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無疆界座談-當 [知識] 凌駕 [智慧]

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助理教授打訝表示:專家學者可以很容易地,用專業知識判斷地質安不安全,適不適合居住。可是,災民被迫遷到平地之後,能不能好好生存、有沒有安全感、文化會不會流失,這些…

「從前有個林務局的巡山員在山裡迷了路,靈機一動,效法原住民燃燒狼煙,希望藉此讓搜救人員迅速找到他。結果,這名巡山員雖然成功燃起了狼煙,卻不 小心把整片森林也燒了起來,引發森林大火。最後,鄰近的原住民部落出動了好幾名村中的青年,才找到這名迷路的巡山員,並協助他從火場裡脫困。」

同樣是想藉由狼煙脫困,自小就習慣山林生活的原住民,懂得訣竅並非只是「燒東西」,還要能夠控制燃燒範圍;然而,漢人有樣學樣的結果,卻是讓火勢一發不可收拾。尤巴斯‧瓦但說,「這,就是知識與智慧的差別」。

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日前舉辦莫拉克災後重建系列「原無疆界知識」座談會,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助理教授打訝(官大偉)以《「大漢溪」上游泰雅族的水土治理與災害》為題發表演說,分享他個人在「追溯河流」的旅程中種種收穫。

大漢溪流域,由下溯上分別涵蓋泰雅族Msbtunux、Gogan、Marqwang、Mknazi等4大社群,打訝的演說,則以被漢人稱為「馬里光」的Marqwang為主軸,闡述泰雅族與平地漢人截然不同的河流觀念。

打訝認為,在Marqwang社群中,河流並不只是水與和漁獲的來源,而是進一步透過Lmuhuw,也就是「流動」的概念在看待河流。他認 為,Lmuhuw作為一種吟唱方式,分別具有「語意和比喻間的流動」、「吟唱者間的知識流動」、「知識透過語言傳承流動」,以及「祖先沿河流遷徙流動」等 4種概念,因此河流對Marqwang來說,不只是地理意義的河流,更是共同血緣、語言的象徵,也是提供資源分享、娛樂以及再生產的場所。

此外,打訝也分享了Marqwang對於gaga的定義。在日據時期時,外來研究者誤將gaga判定為「部落」或「組織」,晚近的研究者則發 現,gaga並不是固定的疆界,而比較像是超乎組織界線之外的「風俗」、「知識」以及「價值觀」。換句話說,好幾個部落如果對特定事物有同樣的認知,那麼 我們就可以說,這些部落都屬於同一個gaga。(相反地,同一個部落也可以有好幾個gaga)

透過Lmuhuw(流動)與gaga(共享),我們不難發現,河流對於Marqwang而言,是共享資源之流,也是共享血緣、語言與文明之流。

然而,當漢人以國家力量介入河流管理之後,一切都變得有所不同。

對Marqwang而言,過去河流具有上述多重的身份與功能,但在漢人眼中,提供平地水資源,則變成河流的第一優先任務。以河流哲學為核心的土地資 源利用,因為平地防洪與用水的需求,築起了層層限制與壁壘,開始被限制土地利用方式,至於河流資源的分配方式,也由過去的動態協商、共享方式,變成以地 理、族群、產業疆界,規範使用權力。

打訝以當年國民政府強力推動、宣揚「石門水庫」為例,表示水庫作為自然 / 文明的閥門,切割出平地與山林的二元論述。在經濟發展的邏輯下,雄偉的水泥建築切斷了河流的流動,也阻絕了閥門內外,資源的共享。自此,「知識」凌駕於「智慧」的時代開始了。

師大地理系教授汪明輝認為,當代西方知識容易淪為簡約化的知識,缺點是容易抽離生活與社會脈絡,更忽略實踐面向。很可惜的是,當前國家統治階層,就是以這種進步、發展的簡約知識觀,進行人民管理工作,側重的是如何以簡約知識對公共事物進行管理,而忽略族群、區域的異質性,更遑論對不同生活實踐智慧的尊重。

打訝以近來引爆爭議的莫拉克災區劃定特定區域為例,表示地質專家對於一個部落安不安全,自然有其專業看法,但這樣的看法,往往是用片面的知識,決定人民的命運。打訝強調,「專家學者可以很容易地,用專業知識判斷地質安不安全,適不適合居住。可是,災民被迫遷到平地之後,能不能好好生存、有沒有安全感、文化會不會流失,這些都要用智慧來解決,單靠知識是不夠的」。

參與座談的尤巴斯‧瓦但進一步指出,知識可以經由傳授方式習得,但智慧則需要依賴生活實踐累積,靠自己體會出來,無法被廣泛複製,因此更顯得珍貴。 尤巴斯以林務局巡山員使用狼煙,卻不慎引發森林大火的故事為例,突顯出漢人知識與原住民智慧的差別,強調知識並非治理山林之道,政府應多參考原住民與山林 相處的智慧。

打訝批評,政府雖然強調山林治理應保障原住民參與,但這些參與往往淪為勞務參與,無法發揮原住民的智慧,十分可惜。他強調,「政府對於原住民參與的認知錯誤,參與淪為片面的知識採集,學不到智慧,山林管理就永遠都會充滿矛盾」

對比現今莫拉克受災區域,「安全」與「遷村」爭議不斷,議堂之上的國土復育計畫又處處充滿偏見;人民與專家學者、官員的對話,似乎永遠充滿了落差。尤巴斯說,「遇到災難時,不能只依靠知識,而是要靠智慧」。但願我們的政府有足夠的智慧,不要再用偏狹的知識論述掠奪人民。

980111-shuisi-450.jpg

( 攝影/ 鐘聖雄。原住民族的土地歷經政權更替,逐漸成為國家的屬地,可看不可觸及。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獨立新聞網)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