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灣渡假村廢棄土污染~持續進行中

自96年發現廢棄土被倒置於美麗灣渡假村沙灘以後至今仍未見財團處理,其污染是不斷持續進行中,美麗柔細的沙灘不再了。刺桐部落阿美族人一聽說美麗灣即將要裝潢,都錯愕地表示它目前不是仍在行政訴訟當中嗎?

自96年發現廢棄土被倒置於美麗灣渡假村沙灘以後至今仍未見財團處理,其污染是不斷持續進行中

美麗柔細的沙灘不再了

美麗灣渡假村的消息

最近的一次是台東環保聯盟與美麗灣財團的環評無效之訴

去年八月份確定一審判決敗訴

這中間發生莫拉克風災

杉原灣沙灘遭受大量漂流木佔據

刺桐部落阿美族人一聽說美麗灣即將要裝潢

都錯愕地表示它目前不是仍在行政訴訟當中嗎?

莫非是受”中科三期環評無效案”的影响嗎?

每逢走過美麗灣渡假村前的沙灘時

就會想起昔日

尤其在炎炎夏日時

親海的人潮總是像熱鍋上的螞蟻般

在杉原灣戲水的畫面

杉原灣沙灘罕見的完整性也在財團開發之後

完全走樣…..

990331meilishan-450.jpg

(相關照片http://picasaweb.google.com/tepu950/gTDQGE#)

莫拉克風災時富山社區發展協會為了清理漂流木招募志工

也曾發文至台東縣政府農業處

都不得其門而入

甚至自行掏腰包清理漂流木

想借用美麗灣的路口將清理的漂流木運送出去

卻還遭致財團經理予以不友善的口吻對待

竟以協會不配合環評的過關為由

拒絕協會協助政府單位清理漂流木

如今,,,,,這個要求台東縣政府建管課

運用公家資源清理美麗灣前漂流木的財團

打算在對美麗灣渡假村進行裝潢且在今年內開張

(詳見工商時報導 http://tw.money.yahoo.com/news_article/adbf/d_a_100322_3_1xw7f)

真是令人感嘆與悲憤

這個國家的環境正義及社會公平正義

就像那美麗灣前的廢棄土一樣

泥濘不堪

惟今司法的諸多判決也己經露出曙光

開始納入尊重生態、多元文化傳統習慣等思惟

希望可以阻擋東海岸的不當開發

為東海岸保存自然之美

刺桐部落族人不會忘記繼續捍衛自然主權及傳統領域的使命

但對於三仙台BOT案即將進入環評程序..

“東海岸是否需要這麼多的BOT”

認為有建請內政部營建署檢討其必要性

除此之外

也呼籲政府機關台東縣政府、原民會、台東縣環保局等

應尊重在地三仙台阿美族人的意見

原住民族基本法第二十一條所賦予的權利

也應使其充分行使

溝通是彼此互信基礎

因為美麗灣渡假村就是最壞的例子!
漂流木公文

(本文轉載自「台東環境保護聯盟」)

搶救海岸年(4) 城市沙灘美學的人造西子灣

西部的工業破壞,東部的觀光開發,台灣海岸線在幾十年的開發破壞後,失去真誠的反思,也缺乏全面的國家發展策略,依循舊有思維,將僅剩的西部海岸持續破壞,原始的東部濱海進行開發,許多開發案會在今年提出與決定…

1-4475268276_218665fd64_o

今年,該是決定性的一年,海岸濕地的工業破壞,濱海沙灘的觀光開發,2010年成為關鍵的時刻。

為何如此說?

第一在工業開發上,中國由廉價工廠轉為世界市場,許多財團早把目光放向中國,在台灣的投資已是興趣缺缺。但是,受到政策管制,財團進軍中國,不是說走就走,在政府期待創高經濟成長率,作為選舉籌碼下,根留台灣變成一種利益交換,企業投資工業開發,換取西進門票,政府提供的是廉價的租稅,以及國土的捐輸。

許多拖了許久的大型開發投資案,在今年必須做出最後決定,不是因為投資台灣急切,而是換不到開放西進中國投資設廠,企業財團就在國際競爭上失利,於是投資造政績換西進,官商都有時間壓力。

第二在觀光發展上,近十年的風災水患,台灣山區如同廢墟,一些山區觀光景點逐漸消失,在打造觀光經濟下,政府開始將目光移往美麗的濱海沙灘,結合許多工業財團的休閒轉型,開始以區域計畫為名,展開大規模的規劃設計,許多海岸地區在今年都有大型開發案審查,一旦失去環境生態、公平正義的考量,許多自然的美景,都將遭到破壞,甚至一些屬於公共空間的景點,都將成為富豪新貴的VILLA私樂園。

西部的工業破壞,東部的觀光開發,台灣海岸線在幾十年的開發破壞後,失去真誠的反思,也缺乏全面的國家發展策略,依循舊有思維,將僅剩的西部海岸持續破壞,原始的東部濱海進行開發,許多開發案會在今年提出與決定,海岸保護的國家重要濕地也在今年決定,讓2010年成為一個關鍵的時刻,台灣海岸面臨保留與消亡的關鍵,許多地區的環境抗爭不是個案,而是國土開發的全面出清,讓台灣最後的淨土,面臨一個最終決戰的到來。

——-城市沙灘美學的填陸造灘西子灣

西子灣蓮海路挖除自然礁岩,引發破壞生態的風波,其實更該進一步思考,這幾年西子灣整體景觀改善工程,從造灘到填陸的工程,呈現什麼樣的思維。

高雄市鹽埕區在這幾年很火紅,從駁二文化園區–高雄港車站–哈瑪星–哨船頭再到西子灣,連成一條海港黃金旅遊線,也是高雄市政府近年全力規劃開發的區域。問題是從早期的舊市街整理,進展到觀光旅遊開發,環境、文史、社區受到的衝擊,也開始慢慢顯現。

從高雄港站的鐵道路軌拆除風波、哨船頭的老渡船停駛、到西子灣沙灘的門票風波,甚至未來柴山廢營區的整建開發,都會隨著這條黃金海港旅遊線的開發,衝擊出許多問題。

2-4475267846_fc73902d83_o

高雄港外的西子灣,其實很早就失去打狗山的海岸風貌,根據當地老一輩居民說法,在日治時代的打狗山,成為控制高雄港的天險,面海的西子灣一帶,幾乎都是軍事禁地,唯一通往山上的柴山大路,有如蘇花公路一般,緊鄰海崖向上爬昇,海崖都是礁岸,平日人煙罕至。

在日治時期,因為開闢打狗港,海岸淤沙形成西子灣沙灘,一處位於現今北堤內側,即現今西子灣情人座海岸,另一處位於北堤外側,即現今西子灣沙灘。1958年興建的西子灣海水浴場名為壽海水浴場,不僅是台灣最早的海水浴場,也是百年前濱海休閒遊憩開展時,台灣與世界同步的象徵。當時日本規劃西子灣海水浴場,附近規劃為遊憩區,有動物園、遊泳池等設施,甚至為了連通市區與海水浴場,還修築西子灣隧道。

3-4475267322_2456e66c54_o

1977 年中山大學設校,在原來西子灣動物園位置,挖山填海闢出校地,打狗山濱海風貌大變,現今西子灣沙灘的區域,因為校地建設,礁岩風化向沙灘補沙的功能消失,堤坊外沙灘嚴重退縮。堤坊內的沙灘,因為原本由西子灣隧道進出的中山大學校門,人車爭道改建不易,在柴山解除軍管後,1990年沿著海岸線修築外環道路,即現在的蓮海路。當時為了修路破壞沙灘,曾經引發抗議事件,但是道路依舊動工修建,現今中山大學蓮海路校門外的情人座海岸,就是填掉日本時代壽海水浴場的沙灘區域。

4-4475268060_4758f02f7c_o

不斷的工程干擾,西子灣的風貌完全改變,為了恢復西子灣沙灘風貌,高雄市政府從2007年開始規劃西子灣南北岬頭工程,利用海底抽沙方式,將海沙回補沙灘,並且興建二道突堤岬頭,利用海潮特性,修出最美的灣月型海灘。高雄市政府自傲這項海岸修復工程,但是仍有學者置疑,以抽沙回補,海拋消波塊,堆壘出來的人工沙灘,真的就是自然美麗。

5-4474494051_3107fa3279_o

情人座景觀海岸修建完成,西子灣沙灘整容完畢,接下來進行連結二個地方的蓮海路拓寬,就是現今引發風波的「圍堤造地工程」。這個工程計劃從景觀海岸到中山大學操場前的蓮海路段,計畫築堤向海外延伸約五十公尺,長約三百公尺,填海造陸約一公頃的新生地,加上原有一點零五公頃的腹地,腹地面積增加為二點零五公頃,總經費高達三億,現今第一期填海造路工程,經費一億七千萬。填出的土地,未來又可變成不斷建設或採行BOT的土地,這也是在西子灣有限空間下,配合人工沙灘的應用,設法增設出來的休閒腹地。

6-4475268736_8c05ed87d3_o

敲掉礁岩,只是工程的開始,未來填海造路的施工,才是西子灣大災難的開始,海域將是面臨混濁、污染的危機,更離譜是這項工程開發案,又是填海面積十公頃以下的免環評,卻忽略那部生不出來的海岸法中,對於海岸線開發的嚴格管制。

西子灣一直開發中,景觀不斷改變,迎合著城市風格的休閒沙灘海岸,有人覺得變美,有人覺得不自然,但是真正的問題還在後面。

西子灣的開發,如果以為是建設市民的公共空間,那可是天真浪漫。西子灣沙灘在中山大學ROT下,早已轉租民間業者,進入沙灘使用必須收費,現今市府填海造路,修出的空間可以連通西子灣的岬角公園,從岬角看西子灣,或是遠眺沙灘。但是這塊多出來的新生地,中山大學已在校務會議中,表明新生土地歸屬校地,學校擁有所有權。沙灘的所有,市府與校方已在門票事件,吵過一回,未來新生地的所有與使用權,又將是另一場風波。

現今西子灣圍堤造陸風波,只是市府的計畫一小部分,市府的遠景,放在高雄港北方西子灣沙灘,以及南方旗津沙灘海岸的整體開發與BOT案,連結南北二座沙灘休閒區,還有跨港大橋與跨港纜車的興建規劃,這是水岸高雄的黃金海岸大開發。

7-4475267598_33da9d4062_o

西子灣一直在變,從日本人選定打狗港,作為南進良港,百年來西子灣沒有一天平靜,商船進港,美軍轟炸,國軍駐守,遊客湧入,西子灣很熱鬧,但是在越益走向城市休閒海岸的人工大整型後,不太有人記得,西子灣最原初的自然樣貌。

敲掉礁岩,忽視陳昭倫博士提出兩種新種活體珊瑚,成為生態危害,更該進一步關心,在這個海岸空間,究竟有著什麼開發思維?會有多大的開發區域?在官方、專家的人工整型修建下,可曾思考社區、歷史與生態的期待。這也是西子灣海岸開發中,最大的問題,一直覺得那裡有工程進行,卻不清楚工程方向為何?在切割分期的工程下,發現錯誤,卻是已經進退不得,海岸願景成為一種專業獨斷,甚至是市府與校方的經濟計算。

西子灣的變裝秀,人工美女海岸線,乍看很美,細看會掉妝!

延伸閱讀:

搶救海岸年(3)—-流金夢碎的澎湖海岸

搶救海岸年(2)–桃園許厝港的紅海悲傷

搶救海岸年(1)–彰化濱海濕地的痛苦物語

何日山再美?(上)

達娜伊谷能否重返昔日榮耀,與山美部落族人生計息息相關;至於達娜伊谷何時、能否完整重建,端賴相關部門在政策面能夠給予多少協助,然而,莫拉克風災距今已過半年,相關單位對於達娜伊谷的實質重建作為,仍付之闕如…

先讓照片說話,這是現在的達娜伊谷………

img_7886-450.jpg

IMG_7914

_MG_8104

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的邊坡遭到嚴重淘空,很大一部份已遭土石流沖毀(陳又維攝)

IMG_7887

過去園區內頗負特色的竹搭房舍,如今雜草叢生

IMG_7897

IMG_7903

IMG_7904

荒涼廢棄的園區與空蕩蕩的魚池。如末日般的光景,與過去川流不息的熱鬧景況相較,如今閉園的達娜伊谷直教人感到欷噓

IMG_7890

IMG_7911 IMG_7912

過去的親水賞魚區,如今走到一半,連步道都沒了。再過去……

達娜伊谷(Tanayiku)自然生態園區位於曾文溪上游,乾淨清澈,風景秀麗,是台灣自主社區營造重要的成功案例,也是阿里山重要的觀光景點之一。「高身鯝魚」是達娜伊谷重要的觀光資源,這種曾經瀕臨絕種的魚類對於水質、環境有高度的要求,但一度因人們的濫捕差點導致絕種。最後,鯝魚終於在山美部落鄒族人共同努力禁止濫捕、復育環境後,成功復育,並與當地秀麗風景、鄒族文化展演結合,讓山美鄒族成功地打響「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的名號,證明生態觀光決不是空談。

然而,這些努力,在歷經莫拉克颱風的「摧殘」之後,眼見就要成空。就達娜伊谷今日的慘狀看來,很可能10年內都無法重建…

阿管處:年底完成達娜伊谷重建「評估」

山美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安麗花表示,達娜伊谷何時、能否完整重建,端賴政府相關部門在政策面能夠給予多少協助,以及民間「資金」能否到位。然而,莫拉克風災距今已過半年,相關單位如交通部觀光局、原住民族委員會、阿禮山風景管理處、阿里山鄉公所觀光課等單位,至今對於達娜伊谷的實質重建作為,仍付之闕如。

原民會鄒族委員浦珍珠表示,原民會將會針對達娜伊谷重建進行計畫型補助,但一切計畫都還在研議階段。阿里山鄉公所觀光課課長杜力泉則說,阿里山鄉公所目前對於達娜伊谷並沒有規劃,但阿管處已開始評估相關重建適宜,鄉公所僅會在阿管處有明確方針後,盡全力配合。

阿管處秘書許文彬則說,達娜伊谷當務之急是要趕快修築護堤工程,這是水利單位(指南區水資局)的業務,並不由阿管處負責,但阿管處已在3月中邀集各界專家組成達娜伊谷重建評估團隊,預計在年底才會完成評估工作,因此達娜伊谷能否、適合重建,得待年底才能揭曉

缺乏專業團隊協助,導致民間重建資金無法到位

既然政府部門當下仍在「評估」達娜伊谷能否重建,那麼此次在救災、重建工作展現強大動力的NGOs,是否又會扮演比政府更吃重的角色呢?安麗花說:「事實上,我現在對NGOs也有一點心寒,總覺得達娜伊谷根本沒受到重視…村民已經開始自立重建,附近的溪谷也都已經出現鯝魚魚苗,現在就等外界資金能夠到位,但截至目前為止,外界都還沒有伸出援手。」

問題出在哪?安麗花分析,事實上,並非沒有民間團體、企業釋出想要協助重建達娜伊谷的善意,但最終都因為缺乏瞭解生態、產業轉型、水土保持、部落重建的「專業團隊」協助,才會讓本來有意願幫忙的企業,最後都決定暫緩腳步,先抱持觀望態度

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是台灣第1個由民間自主推動成立的生態公園,照常理判斷,山美社區的鄒族人本身應該就是生態、水土保持、護溪的專業團隊,為何仍要仰賴外界「專業團隊」協助,才能促成資金到位呢?

對此,安麗花則解釋,達娜伊谷發起已有20幾年的歷史,過去雖然因為毒魚、電魚氾濫,且社會普遍缺乏環保概念,才會導致鯝魚瀕臨絕種,但因為環境本身就是好的,所以只要禁止外界濫捕、污染河川,時間一久,魚種就能復育,並不是太困難的工作,只是看民間願不願意做罷了。「但莫拉克風災過後,整個曾文溪上游都是砂石淤積,溪谷周圍坍方嚴重,環境不比以往」,安麗花說,「山美缺乏的,就是在這種『窮山惡水』中重新站起來的專業,所以仍亟需外界專家學者提供協助,NGOs與企業才比較有可能買單,提供重建資金。」

IMG_7862

IMG_7875

由「山之美」民宿眺望達娜伊谷方向,足見曾文溪上游淤積有多麼嚴重。不僅達娜伊谷一帶如此,事實上,就連更上游的里佳、特富野一帶的溪谷,也與這般景象相去不遠。如此嚴重的土石堆積,究竟要花多少時間才能恢復原貌???

IMG_7879

由台灣大哥大出資,委託嘉邑行善團施工的「山美大橋」重建工程,目前已開始著手進行,期待能在今年6月底前完工。

記者詢問現場施工工人,有關河床清淤工作,是否已開始進行?工人答覆:「這部分工程不歸我們管,但聽說已經要發包了…目前為止,我們都還沒看到有任何清淤的工程開始進行。」

IMG_7884

已被土石掩埋將近一半的「山美社區發展協會」,至今仍孤獨矗立在危顫的河岸上,遙望著荒涼的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

達娜伊谷 = 山美命脈?

事實上,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能否順利重建,不僅是台灣生態、觀光據點的重要指標,更與山美居民的生計息息相關。

山美社區約有150戶700多位居民,其中僅1/3居民倚賴種植瓜果、麻竹筍等傳統農作維生,另外2/3居民則幾乎都要靠達娜伊谷觀光收入吃飯。安 麗花說,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在最高峰時期,每年可創造約3千萬元的觀光產值,也正因為獲利如此可觀,才會有越來越多族人放棄傳統農作,投入發展達娜伊谷 的觀光行列。

然而,現階段看來,達娜伊谷的重建似乎仍遙遙無期;山美社區在失去如此重要的觀光資源之後,究竟該何去何從呢?安麗花表示,「八八風災讓我體 認到,過去山美實在太依賴達娜伊谷了…閉園之後,少部分山美人重拾農耕工作,大部分則處於失業狀態,這間接導致部落內酗酒的人數,有越來越增加的趨勢,非 常令人憂心…

山美人並非不懂「自助天助」的道理。安麗花說,當初山美在推動達娜伊谷,說是要做生態旅遊時,也都是靠自己,外界並沒有給予太多的協助。目前山美社 區已經重啟河川保育工作,積極進行河川巡視、餵魚、回報生態狀況等任務。然而,由於曾文溪上游砂石堆積情況實在太嚴重,包括里佳、特富野、達邦周邊 的溪谷,至今都還堆積大量土石,如果上游不清淤,僅針對達娜伊谷周邊進行護堤、清淤工程,只是治標不治本

因此,安麗花呼籲,重建達娜伊谷 仍賴外界投注更多資源,政府相關部門也應儘速擬定整體流域整治計畫,達娜伊谷才能見到重建的曙光

只是,在曙光來臨之前,山美可能還有漫長的黑夜要熬…(待續)

【認識未來的大高雄】系列講座

高雄市是台灣少有的工業城,它如何形成,對城市有何影響,以及它帶 來的文化及困境為何?下一步,高雄該往何處去?身為高雄市民,我們該瞭解我們的過去,更進而參與並決定未來的發展。

【認識未來的大高雄系列講座】

講座地點:高雄第一社大1F視聽教室(前金國中後棟-六合二路278號)

參與人數:30人     講座時間:晚上7:00~9:30

收費方式:全程免費.可參與單場講座也可以全程參與喔!

歡迎來電報名07-2518200

共計六場講座:

第一場:5/3(一)王御風老師 

講題:何去何從的打狗城

講座內容:工業高雄的發展、困境與未來

高雄市是台灣少有的工業城,它如何形成,對城市有何影響,以及它帶  來的文化及困境為何?下一步,高雄該往何處去?身為高雄市民,我們該瞭解我們的過去,更進而參與並決定未來的發展。

第二場 :5/10(二)劉秋兒老師

講題: 打狗∼行走的學校

講座內容:一個使用簡單的方式來調整行為慣性的親身體驗;一種內心的感覺之旅…

第三場 :5/17 (一)周克任老師

講題: 水源視野在大武山而非柴山!—論縣市合併後,對於水資源的公民參與意識之建議

第四場 :5/24(一) 丁勇言老師

講題: 高雄,賺食人的好所在

第五場:5/31(一)李重志 老師

講題:同一屋簷下?縣市合併之後的空間佈局

第六場 :6/7(一) 李宇軒老師

講題:找尋愛的公共空間

講座內容:在公園、在街道、還是在市府廣場前?城市有無公共空間?由誰在使用著?好用嗎?有沒有其他較有人情味、有愛的公共空間?在本課程介紹中,我將舉個人觀察的例子,向大家說明高雄這些公共空間要怎麼找、怎麼珍惜!

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 專員:劉孟佳
電話:07-2518200
住址:高雄市前金區六合二路278號
信箱:bolion2001@yahoo.com.tw
bolion2001@gmail.com
社大網址:khhcu.sam.com.tw
共同購買部落格:khhcu.sam.com.tw/blog/

如果有一天,我們離棄了土地…

很快的時間過了三個月,大家米也吃了,促銷活動也辦了,然爐渣再利用的問題仍未解決,在台灣有太多的事大家不知,或故意隱瞞,至生活邊到處都是有毒物質,後壁地區還有另一間更大的砂石場,附近不遠也有電弧爐煉鋼廠…

前言:

去年在台南縣後壁鄉附近砂石場發生的「廢爐渣事件」後,農村環境安全的議題引起廣大關注,然而在事件結束後,附近的環境安全是否已經有受到良好保障?台灣農地長期被用來傾埋工業廢棄物的現象是否因關注而改善?

本文作者為長期於台南地區進行土壤與河川檢測,也全程參與廢爐渣事件,以下是經歷這個過程後,他想跟大家分享的故事。

──────────────────────────────────────────────

這幾年來,循著河流、循著水圳,沿著田邊小路走訪許多地方,為了看美麗風景、為了探詢豐富人文、為了體驗農村的嫻靜,為了享受稻田中的芬芳、果樹花開的喜悅,心想著一定要和好朋友分享,有一天一定要帶她們來親身經歷,但慢慢的我們卻看到土地不再耕作,一塊塊的農田消失了,水圳裡乾枯沒有水、河流變了顏色、工廠四處林立。

漸漸的土地開始填東西,從過去黃土到建築廢棄物,慢慢的,褐色的、白色的、灰色的、黑色的,泥狀的、塊狀的、粉狀的,奇奇怪怪的東西越來越多,什麼都有,下雨過後,地面會滲出有顏色的水,空氣不再清新,開始飄散著各種奇怪的味道。心中有越來越多的疑問與不安,似有一種不為人知的秘密,在台灣有太多的事是大家不知道的。

我來說一個故事,是2009年發生在台南縣後壁鄉的故事,讓大家知道我們在爭什麼!我們在擔心什麼!我們在維護什麼!

990329-xiangagsuuntitled-45.jpg
2009年,台南縣後壁鄉的農田邊出現一間砂石場,但沒有任何的防護與隔離設施。

故事發生在台南縣後壁鄉上茄苳地區,這裡位於無米樂地區北邊不到5公里,在省道旁,依稀可以看到一間砂石場,場內砂石雪白,不像是普通的石頭。當高雄的廢爐渣事件正報得嚴重的時候,報紙刊出了後壁地區也有農田遭污染,就這樣循著報紙寫的,問路上遇到的農民,找到了污染的農田,就在這個砂石場後面。

透過關係,我們進了砂石場參觀,取了地面白色的粉末,砂石粒料,以及後區靠近稻田邊的灰白色及土黃色污泥等樣品回來檢測,業者說這都是政府許可的東西,怎麼會有問題?

untitled-2
砂石場,資源再利用爐石(渣)、爐石粉做為原料,在場區篩分再賣出。

不測不知道,一測下去就發現,問題嚴重了,發現鉻Cr含量超高,地面白灰 2729 ppm、小碎石塊2688 ppm、灰白粉2350 ppm、地表灰白泥2233 ppm、表層下略黃細沙1033 ppm、灰白污泥 2133 ppm 、黃土塊表面 5568 ppm、灰泥土6944 ppm,而我們的土壤管制標準鉻Cr要小於250 ppm。(XL3t 700 XPF分析儀)

不會有問題嗎?環保局說這都是某特殊鋼的鋼鐵廠爐渣,是資源物再利用。

我們這時才知道,一樣是電弧爐渣,也有看起來很完整的,最主要是看來源的工廠是做什麼的,這一家是做特殊鋼,製程中要加入鉻Cr,所以其爐渣也就含鉻Cr,問題是我們這些砂石都去了哪裡?蓋房子?填道路?填土地?

根據農民描述,88水災大水淹過較低窪的農田,電線桿上依稀還可見淹水的水痕,水退之後很奇怪的是種東西不太種的起來,必須施灑大量的肥料才行,農民彼此聊天中才發現這樣的現象並不是只有自己,而是在砂石場下游較低窪地區大都如此,大家覺得很奇怪,因為以前並不會這樣,大水淹過一樣可以種東西,因此不得不懷疑是否為砂石場的爐渣所影響?砂石場是這幾年才來的。

沒有科學依據,沒有學術研究背書,完全來自農民的經驗知識,因此也就沒有人重視,但最寶貴的一線經驗,不就是敏銳的提出了疑問?而我們知識份子及公部門就該出來解決問題。

再次走訪,重點在砂石場周邊的農田,好好認識這裡的環境、地貌。這裡的地形是坡地,砂石場位於東側,北側有一條小溪,東南邊是另一家工廠,也是用電弧爐渣及玻璃製做水泥磚塊,南側是地勢較高的農田,西側也是整片的農田,東南高西北低走向。

下為區位圖,A為砂石場位置,B為交界處有大量污泥,C為排水口在溪流邊,D為菜園,E為樹木及田邊小路,F為已翻土的稻田,G為測到污染稻子銷毀的稻田,H為稻葉上白白粉末的稻田,I為被填爐渣的窪地,J為另一家資源回收再利用廠,廠內堆滿了電弧爐渣及廢玻璃,K為交界處,L為稻田,M為砂石

場前整地過的地方,N為窪地,填了不明物質。從2002年衛星雲圖來看這裡都還是農田,為什麼農田可以變成砂石場?

untitled-3

走在砂石場與田地間,砂石場沒有任何的阻隔,場內以白灰鋪地(爐石粉),直接與泥土接觸,西南邊稻田翻過土,但裡面有很多一片片的灰白泥片,厚度約在0.5公分~1公分。

untitled-4

根據瞭解才知道這是大水過後,在農田地表所形成的沈澱物,而這灰白泥與砂石場的灰白粉幾乎一模一樣。西側菜園的菜長的還不錯,田中已灑了很多肥料,農民說他可是細心照護的,與砂石場交界處,灰白污泥及粉則散佈在田埂及菜園內的土地上。

untitled-5

菜園旁的稻田,就是之前環保局檢測到一個點的鉻Cr超過土壤管制標準的地方,稻田中的稻子已收割銷毀,稻田中,尤其在田埂四周,到處可以看到灰白的片狀結塊。來到南邊,砂石場旁有一排樹木,遠遠望去樹木的葉子也都是灰白色

untitled-6

走近一看才發現葉子上覆蓋了一層灰白色的粉,而這些粉都是風從砂石場吹出來的,既然樹都這樣了,那稻田呢?果然不出所料,稻子的葉面、稻穗上也全都有灰白粉,

untitled-7

遇到一位農民,他說他稻田邊的小路是就近向砂石場買材料來鋪的,怎麼辦?現場去看果然就在稻田邊鋪了這樣一條小路,路面略高於稻田,風吹雨淋或車子經過的揚塵,就都進到稻田中去了

untitled-8

這就是砂石場周邊的現況,因為我們對田中這些外來物覺得疑慮很大,所以就取了田中片狀物,小路上的粉、塊狀物等,及周邊一些奇怪的東西回來一併測看看,到底是什麼。檢測結果,灰白色片狀物338ppm~1721ppm不等,田邊小路752ppm~3192ppm,場邊窪地內似電弧爐渣的東西則是各種重金屬均超過(圖9),有的甚至超過土壤管制標準42倍,超過農地管制標準142倍(鋅Zn 85601ppm,土壤<2000,農地<600 XL3t 700 XPF分析儀)。

untitled-9

很快的事情鬧大了,在高雄毒鴨事件的延燒下,各媒體也都來到後壁鄉的砂石場,公部門也來了一大票人,從環保署、南部稽查大隊、農糧署的人、蘇縣長、民意代表等,當然有有關心此事的在地農民,我們期待事情有個圓滿的解決。遺憾的是,我們發現彼此的態度是不太一樣的,緊急應變處理也沒發揮作用,而讓農民又再一次更大的傷害。似乎,公部門只想證明說這裡沒問題,是我們太多心。

我們單純的認為,緊急應變第一時間該做兩件事,砂石場應立刻做全面覆蓋避免污染擴大,這點倒是有做到,第二部分是附近約300公尺~500公尺範圍內的農作不管有沒有問題應立即收購銷毀,以確保其它農作產品安全無疑慮,取得消費者信心,這點就沒做到,在拖拉之間,有的有疑慮的稻子收割了,而大部分安全無疑的好米卻受到波及,價格下滑或是滯銷,造成農民損失很大。

環保局一直強調標準作業流程,示範採土器取樣,鑽取田中15公分的土,均勻混和後再做XPF檢測做初步篩分,雖然是標準採樣,但卻沒針對問題處理,我們在乎的是從砂石場擴散過來那表層約1公分的灰白泥沈澱物,在乎的是隨風吹散在四周農田的粉末,在乎的是在這四周工作的農民及砂石場員工呼吸吸入的粉塵,至於表土下那10幾公分的土,當然沒有問題。

untitled-10

XPF檢測最主要是可以快速的確認出問題是什麼?範圍擴大到哪裡?可以很快速的驗出沈澱下來的灰白泥到底有沒有問題,表層下的泥土有沒有遭到污染,可以比對砂石場的灰白粉、爐渣粒料,以確認污染關連性及是否安全,這點我們都知也這樣在做,公部門不可能不懂,機器也都是校對過沒問題的,所以關鍵還是在人,企圖心是什麼?目的是什麼!

我們納悶的是,我們所驗到的爐石、爐渣、爐石粉,都有超標的重金屬鉻 Cr,既然是放在土地上,當然要符合土壤管制標準,尤其當這樣細小的粉末隨風隨水四處飄散移動的時候,已經和周邊土壤混和,你分的出什麼是土?什麼是爐渣(石)粉嗎?

untitled-11

為什麼這樣的砂石場或資源再利用場,可以在農田邊?農地如此敏感脆弱的環境,為什麼可以有這樣的工廠進駐?就因為農地便宜?農民比較純樸?農民比較弱勢?農民不懂?環保局說這些爐石粉沒問題,是產品,我們的疑問是既然是產品為什麼會有毒?環保局在場區檢驗時甚至要撥開這些爐石粉,理由是這不是泥土,但我們的觀點是這些堆放在土地上並和泥土混的爐石粉,當然要符合土壤管制標準,本來就要驗。

很快的時間過了三個月,大家米也吃了,促銷活動也辦了,然爐渣再利用的問題仍未解決,在台灣有太多的事大家不知,或故意隱瞞,至生活邊到處都是有毒物質,後壁地區還有另一間更大的砂石場,附近不遠也有電弧爐煉鋼廠,廠邊堆置大量電弧爐渣,而這四周都是農田,台南地區最好的良質米產地,無米樂的故事大家都知,如果大家現在不警覺仍放任環境、土地這樣遭遢下去,有一天變成無米再也不樂時,就為時已晚了。

晚風輕輕的吹著,朋友們相約著要去鄉村田間騎單車,春節假期要去哪裡玩,心想著記憶中在田間的歡樂,不知道還能維持多久?放眼望去一大片的稻田、美麗的風景、嫻靜的村莊、老樹、紅瓦屋,都漸漸消失中,有機會邀妳一起來走走,趁消失前留下美好記憶,我們離不開土地,因為這是我們僅存的。

中繼安置不足,泰武村民如何面對雨季?

遷村是個難解的課題,除了牽涉到搬離的意願,還需考慮未來遷村的地點與權力的分配,因此許多部落遷村無法順利進行。莊玉真這家人等待著遷村決議的同時,選擇繼續在自己的土地種咖啡、賣咖啡,這個等待還有多久?

二月初,農曆年前,重回「泰武」這個在遷村與遷校議題糾結不已的部落,想了解居民真實的災後生活。在主流媒體上我們只知道一月一日泰武村與來義村災民入住忠誠營區安置所,災民有了暫時容身之處。然而,忠誠營區實際上只容納了111戶,共527人,其中泰武村僅有44戶,218人。未取得入住資格的居民,依舊住在地層不斷滑動的部落裡,過著恐懼不安、一下雨立即撤離,不安定的日子。

我們沿著曲折的山路開往泰武部落,山路處處斷垣殘壁、護欄懸掉在山腰、山崖邊插著樹枝掛上簡陋的黃色警告布條,路上的斷層比上一次更大,有些路段我們甚至必須下車,讓駕駛小心翼翼地開過落差太大、打滑的路面,過程驚險。八八過後,山上居民的生活與交通竟在如此危險、沒有保障的狀況下度過了半年……

image001 image003
(左)蜿蜒的山路到處是龜裂的路面和以樹枝和黃色警告布條
(右)有些路段我們甚至必須下車,讓駕駛小心緩緩的通過危險落差。攝影/林巧璉

下午三點到達泰武時,部落裡一片寂靜,沒有什麼人,連狗都用狐疑的眼神看著我們,似乎說著:「這裡不是已經被遺忘了嗎?你們到這裡做什麼?」繼續往山上開,我們在掛著「泰武咖啡」招牌的店停下來。才剛下車, VuVu馬上從店裡走出來親切的笑著,「今天天氣比較冷,你們來玩的嗎?可以進來看看風景。」這裡的人總是以真誠的心與人交往著,第一句話不是非關生意,而是人情。

VuVu的漢名是莊玉真,兩年前開了這家咖啡店,咖啡豆是自家山上種植的。她說:「咖啡大多賣給登山客、單車客」。八八過後,泰武的觀光客減少,VuVu依舊每天開店,「以前爬山的人很多,現在沒什麼人,但還住在山上就每天還是開店啊。」

image005
泰武咖啡屋老闆娘VuVu莊玉真 攝影/林巧璉

跟VuVu談起風災時,她看往遠方的表情似乎又重回八八當天的現場,「只要一下雨心裡就很害怕,八八過後也撤離過幾次,都是等雨停了再回家。」VuVu說:「也想到營區去啊,可是提供的名額太少了,村落討論後決定讓房屋毀損較嚴重而且在潮州沒有家的居民優先登記。但是就算在潮州有房子也都還在貸款啊。」第一次VuVu家其實有抽到,但後來部落討論決定潮州有家的居民先讓沒有的人住,VuVu家就被取消資格。

政府中繼安置政策固然是美意,然空間配置與協調問題卻使部落衍生更多裂縫,災民的定義為何?當外界只看到營區內安置的災民時,依然居住在山上的人就此被遺忘了,他們的生命安全更沒有保障,卻無法分配到外界提供的資源。

VuVu無奈地說:「很亂,有的有,有的沒有,我們也是受到災害,但是沒有收到物資啊。」VuVu一語道出留在山上居民的心聲,資源的分配也加深了山上與山下的裂痕。

遷村是個難解的課題,除了牽涉到搬離的意願,還需考慮未來遷村的地點與權力的分配,也因此許多部落遷村進度無法順利進行。莊玉真這家人等待著遷村決議的同時,選擇繼續在自己的土地種咖啡、賣咖啡,看著VuVu和身邊兩個稚嫩的孫女,他們的等待還有多久?山上的居民看不到未來的生活著,而雨季也越來越接近了。

附錄─泰武咖啡小故事

泰武咖啡屋全店以木頭打造,緊鄰山景,望眼看去盡是青山美不勝收,店裡只有兩張四方桌,和小小的吧檯,給人溫馨回家的感受。這裡只賣一種咖啡─黑咖啡,VuVu笑說,我們只賣原味的。泰武鄉在日據時期就有種咖啡的紀錄,但祖先未學習到後製技巧,因此早已荒廢,只見枯萎的咖啡苗。

VuVu說:「五、六年前我丈夫開始種植新的咖啡苗,兩年前咖啡產銷班輔導當地居民種植咖啡,行銷泰武的咖啡。」

吧檯和牆上擺放著咖啡評鑑的證書、獎牌、標章,泰武咖啡屋自產自銷的品牌為「呢勒泰武咖啡」,呢勒(Nele)是華安義的族名,華安義是頭目家族,因此這家店也叫酋長休閒站。牆上兩張咖啡評鑑證書分別是第一屆和第二屆屏東縣政府咖啡評選會,第一屆以華安義的咖啡豆獲得優選,而第二屆比賽是以VuVu的名字報名,獲得入圍。問起兩屆評選的差異,VuVu說:「颱風過後咖啡豆受傷了,產量也減少很多。」

每走過一個原住民文創產業,總會被他們那股為傳統產業找出路的堅持與幹勁而感動,架上的呢勒泰武咖啡,在颱風後依舊佇立。盼望留在山上居民能在等待與溝通中理出一條穩定通往未來的路。

image011
泰武咖啡屋全店以木頭打造,與大武山的自然景色融為一體(攝影/林巧漣)。

image013
自產自銷的呢勒泰武咖啡(攝影/林巧漣)。

《農村再生條例》的美麗與哀愁 (1) 內容與爭議簡介

本文為第六屆農村願景會議中,「農再條例大家談-《農村再生條例》的美麗與哀愁】座談會的討論記錄,時值「農在條例」即將在立法院闖關,其中內容有許多可再協助釐清條例爭議。本系列共切分成5篇,以下是系列之(1)….

前言:

第六屆農村願景會議於2009年5月1、2兩日,由宜蘭和羅東社大,於宜蘭縣冬山鄉辦理。由於宜蘭是農業大縣,加上主辦社大強力宣傳,吸引了爆滿的人數參與。此外,宜蘭人好客以及社大做事認真的態度,也讓所有與會者留下深刻印象。

底下即為其中一場座談「農再條例大家談-《農村再生條例》的美麗與哀愁】的討論記錄,時值「農在條例」又要在立法院闖關,其中內容有許多可再協助釐清條例爭議。因原文篇幅較長,共切分成5 篇文章以利閱讀,,以下是系列之(1)。

990329nucunyuan-400.jpg

第六屆農村願景會議,吸引許多人士出席。

農再條例大家談-《農村再生條例》的美麗與哀愁

主持人 :林致遠(蘭陽技術學院休閒管理系主任)

引言人 :曾旭正(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

案例分享(1):宜蘭大進社區

主講人 :張文仁(大進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案例分享(2):宜蘭港邊社區

主講人 :林銀河(宜蘭縣港邊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案例分享(3):花蓮牛犁社區

主講人 :楊鈞弼(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總幹事)

與談人(1):林明賢(臺灣企業責任協會副執行長)

與談人(2):黃錦峰(淡江大學公共行政系講師)

紀錄:鄧敏宏(羅東社大專案秘書)

農再條例爭議內容與過程簡介

引言人 :曾旭正(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

大家好,很高興見到各位。

我們每半年辦一次農村願景會議,除了老朋友之外,他每次都慢慢增加一些新的朋友,這代表越來越多人關心農村。

這些《農村再生條例》我大概用我這段時間跟大家講幾個部分。

前面很簡單跟各位介紹一下這個《農村再生條例》,藉一個立法說明這個事情的進展,我會談一下舊的法案基本的問題,面對立法的事情,我們的行動不可能的是什麼?

我想在場的朋友,大家對《農村再生條例》的法案的理解深淺可能不太一樣,不過,作為現代的一個公民,要努力的針對我們相關的法案,認真的去理解他,然後再提出批評,特別是他還在立法階段的時候。

因為法律通過的時候,公務員是依法辦事,那很多東西就會像大機器一樣一直轉過去了。所以立法階段是非常關鍵的,《農村再生條例》這個政策是在馬總統競選的時候他的愛台十二大建設中的一項,當初一些人還滿懷理想的,最主要的就是現在的農委會主委-陳武雄先生,所以當初他們在這些裡面提出說:「要通過《農村再生條例》的立法,然後要在裡面編一千五百億,來推動農村再生的工作」。

這件事情在去年選舉完之後,換新的政黨執政,在去年的年底的時通過了一讀,在這之前,大家都不太去注意到,一直到通過一讀之後,一些人才發現這個條例的內容,茲事體大,所以就開始來關心這件事情。

《農再》條例座談曾老師的報告

曾旭正老師的引言報告。

法案有問題,為何不願開放討論?

關心這件事情的時候發現法案裡面有很多問題,既然法案裡面有相當多的問題,那是不是應該想辦法讓更多人能夠去討論他,所以就要求立法院應該要辦一些公聽會,那初期其實是民進黨的立委就主動辦一場公聽會,後來才又要求立法院辦正式的公聽會,但是很可惜,在辦公聽會的過程中,雖然正反的意見辯論的相當激烈,就是說大家對裡面有很多的質疑,但是大家在媒體上都看不得到,為什麼?

有一部份的原因是,由於這幾年經濟的不景氣,我們的媒體他們的經營方式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現在包括聯合、中時這些大媒體,也都可以「花錢」做新聞。這樣的事情有個概念就是說「置入性行銷」。他不是廣告,把政策宣導包裝成新聞,那新聞裡面他可以採訪誰,呈現出什麼樣的狀態,寫得很清楚,甚至說辦一個座談會,然後又是全版登的,是多少價碼這樣子,他幫你處理成四、五則新聞,比如說三十五萬,或者是另外報多少錢。

但是在過去有相當程度的媒體還是會有點自律,還是會想那樣的東西看起來比較像是廣告,或是很清楚的政府單位的宣導,可是現在最恐怖的是說,它變成讓你以為是新聞,是一個報導,而且看起來好像是滿平衡的一個報導,所以以那次在法院的公聽會為例,那一次很多的農民還帶了他們的農產品,說要送給農委會的人。

既然是一個公聽會,我們農民為什麼不能來這邊,還是個《農村再生條例》,為什麼我們不能來聽,現場的警察還說「這不是公聽會呀,這是立法院的內部討論」,就連他們自己都搞不懂狀況,在這個過程中,很顯然的包括政黨的操作、媒體的操作,讓很多事情都開始非常嚴重的扭曲,所以後來有些朋友去搜尋了農委會最近這半年多的一些案子,又發現了好幾個委託媒體的宣傳案,比如說委託中視就六百萬,六百萬還包括電視的部分,還包括由他們去審核的一些媒體,還做了一些相關的報導。

我相信在十幾年前,甚至戒嚴時代,大家對媒體都是保持著一個戒慎、懷疑的態度,但是越是到了這個情況下,越是搞不清楚了,你搞不清楚什麼事,什麼是新聞、什麼是廣告、什麼是謊言,所以我想這裡面就突顯很大的問題,我相信一個月大家的努力, 甚至是提出質疑,或是想辦法投書,也還是有些壓力產生,

所以呢,甚至我們有機會見到馬英九總統,在總統府裡面跟他談了將近三個小時,後來有些討論也出了很大的問題,可是在那之前,馬總統在美濃的時候,農民也提出這些問題,他說應該多討論,所以農委會就很快的在十天左右,就辦了十一場的「公聽說明會」,動員了各地都在辦活動,在那個會場上面幾乎都是一面倒的。

image

2009年4月5日,馬總統在鍾理和紀念館與美濃愛鄉協進會等地方人士座談農再條例。(蘇福男攝影)

農委會編列預算宣傳尚未通過的法案

社區的人都講,「我們多麼需要農村再生條例,等不及了!」農委會說他們對我們多麼好,我們什麼都不會,是他訓練我們的,讓我們有能力的,我們多麼需要他,這完全一面倒,這裡點出一個問題,我們看到的是一個還沒通過的法律,就已經編那麼多的經費去做法律的促銷跟宣導,這是有問題的,如果它已經通過了,成為政策了,那麼這個時候花了這些錢去做宣導、去教育,這是應該的,可是對一個還有爭議的,可是你透過這個宣導只是在講一個面向而已,

見到馬英九總統,他在那個會上面點出一個問題,他認為看起來是一個契機,就是他要花兩千億來照顧農夫,所以農村要不要藉這個機會好好做規劃。那農村既然要好好做規劃,農村的土地是整個國家的土地的一大部分呀,所以他是不是應該要跟國土計畫要結合,而不是單一個別的農村,每個農村都會想說要多一點建地呀,或是想要做什麼呀,比如說有的想要變西門町呀,那這個就變成亂了套。

所以那一天的會議是有要求說農委會是不是在法案上要重新調整,把國土規劃的精神納進去,甚至很多人質疑是應該要把產業最新的部分也納進去,那希望農委會在整理出一個新的法案,交給總統之外,必要的話也放在網路上去,讓更多人了解,讓大家好好來討論,不用急,不一定要急著在這個會席上一定要通過。

不過很可惜,四月二十九號那樣的討論完之後,五月八號農委會就已經跟立法院的黨團做了協商,很快的就弄出新的版本,但是那個新的版本,我們拿到之後看到的跟舊的沒有太多的改變,他的第三章的部分還是沒什麼調整,那現在的狀況是他們預期拿這個版本來跟民進黨協商,可是民進黨本來預期他們今天要跟民進黨協商了,民進黨已經關閉協商了,那國民黨是說那我們就強行通過吧,所以會席就延到六月十六號,可能就會在那之前通過它,那通過這個法例會是怎麼樣的呢?基本上沒有太大修改,所以很簡單的就是基本架構。

過度簡化想像的「農村規劃」

第二章的部分是談所謂的「農村規劃」跟「農村再生」,再生講完就是美化農村社區的景觀,那農村規劃就是交給社區由下而上,就是給社區的人去討論,提出他們社區這個所謂的「農村再生計畫」,但是,其實他們原來想像的農村規劃是一個非常簡單的規劃,大概就是村子裡面的人去整合一下,然後辦幾次討論,就把你們的願景提出來,然後就提出一個願景的想法,為什麼這樣說?

因為他在兩千億基金所列的基金用途裡面,甚至沒有一項是可以補助專業者來配合農村的人,一起討論作規劃,它變成是規劃費用,一直到最近最新的版本才勉強加進去,也就是說原來的想法裡面沒有這個部分,所以他的規劃是一個由下而上,去討論討論就提出來了,政府就說要跟社區的想法做整合,這個部分有個好的說辭叫做「由下而上」,所以是個很難得的機會,

因為過去大家在社區耕耘這麼久,對於經費也不是很穩定,然後又要牽涉到很多政府機關,看起來是比較簡便的,所以這個條例也造成了社造界不同看法,甚至有些問題跟矛盾被激發出來,就是有些人很樂觀,這是一個好的機會,也有人覺得這是一個很悽慘的開始,因為過去的經驗看到越多錢進到社區,它只會破壞人跟人的關係,然後做不必要的硬體建設。

土地活化是用來變更成建地嗎?

第三章的部分,就是長期以來討論最關鍵的部分,因為第三章叫做「土地活化」,它所謂的土地活化是提供一個機會讓農村的某些農地可以變更成其他使用,原來的草案裡面是為什麼要做活化都沒有講,是不清楚的,到底為什麼活化?是為了保育生態嗎?還是為了什麼然後來做土地變更嗎?

其實沒有講,他只有說土地活化,因為土地活化所以要變更建地,變更建地是因為要土地活化,所以就是沒講清楚,比較大的問題是,包括今天下午彭明輝老師他在公聽會上面有提到說「我們都沒有想一想十年後、二十年後我們要吃什麼」,意思是說現在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只有30.6%,我們有將進70%的東西是要靠外地進口的,那靠外地進口的時候,當糧食的危機產生了之後,我們怎麼辦?

像日本,他們的糧食自給率有將進40%,他們都很擔心了,所以他們的政府單位用很大的力量去想辦法,每年增加一點點那0.5%、0.1%去提升它,來確保他們糧食的自主權,可是我們只有30.6%,我們的農委會沒有任何的政策來面對這一塊,那這件事情跟農委會上有什麼關係呢?

就是它的第三章,土地變更的部分,我們不管有多少的社區會來走這條路,來把他們的土地農地變更,總之,它就是會減少農地,那減少農地跟糧食自給率的危機,到底是什麼關係呢?

好像大家都沒去思考,所以農委會說為什麼他們需要這個農地變更的這一部分,他說他想要解決的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在田園上面的引用農發條例十八條蓋農舍的部分,我們有這樣做之後,那些人就不能在那邊蓋農舍,只能在我這所謂的整合型農業準備地區,或者是農村再生發展區這邊來蓋房子,但是其實就法條來看很模糊,

我們今天至少籌備可能會邀請教授到與談,我真的很希望聽到他們講清楚,他們想像的機制是什麼,為什麼你在旁邊畫了一塊地之後,外圍的也許距離五百公尺、八百公尺外的農田某一個地圖,他就不會在那個地上面蓋農舍了,而會跑到這塊地來蓋,到底機制是什麼?一直沒有講清楚。

農村再生,要年輕人才能生啊!

第四章講到農村文化之類的事情,我想那部份其實是寫的很模糊,所以我們刺激他說,那你既然要講文化,應該跟文建會相關的事情要結合在一起,這是條例本身的問題,可是我們有些朋友他還可以跳到更高的角度去看這件事情,就是「農村再生,既然是農村再生,那到底是要再生什麼?」或者是「農村再生的根本需求是什麼?」

在這個過程中,國民黨曾經發動他們的黨工去農會發動連署,而且還說支持農村再升條例。

其中有一個農會,看到一個婦人走出來就說:「歐巴桑,來簽名一下、簽一下。」

歐巴桑說:「是要簽什麼?」

他說:「就簽農村呀,再生呀!」

「要再生?沒辦法啦,我都這麼老了,沒辦法再生了啦。」歐巴桑又說:「要叫年輕人生啦,我哪有辦法生呀。」

一語道破重點!

農村再生,重點是你能不能讓年輕人回來呀。

那年輕人為什麼要回來?原來的農村再生條例是說因為農村不夠漂亮,因為農村的房舍破落了,所以我們要去把它整理好,年輕人才會回來嘛,你想想看因為年輕人會回來難道是因為家不好住?家不好看?還是厝沒顧到?不是嘛,

最近在小地方也有一個好像是輔大的一個學生在寫的,他說他最近回鄉下去的時候,他發覺他們村子好像有很漂亮的步道,他跟爸爸說「你跟媽媽可以每天去步道散步」。爸爸說「都一把年紀了,還什麼散步」那究竟是為了什麼呢?農委會就提出來:「為了創造出讓都市人流連忘返的農村」。

我相信我們宜蘭已經做到這部分了,因為已經有很多都市人流連忘返,他們蓋了房子也不回去了,那些都市人來這邊流連忘返跟我們這邊做農的人有什麼關係呢?也許像中山社區這邊他們想要發展休閒農業,但是台灣四千個社區有多少比例的,會走這條路呢?

這個部分有很大的問題,沒有看清楚農村的再生機制是什麼,重點在哪裡?但就要編兩千億?那兩千億都是我們要跟後代借來的錢。

那因為這樣的事情而行動,其實我覺得力量是很小的,我們這樣去寫文章、去批評,去做些行動,但是如果從一個比較大的觀點來看,覺得台灣的關鍵就是最近的十年,這十年就是現在在農地耕種的老農,他們就要結束了,這十年就是一九六○、七○年代離開農村到都市就業的那批農村子弟退休了,這兩代的人都是跟土地最親的,這些是斷層的,所以現在的二十到四十歲的人大部分都對農村沒有實際經驗的,老農的部分他們關係不了這件事情,他們也沒辦法說站起來革命。

但是這些在都市的中產階級,也許基於他對農村的關懷,也許基於他想回來農村幫忙他們,可能會恢復關係,所以我們覺得這一次的行動就是農村再生條例,他也許是偶發的激發了農村自覺運動,就是透過這件事情,也許是讓更多人產生農村這種關係,會關心他,

所以比如說我們在網路上發動連署的時候,不到兩個禮拜就更多人連署,後面的留言都很令人感動,就是說其實很多人是關心他的,可是也許沒有一個管道,那到底我們要怎麼關心農村?怎麼把反對「農村再生條例」這麼不好的法案,反對的過程中能夠集結更多的關心跟力量,這東西不管法令有沒有通過,未來都是很重要的,

法令如果通過了,可能要很多人來監督,來想辦法讓這個法令的錢用得對喔,要不然開玩笑說:「我們設一個網站,可以登很多照片,就是像農村再生紀念物」,就很多不需要的東西呀,那花了好幾百億好幾千億。

那這個法令如果在這個會期上,我們把它阻擋了,沒有通過,那更需要很多人來關心呀,來想看看到底真正農村再生是需要什麼?然後提出一些建議,把法條修的更好一點,在下個會期或再下個會期把它做的更好,我想我們這個課題需要大家的關注,運動也還在進行當中,希望我們今天的討論能夠提出一些行動的想法,謝謝各位!

(本系列待續)

大地震後,客家夥房菸樓保存再度面臨挑戰

鍾紹祿說,去年的莫拉克颱風也讓夥房屋頂受損,今年又意外遇到強震,天然災害頻仍,每年的整修費用對家族而言已形成負擔。雖然泥土牆面的傳統建築保存不易,但他仍希望可以原貌重建。原貌保存祖先留下的屋舍,尚須凝聚…

提到客家文化,美濃菸樓、夥房、伯公的存續與保存往往被列為前幾名選項。然而3月4日規模6.4的地震卻讓龍肚、廣林一帶為數不少的夥房、菸樓建築岌岌可危,亟待相關文化單位進行調查與擬定積極的保存策略。

990328dizhenyanimg-9721-420.jpg
地震讓屋瓦落滿地,傳統工法再度受到鐵皮屋頂的挑戰。

毀損的傳統建物當中,龍肚大崎下的鍾家夥房曾經是台灣與國際上各界關心文化與社會人士的集結之地。

1970年代年值28歲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長孔邁隆(Myron Cohen)即以鍾家三合院為基地,進行著名的《House United, House Divided》論文。後來孔邁隆博士在獲頒美濃榮譽鎮民時,曾在儀式上以客家話表示,「美濃龍肚大崎下」是他的「學術故鄉」。

1991年,28歲的客家創作歌手林生祥回到了家鄉創作,1998並以鍾家舊式菸樓所整理出來的「第七小組菸樓錄音室」為基地,錄製了《我等就來唱山歌》、《菊花夜行軍》二張專輯,融合了菸樓泥磚的樂音獲得了金曲獎肯定的殊榮。

911130菸樓錄音室5
傳統、特殊的伯公形制讓許多老師引導學生到此進行教學活動。

1995年,美濃愛鄉協進會也曾與龍肚鍾家合作,將菸樓重新整理後辦理戲劇訓練,之後其亦成為陶藝品展示的場所,發展出菸樓與文化產業結合的模式,為菸樓陶藝的前身。

年值七十的鍾紹祿說,大崎下的鍾家是從二十世的鍾富郎、鍾月清建基,早年二兄弟一貧如洗,當時大崎下為荖濃溪氾濫的不毛之地,慢慢的才開墾出耕田與完整的夥房形制。早年鍾富郎曾自學地理,因此鍾屋的夥房形制完整,過去有典雅的門樓,並有半月池景觀,旁側還建有伯公,以卵石砌高離地三階,形式別緻,美濃僅此處可見。

菸樓教育館修建2
美濃菸樓教育館整修菸樓的嘗試成為國高中生教育的一環。

911130菸樓錄音室5

傳統、特殊的伯公形制讓許多老師引導學生到此進行教學活動。

因同時具有菸樓、伯公、夥房的完整景觀,且富含傳統與創新的人文味道,經常是許多學校戶外教學的首選之地,美濃許多觀光客經常到此參觀,亦曾經對鍾家造成不便之處。

DSCN9061
3/11縣府人員評估為災害危險建築物公告

此次地震造成鍾家祖祠多處龜裂,旁側橫屋瓦片也掉落大半,已被縣府鑑定為黃色警戒建築。由於為泥磚建築,鍾家人都擔心雨季將使保存變得更為困難,目前暫時以藍色塑膠布作初步防護。

鍾家夥房
鍾家夥房暫以塑膠布防護,避免雨水沖刷加速倒塌。

DSCN9068
鍾紹祿的夫人說:她從未經歷過如此強烈的地震,夥房和氣成了原貌整修的關鍵。

鍾紹祿說,去年的莫拉克颱風也讓夥房屋頂受損,今年又意外遇到強震,天然災害頻仍,每年的整修費用對家族而言已形成負擔。雖然泥土牆面的傳統建築保存不易,加上家族成員大多在外發展,留在此處的大多是老人與小孩,但他仍希望可以原貌重建。原貌保存祖先留下的屋舍,尚須凝聚更多家族成員的共識。

龍肚國小黃鴻松老師則表示,鍾家的開拓史是台灣早期生活的縮影,居民利用當地隨手可取得的石頭、泥土來構築家屋,放在現代的眼光看來相當環保自然。而且不只是先民的智慧,這裡還曾經是許多文化創意嘗試的先驅之地,以外人眼光來看相當具有保存價值,盼相關單位共同關注。

(本文作者目前任職於美濃愛鄉協進會)

社會大眾看大愛(6)大愛善款的緣起緣滅

阿伯說:過去我是慈濟的捐款人,卻從未在慈濟做過志工、或擔任任何慈濟的工作。第一次真正有機會觀察自己與52個國家的捐款將在台灣發揮大愛。有空閒的時候,我就騎車到杉林永久屋去觀察。

從銀行退休十多年的阿伯說,2009年11月15日慈濟在杉林鄉月眉農場『杉林大愛園區』動工日起,總是每隔一些日子就從美濃騎著鐵馬到所謂的永久屋觀看工程,因為美濃的鄰居將會更多元了。

這一個艷陽高照的日子,阿伯熱心的帶著我在園區。

從慈濟的捐款人到親身觀察使用方式

阿伯說:過去我是慈濟的捐款人,卻從未在慈濟做過志工、或擔任任何慈濟的工作。第一次真正有機會觀察自己與52個國家的捐款將在台灣發揮大愛。過去在銀行管理財務、法務的一輩子經驗裡,每一塊錢的運用都必須善盡管理人的責任,是工作與個人所堅持的理念。

你知道每一個企業要向銀行貸款,都必須提出公司的資產、負債等相關的財務報表;政府或任何一個機構收到捐款,都有必須向所有捐款人徵信的義務,我關心愛心捐款將會怎麼被運用?應該也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吧!

當我把這個「關心」捐款收入與捐款支出的想法,實際到慈濟的相關財務部門探詢,我只得到一句「緣起緣滅」的回應;這麼深的哲理我難以了解,卻令我痛心不已。這也是促成我只要有空閑就騎車到杉林鄉永久屋來監督、觀察的決心。

事實上,我個人對永久屋建築的單調特色很不滿意,應該是不值的一提的小事,但是原住民的文化資產已經是漸漸式微的狀況之下,終究還是讓一個打著「大愛精神」的團體直接被替換了。我想即使是原住民的主委們建議要有族群特色,也將是不能容於慈濟文化的要求之下會被放在一邊。

可是慈濟更奇怪的是,他沒有接納讓這豐富的文化呈現在永久屋的族群多元之中,卻只要求在重要活動之中(入住圍爐)請居民表演原住民文化。更有甚者,現在還要求在教會禮拜禱告的時候,不要手握著手禱告,要改成雙手合十來禱告!我的天啊,你想這些原住民朋友什麼時候會發瘋啊?

美濃一直是一個以客家人居多的地方,但是我週遭的鄰近鄉鎮,卻有許多其他族群一起在這片土地居住。你可以想像我們有一群愛唱客家歌謠的鄉親們,以我們常用的樂器與表達方式,在美濃客家文物館前大唱原住民的歌謠?你沒看見的話,應該很難理解!

990328cjishan126-420.jpg
宏偉壯觀的空間規劃,再次讓災民更顯渺小與卑微

圖片2
主客易位的災難,慈善團體的偉大vs災民的渺小

圖片3
慈善團體不斷介入災民的私領域生活空間

「一顆大愛的心」就可以不尊重基本人權嗎?

我要說的重點是,每個人的生活背景各有不同,但是以「一顆大愛的心」就可以不需要尊重受幫助者的基本人權嗎?

這些年來我們對公益事情的態度是愛要讓大家都知道!我的女兒從25歲就加入諮商機構做義工,多年來一直維持每週服務三個半小時,進修三小時;直到結婚、孩子出生後退出義工行列我們才知道過去七、八年來,女兒的義工生涯是如此豐富她的生命。

女兒說:「尊重、保護所有的當事人,是一個慈善機構的基本原則。」

在觀察、監督永久屋建造的日子裡,我從不認為這個過程是『大愛』精神,因為它只是展現變調了的慈濟精神而已!這樣的『大愛精神』運用,也已經是大家長證嚴法師無法參與其中的結果。

一份愛心的捐出,不管是時間的投入或是金錢的付出,對任何一個執行職務的慈善團體來說都是很重要的;就捐款人而言,他們投入時間或是金錢目的並不在於個人的目的,而是希望幫助這些慈善團體能夠達成他們心中存在的真正使命。因此,慈善團體的運作若是能夠透明、公開,將使捐款人能夠確定他們的時間投入或是金錢捐助,是真的能夠支持慈善團體完成他們的組織使命與目的。

現在慈濟仍在慢工精雕的行政管理中心,那是用大家捐出來的血汗錢嗎?我的心好痛,至少我的捐款是絕對不同意的!我每次在永久屋的回家路上,都在用心思考,面對氣候變遷下未來台灣的天災你想為災民做什麼?怎麼做?

圖片5
原民文化不會消失,卻會變調

圖片6
表演,是文化的延伸嗎?

圖片7
過去山上的原住民婚禮賓客聯歡,未來還有多少空間?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留在原鄉的努力─無農藥無添加的健康梅子加工

也許因為留下來的人少,大家似乎很珍惜這段上課時光,可以暫時放下日常的工作和親友鄰居相聚,一邊聊天一邊學習。她們的熱心也感染其他村的人。村長太太黃媽媽說,「沒辦法,因為我們就剩這麼多人了,要團結。」

3/22在勤和村的東庄部落,聚集了來自高中、建山、勤和的婦女和年輕人,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始學習製作無人工添加的脆梅和梅精。

學員中以勤和村的婦女最多,她們都是決心留在家鄉重建的人,希望也在產業上能有所突破。現在認真上課,以後會成立產銷班,做自己的無毒梅子品牌。

雖然一周兩次的上課時間,對於正處在農忙時節的村民來說,算是很密集,但是大家都盡量不缺席。前一天也按照老師指定,分工煮糖水、煮石頭、撿竹子劈木柴的,做成因地制宜的簡易器材,準備上課用。

高中村回鄉務農的青年,也是未來產銷班的班長陳志偉說,勤和人好像特別認真,看到這些婦女這麼努力,也會讓他受到激勵。

這項支持產業轉型的「小農復耕支持計畫」,經費由社會處經手的民間善款、以及其他NGO提供設備、資材等經費、有機農作技術的輔導陪伴,並由當地社大幫忙安排課程。

進來協助的「台灣農村陣線」成員陳芬瑜表示,希望這個計畫最終能達成有機耕作的轉型,不只能讓小農獲得利潤,也讓與土地緊密連結的農耕,能以對土地友善的方式進行。


平常拿鋤頭的手,也要拿筆做筆記。

粗放的梅子,產銷的困境

盛產梅子的桃源鄉,眼看四月份的梅子產季就要到了。今年受風災影響,勤和以上各村聯外道路仍仰賴和床便道,村民提心吊膽,生怕一旦下雨路斷,收成運不出去,一年的辛苦就泡湯了。

而除了今年出現的交通問題,桃源鄉的梅子其實一直有產銷的難題。每戶有種梅子的人家,在生產時節一天可收成約兩萬斤上下,甚至超過。在種植面積廣、產量大、人手有限的情況下,種植和採收方式都相當粗放:平常噴噴殺草劑除草,有時也用機器砍草;收成時就用竹竿打下來,一大包一大包的賣給外來的盤商、加工廠收購。價格隨時波動、由人不由己,利潤相當微薄。

桃源鄉沒有自己的農會,依託在甲仙農會之下。每年農會雖有保證收購一定的數量,一斤十元,但只是杯水車薪。高中村社區發展協會的陳理事長就表示:「有時後一天收兩萬斤,可能農會只能收三千斤、五千斤。」剩下的,因為已經採了,如當日不賣出就會黃掉變色、失去加工的價值,該怎麼辦呢?「只有任人宰割。」

農會保證收購價為一斤十元,當天若賣不掉得只能任由外來收購商人喊價。高中村長表示,去年最誇張的的低價是一斤三塊五。「請工人採收,一公斤還要五塊錢。」陳理事長認為,農會這樣的「幫助」,有等於無。

未來的產銷班長陳志偉說,當初選擇回鄉做農時,他也有考慮過要當「盤商」,收購後再轉賣,不過最後作罷。問起原因,他說是「不好意思賺那麼多。」

一斤梅子,從農家脫手是十元左右,到了市場上賣到七、八十元也有。「沒辦法。做最辛苦的,還有最後負責賣、看客人臉色的,都沒賺到什麼。」

即使如此,志偉認為做農不代表沒有前景。身為少數決定回鄉務農的年輕人,去年的經驗讓他發現做農也可以養活自己、甚至賺錢。

「去年,我把採下來的芒果用『電土』去催熟,到市場的價格就翻了四、五倍。」他領悟到,只是小小一個動作,未必在種植過程中需要費更多工夫,也可以取得更高的利潤。所以這次會加入梅子加工產銷課程,就是希望能藉此為在地農業找到一個突破口。


未來的產銷班長志偉很認真。

桃源鄉農業的願景,可以從小人物萌芽嗎?

今日擔任梅子加工講師的吳老師,其實該稱為吳老闆。身為漢人的他,在樂樂段附近有一座梅子加工廠,專門就收購桃源鄉沿線的梅子,製作品質優良、標榜無毒無人工添加的脆梅、Q梅、梅精等,創造可觀的利潤。

雖然是外來客,不過他熟悉山上的環境風土、叫得出勤和村每一張面孔的名字。這次願意不藏私的來交出自己輾轉拜師學藝所得來的加工秘方,他笑說「沒在怕的啦,我今天會教,就是我不怕競爭。」

不怕競爭來自於吳老闆心目中的願景。「我只是覺得,整個桃源鄉只有我一家在做梅子加工實在太離譜了。」

據吳老闆表示,荖濃溪沿岸一帶,是全台灣梅子產量最多的地方,但竟然沒有人加工製作、行銷自有品牌,只能售出給盤商,反而現在是南投信義鄉的梅子產品,名氣響亮、專美於前。

自信滿滿的吳老闆表示,當初會生產無人工添加的梅子就是要讓人吃的健康;而用他的配方做出來的梅子,風味「酸、甘、甜」有層次感,自認勝過其他添加人工香料的過甜梅子產品,「讓梅子脫離蜜餞階段。」現在把配方教給村民,就是希望大家一起帶動全鄉的梅子加工產業,以後才能打出自己的品牌,「要讓農委會來重視我們。」

另外,吳老闆還有一個想法:經過八八後天災人禍的考驗,他認為,選擇留在村子裡的人需要更多幫助。

吳老闆也在災難中損失甚鉅,不過自信而樂觀的他表示從不氣餒。而且,還要前來扮演協助者的角色。「這些留下的人,是愛鄉愛土地的人。要讓他們過得更好,比離開的人好。」


大家在休息時,吳老師(圖左)和工作人員商量課程安排。

認真在土地上生活勤和婦女們

相較於吳老闆的樂觀自信、目光已經放在桃源鄉的產業,勤和的務農婦女們其實是另一番心境。多數的人覺得,既然決定留在原鄉,應該要做些產業上的突破。風災也許是轉機,把以前想嘗試卻沒做的事情,開始實行。

也許因為留下來的人少,大家似乎很珍惜這段上課時光,可以暫時放下日常的工作和親友鄰居相聚,一邊聊天一邊學習。她們的熱心也感染其他村的人。村長太太黃媽媽說,「沒辦法,因為我們就剩這麼多人了,要團結。」

擁有十甲園子的秀英媽媽則說,留在村子的,有一小部分人本身沒有農園,大家一起提供梅子、一起加工、一起賺取利潤,讓每個人都有事做,「也看看是不是能留下這些人。」

對於輔導人員所說的有機耕作理念,秀英媽媽說,也許她真的可以嘗試少噴些農藥。「二十年前,我們的土地真的是很肥沃,種什麼都很好。」她發現這幾年果樹的狀況好像有些不同了,不如以前豐美繁茂。如果可以用這個機會轉變耕作方式,她願意先拿出部分的土地試試看。

「其實這些土地慢慢欣賞,真的很美。所以我從來不羨慕外面的榮華富貴。」秀英媽媽指著分布在山上的農園。她舉了個生活細節為例子,「像我有時候跟我老公有一些小摩擦的話,第二天早上起來看到這些山,都好了。」

嘗試向有機轉型邁進

這次的無毒梅子加工課程,其實只是開始。投入資源協助的工作人員說,最希望的還是能讓大家往有機的方向邁進。小農生計的轉型和再生,最終是以對土地、環境友善的方式達成。

不過在目前,村子裡的人主要還是為轉型帶來的新生機和商機所吸引。唯一一家完全沒有噴灑農藥的,是志偉的梅子園,他說原因是因為「地太大了」。他忙著照顧精耕的水蜜桃、芒果,沒有時間噴藥。「那塊地,荒廢了六、七年吧。」平時沒有除草,只有採收時才進去。誤打誤撞,他的梅子成了今年第一批驗過無毒合格的梅子加工原料。

農陣的陳芬瑜表示,有機概念的推廣會循序漸進。今年度先以「無毒加工」的梅子開始、協助接洽銷售管道,賺取利潤、建立大家的信心。接著希望原本沒有噴藥或少噴藥的土地可以繼續守得住,並提供有機方式的田間管理技術,慢慢影響他人,相信最終可達成有機轉型。

旗美社大工作人員吳鴻駿表示,推行這項計畫的意義,是能夠「把人留下來」,讓原鄉的文化和生活永續。

以下為當日梅子加工學習的課堂記錄影像──


上課之前,婦女動手把梅子分大小挑揀好,不同大小做的加工品不一樣。


老師上課,講解糖度比例、加工流程。

5
挑揀後的梅子。要加工的梅子,採收拾要用手採的,不能用竹竿打。這一批是高中村的志偉提供,無毒無農藥!


老師交待大家準備砧板和木杵打梅子,果然人手一組~老師認為木杵有點大,梅子會打壞。不過婦女們說,布農族就是這麼粗獷啊。


開打!


用鹽巴殺青和脫毛。這個動作雖簡單,但很容易腰痠背痛,婦女們很希望如果有一台脫毛機就好了。


用撿拾的竹子、石頭壓好梅子。都是就地取材的材料。


浸入糖水。石頭要前一天事先煮過才行。婦女們笑說這是土石流給的石頭。老師特別分享,這種石頭浸過糖水以後顏色會很漂亮,大家留起來不要丟。


完成。只要加蓋密封,今天的課程就告一段落。


完成後,老師說明後續動作。不過個下午下來大家好像也累了,桃源的媽媽們,加油!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