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南澳】山海教室老屋修復工作假期

我們在宜蘭「南澳鄉武塔村」租下了一個廢棄十多年之久的迷你營房;它的迷你在於以往只容一個「班(過去軍中編制15人為一班)」的阿兵哥駐守。如今營房依舊,但營區卻早已淹沒在翠綠的叢林中成了一處神秘的森林城堡。

開一扇通往人文原野的窗

南澳鄉的東邊妝點著太平洋的藍色海岸,其餘三面則為綠色的海岸山脈所擁抱;這裡有閩客混居的小漁村,也有世居久遠的泰雅部族。豐富的人文與故事,以及自然美麗的山海,不斷呼喚著我們。

終於,二00九年十月我們在宜蘭「南澳鄉武塔村」租下了一個廢棄十多年之久的迷你營房;它的迷你在於以往只容一個「班(過去軍中編制15人為一班)」的阿兵哥駐守。如今營房依舊,但營區卻早已淹沒在翠綠的叢林中成了一處神秘的森林城堡。

然而砍草清路走進其中,我喜歡稱它為「光的寓所」,因為營房內到處是大面積的窗戶,天氣好時,陽光總會越過雜木林輕輕走入室內跳舞。

現在我們想邀請你,一起來學習以「自然素材」和「就地取材」的方式修復這個老營房,使它成為一個「適宜居住」和「學習」的「移動教室」,使它開為一扇──通往人文原野的窗。

981014laowugungzuo-400.jpg

關於「移動教室」與「山海教室自遊驛站」

開一間民宿沒什麼希罕,因此我們想嘗試的,是一個「移動教室」的概念。

那麼何謂「移動教室」呢?簡單的說,就是希望在台灣各處深具獨特地理空間、產業與文化場域的地點,依其特性設立各自不同「主題」的教室,這些教室提供基本的生活起居功能,可供人在其內與所在區域進行「親身實踐式」的學習;

例如它可以是農村教室、狩獵教室、海洋教室,也可以是花園教室、木工教室或者染布教室等,使現代人遠離貧乏的媒體生活,轉而進入一種「生活的真實」,藉此開創一份對自己和世界皆有益視野。

在此,「山海教室自遊驛站」(簡稱山海教室)便是我們移動教室概念的第一個實驗點,同時期望在教室經營的同時,也能對在地社區有所幫助。

因此我們希望招待的是「學習型」的旅人,一方面使旅人有機會更深入的認識南澳,另一方面也讓旅行不再只是攫取和獲得,因為深入的探索勢必和在地的人事物產生互動,間接便能為南澳帶進新的觀念、想法和刺激,藉此我們將有機會尋求一種「觀念先行」的社區營造方式。

【特別註明】

營房修復後,山海教室將採國際青年旅舍方式經營,僅提供價廉的獨立式通舖床位。

image003

老屋修復工作假期說明

老屋修復工程分三階段,

第一階段:水電重接與環境整理;

第二階段:工作假期活動

第三階段:室內外環境布置與家電進駐。三階段都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參與,但主要部分仍是:「老屋修復工作假期」,以下是工作假期的詳細資料:

山海教室老屋修復工作假期

時 間:11/21-22、12/5-6、12/19-12/20,每次活動兩天一夜,共三次。

地 點:宜蘭縣南澳鄉武塔村新溪路19

工作內容:

場次 日期、時間 工作主題
11/21,10:00~11/22,17:00 自然塗料與礦物顏料的認識、DIY與實地塗刷
12/ 5,10:00~12/ 6,17:00 就地取材──竹子、石頭、漂流木的室內外應用
12/ 19,10:00~12/20,17:00 手工紙燈DIY,室內綠化與室外庭園施作

費 用:每人3000元(隨行孩童、家人不計費,但須自理住宿)。

飯:活動期間餐食採共購共食,費用均攤。

覺:提供免費通舖,與免費營位。

山海教室整修前屋況與周邊環境(請依下面連結上網查詢)
http://mypaper.pchome.com.tw/mospeo/post/1320087744

報名與詢問

聯絡人:阿不

手 機:0939-110-833 電 話:(02)2605-1119

E-mail:abu.farmer@msa.hinet.net

山海教室blog:http://mypaper.pchome.com.tw/mospeo

報名時請提供以下資料 (PS.請儘量以E-mail方式報名)

姓名 手機 電話 E-mail 交通方式 餐食習慣 隨行者(無者免填)
□自行前來□火車 □葷□素

繳 費:活動第一日當場繳交。

交通說明

自行開車

山海教室位於台九線(蘇花公路)136.5K處,南下時,入口處有一間爬滿藤蔓的荒廢石頭屋,馬路對面是土地公廟。(以台北出發為例,走雪隧從蘇澳下接蘇花公路至南澳,車程約2小時,里程約200公里)

搭火車

可搭至「南澳站」,我們將前往接駁。

山海教室會員募集

雖然我們儘力以自然材料和就地取材的方式來修復老營房,但仍舊有許多地方需要金錢的花費,如營房租金、水電設施、家電家具、床寢具等;因此自即日起開始募集會員,我們徵求認同「移動教室理念」且未來願意充分使用山海教室的伙伴。

會員權利

1. 可享一年期間30個免費床位。床位不限會員個人使用,但不得轉賣或轉讓。

2. 在尚無其他登記時,同時使用6個以上床位,可全棟包用。

入會費用

◎參與工作假期者:得併計工作假期費用,每人只需另繳3000元即可,期效一年,並享優先入會的權利。

◎純入會:每人6000元,期效一年。

限額募集

考量山海教室床位的有限與使用品質,僅招收30名會員。

風雨宜蘭-會做大水的水澤之鄉

宜蘭做大水!不算新聞。宜蘭不做大水,才是災難。位於沖積扇平原地帶的宜蘭,三面環山擋下海上水氣,豐富的雨量造就河溪,再加上地底透水礫層的密佈,宜蘭做大水早是歷史常識。早期,吳沙移墾,就是愛上…

4981014-da4shuei38.jpg

宜蘭做大水!不算新聞。

宜蘭不做大水,才是災難。

位於沖積扇平原地帶的宜蘭,三面環山擋下海上水氣,豐富的雨量造就河溪,再加上地底透水礫層的密佈,宜蘭做大水早是歷史常識。

早期,吳沙移墾,就是愛上宜蘭會做大水,豐厚的水量灌溉田野,於是十戶一結,十結一圍,在宜蘭平原上開創出壯闊的先民歷史。

在當時,為了解決水漫田野的問題,以開設圳道、水埤,來消解暴水之河,讓山上下來的大水,分支分流,流進渠道灌溉更遠的土地,或是注入埤塘,因應無水之用。

宜蘭人的馴水功力,堪稱一流,老一輩的宜蘭人說,宜蘭幾條大河,在早期河口都不是直流入海,而是彎個角度才奔流入海,原因就是在中游消解水力,到下游的河水力量不大,反而帶著砂礫,在河口形成高灘沙丘,把河道擋了起來,河水必須繞個彎找缺口,才能入海。

水在宜蘭,是資源,更是與水共生的歷史智慧。

image
到了日治之後,早期由庄頭合資興建的鄉里渠道,開始慢慢消失,取代是大型公共渠道,土地消水的概念漸漸遺忘,變成灌溉效率與快速排水的現代思維。

image

到了國府之後,大型市鎮出現,治水理念從平原上的分散消水,變成重點市鎮的擋水疏洪,截彎取直的河道,消失的密佈渠道,加上走向觀光的美化河岸,於是治水不是共存,變成城鎮保衛戰。

image

但是山上下來的大水,不可能乖乖進入水泥化排水大河,於是擠不進河道的水,循著密佈的渠道,開始在上、中游的冬山、三星等地撒野。至於下游堤坊後的受保護土地,不受河水溢堤之害,卻也讓天降大水排不進河道,加上農地重劃之後,田間馬路、水泥田埂蓋的像擋水柵欄,於是中游水淹、下游積水,宜蘭變成如今的模樣。

image

image

image

一位宜蘭老人家,看著大水神情很輕鬆。

他說,宜蘭做大水,水來水退都很快,唯一讓他擔心的是,不斷出現的黃濁的水色。因為宜蘭大水原本都是乾淨水質,不會有大量泥流,如果水色黃濁就是山上開墾,如果是水色黑泥,就是有人荒田不耕,當大水不再是純水,那樣才是大災來臨。

image

宜蘭災情,讓人想到屏東水患泥流的景況,那種休耕的田,坍塌的田埂,留不住大水,反而讓大水帶著田土爛泥,泥濘的直擊城鎮。那麼是該慶幸,宜蘭人還保有良田,護地蓄水,沒有造成更大災禍。

但是,實際上農地的開發消失,在宜蘭也是隱憂,未來更大的雨量,東補西救的防洪系統,加上一旦開發殆盡的萬畝良田,再也無法儲水分洪,到時宜蘭做大水,該是屏東一樣的光景。

雨一直下,擇高地而居的老人,看著大水淹田,一派輕鬆。他說只要別讓水進屋就沒關係,大水自然會退,但是不懂那麼多外地人,賣下淹水之田蓋別墅,才是令人不解。

image

image

宜蘭做大水,不是新聞。

問題是,甚麼樣的土地治理,讓會做大水的豐富之都,變成這幅狼狽模樣,才是真新聞。

image

image

其實,在台灣都不該怕做大水,而是思考如何讓水分散、儲存,與水和諧共生,反而是該怕那天雨水不降,大水不來,才是滅絕大禍。

在宜蘭,一個會做大水的水澤之鄉,有些歷史智慧,不該遺忘!

image

(本文轉載自「飄浪。島嶼」部落格)

兇手變幫手?寒溪部落災情之罪魁禍首

在部落耆老的記憶中,過去打狗溪的水量豐沛且穏定,寒溪村過去在打狗溪沿岸種植蔬果,過著衣食豐足的生活。自從水利署自來水公司劃定打狗溪上游為水資水量保護區,用深埋地底的大型函管將水源頭的水引到冬山鄉…

芭瑪颱風在宜蘭降下了連夜大雨,讓宜蘭釀成了不少災情,其中三星鄉和冬山鄉目前已傳出淹水災情。

颱風當日,宜蘭地區的豪雨,寒溪村是全台累積雨量最多的地區,降下超過929公釐的雨量,而10月9日迄今,東北季風及水氣仍然為寒溪帶來連日的大雨,兩天內累計雨量已經破一千毫米。

在寒溪大橋下的打狗溪,因連日大雨造成河水暴漲,沖跨了寒溪大橋,也衝毀寒溪村的唯一聯外道路。

依據農委會水土保持局的資料顯示,打狗溪為土石流中度潛勢溪流,但依據部落耆老的訪談得知,過往宜蘭寒溪的雨都未曾造成泥流衝下沖毀的經驗。除了全球暖化造成水氣越來越容易聚集,加上東北季風增強,才會讓宜蘭雨勢超過過往歷史紀錄之外,另有其他的人為因素造成此次災情。

在部落耆老的記憶中,過去打狗溪的水量豐沛且穏定,寒溪村過去在打狗溪沿岸種植蔬果,過著衣食豐足的生活。自從水利署自來水公司劃定打狗溪上游為水資水量保護區,用深埋地底的大型函管將水源頭的水引到冬山鄉,讓水量穏定充足的打狗溪慢慢的消失,甚至到了夏季寒溪村民無水可用。

打狗溪的河床因為缺水,而讓河床沉積了許多砂石,而為這次災情埋下伏筆,連日的大雨累積讓大量河水從上遊洩流而下,大量的河水夾帶著打狗溪乾涸的河床上沉積的土石,形成泥流往羅東溪匯流。泥流帶著強烈的侵蝕性而淘空寒溪大橋,造成橋的斷裂。

現在泥流侵蝕打狗溪上遊山坡地而讓上遊不斷的落石及山崩,若在繼續下起連夜大雨,很有可能暴漲的溪水會夾帶著更大量的土石形成土石流往羅東溪流,土石流雖不會直接侵襲寒溪,但很有可能會侵蝕寒溪部落之地基,而提高部落的危險性。

981013-hanxi8026-400.jpg
打狗溪上游(水資水量保護區)附近區域(一)

10月10日,馬英九總統勘查寒溪村,水土保持局對寒溪村做的總簡報,指出連日大雨,寒溪村無人傷亡,可歸功於水土保持局在寒溪村所做的「功蹟」,堪稱水土保持的「典範」。

但自來水保護區本來就是限制開發的區域,跟水土保持局的「功蹟」有何干?更應該追究責任的是水利署自來水公司劃定打狗溪上遊為水源地,並無限制的掠奪寒溪水源提供給平地商業化農業,造成打狗溪現在災情。

981013-hanxi8024-400.jpg
打狗溪上游(水資水量保護區)附近區域(二)

(作者為宜蘭縣崗給原住民永續發展協會總幹事)

八八水災的這一堂課-如常順天

部落居民說在村落北方上頭原有四株約三人才能合抱的大茄苳樹,但陸續遭盜砍了三株,在第三株運出時才被查獲,說是要拿去種香菇用。而碩果僅存的一棵,這次也獨木難撐再也抵擋不住滾滾洪流的沖蝕而整株連根衝入小溪…

災後不久,隨同本校師生組成的「校園重整送愛活動」志工團來到受媒體關注較少的台東縣大武鄉,投入附近學校、社區、部落的環境清理。

火車在中午時分一路由宜蘭往花蓮台東前進,平時這可能是趟最悠閒的慢活之旅,確實在到花蓮之前的山水之美是大致依舊,然而在花蓮之後往台東之間,每經過一條河川,無不見仍滾滾而來的泥流,很難想像在大雨過後近十天,卻仍有這麼盛大的溪水,或確切的說是山河嗚咽的淚水。

而距出海口不遠處的河段或橋下則滿佈大大小小的木頭與巨石,正常的樹木不該落腳在河流,不是嗎?如今他們不知為何被連根拋拔出土地,滾落激流中,再一路被洪流推擠到此,如今他們累了,河流終究收容了他們,但遲早大海也將成為他們的歸宿。

此刻正慶幸此條連結花東縱谷的鐵路橋段施工還不賴,仍能挺住。但由台東火車站轉由中巴接駁行經太麻里段時,我們震懾於路旁堆積比人還高的土石,而巴士行走之處卻是公路被沖刷掏空後再回填砂石的臨時便道,只能說車在晃晃盪盪下終抵大武鄉。

980912-p8190561-250.jpgP8220734

除了災民也傾聽山林的嗚咽

除了本校宜蘭大學及蘭陽技術學院組成的82名師生志工團外,隨後也聯合輔仁大學前後兩批各兩天的志工團一起運作。我發現組成這支百多人的志工團最喜歡的是去現場清污,最怕的是被派去打掃檢落葉的工作,因越粗重越有成就感。在這裡保證可以發掘企業老闆最喜歡的員工類型,因為大家皆是工作狂,會積極地沒事找事做。

我們幸運遇到台北縣來此支援由吳豫州督導帶領的16位教官團成員,經統籌後可以適當評估哪些是優先清理的重建單位,以及更有效率地進行人力分配。

P8190578

之後幾天在一剷又一剷、一桶又一桶的泥漿土流中,我思索著何以致之?

此次大武地區受災最重的地區在大鳥村,雖然因及時撤離未有人直接因土石流傷亡,但遭埋沒在大片土石下的家園以及兩層樓只剩一樓或屋頂的房屋卻警示著,下次可能就無這般幸運?

部落居民說在村落北方上頭原有四株約三人才能合抱的大茄苳樹,但陸續遭盜砍了三株,在第三株運出時才被查獲,說是要拿去種香菇用。而碩果僅存的一棵,這次也獨木難撐再也抵擋不住滾滾洪流的沖蝕而整株連根衝入小溪,橫阻在整治後毫無生態觀的水泥河道的小橋上,以其肉身抵擋更多奔流而下的土石。

而土石束集後只能往河階台地古老行水區上的建築灑野,遂造成小溪旁路邊的好多戶與大鳥社區活動中心首當其衝。社區活動中心內被土石泥漿自窗門外攻陷深達腰際,面對室內滿滿的土石,推土機只能清到大門可入內的某個程度,因此我們就要接續室內在二扇辦公室門後約莫七分滿五尺高土石的挑戰,面對此景的人大概就能體會所謂愚公移山的精神!

P8190552

凡來自土地的請還給土地

部落另一側原也是條小野溪,之前野溪旁有幾畦的梯田,聽說是請漢人朋友前來傳授種稻技巧,如今只剩最上一畦水稻田猶在,以下的幾畦皆被側邊傾洩而來的土石流沖走,不復見原貌了。

然而大量的土石怎能在筆直鋼混凝土化後的小溪溫馴而下,故大半的土石遂堆在村落南岸與大竹高溪交接處的低窪平台,在低處的房子淹沒二公尺有餘,本小隊榮幸被分派負責善後,清理出的泥漿土石量令人驚惶!

真正幸運的是大鳥部落的土石流大抵順著部落兩旁小溪而行,中間居住的民宅僅山坡較高處被掩沒十來戶,且無人傷亡,比起幾全面覆滅的小林村算是天可憐憫。

後來從另一位耆老處又聽到更早也更完整的故事,原在部落兩側野溪未整治前,是有10多棵大茄苳樹的,但在做河岸工程整治時,只留下了4棵。老人家都認為這樣不好,因為先人交待千萬勿破壞大樹等有神靈的生命,無奈這樣的叮嚀早已失落或也無力改變。

這位耆老還說造成這次的災難,恐怕早在日據時期就已種下,斯時日本人為便於管理原住民,強迫原分散在山上4個部落的人齊聚到山下來。而漸離山上的遊獵生活後,遂造成日後山坡地種田、種檳榔等被過度開發的命運,也埋下今日之果,這推論甚有道理。

不管歸咎於日本人或歷來的政府,我們對待森林、野溪的方式定是出了問題,如今只不過是一次的總體檢,就暴露了原已外強中乾的體質,如今只能思考如何去改變體弱多病的山川環境,因為接續而來的氣候變遷仍會不時強迫我們接受無數來自大自然的體檢。

環境倫理也是品格教育

這次大武溪左岸的大武村亦深受淹水之害,支援期間我們就住在同側的大武國中學生宿舍,學校以操場及教職員宿舍是受害最慘。究其因除了上游大量土石流傾洩而下,還因為有一段距出海口上頭約1公里處的堤防被故意撤守所致,此缺口乃因此處砂石廠為出入方便而撤堤,導致洪流灌入堤內形成另條滂沱水路的奇景。

向我們投訴的村民包括甚至是某民代的樁腳,皆將責任指向盤根錯結的地方政治惡勢力,在一付莫可奈何的怨嘆背後是大家不願多惹事的鄉愿心態,鄉愿就是我們山林被毀,以及這個社會原地踏步無法往前邁進的主因。

畢竟所謂生態倫理或環境正義離我們庶民或達官貴人仍遠矣!相對於現推行品格教育是有些諷刺,品格教育不僅是人對人的尊重,也包含人對大自然該有的態度與同理心,不善待環境、不重視環境倫理,就只能接受大自然的試煉與回饋!

水產養殖業只是共犯之一

同樣在高山另一端的濱海,一樣是受到天災加人禍的肆虐,只是這人禍早已種下。地下水超抽不是始自今日,也不是只有水產養殖業在超抽而已,這是戰後一心發展經濟、賺取外匯的時代背景種下的因,因為在中上游的工業用水超抽的更厲害。養殖業實在很倒楣,只因是下游的最後一棒,遂成為眾矢之的。

其實現今佳冬、林邊的養殖都以養殖海水魚為主,多已跳脫原養鰻、養蝦等須超抽地下水的方式,已漸朝向友善環境養殖而努力,只是昔日造成的地層下陷卻已無可復原,遂有今日肇致的慘況,政府或漁政單位應思考將林邊溪周遭既有漁塭徵收轉恢復為洪泛平原以還地於河,徹底解決遇水則淹的問題,漁民有這筆資金也可有其他轉業的機會,否則仍是在受災與修復間循環。

面對百年災變要如常順天

這場百年內的島內災害,在親身走訪及目睹土石流淹沒後景象,我想人禍應遠大於天災!

然而我們也要回顧過去的兩三百年,其實台灣的天災也不下數次,因為在雲林到台南的沿海存在一個「台江內海」,清朝的彰化鹿港,雲林北港,台南鹿耳門等可行舟楫之便的港口如今何在,如今「台江內海」只剩下數呎深的七股潟湖溼地?

過去 300年來多次的暴風雨(1823年、1842年、1906年)帶來的積泥填海造陸的應算是自然的旨意而非人為的傑作(註1),包括曾文溪的數次改道。面對今後不可抗拒的天災與全球氣候變遷,我們能做的是不要再把人禍加諸其上。

山坡地的過度開發與高山農業的盛行,其實與我們偏愛高山茶與高冷蔬菜的消費心態脫離不了關係。但除了不鼓勵平地人上山租買高山田園耕作外,最不忍苛責的是這群原住民朋友,要不是早期漢族先人的逼迫,原住民何必退守到窮山僻壤,成為第一線的氣候災民,今後更將面對大自然的加劇反撲,這個全民共業由高山與低地的居民承擔了,怎能輕鬆一句「遷村、撤村」就可以解決這個誰也不想背負的原罪。

今天原住民面臨的是退無可退,進無可進的窘境,要遵重原民的生存權、文化權,唯有傾聽其內在聲音,輔以其原有在大自然的生活智慧,才能脫離自我甚是的狹隘心態。部落是原住民生命與文化持續之所在,四分五散的遷村又與滅村何異?

建議是否有可能在維持原住民生存與文化保留的民族尊嚴上,輔以友善環境、友善農業的生產方式,以較不破壞表土流失等草根栽培的生態農業方式,做適當的農業生產,如同我在新竹尖石鄉原民部落看到的範例(谷立有機農場),這只是讓原鄉農夫回復祖先的耕作農法與傳統技能。或可藉由企業以公平貿易方式認養原住民有機農業使其免受菜蟲掮客的挾制,而得以永續的利用原有山林。

山水本有情,不論是高山或低地,山原本是我們先民的家,水是我們的生命之源,奈乎一次又一次我們都學不到慘痛教訓,這次老天只好無情的給大家上了這堂課,只是在災後我們能感同身受多久呢?

就如同那被遺忘也躺了好幾年的國土復育條例,到現在又有多少人在乎呢?不在乎,那就只好年復一年繼續上這堂課,直到老天哪天教會了我們。

註1:以上引述自湧升海洋部落格: 日全蝕與88水災

(本文作者為宜蘭大學動物科技學系助理教授)

【社造】宜蘭縣「社區營造員培訓」招生簡章

本年度的社區營造員培訓活動即將豋場,本處今年委託宜蘭縣博物館家族協會, 辦理學習存摺大募集-98年度宜蘭縣「社區營造員培訓」研習活動.本次培訓對象只要對社區營造有興趣之社區幹部及志工或社會大眾均可參加…

本年度的社區營造員培訓活動即將豋場,本處今年委託宜蘭縣博物館家族協會, 辦理學習存摺大募集-98年度宜蘭縣「社區營造員培訓」研習活動.

本次培訓對象只要對社區營造有興趣之社區幹部及志工或社會大眾均可參加,預計招募社區營造員80名。歡迎大家邀集社區夥伴共同參與!

有關招生簡章及報名訊息可向宜蘭縣博物館家族協會網站

查詢聯絡人:李慧珍專案秘書  電話:03-9357282 03-9359748

亦可逕向宜蘭縣政府社會處社區發展科洽詢  聯絡電話:932-8822分機321楊小姐

————————————————————————————————————–

一、計畫名稱: 98年度宜蘭縣社區營造員培訓

二、計畫目標:

1.培訓並建立宜蘭社區資料庫的在地人才。

2.提升社區營造員之數位能力。

3.建構數位環境與機制,建立地方社區之交流平台。

三、辦理單位:

主辦單位:宜蘭縣政府社會處

承辦單位:宜蘭縣博物館家族協會

協辦單位:宜蘭縣政府教育資訊網路中心

四、培訓對象:

1.本縣立案社區發展協會之社區幹部及志工。

2.對社區營造有興趣之社會大眾

五、培訓人數:預計招募社區營造員80名。

六、實施期程:

(一)第一階段:培訓課程(98/09/05-98/11/21)

※需上完全部必修課程才能取得第二階段的提案資格。

(二)第二階段:專案計畫提案申請與執行輔導:(98/10/21-98/11/30)

※專案計畫提案後需經過評選,獲選者補助上限為三萬元,需自籌款配合。

七、課程規劃:

1.必修課程50小時,選修課程36小時,詳細內容請參閱課程表。

2.營造員必須完成出席上課並完成指定作業,才能取得該堂課之學習認證。

3.為鼓勵學習,報名者可視自己需要選修課程,不必參與全部課程,但已報名選修課程,若無故缺席,將取消本年度之學員資格。

4.每位營造員由宜蘭縣政府社會處核發學習存摺以登錄上課時數,不另頒發結業證書。

八、報名方式:採線上報名,同時完成選課動作,開課後可加選但不得退選。

九、報名網址:http://www.ilma.org.tw/modules/eguide/event.php?eid=23。(宜蘭縣博物館家族協會網站)

線上報名操作如需協助,請於週一至週五上午10時至12時,洽宜蘭縣博物館家族協會。

聯絡人:李慧珍專案秘書 電話:03-9357282 03-9359748。

聯絡地址:宜蘭市舊城西路66號。楊士芳紀念林園(宜蘭市台灣電力公司對面)。

十、報名期限:即日起,名額80名,額滿為止。

下載完整課程表,請點選這裡

98年度「社區發展工作社區營造員培訓計畫」課程表(一):

日期 課程編號 課程名稱 □必修■選修 上課時數 授課講師 上課地點
09/05(六)08:00-15:00 R6001 始業式與課程說明(08:00-09:00) □必修 1H 黃淑瑩計畫主持人 岳明國小視聽教室
R3001 宜蘭縣推動社區發展工作之回顧與展望(09:00-12:00) □必修 3H 王綉蘭社會處處長 岳明國小視聽教室
R6002 班級經營:植物染DIY(13:00-15:00) □必修 2H 邱麗雲工藝師阮花紅工藝師 港邊社區
09/06(日)08:00-15:00 R1001 認識【社區永續力評估】 □必修 2H 林銀河老師 岳明國小視聽教室
R3101 社區組織經營經驗分享 □必修 2H 林銀河老師 岳明國小視聽教室
R5001 知識管理與社區資料整理 □必修 2H 邀請中 岳明國小視聽教室
09/08(二)18:30-21:30 R5101 認識數位相機與使用技巧 □必修 3H 林宗評老師 社會處6樓第三會議室
09/10(四)18:30-21:30 R5201 Life Type平台部落格初階入門(一) □必修 3H 林文淵老師 教網中心
09/15(二)18:30-21:30 R4001 影像美學素養 □必修 3H 林宗評老師 社會處6樓第三會議室
09/17(四)18:30-21:30 R5202 Life Type平台部落格初階入門(二) □必修 3H 林文淵老師 教網中心
09/19(六)08:00-16:30 R5301 如何發現在地資源與特色:開啟你的新聞眼(08:00-10:00) □必修 2H 王秋霖老師 配合下午課程而定
R5302 認識新聞寫作倫理:確保被報導者的權益以及公共性的確立(10:00-12:00) □必修 2H 王秋霖老師 配合下午課程而定
E5001 社區自然專題實地拍攝(13:30-16:30) ■選修 3H 林宗評老師 課前由老師決定
09/22(二)19:00-21:00 E5002 社區自然專題拍攝解析 ■選修 2H 林宗評老師 社會處6樓第三會議室
09/24(四)19:00-21:00 R2001 環境倫理的在地實踐 □必修 2H 方韻如老師 社會處6樓第三會議室

98年度「社區發展工作社區營造員培訓計畫」課程表(二):

日期 課程編號 課程名稱 □必修■選修 上課時數 授課講師 上課地點
09/26(六)08:00-16:30 R5303 如何進行採訪工作:以社區人物故事報導為例(08:00-10:00) □必修 2H 王秋霖老師 配合下午課程而定
R5304 如何撰寫新聞稿:以社區活動報導為例(10:00-12:00) □必修 2H 王秋霖老師 配合下午課程而定
E5003 社區人文專題實地拍攝(13:30-16:30) ■選修 3H 林宗評老師 課前由老師決定
09/29(二)19:00-21:00 E5004 社區人文專題拍攝解析 ■選修 2H 林宗評老師 社會處6樓第三會議室
10/01(四)19:00-21:00 R5401 採訪與寫作練習(一) □必修 2H 黃淑瑩計畫主持人 社會處6樓第三會議室
10/06(二)19:00-21:00 R5402 採訪與寫作練習(二) □必修 2H 黃淑瑩計畫主持人 社會處6樓第三會議室
10/08(四)19:00-21:00 R3201 送愛到社區-建立社區照顧網絡 □必修 2H 林文明老師 社會處6樓第三會議室
10/10(六)08:00-16:30 R5305 公民新聞寫作如何運用在社區營造(08:00-10:00) □必修 2H 王秋霖老師 配合下午課程而定
R5403 採訪與寫作練習(三)(10:00-12:00) □必修 2H 王秋霖老師 配合下午課程而定
E5005 社區產業或特色專題實地拍攝(13:30-16:30) ■選修 3H 林宗評老師 課前由老師決定
10/13(二)19:00-21:00 E5006 社區產業或特色專題拍攝解析 ■選修 2H 林宗評老師 社會處6樓第三會議室
10/15(四)19:00-21:00 R2101 樸門永續設計(Permaculture) □必修 2H 大地旅人環境工作室 社會處6樓第三會議室
10/20(二)18:30-21:30 E5007 影像美學處理及運用 ■選修 3H 林宗評老師 社會處6樓第三會議室

98年度「社區發展工作社區營造員培訓計畫」課程表(三):

日期 課程編號 課程名稱 □必修■選修 上課時數 授課講師 上課地點
10/22(四)19:00-21:00 E5101 如何使用MSN ■選修 2H 林文淵老師 教網中心
10/24(六)08:00-17:00 E3001 在網路上重新認識自己所在的社區(08:00-10:00) ■選修 2H 林文淵老師 教網中心
E5102 Google電子地圖運用( (10:00-12:00) ■選修 2H 林文淵老師 教網中心
E5103 數位圖片上傳運用(13:00-15:00) ■選修 2H 林文淵老師 教網中心
E5104 影片上傳運用(Youtube) (15:00-17:00) ■選修 2H 林文淵老師 教網中心
10/27(二)18:30-21:30 E5008 社區解說資料或明信片規劃製作 ■選修 3H 林宗評老師 社會處6樓第三會議室
10/29(四)18:30-21:30 E5105 數位圖片處理軟體(含壓縮軟體) ■選修 3H 林文淵老師 教網中心
11/21(六)10:00-17:00 E3101 數位化經營與社區網路行銷(10:00-12:00) ■選修 2H 林銀河老師 教網中心
R6003 期末師生座談會暨成果展活動(13:00-17:00) □必修 4H 黃淑瑩計畫主持人 社會處6樓第三會議室

【市集】來囉!宜蘭小農市集0822

七月份正值宜蘭一期稻作收割,八月份小農市集因應時令,將推出米食專題,現場將有適合親子一起動手的御飯糰DIY、可口的甜點米布丁、養生的玄米茶、米醋、催芽糙米漿、蘿蔔糕…還有精彩的「稻米問答擂台」…

 各位關心小農的朋友大家好:

原定8/8日的小農市集因莫拉克颱風而取消,當天南台灣的人民經歷了五十年來最大的災難,在災區之外的我們也極想伸出援手,雖然不能參與現場救災,但救災之外也需要龐大的後援捐助;阿寶的果園災後水果損傷不輕,只是比起南部的災情,我們不敢言苦!

碧鶴決定用這些損傷的梨子蘋果做成果醬,用義賣款捐助災區,於是阿寶在梨山努力的收拾風損的水果,寄到台北,碧鶴則在台北的廚房辛苦切削、熬煮果醬,希望在這一次8/22日的小農市集擺出賑災義賣的攤位,小小心意,歡迎大家共同來成就。

七月份正值宜蘭一期稻作收割,八月份小農市集因應時令,將推出米食專題,現場將有適合親子一起動手的御飯糰DIY、可口的甜點米布丁、養生的玄米茶、米醋、催芽糙米漿、蘿蔔糕…還有精彩的「稻米問答擂台」,擂台主阿寶準備五十道和稻米有關的問題,歡迎單人闖關,也可親子協力,最高的過關獎項是阿寶的「長期飯票」一張,可分期兌領阿寶的米三十斤喔!

稻米,是臺灣最重要的糧食作物,從小吃米長大的我們,對稻米生長過程、環境,以及種種相關的問題,究竟有幾分了解呢?來現場腦力激盪,也來認識宜蘭一群優秀的種稻人,他們是:

賴青松:穀東俱樂部田間管理員。以社群支持的概念,由穀東分攤田間風險,確保農人合理穩定的收入,也提供安全健康的米食來源。這一經營模式漸漸在其他地方複製,全省多處已有多處「穀東會」的成立。

張幼功:島嶼生機互動社群農場,以一群慈心德福教育體系的家長為社群支持的基礎,實踐「BD農法」(Bio dynamic),落實生活、教育與農耕的全方位生活。目前以米的生產為主要經濟支持。

賴嬌燕:農委會漂鳥研習營甄選赴日實習農夫,紮實的田間管理訓練,傑出的務農成績,成立燕銘農場,投入友善耕作七年。

于立本、李旭登:員山集田村計畫。一群半農半X的實踐者,集合十多位朋友共同租下員山三甲多的稻田,以儉樸的自然農法耕作,一方面落實「吃自己種的米」的理想,同時緩和慣行農法對環境的衝擊,也讓廢(休)耕的稻田繼續以最自然的方式產出供養人的糧食。這群集田小農結合非專業農夫的務農夢想,進行著田園保衛工作,這個模式,希望也是一粒種子,擴散到更廣大的衰微農村。

謝政宏:小佃農大穀東

屏科大生技研究所畢業,退役後直接返鄉務農。年輕人十分謙和,他的部落格更給人一種感動──用心、真誠、不懈不殆。他推出的品牌「金鴻米」不只賣自家的,也為產銷班從事友善耕作的老農共同行銷,難得的是,自己才剛起步,已經有了協助鄉里老農的願心。

阿寶:寶蓮園園丁

梨山務農十年,今年第一次在宜蘭種稻,在耕作中學習,尋求與自然合諧的生活方式。

8/22日 仍在羅東「客人城美食天地」與您相見,歡迎轉寄好友。

時間:上午9:00~12:30。

地點:羅東鎮北成街219巷53號 電話:03-9613613 詳細地圖請見寶蓮園網站

www.love-mountain.com

image001
市場的背後,有著看不見的消費責任、社會正義與環境倫理

友善小農對於宜蘭永續的期待

這一群農人從主流價值體系中出走,自覺肯定勞動價值、尋求另類生活內涵,他們帶著對土地、健康、自然生態或社會人文的思考,與慣行農法分軌,探索一種人與自然更加和諧的工作和生活態度。他們重視全方位的生活…

0820補記:宜蘭友善小農定期皆有舉辦小農市集,可以和農人們互相交流,請閱讀這裡。編按:

本文為女農阿寶代表「友善耕作小農聯盟籌備會」,參加八月十六日「2009宜蘭地方永續發展研討會」發表的報告,感謝作者將報告內容分享於小地方網站。

─────────────────────────────────────────────────────

臺灣農業在完成「以農養工」的階段性任務後,農村漸趨凋零,如今在國民生產毛額中所佔的比例低微,存續農業最堂皇的理由除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之外,可以被關注的,就是維護生態環境與保存農村生活文化。

然而,提供生物多樣性棲地的價值,在廣泛使用農藥的耕作方式中,已經面臨相當的質疑,至於農村生活文化, 雖然經常被提及,但實際內涵卻十分模糊。

上一代的小農在物質上有相當程度的自給自足;家庭成員共同勞動;社區鄰里緊密聯結,換工換物互通有無;農民以土地傳家為榮,是肯定耕耘的永續價值而非為了土地的買賣增值;耕作的態度是順天應地,淳厚養人……

這些特質,在經濟結構受到主流文化的衝擊之後已淡薄或消逝,只要能賺錢,農地最好能變更或變賣,作物只要好賣,帶著農藥殘留上市也無所謂,只是自家吃的另外種;凡此種種,如今要細究農村文化,究竟應該從什麼樣的角度切入?

用什麼角度看「農村文化」

如果要給文化一個定義,我想那是一種生活的態度,有著獨特的風格和品味(無所謂高低)。形塑這種風格的隱形力量,主要是價值觀,其次是審美觀、人生觀以及道德觀。

在商業活絡的社會裡,金錢很容易成為多數人主要的價值標準,形成主流(或說這樣的標準原本就是多數人服膺的,才會成就商業活絡的社會);審美、道德和人生觀則依附、或浮於這股潮流的表面。

相對的,非主流的價值判斷標準,不以金錢為唯一,且審美、道德和人生信仰經常超越貨幣價值,或同時居於主體地位。社會上的多數人缺乏獨立思考與自主行動能力,會在強大主流文化中被襲捲,無法自拔;這時非主流提供完全不同的視角,往往能為山窮水盡的主流開出新局,

文化創意總在主流與非主流的撞擊中產生。一個社會的安定也和生態系的穩定原則一樣,必須建立在多元的基礎上,因此非主流的本身就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如果主流的趨勢是功利的,那麼非主流的價值就應該有相對的非功利。

然而,一般農民的非主流特質經得起檢驗嗎?他們會不會始終都只能做主流的附庸?──

如果看見主流四體不勤(其實可能辛苦的是其他部份)卻享有優渥生活時,農村人也眼紅地想追隨;如果主流熱衷低俗休閒,農村就提供卡拉O.K.土雞城;當主流想要鄉野風光卻不想放棄都會生活習氣時,農村就奉上豪華農舍;當都會人們想像的農村體驗是只要休閒不要勞動時,就推出過度包裝的農村體驗;……只要可以向主流要價,就可以無所不變。

這樣農村的主體意識真的存在嗎?真的足以做為一種多元社會中有獨立色彩的一元嗎?還是只是表面上居於不同的環境,實質的思維模式與價值標準仍然是一元的?當我們疾呼保存農村生活文化時,我們想要保存的究竟是什麼樣的內涵?

從主流價值出走的友善耕作小農

在「轉型經營」成為延續農村生命力的熱門思考之際,仍然有一群人選擇單純的務農維生,回到農業生產的本質,回歸純粹的農人生活。

如果是老農,容易讓人以為那是一種根深柢固的頑強,不知與時俱進,但這群人不盡然是守舊的老農,他們和主流社會有交集,有自主的價值觀,自覺的選擇能力,他們在農村與其說謀求生計,不如說是追尋一種有別於主流的人生價值、體現另一種生活哲學。從這群人的視角,也許更容易讓我們看見真正的農村文化精髓。

這一群農人從主流價值體系中出走,自覺肯定勞動價值、尋求另類生活內涵,他們帶著對土地、健康、自然生態或社會人文的思考,與慣行農法分軌,探索一種人與自然更加和諧的工作和生活態度。他們重視全方位的生活,更甚於追求高收入,在工作中陪伴家人、學習成長、體察自然,珍惜土地,為樂趣而工作,也在工作中找樂趣…

因為自覺,因為思考後的選擇,他們的工作方式和對土地的看法,有時比老農更老農:寧願彎腰除草也不用除草劑,在一小片園圃花上許多時間,不計投資報酬;享受耕作中與土地、作物的互動,更勝於送往迎來的與人交際;因為種植本身的樂趣,寧取少量多樣,而捨大量、單一栽培的高效率,同時豐富了耕地的多樣性;

用自家食用的標準,生產給消費者同樣的食材,而非迎合市場表相上的價廉物美(其實就環境或健康而言,可能是一種所費不眥的廉價);甚至在農產的銷售上,也因少量、直銷而與消費者保持朋友般的連繫,用原始而直接的人際信任取代組織認證,在他們的行銷網絡中維持著彷彿小國寡民般的互動──

消費者在吃進食物時,也同時會看到或想到農村與農民,生產端的人與環境,不會被層層的交易阻隔起來,也不是以粉飾太平的面貌出現,而會是消費者心中另一種真實生活的參照。這會不會比較接近我們所指的「保存農村生活文化」的意義?──雖然對象不是一般定義的老農。

這一群農人我姑且稱他們為「友善耕作小農」,這群小農雖在經濟面的貢獻較低,卻可以就生態與人文兩方面,重新支持起三農的價值。這個價值,傳統農民也並非完全不具有,只是向來層層銷售的物品交易方式,使他們往往被隱沒在交易的檯面下,加上限於學識及與主流溝通的語言能力,很難被主流社會看見或瞭解,這時新農所具備的溝通能力,適足以彌補傳統農民的不足,增加主流社會「看見農村」的機會。

980818-youshanilan-360.jpg
小農聯盟──結交一群至情至性的朋友,可以交心,可以言志

友善小農的期待

身為一個小農,對吾鄉的期待,無非是一片永續完整的田園,不受污染的水土。對生活的期許,無非是勤勤懇懇工作,安安靜靜過日。想要的社群關係,無非與至情至性的朋友相往來,可以交心,可以言志。

一片永續完整的田園,不應在政權轉移、政策轉向之際隨時有變更成建地,進駐工業區或商圈的威脅。;一種勤懇安寧的務農生活,應該有公平買賣相支持;一個理想的社群,應該有理性與感性相結合的人際互動與社區營造。

第一個願望寄託在長遠的土地整體規劃,期待地方政府有計畫地進行完整的有機耕作區輔導與保留,包括相關的水源保護、污染源(工廠、養殖業)防範,及任何情況下不得變更土地使用名目的法令。良田的存續,也應該是制衡地質與生態敏感區(河川、過陡山坡地…)過度開發的籌碼,目前的農業現象是:一邊良田廢耕,或任其他產業糟踐,另一邊卻是開山墾河,與自然爭地。

維持一定比例的農地,且維持永續利用的可能,不只是糧食安全的問題,也是一個區域文化的經營、生活環境的合諧營造,更是生態平衡資源永續的基礎。

第二個願望在於創造一個可以支持小農的社群支持型農業,並且是在地或近距的支持,以符合節能環保的原則。提供更健康安全的飲食,維持更健全的生態環境,也讓真正關懷土地的農人可以長住久安。

第三個願望與前二者互為表裡,一個大環境的營造,可以吸引屬性相同的人聚集,目前前來移民或出外返鄉的族群中,前來「過生活」的動機勝過賺錢,顯示大環境的特質仍然相當人性化,延續甚至發揚這樣的特質,是否是宜蘭人共同的願景?

image001 
集合一股清新思維的力量,在地深耕

———————————————————————————————————

宜蘭地區營造全方位生活場域的可能性

人的經營 結合實踐全方位生活的族群,拓展在地自足生活圈,發揮影響力。

現代社會的發展朝向精細的專業與分工,創造出高效率的工作與生產,卻分割了原本豐富的生活內涵,導致人們滿足物質生活之後,精神生活普遍空虛,生命價值感失落。過度活躍的經濟活動,使一切泛商品化,後果是讓不思考的消費習慣,蠶食鯨吞了人們世世代代賴以維生的土地與自然資源。

不論社會或自然生態的問題,都源於人的生活與消費方式的失當,失衡的生活,必然引致失衡的社會與自然環境;無論檢討社會人文或自然環境的問題,都不能不談庶民的生活方式;而探討人的生活,又不能不從心靈的層次著眼,這個心靈也就是價值取向。

在目迷五色的現代社會,個人很容易在時代潮流中失去自主性,向來社會運動都容易傾向於政治層面的探討,卻忽略個人可以經營的人生價值。我們不敢忽視政策面的影響力,卻也不應放棄個人自主思考的重要性,甚至就根本來說,國民的自覺自主,才是民主國家的根本希望。

宜蘭有很好的自然資源與生活環境,也有鄰近台北都會的方便與危機,如何善用方便,抵擋危機,需要生活其間的人們有深刻的思考、自覺的選擇。

宜蘭已經有一群以自覺思考選擇另類生活的人,他們關注生活的內涵,有很高的環境意識,也試圖營造出與主流社會不同的生活價值,有些是半農半x的實踐者,以人口比例而言,雖然僅佔極少數,但他們所指出的方向,卻可能是全方位生活的願景指標:過一種與土地互動的健康生活,也讓下一代有充分的機會在自然中成長。

這一群人並非全是本地人,有許多來自外地,吸引他們前來的,是宜蘭的尚稱完整的農村景觀,較舒緩的生活空間,尚未完全都會化的生活步調,以及較濃的人情味。

雖然如此,如何善加整合這群人的理念,支持彼此,形成社群,讓「完整生活」的概念在地方上引起共鳴,進而讓宜蘭未來的發展朝向營造多樣化、人性化生活空間而努力。

從教育著眼,營造未來多元的生活場域

在目前制式教育體系中,欠缺生活能力與職能教育,校園不曾給社會百工以足夠的肯定,學子對生活的可能性缺乏想像,不敢面對一朝踏入社會謀生的現實,只好視擠身更高的學府為唯一出路。然而越是盲目追逐文憑,越是只能依附主流社會謀生,人口的外流成為農村的必然命運。

青年在校園流連的年限愈來愈長,自主生活的能力卻愈來愈低,而社會也因此投注更大的教育成本,培育出更多無法學以致用的人口,如果能將百工的職能分階段引介在中小學課程中,在青年學子心中子早早樹立優秀清晰的百工群像,甚至在學程中納入職場見習,讓吾鄉子弟對未來的方向有更多元的藍圖,返鄉發展有更高的意願,使宜蘭地區的未來發展更多元,並朝向公平、正義與合諧。

這些納入考慮的職場,可以設定為宜蘭地區永續發展遠景中所期望的元素,排除高耗能、高污染,或可能為地方帶來負面衝擊的產業。比如:

─農業相關產業

─飲食文化

─手工藝

─傳統戲劇

─老人照護 療養院所經營

─文化觀光與生態旅遊

─身心靈修習與人文藝術空間營造……

宜蘭目前的慈心華德福和人文小學都是不錯的基礎,而體制內學校是否能從特色教學中引出足夠的空間來從事?縣級教育單位是否有開發各種未來人才的眼光?

image001
市場的背後,有著看不見的消費責任、社會正義與環境倫理

消費教育從中小學營養午餐開始

─以中小學營養午餐結合鄉土教學、環境教育,建立社區支持型農業

目前中小學營養午餐外包的制度讓人擔心:國家未來主人翁的飲食有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令人憂心的不只是安全健康的問題,還有「知」「行」分軌的教育盲點。

學校一方面告訴孩子「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一面談全球溫室效應氣候變遷,一面卻把孩子餐盤上的消費主導權讓給削價競標的廠商,大宗進貨壓低成本,午餐只是把廠商準備好的食物吃下肚,切斷餐桌與土地的連結,即便是鄉村學校,周邊農產豐富,社區子弟食用的仍可能是遠地集中運銷過來的食材,鄉人的物產仍必須輾轉從盤商手中供應到外地;學校,因為行政作業的麻煩,把最重要,也最唾手可得的生活教材白白浪費了。

然而,這一日一餐,一旦和社區或特定農民(從事友善耕作的小農)結合,它可以:

、實踐減碳生活,以在地消費減少食物里程

、告訴孩子吃當令當地食物的重要

、讓孩子瞭解食物生產的過程、方法與生態環境間的關係,進行消費責任教育

、養成孩子對食物及生產者的尊重

、以在地監督取代農產品認證制度

、以公平買賣維繫社區農業健全發展

、鼓勵減化肥、減農藥及多樣化栽種,進一步支持友善環境的耕作

、以學校午餐為基礎,帶動社區內部消費,加強社區的連結

 可能的執行方法

、購買學區內,或最近距離的農產品,甚至以務農的學生家長為優先契作對象

、市區學校可與鄉間特定農場合作,同時作為帶領學生進行戶外教學的場所

、以農為師,帶領學生進行體驗,甚至開闢學習農園

、對學生、教職員及家長公佈契作農戶名單,邀請農人到校,正式介紹,讓對農夫的敬重成為身教

、在契作農地插牌標示,師生家長皆可隨時關心農地管理狀況

、訂定合理收購價格,保障農民收益,以計劃經費補貼廠商競標的價差

、要求契作農戶必須履行安全標準,確保學童健康飲食

、成立輔導小組協調農戶種植多樣化作物,並適當進行用藥安全教育。

、視當地有機農戶之多寡,推行每月或每週一日有機餐,支持對環境友善的耕作,改善社區生態環境

、將營養午餐的在地消費關念向家長說明,同時加強成人的消費教育

、從學校的消費開始,逐步實現社區產銷自足的可能

、培訓種子教師,深入各地中小學推廣營養午餐與環境教育的結合

就在人們為全球暖化、能源浩劫的危機束手無策,產生無助、無力感時,飲食革命其實就是一個人人可以立即實踐的功課:農藥、化肥、遠距離的運輸都仰賴石油、製造大量溫室氣體,過度的肉食擴大糧食與耕地的需求,不良的飲食習慣威脅著健康,而醫療體系的龐大消耗,最後仍是指向環境資源…

消費者是否能充分思考,善用消費選擇權矯正過度依賴石油的生產運銷方式,乃是改變世界的重要關鍵之一。正如珍‧古德所說:每個人一天都有三次機會改變世界!除了改變世界,更重要的是,消費責任的學習有助於物慾的控制,會使人心智清明,意志強韌。

成人雖然掌握著消費權,因積習已久,觀念不易改變,但孩子的學習,往往也能影響父母,更何況他們就是明日的消費主力,消費責任與環境倫理應該及早在校園播下種子。

飲食教育是每一位地球公民都應該修習的課題,其他縣市也已有先行的案例,如新竹縣的校園有機日,彰化縣的一週二天素食日、美濃福安國小的學生稻田…

宜蘭是個農業環境相當良好的縣,結合農業與校園飲食教育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統計數字顯示,縣內每日食用營養午餐的師生有五萬人之多,而鄉間因農產價踐且行銷不易而棄耕賦閒、喪失自我價值的小農比比皆是,農政單位對休耕的補助讓產業愈趨低糜,同樣的經費,如果用在未來主人翁的飲食教育與食材補貼上,既能落實教育,也活絡農村產業,勾勒農村願景,何不從校園開始?

【2009宜蘭地方永續發展】研討會0816

整個蘭陽平原就是一座生活博物館,我們懂得發展與破壞之間的分際、我們瞭解明日的生活來自今日的累積,我們追求現代而環保的生活方式、我們學習、我們既競爭也合作,我們願意成為21 世紀有個性、有魅力的地球公民…

一、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宜蘭縣蘇澳鎮港邊社區發展協會

二、協辦單位:宜蘭縣博物館家族協會、淡江大學資訊創新與科技學系(蘭陽校園)

三、研討會日期:二○○九年八月十六日(星期日)

四、研討會地點:宜蘭縣蘇澳鎮港邊社區無尾港水鳥保護區解說中心

五、會議緣起:

1972年聯合國召開「人類環境會議」,發表「人類環境宣言」,呼籲全球合力保護環境與資源,並將之傳至後世子孫。於1987 年由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WCED)公布「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首度提出永續發展之理念與定義。

書中強調,人類有能力使發展持續下去,也能保證使之滿足當前的需要,而不致危及到下一代滿足其需要的能力。1992年更邀集171個國家元首及代表召開「地球高峰會議」,通過「二十一世紀議程」作為全球推動永續發展之行動方案。此後,永續發展便逐漸成為人類共同之願景。

我國行政院也於1994年6月成立「行政院全球變遷政策指導小組」,其後於1997年將該政策指導小組提升擴大為「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簡稱永續會),專責永續發展政策諮詢及工作協調,並將實現「永續的生態」、「舒適的環境」、「安全的社會」與「開放的經濟」四者兼容並蓄之國家永續發展目標融入國家發展之動態藍圖中,並以2003年做為永續發展的行動元年,共同創造廿一世紀的永續台灣、活力台灣及魅力台灣的願景。

宜蘭縣政府為因應台灣加入WTO後的衝擊及2006年6月北宜高速公路通車後環境的影響,於1999年初提出「營造生活大縣」的政策總體施政目標宣言:

「整個蘭陽平原就是一座生活博物館,我們懂得發展與破壞之間的分際、我們瞭解明日的生活來自今日的累積,我們追求現代而環保的生活方式、我們學習、我們既競爭也合作,我們願意成為21 世紀有個性、有魅力的地球公民」,

並於2003年被行政院研考會選為「地方永續發展行動設計及示範計畫」示範區,協助成立宜蘭縣永續發展推動委員會,擬定以符合蘭陽平原生態環境、經濟發展和社會公平的永續發展方針,同時納入民間團體、專業學者、縣政府三方共構訂定地方永續發展重點指標作為地方永續發展之模式。

2005年再提出「產業新蘭陽、生活新故鄉」的施政發展願景,創造「好就業、好生活、好悠遊」的目標,改變宜蘭以往經濟、社會及環境條件與節奏,讓宜蘭與台北,乃至於國際社會一同脈動。

歷經近年來全球化潮流對宜蘭環境、政治、產業經濟、科技發展、社會、文化的衝擊,地方政府、學術專業與在地民間組織社群如何面對全球化趨勢的永續發展議題提出因應策略與行動方案,是本研討會的起因。

六、會議主旨:

建立以「全球化趨勢的永續發展策略與在地行動」概念為中心,結合各社群的溝通平台。並透過議題探討提供多元聲音之發聲機會及場域,並以此為推動永續發展教育之依據。因此希望藉由.結合各領域專家之焦點論壇及公民參與機制,發展各階段永續發展之相關策略。

七、聯絡方式:

社團法人宜蘭縣蘇澳鎮港邊社區發展協會

地址:宜蘭縣蘇澳鎮蘇濱路196號

電話:03-9903744(盧玉蘭小姐) 、傳真:03-…

E-mail:inho@mail.tku.edu.tw 林銀河收

八,會議議程,請閱讀http://www.ilma.org.tw/modules/eguide/event.php?eid=20

請你疼惜台灣ê媳婦

因為不懂中文,身邊又缺乏越南(母國)文字的資料,他們無法吸收新的知識,許多認知與觀念,仍停留在十幾年前嫁過來的那個時候。這並不是因為他們笨或水準不如我們台灣人,而是環境造成的無奈。有次去圖書館…

2009年5月19日,星期一,照往例,跟社區多元就業方案的工作同仁一起開每週的工作會議。之前連續幾週,我們進行了一個小活動,以匿名的方式,請全部的人針對其中一位,寫下他的優點及可以再更好的地方,寫好後紙條丟在盒子內,然後請當事人『開獎』,並分享他自己對別人觀感的想法,每個人輪流當主角,包括我在內。

今天,我們要玩點不一樣的東西,我把薩提爾(Virginia Satir)提出的人際溝通模式:討好型、責備型、電腦型、打岔型及一致型,向大家做了簡單的說明,並一同做了練習,然後,大家圍成一個圓圈,請他們二人一組,站在圓圈中央,自行即興地模擬劇情,運用這五種溝通模式。

980723-yuguop1040689-360.jpg
圖中這兩位,左邊那位採取的是指責型,右邊這位則是電腦型,跟人溝通時強調冷靜、穩定,硬梆梆,缺乏感情。

這是個很有趣的觀察,因為即使只是『表演』,每個人慣常的溝通方式還是會自然地流露出來,尤其是阿惠(化名),無論對方採用哪一種溝通方式,不管任何動作,她的反應就是馬上跪下來乞求對方的討好型,很清楚地讓我們看見,這就是她平時與人相處的溝通方式。

P1040686
討好型的姿態(右)總是試著逢迎對方,一味地取悅別人或向人道歉,沒有『自己』的空間。

為什麼要這樣呢?她說因為聽不懂對方講的話是什麼意思。

為什麼聽不懂?因為她是我們所謂的新移民女性。

阿惠生於1966年,29歲那年,從出生地越南胡志名市嫁到台灣宜蘭蘇澳的嶺腳,當年46歲的先生是失去戰場的討海人,轉行從事勞動業,工作不甚穩定。婚後隔年生下獨子,阿惠打零工、車衣服,在早餐店工作,去美容院幫人彩繪指甲,擔任食品包裝人員等,2008年到社區擔任多元就業方案的上工人員。

曾經聽一位學校在頭城沿海的小學老師講過,他們雖然屬偏鄉小校,但是比較不擔心因招生數不足被廢校,因為外籍配偶的『生產力』比較高。和宜蘭沿海漁村相較,港邊社區裡的外籍配偶並不算多,或許因為我們已是『不是漁村的漁村』吧。

雖說日久他鄉是故鄉,新移民女性的辛苦總是不足為外人道。曾經有位也是越南籍的社區媽媽,滿是焦慮地向我表示她不懂中文,以後孩子上學她都不會教,怎麼辦?鼓勵她去學中文,但婆婆認為她就是該工作賺錢、帶小孩、做家事,不太願意讓她出去上課。阿惠的婆婆已經去世,但是在對孩子的教育上也有同樣的問題,所以,她的小孩放學後便去安親班,她說:『我又不會教,就讓他去安親班!』

因為不懂中文,身邊又缺乏越南(母國)文字的資料,他們無法吸收新的知識,許多認知與觀念,仍停留在十幾年前嫁過來的那個時候。這並不是因為他們笨或水準不如我們台灣人,而是環境造成的無奈。

有次去圖書館,意外發現一本由各國新移民女性用母國文字寫的書,有中文對照,便借回來給阿惠看,她好高興,拿在手上翻了一下,跟我說她看得懂,還書時,一直要告訴我裡面寫的故事是什麼。

因為語言文字的溝通障礙,心地善良的阿惠選擇一味地附和討好,但是跪久了、脖子仰望久了也是會痠的。有次晚上她來找我,看她表情怪怪的,開口說沒幾句,忍不住便哭了出來,原來是因為工作上的人際關係和先生有了爭執,夫妻吵架;在情緒激動的時候,阿惠也曾哭訴,為什麼台灣人都要欺負她?看不起她!

又過了一週,我們又再玩薩提爾的人際溝通劇。當我看到阿惠又擺出討好型的姿態時,心裡,真的有那麼一點不捨。真心希望大家都能一起學習,學習接受新移民女性也跟我們一樣對生命懷抱著期待與願望,需要大家的尊重。

參考文獻:《家庭如何塑造人》,維琴尼亞. 薩堤爾(Virginia Satir),張老師文化出版社,2001/7 初版26刷

我,一個在都市長大的鄉下媽媽

結婚之初,外子因為工作住在台北,我的生活在宜蘭,四年半前,我們還是搬回嶺腳,也就是港邊社區範圍內的主要聚落,不過,我們有了自己的房子,老二阿良就在自己家裡出生。在都市長大的我,開始成為一位真正的鄉下媽媽。

2009年5月7日,早上,阿良剛睡醒,躺在床上,眼睛還矇矇地,開口就說:『咱返去嶺腳,這無好玩~』因為女兒學校放春假(註),我帶著姊弟倆回潮州娘家住幾天,家裡在做便當生意,房子是一般的街屋形式,一樓做店面,上面是住家,而且緊鄰市場,門前交通繁忙,頂多只能在騎樓活動,對在港邊社區出生長大的阿良來說,這裡確實是不怎麼好玩。

我其實也不是在這裡長大的。因為老家被劃為公共設施保留地,遭到政府徵收、拆除,去年才剛搬到新址,因為一年才回來三、四次,左右鄰居我完全不認識,附近有什麼小空間也不清楚,基本上,我對這個新家也沒什麼感情——除了住在屋子裡的人。

我是在潮州火車站混大的,因為阿公留下的土地就在火車站前,印象中,好像是我讀幼稚園時搬回到這裡住,阿嬤、大伯父和姑姑就是鄰居,大約住方圓一百公尺內的同齡小孩,都是我的玩伴。潮州不是大都市,但也已經不是鄉下,尤其在人來人往的火車站前。

童年記憶中的鄉下,是二姆(二伯母)的娘家,房子在田中央,門前有條大水溝,可以下去摸蜊仔(lâ-á,河蜆);還有住在泗林的大姨仔,他們家有養牛,表哥帶我坐過牛車;我對鄉下人家的理解就是工作很多,什麼都自己來,種稻、種菜和水果,還有養雞養豬等等,我最怕經過豬椆(ti-tiâu,豬舍),因為一聞到那味道我就會吐,跟在醫院聞到藥味的反應一樣。

大學畢業在台北上班一年後,因為工作搬來宜蘭,租屋的地方不是宜蘭市就是羅東鎮,都是公寓大樓,住了幾年,因為喜歡養狗又常帶流浪狗回家,決定要住到『對狗友善一點』的地方。男朋友陪我找房子,在台北土生土長的他開了個條件說:『五百公尺內沒有7-11的地方不能住!』還真的耶~我們在三星大隱村住處附近的主要交通要道路口,後來開了家7-11,取代了原有的雜貨店。

結婚之初,外子inho(嗯,不是之前那位男友,這過程就省略不說了……)因為工作就住在台北,我認為自己的生活就是在宜蘭,不願離開,他則要我賣掉三星的房子,搬到嶺腳他二哥家住,也被我『斷然』拒絕,一方面對別人的家庭和自己的生活方式都是種干擾,二來,這種鄉下地方的人際關係讓我覺得有種壓力,我才不要呢!

終竟,四年半前,我們還是搬回到嶺腳,也就是港邊社區範圍內的主要聚落,不過,我們有了自己的房子,老二阿良就在自己家裡出生。

在都市長大的我,開始成為一位真正的鄉下媽媽。

980706-countrymon-320.jpg DSCN3196
(上左)阿良出生第四天,跟爸爸和姊姊合照(上右)姊姊子凡在施工中的新家門口

現時,台灣鄉下媽媽的生活是什麼樣呢?想從我的例子觀察出某些普遍的通則,肯定是不準的啦!只因小地方的主編小非說我是個特別的媽媽,要我寫文章跟大家分享,到底有多特別,我自己也不太清楚呢。總之,這篇文章開了個頭,也要把責任交代清楚:這是主編的邀稿,不是我把小地方寫『小』了哦!

註:我女兒就讀慈心華德福小學,他們一年有春夏秋冬四次的假期,但上課總時數與一般體制內小學相同。

相關延伸閱讀:

阿良,何許人也?

阿良滿三歲了!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