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決原鄉重建,鄒族拒當「櫥窗民族」!

陳有福怒斥:「政府根本只把我們當成觀賞動物對待!嘉義縣政府一心想將轆仔腳永久屋打造成「樣版部落」,把鄒族人都關進去,就可以成立動物園,鄒族就會淪為「櫥窗民族」,我們絕不離開原鄉,被搬去平地當動物看!」

為反對原鄉永久屋預定地陸續遭到否決及杯葛,阿里山鄉鄒族八八風災重建自救會今(4/24)上午發起抗爭行動,除在樂野湖底「原」永久屋預定地舉行疊石立碑儀式,宣示原鄉重建決心外,也一度試圖封鎖阿里山公路。雖然鄒族在警力阻撓下,最後未能成功封路,但他們揚言,如果政府執意要將鄒族遷移至平地轆仔腳一帶永久屋,他們未來不但會再試圖封路,更會發起包圍嘉義縣政府、行政院等激烈抗爭手段。

鄒族文史工作者梁錦德表示,阿里山鄉鄒族申請永久屋的戶數計約237戶,而且還在陸續增加中,就算每戶只以4人計算,也有近千人將被遷離原鄉;換言之,阿里山鄉將有近1/4鄒族人被迫離鄉。「這已經不只是各部落的重建議題,而是關乎鄒族文化延續的存亡之爭!」梁錦德強調,鄒族是愛好和平的民族,若不是「刀被架到脖子上」了,也不會出來抗爭,他呼籲政府能夠重視鄒族想在原鄉重建的決心,未來在永久屋相關審查程序及決策上,也能有鄒族人的充分參與。

不安全的阿里山,台灣的觀光重點?

政府只會一直說山上不安全不能住人,卻又不斷鼓勵、宣傳阿里山觀光,豈不是自相矛盾?」一位今早參與行動的來吉村鄒族耆老表示,縣政府要求族人自己尋找屬意的永久屋預定地,最後卻只是不斷派出所謂的「專家學者」來否決族人提案,讓他覺得政府根本只是在耍原住民,最終目的還是想把原住民全部趕下山。

樂野八八新舍主任委員鄭春美則拿著「搶救阿里山,旅宿業者要纜車」的新聞簡報表示,漢人業者要什麼就有什麼,就算建議興建破壞水土的纜車,政府也沒有什麼反對意見,但原住民只是想要一塊安居之地,卻遭到重重阻撓,實在太不公平。鄭春美強調:「原住民在原鄉的權益本來就不斷退縮,如今政府甚至打算一勞永逸把眾多鄒族人遷往山下,簡直是欺人太甚!」

鄭春美說,如果未來山美選定的9號地、來吉選定的152林班地,都像樂野選定的湖底永久屋基地一樣遭到縣政府否決,那麼以後阿里山鄉的漢人就會比原住民還多。她擔心地說,一旦未來「原鄉漢人比原住民還多」,勢必會影響部落的發展,也會讓漢人財團加速擴張,導致原鄉發展變調。她怒斥:「搬到平地的族人要擔心成為『櫥窗民族』,留在山上部落的族人也會面臨衰亡命運,這樣的重建手段,說是『滅族政策』也不為過!」

990424-hsuiououimg_9196-450.jpg

鄭春美強調,政府口口聲聲說會保障原住民在傳統領域中的生存權力,但漢人違法開發、租地、破壞環境,政府都不管,原住民只是想在原鄉重建家園,政府卻百般阻撓,分明是歧視原住民。

「觀光部落」 or 「櫥窗民族」?

嘉義縣政府城鄉發展處副處長蔡鴻智日前參與樂野湖底基地現勘時透露,嘉義縣政府已和觀光局洽談合作計畫,未來如果原住民能夠順利入住,就會將番路鄉轆仔腳永久屋打造成「國際鄒族觀光部落」。蔡鴻智說,以後園區內不但會有適合鄒族唱歌表演的展演場地,也會興建具備鄒族傳統意象的男子聚會所(Cuba),以後觀光客就可以在上阿里山之前,先到觀光部落中參觀,門票收入可望讓入住原住民獲益。

蔡鴻智解釋,目前嘉義縣政府只是先向內政部營建署提報綜合開發計畫,因此上述規劃目標,都得等營建署核可後,才能進一步細部規劃;「一切都還只是概念規劃而已,如果縣政府真的要進行,一定會再找族人討論,不要擔心」,蔡鴻智強調。

部分鄒族族人向蔡鴻智反應,並非所有人都會唱歌跳舞,或者想要以表演為生,如果想要維持農耕(如麻竹筍)營生,未來搬到平地後該怎麼辦?對此,蔡鴻智則笑著表示,「不用擔心,我們以後也會在永久屋那邊蓋竹筍加工廠,你們在山上先做過初步處理後,帶回山下就可以加工」。鄒族族人聞後痛罵:「你們根本就已經計畫好了,現在就只等著要把所有原鄉永久屋都否定掉,要我們搬下去,你們就可以得逞!」蔡鴻智則回應,希望族人不要有預設立場,未來縣政府要推行所有計畫,也一定會和災民充分溝通,無須擔心。

來吉自救會副會長陳有福怒斥:「政府根本就只把我們當成觀賞動物對待!」陳有福認為,嘉義縣政府一心想將轆仔腳永久屋打造成「樣版部落」,把鄒族人都關進去後,就可以成立動物園,鄒族就會淪為「櫥窗民族」。「樂野湖底預定地偷偷摸摸被刪除,我們都是看報紙才知道,來吉152林班地、山美9號地很可能接著也被刪除…就算政府在山上完全都不蓋房子,我們也絕對不要離開原鄉,被搬去平地當動物看」,陳有福強調。

IMG_9122

陳有福表示,原住民一旦脫離原鄉環境,文化就會隨之死去,以後觀光客在觀光部落中所看到的,就像是動物園中的動物,鄒族人絕不能淪落到這種地步。

嘉義縣政府:抗爭由「具政治意圖的非災民」所煽動

據了解,今日上午鄒族抗爭行動結束後,嘉義縣長張花冠即親自召集緊急會議,研擬因應對策。蔡鴻智表示,近期在阿里山鄉煽動鄒族抗爭的幾位代表中,某些人具備特定「政治意圖」,有些人也不是真正的災民,因此對於他們的所有言論,嘉義縣政府都不予置評。

「公道自在人心,(政府的)辛苦災民都能看見!」蔡鴻智強調,希望媒體不要被這些有政治目的的人所煽動,隨之起舞,政府的努力大家都會看見,之後也會努力加強澄清不實言論。

鄒族封路抗爭影像紀錄:

IMG_9114 IMG_9116

IMG_9117 IMG_9127

上午9點左右,近150名鄒族人陸續在阿里山公路(台18線)66K附近的迷糊步道集結,隨即拉起「鄒族宣示土地主權」、「文化屠殺」等布條。

IMG_9119 IMG_9147

在場也有不少關心原住民權益的「非」鄒族人到場聲援。上圖左為高雄縣那瑪夏鄉南沙魯村的打亥,上圖右則為台灣原住民族行動聯盟秘書長歐蜜‧偉浪牧師。

(由於到場聲援人士眾多,在此無法一一介紹,請見諒)

IMG_9132

IMG_9148

IMG_9169

來自不同部落的鄒族受災戶,分別綁上「還我152」(來吉)、「還我湖底」(樂野)、「堅決到山美9號地」(山美)的頭帶。

IMG_9129

許多鄒族婦女及外來聲援者,在聆聽族人宣示捍衛原鄉生存權的演說時,激動地落下眼淚。

IMG_9136 IMG_9145

(左)約150名鄒族人在來吉村長石明雄牧師的指揮下,拉起布條,由迷糊步道一帶開始遊行,前往樂野「原」永久屋預定地湖底一帶。

(右)遊行途中,鄒族人一度想佔領阿里山公路,卻遭到警方攔阻,現場一度發生推擠衝突。一名婦女疑似因此血壓飆高,倒地求救,所幸送醫後並無大礙。

IMG_9191

IMG_9192

鄒族族人的遊行隊伍,在滂沱大雨中行進。

IMG_9140 IMG_9183

不僅青壯年鄒族族人選擇抗爭,就連小孩與高齡90的老人,也一起走上街頭抗議。

IMG_9163

IMG_9172

鄒族前在樂野湖底永久屋預定地一旁的空地上「埋石立碑」,強調要在原鄉重建的決心。

IMG_9175

由於並無任何政府官員,願意到場回應鄒族族人訴求,因此鄒族在樂野湖底基地一帶焚燒抗議訴求書後,便再度遊行返回原集合地點。此次抗爭最後以和平收場,但鄒族人揚言,如果政府再不尊重災民想在原鄉重建的訴求,未來會再發動抗爭,不排除包圍嘉義縣政府,甚至北上包圍行政院。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堅持原鄉重建!鄒族不要轆仔腳集中營!

阿里山鄉鄒族八八颱風重建自救會杜愷德表示:「鄒族人選定的原鄉重建土地,很可能全部被嘉義縣政府打回票,此將導致近千民鄒族人被遷往平地,不但傳統文化 難以延續,原鄉也將因戶籍大量遷出,導致原生部落走入衰亡命運!」

日前媒體報導,阿里山鄉鄒族樂野村永久屋預定地並未通過嘉義縣政府水土保持審查,鄉內盛傳來吉所屬意的152林班地,以及山美村選定的9號地,也可能與樂野湖底永久屋預定地,淪為同樣命運。阿里山鄉鄒族八八颱風重建自救會杜愷德表示:「鄒族人選定的原鄉重建土地,很可能全部被嘉義縣政府打回票,此將導致近千民鄒族人被遷往平地,不但傳統文化難以延續,原鄉也將因戶籍大量遷出,導致原生部落走入衰亡命運!

內政部營建署綜合組表示,嘉義縣政府在提出璋樹湖與樂野永久屋預定地,未通過水保審查的公文後,營建署即要求嘉義縣政府提出樂野村永久屋替代方案。據公文內文顯示(如下圖),嘉義縣政府所提出的樂野永久屋替代方案,即為番路鄉轆仔腳(觸口)永久屋二期基地。(發文日期為4/19)令人不解的是,4/21時,嘉義縣城鄉發展處副處長蔡鴻智還協同中興大學水土保持系教授段錦浩、應用地質協會地質技師李標勝等人,前往湖底基地進行「原」永久屋預定地勘查。記者詢問營建署負責官員,既然嘉義縣政府早就回回文提出替代方案,並明言所謂「樂野永久屋替代方案」就是番路鄉轆仔腳永久屋,為何還要找學者前往現場勘查?對此,營建署則表示:「不瞭解嘉義縣政府為何還要如此?」

未命名--2

鄒族文史工作者梁錦德表示:「嘉義縣政府說要找族人勘地,背地裡卻早已向營建署提報轆仔腳替代方案,證明所謂的勘地都只是在『做戲』!」他表示,日前負責勘查永久屋預定地的學者段錦浩不斷強調族人所提出的永久屋預定地都不安全,在族人質疑到底山上哪裡安全時,竟告訴族人「最安全的永久屋地點就是轆仔腳」,擺明就是已經預設立場,要將所有鄒族受災戶都搬到平地去,以後我們都會變成僅供觀光客觀賞的「櫥窗民族」!

目前阿里山鄉鄒族正在積極進行串連,並預定在今(4/24)上午10點於樂野湖底預定地進行抗爭行動。鄒族八八颱風重建會表示,必要時不排除封鎖阿里山公路,以明示鄒族要在原鄉重建的決心!

附錄:阿里山鄉鄒族八八颱風重建自救會訴求聲明

八八風災後至今近9個月,阿里山鄉來吉村152基地、樂野村湖底基地及山美村9號地的鄒族安遷戶全體災民,無不配合政府災後重建之規定、安排,災民深信政府災後重建之推動必定兼顧環境安全與尊重民意之原則辦理,並以人為本、以生活為重心,並尊重多元化特色並保障社區參與等原則。然而,8個月的時間過去了,部落的重建之路依然緩慢不確定,鄒族災民安遷戶所選擇的永久屋基地,雖然政府及學者專家都有會勘,但卻只是單方面的認定,也就是說會勘的學者專家中,都沒有原住民的學者專家參與;一群不了解原住民生活與思維的專家們,竟然要決定原住民族未來的生存權!?

據4月15日聯合報及自由時報報導,嘉義縣政府已片面決定不開發樂野村湖底永久屋基地,於4月19日嘉義縣政府也已刪除山美村9號地永久屋基地,來吉村152永久屋基地亦兇多吉少!我們認為這樣的決策過程缺乏鄒族族人的參與,資訊完全不公開;事關族人重大權益的重建決策,難道還得「看報紙才知道」?

據悉,嘉義縣政府積極籌劃在番路鄉觸口(阿里山公路起點)轆仔腳一帶,規劃『國際級觀光鄒族新村』,不負責任地要把1/3(近千人)的鄒族鄉親,趕到一個不適合原民延續文化暨產業重建的地點。在政府觀光化的重建思維下,所謂的「鄒族新村」,只為了讓越來越多的大陸觀光客更容易看到「阿里山姑娘」,在不確定的美麗政策糖衣下,我們的鄒族鄉親將變成「樣板部落」中,僅供觀賞的動物。這是一個撕裂族群、毀滅文化的卑劣決策!族人不安與憤怒的心,已被如此顢頇的政府激怒!身為鄒族的偉大鄉親們,我們應當思考如何捍衛我們自己的尊嚴!

我們發現政府漫長的重建協商過程,最後都只是誘騙族人下山的戲法,抗爭是爭取鄒族權益的最後手段!

我們堅決主張:

1、族人應有決策參與權,反對政府黑箱作業。

2、堅持原鄉重建、傳承鄒族文化。

3、尊重族人感受,不應威脅利誘或強迫接受。

4、政府相關單位即刻與部落受災族人召開說明會,提出具體勘驗證據及決策過程。

發起團體:嘉義縣阿里山鄉鄒族八八風災重建自救會、鄒族青年行動聯盟、來吉自救會、樂野自救會、山美自救會、特富野自救會、達邦自救會、里佳自救會、茶山自救會、新美自救會、鄒族文教藝術基金會、旅北鄒族聯誼會

聲援團體:台灣原住民族部落行動聯盟、八八原住民部落再造聯盟、南方部落重建聯盟、狼煙行動聯盟、魯凱青年行動小組、台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台灣原住民族非政府組織聯盟、小米穗原住民文化基金會、國際特赦組織台灣總會、台灣人權促進會、青年樂生聯盟、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宣教基金會(鄒族重建站)…陸續增加中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民間專家學者探勘結果:寶山38甲公有地可為居民安遷地

38甲地的新勘查報告出爐,民間專家學者認為這塊地適合安居,為努力多時的寶山村帶來一線希望,尚須寶山重建委員會行文原民會,為村子啟動一連串的機會。村民們期待,這次的轉機,能讓他們看見原鄉重建的希望。

留在原鄉的寶山村民,為了爭取38甲地公有地做為避難安置地,一直不懈努力著。三月中旬,村民的努力引起一些民間專家學者的關注。「高雄市建築師公會」就自發組織了一批學者專家,來為38甲地勘查。

日前這份勘查報告已經出爐,與之前營建署、縣府勘察團隊的勘查結果「不建議做為避難安置地」大相庭徑。報告中指出38甲地的地質和周邊環境穩定,宜做為寶山村民的安置地。並且,在避免破壞環境的前提之下進行開發,80戶人家的避難安置屋,也只需要10,582.5坪 左右的空間,佔整個38甲地中不到11%,即沒有所謂腹地不足的問題。

第一次接獲肯定的勘查結果,對寶山村民是一劑強心針,感到原鄉重建的努力總算有了些進展。

對於這項消息,高雄縣重建會則表示尚未收到這份報告書,無法置評。而高縣原民處谷縱處長表示,在縣府方面,「安全性」仍是對於村民避難安置規劃的主要考量,在尚無進一步結果出來前,仍先按照縣府的原計畫,安排村民在寶山國小避難。而處長另已向原民會建議,可由原民會請行政院中央重建會出面,促成營建署、高雄縣政府、高雄市建築師公會三方學者專家,一起溝通討論這次的勘地結果。

P1010621
寶山村人口最集中的二集團部落

不一樣的勘查結果,38甲避難安置地出現轉機?

寶山村在災後一直為了原鄉重建做出努力。在村內幾個部落被評為「不安全」之後,村民達成共識,秉持「離災不離村」原則,就近尋找了一塊原住民保留地、也是布農族的傳統領域、祖先的公有獵場,做為村民汛期時的避難安置地,即所謂「38甲」地。

不過,在營建署、縣府組成的勘察團隊在勘察過38甲地後,都曾表示這裡「坡度不夠平緩,未來可能滑動」、「腹地不夠寬廣,不足以容納80戶有意遷居的人家」,結論傾向「不安全、不宜做為避難安置地」。

但寶山村民認為,專家的判斷似乎與部落耆老傳統山林知識不符。且不同一批專家對哪一塊地塊才安全,說法不一,有時甚至相反。勘察過程中,也只在邊坡上走過、未深入腹地就下結論。縣府也曾經有意將此地做為觀光纜車預定地,那時的勘查是認為此地宜做開發的。種種原因,讓村民對勘查結果不能心服,決定繼續爭取。

寶山重建委員會幾次向政府單位申請複勘,也曾找來了解族群掌故的耆老來宣示38甲地為布農人傳統領域taul-taul;或者發動村民一起砍草闢路,以便邀請來勘查的學者專家,深入腹地再進行判斷。

如今,這些努力總算取得初步成果。3/13,由民間自發前來為寶山勘地的「高雄市建築師工會」的專家學者,來為寶山38地做勘查。他們走入砍草後的竹林腹地、爬上可俯瞰地塊的周邊坡地,仔細進行現勘;並謹慎表示,須將現勘資料拿回去詳細研討、室內評估後才可做出判斷。

這份勘查報告,已於日前出爐,報告中表示,「經初步勘查結果,勘查範圍及周邊地層相對穩定區域,應可提供做為寶山村民的安置處所使用。」並建議在降低對環境影響的開發下,估算全寶山共83戶有意遷居此處的人家,所需用地佔38甲總面積的的一成:

「38甲地面積為101,655.13坪,以建蔽率20%及每戶興建二層樓34坪(依莫拉克風災政府安置標準)計算時,83戶須土地83×34/2/0.2=7,055坪,另再加上至少50%之公共空間,合計約7,055×1.5=10,582.5坪,安置開發所須土地面積僅佔38甲地面積之10.41%。」

由於之前的專家學者對38甲地的判斷為「地質不穩定可能滑動」、「只適合低度開發之下,腹地不足以容納80戶人家」,這份新鮮出爐的勘查報告,所持結論恰成相反。這樣的結果似乎點亮了寶山村民的希望,38甲地避難屋申請,是否將有新轉機呢?

P1010623
有杉木守護的寶山農路一景

原民會表示,願協助鑑界及重新勘查

就在這份勘查報告出爐不久,原民會夏錦龍副主委,於4/17率同政府單位行政人員,前往桃源鄉訪視桃源村民申請的各避難空間,包括勤和平台、樂樂段、寶山38甲地。寶山重建委員及村民,也對夏副主委提起這份報告,希望原民會可提供村民協助。

夏副主委與寶山重建委員互動溝通,主要得出幾項結果:

一、原民會可撥款協助38甲地的155-2地號重新鑑界。

38甲地在寶山村民的認知中,是傳統領域和共有獵場,對於這片土地在地籍圖上複雜的地塊劃分,其實不甚了然。在幾次申請勘查時,寶山重建會曾陸續提出過155、156、155-2等地號。而過去前來進行勘查的團隊,也未完全深入38甲地腹地。在砍草闢路之後,寶山村民發現適合做為避難安置的地塊應該是以155-2為主,佔38甲地之中約23.6公頃。高雄市建築師公會評估適宜做為村民安置處所的地域,也在此一範圍內。

但38甲地由多塊地塊組成,周邊又摻雜部分私人土地。155-2地塊,在對比空照圖、地籍圖後,都無法確認在實際土地上,其精確邊界到底在哪裡。為了使重新申請勘查的工作能順利、避免土地糾紛,夏副主委允諾,由原民會撥出一筆款項,協助村民重新測量地界,為155-2地塊重新鑑界。

初步估計,鑑界所需費用約在二十萬左右,由寶山重建會發文向原民會申請後,原民會撥款交由旗山地政事務所執行。夏副主委並告知鄉公所的隨行陪同人員,希望鄉公所也能給予必要協助。

二、鑑界之後,可由行政院重建會請高雄縣政府啟動複勘。

夏副主委表示,因為營建署、縣政府、高雄市建築師公會勘查結果不同,在確認155-2邊界後,希望可由行政院重建委員會出面,請三方學者專家進行勘查和協商。最好則是中央重建會,能以中立立場,請高雄縣政府進行複勘。複勘結果,若為不安全則再談;若為安全,夏副主委表示,可以不用蓋避難屋,直接建造永久屋。

三、寶山村申請的寶山各部落補強工程,希望鄉公所協助村民盡快進行。

寶山重建會一直爭取寶山村內各部落能進行必要的修復補強工程。縣府原民處已於3/17將工程所需款項撥至鄉公所,由鄉公所執行。但因還要勘查需要施工的地點、範圍,工程遲遲未進行。

村民表示,鄉公所曾派人到部落勘查過,但時值周末,多數村民並不知情、無法陪同。未與村民充分溝通之下,恐怕無法全面性的了解村子裡各處需修復的部分,希望原民會協助,請鄉公所與村民充分溝通後,盡速施工、因應汛期到來。夏副主委也請鄉公所人員配合協助。

38甲地的新勘查報告,為努力多時的寶山村帶來一線希望。這次夏副主委在寶山的訪視,村民也表示有感受到原民會釋出的善意。對於申請鑑界經費、以便鑑界後能重新複勘,尚須寶山重建委員會行文原民會,為村子啟動一連串的機會。村民們期待,這次的轉機,能讓他們看見原鄉重建的希望。

P1010601
留在山上的婦女採春茶,希望繼續在原鄉打拼。

跨文化服務之反思─談莫拉克受災鄉親自助互助的復原力

我提醒自己,原住民部落不同於主流社會的健康概念 : 能與家人、族人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一起聊天,有能力笑,就是健康。 部落族人一起採集食物,一起狩獵,食物人人均分,不私藏,呼吸順暢、沒有痛感就是健康。

「成老師,你有時間聽我們的心聲嗎?」

在陸軍官校安置後期,兩位桃源鄉的婦女在一場永久屋說明會結束之後,走到我的面前,輕聲說道;我說:「有,請說。」

「老師,我們不是不想去住永久屋,只是我們離開家鄉會有許多擔心,我們擔心我們只能做清潔工、廚工、歐巴桑的工作,因為我們的年紀已經很難學電腦,我們小時候家裡沒有錢,我們只有小學畢業。我們在山上有地可以耕種,我們吃自己,用自己。」

「對呀!」另一位搶著說道:

老師,在山上,我們是董事長,是總經理。我們認真工作,天一亮,我們就到田裡工作,中午就在樹蔭下休息,晚上我們就圍在一起唱歌、喝酒、聊天,高興時就一起跳舞。我們在營區,圍在一起喝酒、聊天,就很不習慣,因為會感覺到你們好像看不起我們的眼光,雖然我們知道不一定是這樣,但我們就是會感到不舒服。

如果我們住進永久屋,我們一定會不快樂,會想回家。我們知道慈濟很有愛心,但我們希望世界展望會為我們蓋永久屋,因為他們已經幫助我們很久了,他們懂我們,他們的工作人員很多都是我們原住民。」

「可是世界展望會沒有足夠的捐款為所有受災的原親蓋永久屋。」我簡單回應。「可是我們聽說紅十字會和世界展望會合作,紅十字會願意為我們蓋永久屋。」「可是紅十字會過去都集中心力救災,他們應該也不會很懂你們。」我簡單提出我的疑惑。

「可是紅十字會他們不會拿靜思錄給我們看,不會告訴我們的孩子、孫子,靜思錄就和聖經一樣,他們不會說我們破壞山林,不懂環保,他們不會要我們住永久屋之後,就要放棄我們的土地,要我們把我們祖先留給我們的土地還給大自然。」

「對呀!」另一位又搶著說道:「老師,誰比我們更懂山林,更願意保護我們的家園?我們同意有些族人為了賺錢會做對山林不好的行為,但這次88風災,我們知道很多要用心保護我們祖靈地的事要做,我相信我們都會喜歡有老師來教我們怎樣做才更好。」「謝謝妳們願意和我分享妳們的心聲!我會放在心裡作為陪伴你們族人走返鄉重建路的重要工作原則。」

簡短的交談,讓我由衷感謝她們給予我信任的禮遇,同時也讓我回想起一些師長曾經給我印象深刻的教導:「不要「由本身的文化去評斷他族文化」(「自我參考準則」 Self – Reference Criterion, SRC)。」因為這是在異族群中,遭遇困難的主要原因。所以在原住民族中服務原住民,必須先拋開自己的文化,用心體驗他們的觀點。

990422shuiwojhb-450.jpg

每個部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與健康定義(攝影/鄭淳毅)

同時也再次提醒自己,原住民部落不同於主流社會的健康概念 :

• 能與家人、族人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一起聊天,有能力笑,就是健康。

• 部落族人一起採集食物,一起狩獵,食物人人均分,不私藏,就是健康部落。

• 在部落裡人人相互關心,有人可以關心,也被人關心,就是健康。

• 遵守禁忌,隨時可在說母語及傳統儀式中得到心靈療傷,就是健康(尤其是長者) 。

• 能動能吃能參加部落活動,就是健康。

• 呼吸順暢、沒有痛感就是健康。

會引起原住民心理不健康的因素:

• 不能與家人、族人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一起聊天。

• 不能快樂的笑。

• 不能一起採集食物,一起狩獵。

• 不能分享食物。

• 不能相互關心,沒有人可以關心,也沒被人關心。

• 不能參加部落活動(慶典及聖誕節) 。

• 不能遵守禁忌。

• 不能到教會。

• 不能隨時說母語。

一段真情信任的交流,帶給我生命靈裡的滿足,願與您分享!

(作者為中華溝通分析協會理事長,參與莫拉克災後安置與重建工作)

長治分台三方持續協調中,本周尚未確認舉行動土儀式

對於部落爭取的「參與」重建,目前只能參與「以工代賑」及「選擇『水平』或『垂直』配置」的部分,族人表示,要的是一起討論的「自主重建」,而非只是「協助幫忙」的鋪石磚。沒有討論的空間也談不上是參與。

魯凱族人4月14的「共識會議」與4月15日的「說明會」尚未達成三方共識,族人表示,為何急促著舉行動土儀式?

在這個星期一(4/19)所召開的協調會,會議中慈濟副執行長林碧玉表示,族人如果確認家屋配置為「水平配置」後,要加緊腳步並於這個周末舉行動土儀式。未參與此協調會的族人表示,4月15日之「說明會」,尚未達成「族人自主重建」的共識,為何急促在周末舉行動土儀式?

在今日截稿前,記者再次與縣政府確認,是否如當天慈濟副執行長林碧玉所表示,將於這個周末舉行動土儀式?縣府表示4月19日之協調會只是確認家屋配置的部分,縣府內還有其他的單位與工作需要再作協調,才會再進一步確定長治分台的動土儀式。

而部落族人在聽說就要這個周末即將舉行部落動土儀式。也表示,對於此事並不知情。而對於部落爭取的「參與」重建,目前只能參與「以工代賑」及「選擇『水平』或『垂直』配置」方式的參與,也表示族人要的是一起討論的「自主重建」,而非只是「協助幫忙」的鋪石磚。部落的需求沒有一起協商,如何一起調整在規劃設計內,沒有討論的空間也談不上是參與

之後部落基督宗教團體也表示,對於4月15日的三方「說明會」,認為並未達成共識,為何急促著舉行動土儀式?如果真的是選在星期六或日舉行動土儀式,部落的族人都在上教會,部落的族人也無法參與;

另外,長治分台的「遷村」基地,是族人未來長久發展的生活環境,不是臨時的「安置場所」。動工儀式要用魯凱族遷居的傳統儀式來舉行,而部落也尚未有足夠的時間,討論要用什麼樣的形式來舉行動土儀式,部落要「一起參與」的事情,很多都尚未準備好,如何舉行動土儀式?

牧師表示,關於參與重建的模式仍有必要繼續討論,爭取自主重建的心意仍未放棄。

布農青年勇嘗試─流奶與蜜的有機金針

從美國回故鄉的建山村青年Andrew說,聽說金針是「生命力很強的作物」,就決定以此作為有機栽培的開始,他說:「我想,我們就是需要一個生命力很強的東西」,讓村子的農業有機會變得不一樣。

流奶與蜜之地,是形容聖經裡的「迦南」美地,是上帝賜予人們最肥沃的土地,充滿豐美和祝福。

建山村年輕人杜司偉Andrew,在家人支持下,放棄國外留學、辛苦取得高學歷換來的高薪工作,回到原鄉務農,種植一片有機金針。信仰虔誠的杜家,就把金針園命名為「流奶與蜜之地」。因為他們的金針不用化學肥料、改用添加牛奶、黑糖、微生物菌資材的自製液肥灌溉。不但名副其實的流著蜜與奶,而且希望這片園子像聖經裡一樣,是讓種的人吃的人都能夠健康的豐美福地。

沒有務農經驗的年輕人,放棄美國的工作跑回山上務農;不但務農,還投入許多不知道能否回收的成本,大膽挑戰很多專業農夫都不敢嘗試的有機耕作;選擇的也是從沒在建山村出現過的作物—金針。

如今,這不到三分地的小小金針園已經受到全村的矚目,連鄰村都有人在注意他的消息。大家都在觀望,年輕人沒做過農,還想做有機?金針沒有灑藥不會被蟲吃掉嗎?長得如何了?開始採收了嗎?價錢好不好?花這麼多錢,他們還撐得下去嗎?為什麼不待在美國好好工作呢?

不過,Andrew說,他不去想失敗,因為不敢去想。他只想如果成功了,可以說服大家,有機農業是可行的辦法,甚至可能成為產業的轉機,讓村子裡的人一起來嘗試。向大家證明,做有機不是有錢人的專利,「雖然沒有多的資金、很有技術、知識,還是有可能成功。」

990421andrewxiang-450.jpg
建山村返鄉務農的年輕人Andrew。

今年第一批的成果,碩大金黃的花苞。雖然採收慢了一步,金針已經快開花了,Andrew很寶貝的採下來捧在手裡。他說,我們自己都還沒吃過呢,先拿回去試煮一下。

信仰與家人是最大的支持

問起是怎樣的支持,讓Andrew做出一個不簡單的決定?他想了想說:「上帝和我爸爸。」這句話,彷彿照映著他的一路走來的生命軌跡,最終也把他引回家鄉。

由於安息日教會提倡吃素,虔誠的Andrew一家人都是素食者。他說,吃素的人本身就會重視健康、篩選食材、找無毒的農產品;後來開始種起有機,也是想到,自己要健康,也要讓別人健康。

出生在一般的小農家庭,Andrew 卻能有學歷上的成就,並把所學知識帶回家鄉實踐。源起是為了能恪守安息日教會的作息,父母讓他念昂貴的教會學校而非一般中學。又因為不想像爸爸說的「不念書就回山上幫忙」,才讓Andrew在教會學校裡一路念到大學畢業。Andrew說,其實父母沒有特別要栽培孩子的觀念。但他們倒也咬牙擔負起昂貴的學費,沒有要他放棄學業。

畢業後,本只想碰碰運氣申請出國留學,卻意外順利,戶頭裡也沒什麼積蓄,卻已經一關順著一關踏出國門了。到了美國。因為沒錢,拼命念書想早早畢業;到處打黑工,什麼工作都做過。最後完成了學業,除了最初的學費,沒有向家裡再要一毛錢。

對於這樣的「成果」,一般人也許覺得是靠著運氣和自身努力,但Andrew和父親杜長老只是相信,冥冥中上帝會指引肯努力的人出路。

取得學位後的Andrew在美國矽谷找了一份營建業工作,從看見一兩百塊美金都是大錢的窮留學生,到經手五百萬起跳的房子,一兩百萬美金也漸漸覺得不算什麼。看著富豪名流的生活,Andrew說不是沒有羨慕、野心和比較之心,也多少會迷失原本的自己。這時候,是信仰告訴他,這不是他所想要的。他喜歡趁著假日往山上跑、散心。「我會去爬山,帶我的狗,在山上禱告。往下望矽谷,想,那是我們要的嗎?他們難道不知道,總有一天會結束?」

Andrew笑說,在矽谷,比較沒錢的人窩在市區,羨慕著有錢人住在山上的別墅裡,空氣清新、視野遼闊。「後來我想,我在家裡山上也有一塊地啊。」這塊地不是奢豪別墅,只是家鄉的小農園,一樣有好空氣和好山景。

於是,他打電話回家,開始跟家裡溝通想要耕耘有機。父親馬上理解他了,二話不說將一塊原本種些敏豆、黃瓜等經濟蔬菜的土地休耕,不再噴藥、讓土地修養,等待兒子回來,在人生的轉折點上再出發。

Andrew的父親杜長老與母親。杜長老是兒子背後的支柱。他說,當初兒子跑回來務農、又要做不灑農藥的農業的時候,心裡也會默默擔心。但是沒辦法,因為這是一件好事情。「他有這個心,我們就配合他。」

讀過書才做農,跨出第一步

村子裡的人看見杜家出國留學的孩子跑回來種田,難免會覺得不解。「他們想,花這麼多錢栽培我,不在美國好好工作,跑回來做農。我的學費是人家的幾倍呀,我們原住民念國中是不要錢的。」Andrew說。

學管理的Andrew,回來發現家裡六分地的梅子園,日復一日勞動耕耘、產季來時一天產量都以千斤計,一年下來卻賺不到什麼錢,很受震撼。他向家裡「談判」,梅子園要嘛鏟掉,要嘛試著用他的方式再經營一次。

「都是管理的問題。」Andrew 對原鄉農業如此評論。無論田間技術、生產流程、品質控管、包裝行銷,山裡的粗放式農業都缺乏一套系統,農人永遠是辛苦工作卻任人宰割的一端。他用自己的方式,「該除草的就除,要剪枝的時候就剪枝。如果人不夠,沒關係我們請工人。小的摘掉。摘掉很多沒關係,我們要大的,用手採。」強化管理流程和品質,因為有品質的手採梅,比一般竿打採收的粗放式梅子,價格可翻上至少三四倍。

Andrew的想法是:「要讀過書才能做農。很多新知識,沒有的話就吃虧了。品管、流程…..沒有這些即便做得好,可能也是憑經驗,不敢嘗試新東西。」他說,既然比別人多了些知識,就多了些負擔,好像要承擔一些責任,把新的概念引入傳統的產業裡。

不過很可惜,一場八八颱風,這個投入心血和嘗試的梅子園泰半流走,來不及讓他驗收成果。「有啦!還剩幾棵站在那裡啦!」Andrew 用笑容帶過隱約的遺憾。

嘗試種金針:選一種生命力很強的作物

風災帶給建山村的,雖然不是直接的災害衝擊,但改變了原本的農業環境。水源地受到破壞、農田流失或遭掩埋、原本的農路路況不穩、不時有「以後每年颱風,都必須遷下山一次」的傳聞……不確定因子造成的憂慮,讓不少以務農為主的建山村民,在不安的空氣中顯得意興消沉。

大家覺得,是不是就算很努力的從頭來過,重新整地、耕作,到頭來颱風季帶來的自然災害、撤村下山,一年的收成也還是得放棄?

Andrew感到沮喪,對自己的決定也不無懷疑:這樣跑回台灣種田真的是合適的決定嗎?

但是已經回來了,箭在弦上,還是必須走下去。幾經思考,他選擇了建山從沒出現過的作物「金針」,做為重新出發的起點。

在種金針前都沒看過金針長什麼樣子的Andrew說,那時候只是因為聽說金針是「生命力很強的作物」–「我就想,我們就是需要一個生命力很強的東西。」

颱風過後,為建山村的農業環境增添許多變數。Andrew的考慮非常簡單,金針不怕暴雨,遇雨長得更好;長時間不照顧也會繼續活,所以若碰上汛期得撤村也沒關係;他所選擇的「香水金針」品種,口感香氣最適合販售鮮蕾,附近的寶來就是明星觀光區,那裡的餐廳就是最有希望的通路;真的賣不完、或遇上雨季無法運出去的,他說:「沒關係,我們把它烘起來。」做成加工乾品儲放。

如意算盤打得好,但實踐起來關關是挑戰,每一步都在邊做邊學中行進。沒有水,就花一筆費用請人去找新水源地接水。田地上都是碎石,全家人出動一塊一塊撿石頭整地,撿得腰痠背痛後,才知道金針生長其實不怕石頭。金針喜歡潮潤環境,但南部氣候容易缺水,即使定時灑水土壤也仍舊易乾;因為不能噴殺草劑,只好人工拔草,才拔完這一區,那一區又長出來了。最後找來透氣保水的被布覆在田間,一併解決了保濕、雜草的問題。


每天要定時灑水、倍受呵護的金針。

「生命力很強」的金針,就在小心翼翼倍受呵護之下成長。Andrew說,這裡和傳統的農業不同,要陪著植物長大,看它需要什麼,不是像噴藥一樣噴完就走,反正農藥保證見效。

因為沒種過,金針發生的任何情況大家都很當成一回事小心應對著,一點點的鏽病、蚜蟲,都讓杜家感受威脅,生怕不小心處理,就蔓延成大危機。如此呵護出來的成果,Andrew說,感到還挺滿意的。畢竟今年才種下的金針苗,不到幾個月已經長得很壯、生產力也不差,算小有成績。

不過,新挑戰又來了。金針長得太好,一月份才種下的種苗,在一家人措手不及的狀況下,就進入了採收期,Andrew根本還來不及建立銷售管道。當初他構想中的理想通路—寶來觀光區餐廳,因為風災乏遊客問津,看來又得重新尋求出路了。

奶與蜜之地,想要證明的是…

不過,Andrew 說,他比較不會再猶疑或沮喪,自己是否走在正確的路上。一次一家人一起讀聖經時,父親杜長老忽然次靈光乍現,為農園命名為「流奶與蜜之地」,期望這凝聚家人心血的農園,和聖經裡,上帝賜下的迦南美地一樣豐實、充滿祝福,給大家帶來健康的食物。

父親的命名,Andrew說:「補上了我心裡的空缺。我想,迦南地不一定在什麼地方,任何地方都可以變成迦南地。」有了信仰和父親的「加持」,就能撇除曾經對自己的懷疑,繼續在這條路上前行。

Andrew說,沒想過失敗,有想過,但不敢想,因為做農沒有失敗的本錢。對農業有經驗的前輩仍會告訴他:「不要種有機,有機是有錢人弄的。」但是他認為,已經知道農藥是不好的,就不能走上回頭路。

提起這片以山泉水灌溉、用牛奶和黑糖滋潤、可以環望山景、在清鮮空氣中茁壯的小金針園,Andrew說,「至少人生當中有一件事是做得滿有意義。」

因為家裡務農,Andrew小時候也得去園地裡幫忙,但對孩子來說那是又辛苦、又充滿拘束的工作。大人總會提醒,剛噴過藥,葉子不能碰、草也不能碰。「什麼都不能碰,心裡有壓迫感。現在就覺得很乾淨,什麼都可以碰、什麼都可以摸。」比起小時候對務農的百般不情願,現在的Andrew,一回到山上就去園子,感覺在自己的園子裡舒服自在。

Andrew說,村子裡的人知道噴藥是不好的,但是還是不能做有機,是因為沒做過,感到害怕。如果他今天成功了,就是向大家證明,有機不是有錢人才能做的事。沒有足夠的資金、技術、知識,還是可以做得成。

他說,在國外念書的時候,因為沒錢、發憤念書、到處打黑工,有時一天才睡一小時,這樣的考驗也挺過來了,他相信這次也可以過得來。

那時,台灣來的同學知道他是原住民都非常驚訝,紛紛詢問他是不是家裡很有錢、或爸爸是立委?當他回答家裡務農,大家更覺得難以相信,因為普通的務農的原住民家庭,要供應孩子到國外念書好像太困難了。

走在一條不知道結果、只知道是應該走的路上,如果能成功的話,Andrew想說的是:「我想告訴我們原住民,不要怕,我們都可以出去。每一步都不要害怕。」


座落在山景間的,「流奶與蜜之地」金針園。

編註:杜家合力栽培的有機金針已經上市,有興趣的朋友,請聯繫:

杜司偉(Andrew)  0982133651 wei_0615@hotmail.com

杜德良          0938617392

高雄縣桃源鄉建山村60號 07-6881081

風災後的反省─土石流與自己的路

大鳥村青年會會長林志祥表示,風災過後,雖然對許多外面的資助表示感恩,但心中也一直存疑,如果外來資源不斷進駐,但部落裡如果沒有找到彼此的相處之道,部落裡的感情及凝聚力是否會面 臨重大的考驗?

風災後的大鳥村表面上己經恢復了往日的生活情形,但是當深入探討部落每個年齡層心中的想法時,仍抱持著不同的想法,而大鳥村青年會會長林志祥對於風災過後,雖然對於許多外面的資助表示感恩,但心中也一直存疑,如果外來資源不斷進駐,但部落裡如果沒有找到彼此的相處之道,部落裡的感情及凝聚力是否會面臨重大的考驗?

990410zhuda2be80c03b6-420.jpg
大鳥村青年會長林志祥(攝影/鐘聖雄)

中繼屋落成之後,大鳥村重新找到了屬於部落的生活步調,平時的農田工作正開始忙碌當中,大鳥村青年會會長林志祥也不例外,他正忙著修理澆水用的水管以便將剛種植的旱稻能夠稍稍得到山泉水的清涼,而不致於讓還沒有發芽的旱稻在吹來的熱風中乾枯。

會長志祥的身邊還跟著小幫手-小狗彬彬,他是今天早上陪著志祥最認真的助手了,在太陽下手邊忙著種上稻穗一邊還要對著彬彬說說話,這樣才不會感到炎熱及辛苦。其實表面上會長志祥對這種農田工作並沒有感到辛苦,因為在他的心中還一直煩惱著另一件事,從他的臉上不能看出一絲端倪,經過訪談之後才知道,原來在風災過後他擔心的事情發生了。

志祥說:「早期村莊因為教會的進入,部落裡因信仰不同,族人彼此間的感情多少受到影響,如今風災後因為受到許多外來的資助,部落裡分為「受災戶」與「不是受災戶」,彼此間常因為資源分配相互猜疑,他很擔心這樣的情況持續下去,族人的感情會受到很大的衝擊。

雖然他非常感謝幫助他們的機關團體,但是他認為這樣的資源太多,如果又沒有妥善的安排,到最後反而成為族人的負擔,所以風災剛開始時他帶領著青年會投入救災的工作,但是經過了這麼多的事情後,現在他決定盡量少參與有關風災後的各項計畫活動,他認為部落族人己經從風災中走出來,該是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不要一昧的依賴政府或善心團體,因為這不是長久之計,經過風災後族人應該有所省思,部落裡要找出自己的生活方式了。

他強調,他並非反對外來資源,而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這次風災後的大鳥村。就像是他的稻苗一樣,在山泉水的澆灌與自己的細心呵護下,這塊農地未來也會長出豐碩的果實來。

IMG_1273
林志祥照顧田間的情形(攝影/朱正勇)。

另外一塊農地上也有族人正忙著澆水,在風災期間她的住家雖然沒有受到嚴重的災害,但是她卻抱持著感恩的心,她是部落族人王寶蓮。她表示:感謝上天,在風災來時雖然許多住家被土石流遭掩埋,但是並沒有帶走任何一條人命,

對於長期種植農作物的她來說,土石沖刷下來,給了她另一個希望,就是可以將土石加以利用,把多餘的土石搬運到自己的農地上,然後種植更多的農作物,因為原本的土質不適合種植農作物,而現在山上的土石被沖刷下來了,她花費了大約一萬五千元請工人將部落上方的土石搬運到農地上,覆蓋了原本的土質,現在農地上種植的農作物變多樣了,王寶蓮心想:這可能是風災後唯一的好處吧!

四月的天空仍然陰晴不定,就像部落未來發展仍然沒有定數,大鳥青年會會長志祥與族人王寶蓮農地前的中繼屋早己落成入住了,面對這幾棟全新的中繼屋,他們的心中卻都有不同的想法,但總覺得未來的路還有很長要走呢!

IMG_1275
願部落的未來能像小米一樣順利生長(攝影/朱正勇)。

螢火蟲還在,南沙魯也還在。避難屋已有了好結果。

當外界猜測著南沙魯已遷村、已不存在時,那個小小村落裡,一直都有一群人, 在為自己的家奮鬥,他們是山的小孩,唯有在山林環繞下才能自在自適,兩百多天了,他們還在努力,因為他們要努力讓南沙魯一直都在。

編按:

那瑪夏鄉的南沙魯村,雖然有多數居民搬進杉林大愛村,但仍有20戶左右,100 餘位村民留在山上,重建家園。以下兩篇文章,一篇是輔大生命力記者針對南沙魯避難屋最新進度的報導,另一則為到山上訪友的Aping 寫下的心情故事,請讀者分享山上的南沙魯重建和居民感受。

一、南沙魯避難屋取得縣府同意 周六舉行musaul儀式

文/ 劉瑋婷(輔大生命力新聞網記者)

懸宕已久的南沙魯村(民族村)避難屋在上周已正式接獲高雄縣政府行文同意興建,周六(4/24)將在民族平台舉行musaul儀式。

選擇返鄉重建家園的南沙魯村民在4月17日晚間召開重建會議,趙文彬牧師與世展聯絡後,得知縣府已經發文正式同意避難屋的興建,台灣世界展望會已經正式接獲高雄縣政府公文,族人ibu表示,「這就像是拿到了一個通行證,是一個指標」。ibu認為,拿到了公文之後,一切就變得明朗化了,也代表著重建的腳步可以走得更穩健。

村民在12月開始與世展接觸,1月份雙方開始討論避難屋的相關援建事宜,起步之初,村民們首先面臨的就是土地問題,部分族人在平台上並沒有土地,ibu說:「那時候想說沒有地的要怎麼辦,其他人在上面有地但也不大,後來有一位族人表示土地願意被徵收,村民們決定共同集資買下這塊地號為521的土地」,這塊521土地,就是未來避難屋即將興建的地方,縣府核准這塊土地上可以興建六大棟避難屋,一棟可容納20人,內有簡單的衛浴設備。

基督長老教會也先撥款兩百萬協助村民整地,建築師亦將在這周上山跟村民談避難屋的設計與相關細節。民族村重建會委員tahai表示,周六的立柱儀式在布農族裡,稱之為musaul,意思是在選定的土地上,先行施工一小部分,象徵標誌了這塊地,即將在未來進行開工的工作。

得知政府發文同意的消息後,在重建會會長李長榮的呼籲下,村民們隨即也在會中決定,隔天就集體到民族平台砍草,做初步的整理工作。18日午後,南沙魯的族人一起上山,回到當時避難的地方,族人們看著留在平台上的鍋碗瓢盆、應急的生活用品,一邊除草,一邊回憶起事發當時,漫無止盡的等待直升機救援的心情。

民族村民Aping說:「那幾天,每天一到下午4點,風雨就開始變大,看著遠方的山頭跟手掌一樣大的太陽,但我們頭上卻是陰天」。另一位婦女則收拾起當時用的碗筷,說:「這是八八水災紀念碗,我們要留下來」。

990419shuinanshdsc04954-450.jpg

二、螢火蟲還在,南沙魯也還在

文/Aping

數不清這是我第幾次走台21線進入那瑪夏鄉,看著路牌的里程數漸漸減少,燈光愈來愈近,那瑪夏人的家也就在不遠處了。

SONY DSC

第一次到南沙魯,是在去年的聖誕節,南沙魯人在經歷八八風災後的第一個聖誕節,篤信基督教的他們,對他們而言,聖誕節就像是平地人的春節一般,空氣中是歡樂的氣息,家家戶戶都在享受團聚的美好時光,報佳音時,族人們會大方的提供點心、飲料,數量多到必須有青年背著籃子跟著報佳音的隊伍行走,得來回教會好多趟,才能把大家的熱情給裝完。

凌晨四點,山區的溫度讓我這個平地人必須穿著厚重的外套才有勇氣站在冷風中,但對南沙魯人而言,這樣的天氣不算非常寒冷,也許那是因為,那個夜晚,悲傷比寒冷還要更深重許多,這一年的夏天,他們失去了家、失去了親人,這個原本該是快樂團聚的日子,空氣中不是歡樂的氣息,而是無盡的悼念跟追思。

名為報佳音的儀式,在這一次,部落以沉默行走,繞村莊一圈的方式進行,每一個路口會有牧師跟長老們帶領大家禱告,告訴往生的族人們,在這個團聚的時刻,他們沒有被遺忘,就算失去了家、再也無法與他們相見,但思念會一直延續下去。每一位族人們手上都握著蠟燭,小小的火光,隨著微風搖搖擺擺,沒有人大聲哭泣、叫喊,但卻能聽得見低低的啜泣,以及點點淚光,沒有恐懼的眼神,沒有遲疑的步伐,黑夜中還能看見的,是緊握的雙手。

我聽不懂布農族的母語,但一刻,我強烈的感受到他們對於家的眷戀,對親友的思念,對山林的依賴,對上帝的信仰,那是我第一次試圖跟上帝說話,我真心的祈求,祂能給這些人再多一點力量,讓他們面對未來漫漫的重建路,能有更多勇氣。

1

最近一次上山,我們依然循著台21線走,指示牌不斷出現在我們眼前,提醒著我們險降坡、險升坡的高度,看著走樣的河道,春天也在這裡開始,梅子與水蜜桃的採收季開始,螢火蟲依然在樹林裡穿梭,那瑪夏依然是那瑪夏,外界誤以為遷村的南沙魯也依然在入口處閃著家屋燈火。

南沙魯還是南沙魯,雖然居民少了許多,但現在的他們,開始了重建路,漫漫重建路,他們慢慢走,一步步走得踏實,為的是讓家園回到過去的樣子,族人們整理出一個空間,有雕刻班、編織課程。目前正值梅子與水蜜桃的採收季節,婦女們一起打梅子、製作脆梅、爛梅,只要在一戶人家屋簷下作定,大夥就開始動作,他們的家庭觀念不設限於自己的家,而是整個部落。

SONY DSC

台21線造成人員傷亡,卻是他們回家的路,在外工作的布農人說,下班後回山上過周休假期,縱使要開上兩個小時的車,卻一點也不覺得累,只要想到是要回家,這條路不遠,也不可怕,因為在路的那一端,是家。

當外界猜測著南沙魯已遷村、已不存在時,那個小小村落裡,一直都有一群人, 在為自己的家奮鬥,他們是山的小孩,唯有在山林環繞下才能自在自適,兩百多天了,他們還在努力,因為他們要努力讓南沙魯一直都在。

normal_4b383b0caf484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來不及參與的未來?魯凱永久屋預計於本週六日動工?

4月15日充滿許多疑問的「說明會」問題尚未解決,今(19)日下午五點,縣府與慈濟召集幾位村長與德來村民開會表示,如果今天下午大家討論沒問題的話,這個星期六或星期日就要進入動工典禮,表示要加快工程的腳步。

前言:

4月19日下午三點,記者原預計拜訪即將遷入長治分台永久屋民的達來村民,經由村民告知,得知今天下午五點在慈濟屏東分會舉辦家屋配置協調會,今日會議邀請阿禮村、吉露村、佳暮村、谷川社區以及達來村與德文村的村長及代表。

4月15日充滿許多疑問的「說明會」問題尚未解決,不過在今日(19)日下午五點,召開的配置協調會會議結束中,慈濟基金會林碧玉副總執行長對在場的村長及代表表示,如果今天下午大家討論沒問題的話,這個星期六或星期日就要進入動工典禮,表示要加快工程的腳步。

一、 確認「水平」配置後,周末舉行動工儀式。

今天的會議主要是由歐建築師跟村長們協商討論家屋配置,要選擇「水平」或「垂配」配置,經由鄉長以及村長們的互相討論完後,確定選擇「水平」的配置方式。

建築師解釋未來長治分台四個村的家屋建置範圍,未來仍有空間再延伸,村民不用擔心未來第二批的族人,沒有地方住。

林碧玉也表示,「未來不是沒有機會,還是有地方可以蓋,只要是合理的,慈濟就蓋。這麼多教堂慈濟沒有辦法,因為錢是社會大眾捐的,如果蓋這麼多間教會,社會就會對我們產生不信任感,我們要有一個合理的做法,希望大家不要誤解。也強調表示,『對慈濟人來講,恨不得蓋房子給大家。』也希望鄉長和大家理解,慈濟不會威脅、利誘的方式,我們彼此之間要交心,心沒交一起,彼此情誼就不好,在這裡我再次聲明。」

林碧玉也隨即說明,星期六(4/17)本來就要約大家開會,那就是希望趕快定案,那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開始動工。動工的儀式,或許是這星期六或星期日。

協調會中,阿禮村長、佳暮村長、以及吉露的理事長都各別對於坪數以及戶數審核的資格部分再次提出提問。但對於村長們對審核部分的提問,屏東縣政府原民處蔡副處長則表示,政府審核的標準是給與「實際的需求面」,最迫切需要的先給,本來沒戶籍,但確實是住在部落,應該要先給。他也對慈濟在審查過程,師兄、師姐花心力去做訪問、筆對,表示感謝,並回應阿禮村長,提供實際需要的戶數,雙方再去做討論。

至於部落對於教會用地的需求,蔡處長表示,宗教的部分,縣長說了很多次,在這裡不再多講。

會中,林碧玉再次與大家說,我們急的是大家沒有房子住。如果是對的事情,我們一定會蓋,不對的,就不會去做。

image001-480
慈濟今日向族人確認房屋配置要水平或垂直配置。

二、部落的參與:以工代賑

而之前,對於部落族人「可以參與」的「以工代賑」部分,在現場在幾分鐘討論下,很快的慈濟就決定部落未來以工代賑的連絡窗口。慈濟也表示,動工後給部落以工代賑的方式參與,非常歡迎部落的族人趕快來報名。霧台鄉長也表示,「學一點技術,蓋房子也是很好。」

協調會結束,慈濟隨即邀請與會的鄉長、村長及代表在確認好的配置圖上簽名,表示大家簽完名後,下次就不要在重複一次又要討論。隨即慈濟也將鄉長與村長代表們所遷的文件拍照存證,並秀在簡報會上的簡報檔案中。

會議的尾聲,林碧玉也族人說「長治分台未來也是一個國際村的典範,未來族人可以在這裡安居樂業。」

就在記者與佳暮村長一同離開時,一旁慈濟的師兄立即前來,很祥和的笑容向佳暮村長道別並說:「村長,我們就邊做邊整隊。」

三、三方會議尚未有共識,即將進入動工典禮?

今日的協調會議,確認長治分台家屋「水平」及「垂直」的選項。但是今天谷川理事長沒有出現入席,這場沒有全員到齊的協調會,是否以縣府邀請總人數的「少數尊重多數」的方式決定?蔡處長也表示,關於教會,縣長說了很多次,也不再多講。但是族人的訴求仍有許多疑問,周末就即將舉行動土儀式,部落有多少入住永久屋的族人知道?

另外,4月13日由縣府召開的記者會中,曾由鄉長與縣長共同承諾的「霧台七項原則」中曾載明: 住屋由居民參與設計」,但以今日的配置說明會來看,居民所能參與的,僅能選擇家屋是「橫配置」或「直配置」另外,當日七項原則中的第一條為預留12間教堂預定地,由居民自主設法興建」,今日似乎也已完全否定,這是否意味著先前縣府召開記者會中的承諾都將翻案?(當日會議情形,請點選這裡閱讀)

達來村的居民陳怡珍也表示,4月15日的「說明會」感覺就是強迫接受,那天也是政府第一次跟達來部落的人說明,時間的通知也是很緊迫。今天上午又接到通知開協調會,然後星期六、日就要動工?她也表示,其他的村民根本來不及通知他們。
「或許縣政府星期五會發公文通知,然後請村長通知族人,動土儀式當天最好穿著傳統服飾與會參與,以「尊重原住民的文化」?族人諷刺的表示。

魯凱的牧師群,以及在4月15日三方會談中,希望自主重建的族人,對這個臨時召開的會議與結果表示「毫無所悉」,至截稿為止,牧師還在討論,尚未發表意見。

image003-480
4月19日的配置協調會,大家簽完名,慈濟表示星期六或星期日即可舉行動工儀式。(圖右下一,為阿禮村長代表阿禮村民簽下配置確認的現況)

三方會議無交集,魯凱重建仍未定案

魯凱族人期待與政府、慈濟進行的三方會談,可以具體「溝通重建問題」,不過因現場時間和議程配置之故,許多疑問還來不及討論,原先各界認為三方會談後,魯凱重建模式應有突破進展,目前尚無明確圖像。

從3月中旬的連署至4月15日的說明會,魯凱族人不斷的爭取族人蓋永久屋的參與權。在4月14日,部落立即召開共識會議,邀集部落的力量,將所有的訴求及疑問匯整成條理通順的文字敘述。目的就是能夠為即將遷村的部落居民,爭取屬於族人的「重建參與權」,好讓未來遷村到山下的族人,能夠有個安定的生活。

備受矚目的4月15日的說明會,先由霧台鄉長顏金成發言,說明族人出席目的,再由阿禮頭目包基成、阿禮部落杜達偉牧師、佳暮村長柯五郎、柯海燕代表逐一將4月15的「訴求共識」向政府以及慈濟單位簡單說明後,即由慈濟的副總執行長林碧玉向在場的魯凱及排灣族人說明關於慈濟蓋永久屋的相關事項。

由於林碧玉副總在談話中強調:「我們沒有必要說謊」,讓現場族人感到納悶,因為阿禮頭目包基成所訴求的提案中,沒有提到慈濟不誠實的話語,僅是提出魯凱訴求;另外,也有族人反應,在這場「說明會」中,「政府」、「慈濟」、「魯凱族」要說明與討論的事情,為何會與4月14日縣府和部落確認的內容不同,這場說明會並未做出明確決定,反而留下諸多問號。(當日影音記錄,請見文後附錄)

lukai-1

4月15日三方場合中,霧台鄉阿禮村頭目包基成代表族人提出訴求表示,「應給與部落參與慈濟的規劃或設計藍圖的相關諮詢,再依部落共識規劃設計。」

一、魯凱族的訴求

1.阿禮頭目包基成:尊重魯凱族部落災後重建的主體性與完整性,給予部落(或委任的代表)參與基地規劃或設計的相關諮詢,在依共識規劃設計,誠信原則訂立契約,承諾背書公告,以安撫(置)災民。

2.杜達偉牧師:禮拜堂是族人生活的重心,每個部落有三間教會,是部落最基本的訴求。

3.柯五郎村長:族人依照營建署所頒布的申請準則,為何許多申請戶未通過核准?

4.柯海燕代表:長治分台在規劃的開始,並沒有達來村跟德文村,如今要開始蓋了,才突然告知部落?請政府說明。

長治分台在規劃一開始的相關會議,政府只邀請魯凱族人來討論,卻在4月15日的說明會,告知部落也會邀請德文與達來的部落入住,「但這些安排都不是原住民自己做的決定」。誰會拿石頭砸自己的腳?還是,是原住民提出選擇這樣的方式,造成自己族群間的對立?假設達來村與德文村也提出要申請永久屋,假設政府一開始就安置兩村的排灣族人入住長治分台,為何沒被邀請一起參與?

image003-480

3月12日參與縣府召開「慈濟長治永久屋基地」說明會的魯凱族村長及代表,現場有邀請遷村的魯凱族人,卻沒看見達來村與德文村的族人被邀請。

image005-480

由長豐工程顧問公司所規畫的開發分析內容,也只有「阿禮村、吉露村、佳暮村、古川社區」等四個部落,達來村與德文村沒有納入規劃。計劃目的並用紅色字體標示遵循重建條例「尊重地區人民、社區(組織)、文化及生活方式」之精神。

二、政府的解釋

對於當天的「說明會」,縣長表示:「社會資源有限,希望大家能夠體諒。」對於外界對慈濟被誤會,縣長則說明,慈濟守規矩反而被質疑,縣政府邀請辭寄來蓋房子,縣政府願意承擔一切。

而對於德文村與達來村一起入住長治分台,則表示「希望大家都是災民,都互相接納。」

至於族人申請永久屋就會失去山上家園的疑問,他也一再強調表示:「有永久屋就要放棄山上的家園,我也講過一百遍了,就沒有這回事,還是要再問。在網路上這樣被流傳,我就感到很疑惑,我再說一次,永久屋跟山上的祖籍地毫無關係。」

三、慈濟的說明

當天的「說明會」,除了負責設計永久屋的慈濟建築師,說明永久屋的配置與活動中心規劃外,慈濟也邀請了住在高雄「大愛村」的一位魯凱族長老以及布農族青年,分享在高雄杉林大愛村的「快樂生活體驗」。

魯凱族的長老表示:「慈濟蓋房子很好,大家要相信慈濟蓋的房子不錯。」

而布農族青年則表示:「很開心代表原鄉部落的布農族來分享,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非常感謝慈濟用『愛的教育』不分晝夜,一路的陪伴著我們。」對於外界對慈濟的看法。他也說:「大家不要只看到的媒體負面報導,因該要用心去看慈濟的用心,那不是一篇文章就可以寫得出來的。」

除此之外,也與在座的大家說:「布農族傳統文化不一定是好的文化。就像剛剛林副總說的,尤其是菸跟酒的部分,對族人壽命有影響的部分應該要改善,這樣對族人的健康才是好的。」當所有的分享結束後,這位布農青年也在離開前,雙手合十對大家說了一聲:「感恩」!

這個舉動引發現場魯凱族人一陣笑聲與議論。

在大愛園區入住者的分享後,針對援建長治分台永久屋一案,慈濟副執行長林碧玉表示:「我們尊重大家,更要尊重捐款的人。這筆款項來自全球52個國家,命名為大愛村有什麼不好?」

另外,對於外界對高雄大愛村內「路名」的質疑,她也表示,這是居民的要求。她說:「他們(杉林大愛村居民)希望應該要從大愛出發,不要分原民,不要分漢人。」並接著說,「我們沒有必要說謊。」不過魯凱族人在當天的「說明會」中,都只是提出對於未來長治分台的規劃訴求,並沒有表示慈濟說’謊,為何林副總說:「我們沒必要說謊?」反而引發族人討論。

會後林碧玉接受原民台訪問時,也再度強調:「如果大家對於未來的生活空間有疑問, 可以去杉林那邊, 因為已經有一個MODEL在那邊了。大家可以去參觀可以去問先不要看媒體看那些住在那裡的人那是最真實的對於部落居民的生活方式我們不希望干擾他們我們希望他們自立自強我們希望他們有無限發展的空間。」

「那還有如果房子蓋好了交出去了跟我一點關係都沒有,這是對我最輕鬆如果是現在就決定不蓋我也是最輕鬆我剛剛在講,我們要做大家喜歡的事,如果我們蓋的房子大家不喜歡,我們就不該拿大家的錢來做這樣的事。如果選擇慈濟來蓋,我們也很願意承擔。」

四、教會的空間

針對族人關心的教會用地問題,林碧玉表示:

現在核准的住民是167戶,這還包括了三地鄉。霧台只有140幾戶的村莊 ,如果有12個教堂的話,那等於10戶就有一個教堂。我想,這個對我們來講,我是覺得說,尤其是在這麼長的一個空間,我們要怎麼融合在一起。至於這個部分,我還是必須要強調說,我們並沒有不要蓋教堂。但是,如果12 間教堂,我相信,我們慈濟馬上會有很嚴重的批判。凡事要合理化,我們要做合理的事情,只要是合理的,我們一定會去做。」

鍾思錦牧師則起身表示:

魯凱族人所訴求的其中一項是預留四個部落的12 間教會用地。』有要求慈濟蓋教堂一事。在根據4月13日在縣政府召開的會議,縣政府也表示目前通過申請入住的是第一批,未來還有第二批。教會用地的預留,是準備給未來所有入住長治分台的魯凱族人,所以一間教堂是否只有10戶信徒?或這個意味著,根本沒有第二批,那其他部落的人要住那裡?」

針對這個議題,縣長則表示:「現在教會做禮拜的習慣已有很多變更,大部分都是作家庭禮拜,很少上教堂了。」

針對縣長發言,鍾思錦牧師再次提問,他提出質疑:「每一個部落,每一個團體,都會有一個公共的禮拜堂。對縣長所說的,現在很多地方都已開始作家庭禮拜,可能一半對,一半不是很正確」。

鍾牧師也表示:家庭禮拜的確有凝聚家族情感的作用,也不失其對宗教的儀式的尊敬。但族人的訴求表達,在原住民部落的公共禮拜堂,是凝聚族人情感重要的聚會方式。政府強烈表示尊重原住民,為何又要部落選擇另一種方式作禮拜?

最後鍾牧師也強調表示,「是原住民部落不喜歡家庭禮拜?還是政府不尊重重建條例?希望未來不是用這樣的方式來面對重建的問題。」

不過鍾牧師尚未結束提問,隨即被縣長用「謝謝」一詞,來結束族人對於重建問題的提問。鍾牧師也很客氣的坐下,尊重與會的族人及NGO不再發問。縣長則立即說明:「今天純粹是對長治台配置的說明,宗教教會的事情,是另一個層面

另外,台邦.撒沙勒教授在會中也提出各人的看法與建議,相關內容已於16日刊登,在此則不再詳述,包含現場未完成的提問和意見,請參考台邦撒沙勒撰寫之「魯凱『長治分台遷村案』的三個問題和二個建議」。

image007-480

鍾牧師表示,「希望未來不是用這樣的方式來面對重建的問題。」

小結─沒有具體結論的三方會議

4月15日這場將近兩個小時多的「說明會」,在慈濟副總執行長林碧玉用了將近一小時的時間,說明了「慈濟的立場」外,加上目前住在高雄杉林大愛村的布農族以及魯凱族人親自到場分享住在「大愛村」的感受,時間已經剩下無多,關於族人提出的訴求,屏東縣長則表示,是「縣政府邀請慈濟來蓋房子,一切都由縣政府承擔。」

原先魯凱族人期待的是與政府、慈濟「溝通重建問題」,卻只聽到慈濟蓋永久屋的立場說明。而在時間的限制下,族人也無法繼續提問。在一場尚有許多疑問來不及提出的「說明會」,魯凱族人還有哪些疑問?對於12 間教會用地的預留,縣長表示沒有辦法,魯凱族人又該怎麼辦?記者會再繼續追蹤做後續相關報導。

附錄:0415會議現場錄影

製作/ 風翦樹

 

 

內容摘要:

4月15日,風災發生後的八個月,屏東縣政府、慈濟基金會及

霧台鄉的魯凱族人,三方終於有機會面對面的來溝通問題了。

為了這歷史性的一刻,阿禮部落大頭目包基成做足了功課,從「一攤血」的故事到拜讀證嚴上人所著的靜思語,誠意十足地表達族人的訴求及善意,希望慈濟可以尊重部落的主體性及完整性,對於未來族人遷居的地點爭取參與規劃的機會,期待得到對方的善意及回應。

而三個多小時的會議下來,災民與NGO彼此間的認知與「尊重」仍然存著很大的落差。魯凱族人所期望的「尊重」是參與規劃的機會與暢通溝通的管道,而慈濟方面卻在結果上給予了「尊重」:「你們不喜歡,我們可以不蓋。」

延伸閱讀:魯凱『長治分台遷村案』的三個問題和二個建議。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