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營造與觀光化

觀光化派出所?!這是什麼跟什麼啊?警察的任務不應該是維護治安、防治暴力犯罪事件嗎!當然,觀光風景區的旅遊品質跟治安有絕對的關係,可是,有需要把派出所本身『觀光化』嗎?那我可以提議,為了讓家暴受害者…

2009年4月30日,社區的多元就業方案經理淑慧提到新任的港邊派出所所長,是我們兩個某位共同友人的表哥,接著就講起,所長日前向她表示,上面要求他們轉型成觀光化派出所,但是沒有經費做空間改裝,希望社區能提供奧援。

觀光化派出所?!這是什麼跟什麼啊?警察的任務不應該是維護治安、防治暴力犯罪事件嗎!當然,觀光風景區的旅遊品質跟治安有絕對的關係,可是,有需要把派出所本身『觀光化』嗎?那我可以提議,為了讓家暴受害者(大多是婦幼),在處理過程能有一個讓人安心、溫暖的環境,派出所更應該『柔性化』、『粉紅化』,不是嗎?

不可置信地上網google,居然真的有『觀光警政』這個政策,而且也已經有不少觀光派出所的實例,看來我還真是孤陋寡聞。

舉其中看到的片段說明:

「觀光警政」是一個警察與政府及觀光產業界間共謀發展觀光的策略,……由警察徹底瞭解觀光地區治安、交通問題及遊客需求所在,並針對問題擬訂解決對策及提供加值服務,以達到提升整體觀光品質,促進地方觀光產業發展,型塑具有「資訊化」、「社區化」、「品質化」、「國際化」、「人文化」等五大特質之警政作為……

這種政策對依賴觀光產業發展的地方來說,應該是有所助益。只怕,官場的表面文化,在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推波助瀾下,『觀光化』只限於派出所的空間佈置,實質業務上的作為還有得等。

如今,連派出所都要觀光化了,那平日便會接待遊客的社區呢?

在接待訪客、交流互動的過程中,很經常地被問到這個問題:『你們要如何吸引更多遊客來社區?』天曉得!我們根本不希望有很多遊客來我們社區。

980613-p1010238-360.jpg
遊客在觀光風景區是不可能見到辦喪事的景象,因為觀光區個與日常生活脫節的地方

尤其是一些相關的旅遊業者,每次來我們社區,好心一點的會給我們許多『專業』建議:諸如,給遊客坐的椅子要多一點、坐起來要舒服一點、廁所間數要多一點、給遊客使用(玩)的設施要多一點、供餐菜色魚和肉要多一點、社區環境綠美化要多做一點……,當然,最重要的一點,給業者的回扣也要多一點,這樣他們才願意帶人來。遺憾的是,關於『給回扣』,這事我們可是敬謝不敏,很堅持的,所以,通常一講到這裡,其他的建議通通無關緊要了,因為,他們是不會帶團來的。

為什麼社區要有很多人來呢?當我這樣反問時,對方的回答八九不離十都是說因為這樣才有錢賺;那,來的人要多到什麼程度呢?錢又要賺到什麼程度呢?

人多就一定賺到錢嗎?曾經有某單位安排觀摩活動,同時間一梯次要來六、七百人,窗口負責人員請他們分批來,他們說有困難,因為是交給遊覽車公司辦理,幾次聯繫後,費用談不攏,對方決定說他們自己來就好。時間一到,以一位居民的立場來看,還真像是一場颱風過境的災難,社區裡到處都是無頭緒在走動的陌生人,煙蒂、垃圾亂丟,連我家後門擺的放資源回收的籃子,竟然也被丟了不少垃圾,讓人覺得很不舒服。

P1030809
一大群陌生人無人帶領,毫無頭緒地在社區內遊走,對一個小社區來說是種壓力

上述是個極端的特例,我得強調,我們並不是排斥遊客來,而是希望來者能透過預約,並接受我們提供安排的行程。畢竟,社區是我們每日生活的場所,整體空間環境的形塑,是源於在地居民的意識與認知,經由他們的使用與維護,以及彼此間的交流互動所產生的,是一種生活美學與文化內涵的體現。它所服務的對象絕對是以社區居民為主體,『觀光』這個理由,不足以支持我們反客為主。

或許,當社區營造每每打著『社區產業』、『振興地方』的口號在號召,而越來越多人也以為做社造可以讓更多人來,賺更多錢時,我們該更細緻地去觀照『社區觀光化』與『觀光社區化』之間的差異;一如『觀光派出所』究竟是一個讓人去觀光的地方?還是一個把地區觀光品質提升列為重要業務的單位?

延伸瀏覽:港邊社區的部落格:港邊派出所新風貌

台東縣警察局:觀光警政推動計畫

高雄縣‧大華觀光派出所

一所一特色 新化警點變景點

在〈社區營造與觀光化〉中有 2 則留言

  1. 運將說的沒錯
    與其這樣,不如好好培訓警察人員與社區之間的互動
    警察算來也是種『服務業』,而且是有某種相當『專業』的服務,如何跟社區居民互動,而非只是傳統拜碼頭、搞公關的經營,其實更是重要。

  2. 目前台南縣警察局正積極推動「南瀛鐵馬115元氣站」
    目標要將縣境內所有派出所,打造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觀光景點
    除了提供喜愛騎鐵馬的民眾能有個歇腳處
    也提供詢問觀光景點的服務機能….

    執行面呢,可想而知,純粹地將派出所的外部空間佈置好看一點
    頂多放幾張桌椅、栽植美美地花草園藝…
    在表現地方特色方面呢,若是派出所在酪農區
    就抓兩隻黑白斑點的乳牛放在門前
    就以為具有地方產業代表性….

    想想這些政策推動下,機關組織在毫無頭緒下
    抱著應付了事心態去執行
    服務對象似乎也局限於服務腳踏車觀光客
    與地方社區的關連性、連結性似乎並沒有著墨許多….

    總覺得雖然政策出發點是好意,想要藉此「解構」空間的權威性
    又覺得似乎在脫褲子放屁….
    與其這樣,不如好好培訓警察人員與社區之間的互動
    哪些社區需要人力資源作社區服務,比如:社區導覽
    這些駐所的警員也算是半個在地人
    趁機好好走進社區,了解社區的需求
    不要落為徒只美化門面的空轉政策機制…..
    只著重於硬體改建,忽略軟體面地方資源的運用…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