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地方感─高雄路竹

早期的路竹是台灣南部重要的農業鄉鎮,曾經以蔬菜及雞蛋的產量創出傲人的成績。有人說路竹四寶為蕃茄、花椰菜、雞蛋、虱目魚,路竹的農業特產有番茄、花椰菜和雞蛋,花椰菜種植面積達150公頃以上,每日供貨量近100公噸…

路竹對我來說是個有特殊情感的地方—因為我出生的地方就在這裡,而且十餘年從未離開。

路竹的歷史

路竹鄉早期稱為「半路竹」而後改為「路竹」,地名說法有二,伊是本地竹林茂密可供行旅歇息,故有此名,二是認為「半」為「絆」的諧音,因本地竹林茂盛而礙於通行,故稱「絆」路竹。

位於高雄縣界的西南方,南接岡山鎮、永安鄉、東鄰阿蓮鄉、西連湖內鄉是位於台南市與高雄市之間,鄉內轄甲北、甲南、竹園、下坑、社西、社中、社南、社東、竹東、竹西、竹南、鴨寮、三爺、文北、文南、竹滬、頂寮、新達、後鄉、北領,共計二十村。

路竹地區早期在荷據時期是馬卡道族大傑顛社民活動的領域,主要暫居現金鄉內社東、社中、社西三村,三村舊名大社庄,現在仍以此稱呼。在明鄭時期,因應糧食不足,大肆開墾農田,路竹也在當時開墾的重心之一,產生許多墾拓聚落,當時路竹境內已聚集大量漢人。

清領時期,地方官員為了經營地方,對於冒險來台開墾的漢人均大力招徠,當時路竹的竹東、竹西一代,以發展成鳳山縣治下3大市街之一—半路竹街為高雄縣開發最盛的地區也是唯一的市街。

日治時期,殖民政府對高雄縣的聚落發展並無太大干涉,整體聚落數目並無太大變化,但規模上因為人口的增加而不斷擴張,尤其是具行政軍事機能者,是台灣南路的守備要地;不過也有少數聚落因為流行性傳染病導致滅庄。

光復之後因為聚落規模擴大造成合併的現象,土地使用的情形有逐漸形成一體的趨勢,隨著戰後村落規模的重新劃定,始現目前的規模。

重要的農業鄉鎮

早期的路竹是台灣南部重要的農業鄉鎮,曾經以蔬菜及雞蛋的產量創出傲人的成績。有人說路竹四寶為蕃茄、花椰菜、雞蛋、虱目魚,路竹的農業特產有番茄、花椰菜和雞蛋,花椰菜種植面積達150公頃以上,每日供貨量近100公噸,居全國之冠,過去還曾銷往日本、香港,賺取不少外匯。

路竹生產的雞蛋,在50年代曾為國內最大宗,全國蛋價當時均以路竹蛋價為參考,雖然生蛋雞養殖業陸續外移,但產量仍相當可觀,且外銷到許多國家。

蕃茄是路竹鄉最熱門的農作物之一,也是嘉南平原以南最大的蕃茄產地,種植面積超過百公頃,品種多達數10種,較多者為盛蜜、嬌女、秀女、朱麗、金玉、金艷,因新園等品種,尤其是下坑地區地勢低窪,土壤地質鹽份高,黏稠性高,經果農研發特殊栽植,推出的聖女小蕃茄口味特殊,20多年前就有全國知名度,行銷全國。

去年的12月二十七、八號有舉辦路竹鄉蕃茄文化節「蕃喜來路竹」活動,以蕃茄為主角,活動內容多采多姿,有蕃茄評鑑、蕃茄盆栽DIY、蕃茄造型陶藝、蕃茄盃兒童寫生比賽、蕃茄盃書法比賽、社區園遊會,表演活動等,吸引許多民眾到場親近蕃茄,也成功的向外推銷路竹番茄全新的形象。

蕃茄文化節最受歡迎的是蕃茄盆栽DIY區,雖然採現場報名方式,依然吸引民眾大排長龍,體驗親手種植蕃茄與培養成長的喜悅,現場每人發給香槿幼苗3株,並由專人解說栽種方式,既可享受田園之樂,更對蕃茄的營養和價值留下深刻印象。

蕃茄親子造型陶藝活動區也是熱鬧滾滾,親子一起捏陶弄土樂陶陶,還有兒童寫生比賽與書法比賽,兒童專注的創造,家長在旁陪伴加油打氣,讓番茄文化節充滿親子同樂的氣氛。以前不知道原來路竹的番茄這麼有名,還舉辦蕃茄文化節,家鄉已經發展出一項自己的特色,值得我們保存。

記憶中的生活場景

小時候搬過一次家,舊家那邊是住宅區,可是有豐富的商圈,離市場、學校、商店、賣場、麥當勞都很近,走幾步路就到了,上小學可以用走路的,中學騎個腳踏車一下就到,生活機能非常好。

小時候也常常走路去逛夜市、買文具,路竹的夜市以前也蠻有名的,整條路上兩邊都是小攤販,賣很多吃的、穿的,好不豐富,還記得自己喜歡吃滷雞腳、燒酒螺、小上海炸雞、薯條、熱狗。但現在因為擴路,所以另闢空地作夜市地點,反而攤販變比較少,覺得很可惜,以前那種熱鬧的場景,整條路滿滿的人潮,現在看不到了,剩下新型的管理場地,那種親切感快消失了,看著時代變遷,也有一種無奈感。

現在的家在郊區,購買東西變得不方便,最近的只有一間全家,賣吃的很也少,學校也比較遠,感覺完全不一樣。隔壁是鐵蛋工廠,每年過節固定都會送禮品,一直是我很期待的事。

附近有一間廟,「天后宮」,恭奉媽祖,還有二媽、三媽、土地公、註生娘娘…等,是我們路竹區的大廟兼活動中心,每天早晨5點和下午5點都會撞鐘,廟前有很大的廣場,籃球場上每天都可以看到小孩子鬥牛,小時候也常到廣場練習騎腳踏車、打羽毛球,廟的後面還有溜滑梯和盪鞦韆,小時後都會到這裡玩,很快樂的時光。

每年媽祖生日都非常熱鬧,可以看到拜拜、祈福,布袋戲、歌仔戲是必有的慶祝活動,不過小時候都看不懂在演什麼,也有好多小攤販來擺攤,以前最愛吃雞蛋冰了,真是超級美味的,不過現在的冰感覺沒以前的好吃,味道怪怪的,有點失望。

元宵節也都會在這裡舉辦猜謎和節目,還有「喀龜」(不知道國語的說法),爺爺幾年會突然來一次,就帶個小烏龜回來吃,吃起來脆脆甜甜的麵粉製品,很好吃,最近幾年沒吃到覺得很懷念;猜謎活動我們幾乎每年都有參加,不過有時題目好難,猜不到就會離開,而太簡單也不行,一下子禮物就被拿光了,有一年出台語題目,奶奶很厲害,猜對好多題,連主持人都說你們拿走好多獎品,我們小孩子還要輪流抱獎品回家放,那時候真的很高興、很開心。

家附近還有養雞、豬、羊、稻田、菜田…等,家對面就是養羊的,每天都會聽到羊咩咩的叫聲,半夜也會聽到像人哭的聲音,不過沒深究羊是怎麼了,已經習以為常;養豬的、養雞的都在附近不遠處,奶奶常去養雞場直接買剛下的雞蛋,也比較便宜,不過因為這些養殖場的原因,每當南風吹來時,總是有一股濃厚的味道,剛搬家時很不能接受,都要掩鼻關窗戶,現在已經麻痺了,沒有什麼感覺,不過姑姑、姑丈來時,還是說味道很重,可是我們都沒聞到。

鄉土田野調查,發現故鄉的人事

剛升大一的暑假,因緣際會,看到有傳單說明鄉公所想徵募志工蒐集一些鄉土的知名人物事蹟,做鄉土田野調查,就跟著國中同學一起加入志工行列。

為期兩個月中,我們每天到鄉公所報到後,即出發去採訪、探找鄉土資源,到處去拜訪知名人物的後代,向他們訪問一些長輩的生平事蹟,也訪問一些老人家他們小時候的重大事件或時代的變遷,借舊物、舊照片,那時候還蠻專注在這件事,也發覺原來我們家鄉有這麼多知名人物是我所沒聽說過的,有好多地方我也不曾探索,很新鮮也有興趣。

知名人物如憨孝港,一負盛名的大力勇士,傳說是石頭神投胎;還有日治時期家大業大的紳章受領者—洪宗沛(洪仔派),是當時路竹地區的有錢人家,所住的是當時罕見的洋樓,且因任職於製糖會社,累積大量的財富,也當過路竹庄長(相當於現在的鄉長),據老一輩的說:家中不乖的小孩聽到「洪仔派」三個字,便不敢在胡鬧亂哭,當時連警察也都必須禮讓他們三分,可見當時先生的權勢與地位。

當然洪仔派也有他的傳奇故事,非常有趣味,訪問問老一輩的人,他們到現在都記憶猶新。其中也訪問自己的爺爺、奶奶一些以前的事,還有古地名,也挖出很多舊照片,刊登在我們調查團隊努力後出刊的三本小本子裡,現在回想起來整個調查的過程其實很有趣,還能會心一笑。這過程讓我學到訪問的困難處、資料的收集是不容易的一件事,也讓我重新回想、重新認識自己家鄉的歷史和文化,是很寶貴的經驗。

過往的故事,老一輩的長者或許還能娓娓道來,可是年輕的一代在當今的學校教育下,對自己家鄉的事物卻一無所知。過往的事蹟終究會被淡忘,但是每一份記憶和經驗都是很寶貴的、很重要的,寫這樣一份作業讓我回顧過去的點點滴滴,打這些字句時,也能感受到一種融合著在地情感的溫暖,使我對家鄉文化更加認同,更積極認識自己的家鄉。

(本文作者為成大學生,參與「農村社會與文化」課程後撰寫之「我的地方感」期末作業,經同意收錄於本專題中。閱讀更多專題內容請點選「我的地方感」專題)

在〈我的地方感─高雄路竹〉中有 3 則留言

  1. 我也是路竹人小時候那個夜市我還是比較喜歡^^(親切感)

  2. 我是路竹人,不過怎麼沒注意到有這幾本小冊子
    請問要去哪裡索取?
    謝謝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