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中平村子弟的心聲─我們想保住阿公的土地和大自然

我們無法變成像作家張曉風女士一樣,親自下跪然後親自寫信給總統,而總統會親自回應。高度不同,我們傳達的聲音,無法順達天聽。說實在的,我們村子裡的中老年人務農一輩子,連我,去年也回鄉過著半務農的生活。喜歡的…

編按:

根據客家新聞雜誌報導,苗栗縣銅鑼鄉中平村,有農民最近發現十多公頃的稻田和芋頭田枯死,紛紛懷疑是鄰近的中興工業區汙染所致,但環保局及農政單位到現場勘驗後表示,水質和土壤都符合規定,也沒有發現病蟲害,找不出汙染原因。而另一方面,苗栗縣政府正著手擴大中興工業區範圍,許多在地鄉親、尤其農民都憂心忡忡。

本文為中平村子弟撰寫的心聲,請大家一起來重視農村污染與工業區開發的問題,中平村污染事件之延伸閱讀,請點選這裡。

990531zhungping291413e6-450.jpg
中平村近日枯死之芋頭田(圖片來源:客家新聞雜誌網站)

我是在中平村土生土長的,

一直認為中平很漂亮。當然啦,往西邊看另當別論,但東邊的山與連田景給人恬靜又詳和的感覺。雖然西邊有工業區,但快速道路隔絕了工業區它視覺的蔓延,讓道路這邊依然朝氣蓬勃的綠油油,也是不錯啦。

可是,現在政府卻執意要在快速道路這邊再繼續工業區的擴建,我不懂它又不能連續中興工業區的所謂”擴建”?道路的阻絕讓工業區必須一分為二,既然不能連續就是獨立的了。

到時,工業區道路要加蓋,土地勢必又要徵收,溝渠加蓋,土地勢必再要徵收,工業區面寬只有80米,廠房工業用地不夠,旁邊農地廉價徵收再變更工業用地。

一次次的變更工業用其地利益又是誰的?我們村民永遠是捲褲管,無聲無息流血流汗的底群,利益對我們而言,連渣都沒有。

如此一步一步的,綠地沒有了,良田沒有了,中老年人賴以維生的田地沒有了,他們還可以去工業區上班嗎?工業區的廠商要他們嗎?每天早上固定的巡田水時間沒有了,他們的生活依託頓時消失,好像要他們提早退休,在家面對工業區心感「遺憾」卻又莫可奈何。

想想竹北的快速發展,讓許多良田蓋了高樓豪宅,中老年人賣了田地的寞落生活,兒時的回憶真的只是回憶。再回頭看看中平村,中興工業區的開發,留了多少年輕人在鄉打拼?廠商進駐又有多少?

工業區確實還有許多空地待租,但南北區分屬不同的開發公司,他們並不合,空地的租賃並無法達成共識。無法達成共識,就要我們村民負責任了——政府答應開發公司給予再開發,然後徵收這些幾十年來農民流了多少血汗的田地。

我們無法變成像作家張曉風女士一樣,親自下跪然後親自寫信給總統,而總統會親自回應。高度不同,我們傳達的聲音,無法順達天聽。說實在的,我們村子裡的中老年人務農一輩子,連我,去年也回鄉過著半務農的生活。喜歡的就是這樣自然恬靜的生活,我們沒有多大的志願要向高層要求甚麼?只要求平平淡淡的耕種然後有好的收穫,如此而已。

我們的田地沒有多少皮毛可以拔,卻是我們村子裡一家老小一半的生活來源,甚至是全部的生活來源。我們很安分,我們別無所求,我們要的只是「中庸、平安、平淡」的生活,政府為了開發公司的利益卻來擾亂我們中平平靜的生活步驟,要破壞我們中平村的美與祥和。

他們真得顧到我們的聲音嗎?還是公聽會只是幌子?聽說開發案還是往上送了。

我誠摯的希望尋求更多管道,幫我們遏制工業區的開發,我們不需要這工業區,我們需要的是保住這些—阿公手留下來的—田地。還有大自然給我們的美景與祥和。

延伸閱讀:

http://blog.roodo.com/hakkaweekly/archives/12456123.html

大愛村人球事件

蔡高利找到了「好心慈濟師姐」相助,最後如願分配到適當的居住坪數。反觀依規定完全符合資格,但缺乏貴人相助的劉慶滄,卻在世界盃足球賽開打前,就被政府和慈濟當成人球互踢好幾十回,現在還不斷在各機關間流連…

「八八風災沖毀了我的家,政府的永久屋審核標準,卻徹底把我的家給拆散。」「我向縣政府反應問題,他們要我去找慈濟。去找慈濟後,他們又說縣政府才能決定…我覺得自己就像是人球一樣,一直被踢來踢去。」

劉慶滄,高雄縣六龜人,家中有年屆80高齡的父母,還有妻兒與2位孩子;一家6口平日雖然因工作關係分隔六龜與高雄市區,但每逢假日,劉慶滄總會帶著妻兒一同返家照顧父母。此外,劉慶滄還有2位哥哥與1位姊姊,但平常都在北部工作生活,因此只有逢年過節時,才會有一家團聚的時刻。

風災發生時,劉慶滄因為颱風影響,所以沒能返家與年邁雙親共度父親節,直到新聞大規模報導風災消息,擔心雙親安危,才趕快驅車返家。劉慶滄回憶,當時他的車子只能開到十八羅漢山一帶,便無法再繼續前進,因此得不斷搭便車,甚至步行穿越亂石瓦礫,才能回到父母安居的老家。

「當時看到整座山都崩了,心裡真的很緊張,走回六龜後,只得不斷向生還者打聽我爸媽的下落…因為我們是從美濃搬到六龜的,有些人不認識我們,就說不知道,當時我一度都絕望了…」回想起風災剛結束後,自己四處打聽父母下落的情景,劉慶滄的臉上也不禁表現出緊繃與疲憊的神情。所幸,風災結束4天後(8/12),劉慶滄總算與父母重逢;他說,雖然颱風沖毀了老家的4分地,但一家人能全部平安,才是最重要的事

「以前那四分地到現在根本都還沒有清理,一層樓的老家,被三層樓的土石給埋了起來,埋到只剩下一顆樹還認得出來,但現在也死了…不過沒清也算了,反正我們也不敢回去住了,只希望政府快點給我一棟安全的房子,畢竟父母也都老了,不能讓他們住在不安全的地方」,劉慶滄說。

依照行政院內政部營建署管理組所公布的《永久屋申請資格說明資料》經審定符合資格者,各縣(市)政府可依下列原則辦理,2人以下配住14坪,3-5人配住28坪,6-10人配住34坪,以10人為單元類推…

劉慶滄表示,雖然妻兒因為工作與就學關係,已經將戶籍遷至高雄市的租屋處,但老家的戶籍仍然登記有父母與自己的名字,合計共3人,照規定辦理的話,政府的確是該分配28坪的房子給他們,但最後卻只核准14坪的房子,讓他感到非常不公平。

一開始政府的確是核准28坪的房子給我們,但後來過了一個禮拜,他們又公布了新的名單,說是有些申請戶的坪數分配有疑慮,最後我家就變成14坪的了。」劉慶滄說,以往每逢假日,他都會帶著妻小返家照顧父母,自己平常雖然在高雄市工作,也經常在下班後開車回六龜與父母吃晚餐,如今政府只核准14坪的房子給他們,假日時一家六口團聚時,根本就不能過夜留宿,身為子女想要照顧父母的心願,竟變得困難重重

990531ahopuppoimg_9490-450.jpg

圖說:劉慶滄拿出當初政府寄給他的審核文件,證明他們最初一開始明明就被縣政府核可28坪永久屋(見上圖畫藍線處,劉錦貴為劉慶滄父親),他不懂為何最後又會翻盤變成14坪,讓他們喪失了家庭團聚功能。

我一輩子沒受過別人救濟,也不希罕」,劉慶滄強調,「但現在我家沒了,政府提供永久屋,我也不是要求家多大、多好,只是想照顧父母而已…」。他說,因為家人實在無法接受只有14坪的永久屋,所以到現在都沒有進去住過,父母因為也住不慣都市,所以選擇到竹子門一帶租屋。

現在我下班回去和父母吃個飯後,就得離開了,我老婆也說,萬一父母生病了怎麼辦?房子那麼小就不能過夜照顧他們耶!」「八八風災沖毀了我的家,政府的永久屋審核標準,卻徹底把我的家給拆散。家都破碎了,因為我們沒辦法團聚」,劉慶滄說。

為了幫家人爭回自己原本可配住28坪永久屋,劉慶滄與妻子不停地在高雄縣政府與慈濟之間奔波;換來的結果,卻是縣政府要他們去找慈濟反應,慈濟卻告訴他們政府才有決定權,讓他們覺得自己簡直就像是人球一樣

之前我上紅十字會的網站,上面有說14坪不符合人性,我跟朋友說,自己只申請到14坪的永久屋,朋友還說他車庫都有14坪了。」劉慶滄表示,之前他們去向高雄縣重建會反應,指房子坪數過小,將導致家庭功能無法被滿足的缺憾,當時負責回答他們問題的王主任(指高雄縣政府重建會主任王正一)也說,「對啊,這樣家也不能算是家」,結果後來事情還是不了了之,縣府與慈濟仍處於互踢皮球狀態。

提起這段爭取28坪永久屋的過程,劉慶滄無奈地說:「以前我對慈濟很好感,現在…(搖頭)…老實講,慈濟沒蓋永久屋就算了,我們可以自己找地來蓋房子,但現在看到很多人,實際上根本沒幾個人在住,卻也可以拿到大房子,很不公平,心裡就…(嘆氣)…承受不了。」

誰握有永久屋坪數決定權?

關鍵問題在於,審核受災戶永久屋資格的高雄縣政府,在面對坪數爭議時,要求受災戶去找協助興建永久屋的慈濟基金會反應,慈濟基金會卻也反過頭來,跟災民說握有決定權的人是政府,希望災民不要找錯對象;究竟,誰才是握有永久屋坪數決定權的角色呢?

在劉慶滄的案例中,我們可以看見他在縣政府與慈濟之間,不斷被互踢皮球的過程。事實上,這樣的故事並非沒有上演過;更重要的是,最後成功讓慈濟點頭同意,更改坪數分配的案例,確實存在。

好心的慈濟人,給了蔡高利一家四口能住的房子

蔡高利,甲仙鄉大田村人,靠近寶隆大橋的家在八八風災中被徹底沖毀。風災前2個月,蔡高利的兄長不幸辭世,全家還正籠罩在痛失親人的哀淒情緒中,沒想到不久後,蔡高利的父親也因在風災中驚嚇過度送醫,最後在8/25日時辭世。

蔡高利有2個小孩,因為就學因素,戶籍並不設在老家;此外,他還有位早已論及婚嫁的女友,卻因為家中相繼有人過世,因此按照禮俗,他無法將妻子順利娶進門。最後,高雄縣政府通知蔡高利,說經歷種種資格審核之後,他只能在杉林大愛園區中,獲得一棟14坪的房子。

那天是慈濟大愛園區的入住典禮,包括馬英九總統在內,幾乎所有的高官,和慈濟的高層都聚集在園區中,慶祝這重要的重建里程碑。同一時刻,蔡高利在大愛園區門口逢人便求救,他拉起衣服露出好長一條剛動完肝癌手術的疤痕,口中則不斷重複著「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無助地說14坪的永久屋,根本無法讓他在與女友成婚之後,一家四口團聚、生活

IMG_0139

圖說:大愛村入住圍爐典禮當天,蔡高利無助地在園區門口四處找人協助,並亮出他肚皮上長長的手術痕跡,表示他自己能活多久,自己也不知道,只希望能掙到一棟能讓家人團聚、生活的永久屋。

「我去找縣政府反應問題,結果縣政府叫我去找慈濟。啊我去找慈濟講,他們又叫縣政府才能決定啊!」蔡高利難過地說著這段讓人「聽到會背」的陳情經過,結果慈濟仍然只告訴他,說審核永久屋的是縣政府要他不要找錯對象,並邀請他一同參加永久屋入住典禮,並快點登記入住,好領取來自世界各國愛心捐贈的88項入住好禮。荒唐的是,當時慈濟分配給蔡高利的14坪永久屋根本尚未完工,就算蔡高利領了88項「入住好禮」,根本也沒地方可擺……

事情的轉捩點發生在2/12號,大愛村入住圍爐典禮的隔天。那天,毫無頭緒卻又不願放棄的蔡高利,又一大早就前往大愛村門口,想要趁社會關注焦點,以及慈濟重要人物都還在大愛村時,找到好心人願意伸出援手,解決他的困境。結果,蔡高利回憶,那天有個不知名的慈濟師姐,在瞭解他的問題後,說願意幫他向「上面」反應;幾天後,蔡高利接到慈濟打來的電話,說他可以去住28坪的永久屋了

蔡高利說,雖然住進大愛園區3個月以來完全沒有工作機會、每間永久屋結構都有出現嚴重龜裂、時常缺水、天氣熱到像住在沙漠中、出入沒有客運對老人家很不方便、周遭生活機能匱乏…等眾多缺點,但他覺得,總算能夠住進28坪的永久屋,還是要謝謝慈濟。雖然,蔡高利仍然不知道若別人陷入與他相同的困境時,究竟可以找哪位「好心」的慈濟人反應…

縣政府:慈濟擁有擁有屋配住權

「這個問題…縣政府是在第一階段審核申請人的永久屋資格,資格符合之後,慈濟就會去配住,依照他們之前進行的訪查工作,看實際上有居住事實的究竟有多少人、是不是真的需要房子等等,再來審核坪數分配適不適合,要住在那個區域等等…總不能說有人其實根本就很有錢,可以住豪宅、不需要幫助,我們還把社會的愛心捐款用在他們身上,所以需要進一步瞭解,才不會浪費社會資源…」高雄縣重建會主任王政一在受訪時如是說。

從王政一的話中,我們不難發現2個重點。其一,慈濟在永久屋審核流程中,還是握有一定程度的權力,至少在配住,也就是「坪數分配」這一關鍵要素上是如此。其二,雖然王政一說的委婉,但既然劉慶滄在縣政府第一階段審核時,明明就核配了28坪的房子,最後卻又被翻盤,僅獲得14坪的房子,很可能就是被慈濟打了回票;因此,慈濟在劉慶滄要求協助時,實在不應該再要災民去找縣政府,徒然耗費災民時間心力

大愛先生:現在園區內沒人有決定權

「當初在園區內,的確是有那樣的決策團隊。」在大愛村中擔任慈濟與災民協調角色的靼虎犮拉菲,在聽聞蔡高利的案例後坦承,慈濟內部的確擁有一定的坪數決定權,而非如外界瞭解(或如慈濟對外宣稱)一般,只有縣政府可以審核、分配永久屋。

靼虎表示,「就我瞭解,只有林副總(指林碧玉)有權力可以決定,當初園區內也有決策團隊充當窗口,讓大家反應問題…但不是說林副總說了就算,因為她也是要去跟縣政府溝通,沒有異議後,就可以變更」。記者追問,既然慈濟可以改變決策,那麼現在還有申請戶有這樣的問題存在,到底應該找誰反應呢?靼虎則答說:「但現在園區內沒有這個決策團隊了。」

縣政府要災民找慈濟,說因為慈濟有配住權。但如今在大愛村中,已經沒有可以讓災民反應意見,並擁有決策權力的團隊,到底,慈濟要災民去找誰呢?到底,誰可以解決現今災民的困境呢?

IMG_8040

對照目前許多「不得永久屋而入」的災民,特別是家庭功能喪失的劉慶滄來說,大愛石上的這些字句,讓他們作何感想呢?

踢不完的大愛村人球?

同時審視劉慶滄與蔡高利的案例,直教人感到哭笑不得。同樣都是有家人團聚的居住需求,風災當時戶籍內只有2人的蔡高利,因為找到了「好心慈濟師姐」相助,最後如願分配到適當的居住坪數。反觀依規定完全符合資格,但缺乏貴人相助的劉慶滄,卻在世界盃足球賽開打前,就被政府和慈濟當成人球互踢好幾十回,現在還不斷在各機關間流連。

檢視這整起「大愛村人球事件」,我們不得不對一些問題感到納悶。首先,慈濟作為協助興建永久屋的NGO,為何可以擁有永久屋的配住權,並在一定程度上把關,並變更縣政府的審核結果?其次,慈濟第一期750戶住戶都還沒有完全進駐,也就是說,尚未配住完畢,為何有能力決策的團隊卻已經全部撤出杉林大愛村了呢?其三,包括劉慶滄在內,目前還有許多人與他面臨一樣的問題,也就是核配的永久屋,根本不符合他們的實際使用需求,這個問題到底誰可以解決?屏東長治分台會不會出現一樣的狀況呢?

最後,更重要的問題是,目前大愛園區中,包括南沙魯村有22戶,桃源鄉更有高達70幾戶尚未取得永久屋資格。目前這些人只能暫時在大愛村中「投靠」親友,倘若慈濟真的在大愛村中已經沒有決策團隊,那麼到底這些災民,還要在大愛村中當多久的人球呢?

到底,容我們卑微地請求,有哪一位擁有決策權力的「好心」慈濟人,可以回答這些問題呢?莫非,這些人只能繼續充當人球,被政府和慈濟一直踢到整個社會都淡忘風災重建議題,最後只能默默自立重建呢?

到底?

IMG_9204

擁有實際配住權的慈濟,能否拿出相對的「慈濟精神」來解決目前大愛村的種種問題,並讓那些人為因素造成的「人球」得到歸宿呢?

阿禮部落對社會大眾的呼籲

阿禮部落災後推出二天一夜部落預約遊程,除了汛期停止接受遊客預訂外,乾季期間也時密切關注天候,各項活動皆針對災後現地環境及天候問題加以考量,請各地的朋友如要到阿禮,請盡量透過地方安排行程,減少旅行風險。

編按:

5月下旬開始的梅雨季節,讓留在原鄉發展的部落,面臨88災後新生的嚴峻考驗。屏東魯凱族阿禮上部落居民,選擇在原鄉重建,並發展生態旅遊,523豪雨後,傳出自行上山的遊客困在山上,最後出動直昇機撤離的訊息。

為了釐清事實,長期陪伴阿禮社區的屏東科大副教授陳美惠,特別撰文如下,希望讓社會大眾知道,阿禮部落面對汛期的因應模式,以及部落發展「生態旅遊」如何兼顧安全問題,希望社會大眾能夠瞭解事實,繼續支持原鄉重建。

籲請民眾勿任意出入災區旅遊‧政府應訂定災區出入管制辦法

文/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 陳美惠副教授

霧台地區在八八風災過後,其聯外道路台24線至今尚未完全恢復,5月23日梅雨鋒面帶來豐沛的雨量,其聯外的便道遭到沖毀,霧台地區的交通再度中斷。

位在霧台最深山的阿禮部落,卻在22日有來自台南市的8名遊客上山露營,25日上午天氣放晴,空勤隊直升機上午九時入山撤離困在阿禮的遊客和村民,霧台鄉鄉長顏金成表示,經歷這次的豪雨,汛期間只要有颱風或豪雨警報,一定清空所有路基不穩的危險部落,不讓任何人留守在部落裡。

這次在已經發布豪雨特報的情況下,遊客仍自行前往阿禮部落,絲毫未能察覺自行前往山區部落的潛在危險性。所幸在這次的豪雨中未造成遊客的傷亡,不過豪大雨卻造成部落的交通中斷,聯外道路中斷也造成自行前來阿禮部落的遊客受困山上。

災區目前百廢待舉,許多安全機制都尚未完成,請遊客近期勿自行上山旅遊,若想要上山旅遊,可參考由在地居民全程帶領的生態旅遊行程,並視天候與路況進行較為安全的生態旅遊。

阿禮部落在經過八八風災的復舊重建之後,推出二天一夜部落慢活預約遊程,遊程內容係經過阿禮社區發展協會與輔導團隊縝密的規劃設計,除了汛期停止接受遊客預訂外,乾季期間也會隨時密切關注天候狀況,只要天候不佳即取消預約行程,嚴格管控執行各個活動項目內容,因此各項活動皆已針對災後現地環境及天候問題加以考量

此外,阿禮部落也為報名參加生態旅遊套裝遊程遊客,全程投保旅遊平安險,並自三德檢查哨集合後,在二天一夜的生態旅遊遊程中皆有專人陪同服務。

屏東縣政府原住民行政處副處長蔡文進表示,現在要上霧台鄉都有管制,不論團體或個人都要申請,這次豪雨後,將考慮汛期間,強制不讓遊客上山。在此同時我們也要支持政府能嚴格把關,並呼籲想要上山的遊客,能體會重建過程的諸多不便與可能的安全疑慮,並轉而支持在地的生態旅遊行程,以實際的行動支持在地的生計與重建工作。

image

非汛期的阿禮,十分美麗(圖片來源:sumuku’s blog)

台南─被詛咒的城市?

有一所學校,在校長的指使下,六棵大樹在星期天變成了六支電線桿,教育的現場做了最糟的示範。一群人努力的搶救台江水圳中的紅樹林不要被砍除,一群人卻將廢棄物拿到沿海去倒,包在公共工程裡還大言不慚的說這是資源物…

2010年5月29日,清晨的雨洗淨路上的污穢,沖刷入河流流向海洋,水退後的竹溪堤岸邊,殘留著各式各樣的垃圾,飲料杯、塑膠袋,小白鷺站在枝頭上,低著頭不發一語整理著羽毛,住在這裡的黑冠麻鷺選擇離開,已經不知去向。

南門路上車水馬龍,騎著單車必須留意著四處會竄出的機車,及忍受前面機車的廢氣,經過孔廟,忍不住再探望一下不久於世的大榕樹,失去血色灰白的身軀,連舞動葉子打招呼的力氣都沒有了,微風吹過、樹葉已經散盡。孔廟靠友愛街的圍牆邊,老蓮霧樹被扒去了衣裳,光溜溜的身體露出殘缺的枝幹,亂七八糟的修枝,老蓮霧樹羞於見人卻苦於連遮蔽的樹葉都沒有。

有一所學校,在校長的指使下,六棵大樹在星期天變成了六支電線桿,教育的現場做了最糟的示範。圓環邊的單車道,將騎乘單車的人導入危險車陣中,鮮黃色的單車道不小心就會變成了黃泉路。

一群人努力的搶救台江陸化後南區水圳中的紅樹林不要被砍除,一群人卻將廢棄物拿到沿海去倒,包在公共工程裡還大言不慚的說這是資源物再利用。天啊!我們的城市怎麼了?

夜幕低垂,昏暗的燈光,呈現出一個看不清楚的世界,朦朧中什麼都可以很美,大家可以只選擇自己想看的東西,反正其他東西無所謂。

海安路靠近府前路附近,神鬼正大戰著,戰火之激烈使方圓半公里範圍內都籠罩在白色的煙霧之中,甚至遠在數公里外,都可以看到這一區的天空籠罩在一層白色煙霧之中。污染著名的鹽水溪,出海口的四草大橋上人山人海,數不清的人、數不清的釣竿,橋下沙州上白色方塊點點,沿著水線佈滿了整個沙灘,過橋進入小徑,沒有看到任何一隻螃蟹,卻在柏油路上看到了一隻比我手掌還大的青蛙,出了車禍橫躺在那裡。

再到觀夕平台,年輕的朋友一對對、一群一群的坐在階梯上,在看不清楚的前方,海水拍打著沙灘,隱隱約約,一塊塊白色的東西佈滿沙灘,像是裝置藝術似的,沿著漲潮的海水線一字排開,保力龍、保力龍、還是保力龍,一直至看不到的盡頭。

午夜過後騎著車返家,經過健康路三段時,被滿地的落葉嚇到,微風中昏黃的燈光,青綠的葉片如雪花般的落下,樹梢已呈枯枝,掉落滿地的綠葉綿延數百公尺,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事?不禁想到越戰時美軍在越南叢林裡灑下大量的落葉劑,樹就這樣哀傷的哭了,樹葉如淚水般紛紛落下,遭到詛咒的人們,至今仍禍遺子孫。

海風緩緩的吹,哭泣的樹,滿地的淚水,似乎訴說著我們的城市已遭到詛咒。今天所見,只是開始而已。

我們的海邊好多好多的保力龍!(觀夕平台)

990530beizhuzhou-480.jpg

鹽水溪出海口的四草大橋下

untitled-2

保力龍、保力龍、還是保力龍,一直至看不到的盡頭還是保力龍。

untitled-3

健康路三段滿地的落葉,微風中昏黃的燈光,青綠的葉片如雪花般的落下,樹梢已呈枯枝,掉落滿地的綠葉綿延數百公尺。

untitled-4untitled-5

天啊!校長的指使下,六棵大樹在星期天變成了六支電線桿!

untitled-6

老醫師小故事-[菁寮醫生]梁耀明

梁耀明醫師,在台南縣後壁鄉菁寮聚落有「菁寮醫生」美稱,村民則習慣稱呼他為「耀明仙」。「耀明仙」的父親是義昌碾米廠梁新義的兄長梁新傳,他們從小失去父親,兩兄弟白手起家、胼手胝足創造出百餘甲田產成為大地主…

梁耀明醫師,在台南縣後壁鄉菁寮聚落有「菁寮醫生」美稱,村民則習慣稱呼他為「耀明仙」。「耀明仙」的父親是義昌碾米廠梁新義的兄長梁新傳,他們從小失去父親,兩兄弟白手起家、胼手胝足創造出百餘甲田產成為大地主,所以梁耀明出生時家境已十分富裕,一家人住在今「墨林農村文物展示館」這棟四合院內。

990529-jigliaooshui-400.jpg
重仁診療所今已成為墨林農村文物館。

梁耀明畢業於台北醫專(台大醫學院前身),學成後奉父命返鄉,約於昭和13年(1938)在梁家自宅臨街面設「重仁診療所」,並與出身新營太子宮地區望族的周愛美小姐完婚,當時還有一位隨身丫環陪嫁來伺候她。

4梁耀明周愛美及其長女
梁耀明醫師與名媛周愛美婚後和長女合影。(老照片提供/葉梁雪)

臨街面另一處是時任糖廠原料委員(註1)的梁新傳之營運空間,天井後的內院則為梁家人生活起居場所。這棟建築格局特殊,是4開間的合院建築,由年輕時的莊金良(菁寮著名建築匠師)和他的父親莊才一起興建完成的。

3

四合院的內院原為梁家人起居場所。

與梁新傳熟識的文史工作者蔡文玉說,可能是梁新傳先後擔任烏樹林糖廠原料委員及菁寮農場「苦力頭」(註2)職務,長期與基層工人相處而能體會他們生活艱困,所以常訓戒梁耀明,若有工人請他往診,即使可能被積欠醫藥費,也不能推辭,因往診費用較高,而工人收入微薄,一定是病況沉重無法起身,才不得不央請醫師往診,所以要體諒他們的貧苦之痛。蔡文玉說,梁耀明遵從父親之意,常見到他往菁寮農場去為工人診療。

2
重仁診療所牌匾妥善保存於文物館內。

生於大正7年(1918)的耆老黃水寬也說,「耀明仙」十分勤勞,常於深夜出診為居民看病。墨林村長殷獻政則回憶說,「耀明仙」出診時習慣坐著專人拉的人力車,後來才換成一輛踩踏式三輪車,仍是同一位車伕,記憶裡,這輛三輪車比一般營業用三輪車還要嶄新亮麗許多,因此對它印象非常深刻。

村民普遍認為,「耀明仙」因專業科班出身,診療費比較貴,但也較具療效。梁耀明在菁寮開業約37載,於1968年遷居高雄,後來在60幾歲時過世,老診所空間因而長期閒置,後來經墨林村長殷獻政奔走協調,尋求保存再利用,終於獲得梁耀明兒子梁正隆(高雄重仁骨科醫院院長)認同,於2000年底將空間規畫為「墨林農村文物展示館」。館內特別設置「明美館」展示早期醫療器材,並收藏原屋主的家居生活器具及文物,以紀念無償提供者梁氏子嗣之先父母梁耀明、周愛美夫婦。

註1:所謂「原料委員」,任務是協助糖廠推廣種蔗,並負責採收事宜,因工作內容牽涉大量人力的調派,所以通常由具影響力的地方頭人擔任。菁寮地區歷任原料委員為莊秀、殷占魁、楊群英、梁新傳及莊長溪等。

註2:菁寮農場成立後,日本人委託梁新傳擔任日語稱為「苦力頭」的職務,負責招募、管理糖廠臨時工,糖廠提供5%佣金做為其酬勞。

長治分台進度:慈濟興建156戶,7月底完工。

魯凱族人遷往長治分台的重建案,進度如下:第一期由慈濟基金會興建156戶,預計7月底完工。還卡在申請資格的其他族人,預計9月份處理第二期,將由其他NGO團體興建。未來長治分台劃歸霧台鄉,仍然屬於原住民區域。

前言:

長治分台在4月26日動土儀式之後,除了基地現場外觀可以看見施工現況外,對於實際規劃進度與溝通窗口沒有對口的狀況下,5月20日記者採訪慈濟基金會,詢問有關部落重建的對口機制,當天截稿前,雖然尚未得到慈濟的來電,但後續有接到慈濟志工來電表示,會在5月27日向屏東縣政府做一個工程簡報,並且邀請各界媒體前往採訪。

5月27日當天,由慈濟基金會發言人何日生一起陪同屏東縣長曹啟鴻,參觀工程基地以及部落族人在長治分台協助工作的情形。以下則是當天關於工程進度以及魯凱族人災區處理相關問題的整裡報導。

一、長治分台工程進度與族人關心的問題

(1)家屋戶數

當天的行程,首先由客家委員會事務處的古秀妃簡單說明長治基地的執行期程,而對於未來的永久屋戶數,她說,長治分台基地目前是計畫第一期要蓋154戶,因為設計是雙併的關係,會蓋到156戶,所以會比原來的多兩戶,而完工時間是預計7月底完成。

負責長治基地工程的慈濟營建處黃鎮生主任,也簡短的介紹目前工地的施工近況。他表示,永久屋的鋼構都已經成形了,所以現在趕快加蓋屋頂部份的工程進度。基礎工程的部分,阿禮部落會在5月27日當天完成,而長治分台全部鋼構的工程,全部要在6月15日以前完成。

屏東長治慈濟大愛園區永久屋進度管制表的簡報中,也詳細列出各部落預定戶數,阿禮51戶,吉露24戶,佳暮44戶,谷川20戶,三地門鄉共15戶。總計154戶(上述為第一期核定戶數,其他尚未通過審核的家戶,並未列入本期興建戶數)。

(2)以工代賑

慈濟志工也表示,目前長治分台的工地尚未有部落以工代賑的族人進來幫忙,因為目前永久屋工地內正在進行專業的施工工程,未來景觀工程以及鋪地磚的工程時,才會邀請族人進到施工的現場工作。

而目前在長治基地的族人是部落之前八八專案的族人,現在分配在活動組、以及香積組等單位,協助工地伙食的炊煮。

屏東縣長表示,長治分台的工程雖然之前遭遇到一些誤會,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大家也會更加了解慈濟,錢都是花在刀口上。他說,「看到工地井然有序,也非常有進度,慈濟對原住民關懷的態度非常用心,也非常感謝慈濟的用心。」

(3)工地積水問題

對於幾日前的大雨使否會造成工程的延宕,縣長表示,「這個地區以前是隘寮溪的舊河床,所以下一點雨,滲透率很快,所以不會積水,這個地方工程上,不會造成麻煩與延宕。」

(4)族人的耕地區域在長治分台

而當天現場的媒體記者也問到,「未來部落有耕種的田地嗎?」縣長則表示說,「土地有了。」記者再繼續追問,「在哪裡?」縣長說,「這裡就夠用了。」他表示,「這裡的用地有29公頃,我們這裡只能蓋多少?蓋不到一半。」

(5)長治分台的行政區域仍屬霧台鄉

未來遷下山來到長治鄉的霧台鄉民又將隸屬在哪個行政區域?縣長表示,將來這裡的行政區,也不會因為它在長治鄉的基地,它仍然是屬於霧台鄉。未來族人的身分證上一定還是屬於霧台鄉,行政區域有點類似現在瑪家鄉的三合村,仍然是屬於原住民鄉。

(6)第二期的永久屋住戶在九月處理,將由其他NGO協助興建

而目前族人最擔憂第二期入住戶的問題,縣長則說,「第二期,我們謝謝慈濟,好事大家一起來做,第一波慈濟做完基礎工作,第二波就是請其他NGO團體準備來接手,原則上,我們是希望是在9月底,9月30號左右處理。」

(7)政府將與族人溝通墓地用地

不過,對於過世而無法將親人埋回部落的墓地問題,縣長則表示,墳墓的部分,現在還要跟部落討論,第一個,各村跟各村的狀況不一樣。有些地方,雖然部落說是遷下來,可是原有的墳墓用地還是可以用的,可是現在目前有些還是災區,不能回到山上葬。

縣長表示:「不必擔心墳墓,像好茶村,雖然是整個移到瑪家來,他們在新好茶那邊的墓地,還是完整,還很安全,所以,我們需要個別討論。我們慢慢溝通,溝通完之後再決定」。

image001
屏東縣長曹啟鴻,嘉許慈濟執行效蓄非常快且僅然有序,上圖為5月27日工程基地區域,目前已有鋼骨結構工程正在進行,同一基地(佳暮)在5月7現場只有部分的基礎處工程(下圖)。
image003

 二、政府與慈濟的共同理念

結束工地現場的踏勘,慈濟也在室內對施工過程做了更詳細的施工簡報。縣長也再度嘉許慈濟在整個工程進度非常有條理,他說,「原住民的朋友非常有福氣,可以在這裡工作。也再次表示,慈濟在協助過程,遭受到許多的誤會,未來大家會一起共同努力」。

慈濟基金會發言人何日生也表示,感謝縣長發願做志工,用雙手一起打造部落。他說,「一個家是用愛去打造,慈濟在建造過程都是用愛去打造。慈濟在這裡也很高興有這個機會,跟屏東縣合作,那我們有我們的想法,我們的原則。」

他也感謝慈濟做不到的地方,有縣府來協助幫忙,好事大家做,這是我們共同的理念。他也提到,一方面有一些地方,也有一些是政府不方便做的,讓我們NGO團體來做,我們感恩有這個機會來為部落服務,來奉獻對部落的關心。」

三、族人的想法

除了政府與NGO的想法之外,即將要遷至長治分台的魯凱族人,內心真正的想法又是什麼?在5月27日結束完長治基地的拜訪後,當天晚間7點,原住民電視台也在屏東榮家的安置中心,舉辦了一場針對目前屏東地區災區部落族人問題的現場節目,各村的族人與自救會以及遷建委員會的代表都前來表達各部落的意見。重建會執行長陳振川也親自前往現場一起聆聽族人的想法。

記者也會繼續將當天晚上,對於即將在八月入住長治分台基地的魯凱族族人所提出的擔憂與問題,後續再做完整的報導。

image005
負責長治基地工程的慈濟營建處黃鎮生主任,表示長治分台鋼構工程,全部要在6月15日以前完成。(圖左一藍色上衣者為慈濟營建處黃鎮生主任,左二身著深紫色上衣者為客家事務處處長古秀妃。)

富山 – 雨水的傷痕與未來的鄉愁

雖然下雨天會讓富山部落族人感到不安,但族人也會趁雨勢稍停時,去山上找蝸牛來吃。在雨後的部落中,常常可以看見族人在自家門口處理蝸牛肉,即使自己吃不完,還可以 寄給在外縣市的親戚們,讓他們可以吃到鄉下的野味呢

雨下越大,族人心情越沉重

當富山部落的族人看著電視新聞,報導大雨造成許多八八風災部落再次面臨土石流及溪水暴漲威脅時,富山部落族人同樣也感到非常的恐懼;害怕聽到緊急撤離的廣播聲、害怕溪水暴漲會直接沖毀他們的家園。這對族人來說實在無法想像 – 梅雨季節到來,雨下越大,族人心情越沉重

面對連續兩天的大雨,富山部落族人早己準備好睡袋、換洗衣物等撤離隨身行李。部落族人日茉日曼說:「自從八八風災後,族人己經習慣整理好該撤離的物品,因為部落上方的潛勢溪流,不知什麼時候會隨時暴漲,做好準備,才能保護自己的人身安全。」

雖然縣府承諾,目前正在趕工的永久屋預計七月底完工,但是這期間,還是會遇上梅雨季節,部落只要雨量超過200毫米,就會依規定進行撤離。即使部落上方有兩台挖土機隨時待命,仍然無法完全保障部落族人的安全。日茉日曼說,縣政府允諾會在八八風災滿一年前,將富山部落族人進行遷村,但是,遷村前,縣府與鄉公所對於遷村後原富山部落可不可以搭工寮,產生意見不同。

縣府方面表示同意搭建工寮,以便讓族人可隨時回到農地耕作;但是,鄉公所卻持不同意見。鄉公所表示,萬一族人回到農地耕作時遇到大雨,鄉公所無法為族人的生命財產安全負責。雖然族人不想搬離現在的部落,但特定區域一旦劃設後,加上安全考量,不得不搬。部落耆老在八八風災時,己經被當時的情況嚇到,多半不願意留在部落裡。

距離搬遷的日子越接近,族人心情更是捨不得,非常矛盾

許多族人民國56年時一同搬入現在的富山部落,如今又要搬到另一個地方去,狀況卻完全不同。當時,族人是因為交通考量才會從舊址搬到現在的富山部落,現在卻是為了保障族人的安全,所以又要搬到另一個地方去。族人說,心情實在是很複雜,因為看著自己辛苦打造的房子,心中不免感到傷心與不捨。

雖然族人己經決定要遷村,對於新環境也抱持樂觀的態度,但是永久屋只能擁有房屋權而沒有土地權,修繕問題也還有待商量,不免讓族人感到疑慮與憂心。日茉日曼說,「永久屋靠近海邊容易遭海水腐蝕,萬一永久屋壞了,族人無法自行修理時,是不是又要回到富山部落來居住?搬遷時,我們一定會提出這個問題,讓我們可以安心的住在新的環境」。

日茉日曼正為遷村的事情煩腦時,屋子的電話恰巧響了。電話的另一頭,是日茉日曼的親戚,特別打電話來關心部落這兩天的狀況,經過解釋後才安心的掛上電話。日茉日曼說:「現在只要下雨超過兩天,所有在外的親戚都會打電話來,問問看部落有沒有任何事情發生,所以不只我們擔心。就連在外的族人都會主動來關心。」

在沒有安全疑慮的情況下,部落族人也會趁雨勢稍停時,去山上找蝸牛來吃。在雨後的部落中,常常可以看見族人在自家門口處理蝸牛肉,即使自己吃不完,還可以寄給在外縣市的親戚們,讓他們可以吃到鄉下的野味呢!

在還沒搬到永久屋前,部落族人仍然維持昔日的生活習慣。面對著遷村的日子越來越近,這些生活的情況,或許會成為富山部落的共同回憶吧!

990528shioiuohnoij-450.jpg

高蹺鴴的情愛世界

每次觀察鳥類生態時,總會被他們深深的感動,雖然我們不懂得鳥類語言,但他們的一舉一動讓我們也能體會到他們的語言,這也是筆者酷愛攝影的原因,希望藉由這些用生命等待的畫面,能夠讓更多人了解高蹺鴴的習性…

每年4到6月期間為鳥類求偶繁殖最精彩季節,其中高蹺鴴的情愛世界更為精彩,彰化縣政府與福興鄉公所、彰化縣生態觀光休閒教育協會等單位共同舉辦的「高蹺鴴情愛世界賞鳥季」,讓喜歡賞鳥,拍鳥的夥伴們,能夠近距離的細細觀察到高蹺鴴的育雛全記錄,在此筆者存著感恩的心,向這些默默為拯救生態的相關單位及人士致上最大的敬意,也希望藉由此篇文章讓更多人認識高蹺鴴。

高蹺鴴屬反咀鴴科,身長約32公分,嘴細長而直,腳紅且修長,所以又稱牠們為「長腿美女」,背部及飛羽黑色,臉、前頸,胸腹白色,常以緩慢優雅的姿勢步行於水田、魚塭、沼澤等淺水地帶群體活動 。

以昆蟲、軟體動物為主食,繁殖季為4-6月,但今年氣候異常,今年鳥類繁殖時間提前約兩週到一個月左右,以往高蹺鴴的記錄多為過境候鳥及在臺灣度冬,過境時大都棲息在西部和東北部的沿海或水田等濕地,度冬則以台南為主。

不過由近十年來記錄到西部沿海各濕地在夏季時高蹺鴴有擴散繁殖的情形,並逐漸向北臺灣延伸,甚至關渡自然公園也出現高蹺鴴育雛了,可看出其對環境的適應力之強。

990528tallbirdhooj-480.jpg

2洗澡覓食

公鳥與母鳥最大的區別在於,背部翅膀羽毛,公鳥翅膀羽毛較黑,而母鳥則呈現黑咖啡色,很特別的是當公鳥向母鳥示愛時,總會很紳士的在母鳥左右不停點頭,好像再詢問母鳥似的,等到母鳥同意後才會站到母鳥身上,進行交配動作,等到大功告成後公鳥仍會再度與母鳥玩親親遊戲,雖然只是短短幾秒鐘,但公鳥卻一點都不會含糊帶過,動作之細膩,真是可愛極了。

3愛的進行式1

4求愛進行式2

通常一窩小鳥約2-4顆蛋,孵化期間公鳥與母鳥會輪流孵蛋,當另一半覓食回來準備交班時,總會利用週邊的水把腳上的污垢洗乾淨,並且抖乾,才會進到巢穴換班呢!!小鳥孵化時間約為18-21天左右,在這期間親鳥也會不停翻動蛋,讓牠受熱平均。

水鳥與其他鳥類不同之處就是水鳥一蛋破殼後就能自行覓食,剛出生的小寶貝還不太適應外在環境,所以在這兩、三個鐘頭內,親鳥會不時用翅膀讓小鳥躲進去保溫,並且形影不離的站在旁邊保護著,一但有外敵(如白鷺鷥或蛇等等其他天敵出現時),親鳥就會不顧一切向前驅趕,充分表現出親情的偉大。

5育子篇

6捍衛家人

筆者每次觀察鳥類生態時,總會被他們深深的感動,雖然我們不懂得鳥類語言,但他們的一舉一動讓我們也能體會到他們的語言,這也是筆者酷愛攝影的原因,希望藉由這些用生命等待的畫面,能夠讓更多人了解高蹺鴴的習性,並且能夠好好愛護他們,愛牠就別傷害牠,讓我們共同努力吧!!

後水壩時代:美國拆壩的經驗

這本報告指出,水壩對於環境有諸多傷害:野生生物棲息地被水淹沒;河流水位減少;河流逕流堵塞或減慢;河流由一種流況型改變到另一種流況型的時間點改變;水壩蓄水池水量波動;水溫改變;河水氧氣容量減少;國有河流…

國際對水壩的反省

一九九六年九月在日本舉行的「國際水壩高峰會議」宣示了「建水壩的時候在全世界正逐步告終」。隔年三月在巴西的庫里替巴﹝Curitiba﹞舉行的「第一屆受水庫危害者國際會議」(First International Meeting of People Affected by Dam)達成共識,以每年的三月十四日為國際反水庫日。

台灣石門水庫興建於五十年代,從那時候起,台灣的官方就一直把水庫宣傳為台灣的成就與奇蹟。迄今,工程技術官僚主導了台灣水的治理與運用,而這些工程技術官僚勢必竭盡所能捍衛自身的既得利益,也為資本主義的原始累積進行服務。

數不完的經驗告訴我們,這些工程技術官僚總認為人定必可勝天,以為水壩越高,水就越多,從不去思考水資源的整理運用和國家產業的永續發展。這些工程技術官僚要不都懷著天真呆板的線性邏輯,那麼就是明明知道不可為,但還是甘願降格為政治酬傭,比獸還壞。

美濃愛鄉協進會倡導反思與終止大壩的興建有十幾年了,大壩對人類社會的永續發展和自然生態帶來多種負面影響,但多數人半信半疑,不認為水壩是一種惡。一直到921地震發生,石岡壩崩塌,然後2004年夏天二次嚴重的水災,所導致的大甲溪流域上數個水庫安全堪憂和桃園石門水庫負面影響的壽命急速縮短。2010年甲仙地震後,台南縣虎頭埤水庫壩堤路面出現裂縫我們看到了大型水壩已經是台灣社會的負債了。近年來,更有科學證據指出,水壩會誘發地震。

拆壩的可能性

既然是負債,那麼我們就來談論拆壩的可能性吧! 台灣或許對拆壩覺得陌生,但是在國際上拆壩可是行之多年。美國河川組織(American Rivers),地球之友(Friends of the Earth),和鱒魚不設限(Trout Unlimited)於一九九九年編纂了《成功拆壩的記載》,討論一些拆除的水壩和相隨而來的生態、安全、經濟層面的好處。

這份報告發現,自1912年以來,美國境內從東至西、從北至南已經拆除了超過465座水壩。這些水壩之所以會被拆除是因為老舊、品質惡化導致這些水壩不安全,那麼當然沒有必要保留這些水壩。

990527hiopopojop-360.jpg
正在進行的拆壩工程,位於美國。照片來源:美國國家海洋漁業局。

這本報告指出,水壩對於環境有諸多傷害:野生生物棲息地被水淹沒;河流水位減少;河流逕流堵塞或減慢;河流由一種流況型改變到另一種流況型的時間點改變;水壩蓄水池水量波動;水溫改變;河水氧氣容量減少;妨礙砂礫、碎木、和養分的流動;妨礙上、下游的魚類遊動,或使魚群根本無法游動;國有河流不再開放給一般大眾;自然環境的美感與特色變差。環境的考量是左右拆壩與否的重要因素。

水壩也會對河流下游和水壩附近居民的生命財產造成威脅。在全世界都有因為人死於水壩潰堤。例如:美國在1970年代有四個水壩潰堤而釀成悲劇的例子,超過三百人因此死亡,財產損失慘重。

clip_image002
《成功拆壩的記載》這本書的封面

這本報告也指出,財務因素通常也是拆壩決定的重要考量之一。當水壩變得老舊,日常營運和定期保養費用都極為可觀。而老舊水壩的營運效率也減低。所以拆除這些水壩怎樣算都是划算的選擇。

我們期望台灣有更多人討論拆除水壩的可能性,而美濃愛鄉協進會也準備翻譯《成功拆壩的記載》,跟有興趣討論的朋友分享美國拆壩的經驗。翻譯是一項大工程,我們需要你的協助,共同翻譯《成功拆壩的記載》。如果你可以幫忙翻譯或是校稿翻譯文章,請聯絡美濃愛鄉協進會:07-6810467鍾先生。

一切都從資源調查開始(1)以桃米社區為例

有趣的是,大部分的社區在完成資源調查以後,幾乎都對自己的社區有了一百八十度大改觀,許多人恍然大悟發現,原來自己的生活周遭就有許多寶貝,有些是過往沒有發現,有些則是長期視而不見。桃米社區就是典型的案例。

人類社會在遊牧時代,一直是逐水草而居,哪裡有豐美的泉水與草地,就是人類聚居的地方,並隨著四時變化,不斷移動;進入農業時代,人類終於可以擺脫奔波勞苦的命運,只要找到水源充足,土壤肥美的區域,就可定居下來,進而生存及繁衍後代。

工業革命後,人類逐漸突破外在環境對於生活條件之高度主宰,只要有工廠、有工作機會,人們就可以透過貨幣,餵飽自己,並追求更舒適及更美好的生活;然而,好景不再,在全球化之情境下,企業為求生存,開始在全球各地移動,透過便捷的交通、快速的資訊網絡,乃至於全球連動的金融系統,降低了地理區域與自然環境之侷限及作用,當企業大規模出走或移動,引發的效益,卻是大規模的失業與社會問題。

當然,不該因為如此,就作繭自縛、劃地自限,乃至牽制企業追求更高的利潤與報酬,甚或降地企業競爭力,影響永續經營的可能性;但是,開啟一個與全球化反其道而行,進而與自然與人文環境高度相關的嶄新產業型態,卻也成為刻不容緩的重要課題,一般稱之為「全球在地化」的趨勢及效應。

顧名思義,「全球在地化」並非反對全球化,而是希望運用豐富性之在地特色,讓產業發展與地方資源重新鏈結在一起,假以時日,甚至可以運用上述全球化之優勢與契機,邀請全球人類一同來體驗與感受諸此嶄新型態之產業價值與獨特魅力。

調查地方資源及特色

要開啟這樣的機會與可能性,首先就要瞭解「地方」究竟擁有哪些資源及特色?

好像只有更高的大樓、更寬的馬路、更快的車輛、更多的金錢等,才是人人所追求及嚮往的目標與未來,不容忽視的是,諸此歷程也讓人逐漸遺忘花草的芬芳、土地的柔軟、空氣的清爽、人情的親切等等重要性之意義與價值。

若要迎接「後全球化」的嶄新時代,重建對於地域環境的理解與認同,將是諸此嶄新願景之基礎與起點。

在未從事資源調查以前,許多居民都認為自己的社區是再平凡也不過了,甚至認為自己的社區什麼也沒有,究竟有什麼好調查的?

有趣的是,大部分的社區在完成資源調查以後,幾乎都對自己的社區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改觀,許多人恍然大悟的發現,原來自己的生活周遭就有許多寶貝,有些是過往沒有發現,有些則是長期視而不見。

以桃米社區為例

以目前推動生態旅遊饒富盛名之南投縣埔里鎮桃米社區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921大地震前,原本近期作為當地重要經濟作物之麻竹筍,已經逐漸沒落,加上地震造成造成桃米里369戶中,有168戶全倒,60戶半倒,高達62%的受災率[1],更加重創桃米社區的未來及發展。

可是,天無絕人之路,當時桃米里黃金俊里長尋求長期關注社區營造議題之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的進駐協助,並導入許多專業資源與重建經費,其中,很重要的關鍵是,媒合了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以下簡稱「特生中心」)帶領社區居民進行長期性之社區資源調查;

讓社區居民重新發現,原本在「城」、「鄉」發展的思維與架構下,被認為是貧乏及落後的桃米社區,卻有23種蛙類(佔全國29種蛙類之79%)、49種蜻蜓(佔全國143種蜻蜓之34%)、72種鳥類(佔全國450種鳥類之16%)[2],除此之外,植物及溼地資源也相當豐富,這與原本當地居民之自我認定,出現高度的落差。

這樣一個具有特色的大型戶外自然教室,如果無法將自然資源與當地居民最關心之就業及生計問題進行扣合與連結,恐怕仍然無法創造有效性之保育行動,進而提出鄉村發展之嶄新視野與格局。

是故在特生中心之持續協助下,開始辦理辛苦而紮實的導覽解說人員培訓工作,一開始許多地方父老看著自己的子弟們投入大量時間進行學習,也不禁狐疑的嘟囊:「每天都去看青蛙,青蛙可以餵飽肚子嗎?」

靠著契而不捨的努力與堅持,許多人通過嚴格的考驗,取得由特生中心認證之蛙類、蜻蜓、鳥類等不同生態物種的解說員資格,也為後續桃米生態村之推動及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當然,光靠解說,並無法挑起桃米重建工作的重責大任,在政府部門及專業團體的協助下,桃米社區著手營造自然及人工溼地,另由在地居民施作之蜻蜓、青蛙等大型戶外雕塑,以及許多饒富巧思的遊憩設施,也提升桃米社區之生態資源的接受度與普及性。

990526-sjopoejzyuan1-450.jpg1-2
草湳濕地是桃米社區最大之天然溼地(約4公頃),也是最早營造的自然環境之一

1-31-4
茅埔坑溼地之營造過程,導入生態工法理念,提供適合生態旅遊與教育學習的新場域。

除此之外,因為夜間生態觀察等需求,也帶動桃米社區出現許多大小各異,且深具創意及特色的民宿及餐廳,並成為當地居民持續投入生態資源調查與解說技巧學習之重要動力及誘因。

1-51-6

1-71-8

以傳統三合院打造之紅瓦厝民宿處處充滿創意巧思,並透過家戶型生態池,營造更多生態物種之棲息環境。

1-91-10

小結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桃米社區的成功亦非一蹴可及,過程當中更是風風雨雨,跌跌撞撞。

也因此,當我們羨慕桃米社區所打造之生態產業奇蹟的同時,更要了解,紮實的社區資源調查,完整的解說培訓工作,嚴格的解說員認證機制,才是桃米社區能有今日成績的重要基礎,這對許多興起「有為者亦若是」之雄心壯志的社區而言,絕對是必須深切理解與省思的重要課題。

備註

[1] 資料來源:http://www.taomi.org.tw/05_1.php?ed_id=14

[2] 資料來源:http://www.taomi.org.tw/03_1.php?ed_type=3

(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