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哉,天災人禍杉原灣

杉原灣也有非常多的受災戶,大部分都在風災過後半個月內陸續死去,而且不可能會有中繼安置,因為他們根本不可能離鄉;這些受災戶,就是海洋的珍貴資產 – 珊瑚。

提到台東莫拉克災區,多半人會聯想到的,無非是嘉蘭、大鳥、富山或歷坵等村落;但事實上,台東還有個很另類的災區,就位在刺桐部落旁的杉原灣。杉原灣也有非常多的受災戶,大部分都在風災過後半個月內陸續死去,而且不可能會有中繼安置,因為他們根本不可能離鄉;這些受災戶,就是海洋的珍貴資產 – 珊瑚。

多數人也許對「杉原灣」一詞感到陌生,但只要一提起「那個蓋了間美麗灣飯店而引起眾多爭議的海灘」,也許大家就比較能進入狀況了。事實上,杉原灣最大的觀光價值,根本就不是海平面上的柔細沙灘,而是海面下分佈廣泛、生態多樣的珊瑚群聚。

據中研院2008年研究報告指出,杉原灣杉原海域內有高達110種珊瑚種類,占台灣珊瑚種類1/3,多樣性不亞於綠島、蘭嶼。更重要的是,杉原灣內有全台首次發現的貝式耳紋珊瑚,高約1公尺,寬約60公分,是台灣海洋研究的重要據點。(更多相關報導請見《台東杉原灣 發現貝氏耳紋珊瑚》)

然而,去年八八風災後,大量的漂流木被山洪沖刷入海,隨後又被海浪、潮汐拍打進杉原灣內,一場珊瑚浩劫於焉誕生。2010年5月,風災過後9個月;大量的漂流木仍被棄置在礁石、沙灘之上,下一次的颱風季節又近在眼前…

990502hiaohuiniw-450.jpg

大量漂流木被棄置在杉原灣上

IMG_8888

IMG_8901

礁石上也仍殘有大量漂流木。附近居民說,這一帶礁石過去有大量的珊瑚礁,俯拾即是,但如今已被摧毀殆盡,得費好大一番功夫才能找到倖存的珊瑚。

IMG_8897

如今礁石群中,只能勉強找到小珊瑚,與過往珊瑚遍佈的景況有巨大落差。

IMG_8908

IMG_8914

如今杉原灣沙灘上,四處可見被漂流木無情屠殺的珊瑚屍體…(還有大量垃圾與漂流木殘屑)。一個宣稱「美麗灣」的地點,怎會淪落至如此景況?

刺桐部落居民林淑玲表示:「我們向林管處還有縣政府反應過好幾次了,但他們(指公部門)都只是說沒有經費處理,最後就不了了之了。」對此,台東林務局林管處課長吳昌佑則回應,「杉原灣屬於台東縣政府轄管範圍,雖然不歸林管處負責,但我們也幫忙清過好幾次了…現在雖然還有部分漂流木殘留在礁石上,但那真的不是政府不想處理,而是沒有辦法處理」。

吳昌佑表示,漂流木剛被拍打上岸時,林管處就曾經會同台東縣政府一起進行清理工程,大部分的漂流木都在第一時間被清走了。「如今剩下來的」,吳昌佑說,「一部份是在與部落協商後,同意拿給部落進行社區營造之用,另一部份留在礁石上的,則是擔心重機具進場會造成礁石破壞,所以才擱置處理」。

台東縣政府農業處林務課課長林潤榮表示,杉原灣的確是城鄉發展處的業管範圍,但因為縣政府缺乏經費處理漂流木,所以林管處雖然已經幫了不少忙,還是無法完全清理乾淨。林潤榮坦承,目前留在礁石上的漂流木,的確會對珊瑚形成威脅,但重機具(如吊車、怪手)進場,也會造成礁岩生態破壞,因此縣政府絕對不是不處理,而是無法處理

吳昌佑與林潤榮不約而同表示:「其實漂流木也是沙灘生態的一環,不是非要清掉不可。」記者追問,礁石間的漂流木是否可以人力處理(例如先以電鋸分解巨木,再用人力搬離)?林潤榮聞後則表示:「我們會再考慮看看,既然在地有聲音,我們就會擇期再去會勘,看看還能做什麼。」

IMG_8885

林淑玲坦承,過往沙灘上有漂流木出現時,當地部落的人總會在第一時間前往「搶收」漂流木。然而八八風災為杉原灣帶來太多漂流木,不但政府處理不完,也沒有部落居民有意願處理這些「多到用不完」的漂流木。為了向政府表達抗議,刺桐部落的人將部分漂流木「直立」插在沙灘上表達抗議。

IMG_8884

IMG_8967

由於大量漂流木堆置在沙灘上,實在不美觀也不安全,刺桐部落居民遂利用漂流木製作茅草木屋、瞭望台、漂流木迷宮等建物,充分發揮了原住民的創作天分。

IMG_8912

杉原灣沙灘上,豎立著美麗灣度假村股份有限公司所製作的警告標語。當地居民質疑,杉原灣明明就是原住民傳統領域,美麗灣憑什麼禁止阿美族原住民在此海域打獵捕魚?

IMG_8915

IMG_8917

由刺桐部落走向美麗灣飯店主體建築,可發現鬆軟的沙灘地面,逐漸變得越來越堅硬。當地居民說,這都是因為美麗灣飯店在施工期間,違法在沙灘中回填鋼筋、廢土,才會導致沙灘「泥地化」。由於飯店停工多時,沙灘上長期無人管理,沙灘表層被風吹撫過後,也漸漸露出沙灘底下的沙土、鋼筋等違法回填物。至於原本的沙灘跑到哪去了?當地居民推測,多半被業者賣去台北市信義區101百貨公司旁,當作美麗的人工沙灘了。

IMG_8920

由海灘望向美麗灣飯店,可發現漂流木幾乎可打到飯店主體建築,這樣的飯店真的安全嗎?刺桐部落居民質疑,由於「中科三期」被環保署認定為「並非至始至終沒有通過過環評,所以不用停工」,連帶影響「雖然被判違法,但也曾經通過過環評」的美麗灣飯店傳出復工消息。由於美麗灣飯店復工一事,並非本文重點,所以筆者在此就不先多做著墨,有興趣的讀者請參照《美麗灣度假村破壞杉原海灣大事記》、《中科效應 台東美麗灣又動工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風災後的反省─土石流與自己的路

大鳥村青年會會長林志祥表示,風災過後,雖然對許多外面的資助表示感恩,但心中也一直存疑,如果外來資源不斷進駐,但部落裡如果沒有找到彼此的相處之道,部落裡的感情及凝聚力是否會面 臨重大的考驗?

風災後的大鳥村表面上己經恢復了往日的生活情形,但是當深入探討部落每個年齡層心中的想法時,仍抱持著不同的想法,而大鳥村青年會會長林志祥對於風災過後,雖然對於許多外面的資助表示感恩,但心中也一直存疑,如果外來資源不斷進駐,但部落裡如果沒有找到彼此的相處之道,部落裡的感情及凝聚力是否會面臨重大的考驗?

990410zhuda2be80c03b6-420.jpg
大鳥村青年會長林志祥(攝影/鐘聖雄)

中繼屋落成之後,大鳥村重新找到了屬於部落的生活步調,平時的農田工作正開始忙碌當中,大鳥村青年會會長林志祥也不例外,他正忙著修理澆水用的水管以便將剛種植的旱稻能夠稍稍得到山泉水的清涼,而不致於讓還沒有發芽的旱稻在吹來的熱風中乾枯。

會長志祥的身邊還跟著小幫手-小狗彬彬,他是今天早上陪著志祥最認真的助手了,在太陽下手邊忙著種上稻穗一邊還要對著彬彬說說話,這樣才不會感到炎熱及辛苦。其實表面上會長志祥對這種農田工作並沒有感到辛苦,因為在他的心中還一直煩惱著另一件事,從他的臉上不能看出一絲端倪,經過訪談之後才知道,原來在風災過後他擔心的事情發生了。

志祥說:「早期村莊因為教會的進入,部落裡因信仰不同,族人彼此間的感情多少受到影響,如今風災後因為受到許多外來的資助,部落裡分為「受災戶」與「不是受災戶」,彼此間常因為資源分配相互猜疑,他很擔心這樣的情況持續下去,族人的感情會受到很大的衝擊。

雖然他非常感謝幫助他們的機關團體,但是他認為這樣的資源太多,如果又沒有妥善的安排,到最後反而成為族人的負擔,所以風災剛開始時他帶領著青年會投入救災的工作,但是經過了這麼多的事情後,現在他決定盡量少參與有關風災後的各項計畫活動,他認為部落族人己經從風災中走出來,該是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不要一昧的依賴政府或善心團體,因為這不是長久之計,經過風災後族人應該有所省思,部落裡要找出自己的生活方式了。

他強調,他並非反對外來資源,而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這次風災後的大鳥村。就像是他的稻苗一樣,在山泉水的澆灌與自己的細心呵護下,這塊農地未來也會長出豐碩的果實來。

IMG_1273
林志祥照顧田間的情形(攝影/朱正勇)。

另外一塊農地上也有族人正忙著澆水,在風災期間她的住家雖然沒有受到嚴重的災害,但是她卻抱持著感恩的心,她是部落族人王寶蓮。她表示:感謝上天,在風災來時雖然許多住家被土石流遭掩埋,但是並沒有帶走任何一條人命,

對於長期種植農作物的她來說,土石沖刷下來,給了她另一個希望,就是可以將土石加以利用,把多餘的土石搬運到自己的農地上,然後種植更多的農作物,因為原本的土質不適合種植農作物,而現在山上的土石被沖刷下來了,她花費了大約一萬五千元請工人將部落上方的土石搬運到農地上,覆蓋了原本的土質,現在農地上種植的農作物變多樣了,王寶蓮心想:這可能是風災後唯一的好處吧!

四月的天空仍然陰晴不定,就像部落未來發展仍然沒有定數,大鳥青年會會長志祥與族人王寶蓮農地前的中繼屋早己落成入住了,面對這幾棟全新的中繼屋,他們的心中卻都有不同的想法,但總覺得未來的路還有很長要走呢!

IMG_1275
願部落的未來能像小米一樣順利生長(攝影/朱正勇)。

嘉蘭:重建趕進度,拆散原生部落?

蔣爭光強調,「嘉蘭村民對重建的期待,就是希望在『永久屋空間規劃』與『文化產業重建』兩方面,政府與NGO都能讓族人享有充分的『參與』與『尊重』。」他不解政府為何強勢訂定重建完成時間,達成「重建示範村」目的?

台東縣政府4月16日邀集金峰鄉嘉蘭村受災戶針對「永久屋預定地土地開發規劃案」一事召開協調會,會後縣府表示「縣政府、世界展望會、嘉蘭村受災戶已取得共識,嘉蘭村西側永久屋預定地將照規劃進行」;但此說法遭嘉蘭自救會推翻,自救會表示:「縣府根本不讓我們發言!」

嘉蘭自救會副會長蔣爭光指出,他在會場發言受限,縣府只在說明會中說明如何規劃,不但未讓嘉蘭村民充分發言,也未針對結論進行表決;嘉蘭村民強調,政府規劃案若無法符合她們的需求、絕對不會搬進去住!否認縣府「有共識」的說法(嘉蘭居民聲明見文後附錄)。

990417jilan474cfb0-450.jpg
嘉蘭部落目前在中繼屋暫居,同時準備遷村工作。

嘉蘭:永久屋不可拆散原生部落

目前嘉蘭村永久屋預定地被切割為東、西兩側用地,彼此相隔約1公里。東側用地為Vavau,面積約2.6公頃,西側則為Vungali,面積約3.04公頃;兩地共計5.6公頃,初估將興建108戶永久屋。

因東側土地涉及私人土地徵收問題,目前無法取得所有用地,但西側土地已完全取得,中央重建委員會副主委陳振川也表示,經會勘後「已可以動土整地,希望西側土地先行設計規劃」,將在8月8日前安置目前未配住中繼屋的受災戶;並希望在9月30日前完成東側用地的徵收、規劃、興建工程,讓所有中繼屋居民轉移至永久屋。

不過,「讓沒有中繼安置的人先住西側永久屋,再讓目前住在中繼屋的受災戶進駐東側永久屋」 的規劃方式看似合情合理,嘉蘭自救會卻有極大反彈。嘉蘭自救會指出,這種重建方式與部落期待的「部落團聚」重建模式有很大歧異

嘉蘭村由7個排灣族部落與1個魯凱族部落組成,其中3個排灣族部落受莫拉克颱風影響最鉅。嘉蘭自救會發出聲明稿表示:

對於永久屋的興建,居民要求以原部落為依歸聚集在一起,而不是被拆散開來。這是基本原則。基於這個原則,政府應該將東西兩個基地合在一起規劃、一起施工才對。但是,現在政府卻說,西區要先規劃給租屋戶和治理法線內住戶,東區規劃給中繼屋住戶。如果這麼做,原先三個部落就會被徹底打散,這完全違背居民的意願。

經過實際調查,租屋戶與治理法線內住戶都願意以維持部落的整體性為優先考量,不急著趕在八月住進永久屋,因此,說這些居民對永久屋有急迫性,是政府的片面之辭,根據這個說法而硬生生將部落拆散,更是罔顧民意的做法,我們絕不接受。

蔣爭光強調,「嘉蘭村民對重建的期待,就是希望在『永久屋空間規劃』與『文化產業重建』兩方面,政府與NGO都能讓族人享有充分的『參與』與『尊重』。」他不解政府為何要在災民反彈的情況下,強勢將嘉蘭永久屋打造為八八風災「重建示範村」。

4523130130_caafa59da0_o
嘉蘭部落受創嚴重,原希望透過遷村完整重建,目前仍有變數。

「資源不足」將成嘉蘭的「國王新衣」?

我們嘉蘭有中繼屋安置,租屋與治理法線內的住戶,也都說不急著在8月入住,為什麼嘉蘭不能照自己的重建步調走?」蔣爭光認為,台東縣政府與世展會執意將西側永久屋完成時間訂在8月8號,根本是為配合中央政府訂定時程,這種「鐵板一塊」的重建時程表,將扼殺嘉蘭村民對重建的參與度與自主性。

同樣出身嘉蘭村,現任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特別委員的宋仙璋強調,嘉蘭村民應享有自己的主體性,提出自主規劃後再給政府做參考。不過他對「重建時間表」有不同看法,宋仙璋認為,「重建是全國性的問題,經費配置、規劃期程要一致。若嘉蘭什麼都慢慢來,可能會爭取不到資源。」

世界展望會「八八水災重建專案小組」執行長全國成補充,世展會的募集款項分別用在中繼屋、永久屋興建,產業重建、生活輔導中心,每種分類都有固定配額;因永久屋配額是固定的,「如果嘉蘭的事情一直不定案,而其它災區也有永久屋需求、並經政府核可定案,那我們就會先把經費分配到其他地方」。全國成說:「否則無法對捐款人交代。」

他強調,嘉蘭村民應該認知世展會所募得的善款,「是要協助全國每一個有需要的災區進行重建協助,而非有固定款項捐給嘉蘭慢慢考慮」。若嘉蘭執意等東側土地徵收完畢才要與西側土地一同進行規劃,屆時世展會可能沒有資源協助建屋

台東縣政府城鄉發展處處長許瑞貴也附和全國成,強調「不能什麼都想慢慢來,否則沒有資源誰也沒辦法幫她們!」他以「國王的新衣」做比喻,「大家都知道,只是沒人敢講!」

「嘉蘭不能老是預設立場,認為政府沒有聽他們的聲音!」許瑞貴強調,政府通過「嘉蘭永久屋西側預定地開發規劃案」,只會先針對公共設施、道路、排水系統等進行規劃,也會先保留符合住屋戶數需求的「街廓」範圍,嘉蘭村民之後可與設計師討論細部設計,不影響他們對家屋設計形式的要求。全國成也附和,並同意加入部落意象設計;許瑞貴補充,若嘉蘭村民想要原生部落聚集居住的話,可等之後東側永久屋也完成後再重新安排居住位置,但西側的人可以先住進去。

謝英俊:規劃案定下去就死了!

「已經有人住過了?誰還要到時候再去住?」蔣爭光質疑政府要居民搬來搬去的說法,「為什麼不一次規劃好?」災後進入第251天,被政府定位成「重建示範村」的嘉蘭村,依然存在無法達成共識的問題,蔣爭光直指核心地說:「就算你(政府、世展會)覺得自己蓋的永久屋有一百分,但重建過程根本不尊重我們提出的主張,那麼我們的感受還是零分。絕對不會去住零分的永久屋!

負責嘉蘭中繼屋設計,未來也「可能擔綱」嘉蘭永久屋設計的謝英俊坦言:「這個規劃案定下去就死了!」他指出,公設、道路規劃會牽涉家屋安排與設計,也要考慮建蔽率問題。雖單獨把街廓分開,但之後設計還是會綁手綁腳,不但讓設計難度倍增,也可能「根本無法」滿足嘉蘭村民期待

謝英俊表示,排灣族人希望未來生活空間可以頭目家屋為中心,配置應有的意向設計,再開始配置其他家屋;此外,家屋也要考量到不同家族之間需求,這無法在現有公設規劃下進行,也沒辦法用「日後搬家」解決。謝英俊認為,政府非設計專業人士,不應該太早把話說滿。呼籲政府與部落好好溝通,才能解決紛爭。

最佳示範?最壞示範?

附錄:台東縣金峰鄉嘉蘭村「莫拉克」水災自救重建委員會聲明稿

針對台東縣政府和中央主管機關通過嘉蘭村永久屋預定地土地開發規劃案一事,本會發表以下五點聲明:

一、 對於縣府委託聯成公司設計的嘉蘭村永久屋土地開發規劃案,我們曾經一再要求,縣府與聯成公司必須先坐下來和居民好好的談,充分了解居民與部落的真正需求,再規劃成案,並與居民和部落做最後的確認,再審查定案。但是,到目前為止,縣府與聯成只到現場做了三十分鐘的會勘,並由聯成公司在上個禮拜到部落做了一場簡報,之後就沒有與居民做任何更進一步的討論。

在這種情況之下,縣府和中央主管機關日前就匆匆忙忙通過這個沒有民意基礎的案子。對於這種口口聲聲要和居民溝通,實際上卻把民意擺在一邊的作法,我們感到憤怒。我們嚴正聲明,絕對不接受這個沒有民意基礎的案子。

二、我們強烈要求,未來永久屋進行實質規劃的時候,本案必須根據居民與部落的實際需求做全面性的修正和變更設計,在這之前,本案應該暫緩付諸實行,以免造成日後在變更設計上的困難。

三、 我們嘉蘭村有七個排灣族部落和一個魯凱族部落,這次受災的是其中三個排灣族部落,這是政府與規劃公司始終沒有搞清楚的一個基本事實。對於永久屋的興建,居民要求以原部落為依歸聚集在一起,而不是被拆散開來。這是基本原則。

基於這個原則,政府應該將東西兩個基地合在一起規劃、一起施工才對。但是,現在政府卻說,西區要先規劃給租屋戶和治理法線內住戶,東區規劃給中繼屋住戶。如果這麼做,原先三個部落就會被徹底打散,這完全違背居民的意願。

何況,經過實際調查,租屋戶與治理法線內住戶都願意以維持部落的整體性為優先考量,不急著趕在八月住進永久屋,因此,說這些居民對永久屋有急迫性,是政府的片面之辭,根據這個說法而硬生生將部落拆散,更是罔顧民意的做法,我們絕不接受。

四、 嘉蘭村是這次重建的示範災區,而永久屋的興建則是嘉蘭示範村的重點。我們認為,永久屋的規劃首先必須把整個嘉蘭村納入規劃範圍統一檢討,在這樣的規模上思考包括公園、綠地、道路用地、停車場、滯洪池、聚會所等公共設施項目的規劃事宜,這樣才能建出一個既符合實際需要,又有地區特色的示範村,而不是把都會區與平地那一套設計概念搬到嘉蘭。

其次,三個受災部落應該以本部落為單位做整體性的規劃,例如頭目家屋該如何設計,擺在什麼位置,其他住戶如何以頭目家屋為中心展開配置,讓部落的機能真正在重建中得到復甦,這也是本案必須優先考量的基本項目。這方面的規劃,政府與聯成真的應該和居民坐下來好好的談,慢慢的談,不要急。

五、 關於公部門目前規劃西區永久屋8月8日入住,東區9月30日完工一案,我們要再次強調,永久屋土地開發規劃案和建築設計,原則上必須以原有部落概念為主體,在沒有和居民充分溝通之前,同時土地取得也有困難的情形下,我們要再次重申一貫既有的立場,不同意政府趕工入住的時程規劃案。同時,一個沒有真正與居民腳踏實地進行討論研究的規畫案,也絕對不可能有什麼示範價值可言,請政府與設計單位一定要認清這一點。

聲明人:台東縣金峰鄉嘉蘭村「莫拉克」水災自救重建委員會

主任委員:張振明

中華民國99年4月16日

(聲明稿原文出處,請點選這裡)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從哪裡來?要去哪裡?

原鄉的排灣孩子們啊,如果可以的話,真希望你們可以繼續這樣笑著奔跑嬉鬧著唱歌跳舞,因為,以後這些回憶都將幫助你們,深刻記得自己「從哪裡來」。至於「要去哪裡?」這麼困難的問題,就先留給以後去傷腦筋吧!

編按:本文為獨立記者於台東進行採訪工作後的感想,十分值得與讀者分享,感謝作者提供轉載。

990409taid1844350935-480.jpg

「從哪裡來?」

「要去哪裡?」

這是我在台東最常被問的問題,而且幾乎不分老幼都喜歡問。(註)

最初,我以為他們因為我是陌生人,所以才會問這問題,

並自動把這兩句翻譯成「你是誰?」「來這裡 or 要去哪裡幹嘛?」;

後來,我發現他們彼此熟識的人,也會問一樣的問題,

於是,我對這樣的問答產生了興趣。

成年人問這問題,我基本上都還沒啥感覺,

但孩子們問這問題,可能出發點也是一樣,

但不知怎麼著,我被這些排灣族孩子們問到這問題時,

心裡就總覺得不知道哪裡怪怪的,說不上來…

「台北」

「是喔~很遠耶!那你是台北人嗎?」

「不是耶,我是彰化人」

「…………」

「那台北好玩嗎?」

「ㄟ…我覺得不太好玩耶!」

「真的嗎?那你來這裡幹嘛?」

「來找你們玩啊!」

「是喔~~~」(擤鼻涕,然後跑掉)

和這些孩子們的對話多半沒頭沒腦地,只讓人覺得他們非常熱情也很可愛。

可是不曉得為什麼,我在回答自己從台北來的時候,

心裡總有個很酸的OS在進行 –

「對,台北,一個你長大以後,就要去那邊辛苦工作的地方,因為台東養不活你們」。

我常常懷疑自己是不是心理狀態非常扭曲,

或者真的是尖酸刻薄的個性改不了,

才會連和小孩子對話時,心裡都會有這種OS。

然而,我在台東幾個排灣部落看到的情況,

的確就是孩子們的單親、寄養、隔代教養問題普遍,

升學困難,對部落傳統(語言、祭儀)陌生,

而且大部分十幾歲之後,就得離鄉找工養活自己。

如果之後還有機會與這些孩子們再見,

說不定場景就會是在台北,然後換成我問他們 – 從哪裡來?要去哪裡?

當然,你可以說這只是我管窺的偏狹結論,

或者說其實多數(不分原、漢)非都會地區,

普遍會有的情況,這是整個經濟結構,

簡單講,其實是大人的問題,與排灣孩子們無關。

然而,與漢人社群不同的是,部落中普遍存在一種矛盾,

一個會發生在孩子身上的矛盾,使得整個原住民族都得面對的問題

落在孩子的身上,並且被迫要面對「從哪裡來?要去哪裡?」這個提問:

「傳統文化逐漸凋零了,希望孩子們可以學習母語,瞭解傳統」

V.S

「讓孩子早一點去外地唸書,未來才有跟漢人競爭的能力」

如果經濟能力許可的話,

部落中多半的父母都會願意把孩子們送到比較「競爭」的地方求學,

期許未來他們可以變得更有「競爭力」。

可是,每當我進一步詢問這些關愛孩子的父母,

應當如何兼顧「文化學習」與「外在競爭力養成」時,

他們卻多半也同意「的確很難兼顧」。

「脫離傳統環境的孩子要如何瞭解神話中的意涵?」「很難」

「要優先學好英文的話,還有多少時間學母語?」「很難」

「那怎麼辦?」「沒辦法」

沒辦法………

說實在的,如果今天換成是我被提問,

也許我也只能嘆口氣,說聲「沒辦法」吧?

(畢竟,我也是離鄉的遊子啊!)

原鄉的排灣孩子們啊,

如果可以的話,

真希望你們可以繼續這樣笑著奔跑嬉鬧著唱歌跳舞

因為,以後這些回憶都將幫助你們,深刻記得自己「從哪裡來」。

至於「要去哪裡?」這麼困難的問題,就先留給以後去傷腦筋吧!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註:

我去過的部落不多

但就我瞭解,好像排灣、魯凱族人比較喜歡問這兩個問題

至於鄒族、布農的人,就不太會這樣問

其他的族群我就不太瞭解了,還煩請大家指教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

「小鳥不要來」的創意密碼

原社是位於台東市,隸屬於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委員會,並專注於原住民議題的非營利機構,下設社會福利及文化產業等2個部門-期盼經由後者鼓勵原住民朋友,將原本擅長之各項傳統技藝…

近來文化創意產業似乎成為台灣產業界的當紅炸子雞,許多人期許它能成為台灣的下一波藍海產業-我們理解文化創意產業的類型多樣而複雜,然而,不變的原則應是如何運用文化(甚至擴及自然面向)之獨特資源,結合創意的視野與想像,透過創新技術進行再創造,最終建構新型態之產業形式及內容。

過往已有諸多團體及個人進行努力與嘗試,部分停留於構想階段,部分則是曇花一現,可是,也有不少案例克服挑戰與考驗,交出亮眼的成績單。

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社區及地方產業案例之一,就是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原住民社區發展中心(簡稱「原社」)所研發之「小鳥不要來」系列產品。

第一次接觸這個案例,是在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現更名為「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於華山文化園區(現更名為「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舉辦之「台灣2005生活工藝運動大展」。

置身在建於1933年之再製酒作業場中,看到來自全台各地之「社區工藝」成果展現,其中,原社以琉璃珠為主題的攤位展示,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特別是「小鳥不要來」-這個讓人具備詼諧感又讓人滿腹疑問的標題,結合蘊含人文性的視覺展示,吸引許多觀眾睜大眼睛看,甚至張大嘴巴問東問西起來。

990407xiaomiaobu-400.jpg
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現況圖,本文所述之社區工藝展覽位於「中5A館」[1]

圖2
再製酒作業場整修前情形(拍攝時間:2002年9月28日)

圖3 圖4
原社於社區工藝展覽之攤位展示(拍攝於展覽會場,時間:2005年12月27日)

受到好奇心的驅使,作者與當時負責照顧攤位,也是原社之社區產業的重要推手-林秀慧小姐攀談起來。

交談後得知,原社是位於台東市,隸屬於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委員會,並專注於原住民議題的非營利機構,下設社會福利及文化產業等2個部門-期盼經由後者鼓勵原住民朋友,將原本擅長之各項傳統技藝,透過適當的轉化及調整,提供地方產業發展與在地就業機會的嶄新可能。

與多數社區產業不同的是,原社並不侷限於單一族群或部落,只要是對產業議題有興趣的原住民朋友,都可以參加相關培訓課程,有關產業研發機制,則跳脫委託專業機構或專業者規劃、設計,原住民朋友僅負責生產、製作的分工模式,改由參加課程之原住民朋友共同發想、討論、規劃之參與式執行模式。

以「小鳥不要來」為例,這幾個字是在某一次的集體討論過程中,由一位部落婦女衝口而出-主因為許多原住民部落是以小米作為主要的糧食作物,當小米結穗後,銜接收成之際,最重要的關鍵,就是希望小鳥不要來吃小米,若有小鳥來,就要把小鳥趕走;趕小鳥的方式,主要是在竹竿末端,綁上鐵罐或鋁罐,罐內放入小石頭,搖晃竹竿發出聲響,以趕走前來偷吃的小鳥。

因為許多參與課程的部落朋友,都有類似的經驗,「小鳥不要來」這幾個字也的確是許多人的心聲與期盼,是故,這個標題提出後,立刻引起參加者的共鳴及討論。

當然,標題並不是產品,一旦決定主題後,就要開始思考,如何將諸此生活經驗轉化為實體的文化創意產品?

原社原本即已選定具備高度原住民特色之琉璃珠,作為主要的產業載體與媒介,首先即嘗試以琉璃珠模擬上述之鐵罐或鋁罐-因為每顆顏色及圖紋不同的琉璃珠,皆代表了不同的文化意涵,為彰顯「小鳥不要來」背後所期盼之豐饒與富足,因此,特別挑選名為「綠蟲」的琉璃珠,以強化此一系列產品之主題及內涵。

發想至此,已有故事,也提出了表現的形式及手法,再結合一些實用性的功能,似乎就可發展為完整的產品,並開始生產製造。但是,這群參與原社課程的原住民朋友,並未就此打住,反而希望再增加更多不同的元素,以突顯及豐富這個具有話題性與文化性的故事及主題。

首先,為了讓趕鳥工具,與另一個故事主題-小米連結在一起,運用熟悉的琉璃珠,以擬真的手法,做出小米成熟後,綑綁成串以利乾燥的意象,並將其與上述的「綠蟲」琉璃珠,串接在一起;其次,除了視覺之外,也希望能在聽覺上,展現原本作為趕鳥工具的「功能」,故於「綠蟲」琉璃珠上方,結上一個叮噹作響的銅鈴。

此外,當產品內容逐漸完整,參與課程的朋友們,則轉由功能面進行思考,並將產品定位為旅行中的紀念品或伴手禮-旅行中的人,最重視及重要的,就是「健康」與「平安」,因此,結合「護身符」的意象及功能,並運用原住民擅長的編織技法製作「香包」,裡頭放入卑南族拉卡烙民俗藥草,並以繩結將上述幾個元素,串聯在一起,最後依據不同性質的實用功能(例如:項鍊、手機吊飾、背包掛飾等),進行變化與調整後,即建構及完成後續廣受消費者接受與歡迎的「小鳥不要來」系列產品。

圖5

圖6
每顆琉璃珠的都有不同名稱及內涵,「小鳥不要來」挑選「綠蟲」琉璃珠作為主要的產品元素(拍攝於上述展覽會場,時間:2005年12月27日)

作者嘗試針對「小鳥不要來」系列產品之幾個成功原因進行歸納,並概述如下:

(一)來自不同部落之原住民朋友,經由課程學習與集體發想歷程,進行產品主題、內容、定位之規劃與設計,並結合擅長之工藝技術,讓產品本身不只有濃濃的原住民色彩,更能對傳統或既有的部落生活進行闡述與再現,甚至讓人想更進一步學習與理解其背後所蘊含的文化元素及內涵。

(二)有別於多數琉璃珠產品僅止於傳統文物之仿製與再製,以說故事的角度切入,運用具有話題性的標題,結合現代性的設計手法,讓傳統性的工藝技術,以及即將或已經邊緣化的部落生活,有機會被重新關注,並展現新的特色及魅力。

(三)經由生活化與多元性的產品定位,讓「紀念品」與「伴手禮」能與不同族群(消費者)之日常生活結合在一起,進而產生更多的互動、交流與激盪。

(四)積極參加各種大小、規模、性質各異的展覽活動,透過情境性的展示手法,讓產品背後的故事及內涵,能被有效突顯及展現,並突破商品市場交易之「物化」模式,進而轉變為可以傳遞,甚至代言原住民部落文化的平台與媒介。

(五)運用深入淺出的解說手法,讓產品的創新意涵與文化價值,能被消費者所認識與理解,進而產生支持、認同,甚至演變為持續投入、參與的動力及誘因。

(六)相較於目前許多創意產品運用大量無用而花俏的包裝手法,實用與儉樸的風格,加上簡單文字說明產品內容之設計定位,也是系列產品廣為接受及歡迎的原因之一。

圖7 圖8
原社的每位工作人員都是社區產業的絕佳解說員及代言人(拍攝於台東航空站之戶外展覽會場,時間:2008年5月17日)

歷經上述教育學習與集體研發過程,原社除交出「小鳥不要來」等深獲消費者及市場好評的產品外,也同步發掘及培養了許多具有創造天份的原住民工藝家,這些工藝家,除卻是原社經營文化創意產業的好夥伴,也逐步將這樣的學習經驗及合作模式,帶到更多的部落及社區,讓許多潛在性的原住民創意工作者,有機會於在地知識及傳統技藝的基礎上,蹦發出既細膩又豐富的產業活力及文化能量。


(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博士班研究生)[1] 圖片引用自「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官網:http://web.huashan1914.com/place/place2.php?cate=place。

【工作假期】八八災後,蓋我們想要的茅草屋0411-17

在部落的人習慣使用快速、方便的現代建材,打造自己的家園時,林媽媽一家人希望自己的家漸漸回歸傳統智慧,他們相信:簡單不等於簡陋,自然不等於不耐用。看看海邊的茅草屋吧,歷經八八風災它仍健在…

四月計畫 @刺桐 「八八災後,蓋我們想要的茅草屋」

【蓋屋緣起】

2009年三月到七月,我常跟刺桐部落的朋友在一起,特別是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林金蒂一家人,每個月去一次台東,每次三到五天不等,和他們一起準備八月底為期三天兩夜的珊瑚礁總體檢工作假期,而我也在八月三日定居台東,到今天已經快滿八個月。

我在台東的第一個月就是住在刺桐,我那個月裡曬黑,適應部落的步調,也見證了八八水災前後海灘環境的變遷。我們曾號召大量志工來協助部落清理海灘,雖收到許多人的熱情,也承認沒有設想到「刺桐部落承擔不起大量志工進駐造成的環境壓力」,這成為之後做任何行動前,第一個要思考的事情。

面對極端氣候及美麗灣飯店的衝擊,我跟部落的朋友開始思考,或許應該從自己的生活\環境開始改變,才有條件說服其他人「我們想要的生活型態,對這片海灘才是比較友善的!」

三月中的某天,我一如往常地回刺桐探望海邊的家人,發現廣場、院子、海邊,月桃、茅草、竹子、木頭,還有人都忙碌著! 中庭的石板走廊已鋪好、新割的茅草堆放在能遮雨工寮下、數十根的月桃莖片在太陽下蒸發著,還有很多編織材料要準備,這一切,都是為了準備夏天,準備即將到來的2010珊瑚礁總體檢,想讓大家耳目一新,想把這部落的一角,用傳統的素材變漂亮!

女主人林媽媽(林金蒂,邦乍名為Panai)想把帆布屋頂的餐廳大改造,變成可以用餐、聚會、露宿的地方,以海邊的茅草屋為樣本,要改造得堅固、多用途,讓人們覺得最舒服的樣子。還要編織很大張的月桃蓆,要睡的時候就鋪上去…太夢幻啦!

更深一層的意義是,在部落裡較早覺醒到環境保護重要性的林家,繼去年(2009年)蓋好刺桐史上第一間堆肥廁所後,今年要逐步把家裡換回傳統的建築樣式,他們想讓部落的人、還有外來的人們知道,海邊的生活應該是這樣低調、貼近自然,不要像同一片沙灘上醜陋的美麗灣飯店那樣狂妄,將海灘占為己有後,又想對這裡的土地與人民予取予求。

在部落的人習慣使用快速、方便的現代建材,打造自己的家園時,林媽媽一家人希望自己的家漸漸回歸傳統智慧,他們相信:簡單不等於簡陋,自然不等於不耐用。看看海邊的茅草屋吧,歷經八八風災它仍健在,並且越來越有生命力,許多來過刺桐的朋友都忘不了「那個在海邊茅草屋吹海風、聽海聲入睡的夜晚」

蓋房子是重要又有趣的事,值得各位好朋友一起來參與。

讓我們迎接這個不一樣的夏天吧,就從上山取材開始!

image001

image003

【工作時間】4月11、12、13、14、15、16、17日,共七天。可參與部分天數。

【每日工時】原則上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中午吃飯休息約一小時。視情況調整。

【工作內容】

目標:改造帆布屋頂餐廳,成為多功能茅草屋。

分工:按每日現場人員狀況,再行分工。

工頭:林媽媽(漢名林金蒂,邦乍名為Panai)

l 換柱:海灘上挑選漂流木、裁切→餐廳竹柱換成木柱 (預計請Lawai大叔來教大家鎖合漂流木)

l 採竹子:上山採竹子、裁切→運回部落→綁成屋頂桁架

l 屋頂:上桁架將茅草固定在屋頂上,另外需有人在地面傳遞茅草

l 編織:以月桃葉編織睡蓆

l 紀錄:蓋屋過程以文字、影像做紀錄,白天需有人做紀錄,晚上大苑可支援

l 其他:若有時間,可再跟林媽媽討論其他可以做的事情。須視情況協助林媽媽採集食材野菜。

【志工生活公約】

1. 輕裝簡食:不要帶太多行李來,越簡單越好。請勿帶不必要的零食、罐裝飲料,減少垃圾量

2. 友善環境:上廁所請使用堆肥廁所。要做垃圾分類、要使用大苑準備的清潔用品(或使用自己的友善環境清潔用品)。每個人都要維持環境整潔

3. 注意安全:工作時要聽林媽媽的叮嚀以免危險,到上山或到海邊要注意自身安全,不要嘻嘻哈哈,以免觸犯禁忌

4. 要有禮貌:看見部落的人(初次見面不認識)要有禮貌,主動微笑打招呼,可說 「naiho~」或「你好~」

【志工生活配套】

1. 服裝:請穿著耐髒、容易乾的工作服,長袖、長褲、遮陽帽子。建議工作時穿雨鞋或止滑的包鞋,另外帶雙拖鞋或涼鞋。雨具。個人醫療用品。可自備工作手套及老虎鉗,有助施工。

2. 飲食:提供志工海邊簡易三餐。碗筷部落都有,惟請自備杯子或水壺。可帶一點行動糧在身上補充熱量,但請勿帶不必要的零食飲料,以免製造垃圾。

3. 住宿:提供志工簡易住宿,請自備睡袋!(實在沒有睡袋的人,請先跟大苑調借)男生都睡黃校長家,女生睡阿嬤家。要在海邊茅草屋露宿者,大苑會準備蚊帳給你。

4. 交通:請自行到刺桐部落,約在台11線153公里處,美麗灣度假村南側。車子可停在刺桐部落聚會所雨棚下,注意別擋到出入動線。可在10日晚間到刺桐部落集合,或11日上午八點以前報到。

5. 清潔:使用大苑準備的清潔用品(洗澡、洗碗、洗手、洗衣),請在報到時交100元給大苑(清潔+保險)。

【報名方式】填妥報名表寄到大苑信箱 farandaway.tw@gmail.com,待大苑回信確認即報名成功

【報名截止日期】4月9日下午三點。

【活動地點】刺桐部落(Fulafulak,台東縣卑南鄉富山村,11線153公里處,美麗灣度假村南側)

【集合時間】可在4月10日晚間到刺桐部落集合,或4月11日上午八點以前報到。

【志工招收人數】壯丁4人以上;婦女2人以上,總人數原則上不超過8人。

【參加費用】每人100元(包含保險及清潔用品)。交通費用請自行負擔唷~

【活動網站】 http://fulafulak.blogspot.com 刺桐部落格 (板主大苑、林淑玲)

【主辦】刺桐部落林金蒂

【協力】南島社大、大苑、林淑玲

【活動聯絡人】請找大苑報到 0932-959-812 farandaway.tw@gmail.com 也歡迎提問及指教

填寫報名表前請閱讀簡章內容,

並告訴自己「我願意遵守生活公約,注意安全,全心參與、全心學習」

【報名表】提供志工海灘簡易吃住,惟志工須遵守海邊友善環境生活守則,無誠勿試。

1. 姓名:

2. 性別:

3. 手機:

4. 信箱:

5. 部落格:

6. 住址:

7. 有無特殊疾病或過敏:

8. 出生年月日(保險資料):

9. 身分證字號(保險資料):

10. 緊急聯絡人姓名\電話(保險資料):

11. 預計參與哪幾天:

12. 交通方式(從哪裡來?怎麼來?自行開車\騎車\公車\搭便車…):

13. 有來過刺桐嗎?為什麼想來蓋房子or有什麼期待:

14. 個人專長or興趣:

15. 您在哪生活or工作:

16. 可以幫忙的話請認養(寫工作日誌\拍照\錄影\植物復育\其他專業建議):

17. 其他想說的話or給刺桐部落的話:

美麗灣渡假村廢棄土污染~持續進行中

自96年發現廢棄土被倒置於美麗灣渡假村沙灘以後至今仍未見財團處理,其污染是不斷持續進行中,美麗柔細的沙灘不再了。刺桐部落阿美族人一聽說美麗灣即將要裝潢,都錯愕地表示它目前不是仍在行政訴訟當中嗎?

自96年發現廢棄土被倒置於美麗灣渡假村沙灘以後至今仍未見財團處理,其污染是不斷持續進行中

美麗柔細的沙灘不再了

美麗灣渡假村的消息

最近的一次是台東環保聯盟與美麗灣財團的環評無效之訴

去年八月份確定一審判決敗訴

這中間發生莫拉克風災

杉原灣沙灘遭受大量漂流木佔據

刺桐部落阿美族人一聽說美麗灣即將要裝潢

都錯愕地表示它目前不是仍在行政訴訟當中嗎?

莫非是受”中科三期環評無效案”的影响嗎?

每逢走過美麗灣渡假村前的沙灘時

就會想起昔日

尤其在炎炎夏日時

親海的人潮總是像熱鍋上的螞蟻般

在杉原灣戲水的畫面

杉原灣沙灘罕見的完整性也在財團開發之後

完全走樣…..

990331meilishan-450.jpg

(相關照片http://picasaweb.google.com/tepu950/gTDQGE#)

莫拉克風災時富山社區發展協會為了清理漂流木招募志工

也曾發文至台東縣政府農業處

都不得其門而入

甚至自行掏腰包清理漂流木

想借用美麗灣的路口將清理的漂流木運送出去

卻還遭致財團經理予以不友善的口吻對待

竟以協會不配合環評的過關為由

拒絕協會協助政府單位清理漂流木

如今,,,,,這個要求台東縣政府建管課

運用公家資源清理美麗灣前漂流木的財團

打算在對美麗灣渡假村進行裝潢且在今年內開張

(詳見工商時報導 http://tw.money.yahoo.com/news_article/adbf/d_a_100322_3_1xw7f)

真是令人感嘆與悲憤

這個國家的環境正義及社會公平正義

就像那美麗灣前的廢棄土一樣

泥濘不堪

惟今司法的諸多判決也己經露出曙光

開始納入尊重生態、多元文化傳統習慣等思惟

希望可以阻擋東海岸的不當開發

為東海岸保存自然之美

刺桐部落族人不會忘記繼續捍衛自然主權及傳統領域的使命

但對於三仙台BOT案即將進入環評程序..

“東海岸是否需要這麼多的BOT”

認為有建請內政部營建署檢討其必要性

除此之外

也呼籲政府機關台東縣政府、原民會、台東縣環保局等

應尊重在地三仙台阿美族人的意見

原住民族基本法第二十一條所賦予的權利

也應使其充分行使

溝通是彼此互信基礎

因為美麗灣渡假村就是最壞的例子!
漂流木公文

(本文轉載自「台東環境保護聯盟」)

魯拉克斯:我們自己縫的傳統服

魯拉克斯部落位於台東縣金峰鄉壢坵村,在金崙溪流域的原住民部落,居住的族群主要是排灣、魯凱族,「魯拉克斯」在部落的意思裡,是樟樹林邊空氣清新之地,因此也有「樟樹的家」的稱呼。近年來,在多元文化的衝擊下…

魯拉克斯部落位於台東縣金峰鄉壢坵村,在金崙溪流域的原住民部落,居住的族群主要是排灣、魯凱族,「魯拉克斯」在部落的意思裡,是樟樹林邊空氣清新之地,因此也有「樟樹的家」的稱呼。

近年來,在多元文化的衝擊下,地方各團體舉辦許多恢復傳統技藝的活動,希望能找回族人對於自己文化的認識,最近鄉公所和縣府辦理了「貼布繡編織研習文化活動」,希望能找回社區婦女對部落傳統文化及技能的認識,讓部落重拾既將遺忘的文化傳統。

990323lulakes-400.jpg

這次研習活動金峰鄉公所委請致力於推動傳統文化技藝的-『羅沙工藝坊』沙美智老師,做為研習的講師。研習活動為期一個月的時間,部落家事推廣班的學員,非常認真縫製著自己心愛的「傳統服飾」。所有成員,多半是社區的老vu.vu及婦女。她們利用農忙閒暇之餘,把幾十片的圖騰沿著邊,一針一線的縫製。雖然看是簡單的動作,但卻是需要花費時間及耐力才能完成。

image003

在結訓活動上,沙老師把每套服飾交給所有學員的當下,她們心情既興奮又感動,因為這是她們這些日子以來努力的成果。

此次活動,讓部落族人們能夠重拾那即將遺忘的傳統技能與對文化的信心。縣府及公所將持續開辦此類似之活動課程,讓文化繼續傳承,亦期盼所有族人能踴躍參與。

image005

大武鄉有愛 富山永久屋開工

富山部落遷村至大武鄉菁華地段舊大武國小,曾引發在地的大武村民異議,經縣府權衡災民及大武村意見後,保留原開放空間及鋼棚,富山部落永久屋終於開工。

大武鄉富山部落被劃為土石流危險區必須遷村,幾經波折後,遷村至舊大武國小的工程終於在昨天動工,承建永久屋的台灣世界展望會表示,預定地可容納31戶受災戶,目前確定有29戶安遷戶,仍有部份受災戶資格尚在審核,預計6月30日前完工,災民7月31日前入住。

預定地可容納31受災戶

富山部落遷村至大武鄉菁華地段舊大武國小,曾引發在地的大武村民異議,經縣府權衡災民及大武村意見後,保留原開放空間及鋼棚,富山部落永久屋終於開工。

昨天上午10時30分,行政院莫拉克重建會副執行長陳振川、台灣世界展望會會長杜明翰、縣長黃健庭及受災民眾一起拿起圓鍬鏟土開工,84歲富山部落老頭目陳德茂還著排灣族傳統服飾出席,當面感謝各界協助,讓部落居民能改住安全地方。

黃健庭表示,大武鄉能提供精華地段做為富山部落遷村用地,展現大武鄉民給富山部落最多的愛,未來將與大武鄉民共用此一空間。

中和市捐款達2812萬元

此外,富山部落永久屋順利開工的最大金援中和市公所也由市長邱垂益代表前來,邱垂益表示,八八風災後,中和市各界愛心捐款高達2812萬元,經詢問世展會後,得知富山部落重建工作亟需協助,決定捐款全數投入。這也是世展會接獲大筆捐款助災區重建的第一個公家單位。

永久屋終於動工,富山部落自救會總幹事何曉英卻流淚哭訴捨不得這塊從小賴以生存的地方,盼政府可保留原建築,白天還可上山務農、採集野菜。

縣府原民處表示,富山部落不一定會徵收,居民未來還是可以當工寮使用。

慈善霸權 退出山林

莫拉克颱風襲台引發重災,氣象局預測今年春雨可能是「災害性大雨」;颱風季雖可能延後,但威力恐怕驚人。去年救災、重建亂了套,今年不該重蹈覆轍。同時,重建腳步也將移向屏東,如何避免發生爭議,重建委員會應…

編按:

本文為作者「災後半年」系列報導文章,完整系列,請點選這裡閱讀

——————————————————————————

莫拉克颱風襲台引發重災,氣象局預測今年春雨可能是「災害性大雨」;颱風季雖可能延後,但威力恐怕驚人。去年救災、重建亂了套,今年不該重蹈覆轍。同時,重建腳步也將移向屏東,如何避免高雄地區發生爭議,重建委員會應重新思量。

風災後,政府強調「安全是最重要的事」,與慈善(宗教)團體配合,進行包括那瑪夏、桃源鄉等山區部落的「安置」事宜。然而,安置卻又要求居民不得回鄉居住,等同遷村。此時政府又在被迫遷下的部落規劃發展觀光,挑起原民與漢人間的長久矛盾。

部分山上真的不安全

事實上,安全與在山上居住並非全然對立,然而目前的永久屋政策卻讓可能性缺乏討論空間。台大地質系教授陳宏宇是災後受委託到災區勘驗的學者,陳宏宇半年來和許多技師專家共同走訪156個部落,他感嘆:「這些地方真的狀況很糟!」

上周末,陳宏宇再度造訪那瑪夏鄉,當時正是小雨過後,雨量150毫米不到,土石脆弱的狀況,是用手輕推就會滾落的程度。他問:「光用我的手就可以把石頭弄下來,還不用怪手,大雨來時怎麼辦?」

目前災區的崩石源頭約延伸4、5公里長,陳宏宇形容:「從航照圖即可看到『悲壯』的地形地貌變化」。許多山區的山腰都還有大石沒有滾下來,陳宏宇判斷「災區至少5年不得安寧」

災民憂心生計與文化流失的問題,不斷爭取回鄉重建,但陳宏宇無法對安全讓步。陳宏宇說,原民為擔心土地喪失,自己也請許多學者上山復勘,他對此事完全不反對。「但居民請的學者不見得是地質專業。」

破壞元凶是政府

陳宏宇也曾和復勘團隊討論過,思考是否能把「不安全」稍做修正,「但後來每個人都認為不該修改。」他以神木村為例,當時他主張在賀伯颱風後不得安寧,成為眾矢之的,但現在神木村民也重新思考遷村事宜。

「我要嚴肅地說,那瑪夏鄉那邊真的不是石頭清一清就可以蓋房子。」尤其今年降雨趨勢恐會變成災害性大雨,「不得了,荖農溪跟旗山溪的山區土石,真的會不斷落下。」

台灣地層破碎超乎想像;地質危脆的程度,連國外人士都大吃一驚。但陳宏宇理解原民困境,「原住民真的很可憐,畢竟現在山上的破壞,元凶是政府!」

陳宏宇指出,史料記載,過去原住民住在相當安全的高位河階地或高山平台,但原住民被迫趕下山,政府再對大自然為所欲為。他以廬山溫泉為例,公權力不彰,每次颱風過後,礙於地方利益而屈服。如今廬山溫泉的山坡監測,已發現移動了21公分,「政府卻仍然不斷為它們整修。」

這是原民無法接受「不得回鄉重建」的重要癥結─何以漢人能、原民不能,而政府還要搶山上安全的地方趕族人下山?

1113-085-400.jpg

永久屋還是冒險回鄉?

「政 府問過我,有民間團體蓋房子給災民好不好?我說好。但我強調,『那要雙方心甘情願』。」陳宏宇指出,山上並非全然不適人居。以那瑪夏鄉為例,民生平台看起 來就還不錯,「只要原住民找到認為安全的平台,我都願意幫她們看。」但他強調,在安全地重建的族人要有「不該條條大路通山上」的認知。

然而,可能朝向雙贏的重建政策依然無法討論,僅救災程序加強戒備。重建委員會副執行長陳振川表示,汛期將臨,防災科技中心已在加強救災流程的演練並加蓋山下的避難屋。國軍將救災當成任務。未來只要發佈颱風警報,就會要求災民撤退,目前已在加強台南跟嘉義縣的聯外道路,避免台21線再度斷掉影響救災。
陳振川說,政府已願意在山上幫居民蓋永久屋,前提依然是不能回現在的家住;災民也可以不選永久屋,只要有安全地,政府可以徵收土地為居民蓋避難屋。但以民族村為例,因避難屋土地的地目是農地,必須透過徵收手段才能變為建地。

陳振川說,民族村民提出的避難屋是小間的,加上土地私有,重建委員會擔心政府協助蓋避難屋後,居民將房子據為私有。他說:「若政府徵收後,可以委託給她們管 理。」

記者追問,若居民願意詳列條文明訂「避難屋可供所有災民使用30至50年」,是否不必徵收?陳振川表示可以討論,但詳細進程卻無下落。居民面對的, 仍是「永久屋」或「沒有避難屋的危險家鄉」。

慈善團體成殖民霸權

遷村,文化、生計、安全面向,要避免爭議、達成共識,必須經 過妥善討論。台灣原住民基層教師協會秘書長瑪達拉‧達努巴克指出,這麼大規模的風災,應該要有大規模的改變。大家要共同思考什麼樣的方式可讓人平靜地與大 自然融為一體,但顯然政府的重建政策無法做到。尤其,許多原為原民傳統土地的高山平台如今被列為政府「國有地」,災後重建顯然挑戰政府是否能貫徹《原住民 基本法》的精神。

日前,内政部公佈莫拉克災後善款資料,捐款高達222億餘元,但使用率只有49.05%,其中與政府合作最密切的慈濟基金會共募得45億,只使用9億元。對於善款使用,慈濟基金會秘書處專員鍾易叡表示:「善款一定專款專用」,但追問使用細節,他則表示「不清楚」。

善款使用,必須切合災民需要。半年來的永久屋重建政策,顯然悖離此項原則。東吳社工系教授王行指出,「慈善霸權」在921大地震時已略顯雛形,當善良的動機進入需要幫助的地區,即成為所謂「慈善」;但這過程也會讓「慈善」產生權力─「因為你需要我,所以我可以支配你」。當慈善者不反省自己的位置,將更容易放任權力橫行無阻。

王行表示,在這種情況下,外來者容易成為「殖民者」,將自身對生活的想像強加於災民身上、否定在地生活價值。尤其大型慈善團體或NGO與政府、專家結合後的產、官、學結構,更易產生負面結果。

風災至今,重建委員會仍未跳脫性思考。然而時猶未晚,持續創造並落實受災者與協助者的對話空間及結論,才可能避免天災之後的人禍創傷。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