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藝】禾稈再生─用稻草玩藝術0706-0712

早期,稻草人與稈篷曾是農村的代表地標,稻草在農村生活中也有許多妙用,但這樣的景象似乎已愈來愈少見,田裡的稻草都到哪去了?除了於收割後將稻草燃燒做為基肥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使用方式?透過工作坊…

稻草公共藝術創作工作坊

早期,稻草人與稈篷曾是農村的代表地標,稻草在農村生活中也有許多妙用,但這樣的景象似乎已愈來愈少見,田裡的稻草都到哪去了?除了於收割後將稻草燃燒做為基肥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使用方式?透過工作坊,邀請藝術家駐村,和大家一起玩創意,找出禾稈的第二春!

工作坊時間:98年7月6日~7月12日
工作坊地點:美濃鎮廣林社區活動中心
招生對象:對稻草編織及創作有興趣,喜歡嘗試新事物,可全程參與七天的工作坊
活動費用:免費(供午晚餐,住宿自理)
工作坊流程:

日期時間 7/6(一) 7/7(二) 7/8-7/11
(三─六)
7/12(日)
9:00-10:00 報到─互相認識 暖身─學習編草繩 小組創作與分享討論 作品組合與定位
10:00-12:00 看見稻草─生活中的稻草工藝 認識稻草─稻草的特性與應用 同上 同上
12:00-13:00 午餐─補充元氣 同左 同左 同左
13:00-15:00 未來稻草─公共藝術在社區 稻草處理與素材 小組創作與分享討論 作品組合與定位
15:00-17:00 社區踏查 同左 同上 結業分享
17:00-19:00 晚餐─交流時間 同左 同左 同左
19:00-21:00 構圖討論 生活稻草-稻草與美濃生活 小組自由時間(休息或創作)

7/6-7/7因課程安排,活動需至晚上21:00結束。
7/8-7/11以創作為主,每日活動結束時間由各組自行決定。

報名方式:請至旗美社區大學網站下載報名表,填妥報名表後,以傳真或E-mail回傳。
傳真:07-6629379 ; E-mail信箱:cmcu@e-info.org.tw

官方網站:cmcu.ngo.org.tw   ;無名部落格:http://www.wretch.cc/blog/cmcu
報名日期:請於7/1前報名
洽詢專線:(07)6616600 旗美社大周家慧

<瞧瞧別人的創意~>
富里-看稻草人說故事  http://macroview.tw/read-220.html
池上大地畫布系列-稻草創作-米香農情 http://tw.myblog.yahoo.com/jw!bcv1Mz2EQUWRhvges0gBTQ–

旗美社大實驗農田收穫記事

年後,工作人員在月光山下牛角彎種下兩分地在來米,自2/1日(正月初七)播種,歷經127日晴多雨少、缺水期間的輪水灌溉,終於穀熟穗黃,於6月7日(農曆五月十五)舉行收穫季。活動向外招募民眾,提供傳統農事體驗…

年後,工作人員在月光山下牛角彎種下兩分地在來米,自2/1日(正月初七)播種,歷經127日晴多雨少、缺水期間的輪水灌溉,終於穀熟穗黃,於6月7日(農曆五月十五)舉行收穫季。活動向外招募民眾,提供傳統農事體驗、人工收割、打穀,為此特別向美濃廣興社區林智生夫婦商借古董脫穀機,並在此致謝。

980620shouhuo-360.jpg
祭拜由旗美社大主任與地主—美濃愛鄉協進會前理事長林英清先生共同主持,向土地伯公致謝也祈求收割過程平安順利。

其中一分地稍早已先行由機械收割,剩下一分擬於6/7、8兩日收割完成,6/7由社大工作人員、高雄市第一社大農村班學員、及參與體驗的朋友,並邀請在地的資深農友指導協助共同人工收割,6/8則由工作人員與友人完成剩餘部分。勞動過程,田邊有路過的鄉親陸續駐足,或許是罕見古董脫穀機出動,也可能是好奇於一群小伙子在田土上吃盡苦頭的拙態…

2-2
在雨後泥濘的田土上拖行古早脫穀機,將捆捆稻穗擱在滾輪之上,喀啦喀啦的踩…原來打穀才真正耗時費工。

日正當中烈日高照才是磨人的煎熬,頭頂昏昏沈沈,動作日漸遲鈍,越來越頻繁的休息,大夥已精神渙散,在偶或提振士氣的嬉笑中緩慢的推展進度。一來憂心午后的雷雨,二來趁人手充裕一鼓作氣,一夥十餘人從上午六點到中午一點終於完成,大夥無語累癱在夥房前。

穗上發芽臨危機,提前舉辦收穫季

實驗田原定6/13收割,足足比理論上的120天硬是多十天,即便肥力、灌溉不足,稻子還是熟了,農友說:「慢蒔的禾仔會跈陣」意即慢種的一期作稻子,由於步入夏天日照充足,仍會跟著早種的稻子一起成熟。因此建議我們務必收割,否則過熟的穀子經歷端午後來臨的梅雨,極有可能穗上發芽。

於是究竟要否照原訂6/13舉行收割季,在內部進行一次極有意義的討論:對農友而言,穀子過熟而不收成、任其穗上發芽,在農村裡實為不可思議的事情,即便為了舉辦農事體驗活動,但若是為了體驗活動而延後收割,導致穗上發芽浪費稻穀,反違背我們所要推廣農村文化的本意。

2-3
讓都市的消費者身體力行何謂「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藉由農事文化教學,體現城鄉交流的意義。

釐清農事與農村的價值

人類的農事生產活動處於大自然萬物生長變化中,藉由經驗摸索出一套依循節氣的作物生長準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成為農村代代傳承的生活生產型態,並衍生出一套判斷事物的準則,或稱慣習。如靜慧所言,對我們這群大半時間坐辦公室的人而言,我們的作息乃至價值衡量是處於工商社會,這點與農村日常作息差異甚大。這一次收穫季,除了收成無農藥、無化肥之在來米一千五百餘斤外,更讓我們認識農村文化—順應天時的運作規則。

收穫

載運穀包去晒穀場時,在卡車上,主辦收穫祭的家慧談起讓大夥這麼操勞有些過意不去,不禁開始質疑我們體驗「手工收割」的必要性。握著方向盤,手伸出車外感受流過指尖的風,雖然身體疲憊,但卻發自內心底的感受到豐收的喜樂與踏實。微風徐徐,這一天,都在在我們心裡留下難忘的記憶。

王文明大哥協助的旗美社大刻�
社大學員為「旗美社大實驗農田」雕刻的字體。

農村的老本領–土法練磚

記得小時候,家裡有一幢特別涼的房子。不是因為它風水好,更不是冷氣空調二十四小時運轉,而是它是用一種特別的傳統建材砌成的—土磚。早年生活困頓,沒有現在紅磚使用,即使有也消費不起。因此,土磚就成為…

記得小時候,家裡有一幢特別涼的房子。不是因為它風水好,更不是冷氣空調二十四小時運轉,而是它是用一種特別的傳統建材砌成的—土磚。

早年生活困頓,沒有現在紅磚使用,即使有也消費不起。因此,土磚就成為家家戶戶使用的建材,而砌土磚幾乎是過去農村人人必備的功夫。我們的受訪者—吳連昌先生,即有製作土磚的豐富經驗,雖已年近80,但在他臉上,看不到人家說的歲月痕跡,正確的來說,只看到他披荊斬棘的老練與自信。

吳連昌僅十來歲即在耳濡目染下跟著一起從事農務與日常瑣事,包含建造自己要住的土房子。通常農家會選定在少雨的秋冬季製作,並預備一定數量之土磚後,再請師傅工來建造房子,過去的農家一些粗工人人均會作,加上材料來自住家附近土地,省下不少建材費與工資。

從吳連昌口中,我們發現一塊土磚雖然得耗時耗力地製作,但是卻有優於現在紅磚的特性,不僅冬暖夏涼,同時也具有一般紅磚所沒有的韌性。

980611-wulianchang-360.jpg
吳連昌阿伯的老房子以土磚建造,去年重新整修、粉刷

因為製作土磚的過程中必須掺入稻草一同攪和,同時也得藉由「牛」的幫忙才能順利的將僅為生土的黏土與稻草混合成熟土,再將熟土倒入模版(1呎*1呎*3吋大小)中固定,曬乾時需翻面直立讓其均勻受熱,收攏時需以刀片稍作修飾,通常需要至少三人的勞動力。而泥巴的好處不像水泥,不會一天就乾掉,不但可以依農事的節奏調節勞動力,作壞了也可重新再來。

「土磚」這樣的建材,唯一的缺點就是怕水。吳連昌說他住的土房子即在民國48年美濃淹大水時崩塌,「那時水淹到這麼高!」他比比手勢表示水高及窗。

記得,小時候也是因為颱風的關係,那幢房子結構開始鬆動,過不久就拆掉重建了。所以再建造房子的時候,必須在底部的地方先以石灰和土下去當底基,其上大約四呎半才開始以土磚砌造,目的沒有別的,就是用來防水之用。

而因為直立結構不佳的原因,大約建造到五米高已經是極限的,不能像現在樓大廈一般的矗立於各地。要說土磚的不近人情,可能就是這唯一的缺點吧。

但現在,有了粉刷的幫助,土磚屋得以增加對水的衝擊防護,對於保存古蹟方面實有貢獻。而現代因粉刷技術的精緻,從外觀看其實分不出來是紅磚還是土磚砌的,雖然如此,由於現代建材取得不易,加上現代的房子已經被許多其他材料替代了,因此土磚這樣的建材大多只能由較古老的房子中去憶舊。

不過跟隨著環境意識抬頭,綠建築的趨勢在各地吹起,也開始有一些人選擇用土來建造具有現代感的房子。

現代的綠房子也有許多反璞歸真,以土建造

(本文作者為2009旗美小地方新聞寫作班學員)

脫穀,全手工

是怎麼樣的糯米一斗可以賣到七百元,約市面上的二、三倍價?「很多人都會先拿錢,說無論如何一定要把米留給他。」「這糯米裹的粽子就是不一樣,裹箕粽特別好吃。」

是怎麼樣的糯米一斗可以賣到七百元,約市面上的二、三倍價?

「很多人都會先拿錢,說無論如何一定要把米留給他。」

「這糯米裹的粽子就是不一樣,裹箕粽特別好吃。」

因稻株的形狀像雞毛撢子而稱「雞袪糯」,又因三冬、大冬雙季都可栽植也稱「雙頭糯」,毋須拿到市場叫賣,熟識的都會自動找上門。

端午前夕,一行人依約八點來到美濃東北角的廣興庄,待晨起巡田回來才用早飯的老夫妻用膳,聊天等待著待會要用客語稱為「斛桶」的打穀機來脫粒。此次機緣是某次美濃黃蝶祭的會議上,廣林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溫文相大哥說:「社區有一位奇人,完全不用機器,手工插秧、手工割稻,年年如此。」便決心要去探訪一番。

依著文相大哥所言過了泰和橋卻未見稻田,問了粄條店,來到文相大哥家拉著文相大哥的父親東問西問,打電話才知道今年未蒔秧,失望之餘,文相大哥的爸爸卻忽然想起什麼似的,指了我們一條明路:「你沿著這條產業路到廣興去,過了小橋右手邊有二戶人家,一戶姓黃一戶姓林,二家都有作粄,林姓的那一家就是你們要找的人。」

主人家是一對七、八十歲的夫妻,儉約是深刻印象,在小小的平房裡,有鼓風機、灶、自己養的雞與鴨、栽種的芒果、木瓜,物物有用,因此都保存完好。

那一塊四、五釐、全手工栽種的田地就在屋後,就是鍾理和從大路關走龍肚再往廣興會見平妹的那條路旁,抄小路往紀念館路上,經常見到稻穀成熟時佈置了滿滿的稻草人,是我看見美濃稻草人密度最高的一塊田。拜訪那天只剩屋旁因日照不足而未收割,而阿伯為了讓我們體驗,約好週日一起收割打穀,當作旗美社大6月收割活動的預先演練。

帶好袖套、斗笠、穿鞋、拿取鐮刀,在打穀機的四個角插上竹竿布幔,準備步驟一點都不馬虎。然後緩緩地沿著屋角割下高達130公分卻因莖太細而略微倒伏的的糯稻,因為用手工脫穀,因此最好每一把都要差不多長,留下的根部比一般機器收割還長一些,以方便用小鐵牛鉸入土裡。

年輕伙伴拿起一把把的稻穀,在阿伯的指導下,一腳踩動踏板,左右擺動稻株讓轉動的滾輪將穀粒脫落,掌握好節奏便完全不費勁。打穀完成後協力把斛桶拆開扛至倉庫收納,完工的點心即是伯母用自家糯米製成的甜粄,待草結引火蒸熟的同時,伯母端出鐵製臉盆架,循古早禮打水讓客人洗手抹臉後清新地享用點心。

彎腰持鐮齊割稻
彎腰持鐮齊割稻

將打穀機拼裝起來
將打穀機拼裝起來

斛桶內部構造
斛桶內部構造

踩踏輪軸脫落穀
踩踏輪軸脫落穀

自家糯米製作的甜粄
自家糯米製作的甜粄

打水洗手洗臉準備食用點心
打水洗手洗臉準備食用點心

吃著還保有糯米顆粒的甜粄,伯母努力推銷著自製的豆豉,二季稻一季豆和農產加工,已經足夠簡約樸實的兩老好好生活了。下季稻作已在小滿手工育秧完成,將於芒種插秧,有興趣的朋友們,何妨來感受一下十月納禾稼的豐足感呢。

斛桶:客語發音為fuk tungˋ

雞袪:客語發音為kieˊ k`ia

上山採藥,羌仔藤

「以前上山沒水喝,也會摘羌仔藤的葉子來吃。那時候住山上的同學,都會摘很多到學校去給同學,讓大家吃。」阿伯說。「為什麼羌仔藤要叫羌仔藤啊?」覺得藤枝雖然彎彎的,可是沒有半點鹿科動物的犄角特徵啊…

早上六點多,早早起了床,昨天跟房東約好了,要跟著他們去採藥。房東是一對六七十歲的夫妻,就住在美濃山下,門前養著幾分水池的鱉。最近下班回到伙房,常常看到廚房大灶燒得火熱,大鑊啵啵作響,空氣中飄著一股聞所未聞的異香,央著伯姆掀蓋一看,是一鍋黑乎乎的湯汁。

伯姆撈著湯裡的小木片,說:「這個很好欸,腰酸背痛、手腳麻痺都可以喝。」原來阿伯、伯姆最近每個禮拜都會上山採藥材,感覺很有趣,於是請伯姆下次上山記得約我。

980528-herb33-360.jpg

這就是今天我在這裡的原因。一同上山的有房東夫妻,還有伯姆的妹妹、妹夫,四個人加起來起碼超過250歲,但阿伯反倒問我:「有爬過山嗎?」糟糕糟糕,現代青年肉雞形象深植人心,心下暗自警惕等會兒可不要變成累贅。

酸藤 004
整頓裝備,準備出發

「我們要採什麼植物?」戴上防曬防蚊防風都好用的公娼帽,我問。

「羌仔藤(giongˊ eˋ tenˇ)。」阿伯說。再問有沒有國語,他們都說不知道,等回來再查吧。

酸藤 006
出發之前,先把片好的羌仔藤平鋪開來,曬太陽

原本以為要去六龜,上車一問,是在龍肚。「六龜那邊是林務局的地啦,」阿伯說:「不能進去,龍肚這邊是我們親戚的。」從福安出發,經過龍肚國小,在往茶頂山的路上停了下來,看見旁邊放了一把梯子,想來就是這裡了。

酸藤 013

下車後,伯姆指著不遠處看來平靜翠綠的樹林:「這裡叫做『殺狗溪』,以前美濃人都在這邊殺狗。」據說殺好的狗會直接賣到高雄的香肉店,阿伯插話:「我們客家人不吃的啦,都是外省人在吃。」至於為何要特地跑到這邊殺?比較安靜啊,阿伯說。
酸藤 065
據說這片蓊鬱之下,就是殺狗溪

跟在伯姆身後爬上山,她們手拿柴刀,腳穿雨鞋,蒙著臉,一路披荊斬棘向上而去;我的運動鞋不知怎麼滑溜的緊,每一步都有滑倒之虞,必須努力的抓住旁邊的小枝小草,努力的在平均60度的坡地上保持穩定。

酸藤 014

向上爬了一會兒,「到了到了!」阿伯跟我說。眼前這些彎彎曲曲、表面粗糙扎手的藤蔓,就是今天的主角—羌仔藤。

出乎意料的高。我左腳卡住鄰近的樹根以免滾下去,抬頭看去,但茂盛的枝葉遮住了陽光,看不清楚羌仔藤的廬山真面目,只覺得舉目望去都是垂下來的藤枝。

酸藤 022

「你看,」阿伯、伯姆小心的平衡身體,用刀子砍下一段羌仔藤,拿給我看:「裡面有白白的汁,很黏喔,就是這個可以治酸痛。」他們很有默契的分成兩組行動,一組各負責一棵,將藤枝砍成一段一段,丟成一堆,方便等一下捆綁運下山。

酸藤 048
這白白的乳汁,沾上衣服後就洗不掉

有些後悔出發前沒有跟阿伯要把刀子,只能幫忙把砍下的藤枝收集在一起,或是呆呆的看著他們工作,但只要稍微停下來,立刻就會被成群的蚊子包圍,於是我不停的兩邊移動,拍下阿伯、伯姆們努力工作的身影。

酸藤 021

酸藤 040

酸藤 028

酸藤 043

看我這麼忙碌的按快門,伯姆笑著招手叫我過去:「來,這個給妳吃。」是羌仔藤的葉子。「我們以前小時候沒有零食吃,都會拿這個葉子來吃喔,酸酸的。」吃了一片,果然酸,比秀逗糖好吃耶。

酸藤 026

「以前上山沒水喝,也會摘羌仔藤的葉子來吃。那時候住山上的同學,都會摘很多到學校去給同學,讓大家吃。」阿伯說。

「為什麼羌仔藤要叫羌仔藤啊?」覺得藤枝雖然彎彎的,可是沒有半點鹿科動物的犄角特徵啊。

「它的果實會像這樣長兩邊,」阿伯兩手食指往左右兩邊一比:「很像羌仔的角,果子也可以吃的。」

講解完畢,阿伯又換到山凹的另一邊,去砍另一棵新的羌仔藤。

從八點到十一點,毫不間斷的工作了三小時,阿伯跟伯姆們開始整理砍下的藤枝,「唉,老了啦,累了!」阿伯嘆了口氣。

伯姆們將藤枝整理成一束,然後用帶上去的塑膠繩一綑綑綁好,接著再由阿伯們扛下山。我也幫忙扛一些比較粗、無法綁成一束的藤枝下山。

後來沒有塑膠繩了,伯姆就用細藤條代替。

酸藤 064
看看這個藤條打的結,非常可愛

靠在卡車旁,伯姆指著遠遠的山頭:「你看那邊有些紅紅的葉子,那就是有羌仔藤啦!很多喔,下禮拜還要去砍。」我是一點都看不出來,只能佩服他們長年與山林為友所培養出來的敏銳。

滿滿一車羌仔藤,回去後可是要經過清洗、晾乾、切片、曝曬…等過程,才能成為可以使用的藥材,傳統上會加入豬尾骨一起燉煮。

酸藤 071
這麼大一車,後續工作可是很累人的

後來回到家,查了一下資料,原來這個「羌仔藤」就是「酸藤」啊!屬於夾竹桃科,有毒性,是客家常用的藥草。拿去給阿伯跟伯姆看,他們迭聲說:「對!對!就是『酸藤』!」聽起來「酸藤」這名字是比較正式的用法,它的俗名很多,但是「羌仔藤」倒是第一次聽到,是否是美濃地區獨有的稱呼呢?

【招生】鍾理和童話文學體驗營0702-05

本會以鍾理和文學為主題,舉辦了一個讓兒童能夠自主學習的營隊,從鍾理和文學出發,引導透過聆聽、走訪與美感的學習,以觸動其欣賞文學、鄉土之美的能力。誠摯希望學童能夠在四天的營隊帶領…

clip_image002clip_image004 clip_image006

文學可以豐富視野,彩繪可以美化我們心靈。

讓我們隨著鍾理和筆下文學路的步伐,一同來聆聽這片土地上的故事,見證在地之美。

本會以鍾理和文學為主題,舉辦了一個讓兒童能夠自主學習的營隊,從鍾理和文學出發,引導透過聆聽、走訪與美感的學習,以觸動其欣賞文學、鄉土之美的能力。誠摯希望學童能夠在四天的營隊帶領之下,潛移默化地啟發他們心中的那支筆,種下更多文學與創意的種子。

活動時間:98年07月02日(四)~05日(日)(共4天活動)。

活動地點:鍾理和紀念館、黃蝶翠谷、九芎林、理和小徑。

招生對象及名額:國小四年級以上至六年級,名額40人次。

課程簡章:http://www.chungliher.url.tw/yellowpage/hot.html提供下載或參考美濃月光山雜誌。

聯絡方式:07-6822228 鍾理和紀念館 邱明萱 小姐 。

課程表:

日期/時間 7月 2 日(四) 7月 3日(五) 7月 4 日(六) 7月 5 日(日)
08:00 ~ 09:00 報到!! 領名牌 探索理和小徑走一段美麗的

文學小徑

【戶外課程】

九芎林 妳好!九芎林庄頭探訪

【戶外課程】

米與鍾理和文學從文學中體認美濃的米文化與米食DIY
09:00 ~ 10:00 發現朋友.認識自己 同上 同上 同上
10:00 ~12:00 鍾理和的文學路探訪鍾理和紀念館 同上 同上 同上
12:00~ 午 餐 記 得 帶 環 保 碗 及 筷 子! 同左 同左 同左
13:00 ~15:00 自然畫創作地點:雙溪河畔

【戶外課程】

彩繪小徑:理和小徑裡的

包羅萬象

寫作培養皿文學創作方法與

實作引導

生態體驗.體驗自然

【戶外課程】

15:00 ~16:00 閱讀鍾理和 閱讀鍾理和 同上 成果發表暨結業式地點:熱帶母樹林

相關活動資訊:

報名日期即日起至98年6月25日截止。

活動費用:新台幣柒佰元整(含講師費、書籍、學員手冊、材料費、餐點費、平安保險等)。

報名表下載方式至http://www.chungliher.url.tw/yellowpage/hot.html下載表格,或直接利用本簡章所附之報名表。☆亦可至:http://cmcu.ngo.org.tw/下載簡章、報名表及行前通知。

報名方式:

1. 網路報名:Email報名表至chungliher@gmail.com

(童畫文學體驗營報名表,下載請點選這裡)

2. 郵寄或親至報名:鍾理和紀念館報名與繳費(高雄縣美濃鎮廣林里朝元95號)。

3. 傳真報名:07-6822228(傳真前請先電話聯繫,07-6822228 邱小姐)。

4. 報名費至郵政劃撥41307566,戶名:財團法人鍾理和文教基金會

(劃撥收據通訊欄請註明參加童畫文學營、姓名等相關資料)。

家長注意事項:

1. 本活動須由家長自行負責接送孩童上下課。

2. 自備物品:環保杯碗、筷子、防蚊、遮陽帽及防曬等用品。

3. 本活動將投保平安險,並有小隊輔導老師隨隊注意安全,但仍請家長叮嚀貴子弟注意個人安全,並服從工作人員指導。

4. 報名完成後若因不可抗力之因素停辦,本會將全額退費。若因個人因素未能參加者,於一週前通知本會則退費八成,活動前三日內通知者恕不退費。

5. 本營隊不提供學員住宿的服務,需住宿者請洽詢本會或自理。

【招生】笠山文學營─兒童文學0802-04

「笠山文學營」乃文學界人士為紀念戰後第一代重要的台灣文學作家鍾理和,以他的創作地點—笠山作為其文學精神的象徵而命名。今年以「兒童文學-童言童語話文學」為主題,透過對於兒童的…

2009 笠山文學營:兒童文學-童言童語話文學 

「笠山文學營」乃文學界人士為紀念戰後第一代重要的台灣文學作家鍾理和,以他的創作地點—笠山作為其文學精神的象徵而命名。每年於8月4日鍾理和逝世忌日前後,糾民間力量舉辦,為社會培養更多文學種子,九○年代初期至今已邁入十三屆。

今年以「兒童文學-童言童語話文學」為主題,透過對於兒童的進一步認識,以及主題內容的重新詮釋、文學形式的轉化等,讓文學精神得以注入兒童們的心靈世界。期待學員在互相切磋與激盪下,進一步扮演文學向下扎根的種子角色。

辦理單位

指導單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行政院客家委員會、高雄縣政府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鍾理和文教基金會

協辦單位:美濃鎮公所、高雄縣客家文化中心、高雄縣旗山區社區大學、成大台文系、美濃後生會、美濃愛鄉協進會、美濃八色鳥協會

活動時間:2009 年 8 月 2日(日)至 4 日(二),共三天二夜

活動地點:鍾理和紀念館

招生對象:愛好台灣文學人士,預計招生60人

報名日期:即日起接受報名,至2009年7月20日截止(額滿為止)

可至http://www.chungliher.url.tw/yellowpage/hot.html下載報名表、報到通知等訊息

亦可至:http://cmcu.king.tw下載簡章、報名表及行前通知

活動費用:每人新台幣壹仟陸佰元整(含食宿、交通、學員手冊資料、平安保險、紀念品等)

報名方式:將Email報名表至chungliher@gmail.com或傳真07-6822228(傳真前請先電話聯繫,07-6822228 邱小姐)

並郵政劃撥至41307566,戶名:財團法人鍾理和文教基金會(劃撥收據通訊欄請註明參加笠山文學營、姓名、身份證字號)

報名表下載請點選這裡。

課程表

八月二日(星期日)

時 間 講 師 簡 介
09:00~10:00 學員報到
10:10 ~12:00 愛心與同心-

談鍾理和文學中的兒童文學

【張良澤】

彰化人,台南師範、成大中文系畢業,日本關西大學文學碩士。

曾任成大中文系講師,1979年赴日在筑波大學任教,後轉任共立女子大學國際文比學部教授。

現任真理大學麻豆校區台灣文學資料館館長、台灣文學系客座教授。

12:00~13:30 午 餐
13:30 ~15:20 看圖說故事-

繪本中的圖像語言與兒童

【藍劍虹】

台南人劇團文學顧問;國立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兼任講師;人本教育札記月刊專欄作家;《劇場事》主編;台南社區大學講師。

學歷/文化美術系,法國里昂第二大學戲劇學士、碩士 ,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15:20~15:40 茶 敘
15:40 ~17:30 體驗兒童文學和兒童戲劇的魅力 【謝鴻文】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研究所碩士,現就讀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博士班。

林口社區大學講師、中國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講師、《文訊》特派員、桃園縣公共圖書館輔導委員、桃園縣兒童文學協會常務理事。

17:30~19:00 晚 餐
19:00 ~20:50 說唱童謠與民謠 【林生祥】

客家山歌創作者,曾獲得第十一、十三、十六、十八屆金曲獎,最佳作曲及製作人獎、樂團獎、客語專輯獎、最佳客語歌手獎等八座個人獎項。

曾出版專輯「野生」「種樹」「臨暗」「菊花夜行軍」「我等就來唱山歌」「遊蕩美麗島」「過庄尋聊」等。

八月三日(星期一)

08:00 ~09:50 童話的寫作經驗 【鄭清文】

台北縣人,出生於桃園。台灣大學商學系畢業,任職銀行四十多年,1998年退休。

作品有小說、童話、文學、文化及評論。

09:50~10:10 茶 敘
10:10 ~12:00 玩文字.玩詩

.玩心情

【林煥彰】

臺灣宜蘭人,曾參與創辦《龍族詩刊》、《布榖鳥兒童詩學季刊》創辦人,《兒童文學家雜誌》創辦人

現為《兒童文學家》發行人、《乾坤詩刊》發行人兼總編輯,《林家詩叢》主編。2003年元旦起,在東南亞華文詩壇提倡六行以內小詩寫作,主編泰國、新加坡《小詩磨坊》,常年擔任溫世仁文教基金會「書香滿校園校」國小教師「閱讀與寫作」巡迴講座、行動讀詩會指導老師、主持九份「半半樓人文藝術空間」、計畫地景文學書寫《九份的詩》。

12:00~13:30 午 餐
13:30 ~17:30 鍾理和文學地景

故事走訪

【宋長青】

台南藝大博物館所,曾任樹德科大講師。

【黃森蘭】

美濃資深解說導覽員。

【王欣瑜】

清華大學台灣文學所研究生。

17:30~19:00 晚 餐
19:00 ~21:00 繪本DIY 【鍾舜文】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

東海大學美術系研究所創作組畢業

八月四日(星期二)

08:00 ~09:50 文學繪本發表會
09:50~10:10 茶 敘
10:10 ~12:00 原住民的神話

與傳說

【吳錦發】

高雄美濃人。中興大學社會系畢業。

曾任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副主委、文化總會副秘書長、台灣新聞報總主筆、台灣時報副刊主編及民眾日報副刊主任、生態團體柴山會創會召集人、電影編導。現民生電台擔任主持人。

12:00~13:30 午 餐
13:30 ~15:20 綜合座談暨

結業式

【曾貴海】

屏東佳冬人。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畢業

曾任高雄市民生醫院內科主任、高雄基督信義醫院副院長、衛武營公園促進會會長、台灣南社社長、《文學台灣》社長、台灣筆會理事長。現任鍾理和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鍾鐵民】

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旗美高中國文教職退休

現任高雄縣旗美社區大學校長、鍾理和紀念館館長、鄉土文學作家

【彭瑞金】

國立高雄師範學院國文系畢業,曾獲中國語文獎章、巫永福評論獎,曾任吳濁流文學獎評審委員。

現任《文學台灣》主編、台灣筆會秘書長、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副教授。

【陳坤崙】

現任《文學臺灣》雜誌社社長、春暉出版社發行人及春暉印刷廠負責人。

曾獲優秀青年詩人獎。

東徹教授演講─社區營造與觀光經營

我們對「觀光社區營造」的期待,第一是能「活化地方」,第二是可以「發現地方的價值」,試著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待平常覺得很普通的事物。例如我們有很清徹的水質,也許對我們來說很普通;每天吃的家常菜可能也很平常…

前言:

這篇文章是旗美社大公共論壇系列講座–「由下而上的社區營造與觀光經營」的演講記實,主題為「內發的社區營造與觀光的角色」,內發的意思就是社區自發性的、類似於台灣社造的「由下而上」精神。遠道從日本來的東徹教授,和大家分享社區營造與地方觀光業者如何結合,並分享日本的成功案例與失敗的經驗。

另外本次講座也與高雄縣導覽協會合作舉辦。該會會員以觀光旅遊業者、民宿餐廳業主、有機農業生產者、導覽人員為主。近年推動農村旅遊與農事體驗休閒事業,盼藉由日本經驗的分享,促使推動農村旅遊事業與社區營造精神能夠相互修補,而非各自發展,並期待未來能更進一步許下共同的願景,創造在地特色,維護農村文化永續發展。

主講:東徹教授(日本大學商學院)

翻譯:張瑋琦老師(實踐大學觀光系)

主持:賴鴻進(現任高雄縣導覽協會監事、美濃人字山莊民宿主人:曾任高雄縣導覽協會總幹事)

記錄:涂裕苓(旗美社大工作人員)

時間:98年5月4日上午09:00-12:00

地點:美濃湖美茵民宿

0519-dungche-320.jpg
主講人:東徹教授(日本大學商學院)

以地方為主體的「觀光社區營造」

首先,「觀光社區營造」的定義是什麼?基本上有幾項要點,(1)以地方為主體的;(2)將地方所擁有的資源如自然、歷史、生態、文化等等加以活化;(3)因為發展觀光,所以重視交流;(4)要讓地方充滿活力。

但其目的不只是利用和消費資源,而是下述二個目的:(1)強化我們的意識;(2)讓在地居民都活得幸褔有活力。最後的結果就會讓地方活化起來,不單是指硬體上的活化,而是一種精神上的活力和自信。

因此,再回顧一下,「觀光營造」就是透過觀光把社區營造起來。「觀光振興」就是活用地方資源,和其他地方的人可以互相交流。「社區營造」以地方居民為主體,讓在地人可以幸褔快樂,這是「觀光社區營造」最主要的目標。

我們對「觀光社區營造」的期待,第一是能「活化地方」,第二是可以「發現地方的價值」,試著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待平常覺得很普通的事物。例如我們有很清徹的水質,也許對我們來說很普通;每天吃的家常菜可能也很平常,但對外人來說可能會覺得特別,這些都是很好而獨特的觀光資源。

接著,是「地方的認同」,透過社區營造去強化我們的地方認同,去思考什麼是我們自己獨特的特色。

在日本有很多的地方都在做觀光社區營造,原因第一種是在工業化中被淘汰,或是經濟發展遲緩的社區,也因此保留了很完整的自然、歷史文化,正好是觀光社區的發展基礎;第二種是抵不過時代潮流而漸漸沒落的傳統產業,因此上述二種社區型態就是重新認識自己,思考自己的社區,開始實踐觀光社區的概念。

大型觀光的失敗

其實,用觀光來營造社區並不是很新的概念,但是早期會希望透過大規模的投資、硬體建設或是想辦法吸引大量的觀光客前來。這種大型觀光發展都是希望創造巨大的經濟效果。盼藉此方法創造就業機會,提高地方所得、帶來豐厚的稅收。

然而,事實證明追求利益的投資是沒有意義的。大工廠創造大量的工作機會,大型觀光只是把工廠換成飯店罷了,那和早期的工業化並無兩樣。地方上普遍認為大飯店可帶來工作機會,讓異鄉子女回鄉工作,大家期望大投資能取代低收入、高勞力的舊產業,因此大家所得提高、稅收增加、公共建設更完善、生活便會更美好。這就是大家對這種大型觀光的想法。

但,上述那樣的美好還需要很多很多的條件,首先是大量的資金,還有專業的技術、知識;例如蓋飯店的技術、接待客人的技術等等,然而這種大型觀光所需要的條件,我們地方上真的都具備了嗎?想做大型的觀光,卻沒有相關條件,變成只好依賴外來的企業開發,這樣就稱「外來型開發」。

不具在地思考的「外來型開發」

「外來型開發」:期待外來的技術、資金、經營的Know-How等等進入社區並期待他們開發,由政府主導或是外來大企業經營投資的模式就是如此。在1987-1991在日本也是以此種方式開發,但結果是失敗的。原因如下二點:

(1)外來資本家不會想要幫助地方企業,因此賺來的錢也會流回外地,不會留在本地。

(2)大規模開發對當地的環境破壞是相當巨大的,因為目標是要吸引觀光客前來,因此自然不是真正的自然,而是能讓觀光客消費、玩樂的自然,真正的自然對企業來說不重要。

例如一大片的沙灘也許是生態教學的好地方,但對大企業並沒有意義,他們會想引進一些海上活動或是強調讓國際觀光客來消費的場景。

觀光客大量進入地方,帶來的大量淡水需求、巨大垃圾量等問題,大企業是不會考慮的;另外地方對於大企業也完全無法掌握,例如總公司周轉困難時,馬上就把在地方的投資中止,而地方一定完全不知道;又或地方舉辦活動,也得不到大企業的贊助,他們會推辭說要向總公司申請才可以。如果有一天,大企業突然停止營業,龐大失業率的問題是因為地方對其依賴已經很深了。

失敗所以重生

1987年的大量失敗例子讓日本檢討思考另一條道路,也就是「觀光社區營造」。日本從2000年開始漸漸關注此發展方向,事實上這些成功的社區早在1970年代就進行觀光社區的營造工作了。

因為在大企業投資的年代裡,他們都是當年在工業化競爭被淘汰的社區,但在現代卻是觀念最新、營造最好的社區,而社區營造是永遠沒有終點的,所以不要以為自己已經落後了,也許繞了幾圈,最後面的就是最前面的了!這些成功的社區並不是為了營利而進行營造的。而是為了讓居民活的更好,讓生活更幸褔。

002

  「觀光社區營造」的發展方向:

1. 以地方民眾為主體

2. 除了帶頭者外,必須還有其他居民參與。領導者必須有召喚的能力,帶大家一起加入才行。

3. 地方居民要有意識的保護地方風情。

4. 活化地方特色,有意識的讓外人來看在地特色。

想了解別人怎麼看待當地?如何創造遊客和當地居民交流的機會是很重要的。

觀光社區營造的概念: 

1. 內發的社區營造

是集合地方上的居民經營的民宿、山莊,共同學習,互相啟發。大家聚在一起共同規劃願景、有共識地認同喜歡的目標,非領導者個人的目標。不依賴他人(政府、外來者),用自己的力量朝向大家的願景發展。要注意的是,並非完全拒外來的合作機會,但要先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並非完全聽命外來者,而是自己掌握主導權。

2. 永續的觀光社區營造

早期希望大量的開發帶來巨資的效益,現在是希望能有永續性的經營和追求。如果我們這代把所有資源耗完了,就沒有東西留給下一代,我們要思考留給下代的可能性,這就是永續。並非子孫一定要按照我們的方式。而是我們要留給他相當多的素材和資源,可以讓他自主發展的更好,更有希望。

永續的觀念:如何讓未來無限發展的可能性保留給後代,讓他們也能思考、發展。

地方的永續:例如早期菸草的產業沒落了,但還保留農田,那麼後人可以思考要種其他的東西。但如果農田沒有了,就什麼也不能做了!

3. 宜住宜遊的社區營造

要讓地方的居民住來舒服,很有樂趣。就會吸引很多人來看。因為有人要看,所以當地人就會想要做的更好,那地方上就會更有活力了。要讓地方更有樂趣,一個良好的社區營造氛圍就出來了。

在地居民、觀光客都快樂的社區營造

日本長野縣的「小布施社區」因街道很有特色,所以把街道整理的更乾淨了,居民會自發整理庭院、家門。有些觀察團到了以觀光社區營造的社區詢問怎麼做到時,當地民眾會生氣並覺得困擾,他們會回說:「如果是為了吸引觀光客就別做了,我們是為了自己而做的」。

他們並不是為了發展觀光,而是為了自己的地方。是先做了很久的社區營造,而不知不覺有人來觀光,造就了觀光人潮。

地方居民和觀光客共同感受到環境的美好和樂趣,社區就會更有活力。觀光社區營造讓大家快樂的原因:

(1)當地居民是當地環境的受惠者,所以感到滿意、快樂。

(2)地方覺得自己的居住地很美好,所以感到滿意、快樂。

(3)對於社區的事務可以參與,表達意見,也會感覺到滿意、快樂。

在日本有很多社區民眾表示社區營造是一件快樂而且有趣的事情。剛開始可能大家是責任感、使命感,較沉重。但投入之後,會因為沈浸在一起討論、工作的樂趣中,而覺得有趣。只有使命感和危機感是不能永續而且是很沉重、辛苦的。一定還有成就感、快樂、樂趣,才會持續的投入。

發展觀光三要件:住民滿意、遊客滿意、交流很重要

過去我們只注重觀光客的滿意度,只想吸引更多的人潮,都忽略了地方居民的感受,不曾考慮他們是否感到困擾。但是這二方的交流是觀光社區營造的重要因素。以前台北的遊覽車到民俗村看美濃的文物後馬上就驅車離開,對於居民的生活、長相完全不知道,也不覺得重要。然而地方、觀光客的連結是未來的走向。

在地居民自行討論、決定呈現給觀光客的面貌和內容,透過集思廣義與思考、便會努力、會愛惜,而這股力量就是觀光魅力。地方居民若不覺得地方有什麼好看的,外人也不會覺得這地方很棒。即使沒有大飯店,遊客在當地的餐廳、民宿裡看到居民有活力的交流、居民大方地和他們打招呼,他們便會覺得這地方很有意思。

所以,要先認識我們的社區,再來好好的琢磨,如何讓社區發光。當找出了優點、優勢,再好好親切的傳達出去。別人快樂,我們也快樂,這就是「觀光交流」。不只觀光客快樂,地方的居民也會覺得開心。

而觀光真的會帶來消費和金錢,但日本有句話,如果只把觀光客的臉當成錢,那麼這樣的觀光就沒有樂趣,也會完蛋的。因專業這二個字在日本來說,是從事這份工作,「錢」不是首要考慮的項目,那才叫「專業」。

所謂的觀光,可分為「被觀光」和「觀光」二方,特別是經濟發展高的國家前往經濟發展較平緩的地方,很容易會有問題,被觀光者就很容易覺得不舒服。例如台灣原住民部落就會有這些問題,像有些外地人參觀石板屋,就讓原住民覺得自己像動物園裡的動物,既然如此,建議乾脆就別發展觀光。

換句話說,我們應該要有那種家鄉是很值得、很歡迎觀光客來看的自信。因此想發展觀光的社區,最重要的是在地的人,喜歡展現自己最美好的一面,那樣才能有更好的觀光發展。

日本的觀光定義:「光」是指地方的優點和美好,觀是感受,讓別人一起分享感受地方的美好,就是所謂的「觀光」。最近日本也有人說是「感光」,用心感受別人的優點,就是觀光的真正意義。

隨興又深入的著地型觀光

「著地型觀光」:是指自行前往的旅客,並非事先規劃完整行程,而是到現場與當地人交流,詢問後決定旅遊的行程。所以私房的景點,是要和當地人交流後才會得知的,這是著地型觀光的特色。

早期日本的觀光便由旅行社全數安排好車子、行程、食宿,雖然方便,但最後經營也是失敗。如果我們自己知道自己的優點,那麼可不可以自己來發展、安排,相關的產品和行程呢?

「著地型觀光」興盛的原因: 

(1)地方居民開始意識到過度依賴旅行社是無法有一個好的社區營造的。旅行社的套裝旅遊,

是在最短的時間看最多的東西,卻是走馬看花,不能深入。

(2)觀光、旅行客人的需求改變了。因為早期旅行社的套裝行程是方便、便宜的便利產品,隨著個人旅遊經驗越多,便越會覺得套裝行程制式又無趣。於是個人旅遊、自助旅行的人增多,對地方旅遊的需求會更深入更強烈,更希望和當地人交流,此類遊客的特性:1)旅遊行程豐富2)個人旅遊居多3)盼和當地有更多交流。

(3)交通工具、通訊連絡也多樣化了,例如每戶幾乎都有汽車,更能自由的移動,網路發達也讓資訊更易取得。

若想發展「著地型觀光」應思考的要點:

(1)資訊獲取、交通接駁、引導、網路登播等訊息,遊客是否能輕易取得呢?

(2)民宿是重要的資訊傳達者,行程安排、連絡,讓遊客充份體會地方風情。

(3)私房景點或行程的推廌會讓遊客想再來訪回流。

(4)旅行社仍可合作,可有穩定的客源與人脈。

注意事項:

1. 地方居民的參與,應自覺是社區營造,不是為了賺錢。

2. 需要地方組織、企業、NPO、學校、在地行政者,一起合作會更容易組織起來

3. 形成互助體信的組織,互相幫忙、互相啟發,這可說是社區大學的角色。社大最重要的擁有社區以外的網絡,因此整合能力、引發居民參與企劃的能力,這就是社大應做的事情。

4. 把地方構想轉化成商品,需要know-how的技術和知識。無論是產品、觀光導覽等等。

5. 地緣的組織整合,外部資源引入都是資源。

農村的「著地型觀光」

把著地型觀光聚焦在農村上討論:

1. 農村為什麼是觀光的地方?誰會來農村觀光呢? 

※ 都市裡喪失某種感覺,想找回感覺的人們。

※ 豐富又素樸的食材產地與傳統的飲食文化是引吸他們前來的魅力。

九州的大山社區的例子很有趣,居民希望可以發展賺錢的農業,只為了能去夏威夷旅遊,於是先建立了「去夏威夷」的共同願景,真的達到了以後,便發現社區營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於是後來便發展了「農民直賣所」。

觀光客也很喜歡買他們的農產品回去,大家都覺得自己的農產種的最好,在直賣所裡,農產品的價格是由農民自己決定的,也因此有些小小的競爭,有更好的想法,可以一起發酵,也一起成長。

※ 想來農村體驗,想看田園景觀的人。農村是順應自然韻律的地方,可讓人感覺到季節變化,這是住在都市無法感受的,對他們來說是特別的。

農村也是生產食物的地方,是人們的最根本生活需求的展現。農村重視地緣關係、互助合作、人與人的關係,是一個互助型的社會。(上述為農村特性,也是他們會前來農村的原因。)都市的生活雖然便利,也大量的消耗能源、資源,人際關係疏離冷漠,沒有錢就什麼事也不能做的社會。

2. 農村觀光遇到的問題:例如想去擠牛奶,但遊客會覺得牛隻很臭,內容的規劃可能要思考很多可行性。

3. 主要課題:

(1)發展創造著地型的體驗

(2)讓民眾成為導覽員,有一個學習的制度和組織

(3)短期的民泊(homestay):住在農戶家或是農場裡,日本有地方已在做Farmstay了,所謂民泊(宿)不是另外蓋好的漂亮房子,而是和農家一起住,一起吃農家平常吃的東西。不是觀光事業的營利者

(4)成立「粉絲俱樂部」,讓想到某地旅遊的人加入會員,安排當地的食宿、居民交流,不是當成客人,而是朋友,就能做更深度的導覽。

(5)民宿業者要更努力傳播當地的食材、文化、季節感,才能滿足遊客的需求。歐洲已有些地區意識到農業與旅遊必須共存。支持地方的農業或在地的產品,即使多花一點錢也沒有關係。因為觀光客真的想看的是地方最特色、最極緻的東西。還有農村也不提供非當季的食材,什麼農產品在什麼季節都吃得到,那是在都市才有的機制。

 建立在地品牌

最後,未來的新觀光是一種生活型態的觀光,遊客就是看地方的日常生活,想看看別的生活方式,看看農村的生活作息,不是為了百年古蹟、珍貴的食材,而是看傳統的生活、產業,在現今已經快要消失的生活型態。原來的環境因為不同族群的遷入,不同的文化,造就了現在的地方風情。

最近日本在談地方品牌,我們也許可以思考美濃是不是可以變成一種品牌?想到美濃就會想到怎樣的品牌代表意義?農村景觀?客家文化?美好的大自然?如果建立了一個這樣的品牌,所創造的效益是客人的回流,對於當地美好印象的建立,是觀光發展上來最好的幫助。

003

交流討論

問題一:理想的觀光模式會因為旅遊者越來越接近完美。但要如何提昇旅遊者的水準和品質?

回應:

我們無法設立篩選客人的關卡,但就像進入高級的餐廳,客人就會想換件好一點的衣服再進去,如果社區也做得很好的時候,遊客來的時候就會自我約束;對外也要有很強烈的訊息:這就是我們社區做的觀光!讓遊客知道這裡是什麼樣的社區,就會有一個自然淘汰機制。以下舉幾個例子:

1.日本「伊萬里社區」,遊客一下巴士就會看到「這裡是社區」的牌子,並非觀光區,請遊客自重。這裡是社區民眾的社區,不是大家可以任意使用的地方。就會珍惜、好好注意自己的行為。

2.會讓人亂丟垃圾的地方是本來就有垃圾的地方,要先把區域整理乾淨,就不會有人敢隨意亂丟垃圾。要明白讓大家知道這樣的訊息。要清楚而強烈。

問題二:社區與觀光結合的發展基礎,在組織的過程中是民間或是政府主導或策動,日本的經驗是如何?

回應:

在日本有很多是社區營造的領導者選上了鄉長,於是便引進了鄉公所的資源,可以說日本的公部門資質很高,當然也有公部門進入後社區營造便失敗的例子。當然日本每個社區發展營造的契機還是有很多不一樣的狀況。

我眼中的美濃

現在我已被同化了,或許已適應美濃農村的生活了吧!我喜歡吃美濃粄條加顆滷蛋,還有不得少的辣豆瓣醬美味無窮。我覺得美濃老人真節儉又刻苦耐勞,有田有地不浪費,種些水果蔬菜省錢又健康;還有一群老人每天…

十五年前第一次踏入台灣,從高雄機場上高速公路看到繁榮的城市,經過夜晚的燈光,又興奮又緊張,可是那亮麗的燈光在我眼前出現只短短不到10分鐘,它慢慢的消失,沿著黑暗的路程偶爾才有路燈,經過大約一小時後,車子開始進入一個小鎮,房子才漸漸的出現,唉!終於到達目的地了。

美濃鎮的早晨,有些老人穿者雨鞋,帶著斗笠,背者鋤頭到田裡工作,我覺得他們累了一輩子也應該退休好好的享受吧;有些祖父母還背著孫子騎機車,我心想好厲害喔!另一方面也覺得好危險喔!

還有些婦女載者一大桶衣服到路邊的小河洗衣服,這畫面讓我想起小時候,媽媽也提者一大桶的衣服到附近的圳溝裡洗衣服,可是這件事在我腦海裡已消失了十幾年,沒想到在台灣還保存這文化;更特別的是幾乎整個美濃鎮都講客家話,我自然而然的也學會了客家話。

980515-dscn0080-360.jpg

舊時美濃

 DSCN0079

當媽媽的也忙著煮早餐給小孩填飽肚子才上學去,有些到傳統早餐店買包子、割包、饅頭、粽子、木瓜粄、蘿蔔糕或芋頭糕…..等等,配豆漿,對美濃人來講是非常美味又營養的早餐。

對我這個從小沒吃過饅頭、木瓜粄的人來說覺得很不習慣,在母國早餐習慣吃麵、豬肉粥、海南雞飯、豬腳飯、油條配豆漿或麵包配咖啡的我,在美濃不曉得要吃什麼?最有名的美濃粄條,永遠只有兩片的瘦肉、滿滿的粄條,我卻不愛吃!

無聊時想要逛街,只有幾家傳統超市,沒有麥當勞、肯德基、屈臣氏和便利商店。在大都市已經呆過十幾年的我,突然來到一個人生地不熟又是一個小鎮時,覺得非常寂寞和無聊。

現在我已被同化了,或許已適應美濃農村的生活了吧!我喜歡吃美濃粄條加顆滷蛋,還有不得少的辣豆瓣醬美味無窮。我覺得美濃老人真節儉又刻苦耐勞,有田有地不浪費,種些水果蔬菜省錢又健康;還有一群老人每天早上穿者紅色的上衣、白色的褲子,到社區活動中心或學校的操場作體操、跳舞、打太極拳。

我最喜歡美濃的冬天,除了天氣不會太冷,到處還看到田裡種滿了白玉蘿蔔、高麗菜、菠菜、番茄等,大馬路旁種滿了各種顏色的波斯菊,不但吸引外地遊客來賞花,更讓本地人感到驕傲以及讓美濃鎮的經濟收穫不少。

春暖花開時到處都是綠油油的水稻,4~5個月後從碧綠的田慢慢轉變金黃色的瑞穗非常的美,這種畫面在母國從來沒見過,所以早上只要有時間,我會騎者老舊的腳踏車到處逛,獲得身體健康精神百倍,感覺非常舒服,晚餐後有子女的陪同一起散步真是天倫之樂呀!

十五年後的美濃,變成一個聖地般,許多外地有錢有閒的人到美濃買田買地蓋別墅,民宿、餐廳、便利商店、資訊行一家接者一家開,我以前寂寞無聊的感覺通通消失了,能在這塊土地落地生根真是幸福。

容珍小地方相片

(本文作者為南洋姊妹會工作人員,泰國華僑)

薄薄豆皮,三代人的誠意

宋新富撕下一片新晾乾的豆皮,交到我們手中,入口的乾豆皮口感滑硬,細細慢嚼之下,豆奶香溢滿口中。宋新富表示從父親手中接下這擁有將近六十年以上歷史的豆皮工廠也將近二十年。上一代是以傳統石臼…

在進美濃入口的敬字亭右轉,下西門大橋之後,就可以在右手邊看到紅色屋頂與煙囪,在工廠的空地前,晾著清晨才撈上來的豆皮,廣場的旁邊旁邊堆滿用來燃燒推動鍋爐運轉的木柴,這是宋新富家族經營的豆皮工廠。

980507-dofu-360.jpg
宋新富家族三代經營著豆皮工廠

每天清晨四點天還未亮,這間獨立於菸田中的工廠兼住家電動門微微開啟,露出廠內走動的身影與巨大的鍋爐聲音,宋新富家族的工廠便開始運作。

宋新富跟宋太太先從鍋爐口送進木頭燃燒將黃豆磨製成豆汁煮沸。豆汁藉由管線導引注到工作台上,注滿豆汁的方格底下需要持續以熱水保溫,這樣一來,豆汁上層才能凝結成一片又一片的豆皮,以木棒撈起來便是一片豆皮。

這個過程需要龐大的人力投入,因此宋老先生跟宋老太太也在天還未亮時投入勞動過程,天微亮,幾位附近的伯母便來到工廠裡加入製作豆皮的行列。

DSC_3493

DSC00833

宋太太將新鮮濃郁的豆汁(豆漿)送給我們品嚐,”我們自己是做豆皮的人,因此對市面上的豆類製品的製作特別挑剔”,她拿起一包市面流通的豆皮向我們展示,她表示豆製品不可能久存,但是這包我們觀察了三個月,卻還未變質,一般消費者對這類豆製品的製作過程卻是一無所知。

宋新富表示,豆類食材的製作技術不難,保存的技術才是一門功夫,一般的豆製品不可能擺放超過兩天,然而現在市面上的豆製品普遍加入大量的化學原料,特別是大陸進口的大量豆製品,用以延長豆類製品保存期限,另一類則是在製作過程中用以提升風味的加工製品,然而豆類製品卻是。這類加入化學原料的豆類製品充斥市面,卻讓他無法認同。

宋新富撕下一片新晾乾的豆皮,交到我們手中,入口的乾豆皮口感滑硬,細細慢嚼之下,豆奶香溢滿口中。宋新富表示從父親手中接下這擁有將近六十年以上歷史的豆皮工廠也將近二十年。上一代是以傳統石臼磨黃豆,到了現在改為蒸汽鍋爐加上大型機台,從石臼到機器,反映著這兩個世代間,台灣的經濟起落,像這樣的小型食品加工製造業還留在農村,堅持不添加防腐劑、食品安全優先的理念,也為我們留著味覺的驚喜。

DSC_3529

不過驚豔旋即被另外一個意外的插曲取代,我們不由得被黃豆的醒目包裝所吸引,大大標示著美國進口的基改黃豆。問起基改黃豆,宋先生無奈的表示,本地的黃豆太貴了,而大家對豆製品的價格又非常嚴苛,不得已只好早早改為美國進口的基改黃豆,宋先生表示,台灣目前市面上的豆,幾乎已經買不到本地產黃豆,看到這美中不足的一點,宋先生一提之下,讓我們驚覺原來國內黃豆市場早已改頭換面。

DSC00841

宋新富表示,本地的黃豆當然會比較新鮮夠味,選用基改黃豆基本上是無奈價格競爭之下小型食品加工業者的選擇。筆者不禁納悶,慣食豆類製品的台灣人,早餐的豆漿、餐桌上的豆腐、火鍋裡的豆皮,結果…原來我們慣食的豆類製品,居然沒有一粒黃豆來自腳底下的土地,而非得要靠著飄洋過海來的基改黃豆!!奇也?怪哉?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