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仙訪調(4) 桃花源OR逃花源

剛來到五里埔時,在馬路上或是田埂間遇到居民,第一句話總是:「你們從哪裡來?」台北來的。「我們這個破地方,什麼都沒有來這裡要幹嘛?又沒有都市的熱鬧。」原本以為這裡的居民不喜歡這片土地,但經過…

編按:本文為「東吳大研社」至甲仙災區進行的訪調系列文章之4。990424-huiiohuge0022-450.jpg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這是國中國文課本中所摘錄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桃花源記所記錄的是一個人間仙境,那裡與世隔絕自成社會,以農耕為主。在那裡氣候宜人,有良田美景,大家相處和樂,好客待人,是人人嚮往的天堂。

初次來到五里埔也充滿著這樣的感覺,這裡氣溫和宜,居住起來相當舒適,依山傍水,還有綠油油的農田陪伴。這裡的人相當親切,居民常邀請我們一起吃飯、泡茶,與我們這群陌生人聊天,這是在都市難以看見的。

a59320973db9-2.jpg

農村靜謐的家

這裡對我們這群台北下來的學生,真是天堂。

剛來到五里埔時,在馬路上或是田埂間遇到居民,第一句話總是:「你們從哪裡來?」台北來的。「我們這個破地方,什麼都沒有來這裡要幹嘛?又沒有都市的熱鬧。」居民道到,原本以為這裡的居民不喜歡這片土地,但經過多天的相處,我們看見呂阿嬤在談到他種的菜園時,臉上仰起的驕傲,掛在嘴邊的是:「你們台北吃不到這樣新鮮的蔬菜。」芭樂園的主人驕傲的請我們吃他種的芭樂,以及忠誠的待在土地上,原本以為他們是無法移動才不離開,後來明白了:這是我的家、我的故鄉,為什麼要離開。這才發現他們熱愛他們的地方,甚至比一個都市人熱愛台北更愛,只是在價值觀上人們總以為農村比不上都市。

或許是因為這樣的價值觀,或許是人對於都市的嚮往,又或許是都市才有錢賺、都市才有好的學校念、都市才有好的前途…等各式各樣的原因,年輕人走了,留下的是一群與土地無法分隔的老人。這好像是所有農村的命運,「年輕人有他們的命,留在鄉下沒路用」老一輩的人是這樣說的。年輕人能走的就走了,農村漸漸變得越來越高齡。對於城市人而言的桃花源,在農村年輕人的眼裡卻是想要遠離的地方,為什麼他們要離開?難道他們不愛他們的土地嗎?。這是我原本猜想的。有些人終究離開了土地。

在這裡生活的老人家就像是桃花源裡的居民,不知道「今是何世?」,他們過著清幽的生活。因為這裡的獨立,保留下一片淨土,以及農村本有的生活樣貌,那種帶有點自給自足以及相互交換的早期農耕社會。我們的道來似乎有些突兀,站在馬路上拍照好像觀光客一般,似乎有些破壞了這裡的氣氛,我們開始思考如何親近甲仙的土地,我們學習他們的步調,學習他們的樣子,他們的生活方式。我們走在泥土裡、我們幫忙農收、我們活得像這裡的一份子,我們渴望與五里埔成為「我們」。

我常在想到底是什麼力量讓我變得像這裡的人呢?是因為為了訪問能夠順利進行嗎?還是為了讓自己不要像個突兀的展示品呢?還是有其他的原因呢?後來我才知道是因為我也漸漸的喜歡上這塊土地,因此學習這裡的一切變得自然而然,不再有任何的目的。

離開甲仙時,我仍舊掛念著一個問題:「為什麼一樣是年輕人,我們喜歡這裡,而甲仙的年輕人卻想要離開」,在這些日子的相處之後,我給了自己一個答案,或許這些年輕人一樣愛他的故鄉、愛故鄉的土地,但迫於現實的無奈,他終究選擇離開。如果農村擁有就業市場,如果農村賺的錢可以繳得起小孩的註冊費,我想年輕人就不會離開了。

和當地的年輕人相比,我只是過客。

866605a7742b-3.jpg

豐饒的大地

系列閱讀:

甲仙訪調(1)越界

甲仙訪調(2)五里埔農業記事

甲仙訪調 (3) 生命的連結 

在〈甲仙訪調(4) 桃花源OR逃花源〉中有 1 則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