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連線】綠陣參與「哥本哈根會議」後的分享0128

綠色陣線協會自半年前加入「氣候正義,現在就要」國際網絡,並親赴曼谷及哥本哈根參與工作坊和直接行動。本週四(1/28)晚上在YouthHub青年交流中心,兩位綠陣同仁將以淺白語言和生動短片,向你解說現有的減碳機制隱藏的危機,與氣候正義運動發展,包括重要的草根民眾運動及智庫、非政府組織。

去年十二月的聯合國氣候峰會,在激烈爭論後產出史上最差的「哥本哈根協定」;但是在談判會場外,一份同時處理氣候、水資源、糧食與經濟危機的「氣候論壇人民宣言」,正在全球連結起由下而上的運動能量,推動社會朝向永續性轉型。在這背後,國際倡議網絡「氣候正義,現在就要」(Climate Justice Now!),扮演著不可忽視的重要角色。

近兩年來,一個訴求氣候正義的新型態環境運動已經興起。他們發現,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遊說,把持聯合國談判,同時在世界各大洲繼續採礦、興建水壩、砍伐森林、設立燃煤電廠、擴展航空旅行、開設新道路,再透過碳交易等方式,進一步給予維持高排碳經濟活動的理由。藉由抗爭行動,人們越來越意識到有必要從根本改變現行的經濟模式,而不是採用錯誤、危險、或短期的解決方案來因應氣候變遷。

綠色陣線協會自半年前加入「氣候正義,現在就要」國際網絡,並親赴曼谷及哥本哈根參與工作坊和直接行動。本週四(1/28)晚上在YouthHub青年交流中心,兩位綠陣同仁將以淺白語言和生動短片,向你解說現有的減碳機制隱藏的危機,與氣候正義運動發展,包括重要的草根民眾運動及智庫、非政府組織。

時間:本週四(1/28)晚上六點到八點半

地點:YouthHub青年交流中心 (台北市忠孝東路一段31號1樓)

講者:陳思穎、蘇毓婷

參考資料:「農業與暖化──哥本哈根的COP15會談」

華山創意文化園區:從BOT到ROT之定位探討

反觀華山之營運現況,最大的問題是規劃缺乏整體性,也較缺少舊的歷史味道,赤煉瓦倉庫由兩大集團經營,有民間單位,也有政府部門,如何重新思考有效性之公私協力機制,應是未來華山永續經營…

華山創意文化園區(以下簡稱華山)前身為臺北酒廠,成立於1915年,1987年因為臺北市都市計劃以及環境保護政策而遷廠。1997年來自不同領域的藝文工作者組成「華山藝文促進會」,並向臺灣省菸酒公賣局爭取使用此一空間;經由協商後,臺灣省政府文化處於1999年委託給「中華民國藝文環境改造會」(前身為華山藝文促進會)經營管理,並更名 為「華山藝文特區」(黃筠舒,2005)。

981225HUASHAN-400
 華山創意文化園區外部廣場,照片來源:組員提供

之後,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簡稱文建會)一度以BOT(Build-Operate-Transfer)模式將華山短暫委託橘園國際藝術策展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橘園)經營;2007年,則以ROT(Rent-Operate-Transfer)模式[1],規劃推動「徵求民間參與投資華山創意文化園區文化創意產業引入空間整建營運移轉計畫案」[2]。本文想探討從BOT到ROT的過程中,文建會對於華山的定位,以及對於華山所產生的影響。

就理論及實務經驗觀之,BOT案的特性為投資成本高、回收期長、風險高、政府需要長期與民間配合。但以先前橘園BOT案來看,僅有1年的時程,時間太短,雖以BOT模式辦理,實際上僅有OT的效益(黃淑晶,2005)。

後續之ROT案,依據文建會的評估,投資廠商需先為空間整建、軟硬體設施建置投入上億資金,預估至少第9年開始才有回收,因此,合約期限為15年(自由時報,2006);相較於之前的橘園BOT案,發現文建會已經較有經驗,改善過往合約太短,且由「廠商自負盈虧」的模式,也更突顯政府願意與民間協商的態度。

此次ROT案,得標廠商是由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賓大飯店股份有限公司及仲觀設計顧問有限公司組成之「臺灣文創聯盟」,可以說是為了此一標案而組成的任務型組織,並且於2007年11月6日正式接管華山[3]

在此提出4項課題與疑問,包括:第一,年限計算方法為何?第二,有關得標者對於華山的經營構想,目前僅能找到很簡略的描述,缺乏完整計畫的說明,第三,文建會之角色定位?是房東(收房租),還是需要監督整體計畫執行過程,不甚清楚,第四,華山營運團隊包括3個不同單位,未於官網或其他管道說明彼此之角色定位及分工模式。

針對以上4點疑議,作者提出建議解決方案如下:

一、 落實決策透明化:有關年限計算回收,以及得標廠商與文建會之權利義務關係應明確說明。

二、 提出永續營運構想:避免華山營運團隊變動,造成工作計畫之不連貫與大幅調整。

三、 強化計畫監督機制:不該只有文建會,亦應納入專家學者(特別是之前曾經參與華山藝文促進會之重要成員),深化政府、民間、學者之三方監督及互動模式。

四、 明確聯盟協力模式:針對聯盟內之不同單位的專長屬性,進行明確定位及分工。

參考日本橫濱赤煉瓦倉庫的活化經驗,該地於19世紀到20世紀之間,擔任進出口關稅事宜的閘口,與華山皆為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案例,主要包括兩個館,一號館為文化創意園區,由橫濱市藝術文化振興財團經營,二號館則是商業設施,開設許多餐廳、酒館和購物商店,由株式會社橫濱紅磚瓦負責營運。

一號館之1樓保存過往文物,2樓則作為展演空間,二號館中則規劃為商家聚集地,不僅保有歷史軌跡,更添加了新的活力,能讓前來參觀及旅遊者,享受到文化、藝術、休閒生活(諸如逛街、吃飯等)之巧妙結合(黃玉蓮,2005)。

反觀華山之營運現況,最大的問題是規劃缺乏整體性,也較缺少舊的歷史味道,赤煉瓦倉庫由兩大集團經營,有民間單位,也有政府部門,如何重新思考有效性之公私協力機制,應是未來華山仍否永續經營,乃至扮演文化創意產業基地之關鍵與挑戰。

參考文獻

黃玉蓮,2005,〈橫濱懷舊散步〉,自由電子報,2005年8月9日,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aug/9/life/travel-1.htm。

黃筠舒,2006,《1945年以後的臺北酒廠—華山文化園區的形成與變遷》。臺北: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

黃淑晶,2005《「創意文化園區」經營管理策略之研究-從加拿大溫哥華葛蘭湖園區看華山「創意文化園區」》。高雄: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附註說明:

[1] 字義為「租用-營運-移轉」,意思是由政府委託民間機構或由民間機構向政府租賃現有設施,予以擴建、整建後並加以營運;營運期間屆滿後,營運權歸還政府。

[2] 參考自由時報電子報刊載之「華山ROT相關背景」一文,網址: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jun/16/today-art2-2.htm。

[3] 臺灣文創聯盟於2007年6月23日正式成立臺灣文創發展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作者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產業學系98年度第1學期「文化政策」課程之「文化資產工作坊」的分組書面報告,除撰稿者外,小組成員尚包括陳毓玲、陳冠丞、朱惠慈、黃麗文、陳姵如。)

寶藏巖的明天,居民的未來?

寶藏巖幾度面臨改建、拆除的命運,終於在公告定為歷史建築後,寶藏巖才朝著「文化保存」的方向進行,並推出了「寶藏巖共生聚落計畫」。寶藏巖部份空置房屋,將作為青年旅舍、書店、藝術家工作室等,居民可選擇…

編按:

此文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產業學系98年度第1學期「文化政策」課程之「文化資產工作坊」的分組書面報告,並由小組成員共同撰寫,原報告名稱為「寶藏巖變遷過程之居民角色探討」。

981218-baozangyan-400.jpg
寶藏巖與共生聚落之遠景,20090518。

「寶藏巖」背景介紹

「寶藏巖」主要包括了寶藏巖寺、寶藏巖塔及其週遭所組成的聚落,也就是福和橋下與汀州路所圍成的地區。

以自然地形劃分來看,北倚觀音山,南望新店溪,是一個以觀音山為主所形成的自然邊界區域,同時也是後來不論是自來水水源區設置,或是成為主要軍事重地劃區最主要的原因。與外界交流的重要窗口就是現今所見寶藏巖主要入口道路──汀州路三段230巷。

早期寶藏巖聚落總是處於一個變動的形態,在開墾與種植果樹的名義下整地,屋體則是於先茅屋、後板屋、再磚屋的過程中,還要冒著被拆毀的風險,才能逐步完成。

1980年因應都市景觀公共工程,計劃將寶藏巖地區由保護區變更為「中正297(永福)公園預定地」,揭開了接下來歷經十多年來相關違建拆遷、安置與保存等爭議及社會運動。最後在2004年經臺北市古蹟審議委員會決議,由臺北市政府公告寶藏巖為臺北市第一處聚落型態之「歷史建築」。

寶藏巖幾度面臨改建、拆除的命運,終於在公告定為歷史建築後,寶藏巖才朝著「文化保存」的方向進行,並推出了「寶藏巖共生聚落計畫」。寶藏巖部份空置房屋,將作為青年旅舍、書店、藝術家工作室等,居民可選擇領取賠償金約72萬元後離開,或是留下共同開發藝術村。

問題是:居民肯不肯搬出來?是否搬回去?保障及發言權為何?

對於政府每隔一段時期就提出一個不同的方案,除了陳情之外,他們對於寶藏巖的感情,面臨留不下也離不開的困境,在這樣的弱勢情況下,居民如何重握自治權,以及究竟該何去何從,將是本文探討的重點。

政策計畫評估

政策評估將以寶藏巖公社、寶藏巖文化村協會以及政府單位三方為主,簡述其對政徹的影響以及其述求。

寶藏巖公社由藝術家和學生組成,成立原因,一為不滿臺北市政府對寶藏巖的政策規畫,二為協助捍衛寶藏巖居民的權益;寶藏巖公社積極地讓媒體、社會大眾關注此項議題,在藝術家駐村期滿後,寶藏巖公社繼續抗爭,不願讓市政府拆遷寶藏巖,此一事件讓許多媒體大篇幅報導(註1)。

然而,事實卻是寶藏巖當地原住民大部分已答應遷出,導致寶藏巖公社的抗爭,已失去立足點,且公社藝術家私自帶入外地藝術家,以及招攬學生入住造成居民困擾也是事實-抗爭並非原居民所希望,雖突顯以原住民為主體之出發點,不過,在執行過程中卻演變成佔屋者,姑且不論誰是誰非,寶藏巖公社之佔領計畫,顯然是沒有成效。

至於政府一端,一般認為是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委託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The Organization of Urban Re-s,簡稱OURs)全權規劃,產生了「寶藏巖共生聚落計畫」這樣的概念(楊芷茜,2008),分為「寶藏家園」、「藝術行動者駐村」、「國際青年會所」、及「生態環境學習基地」四個發展面向。

然而,實際上之計畫內容,吸納來自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簡稱臺大城鄉所)的建言(註2),以及寶藏巖文化村協會居中與居民不斷協調後的結果,政府於2004年定調寶藏巖將朝歷史文化保存發展,並於2007年開始招標營建工程,將約16戶居民先安置於中繼住宅,並非外界所言政府完全站在強勢一方強行介入(楊芷茜,2008)。

不過,臺大城鄉批評「未原地居住」與「未保存原民文化」,寶藏巖公社也以「土地取得」、「藝術政策適用性」、「居民處置」、「藝術家待遇」等(註3)表達自身立場,並落入各說各話與各表立場,也造成原居民的真實聲音,似乎快被湮沒,為政策執行不順利之一大原因。

政府以原地居住不適當性為由,將居民安置到中繼住所,臨水區的四十餘住戶除了外面自有屋舍者外,其餘被安置在單身國宅(劉益誠,2002),至於寶藏巖公社隨意占領原住民的空屋,並未進行處理,此亦導致工程遲遲無法動工(徐聖情,2007)。

寶藏巖居民,何去何從

在整體外觀不甚討好的情況下,幾度面臨改建、拆除命運,完全無視於居民的心聲、忽略居民的需求,相關政府部門提出幾個不成熟的方案就要居民遷出,後續也缺乏具體配套計畫,逼迫原本安居於此的居民跳出來陳情協調,2004年5月14日經臺北市政府公告登錄全區為「寶藏巖歷史建築」後,最後結論是:保存寶藏巖,但是所有居民都得搬去河邊草地的臨時房屋,整個木屋區因安全問題大規模重修,2年後再讓居民搬回去;

關鍵問題是:政策規定房屋修好後屬於政府,公屋只可住9年,寶藏巖居民可住12年,這樣的決定,對於政府而言,是否也算是對於居民之特別照顧?此外,部份空置房屋,將作為青年旅舍、書店、藝術家工作室等,居民可選擇領取賠償金約72萬元後離開,或是留下共同開發藝術村。

問題是:居民肯不肯搬出來?是否搬回去?保障及發言權為何?十多年來,這地是拆是留,一直令人困擾,居民很沒安全感,是搬到臨時屋2年後再搬回來,還是馬上領取償賠金後離開?在如此不明朗的時候,怎麼還會和藝術家互動?

981218-baozanyan-2-360.jpg
寶藏巖聚落一角,目前正進行施工重整中,左前方的風車為先前夢想社區所贈送的形塑地標,20090518。

寶藏巖之當地居民為了基本生存而選擇於此落地生根,靠著自己的力量,以就地取材方式,運用各式建材於顛崎不平的山坡上築起了小小的避風港,或許外表和城市之標準化大樓無法比擬,裡面的裝設也與現代裝潢的整體風格大有落差,但這就是陪著大半居民走了大半輩子的窩,對他們來說除了回憶外,亦存在著濃溢的感情。

多位居民20年來搬進搬出3、4次,最後還是選擇在寶藏巖建構自己的家,其中有位80多歲的朱伯伯因為對家園的濃厚情感,堅持不願離開住了幾十年的窩。寶藏家園的居民們,對於政府每隔一段時期就提出一個不同的方案,除了陳情之外,他們對於寶藏巖的感情,面臨留不下也離不開的困境,因為,對於寶藏巖的未來發展,沒有發言權,在政府大刀闊斧、各種團體協調、奔走與介入的,卻是他們長久居住的家園啊!在這樣的弱勢情況下,居民如何重握自治權,以及究竟該何去何從?

寶藏居民的未來?!

仔細檢視各單位所提出之寶藏巖規劃方案,究竟有多少意見是居民所提出的呢?是否真正了解「共生聚落」的重要意涵?希望藝術家或其他觀光客進入寶藏巖嗎?目前住在中繼住宅的居民,多為年事已高的老兵,當新的規劃案執行完畢後,會願意回住嗎?若原居民回住率不高,還能稱寶藏巖為「共生」聚落嗎?

許多失落的角落,長期未受關注,但是,卻因為新聞報導而沸沸揚揚,公權力與發聲團體間的爭執,讓身處其中的居民無所適從-他們並沒有要求什麼,只是眷戀這個充滿回憶與記憶的地方;目前寶藏巖重建規劃正在進行當中,政府未依原訂進度執行寶藏巖共生聚落計畫,導致寶藏巖居民久久無法看到完工的一天。

既然現狀已經無法改變,只能放眼未來,有關未來共生聚落之營運模式,仍然不甚明確,未來「寶藏家園」的住民,會是那些眷戀著寶藏巖的原生居民嗎?也仍不得而知。當居民大多已選擇領走72萬離開此地,搬移至其他地方居住,中繼住宅僅剩零落的幾位居民,他們還有機會或還願意重新搬回來嗎?

或許,現在討論「當初」已經太晚,不過,究竟有多少規劃內容是多數居民能接受的?又有多少是都市規劃者或地方領袖所提出與支持的?也許是此案必須面對與思考之重要議題。

綜觀與本案相關之多方意見及執行歷程認為,政府既已介入,並運用公權力改造寶藏巖為歷史聚落,就應該盡全力讓寶藏巖擁有最原始的樣貌,原居民是寶藏巖之所以豐富、特別的重要原因之一。

政府已提供中繼住宅給無處可去之寶藏巖居民,針對經濟能力較寬裕或有地方住處之居民經費補助,另策劃活動讓大家可以定期聚會聯絡感情,諸如過往之一家一菜,讓居民有維持情誼之交流平台;展望未來,原住民應凝聚內部意見,並以寶藏巖文化村協會為管道,向政府進行意見傳達,並促成雙向性之對話及互動,另審慎評估「寶藏家園」、「藝術行動者駐村」、「青年會所(寶藏巖驛站)」、「生態環境學習基地」之4大方向,應有細緻配套措施,才不會讓寶藏巖因注入大量新血,卻失去過往文化地貌,甚至因為過度商業化,而失去以原住民為主體之重要價值與內涵。

註1:參考寶藏巖公社官網資料,包括:〈搶救寶藏巖連署聲明書〉、〈北市文化局對於寶藏巖社區的處置爭議〉、〈寶藏巖公社就是要聚落保存!!!〉等,網址:http://blog.yam.com/treasure_hill。

註2:同註腳1。

註3:同註腳2。

參考文獻

徐聖情,2007,〈拒絕再做軟柿子,新市府請硬起來〉,破[POTS],2007年1月1日,http://pots.tw/node/448

楊芷茜,2008,〈公館寶藏巖 打造國際村〉,聯合新聞網,2008年4月5日,http://www.udn.com/2008/4/5/NEWS/DOMESTIC/DOM2/4287452.shtml

劉益誠,2002,〈從寶藏巖出發,然後我們回到城鄉所--從精神分析角度探討都市底層社區保衛運動下的專業自省〉,文化研究月報第20期,2002年10月15日,http://hermes.hrc.ntu.edu.tw/csa/journal/20/journal_park135.htm

【南村落】冬日節氣生活美學:冬至.1222

南村落秉持著依循節氣過生活的精神,在晝短夜長的冬至夜晚,歡迎您依循著古人的腳步,前往南村落來共度一場溫馨的冬至進補饗宴!享用冬茶與時節甜品,聽著生活美食家韓良露老師分享冬至的生活與美學…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定出來的節氣,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古人用土圭實測日晷,將日影最短的一天定為冬至。在冬至這一天,白晝最短,黑夜最長,氣候也開始轉為寒冷,但過了冬至之後,白天就會一天一天變長,陽氣開始萌芽,為節氣迴圈的開始,更是天地間陰陽兩氣的轉化之日。

《漢書》中記載,「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顯示出古人對於冬至日的重視與對天地的崇敬。

冬至過節的習俗從漢代起源,盛於唐宋,而相沿之今。傳統上,在中國北方有吃餃子、餛飩的習俗,南方則是吃湯圓、糯米飯以慶賀冬至。台灣延續著自古以來的民間傳統,冬至日一家齊聚吃著「冬至團」,象徵著團圓與圓滿之意,俗諺「冬至圓仔呷落加一歲」,正代表著冬至溫暖與傳承的美意。

南村落秉持著依循節氣過生活的精神,在晝短夜長的冬至夜晚,歡迎您依循著古人的腳步,前往南村落來共度一場溫馨的冬至進補饗宴!享用冬茶與時節甜品,聽著生活美食家韓良露老師分享冬至的生活與美學,讓今年冬至,不只溫暖您的胃,更進補了您的知識與心靈!

冬至EDM(小)

活動時間:12月22日(二)20:00-22:00

人數:以40人為限(採預約報名,預約請早)

費用:單場400元(節氣生活美學及文化意義講解 + 品嚐節氣甜品)

主講人:韓良露(南村落總監、生活美食家)

活動內容:品嚐二款節氣甜品、當季茶品及講解節氣生活美學

Add / 南村落(臺北市師大路80巷10號)

Tel / (02)8369-2963

Fax / (02)8369-5076

Web/ www.southvillage.com.tw

【社區】2009社區劇場人才培育成果展演1129

2007年,文建會在全國撒下了60顆社區劇場種子。2009年,全國北、中、南、東100位專業藝文者、社區工作者,投入社區劇場人才培育的大門──社區劇場到底是什麼?如何透過劇場與社區居民共同對話….

2007年,文建會在全國撒下了60顆社區劇場種子。

2009年,全國北、中、南、東100位專業藝文者、社區工作者,

投入社區劇場人才培育的大門──

社區劇場到底是什麼?

如何透過劇場與社區居民共同對話、進行社會性的藝術表達?

我們不斷在尋找實踐的方法,而且有越來越多人加入我們的行列!

此刻,將與全國分享我們的學習成果,

歡迎您和您的社區夥伴們一起來!

成果展DM-Final_S

「劇菁會神‧社彩繽紛」2009社區劇場人才培育 成果展演

【時間】:2009年 11 月 29 日(週日) 下午 1:00-5:30

【地點】:台北服飾文化館三樓 (台北市西園路二段9號,捷運龍山寺二號出口,步行五分鐘)

【門票費用】:免費入場

【展演團隊】:全國北、中、南、東四區 社區劇場種子人才

【展演內容】:

1:00《劇菁會神‧社彩繽紛》紀錄片

1:30【黃昏之話】(北區劇場演出發表)

【沙‧珍珠!!】(北區社區劇場教案發表)

【種子求生記】(北區社區劇場教案發表)

2:30【當我們劇在一起】(中區劇場演出發表)

【緣聚VS圓劇】(中區社區劇場教案發表)

3:30【Fun風真好】(東區社區劇場教案發表)

【心地圖】(東區社區劇場教案發表)

4:30【樂活社區】(南區劇場演出發表)

【代間溝通】(南區社區劇場教案發表)

【來博鬥】(南區社區劇場教案發表)

賴淑雅 邀請您~
——————————————————-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
(02) 3343-2440, (03) 220-7149
台北市林森北路5巷9號2樓
http://tw.myblog.yahoo.com/catt-20060501

復刻在地價值-從世界遺產談日星鑄字行

傳統印刷術之美麗與哀愁,便這般地透過沈靜的墨色,透過普朗汀-莫雷圖博物館的世界遺產身分,透過文藝復興以降的歐洲文化和印刷術的凝視與對話,透過應盡的經營管理責任,企圖保存一個有趣的產業痕跡。西方如此,東方…

世界遺產(World Heritage)四字在台灣引發諸多討論,可視其為聯合國(UN)支持並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負責執行的一項國際共識與策略,在經濟型態快速轉變的現代社會,呼籲人們益加珍惜、維護與管理具有傑出普世價值的文化與自然資產,彰顯文化多樣性,繼往開來。

人們生活無法脫離形形色色的產業,產業遺產成為近年世界遺產愈復關注的主題之一。提及印刷術與其系列產業,不可否認地,這是東西方文化交流、傳遞的樞紐技術,難以計數的文化行動皆以此為本。

東方印刷發展啟動自公元1041年畢昇發明膠泥活字,西方則有賴四百年之後出生的古騰堡(Gutenberg)發明金屬活字,成為現代印刷之父。印刷產業使知識跨越了時間與空間限制,使人逐漸脫離了絲帛與厚簡,脫離了手抄與雕版刻書,脫離了必須翻山越嶺前往修道院昏暗小房間閱讀之必要,邁向文字圖像已隨身可攜的世代。

印刷術幫助人們滾動文化,卻又在電子、晶片、記憶體的新興產業與生活方式中,自身相對成為逐漸被脫離、拋落的傳統。

產業遺產─印刷術普朗汀-莫雷圖博物館

與印刷產業相關的世界遺產,必須一提位於比利時安特衛普(Antwerp)的普朗汀-莫雷圖博物館(官方名稱為Plantin-Moretus House-Workshops-Museum Complex)。

普朗汀(Christophe Plantin, 1520-1589)於1549年在以印刷聞名的安特衛普,結合住家與工作室,開設了印刷廠,先後出版近2,000種圖書,經過八代相傳,1867年停業,1876年售予安特衛普市政府,於2005年登上世界遺產名錄。

981013-r4xingzhu4z4-360.jpg

普朗汀-莫雷圖博物館的印刷室,存有多台世界最古老的印刷機,筆者自攝

列名之因,除了這是16、17世紀人文主義發展的重要表徵,亦是共同的文化記憶,更重要的是,印刷活動與其館內實質機具、匠作、空間原樣而串連出的無形意義,獨特而顯著,舉世無雙。

目前,這個博物館的狀態很簡單,進門左側是購票處與紀念品販售,規劃單方向的參觀路徑,在一棟具有34個房間的建築裡,裝潢仍保持數百年前的地毯、傢具和藝術作品。一路沿指示行去,不同房間標示了原始用途與展示重點:

一樓珍藏古騰堡聖經版本;樓上印刷室,多部世界現存最古老的印刷機還在原地;閣樓上的鑄字房,保留了黝黑斑駁的各式手作工具,大量字模整齊地睡在木格裡;圖書館裡的收藏頗具規模,古冊滿壁;沿途還展示了當初印製的城市地圖、書籍、契約等作品及其鑄板。當年薄紙上的意氣,源自一塊塊厚重銅板上的鑄鑿線溝,細膩地向後世擴散、展演著一場又一場歐洲16世紀印刷出版與生活哲學。

傳統印刷術之美麗與哀愁,便這般地透過沈靜的墨色,透過普朗汀-莫雷圖博物館的世界遺產身分,透過文藝復興以降的歐洲文化和印刷術的凝視與對話,透過應盡的經營管理責任,企圖保存一個有趣的產業痕跡。

西方如此,東方與印刷術的互動更久遠,理當更有戲份。

image001

普朗汀-莫雷圖博物館的鑄字工作室,筆者自攝

image003

普朗汀-莫雷圖博物館的鑄字收藏,筆者自攝

image007

普朗汀-莫雷圖博物館的印刷室,筆者自攝

台北日星鑄字行

在普朗汀印刷廠初次運作的460年之後,位於台北的日星鑄字行,憾然成為華人文化裡最後一家繁體鑄字行。字庫裡,還保存著全套手工打造、形態優美的繁體鑄字版模,但下游印刷業已榮景不在,上游鑄字產業便難以自持,步調即使莊嚴,現實壓力卻如鉛塊般地愈消沈重。

這是一個遺憾的消息,卻是一個行動的開始。日星鑄字行存亡之際,毅然決然推出「活版字體復刻計畫」,作為成立活版印刷博物館之前哨。

張老闆招募志工,將具有傑出價值與產業自明性的最後數批手作鉛字,重新爬梳整理,印成字卡,再製作成電腦檔案,製作期間也開設多堂課程,帶領志工一步一腳印地粧點傳統,賦予新科技身分。志工們所欲復刻的,不只是一整套台灣印刷產業精神、墨味與字模,不只是漫步歷史的記憶與情懷,更是一套傳遞台灣特有文化給下一代的前瞻步伐。

一年一度的世界遺產大會已於六月份在西班牙謝幕,選出13處新科遺產,如今地球上已有890處經認可的世界遺產,與其說那是一項世界層級的榮耀,不如說是一份世界層級的重大經營管理責任。台灣目前尚未具備申請世界遺產的必要條件,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對於在地文化的珍視,也隨時提醒我們必須更為妥善地經營資產與凝聚共識。

「活版字體復刻計畫」對於繁體字社會的重要性,不言可喻,當歐陸上那個其實並非當紅世界遺產景點的普朗汀-莫雷圖博物館,正單純地以博物館展示形式,正低調認份地保存著印刷產業的實質資產,正靜止被動地擔任西方社會欲彰顯的意義與懷念時,我們竟然發現,

日新鑄字行當前行動之意義與價值,與志工傳遞、堅持、喚醒的軟文化精神和志氣,不僅是台灣印刷產業轉型的一種暗喻,更是文化深植的一種鋪陳,價值絕不亞於世界遺產;甚至,他們積極延續文化並轉化創意的戰力,另來一種超越。

在傳統鑄字業風雨之時,終於看見了繁體字文化中的最小單位情感,原來早已直接形塑在手工質樸、骨形綽約的字體之上,即便那傳統的實體商業行為與利益早已江河日下。文化沒有國界,台灣在地仍有更多尚未被關注的有形與無形資產,只要憑藉更積極、動態地保存、展示與創意開發,必能發揮更飽滿的自信與光彩,即使未有世界遺產封號,又何妨?

(作者為德國BTU世界遺產研究所碩士生)

現場紀實:莫拉克災後重建條例0827三讀通過

《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特別條例》昨天經立院三讀通過,重建預算上看1200億元,得舉債支應;各級政府得依規定遷村、遷村不受環境保護法令限制,民間團體得知後,震憤得無言以對。備受關注的遷村問題,條例規定…

《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特別條例》昨天經立院三讀通過,重建預算上看1200億元,得舉債支應;各級政府得依規定遷村、遷村不受環境保護法令限制,民間團體得知後,震憤得無言以對。

立法院表示,重建工作將由「行政院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主導,行政院長、副院長擔任委員會正、副召集人;委員會中,災民及原住民代表不得少於1/5。

備受關注的遷村問題,條例規定中央、直轄市及縣市政府得就「災區安全堪慮或違法濫建的土地」,與「原居住者」諮商取得共識,劃定特定區域,限制居住或限期強迫遷居、遷村,並給予適當安置;而災民安置只要經土地使用、地質、環境影響評估、水土保持及水利等機關會勘、認定安全無虞後,土地變更、開發事項,不受都市計畫法等相關法令限制。

那瑪夏鄉民族村民族國小老師打亥直嘆:「對政府重建政策無言以對」。打亥曾在小林國小服務3年,後到民族國小服務。打亥說,事發後他在電視上比對小林倖存者的臉孔與名單,「結果我熟悉的孩子的臉孔只有3個!」他痛哭失聲地說,「接著則必須找我的族人、家人,我們這兩個村莊為什麼會這樣?」

打亥憤怒地說,3、40年前,國民政府一卡車一卡車地將山林砍除送出,「2年前,又每天為了越域引水工程炸山!」這些錯誤的政策造成那瑪夏鄉與小林幾乎遭受滅絕,「現在還想強制遷村!」

昨天重建條例通過前,災區部落的代表與民間社團前往立院靜坐抗議,要求條例不得強制遷村、需與居民溝通、重建委員會內必須有部落同意的代表,但沒有任何一位立委出面接收訴求。

部落族人在立院外頂著陽光等待近中午,才終於進入立院請願室,但與會立委包括廖國棟、林益世等人並未聆聽族人需求,只說:「妳們想要的我們知道,遷村問題已在條文中修改為:『需與原住居民協商後取得共識』才能進行。」完全不理會南方重建部落聯盟召集人阿布娪要求「強制遷村」應拿掉,以及「應取得部落同意」的訴求。

由於溝通不良,部落族人氣憤離開立院,立委陳瑩此時著急地趕來對族人說:「最新協商版本又將取得共識拿掉了!」陳瑩並拿出林益世讓非災區的台北牧師簽下有強制遷村的同意書,以做為部落支持強制遷村的意見,讓族人非常憤怒。

部落族人在遷村條文表決過程時,在立院議場旁聽席上高喊抗議強制遷村,但隨後被立法院長王金平罕見地動用警察權,把族人趕出議場;不過經壓力,協商表決後,取得共識條文,以及原住民基本法已被列入條例內。只是未來實際執行恐怕仍有困難。

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發展學系副教授廖本全質疑:「安全無虞到底是什麼意思?誰能來界定?」廖本全指出,政府雖有對國土的基本調查,但缺乏界面進行整合,意即目前的資料無法完全確認哪些土地不適開發,「因此誰能來認定、誰敢認定安全無虞?」

廖本全痛批,重建條例中的遷村完全「完全由上而下」,政府比共產黨還共產黨。廖本全表示,重建是災民凝聚社區意識的機會,原住民的文化層面可望再發展整合,但整部條例完全忽略這件事;更重要的是,遷村後的開發完全沒有保育策略,「過去錯誤治山、治水的思維會再複製一次」。

台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理事拔尚說,條文中放入取得共識,已比原本的版本好,「但重建委員會要如何取得共識才是重點」;他認為既然無法將強制遷村的字眼移除,至少政府在另定辦法時,重建委員會「取得共識」的方式,應要與部落會議討論才行。

拔尚感嘆,部落對重建條例通過並沒有欣喜,「馬英九一直說做太慢會被罵,但請他急是急救災,救災都做不好,重建急什麼?」拔尚表示,救災要快、安置要準確,重建則要有全盤性的了解跟溝通,重建條例草率通過,真的是一場災難。只能期待政府真的落實與部落取得共識的承諾,否則原住民將承受二次災難。

20090825000015s-300.jpg

立法院於2009年8月28日三讀通過「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特別條例」(圖片來源:中央廣播電台)

(作者為線上記者,本文轉載自「我們甚至失去了黃昏」部落格)

【千里步道沙龍】環繞世界七頂峰0821

七頂峰攀登隊自2006年到今年,花了三年的時間完成攀登世界七大洲的最高峰的壯舉,一般媒體只強調登頂的霎那,卻沒看到背後各種準備的艱辛、人與自然的深度思考。本次智庫沙龍特別邀請到七頂峰攀登隊隊長伍玉龍,以及…

千里步道第三十四次智庫沙龍–環繞世界完攀七頂峰 用生命與大自然對話

時間:2009年8月21日(周五)晚上6:30-9:20
地點:台北縣永和市永利路71號福和國中植物館2樓

七頂峰攀登隊自2006年到今年,花了三年的時間完成攀登世界七大洲的最高峰的壯舉,一般媒體只強調登頂的霎那,卻沒看到背後各種準備的艱辛、人與自然的深度思考。本次智庫沙龍特別邀請到七頂峰攀登隊隊長伍玉龍,以及用攝影機紀錄攀登前後完整過程的公視紀錄觀點導演柯金源,共同來分享超過二十年的登山生命故事與觀察。

漢名伍玉龍的布農名字是Tahai、賽德克名字是Uming,從小生長在玉山山腳下的東埔部落,年輕時曾擔任登山隊的挑夫、嚮導,一直到後來擔任玉山國家公園巡山員、神鷹搜救隊隊長,乃至自己開始參與海外攀登,1986阿空加瓜登頂(Aconcagua,6962公尺,阿根廷),1987莎瑟峰登頂(Saser Kangri,7672公尺,印度),1993兩岸聯合攀登聖母峰上至8300公尺最後營地。

同時,他也帶領部落的原住民工班進行高山步道修築,現在更是步道志工推廣計畫的顧問。與山如此緊密的他,在完成世界七頂峰的攀登以後,重新回顧自己與山的生命經驗,別有不同的意義。

柯金源不只用鏡頭紀錄台灣的海洋,也紀錄台灣的山林環境。在七頂峰攀登的三年過程中,他拍攝製作了三部完整的紀錄片作品:「前進南極」、「夢想顛峰」與「登峰造極」,本次智庫沙龍將安排先行播放最新作品「登峰造極」(片長60分鐘)。

該片是台灣首部含括地球三大極地環境,與台灣人挑戰世界七大洲最高峰的紀錄片,片中同時也呈現了三十幾年來,台灣登山愛好者,如何在資源匱乏的環境中,突破國家外交孤立,歷經種種的困難、生命威脅、心路歷程的轉折,憑藉著無比的勇氣,足跡遍及世界七大洲頂端的動人故事。

由大地倫理與環境守護核心價值出發的千里步道運動,在三年多串連路網的過程中,不僅與台灣各地的人文/歷史/環境等議題緊密連結,極為有幸的,也能持續接觸並連結各種深刻而動人的台灣民間力量。本次智庫,我們即將透過伍玉龍和柯金源兩位以生命以熱情一步步刻畫出的足跡,感受那謙卑面對自然、與大地相融共處的生之勇氣與智慧。

千里步道第34次智庫沙龍討會,敬邀您的蒞臨參與。

參考網站

「山海經典」部落格:http://blog.yam.com/keyuan/article/21333957
七頂峰前進基地營官方網站:http://atunasbasecamp.blogspot.com/

議程
18:30-19:30 欣賞公共電視紀錄觀點「登峰造極」影片、 享用手工包子與豆漿
19:30-19:40 開場與引言人簡介(周聖心/千里步道執行長)
19:40-20:20 從與國家公園相遇的生命經驗談起(Tahai/Uming/伍玉龍/七頂峰隊長)
20:20-21:00 用鏡頭紀錄台灣登山發展史(柯金源/公共電視紀錄觀點資深製作人)
21:00-21:30綜合討論與交流分享(所有與會者)

聯絡人:徐銘謙 0939-888104
楊雨青(02)2923-6464*17/0960-065144

活動免費!!歡迎現場小額樂捐。
※ 現場備有簡單的包子、豆漿,如有需要請於事先報名註明以便準備您的餐點,並請自備個人杯子。

線上報名網址

【交通方式說明】詳見Google

【生態】荒野海洋關懷志工培訓課程 0822-1025

需要你,因為海是台灣島的母親,需要你,因為還想看到美麗的浪花,需要你,因為鯨豚在海面聲聲呼喚,需要你,因為人類天性對海洋的渴望,快來啊!荒野保護協會海洋關懷志工第二期正熱烈向愛海的你招手,以實際行動…

你問我為什麼要守護海洋?

聽著啊!

…千萬年來用斑斕的顏色孕育潮間帶生物的珊瑚,已經被人類在數十年中漂白…

…海面上飄的不再只是水母,更多的是寫滿各國文字的塑膠袋…

…黑面琵鷺、大杓鷸、白鷺鷥飛回台灣的時候,已經快要認不得他們的家,因為海岸線已經變成一大堆醜陋的消波塊、工業區,他們迷路了…

需要你,因為海是台灣島的母親

需要你,因為還想看到美麗的浪花

需要你,因為鯨豚在海面聲聲呼喚

需要你,因為人類天性對海洋的渴望

快來啊!荒野保護協會海洋關懷志工第二期正熱烈向愛海的你招手,

以實際行動來維護台灣海洋環境的多樣性!。

【課程日期】2009年8月22日至10月25日(每週一、六或日)

【課程對象】一般民眾&熱愛海洋的你,名額40人(滿20人始開課)

【課程費用】荒野會員2,800元,非會員3,000元。遴選通過後才開始繳費

(費用包含講師費、行政費用。戶外課交通及食宿費另計)

【報名日期】即日起受理報名,8/18(二)截止。

【上課地點】室內課:荒野總會荒野廳(台北市中正區詔安街204號);戶外課:另行通知

【報名方式】填妥報名表後mail或傳真至seata@staff.sow.org.tw /(02)2307-2568,

並電洽總會秘書處行政部(022307-156811 小姐確認

【注意事項】報名者請於8/22(六)下午準時前往荒野總會荒野廳參加遴選及參訓說明會。

【課程內容】

日期 週別 時間 主題 內容 上課地點
0 0822 13:30-16:30 遴選及參訓說明 海洋志工培訓目的與期望 荒野總會
1 0905 13:30-16:30 HOHIYA~海洋 認識愛海的你 荒野總會
2 0907 19:20-22:00 重新看見海洋 海洋的美麗與哀愁 荒野總會
3 0912-13 六、日 兩天一夜 期初旅行 與海洋的親密接觸 旅行式整合課程
4 0921 19:20-22:00 海中的熱帶雨林 珊瑚礁生態系 荒野總會
5 0928 19:20-22:00 傾聽海洋的脈動 海洋文化 荒野總會
6 1003-04 六、日 兩天一夜 期中旅行 造訪沿海濕地 旅行式整合課程
7 1005 19:20-22:00 水泥化的海岸 海岸工程面面觀 荒野總會
8 1012 19:20-22:00 綠島新視界 海洋保育經驗分享 荒野總會
9 1019 19:20-22:00 荒野有情 認識荒野 荒野總會
10 1024-25 六、日 兩天一夜 期末旅行 海岸巡禮 旅行式整合課程

*相關細節將於8/22(六)<遴選及參訓說明會>公佈。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 台北總會

第二期海洋關懷志工培訓課程 報名表

姓名:

性別: □男 □女

荒野會員: □是 □否

會員編號:

出生年月日:民國 年 月 日

身份證字號:

聯絡電話:(H) (O) (M)

聯絡地址:

電子信箱:

現在職業:

從何處得之課程訊息:□荒野網站、電子報 □報紙、雜誌 □廣播 □朋友推薦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您為何想參加海洋關懷志工培訓課程? 對這次的課程有何具體的期待?

二、您目前(或曾經)在荒野保護協會(環保團體或其他社團組織)中參與的工作有哪些?

三、參加海洋關懷志工培訓課程並順利結業後,您對自己有何期許?

報名表請於8月18日前E-mail或傳真到總會行政部顔逸軒(分機11)收。

(請來電再確認)(請及早報名,以利作業,謝謝!)。

【生態】荒野環境守護培力工作坊招生中!0811-1011

荒野環境守護培力工作坊招生中!◎物超所值的消暑抗暖化良方◎最強力的師資!最紮實的內容!最豐富的戶外行動!
都在荒野保護協會培力五期,所有環境課程,通通一次滿足!【報名表及簡章下載】 http://tinyurl.com/na4frq

◎物超所值的消暑抗暖化良方◎

最強力的師資!
最紮實的內容!
最豐富的戶外行動!
都在荒野保護協會培力五期
所有環境課程,通通一次滿足!

【報名表及簡章下載】 http://tinyurl.com/na4frq

【課程日期】自2009/8/11至2009/10/11止,2009/8/4為課程說明會,請務必到場。

【課程費用】義工/會員1,500元,非會員1,800元
(本費用不含戶外旅行之費用)另加收1,000元保證金,上課採學分制(詳見課程表)
,修滿20學分後,可於結業(10/10-11)拿到證書並退回保證金,若於10/16前完成補學
分可退保證金,未完成者保證金不退還轉為捐款。

【上課時間】每週二室內課晚上19:30到21:30,戶外課行程及時間另行通知
【上課地點】台北市中正區詔安街204號 台北總會•荒野廳教室

980718-zhaoshenghuanbao-400.jpg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