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論壇】災民安置與生活重建之路0925

本此論壇將以「安置與生活重建之路」為題,除邀集重要政府決策者之外,也邀集災後第一時間內幾個重要投入災區工作的團體,分享他們對災民救急、安置等生活、生計、和生命的重建的寶貴經驗、報告進行中重要工作方案…

臺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八八水災論壇之一 主題:談災民安置與生活重建之路

時間: 2009.9.25(五) 12:30-15:30

地點: 台大校總區社會工作系館401會議室

災變已經過去一個多月了,除了政府相當積極投入工作之外,許多民間團體也是這次救災重要災變工作夥伴,累積了寶貴實務經驗和災區重建服務的想法臺大社政研究中心希望藉由災後重建圓桌論壇的邀集和舉辦,提供災變服務中政策與實務對話的平臺,讓大家從經驗出發集思廣益,彼此了解彼此在災區工作的重點,也期許這次活動給新政府災後重建行動注入一些新的想法。

本此論壇將以「安置與生活重建之路」為題,除邀集重要政府決策者之外,也邀集災後第一時間內幾個重要投入災區工作的團體,分享他們對災民救急、安置等生活、生計、和生命的重建的寶貴經驗、報告進行中重要工作方案、以及未來對災變重建工作重點計畫,讓與會者更了解一些深入災區工作單位的服務理念和服務現況、了解災後重建參與的可能途徑,並且對政府部門的災後重建提出建言。

我們誠摯邀請對此次災變有興趣的災變實務工作者、學生、老師、政府工作部門的工作者和決策者、甚至關心災民權益的倡導者,一起來共襄盛舉。災變重建之路需要大家不同的智慧的累積和不同角色的貢獻,您的參與就是對災變工作者的支持和災區的關心,請踴躍報名參加。

與談人:
行政院政務委員 薛承泰 (暫定)
台灣世界展望會會長 杜明翰 (暫定)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秘書長 陳士魁
慈濟基金會 副總執行長 林碧玉
海棠基金會 執行長 陸宛蘋

報名方式:
ntusprc@ntu.edu.tw; Tel: 33661253 (臺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來信註明姓名和聯絡方式; 或參閱報名網站:http://homepage.ntu.edu.tw/~ntusprc/

部落遷不遷 921起巡迴討論

行政院長吳敦義昨天主持災後重建會議指出,原住民委員會初步勘查五十五個部落,有三十一個不安全,明天起將巡迴各部落,和住民商討是否遷村,相關說明工作三周內完成。經勘查不安全的部落要遷移,尊重族人意願外,也會秉持「離災不離村,離村不離鄉,離鄉也會儘量選在鄰近鄉鎮」的原則。

行政院長吳敦義昨天主持災後重建會議指出,原住民委員會初步勘查五十五個部落,有三十一個不安全,明天起政府將巡迴各部落,和住民商討是否遷村,相關說明工作三周內完成。

吳敦義也宣布放寬農、漁業災後救助辦法,原本因為登記不周全,無法領取補償的農、漁民,政府將視情況,利用各界捐助的善款,發給原標準百分之五十到八十的補償金。

吳敦義上午主持重建委員會,針對住民遷村問題,吳敦義和孫大川表示,經勘查不安全的部落要遷移,尊重族人意願外,也會秉持「離災不離村,離村不離鄉,離鄉也會儘量選在鄰近鄉鎮」的原則。

吳敦義表示,明天起原民會將邀相關縣市政府、鄉鎮長、鄉民代表會主席等進一步開會協調,獲致共識後,再到部落溝通。

吳敦義昨晚到高雄縣陸軍官校,參加八八水災關懷巡迴活動。他說,在安全第一的前提下,如果部落住起來提心吊膽,就要聽專家的話遷離,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地方居住。

至於農、漁業補償,農委會主委陳武雄表示,有些受損的農、漁民不符「天然災害救助辦法」規定。會議決定,利用民眾捐助的善款,依規定金額打折發放。

小林村蓋永久屋 村民擇定2地點

小林村自救會開會投票選擇永久屋興建地點,其中74戶選擇在小林村1到8鄰的「五里埔」,另120戶選定杉林國中附近台糖公司土地。小林村9到19鄰計有247戶,家屬19日為罹難的親朋好友家祭時開會投票選擇永久屋興建地點。部分家屬因未達法定成年年齡而無法決定,將等找到法定監督人後再選定。

編按:

9月13日,小林村民與鴻海企業郭台銘先生座談後,決定9月19日將在公投決定永久屋的遷住位置,村民做出「兩處遷村」的選項,詳細情形請閱讀下文。

──────────────────────────────────────────────────
遭土石淹沒的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9到19鄰家屬今天表示,開會選定2處永久屋興建地點,其中小林村「五里埔」的安全性尚未中央評估。臨時安置的組合屋則將如期完成。

小林村自救會開會投票選擇永久屋興建地點,其中74戶選擇在小林村1到8鄰的「五里埔」,另120戶選定杉林國中附近台糖公司土地。

小林村自救會指出,小林村9到19鄰計有247戶,家屬19日為罹難的親朋好友家祭時開會投票選擇永久屋興建地點。不過,部分家屬因未達法定成年年齡而無法決定,將等找到法定監督人後再選定。

營建署、高雄縣政府8月中曾勘查「五里埔」是危險區段,家屬的投票決議還有待中央進一步勘定。

小林村家屬目前暫時安置在甲仙鄉「龍鳳寺」,預定10月20日搬遷到杉林國中邊的組合屋。70多戶組合屋由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監造中,將如期完成。980921

部落戰爭,太麻里以南(上)

除了嘉蘭需要安置與遷村,台東還有被遺忘的部落。富山部落位於南迴鐵路正下方,若非居民在台九線公路右手邊的路燈懸掛「被政府遺忘的角落『富山部落』」,幾乎找不到部落在哪裡。這是一個連當地原住民都會錯過的地方…

編按:

本文為作者進行之莫拉克災後系列報導,記錄台東太麻里以南各部落狀況與面臨課題。本系列報導進行中,請大家繼續關注。更多災後系列報導,請移駕至「我們甚至失去了黃昏」部落格閱讀。

980920-taimamu_8749-400.jpg

災後40天,南迴鐵路部分路段通行,火車已經能夠行駛至日出之鄉太麻里,災後重建工程也在這裡起步了。但台東地區因有複雜的政治鬥爭與文化隔閡,重建艱辛並不遜於高雄。

基本津貼全無

太麻里嘉蘭村是這次88風災台東地區受創最嚴重的地方,部分受驚戶還留在嘉蘭村,全倒戶則被安置在介達國小。她們住在世界展望會提供的帳篷中,引頸企盼安定的一天到來。但至今為止,她們並未獲得任何政府補助;中繼屋雖已開始興建,但確定入住的只有全倒戶;房子沒倒,卻也不可能再住人的村民,則不知何去何從。

目前安置在介達國小的村民約有110位,大多數人無法依親,因未選擇租屋方案,連基本津貼都沒有。居民不解地問,政府對一無所有的居民不是應該有基本照顧?但她們的疑問並未獲得解答。

9 月17號,台東縣政府首度與災民座談。會議開到晚上10點多,但對嘉蘭村族人而言並沒有實際進度。嘉蘭村民王清松表示,重建需要整體規劃,除受災戶需要的安置與緊急生活協助,嘉蘭村需要面臨的還包括遷村及隨之而來的生活重建問題;但遷村及生活重建卻因文化與長期原/漢權力的不對等,難以得出適切原住民的方案。

缺乏對話的選擇

災後,台東縣政府提出3種安置方案:租屋、中繼屋(永久屋)以及低利貸款。但多數受災戶並不願選擇租屋與低利貸款。台北大學社工系在災後前往台東服務,社工系學生蔡中岳表示,因部落居民連基本購屋資金都沒有,所以沒人考慮;選擇租屋,部落等於瓦解,中繼屋成為唯一方案。

image

台東其實原本沒有中繼屋方案。金峰鄉衛生所主任高正治透露,因選舉將至,台東縣府希望直接讓慈濟在台東建設永久屋,後因企業家嚴長壽等人介入,向總統府高層直接提出建議,中繼屋方案才臨時殺出。

中繼屋地點在太麻里鄉正興村一塊公有地上,雖和嘉蘭都是排灣族,但仍有清楚的傳統領域概念。正興村族人願意暫借土地嘉蘭村民使用,但期限只有2年。王清松指出,屆時若找不到永久屋建設地,在政府許可下,嘉蘭村民可以繼續居住在正興村;但嘉蘭村民不願事情這樣發展,

「部落有部落的默契與規定,若違反,會發生什麼衝突,不是漢人政府可以想像的。」

盡快找到適居地對部落來說才是重點,但永久屋土地評估卻未與住民有足夠對話空間。王清松透露,縣府要她們遷居的地,是日據時代第一次強制遷村所在,「我們後來為什麼遷走?因為那段期間我們所有孩子一個一個莫名其妙死掉!」若是漢人,會願意再遷回去嗎?

陡峭家園遭遺忘 

除了嘉蘭需要安置與遷村,台東地區還有被遺忘的部落。富山部落位於南迴鐵路正下方,若非居民在台九線公路右手邊的路燈懸掛「被政府遺忘的角落『富山部落』」,幾乎找不到富山部落在哪裡。

image

富山部落不但是一個連當地原住民都會錯過的地方,就連原住民委員會原住民資源資訊網都沒有登陸它任何資料。風災當晚,土石流淹沒村莊上半部,海水與溪流仍舊繼續沖刷公路路基,而公路距部落僅走路1分鐘的距離。

image

富山部落無奈而哀淒地在部落掛滿了「富山部落將成為第2個小林村」、「請政府為我們準備屍袋」的布條,因為居民申請補助,縣政府的回答卻是:「淹水沒有超過50公分,無法補助。」

讓人難以想像的是,居住在富山的原住民,竟是原本整個大武地區數一數二的大部落。部落微弱的呼喊,在火車行駛過南迴鐵路時發出的轟隆聲中消失─一個南迴鐵路下的部落,而外界只關心「鐵路何時全線通行」。

文獻記載,富山部落原名「蔡腊密」,原部落有535人。這裡曾經居住高砂義勇軍的後裔,但如今富山部落只剩下約33戶居民。住在富山部落的幾乎全是老年人和小朋友,這個部落至今以來都沒有自來水,比典型偏鄉部落還弱勢。

原富山部落並不在公路旁,部落頭目林賢三開玩笑說:「小時候要幫爸爸買米酒,光走下山就得一小時,路很暗,跌跌撞撞回到家,酒剩半瓶,大家才決定往公路旁遷移。」黑色幽默的背後,反映的是原住民在原生活方式被破壞後,與都市文明生活物質的依賴關係。

用盡氣力的呼喊

部落在無法發展的情況下漸漸外移,而部落中少數壯年人則在貧困的日子逼迫下鋌而走險。今年3月,富山部落族人為維持家計盜伐七里香,全村8名壯漢陸續被捕,3人服刑中、4人即將報到執行,另1人則獲判緩刑。

居民說:「原本以為在原住民保留地採伐不會違法,直至載運途中遭警攔截才明白。」一切已來不及,即便是「原住民保留地」,山也不再屬於原住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而這些被逮捕的居民中,第一個被釋放的,是成立富山部落自救會的會長布古子。

布古子長得壯碩,有一雙濃眉大眼,18號晚間託高正治為他找來外援,包括原鄉部落重建文化基金會、台東環保聯盟、台東大學、人民火大聯盟等團體;當晚,他操著流利的排灣語及不流利的國語述說富山部落的狀況,高正治這樣形容─「布古子賭下的是尊嚴。」

當晚是一場正式而傳統的原住民聚會。簡陋的木板桌上,血腸、豬肉、花生、芋頭,不經任何調味擺著。高正治說明,雖嘉蘭、大武地區都是排灣族人,但部落與部落間除非不得已「否則不會求人」。桌上那頭豬,是部落用盡氣力的最後一聲呼喊。

image

布古子說,幾乎沒有人知道富山部落,經過部落的人總以為這裡只有一條溪流;風災當晚,部落上方的橋被土石堵塞,後來終於應聲而斷,土石一路沖刷,部落幾乎半毀。
前往現勘地台東環保聯盟副會長楊宗翰補充,富山部落位於相當狹小的山谷中,其實不適人居;部落第一戶牆上張掛著救災通報的流程圖,這裡是土石流警戒區,但遷村談了數年,至今毫無進度。

莫拉克風災嚇壞了富山部落,她們希望遷往舊大武國小旁;但這裡卻是大武地區遷村戶兵家必爭之地,台東縣政府認為,富山部落或可考慮遷往舊南興國小。然而南興國小也曾發生災害,族人不禁無語地問:「請問哪裡才安全?」(待續)

0922補記:「部落戰爭,太麻里以南(下)」已完成,請點選這裡閱讀。

大安溪族人的921重建經驗分享

88水災的那個夜晚,面對南部災情,我的心情很沉重,我急切的想要跳到現場幫忙救災,所有南部朋友也失聯。在家裡我不知所措的盯著電視新聞,電視不斷傳來的災情畫面時時觸動著十年前921的那個不堪回首的夜晚…

編按:

作者曾經是大安溪三叉坑部落的921受災族人,在很多朋友與至善基金會的協力陪伴下,投入重建工作至今,除推動「部落廚房」等工作,並與族人共同成立了「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現任理事長。

至善基金會在這些年累積了許多協力陪伴部落重建的經驗,莫拉克災後,基金會也打算在災區投入五年時間,扶持更多部落走向自主重建之路。

以下是作者前往南部災區探訪,分享重建經驗的心得,與所有關注921及莫拉克災後重建的朋友分享。

980919-33made2wun-300.jpg

第一趟災區之旅:在莫拉克災區想起921的感受

88水災的那個夜晚,面對南部災情,我的心情很沉重,我急切的想要跳到現場幫忙救災,所有南部朋友也失聯。在家裡我不知所措的盯著電視新聞,電視不斷傳來的災情畫面時時觸動著十年前921的那個不堪回首的夜晚,整個晚上我的腦筋交雜著88與921許多災難影像。

曾經在921經歷了慘痛經驗,所以自己更能體會災民當時恐懼、無助又無奈的心情。現在88距今已三週了,走過三趟南部災區之後我當時急切救災的心情也已漸趨冷靜。

甲仙小林災民對政府的控訴

在我第一次進入甲仙災區時,滿目瘡痍的現場,讓人不敢置信這是我前一個月才來過的甲仙,當時買的兩盒芋頭冰在我的冰箱還沒吃完,現在甲仙竟成這副景象。

這趟甲仙災區之行又再一次見識了大自然無情的一面。車行過多處的土石流區,我們終於到達了甲仙鎮公所,軍警、記者、災民還有我們一起促擁的擠到記者會現場。

這一場記者會是小林村自救會所招開,會中並未見中央部會級官員參與,只見幾位地方級官員及民意代表,災民會中聲嘶力竭的控訴政府救災不力,這讓我想到我們三叉坑當時震後兩個月,為了催促政府協助蓋組合屋,族人們一起聲嘶力竭在所辦的那一場公聽會上。

旗山很像當年的東勢

走過甲仙之後我們繼續往災民收容中心旗山鎮,因為道路損害嚴重,運送物資車輛很多,沿路交管加上土石泥凝,雖然甲仙到旗山並不算遠,但是車子還是開了一個小時多的時間,這好像地震當時所有車輛都擠到我們豐原到東勢的那一條豐勢路上一樣,那才是真的一步一腳印。

因為88水災探視,我是第一次來到旗山鎮這個地方,但是原本陌生的地方,市區景像卻似乎回到地震時東勢鎮當時的景象,災民、軍警、志工還有一堆車輛全擠在 一個小小的鎮上。我們連絡上南方部落重建聯盟的阿部嗚,剛好在順玄宮收容中心正在舉行一場關於搭建組合屋的說明會。

會中有原民會處長參與,部分災民在會中表達意見,但是多數災民似乎並不了解說明會內容,但是眼神還是對這次說明會有些期待。晚上我們跟著阿部嗚到南方重建聯盟鳳山辦公室,我們聊了一下災區現況,感覺忙著救災的這些朋友似乎仍處在一種驚慌忙亂的階段,而自己所能做的似乎也只有陪伴以及搬搬物資而已,這趟我只來一天,但也熬到深夜。

第二趟災區之旅:分享經驗

和三叉坑921紀錄片工作者亮丰一起分享災民經驗

一個禮拜之後,我繼續災區之行,因為來過一次災區了,也算是建立起了個人的旗山前進中心,加上這次有盈豪帶領,行程較能確定,因為來到工作站實習生梁誠也是南部魯凱族人,剛好家住屏東,而實習也即將結束,這一趟我也順便送他回家,希望他可以在所剩的這幾天在災區幫忙整理家園。

在這裡我順便拜訪梁誠父親所屬的原住民文教協會,這個協會多數是由一群退休或現任的各部落老師組成,當時這個協會正忙著救災,瑪家鄉各部落其實就是由這個協會擔負主要救災工作如募款與物資運送,因為協會會員幾乎來自屏東各部落,將來這個協會可作為屏東災區的災情資訊中心。

晚上和三叉坑921紀錄片工作者亮丰一起到旗山南方部落重建聯盟的新辦公室做災民經驗分享,這一次分享會雖然急切感又急速加溫,但是我回到自己經驗裡頭同理災民感受,加上盈豪亮丰提醒我放慢了腳步,這次分享會主要焦點還是放在安慰與鼓勵災民以及當地工作人員上。

勤和村對越域引水的抗爭

第二天透過原策會的拔尚,我找到了教會系統的南布宗會的杜麗珠傳道,她是勤和村人,和她進行了一些訪談,勤和村屬桃源鄉,總共80戶,民國80年前已成發生過土石流,所以當地部落極力反對越域引水這個工程。從86年開始,杜麗珠傳道就不斷的帶領族人一起向水利署抗爭10幾年,杜傳道表示如果政府當時願意傾聽部落的心聲,或許88災難不會發生。

杜傳道說這個部落以老人小孩居多,留在部落的中壯年人士多數打零工與部分務農,部落並無當地組織,這個部落狀況有點像三叉坑部落,這點引起我的關注,我記下杜傳道與曾村長電話,如果我們在勤和可以發展工作,勤和村的杜傳道與村長可以是一個聯絡中心。

第三趟災區之旅:將過去的經驗和此刻聯繫起來

透過傾聽來陪伴

南部災區走了兩趟,個人所了解的災情資訊已有了初步的樣貌,也開始思索怎麼回到一個曾經是災民的經驗裡找到一個最恰當的工作方式,所以在第三趟災區的走訪,我一直是傾聴再傾聽災民朋友的心聲,歷劫之後的災區朋友是需要更多的傾吐機會的,就像我地震之後就變的很愛說話,透過說話來重新整理恐懼徬徨的複雜心情,這是初期階段很重要的陪伴方式。

所以在自己的經驗裡,協助災民,由內而外,由近而遠,由淺而深是需要更多的階段過程的。災區部落第一線的工作是需要更多經驗的參考,至善一群厲害的工作團隊是有經驗的團隊,願意長期培力部落工作者,現在又願意投入南部救災重建等工作,我與有榮焉。

這一次救災行動至善表現其實是各界有目共睹的,但是我們向來有自己工作方式與步調,低調也是至善向來的特色,救災不分彼此,能夠實質幫助災區才是我們最終的目的。

在收容中心的觀察

在第三趟的災區探訪中,更深入到大林教會的收容中心,裡面災民有來自那瑪夏鄉的民族村部落與桃源鄉的勤和部落,各收容中心因為救災指揮系統失靈,未能發揮整合功能,許多災民是經由教會系統自行收容,所以中心經常是由好幾個不同部落組成,這造成許多安置工作難以進行,我看到收容中心形成負責機構與不同部落界線分明的各聚一方的畫面,進出還得遵照一些規定。

之後我又到另一個永興教會收容中心,這個收容中心的災民主要是由桃源鄉梅蘭部落組成,我看到這裡的災民算是較幸運的一群了,因為梅蘭部落這次水災無人傷亡,雖然回家的交通斷了,但是族人情感上不致有太多的傷痛,因為同一部落一起在同一個收容中心,可以相互的支持與打氣,可以每天一起討論回家的路。

但是安置政策的一再改變,他們現在也正要開始面對被迫遷移至營區收容中心的命運,對於未知的將來,從與梅蘭村長的談話中就可以感受到他們的不安,牧師今天就一直忙著和縣府官員交涉,表達部落不願意遷往營區的意願,希望他們可以如願的繼續留在這所生活較能適應的教會裡。

第二天早上因為馬劉要到燕巢的工兵營區對民族村居民做遷村說明會,這個遷村說明會在88水災重建條例通過之後,我認為也不具實質意義了,雖然我還是趕至現場,但是目的並不是要聽那些人扯西東,我主要還是想到這個營區進行我專業傾聽的工作,在民族村倩玲與民有德的引領下,我們在營區和許多族人聊了很多,

88與921我們相同的遭遇,恐懼、無助、無奈在很短的時間內連結了我們生死與共的共同經驗,我們成了患難與共的朋友。

(作者為「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 理事長 ,本文轉載自「八八水災資源網」)

980919-made2wun-400.jpg

至善基金會自921大地震後,隨即投入台中大安溪沿線部落的重建發展工作近10年的時間,成功輔導當地泰雅族的原住民成立一在地協會去關懷在地的族人;民國95年艾利颱風肆虐,新竹尖石鄉災情慘重,更加開啟了至善在尖石的各項服務計畫。

「災難在哪裡,重生的力量就在哪裡。」至善基金會執行長洪智杰表示,基金會以高高屏的原鄉重災區為主,複製在台中大安溪沿線部落以及新竹尖石重建發展的成功經驗,連結當地資源,用在地化的觀點切入,呼籲原鄉青年由熱血的青年志工投入部落工作,長期從事原鄉重建工作。

【至善基金會88水災原鄉永續重建計劃簡報檔下載

郵政劃撥:50054640  戶名:至善基金會

請註明:八八水災【原鄉重建】計畫用途

愛心專線:(02)2356-0118

八八水災 原鄉永續重建計劃 至善捐款授權書下載

此次風災也摧毀了至善原有的服務區域,新竹縣尖石鄉石磊部落無毒蔬菜的農地,也影響了台中大安溪部落的甜柿採收,為了協助這兩部落的農作銷售,凡單筆捐款「八八水災-原鄉重建計劃」3000元,我們即贈您5斤的無毒蔬菜;單筆捐款5000元以上者,則加贈,台中大安溪部落甜柿禮盒一盒。也歡迎大家小額捐款的支持。

台江治水田野─走溪流,拜溪墘

「集庄」一詞似乎比「重建」多了點人間味,少了一點工程味。集庄是村民共同體的凝聚集結,不是生硬的鋼筋水泥建屋工程。台江走溪流、拜溪墘的故事中,談的大多是村人與神明如何互助治水、守護家鄉的故事…

文學起源於田野溪流,詩經第一首「關關睢鳩,在河之洲」就是起源於溪河之畔。台江走溪流也曾留下「土伯香香,土伯香香,有人哭子,有人死尫。」歌謠俗諺。

踏尋著台江先民走溪流的歷史民俗文化故事,反思著八八水災社區重建、家園再造之路,台江文化促進會、社大台江分校、海尾朝皇宮、公親寮清水寺等團體共同合作的「台江治水田野工作坊」,十八日下午進行「曾文溪走溪流,拜溪墘」祭典與口述歷史活動,共有四、五十位鄉親與師生學員參加,

走訪公親寮、溪埔寮一百多年拜溪墘祭典及十二佃神榕治水神話故事,了解台江先民面對洪患時敬天敬地、保護家園環境的精神及做法,耆老與鄉親們敘述這一段走溪流、新集庄的歷史時,不由得感慨,

八八水災社區重建、家園再造應該參考在地經驗、尊重在地文化,政府官員考察土石流,不一定要到香港,應該到台江公親寮參加拜溪墘活動,了解台灣先民走溪流、再造家園的智慧,一起來守護台灣這個大家園。

980918-zouxiliou-360-1.jpg

公親寮拜溪墘祭典,台江文化促進會及社大台江分校也準備一百公斤的白米等祭品,與鄉親一起祭拜先民,祈求溪神守護台江家園,象徵台江現代NGO團體認同在地文化,這些白米將由公親里辦公處送給弱勢的鄉親們,鼓勵鄉親在歷經八八水災肆虐之後,儘速站起來。

台南市安南區古稱台江,一百八十六年前曾文溪改道,滾滾的泥流衝進台江內海,台江遂成海埔地,曾文溪在一八二三年之後,又有三次大改道,面對著曾文溪的洪水,先民慣稱為「走溪流」,先民為了守護家園,敬天敬地許願,祈求村落守護神庇佑,植樹、安劍獅、石象鎮水,度過一次又一次的溪流威脅,因此,每年農曆七月底都會在曾文溪舊河道之處,舉行「拜溪墘」祭典活動。

980918-zouxiliou-360-2

十八日「台江走溪流、拜溪墘」活動,四、五十位鄉親及師生一起參加公親寮、溪埔寮拜溪墘祭典,由公親寮耆老劉江水及公親里長王金樹進行口述歷史,劉江水表示,公親寮先民在一百多年前由清水祖師指示,在曾文溪舊河道之處植下三棵神榕、設劍獅及石象,同時舉行拜溪墘活動,祭拜溪神與先靈,一起來守護家園,自此之後,曾文溪就一直很北退去,讓公親寮村民可以安心過日。

980918-zouxiliou-360-3
參加的學員聽著耆老口述歷史,紛紛拿出相機錄影拍照,對於這一段段的台江治水神話故事,十分好奇。

事實上,台江先民如何面對水災,如何走溪流的歷史文化經驗,值得進一步調查,從耆老口述台江先民走溪流、新集庄的故事來分析,治水不只是單靠「人定勝天」的做法,也結合了傳統信仰敬天敬地的宗教民俗文化力量,特別是每個村庄都有其守護神,祭溪與治水的過程中,都結合了村廟的力量,凝聚著全村人民的集體意識,一同來守護家園。

其中,十二佃神榕神話故事,以十二佃守護神池王爺祭「犁頭符」最為經典,鄉民以「青瞑蛇」來稱呼曾文溪,「犁頭符」對上「青瞑蛇」,逐步將這尾青瞑蛇趕往北邊去,象徵著台江拓墾在洪患中的艱辛與勝利。

980918-zouxiliou-360-4

「離災不離村,離村不離鄉」,台江走溪流、家園再造也具有這樣的精神,一百多年前慘遭曾文溪「溪流」割走的村庄,活下來的先民們奉請著家鄉守護神,重新在原生產區、溪北溪南找到繼續安身立命、長治久安之地。

溪埔寮庄村民原本是蚵殼港庄的角頭,走溪流之後,奉請祖佛守護神重新在溪南現址集庄,除了溪埔寮之外,曾文溪沿岸還有其他聚落也是如此重新集庄,這些新集庄的聚落,有時也被稱為「新吉庄」。

「集庄」一詞似乎比「重建」多了點人間味,少了一點工程味。集庄是村民共同體的凝聚集結,不是生硬的鋼筋水泥建屋工程。台江走溪流、拜溪墘的故事中,談的大多是村人與神明如何互助治水、守護家鄉的故事,而不是房子如何蓋的工程思維。

一次的台江治水田野工作坊踏查,難以全盤了解先民走溪流、新集庄經驗智慧,有待更多有志之士,繼續採集,繼續反思。

延伸閱讀:台江治水田野─淵海佛祖的啟示

(本文作者為台南社大台江分校執行長)

屏東魯凱原鄉災情整理0918

此次八八風災造成屏東魯凱原鄉部落極大的損害。災害主要發生在霧台與茂林兩個鄉,其中霧台8個部落中有6個部落幾乎全毀,族人幾乎都已撤離,茂林三個部落是對外交通斷絕,但部落內部狀況還好。以下是各部落的狀況整理…

此次八八風災造成屏東魯凱原鄉部落極大的損害。災害主要發生在霧台與茂林兩個鄉,其中霧台8個部落中有6個部落幾乎全毀,族人幾乎都已撤離,茂林三個部落是對外交通斷絕,但部落內部狀況還好。

以下是各部落的狀況整理,作者會持續報導屏東魯凱部落最新情形,請大家持續關注。

一、霧台鄉的災情

(1)交通狀況:

省道台24線霧台段許多路段嚴重坍方,很多路段甚至連路基都坍掉,搶通極為困難,結至目前為止,通車路段只達吉露村上方,吉露往阿禮段仍未搶通。鄉內三座主要橋梁斷裂,分別是伊拉橋、神佳橋(神山、佳暮聯絡橋梁)、大武橋。

(2)部落災情部分:

1、阿禮村全村撤離,其中巴留斯(palius)區域較為嚴重,聯絡道路出現大型龜裂,好幾棟房屋也遭受塌陷

2、吉露村全村撤離,部落內許多房屋有向下滑動的危險。

3、伊拉(谷川)社區,聯絡橋梁斷裂,部落下方的隘寮北溪,因為旁邊支流土石流的關係,河床明顯提高許多,部落入口大型牌仿遭水沖毀,全社區已撤離。其中一戶位於溪流對岸的商家遭到土石流掩埋,一家五口至今仍下落不明。

4、佳暮村,新佳暮社區幾戶民宅遭土石掩埋,往神山的聯絡橋梁斷裂,對外聯絡道路也完全中斷。大武村小山巷大頭目柯阿良府等四戶遭土石掩埋,多數房屋陳半毀或遭大水淹至無法居住,全村撤離。

5、好茶村,全村地上建築物遭土石掩埋,部落內僅存位於較高處的長老教會,但也因地基被掏空,整棟建築嚴重歪曲塌陷。此次風災霧台鄉內八個部落,僅剩霧台部落及神山部落情況較為良好。

二、茂林鄉災情:

(1)交通狀況:

鄉內道路坍方嚴重,茂林、萬山、多納三個部落風災期間皆無法對外聯絡,只能靠直升機運送物資,或是族人走古道自行背負物資往返,才能維持生計。與屏東縣聯絡的大津橋與多納大橋已斷裂。茂林風景管理處大樓遭水沖毀;萬山部落下方墳墓全數遭水沖毀;多納溫泉區遭土石掩埋。

(2)部落災情部分:三個部落內部情況還算良好。

三、受災的魯凱族人安置情形:

目前政府安置霧台鄉民的地方分為三處:

(1)為隘寮營區,安置兩年前即遭遇土石流波的好茶村約安置一百五十人;好茶已在隘寮安置中心待了兩年,現居住在安置中心內的大部分皆為中老年人,許多有能力在外租屋買屋的村民,早已搬遷出去。許多老人家從山上搬遷到平地出現了不適應的情況,不知是不是面對空間狹小、空氣不加的環境問題又加上不知何時才能回部落的鬱悶心情,兩年來過世的村民近十人。

(2)為榮民之家,安置佳暮及伊拉村民約一百人,

(3)中廣長治分台,安置大武及阿禮村民約一百二十人。

(4)吉露散居於各地,大部分投靠山下親戚家。族人對於安置中心的情況不甚滿意,大多表示居住空間狹小擁擠。

目前大多數族人都接受政府暫時安置的狀況,也希望政府能盡快搶修通往部落的道路,讓他們可以早日回去看看自己的家園,因為許多人對於部落內部損害的情形並不瞭解,他們希望可以回去看過之後再作打算。

980918-hao3cha2ailiao-250.jpg好茶隘寮營區主要會議中心

(上)好茶隘寮安置中心及內部會議場所(下)中廣長治電台

長治電台員工宿舍提供阿禮大武部落居民安置長治電台2

四、面對重建,族人的想法與處境:

大多人族人的想法是希望可以在地重建的,他們並不想輕易放棄自己的家園,除非部落是已經遭遇到嚴重的情況,如阿禮、吉露、好茶,其中只有好茶確定是要遷往瑪家農場。

好茶遭受到兩年多前土石流侵襲之後,部落內部即不斷的有遷村或是在地重建兩種聲音,也舉辦過數次遷村意願的調查、表決,但此次風災之後更使好茶人確定家園在地重建的機會幾近渺茫,努力往瑪家鄉境內的瑪家農場遷村。

瑪家農場雖有將近一百公頃的面積,但實際可作為遷建的用地為三十多公頃而已。縣府規劃有五個部落遷進,分別為霧台鄉的好茶、阿禮部落,三地門鄉的大社部落、瑪家鄉的瑪家、北葉部落。

好茶遷建委員會會長陳再輝表示,如將五個部落塞進三十多公頃的土地上,似乎有點擁擠。希望政府可以考量到各部落未來生活的機能性與獨立性,在三十公頃的土地塞進五個部落似乎很難做到這些事情。

風災之後,部落會討論、議決事情的會議,大部分仍為村辦公處召開的村民大會。目前有比較成熟的部落組織在運作,且能夠討論決定部落遷建事務的是好茶村在今年三月期間成立的「好茶遷建委員會」,內部委員由村民提名表決,會長由委員內部自行提名表決之,目前會長為陳再輝。

為了集體討論魯凱災後重建工作,八月二十六日,「魯凱部落重建聯盟」成立,發言人為台邦沙撒勒教授。

九月五日召開魯凱族民族會議,會議的決議文如下:

一、政府對於現有被安置的災民,應有積極作為,包括居住環境、飲食衛生及醫療保健等方面應給予最完善的照顧。同時,政府應盡可能在最短時間內,搶通道路、橋樑及修護水電設施,協助受災地區族人,回到原居部落,檢視其受災的土地、建屋及其他財產,以便進行家園重建之準備。

二、政府應廣邀環境、地質、生態及人文等各領域之學者專家,與部落耆老和地方人士共同會勘受災現場,由部落族人擬出後續重建方案。若評估結果必須辦理遷村,遷村地點必須建立在部落獨立及族群完整的基礎上,經族人由民主程序商議決定後,再行邀集相關慈善或宗教社會團體,分別提出包括社會重建、文化重建、產業重建以及家屋重建之部落重建方案,由族人討論並決定最終之合作單位。

三、政府應落實在地就業及以工代賑措施,聘僱當地族人進行包括傳統領域調查、災後環境整理、自然資源監測及土地現況勘查等工作。

四、政府應依據當初霧台鄉好茶部落遷村之規劃方案,儘速辦理台糖瑪家農場之土地徵收及後續的家園重建計畫,讓被迫離開故鄉已超過二年之好茶部落災民,早日擁有安身立命及文化發展之場所。

(作者為魯凱族青年,魯凱重建聯盟辦公室成員)

勘災報告出爐 災民不滿未參與

原民會主委孫大川上週已察覺勘查團隊沒災民代表,要求後續行程應會同居民參與。孫大川說,勘查不應只著重「科學」,須顧及居民的「情感」,尊重族人智慧。他說,自己居住的台東卑南族下賓朗部落,曾因洪水、瘟疫遷徙,遷村是重大的事,經鳥占、夢占、巫師占卜及傳統儀式,相當慎重。

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副執行長陳振川昨天說,災區勘查報告已經出爐,初步針對四十四個部落勘查結果,總共分成安全、不安全及部分不安全三種類型,預計下週一先召開跨部會會議討論後,再透過原民會和縣市鄉鎮首長聯繫,南下舉辦說明會,公開報告勘查結果,並就是否遷村或原地重建進行討論。

重建會稱專業勘查內容客觀

不過,災民卻認為,沒住過部落的「專家學者」在十天內看完四十四個部落,而未邀世代居住的災民參與,報告怎令災民信服?要求納入居民、耆老代表,重新勘查!

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副教授、台灣原社社長汪明輝已另邀師生、原民團體,擬妥部落安全自主調查表,串聯各部落自行鑑定,盼扭轉遷村政策。

原民會主委孫大川上週已察覺勘查團隊沒災民代表,要求後續行程應會同居民參與。孫大川說,勘查不應只著重「科學」,須顧及居民的「情感」,尊重族人智慧。他說,自己居住的台東卑南族下賓朗部落,曾因洪水、瘟疫遷徙,遷村是重大的事,經鳥占、夢占、巫師占卜及傳統儀式,相當慎重。

但陳振川強調,勘查方向以地質環境安全性為主,未探討到部落文化、生活經驗,將先把勘查結果讓災民知道,再展開溝通。

陳振川說,地質勘查屬於專業領域,例如國土資源、地質、限制發展區、過去崩塌紀錄和水文資料,這些數據都需要學者專家研判,他相信報告會相當客觀。對是否重做報告,他形容這就像病人不聽醫生的專業判斷,硬要自己亂吃藥,來做為回應。

原民團體批不了解部落文化

不過,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秘書長金惠雯直指,勘查小組成員大都是建築、工程背景,對部落生活經驗、文化所知匱乏,「重建不是硬把原住民搬到平地、給他一間房子就了事!」

南方部落重建聯盟總召阿布 說,重建會何時何地勘查,居民一無所知,聯盟要求公布名單及勘查結果,要求重建會邀各部落三至五名代表,重勘山勢、溪流和土壤。

「台北汐止淹水,不代表全台北都不能住!」阿布 強調,耆老若認為不能住,一定會帶族人移動,政府只需幫忙修路、恢復水電及通訊。她並指,重建會只找鄉長、村長,但兩者也是聽命中央行事的「官員」,不能代表災民意見。

(本文轉載自9月17日自由時報)

自主重建!達瓦蘭重建計畫綱要

青年是未來的部落,災難讓部落更加團結!從政府或主流社會的立場,災難發生的處置原則是即時救災、臨時安置、修復重建等三個階段的工作;但以「部落主體」的角度來思考,災難發生時最重要的是自力救濟與協力互助的守望…..

編按:

雖然政府的重建綱要計畫中,沒有列入地方的參與機制,但屏東排灣的達瓦蘭部落,卻討論出了自己的綱要計畫,甚至包含重建時間期程,都作了初估,展現以部落為主體的重建作法。僅將此重建計畫轉載刊登於此,與各部落分享。更多的達瓦蘭新聞,請閱讀「達瓦蘭部落」。

另外,部落在重建過程中,有許多需要大家一起協助之處,請閱讀這裡。

980917-f23dawa0126528-400.jpg
 部落撿拾漂流木,為重建作準備。

一、計畫緣起

青年是未來的部落,災難讓部落更加團結!從政府或主流社會的立場,災難發生的處置原則是即時救災、臨時安置、修復重建等三個階段的工作;但以「部落主體」的角度來思考,災難發生時最重要的是自力救濟與協力互助的守望,處置原則與方法則是緊急避難(野外求生)、立地謀生、部落重建等工作。

從緊急避難到立地重生,若由原住民文化傳統的角度來思考,省思與檢討自我個人或集體的行為,以期能找到更好的作法來與大地相互依存共生、與社群協力互助分享,而非批判指責他人。

因此,心靈、物質與社群關係的調整,才是部落重建的核心,而不只是家屋重建。以下,簡要勾勒莫拉克颱風(八八風災)災後達瓦蘭部落尋求重建的脈絡,並提出重建綱要計畫。

(一)達瓦蘭部落簡介

達瓦蘭部落(屏東縣三地門鄉大社村)是排灣族Ravar(拉瓦爾)群系的發源地,自古即在大姆姆山附近山區生存安居;因為居戶人口眾多,是個歷史悠久的大部落,遂被外來政權稱之為「大社」,即今日屏東縣三地門鄉大社村。

自日本殖民政權統治後,部落主權和傳統領域土地因「官有林野」調查後開始流失;國民政府接收日本政權遺產,更在部落傳統領域內大量砍伐森林,而有沙溪林道、多納林道等的開闢,使達瓦蘭部落上源的山林開始出現裸露地,而讓部落淪為「安全堪虞」部落。

因此,達瓦蘭部落在民國六十五年便有集體遷村之議,同一時期另有屏東縣霧台鄉好茶村、三地門鄉達來村的遷村。民國七十二年10月8日(三鄉大民字第六號函)中,已確認村民大會通過議決要遷村,但政府並沒有認真對待部落安全問題;遷村計畫後來不了了之,一直被擱置未被處理。

民國八十一年九月三十日,省政府山胞行政局(81元.21胞建字第1132號函)辦理大社村部分(二到四鄰)遷村規劃,但該計畫並未考量整個部落遷移,且把基地選在危險地段。當時部落雖想要集體遷村,但一致反對遷移到政府選定的危險地段(此次風災該遷村預定地亦淪為土石流災害區);自此,政府漠視大社部落安全需求,一直未再處理大社村達瓦蘭部落的遷村計畫。

三十年過去了,直到莫拉克颱風,達瓦蘭部落終於被土石流侵害,淪為危險部落;但達瓦蘭部落族人當時立即自力救濟,而後才被政府緊急安置在三地門鄉體育館二樓。 八月三十一日 ,緊急救災安置結束,復集體遷入內埔鄉龍泉營區臨時安置居住。

(二)遷居重建脈絡

八八災後不到一個月,達瓦蘭部落透過自透過自力救濟、協力互助方式緊急避難,而後在社會關懷物資救助下,迅速把族人集中起來形成「災難應變共同體」的團隊,為的即是希望能迅速展開重建。

在集中同住共食的狀況下,部落作為生活共同體,立即於 八月廿二日 召開部落會議,決定接受縣政府建議的瑪家農場做為安置之中繼部落地點,但同時不放棄在傳統領域內找尋適合的土地,作為未來集體遷村的長久居住地。

八月廿四日,達瓦蘭部落立即以傳統的方式,先拜會瑪家鄉的大頭目們與鄉鎮公所,以利未來成為好鄰居;而後初步整地,並立即於 八月廿五日 舉行遷居立石的Kisadan儀式,祭告祖先暫且移住此地,以繼續找尋長久的部落居地。

排灣族部落自古便有因安全防禦或部落人口成長、擴張等,而有部落遷移。排灣族在部落遷移時,一定會在暫時或長久居住地埋石祭告祖靈,才開始營造部落。這種遷居埋石、祭告祖靈的Kisadan儀式意即「向造物者借地」之意;部落族人得感謝老天賜給我們依存的土地,同心協作、燃燒自己,為部落的重建工作付出心力。

為了儘速重建,達瓦蘭很快就透過部落遷住會議,決定朝在自己土地內遷村目標努力,但在找到永久部落居地前先配合縣政府安置,接受遷居阿里郎山坡(瑪家農場)和世界展望會提供的資源,將以自力造屋、以工代賑的方式興建中繼住宅,營造達瓦蘭中繼部落,待未來若有其他機會與可能時,再於達瓦蘭部落傳統領域內找尋適合之土地,營造長久安居的永續部落。

由於部落遷住是重大的事,儘管瑪家農場目前土地所有權隸屬於台糖,但達瓦蘭部落仍依排灣族的部落傳統慣習,由大頭目Zepul.Talimarau與鄉代勒格艾先到瑪家鄉拜訪頭目及現代行政體系代理人,感謝能使用其傳統領域土地,來營造達瓦蘭中繼部落,與之成為好鄰居。

透過Kisadan儀式,部落以此感謝上天、祭告祖靈,也提醒族人(尤其年輕人)應謹記祖先叮嚀,燃燒自己來守護自己的部落。這種顧及傳統文化、以部落為主體的積極行動,讓達瓦蘭部落提早遠離悲情,努力邁向災後重建的道路。

我們將以部落為主體,積極尋求各項社會資源,也希望藉此重建綱要計畫,來募集更多的社會資源,協助我們儘速重建部落生活、生計產業與族群文化。

二、計畫目的

(一)透過自力造屋,營造中繼部落。

(二)部落整體規劃,加速生活重建。

(三)強化部落認同,生態永續發展。

(四)提昇族群和諧,促進社會共榮

三、計畫構想

莫拉克災後達瓦蘭部落重建工作,我們從維持生命完整性的角度切入思考,主要包括心靈、物質與社會等三個層面的關係重建;在身、心、靈的重整與健康狀況下,才能妥善開啟家屋營造與部落重建的繁重工作。

換句話說,部落的人們必須先重新安置好「人與自然」(物質/身體維生之生態與生計關係)、「人與人」(社會/協力互助與分享之社群關係)、「人與超自然」(心靈/心理安適的心靈健康之信仰關係)等三個層面的關係,才能重新打造自己的家園,營造新的部落生活共同體。

因此,達瓦蘭部落的災後重建,不只是身體安置與家屋重建,而更是土地情感、部落生活與族群文化的重建。所以,我們必須構想一種自立自主、並能強化部落團結的重建模式,以使部落早日重新能安身立命,有尊嚴地靠自己的力量維生,而非靠社會救濟過活。

在這樣的思維下,我們認為生計重建(物質)、文化重建(心靈)與社群重建(社會)乃部落重建的優先要素;在此基礎上,家屋重建與部落營造,才可能穩固進行,開展部落永續性的未來生活。因此,達瓦蘭部落重建將結合這三個層面的思考,考量生態、生計與生活等「三生有幸」的重建,構想能孕育「人與土地」情感、「人與人」協力互助、「人與文化心靈」安適自在的重建行動。

此外,即使是中繼部落的營造,我們也希望具有永續性的思考,而不只是難民收容所的安置處理;生態與能源、生計與糧食、生活與文化的創意再生,都是邁向永續部落營造的重要關鍵。

四、實施策略

(一)維生墾植

過往部落生活的遷移或重建,首要工作便是先搭建一個最簡單的工寮,能遮風避雨即可,然後立即開墾種植維生之糧食作物,例如主食作物的小米、芋頭、地瓜、玉米等等,及副食的青蔥、蘿蔔、芥菜等蔬果類作物。這樣,才能夠事先就「預備」好重建期間的維生基礎,儲備未來的糧食,以便打造家屋與新部落時不會因為原先的糧食吃完了,而必須中斷重建工作。

因此,維生種植的開墾,除了是未雨稠繆、儲備糧食之外,同時也是一種人與自然關係(土地倫理)的重建。人們在親手與土地互動的勞動過程裡,更懂得敬畏天地、順應自然、知足感恩的重要,而能孕育出深刻的土地情感,繼而守護大地與生命萬物。

(二)會所營造

會所是傳統部落的精神象徵,也是集體面對未來生存勞動、文化生活的經驗傳承場。會所也是凝聚青年動力、團結為部落服務之所在,在部落與家屋營造完成前,若先有會所則可提供族人「集體生活」勞動服務所需。會所提供部落進行傳統知識、經驗智慧傳承的場域,以因應各種變動;會所的營造是族人團結協力的勞力與勞心過程,在集體勞動過程中,部落將會更加團結。

部落會所的營造,是部落主體邁向自立重建的契機。此次災後達瓦蘭部落已經透過部落會議,決定集體遷居到瑪家農場;在家屋重建之前,更需要積極營造部落青年會所,以使部落的青年更加團結,共同參與部落重建,服務鄉梓。

因此,在種植開墾後,緊接著應該先搭建部落會所,以提供部落族人共食、同住並討論永續性「部落發展」的場所。

(三)協力造屋

此次災後重建,達瓦蘭部落選擇縣政府建議的遷居地點,主要是因為知曉部落重建過程中,實際上是「建構比批評更重要」的道理。因此,在過往青年組織的基礎上,部落在災難發生時即已形成災難共同體,先協力互助緊急避難,再共食分享同住安置;而今邁入部落重建階段,更希望透過部落集體勞動、協力造屋的方式,來營造中繼或永久部落。

因此,我們感念政府願意釋出國、公有土地(儘管這些土地原來都是原住民各部落傳統領域土地)讓達瓦蘭部落遷居落腳,更感謝世界展望會願意認養部落家屋重建的經費,讓部落各家戶得以透過「以工代賑」的方式協力造屋,親手打造自己的部落家園。

(四)創意生活

援助們自古以來即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在與大自然相依存的勞動過程中以各種「創造性適應」的機制建構獨特的文化特色。因此,不論食衣住行育樂,都與大自然的茲材有關;尤其在住居文化方面,更多能利用「自然材料」來營造創意生活。

不論落石、漂流木等等,對部落來說都是上天在災後對族人的補償,提供原住民自然資材來重建部落。因此,我們需要這些崩坍落石的石材和風雨摧毀的倒木與漂流木,來作為營造部落文化風貌和創意生活的媒材。尤其,透過部落工藝創作,往往使這些看似無用的資源藉著巧手化腐朽為神奇,而營造出藝術與文化的生活美學。

除了上述四大重建策略之計畫方向外,部落生活重建是包含各個層面的整體思考。我們更盼望政府與民間可以提供其他資源,讓部落的公共空間、生態能源、生計產業、文化生活、社區照護等工作,可以獲得更好的永續發展。

五、計畫期程

本計畫在國家與社會資源協助與進入前,已經就「在地組織」的協力互助部分開始重整,以利早日重建部落生活的軟體與硬體。茲就上述部述重建的計畫面向,勾勒重建期程,以利在各項社會資源協助到位之後,發揮部落主體的團結力量,儘速完成部落重建工作。

計畫項目 工作重點 執行時間 實施方式 備註
1.維生墾植 整地開墾種植基本的維生作物 98/09~99/08 村民集體勞動 需整地及作物種子
2.會所營造 重建心靈與部落公共服務精神 98/09~98/11 部落青年集體勞動搭造 需漂流木/落石
3.協力造屋 協力建造中繼屋以邁向安居重建 98/09~99/03 村民集體勞動 需漂流木/落石
4.創意生活 公共空間與家屋創意生活藝術 98/09~99/08 部落青年共同藝術創作 需漂流木/落石

六、所需資源

(一)自然資源:漂流木、風倒木、崩坍落石等自然資材。

(二)人力資源:以部落青年為主體,尋求專業協力與社會志工等人力資源。

(三)財務資源:需要國家與社會提供非自然材料與以工代賑之重建經費。

(四)文化資源:以部落耆老的智慧與專業協力整合提供生態與文化智慧。

 七、經費概估

計畫項目 所需經費概估 執行時間 備註
1.維生墾植 800,000 98/09~99/08  
2.會所營造 6,000,000 98/09~98/11  
3.協力造屋 每戶800,000 98/09~99/03 以工帶賑、含工帶料,預計約220-250戶
4.創意生活 3,000,000 98/09~99/08 部落公共空間與各家戶

 八、預期效益

(一)在政府提供或釋出的土地上,透過自力造屋方式營造中繼部落。

(二)考量心靈、物質與社群關係,透過部落主體力量儘速開啟重建。

(三)強化族群部落認同,並營造生態、文化與生計發展的永續部落。

(四)增進族群和諧共榮,透過產官學NGOs資源協助部落整赴重建。

台江治水田野─淵海佛祖的啟示

我們的祖先如何面對水災呢?在台江治水田野工作坊的行旅中,我如此的思考著。二OO三年我開始進行台江淵海佛祖傳奇田野調查,她見證一百多年前台江走溪流的歷史文化及宗教民俗。走溪流是老一輩對水災的命名方式…

我們的祖先如何面對水災呢?在台江治水田野工作坊的行旅中,我如此的思考著。

二OO三年我開始進行台江淵海佛祖傳奇田野調查,淵海佛祖見證著一百多年前台江走溪流的歷史文化及宗教民俗。

980917-taijiang-400.jpg

走溪流是老一輩對水災的命名方式,找到當時所做的田野記錄,報導人胡高鬰轉述她從叔公祖所聽到的走溪流神話故事。

淵海佛祖生前是一位姑娘,在一百多年前的一場大水災中,坐著摔桶,從曾文溪(舊河道)上游一路飄流下來,最後在海尾與本淵寮村外河道交會之處,往生顯靈,於是在本淵寮普庵祖師及海尾大道公做主之下,兩村鄉民在其往生之處,為淵海佛祖建廟,輪流奉祀!

胡高鬰當年已是九十二歲高齡,自家田園就在淵海佛祖廟旁,從這段口述歷史分析,淵海佛祖是因為走溪流所產生的神明,其祭祀系統橫跨本淵寮與海尾寮。先民對於走溪流淪亡的先靈,透過村廟主神的應許,為其建廟奉祀,以享百年香火,共同來守護家鄉,保護鄉民。

980917-2-TAIJIANG-400

簡而言之,台江走溪流神話的內在精神,透過祭祀,將社區不祥之事、將水災亡靈,從負面轉化為正面的社區守護力量,在水患之後,重新凝聚社區、村落集體意識,重建社區共同體。

這是傳統信仰的力量,也是台江走溪流寶貴的民俗歷史文化經驗,值得吾人在八八水災之後,借鏡思考。

台灣村庄發展史經驗中,有村有廟,災後社區重建,家園再造,不能只陷於都計、環境、工程現代思維,應考量村落在地的歷史宗教民俗文化,才能重建永續的「新吉」庄。

此外,透過淵海佛祖的建廟及祭祀命名,將台江走溪流的水患歷史文化記憶,一代一代傳承下來,吾人可以從建廟的地點重溯當年的水路河道,重新認識先民如何在水患之中,找到安身立命、長治久安之地。

980917-3-TAIJIANG-400

成也曾文溪,敗也曾文溪,一百八十六年前台江內海因曾文溪改道而成海埔地,也因曾文溪的溪流,先民幾度流離失散,幾度重建家園!

台江治水田野工作坊的行旅中,帶著同仁志工訪耆老、探舊地,向淵海佛祖祝禱,希望從台江走溪流的經驗中,找到面對八八水災重建的力量。

(本文作者為台南社大台江分校執行長)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