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濃野食節】賞野菜0424-25

每年的四月到六月,春天到初夏的季節,是最適合吃野菜的季節。尤其清明前後,在雨水的滋潤下,野菜新發的嫩芽特別誘人。以前,民間相信在春天的季節多吃一點野菜,可以在忽冷忽熱又連綿細雨的節氣裡,起到很好的身體保健作用。

image
住在農村,吃野菜!並非是風雅的野趣,也不僅是因為綠色高纖、健康的理由而食用,吃野菜是每天發生在夥房餐桌上的事,只是因為野菜不起眼,加上沒多大經濟價值,以至於沒什麼人談論。

每年的四月到六月,春天到初夏的季節,是最適合吃野菜的季節。尤其清明前後,在雨水的滋潤下,野菜新發的嫩芽特別誘人。以前,民間相信在春天的季節多吃一點野菜,可以在忽冷忽熱又連綿細雨的節氣裡,起到很好的身體保健作用。

2010 美濃野食節

4月24日(六)、4月25日(日) 

地點:美濃客家文物館

主辦單位:高雄縣美濃鎮農會07-6833309

企劃執行:美濃農村田野學會

野菜之所以「野」

「野菜」之所以「野」,是因為這些菜蔬都長在野外,不用特別照顧或撒種,就能生長,它們也普遍帶有各自特殊的口感。

有些野菜帶著苦味,但咀嚼後會有甘味;有些則是帶著特殊怪味,可是農村人們都知道哪些可以吃,哪些吃了有什麼療效;或者也有因為性喜水岸環境,採摘後離水不久就會凋萎,需現採現食不能久存…。總之,大部份的野菜都有無法擺放市場的性質,難以產生經濟效益,也就沒人大量種植。

可是「野菜」之所以「野」,也正是因為這些菜蔬都有強韌的生命力。只要水土陽光適合的角落,一場雨之後就會自己長出來,而且採摘不完。在農村,通常都是傍晚忙完農事要回家以前,農人便會隨手在圳溝邊、稻田邊、香蕉園裡採摘野菜,十多分鐘便可以採到一整把,而且種類不少。

如此,晚餐便有現成的食材,不用跑去市場買也不用花錢。通常農人不會也不需要多採,因為大家知道這些野菜很會生長,每天採每天有;並且又非常依賴水土,一旦離開生長環境便馬上凋萎,所以不耐久放,採多也沒用。這就是野菜的特質!

從救荒到嚐鮮

對於四處生長的野菜,農民普遍形容它們很「賤」。所謂賤者,當然是指野菜不珍貴,到處都能長,不用特別去照料,只是因為口感並不大眾化,加上容易凋枯,沒法運輸拿到市場賣。這些因素造就了野菜特殊的生命性質:只要水土對了,就會拼命冒出頭來生長,不論水底或圳邊;可是如果一離開原有的水土,馬上就凋萎,讓市場捉摸不到!

許多人來到客家美濃,一想到的地方食物特產通常就是粄條、豬腳、冬瓜封,不然就是客家小炒、薑絲炒大腸、或是炒野蓮。許多朋友來美濃作客的時候,會驚訝於怎麼家常的餐桌上看不到以上菜餚,甚至連粄條都看不到。外地的朋友誤以這些有名的菜餚是日常家庭的飲食,面對這些誤解,通常我們只是笑笑地回應,「那有人把觀光特產拿來每天吃的!」

很多客家美食其實通常不是家常食物。一般所看到的,大多是年節祭祀的時候,將供品的食材拿來料理請客時才有的,就是所謂「吃拜拜」。也正是因為節慶拜拜,家族裡包括外地遊子都回來,供品豐盛又人口眾多,所以才有這些魚、肉和封菜類的豐盛菜餚。這些料理烹調較繁複、配料和食材也多,可能就是因此才特別被注目,而成為一般人眼中的客家美食吧!

但是就日常的生活而言,每天要吃的常民食物,可就沒有這般講究了。話雖說如此,卻反而吃的比較健康、新鮮、而且帶了點「野味」。以前物資相對缺乏的年代,在農村裡並不缺乏食物,田野裡長著許多能夠被食用植物。在遇到天旱或連續降大雨的時日,具有強韌生命力、很「賤」的野菜,反而成為人們度過荒年的救命恩人。

在農村,只要具備充分的「生活常識」,從食物到醫療都可以透過土地上所生長的植物來維持,可以說,只要具備豐富的植物常識,在農村裡過生活一般都不成問題。這裡所說的「常識」,是因為這些知識都會透過口耳相傳,讓每個人都能夠學習到,而且一代一代的傳下去。

「野蓮」就是一個最具有在地風土特徵的一種野菜。老一輩的人記得以前人們曾經說過這種植物可以食用,於是把這樣的常識傳給了下一代。野生在中圳埤(即中正湖)的野蓮,是莕菜(或寫成「荇菜」)的一種,在菜荒時期,也就是美濃當地人所說的「夏秋天」,沒有栽培蔬菜可以吃的時候,人們就會到中圳埤裡採野蓮來吃。

昔日的救荒菜「野蓮」,今日已成為外地友人來美濃時,必定要嚐嚐鮮的一道在地佳餚。「野蓮」與其他客家節慶菜餚,一同構成了美濃特殊的飲食風味。

春食野菜找鮮味

基本上,野菜都有一些特性,讓野菜與一般我們常見採購食材的市場中,已經規模經濟種植的蔬菜不同。這些特性主要是口感較不大眾化,有些味道偏苦、或者有著特殊的氣味,許多人可能無法習慣經常食用。

另外,野菜普遍有著只存在特定食用的部位,需要經過細心的挑選或調理後才能煮食,這種需要許多勞力投入的食材往往不具備經濟價值,所以鮮有人願意進行規模性的種植生產。再者有些性喜水岸的野菜,採摘後離開生長環境,很快的就會凋枯,需要現採現食才能吃到鮮美的風味,無法承受多日的運輸和保存,以致於也無法拿到市場上來賣。

這些特質,讓野菜之所以為「野」―無法上得了市場的檯面,也就讓野菜的角色介於市面蔬菜與野草之間。在無人願意種植的情況下,讓野菜保有了原有植物的特性以及它和土地的關係:自由生長在與水土完全契合的環境之中,保留了生命中的「野性」和自然的生命力。也由於少了人為因素的干擾(例如肥料或農藥),多了一分純淨!

對於野菜食用的認識,是農村中食物的重要來源,也同時是醫療保健的一環。在取得野菜(或其他野食)的行為當中,則是農村生活裡的重要樂趣,這些過程都是農村建立植物知識的重要方法和基礎,也體現農村與自然生活的態度。到農村來,別忘了多體驗一些屬於這裡的常民生活,理解農村裡頭對於自然知識的態度。
imag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