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美社大 [公民新聞寫作] 座談

在學員學習心得分享時,A組代表王依萍學員表示,參加「公民新聞寫作訓練」課程,讓她對旗山、美濃地區的農村有更深刻的認識與瞭解,同時亦學習到「小人物其實也有大事情」的道理。她強調,自己生長於農村,卻不了解…

行政院新聞局地方新聞處張副處長茂林於6月14日在高雄縣旗美社區大學參與「公民新聞寫作訓練」學員座談會表示,新聞局辦理是項訓練課程有3項目的:1.推動地方新聞在地發聲,讓好人不寂寞,聲音有發出的管道2.培養「小地方」寫手,期勉學員將自己所見所聞的社區小故事投稿各媒體通路3.培養「媒體識讀」能力,成為一個獨立批判解讀媒體的聰明閱聽人。

張副處長也指出,依據本年度辦理「公民新聞寫作訓練」的招生資料,越是資源匱乏的偏遠地區及離島,學員報名越是熱絡,例如花蓮有43位、澎湖有31位、高雄縣旗美社大有21位,顯示此項課程對偏遠地區學員的需求及重要性。行政院新聞局為了有效運用此項資源,未來規劃辦理此項業務,一定會更審慎評估將資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在學員學習心得分享時,A組代表王依萍學員表示,參加「公民新聞寫作訓練」課程,讓她對旗山、美濃地區的農村有更深刻的認識與瞭解,同時亦學習到「小人物其實也有大事情」的道理。

她強調,自己生長於農村,卻不了解農村,很欣慰能夠透由此次課程,學習寫作技巧,去紀錄自己成長的地方,讓她更因此而對地方產生濃厚的感情。她同時認為,未來開辦此項課程,可以增加寫作技巧的內容,開班宣導期亦可再予提前,讓有興趣的學員能早作安排,她也建議,本項訓練課程未來可以更加多元,而且不應侷限於農村議題,此外,還可增加團體自主時間,透由團隊分工互相學習。

980630-zuotanqimei-360.jpg
王依萍學員表示,本項課程讓她學習到「小人物其實也有大事情」

B組代表邱麗珠學員表示,任何想法若沒有執行皆等於零,因此她特別強調「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她也感謝相關單位的安排,讓她這位封閉8年的宅女,透過本項課程得以重新找回自信與熱誠。

林素如學員也代表C組,將學員意見彙整寫在大字報上與大家分享。D組代表傅水招學員則表示,她有20年的國外旅遊經驗及攀爬國內百岳的心得,惟欠缺寫作能力,希望透過這項課程訓練,將自己的經驗透過寫作與大家分享。

clip_image004
邱麗珠學員表示,透過本項課程讓她得以重新找回自信與熱誠

clip_image006
林素如學員代表C組,將學員意見彙整寫在大字報上與大家分享

clip_image008
傅水招學員有20年的國外旅遊經驗,希望透過課程訓練與大家分享

針對各組對本項訓練課程的心得分享及建議事項,旗美社大張正揚主任強調,任何課程即使講得再好,若沒有經過實作,也只是空談,他期勉學員在興趣被啟動之後,即能找到學習的機制。

張副處長則表示,「公民新聞寫作訓練」可以讓學員學到組織能力,他鼓勵幾位就讀實踐大學的同學組成團隊,對台灣的休閒產業及文化產業議題,能夠積極寫作或是拍攝紀錄片,以增加自己的實作能力;他也對於邱麗珠小姐因參加本項課程,重新找回自信與熱誠,感到高興與欣慰。

另外,趙文芳學員則建議本項課程應邀請各領域的老師上課,以增廣見聞。林靜慧學員亦表示,她期待下學期能增加一些自主的學習課程,她也認為「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這個平台,連結強度很棒,已累積了相當多的資訊,許多地方的人事物,透過小地方網站就能看得見。

clip_image010
林靜慧學員表示,許多地方的人事物,透過小地方網站就能看得見

clip_image012
張副處長與學員們合影留念

(作者任職於新聞局地方新聞處)

客家–亞洲的猶太人

張守慧老師說:「很多人都說客家人是亞洲的猶太人,你們知道為什麼嗎?」,大家一面搖頭並一臉疑惑的等待老師解說。對於意第緒語很有研究的老師開始解釋:「猶太人跟客家人有幾個很相似的地方。第一,這兩個民族…

因為一股好奇心的驅使,我在大三的這學年選了一堂很特別的通識課,這堂全校學生皆可跨部選修的課程名稱為「猶太文化入門:意第緒語(一)」。當初會選這堂課,純粹是因為對於猶太文化非常的感興趣,而對於什麼是意第緒語(註一)卻非常的陌生。

還記得在上第一堂意第緒語課時,老師突然問到:「班上有同學是客家人嗎?」,我緩緩的舉起手,過了一會突然發現,全班只有我一個客家人。

我的內心非常好奇,好奇的不是為何班上五十幾個同學卻只有我一個是客家人,而是為什麼在這堂算是古德語的選修課裡老師會問到這個問題。後來在課程之中,老師才開始解釋起「客家人」和「猶太人」之間的關係。

負責教授這堂課的張守慧老師(註二)說:「很多人都說客家人是亞洲的猶太人」,接著又問我們:「你們知道為什麼嗎?」,大家一面搖頭並且一臉疑惑的等待著老師解說。

對於意第緒語很有研究的張守慧老師開始解釋:「猶太人跟客家人有幾個很相似的地方。第一,這兩個民族都生活在不怎麼好生活的土地上,猶太人最早以前是生活在沙漠裡,而很久以前的客家人則是生活在山邊的丘林地上,兩個民族的生活環境都不是最好,也都經歷過一段遷徙的歷史,但是都能刻苦耐勞的一代傳著一代在嚴酷的生活環境中生存下來。第二,這兩個民族都很愛惜書本。」

這時後老師停了下來,看著我並且對我說:「那麼現在就請剛才舉手的這位同學向我們解釋一下,為何客家人會這麼愛惜書本吧!」臨時被叫起來,腦海中的思緒不停的飛舞,我吸了一口氣,接著開始訴說著腦海中長輩們曾經告訴過我,那關於“敬字亭“的故事。

980724-08101211-360.jpg

「敬字亭」亦可稱為「聖跡亭」,小時後映象很深刻的是,阿嬤常說不要用的字紙或是書本、雜誌甚至是舊報紙都要保留起來,而且不可以亂丟,因為字裡面都住著神明,所以等到家中積存到一定的量後,在統一拿到敬字亭化為恢燼,讓這些字回到天上去。

阿嬤還說在她小時後還有專門收這些字紙的人會挨家挨戶的回收大家不要的字紙,只要是上面有字的紙,全都要回收,這是客家人對文字的敬重。

客家人視文字為上天賜予的禮物,而且非常的敬重所有的字紙,那是因為文字擁有能傳遞迅息的力量。「知識就是力量」對於早期以務農為主的客家人來說很早就體認到了這一點,要讓子女們出人頭地而不需要跟著上一代一起辛苦務農的最快方法就是念書,所以無論生活在苦在難過也要讓子女念書,這是幾乎所有客家父母一概的信念,也是美濃之所以為「博士的故鄉」的來源。

因為有了這樣的傳統,在美濃這個純樸的客家小鎮裡,就有了為數眾多而且大小不一的敬字亭,常常在廟宇的前方會有兩個大爐子,一個是專門燒金紙的「金爐」,一個是寫有「字亭」的火爐,那就是專門焚燒字紙用的爐子也就是俗稱的敬字亭。而美濃鎮上最有名的四座敬字亭是經過縣政府核訂的縣定古蹟,所以,實際上美濃並不只是只有四座敬字亭而已哦!

0810121敬��-2
位於龍肚庄的敬字亭,亭中供奉的是至聖先師孔子

就在我說完關於”敬字亭“的故事後,老師也開始解釋起「為何猶太人和客家人一樣都這麼愛惜書本」的原因。那不同之處在於,客家人重視字紙是因為敬重文字的力量,而猶太人重視字紙則是因為宗教。

大家都知道猶太人是個非常重視信仰的民族,也因為重視宗教,猶太人對上帝非常的尊崇,會愛惜書本、不丟棄任何一本書也是因為怕對上帝不敬,猶太人認為只要書中有出現「GOD」這三個字,若有人把這本書丟棄的話,那麼就表示那個人對上帝不敬,對上帝不敬這個行為對虔誠的猶太人來說是一件非常嚴重的事。所以猶太人從不丟書,但卻會把不會在看的書或是不需要的書往閣樓存放,這樣既不會對上帝不敬又可以找到一個存放書的好地方。

在聽完老師的解釋後,讓我對這堂課有了很不一樣的認識,對所謂猶太文化的認識也不在只拘限於二次世界大戰時慘絕人寰的猶太大屠殺事件。內心深處也覺得,就算是這樣兩個與眾不同的民族卻能有相同的傳統,一個是西方猶太人,一個是東方的客家人,兩個民族即使分別在地球的兩端卻能如此相似,這真是一種很奇妙的感覺,忍不住開始猜想,原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可以這麼近。

(註一)意第緒語:在德國沒有被同化的猶太人所使用的語言,也就是中歐及東歐猶太人日常生活中所用的語言及文字。意第緒語是以希伯來文字母所寫的語文並且與德文幾乎毫無差別,其本身由不同的語言元素混和組成,組成的成份分別為:德語93﹪,希伯來語5﹪以及斯拉夫語1.5%。

(資料來源http://www.dseas.ncnu.edu.tw/data/speech/langsurvey.htm)

(註二)張守慧老師現為文藻外語學院德文系助理教授。

讓後生回歸庄頭學習

我是美濃人,既然是美濃人,就要了解美濃。為了要了解美濃,我就來參加這個營隊,也順便增加自己的膽量。在這個過程,我從專家口中學到了訪問的技巧和寫新聞的秘訣,不過我學到更重要是「社區傳播」,每個人…

從原住民部落到客家庄頭

往年的暑假前夕,美濃愛鄉協進會、美濃八色鳥協會皆會規劃志工培訓的相關活動,希望透過課程的安排,召募旗美地區的年輕學子擔任黃蝶祭志工,從中學習團隊合作的重要。

然而,基於第十四屆美濃黃蝶祭將會擴充至黃蝶翠谷旁的廣林(九芎林)社區舉辦,協會一方面顧及志工培訓的延續,另一方面則是欲提前活化廣林社區的居民意識,因此,在營隊活動的規劃期間,腦海不禁回憶起大學學長姊besu、muni總是在暑假選定數個部落舉辦「部落有教室」活動,透過課程的安排規劃,讓工作人員、參與孩童多少會觸及到目前部落教育的課題,刺激思考。在此,我必須很誠懇地感謝他們,開啟了我對於「庄頭有教室」的最初想像。

980719-zhuagtou-300.jpg10
 每個庄頭都是最好的教室。

此外,在紀錄片《阿美嘻哈》和《石堆中發芽的人類學家》一書中,原是新竹客家人的蔡政良(Futuru)大哥對於都蘭部落「巴卡路耐」的傳承經驗和營隊操作方式,及其營隊後所培育出的「拉千禧」年齡階層,我看到都蘭部落的年輕人如何在傳統保存和現代創意之間,尋找出一個平衡的支點,既可呼喚年輕一代願意主動親近母體文化,亦可藉由現代的、青年的文化創意去轉化傳統的文化內涵,以因應部落目前所面臨的各種文化變遷情境。

我認為從原住民部落到客家庄頭的越界思考,的確提出了可供匯通的部份,透過不同面向、課題與脈絡的仔細探究,或許,我們可以調整出適合美濃客家文化生態的營隊活動形式。但更為重要的是,都蘭部落年齡階層組織(Kaput)對於彼此之間的尊重、關懷和娛樂,如此的親密關係是美濃客庄所缺乏的。

因此,當縣道一八四的馳騁速度將美濃開往更具現代性的情境時,我們如何在此一情境下的疏離距離中,重構人與人之間、人與地方之間的親密關係,這便是「庄頭有教室」營隊的出發點。

2

這個夏天,你想要留下什麼?

「這個夏天,你想要留下什麼?」這是「庄頭有教室「庄頭有教室:美濃文化體驗營」學員營隊手冊中的一篇簡短前言,主要是希望參與營隊的工作人員和學員們能夠誠實地去面對這個問題,畢竟,一年之中,只有夏天是美濃回歸為數最多在地後生的時節,那麼對於這個夏天,身為美濃後生的我們,想要留下什麼?

藉以前述所提及「庄頭有教室」的親密關係出發點,另外,營隊仍欲實踐兩項意義目的,其一為「人」的活化,其二為連結美濃的社區網絡。前者的思考在於認知到一個地方的活化其實來自於「人」的活化,美濃愛鄉協進會透過「庄頭有教室」的營隊舉辦,期待重新活化先前累積的美濃後生會網絡,扎實地捲動在地後生們(大專青年和國、高中學生)的對話、交流管道,建立更為親密的關係情誼。

並且,在營隊課程結束之後,即將到來的「第十四屆美濃黃蝶祭」更是讓學員得以實際參與社區行動、社區公共事務的機會,如此一來,便可提高學員青年參與社區的主體性意義價值,以及享受共同行動、參與的樂趣。

3

後者則是著重於以社區參與、在地關懷為主軸,規劃出多元的室內、戶外踏查課程,並且,選定「社區傳播」作為實踐的起點,讓學員們透過實地的踏訪、口述採集,觸及社區傳播作為小眾、另類傳播的深刻意涵。

不僅於此,我們更邀集廣林社區發展協會的溫文相大哥以其庄頭的在地人視野,進行課程上的支援和諮詢,藉以提供學員們更為豐富、宏觀的在地視角,轉化以往工作導向的志工培訓方式,更在地方文化教育課題上回饋給學生、學校和社區。

4

廣林(九芎林)的地方、故事和常民

這是營隊的第二天。美濃,在陽光燦爛的清早,身著營隊隊服的組長們,帶領著組員於美濃雙峰公園集合,我們一行人排列成直線迤邐地流竄於稻田旁的街道,直接抵達座落於水圳田野邊的廣林開基伯公和里社貞官,再由廣林社區發展協會的溫文相大哥帶領著大家腳踏單車穿梭於廣林的街巷和夥房,走入九芎林的地方、時間和常民生活。

而一向平靜緩慢的庄頭步調,突然因為湧入活潑的後生們,立刻引起了社區居民的注意。事實上,此一導覽安排是為了讓學員們提早熟悉下午的「庄頭大眼睛」實地採訪課程,而喚起社區居民的注意亦是附帶的隱性效用。

5

「庄頭有教室」的預期成果是希望各組組長帶領著國、高中學員實際地走入社區,和阿伯、伯姆談天說地,輔以事前擬定完成的訪談問題,進而深入地方的歷史脈絡,採集屬於在地的歷史和故事,最後,在這個說故事、聽故事的採訪過程中,能夠意識到地方記憶衰退、故事萎縮的危機感。

第二天的室內課程經由蘇福男大哥講述「小地方的採訪經驗與寫作實務」,林福岳老師分享「社區營造與傳播」的美濃經驗,以及花蓮玉里福音社區的傳播經驗過後,「庄頭有教室」的學員們沐浴在白花花的陽光下,整裝好攝影、錄音的行頭和心情,便隨著各組組長的步伐,邁向廣林的點滴故事。

營隊針對廣林社區設定了五個採訪點,分別是宣化堂(老善堂)、聖化宮(新善堂)、消失藍染的「布店寮」、凹下的九兄弟夥房以及「磚仔窯」的故事,定點本身各自觸及了美濃在地的歷史情境、家族歷史、舊地名(九芎林、凹下、茅窩、廣福庄)命名、藍染的歷史脈落和知識,以及曾經的磚窯故事。

各組組長們先以流利的客語問候廟宇旁、夥房內的長輩,而阿婆、伯公、阿伯們也熱情地招呼學員們坐下,在如此聽故事和說故事的交流過程,後生們開啟彼此的對話,我們何其有幸,可以親耳聆聽到趨於逝去的過往種種,一股感動的情緒竟在鼻頭上酸澀了起來,恍惚間,我們彷如親眼重現長輩們一字一句拼湊而成的故事畫面,情境重生。

6789

庄頭大眼睛:踏查報告分享

事實上,「庄頭有教室」營隊按照年齡階層可分為高中組和國中組,但以營隊的整體表現看來,令我感到意外的卻是國中組優異的表現,雖然採訪的安排,是以高中生組主動參與發問、訪談的過程,國中生組只能在側靜靜地觀察和聆聽,但在閱讀國中學員們繳交來的分享心得過後,童稚的言語透露出迫不及待的成長湧動,單純的雙眼也透視了「庄頭有教室」營隊欲表達的意義目的。

營隊的第三天,廣林社區活動中心的二樓,我們遇見了彼此的故事。偌大的白色牆面上投射著各組拍攝的光影景像和聲線,各組組長引領著學員上台分享昨日的踏查報告,有故事、有知識、也有訪談過程的趣事。

學員們陸續提及「庄頭有教室」三天過程後的總結感想,有人開始意識到文化流失的危機和傳承的必要,有人害羞地表示非常高興能夠認識大家,當然,也有非美濃人、非客籍的學員,語出驚人地表示「客」家人的「客」,是否是因為客家人好客之故。

無論如何,「庄頭有教室」不僅讓庄頭長輩、美濃愛鄉協進會和營隊工作人員相當感動,我相信在訪談過程中的小小刺激、改變,對於參與學員勢必產生了些許影響,無論是大、是小,美濃愛鄉協進會在美濃後生的心中播下了種籽,讓我們期待日後的發芽和茁壯。

11

以下,我選錄數則美濃國中學生的感想心得,與各位分享。

(1)美濃國中 溫志偉:

我參加營隊原因之一是因為美濃是我的故鄉,我想為「它」盡一份心力。因為這裡有些生態是我比較喜歡的。在里長伯家採訪時無意間發現里長居然是我的親 戚,而且他也是我阿公在世時的好友,他們還一起聊天喝酒。我學到古人做土磚的技術是怎麼讓土磚一樣大,原來是用一個模型讓土磚一樣大還要晒大約一星期才可以。

12

(2)美濃國中溫元

我是美濃人,既然是美濃人,就要了解美濃。為了要了解美濃,我就來參加這個營隊,也順便增加自己的膽量。在這個過程,我從專家口中學到了訪問的技巧 和寫新聞的秘訣,不過我學到更重要是「社區傳播」,社區傳播在生活中無時無刻都會發生,每個人都可以是記者、聽眾,當你去菜市場買菜時,更有這種感覺。這 是一個很好的活動,希望下次我還能再來參加這個充滿學問和知識的營隊。

13

(3)美濃國中 李彥緗

參加這個營隊可以充實自己、增加自己當志工的經驗,最重要的是可以增廣見聞,了解美濃在地的文化。昨天我們去九兄弟夥房,去拜訪一位長輩,他為人很好客,不僅請我們吃水果,也請我們喝茶,過程中我們知道了文化與環境的改變,也了解到了社會正在慢慢地變遷。

14

我覺得這次的活動舉辦的還不錯,騎著腳踏車沿著鄉間小路走,晀望著翠綠的山巒,呼吸著清新的空氣,雖然過程很累人,但是收穫良多,期待著下一次更新、更好的開始。最後,將這篇文章獻給這個夏天,和我們一起衝鋒陷陣的熱血後生,Our summer!

15

(作者為美濃愛鄉協進會成員)

Wyllie Fox農場勞動週記(2)共享收成

是的,CSA改變了一些事,一個下午的觀察下來,Jamie可以和會員們聊蔬果種植、如何烹調等家常話,更可以聊社區支持型農業的現狀、有機農業、環保等議題;其他CSA農場的運作方式、在申請有機認證之間掙扎…

編按:

作者是旗美社大的工作人員,自四月開始前往美國進行為期三個月的進修之旅,行程中將參訪美國的社區支持型農業如何運作,並帶來CSA(community Supported Agryculture )的第一手紀錄報導。以下為作者於wyllie fox農場見習的後續報導(閱讀Wyllie Fox農場勞動週記(1) 請點選這裡)

────────────────────────────────────────────────

With hope for a world of peace and productive farmers and gardeners!~~Elizabeth Henderson

Jamie是個什麼事都喜歡自己動手做的人,只要在他能力範圍所及之處。

2003年底買下農場,老舊的屋舍已不堪入住,Jamie雇請工人一同拆掉房子,保留主結構,重新搭蓋自己理想中的家,耗時兩年,他說其實他本來只懂一些簡單的木工,但一邊做一邊學,只要有時間,沒什麼做不到的。

2004年,他蓋好了庫房,停放曳引機和安置各式農具。

2008年,他蓋好了工作間和第一間溫室,工作間內進行清洗蔬果,包裝等作業。

2009年,他蓋好了第二間溫室。

六月的第三週,CSA(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分享日開始了!CSA農場的運作方式是招募一定數額的會員(或稱股東),會員先繳費用,農民則每週一次提供新鮮農產品,以Wyllie Fox農場為例,供應期為20週,從六月中一直到十月底,會員分為Full Share(得到一個核心家庭份量的產品)和Half Share(得到一人份的產品),此外還有Working Share(繳交較少費用,但須協助農務滿一定時數)。

農場提供四個不同的取貨時間與地點,由會員自行選擇,產品除了供應會員之外,也賣給一般民眾,其中三個取貨站分別在Syracuse(Cato附近的大城市,中譯為雪城):一超級市場(Green Hills[1])、一有機商店(Natur-Tyme[2]),越來越多的店家希望和當地農夫合作舉辦農夫市集,另一個是Maggie的公司(今年有14名同事因支持CSA的理念而加入為新會員),最後一站則是在農場。

去年蓋好的工作間,Jamie預留了空間打算蓋冷藏室,但因種種因素耽擱,一直還沒開工,於是他打算在第一個分享日之前蓋好,那麼前一天就可以先把大部分的蔬菜採收、分裝好,然而計畫總趕不上變化…。這個禮拜我們都在供貨當天清晨開始工作,採收、清洗、分裝、上路!

980717-famrwilliefox-360.jpg
分享日前一天,Jamie仍在工作間奮戰,希望把冷藏室蓋好。

IMG_0340
Jamie和CSA會員說明那些蔬菜的名字和烹調方式。CSA農場時常提供品種異於一般市場的蔬菜,例如salad greens(適於做沙拉的蔬菜),Jamie的農場就有十幾種市面上少見的品種,樣子也大不相同。

6月17日,禮拜三。今年第一次的分享日,也是Jamie第一次和Green Hills合作。早在去年,該超級市場負責籌辦農夫市集的工作人員,前來農場拜訪,希望Jamie可以到市集擺攤,但由於去年農場全心供應CSA會員,無力提供更多的產品,因而婉拒。今年Jamie準備好了,要讓更多人認識他們。

IMG_0365
Jamie和陪著他四處奮戰的貨車,他一貫的笑容,充滿信心的樣子。

我們提早出門,市集地點在超市的停車場(我在美國所逛過的一些農夫市集也都是在停車場這樣的空間),看到一些停車格上放置了路障,並貼有「Local Farmers Market TODAY!(今天是社區農夫市集)」、「Please leave these spaces for visiting Farmers(請留下這些空間給來訪的農夫們)」等的告示,這時已經有幾位農民到了,大夥各自安設好攤位後,便相互打起招呼來。

除Jamie之外,另有兩位農民也是專植蔬菜的、一果農(以草莓為主,並做了許多果醬、麵包、派等加工品)、一雞農(現場只販售雞蛋),市集開張的第一天總共才五個攤位。我們把貨車停在草地上,因為風大的緣故,Jamie打算不架帳篷,擺了一張桌子在車前,把賣給一般民眾和給CSA會員的產品區分開來,一個白板寫了CSA會員這週能拿到的蔬菜,一個黑板寫了所有商品的價目表,今天會有十三位會員前來。

IMG_0368
6/17 Green Hills的市集,全部才五個攤位。

「嗨!我是Christen,這是我第一次參加CSA,實在太興奮了!快告訴我這個遊戲要怎麼玩!」

這是一對年輕的夫妻,Joe和Christen,從遠處走來時,樣子看來就是CSA的會員:表情興奮並且自備購物袋。妻懷抱著稚齡的幼兒,小男孩的名字正好是Fox!Jamie於是解釋起為什麼農場取名為「Wyllie Fox」。

原來農場養了十二隻雞,去年被少見的狐狸吃掉了只剩下五隻,狐狸來無影去無蹤,要抓到牠們實在困難,又Maggie的姓為「Wyllie」和「wily(狡猾的)」同音,正好形容狡猾聰明的狐狸,Jamie和Maggie覺得好氣又有趣,因而將農場取名為「Wyllie Fox」。年輕的夫妻同時也是Working Share,但還沒開始到農場勞動,便問起一些工作內容等等的細節,CSA讓人與人的互動變多了,對話也更深入了。

IMG_0396
在Elizabeth的農場裡看到的,他們是如何減少蔬菜的包裝:TAKE THIS MUCH!

是的,CSA改變了一些事,一個下午的觀察下來,Jamie可以和會員們聊蔬果種植、如何烹調等家常話,更可以聊社區支持型農業的現狀、有機農業、環保等議題;其他CSA農場的運作方式、在申請有機認證之間掙扎的考量、為什麼減少蔬菜的包裝與希望會員自備購物袋等,

而其他攤位的農民和消費者的互動,相較之下,則短促許多了,人多是來來去去的,不像我們這個攤位,人一來就是待了十幾二十分鐘,甚至還有人待了半個多小時才離開的。不是會員的一般消費者,看到白板上「Full Share、Half Share」等字樣,也感到十分好奇,對話便因而展開了。

6月19日,禮拜五。在連續兩天忙碌的CSA分享日之後,今天終於有了小小的喘息,Jamie要帶我去見Elizabeth Henderson[3]!到農場的時候,Elizabeth和夥伴們正在田間摘採大蒜的莖部(garlic scapes),「我要給妳一個蒜味十足的握手(I’m gonna give you a garlicky shaking)」,這是她與我說的第一句話。

我們在農場的工作間用餐,午餐是剛從田裡割下的生菜、青蔥、蒜頭,我們則帶了一些麵包、黍片和起士,這是一頓簡單卻美味的午餐,一些簡短卻也溫馨的對話,Elizabeth問了我一些台灣農業的現狀,我們組織關注一些什麼事情等,大家也各自聊聊CSA運作的狀況。

Elizabeth因為下午要參加友人的喪禮,而必須提早離開,我則像個小書迷一樣,在她要離開之前,怯怯地從包包裡拿出了還沒讀完的書,請她為我簽名,她緩緩地寫下了一句話:With hope for a world of peace and productive farmers and gardeners!「如果明年CSA的年會真的在日本召開的話,希望我和Jamie等一些NOFA[4]的委員,可以計畫一趟亞洲之行,或者,也許你們也可以到日本一同參加會議!」說話的同時,她給了我一個輕柔的擁抱。

我知道這是Jamie和Elizabeth在百忙之中所能安排的共同時間,覺得非常感激。

IMG_0418
Elizabeth的Peacework Organic Farm的一景,我們當天就在照片右方的工作間用餐。

回程的路上,我一直想著剛剛說了一些什麼,沒說清楚的或想說卻沒說出的事,Jamie倒是先說了:「我非常重視她對我說得話的看法,每次和她說話後,我都會想剛剛有哪些話說錯了,或沒有表達清楚,每次委員會開會,我也都很謹慎的發表自己的意見,我希望她可以看出我的進步」,他一邊思考,一邊與我說了Elizabeth對她的影響種種,他是NOFA委員會裡最年輕的一位委員,他說從每位委員的身上,都讓他學習很多,特別是Elizabeth,如果不是因為我的到來,也許下次見面的時候是在委員會議上了,Jamie和我說了聲謝謝。

回到家了,下車前,我也和他說了聲謝謝,「很高興我們辦到囉!」他露出了一貫的微笑,很有信心的那種。

IMG_0363
超市為農夫市集做的廣告布條。


[1] http://www.natur-tyme.com/。六、七月份的Newsleter都有小小方塊介紹Wyllie Fox Farm和市集的時間。

[2] http://www.greenhills.com/。首頁有農夫市集的小小廣告

[3] Share the Harvest一書的作者之一,並且為Peacework Organic Farm的農夫,NOFA委員會的成員之一。 Peacework Organic Farm: http://www.gvocsa.org/,相關Elizabeth的介紹,也可參見旗美社大部落格: http://www.wretch.cc/blog/cmcu

[4] Northeast Organic Farming Association,東北有機農法協會: http://nofany.org/index.html

從巧食中尋找巧思的嚴先生夫婦

巧食舖確實是對小農友善的好朋友。一間獨立店面從進口美食到在地農產,試圖串接的時空其實是多元的,一方面鼓勵衷情國外美食的人可以同時也品味在地農產的泥土美味,另一方面也讓在地農家受到與知名外國食材「同置一列」的高規格。

一對年輕夫婦,在新竹相識,而後到台北合力奮鬥於外貿領域,卻因緣際會地回到妻子娘家位於台南市運河旁的一隅土地,找到著名的建築設計師合力完成一棟多功能隔間的透天厝,成立了夫妻兩個的創業作品:「巧食舖」。他們就是我們兩代米家的好朋友——嚴仲容先生夫婦。

也許,很多人一開始是濡慕著名建築師作品的心情踏進他們的店,但我的第一次造訪卻對他們的購物籃有著很深的感覺。建築空間確實很有新意且充滿生機,在略顯冷清的新住宅區裡,即便巧食舖的店招並不顯眼,但清水模外牆、熱帶植栽的籬面、加上室內挑高及落地窗,就像是嚴先生說的:「我們就是希望真的要來的人就是會找到我們。」

980716-qiaoshppu-170.jpg050-170.jpg076-170.jpg

「尋找」原本就是一種樂趣,從他們開始幫朋友找美食到我們找到他們。一開始,兩夫妻幫好朋友們尋找各類美食雜誌推薦的食材,秉持推薦的熱誠,並以外貿累積的經驗引進了許多精緻且好評的進口食品(像是巧克力),後來更逐步推展到台灣精緻的在地的農產或調味料的陳設。 或許,「尋找」便是我覺得那幾只藤編購物籃所散發出來的溫暖氣息。

1608508830
 巧食舖的購物籃體貼精緻。

「經營這裡其實目前來說還沒有賺錢耶,」嚴先生坐在小小的會客桌前笑著說,但可以看出還是有著某些堅持——也許單純地從「家就在這裡」的念頭出發。「之前光是要在空地上蓋出這間房子就,花費不少了。」大家都笑起來,畢竟這棟建築物確實非常有名呢。我很好奇地就問了:「目前這樣的零售方式,在理念或實際的營收上,您覺得如何?」

嚴先生的眼睛骨錄骨錄地轉了一下,「其實,我們這邊主要還是以常客、熟客為主,有時候因為口碑做出來了,也是有人專程會來店裡看看。或者是像是我們也會受邀去誠品參與他們的一些關於美食推廣的活動,也會吸引一些新的朋友。還有網路的訂單也是一大部分。但整體來說,我們還是在走一步看一步。規模也不能做大,雖然甚至還有人來問我們可不可以加盟,」嚴先生微笑著說,「但我們現在連自己都還沒有什麼利潤耶。」

寬敞的展售區陳列著他們夫婦倆精心找到的推薦食材,我們是他們今天剛開門就踏進來的客人,之後又走進來一位帶著小朋友的年輕太太。我這時望了一下在收銀處忙碌的嚴太太,她接聽了幾個電話,然後接待熟客,之後又簽收了兩大箱的新鮮包裝蔬菜,再撥了幾個電話通知蔬菜訂購的人來領取。

我說:「現在巧食舖也開始做生鮮食品的取貨站了。」 嚴太太轉身來將頭髮捻進耳際然後告訴我:「這也是顧客一開始提議,然後我們慢慢去摸索問人,之後才開始提供的服務。」我笑著回應:「生鮮蔬菜的零售時間感,跟擺在架上的食材有很大的不同呢,你們一定更忙了!」

照片 055照片 084

我曾聽說巧食舖打算在二樓進行『廚房教室』。於是我跟嚴先生就聊到現在很多人不買食材或不會買食材,其實都是因為「不太會下廚」、「不知道怎麼煮」。他跟我說:「我們後來陸陸續續發現『團購』是很大的力量,而且我們的老客戶也會希望透過我們幫忙買到好的生鮮食品,所以我們就開始幫消費者去『團購』某些東西,也是幫零散的客戶節省單獨負擔的運費成本。後來也就想到:可以 從一樓簡單的『試吃』小吧台,慢慢變成二樓的料理教室,讓大家看到食物怎麼變成好吃的盤中飧,當然也可以刺激大家選購一些過去沒有買過、吃過的好食材。」

嚴先生很謙虛地一再表示,他們其實沒有可以參照模仿的對象,所有的一切經營都是「邊做邊學」。從一開始單純的零售店面與進口食材小額批發,慢慢地走向串接人與食物情感的重要中介者。我望向店內精緻的陳列,以及細心地為每件架上的食品寫上一張「推薦信」,幾張舒服的沙發凳,和一整排關於美食的書籍。嚴先生夫婦的小孩跑上跑下地遊戲或學習面對客人,讓這個細膩的空間騰出了很多的「生活感」。飲食是一種生活,而巧食舖即是透過他們自己的眼睛和感覺生活,來「尋找」並「推薦」他們心目中的美食。

073-170.jpg061-170.jpg059-170.jpg

「我覺得,巧食舖這裡經營的是一種『信任』關係。」我自言自語地說著,「客人們因為相信你們的推薦所以願意以你們做為平台,作為通往美食的途徑。而且,這裡其實是對那些厭倦或不信任大賣場式廉價採購,所提出的另一種選擇。採購美食也可以是一種優雅的生活行為。」

嚴太太泡來幾杯的冰茶以及冰桂圓薑汁,她也說了,「對啊,因為大家的信任,我們也有很大的責任。所以有時候也必須隨時注意生產者所提供的東西穩不穩定。」我啜了一口冰桂圓薑汁後,問了我心中最大的一個問題:

「小農的東西因為受到天候影響,其實每一季的農產都會有品質甚至外觀上的差異,這個部分,我們也希望消費者能夠理解並且體諒接受。對你們來說,是不是也是一種壓力?」

嚴先生告訴我,確實是如此。消費者一般都會有預期心裡,認為以前吃過哪家的農產如何好吃,就會預期這一季應該也是這麼好吃。但實際上,除非我們能控制天氣,不然所有長在大自然底下的東西,都不可能是像是工廠複製出來的東西那麼「一致」。

「所以我們就必須跟生產者那邊問清楚關於該季的狀況,然後說明給訂購的人聽,如果農家自己有網站,我們也會請消費者去農家的網站瞭解各項農產的生長情形。」嚴先生這麼說,

我忽然想起來,有一回在美濃家中接到嚴先生的來電,問到某季第某批的黃蕃薯,口感與之前的有些不同,他在電話的那一頭問:「是因為天氣的關係嗎?」我記得我當時是說到家中的黃蕃薯共分散在兩塊不同的田坵種植,又分成三批落種,所以口感上確實本身就會有差異。嚴先生在電話裡很客氣地回應:「原來是這樣子,我會跟消費者說。」

巧食舖確實是對小農友善的好朋友。一間獨立店面從進口美食到在地農產,試圖串接的時空其實是多元的,一方面鼓勵衷情國外美食的人可以同時也品味在地農產的泥土美味,另一方面也讓在地農家受到與知名外國食材「同置一列」的高規格。
我轉身跟夫婿說:「下一回一定要帶母親來這裡走走,她一定會對自己的農業技藝更深具信心。」說完,嚴先生夫婦都笑開了。

延伸閱讀:

〈關於巧食舖〉(【巧食舖】網站的嚴先生夫婦的自我介紹)

〈二月份與三月份兩代米家活動回顧 – 埪窯與掛紙季〉(【巧食舖】與台南的朋友們來美濃產地拜訪)

(本文轉載自「美濃兩代米家」部落格)

走!割稻去:讓孩子親近土地

基於希望下一代對稻米的想像,不要只停留在大賣場的售物架上的商品;基於希望下一代對土地的想像,可以領悟土地生產糧食以滋養人類。得知有旗美社大舉辦收穫季,便報名參加,期望親近土地的行為,能內化為大人與小孩…

台灣早期聚落係建構在以農業生產及其衍生的相關行業為主要活動的土地上,社區的居民以稻米為主之農作物栽培耕作。社區聚落單元,週遭繞以農田,經濟活動於土地發生,而形成經濟性、社會性、教育性與生態性密切契合的綜合體。

然而當代農村在經歷工業文明與都市文明的擠壓,逐漸形成鄉鎮模式的聚落空間,其中亦包括都市機能中的工業、商業用地,改變了傳統農村立基於農業的關係,與都市鏈結成為一種城鄉供需結構。因為市場機制,都市不斷榨取傳統村落資源,而不對等的經濟結構下,逐漸擴大城鄉差距,傳統村落在欠缺公部門政策正面積極關注以平衡城鄉差距情況下,鄉村逐漸面臨衰頹的危機。

人們對於土地的想像,往往成了房地產的價格數字;對於農作物的想像,漸漸成了大賣場的拍賣吆喝聲。基於希望下一代對稻米的想像,不要只停留在大賣場的售物架上的商品;基於希望下一代對土地的想像,可以領悟土地生產糧食以滋養人類。得知有旗美社大舉辦收穫季,便報名參加,期望親近土地的行為,能內化為大人與小孩惜物愛鄉的性格。

割完稻子,打完穀子,進了村子與遠在新竹的人類學家以手機閑聊。我提到,或許在這畝實驗性的稻田,稻子的每個生命階段,都可以試著開放給期望親近土地的人某種程度的參與,在不影響稻子正常成長的情況下。因為,有這麼多朋友的關心,稻子應該會更有信心長得更好,表現給這麼多關心它們成長的人類吧!

980713-kidrice-360.jpg打穀�-2

旗美社區大學宅便來了二包在來米,剛好二個孩子一人一包,藉由身體的親近土地,然後得到土地的回報,體會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感受。藉由身教替代言教,相信會在孩子身上留下親近土地的記憶。

如果為了下一代,我們期望這樣的學習讓孩子長大後不會遺忘對土地的感情。那麼我們這一代是否也應該重新學習這堂與土地相處的課,少一些對土地價格的過度期待,多一些對土地價值的正面對待。不要努力在農村添加無謂不適宜的人造物,而多尊重大地隨四季自然的萌發、成長、結實與休養生息。留給下一代真實的作物、真實的土地與真實的村子。米-1

在稻田裡上一堂課

在這次的活動中讓我真正地體會到農村生活,從第一天來幫忙的阿公身上學到許多割稻、打穀子的技巧,甚至從他們身上看到刻苦耐勞的精神,他們從頭到尾都沒什麼休息,反觀我們這些每天坐在電腦桌前的大學生,才割沒幾下…

6/7、8兩天參加了「旗美社大實驗稻田收割體驗」活動,這次收割的稻子可是意義非凡,旗美社大的工作人員於年初時,在美濃廣善堂附近租了二分多的田地栽種在來米,他們堅持以無農藥、無化肥的方式來進行栽培,以人工的方式來進行田間管理,收割下來的在來米也將製作成最道地的美濃面帕粄,秉持著美濃粄條用美濃米這樣「以在地食材製作在地食物」的精神,並還給它最傳統的味道,讓美濃粄條的米香再度飄散在每個人的嘴裡回味。

980711-981riceharvest-360.jpg

在這次的活動中讓我真正地體會到農村生活,從第一天來幫忙的阿公身上學到許多割稻、打穀子的技巧,甚至從他們身上看到刻苦耐勞的精神,他們從頭到尾都沒什麼休息,反觀我們這些每天坐在電腦桌前的大學生,才割沒幾下就已經腰痠背痛了,果然「薑還是老的辣」。

我本身出生在三峽,小時候每天都在河邊、菜園裡到處跑,這就是我印象中的鄉村生活,但是這次親身參與過後才深深地了解農村生活不只是印象中那樣單薄而已,還有親身去做而從中學習體會到的老一輩所流傳下來的農耕智慧及生活態度。

一手拿著鐮刀,一手抓住稻子,在脫穀機發出的聲響節奏下,俐落直接的觸感加上清脆爽朗的割稻聲,其實沒有想像中的難割,刀法逐漸純熟精湛,心情也跟著節奏漸入佳境,但,此時腰椎已經禁不起考驗在背後抗議著。

在割稻子的時候想起老師上課給我們看過的照片,一片成熟的稻田中有一株稗草,成熟飽滿的稻穗會垂下來,而稗草卻是鶴立雞群般格外的突兀(稗草是一種雜草,與稻草的相似度有90%);做人做事也是如此,任何事謙虛以對,在這社會上才能夠踏實地立足。

從這裡我也慢慢了解旗美社大強調『農村是一所學校』的想法及概念了,「向農村學習」,這些就是傳統教育裡學不到的寶貴經驗,而學習到的這些事物似乎也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應用在生活中更能夠深刻地去體會一番。

002

大家分工割完稻子之後,開始加入脫穀的工作,這是我第一次親眼目睹脫穀機,原來它是可拆卸組合的,並以腳踏的方式驅使中間滾輪轉動,接著將稻子放到上面,藉由滾輪上馬蹄形的鐵線將穀粒打下來,再由下方的底盤收集。

一開始我負責腳踏的部份,一腳踩著踏板,一腳緩緩的陷入泥土中,當下踩得很開心,(但往後的幾天尾錐及大腿都會稍微的痠痛),或許這就是農村版跑步機吧!

由於割下的稻子分散在四處,因此必須將脫穀機移動,移動過程中,負責機器前面的兩人像老牛拉車般使出全身力氣向前衝,而負責後面的兩人則是在後方使力,就像是航行在大海中的一艘船,船長與水手們在自己崗位上盡自己的使命,同心協力開往目的地,在這個作業過程中大家有說有笑,彼此間的情感交集更加的靠近了!

004005

006007

在過程中,發現無農藥、化肥栽培的田間生物種類特別豐富,蜘蛛、蝗蟲、福壽螺等在我們龐然大物的入侵下,驚慌失措地四處逃竄,有時候會有肥大的蜘蛛往腳上爬,奇怪的觸感便使全身都打起了冷顫。在田埂休息時,一隻小紅螞蟻往我腳背上咬了一口,幾秒鐘後傷口逐漸灼熱刺痛,但沒多在意它,隔天傷口腫得跟手掌一樣大,一隻看不起眼卻後勁十足的小螞蟻讓我大開眼界,這些在農夫眼中都是家常便飯的事,對我們來說卻是一場驚恐刺激的人蟲大戰。

這次活動雖然蠻辛苦的,但絕對是令我永身難忘的一次體驗。第一次下田、第一次割稻子、打穀子、第一次被田裡的螞蟻咬與第一次皮膚曬的這麼黑。

下次長輩或爸爸談起他們小時候耕田多辛苦時,我想我更能去體會,也更能去參與他們的話題;爸爸也常常唸我們,「不讀書就去娑草、放牛」,現在我都深刻的體會到了,以後換我管教自己子女時,也要叫他們來體會、感受農民的辛苦,感受自己安逸的生活背後農人默默耕耘的辛苦。

在這次活動的參與後,讓我學習到了農耕技術,也讓我省思了許多平時習以為常的事情,想起戴晨智老師說過一句話:「我們不能改變生命的長度,但能改變生命的寬度」,或許在我生命中增加的寬度是微乎其微,但是我已經向農村跨出一小步了,往後有機會要更深入地去踏訪農村的好山好水,在人生中留下一個美好的驚嘆號!

003

(作者為實踐大學休閒產業系學生,旗美社大98年公民新聞寫作班學員)

復現自然․孕育社區-2009美濃黃蝶祭活化庄頭

不同於往年黃蝶祭強調自然保育的關懷,今年在活動策劃安排方面,亦納入文化、社區課題,更與美濃各個社團組織進行實際的串聯,包括高雄縣旗美社大展出的「禾稈再生:稻草公共藝術活動創作展示」、美濃愛鄉…

由美濃愛鄉協進會、廣林社區發展協會與地方各社團共同主辦的第十四屆美濃黃蝶祭活動,將於7月18、19日從社區出發,本屆主題擬以「復育」為其訴求,重新思考人類與自然環境互動的基本課題,繼續擴充人與土地的互喻關係。

因此,主辦單位將以「復育」的實踐思維結合雙溪的「自然」以及廣林的「社區」文化生態,以實際踏查的田調方式手繪出「單車蝶道」廣林社區特色地圖,將美濃累積多年的社造經驗重新導入社區內,藉以活化、復育庄頭作為此次美濃黃蝶祭的新思考與「心」起點。

高毅儒-海報-84x35-500-銅西單面-0702重印

不同於往年黃蝶祭強調自然保育的關懷,今年在活動策劃安排方面,亦是納入稍微弱化的文化、社區課題,不僅內容豐富、具有文化創意,更與美濃各個社團組織進行實際的串聯,包括高雄縣旗美社大展出的「禾稈再生:稻草公共藝術活動創作展示」、美濃愛鄉協進會和高雄縣旗美社大聯合執行的「光影自然」照片展,以及由美濃愛鄉協進會和廣林社區發展協會合作繪製的「單車蝶道」廣林社區特色地圖,重新發掘地方足以抵抗全球資本主義的在地「賣點」。

第一屆美濃黃蝶祭源起於1994年,因應美濃當時的反水庫運動情境,而美濃居民透過黃蝶祭的舉辦,一次次地表達保衛自然資產黃蝶翠谷的決心。每年美濃黃蝶祭並非僅侷限於「祭黃蝶」的祭典儀式,在更深刻的意義上,淡黃蝶的大量減少更是環境警訊的指標,黃蝶祭便是希望讓民眾意識到各種對生物棲地鯨吞蠶食的不當行為。

事實上,第十四屆美濃黃蝶祭系列活動的規劃,從籌備期間的多次社區踏訪、繪製對社區友善的特色地圖到落實社區產業的在地消費,讓黃蝶祭根基於自然的生態關懷轉向農村社區的活化、再生,期待在美濃的每個社區庄頭,揚起一句句「揚葉仔飛歸來」的熱情呼喚。

由此可知,第十四屆美濃黃蝶祭一步一腳印地詳實踏訪社區內的景觀、居民生活以及調查社區的歷史脈絡,進而開展出踏返的路徑,並且,嘗試在社區特色地圖上呈現出社區與自然環境互動所形成的「土地表情」,讓在地後生、外地遊客可以學習這座庄頭長久以來的地方知識,藉由如此的實踐過程,連結美濃愛鄉協進會積極實踐的社區文化營造行動,才能讓美濃黃蝶祭從過去訴求的反水庫蛻變,轉向積極實踐的地方基進性,從中凝聚社區的行動與認同,活化廣林社區的產業活動,掌握社區在地性的關鍵和再生契機。

第十四屆美濃黃蝶祭 活動洽詢電話:美濃愛鄉協進會

07-6810469、6810371 張淑玲小姐

網址:http://www.wretch.cc/blog/heausangfee

復育:第十四屆美濃黃蝶祭系列活動

第十四屆美濃黃蝶祭系列活動,我們重新思考最為基本的「復育」課題,向外延展出持續關懷的生態保育、社區參與和後生培訓等面向,透過照片攝影、廣林社區單車地圖、在地農產消費到「庄頭有教室」文化體驗營,揚起一句句「揚葉仔飛歸來」的熱情呼喚,我們已經重整好步伐,準備踏尋人與自然永續依存的原初關係,繼續實踐黃蝶祭的復育作為。

07/18(六) 地點 活動
08:00—09:30 美濃雙峰公園 踩踏單車去雙溪
09:30—10:30 美濃雙溪母樹林 搖擺自然․呼喚黃蝶
祭蝶儀式主祭團|民眾|黃蝶|自然
10:30—13:00 美濃雙溪母樹林 行․聊雙溪森林教室體驗|小小生態解說員|光影自然攝影展|生態嘉年華
13:00—17:00 美濃廣林社區和廣林社區活動中心 單車蝶道廣林社區文化特色定點解說|廣林社區單車路線護照地圖|稻草公共藝術展示和DIY
19:00—21:00 美濃廣林社區 「山腳下」音樂會邱俐綾|黃瑋傑|農村武裝青年
07/19(日) 地點 活動
08:00—12:00 美濃廣林社區 單車蝶道廣林社區文化特色定點解說|廣林社區單車路線護照地圖|稻草公共藝術展示和DIY
10:00—12:00 高雄縣客家文化中心 草根美濃:美濃常民攝影展美濃的|自然的|常民的|後生的
15:00—17:00 永安路下庄水橋 搞水:炎炎夏日穿水橋兒童|大人|想要尋回童年的人

飄洋過海艱困冒險-美濃巴西移民

那時國際情勢不穩,人民生活極苦,美濃也是,大家都很窮,聽說地方上有人到巴西去,都過得不錯,我早就下定決心要出去。但我父親身體不佳,一直很反對。我跟他說:「田事及家事有幾位兄長幫忙分擔,我早上五點…

「我們日夜苦苦忙著,還不是盼望下一代的人要有好日子過嗎?」–鍾理和<菸樓>

七零年代,台灣退出聯合國、中美斷交、社會動盪不安,當時的美濃,連最基本的生存條件都很貧乏,為了生存,許多人紛紛遠渡重洋,到巴西、到沙烏地阿拉伯、到寮國…找尋活下去的機會。

古富雄阿伯已經七十多歲了,在三十幾歲的時候,毅然決然帶著妻子與四個孩子一同移民南美,現在是巴西公民,這幾個月剛好回國,從他口中,聽到了當年的移民血淚史—一切,只是為了活下去而已。

以下內容為古富雄阿伯口述記錄

980708-p1040003-360.jpg

艱苦的生活

那時國際情勢不穩,人民生活極苦,美濃也是,大家都很窮,聽說地方上有人到巴西去,都過得不錯,我早就下定決心要出去。但我父親身體不佳,一直很反對。我跟他說:「田事及家事有幾位兄長幫忙分擔,我早上五點天一亮就去田裡工作至八點多,回家沖澡換衣服,馬上上班到下午四點多,回家後還要去田裡工作至天黑,每天這麼辛苦還是負債,這根本是沒有明天的日子!」

父親只說了一句話:「要走,也要等我不在了之後。」

我當時住在美濃福安馬祖廟後面老家,高中畢業後沒考上大學,就去當兵,當完兵回到美濃,就結婚了,為了養家,我平常在旗山信用合作社上班,沒上班的時間,就種田、養豬,忙碌努力的工作,卻看不到未來和希望。

眼光要看得遠,不要看近啊!難道我要這樣一輩子嗎?我的小孩也要這樣一輩子嗎?

出國去!

我34歲,大概民國六十八年時候吧,家裡老人過世了,我立刻就動身,準備去巴西。之前有陳先生及劉先生是先驅者,加上屏東鍾桂蘭老先生,當時大概八十幾歲,還有他的女婿、兒子鼓勵我「年輕人應該出去闖一闖啊!」、「巴西是個地大富博、沒有天災、沒有種族岐視的國家呢!」,有了信心,我就把田賣了,一分地十萬,賣二分多地湊了二十多萬台幣,帶著全家六口,和吳文禮醫生、他的妹婿張先生、邱小姐—等十一人,決定一起到巴西闖闖看。

那時候台灣還是戒嚴時期,不能隨便出國,必須要有當地的單位寫聘書過來,才能出去,機票也很貴,六章機票花了二十萬,賣地的錢差不多全去了。

當時只有松山機場,要先從台北飛到日本,再到紐約,然後轉到祕魯,再到玻利維亞,最後暫時落腳巴拉圭,光是坐飛機、等飛機,就花了五六天的時間。飛機設備還很落後,飛起來搖搖晃晃,現在想起來覺得很恐怖。

一路上我們都沒吃,咳,那飛機餐,根本吃不慣。小孩還小,一直哭,我們也緊張,在利馬時,不能下飛機,等了一會,就看到小兒子臉色蒼白、呼吸困難,不知道為什麼,嚇得半死,最後向空服員求助,她拉過上面的氧氣面罩幫他戴上,才恢復正常。我的小兒子因為缺氧,差一點就沒命了,在這之前,我們根本不知道座位上方有氧氣筒。

好不容易到巴拉圭,當地朋友接我們客棧休息,吃到熱騰騰的家鄉食物:米飯、炒青菜、吵雞蛋…眼淚差點沒流下來。客棧老闆夫婦是台灣去的,很親切,一直告訴我們「放心!安心休息。」

巴拉圭永久居留權證,一人要一百元美金,但有個身份總是比較踏實,這筆錢花下去,從台灣帶去的錢也就用得差不多了。

身在巴拉圭,心在巴西,我們透過某種關係,由李先生和羅先生協助安排偷渡。巴西和巴拉圭以河為界,除了有橋的地方,其他地方沒什麼人看守。一條小船,擠了十二人,河很寬,划到一半,一直有水滲進來,船夫講什麼又聽不懂,大家都很害怕不安,又擔心被抓到而送回台灣,一切努力就白費了!

小兒子一直哭,大家就一邊幫忙安撫小孩,一邊用奶粉罐把船內的水襏出去,現在回想起來,真的很危險!當時一心目標往巴西去,沒想這麼多,事後才聽說有韓國新移民偷渡失敗翻船死亡事件。

李先生和羅先生告訴我們:「船靠岸時爬上坡,會有白色車子會接你們。」全部人擠上一部車,像沙丁魚罐頭,一路上都很害怕看到戴帽子的人,怕是警察。

到了教會教堂,很多台灣移民都聚在哪裡為我們接風洗塵,當時巴西風聲很緊,警察到處抓沒有居留證的外國人,大家都很怕,交待我們不要讓孩子哭 ,要是被誤會是虐童,被檢舉而引來警察就糟了。就這樣在教堂住了二個禮拜,接下來該怎麼辦?沒有證件,什麼都辦不成,偷偷摸摸的!

有天,遇到林道春先生,跟他說:「我想回巴拉圭,留在這裡什麼做不成,幫我回巴拉圭!」於是林先生就幫我們買了車票、買通司機,就這樣全家就回巴拉圭。

中途有一段小插曲,終身難忘:到途中休息站,我老婆下車上廁所,門一關上就反鎖了,外面打不開,我老婆不會使用,不知道如何開門,只能一直叫門,那時很緊急,司機準備要開車了,我滿頭大汗,一直比手劃腳「還有人沒上車!請等一等!」,司機都看不懂,還好有一位販賣員聽到呼救聲,爬進去開門幫我老婆才解困,她臉色發白的跑上車,我們差點哭了。

回到巴拉圭的客棧,有一位來自苗栗的徐鴻瑋教授,安慰我們先把家安頓下來最重要,那時他朋友家有多一個房間,「不用錢,要不要?」

當然要。就這樣安頓好一家人,接下來就讓孩子們去學校讀書。徐教授說只要「三天不哭著回來,就沒問題。」第一天,沒有哭;第二天,也沒哭,兄弟們還開始研究當地語言;第三天,沒哭,還邊跑邊笑的進門!心中大石總算放下。

從小菜舖開始

有一天,我去買菜,在台灣時都習慣自己挑,結果當我伸手挑菜的時候,老板竟然打了我的手背,嚇我一跳!原來這邊都不讓客人挑菜的,後來我的朋友弄了個小菜舖,生意很好,因為菜任由客人自己挑選,價格也比當地菜販便宜。

這個朋友想開大型超市,我就盤下原本的小店面,開始做生意了。在美濃種田,對農產品是熟悉的,也就開始賣菜,順便賣點小雜貨。這邊賣一天的菜是在美濃的一個月收入,有了錢,慢慢添購日用品,慢慢越來越像個家的樣子。

一開始賣菜抓不到訣竅,朋友教我「天氣熱,蕃茄容易壞掉,早上生意已經賺雙倍,下午的貨就便宜賣或半賣半送,不然到明天全壞了,一毛也賺不到!」所以我的菜總是當天就賣完,絕不留到隔天。

生活了幾年,穩定了,此時在巴西的有人傳來ㄧ道消息,說巴西大赦,他國公民可以申請為巴西公民,我就先過去看看,沒想到真的可以。回到巴拉圭,叫我老婆放下餐館的鍋鏟,低價拋售掉所有餐館的生財工具,這些都是才買一年多不久的器具。我就帶著老婆與小孩前往巴西申請公民,踏上巴西的土地,這ㄧ切都值得了,也不枉費這段日子的磨難!

為了孩子的學業,我還去中國領事館申請簽證,中國領事館辦事人員說:「簽給你沒問題,我是怕你回台灣會有問題。」我可是有更根本的生活問題擺在眼前呢!為了孩子、為了生存,就這樣簽證下來,孩子也能順利上學。

後來我在聖保羅開了一家咖啡廳,現在已經盤給別人了,也賣過烤雞。孩子現在都長大了,有的在巴西經營飯店,有的在州政府工作,上禮拜還陪州長出訪中國。

三十三年的海外生活,我從來都沒有後悔過,只要腳踏實地的做好自己,就是成功的一生,任何想做的事,就應該立即身體力行,去做,就對了!

P1030998

認真聽著古阿伯說故事的學員

(本文作者邱麗珠、柳佳希、陳佳瑀為旗美社大「公民新聞寫作班」學員)

Wyllie Fox 農場勞動週記(1) 開始務農的生活

在美國流浪的第三個月,我來到了紐約州北方的小鎮Cato,靠近Lake Ontario,美加交界之天然屏障。這個六月,我要待在Wyllie Fox Farm,學習有機耕作,並了解一個CSA農場的運作情形。

編按:

作者是旗美社大工作人員逸姿自四月開始,前往美國進行為期三個月的進修之旅,同時她也會參訪美國的社區支持型農業如何運作,以下是她為我們帶來CSA(community Supported Agryculture )的第一手紀錄報導。

Wyllie Fox Farm─有機耕作與CSA的學習

在美國流浪的第三個月,我來到了紐約州北方的小鎮Cato,靠近Lake Ontario,美加交界之天然屏障。這個六月,我要待在Wyllie Fox Farm,學習有機耕作,並了解一個CSA(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農場的運作情形。

我和友人一同租車,從紐約市(New York City)一路往北方奔駛,GPS讓我們開上17號公路,在綿延的山路裡,兩旁是無盡的平原、森林與小屋,離開繁華的都市,手握駕駛盤的我,為這即將展開的鄉間生活感到無比興奮,不禁更用力踩了油門。

到的那天,約莫是晚間六點,天還是明亮的,在叉路口上農場主人Jamie給了我一個紮實的擁抱,他開了一輛卡車,引著我們到農場去,妻Maggie坐在門廊的梯上等我們,兩隻狗坐在身旁,那是一棟綠色的木造大房子,房子後方便是農田。

980702-wyllieimg65-360.jpg
木造的大房子,是Jamie自己蓋的。

Jamie是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園藝系畢業的高材生,原先是景觀工程師,Maggie則是景觀設計師。在2004年參加了東北有機農法協會( Northeast Organic Farming Association, NOFA)所舉辦的農業論壇後,Jamie便毅然決然地辭掉了高薪的工作,搬回從小生長的地方,開始務農的生活。

他笑說,他的祖父是農夫,但父親不是,因為祖父卻不願自己的兒子也當農夫,沒想到現在他成為農夫了,他身上留有農夫的血液,父親這麼形容他。Maggie在工作之餘的時間,處理和CSA會員相關的一些電腦文書作業,週日也下田幫忙,頗有「半農半X」的味道。

IMG_0065
這對三十出頭的「半農半X」年輕夫妻,被左鄰右舍和親朋好友們認為是過著奇特生活的怪人。

今年是Jamie全心專注於種作的第一年,前四年的他都還在一邊兼職景觀工程的工作,一邊學習耕種,在去年小規模的嘗試CSA運作方式後,今年他們更有信心的全心投入CSA形態的農場運作方式,會員由去年的23名,增加至85名,這不僅是鼓勵更是種挑戰,因為隨之而來的是大量與穩定的蔬果供應。

農場佔地25公頃,耕作面積約有10公頃,Jamie另雇用了兩位兼職的工人,這個六月再加上我,共有四名人力。兩位工人一週約工作25小時,我則是週一到週五,每天八小時左右的工作量,Jamie讓我很自由地決定自己想要的工作時程與作息,當我問他的生活作息是什麼的時候,他先是哈哈一笑,接著說我不會想要和他一樣的作息。

於是不服輸的我每天都告訴自己一天要比一天早起,一定要有一次比他早起床,比他早一步到田裡,但是到目前為止都失敗了,每天五點不到就起床的他,五點半前一定在田裡忙了,直到晚間七點才進屋子裡(這裡的日光時間很長,這個禮拜以來都八點左右才天黑),「很熟的朋友會笑我是redneck1」,他這麼自嘲。

IMG_9999
成為全職農夫的Jamie,每天工作時間超過12小時,其信念與作息之勤勉令人印象深刻。

今年種了多達上百種的蔬果花卉,是一個作物多樣性十足的農田,其中以蔬菜的數量和種類最多。在農場的第一週,每天都像是英文家教課,在lettuce、squash、leeks、beets、beans、peas、collards、mustrard、rhubarb、sorrel…這些單字中打轉,要把他們的名字(英文和中文)與樣子連起來,可真是費了一番工夫。

五、六月正值插秧的季節,但今年的春天特別的乾冷,連續一個禮拜來未曾下雨,農場又尚未建置好灌溉設備,讓Jamie十分著急,他曾兩個夜晚灑水直到深夜三點,睡了兩三個小時後,又起床繼續工作。而我這個禮拜的工作多是幫忙插秧、除草和灑水。

6月8日,禮拜一,午後開始下雨,但僅是毛毛細雨,持續兩個多小時候便停止。

6月9日,禮拜二,清晨下起驟雨,雨勢大,但來得快去得快。Jamie巡田後和我說,當他挖起土的時候,只有表層是溼的,底層的土還是乾燥的,作物根本沒有吸收到水分,反而會讓雜草越來越茂盛。

6月11日,星期四,午後開始下雨,雨勢越來越大,一直持續到隔天。

6月12日,星期五,毛毛細雨一整天。Jamie說這種溫柔而持續的小雨對作物最好了。他連日來深鎖的眉頭終於鬆了。

六月的第三週,開始進入供應CSA會員新鮮蔬果的階段,由這個禮拜起為期二十週的蔬果供應。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IMG_0297
Bok Choy,就是我們俗稱的青江菜,這個奇妙的翻譯,問了Jamie,他也不知道是怎麼來的。

IMG_0302
Kale,中文譯做雨衣甘藍。

[1] 關於細緻的redneck 歷史解釋,可以參看http://en.wikipedia.org/wiki/Redneck

在這裡的意思是只收入微薄,長日在太陽底下工作的白人勞工。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