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停止的學習之路~作家蘇菲亞.劉專訪側寫

蘇菲亞.劉曾說她對南瀛風情文化都深深吸引著她,歷經十七個年頭不斷編織著屬於南瀛的人文、藝術及風俗,她說:「自己像珠蚌經過苦瓅,才能淚出粉嫩的珍珠,在天地之間散發七彩的光澤」。為了讓更多人能…

九月二日晚上,作家蘇菲亞.劉接受新營社區大學公民記者專訪,讓這群學習中的公民記者有了見習的機會。她也是公民記者的學員之一。

P1080665
蘇菲雅.劉

蘇菲亞.劉20年前移居澳洲,當時為了小孩教育著想,而必須與先生相隔兩地,她開始藉著記錄旅居異鄉的心情及思鄉之情,沒想到意外發現移居海外的台灣婦女竟都跟她有同樣的心情,藉由抒發自己思鄉情誼及對生活的感動,走上寫作這條路,她說:「我就這樣一直寫下去,無法停止。」

見習記者融入專訪情境中,拋出一個接一個的問題,而且慢慢能夠掌握氣氛與展現專業水平。感性的蘇菲亞.劉在扮演主持記者的陳玉釧引導下,不時道出移民生活的真實心境及掏腰包辦雜誌的初衷,讓記者群體驗一場採訪實境,獲益良多。

蘇菲亞.劉不但辦雜誌、出書也出版繪本,台南縣文化局前葉佳雄局長曾開玩笑的說:『我們文化局的南瀛文學獎,被蘇菲亞抱走好多大獎』,蘇菲亞.劉被問到究竟是喜歡寫作或是繪本,她笑一笑說:「覺得繪本創作比較容易打動人心;一般寫作可以分享彼此。」

她對於本土文化的推動不遺餘力,尤其目前她正著手出版「水牛迎親」中英對照之圖畫書繪本,記錄家鄉的人文、習俗文化讓孩子們經由圖片去認識特別是縣內各風景區,期許自己能以多元角度刻畫出故鄉的人情味,能讓更多人對在地文化能有深入的體認。

P1080707
新營社大公民記者訪問蘇菲雅.劉作為採訪實習。

蘇菲亞.劉曾說她對南瀛風情文化都深深吸引著她,歷經十七個年頭不斷編織著屬於南瀛的人文、藝術及風俗,她說:「自己像珠蚌經過苦瓅,才能淚出粉嫩的珍珠,在天地之間散發七彩的光澤。」,為了讓更多人能驚艷南瀛的美麗,目前還經營部落格,分享南瀛的在地文化,期待有更多網友一起體驗南瀛之美,今年並獲選由台南縣文化局所頒的南瀛文學獎部落格獎。

實習公民記者提問中,蘇菲亞.劉表情中流露出感恩,言談說到:「她能有這樣的成就,最要感謝先生的支持,尤其是當她想辦雜誌及出書時,先生總不吝惜伸出援手,除了精神上支持,還有金錢贊助能讓她出書分享,讓更多人分享她的創作」。

此次專訪能讓實習公民記者深深體認蘇菲亞.劉深耕在地文化的用心及執著南瀛文化,未來在新營社大即將成立社區報,也能秉持關懷社區,報導溫馨有趣的人事物,為自己的生涯留下紀錄點滴。

(作者為台南縣新營社大公民新聞寫作班)

隱野民居-宅港李氏古厝

「不同的裝飾風格,即有不同的心性」,李氏三落古厝充分顯露出昔日興築時主人家的性向,許多歷史事件也都間接或直接影響後代子孫的作為。而在紀錄傳統民居建築的同時,也仿如臨場閱讀台灣民間庶民的歷史生活!

 編按:

作者為在中部紮根的喜願麵包負責人,繁忙工作之餘,阿達碼大哥也記錄台灣各地農事與古蹟院落,本文中有藍色字的部分,都是可以點選進去放大的照片,感謝作者分享。

981105lishgucuo-400.jpg
令人莞薾的李氏古厝木雕。

在傳統古厝的木雕裝飾大都以吉祥的動物(鳳、凰)或是春夏秋冬的花卉為主題,而畫面中維妙維俏的「裸女出浴員光雕飾,卻是出現台南學甲鎮「宅仔港聚落」的傳統民居中,裸女優雅自在仕紳偷窺的神情,令人莞薾;而充滿藝色與遐想的創作,不禁讚嘆構建時主人自由開放的心性。

「宅仔港」聚落位於台南學甲鎮東北方,以田寮大排與鹽水鎮飯店里麻油寮緊鄰。「宅仔港」位於急水溪的北岸,開發甚早,早期因有漁貨交易在溪畔逐漸形成「埠頭」,又因遠觀狀似宅院,因而得名。

「宅仔港」開發甚早,明末清初鄭成功所屬將領陳一桂率軍隊自學甲將軍溪登陸,因來台逐漸增加,軍民往東北宅仔港遷徙屯墾,後學甲李氏、學甲宮後莊姓和中社謝姓移墾始成村落。

日治時期宅仔港設五保為宅仔港為一保,戰後設村,簡化為宅港村,即至民國57年(1968年)隨學甲升格為鎮而調整為宅港里,納含德安寮(舊名為竹篙寮)與二港仔(宅仔港的副港)等聚落。

「宅仔港聚落」目前仍有多幢古厝,其中以「李氏古厝」的完整三大落最具規模與代表性。「李氏古厝」背靠急水溪,位向坐西朝東偏南,宅院先後建於日治昭和5年到10年間(1930-1935),由李氏三兄弟分別合力構築,依傳統建築序分為三大落,

DSC_8882
李氏古厝

老大個性海派豁達,追求時尚,熱衷參與公共事務,老二為擅於理財,主管財務,累積家族財富,老么則勤勞務實,精於農耕,拓展農耕。而從三落大厝的木雕與裝飾,更充分展現三兄弟不同的風格。

「前落」內外埕深邃寬廣,昔日為曬稻場,原右前方碾米廠已拆除,僅餘左側米倉空間,但仍維持合院形制。正廳樸實無華,左右護龍台度下僅以洗石子裝飾,去年李煌南老先生等後世子孫,雇工將棟架、屋架、門扇施以透明漆防腐處理,以延續祖先遺產。

「中落」位於前落正後方,地勢微高,以突顯輩份高低。而三落古厝的建築高度,並不高昂,可能為因應颱風;季風的侵襲所做的考量(如:七股邱宅佳里陳宅佳里劉宅)。

正廳前有的抬樑式軒亭雕工精緻的垂花吊筒倒爬獅雙獅戲球的枕木鰲龍托木,使人目不暇給;或許用以展現在家族中的地位。正廳前後與左右護龍台度下均以洗石子工法,做幾何圖形西方卷草裝飾色彩溫潤,圖樣充滿素人調性。

3-DSC_2281
幾何圖形的洗石子工法。

「後落」在形制與裝飾上均較前兩落古厝大一點點、寬一些些,尤其是在馬背門拱窗楣、都外顯出「大哥」、「頭人」的作風;已故李朝宗老先生曾任戰後港宅村村長。

「後落」雖有外護龍但都閒置荒廢左護龍碩大硬山馬背,山牆上則有白灰泥塑動物花草裝飾,十分醒目。正廳簷廊與「中落」在木雕極盡展現之能事,惟獨在表現的題材上,「後落」採中西合璧,如頂板中傳統福祿壽雕刻但在四個隅角則雕上天使圖樣;而傳統員光雕刻採民間故事為題材,卻以傳神的「裸女出浴仕紳窺探」的雕飾,展現出主人追求自由時尚的風雅。

「不同的裝飾風格,即有不同的心性」,李氏三落古厝充分顯露出昔日興築時主人家的性向,許多歷史事件也都間接或直接影響後代子孫的作為。而在紀錄傳統民居建築的同時,也仿如臨場閱讀台灣民間庶民的歷史生活!

█ 請參考延伸閱讀

台南縣學甲鎮公所宅港國小

「拜訪」而非「參觀」古厝;當我們拜訪老房子像拜訪老朋友般的心情,那妳(你)的收獲一定充滿喜悅!李氏古厝目前仍有後代居住,請尊重,打聲招呼!

義賣龍眼乾:給保護烏山頭水源長輩一股元氣

在台灣一切向錢看的洪流中,我看到一股為了下一代永不妥協的中流砥柱。他們是一群平均年齡近70歲的台南東山鄉嶺南村長輩。 8年來,為了阻止在烏山頭水源地蓋事業廢棄物掩埋場,為大台南地區留一口安全的水源…

在台灣一切向錢看的洪流中,我看到一股為了下一代永不妥協的中流砥柱。

他們是一群平均年齡近70歲的台南東山鄉嶺南村長輩。 8年來,為了阻止在烏山頭水源地蓋事業廢棄物掩埋場,為大台南地區留一口安全的水源,

不論刮風、下雨、黑道威脅,都不能將他們的熱情澆熄。

longan-1-1958875480-420.jpg

這樣捍衛土地的智者,從他們寶貝土地上長出來的甜美果實:龍眼。以傳統龍眼枝慢火烘焙的龍眼乾,奉獻出來,凝聚資源。為下一代繼續一場不知何時是終點的環境抗爭。

只剩150盒,義賣收入做為抗爭的部分資源。

你或者不知他們的行動多令人敬佩,但是你的訂購可以迴響這群智者,追隨他們以雙腳與年邁的晚年,所雋刻的土地倫理

2-19588754823-1958875562

4-1958875563

5-1958875581

(本文轉載自「屏東環境聯盟部落格」)

台江治水田野─走溪流,拜溪墘

「集庄」一詞似乎比「重建」多了點人間味,少了一點工程味。集庄是村民共同體的凝聚集結,不是生硬的鋼筋水泥建屋工程。台江走溪流、拜溪墘的故事中,談的大多是村人與神明如何互助治水、守護家鄉的故事…

文學起源於田野溪流,詩經第一首「關關睢鳩,在河之洲」就是起源於溪河之畔。台江走溪流也曾留下「土伯香香,土伯香香,有人哭子,有人死尫。」歌謠俗諺。

踏尋著台江先民走溪流的歷史民俗文化故事,反思著八八水災社區重建、家園再造之路,台江文化促進會、社大台江分校、海尾朝皇宮、公親寮清水寺等團體共同合作的「台江治水田野工作坊」,十八日下午進行「曾文溪走溪流,拜溪墘」祭典與口述歷史活動,共有四、五十位鄉親與師生學員參加,

走訪公親寮、溪埔寮一百多年拜溪墘祭典及十二佃神榕治水神話故事,了解台江先民面對洪患時敬天敬地、保護家園環境的精神及做法,耆老與鄉親們敘述這一段走溪流、新集庄的歷史時,不由得感慨,

八八水災社區重建、家園再造應該參考在地經驗、尊重在地文化,政府官員考察土石流,不一定要到香港,應該到台江公親寮參加拜溪墘活動,了解台灣先民走溪流、再造家園的智慧,一起來守護台灣這個大家園。

980918-zouxiliou-360-1.jpg

公親寮拜溪墘祭典,台江文化促進會及社大台江分校也準備一百公斤的白米等祭品,與鄉親一起祭拜先民,祈求溪神守護台江家園,象徵台江現代NGO團體認同在地文化,這些白米將由公親里辦公處送給弱勢的鄉親們,鼓勵鄉親在歷經八八水災肆虐之後,儘速站起來。

台南市安南區古稱台江,一百八十六年前曾文溪改道,滾滾的泥流衝進台江內海,台江遂成海埔地,曾文溪在一八二三年之後,又有三次大改道,面對著曾文溪的洪水,先民慣稱為「走溪流」,先民為了守護家園,敬天敬地許願,祈求村落守護神庇佑,植樹、安劍獅、石象鎮水,度過一次又一次的溪流威脅,因此,每年農曆七月底都會在曾文溪舊河道之處,舉行「拜溪墘」祭典活動。

980918-zouxiliou-360-2

十八日「台江走溪流、拜溪墘」活動,四、五十位鄉親及師生一起參加公親寮、溪埔寮拜溪墘祭典,由公親寮耆老劉江水及公親里長王金樹進行口述歷史,劉江水表示,公親寮先民在一百多年前由清水祖師指示,在曾文溪舊河道之處植下三棵神榕、設劍獅及石象,同時舉行拜溪墘活動,祭拜溪神與先靈,一起來守護家園,自此之後,曾文溪就一直很北退去,讓公親寮村民可以安心過日。

980918-zouxiliou-360-3
參加的學員聽著耆老口述歷史,紛紛拿出相機錄影拍照,對於這一段段的台江治水神話故事,十分好奇。

事實上,台江先民如何面對水災,如何走溪流的歷史文化經驗,值得進一步調查,從耆老口述台江先民走溪流、新集庄的故事來分析,治水不只是單靠「人定勝天」的做法,也結合了傳統信仰敬天敬地的宗教民俗文化力量,特別是每個村庄都有其守護神,祭溪與治水的過程中,都結合了村廟的力量,凝聚著全村人民的集體意識,一同來守護家園。

其中,十二佃神榕神話故事,以十二佃守護神池王爺祭「犁頭符」最為經典,鄉民以「青瞑蛇」來稱呼曾文溪,「犁頭符」對上「青瞑蛇」,逐步將這尾青瞑蛇趕往北邊去,象徵著台江拓墾在洪患中的艱辛與勝利。

980918-zouxiliou-360-4

「離災不離村,離村不離鄉」,台江走溪流、家園再造也具有這樣的精神,一百多年前慘遭曾文溪「溪流」割走的村庄,活下來的先民們奉請著家鄉守護神,重新在原生產區、溪北溪南找到繼續安身立命、長治久安之地。

溪埔寮庄村民原本是蚵殼港庄的角頭,走溪流之後,奉請祖佛守護神重新在溪南現址集庄,除了溪埔寮之外,曾文溪沿岸還有其他聚落也是如此重新集庄,這些新集庄的聚落,有時也被稱為「新吉庄」。

「集庄」一詞似乎比「重建」多了點人間味,少了一點工程味。集庄是村民共同體的凝聚集結,不是生硬的鋼筋水泥建屋工程。台江走溪流、拜溪墘的故事中,談的大多是村人與神明如何互助治水、守護家鄉的故事,而不是房子如何蓋的工程思維。

一次的台江治水田野工作坊踏查,難以全盤了解先民走溪流、新集庄經驗智慧,有待更多有志之士,繼續採集,繼續反思。

延伸閱讀:台江治水田野─淵海佛祖的啟示

(本文作者為台南社大台江分校執行長)

台江治水田野─淵海佛祖的啟示

我們的祖先如何面對水災呢?在台江治水田野工作坊的行旅中,我如此的思考著。二OO三年我開始進行台江淵海佛祖傳奇田野調查,她見證一百多年前台江走溪流的歷史文化及宗教民俗。走溪流是老一輩對水災的命名方式…

我們的祖先如何面對水災呢?在台江治水田野工作坊的行旅中,我如此的思考著。

二OO三年我開始進行台江淵海佛祖傳奇田野調查,淵海佛祖見證著一百多年前台江走溪流的歷史文化及宗教民俗。

980917-taijiang-400.jpg

走溪流是老一輩對水災的命名方式,找到當時所做的田野記錄,報導人胡高鬰轉述她從叔公祖所聽到的走溪流神話故事。

淵海佛祖生前是一位姑娘,在一百多年前的一場大水災中,坐著摔桶,從曾文溪(舊河道)上游一路飄流下來,最後在海尾與本淵寮村外河道交會之處,往生顯靈,於是在本淵寮普庵祖師及海尾大道公做主之下,兩村鄉民在其往生之處,為淵海佛祖建廟,輪流奉祀!

胡高鬰當年已是九十二歲高齡,自家田園就在淵海佛祖廟旁,從這段口述歷史分析,淵海佛祖是因為走溪流所產生的神明,其祭祀系統橫跨本淵寮與海尾寮。先民對於走溪流淪亡的先靈,透過村廟主神的應許,為其建廟奉祀,以享百年香火,共同來守護家鄉,保護鄉民。

980917-2-TAIJIANG-400

簡而言之,台江走溪流神話的內在精神,透過祭祀,將社區不祥之事、將水災亡靈,從負面轉化為正面的社區守護力量,在水患之後,重新凝聚社區、村落集體意識,重建社區共同體。

這是傳統信仰的力量,也是台江走溪流寶貴的民俗歷史文化經驗,值得吾人在八八水災之後,借鏡思考。

台灣村庄發展史經驗中,有村有廟,災後社區重建,家園再造,不能只陷於都計、環境、工程現代思維,應考量村落在地的歷史宗教民俗文化,才能重建永續的「新吉」庄。

此外,透過淵海佛祖的建廟及祭祀命名,將台江走溪流的水患歷史文化記憶,一代一代傳承下來,吾人可以從建廟的地點重溯當年的水路河道,重新認識先民如何在水患之中,找到安身立命、長治久安之地。

980917-3-TAIJIANG-400

成也曾文溪,敗也曾文溪,一百八十六年前台江內海因曾文溪改道而成海埔地,也因曾文溪的溪流,先民幾度流離失散,幾度重建家園!

台江治水田野工作坊的行旅中,帶著同仁志工訪耆老、探舊地,向淵海佛祖祝禱,希望從台江走溪流的經驗中,找到面對八八水災重建的力量。

(本文作者為台南社大台江分校執行長)


胡慕情的災區筆記0815─小林、關山

當被泥沙掩蓋的那一刻,夜裡聽見山林崩裂的聲音後想要竄逃的人們的身影瞬間出現在腦海。想起人類畢竟是通詞,貪婪自私的僅是少數;但亡佚的卻都是無名的人。無名的人多可怕啊,她們只能成為數字,別無其他。

前一晚M打來,說路通了,明天一早公視會去小林村民的公祭,這才知道原來不知不覺已經頭七了。往小林的路要四輪傳動才好走,打給何老闆,卻發現他們回了高雄。W問我那怎麼去?我說,一早問M能不能搭便車,再不然,路程頂多走兩小時吧?就這樣說定,讀了些資料,睡去。

五點鬧鈴響,身體還很倦,但意志已經起床了。打給M,確認沒有空位,但還是把C和W叫起來,吃了早餐往甲仙。

穿過月光山隧道時,心裡想起Y說的:「如果能憋氣走完這個隧道,許的願就會實現。」隧道終究太長,來回隧道幾次,皆沒有挑戰成功。一如每次在環評會上關注的每件開發案,經過冗長的討論,得出的結論只讓人暈厥。

980820-1-dsc_0787-360.jpg

走在台二十一線上,天愈來愈亮,但路卻又斷了,斷在居民口中的「火山」。M原本說能通過的路,因泥沙尚未全乾,車子不斷碾駛,造成凹凸不平的情況,一台小發財車卡在中央,動彈不得,W只得停下車。他們問怎麼辦?我說:「用走的吧。不是說到小林只要兩小時嗎?」當時是六點多,我想趕得及公祭。

但W和C立刻異口同聲地阻止我,因為兩小時,是甲仙走到小林的路程;若從火山,得走上超過五小時,屆時再走回火山,恐怕都是無燈而危險的夜了。他們兩人看著地圖尋找其他可能的路徑,我只好在附近拍下被吹垮的房子屋瓦,被沙土凍結的香蕉樹、椰子樹和電線杆。而就在拍照的一瞬間,感覺自己兩腳深陷─一看,泥沙已掩至小腿肚了。

2-DSC_0782

深陷的第一秒倒抽一口氣,因為不知道還會不會陷得更深。試著將腳舉起,那些泥沙像有生命似地觸碰我皮膚的每一吋,混雜著小石塊、樹枝、塵埃,沙粒,慢慢地、慢慢地,滑過,再落至泥沙堆,和著腳底其他泥沙,吶喊著「別走」,將我繼續下拉。終於知道,什麼是「舉步維艱」─舉起一腳,再踏入又是同樣情況。

那一刻,有流淚的衝動。

於是靜靜不動,良久。

本來,從昨天一直到今天,看見山崩地裂,只有「大自然終於來要回屬於它的一切」的誠畏;像N寄來耆老的那句話:「那些河水在想念它的路,隔了六十年才回來看一次。」當山河變色,雨勢猖狂,想起的其實是創世紀裡諾亞方舟的寓言:毀滅,警告,是一種重生的可能。

但當被泥沙掩蓋的那一刻,夜裡聽見山林崩裂的聲音後想要竄逃的人們的身影瞬間出現在腦海。想起人類畢竟是通詞,貪婪自私的僅是少數;但亡佚的卻都是無名的人。

無名的人多可怕啊,她們只能成為數字,別無其他。

3-DSC_0796

終於脫困之後,路上已經排了滿滿的車。焦急想要到現場的我,開始試圖攔車,不過每一台車都坐滿了人。她們是急著想回故鄉,招引親人的倖存小林村民。

怪手此時開始整路,我和下車探看的村民聊起越域引水,她們說,不確定是不是工程的關係,「但要說沒關係,我們在這住了好幾代,這地方這麼平,山怎麼會崩,實在是想抹曉。」

村民陳大姐說,事到如今,一切不但難以追究,也不敢再回去小林村住了。她眼眶一紅,想到沙土把房子和村民的屍體困得不能動彈就難過,「現在只希望路快弄平,好讓我趕得上法事。」

聊了一會路通了,居民的車一部部心急如焚地往家鄉前進,陳大姐和另一位村民羅大姐找不到原來載她們的車。最後和我們共乘。在車上時,羅大姐告知,她們一家二十幾口都在這次災難中過世。

羅大姐在小林出生,也嫁給小林村人,後來因工作移居台北,但所有親戚都在小林。父母、姊妹、兄弟和甥子甥女,「就這樣,一個晚上,通通都不見了。」羅大姐說,風強雨大那天,小林村長本來叫居民撤退,但居民不願意,「她們想說水只有淹一點點,以前也淹過,誰知道居然有土石流,一回頭,堰塞湖就崩了,就什麼,都沒有了。」

都沒有了。

視線順著羅大姐感傷聲音的指示,來到她注視著的窗外的崩塌地。

原來「都‧沒‧有‧了」就是─

土沒有樹。山沒有林。人沒有家。

4-DSC_0813

在村民的指示下,一路從寶隆村,順利經過滴水直至甲仙。雖道路泥濘,但仔細駕駛還是可安全通過。終於,在九點前將村民送到公祭場所,她們不住地道謝,我卻希望這聲謝謝從來不必出現。

公祭場所在甲仙鎮公所附近,由鎮公所和宗教團體千佛山合辦。搭起了簡易靈堂,桌上擺放供品、照片,倖存的小林村民或兩眼空洞地坐在椅子上;或摺著紙蓮花;又或,有啜泣不斷,卻已經掉不出淚的。

5-DSC_0819

我舉著相機,難以拍照。算了算,各家電子媒體都到齊了。記者們將角架放好,有的一邊乘涼,有的一邊獵捕。幾乎可以猜測到她們在等待什麼。而果然有記者去找了桌上擺滿照片的居民,要他說出每一位亡者的姓名,然後捕捉這位男性的眼淚。

為什麼無名的人,只能在這時候臉孔清晰呢?

祭典開始了。法師搖著鈴,後面跟著拿著幡旗與香的居民,法師唸著咒語,然後大喊一聲跪下。忽然,崩潰痛哭的聲音爆出。在這一聲「跪下,迎接親人」的召喚前,所有強自鎮定都被擊碎,靈堂內的生者,激激顫顫雙手合十哭吼著親人的稱謂說:「請妳們回來、我們來接妳們了。」

6-DSC_0847

她們的哀痛震痛我的雙手,於是我將鏡頭移向神佛。

接著拍下唯一一張清楚的淚痕,帶著這幕景像,前往小林村。

7-DSC_0857

在往小林的路上,因路斷得七零八亂,一個錯拐,來到關山村。關山村和小林村只隔一個山頭,是個小庄腳,只住了十來戶。到今天為止,一位居民都沒有拿到政府或民間的任何物資,斷水、斷電、斷通訊、聯外道路也都斷。要不是在路的盡頭和移居外地的居民相遇,誰也不知道,這裡有著一個村莊。

居民吳小姐一得知我是記者,氣得說「正好,妳來寫,把我們『二等公民』的狀況寫給台北知道!」吳小姐說,一直到昨天才和村裡的人聯絡上,平平都是人,救援的眼光卻都放在明星災區,「真的是沒有人來報導耶,我們還要自己買物資進來!連聯外道路都要村裡的老人家自己搭建!」

和吳小姐一家人一起走過卵礫石的坍方地,這裡的情況確實比新發村好上太多,但河水的湍急卻不遑多讓,誰也不可預料,再一場大雨會造成什麼後果。走上便橋,是關山村民用倒木和竹片做的,和溪水不過五十公分不到的距離,只要一場雨,這裡又是另一座孤島。

8-DSC_0920

關山村和寶來離得很近,村庄後方的山已經慢慢崩陷,居民都很擔心寶來也有毀村的狀況。村裡的溪原本不大,「但這次風災,它膨漲了十倍!」居民的農田被淹掉了,但好在只是農田,住宅沒有與河爭地,也不緊鄰山邊,總算逃了一劫。

翻開地圖,像關山這樣的聚落不知凡幾,吳小姐那句「媒體只關心死很多人的地方」一直敲打我。政府沒有救災,媒體更沒有救災。在關山,風災荒謬之種種,更顯荒謬。

離開關山,往小林。離小林村愈近,就愈感沉重,連天空都聚攘了烏雲。往前望,哪裡還有路呢?連怪手也累了,整平,水又來了。是太長久的阻撓吧,水才這樣執拗地索討。

一路上看見的,都是破碎的岩層,印證了環評報告寫的內容。這裡地質以砂岩、頁岩為主,都是結構疏鬆,易通透的地質,水勢一大,很難不產生災害。更何況多了工程炸藥的擾動。

9-DSC_0916

很難想像,為什麼非得在這樣的地形地質上進行龐大工程?即便環保團體早於開工前警告會發生危險,但水利署就是充耳不聞,並不斷否認越域引水與小林村滅村相關。怎麼不相關呢?

水利署宣稱地質已調查仔細,那麼為什麼需要提出環差報告呢?

望著眼前被居民稱為獻肚和過溪兩座山驚人的崩塌地,良久說不出話來。村莊在哪裡,已經完全看不出來。而媒體走過屍水橫溢的小林村遺址時,僅為了再度捕捉哀痛逾恆的表情。

10-DSC_0984
我知道,我們真正是看不見小林村了。

11-DSC_0958

(作者為線上記者,本文轉載自「我們甚至失去了黃昏」部落格)

麻豆真理大學現場0818

在打字的現在鼻子裡聞到的還是死魚味,今天在學校整理環境的時候,在真理堂1樓就救了1條吳郭魚5隻泥鰍1隻鰻魚4隻黑眶蟾蜍和1隻澤蛙,另外學校附近雨傘節最近大逃竄,有的跑到附近店家早餐店的…

各位先進、朋友大家好

在打字的現在鼻子裡聞到的還是死魚味

今天在學校整理環境的時候

在真理堂1樓就救了1條吳郭魚5隻泥鰍1隻鰻魚4隻黑眶蟾蜍和1隻澤蛙

另外學校附近雨傘節最近大逃竄

有的跑到附近店家早餐店的蛋籃

有一隻再災後第三天竟想跟我的學生一起爬上救生艇的引擎準備逃難

運氣好的被學生撿到送來我這還可放他們一條生路

但大部分都被它們突然驚嚇到的民眾隨手斃了

你們就知道我們學校除了校園完了

附近的生物也慘了(原諒本記者的職業病)

980818modou-360.jpg

(上)司令台還在,操場不見了。(下)你沒看錯,這是體育館,不是游泳池

980818-2-modou-360.jpg

980818-3-modou-3601.jpg

(上)在教室外徘徊的草花蛇(下)真理大學的災情

真理麻豆風災0805-5真理麻豆風災0805-4

還好現在水抽的差不多了

原本還有鴨子悠遊的體育場現在已可看到全貌

清理校園的動作不斷持續著

今天看到許多國軍弟兄的身影

還有這幾天放假特地南下協助的義工朋友們

許多校友也特地請假回來幫忙

儘管大家滿身的泥漿、腥臭和消毒水

但不論來自何方,也不管是否認識

這份不分彼此的互助精神

讓人感到人間的溫暖

也在身心俱疲的此刻

還可以感到台灣還有希望

這次雖然本校區受到嚴重的創傷

沒人敢預估多久會好(一定要能開學)

不過感謝上帝與天公讓我們麻豆校區在經歷無數次考驗

每次颱風都得膽顫心驚之餘

(四年前的海棠颱風麻豆校區的災情也差不多是這樣)

但都仍有一絲希望

更衷心期盼眾多受災的民眾

都能早日脫離困境

重新建立家園與生活(不管身在何方)

天佑台灣

台灣加油

(作者為真理大學自然資源應用系講師)

【文資】菁寮聚落文化資產保存工作坊0814-0822

【文資社區培力系列工作坊3】菁寮聚落保存維護與文資培力計畫 文化資產保存工作坊 菁寮聚落文化資產保存工作坊即將開跑,將邀請目前積極從事文資保存的相關人士與大家經驗分享及交流,歡迎熱愛及關心社區的朋友一同參與。課程介紹….

【文資社區培力系列工作坊3】菁寮聚落保存維護與文資培力計畫  文化資產保存工作坊

菁寮聚落文化資產保存工作坊即將開跑,將邀請目前積極從事文資保存的相關人士與大家經驗分享及交流,歡迎熱愛及關心社區的朋友一同參與。

課程介紹:

玉山旅社保存案例(8/14 週五)

這是一棟60多年的日式木造建築,就在嘉義北門車站對面是當年阿里山小火車員工陳先生興建經營,在阿里山公路未通車前阿里山小火車是唯一的往來交通工具玉山旅社也成為上下山工作、觀光客便利住宿點,自阿里山公路通車後旅社生意每況愈下後來淪落為”做黑仔”的小旅社還成為警方拼業績的場所,而這棟建築背後也隱含著不少旅客過往驛站故事。

玉山旅社於兩年前歇業建築荒廢雜亂不堪,洪雅書房余國信先生是位關心台灣本土歷史、環境生態和文化的年輕人,對於玉山旅社的歷史及保存理念經多次與屋主洽談終於承租下來,並號召ㄧ群有熱忱的人同心協力要創造老旅社新活力。

上課時間:晚上7:30~9:00

上課地點:無米樂旅遊服務中心二樓(台南後壁鄉菁寮村)

西螺延平老街保存案例(8/19週三 暫定)

西螺老街是早期台灣水陸貨運交流的重鎮之一。日治時期,西螺街(延平路永安、中和里路段)得利於緊鄰濁水溪渡船頭,交通運輸便利,所以農產、加工等商業行為更為顯著。成為台灣中部地區南北雜貨重要的交易場所,街頭附近的店家與東市場成為商業活動最頻繁的黃金地段,凡舉商店、茶館、酒家、旅社、藥舖等東水馬龍的盛況非今日能及。

現存的老街建築約建於日治昭和12 年前後,西元1930-1945 年間,建築形式融合了現代建築主義、仿巴洛克樣式、斜瓦屋頂、幾何圖型窗櫺等。狹長型街屋,即依狹長地形蓋屋,並往空中發展出第二、三層之居住空間。早期農業社會時,農產品加工多由內眷或僱請之長工在家中完成,所以,狹長的建築中,常設有工作間。西螺狹長型的二三層洋樓建築中,呈現出一種特有的「商工住」三者合一的家族社會生活空間。

上課時間:晚上7:30~9:00

上課地點:無米樂旅遊服務中心二樓(台南後壁鄉菁寮村)

鹿陶洋江家聚落保存案例(8/22週六 社區參訪)

台南縣楠西鄉鹿陶洋江家聚落,近300年以上歷史聚落,保存相當完整格局,其宗祠是宗親共同的祭祀中心,也是全聚落空間核心,表徵江家聚落的歷史傳承與文化風貌,祖祠四進空間清楚,歲時祭祀食公及宋江陣召集演訓,均以宗祠為江家精神象徵,由為居民有共識,認同家族意象,具先民來台開發研究上的意義.

今年在文建會「區域型文化資產環境保存及活化計畫」下登錄「鹿陶洋江家聚落」為歷史建物,登錄聚落區域範圍達3.5公頃,為目前台灣保存完整的最大傳統單姓宗族聚落,也是台南縣聚落登錄歷史建物首例。

上課時間:早上9:00~12:00

上課地點:台南縣楠西鄉鹿陶洋江家聚落 (前往方式另行通知)

聯絡方式: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

電話:菁寮工作站06-662-3392 / 0910961903 黃小姐

e-mail:54.jingliao@gmail.com

部落格:http://jingliao.pixnet.net/guestbook/

【生態文化】台江千里步道重要公共政策會議0806

台江擁有台南市最多條的河流與水系,社大台江分校及台江文化促進會、小台江讀書會等台江NGO團體多年來一直推動台江河川巡守工作,堅持主張河川除了要有乾淨的水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親水綠帶空間,讓民眾能夠親近、進一步…

守護家鄉河川,大家一起來走百川!

推動台江千里步道重要公共政策會議─第六河川局召開鹽水溪排水堤防堤頂植栽及步道改善公聽會

公聽會時間: 98年8月6日下午2時30

地點:海佃國安里活動中心一樓大禮堂(臺南市郡安路六段111巷36弄2號)

鹽水溪排水堤防,指的是郡安及安通路嘉南大圳的堤頂道,這一段的堤頂步道,一直是台南市最親水、最親民的步道,可以近距離欣賞水域生態文化,是台江千里步道的首選之路,加上台南縣市合併之後,河川生態文化是最重要的整合與合作議題。

.嘉南大圳更是如此,擁有生態、文化、歷史珍貴的資產,可以做為縣市河川生態文化合作的試金石。下游銜接四草野保區(未來的台江國家公園),中游銜接大海尾生活文化圈,上游可以連接溪頂寮生活圈、台史館、中州寮生活圈及南科、安定、新市生活圈,可以說是最親民、最親水、親生活文化的河川步道。

然而,堤頂步道的植栽及無障礙空間設施,常常受到批評,要不是樹種了長不大,要不是種了又挖,讓這一段步道,一直未能呈現出理想的河川文化生態步道,這次會議影響六河局未來在嘉南大圳的植栽與步道設計改善的政策,非常重要,我們務必要出席。

台江擁有台南市最多條的河流與水系,社大台江分校及台江文化促進會、小台江讀書會等台江NGO團體多年來一直推動台江河川巡守工作,堅持主張河川除了要有乾淨的水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親水綠帶空間,讓民眾能夠親近、進一步走讀河川生態及文化之美。

因此,呼籲社大師生及各界鄉親、保育志工,一起來參與關心這一場台江生態公共政策討論,展現台江公民的力量,這也是縣市合併之後,河川生態文化治理的第一步,為營造台江千里步道、守護台江河川,奉獻一己之力。

(作者為社大台江分校執行長)

灣裡街上的麻油香

現今還能夠用500元買到一瓶MADE IN TAIWAN 麻油,真的需要感激一直在「養」我們的農民,雖然老農一直唸著「種」這個是連工錢的不夠的,但是他們依然沒有放棄「土地」。在此,謝謝他們提供我們這麼好的食物。

編按:本文為作者記錄胡麻從生產到製油的過程的系列文章,關於胡麻生產的過程,請閱讀「搶救黑金─胡麻」
────────────────────────────────────────────────────────────

在地人常言:善化有兩個味道,夏天酸酸的,冬天甜甜的。怎麼說夏天酸呢?早期善化地區粉間多(製作澱粉的工廠),只要一到製粉階段,到處都會聞到澱粉製作時所發酵的酸味。冬天甜又是什麼因素呢?冬天是製糖的好季節,善化糖廠一開工,甜甜的糖味道會隨著高聳的煙囪飄散到整個市區。

但隨著粉間行業逐漸凋零下,酸酸的味道似乎已經遠離,但在農曆潤五月的時節來到灣裡街(善化的舊稱呼)卻聞到街道飄來陣陣濃郁的麻油香,聞香而至拜訪這間傳統的麻油車(間),一探榨麻油的傳統產業。

980731-oilhuma-001-360.jpg

這家位在善化鎮中山路上的麻油間,小小的空間擺放著多種榨麻油的機器,麻油間裏看到的黑色的胡麻、黑色的人影、黑色的空間,第一眼讓我瞧見便是「黑」。

走入麻油車間內便可瞧見三位忙碌的勞動者,一位擔任炒胡麻及碾碎,一位擔任蒸煮以及整型入模,另一位則擔任壓榨的重責大任,小小的一間麻油間一天可以生產18斗(216斤)的胡麻量。

980731-oilhuma-002-360.jpg

剛剛炒好的胡麻

壓榨麻油總需經過五道步驟,這幾道步驟時間約需要5小時左右。

第一步驟:炒胡麻。首先將胡麻以高溫烘炒,約略40分鐘左右的高溫烘炒後,將烘炒好的胡麻取出立即攤平於地面上,用風扇吹風快速冷卻。如果不即時冷卻胡麻,胡麻會因累積過高溫度持續加熱而燒焦,麻油的品質和香味就大打折扣。看似簡單的炒胡麻,但技術卻一點都不馬虎,因為炒胡麻的溫度若不夠炸油則不香,炒太熟麻油則會變苦。

980731-oilhuma-003-360.jpg

第二步驟:輾碎。將已冷卻的胡麻以10斤的胡麻量裝入黑色袋子(10斤的量,作用是因為後續壓磨整型的一個份量),然後放入專門攪碎機器中輾碎,這樣的作用是希望增加榨胡麻油的效率和產量

980731-oilhuma-004-360.jpg

第三步驟:蒸煮。再將剛剛碾碎的胡麻粉放入在爐內蒸煮,蒸煮目的在以蒸氣將胡麻內所含的油量逼出來。

980731-oilhuma-005-360.jpg

第四步驟:整型入模。剛蒸好的熱騰騰胡麻粉倒入一個約30公分直徑的圓形模型中,透過機器的力量加壓成圓形的餅狀,已經完成的胡麻粉餅會先用塑膠袋蓋住,以免胡麻粉餅的溫度外洩,因為胡麻粉餅可是等一下壓榨胡麻油非常重要寶貝呢。

980731-oilhuma-006-360.jpg

到了這最後一個重要步驟–壓榨,將剛剛製好的胡麻粉餅排列到榨油機器中,利用機具擠壓的力量將胡麻粉餅中的油份逼出,所壓榨出呈現麥芽糖顏色的麻油即為道道地地正港純台製胡麻油。

就到這一刻才是老天爺賞飯吃公布答案時刻!怎麼說呢?

農民收成的胡麻量不等於榨麻油的量喔。因為胡麻的品質會影響胡麻油榨出的油量,例如:甲農民種植5分地收成400斤(台斤)的胡麻,乙農民種植4分地也是收成400斤(台斤)的胡麻,他們將全部的胡麻都拿去榨油。一斗胡麻能榨出多少量的麻油其實是沒有標準,有12斗榨出5斤油,有12斗榨出7或8斤油的,所以甲乙兩位農民所得到的胡麻數量雖是一樣,但收成是以榨出麻油的數量才是最終的成績單。

今年胡麻產量少價格稍許上揚,一斤麻油售價約在400-500元左右。其實如果不是去記錄這一家胡麻油間,我還一直以為我所吃到的是正港台灣胡麻所榨的胡麻油呢﹗

現今還能夠用500元買到一瓶MADE IN TAIWAN 麻油,真的需要感激一直在「養」我們的農民,雖然老農一直唸著「種」這個是連工錢的不夠的,但是他們依然沒有放棄「土地」。在此,謝謝他們提供我們這麼好的食物。期待多年之後讓人感到幸福的在地麻油香依舊飄散於灣裡街在空氣中…。

行家報報:

一般我們在市面買的大都進口胡麻榨的胡麻油,其實也都是胡麻油,只是這個胡麻油是不是台灣生產製作的胡麻油而已。在地熟識的行家大都會到這種麻油間來買麻油。如果是這榨胡麻油期間到麻油間,想買到真真正正在地產的胡麻油,可以跟在門口等候榨胡麻油的農民詢問,情商他們將現榨好的胡麻油「撥」(賣)你,因為只有他們才是擁有「純」MADE IN TAIWAN麻油,懂嗎?

當然除了買胡麻油之外,有種植有機農作的農民或是園藝栽培業者也可以來此購買1個30元壓榨後的胡麻粉餅回去當肥料喔。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