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採藥,羌仔藤

「以前上山沒水喝,也會摘羌仔藤的葉子來吃。那時候住山上的同學,都會摘很多到學校去給同學,讓大家吃。」阿伯說。「為什麼羌仔藤要叫羌仔藤啊?」覺得藤枝雖然彎彎的,可是沒有半點鹿科動物的犄角特徵啊…

早上六點多,早早起了床,昨天跟房東約好了,要跟著他們去採藥。房東是一對六七十歲的夫妻,就住在美濃山下,門前養著幾分水池的鱉。最近下班回到伙房,常常看到廚房大灶燒得火熱,大鑊啵啵作響,空氣中飄著一股聞所未聞的異香,央著伯姆掀蓋一看,是一鍋黑乎乎的湯汁。

伯姆撈著湯裡的小木片,說:「這個很好欸,腰酸背痛、手腳麻痺都可以喝。」原來阿伯、伯姆最近每個禮拜都會上山採藥材,感覺很有趣,於是請伯姆下次上山記得約我。

980528-herb33-360.jpg

這就是今天我在這裡的原因。一同上山的有房東夫妻,還有伯姆的妹妹、妹夫,四個人加起來起碼超過250歲,但阿伯反倒問我:「有爬過山嗎?」糟糕糟糕,現代青年肉雞形象深植人心,心下暗自警惕等會兒可不要變成累贅。

酸藤 004
整頓裝備,準備出發

「我們要採什麼植物?」戴上防曬防蚊防風都好用的公娼帽,我問。

「羌仔藤(giongˊ eˋ tenˇ)。」阿伯說。再問有沒有國語,他們都說不知道,等回來再查吧。

酸藤 006
出發之前,先把片好的羌仔藤平鋪開來,曬太陽

原本以為要去六龜,上車一問,是在龍肚。「六龜那邊是林務局的地啦,」阿伯說:「不能進去,龍肚這邊是我們親戚的。」從福安出發,經過龍肚國小,在往茶頂山的路上停了下來,看見旁邊放了一把梯子,想來就是這裡了。

酸藤 013

下車後,伯姆指著不遠處看來平靜翠綠的樹林:「這裡叫做『殺狗溪』,以前美濃人都在這邊殺狗。」據說殺好的狗會直接賣到高雄的香肉店,阿伯插話:「我們客家人不吃的啦,都是外省人在吃。」至於為何要特地跑到這邊殺?比較安靜啊,阿伯說。
酸藤 065
據說這片蓊鬱之下,就是殺狗溪

跟在伯姆身後爬上山,她們手拿柴刀,腳穿雨鞋,蒙著臉,一路披荊斬棘向上而去;我的運動鞋不知怎麼滑溜的緊,每一步都有滑倒之虞,必須努力的抓住旁邊的小枝小草,努力的在平均60度的坡地上保持穩定。

酸藤 014

向上爬了一會兒,「到了到了!」阿伯跟我說。眼前這些彎彎曲曲、表面粗糙扎手的藤蔓,就是今天的主角—羌仔藤。

出乎意料的高。我左腳卡住鄰近的樹根以免滾下去,抬頭看去,但茂盛的枝葉遮住了陽光,看不清楚羌仔藤的廬山真面目,只覺得舉目望去都是垂下來的藤枝。

酸藤 022

「你看,」阿伯、伯姆小心的平衡身體,用刀子砍下一段羌仔藤,拿給我看:「裡面有白白的汁,很黏喔,就是這個可以治酸痛。」他們很有默契的分成兩組行動,一組各負責一棵,將藤枝砍成一段一段,丟成一堆,方便等一下捆綁運下山。

酸藤 048
這白白的乳汁,沾上衣服後就洗不掉

有些後悔出發前沒有跟阿伯要把刀子,只能幫忙把砍下的藤枝收集在一起,或是呆呆的看著他們工作,但只要稍微停下來,立刻就會被成群的蚊子包圍,於是我不停的兩邊移動,拍下阿伯、伯姆們努力工作的身影。

酸藤 021

酸藤 040

酸藤 028

酸藤 043

看我這麼忙碌的按快門,伯姆笑著招手叫我過去:「來,這個給妳吃。」是羌仔藤的葉子。「我們以前小時候沒有零食吃,都會拿這個葉子來吃喔,酸酸的。」吃了一片,果然酸,比秀逗糖好吃耶。

酸藤 026

「以前上山沒水喝,也會摘羌仔藤的葉子來吃。那時候住山上的同學,都會摘很多到學校去給同學,讓大家吃。」阿伯說。

「為什麼羌仔藤要叫羌仔藤啊?」覺得藤枝雖然彎彎的,可是沒有半點鹿科動物的犄角特徵啊。

「它的果實會像這樣長兩邊,」阿伯兩手食指往左右兩邊一比:「很像羌仔的角,果子也可以吃的。」

講解完畢,阿伯又換到山凹的另一邊,去砍另一棵新的羌仔藤。

從八點到十一點,毫不間斷的工作了三小時,阿伯跟伯姆們開始整理砍下的藤枝,「唉,老了啦,累了!」阿伯嘆了口氣。

伯姆們將藤枝整理成一束,然後用帶上去的塑膠繩一綑綑綁好,接著再由阿伯們扛下山。我也幫忙扛一些比較粗、無法綁成一束的藤枝下山。

後來沒有塑膠繩了,伯姆就用細藤條代替。

酸藤 064
看看這個藤條打的結,非常可愛

靠在卡車旁,伯姆指著遠遠的山頭:「你看那邊有些紅紅的葉子,那就是有羌仔藤啦!很多喔,下禮拜還要去砍。」我是一點都看不出來,只能佩服他們長年與山林為友所培養出來的敏銳。

滿滿一車羌仔藤,回去後可是要經過清洗、晾乾、切片、曝曬…等過程,才能成為可以使用的藥材,傳統上會加入豬尾骨一起燉煮。

酸藤 071
這麼大一車,後續工作可是很累人的

後來回到家,查了一下資料,原來這個「羌仔藤」就是「酸藤」啊!屬於夾竹桃科,有毒性,是客家常用的藥草。拿去給阿伯跟伯姆看,他們迭聲說:「對!對!就是『酸藤』!」聽起來「酸藤」這名字是比較正式的用法,它的俗名很多,但是「羌仔藤」倒是第一次聽到,是否是美濃地區獨有的稱呼呢?

【客家】屏東客家社造點徵選0610截止

各位親愛的客家社區與社團夥伴們:98年度第二期屏東縣客家社區生活環境總體營造點的徵選已經開始,截止時間至98年6月10日(星期三)為止,歡迎大家提案。屏東縣政府客家事務處將正式發文…

各位親愛的客家社區與社團夥伴們:

98年度第二期屏東縣客家社區生活環境總體營造點的徵選已經開始,

截止時間至98年6月10日(星期三)為止,歡迎大家提案。

屏東縣政府客家事務處將正式發文第二期提案之徵選辦法,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屏東縣客家事務處08-7320415*3925張小姐、屏東縣客家社區環境營造中心08-7785118。

社團法人屏東縣新埤鄉愛鄉發展協會

地址:911屏東縣竹田鄉西勢村龍門路97號
電話:08-7794945、7785118
傳真:08-7694721
網站:http://www.sinpi.org.tw/

稻稈醃蘿蔔乾

穀雨的午後,蘿蔔乾的香醇一直擾動著我的嗅覺,加上那深褐的顏色,讓人直覺就是相當入味的佳餚,拿一片來嚐嚐,嚼起來脆喀喀的,甘醇充滿齒頰,久久不散。這個蘿蔔乾可不是一般的蘿蔔乾!它有一味是許多蘿蔔乾…

稻草可以做什麼呢?高度機器化的稻米產業,收割多將稻稈輾碎,除了農村的伯姆會把稻稈拿來種菜用,藝術家拿來編織工藝品,稻稈在現代生活還有什麼用途呢?

穀雨的午後,蘿蔔乾的香醇一直擾動著我的嗅覺,加上那深褐的顏色,讓人直覺就是相當入味的佳餚,拿一片來嚐嚐,嚼起來脆喀喀的,甘醇充滿齒頰,久久不散。這個蘿蔔乾可不是一般的蘿蔔乾!它有一味是許多蘿蔔乾裡沒有的,就是稻稈的香味。

好雨知時節,美濃水稻進入幼穗形成期,早些蒔下的秧苗則已經抽穗開花了,此刻的雨水正有利於稻米生長。夜雨不停歇,上午太陽稍露臉,不一會兒又下起綿綿細雨,雨勢忽而急驟,被濕潤空氣包圍的午後我們走進美濃南方,金瓜寮永華街11號擁有60年歷史的鍾屋夥房,拜訪本家於六龜新寮的鍾邱桂蘭。

現年77歲的邱女士笑咪咪的,充滿活力,愛好唱歌跳舞,即使是二十多年前大耕大種的年代,忙完農活的夜晚餘暇總是與庄內婦女練唱山歌消解身體疲勞。懂得搓稈索是因童年時沒有玩具,男生打彈珠,女生則就地取材拿著稻稈掄成一條長長的稈索來跳繩,除了是童玩,也是拿來收納一捆捆草結的好幫手。

拿起一捆去年留下的稈索,用水浸軟後就開始動作,一邊以腳固定繩索一端,將稈分成二管,先搓一邊再搓另一管,將二管扭成一管,如此重複,稈索愈來便愈長。她還懂得以稈製成掃帚,拿來清掃禾埕特別合宜。

980505-201708aa3b1b-360.jpg
搓稈索

邱桂蘭說,稻草在過去用途多多,稻田收割後,農家運回稻草堆成稈篷,為牛隻儲存飼料;在沒有太空包的年代切碎了也是種香菇的材料;沒有紙箱的年代,用竹篾簍裝香蕉則需稈索打包;育菸苗菜苗樣樣都要用稻草覆蓋……與生活、生產都息息相關。

說著聊著,邱桂蘭說了讓我們驚異的事情。她說去年特別收集了一些稻草,怕有農藥所以仔細地清洗過,曬乾後用來輔助蘿蔔乾的熟成。以稻稈包裹日曬過的蘿蔔角,不僅可以吸收蘿蔔角多餘的水分,稻稈的香氣又可滲入蘿蔔角裡頭,這樣裹著約一週左右,就可以打開裝瓶存放起來慢慢享用。

家慧憶起年初剛要從台北下來美濃時,臨行前一位老師送了她一個用稻草包裹的蘿蔔乾,在這裡才明白:「原來是美濃那個時代普遍的醃製法。」嚼起來既不鹹又特別香呢!

稻稈包裹蘿蔔乾
稻稈包蘿蔔乾

蘿蔔角
做好的蘿蔔角有股特殊的香味

清明宋佳城

不少長輩為了清明節才特地南下返鄉掃墓,所以大家都很把握這難得的相見之日,除了會提早到達祭祖的地方希望能找到一個好位子來擺供品外,更重要的是能有更多的時間來和許久不見的親人和朋友們敘舊。

一直以來,客家人總有著在清明節前夕就要完成掃墓的習俗。我們家也不例外,大約在三月初,我們就已經祭拜完祖先了。還記得拜拜當天清早,阿嬤一直催促著我們,要大家動作快點,因為怕如果晚到一點,供桌上就沒有位子擺祭品了。

往年的祭拜時間是早上九點整,而我們家的長輩們總會提前一個小時到達,今年也不例外,所以大約八點多我們就到了位於美濃鎮廣善堂後面的宋家宗祠 – 「宋佳城」。

98412-ance-360.jpg

到達要祭祖的地方一看,供桌上早就擺滿了供品,甚至都排到地面上了,其實每年要供奉祖先的供品都會排滿整個地面,但今年可以很明顯的看的出來,回來祭祖的人多了很多,我們到達「宋佳城」的時後才大約早上八點多,這時滿滿的供品已經快要擺滿供桌前一半的地面了。

其實,在我們年輕人或是大部份人的觀念裡,供品擺桌上和擺地上似乎沒有什麼差別,畢竟桌面有限,而供品的數量真的很多,所以只要我們懷著虔誠的心理去祭拜,我想祖先們應該不會太在意供品是擺在桌上還是擺在地上。但有著傳統客家婦女美德的阿嬤卻非常堅持祭品一定要擺在桌上,這樣才對的住往生許久的阿公和阿祖們。

無奈,今天來晚了一步,供桌上沒有位子可以放了,今年只好把供品擺在供桌前的地上了。

幫忙阿嬤擺完待會要拜拜的供品後,才發現這裡幾乎站滿了等會要祭祖的人們,而此時此刻一同站在這兒的一大群人全都是跟我有著相同血緣的“親威“。

clip_image003

八點多,宋家宗祠前的小廣場和走道上早就站滿了等會要拜拜的宋家子孫,但越接近祭拜時間,人潮還是陸陸續續的湧進。

clip_image005

待會祭祖結束後要放的大紅鞭炮。

先到的人,除了負責擺好待會要祭拜祖先的供品外,另一個重責大任就是 – 燒金紙。大人小孩人手一疊金紙,邊跟旁人閒話家常邊把金紙摺個小角在丟成一堆。如同我在文章前面提到過的,今年的返鄉掃墓人潮比往年多,所以平常用來火化金紙的鐵桶裝不下數量突然爆增的金紙,所以大家只好把待會要火化的金紙集中在鐵桶旁的地面上。慢慢,鐵桶旁竟然多了兩堆小山坵似的金紙堆。

clip_image007

接著,老一輩的長輩們開始點香分送給大家。

clip_image009

然後,祭拜開始了。

clip_image010

通常祭祖時我們會拜兩次,第一次是用線香祭拜,第二次則改用手拜。第一次拜完,就是為祖先斟酒的時後了。

clip_image012

接著,點燃金紙堆。

clip_image014

趁著斟酒和燒金紙前的空擋,大家聚在一起聊天。很難想像平時人煙罕至的這裡,每到清明節竟會擠滿如此多的人群。

clip_image016

小插曲之一是,在祭祖旁的空地上意外的看到有賣椰子水的攤販。掃墓時有清涼的椰子水喝,還真不錯!

clip_image017

最後,等那一大串的大紅鞭炮放完,就表示今年的祭祖已經完成囉!

clip_image018

在我們家族裡,祭拜完祖先的長輩們通常會留下來吃午餐,吃完午餐後才真正踏上歸途。畢竟,每年能相聚的日子真的不多,而不少長輩更是為了清明節才特地南下返鄉掃墓,所以大家都很把握這難得的相見之日,除了會提早到達祭祖的地方希望能找到一個好位子來擺供品外,更重要的是能有更多的時間來和許久不見的親人和朋友們敘舊。這也是家族裡一直延續的傳統之一,希望這富有人情味的傳統能一直保持下去。

clip_image019

清明宋佳城,明年再相見。

平埔伯公、河洛伯公、客家伯公

三座伯公的對過,其實一直有個焦點吸引我的目光。一間外掛鐵皮屋頂的老屋子,正面還看得出原本穿鑿屋的竹子,屋頂看似日本時代的黑瓦已從房子中段略微崩塌,走近細看,斜灑的陽光穿過門前的小綠籬,正廳門楣…

內埔街上常常看見一台只剩輪框、滿載鳳梨與雜物的三輪車,拖著它的人,視力不佳、步履蹣跚地在大太陽底下緩步移動;拖車主人傳說很多,有說他是老埤人,家境富有;一說滿載的鳳梨是他去採收結束的鳳梨田撿拾而來,拉著拖車從老埤到屏東市場販售。朋友曾向他買過三顆50的小鳳梨,甜中帶酸,以便宜的價格來看,滋味算是不錯。於是,我到了老埤。

前陣子做了一個伯公的展示,早聽聞老埤村村口有三間住在一起的伯公,可以分辨客、閩與平埔的身分,在一片鳳梨田旁,發現了祂們的蹤跡。

面對三間小廟,兩間面向著馬路並排著、一間面向著村口、躲在右側邊角。右側那間,似乎已經少有人祭拜,無神像、裝飾簡樸、洗石子牆面,僅留崁進牆面的大理石牌寫著「福德正神香座位」,想來應該是客家人的伯公了。

980407-clip-image0026-360.jpg
最左為河洛土地公、中間鐵皮為老祖祠,最右方被大樹擋住的為客家伯公。

近中午時刻,路上無人經過,問了對面居住的大哥才知,這間客家伯公祠最早出現,原為中部南下開墾的客家人所建,後又搬遷出去而少人祭祀,祠前還留有一個香爐基座,或許另兩間福德祠熱鬧時順便一起燒的金紙吧。

比鄰而居的兩間伯公,正確來說,一是福德祠、一是平埔老祖祠。老祖居住的廟祠如同一般家屋,有窗戶、門楣不高,進入祠內,右手邊立的五隻竹竿掛著紅紙與小竹筒,宛如五個人形。竹竿前的香爐插著香與香菸,想到工作的地方,偶爾出現香菸在開基伯公前,或許是平埔的朋友來跟伯公打招呼吧。

隔壁的福德祠,相較之下,華麗開闊多了,招牌似的廟名,晚上應該會有霓虹的效果,周邊還掛著聖誕燈飾呢。細看廟裡的牆面裝飾,竟然描繪著國外的山光水色、供桌貼滿瓷磚有著馬賽克的效果,果真如一貫的說法,河洛族群經濟能力較好呢。(其實應該是客家族群相對儉省吧)

clip_image001
老祖祠。彷彿一般的家屋。雖仍高掛老祖祠牌匾,卻在捐贈修廟的芳名錄上瞧見「太上道祖老王福德正神」的稱謂。

clip_image002[6]
河洛福德祠內的牆面裝飾,歐洲鄉野風光與吐珠的雙龍並置,令人讚嘆匠師的匠心獨具。

三座伯公的對過,其實一直有個焦點吸引我的目光。一間外掛鐵皮屋頂的老屋子,正面還看得出原本穿鑿屋的竹子,屋頂看似日本時代的黑瓦已從房子中段略微崩塌,走近細看,斜灑的陽光穿過門前的小綠籬,正廳門楣貼著手寫的堂號(滎陽堂),正廳裡卻又非客家式的陳列,一隻小貓從邊邊竄出來,在太陽下伸著懶腰、蹭著地板招呼著我跟它玩耍。

忽聞摩托車聲漸進,是一個有著原住民外貌的大哥,探問之下才知道,這棟看來確有一段歷史的房舍原是台鳳公司日本時期的廠長居所,當然,大哥的祖父就是廠長。熱心的他搬出數本老舊相簿,貼著一幀幀黑白照片,記錄著房舍前八角亭內,穿著西服與和服的日本幹部、田裡的鳳梨分別標示著號碼,是實驗改良的標號;珍貴的老照片相本,自然也不乏一些空格,說明了藉由學術名義被「借」走而一去不返的照片,以及這位平埔大哥開朗而不設防的心。

clip_image002[10]
前台鳳公司廠長之家,平埔族的家戶也仿效起漢人寫堂號(榮陽堂),穿鑿屋別有風味,牆上張貼的對聯出自潘大哥之手,還有他親手剪的葫蘆剪紙。

clip_image002
前廠長宿舍後的灌溉渠圳水道,現已無水,然而從前卻是灌溉整片鳳梨田。

老埤之旅,並沒有查明內埔街上鳳梨怪客的身世,卻多少明白了兒時常見鳳梨罐頭的故事。當然,還有三位一直守護著當地、說著不同語言的伯公們。

老灶與「廚娘老賊」

老灶與廚娘,豢養我們的胃口,修練我們的品味,從口腹直達腦門。不是柴燒、生鐵大鍋煮的不是鍋巴飯;沒用豬油,炒菜不香;薑絲大腸用工研醋而不是醋精的是客家料理的門外漢;外省人的剁細切絲不夠鄉俚、不夠粗獷……

十年前的尋常一日,清晨雞啼之後,紅日升起,鳥鳴啾啾,煙囪白煙裊裊。母親鼓起腮幫吹著煙筒助燃,左手操柴入灶,右手拿鍋鏟翻炒,平實的一個莊稼婦人,寫實畫像般的女性形象,為著灶旁盤據著的七八個便當,一個個張著飢餓大口,等大鍋裡的白飯和煎蛋填滿。圍在灶旁的小孩,滿意的用點點油漬的布巾(不是現在流行的矯情的花布巾)把鋁盒便當密密包好,收進書包裡。上班的爸爸和大姊的則掛在腳踏車的龍頭前,隨著腳踏車的嘰歪聲,晃蕩而去。

帶著一種飽實感,我們的童年,依賴著灶下(客語,指廚房)空間的陰性、母性的撫慰,而不僅僅是進食的需索。灶下,是我母親的另一個身體,也是身為童養媳的她自我完成度頗高的一個角色擅場。長大之後,一點點的女性意識萌發及粗淺女性主義認知,讓我們現代女性自動站在她的對立面,決絕棄灶而去,藉此貶低「母親」這個「不堪」的角色。但是隨著年歲增長,身體,對溫暖、欲望飽足,以及灶下相關的意象卻仍蒸騰著無比的熱情,甚至賦予更多,讓她承載更多超乎她刻板角色的意義。

980303-cook-360.jpg

老灶與廚娘,豢養我們的胃口,修練我們的品味,從口腹直達腦門。不是柴燒、生鐵大鍋煮的不是鍋巴飯;沒用豬油,炒菜不香;薑絲大腸用工研醋而不是醋精的是客家料理的門外漢;外省人的剁細切絲不夠鄉俚、不夠粗獷,沒有土味;閩南人的三層滷肉像佔盡台灣膏腴之地一般,太甜膩、太幸福;而醬油是客家人的命脈,我堅持醬油膏絕無法取代醬油!不同文化經由切身經驗比較,差異才出來,飲食大計,計較的才龜毛,微小差異,足以驚動童年的味蕾,貿然揚起文化的霸權大旗。

許多的征戰在灶下發生,這裡是婦女權力的角力場,婆媳不合、母女情結都在此地盤爆發,引出更複雜的矛盾。灶下無法相忍「為了這個家」(怪哉!最愛煽動婆媳鬥爭的某電視台八點檔卻從無廚房情節),家庭的隱性衝突終至會在此——跟著油鍋,火爆的浮上台面,(或許該說家庭的和平是多麼經不起一餐飯的考驗)。

八十歲了,這廚娘,猶不肯把權力讓渡給疼惜她太操勞、自願一日主掌兩餐的女兒,對煮什麼菜、用什麼方式煮、煮的份量迭有意見。面對這隱隱然的威脅感進逼,一向理性持家的她,也潑賴起來了。在其他方面,她也許還保持著小女人的溫順,但在灶下,她則比誰都極權,垂簾聽政還算客氣,粗暴的直接伸手介入,以一種不識權力為何物的天真無辜小女孩姿態,讓我從正面衝突、沒好氣的鬥嘴終至退縮到無言以對。

權力轉移是那麼的困難,當年國會要改革,老賊戀棧的是名利、特權,老媽戀棧的是什麼?不服老吧!一旦棄灶而去,也把她個人價值一併掃除──老灶就是她的另一自我,相當具體的表現在廚房權力的捍衛上。面對這難以理性溝通的拉鋸戰,我只能兩手一攤,退後兩步:「廚娘老賊」,您繼續穩坐吧!

下飯的好配菜 – 白蘿蔔

一個回到家的夜晚,進家門前突然看到大門口擺放著一個綠色塑膠盆子,裡頭放了用一塊大石頭壓住的紅色袋子,雖然不清楚裡頭是什麼,不過此時心裡頭卻想著:「應該是阿嬤又在用什麼好吃的東西了吧!」

980227-whiteradish-360.jpg9月到12月是白蘿蔔的產季,鄰居婆婆種了不少白蘿蔔,所以就分了一些給阿嬤。阿嬤將這些洗乾淨的白蘿蔔切塊後加上鹽巴,再用大石頭壓著,製作出好吃的醃漬蘿蔔。

clip_image004

壓蘿蔔的石頭很重,所以請弟弟幫忙拿起來,阿嬤在以極快的速度將裝有蘿蔔的袋子翻面。

clip_image006

經過整個晚上的”壓榨”,白蘿蔔的水分都被榨出來了!

clip_image008

接下來加入工研醋調味。

clip_image010

豆瓣醬也是調味好幫手。

clip_image012

最後在撒上白糖。

clip_image014

加完所有的調味料後,用大湯匙均勻的攪拌一下,這樣吃起來的醃漬蘿蔔會在酸酸甜甜的口感中帶點微微的香辣,而且香香脆脆的,非常下飯。

clip_image016

最後在將這些攪伴完後的白蘿蔔裝入一個個玻璃瓶。下飯的好配菜,醃漬蘿蔔就完成囉!

clip_image017

clip_image018

不同容量的醃漬白蘿蔔。阿嬤在製做醃蘿蔔的時後,通常都會先把做好的白蘿蔔放在這種大型的玻璃罐中,然後在慢慢分裝成小罐的放在冰箱裡,冰鎮過的醃漬白蘿蔔更有一番特殊風味。

其實,蘿蔔的食用方法真的很多,下圖就是另外一種方法:

clip_image020

將白蘿蔔切成一個個小塊,然後將這些切好的白蘿蔔放在太陽底下晒個一天,最後白蘿蔔就會變成蘿蔔乾,不論是要做成菜晡蛋或是做成客家人常講的“蘿蔔角“都很適合,而且也都很好吃哦。

有的人也會將白蘿蔔切的大塊一點,然後在加入黃豆一起醃製,這也是另一種特殊的吃法。

clip_image022

不只蘿蔔本身可以做成許多不同的吃法,就連它的葉子也是食材之一呢!將這些蘿蔔的葉子晒乾後,就可以拿來混在豬肉裡做成肉圓。

clip_image023

我對白蘿蔔的印象一直停留在蘿蔔排骨湯之類的常見吃法,沒想到看似平凡的白蘿蔔卻有這麼多吃法。而且蘿蔔的收成期不長,從播種到收成大概只要30到40天,價格也平易近人,甚至,就像阿嬤的好朋友鄰居婆婆因為種了太多蘿蔔,我們家時常可以有免費的白蘿蔔可以吃。

你說,這麼好的食材,那裡找呢?

四溝水與硫磺村

硫磺村是個極小極小的村落,兩條小徑包圍成村,路底一座迷你籃球場,白天時間無人打球,球場旁又出現另一座土地公廟,廟後規劃了一個小花園,看來鮮有人照顧,蔓生的植物有種野趣。這天,一戶三合院門前圍坐一群人……

通常,聚落中總是沒有發生什麼事情。

清晨,青壯年外出上班,順道載孩子上課,或者,是待在家中的祖父母牽著孫子到學校;平日的村子,就是這樣安安靜靜地渡過了每一天,沒什麼特別的大事,老人們到廟裡上香、與老朋友談天、幫忙灑掃清潔廟裡環境,談談村子裡誰家孩子在外的狀況、回顧著從前年輕人都在家中工作的往事,一個上午就這樣打發過了,除非真有什麼大事,那或許就是廟裡大拜拜的時候到來,或者是誰人還願請的歌仔戲團、布袋戲團在廟埕演出了。

這天的四溝村,來了一個陌生人,一眼就能望出她非村裡人,是學生吧,或者是都市來的人。然而,村裡有什麼好玩的呢?她向三山國王廟裡看守的老婦打了聲招呼,說著她慣常使用的語言,老婦問她,你們來看什麼呢?來做功課啊,陌生女生與她的朋友回答。

980223-sulfe-360.jpg

四溝水三山國王廟,居民篤信的信仰中心。

「這樣啊,我們這邊的三山國王很靈驗的,以前來開墾的時候,想著故鄉的三山國王很靈,為了保佑大家的安全將神明請了過來,就到現在了,之前香火很鼎盛,到現在都還有人專程從外地來求藥籤呢。」

「那我們可以進去拍照嗎?」

「不行不行,三山國王是男性,很忌諱的,我是因為老了才可以來這邊打掃、上香的。祂很靈驗的,我開過三次刀,第三次的時候,醫生怕我年紀大有危險,特別提醒我的孩子。我想,有三山國王保佑我,沒什麼好擔心的,開刀前在廟裡求了敬茶,手術後就一直喝敬茶,連醫生都很驚訝我的傷口復原良好,我有個朋友來看我,還看見有神明站在我的床頭邊看顧我。所以說,我們的三山國王很好、很照顧大家的。」

「還有一次,有個外地人來求,聽說他長了個癅……」老婦對一個陌生年輕人侃侃而談她的信仰與經驗,在一如往昔的平靜裡,或許如同供桌上的盤花,是妍麗多采的呈現。

離開四溝村,穿梭檳榔園間小徑,過個彎,遠遠望見村頭的土地公廟,對本地或外來者而言,都是一份心安,守護著家園及往來過客的安全,向土地公鞠個躬、打聲招呼,因為客庄裡遍佈土地信仰,走到哪裡,都會擁有平安的心境。

IMG_3038

硫磺村口意象,懷舊牧牛情景。

硫磺村是個極小極小的村落,兩條小徑包圍成村,路底一座迷你籃球場,白天時間無人打球,球場旁又出現另一座土地公廟,廟後規劃了一個小花園,看來鮮有人照顧,蔓生的植物有種野趣。這天,一戶三合院門前,圍坐一群人,是提親的隊伍,成員盛裝打扮,坐在門前棚下,在寧靜的週末午前時光,提點了些許熱鬧的氣氛,對門的小朋友,一直想探出頭看看是否有新娘。

IMG_3026

每個聚落出入口都會有座土地公,讓在地人及外來客均能出入平安。

IMG_3040

硫磺村迷你籃球場,週末中午無人打球,球場前還有個迷你花園。

近中午時分,拜訪一位在萬巒市場賣蒲板的阿姨,典型的客家女性,始終閒不下來,在工作的縫隙中,放入更多的事務填滿所有空隙。快手快腳的她,同時在電磁爐上燉煮香菇雞湯,廚房裡熱油鍋、淘洗從園裡摘下的青菜,炒大腸、蒜頭乾煎肉片,家常風味填飽忙碌一上午的肚子,因為再過不久,得到檳榔園採菁仔,雖然價格不比從前,也能補點生活零星花用。

IMG_3052

四溝村阿姨半小時快炒出的客家味家常菜。

一段沒發生什麼事情的時光,緩慢安靜流過,我是一個陌生外來客,在小村落裡遇見虔誠於信仰及生活的人。

菜頭與乾癟三姊妹

「我們是吃菜頭長大的!」,此言不虛,耕地狹小的其他地區,如美濃,靠二期稻作後才輪種菜頭,我們北部(很「地」大氣粗),家族菜園有菜頭保留地,因此,與菜頭的親暱不可以量計。菜頭盛產這段時間,每天至少……

桃園地區客家人說的「菜頭」,苗栗以及南部六堆客家人多說「蘿蔔」,這種在語言上有明顯區域性差異的作物,產季橫跨秋冬兩季,大約農曆八月到次年二月。這段期間,盛產之故,農家的餐桌上,菜頭粄、菜頭湯、菜脯蛋、菜脯炒青蒜、菜頭燉肉、菜頭與紅菜頭(紅蘿蔔)的涼拌菜,盡皆圍繞在菜頭這主角身上,菜頭家族盤據餐桌獨霸數月,一道「菜脯蛋」也能讓它們苟延殘喘一整年,讓同產季的芥菜也相形遜色。還好我媽不知外頭餐廳有「菜脯雞湯」這道名菜,要不然,過年肉類較豐厚時,一餐吃剩的剁盤白切土雞,也會被她一網打盡,沾染季節蘿蔔味。

980129-radish-360.jpg
迎著冬陽,不起眼的菜頭醞釀著幸福。(阿喊 攝)

偷吃的才是美味極品

「我們是吃菜頭長大的!」,此言不虛,耕地狹小的其他地區,如美濃,靠二期稻作後才輪種菜頭,我們北部(很「地」大氣粗),家族菜園有菜頭保留地,因此,與菜頭的親暱不可以量計。菜頭盛產這段時間,每天至少一桶滿滿的沾著濕泥的菜頭,從菜園裡被媽媽粗魯的拔起來,要是晴天,她會瞄一瞄日頭,確定天氣的穩定度,然後像在跟太陽競賽,急切地洗淨、削皮、切條、鹽漬,舖在竹篩子或紗網上—「曬菜脯」咧。

然後一天當中,看著條陳著的、鮮嫩多汁的白色菜頭,漸漸脫水、變形、扭曲、暗沈,我像一隻饞貓,以無比的耐心,靜待著。日頭夠狠烈的話,很快,下午就臨到等待已久時刻—-變硬糾結的菜脯像大幾號的鼻屎(髒?喔!不,承認吧!鼻屎和菜脯都是迷人的童年滋味!),蓄滿太陽的熱氣,那鹹香味襲人,捏一條,放入嘴裡,富彈性、有嚼勁,這可是我們小時候「樹奶糖」(橡膠糖、口香糖)的替代品,嚼著嚼著,口水慢慢還原它的鮮嫩,一直到香味漸失,流連往返於舌根後,才不甘願的吞下去。小時候這零食必須用偷的,可能正因為要背著大人偷吃,它的美味才成立,但因它也非食物櫃上尤物,無害於道德感,我們遂樂此不疲。

陽光和鹽巴—最好的調味料

菜脯滋味最好時,就是正在陽光下曝曬時,幾日後收進甕或冰箱裡保存的,都吸了濕氣,趕跑了日頭味。日頭下曝曬絕對是菜脯美味的必要條件,產地、品種、形狀就比較次要了。美濃的「白玉蘿蔔」,號稱是從日本傳來已在地化的「小菜頭」品種,鮮嫩可口自不在話下,但尊貴如她,鮮採現賣都怕不夠,還要醃漬,再來曬乾,可能嫌浪費,可是偏偏菜脯是無階級意識的,所有品種,不論老嫩,加了鹽巴和陽光,都是好料。

2菜脯與鹹菜(鍾延耀攝)
菜脯與鹹菜一起曬太陽是客家農庄常見的冬天景致。(鍾延耀 攝 )

苗栗人還有一種「蘿蔔錢」,通常取用小蘿蔔,削成一片片薄薄會透光的,像銅錢形狀,有些臨水家戶,就地鋪曬在溪流的岩石上,我初見這景致時,很納悶,溪流湍急,如何把蘿蔔錢一塊塊舖上去?每天要收也麻煩吧!一位苗栗獅潭的朋友給我解答,她說,只要確定第二日是好天時,通常不收它,讓他曬月光。哇!蘿蔔錢吸取日月精華,還多了一種岩燒味,應該比菜脯更美味吧!朋友這時打斷我的遐想,她說意象美則美矣,通常在她們靠山的窮農家,是田裡老掉的才勉強收來作蘿蔔錢,因薄而纖維質較硬,用來煮湯的多,陪伴它的是排骨、三層肉等,與酸菜、覆菜料理相同。

美味的乾癟三姊妹

在上一輩人眼中不起眼的賤食物,現代人當寶,「蘿蔔錢」在苗栗縣政府的美食觀光促銷廣告詞,它是「苗栗餐廳才吃得到的」,多搭配上等里肌肉煮湯,包裝的多珍稀啊!其實聽我媽說,我們桃園地區早期也有少數家戶曬蘿蔔錢的,但沒受到重視,「蘿蔔乾」、「蘿蔔錢」、「蘿蔔絲」這乾癟三姊妹當中,「蘿蔔絲」也不受桃園客家鄉親的青睞,我們不像苗栗人,煎菜脯蛋用它,作菜包還要用它,菜包是客家人善用蘿蔔做的米食之一,桃園地區的內餡是採用生蘿蔔絲,苗栗的則是曬乾的蘿蔔絲,有很明顯的差別。

3菜頭刈成絲
菜頭刈成絲,可以曬成菜脯絲;炒成菜包內餡;也可以蒸菜頭粄。(阿喊 攝)

歲末到年初的冬天,菜園裡一顆顆肥胖白皙的蘿蔔,探頭迎著冬陽,這尋常景致卻是我們幸福的保證──多麼的輕易可得,又帶給我們多大的滿足啊!

【社造】客家社造點徵選0215止

本計畫將舉辦社區營造點徵選,透過對縣內客家社區的輔導,舉辦人才培訓課程,及社區諮詢輔導,協助屏東縣客家社區團隊發掘出其社區特色,完成自力打造計畫,俾使屏東縣客家社區之生活環境展現其文化特色與產業利基。

 客家生活環境營造中心 98年度屏東縣客家社區生活環境總體營造點徵選辦法

一、 緣起:

社區總體營造自1994年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開始推動以來,台灣的社區、聚落、鄉村、小鎮,透過這股浪潮改變風貌,展現台灣社區豐富的改造再生潛力,讓充滿特色的新社區風貌呈現在民眾眼中,而參與社區營造的人才也不斷湧現。

2008年,行政院客家委員推動「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針對客語復甦、客家文化振興、人才培育以及發展特色文化加值產業四個面向,作為主要的推廣方向。據此,屏東縣政府推動客家社區生活環境總體營造計畫,針對屏東縣客家社區進行文化、產業和環境面向的檢閱及培訓。

本計畫將舉辦社區營造點徵選,透過對縣內客家社區的輔導,舉辦人才培訓課程,及社區諮詢輔導,協助屏東縣客家社區團隊發掘出其社區特色,完成自力打造計畫,俾使屏東縣客家社區之生活環境展現其文化特色與產業利基。

藉此,期能為屏東縣之客家社區營造工作行塑未來之願景和行動策略,開創更精彩豐富的屏東縣客家社區總體營造成果。

二、 主承辦單位:

指導單位: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主辦單位:屏東縣政府客家事務處

承辦單位:屏東縣新埤鄉愛鄉發展協會

三、 徵選資格:

1. 凡位於屏東縣已立案之客家社區組織、文史社團、學校,均可報名參加。

2. 入籍並居住在屏東縣客家社區之個人,亦可報名參加。惟在報名後兩個月之內,須完成立案手續。若未完成立案手續,視同放棄社造點提案資格(若因政府行政程序而無法完成立案者,不在此限)。

四、 徵選辦法:

1.第一階段-繳交報名徵選相關文件:

有意參加98年度屏東縣客家社區營造點徵選的社區組織、文史社團、學校或尚未立案的個人、團體,將徵選報名文件(有立案之單位應檢附公文)以郵遞(以郵戳為憑)或專人親自送達方式,送至收件地址,方完成報名程序。

2.第二階段-參加初階人才培訓課程:

報名社造點徵選之社區,應參加二月份舉辦之人才培訓課程,學習基本的社區改造知識,瞭解本案推動相關注意事項。

3. 第三階段—參加徵選會議:

邀集屏東縣客家事務處代表、學者專家代表、本計畫團隊代表組成98年度屏東縣客家社區營造點徵選委員會。召開98年度屏東縣客家社區營造點徵選會議,現勘社區,現場簡報15分鐘,評審問答15分鐘。

現場簡報內容,須至少包含以下幾點:社區現況、社區資源、社區未來夢想、社區工作團隊成員、社區工作團隊與社區居民的互動關係、以及其他任何可以證明社造潛力、學習熱誠的資料。簡報方式不拘,用大字報、Powerpoint、表演方式均可。

4. 評選標準:

n 文件資料準備齊全與豐富程度(含取得土地使用同意書)20%

n 團隊的社造理念10%

n 團隊的執行力10%

n 團隊可派出固定2人以上參加專業幹部培訓課程20%

n 團隊對社區了解程度與互動程度20%

n 改造點後續環境維護計畫20%

5. 社造點入選公告:

公告98年度屏東縣客家社區社造點入選名單:在屏東縣政府客家事務處網站,公告98年度屏東縣客家社區社造點入選名單。

五、 徵選數量:

本年度預計入選30-40個客家社區,以未曾接受過任何相關社造培訓課程,並可派出至少固定二人以上參加培訓課程的社區為優先入選依據。

六、 社區營造點的權利與義務:

權利:

1. 補助金額:凡入選98年度屏東縣客家社造點,均可獲得縣府客家事務處30萬元的社區營造補助。單一社區提案補助30萬元,3個社區聯合提案最高可補助90萬元。上列補助可依計畫工作內容繁簡情況差異,審定時增加或減少10萬元補助額度。實際補助金額,需經本案評審會議決定。

2. 營造方式:以自力打造(僱工購料)方式執行。

3. 結案事項:檢附領據、原始憑證、支出明細表及成果資料3份,送機關核銷。

義務:

1. 須派出至少固定二人以上之社區工作團隊成員參加本計畫開設之課程活動。

2. 提案單位需通過台灣社區通網站註冊。

3. 社造點缺課或缺繳作業達三次以上,應喪失社造點培訓及提案資格。

4. 社造點之社區工作團隊,應擔任本計畫團隊與社區的聯繫窗口,協助本計畫進行會議聯繫、課程聯繫等行政作業,並完成本計畫所指派的作業。

七、 徵選報名文件:

1. 徵選報名表一式五份(如附件一)。

2. 屏東縣人民團體立案證書影本一份(村里辦公室可免)。

3. 屏東縣人民團體負責人當選證明書或當選村里長之現任證明文件影本一份。

4. 人民團體或村里辦公室之銀行或郵局存摺封面影本一份。

5. 徵選計畫書一式五份(如附件二)

6. 土地使用同意書一式一份(如附件三)

7. 固定二人以上參加社造中心開設之課程承諾書一份(如附件四) 。

8. 預計主要參加培訓課程人員的身份證影本各一份。

9. 其它可證明具有社造潛力或學習熱誠的文件一份。

八、 徵選報名文件寄送地址:

送件地址:屏東縣新埤鄉建功村建成巷10號(送件前請電話聯絡)

收件者:屏東縣新埤鄉愛鄉發展協會 收

九、 聯絡方式:

聯絡人:鍾展雄、許瑞君

聯絡電話:08-779-4945(週一例休日,上班時間為週二至週日)

下載報名文件請點選這裡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