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紀錄片,好好做農

剛開始我常常揣摩攝影的鏡位、拍攝的觀點,我常常思索「這群小布爾喬亞,能改變台灣的農業?還是造就小農明星?小農農業?」抬起頭,一根稗草就在不遠處偷笑跟我招手:你這個頭重腳輕的傢伙…

編按:本文作者曾任中時記者,在報社某日無預警裁員後,與同事組織自救會,爭取恢復工作權,此外,也拍攝記錄片,觀察社會動態(相關訊息請點選這裡)。作者目前落腳宜蘭,種植健康稻米,自產自銷,向自然學習,也讓台灣多一塊乾淨的土地。

以下為作者對生命歷程轉變及栽培過程的介紹,與讀者分享。

———————————————————————————-

好好做農的緣起

「哇!半農半X,真是時髦!」「想不到一介書生,可以腳踏實地下田勞動。」聽到我種稻,朋友的口吻既質疑又羨慕,不過這是都市上班族的反應,換作「道上兄弟」,他們就會竊笑三聲,低聲問:「你是不是想搞個白米XX客?」

搬到宜蘭冬山之後,周遭多了許多中年務農的朋友,感謝他們的慫恿,拜「三通電話」(註一)說法之賜,領我踏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生活,這讓我想起當初接觸紀錄片的過程。

「當我年輕的時候」(也就是很久很久以前),對紀錄片懵懂未知的我,為了參加一個紀錄片培訓課程,必須提出企劃接受面試,記得當時我提的企劃是要拍攝台灣的農業課題,其實我對農業比紀錄片更無知,但不知道為甚麼評選委員竟讓我過關了,當然,結訓時我繳交的作品,跟農業一點關係都沒有。

接觸紀錄片之後,我見識了小川紳介這位日本導演的作品,以及他的團隊做紀錄片的方式,長期蹲點在農村,和農民一起生活並進行拍攝。這讓我非常感動與心儀,對當時的我而言,紀錄片當如是,有為者亦若是,只有實際從事農作,才能抓得住農作的細節,也才真能拍好所謂農業議題的紀錄片,期許有一天我也能體會小川紳介那種「至高無上的幸福」。

剛開始下田,我常常帶著攝影機,踩著田土,看著秧苗,心裡想的卻是紀錄片,想著怎麼去拍好這群中年務農的朋友,想著用怎樣的觀點去記錄這群人。我其實知道托爾斯泰《三個問題》的答案,但總是心有旁鶩,直到我申請經費的拍攝企劃雙雙落榜,我才心不甘情不願放下攝影機。真感謝這些評選委員,讓我能腳踏實地專心農事。

實際操作農事,其實難度不高,尤其是稻作,每個環節都有代耕代勞,在台灣真的可以不必踩到田土就有收成,但是想要一窺究竟,就有點「知難行易」。以稻作來說,除了慣行農法,還有不少農法各有特色,對我而言,我什麼都不懂,所以各家爭鳴,各家也都是我的老師,但是「實踐是檢驗真理最好的方法」,只有從做中學才能體會個中差異的「背景因素」,找到適合自己、適合環境的農法。

巡田看水、割草撿螺、補秧挖溝、曬穀搬運,對我這個小小農來說,其實一點都不辛苦,倒是從汗水淋漓的勞動中,體驗到精神上的暢快與澄靜,如果不必費心收成後的儲存與銷售,不必擔心營生,這真是一件快樂的工作,難怪過去被貶抑的朝官,或者造反不成的讀書人,都不免寫下「晴耕雨讀」的文章,一來讓皇帝安心,二來也彰顯自命清高。

穿梭在稻作間,剛開始我常常揣摩攝影的鏡位、拍攝的觀點,我常常思索「這群小布爾喬亞,能改變台灣的農業?還是造就小農明星?小農經濟?小農農業?」抬起頭,一根稗草就在不遠處偷笑跟我招手:「你這個頭重腳輕的傢伙,習氣未改!」原來我忘了老老實實、念念分明做好當下的事。

往者已矣,來者可追,放下紀錄片,好好做農吧!

這粒米的誕生過程

「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這句教導我們珍惜眼前這碗飯的老生常談,現在成了我的實際體會,經過兩年腳踏實地耕作,我深深領悟不只是粒粒皆辛苦,更是粒粒皆感謝。讓我簡單告訴您這粒米的誕生過程:

給他空間,盼他健康長大

台中秈稻10號是耐病蟲害的優良品種,但是要讓他健康長大,就必須給他空間。因此插秧時,增大株距,減少苗株,才能通風好,減少病蟲害,但是相對地產量也會減少,根據以往的經驗,如果風調雨順,收成約是一般慣行農法的七成。

不用藥物滅殺,人工撿除福壽螺

秧苗幼時,我必須不斷和福壽螺比賽,看是牠吃得快,還是我撿得快,多產的福壽螺其實連農藥都除不盡,我只能認份地彎下腰,一顆一顆撿除福壽螺,然後靠著補秧以及祈禱,期盼老天賞飯吃。

不用除草劑,人工除草

躲過了福壽螺,秧苗漸漸長大,田埂上的雜草,還有田裡長得像稻子的稗草,以及其他草莽,也跟著依偎傍生,爭奪著大自然的養分,這些不請自來的不速之客,必須在他們開花結子前勤快地割除,否則來年就不知是種稻還是種草了。

不用農藥,和諧共處

稻子即將結穗到穀粒飽實之前,是病蟲害最常光顧的時候,挑選耐病蟲害的品種不代表沒有病蟲害,人要吃飯,蟲也要生存,得病的稻子算是自然淘汰,健康的穀粒蟲吃了、鳥吃了,剩下的就是老天賞飯吃。

不施肥料,讓他自然成長

宜蘭地區稻米只耕種一作,從七月底到隔年三月都是休耕,土地有了休養生息的機會,來年耕作翻土時,除了放進碾米留下的粗糠、米糠,我不添加任何外來肥料(包括化肥或有機肥),只有陽光、空氣、水,還有平心靜氣地等待。

有人說這叫「自然農法」,有人說這是「友善耕作」,不論這叫什麼農法,我相信對土地好,對人才會好。感謝您的支持,讓這樣的耕作方式能夠持續下去;感謝您的支持,讓更多的小農可以堅持下去;感謝您的支持,讓生養我們的土地,一分一分救回來。

990821wunpuni-450.jpg
自然的稻田將改善台灣環境(攝影/陳硯)

(註一)「三通電話」說法:種稻號稱只要打三通電話,一通整地,二通插秧,三通收割,人在家中坐,稻米滾滾來。信不信由你!

(原文轉載自台灣立報)食米訂購單下載:

http://cid-25dac20fba38bcf9.office.live.com/embedicon.aspx/%e5%85%ac%e9%96%8b/%e9%a3%9f%e7%b1%b3%e8%a8%82%e8%b3%bc%e5%96%ae.doc

在〈放下紀錄片,好好做農〉中有 1 則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