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海豚的生與死–白海豚,海豚媽媽不要妳們了

很希望更多人知道白海豚的悲歡,並切有所行動,其實白海豚悠游西海岸,牠們毫不知情命運被人類決定,牠們只能在不斷被破壞的棲地上,無奈的躲避再躲避,直到無法容身,全數滅絕!他和我們孩子一樣,應該快樂活在世間。

【最懂白海豚的人,遺棄了牠們!】

990612baiahtun6720df-480.jpg

對於周蓮香老師,終究是失望了!

一直覺得,以海豚媽媽自居,應該比任何人都愛海豚。

一直假設,國光石化引述她的報告,太多的扭曲解釋在其中。

但是,環保署今日的白海豚專家會議,一字一句由她親口說出,不假他人之口,終究瞭解,海豚媽媽不愛白海豚。甚至,最後在因應方案上的成立基金會、擴大研究調查,現場學者都疑問,她是倒底是愛白海豚,還是愛研究。

難過!不只是白海豚危險,而是最能救牠的人,終於放手。

image
【當白海豚熱區在彰化斷裂,除了現象,誰來說明為什麼?】

周蓮香報告

在會中,整份調查報告,重點在彰化海域的觀察,只是證明國光石化及工業港的開發區域,就是王功海岸、大城濕地一帶,白海豚出沒極少,甚至在她「繞圈」、「覓食」、「遊走」、「社交」的分類上,只是「遊走」行為居多,所以彰化一帶,至多是個「重要的通過區域」。

於是,在白海豚觀察的熱區圖上,所謂白海豚族群穩定的海域(熱區),北方位於苗南到彰北,南方位於雲林到外傘頂洲,剛好跳過要開發的彰南海域,提供國光石化不在白海豚熱區開發的理由。

因為白海豚只通過,國光石化及工業港的問題,就是會不會造成南北通道的阻斷,讓南北兩群海豚無法互通,進而造成族群的滅絕。原本想以800公尺寬的隔離水道,作為白海豚的通行區域,但是發現水道內有污水排放,甚至有連結橋樑的海上橋墩,以香港的經驗,白海豚不可能通過這種水道。於是在今日,周蓮香改口,以上一份六輕海域研究案,認為白海豚能繞過工業區外緣,繼續南北通行,於是做出「不會完全阻斷南北交流」的推論。

但是這個「不會完全阻斷南北交流」的推論,還必須考慮工業港最外緣,堤頭的水深,以及來往的船舶,也會影響白海豚的通行,所以必須有因應方案,就是以食魚誘餌或聲音引導,訓練誘導白海豚通過工業區。

整個報告,從族群分佈得出彰南僅是通行假說,再以麥寮為例假設白海豚能游過外緣深水域,如果有困難就以人工訓練解決,形成一套「通道–不妨礙–加以訓練」的研究推論。

這一套說法,內容和去年工業局代表的立院公聽會報告完全一樣,唯一的差別是,原本讓白海豚通過隔離水道,在外界置疑隔離水道800公尺寬,白海豚不會通過,要通過就要有1500公尺寬。此說一出,國光石化跳腳要建一條跨海大橋,嚴重增加投資預算,於是今天專家會議,從隔離水道「向內走」版本,巧妙變成繞過堤頭「向外走」版本。

image
【鄭先佑教授仔細閱讀研究報告,提出專業疑問,擔心不足研究方法導出錯誤結論。】

學者的質疑

周蓮香的報告,引來現場參與討論的專家質疑,鄭先佑教授針對研究方法上,調查時段、調查地點、調查頻率到調查方法,都懷疑這樣的樣本數,能不能建構堅實的科學推論,甚至在這樣充滿各種危險因子的推論下,對於物種保育,是不是做到不會因缺失而造成遺憾的「禁漏原則」。

蔡嘉陽教授則直接以在地調查的經驗,置疑周蓮香團隊在廣大濕地後的堤坊上,能夠看到什麼,並且以搭乘相同調查船走的航線,認為離岸太遠的航程,根本看不到白海豚,怎麼可以就推論彰南海域,不是白海豚熱區。

中研院陳章波老師,對這套「通道–不妨礙–加以訓練」的假說,指責是在不穩定的研究結論上,推演下一個結論,這種每個階段都不紮實,有待釐清的研究,怎麼可以作為結論,當成國光石化與白海豚的衝突解決方案,他說「如果失敗是什麼結果?要開發單位說明並做成記錄。」

image
【白海豚的安危,不是通道,而是濕地環境的破壞。】


生態鍊的思維

靜靜的聆聽,心中感覺會議陷在報告內容的爭辯上,其實都忽略一個問題的本質,保護的不只是白海豚,而是海岸生態鍊。

周蓮香報告因為受國光石化委託,重點放在白海豚與國光石化的關係,甚至從「只是通過」,將問題巧妙轉為擋不擋路的問題,但是忽略掉重要的環境因素,尤其一個濕地提供養分,營造豐富海洋的生態鍊思維,這也是蔡嘉陽一直呼籲保護濕地的重要性。

國光石化對白海豚的影響,絕不能只簡化到擋不擋路,甚至也不能以觀察所得,白海豚在大城濕地外,只有通過、極少覓食,來推論大城濕地不重要。研究者必須更深入說明,濕地與海域的關係,濕地形成的養分,提供何種魚類生存繁殖,而這些魚類提供白海豚什麼食源,或者說如果大城濕地消失,對這條濕地-海洋的生態鍊,影響到什麼程度?對白海豚的危害有多高?

這也是回答會議中,許多漁業代表的質疑或栽贓,「白海豚吃光魚!」,一旦瞭解濕地被破壞,造成海洋營養源中斷,再加上工業區的污染,一旦魚群減少,漁民更加劇捕魚,就可以知道海裡無魚,原因不是白海豚吃光魚,而是白海豚與漁民都是受害者,共同的問題是工業開發,關心白海豚,也是關心漁業資源,保護濕地不只為白海豚,也是為漁業資源。這是簡單常識,但是更精細的研究,需要跨領域整合,絕非單一海豚觀測或行為研究,就能做出定論。

另外,在周蓮香研究中,隱瞞一個事實,調查團隊發現的重要事實,報告中完全沒有提出,就是「台灣西部各大河口是白海豚重要的育雛場所。」當周蓮香引用國外資料,以生育力極低來形容白海豚生態,三年左右生一胎,一輩子可能生八隻,其實已經不清楚這是常態?還是因為食源與環境問題,造成的異態?

更重要是研究團隊觀測發現,白海豚育雛區域位於河口區域,國光石化所在就是台灣大河濁水溪的河口,南岸已有麥寮工業區,北岸再建國光石化,這樣河口區域的開發,對白海豚影響,尤其育雛區域的破壞,是不是讓低生育率的白海豚,在物種繁衍上更加艱辛。

這也是整個研究案的基本問題,「為國光石化開發找解決方案」,而不是「為白海豚復育找最佳方式」。那樣的情形,就像眾人霸凌白海豚,從工業污染、棲地破壞,過渡漁撈等等問題,周蓮香報告只是想證明國光石化對於白海豚,不是「致命的一擊」。

這也是最讓人難過的地方,這常因應國光石化開發的專家會議,範疇只是開發會不會影響白海豚?有影響如何解決?根本不是積極正面找尋白海豚生機的會議。

image
【國光石化董事長陳寶郎,提出走廊不通的繞路說,甚至要訓練海豚走馬路。】

白海豚紀念館

國光石化當然可以為私利,只想做影響研究,但是職司物種保育的農委會林務局,就必須有更進步的作法,幾年來同樣委託周蓮香做白海豚調查,就不應該侷限在國光石化開發的衝突上,而是更該納入不同學者,有更大的研究計畫,澈底釐清白海豚的生活史,以及生活棲地,甚至陸域到海域的生態鍊影響。就如同國寶魚櫻花勾吻鮭的研究,花下鉅資,不只是物種族群的復育,更重要是棲地與環境的調查,才有可能讓瀕危的物種獲得保護。

這樣的調查工作,不能只是白海豚行為調查,更應該擴大不同學術領域參與,以中心編制,合作研究食源魚類、研究濕地環境,研究河海生態,甚至研究西部海底水文,都是必須參與調查,建立白海豚的完整資訊。當然前題是,如果我們覺得白海豚重要,國家也把牠當成重要生態國寶來對待,整個生態調查案必須建立。

目前,林務局朝向劃設「生物重要棲地」,其實這種宣示性的保育等級,強度不如「保護區」,除了宣示意義,對於開發也無法嚴格禁止。對於白海豚迫在眉睫的危機,真的有點緩不濟急。

2012年,政府將整合水利、林務局、國家公園等單位,設立環境資源部,以台灣的研究調查,陸域生態相當完熟,反而是海域生態,仍是有待發現,重要的白海豚在2002年才有正式觀測記錄,其實都說明海洋生態調查的不足。

如果在此時,對於白海豚不能投注更大關注及援救,就算成立海洋資源部,有了更多經費與人力,到時對於奈不住環境破壞的白海豚,可能只需要蓋間白海豚紀念館,說明這個物種曾經出現台灣海域。

image
【學者,不該是研究做的多,而是透過研究,更瞭解世界說出真相,蔡嘉陽是真正的人間學者。】

生態學者的偉大

台灣有很多生態學者,但是讓人尊敬,不是做了多少研究,而是對於物種的愛護。任何一位生態學者都清楚,棲地是物種保護的根基,白海豚的問題,不是游不游的過國光石化,而是在西海岸棲地不斷破壞、惡化下,如何保護物種棲地,形成生態多樣性的問題。

像珍古德很多感人的生態學者,生態研究到最終,不是執著在覓食、繁殖的行為研究,而是挺身而出,疾呼棲地保護的重要,甚至成為一位傳道家,從紮實的生態研究,開始宣告萬物共生的自然思維,她的對象不再是專業學生,而是遺忘自然美好的世界大眾。

周蓮香老師以前是愛海豚的!十年前她投身鯨豚救援,第一隻援救成功花紋海豚阿通伯野放,開創台灣保育歷史,在野放現場官員都想沾光,開始冗長演講,已經離池等待野放的阿通伯,陽光曝曬下顯得緊張,在現場的周蓮香急得跳腳,那樣急切的神情,她是愛海豚的。

但是到現今,不到百頭的白海豚,面臨重大危機,國光石化會不會成為致命影響,全國關注,周蓮香的報告成為重要依據,但是尚未紮實的物種分佈研究,導向一連串通過、訓練的結論,讓國光石化有藉口,沒有重大影響,能夠訓練解決的結論。

周蓮香遺忘了愛海豚的心,她拿國光石化經費做研究,結論成為決定白海豚生與死的重要依據,國光石化需要學者背書。在她的結論,可以不必從保護棲地觀念,反對一切工業開發,但是對於研究呈現的不確定數據,她可以提出「延緩開發、加強調查」的負責說法,畢竟在生態學界,也想清楚白海豚的迴游路線、時段、覓食區域、繁殖區域,以及和附近環境系統的依存關係。

但是在一切仍不清楚下,做出「不會完全阻斷南北交流」的推論,其實丟棄了所有背景資料的調查,直接導向一個結果。

現在的周教授,還愛海豚嗎?

image
【義工媽媽張育憬帶著國小孩童,在西門町自發的搶救白海豚。】

誰來愛白海豚

當國光石化想以公益捐,成立白海豚基金會保育白海豚,通過開發案的心態,陳寶郎董事長那種「走廊不能走,就去外面繞馬路」的說法,顯示開發者的狂傲,這樣的基金會能夠善盡多少保育之責,未來拿人錢財、仰人鼻息的基金會執行者,有能有多大的自由空間。

全國大家都關心白海豚,當國小義工媽媽張育憬帶著國小孩童,在西門町為白海豚募股,路過的行人看見白海豚,第一個訝異是台灣有這樣可愛的生物!接著聽到牠們的危機,每個人都露出愁容。

全國都愛白海豚,如果不是更多的全國民眾,一致發起行動,要求政府要出面展現實際行動,保育白海豚。在目前的審查制度下,只能依賴更多瞭解問題的生態學者,成為社會的導師,說明白海豚的危機,要求有著重大影響疑慮的國光石化,在白海豚生態調查清楚前,應該暫緩開發。

蔡嘉陽教授要求重視濕地,王建平教授呼籲即早劃設保護區,鄭先佑強調生態保護不能不顧風險,陳章波研究員要求從棲地思考,陳昭倫研究員提出國際關注,甚至國際學者也來函要求政府慎思開發的破壞…….,更多的生態學者出面為白海豚說話,個個專精生態研究調查,但是此時他們都是愛白海豚的人,為保護自然環境而行動,希望還有更多研究海洋生態的學者,能夠挺身出面說出海洋保護的重要與實情。

image
【白海豚的生與死,人類決定!】

很希望更多人知道白海豚的悲歡,並切有所行動,其實白海豚悠游西海岸,牠們毫不知情命運被人類決定,牠們只能在不斷被破壞的棲地上,無奈的躲避再躲避,直到無法容身的一天,全數滅絕!

看看牠,會愛上牠的,他和我們孩子一樣,應該快樂活在世間。

 

 

【聽!農村舞裝青年阿達,吟唱白海豚之歌。】救救白海豚吧!別再冷漠!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

高蹺鴴的情愛世界

每次觀察鳥類生態時,總會被他們深深的感動,雖然我們不懂得鳥類語言,但他們的一舉一動讓我們也能體會到他們的語言,這也是筆者酷愛攝影的原因,希望藉由這些用生命等待的畫面,能夠讓更多人了解高蹺鴴的習性…

每年4到6月期間為鳥類求偶繁殖最精彩季節,其中高蹺鴴的情愛世界更為精彩,彰化縣政府與福興鄉公所、彰化縣生態觀光休閒教育協會等單位共同舉辦的「高蹺鴴情愛世界賞鳥季」,讓喜歡賞鳥,拍鳥的夥伴們,能夠近距離的細細觀察到高蹺鴴的育雛全記錄,在此筆者存著感恩的心,向這些默默為拯救生態的相關單位及人士致上最大的敬意,也希望藉由此篇文章讓更多人認識高蹺鴴。

高蹺鴴屬反咀鴴科,身長約32公分,嘴細長而直,腳紅且修長,所以又稱牠們為「長腿美女」,背部及飛羽黑色,臉、前頸,胸腹白色,常以緩慢優雅的姿勢步行於水田、魚塭、沼澤等淺水地帶群體活動 。

以昆蟲、軟體動物為主食,繁殖季為4-6月,但今年氣候異常,今年鳥類繁殖時間提前約兩週到一個月左右,以往高蹺鴴的記錄多為過境候鳥及在臺灣度冬,過境時大都棲息在西部和東北部的沿海或水田等濕地,度冬則以台南為主。

不過由近十年來記錄到西部沿海各濕地在夏季時高蹺鴴有擴散繁殖的情形,並逐漸向北臺灣延伸,甚至關渡自然公園也出現高蹺鴴育雛了,可看出其對環境的適應力之強。

990528tallbirdhooj-480.jpg

2洗澡覓食

公鳥與母鳥最大的區別在於,背部翅膀羽毛,公鳥翅膀羽毛較黑,而母鳥則呈現黑咖啡色,很特別的是當公鳥向母鳥示愛時,總會很紳士的在母鳥左右不停點頭,好像再詢問母鳥似的,等到母鳥同意後才會站到母鳥身上,進行交配動作,等到大功告成後公鳥仍會再度與母鳥玩親親遊戲,雖然只是短短幾秒鐘,但公鳥卻一點都不會含糊帶過,動作之細膩,真是可愛極了。

3愛的進行式1

4求愛進行式2

通常一窩小鳥約2-4顆蛋,孵化期間公鳥與母鳥會輪流孵蛋,當另一半覓食回來準備交班時,總會利用週邊的水把腳上的污垢洗乾淨,並且抖乾,才會進到巢穴換班呢!!小鳥孵化時間約為18-21天左右,在這期間親鳥也會不停翻動蛋,讓牠受熱平均。

水鳥與其他鳥類不同之處就是水鳥一蛋破殼後就能自行覓食,剛出生的小寶貝還不太適應外在環境,所以在這兩、三個鐘頭內,親鳥會不時用翅膀讓小鳥躲進去保溫,並且形影不離的站在旁邊保護著,一但有外敵(如白鷺鷥或蛇等等其他天敵出現時),親鳥就會不顧一切向前驅趕,充分表現出親情的偉大。

5育子篇

6捍衛家人

筆者每次觀察鳥類生態時,總會被他們深深的感動,雖然我們不懂得鳥類語言,但他們的一舉一動讓我們也能體會到他們的語言,這也是筆者酷愛攝影的原因,希望藉由這些用生命等待的畫面,能夠讓更多人了解高蹺鴴的習性,並且能夠好好愛護他們,愛牠就別傷害牠,讓我們共同努力吧!!

【音樂】賴和音樂節:相思‧Join去旅行

為慶祝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116歲冥誕紀念,財團法人賴和文教基金會籌辦「2010賴和音樂節」。有感於2009年莫拉克風災後的社會氛圍、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賴和文教基金會從賴和年少的旅行經驗、文學中深刻的「土地」…

~~跟著賴和的文學,在歌聲裡,去旅行,看台灣~~

2010_賴和_旅伴2_POSTER_pre3
為慶祝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116歲冥誕紀念,財團法人賴和文教基金會籌辦「2010賴和音樂節」。

有感於2009年莫拉克風災後的社會氛圍、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財團法人賴和文教基金會從賴和年少的旅行經驗、文學中深刻的「土地」精神出發,以「相思‧JOIN去旅行」為主題,透過「文學與音樂跨界結合」、「文學與空間地景」的多元形式,舉辦三場「校園說唱」5/11彰化女中、5/19屏東潮州高中、5/26中興大學,

5/30將於彰化縣政府演藝廳舉辦「賴和文學音樂會」,邀請金曲歌王楊烈、原住民當紅團體美麗心民謠、鬥鬧熱走唱隊、台中福爾摩莎合唱團、屏東翔藝兒童舞蹈團,獻唱賴和文學音樂、土地之美的歌曲,分享土地走訪、旅行的種種感動,將「文學音樂」的文化養分帶給青年學子、民眾。

5/29邀請國家文藝獎得主作家林亨泰駐館主講「詩戀美麗島」、5/28-5/30「賴和文學地景之旅」、「紀錄片放映」系列活動,實地帶領民眾、青年學子走訪彰化,觀看賴和筆下的彰化街景,以賴和的作家之眼,深入認識自身居住的彰化城,歷史的、人文的、庶民的,營造「賴和」為彰化市民共榮的文學地標。

活動精彩,歡迎報名參加,請洽賴和文教基金會04-7241664 、www.laiho.org.tw

你有多久沒聽見那動人的土地樂音?

在這紀念賴和116歲的五月,我們要熱情傳唱土地的美學,

林亨泰、吳晟、金曲歌王楊烈、吳志寧、吳音寧、鄭宜農、

美麗心民謠、滅火器樂團、農村武裝青年、鬥鬧熱走唱隊、

福爾摩莎合唱團、屏東縣翔藝兒童舞蹈團….

招你作伙,跟著文學與音樂去旅行,聆聽台灣土地的溫暖與堅毅

【賴和文學音樂會∥賴和大舞台】

當文學與音樂的跨界結合……藉由音樂對大眾的穿透力、渲染力,傳遞賴和文學的感動能量,邀請與彰化有在地淵源的年輕樂團、深受民眾喜愛的資深歌 手、具環境意識的獨立樂團,獻唱以賴和文學為主題的動聽歌曲、對土地關懷的經典歌曲,談自己以音樂介入社會的經驗實踐、閱讀賴和的感動,傳達對自然環境的 感動,激發民眾「愛護土地」的信念,以行動支持現下台灣重要的環境議題。

日期:2010年5月30日(日) 下午2:00-4:30(1:30開放入場)

地點:彰化縣政府演藝廳(彰化市中山路二段416號)

演唱歌手&團體:楊烈、美麗 心民謠(小美、陳世川、陳宏豪、鄭捷任)、

鬥鬧熱走唱隊、福爾摩莎合唱團、屏東縣翔藝兒童舞蹈團

NGO鬥鬧熱:邀請莫拉克風災重建團體、環境組織於現場攤位展

※活動免費、自由入場

【賴和文學音樂會∥校園說唱】

當文學與音樂的跨界結合……藉由音樂對青年學生的穿透力、渲染力,傳遞賴和文學的感動能量。

邀請具環境意識的獨立樂團,獻唱以賴和文學為主題的動聽歌曲、對土地關懷的創作歌曲,談自己以音樂介入社會的經驗實踐、閱讀賴和的感動,傳達對自然環境的感動,觸動高中生、大學生「愛護土地」的信念,以行動支持現下台灣重要的環境議題。

5/11下午1:00 彰化女中大禮堂 吳志寧+作家吳晟+吳音寧

5/19下午1:00 潮州高中大禮堂 鄭宜農、 吳志寧

5/26晚上6:00 中興大學小禮堂側廣 滅火器樂團、農村武裝青年 (校外開放)

【賴和開門∥作家駐館、紀錄片欣賞】

5/28,14:00 尋找賴和:紀錄片播放

5/29,14:00 詩戀美麗島:林亨泰(詩人,2004年國家文藝獎得主)

地點:賴和紀念館(彰化市中正路一段242號4樓)

【帶你去散步∥賴和文學地景導覽】

除了美食,彰化還有……..

帶您跟著文學去旅 行,品味賴和筆下的另類彰化,走過賴和日常生活的彰化市街、參與社會運動的重要場景,重新體會彰化市街的人文風貌,重新看待生活環境的觀點與意識。原來,就在我們生活的周圍,不遠的地方,就充滿著很有深度的文化資源,甚至可以作為觀光的資源,召喚出這城市空間的豐沛活力。我們不只要一個可以住的地方,希望街道能有多一點的文化氣氛,希望這是一個人性的社區,有遠景的城市。

出遊梯次:2010年5月28日(五)、5月29日(六)、5月30日(日)

出發時間:上午9:30-12:00

地點:彰化市街、賴和紀念館(彰化市中正路一段242號4樓)

※活動免費、名額有限,請事先報名,凡報名者將獲贈精美小禮物一份

活動網站:2010賴和音樂節 http://www.laiho.org.tw

國光石化不能說的秘密–跨海的臍帶關係

台灣耕地面積不大,但是食物種類多樣化,農業技術優良,發展精緻農業體系,利潤不見得比工業低,工業污染帶來的社會成本,常常是在工業利潤上,沒有被計算進去的成本。未來只有更廉價的工業產品,更高價的糧食需求…

政府很急!在箭靶全射向國光石化之際,政府卻急著盤算大城海埔地工業區,背後帶來的非凡意義。

國光石化設廠,從屏東南州到雲林台西,頂著官民合營的身份,一路走來都算單打獨鬥,政府並不是那麼強烈的支持,到了現今態度轉硬,一幅非建不可的決心,行政院在2009年3月核定國光石化投資計畫,並且訂出目標時程,希望在2015年6月開始量產,甚至期待在2010年上半年完成環評程序。

很急!這種限期完成的要求,讓環評變得有點諷刺,能夠不通過嗎?

國光石化急著建廠,石化財團有擴張的考量,就像環說書開宗明義,建廠原因是中油和台塑石化產業的競爭關係。在台塑麥寮六輕廠運轉多年,以及中國寧波建立石化下游工廠後,中油的壓力劇增,轉投資的國光石化加上合資的民營石化業者,組成一股抗衡台塑的力量,規劃在大城工業區設立年產120噸乙烯的國光石化,並由石油公會招募石化財團,前往中國海西台灣石化專業區,積極爭取設立年產100萬噸乙烯的輕裂廠。

財團急,有著商業競爭的壓力,尤其中國年產一千二百萬噸乙烯,未來還有高度成長空間,目標希望達到年產二千萬噸的能量,台塑麥寮、國光石化在這個背景下,個個磨拳擦掌想爭第一。

財團的拼鬥,有著商業競爭的壓力,那政府急什麼?就只為吸引投資創造財富,恐怕道理沒那麼簡單。

對於政府,國光石化的建造,重點不只是石化產業,而是二岸經濟臍帶的連結關係。

990419shuiacf0e59f8-360.jpg

中國的算計

中國高度成長,作為國家基礎工業的石化產業,有著急迫的需求,台灣石化業者清楚巨大的商機,中國當然也清楚台灣石化業者,想要前進中國的心理。但是在中國的算計下,早期以產業的思考,引入國外石化產業,打造中國的石化產業基礎,要求的是石化業必須在中國建立上下游產業,完成中國境內石化產業垂直整合的目的。

台塑海滄案,算是第一次石化西進的衝撞,在政府戒急用忍下,面對中國頻頻招手,台塑石化上游的輕油裂解不能放行,結果換來雲林麥寮工業區的開發,台塑只能在台灣煉油生產,前往中國寧波設立中下游產業。台塑的擴張,能量達到年產三百萬噸的乙烯,中油卻只有年產一百多萬噸的能量,於是官民合組國光石化,希望找地生產,追趕台塑。

中國知道台灣石化產業的競爭,再度規劃福建海西石化專業區,吸引台灣石化產業前往設廠。但是這次情勢已有不同,過去台塑海滄案,中國希望取得石化產業的關鍵技術,要求在中國垂直整合,到了現今中國生產技術精進,不乏國際大廠早已在中國設廠生產,現今吸引台灣石化業者前往設廠,目的不在技術,而在建立二岸的臍帶關係。

2009年中國提出「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明確的定義,將台灣納入海峽西岸經濟區的一環,福建海西區將是一個經濟特區,不只在石化業上先行整合,未來相關產業也會陸續整合,讓海峽二岸自由通航,甚至建造跨海大橋,挖通海底隧道,都是將台灣連結到中國地區經濟的算計。

台灣的拙計

中國想產業通吃,讓台灣變市場,但是對於台灣,面對石化業者出走壓力,政府算計的是石化上游根留台灣,中下游前往中國加工,成品銷往中國或轉口東協,建立跨海生產鍊,形成一個海峽兩岸的產業合作模式。

中國設立海峽西岸經濟區後,政府想在二岸經濟架構下,完成上游台灣,下游中國的跨海產業整合,透過政策管制不肯放行,依舊規劃在台灣設立石化上游產業,期待在ECFA通過後,石化列為早收名單,在二岸跨海合作生產下,原料台灣生產,免關稅進入中國加工,再銷往中國市場,甚至銷往東協,建立上下游分工的整合經濟圈。

於是,國光石化有其緊迫性,不只是產業的擴張,更負有因應中國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成立,台灣建立海峽東岸的產業區,形成跨海生產鍊下,扮演上游產業的定位角色。

所以,國光石化的興建,政府很急,急的不是產業,而是二岸關係。

但是中國態度很清楚,根本不考慮台灣一廂情願的盤算,在兩岸臍帶關係裡,石化產業必須在中國境內上下游垂直整合,台灣成為澈底依賴中國的市場。當台灣火速審查國光石化在大城濕地設廠案,中國在日前沒有批準台灣石化公會在海西區申請的設廠案,目的就是對台灣石化業者給予壓力,石化上游產業必須在中國設立,沒有台灣上游生產、中國加工的道理。

這個舉動,無異震撼彈,讓國光石化中多數想前往大陸投資設廠的民營業者,必須表態選邊站。因為中國的目的,已經不是石化設廠,而是在二岸臍帶關係中,扮演支配者與供應的角色,台灣只能對應海峽西岸的地區經濟,配合港口園區的設立。

財團的心意

這也是國光石化的真實問題,一旦中國擺出強硬姿態,縱使在政府依舊管制下,這些財團都開始會有不同盤算。換句話說,國光石化的開發有變數,不是環評的困難,而是中國要求前往設廠的壓力。

其實,石化業出走,已成遲早的定局,大情勢不利台灣,石化生產財團都想走,不僅市場中國大,土地投產中國便宜,勞工中國廉價,甚至石化產業在中國形成的國際聚合,都讓台灣石化業者天天算計想走。甚至石化業者精算到,一旦政府受不了壓力,開放石化上游產業,能夠前往大陸設廠,只要拆掉台灣工廠到中國重組,三到四年就能投產,比建設新廠需要五到六年,都能快速投產搶攻市場。

這種出走態勢,不只石化產業,鋼鐵、晶元、面板等產業,都有相同壓力,讓政府大量開發工業區,設立產業上游工廠,期待建立跨海上下游生產模式,最後在財團群起出走中,終成幻影。

台塑算得很精,一直想將麥寮工業港轉為綜合商業港,就是準備一旦產業外移,就能讓麥寮港成為二岸經濟圈中,扮演進出口的自由貿易港,甚至國光石化中,開發大城工業區的專用港,都是盤算在產業出走後,從工業港變貿易港,扮演二岸運輸的角色。

國光石化會是一個夢,如果中國強硬讓石化業者選邊,商人當然是追逐利益,政府期待簽定ECFA後,台灣掌握上游產業,前往中國加工銷售,終究會成為痴人說夢,政府心知肚明。

台灣石化生產內需已足,再增加的產量幾乎都是外銷為主,但在中國強力要求海峽西岸經濟區內的垂直產業建立,加上2015年量產早已錯失商機,台灣石化業者巴不得國光石化環評不過,台灣生產澈底破局,政府全面開放西進設廠。

政府不願,除了還有跨海產業整合的幻想,更想讓一些早想走的重大投資,發揮衝高成長率的選舉效用,形成民眾拒絕污染,財團為利想走,只有政府強行設立的一廂情願。

如果今天政府宣布全面開放,不僅國光石化會撤資西進,甚至台塑也會整廠遷移,就連許多產業也會相繼出走。

找尋贏的策略

其實政府必須面對,中國已非二十年前的落後,在經濟發展、國際合作下,他們根本無需依賴台灣技術,那種一項情願的台灣生產、中國加工跨海產業鍊,根本不可能實現,早期中國還要台灣的傳統產業,到現今已經看中台灣的主要工業,不斷設立特區壟斷生產線,財團見利選邊站,台灣和中國拼工業生產,實在已無本錢。

其實面對工業中國的強勢崛起,台灣必須認清競爭態勢,反而利用此一時機,進行產業轉型,像歐美先進國家一般,排除污染產業,在創意、管理、貿易與行銷等知識產業上精進,找出台灣的國際競爭力,這是中國之弱,也是台灣真正優勢所在。

甚至在產業分工下,讓中國拼工業,台灣重拾農業生產的優勢,無需在工業生產和中國纏鬥,而是以農業優勢進軍缺糧的國際市場。工廠可以搬,但土地不會走,在糧食爭奪戰一書中,指出經濟高度發展的中國,耕地面積越益減少,農民棄田從工,國民對食物多樣化的需求日益提高,世界要賺中國的錢,未來最重要將是糧食交易。

中國以工業所得彌補農業不足,在國際上四處購買糧食,常常是高價購買造成缺貨,轉變成為一個農業依賴輸入的國家,東協中泰國等國都準備以糧食來大賺中國錢財。

台灣耕地面積不大,但是食物種類多樣化,以及農業技術優良,發展精緻農業體系,利潤不見得比工業低,尤其工業污染帶來的社會成本,常常是在工業利潤上,沒有被計算進去的成本。未來世界,只有更廉價的工業產品,卻是更高價的糧食需求,台灣作為一個物產豐富之島,實在不該再毀損污染土地,追求已經走下坡的工業開發,等到發現糧食產業的重要,卻是面臨破壞污染,無法使用的土地。

臍帶不是絞刑索

國光石化,不只是一項投資案,背後有著二岸建立臍帶關係下,台灣未得養分,反而失血受傷的問題,失血的不只是工業外移,更有土地被破壞的問題,以及產業策略徹底崩潰的憂慮。

在台灣,未來願景失去方向,常常是財團因競爭、因無奈,開口要開發,政府一場內部會議,就全力配合興辦,完全失去投資政策的評估與審核機制。於是脆弱的環評,竟然成為產業不當投資的最後防線,而這條防線常常不太靈光,因為它頂多可以證明對環境有危害,卻無法指控一個投資案根本從頭就是錯,甚至為錯誤的治國政策背書。

國光石化、中科四期的廠商,都有前往中國生產的壓力,整個問題的核心,不是環評過不過的問題,而是這種準備出走的投資案,根本不該被同意,該群起反對的民眾,不該只是環境守護的人士,而是關心二岸經濟發展中,政府的態度和台灣定位的所有國民。

當政府呼應中國海峽西岸經濟區設立,以國光石化作為連結的臍帶關係,該反對的不只是環境破壞的問題,而是為了短期可見的投資效益,執迷這種包走包輸的工業角力,倒底台灣面對中國強勢,真正的願景和戰略是甚麼?

(本文轉載自「漂浪。島嶼」部落格)

【反中科小菜】台大中科週支持在地食材0327

今年,媽媽突然有停止製作醃文蛤的念頭,反倒是我捨不得這傳統味,唉….難道高科技產業才是經濟發展嗎?蕃薯島民,我們的眼光有必要這麼短視又狹窄嗎?毋忘了我們的樹頭、我們的根!

各位夥伴朋友:

本週六台大「中科週」,義賣反中科小菜系列之—王功紀媽媽醃鹹蛤以及后里特產—紅蘿蔔、馬鈴薯

相關訊息請點:http://tinyurl.com/y8hj284

地點:台大鹿鳴廣場

日期:3/27(六) 時間:上午9:00~下午 5:30

歡迎蒞臨捧場~

———————————————————–

以下是反中科熱血青年紀心的文蛤小短文:

自己唸大二那年,老媽興高采烈地告訴我,他自己要做醃文蛤販售,倒是我很懷疑她會成功嗎?會不會做出鹹死人不償命的醃蛤仔,想不到轉眼間已經製作四年了,也建立出媽媽特有的口味及好口碑。

記得某次傍晚,完成汆燙文蛤的程序後,媽媽發現鍋底冒出不少沙子,表示蛤仔當中有充滿沙子的空殼,必須一顆顆尋找,哪顆是外殼不光滑且色澤黯淡、沒包附肉質的文蛤;在昏暗的燈光下,全家動員開始在六十斤的蛤蜊中慢慢挑著….這是一個農漁村所發生的小小故事,沒有令人驚喜的片段,卻是我生活的一部份。

作夢也沒想到這片農田與大海,會成為發展面板廠與石化業的基地,當官的只要動動他的嘴、張開他的手掌,順便再搖搖他的尾巴,單憑一個國家重大建設、公共利益的口號,輕易地從農漁民手中,強奪不屬於他的資產,那….天理何在?

今年,媽媽突然有停止製作醃文蛤的念頭,反倒是我捨不得這傳統味,唉….難道高科技產業才是經濟發展嗎?蕃薯島民,我們的眼光有必要這麼短視又狹窄嗎?毋忘了我們的樹頭、我們的根!

1-e5908ee9878ce8beb2e794a2e59381-2

2-e78e8be58a9fe9b9b9e89ba4e4bb94

無盡相思:金顧阿公一路好走

記得農曆年期間,阿公應眾人的提問,精神奕奕地講述著相思寮的過往點滴。八十八歲的陳阿公,不只是相思寮最年長的居民,也是相思寮的活歷史。阿公見證了相思寮這個蔗工聚落,從日據時期至今的所有轉變,同時也見證了……

今天到相思寮幫詹律師的假處分案蒐集資料,從阿花阿桑家出來,瞥見木祥叔家門前搭起帆布帳,心底直覺不對勁……

走近,見正廳門前立起了一尚缺照片的靈位, 一時無言。

「這是…」

「阮老爸啦。」木祥叔艱難地回應我。

接過木祥叔兒子遞 過來的一柱香,心裡千頭萬緒。

「怎麼會這樣? 前兩天來找木祥叔,阿公跟我們說他不在,還閒聊了好一會兒。離去的路上,跟淑惠還談到阿公雖然快九十歲了,身體卻還很硬朗。」

怎麼會…?

木祥叔昨天有工作去跑車趟,家裡其他人也都去上班不在,等木祥叔晚上回來後,發現阿公不在家。

家裡內外不見人,鄰居幫忙喊人尋找,聚落裡外四處不見阿公身影。

鄰長嬸建議木祥叔報警。

一報警,原斗派出所回應:早上太平路往二林方向, 發生一場車禍。

我無法揣摩,那會是什麼樣的一種感受,當木祥叔站在派出所前,望著自己阿爸被撞爛的腳踏車。

「連最後一面,都沒見到…」

白天發生車禍時,因為阿公身上沒有證件,所以無法連絡上家人,去到二林基督教醫院的木祥叔,是直接被引領至太平間認屍。

記得農曆年期間,到相思寮接居民到后里交流那次,木祥叔熱情招呼大夥到他家吃中飯,吃飯時, 阿公應眾人的提問,精神奕奕地講述著相思寮的過往點滴。

八十八歲的陳阿公,不只是相思寮最年長的居民,也是相思寮的活歷史。阿公見證了相思寮這個蔗工聚落,從日據時期至今的所有轉變,同時也見證了中台灣糖業的盛衰歷史。

阿公,希望您一路好走 。

也希望您在天之靈 ,保佑相思寮:原地保留,永續長存。

相思寮後援會 謹上

990325xiangs-dsc_7357-300.jpg

(攝影:Chen GinTong,2009/12 攝於金顧阿公家巷口)

[夏耘田調] 二林5之5 二林田野筆記

原斗果菜合作社是一間經營規模頗大的合作社,不僅提供到府收貨,同時也提供冷藏庫、菜價查詢。社長張先生有農會的身份,認為合作社就是提供服務給農民。他們不僅開放了密碼查詢菜價,還提供收貨、冷藏的服務。

編按:

本文為2009年台灣農村陣線舉辦之「夏耘草根調查系列文章」,由參與調查的「二林組」成員完成,完整的二林系列文章共有五篇,本文為系列 5-5。

——————————————————————————————

為期五天的訪調,我因為參加讀書會和探親的緣故,失去了第一天和最後一天的訪調機會。其實那對我來說,是掙扎的,所幸組員不太計較,在此感謝大家的包容。第二天早上,我自台中開車,前往二林的訪調行動。image001

8.18 上午 金鴻盛酒莊

上午前往金鴻盛酒莊,是製作馬英九上任紀念酒的酒廠,有十足的規模。莊主凃先生,自父親那一代就開始務農,並且是葡萄契作時期的一員。

家中有一三合院,以及一棟新蓋的樓房做為酒廠。他們家有三個兄弟,大哥目前是作內勤的警察,三年後退休,二弟一家人負責行政事務,例如裝酒、出貨,三弟則是新竹的公務員,據說與家內互動緊密,與兄弟經常商量家中事務。目前莊內的生長監控、技術方面是由大哥負責,至於其餘比較行政方面的事務,是由弟弟負責。

大哥並不願位居幕前,其理由據聞是以前二弟比較不務正業,大哥和三弟商量的結果是給他這個位子和責任,讓他能夠走向正途,因此廠內掛名是由二弟負責。我想這顯示了這家人團結,以及農家擁有土地所能提供的經濟支援。

目前金鴻盛的葡萄採用草生耕種,盡量朝向有機無毒的方向前進。在莊主的思維當中,他認為採用農藥的葡萄酒是比較差的,他稱之為「紅水」(雖然難以判斷哪瓶比較好喝),以嘲笑其酒與真的「紅酒」的差別。我不禁好奇莊主的思維從何生根,但這其實是一件值得探究的事物。金鴻盛的酒並未上到市場,農家也不受市場的壓力,這是支撐莊主維持理念的條件之一。

我們對於莊腦中關於酒的知識形成過程尚未確認,但在詢問之下,莊主之所以作紅酒,是基於過去自家就有種葡萄給予公賣局契作的考量。在契約解除之後,莊主開始根據自己擁有的條件思考如何轉型。加上雖然公賣局雖然轉為官股民營,目前依然還是有收購二林地區的葡萄。在此情況下,葡萄持續被種植,有累積資本的農家也開始試著自己釀酒,並且透過農會出售。

8.18 下午 二林稻米產銷二班 大橋牌陸協米廠 

稻米產銷二班,洪秀霞班長。該班約有50個人,都在香田里這一區,這是因為產銷班有區域限制的緣故。秀霞班長是上次越光米種植的第一名,目前田地內主要種植台粳九號與越光米。台粳九號的苗種是從改良場得來,越光米則是自日本時期延續下來。我們看到,以二林為例,苗種多半是自日治時期延續下來,即使是改良場的苗種,也多半是自日治時期累積下來的技術作為改良。

image003

這一區的農民,包括產銷二班從以前就是把米交給大橋牌。這是因為因老闆陳俊雄懂得回饋照顧農民,農民也隨之產生信任關係的結果。在米價上漲的時候(雖然說政府一直沒有讓米價上漲多少),老闆也會隨著價錢的提高回饋給農民。

這樣信任關係一直維持到現在,小老闆陳肇浩將大橋牌帶向新一波的市場定位,他對自家的稻米展開差別定價,將品質好得越光米、有機米等等,作成小包裝的米,加以包裝設計往高級消費者市場鎖定,鋪路到微風市場等高級消費者市場。這些採用有機栽種的農民也因此得到應當有的回饋。同時大橋牌也回饋生產行銷課程、生產履歷、利潤給與農民。

image005

image007

8.19 上午 原斗合作社

原斗果菜合作社是一間經營規模頗大的合作社,不僅提供到府收貨,同時也提供冷藏庫、菜價查詢。社長張先生有農會的身份,認為合作社就是提供服務給農民。他們不僅開放了密碼查詢菜價,還提供收貨、冷藏的服務。張先生說,在目前競爭情況下,收貨大概收到大城那邊,銷售則是往台北、屏東、高雄、三重都有送,台北一市為主要的價格。

張先生說,有競爭對手(鹽埔合作社),使得他們提供更好的服務,一通電話馬上到府收送服務。在社長的想法中,這是一種互利共生的關係。

我們詢問了張先生目前果菜價格的決定機制,他提到,要得到較好的價格,合作社或販仔必須達到三個條件:

(1)越早送到市場越好,因為要「排」,如果排到後面,那你品質好或關係好也沒用,價格早就被前面的決定了。

(2)品質要穩定,市場的拍賣員是不會仔細檢查每天的貨品的,所以品牌信用是很重要的。「你要能夠每天穩定的出貨,你的價格才會被信任。如果你出一天休兩天,即使你品質很好,採購的也無法信任你的貨品。所以一定要出貨穩定」。

(3)要跟拍賣員的交情好,跟拍賣員打好關係,你的貨品就不容易跌價,但這是建立在前面兩個條件之上的。如果你前面兩個條件沒有達到,那跟拍賣員交情再好,也是沒用的。

8.19 下午 蔬菜產銷二班

蔬菜產銷二班,主要範圍在二林鎮內。主要作物有蔬果、雜糧,現在主要栽種的作物是牛肉蕃茄。牛肉番茄指的是配合做菜的用的蕃茄,皮較硬,拿來炒菜比較適合。這種蕃茄是進口的,比較抗蟲害,他們已經種植六年了,收成還不錯。他們這班有21人,比較多人使用溫室育苗和保護作物,但溫室所費不貲。該班有許多年輕人從城市回來作,班長說,年輕人吸收資訊能力比較強,許多新資訊都是他們拿回來的。

這班的年輕人之所以回來,有的是在城裡做不下去才回來,有的像班長的兒子留在這邊繼續耕耘。跟班長聊到政府的補助,他認為對於農具,例如溫室、網室才是比較實際的,其他只是「加減」而已。

之後跟著烽哥和量議去看胡蘿蔔農的耕作情形,班長一個人照料六甲的地,可以說是一個工頭,發號施令給後面整地鋪草的人。他自己則是掌握了播種機這個重要機具,負責播種。據說由於胡蘿蔔利潤龐大,因此有專門做胡蘿蔔的販仔。班長也是給他們收購的。

image009

8.20 上午 中興二號米

今天前往種植中興大學培育的米種的農家。一片綠油油的稻田,與我們隨行的還有公視「我們的島」的工作團隊。據說這次中興二號還在實驗階段,這些稻田都在試種。但由於不容易倒伏的特性,似乎值得期待的樣子。

不過目前實際上的收成,因為遇到颱風的緣故,班長說估量不準,還得看下一季的收成。

8.21 下午 林續爺爺

今天下午前往號稱二林國寶的林續爺爺家。他是二林地區栽培越光米的達人,利用科學化的方法監控越光米的生長情況。在跟他聊天之間,得知林續爺爺原本是水利局的職員,後來理念不合就離開了那個地方。之後他接觸到許多日本時代遺留下來的稻米培養技術,就接續了這些技術開始栽培稻米,果然獲得不錯的成效。之後他還前往日本參訪,交流技術和意見,並將這些技術帶給地方農家,使得二林地區栽種越光米的技術越來越精進。

image011

目前林續爺爺正在整理他的筆記,由二林農會協助,預備將這寶貴的資源出版。聽到這些,實在是令人欣喜的一件事情。我國應該針對這些微型技術去做推廣和鼓勵,才是符合我國小農經濟的特質。

(本系列完)

(閱讀所有夏耘2009草根調查文章,請點選這裡)

[夏耘田調] 二林5之4非專職家庭主婦的精打細算

日頭赤炎炎的某個八月天中午,太陽晒得人頭昏眼花,我汗流浹背、飢腸轆轆,剛把我的「小藍」停進街道旁有蔭的騎樓,阿婆就在我面前蹲下來,從她的袋子裡拿出一把橡皮筋捆著的秋葵,問道:「小姐,要買菜嗎?」

編按:

本文為2009年台灣農村陣線舉辦之「夏耘草根調查系列文章」,由參與調查的「二林組」成員完成,完整的二林系列文章共有五篇,本文為系列 5-4。

———————————————————————————-

那位阿婆已經好一陣子沒有打電話叫我去買她種的菜了,不知道是遺落了我的電話?還是已經有固定的客戶,不愁任何一趟出門賣不完?

認識一位賣菜的阿婆

日頭赤炎炎的某個八月天中午,太陽晒得人頭昏眼花,我汗流浹背、飢腸轆轆,剛把我的「小藍」停進街道旁有蔭的騎樓,阿婆就在我面前蹲下來,從她的袋子裡拿出一把橡皮筋捆著的秋葵,問道:「小姐,要買菜嗎?這個很顧胃哦!」

我心裡O.S.:「已經一點半了,再不進去叫個爌肉飯吃,我可就要胃出血了!」對這樣的老人家,終究還是無法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我彎下腰問她:「怎麼賣?」「一把二十!這紅鳳菜也一把二十,補血哦!」

在八八風災之後、菜價大漲又賣相差的時刻,一把八根中指長、看來鮮美的秋葵賣二十元,在家庭主婦的算盤裡還算可接受的價位,除了自己喜歡秋葵以外,也知道它的營養成份不低。以等重的鮮奶和秋葵比較,兩者鈣含量不相上下。但是秋葵的草酸含量低,鈣的吸收利用率可達五到六成,比牛奶好得多,對吃素的人、小朋友,或是喝牛奶會拉肚子的人來說,是很好的鈣質來源。

拿了三把秋葵、兩把空心菜、一把不熟悉如何料理的紅鳳菜、兩條只有一般絲瓜一半長的絲瓜,阿婆還向我推銷剝了殼的小嫩筍,一袋一斤一百二十元。霎時家庭主婦警覺了起來,那兩條絲瓜還沒問價錢哩!「這兩條八十元。」付了兩百元,直推說家裡很少開伙,買多了吃不完。阿婆追問電話,「我下次來這裡賣菜前先打電話給你,你再來找我買!」這倒是我第一次遇上這麼積極的賣菜阿婆。

寫了手機號碼與姓名給阿婆,不識字的阿婆只認得我那和她一樣的姓,並開心地自我介紹她單名一個「笑」字。她的姓名以閩南語發音,是我騎車回家一路上的心情-「苦笑」。

非專職家庭主婦的精打細算與矛盾

在先生的支持下,辭去忙碌、壓力大的工作也超過半年了,既然少了收入來源就得要撙節開銷,一直都不是專職家庭主婦的我,也就學著一般家庭主婦精打細算。可是在參加農村調查、被提點了一些農作物產銷與農村生計的問題之後,總是讓我在買菜、精打細算時,猶豫矛盾了起來。

因為對農產農藥管理的不信任,我甚少到傳統市場買菜,總是認為大賣場、連鎖超市會為消費者做基本的把關,再不然每袋青菜至少標示著是哪個產銷班或果菜公司。看到標著「XX進口」的菜蔬,我可以很“愛用國貨”地直接跳過、毫不考慮;可是傳統市場裡菜攤子上擺著的紅蘿蔔,我就無法知道是不是國產的了!

颱風過後菜價大漲,大賣場裡仍推出一把七元的青菜,主婦性格的那個自己,勢必會往大賣場去搶購個三、四把吧!可是理性的自己,卻開始想著為什麼在一片「漲聲」當中能夠有一把七元的低價?是因為和農場有契作?這樣不是應該與平時一樣價錢嗎?還是颱風前農民搶收、倒貨時,低價買了存放在大型冷藏室伺機傾出?我這一把七元買下去,有多少能夠到種菜人的口袋?

超市裡平常一條十九元的絲瓜,颱風後漲到一條三十五,還個個破爛了皮、乾扁了身子,讓人沒得挑。我這一條三十五元的醜絲瓜買下去,是幫連鎖超市出清了存貨還讓它賺了颱風財?還是幫風雨中搶收絲瓜的農民收回一點點本?而當我和其他人都因為賣相不好、價格太高而沒把絲瓜放進菜籃子裡,最後這土裡長出來的果實會回到土裡嗎?而損失的是農民還是連鎖超市呢?

想太多,使得超市shopping沒效率,拿了一袋紅蘿蔔、一袋洋蔥,醜絲瓜終究還是放回去架上。

在青菜太貴而減少消費的日子,遇上有人到你面前兜售一把二十元的青菜,真是感恩!而且又是支持在地小農「地產地銷」,我看得到錢進誰的口袋,真是完美!只是那兩條超短絲瓜要八十元,讓騎車回家的主婦一路上想不明白。

雖然知道把生產過程中的風險算進成本裡而訂出出售的價格,是可以理解與接受的,但是沒經過菜販仔與盤商這一環的自產自銷,究竟怎樣的價格與利潤水準能讓消費者樂於接受這個模式呢?如果沒有像阿婆一再強調:「我們都沒有灑農藥、我們都是種自己吃的!」如何能說服精打細算的家庭主婦或消費者,持續以這種模式消費這種價位的農產呢?

種菜賺無通吃,只能賺自己吃

接連著幾次,阿婆要出門去搭一小時一班的免費公車來淡水時,就會打電話跟我說,大約一個多小時後她就到那個「車牌仔腳」了。不是每次都那麼剛好,我有時間去找她買菜,前後總共兩次的消費與同姓情誼,阿婆跟我說家裡一分多的地,她還種了筊白筍、花生;像這樣的大熱天,菜園子裡都要搭上黑網,要不然菜一下子就晒死了,澆水也來不及澆;沒有年輕人幫忙,老人家加減賺些零用錢。

我在心裡頭算著,如果她今天帶出來的菜全部賣完,應該可以有上千元的收入,如果一個月來淡水十五次,每個月約莫可以有一萬五、六的收入,扣掉種子、苗栽、肥料等成本,能有一萬元的利潤當工錢嗎?

彰化二林蘆筍產銷班一位六十多歲的阿姨,也曾經算過她每個月的工錢給我聽:風調雨順時,她種的蘆筍一期收成交給「販仔」大約賣十二、十三萬,扣掉肥料、農藥這些成本五萬元上下,利潤是七、八萬,但是蘆筍一期是三個月的栽種、生長,平均每個月二萬五的收入,而這是她和她先生兩個人共同的工作成果,所以一個人一個月的工錢算來是一萬二千五。

這樣的數字對都市裡的人而言,是難以維持生活的,而我們一般都認為這對農村的老人家而言,還算過得去。但我既不在農村生活也不是這年紀的老人家,無法明確感受這是不是一個會讓他們有安全感的收入數字。

阿姨說,為了分散風險,也為了每個月都能有一些收入,他們不會只種一種作物,有些種稻,有些種花生、番茄、南瓜,還有一小塊種自己吃的菜,而種蘆筍是比種稻還來得費工的事。

這阿姨和住三芝的賣菜阿婆一樣,孩子都沒在身邊幫忙,她們也都認為「種菜賺無通吃,只能賺自己吃」(意指:賣菜錢賺得不多,菜賣不掉就只好自己吃)。可是讓她們的地被徵收,除了會因為徵收價款太低而不願意之外,部份土地被劃入中科四期範圍的種蘆筍阿姨,還遲疑著僅剩的土地如何養活她和她的老伴,以及大家說的污染會不會污染她種的菜。

而現在即便做不來,她也不想把地租給別人種植,主要是擔心別人糟蹋、搞壞了她的田地。倘若她與她老伴再也做不動了的那天來臨,她仍然希望哪一個在外地工作的孩子能偶爾回來看顧一下,畢竟,這些地有祖先留下的,也有夫妻倆年輕時胼手胝足打拼來的。

每個人心裡一畝田

想起我的母親在去年蓋了個章,放棄外公留下來的土地繼承,據說那是外公和他的堂兄弟姊妹們產權極其複雜的一小塊地。即便外公在我母親年幼時就已過世,但是在母親和外婆的言談中,卻感到蓋了個章放棄繼承彷彿也就切斷了部份和外公的關連。是和外公的關連?還是和土地的關連?

我娘家做小生意,不務農;舅舅家有些田地,也在市場裡賣菜。我記憶裡還殘存著小時候跟表姊們到圳溝邊洗蔥、在田邊稻草堆裡藏香蕉的片段。退休了的爸媽常說:「如果那時候在XX買一塊地,現在就可以蓋間房子,旁邊種菜…」

因為那時也沒買那塊地,所以我母親現在也只能在門前花台上種桔樹、玫瑰、石蓮、九層塔……一些有的沒有的,記得有幾年夏天她還種了絲瓜。雖然年輕時就到工廠工作,但是彰化市郊農村長大的她,記憶裡的耕作片段應該比我多很多吧!

叔叔移民之後,每次回台灣也想盡辦法夾帶種子進澳洲,種在他們家的大庭院裡,是為解鄉愁,也是為吃不慣澳洲的菜蔬,以我的觀察,更是為了不種點什麼就閒不住。

姑姑教職退休後,有空整理他家的庭院,也就陸續種了青蔥、小白菜、蘆筍、番茄……儼然成了個小菜園,還有幾棵芒果、波羅蜜、龍眼。妹妹的婆婆即便要幫忙帶孫子,也不放棄在屋後的空地,種個兩三種青菜還有檸檬、火龍果、芭蕉,好與親朋分享、連絡感情。

這幾位都不務農的長輩,在能主宰他的土地的時候,即便只是一小小塊花台,也定要費點心思、力氣去種點什麼,去經營個人的小菜園,那就更別提我大半輩子務農、七十多歲的婆婆了。在她身旁幫忙除草,我都顯得笨手笨腳,是身體裡,那和土地的莫名連結嗎?是細胞對先祖經驗的記憶嗎?或許不必在意自己是不是務農的料,聆聽土地,它就會教你怎麼耕作它了吧!

(系列待續)

(閱讀所有夏耘2009草根調查文章,請點選這裡)

[夏耘田調] 二林5之3 顏媽媽的故事

正當我們探頭探腦之際,一聲低沉的大喝,「你們那裡來的?」一回頭,望見一名黝黑壯壯的農婦站在門後盯著我們瞧。正當我們支支唔唔說(不)清來意,她生硬的表情已經消融,展開笑顏,邀請我們進她家客廳聊天。

編按:

本文為2009年台灣農村陣線舉辦之「夏耘草根調查系列文章」,由參與調查的「二林組」成員完成,完整的二林系列文章共有五篇,本文為系列 5-3。

遇見。顏媽媽。

那日午後,我與博任在二林酒窖與農會拿了一些資料,在不熟悉的鄉間小路上碰碰運氣,希望能夠找到可供訪談的酒廠。繞了許久,好不容易在小路上找到了DM上的酒廠,但是鐵門深鎖,不得其門而入。

我們轉頭,看到對門的三合院,磁磚貼飾有些特別,不禁想走進去瞧瞧。

正當我們探頭探腦之際,一聲低沉的大喝,「你們那裡來的?」一回頭,望見一名黝黑壯壯的農婦站在門後盯著我們瞧。正當我們支支唔唔說(不)清來意,她生硬的表情已經消融,展開笑顏,邀請我們進她家客廳聊天。

回家。生命。生計。

顏媽媽年輕時曾上台北當過紡織廠的學徒,後來為了陪伴爸爸,返鄉結婚,但仍住在台北,農忙時期才會回家幫忙,直到爸爸過世,顏媽媽決定「回家」,延續經營爸爸的葡萄果園。

顏媽媽的先生在外頭還有一份工作,但農事不只是為了「貼補家用」的補助性收入,顏媽媽說,如果她沒有做農,家裡幾個孩子都還在唸書,只有一份薪水也是不夠用;務農,對她來說是家裡必要的收入。種葡萄雖然是重要的經濟來源,這又不只是一份「工作」而已,同時也是家族感情的陪伴與連結。

活勞動。

在契作時期結束之後,顏媽媽家也嘗試各種作物的轉型,曾種過一些蔬菜,拿到市場自己賣,但最後還是回頭種釀酒用的黑后葡萄,並且成立酒莊,經營釀酒事業。

顏媽媽客氣地說,做「習慣」的事還是最上手,所以才會繼續種植葡萄,但成立酒莊對小農家而言,是很有挑戰的事,不只是需要資本與銷路,還需要學習各式新技術,需要穩定的品質與衛生控管等。顏媽媽會到社區大學、農會上課,吸收新知,要是左鄰右舍親朋好友的葡萄種得好、酒釀得香,她也會很認真的向人討教,這些都是她釀酒技術進步的原因。

投資釀酒事業,對顏媽媽而言,並不是一次性的永久投資,而是很有機的因著當時的需要而慢慢改變,釀酒器材也預留了一些彈性的空間,以供日後增產時可用。

但投資酒莊對小農而言,成本負擔仍然很大,顏媽媽就自己利用巧思DIY製作釀酒器材,例如與顏先生一起到資源回收廠尋找適合的不銹鋼材,再請師傅依照她的需要改造成各式的酒瓶架等器具,既環保、合用又省成本。

另外,顏媽媽家蓋酒莊時,就以「三合院」的空間模式做設計,她解釋投資酒莊並不是為了要賺大錢,而是為家族留份事業,未來兒子長大後可以接手,若兒子不願意承接家族事業,則酒莊還可以改成住家給未來的子孫居住。

小農除了要在市場上賺錢維生,他們的生產活動中,還有很大一部份是為了家計生活、家族成員生命循環等等的非市場需求,這種有機的生活與生存邏輯,不能以市場理性邏輯看待,否則很可能會產生嚴重的誤解,把酒莊的小規模與小量生產等行為,誤解為不符合成本效益的投資。

我卻以為,這些看似不理性的投資行為,事實上正是庶民的合理謀生策略,他們的(看似)不理性,其實正是對市場理性的積極對抗,或許,也因此避免了James Scott在《弱者的武器》中說的:「農業生產完全『理性化』的最壞結果」。

承諾。

聽說今年顏媽媽的酒得了獎,除了為她感到高興,心裡也始終惦記著給她的承諾:要把身體練好一點,才好去田裡幫她忙,不然,「田裡很忙,妳要是中暑了,我還得照顧妳很麻煩咧!」顏媽媽敞開了嘴笑著說。

(系列待續)

(閱讀所有夏耘2009草根調查文章,請點選這裡)

[夏耘田調] 二林5之2-民間酒莊調查(葡農凃大哥)

驅車前往二林路上,始從夥伴口中瞭解到葡萄在彰化的歷史與重要地位。當地不少葡萄園都是父祖輩相延四、五十年的心血,至2002年政府合法開放民間釀酒之後,二十多家酒莊相繼湧現,有些農家配合政府政策…

編按:

本文為2009年台灣農村陣線舉辦之「夏耘草根調查系列文章」,由參與調查的「二林組」成員共同完成,完整的二林系列文章共有五篇,本文為系列5-2。

採訪對象:二林金鴻勝酒廠 大哥凃恆智先生

時間:8.18 9-12:00

訪問者:二林小組成員(阿烽、量議、博那、博任、阿達、書宏、慧慈)

撰寫:慧慈

作為訪問的起點,先是三杯紅酒下肚,乍聽真是帶有冒險的玩笑。就像小紅帽故事總是發人深省,但卻陷人於得失評判的兩難:身為讀者,該責備野狼不當的惡作劇?還是該為故事結尾倖存的祖孫額手稱慶?同樣地,針對這次田調,我們難於研判該當追究酒精所造成的半天田調魂不附體,還是該慶幸隔日精神的意外飽足?可以確信的,絕無人(以及野狼)能在初醒時抗拒“陽光真情”的酒香,仰酒之鼻息,似醉還醺。除此之外,當高腳杯在你眼前搖晃它的透亮與暗紅,你會即刻發現何謂在地的「精神」。

image001

一、私釀紅酒之緣由

最值得放在故事開頭,亦是關乎這發人迷醉的紅酒誕生故事,在採訪時遺漏了!這是關於三兄弟的故事,這個故事對其他報導者和當地人並不陌生。二林農會林總幹事事後問,「他(大哥)沒有跟你們說家裡三兄弟的故事嗎?不過可能時間這麼短,所以也來不及告訴你們吧!」

不過身為一位萬年學生,應是先入為主的習性導致我忽略了許多線索。採訪的過程依循常規,圍繞著凃大哥家族耕作的歷程,在兩三個鐘頭之內我們針對二林地區葡萄栽種、釀造與行銷的歷史,以及大哥個人的起居、喜好和家庭等,進行大致的瞭解。但是至於大哥為何甘冒風險地建造起私人的家族酒莊?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在採訪當下並未意識到。

回頭想像,一般葡萄農從公營走向私家酒莊,他除了要承擔五、六百萬的設廠成本之外,還必須付出巨大的時代挑戰,特別是政府收回保護之後,導致農民暴露於自由化下的一切風險,是故,私家酒莊之興起絕非出於個人自然而然的經濟考量。且由於農民與商人角色不同,為創業而承擔鉅額成本和風險並非多數農民固有本性,加上我國政府對農業的長期汲取性政策,導致政府早已失去農民的信任,因此當政府開放民間設廠釀酒的同時,卻加諸產量限制以及施予高稅率等附帶條件,這自然使農民望之卻步。

訪問結束,大哥推說自己從不入鏡的,因此趕緊找來了寡言沉默的二弟來合照。在這之前,二弟已幾次出現在客廳,他高而挺拔,印象中我曾錯認他是葡萄園的僱工。殊不知大哥推由二弟代表留影,實隱含他對二弟的期待。據聞,這家兄弟是為了讓二弟走上正途才會冒著風險,打拼經營酒莊。

大哥平日除釀酒之外還身兼警職,小弟主攻葡萄酒的行銷和對外解說,「特別是小弟,他的口才真的非常好!」二弟則全程管理從葡萄播種到釀製的過程,身份有些類似執行長的角色。

事後回想,兄弟同心才是這瓶紅酒的靈魂,所以如果視“陽光真情”為兄弟情誼釀的酒並不為過。倘若“陽光真情”需要副標或註腳,“大哥是對的”倒不失為一個選擇。

image009
大哥提到,「小時候的零嘴就是葡萄乾。不是那種加州的葡萄乾喔!是「葡萄變乾」之後的葡萄乾!」「出去玩回來口渴就舀一勺(葡萄酒)來喝!」

image007

二、政策,市場,品質改良以及國產葡萄酒的未來

驅車前往二林路上,始從夥伴口中瞭解到葡萄在彰化的歷史與重要地位。當地不少葡萄園都是父祖輩相延四、五十年的心血,至2002年政府合法開放民間釀酒之後,二十多家酒莊相繼湧現,有些農家配合政府政策將民宿與觀光果園相互結合。

看似台灣的葡萄酒歷史又翻開了轉型的新頁,然而,眼前的大哥卻相信台灣葡萄酒業將不可避免地走向晚暮,「現在賺的,就是“利息”而已!」隨著葡萄酒進口需求與數量飆長,國產紅酒在缺乏廣告行銷下,多半仰賴老饕之間口耳相傳才能勉強抵抗市場競爭的排擠作用。

大哥的終極目標是達到葡萄酒的最高品質,不過「這要依靠天時、地利,再加上人和!」,大哥說。我們好奇地詢問他個人對於二林葡萄酒品質的看法,大哥聲稱只要能跨入基本門檻—自己種葡萄—都非常值得鼓勵。此論點別具說服力,特別是處在天候特殊的台灣,欲種植適宜釀酒的葡萄本來就不易,除了依賴自己的稟賦和在地經驗,更要與時俱進。

為此,三兄弟與其父曾起過爭執,最後,幾十年的傳統栽種方式終於獲得革新–草生栽培、使用普遍認可的殺菌劑和有機無毒的農藥。

clip_image012

大哥所栽種的四種品種:黑后、巨峰、蜜紅以及金香葡萄。一般水果店熱銷的是多汁香甜的巨峰葡萄,“陽光真情”紅酒的靈魂則是黑后葡萄,原因在於其顆粒小、酸度較高且更富涵葡萄的香氣。

家族栽種葡萄30幾年至今,最大的改變為何?大哥第一個反應即「是近幾年來天候的明顯變化」,氣溫、雨量以及颱風行徑變得神秘莫測。他遞給我們一本綠色紙本,裡頭就像後壁鄉崑濱伯寫的日記,詳細紀錄葡萄栽種心得(如土壤改良和氣溫等),從手記到電腦打字,此種紀錄已持續7、8年的時間。(附帶一提,大哥平日頗依賴電腦和網路,在閒暇時光也經常上網和同好交流 “酒心得”。)

此外,隨著時代變遷,最巨大的差異莫如收入改變。契作時代2甲地約有300萬元的收入,但民營化化後光景大不如前,大哥說,如今,在資本有限的情況下,為了維持葡萄的品質,只得選擇轉向少量化的集中生產方式。

或者另一說法是,市場競爭的條件逼迫小農沒有選擇地必須縮小產量和提高品質,如此才可能與進口紅酒維持競爭且確保國內一定的紅酒銷路,否則依照以往較大規模地種作葡萄,其出產的品質在今天只能送去葡萄汁加工廠作為原料而已。

回到台北,與夥伴們再次相聚,發現好多人都在這段時間陸續回頭找凃大哥,有的成為 “老主顧”,只有我,彷彿就在三小時之後醉醺醺的畫下句點。

image003

大哥家,古厝平房改建。新式公寓相連著已改建為葡萄酒窖的三合院平房,其改造功力令人佩服:“金屬”大門鑲嵌其中,再襯上火紅的福字,頗似基地部署。

image005

(系列待續)(閱讀所有夏耘2009草根調查文章,請點選這裡)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