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可以取得使用土地的權力,看power?

再想到台灣,政府和資本家可以講一口為了國家經濟的發展等等看似冠冕堂皇,卻充滿荒謬思維的理由,粗暴的掠奪農民的土地— 那已經少得可憐、維護一國之本的農地,一切看來都是那麼的「合法」啊!而小小的農民想要得到…

前幾天,和KKF的同事參加了在泰國清邁舉行名為「再訪東南亞農業轉型:經驗、理論和應用視野」(自己翻的,原文:Revisiting Agrarian Transformation in Southeast Asia:Empirical,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Perspectives)的國際研討會,主辦單位是清邁大學,參與者近300人,東方與西方面孔大概一半一半,東方主要是來自泰國、越南、寮國、菲律賓、印尼的學者及泰國為主的NGO工作者,西方則是做東南亞研究的歐美學者。

990525-localvoice1-400.jpg

會議進行的方式主要是以分組發表的方式進行,除了兩天早上第一場是大會方式外,其他時段都同時有五個議題在進行。大會也邀請了一些農業運動的NGO參與,有兩個場次的Local Voice Forum,一個主題是Sustainable Agriculture:Salvation of the Nation;Survival of Small Farmer,由泰國的一個另類農業網絡AAN(Alternative Agriculture Network)主導,另一個則是由國際農民組織La Via Campesina主持的Agrarian Reform:Urgent and Necessary。

local voice 1

不過兩天下來可以發現大會主軸依然是在教授們的論文發表,內容也都是主流的農業論述,在由NGO或農民做的發表場次中幾乎很難發現教授們的身影,在最後一場Local Voice的觀眾回應中,來自美國而已經在Isan的農業NGO工作三年的25歲青年(現場也協助英泰翻譯),用泰語感概的說著:在這個場次如果不是發表的農民領袖們帶著一些農民來到,整個場地大概會顯的空蕩蕩,而教授們在這裡吹著冷氣,吃著蛋糕喝著咖啡,嘴巴講著他們關心的農業議題,卻連進來坐著聽農民的心聲也不願意。

或許論文的完成與升等本來就比一同面對農民的困境並試著協助來的重要,畢竟教授的工作跟NGO是不一樣的。

而個人在語言不那麼通的狀況下,最有感觸的場次是La Via Campesina主持的Agrarian Reform:Urgent and Necessary。這場有泰國許多地區的農民來說他們面對的土地狀況。之前得到比較多的相關議題是巴西的無地農民運動,因為成功而獲得較多的關注,到泰國後發現原來相同的運動在泰國也進行的不少,只是許多還陷入無解中。

或許因為台灣土地制度的關係,過去一直沒有太多關於農民負債的想像。在泰國得到的資訊以及後來陸續的閱讀後發現,在綠色革命下,其實在世界各地都出現了農民成本投入大量增加,所得卻無法如同宣傳中的增長的狀況下,陷入了嚴重的負債惡性循環,甚至到最後失去賴以存活的土地,好的淪為資本家的工人,悲慘的甚至讓農民決定結束生命,成為自殺的高危險群。這是從亞洲到美洲,甚至歐美的小農都有相同現象的全球化。

想想這副景象,跟台灣現在浪漫想像的歸農情懷有多大差異的不同風景啊!

如同巴西,泰國許多農民在無地可耕的狀況下,發現那些被有錢人買走的土地放在一旁荒廢著十幾二十年無人使用,於是社區集體討論後決定分配沒有土地的各家庭去使用那些荒廢的土地。當然,在法律上這是非法佔用,於是富人投訴、警察關切,有些人因此入獄,而其他人繼續堅持著。故事還在進行中。

和泰國友人討論。她說她不知道該說這是對或錯,理性上來說,農民把土地賣走了,他們的確是無權也無理再使用那些土地,是違法的!但是另一面來看,三個有錢人把持著這塊500萊的土地,即使有利用看起來也賺得太多了,何況只是荒廢著,把土地分配給這個400人的社區使用,每個家庭得到3萊地耕種,養家活口還很困難,但是至少有一口飯吃。雖然不對,但是這樣看起來更好。而我想說的則是,即使農民賣掉了土地,那也都不是在公平正義的原則下發生的事。

再談到土地的意義。土地對農民來說就是生活的一部份,生活生計完全的奠基在這塊土地上。而對於其他人呢?土地是投資的一部份,是做資本累積的工具。這當中價值的差別可不是用數字可以說得清的啊!

再想到台灣的現在(也或許包含過去和未來),政府和資本家可以講一口為了國家經濟的發展等等看似冠冕堂皇,卻充滿荒謬思維的理由,粗暴的掠奪農民的土地—那已經少得可憐、維護一國之本的農地,一切看來都是那麼的「合法」啊!而小小的農民想要得到一塊小小土地的耕種權,到頭來卻可能得到個「違法」之罪。在那看似「合法」與「違法」之間,可能就真的看在誰握有「權力」了。

(本文作者現正在泰國KKF實習中)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