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博士蚊伯─新林步道的守護者

人稱「蚊伯」的蔡國男,現年73歲,是這群義工群裡的前輩,因為喜歡登山但又怕蚊子,因此被山友戲稱為「蚊伯」。他是土生土長的林口人,從新林步道草創,到現在步道的維護,蚊伯是從不缺席的義工代表人物。

義工血淚打造的新林步道

6月9日,星期六下午三點半。夏日午後驕陽似火,一行人搭乘一部車穿過林口師範大學的大路,輾轉進入林口新寮地區產業道路,一路來到數間鐵皮屋聚集 處,只見座落廣場一旁的矮小鐵皮屋。半月型的門口,印著紅色顯眼的「林口登山委員會」,與印象中民間單位的辦公室相比,顯然有點寒愴。

走入委員會的鐵皮屋內,幾張簡單沙發、會議桌;圓形紅色塑膠椅,牆上貼滿感謝狀;黑板寫滿各類登山行程,簡單的廚房陳設,簡直就像個五臟俱全的 「家」。

鐵皮屋內無一人,原來蚊伯頂著熾熱的艷陽,仍在步道上忙碌。一群人正在等待時,穿紅色POLO衫的蘇會長進入屋內,原來蚊伯轉告蘇恩德會長我們的 到訪,特別前來招呼大家。

趁這難得的機會,我們請教蘇會長當初孕育這條步道的整個過程。話匣子一打開,蘇會長滔滔不絕,像訴說自己小孩的成長過程,時而露出滿足的笑容,時而蹙著眉頭、緊閉雙唇,說到激動處甚至流下了英雄淚,其複雜的心境不言而喻。

據蘇會長表示,新林步道於2005年草創之初是一群登山同好有感於林口台地的山林自然景觀豐富,卻須遠道至觀音山、陽明山甚或其他縣市才能滿足登山健行樂趣,因此經過構思、勘查,將舊有泰山森林遊樂區的廢棄步道連接起來,步道的雛型於焉誕生。

「因步道橫跨林口、泰山兩鄉,法令複雜超出想像,遇到私人土地,無法協調就儘量繞道而行。」蘇會長回憶,從動工之初,義工們出錢、出力,利用世貿展 覽廢棄的紅毯改善山路濕滑窘境;利用黑油浸漬枕木,防堵腐朽,延長木棧道的使用壽命。這條步道由當初的百廢待舉,到結合義工們的專長、智慧,無私的奉獻孕 育而成,其中更有著義工們面對困難、眾志成城的毅力及革命情感。

如今步道雖具規模,受法令的限制仍未明確的定位,政府經費無法順利挹注,以致大部分的經費仍靠義工們自行籌措。面對現實的困境,這群義工仍憑藉當初 草創的熱情,繼續守護這一條步道。據蘇會長表示,目前義工共有四十位,平均年齡50歲,分為四組,每週固定巡視,而蚊伯是其中從不缺席的一位前輩呢!

夫妻牽手護步道

人稱「蚊伯」(台語發音)的蔡國男,現年73歲,是這群義工群裡的前輩,因為喜歡登山但又怕蚊子,因此被山友戲稱為「蚊伯」。他是土生土長的林口人,出生中醫世家卻未繼承父業,蚊伯說,考上初中後,他讀了24天,自覺那並不是他的志向所在,於是拎起行囊告別父母,到台北市當起三年學徒。

話說當年,他進到日本佐藤在台分公司,那是台灣生產第一台耕耘機的公司,語氣流露幾分自豪:「就這樣在維修部門,從學徒開始學起,直到當了機師。」原本擔任技師工作的他,退休後,不僅全心全力投入維護步道,更將自己專長的機械技能,加上個人巧妙的創意,應用於步道,嘉惠不少社區的居民。

從新林步道草創,到現在步道的維護,蚊伯是從不缺席的義工代表人物。這天他身穿休閒襯衫、泛白的牛仔褲,與一身黃色亮眼T恤的「蚊嬸」匆匆從屋外進來,賢伉儷雙雙露出爽朗的笑容,一派輕鬆。蚊伯及蚊嬸熱情招待大家林口古早味的米糕冰,炎熱的午後,古早味的冰棒自然、不甜膩,就如這兩位長輩給人親切、質樸的感覺,令人神清氣爽。

981212-xinlinbudao4-360.jpg

陡坡上鋪著廢棄地毯,是為防止雨後土壤流與地面濕滑,不織布材質透氣、透水不會傷害土壤。

蚊伯育有二男一女,前任妻子於年輕時因一場車禍而喪生,現在的蚊嬸也熱愛登山,因山結緣而成為老伴。憶及往生數十年的前妻,蚊伯眼眶泛紅、語帶哽咽,而此時的蚊嬸則輕拍蚊伯的肩膀,疼惜的眼神溢於言表。蚊伯、蚊嬸兩人雖相差十幾歲,因是登山同好,當蚊伯終日埋頭於步道的維護,蚊嬸不但沒有抱怨,反而夫唱婦隨,一起到委員會協助。

◆歡喜做,甘願受

他們每天早上四點多起床,五點即與同好結伴打地上高爾夫球,運動過後就到會所。這時蚊伯埋首於工作室裡,將故障待修的工具、鄉民捐贈不用的各類機械,運用自己機械技能及創意,創造出既實用又容易上手的成品,用以維護步道所需。而這時的蚊嬸,則會一個人巡視步道一圈,繩子斷了,綁一綁;草長了,割一割;地面落葉、垃圾多了,掃一掃;到中午,將家裡帶來的飯菜,隨意熱一下,簡單果腹。

委員會所旁邊有間小小儲藏室兼工作室,置放蚊伯平日維護步道時打掃、鋤草的工具及簡單機械,此外,工具間角落還擺了一把躺椅,由此可以想像蚊伯、蚊嬸待在會所工作的時間,遠遠多於在家裡享福的時間。

image003

別小看這簡陋的研究室,可都是蔡博士腦力激盪的泉源哩!

好奇地問蚊伯,七十多歲的人一般多在家中享清福,為什麼會將時間、金錢投注於步道上? 蚊伯表示,他是一位喜歡動手、動腦的人,總覺得要活得健康,就要動,而且建設、維護步道,看見步道從無到有,創意得以實現可以讓自己得到成就感。尤其做義工期間,他也結交許多同好,因步道凝聚彼此對家鄉的向心力,更覺得有意義。

因著這種意義感,維護工作有時需要一些五金材料,金額小的他會自掏腰包,金額較大才會填單報帳,但有時五金行老闆得知他的善舉,往往主動免費提供。「無論是委員會中的義工們,或鄉親彼此的熱忱、親和力,這都不是待在家中享福時可以體會得到。」他說。

運用技能,發揮創意

蚊伯自詡他是一個「愈是碰到困難,愈會堅持到底的人」,例如有感於步道附近河谷清澈,終年不涸,他運用構思和機械技能,加上環保的創意,自製水車發電,讓溪谷裡的溪水得以用水車發電,抽水至步道附近,提供鄉親種菜灌溉,解決鄉親長期以來灌溉的不便。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情況下,蚊伯憑著堅持到底的決心及毅力,終於成功了,跌破所有人的眼鏡,讓大家都打心底佩服,從此義工們封他為「蔡博士」。

蚊伯工作室外頭門楣上,掛著一個「蔡博士工作室」的招牌就是這麼來的。而一刻不得閒的蚊伯,現在正在鑽研用腳踏車發電的工作車,靠蚊伯的毅力,相信不久之後,「蔡博士」又會有偉大且實用的發明出現。

鳥道成新徑,廢鐵變水車

天色尚早,熱心引介我們採訪的蔡媽媽帶我們去大科路參觀步道附近的水車。一行人走入附近產業道路,不久即看到步道第二段中的紅色義工大橋,掛在一片竹林間,甚為顯眼,離義工大橋不遠下切至溪谷隨即看到水車不停滾動,一條橡皮水管往上高掛,這一條水管應該就是上方菜農們的水源了。

在這坡度應有60°的陡坡,材料及工具的運送想必困難重重。親眼目睹,不禁感佩這群義工及蚊伯的毅力,真的應證了「事在人為」這句話。

image007

義工大橋。

回程再度看到義工大橋上牌匾的詩句,下次我們再度行走新林步道時,一定更有深刻的感受。真實的愛台灣,愛自己鄉土,蚊伯及這群義工們才是真正用手、用心、用行動愛這塊土地的人。

(林口社大公民新聞寫作班)

守衛室是值班的家─訪問社區警衛老吳與小吳

社區有兩位常態警衛人員,各是白天班的老吳跟晚班的小吳,老吳是鐵路局退休的員工,兒女已各自立業,身體還很硬朗,因此接了守衛這個工作。早上六點半上班,群青色上衣,深藍色長褲,是他的制服,手持桔色…

守衛室是值班時的家,而住戶則像親戚朋友,有些走得近,有些走得遠…我們經常忽略一些人,一些事,對於維護住家安全,信件收發…幫我們這麼多瑣事且那麼緊密重要的工作人員,卻是這樣地不瞭解,甚至冷漠,以為在走過那個守衛室後,一切就與我無關,真的是那樣嗎?

社區的老吳和小吳

社區有兩位常態警衛人員,各是白天班的老吳跟晚班的小吳,老吳是鐵路局退休的員工,兒女已各自立業,身體還很硬朗,因此接了守衛這個工作。早上六點半上班,群青色上衣,深藍色長褲,是他的制服,手持桔色反光指揮棒,照護著車輛進出車庫的安全…。記錄信件包裹,與住戶一起聊天打發時間也是常有的事。

「伯伯!請幫我開門,我媽媽回來沒?」 「請問有沒有看到我的腳踏車?」「水停到什麼時候?」 「告訴樓上的人,走動時可不可以小聲點?」不時在守衛室裡對話著。頂著灰白的頭髮,戴著老花眼鏡的老吳,每天重複著類似的工作,而收音機陪伴了他的空檔,也彌補了一些孤單的午餐時光。

傍晚六點半,小吳來接班了,他曾經是超級營業員,並且擁有間店面的老闆,當時電腦業正蓬勃發展,利潤很好,日進斗金,但無情的一把火,燒掉了他日夜辛苦經營的店,所幸還剩房子可供家人棲身,為了家庭開銷,自己與妻子馬上投入職場,直到某日,他上班的工廠決定轉去大陸生產,一度讓小吳面臨去留的長考,在此同時,他年僅四十餘歲的表哥卻因癌症突然過逝了,這個打擊,使他察覺到與家人平安快樂地守在一起,是多麼重要啊!

將心比心

「嗨!回來啦!」「晚安!」爽朗親切的招呼,是令人愉快的!訪談間他仍不時的注意夜歸的車輛,並盯著監視器螢幕上車輛移動位置,及停靠車位是否正確,隨即確認電梯內的人是否為本社區的住戶,還可藉著電梯上昇速度得知是否走錯樓層,小吳說:「通常一層樓約需花兩秒時間。」「哇!這麼專業呀!」他說:「還不只呢!瞭解每個住戶的家庭成員、結構、名字…等,也是我們的功課之一,畢竟住戶安全是最重要的。」

image0021454
從小吳觀察監視器螢幕的方式,可知道守衛這個工作也藏著很大的專業

我們好奇在執勤過程中,有沒有讓他印象深刻的事,原本滔滔不絕的小吳,收起笑容,停了一下,接著說道,曾經因為問一個小住戶「你是不是叫xxx呀?」結果小孩的媽媽悻悻然地衝進來說「你可以不用知道那麼多!」一時之間,讓他錯愕極了,後來他自理出一個道理︰守衛室是值班時的家,而住戶則像親戚朋友,有些走得近,有些走得遠…。

他再喃喃說到:「家裡的妻兒是否也正睡得安穩…啊!對了!就是將心比心啦!」顯然家人親情的支撐,讓他又再次開朗起來。

他說曾經有過的夢想就是環遊世界,看看中美洲馬雅文明、羅馬競技場…等。就在這漫漫長夜裡,守衛室旁大書櫃裡的書籍,正可滿足他的求知欲望,而今夜他將會在那個非洲大草原,還是希臘那片恣意的白與藍呢?

如果人與人之間互愛,住戶與警衛之間尊重,百姓與政府間信任,如果各個階層有那麼多老吳和小吳與之將心比心,這樣的社會、國家,將是何等溫暖和諧呢?讓我們深深地思考…。

image04545608
每次巡邏都要到頂樓去簽名。

image0145640
簽有老吳和小吳和巡邏時間的簿子

(本文兩位作者為母女檔,並皆為「林口社大公民新聞寫作班」成員)

真合植物園的這一家

素真一家移居到林口九年,經營真合植物園三年,養地種菜奉行自然栽培法,讓食用的菜更健康。先生張錫合園長是她基隆海事學校的學長,素真一畢業就與學長踏入結婚禮堂,兩人結為連理已有20年,儘管先生的生涯…

編按:

本文由三位林口社大的公民新聞寫作學員,共同完成的作品,針對同一個受訪者,產出三篇各有不同角度的文章。

從「真」的家到「合」的園

雖是炎炎夏日,一到真合植物園突然感覺熱氣散去了、視線遼闊了、空氣清新了,身體的毛細孔訴說著舒暢的感覺。親切、熱情的女主人張素真迎接我們,偌大的空間裡有著溫暖、清靜、透亮且樸實的感覺,好像到了自己的家、自己夢想中的家園。

勇敢追夢、踏實築夢的女主人張素真,她認同先生的理念,全力支持、用心投入,共同為夢想打拼。他們養地種菜奉行自然栽培法,她拜師學藝學做素食料理,並努力自行鑽研,堅持讓客人吃得健康又美味。

「認真的女人最美麗」用來形容真合植物園的老闆娘,是再恰當不過了。老闆娘名叫張素真,濃眉大眼、真誠熱情的笑容塑造出與眾不同的獨特氣質,吸引人喜歡與她靠近。身為植物園的老闆娘,是創造人與大自然植物接近的工作者,她已經具備最佳的能力了。

素真的隨和讓人感到非常自在,在忙著與可愛的摺耳貓及熱情的大黃狗打招呼混熟後,女主人已沏好一壺淡香的紅茶上桌了。她告訴我們在品茶的同時,她可以備好簡單的午餐與我們共享。不一會兒的功夫,真的開始上菜了:一大盤灑上枸杞子的麵條,旁邊放一碟等著攪拌的香椿醬、甜椒炒豆乾、青椒豆皮燉馬告、涼拌自產的小黃瓜,還有三碟顏色漂亮的小菜:黑豆、韓式泡菜、唇菜(海帶的一種,顏色鮮綠)這麼豐盛的菜餚,令人忍不住要趕快拿起筷子細細地品嘗、慢慢地享受。

看著窗外翠綠的山景,坐在用原木挑高蓋成的木屋裡,微風徐徐,舒爽地享用美食,真是人間一大樂事。餐後,陸續進來了很多客人,或是三五好友,或是一家人,素真都熱情地打招呼,送上茶水、與之小聊一下,似乎每個客人她都很熟識,完全沒有商業氣息,真不愧是稱職的老闆娘!等她得空,我們終於可以獨占一點她的時間,好好訪問她了。

image005
在真合,一切都再自然不過,摺耳貓與狗狗也玩在一起。

image009
女主人素真,親切、熱地招待來訪朋友。

素真一家移居到林口九年,經營真合植物園三年,養地種菜奉行自然栽培法,讓食用的菜更健康。先生張錫合園長是她基隆海事學校的學長,素真一畢業就與學長踏入結婚禮堂,兩人結為連理已有20年,儘管先生的生涯有過多次外人看來不可思議的轉彎,但身為另一半的她完全信任、認同先生的理念,所以全力支持、用心投入,共同為夢想打拼。

外表看來溫柔的她卻以「老鷹」和「貓」比喻自己,因為她有著這兩種動物特有的精準爆發力,與先生一路相伴、扶持的她絕對是張園長事業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伙伴。夫妻倆將真合植物園定位為大自然教學、環境教育、健康飲食的休閒農園,跟一般餐廳、咖啡館不同,他們不以咖啡、下午茶為營業目標,未來可能做健康蔬果的銷售。

為拓展他們的理念,讓更多人可以一起來養地種菜善待大自然,他們租下整片山坡地,分享給同好者種菜種水果,並教導他們自然栽培的技術,使這些原本的門外漢,花少少的租金就有機會開心地當農夫,真可算是件大功德。

身為老闆娘的素真曾為了要提供健康美味的素食餐給客人,曾花大筆學費拜師學藝積極學做素食料理,學到了調味、配料及切功技巧,卻也感覺到用油用料並不健康,俗話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基於對健康飲食的堅持,她再努力鑽研改進,才成為現在提供給客人的美味健康素食。真合老闆娘敬業用心的態度真令人佩服。

每天清晨醒來有新鮮的空氣、翠綠的山景圍繞,從送三個國、高中的兒子上學後,素真開始她一天的工作:打理餐廳的清潔、佈置、準備食材、協助張園長各項事務,時而優閒時而忙碌又充實,她很滿足於現在的生活方式,能支持先生的事業與夢想,又能擁有自我,是一個很有想法的現代女性。

談到目前所使用的土地都是租來的,她的想法是「好的土地不一定要真的持有,使用的過程比較重要,享受當下的擁有才是最值得的!」相較於許多人不斷急於擁有,素真的主張更顯智慧。

因為懂得珍惜當下,讓素真成為一個自信又快樂的女人,三個兒子都很懂事貼心,會利用晚上跟媽媽聊心事,也認同爸媽的理念樂於享受這樣的生活。素真對兒子們的學校教育很自由開放,尊重並支持他們決定,她認為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所以她可以接受老二國中畢業後暫時不繼續升學而要當街頭藝人的夢想,並支持他學好吉他這門技藝。

在孩子的眼中,素真是個認真盡責、勇往直前的好媽媽;在老公的眼中,她是完全支持、義無反顧相挺的老婆;在朋友的眼中,她是樸實熱情,樂於分享的好朋友。這樣女人當然認真又美麗。妳有二個機會可以跟她有連結:要嘛,當她的好朋友;要嘛,當她真合植物園的客人,手腳要快以免向隅喔!

(撰稿 / 李麗嬌)

跟著感覺走的人生

張錫合談植物園、談夫妻、談教育

念海事學校、曾浮沈金融市場,如今創辦植物園,當起了荷鋤照料植物的張園長,看似毫無規則可循的人生道路,來自率性自然的生命態度。說起理想,豪氣萬丈、侃侃而談的他,談到妻子卻一臉靦靦,對她既感激又珍惜;對孩子的教育他更有一番獨到見解……

素真為了招待我們一行人正在廚房忙碌著,這時園長張錫合先生剛結束園區的工作回到屋內準備用餐。頂著大太陽工作的他造型酷極了,頭上圍著一條捲成條狀的白色毛巾,應是不讓汗水滴入眼睛的裝備吧!腰上掛著的皮套裡頭不是手機,而是一把專業的剪刀,用來修剪各式各樣難纏的雜草,像是一位配槍的員警剛巡邏完自己的管區,雖汗如雨下,但他從身上散發出的滿足、自信與責任,著實令人感動與佩服。

用餐時,張錫合園長從植物物園回溯到他生命的轉折與待人接物的理念。原本就讀海事學校的他後來轉而投入了股市金融,在這金融市場浮沈的他最後竟選擇與大自然結合,開始了植物栽植的學習與工作。對大多數人而言,這些轉彎相當沒有規則性可循,甚至可說難以想像。

原本以為張園長會說出一套精闢的人生規劃與生命藍圖,但他的回答卻只是「就跟著感覺走…」。他說:「會搬來林口,只是為了想住在這裡,想在這塊土地上居住,所以搬來了。」原來,在從事股市投資時,他的投資狀況曾經不大理想而搬回了彰化員林老家,後來想在老家附近找一塊地蓋一棟他們心目中理想的房子。為了這理想住所,他們辛苦地尋找適合的土地而到了林口,因對這塊土地的愛而向地主租了這片山頭,並先後蓋了自家的住屋與真合植物園。

因為要住在這片山林裡,所以他們來了;因為他們來了所以蓋了房子;因為要蓋房子所以必須整地;因為整地所以破壞了一些自然生態;因為破壞了自然所以想回饋於大地;因為這份回饋的心所以他成了張園長 – 這片山林的守護者。

image033
從各地蒐藏而來的珍貴木頭是張園長的寶藏。

當張園長談到家庭時,臉上少了一絲方才的豪氣、多了一份靦腆與溫柔。聽得出,對於女主人素真這一路的支持與陪伴,他相當地感激與珍惜,或許在外人面前總是侃侃而談的他並不善於表達這溫柔的一面吧!對於孩子的教育,他的想法也與一般的父親差異頗大,張園長說:「讀書是一輩子的事,孩子不一定非得現在立刻決定是否升學。若讓孩子能多方面的接觸與瞭解,或許更能讓他們知道自己要走的路與方向。要讓孩子自己去摸索、成長而不是刻意的安排與設計。」

對照於功利的升學體制,身為一個父親,張錫和園長的教育理念給了他的孩子更大的發揮空間與快樂的成長環境,看著三個孩子的笑容與自信,相信能給現代的父母親另一個思考的角度與方向。

(撰稿 / Kite )

國中畢業要當街頭藝人─張家小哥的志向,爸媽尊重

從小跟著父母的腳步,小兄弟養成樂天知命的態度,徜徉在大自然裡,對他們而言,生活處處是樂趣。看著父母親對工作的認真、負責和執著,耳濡目染之下,他們漸漸懂得了付出和分擔。

在用完女主人為我們精心所準備的美味佳餚後,張老師上課的時間已到 (社大–養生植物栽培與應用),學生也差不多到齊了,我們和張老師夫婦的訪談就此打住,把焦距轉向剛到店裡來幫忙的兩位小帥哥。

哥哥張昱賢是看起來四平八穩的酷酷哥,今年十五歲;弟弟張昱群,小他一歲,是帶著靦腆的天真少年。對話中,哥哥總是很直率、簡單扼要地回答問題,弟弟在一旁靜靜地聆聽。問及二兄弟為何願意犧牲假日來幫忙父母顧店、除草、做園裡的工作時,他們不假思索地回答:「我們並沒有犧牲任何假日啊!」他們從小跟著父母的腳步,已養成樂天知命的態度,徜徉在大自然裡,對他們而言,生活處處是樂趣。

image037
週末放假時,張家兄弟倆都會在吧台幫忙。

哥哥很坦然告訴我們,一開始他並不是很樂意幫忙,但看著父母親對工作的認真、負責和執著,耳濡目染之下,他們也漸漸懂得了付出和分擔。從小,父母便很尊重他們孩子的意見,這讓兄弟倆感到很幸福,哥哥說道今年即將國中畢業,他不想再升學,想當街頭藝人,而父母也都支持他的決定,這讓我們感到很驚訝,畢竟現在是高知識、高學歷的時代,哪個做父母的不希望小孩用功讀書考取功名呢?

哥哥表示,他在學校學到的是知識和做人的道理,「其他國語、英文、數學對我來說用不到。」我們趕緊又問:「若有一天要用呢?」他說:「再學啊!」所謂「船到橋頭自然直」,想想也沒錯,國內有名的人本教育基金會開辦的森林小學,不也是講求回歸自然、從生活中學習,而不是死讀書、讀死書啊!人生要走的路和要學的東西可多著呢!能活在當下,從生活中體驗、學習,不是更好嗎?

因為真合植物園和住家都在林口山上,兩兄弟平時走路到店裡幫忙,但上學就需要大人載出門,但他們卻不嚮往生活機能便利的都市,「因為我們有電腦可以上網,吃自己種的蔬果更健康安心。」

趁著太陽下山前,請兩位小帥哥帶路去參觀爸媽自己設計的住家。那是一間外表看起來普通的綠色鐵皮屋,有兩層樓高,屋前有塊水泥地可停放三、四部車,周圍種滿花草樹木,下了一個小坡還住有兩戶人家,中間那戶蓋得是較小間的平房,外觀有古色古香的木板和由裝潢而成近似紅縳。

走進屋子,令人眼睛一亮的是書房裡有兩座大大的書架,堆滿了書,小帥哥說:「一邊是爸爸用的,一邊是媽媽用的。」書架上有很多漫畫書,也擺設了不少小男孩玩的珍藏玩具,可見那一定是全家聚集在一起、共同享受讀書樂的地方。客廳挑高,顯得屋子非常寬敞,屋內通風良好,因為有許多窗戶,據說這與張錫合老師熟諳風水、順應自然有關。

接近晚餐時間的此時,阿公正在廚房忙,兩兄弟也已收好衣服摺疊整齊。小哥哥問我們為什麼要訪問他們?對他而言,生活合該如此、自然而然,但這次的採訪卻令我感觸良多,有太多的驚奇,也讓我們在心中升起了一些對未來生活的願景。

(撰稿/陳麗真)

(三位作者均為「林口社大公民新聞寫作班」成員)

【農耕假期】貢寮梯田手耕0725-26,0728-29

炎炎七月,正是台北縣貢寮山區稻田成熟時,青青山巒中一畦一畦稻穗飽滿的金黃梯田,除了老農們手把鐮刀、揮汗收割,更需要年輕而充滿活力的你,前來接起鐮刀、捧起稻穗,傳承農村薪火!歡迎各方青年朋友與我們一同…

untitled─1

【做伙來貢寮忙割稻─青年農村工作假期】

untitled-2-360untitled-3
炎炎七月,正是台北縣貢寮山區稻田成熟時,青青山巒中一畦一畦稻穗飽滿的金黃梯田,除了老農們手把鐮刀、揮汗收割,更需要年輕而充滿活力的你,前來接起鐮刀、捧起稻穗,傳承農村薪火!

歡迎各方青年朋友與我們一同深入貢寮農村,以工作假期的方式,協助老農割稻曬穀並體驗記錄農村生活。

主辦:台灣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招生對象:有興趣體驗農村生活、協助農忙割稻事宜的青年朋友

時間:

8/8(二)09:00 至 8/9(三)16:30 共兩天,含住宿

地點:台北縣貢寮鄉福隆火車站集合

活動費用:NT$1,500

第一天 第二天
上午 室內課:【認識貢寮課程】 【梯田割稻、打穀、曬穀】
下午 【梯田割稻、打穀、曬穀】 【眺望龜山島、迎徐徐晚風、享用美味貢寮便當】【分享討論‧賦歸】
晚上 【半農半X的生活】

去年活動紀錄:http://www.gcaa.org.tw/modules/tadnews/index.php?ncsn=23

報名方式:請至http: //www.gcaa.org.tw 線上報名

匯款帳戶:(請於8/6中午前完成匯款)

匯款完成請傳真收據至02-2364-3511並來電02-2365-3862告知,才算完成報名

戶名:台灣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協會

帳號:026-004-0051512-3

銀行名:永豐銀行(807) 中正分行

有問題請電:(02)2365-3862 段小姐 或 0918-238-540  羅小姐

或email至gcaa@seed.net.tw

http://www.gcaa.org.tw

【千里步道】智庫沙龍33回─古道今山照斜陽0717

千里步道運動在串連全島,包含古道、圳道、舊鐵道、農路、社區…等小徑時,富含時間痕跡的歷史道路,當然也是我們希望可以串連的路徑。但位居高山深處的歷史路徑,常因到達不易,在探勘調查上會遇到障礙…

台灣的山區遍佈許多歷史道路。從早年的原住民部落聯絡道,到清代開山撫番道路、移民遷徙與產業道路,再到日據時代的隘勇線推進,以至大規模的理蕃警備道路等等;這些山區的開發,不僅是台灣原住民歷史的悲壯曲調,也是台灣深層的歷史。但這些古代道路如今多半淹沒在荒煙蔓草裡,少有人知道真正的分佈與所在。

980716-dscn44661-400.jpg

千里步道運動在串連全島,包含古道、圳道、舊鐵道、農路、社區…等小徑時,富含時間痕跡的歷史道路,當然也是我們希望可以串連的路徑。但位居高山深處的歷史路徑,常因到達不易,在探勘調查上會遇到障礙;而社會大眾較易到達與親近的平地歷史路徑,則很容易因而受到破壞。

反觀國外:山區歷史步道,不僅被保存,還被申報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來保護!例如,秘魯的馬丘比丘(失落的古城)山區是世界上少數的自然與文化混合遺產區,鄰近的「印加古道」更是充滿歷史感,也成為當今全世界各地的年輕人到此健行探訪的重要歷史道路和遊憩路線。日本的和歌山熊野古道(朝拜路線)等歷史資產,也在2004登錄世界遺產。

千里步道第33次智庫沙龍討論分享會,特別邀請到鄭安睎與陳永龍兩位國內年輕世代的古道專家: 

鄭安睎,登山學術化的知識實踐工作者,出版等身,是年輕世代傑出的古道、舊社與原住民部落研究工作者。

陳永龍,長年參與生態保護與原住民文化再生等各項環境議題的社會實踐者,也是建構本土登山學的登山教育推動者,對於空間規劃與社會運動亦長期關注。

敬邀您的蒞臨!一起思考歷史路徑與千里步道更多的連結與可能性。

時間:2009/7/17(五)PM6:30~9:30 地點:永和社大(福和國中) 植物館2樓

議程安排:

18:30-19:00 分享手工包子與豆漿,互相認識

19:00-19:10 引言與引言人簡介(周聖心/千里步道執行長)

19:10-19:50 台灣的歷史步道調查及再利用的可能性(鄭安睎/政大民族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19:50-20:30 世界遺產與歷史步道—秘魯印加古道與日本熊野古道踏查分享(陳永龍/開南大學觀光與餐飲旅館學系助理教授)

20:30-20:40 休息

20:40-21:20 綜合討論與交流分享

聯絡人:徐銘謙 0939-888104

楊雨青(02)2923-6464*17/0960-065144

活動免費!!歡迎現場小額樂捐。
※ 現場備有簡單的包子、豆漿,如有需要請於事先報名註明以便準備您的餐點,並請自備個人杯子。

請按此線上報名!

千里步道籌畫中心(交通資訊)

1.捷運轉乘公車-至捷運公館站 1號出口(水源市場),轉乘311、208公車,過福和橋第二站福和國中 下車直行50公尺;
2.捷運轉步行-至捷運永安市場站 直行到中和四號公園左轉沿中安街步行接永貞路,在加油站過馬路再右轉永利路即可達。
3.搭乘公車-搭57、241、275(副)、綠2或永和市民免費接駁公車,到福和國中 站下車步行;或搭254、275、672在福和橋站 下車經福和公園右轉直行3分鐘可達。
※欲查詢其他公車路線,請直撥免費查詢專線:0800-223-650
4.騎單車-從台北市基隆路過來,上福和橋(請靠右騎並小心機車),下橋(換左邊的直行車道)接林森路(福和橋不接福和路哦!),見福和公園右轉接永利路,經過7-11及警察局(在右邊)即抵達。

Ka Lipaha kan Ta mapulong (II) 撒烏瓦知重建落成同歡會

這裡,我們的部落–撒烏瓦知,從很早的以前,我們從原鄉到都市打拼漂流,直到在這裡靠岸、開墾、打造出我們的家園。那天,2009年2月20日早上,政府帶著警察以及拆除大隊,就在我們的眼前,毀了我們經營三十年…

這裡,我們的部落–撒烏瓦知,從很早的以前,我們從原鄉到都市打拼漂流,直到在這裡靠岸、開墾、打造出我們的家園(關於「撒烏瓦知」部落的背景訊息,請點選這裡閱讀)

那天,2009年2月20日早上,政府帶著警察以及拆除大隊,就在我們的眼前,毀了我們經營三十年的部落家園,心痛流淚中,也凝聚了我們部落集體的意志!在三鶯、崁津部落族人及社會各界人士協助及聲援下,我們展開一連串抗爭行動,控訴政府的無情粗暴,也為捍衛我們的生存權而戰。

「原地重建、抗爭到底」的堅定決心,看似讓我們有了初步的成果,但家園重建了,並不表示我們從此可以在此落戶安居。直到現在,我們仍在捍衛生存權的氛圍裡繼續努力著。

重建好的家園,是我們現在所擁有的,我們還擁有的是,共同愛護部落的心、捍衛部落的歷史記憶,我們有Pangcah祖先流傳下來那種自我療傷的特質,而你們的力量使我們的心堅若磐石。

上帝的愛,給予我們智慧,也教導我們學會珍惜,感謝在重建的路上協助和陪伴我們的朋友,走在重建後開展經營部落的道路上,在我們的身邊,還必須有你們的相挺及陪伴!

6/20是撒烏瓦知重建落成同歡的日子,誠摯邀請大家來部落作客!

980615-kalipa-360.jpgimage003
image005image007

主辦單位:

撒烏瓦知部落、河岸家園聯合自救會(三鶯、撒烏瓦知、崁津)

協辦單位:

都市原住民後援會、人民火大行動聯盟、牧人教會、中原大學景觀系、民歌學校

時間:2009年6月20日(六)下午3:00-6:00

地點:撒烏瓦知部落(靜態展)

河濱公園舞台(歌舞表演)

活動內容及流程:

靜態展(3:00-6:00):部落拆除/抗爭、重建過程及中原學生創意部落藍圖展

舞台表演:

3:00-5:30 舞台表演(阿美民歌演唱、傳統舞蹈、生活戲劇等)

5:30-6:00 享用族人親自採集料理的山珍海味野菜

6:00—— 部落串門子

活動連絡人:

金木(聯合自救會副總幹事/撒烏瓦知部落總幹事):0981-380372

阿忠(聯合自救會總幹事):0936-067844

鳳琴(聯合自救會執行長):0922-004969

—————————————————————————————–

交通導覽:

開車:國道三號大溪交流道下,左轉112號縣道,再左轉3號省道,至盡頭右轉4號省道(介壽路), 直行下坡後十字路口(注意路標前為崁津橋方向,左為武嶺橋方向)直走10公尺於迴轉道迴轉往鶯歌方向接三鶯路,30公尺後右轉往大溪河濱公園方向,沿河堤到底。

搭火車/客運:

◎ 於桃園火車站搭乘桃園客運往大溪,在「武嶺橋頭站」下車,走路約五分鐘即可到達河濱公園。

◎ 在台北公館基隆路四段,台電營業處斜對面(靠近台大城鄉所)搭乘中壢客運,於大溪「南興里站」下車後,再轉乘計程車至瑞興國宅旁的河濱公園。(由於此站計程車很少經過,需事先叫車。車行電話:(03)360-0033,375-3322)

地圖參考:

(詳細Map請見http://www.coolloud.org.tw/node/41722?date=2009/06/14

20090615001

我的地方感─基隆、瑞芳、平溪、九份

提到基隆,大家會想起什麼?基隆港、海產、夜市、李鵠餅店,這些大概會是大部分人的第一印象。但是因為我家住的地方是比較接近丘陵地帶的地方,和瑞芳一帶比較接近,再加上興趣使然,我也比較常瑞芳跑,所以…

提到基隆,大家會想起什麼?

基隆港、海產、夜市、李鵠餅店,這些大概會是大部分人的第一印象。但是因為我家住的地方是比較接近丘陵地帶的地方,和瑞芳一帶比較接近,再加上因為一些興趣使然我也比較常往這個地方跑,所以接下來主要會寫關於基隆、瑞芳和周遭聚落的一些互動關係。

瑞芳、平溪、九份這些地方,在行政區域劃分上雖然屬於台北縣,但是因為地理位置、歷史發展、交通動線的關係,和基隆的交互關係反而更為頻繁。

瑞芳─過去的交通要道

早年先民從淡水河進入台灣,沿著河流往內陸發展,於是聚落慢慢從淡水河主流,到支流基隆河,逐漸往上游前進。當來到八堵一帶,部份人翻過獅球嶺,進入基隆市區一帶(可能也有部份人沿北海岸進入),另外一批就繼續沿著基隆河往上游前進,來到今天的瑞芳、猴硐、最後抵達最上游的平溪。

其中柑仔瀨(今瑞芳鎮柑坪里)一帶因地勢較平緩,腹地也較開闊,所以開發最早,並隨著往後的拓展使瑞芳成為今天基隆河中上游區域最大的聚落所在。

早年交通不便的時候,內陸交通往往要透過水運,河流到不了的地方就用步行的方式進入。當時若由基隆、台北要前往宜蘭,幾乎都是搭船沿著基隆河上溯到位於柑仔瀨的渡頭後接淡蘭古道翻過山嶺;在金瓜石、九份採礦的工人,也必先經由柑仔瀨上山。

當時有陳、賴二氏在柑仔瀨渡頭附近設雜貨店,並宴商旅,店號「瑞芳」,是上山者中途補給、休息的最佳處所;久而久之,大家常說「去瑞芳」,因此延續成為庄名,乃至今天的地名。

後來宜蘭線鐵路開通後,從金瓜石採出的金硐礦以及猴硐、四腳亭、十分平溪菁桐等地產出的煤礦皆運到瑞芳輸出;鐵路同時也成為此地居民及貨物往來、進出的重要幹道。由於運能增加,交通便利,吸引了更多人前往瑞芳工作,甚至定居;煤礦產量也因此大增,一時成就了瑞芳、九份金瓜石、猴硐平溪等地的繁榮。

而這些鐵路路線(除了通往九份地區的深澳線後來因濱海公路的拓寬而拆除)在往後也伴隨其他公路的開通,在礦產沒落之時轉而變成觀光客進出的通道。直到今天為止,雖然煤礦金礦已經全數停止運作,但是每年仍有大量觀光客搭乘火車抵達瑞芳,轉車前往平溪或出站搭公車上九份。甚至更早以前的淡蘭古道,雖然已經卸下台北宜蘭間的聯絡功能,但是也成為了遊客尋幽、健身、休閒的觀光古道。

瑞芳的礦業

瑞芳一帶的產業最早以前是以務農為主,利用基隆河堆積的土地進行小面積耕作,但隨著煤田、金礦礦脈陸續被發現後,礦業成了本區最重要的產業,主要又分為煤礦和金礦兩大類。

煤礦方面,在清領時期就已有發現,但當時因為技術落後,戰事頻繁,再加上官吏貪污嚴重,而且煤礦之價值不如在劉銘傳時代發現的黃金,因此規模不大,僅在四腳亭、八斗子一帶有較大的開挖範圍(四腳亭和八斗子在今天的行政區屬於基隆市,而四腳亭煤礦對清領時期基隆地區煤礦業發展重要,由此可知,瑞芳的發展其實和基隆有很大的關係)。

日據時期之後瑞芳、猴硐、三瓜子等地的煤礦才被大量開採,並且穩定增加產量。尤其此時期在瑞芳猴硐地區採出的煤礦,產量大且品質優良,當時已佔台灣煤產量中的70%,也讓瑞芳地區建設了鐵路以運輸所產出之煤礦,而且逐年沿著基隆河延伸到猴硐,另外則有私人公司建設菁桐到三貂嶺之平溪線;然而二戰隨即使整體產礦停滯。

而在後來二戰結束,國民政府接受,混亂的幾年過去之後,煤礦重新回到軌道上。此時因為金礦逐漸耗竭,產量穩定的煤礦取代了金礦,成為瑞芳地區最重要的產業,也維持了瑞芳地區在光復後到60年間的繁榮。

然而民國60年以後,煤礦存量也逐漸耗竭,再加上礦災頻繁、國際社會影響、能源結構改變、鐵路電氣化等因素,煤礦業由盛轉衰,終於在民85年前後全面停產。

金礦方面,早在西班牙人抵達三貂角前,平埔族就已經會從金瓜石一帶的河流中淘洗金沙,鑄成條狀;因此早年西班牙人將九份、金瓜石一帶命名為Turoboan(哆囉滿省),意思是採金之地。

清領時期在八堵(今七堵大華橋)興建鐵路橋時,工人在基隆河發現大量砂金,引發了一股淘金熱,並沿著基隆河一路往北延伸到瑞芳,並且發現小金瓜露頭。也因為這股淘金潮,讓瑞芳從小農村發展成繁榮的礦區聚落。

到日治時期,瑞芳地區及金瓜石地區分別採用新式開採技術開挖礦坑,產量更為增加。同時為了運送開採出來的金礦,除了利用鐵路運輸外,也帶動了瑞芳地區自動車路(馬路)的建設;期間金瓜石更被譽為「台灣第一金山」,整個瑞芳及九份地區居民光設籍人口就高達七萬人以上。

而礦工閒暇之虞的娛樂需求,也促使九份地區茶樓、小吃店等等休閒場所林立,甚至出現「小上海」的暱稱,繁榮程度更勝於當年的台北。民國以後,瑞芳之金礦已經幾乎開採殆盡,金瓜石的金礦也逐漸衰竭,韓戰時造成之銅價上揚,更讓金瓜時出現「以銅養金」的狀況。

雖後來金價偶有回升,但勞苦、工作環境惡劣且高危險性之礦坑工作仍讓青壯年人口不斷外流,最後終於在79年左右,禮樂鍊銅廠關閉,結束了瑞芳金瓜石地區的金礦歷史。

其實從以上可以看到,瑞芳地區的發展,受到交通帶動以及礦業發展的影響非常深刻,即使到今天礦業已經全面停止運作,台北基隆前往宜蘭的旅人也不一定要經由瑞芳前往,但今天在瑞芳地區仍然處處可以見到當初礦業全盛時期的痕跡,而停止運作的礦坑也轉變為觀光勝地。

鐵路依然經由瑞芳,雖然經過許多改變,但是一些過去為了輸出礦產興建的設施依然保留著,成為外地人緬懷礦業時期工作情景的目標。礦業依然是瑞芳地區的代名詞,而當初載運礦工進出的火車、汽車,在礦工不在後改載觀光客。

我和瑞芳的關連

其實以我自己來說,對於瑞芳其實我也是外地人(只是住的比較近),真正開始接觸瑞芳已經是高中時候的事情了,在那之前多半只是父母帶著我們家兩個小孩到員山子附近基隆河玩水(那時分洪道跟堤防都還沒興建),然後去瑞芳車站對面的市場買胡椒餅而已。慢慢接收一些資訊之後才發現,瑞芳是一個充滿鐵路與礦坑的地方。

看到一些老照片及資料上說,當初瑞芳鎮街上隨處都可以看到礦業輕便鐵路,來往的人大部分都是礦工,當年的逢甲路則是公路由基隆通往瑞芳九份的要道,商行鼎盛,猴硐煤礦巨擘瑞三礦業之創辦人李建興及其兄弟發號施令之「義方商行」也坐落在那邊;猴硐三瓜子以及九份地區的繁榮景象自然不在話下。

然而這些對我而言都已經是歷史了,今天的瑞芳除了觀光客之外,已經和一般的台灣小鎮沒有太大的差別─除了到處林立的銀樓,作為曾經金礦鼎盛的少數證據(或許是在這邊經營出名聲來了,今天基隆廟口附近之金飾店也有數家是打著金瓜石或瑞芳銀樓的名號),還有逢甲路兩旁古樸依舊,卻已經人去樓空的磚造老屋。

今天的瑞芳,儘管已經感受不太到礦業氣息,但是作為地方轉運站的功能依舊,有別於以前旅人、礦工的只是變成遊客到瑞芳後,搭火車前往猴硐、平溪線,或者搭公車前往九份金瓜石,部分開車族則由此轉臺2丁前往瑞濱地區。

近年來瑞芳大力推展觀光,除了整建車站前廣場,並列出附近著名旅遊景點外,也重新整建瑞芳車站,將地下道模擬成礦坑形式,並在其中附上早年的照片及文字介紹,企圖將瑞芳的礦業歷史重新尋回。而隨著瑞濱快速道路開通,交通更為方便的狀況下,也希望瑞芳能夠藉由觀光,再次創造新的榮景。

搭上火車前往猴硐,才真正感受到早年的煤礦作業氣氛,諾大的「瑞三礦業」依然漆在基隆河邊選煤廠的外牆上,「產煤裕國」標語依舊清晰可見,只是停業後的瑞三煤礦,選煤場早已殘破不堪。車站旁有鐵路連進選煤場,宏大的站場規模,應該也是當初繁忙的調車作業所需吧?

車站內仍然保留販售舊式的硬票,車種、區間、數量之多,以及車票本身的年份久遠,都令人驚訝。站員說,早年礦業仍興盛時,很多人都會利用該站進出猴硐,或者轉車進入平溪線。

由於早期的票是統一印製的,所以都會一次請領很多以備發售;7、80年之後,由於煤礦業的衰落,附近人口嚴重外流,旅客的數量也因此一落千丈。留下來的那些票,就是因為請領了,結果因為旅客銳減,車票賣不出去,才一直留存到現在。

對於我來說這是一件好事,因為至少有機會接觸這種20多年的歷史事物(有的車票甚至比我還要老);但是對於車站,對於整個猴硐,瑞芳,一個礦業王國的衰落,卻是深深的無奈,回盪在寬闊卻空盪的候車室內。

車站對面,是一家雜貨店,兩家麵店,還有一些稀疏的住家。兩家麵店昔日是為了服務在此地工作的瑞三礦業員工而開,到今天已經超過半個世紀。

這邊的麵店和外面的口味很不一樣,而且便宜又大碗,大概是為了提供礦工在辛苦工作後所需要的能量吧,而且侯硐地區多雨,冬春時期又特別陰冷,此時一碗熱騰騰的麵不只果腹,更溫暖了整個身體,整個心窩。不難想像在礦業鼎盛時期生意絡繹不絕的盛況。

附近似乎有一些以前治跌打損傷的店,也有類似理容院的地方,礦業沒落之後都已經人去樓空,但是兩家麵店持續營業到今天,主要客源除了一些當地居民之外,已經有不少外地來的遊客特地前來品嘗,侯硐車站前的麵攤也成了猴硐地區除了礦業遺跡之外的第二代表物。(我自己是只要有機會去都會吃…)

往北走去,諾大的選煤場仍坐落在那邊,右手邊有拱橋跨越基隆河到對岸,橋面上是早年的台車道,將基隆河對面產出的煤礦運到選煤場。由選煤場,拱橋,基隆河谷所構成的畫面,已經成為絕大多數人對猴硐的第一印象。

繼續往北走,會穿過一排磚造老住宅,應該都是早年員工家屬所居住的地方,到今天古早氣息依舊,但是不少間已經人去樓空,甚至屋頂崩落,危危垂矣,再度顯示了人口嚴重外流的悽涼。

再往北,則是一系列的車庫、澡堂、宿舍等礦業建築,在之前被埋在柏油路底下的台車道在這也終於露出地面,在宿舍前鑽過鐵路涵洞,就是瑞三本礦的坑口。而在選煤場拱橋對面就是猴硐坑,坑旁則是瑞三礦業的辦公大樓所在,附近也有一些住家,早期應該可以看到台車道沿著馬路旁一直往上遊過去,聯絡基隆河對岸的幾個坑口。

猴硐坑旁的步道則通往早年的侯硐神社所在地,當初猴硐地區的信仰中心所在,可見當初猴硐地方已經自成一個有一定規模的聚落,各種生活所需都已經可以在車站附近滿足。

最近幾年,由瑞三礦業第四代老闆主持之義方商行的協助台北縣政府,將選煤場、附近坑口、宿舍等等,規劃為「煤礦博物館」,打算與金瓜石的黃金博物館互別苗頭,猴硐地區則有成立文史工作室、社區發展協會等,但是我並沒有特別去了解其運作,也許也是凝聚地方共識,或者協助煤礦博物館的籌劃與整建吧。

平溪與瑞芳雖然已經分屬不同行政區,但是就礦業以及生活上的互動則是緊密連結著。這裡是台灣礦業最後的運作場所,運煤小火車級礦坑作業的景象更曾經吸引了外國遊客不辭千里前往。而在各個礦場在礦業停產後,運煤小火車轉型載運遊客體驗早年的礦坑風情,整個平溪也從礦業聚落轉型觀光發展。

平溪線周邊的支線風情、十分瀑布、礦業體驗乃至平溪的天燈節,為這個因為礦業落沒的地方注入了新的活力。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這邊已經離海有一段距離,但是每天仍會有婦人一大早前往基隆、瑞芳等地購買漁獲,順便採購一些生活日用品、蔬菜食物等,再搭火車回來販賣漁獲。鐵路不只帶來觀光客,更和周遭居民的生活緊密連結,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觀光背後的代價

雖然觀光化發展,確實為瑞芳帶來了新的契機,但是九分地區的發展,卻格外發人深省。由於金礦業的關係,九份自日據時期就繁榮發展,金礦聚落風情也讓他在礦業沒落後,率先成為瑞芳地區的觀光先鋒,帶起礦業觀光的風潮。

隨著金礦博物館的落成,以及九份老街的觀光化發展,吸引了更多的遊客前往消費(據說宮崎駿「神隱少女」動畫中湯屋附近的場景概念就是來自九份老街);在山的靠海側,禮樂煉銅廠所遺留的「黃金城堡」、從山上延伸而下的排煙管,還有「黃金瀑布」、「陰陽海」等等奇觀,也讓不少遊客為之津津樂道。

但是,在這背後,卻有著巨大的代價。大量湧入的車輛、遊客,往往嚴重超過此地所能負荷的數量,使得前往九份地區的道路塞車不斷,空氣品質也受到影響,停車位問題也一直是九份地區最令人頭痛的一點;大量遊客前來觀光後離開,卻留下大量的垃圾、污染,得耗費大量的人力清理,所帶來的噪音也往往影響當地居民的生活至鉅。

九份老街在觀光的商機下,所謂手工紀念品店、風味小吃店等等一家一家的開張,卻幾乎和台灣其他觀光區類似的商店大同小異,沒有和當地歷史、文化、背景產生關聯,只想從遊客身上大撈一筆的心態造成的結果,使得九份老街失去了最原始的風情,僅僅變成了另外一個觀光夜市,商業的夜市,逛老街的遊客只會知道哪裡好吃,哪家手工藝品很漂亮,卻體會不到九份地區真正所蘊藏的歷史文化內涵。

而山後禮樂煉銅廠所遺留的種種奇觀底下,則是因為礦業發展造成的嚴重環境污染、生態浩劫。排煙管巨龍內含有高濃度的銅、汞、砷等等重金屬殘留,隨著雨水的沖刷進入土地中,嚴重威脅週遭生態系統;黃金瀑布、陰陽海則是早期採礦時採出的硫化鐵所造成的結果,隨著泉水雨水流入大海,毒害水中生物、海洋生態。

這些部分,在地區發展中,往往被視為毒蛇猛獸而被視而不見,或者在觀光化的光環下被遺忘,但是這些都是地方發展的一部分,其實應該要被好好重視,除了應該思考已造成的傷害要如何彌補之外,更應該以此為借鏡,不僅是作為民眾機會教育的教材,更重要的任務是在發展其他地方特色時當作參考,讓當地居民能更認同自己所生長的地方,也讓到來的旅人,能夠更深刻感受這個地方的風土民情。

我以一個外人的身分進入瑞芳,並不是因為什麼觀光名勝、老街,而是那些過去的歷史記憶,痕跡,以及人情,讓我對地方產生感情。發展不一定要熱鬧才行,像猴硐、平溪這地方真正感動我的,就是那種遠離喧囂的寧靜,和周圍的自然環境;讓我沉醉的,則是那種歷史的哀愁,古今的交錯。

期望這些地方,在未來以新的面貌向世人展示時,能真正融入地方特色,並以最自然、純真的印象,走入大家的心中。

(本文作者為成大學生,參與「農村社會與文化」課程後撰寫之「我的地方感」期末作業,經同意收錄於本專題中。閱讀更多專題內容請點選「我的地方感」專題)

【河川】綠色公民行動聯盟「飛舟學校」來了!

新店溪是淡水河三大支流之一,負擔大台北地區四百萬人口的民生用水,堪稱「城市血脈」。讓我們利用獨木舟這種環保又親水的工具,順著城市血脈認識新店溪的變遷,從中發掘人的故事與足跡,藉由製作地圖、影像、文字…

河川,承載沿岸世代居民的產業與生活;她的美麗與醜陋,見證了人與她的關係……

新店溪是淡水河三大支流之一,負擔大台北地區四百萬人口的民生用水,堪稱「城市血脈」。讓我們利用獨木舟這種環保又親水的工具,順著城市血脈認識新店溪的變遷,從中發掘人的故事與足跡,藉由製作地圖、影像、文字,紀錄城市發展的面貌。

980415-boat-360.jpg課程簡介:將新店溪依上游至下游分為四段進行實航踏查。行前舉辦培訓工作坊,培養學員基本的河川巡守、操舟技能、環境觀察紀錄及河川歷史相關知識。踏查過程中學員需分組(動態攝影、文字紀錄、綠地圖製作),並完成巡守觀察成果與報導。

報名資格:年滿18歲,對戶外活動及環境議題、河川關懷、環境紀錄有興趣的朋友。完全沒划過獨木舟也可以參加喔!

報名方式:採網路報名。請填妥報名表(見附件),回傳 gcaa@seed.net.tw。經綠盟工作人員確認通知後,再進行匯款繳費。

收費方式:為了鼓勵學員參與,凡參加任一次培訓工作坊,戶外實航費用僅收500元。若無參加工作坊,則實航費用為800元。

課程內容(1):『飛舟學校』河川保育志工培訓工作坊一

綠地圖製作、環境攝影、操舟技術、水路判讀等河川巡守觀察作戰補帖,並徜徉北台灣最純淨美麗的河川–雙溪河!

時間:4/25(六)~4/26(日),含住宿(台北縣貢寮鄉福隆村「一間屋」民宿)
地點:台北縣貢寮鄉、雙溪鄉
學員:20-25名
費用:1500元(含食宿、講師費、保險、船隻裝備運費及租借費)
詳細課程內容請見獨木舟隊部落格

課程內容(2):『飛舟學校』獨木舟戶外實航踏查—新店溪探祕 

拿起槳、攝影機、紙筆—我們上路了!

每梯次招收人數:18名
費用:500元(含教練費、裝備租借費、船運費、保險) * 未參加工作坊者收800元
航程帶領:李元治教練(台灣獨木舟推廣協會前理事長)
時間及航段:(實際出隊日、當天集合出發時間、航行路線等,將依天氣狀況及出隊日漲退潮時段,另行通知)
5/9 (六)   新店溪上游「烏來紅河谷~上龜山橋」獨木舟實航踏查一
5/23(六)  新店溪中游「碧潭大橋~福和橋」獨木舟實航踏查二
6/6 (六)   新店溪下游「福和橋~大稻埕碼頭」獨木舟實航踏查三
6/21(日)  新店溪出海口「大稻埕碼頭~淡水河口」獨木舟實航踏查四

詳細課程內容及前期隊員紀錄,請上綠盟獨木舟踏查隊網站  http://gcaacanoe.wordpress.com

洽詢電話:02-2364-3506 、 0987-207-047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Email:gcaa@seed.net.tw

貢寮撈鰻苗記事

略帶著海風的岸旁,浪濤捲進入很多的記憶,「以前,是全家出動,全家一起來撈鰻苗,小孩得要認真的挑著鰻苗,父親就一趟一趟不停來回地走在灘緣上……曾經有人在一個晚上,撈到快萬條的鰻苗,那個時候…

前言:

這是台大大新社這幾年來,第三次到達貢寮進行長期訪問,而我們也在事先跟民宿老闆溝通,幫我們找到了撈鰻苗的教練─王教練,希望在這次的訪問期間能進行撈鰻苗的體驗,這幾天的天氣並不是特別的寒冷,我們剛好在元宵節的前一天準備撈鰻苗。

王教練對我們說,撈鰻苗不僅僅只是受溫度及季節的影響,潮汐的漲退之間,也會影響我們能不能撈到鰻苗,而今天剛好是大潮,可能也不是這麼的容易抓的到,而我們也帶著興奮的心情,期望能撈到那不小心游錯日子的鰻苗。

980414-northeast-360.jpg
在很深的夜裡,我們進行撈鰻苗的體驗。

冬至前後,鰻魚沿著溪流、河口而後下海產卵,卵孵化成苗,而後緩慢的浮游,等待著什麼似的,似乎在歷史記憶上頭,一戶又一戶的貢寮漁村居民趁著晚上去找尋著鰻苗,明亮的燈光漸漸的聚向河口,熱鬧的彷彿此刻的「西門町」,鰻苗與一群又一群全員出動的居民相會,居民緩慢的步伐就這樣輕踏在海岸旁,期待這一個又一個晚上的辛勞,能為自己的荷包多掙得一些。

略帶著海風的岸旁,浪濤捲進入很多的記憶,「以前,是全家出動,全家一起來撈鰻苗,小孩得要認真的挑著鰻苗,父親就一趟一趟不停來回地走在灘緣上……」、「曾經有人在一個晚上,撈到快萬條的鰻苗,那個時候鰻苗的價格是二十到三十塊左右……」,我們聽著王教練的提醒,別走到海的太深處,拿著器材盡量得要讓後面拖曳著的網子沿著地面拖曳,而後,便開始進行一些嚐試。

我們這次採用貢寮這裡最傳統的撈鰻苗方式,用著一桿後面帶著大網子的器材,讓我們走過的地方,浮游著的一切都進入網子內,辛苦的地方在於,我們得冒浪幾乎半身浸水,而後沿著攤緣行走,鰻苗、浮木、垃圾以及顆粒較大的泥土都不斷地進入網中,而我們得越花越大力才能繼續緩慢的前進,也不確定是否撈到鰻苗,就這樣得堅持信念的繼續走著,因為這算是體驗,我們就也只走了五六十公尺,便上岸到臨時的工寮,來嚐試把撈到的鰻苗,從一大堆的泥濘中找出來。

我們一把一把的抓起泥巴,並往平鋪在沙地上的布袋砸去,因為鰻苗都是白的,所以多半都是藉由著砸下去,讓鰻苗開始亂跳,我們才發現的了。其中鰻苗又分成了黑鰻苗以及白鰻苗兩種,兩者的差異就是,黑鰻苗在尾巴附近,有一條黑黑的紋路,而黑鰻苗比較不值錢,因為得要養很多年才長的大,而白鰻苗是一年多就可以長到足以外銷日、韓的體重,所以白鰻苗一般都有比較好的收購價,但今年的白鰻苗價格似乎沒有很好,一尾就只有八塊。

整個分辨出鰻苗的過程是興奮帶點期待的,而今天也很幸運的,我們幾趟撈了下來,撈到了二十一尾的白鰻苗,大家都有一點點的倦態,其實說真的,我們或許還是很難理解將撈鰻苗做為一個副業的人,一晚又一晚,沿著灘緣一趟又一趟來回的走著,從傍晚走到凌晨,而我們僅止嘗試走了幾回,而當環境汙染越來越嚴重,在眼前的核四也漸漸的興建好,鰻苗的收購價格也被大盤商刻意壓低的時候,這樣從以前就傳承下來的撈鰻苗,能否讓多一點來到這的遊客體驗,讓遊客知道所吃的從何而來?

似撈著浪的姿態,卻撈不起越來越惡化的環境,貢仔寮這片好山好水,到底能不能繼續保留下去?讓子孫能有一片土地生存,人是要食土地上的糧米,要食水內的魚蝦,台灣的農業及漁業政策如果沒有重新去檢視,農民跟漁民只能一步步地消失,我們撈著鰻苗,期望下次能再體驗更多的漁村以及農村生活。

【散步】永和樂活培力工作坊0418-0607

假使我們手上有「永和樂活散步地圖」-這份地圖從生活的角度出發,點出各種豐富的人文生態景點:進入30年老店感受永和的傳統生活點滴,進入生態園區感受永和的河岸自然空間,發現有個迷人的小小書房…

曾來過永和的人,可能覺得永和是個車多擁擠,又易使人迷路的城鎮;住在永和的人,也許不知道永和除了永和豆漿以及方便的捷運站,還有什麼在地特色?

但,假使我們手上有「永和樂活散步地圖」-這份地圖從生活的角度出發,點出各種豐富的人文生態景點:

進入30年老店感受永和的傳統生活點滴,進入生態園區感受永和的河岸自然空間,進入藏匿在捷運站旁的市場裡不起眼的角落,發現有個迷人的小小書房,進入藝術街看楊三郎美術館與網溪別墅,遙想當年名人雅士在此吟詩賞花的情景…。

透過雙腳漫步在永和,我們能重新發現永和獨特的在地特色與生活氣息。

永和樂活培力工作坊,設計一系列的課程,讓參與者學習運用地理資訊系統作為路線探查的工具,如使用GPS定位上傳路線至Google Earth、學習用最簡易的方式製作影片、實地走訪永和大街小巷,進行社區資源的訪查,把各個景點以文字、照片或影片的方式介紹出來。

最後合力將成果匯集至Google Earth上,成為可分享到世界各角落的電子地圖,另外也將製作一張兼具生態、文化及在地生活特色的「永和樂活散步地圖」。

讓我們一起來重新認識永和、發現永和,為永和規劃出以自行車與行人優先的綠色空間,未來我們就可以拿著這份地圖向外地來的朋友介紹永和的美!

◆活動時間-2009年4月18、19日(六、日),5月2、3日(六、日),6月7日(日)(共五天)

活動地點-永和市福和國中(一般教室與電腦教室)

參加對象-一般民眾(中永和居民、國中小教師及永和社區大學學員為優先)

活動人數-35人(15人開班,額滿為止)

◆報名方式-

1請填寫線上報名表,我們將於兩日內回覆確認報名成功。
2.填寫word版報名表,以email傳回千里步道信箱tmitrail2006@hibox.hinet.net,並請來電確認,我們將於兩日內回覆確認報名成功。

活動費用-1,000元(含保證金500元,全程參與並歸還GPS即可退保證金)

繳費方式-請於報名成功後以轉帳方式繳費。(郵局帳號: 700 0311650 0733939 戶名: 社團法人台北縣知識重建促進會千里步道基金專戶 張長義)

主辦單位-千里步道籌畫中心

◆協辦單位-永和社區大學、永和社大社區資訊社、永和社大地方文史社、永和社大兒研社、荒野保護協會、台灣大學地理資源學系、永和享活誌、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贊助單位-信義房屋社區一家、台灣國際航電股份有限公司(GARMIN)

講師群介紹-
周聖心(千里步道籌畫中心執行長)
鍾明光(永和社大地方文史社顧問、台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碩士班研究生)
劉玉娥(永和社大社區資訊社資深社員)
張連信(荒野保護協會荒野保護協會義工、「綠色生活地圖」課程講師)
蔡承恩(永和享活誌創辦人、永和社大地方文史社學員)
姜春年(永和社大課程<繪本同樂會>講師、永和社大兒童文化研究社前社長)

※台北縣國中小教師可申請本活動教師研習時數

※更多活動詳情請見網站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