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山城記憶─新店好色文化祭

下城插花班以待客之道為題材,象徵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接待客人誠摯而縝密、絲毫不敢怠慢的心,從進門第一桌開始便以茶葉罐、茶壺、碗筷、盤子、咖啡杯…等作為器皿,與玲瓏有致的花朵作完美的搭配,加以和炫爛的染布…

台北縣新店地區除了擁有好山好水之外,過去漢人在此進墾與泰雅族原住民所爆發的衝突及戰役亦留下了許多歷史故事,為新店山區的開發史留下了輝煌的一頁。在開墾之初,先民先採樟、次植菁作改良土質、最後種茶,如此依時序更迭循環耕作,可看出其環境永續利用之智慧。

因此藍靛成為新店山區早其重要的經濟產業,日治時期更有水解法染色的技術,故留下了多處青礐池。但隨著都會區的發展,地方急遽地開發後,目前新店山區許多珍貴的文史、傳統技藝及產業正逐漸流失、衰微,故由新店山區的社區所共同舉辦「好色文化祭」即是希望能藉由活動前的工作坊與研習課程回塑新店山區的人文歷史與傳統技藝,且藉著活動籌組過程找尋各社區的特色與價值,並將此特色轉換成未來社區發展的願景。

在籌備過程中,由新店鄉土藝文推廣協會負責統籌活動分工、規劃各類研習課程及處理行政事務,但鄉土文藝推廣協會理事長仍鼓勵各社區能自行撰寫靜態展內容,嘗試著用文字去描述自己社區的特色及資源,藉以增進各社區負責人之組織能力;

另外,具豐富活動經驗的鄉土文藝推協會也在一次又一次的籌備會中,分享活動經驗、闡述活動目標及其背後之意義;理事長鍾瑞娥即在籌備會中強調「新店社區好(ㄏㄠˋ)色文化祭」的活動名稱不只是呈現活動主題顏色的美好,也希望參與者皆能喜歡這些手工藝品,愛上天然染繽紛的色彩;

而文字上用文化「祭」代替文化「節」是希望本次跨社區的活動性質並不是放煙火式的活動提案,而能成為新店地區居民的共識,每年這個時節持續運行並成為一件年度大紀事,故本次的活動首重跨社區的資源整合,過程中尤強調社區的參與與在地文化認同;社造中心吳盈慧老師也在社區籌備會中提醒社區於活動當天可從各面向展現「好色文化祭」之主題,藉著色彩的運用突顯出社區發展的目標及特色。 

990508huaihhiyboi-200.jpg05靜態展區
新店社區好色文化祭的作品

用藝術與色彩打造彩色人生

活動當天,在到達活動中心前,從五顏六色的染布所佈置的廊道中便可期待等會兒的色彩饗宴,往靜態展區前進,樓梯間盛開的染布花朵那麼地細緻且栩栩如生,花朵周圍的牆面彩色蝴蝶翩翩,紙鳥成群,其佈置皆是社區朋友們平日參與社區內美學課程的作品。

來到了靜態展場,發現小小的室內空間竟涵蓋了大大的社區能量;下城社區彩色烘焙坊的彩色點心令人垂涎,其糕點皆是在地農產品的原色彩融合蔬果功能,以養生、創意的概念所烘焙而成,現場志工也提到烘焙坊除了配合社區活動提供糕點外,平日也為社區內長者準備免費點心並給予關懷,展現了社區資源共享的良好示範。

延著展示桌繼續參觀,鄉土文藝推廣協會的染線及作品井然而有層次地擺設在展示台上,用染線及染布排列成的木框展板和諧且柔美,線材及布料所製成的各式產品都因為手工染色顯得獨一無二;

身旁的志工毫不吝嗇地和參觀者分享社區在染色的過程中,學員們都是由三個顏色為基底去調配出多種不同的色彩,且不同的方法即可染出不同的花色,從採集植物到複染,每個環節都必須細心處理、耐心等候;

看著志工導覽時臉上所流露出的興奮與喜悅,可以發現社區朋友除了實務上的操作,在活動前的研習課程中獲得的還有更多的相關知識及成為知識傳遞者的成就感。另外展場內也展示了各社區平日自行開課教學的作品,彩繪圍裙、沙包、不織布、折紙、撕畫…等的製作材料即結合了生活美學及環保概念,大多就地取材,或讓廢棄物重新再利用。

03下城社區彩色烘培坊成員02下城社區彩色烘焙糕點
下城社區彩色烘培坊成員02下城社區彩色烘焙糕點

04靜態展區06下城社區長者們的作品與彩繪圍裙
下城社區作品與彩繪圍裙

五感體驗‧「好色文化」饗宴

待導覽及體驗的活動結束後,大家陸續回到會場參與接下來的好色文化饗宴。從社區辦桌的一系列活動即可看出社區的分工模式及特色。在佈置上,會場門口可以看到懸掛的染布,隨風起浮的漸層色彩如瀑布般傾洩而下,此時進場的人皆須穿戴手工染製的頭巾才有資格作本次活動中的「好色之徒」,穿過彩色瀑布進入會場,按頭巾花色入席後仍處處是驚喜;

下城插花班以待客之道為題材,象徵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接待客人誠摯而縝密、絲毫不敢怠慢的心,從進門第一桌開始便以茶葉罐、茶壺、碗筷、盤子、咖啡杯…等作為器皿,與玲瓏有致的花朵作完美的搭配,加以和炫爛且斑駁的染布桌巾相互映襯,讓會場的氣氛高雅脫俗,不留於俗套。

上菜前的動態表演雖不比專業藝術團體,但當見到社區長者在表演後因熱烈掌聲而紅了眼眶,才瞭解表演的價值在於讓這些地方上默默耕耘的螺絲釘以光鮮的姿態被看見,也因為參與了公共事務而能夠從中自我肯定。

表演結束後則進入到整個活動的高潮─走秀。鄉土文藝推廣協會提供天然纖維染色的線材,再經由屈尺社區結合時尚雜誌圖樣的巧手編織,染線變身為一件件為model們量身訂作的精巧服裝,加以百忍社區指導走秀技巧、舞台台步儀態等,每個媽媽model們各自展現自信,為社區們共同完成的作品作展示。

走秀結束後即開始用餐,平潭社區用當地農產品烹煮而成一道道色彩豐富的珍饈佳餚,每道菜皆如其名、獨具特色,下城社區亦端出地瓜包及柚子茶作為飯後甜點,讓好色文化「宴」可說是色、香、味、俱全,然而細細品嘗之餘,若用心瀏覽桌面上別出心裁印製出的菜色簡介,便能感受到珍饈佳餚背後在地人衷於自然原味與疼惜土地之情。

07下城社區插花班以碗筷作為花器的精彩傑作08桌面整體擺飾
(左)下城社區插花班以碗筷作為花器的精彩傑作(右)桌面整體擺飾

09-2佳餚皆有其名稱及特色09-1佳餚皆有其名稱及特色
佳餚皆有其名稱及特色

10-2佳餚皆有其名稱及特色10-1佳餚皆有其名稱及特色

色彩延伸至新店山城

本次「好色文化祭」充分將色彩運用於衣著及飲食文化上,帶給所有參與者視覺上鮮明的新店山區印象,其色彩的調製及層次感皆迥異於三峽藍染,其獨幟一格的色彩將持續發展為新店山區的文化特色。而在區域型的活動當中各社區善用自己社區資源來為活動盡一份心力,彼此間不但建立起友誼外亦成為一工作團隊,共同協力完成一項過去從不曾嘗試的活動,因此人際網絡的連結及資源的整合正是本次活動的精神價值。

就社區分工而言,在染織部分,鄉土文藝推廣協會提供天然染線,屈尺社區則負責編織,另外,平潭社區與下城社區烘焙坊在餐點上所作完美的搭配,其手工藝產品之精美與特色飲食文化中的社區分工已可初見區域微型產業的運作模式。

但在活動結束後,必須開始思考營造的工作該如何延續,無論是創造社區產業或是在地的年度活動,其中要得到回響且持續經營的關鍵在於必須注入社區中令人感動的元素,但要將抽象的「感動」轉換成具體的描述,進而將這種描述內化到生活中,形塑出屬於新店山區的社區意象,是未來社區產業發展必須要重視的課題,也是下一階段的挑戰。

11

(作者為臺北縣社區營造中心工作人員)

在邁向生態博物館的路上(2)猴硐社區參與機制的擴大

不管是愛貓攝影展或關燈遊行活動,皆顯示猴硐地區之社區參與機制,已由猴硐里擴及光復里,甚至弓橋里、碩仁里也逐步加入;此外,這2個活動,有著很重要的共同點,就是高度的民間自發性與自主性,雖然有一些外來專業者…

位於侯硐車站週邊的光復里在2009年下半年開始出現一些不同的改變……

因貓而聚集的焦點

一群愛貓人士因緣際會發現這裡有很多的流浪貓,因為貓,許多人來到猴硐逗弄貓、為貓拍照,不同的貓,在不同愛好者的鏡頭下,展現出各自的姿態與風貌-因此,發起於10月1日至26日募集猴硐地區以貓為主題的攝影作品,並在10月31日至11月15日,利用侯硐車站通往車頭頂聚落的天橋,舉辦攝影作品展覽及票選活動;

這個活動吸引了大量愛貓人士參加,除攝影展期間外,展覽結束後,熱力仍然持續延燒,繼續湧入許多愛貓人來到猴硐看貓、拍貓、玩貓,也因此讓更多人發現、認識與關注猴硐這個地方。

990502zhoiuhhouh-300.jpg
張貼於侯硐車站之愛貓系列活動海報

除此之外,這一群愛貓人士,也希望營造猴硐成為一個對貓友善的環境,因此,同步提供貓食、為貓結紮,甚至進行侯硐車站週邊之環境整理;另外,也把光復里活動中心整理為愛貓志工的工作站,甚至在天橋展覽結束後,轉移於此地持續展出。

圖02
愛貓活動已逐漸得到在地居民之支持與理解

這樣一個由外來愛貓人士所主動發起、推動的活動,雖然得到光復里周晉億里長夫婦的支持與協助,卻在社區引發正反兩級的評價,主要是這一系列的愛貓活動推動得太快、太急,在愛貓人士眼中如獲珍寶的流浪貓,在當地居民眼中卻不見得有相同的角色與定位;另外,也有居民認為,愛貓人士只關注猴硐地區的流浪貓,卻忽略了這個煤礦聚落所蘊含之人文資源與自然特色。

不過,透過這樣一系列的活動,讓猴硐地區經由網路、媒體、口碑等不同管道行銷出去,持續前來的人潮,帶給車頭頂聚落新的產業發展契機,卻也是不爭的事實;展望未來,或許無須爭論這股風潮的好與壞,而是應該鼓勵在地居民對於自身所生活的地方,主動提出更多屬於自己的觀點與看法,並經由實際的行動來慢慢實踐與落實這樣的理想與目標。

圖03
社區居民自行製作的活動旗幟

黑金藝文的體驗

約莫於此同時,離鄉許久的蔡淑惠小姐悄悄回到自己出生、長大的內店仔聚落,並與從事社區劇場工作的陳淑慧小姐共同成立「黑金藝文工作室」,並於2009年底發起、推動「金生金事.煤玩煤瞭.礦工趣」的小型社區活動;

這個活動與其他傳統性民俗節慶或由政府贊助之藝文活動的最大不同處,這是一個充滿夢幻感與理想性的企劃,原先規劃於12月31日舉辦,主要希望透過一個不一樣的社區活動,吸引離鄉遊子返鄉過年,也希望外地人選擇到此度過一個不同於101煙火秀的跨年體驗。

考量猴硐地區過去盛產煤礦,礦坑內漆黑的環境,需要透過頭燈來照亮,因此,希望能在跨年的晚上,把社區內的路燈,甚至家戶的燈火都關掉,經由提燈遊行的方式,讓在地居民及外來訪客重新認識猴硐這個地方-

必須強調的是,這是一個「零預算」的活動,投入的工作人員(包括在地居民及外來專業者),都是不支薪的志工,另因活動範圍擴及整個猴硐地區,雖然發起單位位於光復里,卻不希望參與者只有光復里的居民,更期盼猴硐里、弓橋里,甚至遠在三貂嶺之碩仁里的居民都能共襄盛舉。

原本這個活動並不被大家所看好,但是,在11月22日於黑金藝文工作室召開之第1次籌備會,參與者卻涵蓋猴硐地區的4個里,眾人針對活動構想與細節進行討論,包括:定時進行全區關燈之技術性問題;考量12月31日並非假日,建議把社區導覽及DIY提燈(改為頭燈)製作提前到12月26日白天進行,跨年遊行活動則維持於12月31日晚上舉辦;因應活動之跨年屬性,可能會造成搭乘火車前來的外來訪客無法離開,提出要跟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簡稱鐵路局)協調火車班次,或商議建立接待家庭機制等。

圖04

猴硐關燈遊行活動之第2次籌備會討論情形

圖05

為針對解說點、導覽動線、解說志工等議題進行討論,11月29日於瑞三介壽堂擴大舉辦第2次籌備會,此次會議有來自光復里、猴硐里、弓橋里之社區居民,初步商議導覽地點與主題,也決定每個導覽點至少會有1位社區耆老與1位活動志工,並規劃每個定點會有闖關遊戲,答對題目或完成指定動作者能在闖關卡蓋章,集滿點數者可以摸彩、領取獎品。

伴隨活動進入緊鑼密鼓之籌備階段,發現原先規劃之活動時間、全區關燈及協調火車班次等,似乎不可行,因此,12月6日在黑金藝文工作室召開的第3次籌備會,決定將活動集中在12月26日舉行,下午舉辦社區導覽、闖關活動及頭燈DIY製作等,晚上進行夜間遊行,最後是摸彩與交流活動,另有關關燈規劃,也僅關閉光復里之公共路燈。

最後於12月13日在黑金藝文工作室舉辦第4次籌備會,確認志工招募傳單及活動報名簡章等事宜,另負責淘金活動之社區朋友無法於12月26日下午出席,因此,把該項闖關活動提前至上午進行,其餘關卡及流程則按原規劃執行。

到了12月26日之活動當天,志工朋友們一早就到達指定地點準備,包括將每個關卡之帳篷、交通指引、沿路旗幟進行最後處理及確認-看到由社區朋友自行製作的旗幟沿路飄揚,真是相當令人感動。

圖06
簡義三總幹事於基隆河畔示範淘金的流程與做法,以及好不容易淘洗出來的砂金

圖07

10點不到,負責淘金活動之弓橋社區發展協會簡義三總幹事,早就把相關工具及器材搬到設於猴硐國小門口的攤位,因為地點距離侯硐車站較為遙遠,等待一段時間,才將參加活動的人員陸續匯集;簡總幹事首先針對淘金器材及流程進行解說,後續則帶領眾人到基隆河畔進行實際操作,當見到細小的砂金真的在反覆淘洗後現身,並被裝在預先準備好的小玻璃瓶內,皆不由自主的歡欣鼓舞起來。

下午是整個活動的重頭戲,每個闖關攤位的耆老與志工都已陸續到位,就等參加活動的朋友們陸續到達。

圖08
黃添福先生介紹自己所珍藏的煤礦文物

除淘金活動已於上午結束,下午場次,分由猴硐文史工作室周章淋先生解說猴硐地區發展史,並針對選煤場、運煤橋等進行現地導覽;光復里蔡銀寶先生及林正雄先生,於本鑛口解說入坑前之準備程序及坑內工作情形;光復里謝浴沂先生解說內店仔工寮的生活經驗,並請參訪者試蹲工寮外之公共廁所;

侯硐社區發展協會白振宗理事長解說瑞三公司礦業歷史;侯硐社區發展協會沈秋娟總幹事於瑞三介壽堂放映猴硐地區之文化及自然資源影像;猴硐里黃添福先生在家中等候來訪者,除解說個人採礦經驗,並一一展示自己所收藏及保存之頭燈、蓄電池、十字鎬、煤礦等文物;猴硐里王素霞小姐介紹住家附近之美援厝、醫務室等;最後,遠在三貂嶺之賴錫昌先生則解說當地魚寮之地名由來等。

圖09

參與活動的大人與小孩專注的製作頭燈與完成後的興奮合照

圖10

為讓參加人員更為聚集,活動當天臨時決定並協調鐵路局將原本設於侯硐站前廣場的報名處及DIY地點移入車站1樓;參與之大人及小孩們,在活動志工協助下,運用已喝完、清洗及晾乾之林鳳營牛奶紙盒,製作夜間遊行所需要的DIY頭燈,伴隨夜幕逐漸低垂,當眾人陸續製作完畢,並點亮頭燈的剎那,車站內瀰漫一股從未出現過的溫馨及浪漫氣息。

白天活動陸續結束,眾人逐漸移步到園區願景館前,享用主辦單位提供的地方美食,並觀賞猴硐地區之紀錄影片,另外部分參與活動的朋友,則放起自行帶來的天燈;晚上7點一到,光復里周晉億里長以電話與遠方的台灣電力公司人員聯繫,在5、4、3、2、1的倒數聲中,迎接關掉路燈後的漆黑環境,雖然,第1次沒有成功,重新倒數後,侯硐車站前的一整排路燈順利熄滅了,大家也紛紛打開自製的DIY頭燈,工作人員則穿上貼有反光條的背心,準備參加接下來的遊行活動。

圖11
夜遊猴硐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除了少數留守的志工外,眾人帶著興奮的心情,開始跟隨導覽人員夜遊猴硐-隊伍從侯硐車站出發,為節省活動結束後的收拾人力與時間,志工們順手將沿路的布旗拆下,拆下來的旗幟則分給同行人員拿在手上恣意揮舞,好一番浩浩蕩蕩的氣勢;沿途經過內店仔、本鑛口、內店仔工寮,最後折返園區願景館前廣場-雖然路途並不長,但是,因為是夜間時刻,再加上沒有路燈,大家都自動的相互提醒要注意腳下路況,不要不小心跌倒或摔傷,當然,許多參與者也紛紛說笑或拍照起來。

圖12

最後的摸彩時刻,贈獎者與得獎者一樣的開心

圖13

在眾人稍事休息後,活動進入尾聲,也是最令人期待的摸彩階段-所有獎品都是由社區店家、居民或活動志工所主動提供的,雖然獎品不是很名貴,體積也有大有小,但是,抽到獎品的大小朋友們皆感到十分高興,特別是活動時間已近新年,也有著為來年祈願與祈福的味道。

小結─社區參與機制的擴大

總結而論,不管是愛貓攝影展或關燈遊行活動,皆顯示猴硐地區之社區參與機制,已由猴硐里擴及光復里,甚至弓橋里、碩仁里也逐步加入;此外,這2個活動,有著很重要的共同點,就是高度的民間自發性與自主性,相關經費幾乎都由推動者自行籌措,雖然,帶有一些外來專業者的想法,但是,最後都能透過與居民之持續溝通、討論,逐漸拉近與在地居民之想像與期待。

當然,過程中,也有部分居民質疑活動籌劃過程,似乎沒有做到全民參與,主事者與在地居民之需求與想法,也有落差;許多工作雖仍存在突破與改善的空間,不過,必須提醒的是,社區營造是由一群熱心的在地居民,自行或結合外來專業者之持續投入時間與精力的過程及結果,與其質疑民眾參與程度,不如詢問為何其他居民沒有主動洽詢或投入?如有不同想法,為何沒有提出或透過適當管道及方式進行溝通?

社區營造強調凝聚居民共識及建立在地認同,但是,不該是一言堂式的專斷或獨霸,在地居民與外來專業者的觀點與看法,並沒有孰先孰後,誰對誰錯的問題,鼓勵多元性的百花齊放,讓更多有心人士,都有機會嘗試與努力,或許才是更值得鼓勵的機制及策略,猴硐地區已經展現這樣的可能性,這也將是未來邁向生態博物館的重要基礎與能量。

(作者為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在邁向生態博物館的路上(1)

相較於金瓜石及九份,猴硐地區是個更適合進行環境教育之重要學習場域,舉凡自然資源、礦業遺跡、生活文化,皆仍保留長達百年以上之系統、軌跡與脈絡,諸此想法也得到2位日本專家的支持與贊同;應以推動的文化與自然資源…

籌備超過10年以上的猴硐煤礦博物園區可望於2010年正式開園,這個長期由臺北縣政府建設局推動,後來交給新成立之臺北縣政府觀光旅遊局繼續執行之園區計畫,比較像是一個觀光風景區,工作內容偏重於景觀營造等硬體建設;不過,在開園前夕之準備階段,包括臺北縣政府、民間專業團體,乃至於社區居民及地方協會等,皆已分頭努力與投入,展望未來,若能回歸原初以「生態博物館」作為主軸之規劃構想,將有機會建構一個保存工業遺產,同時又能復甦與帶動地方發展之大型戶外教室。

2009年8月15日,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與臺北縣社區營造中心共同策劃、舉辦「猴硐觀光社區營造發展地方座談會」,邀請日本知名社區營造及世界遺產學者、任教於東京大學之西村幸夫教授,以及近江八幡市政府文化財保護小組奈良俊哉組長,前來猴硐地區參訪,並與行政部門、專業團體與社區居民,共同商討地方發展之相關議題。

990426shtaishuihoouo-300.jpg
社區居民帶領2位日本專家進行現地踏訪

除日本專家外,曾任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主任、現任臺北縣政府副秘書長之林登讚先生也共同出席,另與園區及地方事務相關之臺北縣政府觀光旅遊局及文化局也有同仁參加。

參與人員於下午實地參觀瑞三選煤場、運煤橋、瑞三本鑛等,傍晚前往瑞三介壽堂餐敘,並於7點鐘展開此項具有啟發性及國際交流意義之座談會。

猴硐觀光社區營造發展地方座談會

會議開始,首先由林登讚副祕書長歡迎2位遠道而來的日本貴賓,並表示有關地方再造,社區的參與是很重要的條件;換言之,一個地方的發展,是要大家喜歡、並能永續經營-共同營造一個好的生活空間、凸顯社區的美,這是未來應該努力的目標。

此外,林登讚副祕書長也特別說明,臺北縣政府近來於九份、金瓜石、猴硐地區之景觀或環境等方面,投入相當大的心力,未來需要社區居民共同維護,才能永續經營下去;後續也要思考如何利用在地資源發展新的產業,創造就業機會,年輕人才能留下來,地方智慧也才能傳承下去,否則人口一直外移,年輕人一直往外跑,這個地方就會持續沒落下去。

為了讓2位日本專家瞭解近年來猴硐地區之社區營造成果,主辦單位邀請侯硐社區發展協會進行簡報;另外,也由長期關注九份、金瓜石及猴硐地區發展議題之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林鍬副祕書長,說明猴硐煤礦博物園區之緣起與發展,並提出個人的觀點及看法。

林鍬副祕書長表示猴硐煤礦園區應該交由具備豐富博物館籌劃及營運經驗之臺北縣政府文化局或轄下縣級博物館推動較為恰當,但是,鄰近之黃金博物園區因本身已有擴大園區的規劃及構想,不敢再承接另外一個園區計畫;另以黃金博物園區為例,提出有關博物館之營運績效,不該以博物館本身之損益平衡為目標,而應由公部門編列公務預算支持園區營運,園區則能吸引遊客到訪參觀並於地方消費之總金額來估算產值效益。

圖02
林鍬副祕書長分享對於未來園區營運管理模式的看法

此外,林鍬副祕書長也說明臺北縣政府觀光旅遊局於2008年底委託雅比斯國際創意策略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猴硐煤礦生活園區導覽資料建置及展示內容設計」之工作成果。

該項計畫主要針對存放於舊猴硐國小之礦業文物進行檢視與整理,並做成紀錄,研究結果發現,大部分文物並無法直接拿來作為展示之用,這也讓觀光旅遊局相當頭痛;因為這樣的條件限制,林鍬副祕書長建議猴硐煤礦博物園區之初期觀眾訴求,可定位於臺北縣(市)國小高年級之戶外教學,並採預約制度,社區組織將有機會以此熟練相關之教學內容、解說材料及操作模式,等到1-2年後,或許就有能力面對一般遊客之觀光需求。

最後,林鍬副祕書長也表示不贊成猴硐地區籌設大型博物館,與其編列大量經費興建硬體建築,後續再投入專業人力進行營運,不如策劃一些可與社區合作之工作內容,並藉此逐步建構園區營運機制;此外,也提醒要考慮未來大量人潮湧入猴硐地區,對於當地居民生活及整體環境氛圍之衝擊與影響。

受到現地參訪及社區成果報告的觸動,西村幸夫教授主動表示要向居民介紹相關性之日本案例,並提出個人對於猴硐發展議題的看法。

圖03
西村幸夫教授以白天於社區拍攝的照片說明煤礦遺產之脈絡及架構

西村幸夫教授介紹日本案例及對猴硐發展的看法

西村幸夫教授認為猴硐與鄰近之金瓜石、九份,同樣都是因應礦業開採所形成的聚落,金瓜石還有很多金礦的遺構存在,但是,真正前往金瓜石,卻很難讓人理解金礦產業之實際運作,九份地區更是如此;相較之下,猴硐地區卻可以讓人很清楚的理解煤礦如何開採、搬運、洗選,以至最後運送出去的完整流程─這是猴硐地區的優勢,如果要與下一代分享有關採礦的整體運作過程,當然就要選擇猴硐這個地方。

圖04
西村幸夫教授介紹軍艦島(上圖)及石見銀山(下圖)等2個相關案例
圖05

西村幸夫教授緊接著介紹距離長崎市15公里的軍艦島,這是一處為開採海底煤炭而建造之人工島嶼,全盛時期有5,000人居住在這裡,因為形狀像一艘軍艦,所以有這樣的稱呼,目前已成為一座廢墟;雖然有其特殊性的價值,但是,究竟該如何保存?還需要很多的討論,目前已於島嶼外圍建造新的步道設施,此外,也有一些海上的船舶觀光活動,這個案例對於思考未來瑞三選煤場之保存機制,具有參考性的價值。

接下來,西村幸夫教授介紹位於本州南端西岸之島根縣大田市的石見銀山,這是一個開採銀礦的地方,聚落由一條小路貫穿,與猴硐地區非常相似,從空照圖來看,這裡的交通狀況很差,是一個被群山所包圍的區域,現在只剩500多人,街道的情景與猴硐很類似,是一個很寧靜的小鎮,唯一不同的是,這裡暗藏了極有魅力的元素-布拉坊。

布拉坊是一間販售精品與服裝的商店,只有知道的人才會來,距離這裡最近的大都市是廣島市,開車要2個小時才能到達,1年大約有10萬人次的訪客來到布拉坊,因為訪客已經很多,故意在外觀上保持低調,希望知道的人來就好;

裡頭有小小的咖啡廳,利用當地有機栽培的蔬菜所提供的餐飲,非常受到歡迎;服裝設計理念是在鄉下地區,媽媽為女兒製作衣服的情緒、氣氛與精神,設計師(松場登美)在結婚後從大都市與先生一起搬到這個地方,一般認為服裝設計師應在大都市才能生存,決定要搬到鄉下,讓先生有點擔心,擔心事業會受到挫折,但是,松場登美認為這裡有豐富的資源、自然與街景,會讓大家更有靈感。

布拉坊之經營受到肯定,訪客不斷增加,原本可以穿著鞋子入內參觀,現在改為要脫鞋才能進入,門口放置著讓大家換穿的拖鞋,不過,只有100雙,換句話說,如果店內人數超過100人,其他訪客就得等待,原因是布拉坊不把訪客人數當作一個目標,而是希望迎接認同諸此價值的訪客-與其一味增加人數,不如能與訪客好好的接觸與相處,最後經濟效益也會更好。

西村幸夫教授認為猴硐也有足夠的條件可以發展這樣的產業模式;店內還規劃一處能讓設計師展示藝術作品的空間,每個月都有不同負責人盡力佈置-這樣的活動,在大都市非常困難,因為土地太貴、太窄,鄉間就可以進行這樣有趣的實驗,西村幸夫教授表示,猴硐地區也有充裕的空間來進行嘗試,透過嘗試將有機會產生許多新的可能性。

最後,西村幸夫教授提出對於猴銅地區未來發展的看法,就跟石見銀山一樣,猴硐並不需要很多人來,應該努力吸引願意花時間、花心力瞭解這個地方的訪客,居民也有機會透過有趣的互動方式來與外來訪客相處;過去可能會認為鄉下地方交通不便、資源缺少,但是,若能轉換思維,就會海闊天空:

因為距離遙遠,可以篩選願意遠道而來的訪客;有很多閒置空間,可以花時間,慢慢做出一些有品質的東西;西村幸夫教授建議猴硐居民應善加利用豐富的歷史與自然資源,並將資源以讓人容易明瞭的方式呈現,這在一般礦區是不容易見到的,也因此,與其爭取九份的1萬人,不如吸引願意喜歡這裡的100人,或許效益會更好,價值會更高。

奈良俊哉組長介紹近江八幡文化景觀之保護機制

聽完了西村幸夫教授的案例介紹與建議,奈良俊哉組長也接續分享自己的工作經驗。

圖06
奈良俊哉組長介紹近江八幡文化景觀之保護機制

近江八幡是全日本第1個被劃定為文化景觀的區域,奈良俊哉組長認為猴硐有豐富的自然環境及歷史資產,再加上社區營造,這正是文化景觀的重要基礎。

近江八幡位於日本最大的內陸湖泊-琵琶湖的東岸,區域內有大面積的蘆葦,因為好採、好用,自古以來就是很重要的生活元素,幾乎所有房舍的屋頂都是鋪著蘆葦桿,因為蘆葦的數量龐大,也會販賣至周邊地區,江戶時代有很多蘆葦的大盤商,維持了當地的蘆葦景觀,後來以此為基礎,規劃了文化景觀的指定。

奈良俊哉組長表示,近江八幡透過景觀計畫將地方劃分為3個區域,不同區域有不同的景觀規範;舉例來說,有一個區塊,帶狀聚落沿著山邊興建,建築都朝向同一個方向,要求新的建築必須延續既有元素(屋頂、高度等都有詳細規定),蘆葦及水田也不能任意掩埋,水路內有船,也希望能維持這樣的景觀;當然,也會出現鋼筋混凝土或與景觀不協調的房舍,就是仰賴景觀條例,才讓地方景觀勉強維持傳統風貌。

景觀的形成,會有一些要素,奈良俊哉組長認為猴硐包含山、河、聚落、礦業等4大元素,應該善加利用;至於,地方究竟該爭取最大的遊客量,還是吸引前來學習的訪客,並不是絕對的,不過,無論如何,社區營造都是最重要的關鍵與基礎。

圖07
林登讚副秘書長總結討論內容,並提出個人觀點及看法

2位日本專家分享完畢,林登讚副秘書長接續表示,許多事務都有其漸進發展的歷程,並不是九份、金瓜石今天怎麼樣,明天猴硐就要變成那樣,地方特色在哪裡?集體共識為何?或許才是最重要的;另外,林登讚副秘書長認為應該把鄉、鎮、市、區公所納入公私協力機制當中,建議社區可先與瑞芳鎮公所進行連結,未來再逐步擴大到與縣府的合作。

此外,林登讚副秘書長也肯定目前猴硐地區之社區營造成果,提醒未來應由關注生活空間,擴及土地情感、歷史記憶的建構,有了這個部分,訪客才能看到有內涵的東西,而不只是淺薄的表象。

因為時間的限制,最後僅由侯硐社區發展協會白振宗理事長詢問近江八幡之景觀規範是否與居民生活發生衝突?

奈良俊哉組長回覆表示,原本居民也喜歡住洋房、希望房子能有3層樓等,不過,嘗試詢問居民一個問題:如果現在有一位外國藝術家,想來社區居住、創作,會想提供什麼樣的空間?結果大家都推薦與原本一樣的民宅、倉庫;另也針對既有建築的好處及壞處進行討論,最後發現還是斜屋頂、白石灰牆比較好,2層樓也已經夠用等,奈良俊哉組長特別提到,最後制定的景觀規範,是在召開10場次以上之公民會議所得到的共識與結果。

本次活動是由民間專業團體,主動結合在地社區規劃、推動,並對地方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之行動與嘗試,雖然,無法保留更多時間進行互動及交流,但已突顯幾個重要的意義與價值:

第一,相較於金瓜石及九份,猴硐地區是個更適合進行環境教育之重要學習場域,舉凡自然資源、礦業遺跡、生活文化,皆仍保留長達百年以上之系統、軌跡與脈絡,諸此想法也得到2位日本專家的支持與贊同;

第二,有關工業遺產或文化景觀,僅聚焦於保存課題是絕對不夠的,必須以歷史演進為基礎,積極思考未來發展之可能契機;

第三,鄉村地區之觀光產業,受到地理與交通上的侷限,以及外來訪客對於地方環境及氛圍之潛在影響與衝擊,無需追求遊客數量之最大化,應該在居民對於自身文化之理解與認同的基礎上,吸引願意前來認識與學習的優質訪客;

第四,以推動全區域之文化與自然資源保存,取代興建大型傳統博物館,應該是較適宜猴硐地區的操作策略,但是,在目前高度偏重於硬體思維之園區建設成果下,如何回歸「生態博物館」之本質初衷,提出現階段社區可以承接及承載之營運模式,將是未來重要的挑戰與契機。

(作者為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柑腳‧夢想的起點

228柑腳阿嬤大遊行像是在村莊丟下一顆遊玩藝術的種子,讓村莊有了延續下去的盼望,在這樣的盼望之下,蔡聰明依據村莊環境和文化提出了「養生村」的想法,並且展開連串的安排,設計專屬柑腳阿嬤的礦工女郎森巴服….

最近,柑腳養生村有名了,大家都知道柑腳養生村裡有一群愛跳森巴舞的阿嬤,穿著火辣,熱情扭臀,連年輕人都自歎弗如!

柑腳,是台北縣雙溪鄉長源村地號名,古時候是一個山城,臨山崖而立,舊名「喦(巖)腳(台語發音同柑腳)」,意思是懸崖。

5、60年代,柑腳曾因開採煤礦盛極一時,上萬人的村莊,車水馬龍,商店林立;礦場關閉之後,人口逐漸外移,如今實際居住人口200人上下,以老年人為主要族群。

沈寂數十年的村莊,一直到2009年「柑腳養生村」計畫啟動之後,再度有了生氣活力、懷抱希望向前邁進。

柑腳養生村計畫緣起

最早丟出柑腳養生村想法的是夢想社區的老闆蔡聰明,這當中的牽線人是柑林國小前校長陳秋月。陳秋月透過國際珍古德協會知道了夢想社區,後來更帶著長源村村長夫人石雅渝到汐止拜訪蔡聰明,因此村莊和夢想有了第一類的接觸。

夢想社區舉辦夢想嘉年華多年有成,近年來走遍台灣鄉村林野,將藝術家和藝術文化活動帶進社區,藉此啟發社區精神。

為了確定村莊的決心,蔡聰明出的第一道考題是:先組一團森巴舞團吧。因此石雅渝帶著柑林國小老師和村民到夢想社區學習森巴舞,並且有了後來的2009年「228柑腳阿嬤大遊行」,由巴西藝術家Clebson駐村柑腳兩星期,和村民及學校師生共同創作煤礦車、礦工服和藍鵲裝,一同走上雙溪火車站做了一場華麗熱情洋溢的藝術踩街活動。

990415ganzaisenba-420.jpg
上場前先熱身

04. 巴西服裝設計藝術家Clebson以礦工為題所設計,腰間是挖煤工具十字鎬,手腕和腳套是運煤鐵軌,頭盔上則裝有採煤礦用的頭燈
巴西服裝設計藝術家Clebson以礦工為題所設計,腰間是挖煤工具十字鎬,手腕和腳套是運煤鐵軌,頭盔上則裝有採煤礦用的頭燈

04. 正式上場
正式上場

05. 汐止夢想社區也來支援
汐止夢想社區也來支援

06.兩隊一起熱鬧踩街
兩隊一起熱鬧踩街

柑腳養生村計畫啟動

活動是一時的,生活是永遠的。

228柑腳阿嬤大遊行像是在村莊丟下一顆遊玩藝術的種子,讓村莊有了延續下去的盼望,在這樣的盼望之下,蔡聰明依據村莊環境和文化提出了「養生村」的想法,並且展開連串的安排,包括派人駐點、設計專屬柑腳阿嬤的礦工女郎森巴服、中醫師教授養生課程、瑜伽老師教授瑜伽、淡江大學建築系規劃村莊等,這連串的安排,目的都是為了帶動老人生命力、熱絡村莊活力,一步一腳印奠定往上發展的能量。

難能可貴的是,一群60、70、80歲的阿公阿嬤,每個星期背著書包,帶著工具,跟隨吳泓德中醫師學習拍痧、刮痧、經絡拳、艾草灸等養生技能;跟隨連欽發老師做瑜伽伸展筋骨,儘管關節難免退化、身手不似年輕人靈活,那股認真努力學習的毅力,令人動容。阿嬤說,村莊已經很久沒有這樣的活動了,現在有這樣的機會,有這樣好的老師願意來到這兒教我們,那真正是我們的福氣!

07. 養生村開幕
養生村開幕居民盛裝參與。

以人為本的思考

常常我們進到一個村莊,帶著我們的專業或是經驗,我們開始在腦中規劃美麗藍圖,然而,不管硬體規劃建設多麼完美,最重要的永遠是在這兒生活的人,以及因生活而產生的文化。

柑腳的主要居住族群就是老年人,縱使有青壯人口,也是一群忙於討生活的人口,真正能夠出來參與公共事務、關懷村莊發展的是這群奮鬥了一輩子,將兒孫拉拔長大的老人家。因此,營造村莊最大的原則就是帶給老人家快樂的生活,並且將他們傾盡一生累積的可貴智慧傳承下來。

「老而有用」是最實在的成就。柑腳阿嬤森巴舞團首先獲得肯定,近期縣政府舉辦的「雙鐵低碳旅遊」,原本不在規劃內的柑腳,如今獲得選定,成為旅遊點之一,遊客進到村莊觀賞阿嬤森巴舞,和阿嬤一同跳森巴舞,再享受阿嬤的拍痧服務、五行健康操等,最後喝上一杯中醫師特調的養生茶,短短1.5小時的行程,實實在在經驗一堂養生課程,這是村莊阿嬤帶給遊客最真誠、關懷的禮物。

多數阿嬤17、18歲嫁到村莊,一生在山中討生活,幾乎都經歷過礦區艱困的考驗,那個年代貧困匱乏,工作生活所需,常得靠雙手創造出來。這兒的阿嬤擅長竹編、懂草藥、會釀酒、精作粿和饅頭,對於貯存食物的醃、晒、醬技術更是一絕,這些都是值得保留發展的生活智慧,至於阿嬤一生的故事,更是應該記錄下來的史料。

01. 當地居民種植藥草:牛奶埔,將其葉子曬乾後泡茶煮湯,有舒風清熱、消積化痰、健脾除濕之效
當地居民種植藥草:牛奶埔,將其葉子曬乾後泡茶煮湯,有舒風清熱、消積化痰、健脾除濕之效

02. 柑腳的小柑仔店—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柑腳的小柑仔店—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永續發展的願景

很多人問:柑腳養生村究竟要作什麼?

老子說:無為,然後,無不為。聽起來似乎虛無飄渺,其實不然,從大自然裡最能具體體現老子這句話的真義。

柑腳因開採煤礦荒廢良田,因礦場關閉人口外流,農田山林經過數十年荒廢後,草木生長,因此有了今日數不清的昆蟲鳥類滋生,加以政府德政,柑腳溪數年封溪復育,溪中苦花魚繁茂,成為現今大家所見如桃花源般的秀麗美景。

所以,當淡江大學建築系研究所學生劉凱欣進來村莊作調查之後,可以有很大的機會直接提出「綠基盤」的概念。「綠」是指一種符合經濟、社會及生態三者永續經營為方針的設計概念,以保存資源、減少生態危害為第一優先,並提供地方經濟需求以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

柑腳的綠基盤是水、坡地和人。水及坡地是柑腳農業地景規劃下主要的基盤。

那麼,用在人的營造上呢?我們通常太過思考建設一個硬體,因此容易忽略建設符不符合需要;或是我們太過倚賴建設的方便,而忘記發揮人類珍貴的創造力。

無為,是為了回過頭來重新審視生活,先珍惜已經擁有的,再發現匱乏的。廢棄的房舍、農田可以如何重新整理,居住周遭可以如何更整潔優雅?這些基礎動作足以創造一個美好的生活環境。

08. 柑腳風景
柑腳風景

建立珍貴的價值觀

截至目前為止,柑腳養生村實際以「社區營造」的內涵運作,但是尚未走上申請政府經費的方向前進,主要的作用在於:建立服務的觀念和將錢花在刀口上。

柑腳養生村逐漸建立「旅遊服務」,利用山林田野資源和阿嬤森巴舞、養生技能服務來客,創造收入成立「村莊發展基金」,所有參與的人都是義工性質,包括授課的吳泓德醫師、服務客人的阿公阿嬤、夢想來的蔡聰明等等,在如此共同努力付出下建設的家園,成果應該是更甘甜。

當然,萬事起頭難,百廢待舉之下,花錢之處在所難免,有幸遇上蔡聰明先生大力支持,在需要之處以其企業資源支援,包括人力與設備。

無為之下,期待的是大有為。一種可貴的永續發展和知足常樂的價值觀,才是這個村莊最大的資產和可分享的最大資源,在此之下,其他的發展建設,例如民宿、有機農園、藥草浴等等,都將不再是難題。

有朝一日,當村莊日漸清楚自己的方向,再向政府提出協助計畫,相信會是更有效運用公共資源和符合需要的作法。

期盼柑林養生村會是一個成功的案例,有機會提供社會另一種思惟。

【第七屆農村願景會議】 台灣糧食的未來0227-28

第七屆農村願景會議─台灣糧食的未來●會議日期:2010年2月27日 (六)、28日(日)●會議地點:台北縣林口社區大學(台北縣林口鄉仁愛路二段173號,林口高中內)●主辦單位:台北縣新莊社區大學、台北縣林口社區大學●協辦單位:高雄縣旗美社區大學、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台北市北投社區大學…….

社區營造學會、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報名方式:請填寫報名表後,按提交,或利用e-mail或傳真至新莊社區大學

第七屆農村願景會議  台灣糧食的未來

●會議日期:2010年2月27日 (六)、28日(日)

●會議地點:台北縣林口社區大學

(台北縣林口鄉仁愛路二段173號,林口高中內)

●主辦單位:台北縣新莊社區大學、台北縣林口社區大學

●協辦單位:高雄縣旗美社區大學、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台北市北投社區大學、

社區營造學會、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報名方式:請填寫報名表後,按提交,或利用e-mail或傳真至新莊社區大學
報名網址:http://spreadsheets.google.com/viewform?formkey=dEhIVm5EdElONkdNTF9HRnBpWFVyVkE6MA
傳真: (02) 8994-3491

e-mail信箱:ww3725@ms38.hinet.net

洽詢電話:(02) 8994-3725、0921-132-337(廖秀春主秘)

●報名時間:即日起至2月25日 止

●議 程:

第一天(2010年2月27日星期六 )

時間/內容

09:40~報到

10:00~10:40相互認識

10:00~12:00《專題演講》

主持人:張正揚(高雄縣旗美社區大學主任)

演講人:國際農糧體制與臺灣的糧食依賴─劉志偉(中研院社會所)

12:30~13:30午餐

14:00~16:20《都市農業的未來─在地案例分享》 (每人30分鐘)

主持人:廖秀春(台北縣新莊社區大學主秘)

分享一:野蔓園之樸門經驗─唐嚴漢(台灣樸門永續協會講師)

分享二:土城彈藥庫vs都市農園-劉麗蘭(看守土城愛綠聯盟總幹事)

分享三:北投桶柑果園的經營出路─盧敏惠、詹乾得(北投桶柑達人)

16:20~16:40茶敘

16:40~18:00《食物的公共風險─從美國牛肉事件談起》

主持人:黃淑德(主婦聯盟合作社常務理事)

報告人:周晉澄(台大獸醫學院教授)

18:00~19:30晚餐

19:30~21:00《在地食材的實踐》 (包含品嚐,每個案例45分鐘)

主持人:王貞乃(台北縣林口社區大學主秘)

分享一:本土小麥與糧食自給─施明煌(喜願麵包工坊;邀請中)

分享二:水果王國與果醬文化─謝碧鶴(Beher生活廚房)

21:00~休息


第二天(2010年2月28日星期日 )

時間/內容

09:00~10:20《國際糧食供應的現況》

主持人:鄭秀娟(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校長)

報告人:農民之路─舒詩偉(青芽兒主編)

10:20~12:20 《台灣糧食供應的未來》-1(報告30分鐘,討論30分鐘)

主持人:陳振淦(台北市北投社區大學主秘)

引言人一:小農的生存之道─李寶蓮(宜蘭「友善環境小農聯盟」發起人)

引言人二:台灣的糧食主權─蔡培慧(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

12:00~13:30午餐

13:30~15:30行動方案(引言人每人15分鐘,與談人每人10分鍾,討論70分鐘)

主持人:楊志彬(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秘書長)

都市規劃下的糧食永續問題-都市農業的未來

引言人:李永展(桃園縣城鄉發展處處長)

吳東傑(綠色陣線執行長)

與談人:張聖琳(台大城鄉所新鄉村研究發展中心負責人)

黃瑞茂(OURs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理事長)

【交通資訊圖】
image

(本文轉載自「旗美社大部落格」)

在瓦礫堆上跳舞─三鶯部落重建啟示

三鶯族人在都市邊陲,雖然不用擔心土石流,但怪手與政客的迫害卻更加恐怖,但他們還是走了過來。願所有人都能像三鶯部落一樣,無論面對怎樣的險境,最後總是能在瓦礫堆上跳舞。

前言:

三鶯部落是臺北都會區都市邊緣的原住民部落之一,位於橫跨大漢溪的三鶯大橋下,處於三峽鎮鶯歌鎮交界處。居民多為阿美族人,通行阿美語華語。原址曾有平房為漢人所居,1984年海山礦坑爆炸,許多族人輾轉遷徙至大漢溪河灘高地,自力造屋維生,遂形成一個都市邊緣的原住民部落。成年人口多以打零工、種菜維生,老邁的族人大部分原為海山礦坑的原住民勞動者。

由於部落位於大漢溪行水區內,臺北縣政府歷年來多次拆除房舍迫使族人遷移,但政府的迫遷政策無法解決族人的居住、營生問題,三鶯部落屢遭拆除,居民又多次原地重建(上述文字引用自「維基百科」,閱讀三鶯相關新聞,請點選這裡)。

最近三鶯部落又成為社會矚目的焦點,但不是因為拆遷抗爭,而是總統讀了苦勞網特約記者江一豪撰寫有關三鶯部落被國家迫害的文章後,十分感動,原本從國務機要費中撥出20萬要捐給苦勞網,但苦勞與作者均拒絕該項捐贈,而後苦勞網詢問三鶯部落,是否願意接受這筆捐款,三鶯部落表示:他們不接受這項捐款,只盼馬總統說話算話,「真的把原住民當人看」。

這樣一個不斷在考驗中重建的部落,捱過了最近的一場迫遷,並在今年(2010年)1月30日舉辦了「抗爭尾牙」,感謝一路相挺重建家園的朋友們。本文為作者參與活動後的紀錄感想,與此刻面臨挑戰的莫拉克受災族人,分享三鶯的重建精神。

image

那孩子看上去不超過5歲,問他需不需要幫忙,他則表現得一副沒空理我的樣子,只專心拼命地想把他的腳踏車從瓦礫堆中立起來,然後再努力把車子給拖出這困 境。我看了看他的小腳踏車,生鏽的鏈子完全都掉了,和地上的石頭攪和在一起,車頭也根本就歪了,難怪這小子根本就拖不動這小車。我看著他一陣子,先是覺得 好笑,後來不知怎地覺得好感動,終究走開了。

那天下午在三鶯部落,我無法停止為這個看起來無比貧瘠卻又無比富有活力的部落感到開心;連這麼小的孩子都能在瓦礫堆上,為了一台小腳踏車所能帶給他的種種可能拼博,不斷跌倒又不斷站起來,這個部落,這群人,未來還懼怕什麼?

說來慚愧,其實這是我第二次到三鶯部落;上一次,正好是去年的尾牙(好窘,但我真的不是來吃東西,也不是樂團粉絲啊)。2009年1月17日,三鶯部落為了答謝在「保留家園」運動中,一路相挺的各界「朋友們」,於是舉辦了第一次的「抗爭尾牙」。說起來,其實我並不記得那天發生了什麼事情,我只依稀記得,那晚在營火旁在歌聲中,瀰漫著一股「壓抑的歡欣」;即便明日晴雨尚不可知,但我們僅管在今夜放聲大笑喝酒跳舞取樂。

image
第一次三鶯抗爭尾牙時,群眾圍在營火旁取暖的場景,不知為何深深烙在我腦海中

今年則很不一樣。兩年都義務擔任三鶯尾牙PA工作的志寧,在空檔時與我在舞台旁閒聊時,談到兩年尾牙的比較。我說,比較之下,我不知道為什麼,我比較喜歡去年人不多,但大家圍在營火旁烤火的感覺,大概就像是因為寒冷,所以人們得靠得更攏取暖的感覺。志寧則說,去年的氣氛比較像「歡樂中帶點壓抑」,今年則是純粹的歡樂,這也沒什麼不好,很開心啊!

我後來想想,的確是,純粹的開心有多麼難得。而且,這份純粹還是經過種種危難、險阻淬煉出來的,歷經了多少街頭抗爭還有與理盲官員的抗辯,才能走到今天。是啊!有什麼理由不開心呢?三鶯部落在近30年來,總共被拆了7次,卻總能每次在一片斷垣殘壁中,重建家園,踩出更穩健的腳步,有什麼比這更鼓舞人心,更值得開心的呢?

於是,那晚最後,我終於牽起身旁朋友的手,和三鶯的族人一同跳起了舞。這群流離水泥叢林的阿美族人,總能在瓦礫堆中重新站起來,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和他們一起在瓦礫堆上跳舞呢?

image

image

「抗爭到底」這4個字,似乎是東菱電子關廠工人送給三鶯部落的話,後來又藉由三鶯的手,傳給了崁津與薩烏瓦知部落。站在布條前的女子,懷抱著的是在秋鬥當天出生,被三鶯部落族人稱為「秋鬥寶寶」的三鶯第三代子孫。平地漢人的弱勢抗爭,因緣際會地與原住民的弱勢抗爭結合在一起,足見無良政府對弱勢的壓迫無所不在;今日你不為「他者」發聲,只怕明日你也會跌出既得利益者的小圈圈。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在斷垣殘壁中重建的三鶯部落,幾乎全部都是就地取材,或是去撿拾別人不要的木板、門版來自力重建。你說它破爛不堪嗎?我說它的確破爛,但卻又堅韌無比。

image
牆上的塗鴉,既精準又諷刺無比地點出當前土地商品化的現象,公權力的鴨霸,以及在土地上生存的「主人」,心中的無奈。

image
三鶯的孩子啊,即便未來仍是逆境,但希望你仍能保持這股莫名的拼勁啊!

image

image
回家翻了去年的舊照片,無意間發現這小女孩一年之間沒多大改變。(上圖攝於三鶯2009年尾牙)

image
image
頭目牽起族人的手,跳起迎賓舞歡迎所有來參加尾牙的好朋友

image

image

雖然才國小三年級,但跳起舞來也是有模有樣喔!

image

image

image

下午的舞蹈表演時間非常地長,可見族人真的非常用心準備。據說因為去年的尾牙反應非常熱烈,所以今年族人足足花了兩個月的時間,準備這次的尾牙,只為了讓所有到部落的朋友,都能感到開心。

image

image

image
族人非常用心地準備菜餚,真的是超~~豐盛的!

image

image
光看這陣仗,就知道當天尾牙到底有多熱鬧。估計當天進進出出的人潮,可能不下400人。

image

苦勞網特約記者,同時也是搬家工人江一豪,一路上陪伴三鶯部落抗爭,讓感動的族人,特地為身為漢人的他,取了個阿美族名字Gang Gang,意思是「耕作」與「勤勞」。馬英九說,他在看了《我的小革命》對一豪的報導後,深受感動,所以希望捐20萬元給苦勞網,希望可以盡一點心力;後來,苦勞網與三鶯部落都拒絕的這筆捐款。我除了很感動苦勞網與三鶯部落的決定之外,也很想對「把三鶯部落族人當人看」的馬英九說 – 不,你根本沒看懂那些文章!

去年有參加三鶯尾牙演出的吳志寧、拷秋勤、農村武裝青年和黑手那卡西,今年同樣也來共襄盛舉(可惜志寧同時要 PA又要演出實在太累,所以今年只有協助PA),還多了台東都蘭阿美族歌手,同時也是圖騰樂團主唱Suming還有薄荷葉樂團。

更棒的是,今年三鶯第一代的族人準備了行動劇、第二、第三代的族人也準備了舞蹈表演(超超超超超嗨的「一起山胞舞」),真的可以看出三鶯對這次尾牙的重視!

(因為照片實在太多了,放進來會超過超爛無名文章限制長度,所以請大家跳轉相簿Flickr觀賞)

image

image

除了勁歌熱舞之外,摸彩與拍賣也是三鶯尾牙的重頭戲。今年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楊儒門捐出兩包他在觀音山所種的有機米,包裝罐上頭還寫著「土地不是商品,三鶯抗爭紀念」,不但很符合三鶯抗爭的主題,更凸顯人與土地的關係,並不只是居住與建設、開發,更應該是永續的「共存」與「生活」關係。

最後,我想以Panai(潘阿金)的故事為這篇文章作結。

自從三鶯部落在該地落腳開始,Panai就住在這邊了。將近30年的歲月中,三鶯部落遭逢了7次政府拆遷,但房子總是毀了又建。我沒有辦法想像Panai到底具備了怎樣的韌性與勇氣,才能在這種環境中不斷站起來,並繁衍第二代、第三代三鶯人。

我經常聽山上部落的朋友說,原住民只要住在山裡,有土地就能生存,但三鶯族人在這樣的都市邊陲,住的土地不比山林肥沃(甚至是被鶯歌陶瓷業者視為垃圾場,非法傾倒垃圾的地點),雖然不用擔心土石流,但怪手與政客的迫害卻更加恐怖,但他們還是走了過來;一次又一次被摧毀,卻也一次又一次地重建起家園。

我認為這樣的精神與勇氣,在台灣山林、部落受到莫拉克風災重創的此刻,非常值得所有災民學習。不要害怕命運中所有的不公義與考驗,而要害怕你從未去爭取你應得的。

願所有人都能像三鶯部落一樣,無論面對怎樣的險境,最後總是能在瓦礫堆上跳舞。

【我們的】三鶯部落平民尾牙宴!0130

三鶯部落,一個大台北區域開發過程中被遺落30年的社區,雖然沒能跟上經濟成長的曲線、更從未被任何文化政策給妥善照顧,卻在去年走上抗爭路後,獲得社會各界最溫暖的支持。三鶯部落自救會除了深表謝意,也相信我們今日的存在,正是台灣社會力量的真實體現。

歡迎光臨,【我們的】平民尾牙宴!三鶯部落第二屆抗爭尾牙

沒有龍蝦鮑魚、沒有天王天后、更沒有郭董的千萬紅包打賞。可是,沒錢沒勢的三鶯部落還是要竭誠邀請你來參加,屬於我們大家的抗爭尾牙!這裡有族人親手烹煮的菜餚、熱情的歌謠舞蹈、情義相挺的樂團表演,還有部落手工製作以及各界樂捐的摸彩禮物!

三鶯部落,一個大台北區域開發過程中被遺落30年的社區,雖然沒能跟上經濟成長的曲線、更從未被任何文化政策給妥善照顧,卻在去年走上抗爭路後,獲得社會各界最溫暖的支持。三鶯部落自救會除了深表謝意,也相信我們今日的存在,正是台灣社會力量的真實體現。

雖然我們都是弱勢、都是平/貧民,但誰也剝奪不了我們爭取生存、擁有歡笑的權利;更重要的是,這一路以來伴隨三鶯部落自救會的人士,許多都是跟我們處境相近的平凡小人物,你我都是這場反迫遷運動裡的無名英雄。

為了答謝、慰勞大家這1年來的辛勞,三鶯部落的族人正密集地籌備本屆抗爭尾牙。當天下午有靜態展示區的文物陳列、影片播放,以及2次的部落導覽,讓各位能更加認識這個社區;下午3點半,動態活動正式開始,將由河岸部落守護家園聯盟成員(三鶯部落、崁津部落、撒烏瓦知部落)輪流登台;晚餐過後,聲援三鶯部落自救會的獨立樂團則將接續上場,保證要給大家最熱血的演出,而在各項表演中間還會穿插名人物品競拍,以及摸彩競賽遊戲。

所有的準備,都是要大家在這個不景氣、不公義的年代,也能過個興高彩烈的尾牙宴。總而言之,2010年1月30日,三鶯部落歡迎你,光臨屬於我們大家的平民尾牙宴!

◎2010/1/30三鶯部落抗爭尾牙流程表

13:00 ~ 15:30 靜態展示區+導覽(13:30、14:30各1次)

15:30 ~ 16:00 開場活動
16:00 ~ 16:20 三鶯部落表演
16:20 ~ 16:30 摸彩
16:30 ~ 16:50 聯合自救會表演(1)
16:50 ~ 17:10 聯合自救會表演(2)
17:10 ~ 17:20 拍賣
17:30 ~ 18:00 晚餐
18:00 ~ 18:30 拷秋勤+三鶯部落致詞
18:30 ~ 19:00 Suming+拍賣+摸彩
19:00 ~ 19:30 黑手那卡西+摸彩
19:30 ~ 20:00 薄荷葉+摸彩+拍賣
20:00 ~ 20:30 三鶯部落表演+拍賣
20:30 ~ 21:00 農村武裝青年+謝幕

註:隨著過年的腳步接近,我們將會公佈更詳盡的活動介紹。

感謝以下

贊助團體、個人(截至2009/12/31為止):
黑手那卡西、農村武裝青年、拷秋勤、薄荷葉、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公園生活果菱派客來、紀錄片職業工會、蘆荻社大、台灣立報、輔大黑水溝社……
吳志寧、Suming姜聖民、陳威任、鄭凱同、許婉鈴、徐子凡、黃敬鴻、鄭敦哲、韓君岳、未具名善心人士2名……

(本文轉載自「苦勞網」)

林口菁埔學堂.樂活學習趣

菁埔聚落居民以「許」姓為主,早期以種植茶業為生,民國五、六○年代也曾引進磚窯廠和紡織業等產業,迄今仍有數座三合院古厝,保有傳統農村的建築風貌和濃郁的人情味。林口社區大學在中菁社區開設有在地風味…

菁埔位於林口鄉中湖村,乾隆五十四年福建泉州人許志明帶著三個兒子來到此地,向山胞租地墾植,但這裡地勢高水源缺乏只能種大菁,因此取名叫菁埔。

菁埔聚落居民以「許」姓為主,早期以種植茶業為生,民國五、六○年代也曾引進磚窯廠和紡織業等產業,迄今仍有數座三合院古厝,保有傳統農村的建築風貌和濃郁的人情味。目前的菁埔人口結構以老年人為主,林口社區大學有鑑於此,在中菁社區開設適合當地居民屬性的課程,連結社區居民彼此的情感,促進社區的活絡。

菁埔學堂位於林口鄉中湖村的活動中心,場地由舊式家庭工廠整理而成。

DSCN5795

每周一、三下午中菁社區的居民,陸續的到活動中心整理上課場地,在地板上舖上地墊準備上「經絡拳」課,何明亮老師在教授人身經絡保健之時,更在無形之中加入了家庭和樂,夫妻之間應該互相扶持。

何老師操著流利的台語,「來~ㄤ應該對哩耶水某,輕輕耶敲水某的肩…」先請在場的先生們輕敲太太的肩,體貼的為太太消除一天的疲勞,一同上課的叔叔阿姨們被老師逗趣的課程逗得開懷大笑。

DSC00164
何明亮老師教授經絡拳:認識人體十二條經絡。

DSC08071
銀髮族長輩特別需要保健身體,互相按摩經絡、穴道,不僅身體健康又可聯絡社區情誼。

有「班長夫人」稱呼的林碧珠同學表示,她在高爾夫球場做了十幾年的竿弟,每天都要走好長的路,又經常要搬重物,造成她長期兩腿酸痛、駝著背走路。來學習經絡拳之後,每天按摩敲打經絡,才短短三個月兩腿就不酸,走路也能抬頭挺胸了。

這段經歷讓她深切體認到身體是最誠實的,身體發出的任何警訊都不能小看它,而且身體健康了心情自然跟著開朗起來,保證不會憂鬱;現在她每天早上醒來後都會先把身體敲敲打打一番,等身體暖和才下床,也會適時幫周圍的朋友按摩經絡,提醒大家要多關心自己的身體。

許權維老師是林口社大中醫養生班級的講師,亦是長庚大學的老師,在菁埔學堂裡他善用醫學專業傳授草藥知識給學員們,「這款草藥…為啥咪固筋骨…丟係因為…」台下的菁埔叔叔阿姨們,聚精會神的專心聽講,彼此交換心得,看著叔叔阿姨們熱烈的彼此關心,開懷大笑,菁埔學堂樂活的精神在他們身上完完全全的實現。

DSC07972
許權維老師教授中草藥知識。

DSC07978
雖然年齡已偏高,上課時還是勤做筆記。

(林口社大公民新聞寫作班)

退而不休的超級阿嬤-Echo

阿嬤的名字很特別,中文名字直接翻譯成日文或英文都叫做—Echo。六十六歲的她,有著一頭銀亮的白髮,讓人一眼便能認出,時時堆滿笑容的臉,樂觀的態度,總讓人感到無比的親切,別看她細瘦的身材,活力可是無人能比的呢!

退休可以說是:「人生重新啟航,享受自我的時刻」。儘管可能耳已不聰、目也不明、甚至有點健忘、動作較從前遲緩……等等,但歲月的歷練,卻讓阿嬤累積了豐富的智慧和經驗,即使退休後仍可將生命的熱力發揮得淋漓盡致。Echo阿嬤認為:「退休後若能在心理上抱持著積極樂觀的態度,縱然從一個絢爛的人生舞台退下,但若能安排得宜,那也未嘗不是人生另一個黃金階段的開始。」981217granneyecho-360.jpg

Echo阿嬤與先生的合影。

循序漸進,安排課程豐富生活

阿嬤的名字很特別,中文名字直接翻譯成日文或英文都叫做——Echo。六十六歲的她,有著一頭銀亮的白髮,讓人一眼便能認出,時時堆滿笑容的臉,樂觀的態度,總讓人感到無比的親切,別看她細瘦的身材,活力可是無人能比的呢!

六十歲那年因為太過勞累,她的眼睛有飛蚊症的現象,而當時又看到多年的老同事突然染上一種俗稱「漸凍人」的罕見疾病,這給了她很大的震撼,不禁開始考量起自己的生涯規畫,再加上孩子們的孝心勸說, Echo阿嬤終於決定告別四十幾年來的工作單位,捨下同事以及上司對她的挽留。雖然,當時的她已位居高階主管!

退休後的阿嬤並沒有閒著,她給自己安排了豐富的課程,幾乎排滿一整星期,包括在長生學(一種類似氣功的治療方式,分初階、中階、高階三段課程,通過高階課程的檢定後,便可自我療癒或幫別人做義務性的治療。〉當義工、學習二胡、瑜珈、太極拳、排舞……等等,最近還迷上了國標舞呢!阿嬤還特別提醒我們:「參與學習是要循序漸進的,千萬不可一次參加很多的課程。因為那會讓人手忙腳亂,若是搞得自己壓力太大,說不定會萌生放棄的想法!那就太可惜了!」

阿嬤又說:「剛開始我只敢給自己排一堂課,家附近有人在教太極拳,我便去報名,練著練著發現自己的健康有很大的進步,便決定再給自己加一堂課,幾年下來也就上這麼多了。」我好奇地問:「上這麼多課會不會很忙、很累?」阿嬤語氣堅定地說:「不會啊!怎麼會累?都是自己喜歡的課怎麼會累?在課程中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的感情都很好,就像自家姊妹一樣,偶爾談心說笑,每天都很快樂,早就不知道煩惱是什麼?開心得不得了呢!」

image0011256 (7)

筋骨柔軟的阿嬤,做瑜珈時的優美姿態。

來到阿嬤的庭院裡,我和慧玲不禁同聲驚呼!阿嬤的院子很寬敞,可以讓小孫子在裡頭騎腳踏車耶!院子裡規劃了一個小花園,種的全是阿嬤喜歡的果樹、花草,她滿意的介紹著一棵長滿果實的芒果樹,阿嬤驕傲的說:「當初朋友笑說:『這只是種好看而已,不可能會長芒果的。』」而今結實累累的芒果證明了朋友的猜測是錯誤的,見阿嬤伸手摸著她辛苦的成「果」,就好比摸著自己的孫子一般不知有多疼惜。

image0011256 (2)

阿嬤種的芒果樹,早已結實累累。

關懷陪伴,與家人相處

除了豐富的課程,忙碌的阿嬤不忘陪伴家人,每星期選一天陪老公去鄉立泳池做SPA,有時也會邀老公一起出去走走,阿嬤偷偷地告訴我們:阿公在她念初中時便已暗戀她!說至此臉上竟出現了少女羞澀的表情,模樣真是可愛極了。星期日則是屬於家庭聚會的時間,阿嬤說:「一家人得在這天好好地聚聚。」

除此之外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一,阿嬤會把時間空下來,這是和舊同事們相約每月一次的聚會,到家裡來坐坐也好或到戶外走走也不錯,阿嬤說:「我們有時還會坐高鐵到台中、高雄一日遊呢!」說到這時,阿嬤的臉上露出了滿足的笑容。

認識阿嬤至少有一、兩年的時間,從不見阿嬤愁眉苦臉,她總是笑臉迎人,親切問候。不禁好奇地問阿嬤:「你有沒有擔心的事?」阿嬤收起笑臉想了想:「還好耶!真要說有的話,就是擔心孩子們的事……」停頓了一會她又說:「其實孩子們也都還好,只要他們健健康康、快快樂樂的我也沒什麼好擔心的」。阿嬤有三個小孩,兩個在美國工作、生活,一個在台灣,他們都擁有很棒的事業與成就。

問阿嬤:「你是怎麼教出這麼棒的孩子?」她回想一下說:「當初我的工作很忙,孩子交由公婆照顧,我會在孩子下課時間偷偷打通電話回家,關心一下孩子,孩子總有說不完的話急於告訴我,我會請孩子等我回家時再與我分享。」阿嬤再度重申:「記得喔!你絕對不能忘記你答應過孩子的事,要不他們以後是不會相信你的。」

她突然想起什麼似的笑了笑說:「小兒子很貼心,當初結婚時便與老婆商量好,找房子要找在媽媽家附近,每星期要回家陪媽媽一天。他真的做到了耶!我們一起去逛菜市場,而他總是攙著我的手,就像小時候我牽著他一般…」阿嬤沒再往下說,從她的臉上可以看到她和兒子逛街的幸福模樣。

Echo阿嬤就是這麼一個懂得安排生活的人,她說:「退休不是因為不中用或無價值,而是個人為生活奔波數十年後的暫停,現在終於可以追求年輕時代,礙於現實環境無法實現的目標與理想,是重新開啟一段嶄新生活最好的契機。」

關於阿嬤的事多得讓人說也說不完,若你有機會認識她,你會發現她是一座寶藏,一座你怎麼挖也挖不完的寶藏。她懂得教育孩子、照顧家人,更懂得安排自己的生活,她願意將她的經驗分享給大家,希望能感染一些和她一樣已經退休的朋友們,和她一起規劃這個黃金階段,做個退而不休的活力阿公、活力阿嬤。

做什麼都認真,Echo阿嬤得獎無數

阿嬤家玄關處的隔間玻璃上,貼滿了家人幸福的照片,有幾張還是阿嬤做瑜珈時的高難度照片,若非親眼所見,很難令人相信阿嬤的筋骨竟這麼的柔軟!玻璃上除了照片還貼著阿嬤的獎狀,玻璃下的長桌上更擺滿了一座座的獎杯,那全是太極拳比賽所得的獎項。阿嬤一一的為我們介紹,說到高興處竟舞起太極拳來!姿勢之美就如電視上的示範教學帶一般傳神。她認真的程度可從牆上貼的那張太極九式的口訣圖看出。

image0011256 (6)

Echo阿嬤得獎無數。

Echo阿嬤回憶童年——因為苦過,更懂得珍惜

我問阿嬤:「這一生可經歷過什麼挫折與創傷?如何能萃取出這樣的智慧?」她回想著說:「小時候的生活很清苦,做木工的爸爸要養八個孩子,而木工的工作收入是不穩定的,日子過不下去了,媽媽就幫人家洗衣服貼補家用,哥哥、姐姐們更犧牲自己的讀書機會,小學畢業後便出外工作幫忙家計,我排行老五,卻是家中最幸運的一個,一直讀到初中畢業,才出去上班。」。(在當時能讀初中是非常難得的事!)

她的眼中流露著少見的哀傷,接著說:「還好我的母親非常的樂觀,在困苦的環境中,她教會了我們勇敢面對困難的勇氣。往後在職場上我也一直秉持著母親這種無畏無懼的精神,無論遇到再大的困難都能一一迎刃而解,就好比工作上老是會遇到不講理的客人,同事們總請我去和客人溝通,因為他們知道只要Echo出面就絕對沒有問題。長久以來我都是一貫的個性,沒什麼大改變。我想,個性上的樂觀與積極的態度,大概就是受母親的影響吧!」

她說:「因為苦過,所以懂得珍惜現在擁有的幸福。」

(林口社大公民新聞寫作班)

【千里步道】讓單車重回日常生活1218

妳/你是單車族嗎?妳/你是哪一種單車族?妳/你通常都在什麼時候騎乘單車?騎在哪些地方?妳/你對生活空間裡的交通環境,有著如何的期待嗎?單車對你的意義是什麼?是生活、休閒還是運動?還有一種人,沒法選擇地必須以輪椅代步,他們又該走在人行道?單車道?還是汽機車道呢?

時間:2009年12月18日(周五)晚上6:30-9:30
地點:台北縣永和市永利路71號福和國中

追著風 流著汗 咱彼台卡打車,心情放予輕輕鬆鬆 踏踏爬上崎
想欲轉的假日 轉來去阿媽兜,阿媽上愛炒米粉 炒佮歸大盤
是阿爸的古早味 阮細漢的卡打車

聽著陳明章的《卡打車》,相信很難不回想起踩單車上學的青澀時光:那時的路上沒那麼多車,早晨的街道空氣更是清新得令人懷念。但就在那個經濟起飛的20年間,一切都不一樣了;馬路上開始塞滿汽、機車,空氣變得烏黑難聞,家長也不太讓孩子騎車上學,單車彷彿一瞬間消失在台灣街頭。

不過它沒有銷聲匿跡得太久;近來有一波被稱作「單車熱」的潮流,不但持續得比蛋塔和甜甜圈還久,還帶動龐大商機,使單車店從過去隱身街頭巷尾,到如今爭相用明亮玻璃櫥窗、時尚裝潢,展示外型亮麗、材質輕穎的「自行車」,而「小摺」的魅力更在都會區掀起一陣旋風。

當然也有一些卡打車使用者,兀自踩動著有點鏽黃的齒輪鏈條,慢速地穿梭在巷弄街口間。然而,單車漸漸遠離多數人的生活卻是不爭的現實,因為安全舒適的騎乘空間,已經離開我們的生活很遠很久了。

妳/你是單車族嗎?妳/你是哪一種單車族?妳/你通常都在什麼時候騎乘單車?騎在哪些地方?妳/你對生活空間裡的交通環境,有著如何的期待嗎?單車對你的意義是什麼?是生活、休閒還是運動?還有一種人,沒法選擇地必須以輪椅代步,他們又該走在人行道?單車道?還是汽機車道呢?城市空間如何設計因應多元需求的日常生活呢?

在暖化這樣嚴重,一切亟需減少碳排放的關鍵時刻,讓單車重回日常生活,而不僅僅只是週末的休閒或是個人的競技,是每一個人都可以為搶救地球做的一點點貢獻。第38次千里步道智庫沙龍討論會,我們邀請到四位來賓,分別從各種不同有趣而多元的觀點,來檢視單車風潮對我們的生活與政策產生的影響,讓我們一起來激盪推動單車生活化的具體方案!

請點此線上報名
議程:

18:30-19:00 享用手工包子與豆漿
19:00-19:10 開場與引言(周聖心/千里步道籌畫中心執行長)
19:10-19:30 從單車熱看「單車與人」(陳晉煦∕清華大學社會所博士生)
19:30-19:50 從輪椅族看單車道之爭(許朝富∕台北市行無礙推廣協會總幹事)
19:50-20:00 休息
20:00-20:20 自行車政策與單車生活環境—他山之石(何沙崙∕行政院研考會研究委員)
20:20-20:40 讓單車重回日常-從公民參與行動開始(陳建志∕台北市社區大學講師)
20:40-21:30 我們可以一起作什麼改變?∕綜合討論與交流分享(所有與會者)

聯絡人:楊雨青(02)2923-6464*17/0960-065144、陳朝政 0933-480696

活動免費!!歡迎現場小額樂捐。

※ 現場備有簡單的包子、豆漿,如有需要請於事先報名註明以便準備您的餐點,並請自備個人杯子。

【交通方式說明】詳見Google

千里步道籌畫中心(交通資訊)
◆捷運轉乘公車-至捷運公館站 1號出口(水源市場),轉乘311、208公車,過福和橋第二站福和國中 下車直行50公尺;
◆捷運轉步行-至捷運永安市場站 直行到中和四號公園左轉沿中安街步行接永貞路,在加油站過馬路再右轉永利路即可達。
◆搭乘公車-搭57、241、275(副)、綠2或永和市民免費接駁公車,到福和國中 站下車步行;或搭254、275、672在福和橋站 下車經福和公園右轉直行3分鐘可達。
※欲查詢其他公車路線,請直撥免費查詢專線:0800-223-650
◆騎單車-從台北市基隆路過來,上福和橋(請靠右騎並小心機車),下橋(換左邊的直行車道)接林森路(福和橋不接福和路哦!),見福和公園右轉接永利路,經過7-11及警察局(在右邊)即抵達。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