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駁師傅摘茶妹

這堤防高度5公尺,底部寬9公尺,頂部寬1公尺多,堤防兩面的坡度大約60度;提防北邊是農田,南邊近溪,鄉親仍舊整地種菜,甚至養鴨。這堤防可散步騎車,遠觀尖石群峰,近賞稻禾翻浪,清晨黃昏或月夜,各有風情!

石駁—-在關西地區非常普遍,山林田間或是老屋旁,都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石頭,排列堆疊成一幅兼具厚重和樸拙的圖像。厲害的結駁師父,利用簡單的工具,不需水泥,做成的石駁可以百年不壞。

關西鎮仁安里的陳光逢里長,其令尊就是經驗豐富的結駁師傅,所以特地邀了攝影師徐美菊小姐同行拜訪。一行三人先驅車前往南山里的南山大橋

981201-jiebofae6fa4bb586b9.jpg
石駁,在關西地區非常普遍。(攝影/徐美菊)

陳里長說鳳山溪北岸的石駁(約五百公尺長),三分之二是父親的工作團隊做的。

這堤防高度5公尺,底部寬9公尺,頂部寬1公尺多,堤防兩面的坡度大約60度;提防北邊是農田,南邊近溪,鄉親仍舊整地種菜,甚至養鴨。這堤防可散步騎車,遠觀尖石群峰,近賞稻禾翻浪,清晨黃昏或月夜,各有風情!

這石駁已經做好二十多年了。陳里長強調:父親「目水盡好」~眼力佳判斷準;他施工時不太需要尺,目視就可以做出業主要求的高度和斜度。

看過老師傅的代表作品,然後我們到仁安里陳里長田間的家。

老師傅名陳鳳耀,綽號阿番牯,日大正2年(西元1913)出生,會剷草也做過茶,但是結石駁做最久,也留下名聲。

里長的三個叔叔也都會結駁。工人最多時有三十多人,分三班工作。師傅領的錢是一般工人的1.5倍,每個人的工資不盡相同,看你的經驗和技術;女性因為力氣較小,通常只能領到一般工人的八成或九成工資。里長又補充「都係汗珠錢」—-流汗付出勞力賺的錢。

老師傅近百歲,聽力退化了,溝通有困難。我們的焦點轉向身材嬌小笑瞇瞇的母親。日大正4年(1915年)出生的她,名彭綢妹。綢妹是個採茶高手,她9歲開始採茶,最高紀錄一天可以採100斤,我們想像身型瘦削的她摘茶,在茶園裡兩手翻飛景象,不得不佩服!前年社區辦手工採茶比賽,她是最高齡的參賽者!

陳里長透露母親健康的小秘密:小時候大清早採茶,衣裳總被路旁的露水沾濕,尤其走在第一個的人,綢妹年紀小,都是走在最前頭的,衣服經常是濕的;她回到家也乾脆用冷水洗澡,一年四季都如此,久了身體反而健康,很少感冒。這兩年在子女的請求下,冬天才洗溫水。

現在沒有茶園可以採茶了,可以忙的農事也不多,園裡改種青草(藥草),讓老人家有事做;勞勞碌碌一輩子,閒不下來呀!

院子一堆「雷公根」正在曝曬,七八斤草菁曬得一斤青草乾,一斤賣三百多元,錢不多……

「老人家歡喜就好!」孝順的陳里長微笑地說。近午了,我們為這一對可敬可愛的長者拍照留念。

陳鳳耀賢伉儷跟兒�合影
陳鳳耀賢伉儷跟兒子合影。(攝影/徐美菊)

他們都是平凡人:辛勤的勞動,甘之如飴,一輩子跟土地為伍,守護土地和家園…..正是傳統客家鄉親生命的寫照!

且祝福二位老人家—平安健康福壽綿長。

(新竹縣關西社大公民新聞寫作班)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