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戀阿罩霧圳

日據時代水圳溝是天然土地為渠道,渠道兩旁以石頭疊建為堤,河水裡有魚蝦,牠們把石頭與石頭間的洞口或土地凹洞當成棲息地,生態非常豐富。可惜二十多年前,阿罩霧圳渠道全面改成人工水泥溝,水中生物消失生態改變…

作者:亞洲大學 幼教一B 吳俊勳 會資四B 黃俊誌

指導老師 孫崇傑

阿罩霧故鄉的原由

霧峰鄉舊稱阿罩霧,民國九年而易今名「霧峰」。霧峰地區早期原為洪雅Hoanya平埔族Ataabu社及泰雅族賽考列克亞族群之社域。

阿罩霧初名「貓羅新莊」,可見此地雍正年間以前,仍為洪荒未闢之十著族領域,至乾隆年代,因有漢人在此初闢建莊。以設治經過而言,霧峰鄉初屬諸羅縣,雍正初年,始分出彰化縣,霧峰鄉屬於貓羅堡轄區。光緒十三年(一八八七)台灣建省,以台中地區為台灣府附郭首縣為台灣縣,霧峰鄉改隸台灣縣貓羅堡。

民國卅四年十月,台灣光復,十二月改屬台中縣大屯區霧峰鄉。民國卅九年底,撤廢區署,本鄉改稱為台中縣霧峰鄉迄今。另一個說法是因為本地聚落建在倒飛鳳山山麓,晨間經常濃霧籠罩,故有「阿罩霧」美稱。

不可不知的阿罩霧圳

980112-tunnel-360.jpg
烏溪畔阿罩霧圳源頭管理工作站所矗立的碑記。

談起阿罩霧圳沿革,始於清道光十八年(一八三八),林定邦入霧峰地區拓墾,開鑿阿罩霧圳,於六股坑口引乾溪之水,灌溉田園一百餘甲,其後霧峰林家拓地日廣,兼併丁合、柳樹湳、吳厝、南勢等地。後及清末,已將阿罩霧圳、吳厝埤圳、王厝圳連結成一灌溉系統。

同治元年(一八六二),阿罩霧圳因遭風雨災害及人為破壞,圳道毀損,後由霧峰林文明、林朝棟、林文欽出資再予修復。日治明治二十九年(一九零三),改為公共埤圳阿罩霧圳,由日本政府監督經營。

明治三十二年,又將丁合圳、南勢圳併入,比及昭和八年(一九三三)烏溪堤防興建完成,遂合併萬斗六圳、王厝圳、丁合圳、吳厝埤圳、霧峰圳,改稱阿罩霧第一圳,其水源取自烏溪北岸象鼻坑烏溪水,灌溉舊正、萬豐、六股、霧峰地區,面積一五一八甲,阡陌縱橫,年稻兩收且有間作雜糧,物阜民豐,皆圳水之利也,而飲水思源,霧峰林家開發之功、先民經營之勤,皆不可遺忘。

與阿罩霧圳相親

image004
阿罩霧圳自烏溪旁的引水口

image006
巨大尺度的水車

自從選了阿罩霧圳作為期末報告,那刻起我們就懷著迫不及待的心情想趕緊展開田野調查工作。這天終於來臨,由於交通工具缺乏的關係,我們的指導老師孫崇傑(小毛)老師開車帶我們去阿罩霧圳上游的引水口處,到達該地,我們發現這裡很偏僻荒涼,似乎帶有點神祕感。

老師幫我們介紹這是阿罩霧圳上游的引水口後,也簡單地就自己所知把阿罩霧圳大概告訴給我們知道,我們大概在此地停留了半小時,接下來小毛老師帶我們去看一個具有歷史性的超大水車,這水車的功能對當地農民有相當大的重要性,因為這附近的田地高過於灌溉水道,所以,農民要引水灌溉時,都必須透過這個水車把水給提上來供農民所需。

說真的,我們一看到這水車當場傻眼,這水車實在太大了,我們好奇它到底有多大,就實際以一個人手臂張開的長度,一共動用了五個人,估計它的直徑約有七、五公尺,哇!大得嚇人,我們還是第一次看到的耶!

然後,小毛老師帶我們到阿罩霧圳最於日昭和九年興建的水閘門,剛好老師一個結識的朋友就住在阿罩霧圳旁,我們到老師的朋友家,這是我們第一位的田野訪談對象,於是就談起了阿罩霧圳,故事就由此開始。

豐沛水源,物產豐饒

我們很高興能與老師的朋友一起來聊聊阿罩霧圳這個主題,老師這位朋友叫做劉火炎阿伯,他六十四歲,父親原來住在台中市水湳,因當地水資源缺乏,迫使當地一些居民往外遷移,阿伯的爸爸是其中之一。

他記得兩歲時跟阿爸從水湳搬到霧峰阿罩霧圳旁定居,算算居住在這裡已有六十幾年了。由此可知,水資源對我們是不可或缺的。阿罩霧圳水資源會那麼豐沛、流量穩定,是因為它是引烏溪上游的水,烏溪發源於中央山脈合歡山西麓,終年水量豐沛,流量穩定。既然水量足夠,且從上游帶下來含有大量的礦物質,使得霧峰當地土地非常肥沃,使得農作物成長能更健全。

阿伯說:「這邊農作物生長期分為四期,第一期為稻作,第二期為瓜仔,第三期為稻作,第四期為菸草,可說豐收連連」。當地最有名的就是益全香米了,除了香米,菇類也是霧峰的代表,尤以金針菇最為出名,幾乎是全台總產量規模最大的所在地,所以,阿罩霧圳提供農民有穩定的水量,豐富且含有高礦物質的水資源,可說功不可沒。

image011
第一次的田野經驗,就遇到和藹好客的健談的阿伯。

image013
童阿伯仔細的拿出航照地圖,說明阿罩霧圳的相關地理環境與流域。

童年記趣,好好玩

我們也有問到阿伯,他在阿罩霧圳旁長大,有沒有特別讓他印象最深刻,或是有趣的事情,阿伯這時就露出靦腆的笑容說:「有阿」!阿伯把手指向阿罩霧圳並笑笑地說:「小時後都會結伴到河裡去捉蝦、網漁,甚至去玩水」。

小毛老師也另外幫我們找了一位對霧峰當地非常資深了解的童秋鑫阿伯,在訪問的過程中,阿伯也提到自己的童年往事,他說:「因為住家位於霧峰莊(今霧峰市區),所以,小時候的生活空間都介於乾溪以北,草湖溪以南,也就是霧峰市區內」。

阿伯高興的說:「小時候常跑到離家不遠霧峰國小旁的水門玩水,水門和溝面有一段幅度,很像我們說的滑水道,就從上面往下滑下來,很刺激,也很好玩」。阿伯笑得合不攏嘴並又說:「到河裡去摸蛤蠣兼洗褲」。

在旁的我們聽得如醉如癡,不禁讚嘆他們都有一段美好且深刻的童年回憶,他們與阿罩霧圳的感情一定很深厚濃密,彼此之間密不可分。

今非昔比的阿罩霧圳

image017
昭和九年(1934)設立的阿罩霧圳第一水門,已經將近七十五年的歷史。

因為我們是外地來的學生,不知道以前阿罩霧圳的面貌,對它的了解也不是那麼清楚,只能透過當地居民告訴我們,才能以今天的現況做個相比。

當我們去訪問劉火炎阿伯,他就有提到這個,他很感慨地跟我們說:「早期日據時代水圳溝是天然土地為渠道的,而渠道兩旁是以石頭疊建為堤的,河水裡有很多魚蝦,牠們把石頭與石頭間的洞口或土地凹洞當成棲息地,生態非常的豐富。可惜,距今二十多年前,阿罩霧圳渠道全面改成人工水泥溝後,水中生物從此消失,生態完全改變」。

我們同時回頭看看阿罩霧圳的面貌,很難想像它原始的風貌到底是如何,現今的阿罩霧圳大大被人重新改造過,難怪阿伯會那麼萬分不捨,我們也替阿罩霧圳感到憐憫與不捨。

再說到我們訪問到的童秋鑫阿伯,他也說:「民國五十五年後,霧峰大規模的開發,樓房林立,農耕地逐漸變少了。民國六十五年後,霧峰外環道路闢建,帶動周圍商機,可耕地幾乎沒有了,此一情形也導致阿罩霧圳灌溉也銷聲匿跡了,原本為阿罩霧圳灌溉溝渠已變成今天單純的排水溝了」。

阿伯住家前面那條排水溝就是以前阿罩霧圳灌溉的渠道,我們特地過去看一下,可惜,只聽見附近居民所排放出來的廢水聲,以及聞到從溝渠中散發出陣陣的惡臭。昔今的改變相當大,只留下歷史走過的痕跡了。

後記:在2009年3月,同學已經將「愛戀阿罩霧圳」的影音版剪輯完成,請點選這裡觀看

(更多的霧峰學專題文章,請點選這裡

在〈愛戀阿罩霧圳〉中有 5 則留言

  1. 小地方也可以上影音檔喔,所以上傳到peopo之後,可以再轉載到小地方,我也期待中…

  2. 阿罩霧圳還有一部由霧峰學學生拍攝剪接的報導紀錄
    希望義翔同學能把片子上傳至PeoPo公民新聞
    期待…….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