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停止怪手毀田 苗栗縣政府:不可能

針對大埔里土地徵收爭議,廖本全表示,如果中央真的願意做事,應先請苗栗縣政府停止怪手毀田,同時暫停土地徵收程序,因為都委會核定的前提是群創要地,但群創不設廠了,當初核定的依據已不見了。

990630prehsiuh-450.jpg

苗栗縣竹南大埔反對土地徵收農民,今天再度來到行政院、總統府,抗議苗栗縣政府上周大動作毀損農作、強徵農地。

農民要求苗栗縣立即停止拆屋毀田,賠償農民損失。同時要求苗栗縣府重新評估群創光電用地需求後,重提新計畫送內政部都委會審查。

接受陳情的行政院官員只說會向行政院長、秘書長報告,未給明確承諾,農民更火大擠向行政院門口:「立即停工、計畫重審…..」。農民隨後轉往總統府陳情,總統府公關室副主任卜正珉也跟上周一樣,只說「盡快處理」。

下午農民得知苗栗縣長劉政鴻在台北市華山藝文特區參加活動,農民前往陳情,沒想到劉政鴻卻中途落跑。

苗栗縣政府:土地所有權已屬苗栗縣政府所有

針對農民指控,苗栗縣政府工商發展處處長江松茂回應,土地徵收已是既定事實,居民提的三點訴求,「絕對不可能改變」。

農民指縣府以大批警力粗暴對待農民,江松茂反駁,「這是什麼時代,如果縣府沒有法的依據,怎麼可能隨便去鏟人家的田?」而且整地時請警察維安這是天經地義的事,他反指是居民無理抗爭才會導致衝突。

縣府表示,這些地區的地價、土地改良物補償費,都已依規定發放或提存保管,「土地所有權已屬苗栗縣政府所有」。為了趕在年底前配地,才會多次清除地上物,以利進行公共設施工程。

農民:立即停止拆屋毀田,重提計畫

苗栗縣政府推動「竹南科學園區周邊特定區計畫」,徵收130公頃土地,部分民眾反對被徵收,縣政府在未與民眾達成協議前,即依土地徵收條例,採取強制徵收,同時將補償金提撥到法院留存。

大埔居民葉秀桃表示,原本徵收地的產業園區只有23公頃,但97年3月群創光電要增地4.98公頃,一個月後內政府都市計畫委員會就通過徵收面積擴大為 28公頃,97年5月苗栗縣府即公告區段徵收,徵收價只有市價四成,但不公布開發後的單價一坪要多少錢,居民不清楚才不放心交出土地權狀。

居民表示,據聞群創公司已不需要新增的4.98公頃地,苗栗縣府徵收案已缺乏正當性,因此要求縣府應重新檢討,另提新案送審。

社會譴責,苗栗縣更急著拆屋毀田

苗栗縣政府於6月9日凌晨三點在大批警力進駐下,開進20多部怪手,以整地為名,把即將收割的稻穀破壞得面目全非。此事引發社會關注,認為苗栗縣政府執法有失公道,農民於6月23日北上總統府陳情。

正當居民還在等待總統府回應時,不料苗栗縣政府又於28日以更強勢警力、更大規模鏟除農民作物。苗栗縣政府如此不顧社會輿論,全民震驚,農民今再度北上陳情。同樣面臨土地即將被徵收的新竹縣二重埔、苗栗縣灣寶里、新竹縣台灣知識旗艦園區(璞玉計畫)預定地農民也趕來聲援。

大埔自救會發言人葉秀桃說,政府為了財團,消滅農地、虐待農民,「給農民死路走、給良田死路走」。

大埔居民黃秋琴表示,「我反對家園被徵收有罪嗎?」她指縣府說98%農民讚成徵收是公然說謊,事實是總計徵收130公頃,反對的農民就有近20公頃。

灣寶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洪箱說:「這是台灣種田人的悲哀」。她表示,農民不是反對經濟,但經濟需要毀滅農地做工業區嗎?工業汙染受害的是什麼人?「我們拿鋤頭的人,面對一個鴨霸的政府」。

學者:土地徵收應取得「土地所有權人」同意

台北大學副教授廖本全表示,目前土地徵收最大的問題是,土地徵收條例中有關徵收的必要性、公共利益、以及公共利益由誰定義等等規範都相當模糊。「因為模楜,於是變成政治、經濟力量操作的工具」。

廖本全表示,土地徵收的依據是什麼、前提是什麼、有什麼需要,都應清楚、嚴格被界定。土地徵收應取得土地所有權人的意見,但從歷年土地徵收的例子,都看不到土地所有權人的聲音。

例如苗栗縣政府推動後龍科技園區,未問土地所有權人灣寶里居民意見,反而請所有議員、里長簽名贊成,接著縣府針對整個苗栗縣做民調,指此案超過八成民眾同意。廖本全說:「這是集體暴力,集體剝削不屬於自己的東西」。

內政部應立即撤銷此案

廖本全認為,這個案子不只是土地徵收的問題,而是都市發展、工業政策、台灣的農業及農糧問題。民眾應質疑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他們都沒有責任嗎?內政部都委會要出來講話。」

針對大埔里土地徵收爭議,廖本全表示,如果中央真的願意做事,應先請苗栗縣政府停止怪手毀田,同時暫停土地徵收程序,因為都委會核定的前提是群創要地,但群創不設廠了,當初核定的依據已不見了。

另外,苗栗縣府也未依照在都委會的承諾對給予農民「從憂從寬」補償。廖本全呼籲,內政部應立即撤銷這個案子通過的決議。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

氣候與救災─莫拉克颱風災變的甲仙在地記錄

要談救災,絕不能忽視氣候問題,因為台灣是個很特別的地方,面積小但山岳高聳,所以各地氣候型態迥異,南部盛行西南氣流,北部愛颳東北季風;山區與平地,天氣也常常是兩極,「八掌溪事件」便是最好的例證…

編按:

本文為甲仙資深文史工作者游永福於莫拉克風災近一週年後,撰寫之災變當時甲仙鄉各界應變記錄,除還原當時場景,也作為將來救災應變參考。

980813早上6:54,直升機列隊飛往小林與那瑪夏救災CIMG9069
980813早上6:54,直升機列隊飛往小林與那瑪夏救災。

受到卡玫基與辛樂克前後兩個颱風侵襲而重創的甲仙,正努力復原之際,九十八(2009)年的八月九日,又遭受到莫拉克颱風更為嚴厲的考驗。或由於莫拉克颱風在台灣釀災的第一時間為八月八日,所以傳播媒體與官方,一直是將這一災情通稱為「八八風災」或「八八水災」,然而,八八的時間點,與甲仙在地的受災體驗是有落差的。

媒體與專家學者,也一直有救災不力的聲浪,這也與甲仙的在地體驗及各單位、各團體或個人積極參與救災的努力大為不同。

甲仙──莫拉克颱風中的孤島

八月九日早上8點2分,受災的甲仙,斷橋、斷電、斷訊、斷水,對外交通直到十一日才可勉強繞道通行,電力也在十一日下午4點58分搶通,八月十三日上午10點48分電話與網路終於恢復;然而報紙,因便道路況不良,是在災後十餘日以後才得進入,所以外界對受災與救災的各種報導,居住在甲仙的我們是事後才得知曉。

由於知曉後,救災與勘災工作仍密集進行,沒有空檔積極回應相關議題,直至過年後,各項急事暫告一段落,救災過程的努力或不力,才得以回顧並檢視。

特別的台灣,特別的氣候

要談救災,絕不能忽視氣候問題,因為台灣是個很特別的地方,面積小但山岳高聳,所以各地氣候型態迥異,南部盛行西南氣流,北部愛颳東北季風;山區與平地,天氣也常常是兩極,「八掌溪事件」便是最好的例證;就連間隔烏山山系的甲仙與南化,亦時有「東山下雨西山晴」的情形,且看「山雨」一詩:

在台南火車站前的中山路頭

一部來自山城甲仙的客運車

赫然走下一位腳穿雨鞋

手拿雨傘的中年男子

艷陽高照的台南

看傻了眼

在市區轉了轉

辦好了事情

這位腳穿雨鞋

手拿雨傘的中年男子

又搭上客運車東返甲仙

下車之際,一車沒穿雨鞋

沒帶雨傘的乘客

看傻了眼

後學的這首詩,發表於民國九十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的《中華日報˙中華副刊》,記錄的是當年夏季烏山山系東邊的甲仙整日下大雨,西邊的南化到台南卻是豔陽高照的兩極氣候型態──這樣的氣候,讓後學在台南火車站前下了客運車之後被當瘋子,回到甲仙之時又被誤認為未卜先知。

莫拉克颱風與甲仙的降雨情況

那麼,莫拉克颱風來襲時,甲仙下雨的狀況又是如何呢?後學依據卡玫基颱風的雨勢體驗進行觀察。八月六日早上7點起,有「小雨」陣;下午17點45分至18點「中雨」;晚上19點15分起「小雨」一直下;22點後轉「大雨」,接著又轉「豪雨」與「大豪雨」。

八月七日整日,「豪雨」與「超大豪雨」輪番上陣。八月八日,則是「大豪雨」與「超大豪雨」交加。八月九日早上到中午,雨勢屬「超大豪雨」;下午一陣一陣的雨勢強度略減,屬「豪雨」。

八月十日早上,陣雨與陣雨之間約有半個小時的間隔,雨勢屬「中雨」;11點40分起,「豪雨」不停,且遠雷聲聲;下午5點起,「超大豪雨」。八月十一日早上雨停了,茫霧也散開,但9點35分起又「小雨」;下午「小雨」仍一陣一陣。

八月十二日早上,「小雨」一陣一陣;9點35分陽光出現;12點30分轉為陰天。八月十三日早上大藍天,天空正中央有向東的半月;下午2點39分至3點「中陣雨」。此後,天氣大都是早上晴,午後陰,接著小雨或中雨的型態。

且再參看已往生小林聚落防災專員陳漢源於八月七日與八日,回傳水土保持局的累積雨量記錄與後學的說明。

日期 時 間 累 積 雨 量 說 明
8/7 上午06:26:47 雨量:0mm 原資訊,其時間標示為上午09:26:47,推測應為上午06:26:47才合理。
  上午08:36:50 雨量:150mm 間隔2:10:03時間,雨量150mm。依此換算日雨量為1660.9mm,屬「350mm以上的超大豪雨」標準。
  下午05:21:14 雨量:200mm 間隔8:44:24時間,雨量50mm。依此換算日雨量為137.3mm,屬「130mm以上的豪雨」標準。
  下午10:02:05 雨量:270mm 間隔4:40:51時間,雨量70mm。依此換算日雨量為358.9mm,屬「350mm以上的超大豪雨」標準。
8/8 上午08:47:38 雨量:540mm 間隔10:49:43時間,雨量270mm。依此換算日雨量為598.4mm,屬「350mm以上的超大豪雨」標準。
  下午03:23:23 雨量:790mm 間隔6:35:45時間,雨量250mm。依此換算日雨量為909.7mm,屬「350mm以上的超大豪雨」標準。
  下午03:58:42 雨量:800mm 間隔0:35:19時間,雨量10mm。依此換算日雨量為407.7mm,屬「350mm以上的超大豪雨」標準。
  下午04:52:42 雨量:890mm 間隔0:54:0時間,雨量為90mm。依此換算日雨量為2400mm。屬「350mm以上的超大豪雨」標準。
  下午08:31:49 雨量: 1100mm 間隔3:39:07時間。雨量為210mm。依此換算日雨量為1380.1mm,屬「350mm以上的超大豪雨」標準。

上兩項資料,有值得注意者,即八月八日下午3點58分42秒至下午4點52分42秒,只短短54分鐘時間,小林聚落下了90mm雨量,亦即瞬時雨量高達100mm,日雨量為2400mm。當晚雨勢劇烈,晚上8點31分49秒之後到九日早上6點整,這個位於玉山山脈與烏山山系幾乎交會的V字型地勢底部的小林聚落,到底匯聚了多少的雨量,誰也無法輕忽啊!

鄉公所的防災與救災指揮

在這樣風和雨的交加中,劉建芳鄉長在八月七日早上7點31分1秒起至7點37分9秒止,親自一一撥電話給小林等七個村的村長,告知「有任何災情或需要支援,應立即通報。」

八月八日早上6點39分52秒起至晚上19點59分54秒止,總計撥出27通電話,或給小林等村村長,告知「水保局發布土石流警戒區域,請視實際情況撤離,有任何情況或需要支援應立即通報」;或給甲仙救難協會理事長,告知「若有任何災情,請動員各村隊員給予協助」;或給民政課長、甲仙工務段、災修廠商……

八月九日凌晨0點12分45秒起至早上8點1分57秒甲仙通訊全部中斷為止,總計撥出12通電話,或通知甲仙消防隊、大田村長、社會課長,聯絡「中園路約有18人淹水受困之救援事宜」;或請求高雄縣葉副縣長支援「中園路救援事宜」;或告知葉副縣長「甲仙便橋橋墩沖毀,橋面崩塌,交通中斷」;或聯絡國軍第八軍團、國軍公共事務組施軍官,告知「甲仙便橋橋墩沖毀,橋面崩塌,請求支援建置倍力橋。」

八月九日上午11點起至晚上19點30分45秒止,撥打5通衛星電話,或報告葉副縣長「甲仙目前災情」;或聯絡甲仙工務段戴段長,請「儘速搶通甲仙對外交通」;或請求縣消防局,「本鄉有重大病患需外送就醫,請派遣直升機救援。」

鄉公所各課室人員的努力,在此就不贅述,且來談談第一線村長與其他單位的救災實況,以下是已訪談部分。

甲仙第一線救災實況

八日下午,和安村村長李新福,勸導四德巷警戒區域的六化寺及圓緣寺撤離,撤離後整個六化寺與圓緣寺大埕都遭土石流掩埋;同日下午,南仔仙溪的洪峰漫越過四德大橋下方左岸堤防,危及糖廍區塊的住家,李村長與甲仙鄉救難協會人員挨家挨戶敲門勸導撤離,來來回回的村長甚至還動了氣、口出三字經穢言,才得將住戶全部撤出。糖廍撤離的最後一趟,水已深及大腿,可見執行撤離的難度很高,須有耐心,也要有智慧與膽識,最好再有警察單位配合執行。

九日凌晨0點,西安村非警戒區域的雞母窩達摩雙修院毀於走山,母子由義消陳信聰與曾竣源兄弟協助撤離。

也是九日,早上6點多,東安村非警戒區域的住戶巴潘春貴電告村長游新儀:咖啡巷出事了!村長馬上撥電話給消防局,並穿上雨衣往鄉公所方向前行,7點整,只見鄉長早已在公所坐鎮,經電話聯繫,有五位消防員隨同村長出勤。

處處坍方的台20線,一行人冒著強風與超大豪雨前進,到達咖啡巷卻發現需有機具,還好尋找後確認龍鳳寺與阿義仔(呂忠義)各有一台怪手在,經抽取龍鳳寺熱水鍋爐裡的柴油來使用後,當日下午搶進到災變現場。由於沒有照明設備,晚上必須休息,十日挖掘一整天無所獲,十一日挖到下午16點,才發現受災的獨居老太太葉黃玉尾,已罹難。

同樣是九日,午後東安村第十四鄰鄰長葉自源與同鄰的周鳴山,進入崩坪坑,帶出對生活半生的土地眷眷戀戀,堅持不撤離而遭難的方太太及不得不留下來留下來作陪的子孫,總計7口人;回溯八日晚上,方太太一家人逃得倉皇,晚餐剛準備好大水就淹上來了,當即互相提攜往後山逃難,所以淋雨淋了一整夜又半日。

十日,鄰長葉自源又進入崩坪坑帶出許明聰,許明聰事後述說:「流動的土石,就像從預拌混泥土車裡倒出來一樣,不同的是土石流除了夾帶大小石頭,還會搬動巨石,聲勢驚人,其中一顆巨石撞破牆壁後不偏不倚正好落在身前,受到驚嚇但能撿回一命真是永生難忘!」

980813涉越泥濘前進小林CIMG9072
980813早上7:03,董武慶與游師兄穿越新闢小徑,涉越泥濘前進小林途中。

小林聚落的救災

在甲仙當地來說,小林聚落的災情,是在黃諸鎮先生為了尋訪小林親人,八月十日一大早無路覓路徒步前往小林,發現聚落已消失,於下午1點10分回到甲仙向鄉長報告,鄉長才確知此一嚴重的大不幸。當即安排消防隊、義消與救難協會人員前往搜救,由於聞訊的熱心民眾也自行組隊前往,街區各店家的照明用具與電池,一時間被搜購一空。各隊伍來到小林南側的埔角溪時,由於洪流湍急皆無功而返。

在甲仙之外來講,依據中央社記者陳守國之報導,八月九日上午7點30分,高雄縣政府即接獲110轉知民眾報案,小林村被淹沒,43人逃到電信局後山待救(這一個消息,也許縣府以為甲仙當地已知道,所以並未轉知甲仙鄉災害應變中心);縣府消防局又表示:九日上午7點44分、7點50分與8點13分又連續接獲民眾報案,因地面救災,人、車無法進入,因此上午8點29分向國軍搜救中心申請直升機救援作業,但天候一直不佳,無法進入救援,直至下午4點57分首度冒險進入,仍因天候惡劣無法執行任務。

十日上午10點左右,趁雨勢空檔,直升機首先救出陳秋蓮祖孫兩人,接著救出逃抵聚落東南側臺地上工寮裡的老弱婦孺,之後豪雨,打斷救援工作。十一日早上倖存者全部獲救;同一時間,國軍特種部隊也由直升機運載進入五里埔,越溪進行地毯式搜尋。

台灣各界的救災與援助

十一日,甲仙與外界可勉強繞道通行後,高雄市的機具進來了。晚上,任職台北市議員的甲仙子弟劉耀仁,募集的兩大卡車救援物資也進來了。十二日,台北縣政府的機具也趕來了。十三日上午通訊搶通,國軍部隊也一日數通電話,詢問有何須要幫忙處?一有需求,人員與裝備馬上抵達,小林河床遺體的開挖便是由國軍弟兄擔綱。

還有很多團隊與個人及慈善單位,或支援人力來到現場幫忙,或捐助物資,或發放、捐助現金,或進行法事超渡,因大家一直忙著救災而無暇記錄──就這樣,所有的救災工作都是在默默中熱烈進行,十足展現了台灣人的謙卑與可愛。

如是,在受災的第一時間,各單位人員無視惡劣天候與危險,救災與安置工作都卯足了勁,忙得七葷八素;鄉公所則人進人出,連晚上也燈火通明,出現從未有過的繁忙場景──本地與來自各界這些救援人力沒日沒夜的辛勤與努力,若不身臨其境是無法得知的。

愛噴口水的大人們能排除萬難,勇敢來到現場與我們共患難嗎?

最根本的救災之道

文稿收尾的今日,已是6月27日,農曆為五月十六日,亦即距離本地區旱、雨季分水嶺的農曆三月十五日正好是兩個月,這兩個月總計有28天下雨,其中兩日下過「豪雨」陣,3日下過「大雨」陣,其餘都是「中雨」或「小雨」陣,雨勢顯然下得太含蓄,含蓄得令人擔憂。

謹寄望老天爺能讓持續累積的水氣,均勻釋放。也期望在這災變已成常態的年代,你、我、他每個人都能更加節制,自自然然、清清淡淡來過日,以降低資源的消耗,而減緩環境惡化的速度,好讓大地恢復些許生機,而得正常運作──這,才是最根本的救災之道了!

國軍弟兄爬上�欄避開泥濘,準備涉越埔角溪CIMG9118

980813早上8:36,國軍弟兄爬上護欄避開泥濘,準備涉越埔角溪。

手牽手涉越埔角溪,準備在小林遺址進行地毯式搜尋的國軍弟兄,有人被激流沖倒了CIMG9127
980813早上8:40,手牽手涉越埔角溪,準備在小林遺址進行地毯式搜尋的國軍弟兄,有人被激流沖倒了。

看見荖濃社區

荖濃社區裡的小學校,不管人與空間都跟社區的居民很貼近,這在別的社區很少看見。為了讓社區居民在最短的時間接納我們,我們在校園附近遊晃。

編按:本文為旗美社區大學邀請駐村藝術家進駐荖濃社區的工作者,撰寫之工作心情感言。

出發

「上車,走囉!」看看手機面板上顯示的時間是星期二下午四點鐘。

搭上小英駕駛的休旅車,今天是我們這個月第四次在每週二例行到荖濃社區的日子。

從鹽埔出發,車子經由高樹鄉往六龜鄉的荖濃社區前進,沿著27號公路奔馳著。出了高樹鄉的鄉界,平整的柏油路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歷經88水災蹂躪的道路,路面凹凸不平、坑坑疤疤,間有幾組道路施工人員在修復道路,飛揚的煙塵,讓開車的人,心疼著車子回家時將蒙上一層的灰塵,隨著顛簸跳動的路面,也擔憂著車子的維修費用可能要超過預算了;而搖晃的車身使坐在車裡的人一路暈車到荖濃。。

接下來開始進入山間小路,在沿著一邊是山,一邊是溪的路途上;右手邊,溪裡淤砂堆積,增高的河床,到處看得見散落的枯木,或成堆,或單隻;也看見砂石車川流不息在河床上流動。左手邊的山壁也多處裸露,石塊跟砂子好像隨時都可能一瀉而下;山路蜿蜒曲折,有多處的防護的柵欄,經過這次的亂竄的大水沖毀陷落,路面也充斥著由路旁山壁已經滑落的大小石塊,看見這樣的狀態,不禁令人擔憂著:「若是在道路工程未修復之前,在大雨的沖刷下,是否會造成土石流?大自然的力量實在是不可小覤。」,這麼一想,心一澟再也不敢往下想。

由於此時沿路上都沒有路燈,為了安全起見,不管如何我們一定得在太陽下山前穿過山區抵達荖濃社區。

關於荖濃的人與社區

這次的駐村,我們借住在一個幸福的居屋—阿桃師姐的家。

執行這個計畫之前,對荖濃社區的印象,除了溫泉之旅,或聽過喜愛水上活動的家人描述他們參與荖濃泛舟活動有多麼刺激之外,對這個社區的認識是有限的;藉著旗美社區大學與華瑛老師的因緣,我們三個人——小一、慧英、我聯袂駐村荖濃社區。

與荖濃社區的居民第一次接觸是見面會,這個社區來了好多人,有志工群、總幹事,還有一個坐在後面遠遠的角落看起來很聰明睿智的女士,後來經由逸姿的介紹才知道她是荖濃國小的現任校長。

P1040981

見面會當天,荖濃的社區居民踴躍的參與,圖右站著說話的是荖濃國小校長。

荖濃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是個年輕的女子,在相見歡做簡報時,口齒清晰,有條有理,也很活潑風趣,令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隨後,我們進到社區拜訪後,發現原來她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媽,白天不但要上班,晚上又在國小帶「夜光天使」——這是教育部為了弱勢學童辦理的一個專案;在週二我們在社區活動中心進行社區劇場課程時,結束前他也趕過來參與。

校長,在我們對這個地方的人不熟時,是我們與社區間的窗口,她對社區非常的了解,也積極的將學校教育與社區教做結合;透過她熱心、清晰的描述,我們開始對這個社區有一些輪廓──

荖濃國小,就在27省道旁,(這條道路穿過社區,也是主要幹道之一)整個學校不大,但是整個校園看起來就像是經過設計的空間,從進入校門的入口,左右的充滿藝術感的圍牆,可以穿透空間的低矮欄杆,欄杆邊大樹底下可供路人休息、聊天的木頭板,還有一個看來像觀光景點才有的廁所;運動場有彩色的安全跑道,在學生下課後,都有學生與居民留在運動常做各類的運動,打籃球、打羽球、扯鈴、跑步。

這個學校不管人與空間都跟社區的居民很貼近,這倒是我在別的社區很少看見的現象。因此,為了了解社區的民情風俗,並讓社區居民在最短的時間接納我們,剛開始我們有比較多的時間留在學校的空間到處遊走。果然,經由國小校長的介紹,常在校內校外閒逛的我們,終於引起居民的好奇,找他們聊天時就沒有太多的排斥了。

曹師姐,他們家有一塊自然農法的有機農田,種著甘甜又好吃的蔬菜水果,她也是旗美社大有機農業班的學員,崇尚自然飲食。還有一位我們第一天到社區時,就去拜訪他的居民,他是個從外地搬到這裡的原住民,他在電台工作,也在學校教學童原住民語言。

社區的多元族群

還沒有到達荖濃之前,對社區居住主要族群,我得到的訊息是模糊的,其中有一則是「他們會跳平埔族的夜祭舞蹈」,不由自主的聯想:是以平埔族為主的族群嗎?荖濃分頂荖濃與下荖濃,上回社區總幹事做社區簡介時,曾說過社區居民約為四百多戶,將近二千人左右,可是若是以平埔族為主,前些日子在走訪社區時,荖濃有平埔族群這麼重要的資訊為何沒有特別被介紹?觀看社區主要的信仰廟宇是「法主公」廟時,這個疑惑又更深了。

這個疑惑終於在上荖濃舉行年度祭典遊行中得到了答案。三年一科的祭典,因為重修廟宇,加上去年的八八風災,神明指示要舉辦祭典。

經過跟村民商量讓我們隨行坐上他們的車子,全程參予遊街;祭典的儀式一向以男人居多,我們原本也擔心小貨車是運載「鄻轎」的,會因為我與小英是女人而拒絕讓我們搭便車,幸好,他們對女性來參予神明之事,有比較不一樣的開放度,從他們可以接受抬「鄻轎」的人有女性,這件事可以得知。

參與祭典的人以男子為多,我們開始請教他們的背景,發現還真是多元族群,都在不同的時間點遷入荖濃這個社區,有不同部落的原住民、有客家人、有閩南人、剛剛說有女子抬轎的就有不同國籍的台灣新住民,但就是沒有人,說他自己是平埔族人。而當地的溝通語言是閩南語。

社區的餐飲店與地方飲食文化

民以食為天,我們想由街上賣吃的店鋪來認識當地飲食習慣;走在上荖濃的街上,左顧右盼,發現上荖濃好像沒有幾家店;我們最常光顧的一早餐店家,早上賣著吐司、蛋餅、豆漿、咖啡牛奶還兼賣麪,飾品,下午賣炸雞,在它的左邊約莫隔三間房有另一家麵店,但是他的營業時間很彈性,我們在荖濃將近一個月,還沒吃到那家的食物。右手邊轉個彎,大馬路旁開了一家很寬敞的7-11統一超商,目前只要是找不到我們想吃的,都只得在那裡解決。

這個社區質樸自然,居民善良,這是我到這個社區後所感受的氛圍,往後還有一段時間,我也思考著如何與社區居共學習與成長,將是我未來的課題。

IMG_0412

社區劇場上課一景。

橋樑修復慢,行車怎麼平安

雖然目前災修道路工程可能卡在行政程序的階段,現在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先行向鄉公所申請五百袋沙包,因為八八風災發生時,部落上方的潛勢溪流暴漲,水位都己經淹沒橋樑可能有直衝部落的危險性…

如果想要通往達仁鄉土坂村,路程一定必須經過台九線後再轉進到東68線的方向大約七公里才會到達,原本應該只要花上大約5到10分鐘的車程,但經過八八風災後,道路損壞橋樑全部被當時暴漲的溪流加上土石的崩落而沖毀,目前只能以臨時的便橋來通行,所以車程時間不只增加多加了5分鐘,行車的危險性也增加了,而且從八八風災後到現在經過了九個月後仍不見修復的工程,讓族人擔心接下來汛期到候該如何是好。

根據台東縣政府發包中心的紀錄來看,東68線的道路災修工程總共有五筆,而橋樑的修復就有兩筆共肆仟多萬元,開標日期在五月中旬,預計在今年的年底要完工,但是這段時間將會遇到梅雨季節及颱風季節,雖然目前都有替代的便橋可以行駛,但是族人還是非常的擔心,

畢竟便橋的設計除了要行駛行水區之外,靠近部落的另一座橋樑因為八八風災時橋樑全部被沖毀,便橋改以貨櫃屋填滿水泥後,再疊成兩層,連接兩邊後再舖上一層鐡板而行成的,每次車輛經過都會發出怪聲,加上橋面與潛勢溪底相差大約有四公尺以上的深度,即使橋面兩旁設有鐡欄杆,但司機開過去時內心還是會充滿驚恐,

早上行駛此路段還可以放心一點,但一到晚上視線較不清楚時,很可能會造成行駛上的危險,加上過橋前車輛要先轉彎九十度,萬一一個不小心車輛很可能會隨時掉入潛勢溪底。

土坂村村長朱武雄表示:今年三月台東縣議會與台東縣政府相關部門有來勘查道路與橋樑的問題,當時有承諾會儘速開工,但是等到五月了工程卻一直沒有進行,很擔心梅雨與颱風節到了,橋樑不是還沒動工就是還沒完工,這樣都會造成部落的不便,而且道路隨時會有土石崩落的現象,行駛該路段也會不安全,

雖然目前災修道路工程可能卡在行政程序的階段,現在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先行向鄉公所申請五百袋沙包,因為八八風災發生時,部落上方的潛勢溪流暴漲,水位都己經淹沒橋樑可能有直衝部落的危險性,因此事先申請沙包,萬一再有大雨來時,可以先行預防。至於東68線重建道路工程只能趕緊催促相關單位動工,以免日後的颱風會造成比八八風災還要嚴重的災情。

重建工程仍持續進行著,但有些部落較擔心的問題,比如道路及橋樑修復,反而是族人最心急的事,唯有修復聯外道路或橋樑,才可以讓族人安心上路。

都市農業的未來-新莊社大農園工作隊分享(1)

第七屆農村願景會議為喚起國人對台灣糧食自給問題的重視,訂了「台灣糧食的未來」的主題,由北縣林口和新莊社大共同主辦,「都市農業的未來—在地案例分享」為座談分享與討論的文章分享…

第七屆農村願景會議為喚起國人對台灣糧食自給問題的重視,訂了「台灣糧食的未來」的主題,由北縣林口和新莊社大共同主辦,北市文山和北投社大、社造學會、全促會和旗美社大協辦,2/27(六)、2/28(日)兩日,於林口社大舉行。底下這一篇為《都市農業的未來—在地案例分享》座談分享與討論記錄。

紀錄人:李忠錫(台北縣新莊社大特助)

新莊社大主秘廖秀春:

新莊社大農園工作隊一開始是透過全促會生態志工列車短時間培育第一批志工,運作兩期後被所謂的天然因素所打敗,第一是沒有廁所,沒有水源,土很難挖,挖出來的石頭比泥巴還大,然後是芒草長得比人還高,比人還快,種的菜先被蟲吃完等等。剛開始的心情就是沒有錢,就慢慢做,中間有休息一段時間。

%以上的經費都是由社大支出,課程只收保證金。為了節省經費,購買二手的器材,人工是社大的工作者,並且盡量利用再生的資源,四處蒐集回收各種物品用具等等。而學員繳交的費用都回到農園隊上。

後來邀請林俊育老師來上課,開始規劃課程,從基礎到進階規劃一系列課程。本農園工作隊最大的特點就是要先上生態。接著申請社造點的經費,但經費只夠支付部份老師的鐘點費。大部分還是社區的資源,如老師會做導覽解說,甚至有老師將部份鐘點費回捐。農園工作隊真的是大家成就出來的,用到公部門的錢真的很少。還有時間,邀請林俊育老師跟大家分享。

林俊育老師:

我在新莊社大開課差不多3年。剛開始有點擔心學員一忙,芒草長起來,一切努力回歸荒野。花很多時間在整理農園。我們的經驗是,不必一次就把農園整理完,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另外以農園經營生態也是新的嘗試。

有人懷疑有機農業、自然農耕跟自然生態有什麼關係。我們也發現兩個在目的或經營方式上還是有些差異,我們一直不斷在摸索。如果你單從生態的角度,經營成生態園,你會發現對生態有興趣的人未必懂得農耕。而經營一個生態園,裡面的植栽,水系統,原生植物的系統,雜草,草本植物的經營,一樣要有耕作的經驗,耕作的技巧,才能進入生態池維護這一塊。

那同樣,我們都對生態具有熱忱,但農耕的經驗與農耕的技巧不足。所以我們從自然農耕的角度投入這一塊,大家還滿感興趣的。經過一陣實地耕作的體驗之後,生態園變得比較能夠入門。

感謝社大給我的支持。經營農園真的很花錢。我們重視的是,怎樣讓對生態有興趣的人可以開開心心的來這邊種田。而這種喜悅跟參加外面自然生態的觀察,自然步道的觀察是截然不同的。

與會者分享

新莊社大主秘:

這次會議最特別之處是參與者來自各式各樣的領域,我很好奇他們參加的動機,想邀請特別的與會者來發言。第一個就請昇陽社區志工隊長柯進益先生。

昇陽社區志工隊長柯進益先生:

會來參加這個會議,是因為我們有跟營建署申請做頂樓包層,以降低溫度,想法跟環保署一樣。這個案子提了五年,終於通過考驗,在頂樓種了香草園。為什麼會種香草,是因為香草全日照,鹼根性,不會影響樓底板的特性。

跟新莊社大一樣,我們是全志工在做,沒有跟公部門申請經費。營建署本來答應給二十萬塊補助,但後來又取消了,但我們不氣餒。靠志工自己營造到去年,文化局才給我們十萬塊的經費,請老師來教。對於都市農業的議題,我是想到昇陽在樓底板種香草,可不可能這種都會型的社區可以營造出有產業的社區,就是說可以組織志工,將我們的香草園建立為香草產業。希望跟各位先進學習,將都會型社區營造成能自給自足的都會型農業,謝謝大家。

貿易公司經理謝麗卿:

老實說我對什麼農村願景不是很清楚,是因為看到台灣糧食的未來,糧食短缺,所以想來聽聽看。早上老師說糧食的過程,糧食賣的過程我滿感興趣的,還有剛剛新莊社大的農園我也很感興趣,那是一個好的idea,就像剛剛昇陽社區做的工作會不會推廣成為一項事業。我覺得很有趣。謝謝大家。

慈心華德福學校的杜迪維先生:

我是從宜蘭來,也許這邊也有人認識華德福小學,是比較另類的小學。我們有榮幸能夠公辦民營,但是我們走的教育方式與營養午餐都是比較另類。昨天才收到e-mail,以前樸門的夥伴寄的。看到內容,覺得可以來看看。因為我剛承包學校的營養午餐不久,對於糧食跟農村的一些現象開始關心,所以希望能來這邊學習,謝謝。

竹東二重客家休閒專區范石銘先生:

我是來自新竹竹東二重埔,首先介紹一下二重埔的位置。二重埔旁邊就是工研院,工業技術研究院,離竹科交通車程二十分鐘左右。有幸參與,是因為跟綠色陣線吳東傑執行長跟我們是好朋友。

三年前,我們那個區域被劃定為竹科徵收的範圍,當時吳執行長在台北協助我們保留的農村。這次也是吳東傑執行長告訴我們有這麼好的會議,我們知道以後趕快來參加。

我們那個區域是一個保持得很好的農業區域,被畫定為竹科的預定建地就被禁建了二十七年,二十七年在各位聽起來是非常漫長的一段時間。那在早期,我父親跟我祖父的時候就一直抗爭到現在。我們想要抗爭不是因為不配合政府的政策,而是因為現在工廠廠房大量外移大陸,台灣也不是只有一個竹科,還有其他科學園區。

我們那邊除了地理位置之外,最重要的是有一個百年聚落在那邊,開發之後,百年聚落的文化與農村都會沒有了。大正時期就開鑿的竹東大圳,水源引入寶山水庫,寶山水庫不但早期對農業灌溉有貢獻,現在更是扶植竹科工業,跟民生用水的來源。可是開發案一成立,這些都沒有了。水圳也沒有了,農村也沒有了,百年聚落也沒有了。我們在地的居民覺醒到這個東西,跟政府去抗爭,到今年來講已經步入三十年了。

那特定區最後解除掉之後,政府還是沒有回歸百姓,還是劃定在特定區。那特定區就是政府哪天要用就可以徵收回去。所以我們繼續跟政府溝通協調,案子送到台北內政部的都委會去審查,最後都委會的審查委員了解了我們的想法,被我們的精神感動了。

因為他審這麼多案子,全國這麼多案子,幾乎都只有要離農,沒有要務農,只有我們這個案子還會堅持要務農,因此而感動,當時委員感動最大的起原點是當時我們把居民所種的稻子,還有蔬菜水果整個扛到都委會,給審查委員看,最後審查委員感動了,請新竹縣政府好好跟我們在地居民溝通,讓我們希望繼續爭取我們要的生活環境與生活空間。

我們要的生活環境與生活空間就是我們要保持原有的農村,那跟這次的農村願景會議慢慢有搭配到,就是說,我們可不可以讓農村好的部份繼續保存下去,不要為了經濟的發展而讓好的農村,好的農地都不見了,通通變成建地跟住宅區。最後劃定全國第一個有客家風味的客家休閒農業專區,農業建地從一般的10%放寬到20%,那當然還是屬於低度的開發,可以有簡餐跟咖啡廳,還有一些屬於休閒概念的方式在專業區中運作。

中間會有客委會的文化館進駐,也就是說每三個月或六個月會有比較持續性的文化活動跟客家有相關性的文化活動在裡面做相關推廣,另外還會有在地居民所發展出來的各具特色的一些農業產品,成立一個農業市集做推廣,這邊應該是整個全國第一個model。

有一點美中不足是我們本來要爭取五十到六十公頃大面積場域,因為縣政府不同意,最後只爭取到四公頃。但就算是只有四公頃我們仍然覺得高興,因為本來是沒有,現在爭取到最起碼有。希望新竹縣市好的案例能夠推廣到全國其他有雷同的案例,爭取農村保存的部份能夠發揚光大,繼續保存好的農村願景。這是我想分享的,謝謝。

真實版天外奇蹟-飛吧!文貴醫院

我們知道氣球無法真的帶領文貴醫院飛翔,此次的行動或許無法改變文貴醫院將被拆除的命運,但我們更希望透過此次的藝術行動能為文貴醫院的歷史上留下最深刻的記憶,也讓大家能更正視文化資產保存的相關議題。

還記得去年暑假感動人心的3D動畫天外奇蹟嗎?還記得故事內容的主角怪老頭卡爾與煩人的小鬼小羅嗎?故事中描述著政府興建摩天大樓計畫,三番兩次要求卡爾搬離住處,在多次與政府單位抗爭之下,為了保留與妻子共同生活的美好記憶,卡爾毅然決定履行與妻子的約定,以氣球帶著屋子飛翔,展開一場冒險旅程,前往理想的美好國度。

這幾年來,台灣許多具有生活歷史意義的聚落、街屋與建物,在政府部門或地方單位的需求之下,總是面臨著不斷被拆除的命運。為了保留我們的生活歷史文化,台灣各民間團體不斷以聯署、報章媒體、抗爭以及柔性的藝術行動,希望能為我們的歷史文化保存爭取多一點機會,期待透過激情的行動能為台灣的歷史文化找出奇蹟,可惜大家的努力終究換來拆除的命運。

clip_image002
6月30將遭拆除命運的下營鄉文貴醫院(李安慈攝)

台灣的拆除行動至今仍無間斷過,去年列入台南縣第34處歷史建築的文貴醫院,建築外觀仿巴洛克風格二樓洋樓,為下營地區第一所醫院,是在地老一輩人的共同記憶。去年由下營上帝廟買下,打算改建為香客大樓與文物館,在各界好友與在地文史工作者的努力搶救之下,終究面臨6月30號將被拆除命運。

clip_image004
台南藝術大學學生,為趕在天亮前掛上氣球,集聚在涼亭下趕工製造夢想氣球。(張世楷攝)

2010年6月27日夜晚,台南藝術大學創藝營造公社約30名學生,在期末考壓力之下,決定以柔性的藝術行動,從晚上到隔日凌晨三點,綁了約兩千兩百顆氣球,希望將電影天外奇蹟中,氣球帶領房子飛翔場景真實版呈現。昏暗的燈光、蚊子叮咬與汗水陪伴下,一群年輕人在下營公園內徹夜趕工綁汽球,即使手都被氣球磨破了,大家依然堅持繼續做下去。

clip_image005
凌晨兩點,氣球數量不斷增加,我們的夢想即將起飛!(張世楷攝)

我們知道氣球無法真的帶領文貴醫院飛翔,此次的行動或許無法改變文貴醫院將被拆除的命運,但我們更希望透過此次的藝術行動能為文貴醫院的歷史上留下最深刻的記憶,也讓大家能更正視文化資產保存的相關議題。

clip_image007
大家的雙手小心翼翼拉著氣球,準備掛在文貴醫院上方。(徐瑞陽攝)

在隨時有可能被廟方制止的情況下,2010年6月28日凌晨三點十分,大家小心翼翼的將氣球一路由下營公園護送到文貴醫院,深怕一個不小心氣球破裂,接近4點,透過大家的雙手,將氣球綁在文貴醫院上方,飄在空中的氣球代表著我們的夢想,希望能為更多台灣僅存的在地歷史文化保存發聲。

再次感謝各界關心與參與的夥伴們!!

clip_image009
飛吧!文貴醫院(徐瑞陽攝)

2010年6月28日上午八點半,一通簡訊告知大家氣球已被拆除,或許大人們認為拆除等於一切沒有發生,但在大家心裡這重要的一刻,將與文貴醫院永遠存在。

(本文作者現為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生)

翠巒悲歌(二)大愛已成往事

極度缺乏醫療資源加上聯外道路經常性崩壞,不僅讓家有重病患的翠巒村民憂心不已,遇到颱風、地震,也無法部署任何逃難疏散措施。更驚人的是,村民已經連續使用由華岡部落所流下來「垃圾水」長達10幾年。

編按:本文為翠巒悲歌系列文章,閱讀系列(1) 被遺忘的災區 / 被省略的重建,請點選這裡

翠巒村民:感謝慈濟曾經幫我們蓋房子

1994年,道格颱風重創「舊」翠巒部落,導致許多翠巒村民無家可歸。慈濟基金會在輾轉機緣下很快伸出援手,表示願意幫翠巒村民遷村並興建永久屋。1997年3月,台灣第一批由NGO興建,因天災而誕生的永久屋村落終於完工,翠巒村民也從舊部落遷移至現在的「新」翠巒部落。

翠巒的重建遷村與永久屋興建模式,與今日莫拉克重建方式有許多的不同。

首先,遷村的建地採用村民自有土地,該地在興建永久屋之前,就已經有部分村民在此地興建房舍、耕作。再者,向慈濟申請永久屋的受災戶,每戶都必須拿出3萬元購買建屋土地,慈濟僅提供房屋;相對地,受災戶擁有土地所有權,但不具備永久屋所有權,不可處分、轉讓、抵押房屋。其三,翠巒永久屋沒有小坪數配置,31棟雙併建築可供35戶受災戶居住,全都超過30坪,目前也有許多村民自行改建永久屋。

10年間,翠巒部落的村民對慈濟是滿滿的感激。

「慈濟願意幫我們蓋房子,重建家園,真的是很感激他們。」「蓋完房子後,慈濟還幫我們義診,不要我們信教也不干涉生活,,非常好。」走訪翠巒部落,幾乎只要向村民問到慈濟,沒有一個不是抱著感恩的心,說慈濟幫他們蓋永久屋、義診有多好。也許,在翠巒村民心中,慈濟所做的,遠比政府給的還多。

990629shohphimg_02212-400.jpg
立在部落入口的看板,說明了翠巒的遷村始末,也註記了慈濟當年在此的善行。村民說,其實當初慈濟也想把「新翠巒部落」命名為「慈濟大愛村」,但遭到村民反對,最終仍保留祖先留給翠巒的名字。

大愛已成往事

2006年6月9日,連日豪大雨造成翠巒部落重創,周邊山坡、道路出現大規模崩塌,部落本體也有滑動現象。村民推測,這是賀伯颱風、九二一地震間接影響的後果,69水災只是讓翠巒的地質問題爆發。頓時間,翠巒的永久屋被打上了問號,山崩路毀,部落生存危機再現。

翠巒村民吳明德說,「從那時候我們才開始回想,慈濟在一開始選定永久屋地點的時候,不曉得是不是想要趕快把房子給蓋好,根本就沒有進行過任何安全勘查,就選了現在這個地點,結果我們現在又不安全了」。

吳明德回憶,69風災後,族人眼看部落又面臨生存危機,於是大夥想起了最具有「大愛」的慈濟,希望慈濟可以再幫翠巒一次忙。吳明德說:「那時候我打電話給慈濟的人……他講得很委婉,但我一聽就知道他意思了……他說,為你們做這麼多了,為什麼當初要蓋這邊?」「為什麼?我們也想問為什麼啊!」

於是,慈濟對翠巒的愛就這麼成為往事。

2006年至今,慈濟沒有再幫過安全堪虞的翠巒。弔詭的是,慈濟副總林碧玉在2009年底受訪時,曾舉翠巒的例子為慈濟大愛永久屋辯護,並說「這三十幾戶人家,到現在還非常安然無恙」。此外,慈濟大愛電視台在今年6月時,還在連續劇《情義月光》中播出當年援建翠巒部落的故事…

雖說「回憶總是最美」,但難道慈濟也打算讓翠巒成為回憶?讓重建成為過去式?當作沒遷村這回事嗎?讓大愛成為往事?

IMG_0225

IMG_0213

IMG_0219
由10幾年前慈濟為翠巒所興建的永久屋社區,就可約略看出今日南部大愛村永久屋的雛形。身為台灣第一批慈濟永久屋「受惠者」,翠巒村民雖對慈濟充滿感恩之心,言談間卻也對今日慈濟在南部大愛村的作為略有微詞。村民Yauy認為,慈濟最好是可以蓋完房子就走,不要介入別人生活管太多。張文德說,南部大愛村看起來一點都沒有原住民傳統意象,災民已經離鄉背井了,還不能保有意象,對保存文化不利。吳明德則直言,「慈濟不要忘記幫助人的初衷,都是出於一份愛,但簽訂永久屋要放棄太多事情了,愛不應該有代價」。

翠巒慈濟不愛,政府不疼?

既然慈濟不幫忙,那麼翠巒只能靠政府遷村了。「關鍵就在副縣長的態度!」幾位翠巒村民異口同聲地說。

69水災不久後,中興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蘇苗彬隨即進入翠巒部落勘查,得出翠巒部落已面臨地層滑動危機。「然而」,吳明德忿忿不平地說,「南投縣副縣長陳志清卻說,以他的專業背景判斷,翠巒部落光看就知道很安全,根本不需要做什麼地質鑽探」。

翠華村長張文德直言,也就是因為副縣長明白表示這種態度,才讓翠巒部落喊遷村喊了4年,政府卻對翠巒進行專業審查的動作都沒有。

然而,莫拉克風災對南部山區造成了重大創傷,卻也給在風災中沒有傷亡的翠巒部落一絲遷村的機會。莫拉克風災結束後,翠巒部落被行政院公告為災區之一,行政院莫拉克重建委員會亦召集專家學者實地至翠巒進行專業審查,其審查結果推翻了副縣長的專業判斷,翠巒也被列為安全堪虞區域之一。

「斷層通過」、「坡度大於30度」、「崩積岩地質」、「地層滑動」、「坡面及土壤滲水」、「北港溪向源侵蝕」等種種危險因子,終於讓南投縣政府、原住民委員會開始正視翠巒喊了3年多的遷村訴求,並在2009年12月時通過翠巒遷村預定地地質鑽探經費。然而,這筆經費雖然已在去年底通過,至今鑽探作業卻仍然沒有動靜。吳明德說:「上次我去問,他們說6月一定會到天池去鑽,結果到現在也是沒有動靜…颱風季節又要來了耶!」

另一位翠巒村民張金明則質疑,「天池那塊地的主管機關是行政院退輔會,但那塊地實在是太好了,所以他們也不願意把地開放給我們原住民遷村」。張金明說:「退輔會天池那塊地本來都租給別人在種菜,結果我們一說要遷村,想要天池那塊地之後,退輔會馬上就把那塊地回收造林,擺明不想把地給我們!」

4年,世界杯冠軍義大利可以從世界第一變成分組賽墊底,國民黨可以又從在野轉為執政,翠巒的遷村案卻遲遲連地質鑽探作業都無法開始,行政院重建會也沒有以莫拉克重建條例為翠巒解套。吳明德無奈地說:「難道要我們遭遇像小林村一樣的悲劇,才有人要來關心翠巒嗎?」

IMG_0235
張文德翻出原民會公文表示,政府明明去年就通過天池的鑽探預算了,為何到今天都還沒有任何動作?

IMG_0288
翠巒村民屬意的天池地段為在開闊平地。張金明質疑,退輔會所轄福壽山農場有大面積的開墾農地,天池一帶本來也都租給漢人種菜,卻在翠巒村民提出遷村土地需求後,馬上收回造林,擺明就是不想釋出優良安全土地。

悲劇進行式:逃生無門,還得喝垃圾水?

以目前政府辦理翠巒遷村的進度來看,即便短期內政府就突然展現驚人的效率,完成遷村預定地審查、調查翠巒村民遷村意願、完成資格審查、配住等程序,翠巒能真正達成遷村心願的那一天,恐怕也是很久以後的事情。然而,在等待政府完成漫長程序的過程中,翠巒村民不僅要冒著生命危險住在危險地帶,更需忍受其他生活方面的不便,甚至是苦難。

舉例來說,極度缺乏醫療資源加上聯外道路經常性崩壞,不僅讓家有重病患的翠巒村民憂心不已,遇到颱風、地震,也無法部署任何逃難疏散措施。更驚人的是,翠巒部落一天不搬,村民就得繼續使用或飲用由華岡部落所流下來「垃圾水」,而他們已經自遷村到此地後,已經使用這些「垃圾水」長達10幾年的時間了…(待續)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吊橋變掉橋,激發土坂部落的公民意識

橋斷的消息傳出去後,土坂村成了媒體爭相報導的題材,在外地工作的族人看報導後都開始關心,主動打電話或透過網路來發表意見,原本以為只是小事的吊橋事件演變成一個重要事件,甚至是大家共同討論關心的事件。

六月十八日的晚上十一點多,正當大家準備要入睡時,突然「轟」的一聲,把族人都嚇了一跳,原本以為這可能是某個山頭又在落石了又或者是山的那一頭正下著大雨打雷呢?大家不以為意早己習慣這種怪天氣時,突然聽到有人在外頭大聲的地說:橋好像斷了呢?因為剛剛有人經過看到橋往下陷下去,「轟」的那一聲就是斷掉的聲音。

這個訊息在村莊內傳了開來,有人開始騎著機車前往關心,不管在夜裡是不是看得到橋斷的景像,反正一定要確認關心後才能入睡,到達現場後施工的工作人員早己經在現場勘查並且討論怎麼補救這個工程,而族人則拿著手電筒站在橋頭邊感嘆邊數落。

PIC_3285

(上)吊橋剛搭好(下)隔天吊橋斷掉

PIC_3326

一個晚上過去了,十九日一大早就聽到村長廣播說:土坂吊橋在昨天晚上己經斷掉了,所以族人不要過去以免危險。由於族人們的關心與好奇,還是紛紛騎著機車到現場觀看,並且一直質疑這橋不是剛蓋好,怎麼會斷了,是偷工減料嗎?還是橋墩太高了經不住這幾天的大風而斷了呢?在沒有確定答案之前,族人們的疑慮可能都沒有辦法消除。

橋斷的消息傳了出去後,土坂村成了媒體爭相報導的體材,甚至在外地工作的族人看著報導後都開始關心,主動打電話或透過網路來發表自己的言論及意見,到最後原本以為只是小事的吊橋事件演變成一個重要事件,甚至是大家共同討論關心的事件。

PIC_3322

橋掉了之後,大家都跑去關心。

掉橋事件引發的後續效應

掉橋事件過了一個星期後,水土保持局台東分局、台東縣議員朱連濟、達仁鄉鄉長包世晶以及土坂地方幹部一行人,為了要了解工程及後續的問題,特別前往吊橋實地勘查。

水土保持局台東分局祕書表示:前吊橋損毀的地方己經開始進行評估,預計最快一個月後就可以確認才會再次施工,當時廠商太大意,雖然當時有評估風力的狀況,但因在施工時先用假固定繩索,所以在風大的情況下,讓橋墩斷掉,至於有沒有偷工減料還要進行調查。

而議員朱連濟則表示:往後工程要求每一個階段都要向地方幹部做報告,雖然在安全的考慮要完整在進行施工,但這吊橋是族人的希望,所以8月1日前要完成評估的報告,並且還要接受颱風季節的考驗才會驗收,因為要等到吊橋真正安全才能讓族人使用。

另外鄉民代表黃國緯也表示:早期日本做的吊橋材料都較輕,現在做的吊橋所有材料的重量太重,所以擔心新吊橋的韌性,會不會造成第二次的「掉橋」事件他感到非常疑慮。另外鄉長包世晶也要求:未來只要是縣籍單位工程到部落施工,一定要告知在地幹部,因為幹部們除了可以進行宣導的工作,萬一事情發生了他們才可以一起解決。

經過兩個小時的勘查工作後,水土保持局也做出了回應:上級的橫向溝通得確有問題,接下來一定會加強施工的品質以及做好評估的工作,若要到部落施工也一定會以發文的方式來告知地方幹部,至於未來吊橋做好了,部落周邊及腹地利用規劃都可以由社區來提案,水土保持局一定會全力配合。

這座號稱千萬打造的「掉橋」事件讓大家開始重視了部落公共工程的安全性,也讓旅外的族人更加關心部落發生的任何事情,地方幹部也拉緊神經重視往後的工程品質,這個事件告訴了我們,平時了解部落大小事,多關心多重視,因為每一個在部落發生的事情不是只有地方幹部的責任而是所有族人一起的責任及檢視,因為部落的未來是要靠大家一起打造並且一起分享的。

土地徵收 遠離正義了

在土地徵收法制上,土地所有權人是一點位置也沒有的,他們完全是被制度排除在外,無法享有憲法保障的權利。藉由幾個徵收案,我們看見的是藉由法律制度的設計,對社會弱勢的欺壓與剝奪,讓人民無路可逃。

任憑竹南大埔、中科相思寮及其他許多土地被徵收人北上向總統府及監察院陳情,但是苗栗縣政府仍派出怪手及威勢警力,持續在農田上「整地」,並宣稱一切「依法行政」。對於這群土地被徵收人而言,任憑他們強烈的抗議,政府卻宣稱土地所有權已「合法」移轉至國家名下,農民反成為「違法占用」自己世代居住的家園。怎會如此?是什麼樣的法律制度造成這樣的結果?

首先,土地徵收是由國家啟動,發動要件其實相當的寬鬆。我國土地徵收相關規定散佈於許多法規中,若以區段徵收為例,只要是符合平均地權條例第五十三條第一項或土地徵收條例第四條第一項的規定,都可以逕行發動區段徵收。以後者為例,其包含了六款,而這六款所指涉的範圍其實皆相當的含糊廣闊,幾乎是無所不包,如「非都市土地實施開發建設者」即為其一,因此政府往往可以輕易的啟動土地徵收。

其次,須深刻瞭解土地徵收的程序也是對土地被徵收人絕對不利。由於大法官釋字第四百零九號解釋文要求,「於徵收計畫確定前,應聽取土地所有權人及利害關係人之意見」,土地徵收條例第十條第二項因此規定,「需用土地人於事業計畫報請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許可前,應舉行公聽會,聽取土地所有權人及利害關係人之意見。」但這規定並未落實第四百零九號解釋文要求。

這個公聽會應由核准徵收機關舉辦,而且其舉辦時程應是在提出土地徵收計畫書時,而非於前期事業計畫階段,也非僅是由需用土地人來辦,但目前作法卻扭曲大法官意旨。由於需用土地人(如地方政府)與土地被徵收人立場相對,因此,由需用土地人來舉辦公聽會,明顯是球員兼裁判,在此情形下,公聽會往往流於形式,並無實質意義,這對土地被徵收人相當的不公平。

或有人會問,內政部不是還有徵收核准的審查程序?然現行規定其實非常簡略,僅規定經土地徵收審議委員會審議,由中央主管機關內政部核准而已。法規中不僅對於徵收審查基準、程序皆未為明確規定,且於此重要階段並無賦予被徵收人陳述意見機會,這是屬重大之瑕疵,這也明顯與行政程序法第一百零二條「應給予該處分相對人陳述意見之機會」之規定明顯不相符合。

徵收程序中另一個為人詬病之處乃是所謂的協議價購。根據土地徵收條例規定,地價之補償是以徵收當期之公告土地現值為標準,必要時得加成補償之。但根據實際的情況觀之,需用土地人根本不可能以高於協議時之公告土地現值加成後的價格來購買土地,因此所謂的協議價購往往流於形式,僅是為了符合法律之規定罷了。近年來台北高等行政法院至少已有二次判決,宣告上述程序為違法,這相當值得肯定,惟行政機關卻仍不為所動,這著實讓人遺憾。

由於土地徵收涉及土地利用計畫改變,因此,在都市土地及非都市土地方面,須分別通過都市計畫委員會及區域計畫委員會的審議,有些個案尚且需經過環境影響評估委員會的通過。因此,每當這些委員會開會審查時,就會看見許多來自於被徵收地區的農民在營建署或環保署前大聲抗議,因這幾乎是他們唯一的希望。然而,只要是清楚瞭解這些委員會的組成,就可以知曉彼等的訴求大抵都是無法實現了,因為各委員會幾乎皆是以行政官員為主體。

在上述情況下,只要政府啟動徵收程序,勢必可達成目的,因在土地徵收法制上,土地所有權人是一點位置也沒有的,他們完全是被制度排除在外,在憲法中所享有的權利其實都沒受到尊重。

藉由幾個徵收案,我們看見的是權力擁有者藉由法律制度的設計,對社會弱勢的欺壓與剝奪,我們也悲憤的看見這個徵收法律體制讓人民無路可逃。

image00541.jpg

徵收制度任意剝奪人民權利,將老農驅離家園(攝影/陳寧)

(作者為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原文刊載於中國時報20100629,出處請點選這裡)

西市場慢遊

進入西門市場,轉個彎,從高興西服招牌旁走幾步,來到聞名遐邇的謝宅入口,若非店老闆告知,一般人只會被窗簾布吸引,沒想到樓上別有洞天。

DSCN2191

星期五午後,日照依舊強烈,西市場靠近正興街的入口前,幾個工人開著怪手施工中,沿著正興街向北,經過人氣扶搖直上的JJ-W 佳佳西市場旅店,繞過轉角用鐵皮搭建的西來庵,走進被小吃攤、服飾店包圍的通道,懷舊的氛圍立即襲來。

DSCN2192

座落在台南市西門路、正興街、友愛街之間的西市場,至今已有超過百年的歷史,第一代的西市場興建於明治 38 年(西元1905年),是當時南台灣最大的市場,昔日「大菜市」的稱呼仍沿用至今,現在所看到的鋼筋混凝土建築完工於大正元年(1912年)。日治時期,台南市的中正路(末廣町)商業鼎盛,有「銀座通」之稱,昭和8年(西元1933年),日本人在西市場周圍興建店舖,稱為「淺草商場」,隨著商圈轉移與消費習慣的改變,西市場與西門市場的風光只能從耆老口中略知一二。

DSCN2193

進入西門市場,轉個彎,從高興西服招牌旁的狹窄通道,走個幾步就可以來到聞名遐邇的謝宅入口,若非轉角西服店的老闆告知,一般人只會被專賣窗簾布、花邊與蕾絲的「服五甲」所吸引,壓根沒想到樓上別有洞天。DSCN2197

DSCN2201

DSCN2203

繼續往前走,販賣各式布料與服裝配件的店家林立,傳統花布、亮片、仿毛皮、不織布、毛線,民眾很難不被架上色彩繽紛的商品弄得眼花撩亂。

DSCN2204

DSCN2206

DSCN2209

這裡什麼都賣,什麼都不奇怪:專門賣鈕扣的江順成,大小任選,以顆計價;賣大同瓷器的店家也在門口擺著婚禮上使用的米篩,待客人詢價;巷子裡,師傅正聚精會神地替剛做好的襯衫整燙,店門口的「盧師傅工作室」說明了他的身分。

DSCN2211

DSCN2213

DSCN2214

走過鐵門深鎖的店鋪,可以轉進販賣各式雜貨與生鮮食品的西市場,即使大部分的商家都已歇業,攤位上灰塵漫漫,幾個橫式手繪招牌喚起童趣,「由右至左」的書寫方式也與今日「由左至右」大相逕庭,新燦發招牌上五碼的市區電話號碼則不知道是哪個時期的產物。

DSCN2216 DSCN2217

在某個半掩蔽的門口,我好奇的往內張望,居然發現正在整修的台南州青果同業組合香蕉倉庫(西門路二段141號),頹圮的屋頂只剩下倉庫的木頭骨架,被取下的瓦片堆在一旁,往日的人聲鼎沸只能想像,時間在此彷彿是靜止的。

DSCN2221

離開大菜市,從淺草新天地眺望到的西市場主體已被圍籬所包圍,我期待這棟建築的重生,也期待相關單位能有所積極作為,而不是可怕的古蹟終結者!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