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峰學期心得─林家古蹟與社區營造

一次走進林家,大家都非常興奮、爭相拍照。小毛老師帶我們到林家的大花廳,講解文化巡禮的構思,了解到霧峰林家的人文歷史以及林家對霧峰的重要性。

來自四面八方的我們,齊聚在亞洲大學。因緣際會之下,選了同一門通識課程。就讓「霧峰學‧學霧峰」帶我們了解、探討霧峰這個地方的文化與風情吧!

我們本來是霧峰農會組,由於指導老師太過於忙碌,所以我們就跟阿罩霧組一起到「霧峰林家本堂」上課。由於林家是古蹟,且因為九二一地震過後還在修復中,目前還沒有對外開放。只有我們學術性的學生可以用「霧峰學‧學霧峰」的名義進去,實在讓我們感到榮幸萬分。

第一次走進林家,大家都非常興奮、爭相拍照。小毛老師帶我們到林家的大花廳,講解文化巡禮的構思,了解到霧峰林家的人文歷史以及林家對霧峰的重要性。

臺灣五大家族中的一族-霧峰林家,林家從大陸福建來臺,最早的一帶是從林石開始,原本居住在大里一帶,但因為林爽文事件,而移居到霧峰居住。到了霧峰從林定邦、林奠國新的開始。霧峰林家出了許許多多的名人,從林文察、林文明、林朝棟以及我們長聽到的林獻堂,可以說是青出於藍勝於籃。

老師告訴我們介紹林家為什麼分為下厝頂厝,下厝指的是哥哥林定邦,頂厝則是弟弟林奠國,因為依照古時所說的左青龍右玄武,在左邊的是下厝屬於哥哥的,而右邊則是弟弟的。老師為我們介紹林家的大花廳,大花廳是林家休閒娛樂的場所,而林家的婚喪喜慶也會在大花廳舉辦。老師說林家在九二一前已修復完成,但修復完工後,第三天就遇到了九二一大地震,林家的大花廳全部倒塌。而花了十年才能修復成現今我們所看到的林家大花廳。大花廳裡有個大戲臺,老師說到從前只要你是女性,不論是已出嫁或是未出嫁的女子都必須坐在戲臺的二樓看戲,而家裡的男丁則可以坐在一樓觀看,從這裡可以看出從前男尊女卑的思維。

98-1-3-image001.jpg

98-1-3-image003.jpg

98-1-3-image005.jpg

這張照片是在大花廳,表演者都會在台上表演。小毛老師說林家建築的修復非常講究,是請福建的建築師過來指導、修復的。就連許多小地方都有很大的特色還有它所象徵的意義,像是雲飾、樑柱上的雕刻…等等,你都可以發現它不一樣的美!

老師在課堂上放了一部影片,是日本古川町社區營造的紀錄片。老師希望藉由影片讓我們想一想霧峰是否也能像古川町一樣,全體居民身體歷行改善自己的生活環境。還有古川町的向心力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每年四月19、20日,為期兩天的迎春儀式「古川祭」,必須召集町內年輕人回鄉,出錢出力。參與的人數始終熱烈,使傳統得以延續。這樣的活動對於凝聚社區意識,有正向的幫助。所以老師讓我們尋找各地的慶典或嘉年華活動,能不能在這些慶典中融入霧峰的農村文化,讓農村的好變成一種農村嘉年華,讓更多人了解。

還有一部影片是老師自己拍的,是以霧峰學童認養稻作的影片及文化行腳的過程,讓我們知道整個霧峰的環境,不但讓同學更了解社區營造的目的,也更加貼近我們生活的每塊鄉土。藉由霧峰學童認養稻作的影片,讓我們省思到,社區營造最主要的是在營造的「人」還有「過程」而不是營造出來的成果,人的參與能與他們生活的地方更加緊密結合。像認養稻作及文化行腳的活動,同學們從參與的過程中,體驗當地文化和生活型態,讓同學有了參與感、認同感,心理上就會不知不覺的與這塊土地更加緊密。從這樣的過程中,我們更加了解霧峰這塊我們生活的地方。

古川町的影片,老師主要是希望我們能夠從中學習、創新,將原有的文化加上大家的創意變成另外一種特色。可以讓社區變得更好或是有新的面貌。慶典的部分則是如何能把霧峰的特色甚至是名產……等等與霧峰的「媽祖十八庄遶境」做結合,例如:老師提的香菇人(人偶遊行)、爆米香用爆米花替代、利用拉炮製造出像爆米香的聲響…等等,讓霧峰不只有傳統文化還有新氣象。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是,希望能夠恢復以前的辦桌文化。台灣的傳統繞境中,只要遶境結束後都會有辦桌或者是流水席。然而這種辦桌文化在霧峰似乎已經慢慢消失了。小毛老師說是因為九二一地震,中部受到重創,天災人禍使得大家不想大肆慶祝。從那一年之後就開始慢慢的沒落、消失。這種辦桌文化也已經越來越少見了,老師希望能把這種文化特色保留下來,繼續傳承下去。而我們的任務就是要喚起大家的熱情以及回憶,讓霧峰人想起霧峰還有這個特別的傳統文化。

不管是社區營造、農村嘉年華還是辦桌文化,這些活動都是為了讓霧峰變得更好、更有特色。「希望這些活動能一直傳承下去,到最後變成霧峰的傳統甚至演變為霧峰地方的獨有文化特色。」小毛老師的一番話讓我們有很深的體悟:其實做社區營造最終目標是希望可以達到傳承性、永續性,一方面能讓地方的文化能不斷地被保存,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能讓地方更具凝聚力,增加居民對霧峰的認同感,更願意付出等等,這都是我們覺得最重要也最希望去看到的東西。所以霧峰的人文再造,重要的不是在看到蓋出什麼獨特的建築物或者些許公園,而是在於是否可以感受居民到對這塊土地的熱愛及認同,這才是這些活動的主要目的和背後的深意。

社區營造的活動推行應該不只是在霧峰,而是在每個社區。如果每個社區都可以一直進步、相互學習,這樣我們生活的環境、每一個角落都會是美好的。拿出你的熱情,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編註:本文為霧峰學98-1年度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