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村無配套 來義村決定不遷!

來義村長洪嘉明表示,政府的「遷村」只在於解決居住安全的問題,對於居民生計及財產的安全都無配套。另外,入住永久屋後,對於能否返回原居地居住,檯面上與檯面下留了很大的模糊空間…

來義鄉來義村在歷經了莫拉克及凡那比風災的重創後,基於安全上的考量,政府建議「遷村或遷居」,在永久屋的取得上,政府依「民間團體興建永久屋之申請資格與分配」辦法核配永久屋,行事上採「以屋換屋」方式,然而部落內有許多違建戶「有戶籍沒房子」無法取得永久屋,政府又提出了「集體遷村方案」為此解套,然而整個過程中,政府的所有思維都只想解決「永久屋」分配的問題,即便是「集體遷村」也僅於字面而毫無遷村的配套措施。來義村部落會議表決,五成以上的族人表示不願遷村。來義村長洪嘉明表示,政府的「遷村」只在於解決居住安全的問題,對於居民生計及財產的安全都無配套。另外,入住永久屋後,對於能否返回原居地居住,檯面上與檯面下留了很大的模糊空間,眾說紛紜中,又無白紙黑字佐以說明,居民難以心安。洪嘉明說:「來義村要以不遷村的方式來申請永久屋。」

「遷村」無配套措施,有「永久屋」卻無「永久生活」

去年莫拉克風災之後,來義村東、西部落,重建會核定為安全堪虞地區,具申請永久屋的資格。除了房子被淹沒或沖走的居民有安置的急迫之外,大部份的居民都認為自己房子還好好的,並無遷往他處的想法。加上重建條例對於申請永久屋之後,居民擔心的原居地的權利問題,留有很大的模糊地帶,各式解釋及說法流行於部落族人之間。因此當時來義村262戶中,僅108戶申請永久屋。

今年九一九水災,臨時土堤被大水沖破,大水、土石、漂流木在部落內竄流,相較於八八風災,災情更遽,居民也不得不相信-部落是危險的。村長洪嘉明表示,來義村目前約有百分之八十的住戶申請永久屋,但仍表示不願意遷村。

image002
凡那比之後,水保局評估來社溪河床每年將墊高5公尺,持續5-6年,建議部落遷村。

「他們(專家)認為不安全的只是我們居住的地方,但是我們的農田在這邊,我們還是要來這邊耕作,如果說像我們一些老人家,來回不方便的,多少還是會在這邊借宿,會住一個晚上,兩個晚上,他們敢保證說沒有安全問題嗎?」洪嘉明說:「即使我們搬到永久屋,老人家還是會住在這裡,因為永久屋的房間不夠住,而且田都還在山上。」

住在來義村的工藝之家木雕師Aikinu莊太吉說:「永久屋後,我的工作室裡的東西要擺在哪裡,永久屋有地方嗎?像我這個年齡,沒有可以工作,比方說菜園,我們老人家會受不了。」莊太吉進一步表示,希望是以中繼屋的方式,提供族人一個汛期可以避災的地方。

申請永久屋為什麼一定要遷村 ?

為了解決「有戶籍沒有房子」取得永久屋的問題,政府提供「集體遷村」的方案,讓這些「有戶籍沒房子」的民眾可以以租用、先租後售或訂價出售等方式核配永久屋。

洪嘉明說:「原民處的講法是說,假設一棟房子(永久屋)是150萬的造價,大概他們會收一點低廉租金,差不多在兩千塊上下,十年之後,就發給住戶房屋所有權。」屏東縣原民處副處長蔡文進,於12月6日原視「原地發聲」的錄影現場時更正了這項說法,他表示,縣府會以訂價出售的方式來核配永久屋給「有戶及沒房子」的居民。

image003
原視「原地發聲」節目到來義鄉開講,洪嘉明村長在節目中說:「來義村要以不遷村的方式申請永久屋」

「集體遷村方案」必須有兩個條件:一是必須透過部落會議,取得多數居民同意遷村,一是申請永久屋戶數達到特定區域內總戶數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凡納比之後,來義村申請永久屋的戶數約達百分八十,但部落會議並沒有通過「遷村」。

居民除了擔心毫無配套措施的遷村所造成的不安之外,更擔心有了「遷村」的標籤,山上的家再也回不去了,即使政府信誓旦旦,除了不能居住外,不會損及他在們山上的權利。洪嘉明舉了苗栗大埔事件的例子,說:「政府要強制徵收的話,一般百姓還是會輸。像苗栗大埔事件,土地所有權都還是地主的,政府說徵收還是強制徵收。更何況如果我們是『遷村』,他更可以理所當然地將我們強制徵收。」

另外一方面,居民也擔心,百分之八十的居民遷到永久屋之後,部落內剩下少數幾戶,部落內的水、電、道路等維生系統,政府還會維修嗎?雖政府承諾不會斷水斷電,但在成本以及選票考量下,難保會對其繼續維護。

洪嘉明說:「我現在一直在跟縣政府周旋,看我們是不是以專案的方式(不用集體遷村,也可以租賃或購買的方式取得永久屋),把這些有房子沒有戶籍的,一併把戶數加到裡面去,就是現在我在爭去這個部份,目前府方還未回應。」

謝志誠:「集體遷村」,多此一舉

九二一重建基金會前執行長謝志誠教授認為,「集體遷村」是多此一舉,他說:

「重建條例的立法精神及設計,本來就是個『集體』的思維。只是在劃定特定區域的過程中,有人有意見,所以把一個應該集體作為的過程極小化到以『戶』為單位。而「集體遷村」的思維卻與當初不同,它要解決的是永久屋分配的問題,為想申請但不符合資格的人解套。然而這個問題是可以透過社會福利措施,一樣可以用租或售的方式來安置,並不用再去創造一個『集體遷村』的名詞來讓簡單的問題更複雜。」

「希望縣政府可以支持我們。」洪嘉明說:「如果說可以達成這樣的共識的話,雖說政策上沒有說可以回來住,我們還是可以兩邊跑,這樣的話,汛期來臨時,就不用擔心還要撤村。」

image004

與天搏賭以時間換取空間

家,就至親的親人一樣,即使醫生認為無藥可醫,但不到拔管斷氣的那一刻,任誰都不會放棄那一絲可能的希望,縱使機會渺茫,仍會跟命運來賭一把。

「我們就賭了…」洪嘉明說:「八八已經這樣了,九一九更嚴重,萬一明年更嚴重的話,到那時候要找NGO蓋房子都找不到。但如果過幾年,這邊越來越好了,越來越安全了,想要搬回來住,還可以選擇放棄永久屋搬回來住。萬一部落真的不能住了,我們也就很自然遷村。」

然而現在碰上了一個窘境,援建來義鄉永久屋的NGO-紅十字會,只會興建原來核定的戶數,九一九之後再申請的,目前無援建的NGO團體。原住民立委簡東明在國會上詢問營建署是否會接起後續的興建工作,營建署無正面回覆。但居民心中仍有疑問,重建條例如此草率又無配套,修法的時候,原住民的立委們在哪裡?

image001
芋頭是來義鄉的特產,凡那比過後,河床上佈滿土石,惡劣的環境中,它依然冒出新芽,在灰灰死沉的土石中長出生機,格外令人感動。

再度搬家─好茶部落即將搬入瑪家農場

住了三年多的隘寮營區安置所的好茶部落居民終於要在12月遷居到瑪家農場,部落族人也希望遷居到瑪家農場之後,所有的生活條件可以慢慢改善。

前言:即將於12月25日搬入瑪家農場瑪家農場永久屋即將完工,原本預計在11月28日,在隘寮營區舉行瑪家農場入住位置抽籤的好茶部落,因仍有部份討論事宜尚未協商完畢,因此將此活動順延到12月5日(日)當天下午舉行。

好茶村的魯凱族人表示,目前已經得到通知表示在12月25家農場的消息。而即將入駐瑪家農場的瑪家村與大社村也都即將要在入住前的這段時間,舉行家屋抽籤的準備。

image001-600

部落古物、老照片及藝術聞創作品聯展

在即將入住到瑪家農場前,好茶部落舉辦了部落古物、老照片及藝術聞創作品聯展,每位展示者將自己對部落的懷念都掛出來與所有的族人一起分享。

由於並不是所有的族人都住在隘寮營區。因此隘寮營區的族人,假日禮拜完都會留在安置中心與居住在隘寮營區的族人聊天、敘舊。

住了三年多的隘寮營區安置所的好茶部落居民終於要在12月遷居到瑪家農場,部落族人也希望遷居到瑪家農場之後,所有的生活條件可以慢慢改善。

住在隘寮營區的族人表示,隘寮營區的安置中心附近有許多的豬舍,每天到一定的時間就聞到豬舍排放出來的污水味,族人也表示,如果是在夏天的話,難聞的氣味又更讓人受不了。

大部分安置在隘寮營區的族人,面對外面龐大的房屋租金而選擇在隘寮營區安置,其他家庭經濟上有能力的族人都選擇在外租屋安置。

image003-600
部落族人提供展示之老照片。

clip_image006
週末假日隘寮營區安置中心的生活。

隘寮營區的生活

部落耆老尤鶯香因為也要幫忙女兒照顧年幼孫子原因,目前搬到屏東市區跟自己的小孩住在一起,也幫忙就近照顧兩個分別就讀幼稚園以及2歲大的孫子。

但是每到假日,尤鶯香就回來到隘寮營區探望自己的朋友以及做自己愛做的事情。她表示從小就跟在母親身邊學習做魯凱族的傳統手工藝品,因此繡十字繡、利用植物月桃的根製成的生活用品,她在小姐的時候就會做了。

尤鶯香也表示,因為市區生活的空間沒有地方可以提供在製作月桃時所需要的「曬月桃」的空間,所以她將採集到的月桃都曬在隘寮營區,假日或平常有空時,就會過來看自己所曬的月桃是否已經曬好可以被拿來製作。

回憶以前在好茶村的生活,尤鶯香表示家空間做這些東西都很方便,要採集月桃到後面的田裡便可以採集到,現在連採集月桃的植物都已經開始變的不是那麼容易,而曬月桃的空間也有限。

在今年12月就即將入住瑪家農場的好茶部落居民,又要再一次適應新的生活環境。這一次的遷居過程,對好茶部落族人又會遭受到什麼樣的影響?是否會因著遷居環境的改變,而傳統生活的習慣也隨之改變?也或者得到一個發展部落的契機?記者將繼續做相關紀錄報導。

clip_image008clip_image010

每到假日尤鶯香就回來到隘寮營區探望自己的朋友以及做自己愛做的事情。 尤鶯香表示,因為市區生活的空間沒有地方可以提供在製作月桃時所需要的「曬月桃」的空間,所以她都利用平常有空時到隘寮營區找尋可以製作月桃的空間。

image011
月桃在被製作前需要一個充足的空間將植物內的水分晒乾,然後才能被拿來製作成生活物品。

長治百合系列(11)可尋找空地耕作,但有違安全的違建要拆

「嚴格說起來,上面不准我們去耕種」公所坦誠表示,但是因為目前無地可種,可以暫時通融居民耕種農作物,但鄉長也表示,為避免造成各部落紛爭,須做整體的重新分配,並且面積分配要公平

前言:園區住戶會議長治百合部落園區在11月29日舉行住戶會議,根據上次會議結論所討論的議題,在這次的會議中繼續做討論與相關規定的修改。(本次議程請見附錄)

從今年8月入住百合部落已經4個多月的時間,在生活習慣以及居家空間適應的過程,不少居民在自己家屋的四週環境做了一些機能使用上的調整,以便自己生活上的需要。

但由於部分居民的改造過程,有部份住戶的硬體設施是違反建築法規,加上加改的過程影響到族人的安全問題,在會議中現政府以及鄉公所都建議族人拆除。以下是會議相關報導整理。

image001

會議現場。

一、尋找空地耕種事宜:可以暫時通融居民耕種農作物

「嚴格說起來,上面不准我們去耕種」公所坦誠表示,但是也認為目前沒有地方可以耕種,所以可以暫時通融居民耕種農作物。但鄉長也表示,為避免造成各部落紛爭,目前須做整體的重新分配,並且耕種面積分配要公平。

而屏東縣政府與鄉公所目前正朝無毒與有機的方向耕種,縣政府已經在規劃2.6公頃的農地給長治百合部落族人做未來耕作用地的使用。

二、可以蓋遮雨棚,但要統一格式

霧台鄉長顏金成表示,搭建遮雨棚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各部落族人需要討論出統一的格式。另外,此項的建造費用是要由民自行負擔,各住戶自行出錢。

對於遮雨棚的案例中,屏東縣政府也表示,部落居民已自行在家屋環境鋪設水泥,對於這樣的情況,屏東縣政府要求居民必須拆除。但是對於家屋前面舖設石板的情況,則表示還要再討論,也將這個問題留給部落自己討論。

百合部落園區內已有居民陸陸續續開設商店及早餐店,屏東縣政府則表示,早餐店一定要拆除,而其他的設施,如魚池的部份現政府也交由給部落去認定是否可以設置。縣政府也不斷提醒部落居民再加蓋硬體設施的過程一定要考慮到安全。

三、臨時動議:長治百合部落第二期進度?!

此次的會議針對部落內生活的狀況提出討論,而在臨時動議中,阿禮部落村長也提出一個目前部落私底下在討論的問題,他表示目前第二期入住的進度都沒有消息,也無法回答村民目前的狀況如何?

屏東縣政府表示,「現在的問題是說,第二階段卡到一個關卡,也一直持續在溝通?建築師遴選也尚未完成。」接著長老教會的陳松德牧師也表示,「等建築師遴選完畢,就會到部落做相關第二期的進度報告。」

第二期工程建築師遴選完畢後就進入第二期的施工階段。魯凱族人在災後的遷居問題是否也即將告一段落而開始進入另一段穩定的生活?記者將再做相關紀錄報導。

image003

大家看簡報,之後開會。

image005

附錄──長治百合永久屋安置基地會議議程

時間:99年11月29日(星期一)晚上7時

地點:長治部落百合園區

參與人員:基地住戶代表

主持人:顏 鄉長金成

列席人員:屏東縣政府原住民處、屏東縣政府客家事務處、屏東縣政府社會課、霧台鄉生活重建中心、基督教長老教會

壹、主席致詞:

貳、業務宣導:

1、居民基地內自行尋找空地耕種(灌溉用水及亂砍芒果樹)事宜。

2、園區內既有建物因不足因應部落居民生活機能設施,故原本規劃各教會辦公室,若用途不符合本所將收回另作他用。

3、基地內民眾搭建遮雨棚及相關建物案,提請住戶討論。

參、提案討論:

一、請討論基地內生活公約,以維護居民生活品質。

說明:基地居民於(99)年8月6日入住業已3個月餘,為有效管理及規範基地內民眾生活,本所特提供其他社區生活公約作為基地參考依據。

肆、臨時動議:

伍、散會。

走過淚水 家扶與災區婦女共織未來

參與染布課的淑美說,他最感動的,就是將橡皮筋、繩子拆開的那一刻,在染布上呈現的圖案帶來的驚喜,很像人生,突如其來的狀況,讓結果不如計畫與想像,但是當布攤開的那一刻,它還是很美。

八八水災過去一年多,惡水肆虐的恐懼與傷痛,當時的景象與氣味,仍縈繞在林邊佳冬鄉親們的內心深處,不可能忘記,只是暫時不被想起。喧囂過後,轉過身的,才是茫然又椎心的開始。面對天災的頻繁,鄉親們無奈,但即便是要「吞下去」,心靈上也是需要有人陪伴,需要「被支持」。

家扶林邊彩虹工作站於重災區的林邊鄉與佳冬鄉,辦理「家長第二專長才藝培訓課程」,利用打包袋及手工染的才藝課程,讓災區婦女有了除農務、家務以外的生活重心,暫且放下悲傷的氛圍,透過學員間彼此的相互支持與傾吐,以及成就感的催化,這群災區的婦女,也逐漸感受到自己的改變,與家人兒女間也有了新的話題。

image001

八八風災重創家園,是災區民眾心裡的傷痛。即使過去一年多了,當再次想起時,當晚的水勢、氣味,家中陷入的困頓,讓歷經這段傷痛的鄉親,不禁哽咽。

image002
這段期間,家扶的陪伴與支持,讓受助的學員內心十分感念。

療育悲傷盼望未來 災區婦女相互扶持

林邊鄉的阿美,育有三名子女,她說:「原本鄉下地方就歹賺吃,加上颱風、大雨一直來,大家攏麻會怕,這樣做生意的、種田的、養魚的怎麼做下去!日子真的很難過。後來接觸到家扶,來學編打包袋,在這裡認識許多朋友,大家都會彼此加油打氣,心中感到不孤單溫暖許多。」

屏東家扶社工督導吳銀卿表示,本著家扶三大災後工作「安家」,透過社工員的家訪,有20位弱勢家庭的災民參與了第二專長才藝培訓課程,不但培養他們一技之長外,也透過大家聚在一起學習的時間,離開原有氛圍,彼此傾吐心聲,相互關懷。期間,家扶也安排成長團體心靈輔導的課程,讓這些媽媽從不認識到認識,進而組織成為一個支持性團體,給予彼此心靈上的支持。

吳銀卿也期待,未來這些媽媽組成一個可以自行接單的團隊,賣出自行製作手藝品,為生活賺取一些津貼。藉由家扶諸多扶助工作的介入,使得原本生活圍繞家務的婦女,從災後的傷痛徬徨中走出來,從中漸漸看見未來生活新的可能,也有了新的盼望。

編織課程的小卉就表示,她的先生常誇奬她打包袋編的好,並將她編好的成品分送給親朋好友,讓他覺得很有成就感,也漸漸有了好口碑,小卉開始收到一些訂單,有了些微薄的收入補貼家用。

吳銀卿也進一步指出:「要『安家』就是要有經濟的收入;做出來的成品要交售,才會有錢。」家扶中心也有計畫成立「家扶小舖」,將媽媽們的產品做成型錄上網,讓民眾可以訂購。在行銷及通路上給予協助,讓媽媽們的第二專長,可以對家中的經濟有所貼補。

image005
黃佩琳老師指導林邊鄉的學員們編織的課程。(圖:家扶林邊彩虹工作站提供)

image006
學員認真學習。(圖:家扶林邊彩虹工作站提供)

展開的驚喜 淚水與笑顏交織的感動

染布課程的指導老師鍾展雄,是鄰近新埤鄉建功村的村長,在八八風災當時,開著小貨車奔波往返於災區之間,他回憶當時情景說:「沒有在現地生活的,真的很難理解災民的感受,眼淚真的會掉下來。」對於災民的眼淚,鍾村長感同身受。

這次應家扶的邀請擔任講師,他以台語「打斷手骨顛倒勇」來勉勵這些災區的學員。編織課程的老師黃佩琳則表示,學員們的熱情及好學的精神讓她好感動,原先因路程遙遠不大願意前來,後來幾乎都是花上兩倍的時間在陪伴及指導學員。

參與染布課的淑美說,他最感動的,就是將橡皮筋、繩子拆開的那一刻,那些在染布上呈現的圖案所帶來的驚喜與感動,他說這很像人生,有些突如其來的狀況,讓結果不如我們的計畫與想像,但是當布攤開的那一刻,它還是很美麗的。

image003
鍾展雄村長指導佳冬鄉的學員們染布的課程。(圖:家扶林邊彩虹工作站提供)

image004
拆開後的驚喜,全寫在臉上。(圖:家扶林邊彩虹工作站提供)

吳銀卿說,林邊彩虹工作站是階段性的工作,三年計畫結束後,家扶還是會回到原來的位置。只是在陪伴她們走過這些日子之後,能夠留下什麼給當地的,是家扶在災區工作的重點。

成果展那天,小小的家扶工作站裡,展滿了半年來學員的作品,也呈現這些日子的眼淚與歡笑,學員送上玫瑰花,表達對老師的感謝。家扶贈予給這些媽媽象徵勇氣、力量及心靈支持的重建三寶(打氣筒、房子、鑰匙),期待在他們秉此心意,持續堅強走過災變所帶來的險惡困境。

image007
家扶贈予給媽媽學員們象徵勇氣、力量及心靈支持的重建三寶。

image008
生活有了新的重心,有同學可傾訴、彼此鼓勵,媽媽們重展笑顏。(圖:家扶林邊彩虹工作站提供)

image009
災後一年多,這是來自佳冬的笑容。(圖:家扶林邊彩虹工作站提供)

點燈祈福-屏養殖協會:我們站起來了

屏東縣養殖漁業發展協會20日於佳冬鄉舉辦災後重建祈福感恩晚會,感謝社會各界在去年八八水災時,對於養殖漁業救災及重建的協助。會中邀請各界代表一起點燃龍膽石斑魚造型魚燈,共同為養殖漁業祈福。

屏東縣養殖漁業發展協會20日於佳冬鄉舉辦災後重建祈福感恩晚會,感謝社會各界在去年八八水災時,對於養殖漁業救災及重建的協助。會中邀請各界代表一起點燃龍膽石斑魚造型魚燈,共同為養殖漁業祈福。

屏東縣養殖漁業發展協會理事長黃再團表示,屏東縣是亞洲海水養殖漁業發展重鎮,60年代,漁民開始投入魚苗繁殖,奠定了台灣水產種苗繁殖的基礎,也因為優越地理環境以及專業繁殖技術,使養殖生技領先全球。從草蝦、虱目魚、海鱺、銀紋笛鯛(紅槽)、金鯧魚(紅杉)、六帶驂(牛港驂)、黑鯛、金龍魚等,相關產業也帶動台灣的經濟發展,屏東縣更成為亞洲地區養殖漁業重要產區。

黃再團說:「去年,當鄉親們正忙碌著秋節的出貨時,莫拉克颱風卻帶來三天三夜的傾盆大雨,水位快速上升,逼得全數鄉民僅能往高處樓層躲,而一眼看去,是一個從未看過的景象,世代居住房子、漁塭都在水面之下。大家站在二樓頂任由雨水狂亂的潑打,而臉上是雨水還是淚水已分不清了。」

災後復甦的工作,對當地鄉民說才是揪心的開始。要將一人高的淤泥清除,對當地鄉民來說,有如再次喚起他們歷身沈痛記憶。

屏東縣養殖漁業發展協會表示,當大家正愁著不知如何清理、恢復這大面積漁塭時,政府對於產業復甦給予協助,為屏東養殖漁業開創重生的契機,如莫拉克重建委員會副執行長陳振川及相關人員經常至前來了解重建進度與協調,曹啟鴻縣長更是全力支援屏東縣林邊鄉、佳冬鄉鄉民重建工作。經過這一年多時間,在各界協助及關懷下,使養殖漁業逐漸恢復以往榮景。

image001

「我們重新站起來!」 在陳振川副執行長、曹啟鴻縣長、軍方代表與社會各界代表的見證下,點燃這尾長230公分的龍膽石斑魚魚燈,象徵養殖災區的重建與復甦,更是感謝社會對災區的協助與關懷。

兩百萬x恆春x教會

現在福熊所在的位置是屏東縣恆春鎮北門外,前方有一間鐵皮屋,屋頂舖著茅草,周邊擺放原木桌椅,裝飾著原住民圖騰及木飾,充滿濃濃「原」味。年初福熊來北門,並沒有看到這間,感覺挺新奇的!過去瞧瞧吧!

vuliaw1.jpg

現在福熊所在的位置是屏東縣恆春鎮北門外,前方有一間鐵皮屋,屋頂舖著茅草,周邊擺放原木桌椅,裝飾著原住民圖騰及木飾,充滿濃濃「原」味。年初福熊來北門,並沒有看到這間,感覺挺新奇的!過去瞧瞧吧!

vuliaw2.jpg

除了原住民特色的東西之外,還有各式鮮豔的沙灘鞋耶!「一雙一百,謝謝你的『鞋』助!」「感謝你使我們更有活力、信心,願上帝賜福予你。」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啊?問一下裡面的婦人。

「請問這裡是怎樣的地方啊?」

vuliaw3.jpg

「這裡是恆原基督教會的預定地,我們期待建一間教會很久了。住在恆春的原住民基督教友約50人,周日在10坪大的小公寓聚會,空間很小,所有教友進不去,想蓋座專屬教堂,脫離租房子的日子。所以我們積極尋找,透過一些執事、長老貸款200多萬,購買這塊土地,現在還在付貸款。報紙的報導就在這裡。」

vuliaw4.jpg

「教堂基地有了,為了籌募建堂經費和還貸款,教友們決定在基地義賣東西,搭個臨時小買場。為了省錢,從整地、去回收廠買貨櫃、搭蓋屋檐、鋪水泥,到撿拾漂流木作桌椅或裝飾,整個過程都是DIY。所有的工沒有付薪資,都是弟兄姊妹來奉獻。」

vuliaw5.jpg

「真的是感受到信徒們的虔誠信仰呢!那個建堂募款箱下面的字,怎麼念啊?」

「Vuljavuljaw [vula’vulau],在排灣語裡的意思是因為熱氣,景物看起來模糊的樣子。當初祖先從山上到恆春時,會經過出火(恆春城外的知名景點,地表冒出天然氣,火力旺盛),所以只要看到火光就知道恆春到了,因此稱恆春為Vuljavuljaw。」

「原來是這樣子啊!那你們教會的原住民是從哪裡過來的呢?」

「大部份是牡丹鄉(屏東縣),一些是那瑪夏的(高雄縣),排灣族、布農族都有。」

「成員滿混合的嘛!妳可以大概介紹一下,裡面有哪些義賣商品嗎?」

vuliaw6.jpg

墾丁阿財—吳燈財先生兩年前就無償提供我們沙灘鞋,原先沒有這塊地的時候,哪裡有活動,我們就到處去義賣,現在就固定在這邊。還有我們自己做的東西,像這個就是周月寶阿嬤做的手工鑰匙圈吊飾,她已經70歲了,手工還是很細。她是來幫助教會的,自己吸收成本,東西都奉獻出來。旁邊那個手鍊是我做的,分成三條編、六條編和八條編,線條越多整體就越粗,也有做腳鍊。」

vuliaw7.jpg

「內獅國小的小朋友也來奉獻喔!這個是三年級和六年級的小女生做的。這個十字架手機吊飾很特別,我的朋友她會做,就寄賣在這邊,收入和奉獻一半一半。另外,還有賣排灣族傳統圖騰的包包和帽子。」

「依照目前的狀況,妳覺得再過多久,夢想會實現呢?」

vuliaw8.jpg

「平常日比較少人,周休二日的人潮比較多。雖然義賣金額累積緩慢,但我們很有信心,你看我們現在貸款只剩下一百多萬(已經還掉約半數了)。最起碼這邊的收入可以作為輔助,其他弟兄姊妹再積極去募款,再加上基本成員的奉獻,都很遵照十一奉獻的規定,比較穩固地支付(利息),連老人家每月3000元(老人年金),也是捐出十分之一。」

「很不容易耶!信徒之間的向心力真的很強烈!」

「是啊!我們這裡還有賣『cinavu』(吉拿富,排灣族粽子)喔!小米的和芋頭粉的都有。因為要準備食材,所以要先預訂。像是附近的醫院職員、原住民朋友都會買,cinavu賣得非常棒,我們自己都不夠吃,呵呵!」

「祝福你們的夢想早日實現囉!」

「謝謝你!」

雖然店小小間,但福熊流連了許久。過透過與吳小姐的聊天,我在恆春原住民身上看到,不是既定印象的悲情,而是樂觀、夢想與行動力。目前貨櫃屋內賣的商品有墾丁海灘鞋大亨「阿財」提供義賣的海灘鞋,自製手鍊、皮包等原住民手工藝品,還有各式原住民食品。如果網友有機會南下墾丁,不妨繞到北門為他們打打氣吧!(洽詢電話:0912992762吳翠英)

相關連結:
7年終於有地建教堂 義賣續拚》,聯合報,潘欣中

星期人物–賣鞋蓋教堂》,海灘鞋達人的專屬部落格,墾丁ㄚ財

連年水患重創蓮霧產業 重殘娃家中陷困

林邊鄉的阿惠夫妻,以收購蓮霧為生,三年前領養了小詠,醫生診斷出小詠患有腦水腫及先天性的中樞神經與幹神經不連接的疾病,終生殘廢,為了醫救孩子,夫妻倆花光了積蓄。但接連天災重創蓮霧園,全家生活雪上加霜。

林邊鄉的阿惠夫妻,靠著經營集貨廠,與人收購蓮霧維持一家生活,三年前領養了一位女嬰-小詠,不久,醫生卻診斷出小詠患有腦水腫及先天性的中樞神經與幹神經不連接的疾病,終生殘廢,為了醫救孩子,夫妻倆幾乎花光了積蓄。去年的八八水災,大量的淤泥淹埋了蓮霧園,也讓他們的生計大受影響,今年的九一九,又讓蓮霧園再度受創,使得這一家人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然而照顧小詠所需的龐大開銷,壓的倆夫妻喘不過氣,最近忍痛將給小詠的營養補充品暫時中止。不忍這苦難的孩子再受委曲,希望社會伸出援手,請洽林邊鄉竹林社區發展協會梅小姐,0975-092-515,yvonne5331@yahoo.com.tw

image001

養女視如己出 阿惠夫妻花光積蓄救女

午後,電視上播放著幼幼台的節目,一位四歲的男孩轉高音量,跟著螢幕裡的人物蹦蹦跳跳,阿惠聲斥了他,因為有客人來訪。而安靜地蜷曲著在一旁嬰兒車裡女娃兒,是阿惠的女兒-小詠,她將近四歲,本該也是個蹦蹦跳跳的年紀。

三年多前,阿惠因無法生育,夫妻倆才決定領養小孩,本以為從此一家人可以過得幸福快樂的生活。但小詠三個月大時,阿惠夫妻發現孩子無法抬頭、雙手無力,經醫院腦部斷層掃描檢查發現,醫生告訴阿惠夫妻,孩子生母在懷孕時不盪使用藥物,以致小詠罹患腦水腫及先天性的中樞神經與幹線神經不連接,將終生殘疾。

當小詠一歲時,動了一次做腦部引流管手術。而當時因生母入監服刑,因此小詠的健保一直遲遲未辦理,將近有一年的期間,阿惠與先生為了醫救孩子,幾乎都是自費。

阿惠說:「當時健保局的公務員就很堅持要孩子的生母出面簽字,但是她就在坐牢啊怎麼簽,打去監獄問也不知道他被移送去哪裡。後來,有一位健保局裡面的主管,他們知道妹妹的狀況,才特別幫我辦理好的。」但是,這一年的折騰,花光了夫妻倆好不容易攢下的幾十萬積蓄。

阿惠夫妻經營集貨場生意,靠著載送蓮霧及雞屎肥,過去在蓮霧大出的時候,一個月歹說有個三萬多,還能賺上八個月。然而現在阿惠無法繼續工作,她必須全職照顧小詠,所有的經濟重擔只能靠先生一人擔起。

風災+水災 蓮霧連年受創 周邊產業努不堪言

去年八八水災之後,蓮霧產量大不如前,阿惠他們的生意大受影響,她說:「以前10月就有貨了,這兩年受水災影響比較沒有。八八水災後,農民損失慘重,果農都怕了。今年九一九,蓮霧也是被打落很多,估計最快可能要到下個月才有工作。」「以前平均每天可以載四百至五百件,現在有一百件就要偷笑了。」

八八水災,蓮霧園堆滿淤泥廢土,九一九又來,重擊復甦中的蓮霧產業,不但阿惠夫妻的集會場沒得收購,就連雞屎肥也沒人要。現在,阿惠他們搬去與婆婆同住,先生靠著打臨工一個月約一萬五的收入,就把希望寄在的下個月蓮霧產季的時候。

談起八八水災,阿惠餘悸猶存,她說她和妹妹(小詠)差點被沖走,因為水災當時的環境相當差,空氣中細菌比較多,小詠有因抵抗力較弱受到感染,整個喉嚨看起來像潰爛發炎一樣,住院住了11天之久。

所幸在縣府及鄉代表的幫忙下,小詠每個月可領到九千元的補助,但仍不足支應小詠的尿布、奶粉、醫藥(自費)以及復健(伊甸早療)等開銷,夫妻倆將小詠視如己出,疼愛有加,不忍這苦難的小生命再多受委曲,阿惠說:「寧可自己吃差一點,也希望給她穿暖一點、吃好一點。」

image002

雖然不是親生的,阿惠夫妻仍將她視為己出。小詠每每聽見爸爸的貨車回來,也會嚶嚶的發出微弱的哭聲要抱抱,跟爸爸撒嬌。

家中經濟每況愈下 阿惠不忍孩子受委曲

小詠體質較虛弱,無法像一般人一樣直接從食物中攝取營養,必須要奶粉或是稀飯中添加營養品補充,但近期因阿惠家實在無力再負擔而暫時中止。另外,復健老師建議小詠要坐輪椅,阿惠向社會處申請輔具,但因小詠身體較無支撐能力,需較特殊的輪椅,目前尚未找到較適合的,且即便輔具申請有補助,但仍要自費一萬三,對於阿惠家而言,無疑又是一筆負擔。

與阿惠聊著,在嬰兒車裡的小詠,張大嘴用力哭號了兩聲,阿惠說,妹妹餓了,她去泡牛奶。看著一位五十歲的母親背影,奶著奶了四年奶不大的娃兒,腦海中總縈繞的阿惠語重心長的那句話:「若我們夫妻倆都走了,誰會照顧我們的寶貝女兒?」看著小詠羸弱的身軀、蜷曲小手,清秀的臉上兩顆明亮的眼珠子,漫無目的地追蹤聲音的方向。

照顧小詠所需的龐大開銷,壓的倆夫妻喘不過氣,最近忍痛將給小詠的營養補充品暫時中止。希望社會伸出援手,請洽林邊鄉竹林社區發展協會梅小姐,0975-092-515,yvonne5331@yahoo.com.tw

長治百合系列(10)剛搬下來很辛苦,真的。

林清輝無奈的表示,目前長治永久屋的基地耕種的區域,只是暫時借給部落的族人使用,到時候還是要還給政府,部落就沒有耕地可以使用。「就跟『永久屋』一樣,土下面不是我們的,我們只用上面。」

因為天氣影響,不斷延後的道路的搶修,再加上那凡比颱風將霧台鄉魯凱族人回家的路再次沖毀,今年8月入住長治永久屋基地的阿禮部落族人林清輝感慨的說,「快一年都沒有回家了!」。

想回家看看山上的家是否一切都好,卻因為9月開始連續的颱風與大雨不斷沖刷。面對如此困境,即使想回家的魯凱族人也都無奈的表示,「只能這樣」。

因為莫拉克颱風迫使霧台鄉五個部落遷下山暫時安置在永久屋的基地,不能回家,加上面對剛剛熟悉的永久屋環境,族人又是如何渡過這段適應期,以下是長治分台阿禮部落族人的生活相關報導。

image001
目前回到阿禮部落的路況有三段的坍方。因此要回去阿禮部落,就只能將車子停在吉露部落前段坍方處,再步行約1小時左右才能抵達阿禮部落。(上圖為前往阿禮部落,前方坍方路段之一)

老人家在家裡沒事做會生病。

目前在阿禮部落裡較年輕的族人大都外出上班,傍晚才回到家中。而部落的老人家,在新環境的生活中除了編織手工藝打發閒暇的時間,其實最期待的就是能夠有自己的一塊耕地,可以在田裡種植自己喜歡吃的食物,整理環境與其他的朋友在田裡聊聊天。

擔心部落老人家因為與原來生活習慣的轉變而發生各種山下適應不習慣的生活問題產生,阿禮村長跟鄉公所商量提供部落族人暫時借用目前長治分台尚未使用到的空地。

阿禮部落族人林清輝表示,目前的使用方式是可以讓族人想要來種就來種。他也表示,「這邊的老人家在這邊一直沒事,在家裡沒事做會生病。」

林清輝今年10月在霧台鄉公所巡山員工作結束後,也因為暫時尚未找到其胎的工作機會,所以只要有空他就到這裡來整理環境也種植自己喜愛吃的作物。他表示,山林巡守員的計畫只到今年的10月,公部門回應是說還有機會,但是一直在等,可是都沒有消息。他也表示不知到明年還有沒有這樣的工作機會。

image003
擔心部落老人家因為與原來生活習慣的轉變而發生各種山下適應不習慣的生活問題產生,阿禮村長跟鄉公所商量提供部落族人暫時借用目前長治分台尚未使用到的空地。

也沒有辦法啊!對不對?

林清輝也表示,以前在阿禮部落的生活,部分的食物是自己種來吃,但是孩子念書需要錢還是要下山工作,才能支付孩子的讀書費用。他說,「都是小孩子要念書的因素才到山下生活。」

對於8月就入住到現在的生活是否還習慣?林清輝也表示,「還可以,就慢慢來」。他說,「也沒有辦法啊!對不對?」我們阿禮也沒有辦法回去啊,道路都一直是不通的。

快一年都沒有回家了

目前回到阿禮部落的路況有三段的坍方。因此要回去阿禮部落,就只能將車子停在吉露部落前段坍方處,再步行約1小時左右才能抵達阿禮部落。

「快一年都沒有回家了」。林清輝無奈的表示很想回家看看的念頭。遷居到山下的族人大部份山上的家都還有東西,都還沒搬到目前居住的永久屋。

林清輝說,「想回家,問題是這個路沒修好就沒有辦法。住在山上比較好,沒有什麼煩惱,有電,有飯吃就好啦。在山上花不到什麼錢,有賺錢的話還可以存很多錢,在平地的話,跑來跑去都是錢。」

剛搬下來很辛苦,真的。

「在山下一碰到朋友,聊天買飲料請朋友喝,也會花錢。在山下的生活,很多要買的小東西都很多,小朋友的飲料啊,什麼都要錢,他們去讀書也要錢。」

林清輝表示,「剛搬下來很辛苦,真的。」

部落族人表示下山後沒有工作做,下山後要重新適應生活方式,林清輝也表示,「年紀大了,也不好找到工作。」還好有一些暫時性的工作機會,可以撐過部分的過渡時期。

如果政府繼續提供(長治基地空地)給我們用,也可以賺一點錢。有一些外來的人,經過這邊,看到我們再種菜,就會跟我們買。部落族人表示,這也是一個可以賺錢的方式。

但是他也無奈的表示,目前長治永久屋的基地耕種的區域,只是暫時借給部落的族人使用,到時候還是要還給政府,部落就沒有耕地可以使用。

族人也表示,雖然目前有聽說政府已找到一塊耕地提供部落的無人使用,但是那塊用地離目前長治永久基的距離太遠,部落裡大部份的老人家沒有交通工具,要到那邊耕作有交通上的困難。

部落的族人平常也要上班,也不可能因為老人家要耕種,而特地開車載他們過去又載回來。如果這邊可以給我們用,那是最好。

林清輝說:「就跟『永久屋』一樣,土下面不是我們的,我們只用上面。」

產業發展若是能兼顧部落經濟雙重發展來計畫,對於目前暫居山下的生活絕對是有很大的幫助。但是長居在山上的魯凱族人長久的生活方式卻不是以賺錢為取向,而是以維持基本生活為常態的一種生活方式。

原住民山下生活與經濟達成平衡的生活問題,確也是莫拉克颱風尚未發生之前就一直存在的問題,而莫拉克之後這個問題又將如何被解決?

image005
「聊天買飲料請朋友喝,也會花錢。在山下的生活,很多要買的小東西都很多,小朋友去讀書也要錢。」8月入住長治分台永久屋的林清輝表示,「剛搬下來很辛苦,真的。」

只能等死?!

遷下山後,部落裡老人家的生活除了做手工藝種田打發時間,剩下的時間無法像在之前山上的生活,在部落裡有很多地方可以去。可以一整天在工寮,在自己的田裡、到自己部落的獵場做自己喜歡的事。

而遷下山後的霧台鄉魯凱族人,在生活衝突與適應下,失去了原有的生活文化環境,切斷與部落土地的情感,環境的變遷產生了山上文化延續的另一個傳承問題。

部落青年也感慨的表示,在家訪過程中,詢問老人家未來的生活想要怎麼打算,部落老人家反而半開玩笑的說, 「只能等死」。部落老人家用開玩笑的回應,表達在山下生活的無奈與失落。

image007
目前回到阿禮部落的路況有三段的坍方。因此要回去阿禮部落,就只能將車子停在吉露部落前段坍方處,再步行約1小時左右才能抵達阿禮部落。(上圖為吉露部落前段坍方處)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你說這要怎麼競爭?

面對中國進口半成品,原住民傳統工藝特色如何凸顯?還是只能無奈的面對大陸手工低廉且人口數眾多的「壓倒性」勝利?!

前言:

八八風災排灣族的何玉君開始在災民安置所教授排灣族以及魯凱族傳統織繡工藝。外婆「純手工」製作的影響與長達16年的工作經驗,開創了現在十字繡獨有的風格,也有不少指定訂單。但面對投資者與大陸低廉的手工價格,也再次突顯原住民手工藝品的競爭困境,以下是採訪何玉君的整理報導。

image001-600
面對投資者與大陸低廉的手工價格,也再次突顯原住民手工藝品的競爭困境(圖片提供/余欣蘭)

十字繡班:部落婦女有了一個生活重心的寄託。

八八風災後何玉君與家扶中心合作的工藝班在半年多的推動下,對安置在營區的部落婦女在八八風災後面對未來生活的態度有了正向的影響與改變,也讓族人在山下暫時安置的生活重心有了一個較穩定的寄託與發展。

何玉君表示,龍泉營區安置所十字繡班的開課後,部落婦女改變最多的就是氣質,到最後結訓的時候與初期差很多。她說,學習美的事物的動力,影響最多的就是部落婦女開始更注重自己生活起居的打扮以及對家庭的照顧。

除此之外,也讓部落婦女在營區安置的生活有了一個生活重心的寄託,有固定的收入維持基本經濟生活也讓傳統織繡的技藝得以傳承。

何玉君也表示,經過一陣子的相處與學習,來十字繡班學習的部落婦女,變的比較有耐心,有時後邊縫邊教學也可以跟部落婦女聊聊最進的生活狀況並轉移負面生活的消極心態。

已經是三個小孩子母親的何玉君也常常跟部落婦女聊天表示,「賺錢是其次,當然有錢最好,可是小孩子是我們的財產一定要把他顧好。」

改變陷入泥遭的安置生活

何玉君也表示,八八風災後將原住民安置到營區這樣一個非正常生活環境下生活。這麼差的生活環境,如果沒有透過其它的方式來改變安置所生活的狀態,等於是讓族人都陷入泥遭之中。變成族人出去找工作的意願降低,而形成一個負面的生活圈子。

她也發現,其實安置所會主動積極找尋工作機會的族人都已經搬離營區,寧可靠自己生活,不是只是靠政府的補助來過生活。她表示,部落裡其實這樣不同的生活態度落差很大,也對部落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八八風災後,在山下安置期間開辦十字繡班還是對部落在山下安置中心的生活有多少的幫助。何玉君邊縫邊聊天的師生互動關係,啟動了部落婦女在學習傳統上的興趣以及面對部落未來生活的想法有所改善的機會。

「純手工」的堅持

而何玉君獨特「純手工」的堅持,一部份原因也是從小受到外婆「純手工」製作的影響。何玉君表示她開始學習傳統織品製作時,就是從最基本的真功夫開始一步一步建構起對傳統十字繡的學習與創作。

對習慣這樣的創作方式,何玉君也表示,平常不可能帶著縫紉機到處跑,不過手工可以隨時想要做就拿出來做。

而另一個原因也是面對競爭壓力的問題。她說,「如果價格要好一點,工就一定要出來。」面對大陸低工資的競爭壓力,何玉君表示,目前大陸手工十字繡也是競爭的非常激烈,這樣的商業環境要怎麼跟外面的投資者競爭?

因為屏東縣三地門鄉這一帶的傳統手工藝與大陸低薄工資競爭而產生的衝突,何玉君無奈的表示目前台灣原住民傳統工藝的生存壓力。

image007
外婆「純手工」製作的影響與長達16年的工作經驗,開創了何玉君現在十字繡獨有的風格,也有不少指定訂單。

不失傳統,卻不跟傳統有落差。

而為了在人數眾多的大陸手工中脫穎而出,配色部份也很要求的何玉君表示,創作部份她堅持「不失傳統,卻不跟傳統有落差。」她說,「其實我們所織繡的都還是傳統的圖案,但是配色上會做調整,因為手工藝品不是只有賣自己人,因為外面的市場競方式畢竟不一樣,有的時候還是會隨著消費者的喜好而做改變。」

因此,不管大大小小所有設計出去的成品都是純手工,連內裡也都要求用手工縫製。雖然到何玉君這邊學習的初學者會希望能夠簡化作品完成的手續。

但是買不起縫紉機再加上若想縫製卻也無法帶著縫紉碁代處跑的情況之下,學員後來也漸漸習慣全手工的縫製流程。

image003
而為了在人數眾多的大陸手工中脫穎而出,配色部份也很要求的何玉君表示,創作部份她堅持「不失傳統,卻不跟傳統有落差。」(圖片提供/余欣蘭)

一定要有家人的支持。

本來對手工藝就很有興趣的何玉君,最初也沒想過這會變成一份生活中的工作,這個機緣的開始是有一次何玉君發現菲律賓的十字繡布跟目前台灣的十字繡布質感不太一樣,於是就繡了第一個自己手創的包包。

不但受到同事的讚賞,還銷售掉第一個親自手繩的十字繡包。因為這樣的機緣,才讓何玉君很有自信的開始繼續傳統與創作的這條路。

由於這份工作需要很多的心思鑽研與投入,何玉君起初也擔心因為小孩子的功課沒辦法陪。但因為老公的支持加上何玉君沒有因為自己的理想而影響到小孩子的照顧,才能將自己的興趣繼續延伸到她的生活中,也讓這個傳統手藝在自己堅持「純手工」的理念下,有了現在的成果。

你說這要怎麼競爭?

由於大陸製品十字繡的競爭壓力,何玉君都挑戰自己純手工去做,一來有別於市面常看到的半成品縫製方式,二來成品的獨特性也較高。她表示,「這樣才能與手工低廉的大陸十字繡有所區別。像一般大陸製品的傳統包包一開始賣500元,後來壓低到100元,你說這要怎麼競爭?」

長達16年的創作與銷售經驗。她表示,原住民的傳統藝品都很有特色,但最欠缺的就是不知道如何拓展自己的商品。

「壓倒性」勝利?!

因為純手工的東西,需要一定的時間製作完成,但是若開發成單一製品,又無法與大陸進口的十字繡有所區別。既然「外觀」都一樣,消費者當然可以選擇較便宜的商品消費。

政府若沒有對進口商品做嚴格的把關,再有特色的商品,都會變成商人明天手中物美價廉的「投機品」。原住民獨特的設計巧思一夜之間變成量販店隨手可得的低廉商品,而失去了創作者原來的創作價值與文化傳承的意義。

面對矛盾的競爭環境原住民傳統工藝的特色,如何凸顯或是繼續生存?還是只能無奈的面對大陸手工低廉且人口數眾多的「壓倒性」勝利?!

image005
何玉君表示雖人排灣跟魯凱有著同樣的傳統十字繡,但是只要加上個人的巧思所做出來的設計品絕對不會重疊,還能凸顯不同族群的特色。(圖片提供/余欣蘭)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不只創意 原鄉文創「行銷」待突破

願意協助災民重建的資源其實不少,但缺乏整體規劃,以致災民學很多,證照也一籮筐,但沒一張能用的,期待能獲得相關單位的重視及檢討。

八八風災重創原鄉產業,許多被迫生活在安置所內的原住民族人不但經濟安全受到威脅,生活上頓然失去重心。為了幫助災區民眾的生活重建工作,公部門釋放出許多計畫案,讓民間社團競標申請,進入災區或安置所內進行各項重建工作。

災後職訓計劃多塊狀分布 社工憂難有成效

在原民會的補助下,台灣原住民族部落深耕發展協會在安置來義鄉及泰武鄉災民的忠誠營區,辦理了多項職訓課程,如美容美髮、手工藝精品等等的職訓班。其中「原住民藝術手工藝精品行銷班」,主辦單位遴選30名失業災民加入受訓,除了結合原住民文化及平地文化的手工藝品製作外,主辦單位還指導學員們如何拍攝照片,並運用網路來行銷自己的作品。

台灣原住民族部落深耕發展協會專案執行經理賴宥菖表示,一般在辦理原鄉的手工藝班,都強調於原住民文化,使得各原鄉所出產的作品同質性很高,為了發展特色,他們與學員共同研發保有原住民創作元素又兼具商業競爭力的作品,如緞帶花、捏塑、彩編、皮雕及其他原住民手工藝作品,希望可以創造出一個與眾不同的特色。

image001-480

image004

image002image003

要協助原鄉發展產業,除了創意之外,「行銷」仍是待突破的環節。賴宥菖指出,行銷不外乎實體行銷與網路行銷,這次課程受限於時間較短,因此行銷課程主要是以觀念的建立及網路行銷為主,指導學員拍賣網站的運用及商品拍攝上傳,但大部分的學員幾乎對於電腦的使用上都不太熟悉,但在學員間的相互合作,以有餘而補不足,部落行銷團隊的雛形儼然見影。

賴宥菖表示,將來也有安排進階課程,計畫以實體行銷為主,要訓練學員可以直接去與他們的客戶互動,做直接面對面的銷售。進階課程雖已有計畫但仍是未知數,還得視經費籌措狀況而定。

「政府給這麼多的錢,給這麼多的職訓,可是後來沒有延續,相當可惜。」屏東縣政府重建組社工邱靖雯觀察到這樣的隱憂。「對於手工藝,原住民真的天生就有天份,可是她們欠缺機會,欠缺有人去幫他們做這個地方(行銷)。」

她憂心的表示,願意協助災民重建的資源其實不少,但都是一塊一塊,缺乏整體性的規劃,以致災民學很多,證照也一籮筐,但沒一張能用的。也期待這樣的問題能獲得相關單位的重視及檢討。

災民不是難民 勇敢築夢走出重建之路

Lavu lavu,來自來義鄉義林村的頭目家族,八八風災後住進忠誠營區,是這個手工藝精品行銷班的班長。因為對手工藝的喜好,一直以來就有成立工作室的夢想。去年碰上突如其來的風災,家不但沒了,連夢想都不太敢再想。但再參加這樣的職訓後,她說,離夢想更近了。

「對這個班本身就很有興趣,我很想再繼續做我的手工藝,八八水災之後,也沒有什麼工作可以做,所以很感謝政府的幫忙,也希望能再多支持一點。而手工藝品,我們原住民真的是滿有天賦,就是在行銷方面,真的是欠缺。所以一定要去學行銷這部份的工作。」

或許是早就有想開工作室的想法,lavu lavu在行銷課程方面特別留心,希望能夠將自己及部落的好手藝推廣出去,因此他很期待能有後續的銜接課程,她說:「所學的手工藝在行銷部分,都還要繼續加強。要邀請幾個有興趣的同學,結合我們所學的,來開一個工坊。」

長期在忠誠營區陪伴災民的紅十字會駐點服務員陳憶欣說:「我覺的這邊的居民很不錯,他們也會一直想說他們要怎麼繼續下去,怎麼走出去。」她就觀察到,有幾個人就真的以職訓學來的手藝作為主業,到各部落的祭典或創意識及兜售,也漸漸地做出一點成績。

她說:「不像之前他們會去做鐵工,而現在就專門做這些受工藝品在賣,他們都喜歡編編東西,可能賺的錢沒有鐵工多,但做起來很有成就感。」

11月9日,是這個班的畢業典禮,主辦單位特地在忠誠營區辦理了成果發表會,屏東縣政府社會處及原民處兩位副處長皆出席了這樣的盛會,對於災民們的努力給予鼓勵,台灣原住民族部落深耕發展協會理事長潘明福也當場尋求公部門的支持。紅十字會的代表陳憶欣說,雖然課程結束,但也是個開始,他鼓勵學員們繼續創作,未來可成立合作社來推廣,紅十字會也會有陸續推出方案在行銷上給予最實質的幫助。

image005
紅十字會駐點服務員陳憶欣與手工藝精品行銷班班長lavu lavu

image006
學員以一次原住民的歡呼感謝所有支持的單位,也為自己的成果歡呼。

image007
與來賓合影,這是學員們的畢業照,為這次的成果發表劃下完美的句點。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