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地平線浮現的蘭陽博物館–問題總在落成後

蘭博館的經營,不單是放什麼物件?引入什麼活動?會不會變成蚊子館的問題,更重要是當地方開創多元文化魅力,這個後起的大型文化中心,要如何與分工,不會再發生蘭博館興建,縣史館就消失的吞噬問題,甚至變成…

4763968212-450.jpg

耗時十多年,動工興建一波多折,從工程流標到包商落跑,每每經過荒廢在頭城烏石港旁的蘭陽博物館,其實早已讓人失去期待。

今年五月,博物館主體工程完成,開放試營運,蘭陽博物館終於出現。

蘭陽博物館位於頭城鎮烏石港區烏石港遺址公園,園區總面積達11.75公頃,博物館主體建築達3000坪,並且保留一塊原有溼地區域,作為生態共容的意象,未來還有接續的景觀工程,以及烏石港觀光、遊艇港等一堆開發計畫。

在展示館主體建築上,建築師姚仁喜以東北角濱海常見的單面山礁岩意象,作為建築主體融合地景的設計,全然打破建築垂直線的屋身,呈現斜傾的樣貌,造成一種異樣的地景。換個角度看,仿如在自然野地中,以一種陸沉的意象,宣告人類建築的傾倒消亡,如果另日藤蔓爬上屋身,更像是災後倒在土地上的廢墟,仿如警世的反思。

建築有其專業美學,台灣也不乏美學建築,只要政府、民間業主肯砸錢,優秀建築師自然能造出漂亮好建築。

但是,對於一棟博物館,絕非只是造個美麗大地景,它的實用性與未來性,才是博物館的真價值。


對於蘭陽博物館,第一件該讚美的事,當屬忍下私心計算的政客們。

在台灣政黨選舉,對於文化事物最壞的事件,就屬為了選舉私利,不願成就、依隨他人政績,造成文化美事中斷的窘境。蘭博館從發想、計劃、流標、動工、停工、到重新動工,它的命運和許多偉大文化建設計劃一樣,面臨多變的命運,其間不只換過中央政權,連地方首長也是不斷換人上任。

對於台灣政客,後到者常常不願為異黨異派的前朝接續政績,或是先來者不願留下好政績讓後人收穫,於是許多長遠的文化施政,不是虎頭蛇尾,就是半路腰斬。


蘭博館應該也是一樣,十多年光陰,政黨換來換去,首長上上下下,只要任何人有私心,刻意不做或是改弦易轍,可能至今依舊延宕,或是草草收場,成為蘭陽平原上的荒謬建築。感人的是,從計劃到動工,蘭博館像是一關渡過一關,縱使中間問題不斷,但是每位官員當成宜蘭大事來辦,不是成就個人,而是成就宜蘭。


當美麗的建築,座落在濕地之上,誰曉得這棟建築曾經幾度荒廢,或是在政客的一念之間就成怪樣。

蘭博館終究是建好,但是建好並非終結,真正的營運挑戰才開始發生。


依據評估,蘭博館一年營運經費高達五千萬,開銷之巨大,絕非一個地方政府所能支撐、編列,完工之前即有將蘭博館作為故宮分院的構想,讓營運成本轉嫁給中央政府,但是成為故宮地區分館的思維,完全違背蘭博館當初設計的初衷,以宜蘭為文化主體彰顯一座城市的光榮,別忘記蘭博館原本命名就是開蘭博物館。


不該當故宮分院,蘭博館應該具有宜蘭的主體性,何必成為中華國寶的地區館。那麼在地方無力經營,中央無法長期接應,接下來應該又是ROT的思考模式,將蘭博館結合烏石港的觀光人潮,劃出商業區域,以商圈利益吸引財團企業,連帶經營蘭博館。

企業經營博物館,並非壞事,但是財團介入文化經營,除了幾個績效良好的基金會外,許多只想商圈利益,壓根不懂也不想經營文化事物,台灣已經有太多文化園區、創意園區BOT案,企業財團進入經營失敗的例子。

營運是蘭博館的大問題,經營模式決定蘭博館的未來,但是蘭博館的定位,決定宜蘭的文化未來。


蘭博館在構思興建之初,以文化沙漠形容宜蘭一點不為過,對於這個人文、歷史、景觀、物產豐富的城市,早期沒那麼多文化思維,蘭博館的興建,當時就是為了打造一個看見宜蘭的博物館,於是在歷史上開蘭的地區,或是現今進入宜蘭的入口,規劃在頭城建造蘭博館。


問題近二十年前的構想,到了現今萬事變化,這二十年間,宜蘭抗拒過度工業開發,全心營造一個文化、旅遊的聖境,許多社區投入守護鄉土的營造下,開創地方特色,造就出許多文化、歷史、藝術等性質的中小型地區博物館,甚至推展出讓人驚豔的「社區即博物館」的空間概念,一種挑戰單一、獨特、集中、靜態陳列的傳統博物館思維,形成多元、分散、生活的博物館概念,在學界興起後現代博物館的思潮中,宜蘭堪稱台灣典範。


當宜蘭各地百花齊放,居民保存傳統投身家鄉守護,遊客穿梭鄉鎮之間看見宜蘭之美,如今總體性的蘭博館落成,未來如何與地方互動,成為一股助力,而非在一個個濃縮模型中,變成一趟蘭博館,看盡全宜蘭的「全博視野」,甚至成為「虛擬實境」的經驗替代,也許成為蘭博館必須面對的問題。


再者,蘭博館一旦引入ROT的企業經營,造成資本化的文化工業進入,在搜購、訂價、暢銷的策略下,販賣各地區特色產品,讓遊客無需進入地區,甚至強銷主打單一商品,都可能壓抑地方文化多元創意的展現。


蘭博館的經營,不單是放什麼物件?引入什麼活動?會不會變成蚊子館的問題,更重要是當地方開創多元文化魅力,這個後起的大型文化中心,要如何與分工,不會再發生蘭博館興建,縣史館就消失的吞噬問題,甚至在地方文化已經站穩腳步之時,蘭博館不會變成一個強力大磁石,拜地利、資本之便,吸掉宜蘭所有社區與博物館的光芒。


蘭博館問題很多,有待一一克服,但是仍是恭喜蘭博館的出現,幸好在這片土地上,不是出現一座工業區。看著蘭博館的美麗地景,總是想著,如果更壯闊的彰化大城濕地,不是出現石化工業的駭人結構,而是一座歌頌濕地之美的濕地博物館,那會是多美好的地景。


宜蘭拼觀光,彰化搞工業,什麼樣的原因,讓命運大不相同?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

在〈自地平線浮現的蘭陽博物館–問題總在落成後〉中有 6 則留言

  1. 我也是宜蘭子弟,對於宜蘭能出現巷這樣的建築(以及冬山河,傳藝中心,金車酒廠等)一直感到驕傲。

    樓上講到「許多企業的總部設在台北,地方稅也都由台北所課走」,我有無限感慨。當台北市的勇腳馬在抗繳健保費時,他所提的理由是台北市在為許多不是設籍而在台北工作的人繳健保費,他為什麼沒有想到台北市的稅收有很多(或者說是大部分)並不是台北人的貢獻,而是總部設在台北的企業的貢獻。這些企業員工在各縣市打拼,稅卻給台北課走,是否也該抗稅?勇腳馬總統?

  2. 宜蘭拼觀光,彰化搞工業,什麼樣的原因,讓命運大不相同?

    當地方開始設法自籌財政的同時,就宣告了這個城市的未來
    許多企業的總部設在台北,地方稅也都由台北所課走
    但汙染不見得都會留在台北…
    而鄉下地方以規模不大的中小企業為主,地方稅有限
    特別是以農為主的區域,每年稅收更是少的可憐
    如果不搞工業、科技,請問還有什麼未來可以增加地方稅的來源?
    我只能說,我真的很佩服宜蘭有這樣的勇氣推觀光

    我很佩服宜蘭人,總是很有自信的展現自己家鄉的美
    自己是宜蘭人的強烈認同感,以身為宜蘭子弟為驕傲
    就連 某知名飲料集團,也以認同宜蘭這塊土地

    宜蘭的文化館向來營運的情況都不錯
    傳藝也是知名ROT成功的案例
    我想,蘭博的未來是可以期待的

  3. 乍看夕陽下的照片, 宛若美洲般原始的巨築, 竟有如此令人驚豔的建築及文化內涵, 有機會一定要親身去造訪這咫尺之隔的蘭陽博物館…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