落侯林彩鳳掌舵,這位來自嘉義縣新港鄉大潭村的老阿嬤, 一生全部奉獻在這間老旅社,年輕的時候就來到這旅社當起專職的旅社服務生,清理打包每一間房間裡的垃圾、地板、廁所,乃至櫃檯服務,最後在邁入年老的時刻,再度遭遇到旅社又要售讓,又剛好讓這位老人家存足了錢買了下來。

從員工變老板,堪稱黑手變頭家,一生獻身於玉山旅社的侯林彩鳳,最後將陪其一生,猶如家、是工作、是她的時代的玉山旅社交棒給她的先生侯萬寶而離開人世,最後再交棒給大女兒候素蘭;侯林彩鳳她堪稱是打包著旅人那漂泊的心情、打包著來往兩地的生意人生命歷程的旅社打包工 ! 堪稱是那個時代的女性模範、 旅社楷模,但終其一生這位小人物、小歷史無法在城市的大歷史中得以獲得端看!

不止歷史的殘忍,殘酷的時代巨輪,變遷的太過突然,好似旅行者都不再需要居住似的,甚至讓人懷疑原本玉山旅社的常客們怎都不見了! 連在門前借搭帳篷歇腳的登山者怎也都配合的剛剛好,全部消失。於是,旅社再怎麼便宜還是乏人問津,最後真的變成”老”旅社,關門大吉!

P1250756
在嘉義市洪雅書房後方不遠的阿里山森林鐵道北門驛站前的玉山旅社,是過去阿里山內山的物產與城市的市場交流時,那出外討生活者最便宜且可以歇腳洗澡睡覺的地方。

980417-p1270834-360.jpg
在台灣的許多小城鎮裡,都有著一間或數間的老旅社,以農業縣的嘉義縣為例,在梅山鄉中山路就有一家名為英林旅社的老旅社,為何在這個鄉鎮裡會有旅社的存在呢?這將是人文、產業等地理變遷的一處可探詢的視角!只是我們往往忽略它的存在。

小地方VS大建設

這樣的場景來到鄉下,或者任何一處農村,或者農村鄰近的城鎮,一樣存在著這種被漠視的小人物、小歷史、小旅社、小商店、小地方、小農田、小農、小…。

小,其實不小,因為這些小小小的聚集才形成村莊,因為有這些小小小的點點滴滴,讓看似平凡不過的農村不再只是景象層次,而是有著那一點點不平凡的人與事發生著!

可是,當殘酷的時代巨輪正壓橫掃的入侵時,政府大力( 或者全力 )在推動的社區營造、城鄉新風貌有沒有發揮『生命線』的功能,及時搶救下每個村莊裡這些小小的每一個人呢?

如果有,那麼其實就不用『農村再生條例』不是嗎?

如果沒有,那麼就更不用『農村再生條例』不是嗎?

農村要怎麼再生呢 ? 或者應該問農村消失了哪些呢 ? 為何要再生? 要如何再生? 怎麼再生? 或者根本不用再生,或者搞不好是越想要再生,越讓平凡的農村與小農受到侵擾與打壓。

在還沒了解清楚每一個農村、農民的地方知識與發展脈絡、情況前,我們當反對農村投入2000億的專款來施行建設之名而擾動純樸的鄉間氣氛,因為農村再生不是一股作氣的資金投入,而是需改變制度,修正休耕轉作的機制,不該再讓良田休耕、受污染的田地卻一直在耕作;不該再放任灌溉用水遭受到污染卻繼續灌溉(例如嘉義市大溪厝的廣大農地繼續使用污染的道將圳的污水〉。

有機農民缺乏行銷的平台、消費者選購農產品依然擇『大』、『美』,於是農藥要越用越多…,林林總總的問題不及備載;總之,農村、農民、農業的問題絕非這一味的經費投注可以改善,投注經費改善景觀,卻讓大面積的良田繼續休耕或讓農村周遭的農田繼續使用化學肥料與農藥,這樣的農村再生是『假』貌!

話題回到嘉義市北門驛站前的玉山旅社,玉山旅社會有今日的場景,或者應該說嘉義市的多數旅社之所以有今日的黃昏命運,就是當年政府很好心想要讓阿里山再生,讓觀光倍增,於是很明快的投入大筆經費進行阿里山公路的興建,於是,阿里山的山林破壞了!

路所及之處即大量開發,不但阿里山沒變得更好,嘉義市的觀光也跟著衰敗;於是這足以說明,當環境要遭受到大舉開發、或經費要大筆投入時,我們不得不變成極右派的角色,希望政府不要有作為,希望經費不要下來!因為『還沒準備好』!如果政府當局硬想要有作為,那麼政府當下最重要的作為是『先停工、先停再看再聽』!

洪雅書房部落格 http://blog.yam.com/hungya

【徵求】浩然基金會國際NGO工作夥伴招募0510截止

本會長期致力於公共人才的培育工作。在籌備過程中,藉由拜會另類全球化運動的重要國際性組織,形成夥伴關係,並以協商交流與合作的方式,甄選有志之士前往各夥伴機構,參與各項工作。本計劃…

(0430補充報告:浩然基金會2009國際NGO工作夥伴招募報名期限延到5月10日,請大家告訴大家,有理想有抱負有熱情的少中青老年,歡迎一起來參與!!)

一、 說明

另類全球化運動(alter-globalist movement)是對當今世界與人類生存方式的重要反思。對應於全球化的浪潮,另類全球化運動自1980年代開展的反思與抗爭行動中,逐漸匯聚。

在「另一個世界是可能的!」的信念下,世界各地人民重新團結起來,形成另一種全球的連結。如能與這股進步趨勢接軌,將有助於非政府組織運作的國際化,亦有益於擴展我們的對話視野,與國際進步力量交換實務經驗、工作方法和論述思考,凝聚想像,團結力量,介入公共議題,共同建構一個更為注重公平與正義的國際社會。

從當今全球化的金融危機看來,所謂危機,已不僅是國際金融市場的危機,而且是信心的危機、觀念的危機、價值的危機。另類全球化運動所倡議的另類思維,另類實踐,正是在追尋新觀念與新價值的過程中,重建人類社會文明永續發展的信心。

長期以來,另類全球化運動的行動者在國際NGO舞台上,不僅參與決策,草擬協定,並長期監督、推動協定的落實。從生態保育、婦女、兒童、人口販運、公共衛生、教育、農業、社會福利、到人權、國際商貿體制等問題,都是另類全球化運動者活躍的場域。

本會長期致力於公共人才的培育工作。在籌備過程中,藉由拜會另類全球化運動的重要國際性組織,形成夥伴關係,並以協商交流與合作的方式,甄選有志之士前往各夥伴機構,參與各項工作。本計劃宗旨乃以直接投入相關機構成為其工作人員的方式來學習,藉由較長時間的工作經驗累積與總結,從實作中學習,進而從貢獻中獲得滋養。

二、 一般資格要求

1. 年滿18歲以上,性別不限,惟台灣申請之男性須役畢。

2. 願意長期關注並投入非營利組織相關領域者。

3. 具公共服務精神,個性外向、正面,對其他文化的人、事、物有強烈好奇心,樂於學習、求知慾高。

4. 對另類全球化運動(alter-globalist movement)相關議題有研究者優先。

5. 申請拉丁美洲國際合作機構者,需具備西班牙或葡萄牙語基礎。其他地區申請者亦需具備良好英文能力。

6. 可出國工作6個月至2年,期間不得因另有工作邀約、獎學金或其他理由而中斷工作計劃。

(工作伙伴徵選條件說明,請點選這裡)

三、 國際合作機構

1. London Citizens (英國)

網址:http://www.londoncitizens.org.uk/

2. London Sustainability Exchange (英國)

網址:http://www.lsx.org.uk

3. Khao-Kwan Foundation (KKF/泰國)

網址:無

4. Focus on the Global South (泰國、菲律賓)

網址:http://www.focusweb.org/http://www.focusweb.org/philippines/

5. Asian Regional Exchange for New Alternatives (ARENA/韓國)

網址:http://www.arenaonline.org/

6. Human Rights Law Network (HRLN/印度)

網址:http://www.hrln.org/

7. Bharat Gyan Vigyan Samiti (BGVS/印度)

網址:http://www.bgvs.m2014.net/

8. Instituto Paulo Freire(巴西)

網址:http://www.paulofreire.org

9. Instituto Strohalm de Desenvolvimento (InStroDi/巴西)

網址:http://www.instrodi.org/

10. 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Hong Kong (WWF/香港)

網址:http://www.wwf.org.hk/

11. Friends of the Earth (FOE/香港)

網址:http://www.foe.org.hk/

12. Greenpeace (香港、北京)

網址:http://www.greenpeace.org/china/

13. 北京自然之友(FON/北京)

網址:http://www.fon.org.cn/

14. 北京工友之家文化發展中心(同心實驗學校及同心互惠商店/北京)

網址:http://www.dashengchang.org.cn/http://www.tongxinhuhui.org.cn/

【以下機構細節仍洽談中,將於近期確認,請密切注意網站訊息。】

15. Asociación Cubana de Técnicos Agrícolas y Forestales (ACTAF/古巴)

網址:http://www.actaf.co.cu/

16. Movimento dos Trabalhadores Rurais Sem TerraMST/巴西

網址:http://www.mst.org.br/mst/home.php

17. Greenpeace International (荷蘭或其他地區)

四、詳細資格要求及名額

請參考「國際NGO工作夥伴甄選條件彙整表」(請點選這裡)

五、浩然基金會提供之補助

1. 生活津貼:依國際合作機構所提參考標準給付。

2. 往返機票:提供至服務單位所在國,最直接航空路線往返經濟艙機票一張。

3. 意外及醫療保險:提供出發日起至工作期屆滿期間之保險費用。

4. 健康檢查:赴任前需至本會指定醫院進行健康檢查。

六、國際NGO工作夥伴之義務

1. 全程參與本會於6/5-6/9舉辦之另類全球化研討會與工作坊(議程將另行公告)。

2. 須全程參與本會安排之行前培訓課程(課程內容將另行公告)。

3. 每月及工作結束後需提供報告。

(1)每月應提供1,000字以上之報告,內容包括:工作經歷、學習、觀察與省思。(此

部分文章,將刊載於浩然指定之部落格)

(2)工作結束應提供10,000字以上之總結報告,內容包括:工作機構年度工作項目

介紹、對工作機構立場與主張及工作方法的檢討、工作機構在當地社會的角色、

工作機構在另類全球化網絡中的角色、學習成果與檢討、未來計劃草案。

4. 於專案工作結束後,同意擔任本會志工,協助相關活動之推廣。

七、報名方式與日期

1. 2009年3月16日起接受報名,2009年4月30日截止收件(郵寄信件以郵戳為憑)。

2. 請填寫中英文申請表格《中文》《英文》並備妥相關檢附資料,寄至浩然基金會。

電話:+886-2-3701-6399

聯絡:林郁庭 小姐 分機6306 yuting@hao-ran.org.tw

阮右檸 小姐 分機6303 cherry@hao-ran.org.tw

地址:10682台北市敦化南路二段95號

八、甄選流程

1. 書面審查:依據申請者提供之書面資料進行審查,報名資料不全者即喪失資格。

2. 初 試:暫訂於5月中旬。由本計畫小組召集評審委員會進行面談。

面談通過者皆須參加本會6月5日~ 6月9日舉辦之工作坊,進而產生複試名單。

3. 複 試:暫訂於6月中旬。由國際合作機構決定舉行形式,並決定最後錄取人選。

九、行前培訓課程

課程暫訂於7、8月舉行,凡具面試資格者皆可參加,但需先報名。課程內容另行公告之。

十、正式工作時間

暫訂於2009年8月、9月、10月,視國際合作機構時間而定。

十一、其他

1. 本辦法未盡周全之處,得經本會專案委員會決議後修訂之。申請人請隨時注意本會網頁最新公告訊息。

2. 浩然國際NGO工作夥伴部落格:http://blog.roodo.com/haoran2008

【行動】農再條例行動最新進度0420-0426

南部的稻禾已經抽穗轉勾,再過幾週就要進入收割季,開始農忙了,而農村再生條例的關注行動也持續地進行中。經過上週趕場式的公聽說明會,主導農再條例的行政部門又將催促著立法部門儘速通過法案,不過大家仍努力…

南部的稻禾已經抽穗轉勾,再過幾週就要進入收割季,開始農忙了,而農村再生條例的關注行動也持續地進行中。經過上週趕場式的公聽說明會,主導農再條例的行政部門又將催促著立法部門儘速通過法案,不過大家仍努力著用各種管道影響立法。

大部份的主流媒體照著水保局所發送的新聞稿全文刊登,然而在這個過程當中,還有許多自主媒體投入了實況的報導。一些夥伴將這些影像整理了起來,讓我們能透過這些影像觀看到這些被主流大眾媒體忽略的事實,感謝這些夥伴在各地奔走與出力。

農村再生條例相關影像整理:

http://sites.google.com/site/savefarmland/Home/nong-cun-zai-sheng-tiao-li-xiang-guan-ying-xiang-zheng-li-qu

接著為大家整理上週進度:

0420

台灣農村陣線聯合地方社團舉辦記者會,指出水保局所舉辦的公聽說明會扭曲事實、欺上暪下,無法達到廣徵民間對「農村再生條例」的意見,指出這些公聽說明會的無效。

0420

高師大跨領域藝術研究所邀請「農村武裝青年」的主唱阿達說唱農村再生條例的思辯。

0421

台東池上梁正賢、池上農民以及村民前來美濃參訪,旗美社大正揚與來訪農友討論農村再生條例。

0422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舉辦演講『為什麼要關心農村?—從「農村再生條例」看台灣農村的問題及未來』,邀請旗美社大正揚前往演講並討論農村再生條例的爭議。

0423

成大法律系、成大社科院環境保護教學研究計畫、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環境法委員會、環境法律人協會等共同主辦「農村再生條例草案座談會」。以法律的角度來審視「農村再生條例」,並指出這部法令在法制上的不完備之處。

0423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再次召開農村再生條例之「公聽會」。相關報導請見以下:

聯合報:http://shuchuan7.blogspot.com/2009/04/blog-post_24.html

苦勞網:http://www.peopo.org/portal.php?op=viewPost&articleId=34835

另外還有廖本全老師所做的整理:

http://groups.google.com.tw/group/tw-agriculture-talking/browse_thread/thread/719108a1e3cd8bd0?hl=zh-TW

0426

台灣教師聯盟於彰化芬園辦理公投活動,並安排了一個時段談論農村再生條例。

詹順貴律師到場向大家說明此條例的爭議,會後台灣教師聯盟希望能在各地的活動中安排時間談論此部法令,目前預計在嘉義市及彰化市的活動中討論農再條例。

唯有生產才會再生─剖析農再條例

既然私有化的農業生產已碰到瓶頸,我們需要的是由農民、社造工作者共同思考一種另類、公共化的生產方式。我們提出一種以農民生存為主的社會性農民組織。運作原則是透過農民集體討論、規劃生產方式…

今日台灣農村發展的破敗,已經讓三合院凋零、破敗,公媽神祖牌被迫離家,鄉村剩下的,只有隨風飄揚、歷經風霜的對聯。

從1960年代的以農養工政策以來,農村人口大量外移、平均所得不斷下滑,年輕人留不住、老農不想種田。此外,加入WTO之後,無力抵抗強國用補貼的方式、低價傾銷的農產品,造成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僅30.6%(中國95%、美國128%),高度倚賴進口的結果,已讓糧價隨著原油價格起伏,為台灣的飢荒危機埋下種子。

是否要再生,如何再生?

為了台灣的糧食安全、農村文化,我們當然要拯救農村。但是,立法院去年底一讀通過的「農村再生條例」法案,能否達到此目標?

它號稱透過2000億的再生基金投入農村,重新規劃佔國土面積88%的非都市土地,將照顧4,000個農漁村,嘉惠60萬戶農漁民。然而,審視其條文細節,卻會驚覺它關切的重點並非農業的「再生」,而是將農地變更建地之後的「炒作」。

尤其是第三章的「農村土地活化」,只要地方政府提出「農村再生發展區計畫」,在此計畫內的部份土地可申請成為「整合型農地整備」,即變更為建築用地。而變更手續僅需經範圍內私有土地所有權人超過五分之三,且他們所持有的土地面積超過範圍內私有土地總面積三分之二,即同意變更。

前述「範圍內之公有土地,應一律參加」。其範圍內的公共設施、興建費用,還需由範圍內的土地所有權人按其土地受益(增值)的比率共同負擔,

為何,當所有的警訊都將核心直指「農民無法生存」,但為何政府只重視「農地變更」?難道,政府已率先宣告農業無救,故變賣農地成為農民求生的唯一希望?還是,土地的高保值,能成為財團與銀行的「拯救金融市場」良藥?

飲鴆止渴的農地私有化政策

雖然,短期來說,對已休耕的農民、或缺乏社造經費的工作者來說;農再條例的實施,能讓前者坐收房屋租金,後者的生存危機解除。

長期來看,用土地市場的炒作來解決農業生產的危機,對仍堅持、希望恢復生產的農民來說,土地污染將帶來不可逆的風險。亦嚴重破壞台灣全體人民的糧食安全、生態永續。所以,這種將農地徹底私有化來化解農業、經濟危機的立法,是種飲鴆止渴、禍害子孫的政策。

如果,農村再生條主要目標為土地變更、無法拯救今日農業,那麼,農業的出路在哪?

為利潤的私有化生產

今日農業生產的根本問題是利潤至上:來自於種植依附著市場價格來生產,亦即盤商告知農民哪些作物會賺,農民抱持賭輸贏的心態追價種植,最後吞下生產過剩的賤價苦果。至於運銷上,農民又受制於盤商的層層剝削。使得農民活不了、消費者也買不起。

為公益需求的公共化生產

既然私有化的農業生產已碰到瓶頸,我們需要的是由農民、社造工作者共同思考一種另類、公共化的生產方式。

生產上,我們提出一種以農民生存為主的社會性農民組織。運作原則是透過農民集體討論、規劃生產方式及如何分配,作為改造現行農會的基礎。

在運銷上,我們期待更多NPO、社造工作者、甚至想擺脫市場風險的盤商,亦能將其專業知識投入到非盈利的公共產銷機構中,建立公共的運銷管道。

如此,使消費者享有價廉物美的農品,農民、產銷人員亦能獲得穩定的薪資,多餘的獲利再回到公共生產循環。

980430-1558675043-400.jpg
屏東環保聯盟以NPO的方式,持續推動環境友善的生產,也改善農民處境(圖片轉載自綠農的家網站)

上述並非空想,南美多國已在積極推動;其成敗關鍵在於政府是否保障生產者不受市場競爭的威脅,讓「農民與消費者的需求」高於「利潤」而生產,亦即以弱勢、公眾利益為其根本。

舉例來說,先前劉兆玄院長的營養午餐免費政策年花220億,但若能跳過盤商,透過公共產銷組織向農民契作,最少能為政府省下一半的經費,學生也能吃到安全有機的農產,而農民更可獲得合理的所得。

將農再的2000億元轉為公共化農產基金,短期內以救急為主:解決台灣小農為貸款、子女教育費的困境,故應給予中低收入家庭社會基本需求免費或無息貸款。長期來說,唯有透過規模經濟、提高農民的所得,才會讓青年願意返鄉。

所以,唯有破除為利潤生產的為市場機制,才能挽救廢耕的農村,並讓農民與消費者共創雙贏。

(農再條例草案全文,請見:http://twpa.ioe.sinica.edu.tw/?p=1476#more-1476)

(本文作者為台大城鄉所碩士、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助理)

茅草屋下的堅持-訪美山町北村

「工作是人生實現夢想的重要過程」他說。你當初怎麼能放下一切回到故鄉?每當有人對中野先生表露佩服之意,他便會連連搖手,說,這沒什麼、這沒什麼。對他來說,他只是想過自己的生活罷了—用很細心、很緩慢的步調。

美山町北村,與岐阜縣白川鄉、福島縣大內宿並列為日本三大「かやぶきの里」(茅草屋之里),位於京都府南丹市,離京都市約兩個小時的路程。

從不停歇的時光之流,到了這裡緩了,慢了,靜了,滴滴點點,最後匯集成日本地圖上一顆美好的傳統之珠。

980429-image0023-360.jpg

小小的北村,僅有50戶人家,多半是江戶時代中末期興建的民宅,依山蜿蜒而築,遠遠望去,層層疊疊,錯落有致。其中38戶仍然使用茅草製作屋頂,即使是後來為了觀光而蓋的餐廳、商店,也堅持使用茅草屋頂,並且只有待在村落外圍的份—可不能打擾居民的生活啊!

發展觀光與維持生活,在這裡是並行的:三間民宿,是以茅草為頂的百年民宅;為遊客而設的招牌,是溫暖質樸的手工木造品;想買東西嗎?唯一的商店只販賣在地產品、使用最質樸的包裝。在台灣,開發觀光資源的同時,往往很難維持原本的鄉村風貌,美山是怎麼做到的?

clip_image004
民宿またべ

clip_image006
指引道路的招牌

clip_image008
販賣土產的商店

clip_image010
黍穗

clip_image012
美山「北村きび工房」生產的米餅(烤過後吃,像麻糬),有白餅、梔餅、黑豆餅等各種類。

clip_image014
美山的納豆,平常總是買超市裡的小盒裝納豆,好久沒看到稻稈包裝了。

clip_image016
各式地酒。

clip_image018
也有仙貝和糖果。使用竹籃、竹簾讓人很舒服。

clip_image020
美山的米。「味自慢(味じまん)」的喔!

clip_image022
手工製作的布拖鞋,我買了粉色的當室內拖鞋穿。

不變的真理:危機就是轉機

帶著這樣的疑惑,我們拜訪了「茅草屋之里保存會」會長、民宿「久や」老闆中野忠樹先生。

北村的三間民宿:とみや、久や、またべ,除了またべ是從別處移過來的茅草屋,前兩家分別是180年、130年的建築。

clip_image024
民宿久や。

clip_image026
民宿とみや,屋簷下是什麼器械?

一進入久や,就是個溫暖的炕。此時梅花正當盛開,雖是三月卻感受不到半點春意,大夥兒圍著炭火,將熱茶一杯杯傳下去,摩挲著瓷杯暖手,用熱氣蒸熏凍得僵硬的嘴角。

clip_image028

「噯,好特別的茶!」暖流下肚,大家無不驚訝的咂嘴。

「嗯,好好喝喔!」

一旁的中野先生顯得靦腆,聽到稱讚時害羞的笑了—這不是日本常見的煎茶,而是他親手摘採、熬煮而成的草藥茶,祛寒活血,很好的。

小小舉動,透露主人細膩體貼的待客之道。

clip_image030
「茅草屋之里保存會」會長、民宿「久や」老闆中野忠樹先生

中野先生1953年出生於美山町北村,家裡原本就經營民宿。年輕的他並沒有繼承家業的打算,在外地當國小老師,原本打算60歲屆齡退休後,再回鄉繼承民宿,但那時中野媽媽已經80歲了,「那時她已經年老體衰,而且萬一等不到那個時候呢…?」,帶著這樣的擔憂,他四年前提早退休,回到家鄉。

1993年,美山町北村被國家指定為「重要傳統聚落保存地區」,原因有兩個:一、茅草屋頂保存良好,與山坡地、農田、河流等景觀交融的極為和諧。二、景觀具有日本故鄉的代表性。日本目前有87個像這樣的傳統建築物保存區,在選的過程中,往往會遭到很多當地居民的反對,但美山卻是100﹪贊成,這是非常特殊的現象。

1970年大阪萬國博覽會築起太陽之塔。那個年代每個人都做著太空夢,高高抬起頭,看星看月看宇宙,瞇著眼也想看清太陽的真相。北村的年輕人爭先恐後離鄉,誰想在土裡土氣的茅草屋裡住一輩子?人越走越遠,村莊面臨了「限界集落」(註)危機,居民們隱隱約約覺得不對了,召開村民會議,討論怎麼挽救人口日益稀少的家鄉,卻茫茫然毫無頭緒。

1973年,日本文化廳進入美山町進行文化資產調查的工作,發現這裡的茅草屋保存完整,尤其是北村,於是鼓勵居民投入文化資產保存。北村居民具有高度的危機意識,認為如果不把握這個機會,村莊就會走入歷史,於是同意被列入「重要聚落保存地區」。除了北村,當時美山另外兩個村落也是文化調查的對象,但都不願意列入保存,因而不像北村有今日的發展。

保存聚落劃定的區域是整體的,從建築到山、水、石、土等自然物都列入保存範圍,更改需要有政府的需可,但只管外觀,內部則全由居住者決定,可依其需要而更改。現在想來,當時的居民真的很有遠見,也很有勇氣。

列為文化財的茅草屋頂數十年就必須翻新,日本政府會補助一半的維護費用,地方政府支付四分之一,另四分之一則為屋主個人支付。列入保存給了北村發展的契機,居民們運用家鄉的特點,開始發展觀光,目前北村一年的平均觀光客數量為27萬人,春夏秋是旅遊旺季。

除了實質上的收益,許多都市人來到北村,最後是帶著「回到心靈故鄉」的喜悅離去:「好漂亮的茅草屋!」、「你們能住在這樣美麗的地方,真是太幸福了!」透過這樣的肯定,許多居民慢慢有了自信,以身為美山町北村居民為傲。

clip_image032
美山太美了,同行夥伴忍不住畫起圖來

從前他們是怎麼想的呢?男人千方百計到都市去,媽媽禁止女兒嫁給農村男人,認為沒出息。「我年輕時也很討厭這裡,」中野先生笑:「討厭茅草屋、討厭農田,所以一有機會,我就跑到都市當國小老師了。」因此他對故鄉一點也不瞭解,反而是退休後才開始學習。

「回來的時候很多人罵我是笨蛋,」中野家還有三個在唸書的孩子,失去穩定的收入,要怎麼養家?「不過我就是決定要回來。」他安安穩穩的跪坐在褟褟米上,雙手交疊,放在膝頭,顯得雲淡風輕。

日常生活也是被保存的一部分

成為「傳統聚落保存地區」,只是個開始,如果只保存了景物與建築,充其量只是個電影佈景罷了,真正的景觀保存是從居民的日常生活中點滴建構而成,沒有「人」,談什麼保存?中野先生一邊經營民宿、一邊務農,承襲祖先的傳統,保護山林、保護茅草屋,維繫人與人的關係。

傳統來自於日常,這需要劍及履及的努力。

clip_image034
家家戶戶都有個炕,彷彿回到明治維新前的日本。這是民宿またべ的早餐。

clip_image036
許多觀光客湧入美山町北村,欣賞每年兩次的消防放水,都是由這裡出水的!

白川鄉合掌村聞名全世界,因而湧入大批觀光客,土產店林立,太過商業化,嚴重干擾當地居民的生活,造成觀光公害。北村居民認為絕對不能步上白川鄉的後塵,為了凝聚居民共識而成立的「茅草屋之里保存會」,就在傳統生活與觀光之間找尋平衡,發展「美山的哲學」,以「維持北村原貌」為基礎,作一定程度的規範。如停車場、商店與餐廳須獨立於聚落之外、商店必須賣具有美山特色的產品、餐廳外面不能插旗子…等,他們很清楚,如果太朝向商業發展,反而會喪失特色,令人討厭。

不是為了做生意,而是將村民的需求擺在第一,反而成了絕佳的篩選機制。北村只有三間民宿,最多能容納40個客人。百年老民宿,住起來可沒有看起來那麼舒適,所以只有氣味相投的客人才會住下來。(中野先生過謙了,根據我那一晚的經驗,民宿真的很棒,食物非常好吃,酒更是好喝!)

clip_image038
看!民宿晚餐!多豐盛的雞肉壽喜燒!

目前餐廳、土產店、民俗資料館、民宿またべ等都是由「有限公司—茅草屋頂的故鄉(株式會社—かやぶきの里)」統一經營,這是由村民集資,於2000年成立的公司,創造了七個返鄉年輕人的就業機會,另有三十個臨時工,幫忙農產加工、手工藝品製作等等,一年營收高達一億五千萬日圓。扣除個人所得,盈餘捐給保存會作營運之用,冬天觀光客很少,許多公共事物都需要靠前三季攢下來的錢來繼續推動。

年輕人返鄉,對村民來說也是一種動力。土產店的第一任店長是個甫從大學畢業的年輕人,居民們都很擔心,紛紛說:「這麼有出息的年輕人竟然回來了,要是這個商店經營不好,害他以後沒工作了,那就是我們的責任了啊!」於是非常努力的投入村莊營造。

這段故事真是太可愛了!我閉上眼,想像村民們熱情而焦慮的臉,忍不住笑了。

clip_image040
村落一角發現的小小雪人。是哪個村民的可愛創作?

一個地方需要有風土交會,「風」的人,就是外來者、進來幫助社區的人;「土」的人就,是深耕者、為了自己社區努力的人。除了內部的社區營造,北村也透過公司辦理體驗行程、承辦京都府「山村遊學」等活動,與外界交流。

歡迎光臨茅草屋之里

現在中野家最小的孩子已經上高中了,每天由北村通車上學;老大在大阪工作;老二就讀京都大學。

你不怕民宿以後沒人繼承嗎?我們問。

中野先生想了想,搖搖頭,「工作是人生實現夢想的重要過程。」他說。孩子有自己的人生,不一定要回鄉繼承民宿。保存聚落的人不一定非得要是當地人,即使是外地人,只要他真心喜歡這個地方,就可以進來。出生於農村的人,沒有義務要為農村負責。

你當初怎麼能放下一切回到故鄉?每當有人對中野先生表露出佩服之意,他便會連連搖手,說,這沒什麼、這沒什麼。對他來說,他只是想過自己的生活罷了—用很細心、很緩慢的步調。

限界集落:げんかいしゅうらく,意指一個地方高齡化、人口外流現象嚴重,65歲以上人口佔了50﹪以上,因而造成婚喪喜慶、祭天敬神等地方共同事物難以維持的現象。1991年由當時任教於高知大學人文學系的大野晃教授提出。

不對等的會議─0421高雄『農再』公聽會之我見

這是一場完全不對等的會議。美其名曰公聽會,實際卻是主辦單位農委會水保局刻意安排的官方政策宣導,全場完全沒有針對主題『農村再生條例』的條文內容,作深入探討與利弊分析;也沒有足夠的胸襟與雅量,接受…

這是一場完全不對等的會議。

美其名曰公聽會,實際卻是主辦單位農委會水保局刻意安排的官方政策宣導,全場完全沒有針對主題『農村再生條例』的條文內容,作深入探討與利弊分析;也沒有足夠的胸襟與雅量,接受不同意見陳述與討論;更缺乏擔當與勇氣,做政策的論辯與接受質疑。

在長達兩小時的會議裡,主辦單位大可安排針對爭議性的法條做溝通,紓解各方疑慮;然而,水保局卻捨此不行,利用會場優勢、掌控時間調配、操縱議程內容,以符合會議主席水保局台南吳分局長最後宣布:「…今天的會議贊成的占大多數。」的既定結論。

縱觀兩小時會議中,包括前言與來賓介紹就佔了十幾分鐘,水保局高姓技正一篇宣傳『農再』的簡報,足足用掉了30分鐘,卻只一再強調現在農村的水溝不通污水橫流、道路不平農產運輸困難的問題,『農再』過後就解決了。

接著兩位德政宣達者,共花了20分鐘,剩下不到60分鐘開始讓登記者發言;每人3分鐘,時間一到就關掉麥克風,這點倒是做得很徹底。只見登記在前12位,來自南台灣的社造代表,對於『農再』的期待猶如大旱之望雲霓,幾十年的農村沉疴希望就此痊癒。

橋仔頭文史協會執行長強調,農村問題在於產銷失調,『農再』把經費用在硬體建設,並無法吸引年輕人回來;柴山會姚量議直指『農再』第3章26條,多數人可以決定少數農民的土地變更,將會使農民失去賴以維生的土地,最後逼得農民離開農地,是爭議的法條。

美濃農村田野學會鍾怡婷強烈質疑,討論『農再條例』大家的手上都沒有條例內容,如何討論?第14條『產業活化』已遭立法院刪除,未來農產業及附加產品,如何申請經費?申請『農再』適用的社區,土地被併入「再生發展區」,土地可能被徵收成公共用地,農民如何拒絕?

會議在16:00主席宣佈結束,剛好發言到22號;登記23號的美濃愛鄉榮譽理事長林英清舉手要求,至少讓登記的人講完,卻不被主席接受。一場被刻意安排的樣板戲,就在主辦單位急於走完流程,無心聽取建言的行禮如儀下,草草結束。

針對會中大多數的社造代表,對於水保局的歌功頌德、齊聲讚嘆,好像有了『農再』“天堂近了”,“蓬萊此去無多路”從此幸福美滿過一生…。一群人仰望著畫在空中的大餅,想像著它的美味可口,卻沒有人要去知道包在裡面的餡是甚麼做的?有毒否?合不合自己的口味?

農村的真正問題出在農業政策,農民賴以為生的農作物,收穫不敷成本、產銷失調賤價傷農,加上農產品的開放進口,在在都使得我國農民重創;接下來的中國農產品大量傾銷,更將使得我國農業與農民萬劫而不復啊!

『農再』的2000億如果拿來獎勵農業生產,保障農產品收購價格;農民的辛苦種植有一定的收入,自然就會有年輕人願意回到土地上打拼;如果只是增加硬體設施,只是把房子蓋在農地上,只是讓農地變建地,回鄉的年輕人賣完土地後,還是回到都市當“田橋仔”。

這就好比一個長年大病的人,好不容易得到一筆治療經費,不去醫治久病的沉疴,卻拿去做整形美容!?試問農委會官員,你們有多少2000億讓台灣農村再生?

(本文作者為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講師 )

(針對0421高雄公聽會現場,另有紀岳君所寫的「農再公聽會─高雄0421現場報導」,閱讀請點選這裡。)

邁向治療性的社區營造

人智學的所有內涵都是具有治療性的,廣義的治療是修復、促進,也是提升。觀諸我們現在的處境,過度開發的生態環境亟待修復,整體的社會品質需要促進,個人的心靈成長則要追求提升。推動這些工作…

2009年3月24日,上午,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的張子超老師,陪同日本惠泉女學園大學的澤登早苗博士等一行人,前來參觀岳明國小永續校園計畫,中午在港邊社區阿嬤ㄟ灶腳用餐,接著走訪了社區再生工藝坊、阿祖ㄟ便所、阿公ㄟ工寮、嶺腳埕、無尾港水鳥保護區解說中心及願景館(港邊染坊)、百年石板屋後離去。

P1020379

在地陪同的人是高野景觀規劃公司的石村敏哉先生,因為來訪者中有他已經卅年沒見過面的舊識,他也就順理成章變成隨行翻譯人員。

用餐時,張子超老師問了一個問題:『台灣應該沒有幾個社區像你們這樣做吧?』我沒有立即回答,『嗯~~』了幾秒鐘後,我說:『我沒有辦法回答這個問題~,因為真的不曉得台灣其他社區的情形是如何?無從比較。』或許,我心裡真正的想法是,社區間本來就不適宜也無須比較。

當來到嶺腳埕,看到社區展示的再生藝術、彩繪石頭魚及植物染等作品時,石村先生主動向我表示:『雖然我也不知道台灣其他社區的情形,可是,能像你們這樣做的社區應該真的沒幾個吧?你們做的東西怎麼可以這麼有藝術性!』他的日本腔國語更加強調了驚嘆之意。

我還是無意討論台灣有幾個社區跟我們像或是不像,不過,石村先生倒是看到了一個重點——藝術性。

P1120365

980428-dscn7091-360.jpg

這幾年,我們確實傾向在社區營造的工作中,注入了更多的藝術性。

為什麼呢?

因為這些年的社造歷程,讓我們體悟到,此時此刻,我們需要的是具有治療性的社區營造。

敏感的人可能會質疑,這樣的說法是表示大家都有病,需要治療?治療這件事,不應該是專業的人去做的嗎?一般人如何有能力去從事治療呢?

容我引用人智學創立者史代納(Rudolf Steiner 1861~1925)的話,他指出『在古老的時候,曾經在先知的心魂裡,存在著一份思想:本質上每個人都病了,而教育被視為一種治療的過程,它促使兒童成熟,同時健康,以達到完美的人類生命』,史代納在這樣的理念下設計出華德福學校(Waldorf School),並以為教育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治療。『達到完美的人類生命』,豈不是和自詡要『造人』的社區營造理念相契合嗎?

人智學的所有內涵都是具有治療性的,廣義的治療是修復、促進,也是提升。觀諸我們現在的處境,過度開發的生態環境亟待修復,整體的社會品質需要促進,個人的心靈成長則要追求提升。推動這些工作,藝術是最好的工具,也是最佳的場域。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社區營造呢?一個與藝術共舞的治療性社區營造。

980428-dscn1089-1.jpg

延伸相關連結:

宜蘭縣慈心華德福教育實驗學校

華德福教育簡介

苗栗農再條例公聽會記錄(1)「官僚」的責任

我認為,盡職的公務人員,以及盡職的公民監督,是締造台灣公民社會的兩大力量。公民社會需要前者的保守傳統,以及後者的自由力量。我也相信台灣社會底層的人民,基本上是誠實的…

編按:

水保局於苗栗舉辦的農村再生公聽會中,來自卓蘭的「全人中學」師生在詳讀農再條例相關資料後,也前往參與。會後全人中學的老師與學生,以及其他參與人士紛紛寫下對該場公聽會的紀錄或感想,將陸續刊載於小地方網站中。

對「農再條例」的憂慮

在水保局主辦的農村再生公聽說明會苗栗場中,聽到水保局承辦人員的承諾,以及社區工作者把再生條例當作是非吃不可的萬靈丹,造橋、鋪路、自來水接管、無毒農業等無所不能。坐在台下,未能輪到發言的我,深深為這些熱情的人們憂慮。

我想他們應該知道,宣傳時的許諾,與屆時承辦時能做到的,有多大的落差。他們一定也知道不完善的法,會帶給承辦的公務人員,多大的麻煩。

但是他們都沒有說,沒有說到任何與「條例」有關的事。我憂慮的是,他們為什麼都不說?

我們(苗栗全人中學的師生)在參加說明會之前,已熟讀法條,並詳閱台灣農村相關的文獻、問題討論及調查數據,深知以兩千億投入所有農村或弱勢農村的基礎及生產建設,真的太少。但若以兩千億,投入佔所有農村耕地面積僅4%的休閒觀光農村,則多得讓人憂慮。我用以下這個簡易的結構圖,來說明我的憂慮:

980428-miaoli-02.jpg

先不說最下層的人民了,他們的名字一次又一次被動員。我在生活周遭時常看見,歷經與左鄰右舍、其他農民多次生離死別的他們,對那些組織啊、立法啊、運動啊、文化啦、建設啦,總是一邊務農,一邊憨直的笑著,說不上支持或是不支持。

提執行者感到的擔憂

我要提出的是關於中層的執行。農委會在政策宣傳中所說的「由下而上」,嚴格來說應該是「由中而上」。中層的執行機關,負責農村再生計畫的,是農委會水保局的農村建設組,及六個地方分局。中層的申請者是地方組織,其負責人是地方頭人、社區協會理事長、社區工作者、文化產業工作者、休閒民宿業者、以及兼職農人等。

他們的共通點往往是,比較有能力與公部門交涉,其中不乏是多次經歷城鄉轉換,深知城鄉差距者。他們透過水保局培根計畫的培訓,因而有機會「由中而上」地,申請公部門的資源。

這樣小規模的社區總體營造、地方意識的覺醒、以及地方公共事務討論的形成,原本是好事,原本步調就快不得。但是在農村再生條例搶灘的壓力下,我憂慮的不只是兩千億的肥料(也許還是化學肥料)直接灑下來,逼得社區必須加快腳步搶錢,做了無謂、甚至浪費的建設;也不只是錢沒花在刀口上。

我憂慮的是這股農村再生計畫的搶建風潮過後,原本熱情的「由中而上」的計畫執行者、水保局的經費審核者,恐怕得在所有鎂光燈消失之後,獨自承擔「依法行政」的後果。

為什麼呢?因為法令有問題,因此原先的「依法行政」,到後來可能承擔觸法的後果。譬如農村再生條例第九條規定,「農村社區內之在地組織及團体應予整合」,但「農村社區」的範圍及定義,完全付之闕如,執行時非常容易產生爭議,以及弊端。再如第三章「農村土地活化」,何謂「土地活化管理」?也只是政策宣示的詞彙,而未有任何規範,叫公務人員如何「依法」(依規範)行事?

第三章裡面還出現「整合型農地整備」的新名詞(其實就是農地重劃),但仍然是定義不明,且「依『法』辦理使用分區或使用地變更」(第二十四條),到底是依現行的區域計畫法?農村社區土地重劃法?抑或其他?

種種法條的缺漏、不明之處,以及法與法之間,相互競合、相互抵觸的所在,都是日後執行人員易於「出代誌」的所在。

因此最大的問題癥結,還是在於上位的行政及立法機構,嚴重失職。農委會送交行政院,是如何訂出這樣的法?是否有什麼政治力,為了利益,介入立法?這樣一部,不符合法制作業要點的草案,為什麼出得了法規會?縱使是立意良善的政策,也要有程序嚴謹的立法做後盾啊!

我想起古代王安石變法時,深知行政運作原理的司馬光,曾嚴厲指責王安石便宜行事,說他「侵官,生事,徵利,拒諫。」司馬光的這番話,難道不是可以絲毫不差的用在農村再生條例的問題上嗎?

以前在國文課本裡讀到〈答司馬諫議書〉時(國文課本選讀王安石的單方答辯,大概是因為他以改革之名,說起話來比較鏗鏘有力),總認為司馬光真是「官僚」。可是到現在,有機會投入公共事務之後才深知,千萬不能因為偷懶,而想要小小地、合法地運用權力,便宜行事一下。王安石下台後無官一身輕,罵名落在義無反顧地推動執行,好追求績效的他的手下身上。

殷鑑不遠,拿近的來說,九二一地震之後,有多少人因熱心投入公共建設而被起訴了。在社會關注的目光消失後,只能獨自承擔官司的纏訟。

我憂慮的是立法階段的粗糙,會傷害了底層人民的誠實,同時侵蝕這兩個仍然弱小的傳統。我憂慮的是,農村再生條例草案,若粗率通過,到時候要承辦並承擔後果的參與者們。屆時,大力推動政策而不談法令窳漏的長官們,也許早就轉任其他部門了。

所以,我們得讓這些長官:行政院的長官、內政部的長官、農委會的長官、水保局的長官,知道他們會造成的傷害;他們位於廟堂之高,以為江湖很遠。我們得要求他們退回農村再生條例草案,回到法規會,重新研擬,我們得要求他們更認真點、誠實點,不然他們就應該退位,回到基層做公務人員,或者,回到農村務農兼做社造也行。

(本文作者為苗栗卓蘭全人中學教師)

生活的真實度-[好的擺]手創藝術

台東縣東河鄉都蘭村的新東糖廠裡,有一間曾是備品倉庫,於08年2月經翻修而改造成一個手創藝品店「好的擺」,小小的一間平房,裡邊擺置了八十多位創作者的東西,多數為生活用品如提包、吊飾、項鍊…

如果我們已經習慣了生活如常的瑣碎,如果我們把食衣視為日常起居的理所當然,有一個地方,輕輕地提醒我們,關於手創藝術的美麗。那些已然遺忘的,人天生潛藏在身體裡的本能,用時間和手、理念和心意去創造出一串長長的,不斷追尋的,生活的質的。

台東縣東河鄉都蘭村的新東糖廠裡,有一間曾是備品倉庫,於08年2月經翻修而改造成一個手創藝品店「好的擺」,小小的一間平房,裡邊擺置了八十多位創作者的東西,多數為生活用品如提包、吊飾、項鍊、筆記本、洗澡用的香皂與絲瓜刷,穿的如衣服,吃的如果醬和醋……這些東西集合起來,就是每個人都正在經歷的,生活。

980427-taidungart-360.jpg

卑南族的馬秋撿石頭彩繪,做成美麗項鍊的墜子;原社(原住民全人社區發展協會)成立「東台灣卡塔文化工坊」,結合現代生活設計和部落傳統工藝精神,帶領婦女學習燒製琉璃珠飾品,走出創意產業的新天地;樹皮製品為台東都蘭部落失傳六十多年的傳統技藝,耆老們在反覆不停地敲打中,終能使用構樹和雀榕的樹皮做成樹皮衣、帽。

住在初鹿的小鳥,喜歡挑揀花布,裁縫成各式樣實用的環保筷袋、零錢包和化妝包等,每一針一線都有愉悅;桃園龍潭的客家人愛琴移民台東,以自然界的花草為油畫創作的主要題材,將其做成筆記本的封面,與大家一起分享花草的生命力……終於,創作從來不是高高在上,所要傳達的無非是手與心的相連,以及和生活的結合。

走進「好的擺」,兩張漂流木的椅子置放在店的正中央,自然的線條與貼合人體的造型,是台東卡地布部落伊命的作品。一位客人看完說:「上天會生給人類一雙手,絕不是沒有祂的道理的。」這些創造或製作的身體經驗埋藏了幾許成長故事,青山的沉穩與海洋的波動交融在裡面。

勞動者用沉默的姿態貼近土地,期冀藉由自己的手工藝,將手做的踏實與快樂傳達給使用者。這些物件也許能成為振興在地文化的重要工具,傳遞著台灣東岸手創藝術的能量與驕傲,但更重要的是,將創作與日常結合,讓人們看見,這些大大小小的東西,就是生活裡,一個繽紛又簡單的美麗叮嚀。

好的擺 (2)

人們儘管奔波忙碌,「好的擺」成為一個手創藝術的展售平台,讓東海岸和其它在地創作者的用心與努力,被民眾看見,並確實觸摸到,這些手工背後的時間與精神。藉由這些東西的質感,讓人與物件進行對話,從觸摸、親近、感覺,進而喜歡,然後能想念土地、自然和手的距離。一份,對生活小小的期待。

於是人們說:「好的東西擺進來,都by好的創作者,看到喜歡就來buy,謝謝光臨say Good-Bye。」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