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核廢演唱】音樂台東,核廢不要0628

【以前是蘭嶼 現在是南田之後可能是樟原或都蘭】的太平洋濱的子民,只因為世界最大的海洋會洗去世界最惡毒的危害。該如何讓反核廢的浪潮像蘭嶼或南田的海浪,一波波的繼續作用,如何激起隱藏性的反核廢人口?

【以前是蘭嶼 現在是南田 之後可能是樟原或都蘭】的太平洋濱的子民,只因為世界最大的海洋會洗去世界最惡毒的危害。該如何讓反核廢的浪潮像蘭嶼或南田的海浪,一波波的繼續作用,如何激起隱藏性的反核廢人口? 起身說話,至少在口耳相傳的聲中,讓過去的經驗、讓少眾的苦痛被真實的瞭解。

在蘭嶼核廢料存放了高達九萬七千多桶的核廢料,63年設立到現今整整35年,終於在2007年有了回應,蘭嶼鄉民終於獲得第一筆台電死也不承認的「賠償金」。

這麼多年來也就這麼一筆每人3萬6千元,如果我們稍微簡單的加以換算,也就是一天不到5元,一個月不到150元,一年不到1800元的代價。難道出賣了祖靈庇蔭下的土地是換得這種被稱為「回饋」的大恩嗎?

我們堅決反對台灣電力公司要在台東縣達仁鄉南田村一帶設置核廢料(低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設施場址。

基於普世的公平正義原則,我們要堅定地表示人口居於少數的原住民族反對承受大社會多數人口製造的有毒廢棄物(在達仁鄉,排灣族人口占全鄉人口達九成的超高比例)。基於善良心靈,以收買人心的方式企圖設置核廢料場的手段是不道德的。

我們認為核廢料是對人體健康與生態體系具有極高危險性的有害廢棄物;其在運送過程的交通事故很可能造成嚴重的災害;其儲置方式無法絕對防止輻射污染外洩;更何況台灣是造山運動甚為激烈的地區,尤以東南台灣的達仁鄉為甚,地質調查顯示台電屬意的南田村達瓦溪一帶更密佈活動斷層,依法不得設置核廢料最終儲存場址。

「音樂台東,核廢不要」演唱會 –活動通知

台東人不要政府用500億在我們美麗的故鄉建設核廢料場!

台電聲稱核廢料很安全沒有污染???

請不必大費周章將100萬桶的核廢料送到我們美麗的故鄉!

我們台東人不要核廢料!

請大家支持我們繼續留在美麗的故鄉做音樂!

為了反對核廢料到台東,巴奈與友人結合人權團體,發起本周日在西門紅樓廣場的行動。結合擺攤與演出,希望與民眾交流理念,透過音樂傳遞訊息,讓台灣公民社會了解並支持「台東要音樂、不要核廢料」的行動訴求。

敬邀公民朋友與媒體朋友到場支持!

時間:20090628(日),14:00-17:30

地點:西門紅樓創意市集 (捷運西門站1號出口)

演出樂團:巴奈、龍哥、達卡鬧、Message、老諾+百魔、DJ point、張睿銓

出席團體:狼煙行動聯盟、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台灣青年逆轉本部、台灣自由緬甸網絡TFBN

活動聯絡人:鴨子yaz(蔡雅如) 0925-672721 ,巴奈 0916890723

有意見的教室(1)客家文化園區

螢橋國中隔著一個巷道就是交通博物館舊址,現在台北市政府正在規劃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為了這件事,台北市政府要移走一百五十六棵樹,破壞在地的自然生態與棲地,一個巷道之隔的螢橋國中師生們噤聲不語,可以嗎?

 編按:

作者設計了一系列「有意見的教室」,透過有趣的圖文讓更多人瞭解週邊環境變化及有爭議的議題。原本老師只有準備圖片版,為了讓大家更方便閱讀,特別也將文字檔提供給小地方,大家可以有更方便的瞭解,十分感謝健一老師的分享。

如果在你們學校附近……

「假如在你們學校隔著一個巷道有一塊綠地要規劃一個主題公園,為這件事情要移樹、破壞原有生態,許多環保團體都來抗議,你認為你的學校會不會和學生提這件事或者做為教學活動?」我問我高中兒子這樣的事。

「不會。」兒子回答。

「為什麼不會?」我問。

「我也不知道……,好像這種事他們不會想要……」他在回答,又回答得很不確定。

「你是說……」我想澄清什麼。

但是兒子好像想到什麼了,他說:「這樣說好了,我們學校不會告訴我們這個城市發生的事之類的,我相信也包括這樣的事。」

這是我高中兒子的看法。

這樣的看法也反映在螢橋國中對於學校隔壁「客家文化主題公園不當規劃」的態度上。

螢橋國中隔著一個巷道就是交通博物館舊址,現在台北市政府正在規劃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為了這件事,台北市政府要移走一百五十六棵樹,破壞在地的自然生態與棲地,這件事情引起環保團體、部份在地居民,乃至市議員的抗議。一個巷道之隔的螢橋國中師生們噤聲不語,好像沒有發生。可以嗎?

有人會說:「大驚小怪,全台灣的國中都是這樣!學生的本份就是學習、考試,這些是事會干擾學生的學習。」

我要說:「這就是學習!這就是公民教育、環境教育最好的時機!課本中所謂的棲地、所謂的生態、所謂的保育、所謂的公民意識、所謂的環境教育、所謂的城市歷史和發展,要從這裡開始,從這裡教起!尤其是附近的螢橋國中、螢橋國小。」

我們就來看看「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的狀況吧!

客家文化主題公園6-2980607-hakkapark-6-3-250.jpg

客家文化主題公園6-4 客家文化主題公園6-5

客家文化主題公園6-6

(關於更多「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的訊息,請點選這裡)

西雅圖農夫市集,樂活城市面貌

在短短的十多年當中,西雅圖的農夫市集快速成長,市集內商品的選擇,從一開始以蔬果為大宗,到如今發展成包括有肉品、海鮮、起司、果醬等琳琅滿目的各種農業相關製品。而且在市集的分布與數量上,可以說是幾乎…

這次返台的一個週末,在忠孝東路四段後面的巷弄中,無意間發現一個約能停放十輛汽車大小的空地,上面架起了數個遮雨棚,人來人往穿梭其中,引發了我的好奇心。走近一看,竟然是一個小型的農夫市集,販賣有各式有機蔬果及果醬、釀造醋等農產加工品。

在如此的市中心區,能夠見到這麼一個農夫市集,為周邊的居民提供健康的農產品,也同時為有心種植有機農作物的農民謀求更佳的生存空間,讓我為台北人感到慶幸的同時,想到說說這個體現愛自己也愛地球的農夫市集文化在西雅圖的一二事。

0515-809_img_max9f25e701-36.jpg

在美國的都市中,西雅圖的農夫市集文化算是發展地相當成熟的。目前有兩大系統,一是社區農夫市集聯盟(Neighborhood Farmers Market Alliance)2,共有七個市集,市集販售的產品皆為有機農產品相關,另一系統則為西雅圖歐風市集(Seattle’s European-style Market)3,除了農產品之外,還有其他五花八門的商品如古董衣飾等,形同歐洲的跳蚤市場。

在短短的十多年當中,西雅圖的農夫市集快速成長,市集內商品的選擇,從一開始以蔬果為大宗,到如今發展成包括有肉品、海鮮、起司、果醬等琳琅滿目的各種農業相關製品。而且在市集的分布與數量上,可以說是幾乎每個區域都有自己的農夫市集。

在以往,農夫市集的固定舉行地點取得不易,經過這些年累積民眾對於市集的熱烈回應,現在如果發生與都市開發相衝突而必須遷移的難題時,市政府、學校單位和一些相關團體也都會主動積極地提供解決方案。

4-6d4c801a.jpg

實際上,農夫市集的實行才是有機生活概念的完整實現。因為真正的有機食品除了在種植的過程中達到有機的標準外,還包括了在運送過程中不能超出一定距離以減低消耗運輸燃料對環境所造成的傷害。透過農夫市集的成功推廣得以達成農戶、消費者與土地環境三贏的正面循環。

如果將超市與傳統市場的差異比喻為美食街與自家巷口那家好吃的麵店,那麼農夫市集就應該是陽明山小徑中樸實的土雞城山菜館吧!

你如果告訴老闆,他們的三杯雞是你的最愛,老闆肯定是會從他這兒的雞每天多麼快樂地到處閒晃,到他是餵食雞何等的好料、說不定還包括每隻雞叫什麼小名都一股腦兒熱情地與你分享。這三杯雞再也不只是三杯雞,而是老闆的情感與驕傲。農夫市集裡的每個農夫,跟市場裡的魚販、菜販很不一樣,因為他們的心,繫於土地。

2-bc4fe2221.jpg 7-aed3cde41.jpg
5-1b6e12ac1.jpg bread.jpg

除了新鮮美味的食材之外,和市集裡的農夫、漁夫或是廚師們閒聊幾句,絕對是逛市集的最大樂趣之一。最近我到市集的時候,就曾經與一位漁夫老闆Peter Knutson閒聊。他捕魚捕了三十幾年,也擁有人類學博士的高學位歷,在非捕漁季時,他在社區大學開課教授文化生態與海洋保護(culture ecology and marine conservation)。

2001年,為了保護在地的漁人碼頭免於被開發成為觀光船隻的停泊港,他以一個漁夫對海洋生態的熱愛與他學術上的高學養,帶領小型漁船漁夫組織抗爭活動,整個過程也受到學者B.J. Bullert的關注而拍成紀錄片Fishermen’s Terminal。

早在1983年,他就深具遠見的開始開發他自己的客戶群,包括一些重品質的小型餐廳和超市等,使他免於受到大買家的剝削,並得以維持傳統的捕魚方式。他在同一個阿拉斯加海灣捕魚已逾二十年,別的大型船家要2~3天的時間才能捕撈到的魚,他有辦法在四十五分鐘內完成,使得魚所受到的傷害相對減少許多。

因為感謝海洋為他生命帶來的豐盛,所以總是遵守傳統的捕魚方法,並且積極參與有關環保與小型漁業工作者權益相關的社會工作。他的行為讓我想到台灣的楊儒門,他們生命奮鬥的聚焦,都是為了感謝和喚醒人們珍視這個地球所給予我們人類的美好。

另外一個有趣的攤位是Veraci Pizza。它的最大特色是在市集裡擺上一輛陶土磚石砌成的炭火烤爐車,現桿的披薩皮放上各式有機食材,大剷送入烤爐中,2到3分鐘之後,融成一體的番茄醬汁、起司、橄欖、蘑菇、洋蔥、義大利香腸,舒舒服服的躺在那軟硬適中、嚼勁十足的披薩麵皮上,呼吸著炭火的燻香,等待像我這般的饕客在品嚐後,發出大快朵頤後滿足的笑容。那可不能說不是一幅感動人的畫面啊!

8-9300482b

光是說炭火烤爐,連有店面的pizzeria都不見得會有幾家還費事造上一台,更別說能夠在市集路邊享用到炭火現烤的披薩。

生長於紐約的老闆,原先在此地的小學任教,年輕時在紐約也曾有一段在廚房裡工作的經驗,因為有感於在西雅圖吃不到好吃的薄片披薩,加上一位對烤爐車極有研究的朋友的帶領之下,於是在 04’年的夏天開始,每個週末在Ballard的農夫市集賣現烤披薩。

如今,Veraci Pizza除了已進駐多個農夫市集,2008年第一家定點營業的Veraci Pizzeria也正式開跑,讓喜歡Veraci Pizza的人,隨時可以解饞。

台灣的農夫市集目前仍屬於萌芽階段(北部有248農學市集,中部有興大和合樸兩個農夫市集,南部則有南科有機農夫市集)。這些市集的茁壯,仰賴消費者的共襄盛舉。在地的民眾有機會一定要去農夫市集走走。但願數年之間,我們也能發展出屬於台灣在地的農夫市集文化。

(本文轉載自「roodo樂多新文創線上誌」)

以社會性農民組織為主體的出路

這些工作必須由農民與大社會的共同利益者(Stake Holder)共同來承擔。尤其在這波失業潮之下,城鄉的交流與合作更為重要,也更加迫切與可能;在更多知識分子回到家鄉的情勢下,他們的知識與經驗必須在向…

杜贊奇Prasenjit Duara的農村分析何以有助於對抗農再條例

立法院於去年底已完成「農村再生條例」一讀,整整 2000億的發展基金將倒入台灣的大鄉小鎮。然而,這究竟是啟動繁榮的大紅包?還是毒死農民的糖衣毒藥?

審視35條文字,完全是掛農村再生的羊頭、實出賣農地的狗肉。它指涉關鍵點並非「農業」用地,而是農地非農化之後的利用。數月以來,許多關心社區、居民運動及環保生態的伙伴已深入農村,向農民就農再條例中的「農村規劃、土地活化利用、整合型農地整備」許多條文細節對農村、農業未來可能產生的惡劣影響,進行分析和說明。

但社區運動的夥伴們可能已發現,當我們愈將重心放在細節的條文上,卻愈會排擠我們討論整體農民生存改造出路的時間與精力。縱使農再條例再急迫,我們仍需要有整體想像的反抗運動,若被引導到細節的條文批評的方向,恐有可能造成失之瑣碎、見樹不見林的結果。

要讓反農再的問題清晰、化繁為簡。我們就需先認識今日農村的問題、病因,以期能夠更好的對症下藥。

980326-img_1645-360.jpg
有機栽培仰賴多種作物間與昆蟲微生物間互相配合,多元討論有助於釐清農村各種可能。

將農業問題抽絲剝繭

首先,我們先問農民、農村與農業的三農問題之主體是誰?很清楚的,它必須是以「農民的生存」作為第一要務。故任何問題的發問、答案都應圍繞在農民身上。然而,當前的農會、合作社等營利型組織僅能被視為營利的事業體,他們不是由農民自己組成、以農民為主體,且具有農民社會權的社會組織。

其次,深究政府積極推動農再的動因,正是由於資本主義的危機(金融海嘯只是它的冰山一角?),使得國家機關必須在維持現有積累體制的需要下強化統攝力量,以利資本對農村的生計、自然進一步剝削。而其執行單位既是既有的地方組織,包涵了過去的農會、及農再條例下被擴權的農委會及其下屬機構,更加上理應裁撤的水利、水保單位。

最近,新政府更利用農民對「生產」無望的心裡,藉既有的農會或社區組織鼓吹土地改革、社區營造,以為可以在社會安全網失能的狀態下、不求改善也能為社區帶來新的工作機會;甚至最終靠出賣土地換取的退休老本。

國家機關正是藉由提供利益給農會或社區工作者,使其作為國家與農民之間的「掮客」(或譯中介角色,杜贊奇Prasenjit Duara。1993),對上獲取利益、對下勸說服從。而國家不僅藉由經濟控制農村,更透過意識上破壞傳統農村的權力的文化鈕帶(culture nexus of power,或譯權力的文化網絡。杜贊奇。1993),並操控新的鈕帶關係(即俗稱的樁腳),來重構建立恩庇侍從,並將掮客利得與壓制農民的行徑化為隱形。

上世紀農村社會的中介人

然而,上述由多重掮客中介所架構的農村權力關係,並不是僅出現在今日的台灣的獨有現象。

杜贊奇早在1900-1942年指出中國農村中即已存在了此等內捲、停滯的現象。但他發現農民並非被動的接受擺佈,而是會透過象徵的符號,對之進行增添而賦予意義,進行抵抗或反抗。(杜贊奇。1993)

當時的中國,從滿清到國民黨的早期,國家因無法確切收到稅款,面臨發展的停滯;為了提高徵稅的效能,國家透過或利用贏利掠奪型掮客──加上日益衰退中的保護型掮客──共同代為收稅的政策。

所謂「贏利掠奪型的掮客」:是指以獲取「利潤」作為目標的民間中介者,一種戕害生民,為農民所排斥的中間人。其中也包括了其他食利者及當時的當舖、行會等。

相對前者的是「保護型掮客」,他們較以社群的福祉自任;以獲得地方對其崇高的榮耀尊崇地位為服務旨向,並非為短淺利潤、物質利益所驅動。其威信(不是權勢)乃建立在農民對其文化資本的信賴與凝聚上;即由社群傳承的「權力的文化鈕帶」賦予其正當性。他們的代表人物包括宗教、宗祠的領導人或退職官員、在地仕人。

保護型掮客也是農民有意識推舉出,以作為抵制被贏利型掮客剝削的對抗手段。這個抵制和抗爭的失敗,導致了土豪劣紳的橫行;最終帶來了國民政府農村統治的破產。

歷史將永劫回歸或超越?

然而,一個世紀過去後的台灣,在資本主義發展的今日,贏利型掮客卻改換了新的面目頑強再生(如今日的農會組織、部份的社造機構);然而架構在傳承性的「權力的文化鈕帶」之上的保護型掮客卻已式微,取而代之的是正式、貌似中立第三者的地方官僚機構,或親官方的非政府組織(GONGO)。

而當代的營利型掮客的經營目地也遠超過收稅的範圍,他們可能是已整體地承攬了國家所有外包的政經責任。以農會來說,就是各種生產需求、補助的申請代辦機構;就社造協會來說,即成為了社區營造事務的代理執行者。

或許,有人會說反駁:社造者對農民多所幫助,怎能稱之為「掮客」?

但事實上,所謂掮客的定義並非其服務的主觀出發點的善惡來區分,而是由客觀的法權性社會位置來定義。亦即只要是作為國家與人民間的「橋樑、折衝者」,就是中介性的掮客。我們只是進一步從其服務背後的利益流向與「階層立場」來區分其為保護農民或者從之圖利的掮客。

另謀出路的社會性農民組織

此外,從一種巨觀的角度,我們會看到無論是保護型或者贏利型掮客,只要是為了國家利益進行代徵代收;其政治效果多不免成為讓國家的控制與榨取能力提高的共謀者──即令保護型掮客也不例外。

是故,當台灣有良知的社造工作者,開始批判國家對農業的剝削,並構思一種「以重建社會性的農民組織」為目標的改革策略時,他們首先必須面對的,即是從歷史經驗中所體認到:「究竟,社區工作者是國家與農民的中間人?或者是社會性農民組織的協同者?」

倘若是後者,我們就要從「國家—社造者—農民」的三角關係,轉化為「國家—農民、社造者」的二層關係。後者的農民、社造者必須發展出一種挑戰既有邏輯,以人民的利益為第一優先的社會關係。它必以社會權來挑戰國家的權力統攝,亦即藉由非贏利、互助共生的社會網絡來挑戰「贏利」的市場經濟;以及剋制犧牲三農長遠利益的政權短淺操作。

這「社會性的農民組織」的首要目標,就是讓農民具有決策的權與能,更重要的,是由農民來執行自己決定的政策;透過分辨、反省、從事自力建構、組織社群生計、動員的社會運動。這種結社更是一種非盈利的生產機構,在滿足農民的生活基本需求的同時,藉由交換的方式幫助社會其他弱勢者。

在生產上:農民集體討論並規劃、分配各自耕種的農產品,以避免追高市價、生產過剩。

在銷售上:反擊菜蟲、盤商的層層剝削,藉由農民的力量,將農產分為兩部份,一部分藉由自己建立的運輸、銷售單位販售,另一部份作為與其他社會性組織交換,在幫助其他弱勢者的同時,彼此交換日常必需品。

這些組織與動員,正可與今日廢除引鴆止渴的農再條例的抗爭相結合,將2000億元轉化為有長遠視野的基金,逐步提供給社會性的草根農民組織來使用。

這些工作必須由農民與大社會的共同利益者(Stake Holder)共同來承擔。尤其在這波失業潮之下,城鄉的交流與合作更為重要,也更加迫切與可能;在更多知識分子回到家鄉的情勢下,他們的知識與經驗必須在向農民學習的實踐中受到檢驗,才能同時挑起生產與社區規劃的雙重角色,而這種一人多工的角色分工,也正是將社造的權力由社造工作者下放到農民身上的實踐,他們必須透過相互間的民主監督,來落實新的社會關係與生產方式。

更重要的,「社會性農民組織」足以抵抗官僚政府的基礎,正是因為他架構在人民民主的基礎之上,只有讓人民真正的掌握社會預警、監督、審計與訴訟的四項功能,且能看到自身力足掌握的農村生產新願景,農民、農村與農業才能脫離外在於他們的破壞性力量的盤剝與衝擊,一步步走上復甦、再生的道路。

杜贊奇。1993。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江蘇人民出版社:南京

附註:從權力的文化鈕帶的角度,對不同時代的國家統攝進行分析

  1900-1942中國 1942-2008台灣 未來
目標 封建及民國的國家發展 資本主義發展,以農養工;以工廢農 反對資本主義的人民性社會
狀態 內捲/停滯:農村治理破產 內捲/停滯:農村衰蔽 草根人民的生存自救
原因 官僚制度無能,無力收稅、盈利掮客獨大 週期性產銷危機;人口外流、土地流失 已見到資本主義發展的停滯、必須改弦易轍
解決出路 農民革命 受制於贏利掮客的掌控能力;國家機構財稅危機輪迴 重建草根性的人民組織,讓農民活下去
負責人 強取豪奪的贏利掮客(非在地資本/官僚利益)v.s式微的保護掮客(地方士紳) 贏利掮客(農會推展組織…)+地方及中央官僚(gongo)v.s.微弱的保護掮客(有覺醒力的社區工作者) 草根性人民組織+保護人民組織的掮客(有覺醒力的社區工作者)
權力的文化網路(文化紐帶) 傳統地方宗族、宗教性所凝聚的威望所形成保護型掮客,是為剩餘的社會自衛機制與力量 保護掮客的文化鈕帶所形成的文化信賴已被破壞。取而代之的是地方官僚及農會等選舉樁腳的操控與宰制 建立主體意識:發展具有人民性的文化鈕帶,使得農民能夠利用在地智慧掌握決策與執行權,成立民主組織;結合保護型掮客,使他們成為輔助草根性農民組織的正面角色。共同努力廢止一干「農再」或其他類似條例

〔台灣社會論壇〕將於3月28日舉辦──「揭露農再條例,尋找另類出路—以社會性的農民組織扭轉滅農政策」論壇,論壇中將針對杜贊奇與農村再生條例草案等內容多作分析,詳細訊息、論壇資料下載請點選這裡

【論壇】揭露農在條例,尋找另類出路0328

許多伙伴已在過去數月深入農村,向農民報告農再條例對三農未來的惡劣影響。此次台灣社會論壇希望更進一步提出:除了批判壞的農再,我們需要好的另類出路!問題的關鍵是:「如何讓社會性的農民組織成為解決出路?」

〔台灣社會論壇〕揭露農再條例,尋找另類出路—以社會性的農民組織扭轉滅農政策

(本次論壇手冊包含豐富文章資料,請點選這裡下載)

立法院於去年底已完成「農村再生條例」一讀,整整 2000億的發展基金將倒入台灣的大鄉小鎮。然而,這究竟是啟動繁榮的大紅包?還是毒死農民的糖衣毒藥?

審視35條文字,圍繞在「農村規劃、土地活化利用、整合型農地整備」的羊頭,實出賣農地的狗肉,它指涉關鍵點並非「農業」用地,而是農地非農化之後的利用。

我們要追問,今日農村究竟面對什麼問題?

在運銷上:農民跟隨市場機制來種植,追高的結果造成賤價商農。加上盤商、農會等謀利掮客的層層剝削,究竟應該怎麼辦?

在生產上:糧食自給率低於32%,糧食安全已亮起紅燈,70萬農戶多數人的收入,泰半已經仰賴非農業來源、農村也無法再吸收失業人口。

當所有的警訊都將核心直指「農民無法生存」,但為何政府只重視「農地變更」?難道,政府認為台灣農業生產已無救,所以變賣農地成為農民求生的唯一希望?

當一些農民被迫接受:「放棄農作,賣土地以謀苟活。」的農再條例時,許多關心社區及居民運動的伙伴,已在過去數月深入農村,向農民報告農再條例對三農未來的惡劣影響。

而此次台灣社會論壇希望更進一步向農民提出:除了批判壞的農再,我們更需要提出好的另類出路!而問題的關鍵正是:「如何讓社會性的農民組織成為解決出路?」

我們希望解構以權力為關係的角度,分析反農再抗爭中的社會結構議題。亦即國家將執行的責任外包給農會或社區工作者,是否會讓這些人成為國家與農民之間的「掮客」(即俗稱的樁腳),對上獲取利益、對下勸說服從;

另一方面,希望能進一步清晰抗爭的旨向。故將以杜贊奇的文化鈕帶理論為參考系,嘗試與進步的社區工作者對話,討論如何扭轉國家施予農民的蒙蔽、屈從與宰制,從而創建另一套社會性的農民組織,作為另類出路。

一、 時間: 3/28(六)14:00 —  17:30

二、 地點:台大工學院綜合大樓(工綜館)313室,詳圖請見http://twpa.ioe.sinica.edu.tw/(該大樓週末門禁,但現場有專人開門。或於當天下午1:40有在總圖書館大門口集合,一同前往。)

三、 主講人:

廖本全教授(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副教授、台灣生態學會台北工作站主任)

溫仲良先生(美濃鎮農會農村規劃室)

丘延亮(台灣民間聯盟網站義工)

潘欣榮(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助理、教育公共化連線前召集人)

四、 活動前可先閱讀的文章:請見「台灣民間聯盟」網站http://twpa.ioe.sinica.edu.tw/

五、 報名:免費。請將姓名、服務單位、email寄到twpa@gate.sinica.edu.tw,名額有限、報名從速。

六、 聯絡人:賴智元0922591123

以下是路線圖:從公館捷運站到台大工學院綜合大樓(工綜館)313室

clip_image002

【緊急】守護農村行動 123

因為大家的連署與call in 立委行動,讓立院與農委會如坐針氈,立院加快他們審議的腳步,讓情勢緊急起來,3/26(四) 早上9:00,立法院群賢樓一樓大會議室,由立院經濟委員會正式舉辦公聽會,邀請你一起站出來!!

守護農村123–1.鼓勵連署 2.call立委 3.出席公聽會

親愛的朋友們:

因為大家的連署與call in 立委行動,讓立院與農委會如坐針氈
立院開始加快他們審議的腳步,讓情勢緊急了起來

3/26(四) 早上 9:00,立法院群賢樓一樓大會議室
將由立院經濟委員會正式舉辦農再條例公聽會
台灣農村陣線邀請你一起站出來!!

我必須在場表達嚴正的抗議,並說出農民農村的真正需求!!
我們不要跟農村說再見,我們要農業農民農村的明天!!

邀請你利用以下電話或 email 報名參與公聽會
並在 3/26 早上 8:45 於立法院群賢樓前集合
02-23956771 或 email: cesroc@seed.net.tw

台灣農村陣線  敬禮

20090321-urgent-360.jpg
農村蘊藏豐富資源,美味令人覬覦,將要被啃食殆盡。

空中纜車在台北,到底行不行?

台北市貓空纜車日前發生墩座嚴重崩塌,保育部培力工作坊第四期的夥伴,希望藉由此次事件,能對規劃空中纜車的想法及實際問題,有更深入的認識,同時也藉此了解我們的環境資源是不是受到不當的觀光交通政策破壞。

編按:

本文為「荒野保護協會環境守護培力工作坊4期貓纜專題小組」共同製作,文章中的不同分段,將由不同的作者執筆,並於標題後特別註明,感謝荒野的伙伴們熱心詳細的紀錄。

作者群:周佑明,鍾友珊,林怡萱,施佳良,賴阿員,陳靜芝,汪德芬。

圖表製作:陳靜芝,周佑明。攝影:林怡萱

前言:

台北市貓空纜車日前發生墩座嚴重崩塌,保育部培力工作坊第四期的夥伴,希望藉由此次事件,能對規劃空中纜車的想法及實際問題,有更深入的認識,同時也藉此了解我們的環境資源是不是受到不當的觀光交通政策破壞。

980306-airline-360.jpg

圖: http://photo.xuite.net/tbanita/2839317/12.jpg,圖說:遠眺貓空站

貓空纜車介紹

(作者: 荒野保護協會保育部義工 周佑明)

貓空纜車系統全長4.03公里,為台北市內第一條纜車系統,共設置4座供旅客上、下纜車的車站,分別為動物園站、動物園內站、指南宮站及貓空站,速度每秒3-5公尺,單程搭乘時間約20分鐘,每車廂最大容量為8人,單向最高載客量為每小時約2,000人,車廂數144部,墩座25處,共47根塔柱。

貓纜自營運以來,吸引超過600萬人次的旅客搭乘;台北市政府交通局估計,來自中南部的遊客占了七成。

貓空纜車造價新台幣10.8億, 2007年7月4日通車營運後,因技術問題曾發生每週一例行性停駛維修及多次暫停營運維修。2008年10月1日,因薔蜜颱風造成第16號基座有安全疑慮,基座被淘空4公尺。台北市交通局證實,當初並沒有經過正式的環境影響評估,目前暫無通車復駛時程表。

貓纜停駛之後,讓貓空山區格外冷清,貓空遊園公車將在假日復駛,原棕15(捷運市政府站-貓空)、小10路(萬芳社區-貓空-草楠)公車也將增加班次,讓民眾方便上山。

image003

圖說:貓纜系統大事時間表

clip_image006

http://photo.xuite.net/tbanita/2839317/1.jpg,圖說: 捷運公司公告,還不知道貓纜還要停駛多久

纜車到底有沒有提振觀光??

(作者: 荒野保護協會保育部義工 鍾友珊)

貓纜到底有沒達到當初興建時的預期效益呢?培力工作坊鍾友珊採訪了兩家貓空地區的茶館以及兩位居住在貓纜附近的居民,了解他們的看法。

根據台北市長郝龍斌在貓纜開通後三個月向台北市議會做的專案報告,政府當初蓋貓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帶動貓空地區的觀光產業。貓空最為人熟知的大概就是林立的茶館了,貓纜開通後,當地的茶館認為貓纜改變了上山民眾的消費模式,但未必對他們的生意有明顯幫助。

image007

圖: http://photo.xuite.net/tbanita/2839317/2.jpg,圖說: 空盪盪的貓空站

一山不能容二車??

邀月離貓空站車程要五分鐘,紅木屋從貓空站步行就可以到;離纜車站距離不同,受貓纜的影響也不同。

邀月的劉小姐表示,貓纜剛通車時對生意沒什麼影響,六個月後客人開始增加,比以前多了一兩成,但鄰近貓空站的紅木屋卻不太感受到客人增加,兩家店倒是一致指出貓纜改變了消費的族群以及消費的模式。最明顯的改變是,中南部客人變多了,常客變少了;白天的客人變多了,晚上的客人卻變少了。

交通模式的改變造成來客性質以及消費時段的改變。貓纜開通後很多路段都劃紅線,很難停車,而長久以來上貓空的民眾多是自己開車。貓纜固然把想搭貓纜的人帶上貓空,也使習慣開車上貓空的人躊躇不前。

貓纜開通後,去貓空很方便,要在貓空各處旅遊也有遊園公車,為何遊客增加的量卻未如預期?

image009

圖: http://photo.xuite.net/tbanita/2839317/11.jpg,圖說: 商家因纜車停駛而停止營業

遊客旅遊性質產生變化

邀月的劉小姐猜測,開車的民眾或許是還不習慣搭纜車換遊園公車,另一方面,本應具備接駁功能的遊園公車,卻未能充分發揮功能。

離纜車站較遠的店家,過去一年湧現的遠道客人多是慕名而來,而不是搭遊園公車發現了這裡。而且團體觀光遊客利用遊園公車的機會也不多。

紅木屋的溫先生認為遊園公車的定位也是一個問題。來貓空主要就是喝茶吃飯,不像九份那種有街可逛的景點,除非是有特定想去的茶館,不然遊客會挑貓纜站附近的店家解決民生問題。不會有動機再搭遊園公車去其他定點。

利用遊園公車回纜車站的旅客,得在晚上十點最後一班開出之前離開。對於以夜景為主要賣點的店家而言,貓纜雖然帶進了大量的遊客,但未能留住他們的腳步。

貓纜本身的觀光魅力 比貓空還大

住在離貓纜很近的王先生和黃先生,他們對於貓纜,提出了自己的觀察。

有了貓纜,的確方便多了,不過之後要去哪,最好出發前就有準備。像王先生到社區大學上課,搭貓纜到貓空站再轉遊園公車即可到達上課地點,覺得很方便。但是黃先生還是寧可自己開車上山,他說,最有水準的茶館不在貓空站附近,因此他寧可自己開車,在山腳一帶尋找合意的茶館。

遊園公車行走的路徑,幾乎涵括了貓空地區主要景點,政府應利用各種方式宣導,告訴遊客貓空有什麼值得拜訪的景點,才不會讓搭貓纜來的遊客,覺得這趟旅程還比目的地更精采。

貓纜本身的確有它的吸引力。常出國玩的王先生說,國外的纜車比貓纜貴太多了,貓纜雖不能使人置身山林,但也說的上物超所值;身為荒野保護協會會員的黃先生熱愛大自然,也覺得花個五十塊就可以騰空欣賞二十分幾分鐘的山林美景,平常看不到的樹冠層一覽無疑,相當值得。

image011

圖: http://photo.xuite.net/tbanita/2839317/18.jpg,圖說: 台北101大樓與指南宮

居民反對貓空纜車 一語成讖??

(作者: 荒野保護協會保育部義工 施佳良)

停駛的貓空纜車,在規劃之初即遭到當地住民與環保團體的反對。棲霞山莊、政大御花園、綠野山莊等沿線社區,曾針對侵犯住戶隱私、自然環境破壞、水土保持,以及「經過硫磺區與地質敏感帶」、「經過高壓電塔」的安全疑慮等問題提出質疑。報載住戶的憂慮:「甚至曾有沿線住宅的住戶擔心,由於貓空纜車興建在山地順向坡,土質較屬鬆軟,施工可能容易造成坡地崩塌,使得坡地下方住宅的安全受威脅」。將時序拉回今日,營運近一年的貓空纜車竟是因應驗了當初的擔憂而停擺。對照當初保證安全的承諾,顯得格外諷刺。

在鑑定報告出爐後;台北市四大公會的鑑定團隊指出,貓纜第16號墩座邊坡崩塌主因為「地質不佳」及雨量異常的天然因素。從鑑定報告可以整理出兩個重要關鍵,T16墩座位置的下邊坡為舊有崩塌地及向源侵蝕的上邊坡,屬於地質上的敏感地區。其次,因接二連三的颱風與大雨,使得土壤含水量增高,最後導致邊坡滑動崩塌。

clip_image014

圖: http://photo.xuite.net/tbanita/2839317/5.jpg,圖說: 塔柱墩座破壞地質生態??

位在纜車下方 還有地質斷層和高速公路??

除此之外,部落客BillyPan也提出另一個看法,指出新店斷層通過與北二高隧道,也可能是另一個讓纜車變得危險的因素。在部落格(http://www.wretch.cc/blog/billypan101/)中以圖文對比的方式,顯示貓纜下方正好有北二高的木柵隧道通過。因此提出疑問:車輛高速行駛在隧道中,帶來的微量振動,會不會漸漸造成土石或岩盤的鬆動?以及隧道的主體結構,對於排水有何影響?此是否在隧道開挖的時候,已經把岩盤破壞一部份了,進而引起了這次的山崩。

image015

圖說: 貓纜基座走山可能的原因

空中纜車到底適不適合台灣的觀光產業??

(作者: 保育部義工 周佑明)

貓空纜車停駛之後,陸續有台北市政府邀請公會技師研究相關解決方案,民間如台大地質系,中華民國工程環境學會也舉辦研討會發表論點,所有的專業建議皆認為貓纜墩座不宜做現地補強。如果貓纜因此問題無法解決而停止營運,將被認為是全世界營運時間最短的空中纜車,而一般認為貓空纜車復駛沒有時間表。

從年初各地方政府想藉空中纜車提振觀光,到年底全民都說纜車危險,也令人感到民眾對公共建設及生活環境資訊的一知半解。貓空纜車在民國93年規劃之初,因「環境影響評估法」第五條第二項未明確規範空中纜車建設的具體標準,再加上台北市政府工務局便宜行事,以「建築法」第99條規定及「台北市建築管理自治條例」第36條規定,認定纜車為車站範圍內之雜項工作物,不用環評 ,最後發生墩座崩塌的嚴重問題,雖無違法,但因此造成的全民財物損失,實在是三任四屆的台北市長無法逃避的責任。

台北市目前還在規劃北投纜車,台北縣也想建造金瓜石到九份的金九纜車,再加上前一陣子環保界很關心的玉山高空纜車,都可能因這次貓空纜車事件而能重新研究思考,只是,觀光的財團及經濟數字實在很迷人,我們不知道各地方政府是否真能記取貓空空中纜車的教訓,對於空中纜車這種牽連範圍很大的交通工具,能多一點思考和對話的空間,再來發包「拼經濟」。

image017

圖說:貓纜系統所產生的壓力

image019

圖說:貓纜系統相關單位

農民快樂種,居民健康樂

康美子拿著裝泡菜的小盤讓來往民眾試吃,一邊強調「自己種的,沒農藥!」她的泡菜吃起來不會酸得刺人,雖醃漬過卻還吃得出高麗菜和大白菜的甜味,口感和一般市面販售的泡菜比更是脆利爽口,「我可是從前一天晚上忙到……

 「詹媽媽,這個蘿蔔真的不用洗嗎?」在北投國小附近上班的一位婦女,拿著北投在地農民詹枝花種的蘿蔔好奇地問。「不用不用!」詹枝花邊強調,邊拿起一根紅蘿蔔,「喀」地一聲將不到10公分長的紅蘿蔔折成兩半,拿其中一半給顧客,「我不灑農藥,所以這麼小根,妳吃看看!」另一半則塞進自己嘴裡,喀滋喀滋。

980301-beitoumarket-360.jpg

許多主婦都知道,在市場上長得又大又美的蔬果,多半是中南部農友辛苦種植的結果。但不可否認的是,農藥使用在台灣依然對環境與健康造成問題。雖然農友在蔬果採收前,多半會請農會進行生化檢驗,確定農藥殘留不超過標準,但在有機、無毒食品開始蔚為風潮的健康時代,若消費者支持小農與地產地銷,不但能吃得健康,也讓土地更永續。

去年底,北投社區大學與北投文化基金會、農會等單位,經籌備溝通,與北投區十八份約11位農民合作,展開三場「農民市集」活動;希望透過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面對面溝通,讓消費者知道有機、無毒的健康生產過程,推廣「地產地銷」的環保觀念,為小農行銷開出一條新道路。

十八份指北投泉源里登山路以西區域,全境屬國家公園管理區以及山坡地保護區。此區域是百戶人家的小型聚落,擁有豐富自然景觀與人文資源,深具歷史背景及山村聚落特色。

同時這裡也是台北地區少數仍農作的地區。甫接任北投社區大學校長一職的謝國清說,北投山村離都市只有20分鐘車程,因陽明山的環境特色,種出來的蔬果毫不遜於中南部的產品。

十八份的農友多為小型農家,行銷管道則在行義路一帶或山下的傳統市集販售。但不同於其他攤販,十八份的農友堅持種植「社區當令」的農產品,更以自然或有機的方式耕種。「我們希望藉著農民市集的計劃,將散落在北投的生產者聚集起來,強調友善土地、健康生產的農業價值」。

上週六是最後一場農民市集試辦,為了在清晨八點趕上居民採購食物的黃金時間,不少農民在前一晚「趕工」,就為了讓消費者吃到健康的好食物。如農友康美子,將自植的蔬菜製成泡菜,並利用紅麴、雜糧等作物,手工製作饅頭販售。

康美子羞澀不多話,但談及自家泡菜卻鐵定開啟話匣。康美子拿著裝泡菜的小盤讓來往民眾試吃,一邊強調「自己種的,沒農藥!」她的泡菜吃起來不會酸得刺人,雖醃漬過卻還吃得出高麗菜和大白菜的些微甜味,口感和一般市面販售的泡菜比更是脆利爽口,「我可是從前一天晚上10點忙到今早咧!」

像康美子這樣埋頭耕耘的農友不在少數。如78歲的詹枝花,瘦小、背脊彎曲、腳微跛,這是她自7歲起開始農作留下的身體記憶。詹枝花和丈夫在東昇路往後山方向右手邊一片開闊的梯田耕種。

因此區為「北投安心蔬菜區」,詹枝花的蔬果自然完全有機。不少主婦經過,都被她小巧可愛的紅蘿蔔吸引。詹枝花為了有機耕作,得花上更多時間巡園、防蟲害,雖她小小埋怨「我做到(種田)脊椎四根彎掉」,但辛勤勞動的結果讓她看起來只有50多歲。

詹枝花強調,新鮮有機的食物最好吃,在沒有客人的時候,她便啃著自家的紅蘿蔔,像活招牌。而詹枝花旁邊的攤位是種植桶柑的詹敏慧。詹敏慧平時在北投溫泉路附近擺攤,為參加農民市集,原先的攤子讓國二的女兒照顧,而她小六的女兒則跟她一起到市集勞動。

問及孩子覺得假日得顧攤辛不辛苦?詹敏慧的小女兒羞澀地說:「還好啦。」詹敏慧在一旁大笑說:「當然還好,因為我有付工資啊!」詹敏慧也不使用農藥,和親戚趙懷弟約從10年前開始有機耕作。除桶柑外,也種植一般蔬菜如韭菜、菜頭。

詹敏慧驕傲地指著自家的桶柑說:「現在很少人種這個了!」桶柑在陽明山因氣候及地勢條件,照顧困難,種植的人愈來愈少;「但因十八份在大屯山,濕氣重又是火山岩,這裡的桶柑吃起來和其他地方絕對不一樣!」

詹敏慧指出,農產品會因環境條件而有不同生命形態,加上近年有機食品風行,更讓她和丈夫堅持耕種。她說明,桶柑只放有機肥,不噴農藥,但得花不少心力防蟲害,「不過雖然醜,吃起來酸中帶甜的滋味絕對難忘!」

趙懷弟補充,有機無毒農業絕對是未來趨勢;她坦承剛投入時常因賣相不佳、無收成而想打退堂鼓。「但是一投入就難回頭了!」趙懷弟說,農友都希望種出來的食物可以現摘現吃,因此只要消費者願意支持,再難都會堅持下去。

一早趙懷弟準備設攤時,有位主婦看到她賣的韭菜,立刻驚嘆地說「我吃別的菜已經吃到沒味道了!我要等!」便佇候一旁等趙懷弟把菜挑好,買了一大袋回家。趙懷弟的韭菜只要輕輕撕開,清香便立刻發散。「這是噴藥的菜不可能有的菜香!」食物的原味,來自健康土地的灌養,趙懷弟這樣強調。

事實上,有機、無毒農業,不只具有健康與環保的概念,同時也極富教育意義。位於中正山步道旁的立祥農場,是北投僅存的兩家草莓園之一。從前任園主開始栽種草莓,現任園主吳方村承繼兩代種植技術,堅持不用藥,並加入創意,將草莓田變成草莓盆栽。

代替兄長吳方村到市集和消費者溝通的吳方伶認為,農作物是生命,如何成長、照料,都可以是教育素材。近年不少學校也在校園推廣種菜、種稻,不但成為學校特色,更是完整的生命教育。

因此立祥農場將有機草莓放在較深的盆栽,以利草莓的根繁延;在推出草莓盆栽時,很多人都訝異並質疑「到底種不種得出來?」吳方伶說,其實只要陽光和水份充足、澆水時不碰到果實,並在產季(2至5月)花功夫將盆栽底層的老葉摘除,便能順利結果5次。

而因草莓結完果實後便會自生新苗,不用換盆,非常便利。「很多有概念的父母,都會買回家和孩子一起種。」吳方伶表示,照顧植物和照顧動物一樣,都能讓孩子獲得啟發,也能和部分學校課程配合,很受到家長歡迎。

不過,寓教於樂、健康飲食,不能只靠農民的努力,還需要消費者的支持。偶爾向詹敏慧買菜的北投市民蔡太太說:「她的蔬菜真的好吃!」蔡太太表示,她很支持節能減碳、地產地銷,所以即便詹敏慧的菜比別人貴,她還是買,「不支持農民,她們可能再回頭用藥,對環境或自己的健康都不好。」

但蔡太太也坦承,她對詹敏慧宣稱有機耕種的相信是出於「她們看起來都蠻誠懇、憨厚」,但有機農業不能只靠她這樣的消費者撐起來。蔡太太認為,政府應該協助小農進行有機認證,否則難以取信一般社會大眾。

但謝國清指出,因台灣環境濕熱,要農民完全不用藥真的困難;北投區農會推廣組辦事員魏俊凱也坦承,目前多數農民還是習慣使用農藥。雖然農會協助農友檢驗殘毒標準,「但當然能不使用就不使用是最好的」。

謝國清認為,折衷現實環境與健康標準,台灣或許可以思考發展出不同的認證標章,如「完全有機」、「無毒」,讓農友有較多彈性,階段性地改變農友的農法與消費者觀念。

不過目前要取得認證標章,不但標準不一,也因認證機構多為私人企業、索費高昂而使農友怯步。魏俊凱表示,農會因與農民太親近、檢驗機械昂貴等條件,不適合當「公正認證」者;農委會雖曾補助農友進行有機認證,不過現已取消,就連一般生產履歷也不再強制要求,有點可惜。

謝國清希望,政府在現代人重視健康的風潮下,應重新思考如何協助農友,將標章清楚劃分、協助獲得認證的可能,有機農業才能發展。未來北投社大也將和社區再繼續溝通,若農友與社區意願高,將繼續以農民市集的方式推廣,希望更多人加入「讓自己健康、他人快樂」的行列。

(本文轉載自「我們甚至失去了黃昏」部落格)

【農事】半嶺梯田水稻體驗活動0228-0314

從天母往陽明山的半路上有個叫作半嶺的小聚落,先民從古早就在此落地生根生活著,世代以梯田水稻耕作著﹏
隨著時代進步已經沒人會以人力耕種土地的當下(成本考量),半嶺還有幾位平均年齡70幾歲的老農,仍以人力耕作傳承農耕…..

野蔓園Permacultur/綠屋工坊活動訊息─

『在地生產、在地消費』吃自己種的米—半嶺梯田水稻體驗活動

從天母往陽明山的半路上有個叫作半嶺的小聚落,先民從古早就在此落地生根生活著,世代以梯田水稻耕作著﹏

隨著時代進步已經沒人會以人力耕種土地的當下(成本考量),半嶺還有幾位平均年齡70幾歲的老農,仍以人力耕作方式傳承梯田農耕文化,保留著台北市最後一塊梯田水稻(沒錯,甚至是臺灣最後少數的梯田)。

野蔓園從四年前引進自然農法方式耕種期望能讓這最後一塊梯田美景能保留下去,並以樸門理念希望保護這一塊位於台北天母的後花園。

經過4年實際耕稻與水稻種子保留的概念下,今年終於讓2位老農願意拿出3-4分梯田試種自然農法的水稻,這幾年的努力也讓台北市大安區農會感受到無肥、無農藥的對土地友善的耕種方式,一起協辦第一屆陽明山半嶺水稻梯田耕作體驗活。

如果你對自己居住的地方文化有暸解的渴望,想了解台北盆地開發史中『水的故事』…..

歡迎與我們一起來認識這個美麗後花園的故事。

clip_image002clip_image004

時間:

第一梯次98年2月28日(星期六)上午9:30到下午4點

第二梯次98年3月7日(星期六)上午9:30到下午4點

第三梯次98年3月14日(星期六)上午9:30到下午4點

活動內容:

1.樸門介紹

2.為什麼要吃自己種的米:米的故事

3.半嶺步道水澃導覽:台北盆地水的巡禮

4.水稻插秧體驗

費用:每人300元.學齡前免費.可自備午餐.若體驗農家餐:

餐費大人120元國小前每人60元

聯絡人:楊子萱0922850816 亞曼:0910225705

報名流程

請先電話或來信babykiwi2005@yahoo.com.tw預約,並留下您的姓名、聯絡電話與欲參加梯次

備註:路線指引

大眾運輸系統:從台北搭捷運淡水線至士林站,下站後,在中正路搭R19公 車,或走出到中山北路步行約五分 鐘再坐 220公車,到天母圓環下車(◎注意是中山北路底的天母圓環,不是天母商圈!)步行(30-40分鐘)或約劍潭站對面的銘傳大學門口共乘上野蔓園。

自行開車:沿著中山北路直走過天母東西路的天母圓環再沿著中山北路七段直走,經過警察局、消防隊約於219巷時路開始縮減,左轉進219巷沿著路上標示『陽光瓦舍』溫泉餐廳的路線牌直行,在一翠園大廈的叉路走右邊上山,第二個大叉路,請走左邊往紗帽路小路往陽光瓦舍的方向,經過餐廳後再直走,過了翠峰橋,再過土地公廟後,於紅色水泥涼亭 左轉上坡,遇見紗帽路38號之6住戶,再向上走不到100公尺,右邊可見一溫室,在溫室旁小路就是野蔓園的入口,會有一群會叫的狗狗迎接(不會咬人)就到了。紗帽路40號之20處。

3.可共乘在銘傳大學公車站前早上8:40分並請提前確認共乘.

4.欲知綠屋工作坊曾經有辦過那些課程可以上yahoo的野蔓園部落格

【行動】0208農村振興種子師資培訓工作坊紀錄

感謝各位參與者、志工,以及各地前來參加的學員的共同籌備以及腦力激盪的熱烈討論,二月八日在淡水社大的工作坊收獲甚豐,因此也希望能以文字紀錄的方式,與各位關心農村議題的朋友共同分享。

感謝各位參與者、志工,以及各地前來參加的學員的共同籌備以及腦力激盪的熱烈討論,二月八日在淡水社大的工作坊收獲甚豐,因此也希望能以文字紀錄的方式,與各位關心農村議題的朋友共同分享。

此次舉辦工作坊的目的在於希望能號召更多關心農漁村以及原住民部落議題的朋友,共同加入關注農再條例引發的種種問題,持續激發各地的運動火源並將之串連。所以工作坊初步設定的大方向,在於培力更多朋友回到地方辦理說明會。

在流程安排上,除了請來徐世榮老師、曾旭正老師等師資帶領大家解析農再的問題外,也透過小組討論,分享彼此舉辦說明會的行動技術,以及演練說明解析農再時會遇到的問題,最後在共同討論時,進一步提出各種串連行動的策略。

更多紀錄,歡迎各位朋友下載下列附加檔瀏覽(請點選這裡)。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