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灣寶─台灣農村庶民價值保衛戰

灣寶鄉親決定,5月14日(星期五)上午十點到行政院陳情,這一次,他們真的需要我們的雙腳、雙手與聲浪協助,真的需要人勢來讓政院有感覺。懇請關心過、正在關心或想要關心本案,甚至不經心看到此信的朋友,一起與灣寶…

前言:

後龍科技園區(灣寶)開發案,去年3~6月間在社會各界的協助下,環評與區委會皆退回專案小組,迄今,苗栗縣政府在地方小動作不斷,包括辦理說明會、要求地方民代連署同意、在地方放話分化等等,後龍灣寶民眾不僅不屑縣府的分化行徑與強勢態度,更凝聚出無與倫比的鄉土戰鬥力與決心。

4月24、25日,縣府又到灣寶辦理說明會,灣寶鄉親不願勞師動眾、讓大家奔波參與,盡說未來到台北(審查)再勞請大家協助即可,但仍在許多朋友前往聲援下打了漂亮的一仗。近日,鄉親極度擔心苗栗縣府自知開發的正當性不足,會以地方政治實力向中央施壓(如地方民代連署),要求中央大手介入區委與環評會,如此,則本案將如中央既定政策的開發案一般,讓居民的努力前功盡棄。

灣寶鄉親決定,5月14日(星期五)一部遊覽車北上行政院陳情,這一次,他們真的需要我們的雙腳、雙手與聲浪協助,真的需要人勢來讓政院有感覺。懇請關心過、正在關心或想要關心本案,甚至不經心看到此訊息的朋友,5月14日上午10點,一起與灣寶鄉親在行政院門口召開記者會,共同發聲並見證《灣寶鄉土保衛戰》。

請一起到場聲援的朋友,請在9點40分行政院門口集合!

以下為聲援灣寶的民間團體聯合聲明,請大家加入連署並協助宣傳!

990508wanbaohiohioe513-450.jpg
守護灣寶,守護農村價值(攝影/李慧宜)

台灣農村庶民價值保衛戰─「守護灣寶」民間團體聯合聲明

後龍位在丘陵與海岸之間,中港溪、後龍溪帶來雪山山脈后土所沖積出的苗栗平原生產帶。苗栗縣農地資源空間規劃宣稱是「自然環境最佳的農作地區之一」,在全縣十八個鄉鎮當中,雜糧、蔬菜耕作面積與生產量第一名,水田面積第二名,農戶人口數與稻米生產量第三名。

在後龍的灣寶社區,世代安居一群素樸、善良、樂天、拼命的人。他們說,土地的價值是「情感」,他們的俗諺說「第一田園,第二某子」。這個地方,農委會撥款進行土地重劃、農水路改善,肯定他們的生產、生活價值。這個地方,是國家農業資源生產的敏感區,也是作物生產的高適宜地區,叫做「特定農業區」,生產西瓜、蕃薯、花生、水稻,並且發展出健康的有機農業。

但是,苗栗縣政府說這個地方的土地不沃、產值很低,要徵收土地開發為「苗栗縣後龍科技園區」。但是,這個開發案,不僅定位不明、選址不清、違背國土計畫與農地資源規劃,更是殘害健康的農村、農民、農地與農糧,甚至有強烈的土地炒作意圖。最重要的是,灣寶的居民說,他們的一切都是土地給予的,他們絕不出賣土地,絕不同意土地被徵收,他們要保護土地、守護家園,反對任何形式的開發。

行政院吳院長倡言回歸庶民經濟,但是民間團體眼睜睜看到地方政府蹂躪農民、摧殘土地、瓦解台灣社會實實在在的庶民經濟。我們嚴正要求行政院:

1、肯定農業是國家的根系,農業生產是一切價值的根本,農村生活與文化是台灣重要的資產。請肯定灣寶。

2、支持在地小農用心血生產作物,用情感照護土地,用行動堅持保衛農地與農業。請支持灣寶。

3、反對任何以成長、發展之名,蠶食鯨吞台灣農地,進行土地炒作的開發行為。請反對「苗栗縣後龍科技園區」。

4、搶救台灣農村庶民經濟,奉台灣農業、農村、農地、農民之名,拒絕苗栗縣政府開發後龍科技園區,並且保證絕不介入本案環境影響評估及區域計畫專業審議。

連署團體: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台灣農村陣線、台灣地球憲章聯盟、蠻野心足生態協會、荒野保護協會、地球公民協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台灣環境行動網、台灣綠黨、台灣生態學會、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高雄市柴山會、看守台灣協會、洪雅書房、大地旅人環境工作室…….

懇請團體盟友加入連署並協助宣傳

連絡人:台灣生態學會台北工作站葉菁凰(taoetp97@yahoo.com.tw

【政大中科週】關心台灣母親4/23~4/30

法院判決「中科三期」環評違法,法律伸張了正義,政府以不變應萬變;強制徵收「中科四期」彰化基地,村民流乾了眼淚,政府無情不為所動。后里的七星農場,與二林的相思寮,經濟的汙濁泡沫,傾覆在這片土地的源頭活水,天光雲影不再徘徊,烏煙瘴氣長相伴…

民國八年,德先生與賽先生叩響門環,踏入國門!

他們倆跌跌撞撞的,陪著我們走了九十餘年,

到了建國一百年前夕,

賽先生震撼登場,

但德先生的腳步是否跟上?

法院判決「中科三期」環評違法,法律伸張了正義,政府以不變應萬變;

強制徵收「中科四期」彰化基地,村民流乾了眼淚,政府無情不為所動。

后里的七星農場,與二林的相思寮,

經濟的汙濁泡沫,傾覆在這片土地的源頭活水,

天光雲影不再徘徊,烏煙瘴氣長相伴,

低頭不見水中天,而是撲鼻的戴奧辛。

如今,「透早」就出門,不是走到田中央,而是走上街頭;

彎下腰,不為把青秧插滿田,而是要用堅硬的背脊,抵抗科學怪獸的張牙舞爪,

用結滿厚繭的雙手,守護每一寸肥沃的土壤;

農民不驚田水的冷霜霜,卻必須害怕政府的陰森森!

科學園區真的帶給我們科學了嗎?

我們還需要多少科學園區?

難道我們真的別無選擇,要用毒害淨土的方式,來換取不可逆的工業區?

或許十年後,我們只能在變調的相思寮,追憶似水的農村年華;

但是現在,我們不妨來政大中科週相思,聊聊遺失的人情美好!

*中科爭議靜態展*

4/12()4/23()

@中正圖書館一樓大廳

*紀錄片放映遮蔽的天空*

4/23()

@綜合院館北棟270104

(18:30入場,19:00開始)

主講→ 紀文章導演

*台灣母親妳要帶阮去兜位?農村搖滾演唱會*

4/26()

@行政大樓前廣場

(18:00開唱!)

主唱→阿達

農村武裝青年主唱

主講→ 阿烽

紀錄片工作者

*主流之外帶你(妳)看見到不了的地方*

4/27()

@綜合院館北棟270306

(18:30入場,19:00開始)

主講→ 胡慕情 *邀約中*

立報記者,部落格《我們甚至失去了黃昏》

*永不妥協仗劍而戰的環保律師*

4/28()

@綜合院館北棟270103

(18:30入場,19:00開始)

主講→林三加律師

環境法律人協會常務理事

主講→蔡雅瀅律師

環境法律人協會理事、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律師

*天生反穀那是我們的來處,也是去處*

4/29()

@綜合院館北棟270104

(18:30入場,19:00開始)

主講→ 廖本全老師

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副教授

*奇蹟背後傾聽一段血淚交織的故事*

4/30()

@綜合院館北棟270104

(18:30入場,19:00開始)

主講→ 工傷協會成員

大地之母,究竟妳會帶我去哪裡?

我雖然不知道,但我的身影會緊緊依畏著妳,

因為在遮蔽的天空外,除了科技之夢,還有我們胼手胝足創造的奇蹟,

奇蹟背後,為什麼會有廣大的同行者共同守護著沃土?

因為那是我們的來處,也是去處!

政大中科週邀您一起去感受、關心撫育我們的台灣母親!

體驗交工─一日菸農記有感

雖然我是第一次摘菸葉,卻深深為農村中特有的交工感到着迷,總認為沒有金錢牽絆的人情味特別香濃,隨著消費文化侵入,交工還可以存在多久?是那天採完菸後留在陽光和笑容後的大哉問。

最近美濃的天氣就像夏天已提早到來的炎熱,我們已開始穿起短袖短褲,再看到田間漸漸採收的菸葉田,正想著什麼時候有機會可以去看看,住在杉林的劉桑就來通知我們,四個月前我們親手種下的菸葉準備要採收了!(欲知詳情請見:https://www.dfun.tw/?p=18433)

990227yannug2pic669-400.jpg
劉桑(戴帽者)讓我們這群年輕人體驗採菸葉的過程,很謝謝他。

早晨六點多,天還未亮,騎著腳踏車至集合地點,一群人坐車前往田裡,沒有早起做工的感覺,反倒有股去遠足之感。看到與人一般高的一株株菸葉,有些期待加上興奮,在看過如何採收後即馬上上工,一片片菸葉啪啪啪地被摘下,那聲音在田間顯得特別清脆好聽,配著此起彼落的聊天聲,田裡真是熱鬧極了!

回頭看看翠綠的菸田,突然有種體悟,菸田的美麗不是在於大葉搖擺的綠意,而是採收時穿梭其中的各種顏色,有伯姆們的彩色花布巾、阿伯沾滿菸油的汗衫、以及那些若隱若現代表農村勞動力的臉孔。

pic 660
劉桑先教用大姆指掰斷菸葉,再同方向收齊葉片

pic 690
我們的衣服和笑聲是綠油油的菸田中最耀眼的色彩唷!

偶爾路過菸田的阿伯們,會問說:「摘菸仔喔?」,劉桑說:「不不不,他們是來玩的,從沒種過呀!所以來體驗看看!」是呀!我們都沒種過菸了,以後的孩子還會知道台灣曾經有過「菸葉王國」之稱嗎?這問題,我想現在無解。

輕鬆點來看,我們若是去交工摘菸的話,一定是吃的最多卻又摘的最少,鐵定會被經驗老道的伯姆「頻頻指導」的,幸好這只是「前戲」,早上我們的任務是要先探收四排畦地的菸葉,這是要為下午摘菸葉先闢出一條路,讓鐵牛車可以進到田裡載菸包;而早上採的菸葉劉桑已快手快腳的紮成菸包,我們試著把一大捆將近七十斤的菸包,彎腰抱起,離地未一公尺就唉唉叫了!而這場「前戲」竟也花掉了兩個小時,又到準備上班的時間,春耕時節來到,又是朝六做農事,八點去上班,開始真正體認到早睡早起的重要性呢。

pic 686
採收完後,會把菸葉集中後放入菸包中。

現每逢種菸葉時節,總會猜這塊田今年種完,明年呢,會不會再繼續種?也會想說種菸既辛苦又傷身體,那為何仍還是有人要種呢?翻閱一些資料後,大概可以得知是因為菸農仍是放不下這供養其大半輩子的工作,即使現在是可以不用靠種菸維生,但若能繼續種是也不會輕易說不種的。

美濃菸葉自從公賣局不再收購後,種植面積就已漸漸消減,過往的交工文化也開始出現變化,今年出現專業摘菸工,付費即可搞定採菸所需的人工、餐點與載菸包的往返車資,與過往以交工制度(指人力互相協助,並無付費)互相幫助的狀況大相逕庭,雖然我是第一次摘菸葉,卻深深為農村中特有的交工感到着迷,總認為沒有金錢牽絆的人情味特別香濃,隨著消費文化侵入,交工還可以存在多久?是那天採完菸後留在陽光和笑容後的大哉問。

(本文作者為旗美社大工作人員)

美濃子弟邀請你來體驗農村

這一陣子是插秧的季節,運氣好可以看到趁著陽光還未曝曬大地前在犁田的農夫,如果仔細看路旁的稻田,有些已經插完秧苗,而農夫下午時就會到田裡來巡田。早晨的秧苗田安安靜靜的,除了不知名的鳥鳴,四周寂靜無聲…

美濃,一個淳樸的小鎮,隨處可見農田。今天走訪的吳大伯即是一位種有許多蔬果的農人。初到吳大伯家時,未進門即見吳伯母在整理一罐罐剛做好的高麗菜乾。因為高麗菜的價格在這季價格跌的很低,所以吳伯母把大批盛產的高麗菜作成一罐一罐的高麗菜乾,希望可以獲取更多的收益,而數量這麼多的高麗菜乾 也變成一幅壯觀的景象。

clip_image002
吳伯母的高麗菜乾

其實吳大伯家種得不只是高麗菜 還有青椒和番茄呢!當我們走進客廳時,吳大伯洗了黃澄澄的番茄請我們吃,看到吳大伯自己種的番茄超漂亮,又大又黃,讓我忍不住一口接一口的往嘴裡送。我們臨走時,吳大伯還裝一袋讓我們帶回去呢!

clip_image004
吳大伯的番茄顏色漂亮又多汁

美濃除了像吳大伯一樣擁有許多蔬果園的農夫以外,還有一些農人會在自家附近的空地上種菜;有一位住在當地人稱為牛埔仔(現今的褔安里)的老奶奶,在自己家的旁邊闢了一小塊地,上頭隨著四季的變化種一些番薯葉、空心菜和番茄等等的蔬果,而韭菜和蔥也是她田裡常見的作物,想吃時就到田裡採。有了食材,下鍋快炒後就變成一盤盤的山餚野蔌囉!

clip_image006
老奶奶還將菜種在花盆裡

老奶奶也和吳大伯家一樣,若盛產期自己吃不完時,也會自行加工處理,延長食用期限,像老奶奶家的高麗菜盛產時,也會再進行曬乾、灑鹽等過程,做成高麗菜乾;種的芥菜盛產時,她也會做成福菜或再曬乾變梅干菜。絕對不會浪費食材,物盡其用就是了。

clip_image008
老奶奶自己做的梅干菜和高麗菜乾

在美濃,除了在農家做客,體驗農家的生活以外,還可以騎著腳踏車在田間小路穿梭喔!你可以找一個沒有下雨的早晨,換上輕便的服裝,踩著腳踏車在田間小路徜徉,這不僅是一個很棒的運動,也讓身心都輕盈了下來呢!當腳踏車從大路彎進鄉間時,美麗的景色盡收眼底,隨著腳踏車的前進,一片片的玉米田、番茄園向後推移。

這一陣子是插秧的季節,運氣好可以看到趁著陽光還未曝曬大地前在犁田的農夫,如果仔細看路旁的稻田,有些已經插完秧苗,而農夫下午時就會到田裡來巡田。早晨的秧苗田安安靜靜的,除了不知名的鳥鳴,四周寂靜無聲,這樣愜意的空氣,讓心情也跟著舒緩了下來。插秧的季節卻是菸葉收割的季節,腳踏車繼續向前行,原本一株株茂盛的菸葉,經過菸農的採收後,剩下中間的莖,看起來像極了一排排的閱兵,整齊的站在你面前。

在美濃,規劃了好幾條的腳踏車道,在美濃騎腳踏車非常的方便,騎腳踏車的可以欣賞美麗的風景,既達到運動的目的,也能同時休閒的雙重效果,真是一舉兩得。如果騎了一天,累了想休息一下,還可以回到農家,他們會招待你高麗菜乾湯,祭祭你的五臟廟喔!

(本文作者為台東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學生,美濃子弟)

走!割稻去:讓孩子親近土地

基於希望下一代對稻米的想像,不要只停留在大賣場的售物架上的商品;基於希望下一代對土地的想像,可以領悟土地生產糧食以滋養人類。得知有旗美社大舉辦收穫季,便報名參加,期望親近土地的行為,能內化為大人與小孩…

台灣早期聚落係建構在以農業生產及其衍生的相關行業為主要活動的土地上,社區的居民以稻米為主之農作物栽培耕作。社區聚落單元,週遭繞以農田,經濟活動於土地發生,而形成經濟性、社會性、教育性與生態性密切契合的綜合體。

然而當代農村在經歷工業文明與都市文明的擠壓,逐漸形成鄉鎮模式的聚落空間,其中亦包括都市機能中的工業、商業用地,改變了傳統農村立基於農業的關係,與都市鏈結成為一種城鄉供需結構。因為市場機制,都市不斷榨取傳統村落資源,而不對等的經濟結構下,逐漸擴大城鄉差距,傳統村落在欠缺公部門政策正面積極關注以平衡城鄉差距情況下,鄉村逐漸面臨衰頹的危機。

人們對於土地的想像,往往成了房地產的價格數字;對於農作物的想像,漸漸成了大賣場的拍賣吆喝聲。基於希望下一代對稻米的想像,不要只停留在大賣場的售物架上的商品;基於希望下一代對土地的想像,可以領悟土地生產糧食以滋養人類。得知有旗美社大舉辦收穫季,便報名參加,期望親近土地的行為,能內化為大人與小孩惜物愛鄉的性格。

割完稻子,打完穀子,進了村子與遠在新竹的人類學家以手機閑聊。我提到,或許在這畝實驗性的稻田,稻子的每個生命階段,都可以試著開放給期望親近土地的人某種程度的參與,在不影響稻子正常成長的情況下。因為,有這麼多朋友的關心,稻子應該會更有信心長得更好,表現給這麼多關心它們成長的人類吧!

980713-kidrice-360.jpg打穀�-2

旗美社區大學宅便來了二包在來米,剛好二個孩子一人一包,藉由身體的親近土地,然後得到土地的回報,體會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感受。藉由身教替代言教,相信會在孩子身上留下親近土地的記憶。

如果為了下一代,我們期望這樣的學習讓孩子長大後不會遺忘對土地的感情。那麼我們這一代是否也應該重新學習這堂與土地相處的課,少一些對土地價格的過度期待,多一些對土地價值的正面對待。不要努力在農村添加無謂不適宜的人造物,而多尊重大地隨四季自然的萌發、成長、結實與休養生息。留給下一代真實的作物、真實的土地與真實的村子。米-1

2009 夏耘《農村草根調查》

台灣農村到底在這戰後的現代化過程裡,經歷了什麼樣的變化:農家如何歷經由盛而衰?農業為何需要被照顧?農村的景觀如何被造成?這些問題,需要走進農村田野的現場,觀察、經驗、談論,然後了解。我們想要召募一群夥伴…

【辦理單位】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曾文社大、台灣農村陣線

【活動說明】

2008年底,「農村再生條例」被送進立法院,開始進行三讀立法程序。然而,「農村再生條例」卻引發爭議,社會各界指出此一條例可能讓擁有獨特脈絡的農村「消失」,而不是「再生」;讓土地更加「商品化」而非「活化」。

那麼,台灣農村到底在這戰後的現代化過程裡,經歷了什麼樣的變化:農家如何歷經由盛而衰?農業為何需要被照顧?農村的景觀如何被造成?這些問題,需要走進農村田野的現場,觀察、經驗、談論,然後了解。

於是,我們想要召募一群夥伴,一同走進田野、深入農村,並且將這當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得呈現給更多人所知,創造一個讓台灣社會認識農村的介面。

【活動模式】本活動將分三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為「培訓工作坊」,初步認識農村的戰後發展,重點則為調查方法的培訓及實作。

第二階段,將分組方式進行以鄉鎮或社區為調查範圍的實察行動,為期約一個月。

第三階段,各小組進行成果分享報告。

【報名網址】 http://www.registrano.com/events/fieldwork

第一階段【培訓工作坊】

時間:2009.7.29~7.31 地點:美濃

時間 7/29(三) 7/30(四) 7/31(五)
07:00   早餐 早餐
09:00   【調查主題說明】農村的地景與公共建設(曾旭正)農村的聚落空間與土地利用現況(徐世榮)農村組織及動員系統(溫仲良)作物與產銷結構(蔡培慧)農家的家庭經濟(鍾怡婷) 【調查實作】
12:00   午餐 午餐
13:30   田野調查方法】(吳音寧) 【開展一場草根調查行動】(心得分享與第二階段調查行動)
15:00 17:00前完成報到 【調查實作】 Action!
18:00 晚餐 晚餐  
19:00 【展開我們的行動】(楊志彬)【台灣農村發展談影響農村的結構力量】(蔡培慧) 【農村的想像與實際】(張正揚)(討論調查實作過程)  
22:00 盥洗、休息 盥洗、休息  

第二階段【草根調查行動】

在第一階段的培訓工作坊結束後,組成三人一組的調查團隊,選擇一鄉鎮或村里,實地進行草根調查行動,建立對農村變遷及現況的瞭解。

進行方式:

(1)「每一組」選擇一個「地點」、「主題」進行實地調查

(2) 分組:三人一組

(3) 期間:培訓工作坊結束後三週(2009.08.03-2009.08.23)

(4) 主題:鄉村的地景與公共建設、農村的聚落空間與土地利用現況、農村組織及動員系統、作物與產銷結構、農家的家庭經濟

(5) 調查點:屏東高樹、高雄美濃、台南土溝/麻豆、苗栗南埔、嘉義新港、彰化二林

(6) 各地會安排在地陪伴團體,以陪伴、輔導調查小組的實地行動

第三階段【成果研討會

時間:2009.08.28~29

地點:二林(暫定)

將調查成果製作成書面及簡報形式,進行成果之報告與交流。

成果研討會預計於8/28~29舉辦,活動內容細節另行通知。

dsc_6135.jpg
猜猜看,一叢花生可以長幾粒,榨出一瓶花生油,需要種幾顆?

白雪公主在農村

農村再生條例,我想就是白雪公主走到農村裡。農村落後嗎?是的。農村需要建設嗎?無庸置疑。條文的內容上的不妥之處,這陣子很多關心這片土地的朋友們,都作了相當詳細的解說與分析,身為一個農家子女,我很感動…

你喜歡大房子嗎?

你喜歡美麗的、豪華的大房子嗎?

這個大房子,有花有草,有大庭園可以給狗狗跑。

你期待的大房子是什麼模樣?

我們都會有所期待,讓房子不只是房子,還可以是成功的證明。同時也表示自己有一處真正屬於自己的地方。

0521-bighouse0423-360.jpg

你對農村有期待嗎?更進一步地說,你對於務農的想法是什麼?是退休之後可以買下一小片土地,種種菜,自給自足,讓自己在忙碌大半輩子之後,有一處可以遠離塵世紛擾的桃花源,有一處「生命的依歸」,一種「生命的實現」。

或者,假設你的立場是務農維生,對你而言,務農最大的期待是風調雨順、五穀豐收,小偷不來偷走抽水馬達、水井電纜線,作物價格不至於低廉到血本無歸,孩子的註冊單來時,不必開始忖度著該和誰借錢,一邊還要想著欠隔壁村肥料李的肥料錢該去哪裡籌。

農村是什麼?農村是一個人口大量外流的地方,是促進台灣有今日的經濟、科技發展的源頭,是劉先生的家,是他把我養大的地方。上一次回家,我發現家門前出現「步道」,開車接我回家的姐姐笑著說:「嘿,你看,我們以後要來這散步啦!」

「你跟劉太太每天『下班』都會走步道回家嗎?」我問著剛剛「下班」的劉先生。

「怎麼可能啦!每天忙完就只想要趕快回家休息啊,我們哪來的閒情逸致?」劉先生回的簡單明瞭,並且順便給我了一記「我哪來這種笨女兒」的眼神。

我看著步道,心裡想著,如果這個步道會說話,它大概會苦惱著要怎麼跟一旁的「鄰居」──有應公廟先生、排水溝小姐、雜草先生小姐們「增進感情」,就像是白雪公主突然到了農村一樣,格格不入,一身的不合時宜。

白雪公主需要先換下蓬蓬的大禮服,換下高跟鞋,換上輕便的T恤,穿著雨鞋或者打赤腳,戴著斗笠,在農村中才顯得不突兀,才能夠真正融入。

農村再生條例,我想就是白雪公主走到農村裡。

農村落後嗎?是的。農村需要建設嗎?無庸置疑。條文的內容上的不妥之處,這陣子很多關心這片土地的朋友們,都作了相當詳細的解說與分析,身為一個農家子女,我很感動,也很感謝,深深的,我感謝大家這麼努力為台灣的農村努力,更自私一點說,謝謝你們為劉先生、劉太太付出。我並不想再去談條文的內容,我想說的是,農村的現況。

 農村的現況

這幾年農村小偷猖獗,演變到後來,「賊卡惡人」的情況更是愈趨嚴重,每年蒜頭、西瓜收成,劉先生要不是開車睡在田裡守著,要不就是與劉太太兩人每兩個小時騎著車巡一趟。

有效果嗎?我以為有的,直到有一天,我接到電話,電話那端的家人告訴我,劉太太的英勇事蹟之後,我想我知道效果了:

「媽媽今天去巡瓜園,剛好碰到小偷要偷摘西瓜,結果她先去把小偷的車鑰匙拔了就跑」

「然後呢?」我問著

「結果小偷反過來追媽媽要拿回鑰匙啊,還把劉太太拖著走……」

「我的天啊,太誇張了吧,有沒有怎樣?」

「還好,只是擦傷,但小偷跑了,劉太太很生氣。」

「…………………」

曾聽過父執輩的長輩說過,有一年巡蒜園時,發現小偷正在犯罪,並且自備剪刀準備在蒜園內將蒜球剪下再帶走,地主發現之後,揪著小偷上警局,老人家氣不過,打了小偷一下……

「他打你,你可以告他傷害喔,你要不要告?」承辦的員警這麼問著小偷………

這是農村的治安,不知道農村再生是不是也可以把農村治安再生?制度上沒有規範到的,還有台灣各地農村的獨特性,如果按照條文說的,我想,全台灣的農村大概會長得差不多,那,社區特色在哪裡?

IMG_0422

因為《生命力新聞》的關係,前幾天有機會到龍潭去了一趟,在龍潭的田園間,我看見了這樣的建築出現在土地上,數量不少,我與我記憶中的「農舍」作了比對,我想,這跟我家長得不太一樣。

而我的叔伯公舅們的農舍當然也不是這樣的外觀,三合院是基本配備,升級版的是兩樓半的獨棟加上一間一層樓高的倉庫,旁邊是自家的雞舍,裡頭的雞鴨鵝全住在一塊,門前有大庭院,但不是給狗兒奔跑,狗兒綁在門外「顧厝」,庭院是曬稻、蒜的地方,農人們在收成時,還得眼觀四面,耳聽八方,「天有不測風雲」時,他們必須「跑得比飛得還快」,開玩笑,一但作物淋雨了,這下中盤商又更有藉口壓低價格了。

我們需要再生、需要建設,但不是為既得利益者「量身打造」的那種,是為各地的農村,是為全台灣的農民們「量身訂作」的那種。

(作者為農人之女,輔仁大學新聞系學生。本文同時刊載於作者部落格─誰說的,蒜http://suantou.blogspot.com/

(作者另一文章「請給他們一雙手」描述蒜農實際處境,有興趣的朋友亦可點選閱讀)

東徹教授演講─社區營造與觀光經營

我們對「觀光社區營造」的期待,第一是能「活化地方」,第二是可以「發現地方的價值」,試著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待平常覺得很普通的事物。例如我們有很清徹的水質,也許對我們來說很普通;每天吃的家常菜可能也很平常…

前言:

這篇文章是旗美社大公共論壇系列講座–「由下而上的社區營造與觀光經營」的演講記實,主題為「內發的社區營造與觀光的角色」,內發的意思就是社區自發性的、類似於台灣社造的「由下而上」精神。遠道從日本來的東徹教授,和大家分享社區營造與地方觀光業者如何結合,並分享日本的成功案例與失敗的經驗。

另外本次講座也與高雄縣導覽協會合作舉辦。該會會員以觀光旅遊業者、民宿餐廳業主、有機農業生產者、導覽人員為主。近年推動農村旅遊與農事體驗休閒事業,盼藉由日本經驗的分享,促使推動農村旅遊事業與社區營造精神能夠相互修補,而非各自發展,並期待未來能更進一步許下共同的願景,創造在地特色,維護農村文化永續發展。

主講:東徹教授(日本大學商學院)

翻譯:張瑋琦老師(實踐大學觀光系)

主持:賴鴻進(現任高雄縣導覽協會監事、美濃人字山莊民宿主人:曾任高雄縣導覽協會總幹事)

記錄:涂裕苓(旗美社大工作人員)

時間:98年5月4日上午09:00-12:00

地點:美濃湖美茵民宿

0519-dungche-320.jpg
主講人:東徹教授(日本大學商學院)

以地方為主體的「觀光社區營造」

首先,「觀光社區營造」的定義是什麼?基本上有幾項要點,(1)以地方為主體的;(2)將地方所擁有的資源如自然、歷史、生態、文化等等加以活化;(3)因為發展觀光,所以重視交流;(4)要讓地方充滿活力。

但其目的不只是利用和消費資源,而是下述二個目的:(1)強化我們的意識;(2)讓在地居民都活得幸褔有活力。最後的結果就會讓地方活化起來,不單是指硬體上的活化,而是一種精神上的活力和自信。

因此,再回顧一下,「觀光營造」就是透過觀光把社區營造起來。「觀光振興」就是活用地方資源,和其他地方的人可以互相交流。「社區營造」以地方居民為主體,讓在地人可以幸褔快樂,這是「觀光社區營造」最主要的目標。

我們對「觀光社區營造」的期待,第一是能「活化地方」,第二是可以「發現地方的價值」,試著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待平常覺得很普通的事物。例如我們有很清徹的水質,也許對我們來說很普通;每天吃的家常菜可能也很平常,但對外人來說可能會覺得特別,這些都是很好而獨特的觀光資源。

接著,是「地方的認同」,透過社區營造去強化我們的地方認同,去思考什麼是我們自己獨特的特色。

在日本有很多的地方都在做觀光社區營造,原因第一種是在工業化中被淘汰,或是經濟發展遲緩的社區,也因此保留了很完整的自然、歷史文化,正好是觀光社區的發展基礎;第二種是抵不過時代潮流而漸漸沒落的傳統產業,因此上述二種社區型態就是重新認識自己,思考自己的社區,開始實踐觀光社區的概念。

大型觀光的失敗

其實,用觀光來營造社區並不是很新的概念,但是早期會希望透過大規模的投資、硬體建設或是想辦法吸引大量的觀光客前來。這種大型觀光發展都是希望創造巨大的經濟效果。盼藉此方法創造就業機會,提高地方所得、帶來豐厚的稅收。

然而,事實證明追求利益的投資是沒有意義的。大工廠創造大量的工作機會,大型觀光只是把工廠換成飯店罷了,那和早期的工業化並無兩樣。地方上普遍認為大飯店可帶來工作機會,讓異鄉子女回鄉工作,大家期望大投資能取代低收入、高勞力的舊產業,因此大家所得提高、稅收增加、公共建設更完善、生活便會更美好。這就是大家對這種大型觀光的想法。

但,上述那樣的美好還需要很多很多的條件,首先是大量的資金,還有專業的技術、知識;例如蓋飯店的技術、接待客人的技術等等,然而這種大型觀光所需要的條件,我們地方上真的都具備了嗎?想做大型的觀光,卻沒有相關條件,變成只好依賴外來的企業開發,這樣就稱「外來型開發」。

不具在地思考的「外來型開發」

「外來型開發」:期待外來的技術、資金、經營的Know-How等等進入社區並期待他們開發,由政府主導或是外來大企業經營投資的模式就是如此。在1987-1991在日本也是以此種方式開發,但結果是失敗的。原因如下二點:

(1)外來資本家不會想要幫助地方企業,因此賺來的錢也會流回外地,不會留在本地。

(2)大規模開發對當地的環境破壞是相當巨大的,因為目標是要吸引觀光客前來,因此自然不是真正的自然,而是能讓觀光客消費、玩樂的自然,真正的自然對企業來說不重要。

例如一大片的沙灘也許是生態教學的好地方,但對大企業並沒有意義,他們會想引進一些海上活動或是強調讓國際觀光客來消費的場景。

觀光客大量進入地方,帶來的大量淡水需求、巨大垃圾量等問題,大企業是不會考慮的;另外地方對於大企業也完全無法掌握,例如總公司周轉困難時,馬上就把在地方的投資中止,而地方一定完全不知道;又或地方舉辦活動,也得不到大企業的贊助,他們會推辭說要向總公司申請才可以。如果有一天,大企業突然停止營業,龐大失業率的問題是因為地方對其依賴已經很深了。

失敗所以重生

1987年的大量失敗例子讓日本檢討思考另一條道路,也就是「觀光社區營造」。日本從2000年開始漸漸關注此發展方向,事實上這些成功的社區早在1970年代就進行觀光社區的營造工作了。

因為在大企業投資的年代裡,他們都是當年在工業化競爭被淘汰的社區,但在現代卻是觀念最新、營造最好的社區,而社區營造是永遠沒有終點的,所以不要以為自己已經落後了,也許繞了幾圈,最後面的就是最前面的了!這些成功的社區並不是為了營利而進行營造的。而是為了讓居民活的更好,讓生活更幸褔。

002

  「觀光社區營造」的發展方向:

1. 以地方民眾為主體

2. 除了帶頭者外,必須還有其他居民參與。領導者必須有召喚的能力,帶大家一起加入才行。

3. 地方居民要有意識的保護地方風情。

4. 活化地方特色,有意識的讓外人來看在地特色。

想了解別人怎麼看待當地?如何創造遊客和當地居民交流的機會是很重要的。

觀光社區營造的概念: 

1. 內發的社區營造

是集合地方上的居民經營的民宿、山莊,共同學習,互相啟發。大家聚在一起共同規劃願景、有共識地認同喜歡的目標,非領導者個人的目標。不依賴他人(政府、外來者),用自己的力量朝向大家的願景發展。要注意的是,並非完全拒外來的合作機會,但要先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並非完全聽命外來者,而是自己掌握主導權。

2. 永續的觀光社區營造

早期希望大量的開發帶來巨資的效益,現在是希望能有永續性的經營和追求。如果我們這代把所有資源耗完了,就沒有東西留給下一代,我們要思考留給下代的可能性,這就是永續。並非子孫一定要按照我們的方式。而是我們要留給他相當多的素材和資源,可以讓他自主發展的更好,更有希望。

永續的觀念:如何讓未來無限發展的可能性保留給後代,讓他們也能思考、發展。

地方的永續:例如早期菸草的產業沒落了,但還保留農田,那麼後人可以思考要種其他的東西。但如果農田沒有了,就什麼也不能做了!

3. 宜住宜遊的社區營造

要讓地方的居民住來舒服,很有樂趣。就會吸引很多人來看。因為有人要看,所以當地人就會想要做的更好,那地方上就會更有活力了。要讓地方更有樂趣,一個良好的社區營造氛圍就出來了。

在地居民、觀光客都快樂的社區營造

日本長野縣的「小布施社區」因街道很有特色,所以把街道整理的更乾淨了,居民會自發整理庭院、家門。有些觀察團到了以觀光社區營造的社區詢問怎麼做到時,當地民眾會生氣並覺得困擾,他們會回說:「如果是為了吸引觀光客就別做了,我們是為了自己而做的」。

他們並不是為了發展觀光,而是為了自己的地方。是先做了很久的社區營造,而不知不覺有人來觀光,造就了觀光人潮。

地方居民和觀光客共同感受到環境的美好和樂趣,社區就會更有活力。觀光社區營造讓大家快樂的原因:

(1)當地居民是當地環境的受惠者,所以感到滿意、快樂。

(2)地方覺得自己的居住地很美好,所以感到滿意、快樂。

(3)對於社區的事務可以參與,表達意見,也會感覺到滿意、快樂。

在日本有很多社區民眾表示社區營造是一件快樂而且有趣的事情。剛開始可能大家是責任感、使命感,較沉重。但投入之後,會因為沈浸在一起討論、工作的樂趣中,而覺得有趣。只有使命感和危機感是不能永續而且是很沉重、辛苦的。一定還有成就感、快樂、樂趣,才會持續的投入。

發展觀光三要件:住民滿意、遊客滿意、交流很重要

過去我們只注重觀光客的滿意度,只想吸引更多的人潮,都忽略了地方居民的感受,不曾考慮他們是否感到困擾。但是這二方的交流是觀光社區營造的重要因素。以前台北的遊覽車到民俗村看美濃的文物後馬上就驅車離開,對於居民的生活、長相完全不知道,也不覺得重要。然而地方、觀光客的連結是未來的走向。

在地居民自行討論、決定呈現給觀光客的面貌和內容,透過集思廣義與思考、便會努力、會愛惜,而這股力量就是觀光魅力。地方居民若不覺得地方有什麼好看的,外人也不會覺得這地方很棒。即使沒有大飯店,遊客在當地的餐廳、民宿裡看到居民有活力的交流、居民大方地和他們打招呼,他們便會覺得這地方很有意思。

所以,要先認識我們的社區,再來好好的琢磨,如何讓社區發光。當找出了優點、優勢,再好好親切的傳達出去。別人快樂,我們也快樂,這就是「觀光交流」。不只觀光客快樂,地方的居民也會覺得開心。

而觀光真的會帶來消費和金錢,但日本有句話,如果只把觀光客的臉當成錢,那麼這樣的觀光就沒有樂趣,也會完蛋的。因專業這二個字在日本來說,是從事這份工作,「錢」不是首要考慮的項目,那才叫「專業」。

所謂的觀光,可分為「被觀光」和「觀光」二方,特別是經濟發展高的國家前往經濟發展較平緩的地方,很容易會有問題,被觀光者就很容易覺得不舒服。例如台灣原住民部落就會有這些問題,像有些外地人參觀石板屋,就讓原住民覺得自己像動物園裡的動物,既然如此,建議乾脆就別發展觀光。

換句話說,我們應該要有那種家鄉是很值得、很歡迎觀光客來看的自信。因此想發展觀光的社區,最重要的是在地的人,喜歡展現自己最美好的一面,那樣才能有更好的觀光發展。

日本的觀光定義:「光」是指地方的優點和美好,觀是感受,讓別人一起分享感受地方的美好,就是所謂的「觀光」。最近日本也有人說是「感光」,用心感受別人的優點,就是觀光的真正意義。

隨興又深入的著地型觀光

「著地型觀光」:是指自行前往的旅客,並非事先規劃完整行程,而是到現場與當地人交流,詢問後決定旅遊的行程。所以私房的景點,是要和當地人交流後才會得知的,這是著地型觀光的特色。

早期日本的觀光便由旅行社全數安排好車子、行程、食宿,雖然方便,但最後經營也是失敗。如果我們自己知道自己的優點,那麼可不可以自己來發展、安排,相關的產品和行程呢?

「著地型觀光」興盛的原因: 

(1)地方居民開始意識到過度依賴旅行社是無法有一個好的社區營造的。旅行社的套裝旅遊,

是在最短的時間看最多的東西,卻是走馬看花,不能深入。

(2)觀光、旅行客人的需求改變了。因為早期旅行社的套裝行程是方便、便宜的便利產品,隨著個人旅遊經驗越多,便越會覺得套裝行程制式又無趣。於是個人旅遊、自助旅行的人增多,對地方旅遊的需求會更深入更強烈,更希望和當地人交流,此類遊客的特性:1)旅遊行程豐富2)個人旅遊居多3)盼和當地有更多交流。

(3)交通工具、通訊連絡也多樣化了,例如每戶幾乎都有汽車,更能自由的移動,網路發達也讓資訊更易取得。

若想發展「著地型觀光」應思考的要點:

(1)資訊獲取、交通接駁、引導、網路登播等訊息,遊客是否能輕易取得呢?

(2)民宿是重要的資訊傳達者,行程安排、連絡,讓遊客充份體會地方風情。

(3)私房景點或行程的推廌會讓遊客想再來訪回流。

(4)旅行社仍可合作,可有穩定的客源與人脈。

注意事項:

1. 地方居民的參與,應自覺是社區營造,不是為了賺錢。

2. 需要地方組織、企業、NPO、學校、在地行政者,一起合作會更容易組織起來

3. 形成互助體信的組織,互相幫忙、互相啟發,這可說是社區大學的角色。社大最重要的擁有社區以外的網絡,因此整合能力、引發居民參與企劃的能力,這就是社大應做的事情。

4. 把地方構想轉化成商品,需要know-how的技術和知識。無論是產品、觀光導覽等等。

5. 地緣的組織整合,外部資源引入都是資源。

農村的「著地型觀光」

把著地型觀光聚焦在農村上討論:

1. 農村為什麼是觀光的地方?誰會來農村觀光呢? 

※ 都市裡喪失某種感覺,想找回感覺的人們。

※ 豐富又素樸的食材產地與傳統的飲食文化是引吸他們前來的魅力。

九州的大山社區的例子很有趣,居民希望可以發展賺錢的農業,只為了能去夏威夷旅遊,於是先建立了「去夏威夷」的共同願景,真的達到了以後,便發現社區營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於是後來便發展了「農民直賣所」。

觀光客也很喜歡買他們的農產品回去,大家都覺得自己的農產種的最好,在直賣所裡,農產品的價格是由農民自己決定的,也因此有些小小的競爭,有更好的想法,可以一起發酵,也一起成長。

※ 想來農村體驗,想看田園景觀的人。農村是順應自然韻律的地方,可讓人感覺到季節變化,這是住在都市無法感受的,對他們來說是特別的。

農村也是生產食物的地方,是人們的最根本生活需求的展現。農村重視地緣關係、互助合作、人與人的關係,是一個互助型的社會。(上述為農村特性,也是他們會前來農村的原因。)都市的生活雖然便利,也大量的消耗能源、資源,人際關係疏離冷漠,沒有錢就什麼事也不能做的社會。

2. 農村觀光遇到的問題:例如想去擠牛奶,但遊客會覺得牛隻很臭,內容的規劃可能要思考很多可行性。

3. 主要課題:

(1)發展創造著地型的體驗

(2)讓民眾成為導覽員,有一個學習的制度和組織

(3)短期的民泊(homestay):住在農戶家或是農場裡,日本有地方已在做Farmstay了,所謂民泊(宿)不是另外蓋好的漂亮房子,而是和農家一起住,一起吃農家平常吃的東西。不是觀光事業的營利者

(4)成立「粉絲俱樂部」,讓想到某地旅遊的人加入會員,安排當地的食宿、居民交流,不是當成客人,而是朋友,就能做更深度的導覽。

(5)民宿業者要更努力傳播當地的食材、文化、季節感,才能滿足遊客的需求。歐洲已有些地區意識到農業與旅遊必須共存。支持地方的農業或在地的產品,即使多花一點錢也沒有關係。因為觀光客真的想看的是地方最特色、最極緻的東西。還有農村也不提供非當季的食材,什麼農產品在什麼季節都吃得到,那是在都市才有的機制。

 建立在地品牌

最後,未來的新觀光是一種生活型態的觀光,遊客就是看地方的日常生活,想看看別的生活方式,看看農村的生活作息,不是為了百年古蹟、珍貴的食材,而是看傳統的生活、產業,在現今已經快要消失的生活型態。原來的環境因為不同族群的遷入,不同的文化,造就了現在的地方風情。

最近日本在談地方品牌,我們也許可以思考美濃是不是可以變成一種品牌?想到美濃就會想到怎樣的品牌代表意義?農村景觀?客家文化?美好的大自然?如果建立了一個這樣的品牌,所創造的效益是客人的回流,對於當地美好印象的建立,是觀光發展上來最好的幫助。

003

交流討論

問題一:理想的觀光模式會因為旅遊者越來越接近完美。但要如何提昇旅遊者的水準和品質?

回應:

我們無法設立篩選客人的關卡,但就像進入高級的餐廳,客人就會想換件好一點的衣服再進去,如果社區也做得很好的時候,遊客來的時候就會自我約束;對外也要有很強烈的訊息:這就是我們社區做的觀光!讓遊客知道這裡是什麼樣的社區,就會有一個自然淘汰機制。以下舉幾個例子:

1.日本「伊萬里社區」,遊客一下巴士就會看到「這裡是社區」的牌子,並非觀光區,請遊客自重。這裡是社區民眾的社區,不是大家可以任意使用的地方。就會珍惜、好好注意自己的行為。

2.會讓人亂丟垃圾的地方是本來就有垃圾的地方,要先把區域整理乾淨,就不會有人敢隨意亂丟垃圾。要明白讓大家知道這樣的訊息。要清楚而強烈。

問題二:社區與觀光結合的發展基礎,在組織的過程中是民間或是政府主導或策動,日本的經驗是如何?

回應:

在日本有很多是社區營造的領導者選上了鄉長,於是便引進了鄉公所的資源,可以說日本的公部門資質很高,當然也有公部門進入後社區營造便失敗的例子。當然日本每個社區發展營造的契機還是有很多不一樣的狀況。

農再二千億的十項用途

反農再,至今落在農再條例的條文討論,已無意義,農業再生的問題,不是農村建設所能含括,該是轉向,丟出農再的新意,要的是全面的農業再生,而非狹隘的農村再生,主導單位不是奉承上意的水保局,或是自我矮化的農委會…

「農村再生條例」掀起漫天風波,問題出在官民之間強烈的認知不同,一邊是專搞景觀的農村再生,一邊是要求全面檢討的農業再生。

於是,失焦的政策,變成漫天風暴,自以為好心的政府,弄得灰頭土臉。

這樣的問題,根源直指農委會,作為台灣最高的農政機關,根本搞不清自己的職責。

農委會,前身是行政院農業發展委員會,工作是農業發展,幾十年來正事不幹,在工商經濟掛帥下,自我矮化像個出賣農村機構。

再生條例的出現,讓農委會活脫的像是農村建設委員會,丟掉一大堆振興農業的局處,讓水土保持局像農村建設局,以富麗農村為名,從整建溝渠的水保工作,撈過界開始建設農村。

更荒謬是,隸屬文建會的社區營造,也在這波農村再生下,透過農村培力,組織農再促進會,成為水保局新的社造業務。問題是專搞工程的水保局,能有什麼社區再造的想法與人力?

更離譜是,休閒農業只是整體農業的一環,一旦農村再生只是注重觀光價值的創造,在經典農村上標榜旅遊人次,水保局又與觀光局何異?

行政機構不務正業,不斷撈過界拼自己不熟的業務,二千億交由水保局搞農村再生,或許農村會有樣板新貌,但是農業還是一樣死翹翹。

農業問題不等於農村問題,一個政策的對象,究竟是農村再生或農業再生,農委會終究的回頭看清問題根源,更重要是清楚自己的定位,該是農業發展委員會,不是農村建設委員會,更不是農地釋出委員會。

農再條例的提出,沒想到刺激新一波關心台灣農業未來的討論,成為政策之外,美好的弦外之音。

但是,這些討論,原本該在政策形成前出現,現在卻成反對反對政策的聲浪。對於轉不過來的農委會,硬拗成少數社運人士、專家學者的意識型態,絲毫不知如同燎原的野火,早在沈默的農民中怒燒。

農民對於政策的不領情,統計數據應有預警,如果依舊執意進行,溫和的農民會將憤怒表達在下一場選舉中。

一個錯誤政策拖垮一個政權,早就不是新奇異事。

反農再,至今落在農再條例的條文討論,已無意義,農業再生的問題,不是農村建設所能含括,如果只在農再條例上的來回攻防,就像糊塗教授丟個爛考題,大家還擠破頭去想,無異浪費氣力。

該是轉向,丟出農再的新意,要的是全面的農業再生,而非狹隘的農村再生,主導單位不是奉承上意的水保局,或是自我矮化的農委會,而是調合各部會的行政院,為台灣農業再生提出一個完整系統的規劃,那是重建台灣農業,不是修繕台灣農村。

二千億該怎麼用,十張圖解,拋磚引玉。

【環境】

980516-2-munch.jpg

對於農業,生產作為核心概念,農業的環境不是只在富利農村,更在農村之外的廣大良田。當台灣農地開放,官方以為放鬆法規,放寬農舍興建,有利休閒性質的民宿、餐廳林立田野,以休閒農業增加農民收入。

先不論這些民宿、餐廳,成為外來投資者的鄉村樂土,更危機的是,除了少數風景好的農業區,有條件蓋起民宿,更多不具休閒價值的農地,早已成為工廠用地,當農業區變成工業地,衍生出來的污染問題,早是台灣農民的心中苦痛,三十年前「客廳即工廠」的工業下鄉,造就農地污染,現今竟然再度重蹈覆轍。國土的分區規劃,成為農業再生的首要問題,也是確保台灣優質農地的根基。

二千億整頓農業區的工廠,有助農業環境的維護。

3-munch

河水不該是紅色的,但是這條遭到污染的紅色河水存在十餘年,早成鄉村景觀。更糟是農業依賴水源,一條河的污染,透過引入河水灌溉的渠道系統,足以污染百甲農地。水保局、河川局年年整治河岸,但是遇上失能的環保單位,就算有不再洪氾的河流,但是污染的河水,讓河流失去原來面貌,農業成為祭品,農民苦不堪言。

整治河流不該只是各搞各的業務,從河岸到水質,都該有流域系統的思考,讓河流恢復河流存在的價值,田園、生態也能回歸自然純淨。

二千億整頓污染河水,幫助農民無污染種植,也有助消費者健康。

【建設】

4-munch

對於農村中,荒廢半傾的農舍,以潔淨觀點思考,一意拆除進行空地美化,其實是對聚落歷失的輕蔑。農村的價值,整潔好看只是景觀低標,更重要是如何保有特色,形成整體聚落風貌,一棟廢屋,乍看雜亂,但是觀查細部,卻是滿載農村故事。

一棟半毀的農舍,以法令強拆,簡單!但是,如果能夠進行空屋管制,透過溝通、獎勵,讓農舍恢復原來面貌,保持聚落的完整,誰說百年後竹篙厝農舍,不會成為台灣的合掌村,成為重要的文化資產。

二千億修繕傳統農舍,以區域觀念保全聚落的特色。

5-munch

對於超愛蓋的公部門,不必老擔心私人住宅美不美觀,更應施力的是農村裡的公共建築,譬如穀倉或是糖廠,甚至辦公廳舍,保留具有特色的建築,成為農村的地標意象,有助農村的文化保存。

許多農村,最大的景觀破壞者,常常是公共建築,拆掉原本深具價值的建物,蓋起新式大樓,成為村落最突兀的建築,常常一條老街就毀在公共建物的一棟樓。

二千億保存農村公共建築,以文化財的理念,保存修繕鄉村地標建物。

6-munch

對於農村,田園、房舍、水圳成為三項重要景觀原素,捧著錢到處蓋的農委會,真有心創造農村景觀,就不必蓋公園建涼亭,拿出魄力和水利會談判,讓所有鄉村水圳恢復舊日景觀。

減少水泥邊坡,改回自然土坡,滲流的水不是浪費,而是有助沿岸生態,當圳旁綠樹成蔭,蟲鳴鳥叫,甚至孩童嬉戲,那樣的自然農村,才是最美的農村景觀。

重要是這樣的美,不一定是為觀光,也不是蛋頭學者口中的懷舊,而是提供鄉村居民的舒適生活,農村再造的真諦。

二千億恢復水圳景觀,讓水圳結合生產與生活,重現農村的自然美景。

【技術】

7-munch

對於農委會強推農村再生,水保局成為主導單位,對於農委會其他局處,無異是極大諷刺。太多單位數十年推廣台灣農業,到現今竟然以建設工程為主,農技人材倍感落寞。

農委會如果真想做農業再生,而非農村再造,重點單位應該是農試所及各地的農改場,這些藏著全台農業專才的單位,才是台灣農業再復興的基石。

台灣要走精緻農業,技術的改良精進,農民還是依賴農技單位的協助,但是數十年來,農技單位倍受冷落,不只研究經費不斷減少,甚至還一度要求自謀財源的走向公法人,農民不能再免費尋求協助,對於苦哈哈的農民,付不起錢找到協助,最後就是一招到老的自生自滅

更讓人驚恐是,這些在台灣不受重視的農技人材,中國視為上賓,一旦揮袖離去遠赴中國,拼出來的農業成就,足以傾覆台灣農業,到時再罵不愛台,先得自問愛過這些人才嗎?

二千億挽留農業人才,強化農技推廣,提升台灣農業的水準。

8-munch

百年台灣農業發展,日本人打下根基,到現今台灣農業還是依賴日本,每每在農地之中,看見各種來自日本的農業機具,心裡總想著為何台灣無法自製。

這個問題所有人會說研發經費過高,但是幾十年下來,省下研發經費,卻讓台灣農民動輒必須以數百萬甚至上億貸款,買下從收割、溫室到碾製的農業機具,有時不合用,還得小改一番。

當工具都控制在他國手裡,台灣農業能玩出什麼把戲,別國自然心知肚明,甚至見勢漲價,硬是增加農業成本。有心為農民好,不是給魚,而是提供價廉物美的上手好工具,農民自然能種出一片成績。

二千億創設農機設計中心,為台灣農業打造好工具。

【產銷】

9-munch

一直喜歡掛在溪底遙的這張圖,太美好的農產分佈圖,這意味差異化的界線,讓各地都有屬於自己的特色產品。

在台灣,農業問題不是歉收不足,而是永遠的一窩蜂搶種,然後崩盤大家一起死,農民常自嘲,丟掉的水果比賣掉的水果多。

一窩蜂搶種,衍生問題太多,不只價格崩落,那種缺乏種植地理條件及種植歷史的農作,通常不會太好吃。農委會怎麼不知這樣的問題,但是幾十年來怎敢對產區做出規劃管制,就是放任農民搶種崩盤,民怨再收購安撫,然後明年再來一次。

農業再生,首要之務是讓作物各有所屬,玉井的芒果、關西的仙草,彰化的花卉,旗山的香蕉,中寮的柳丁,東部的稻米,台南的虱目魚,依循產區分佈圖的脈絡,讓每個地區有自己的特色產品,透過獎勵方式,鼓勵農民遵循產地種植劃分,在細部規劃各種作物的年產量,保持優勢價格,如此台灣農業才不會外國還沒壓垮,自己就內鬥至死。

二千億規劃農作產地區分,獎勵符合產地種植農民,提供區域性農業協助,讓各分區能在特色農作上不斷精進,造就世界級品質知名度。

10-munch

農業一直有大農迷思的存在,但是在開發中國家不斷追趕下,台灣農業也要有產業提升的概念,提升的方向正是政府不斷高喊的精緻農業。

從小農莊園到地區產銷班,小組織具有的調變性,通常能夠快速因應市場需求,更重要是建立個別品牌,成為農作品質信用的基礎。

WTO之後,日本開創達人農業模式,以法國酒莊的精神為本,讓專業者成為農作的品質保證,甚至代表一種美好食物的象徵。

在台灣,宅配行銷與農業市集的出現,讓生產者陪伴產品出現,那是意味一種責任與信用,更是農作價差的專業高下,有別以往集產集銷下,殺價求貨的品質不定。

當農業區走向觀光農業,其實重點不是多少人到農業區觀光,促進非農業者的蓋高樓拼消費,而是這些觀光者能夠認識多少當地農業,以及購買多少當地農作,農村觀光才有正面的意義。

二千億推廣達人農業,建立配銷通路,輔助宅配行銷與農業市集,打破長期削價壟斷的農業產銷。

【教育】

11-munch

農村會毀滅,通常最後一根稻草不是經濟,而是教育。太多農民縱使苦、縱使累,還是願意守住家園,讓老宅不倒,不會成為農再下想整頓的良莠房舍。

但是學校一關,為了孩子教育,再能吃苦,也不忍孩子上學辛苦,與是搬遷離農,成為太多農民不得不的選擇。

農村教育,不只學校要堅守,等待農業再生人口回流,孩子回到校園,更重要是在社區之中,協助學校外的教育活動,更是彌補城鄉差距的不足。

二千億固守農村學校,幫助彌補城鄉教育資源差異,讓孩童能留故鄉,雙親不必離農。

12-munch

為何寫這些,當看見能力有限的水保局,根本無力面對建設以外的農業問題,只想完成交辦任務。當看見不務正業的農委會,只想以觀光替代生產,漠視農業發展之根在於生產,根本不願面對問題。

當看見糾結環境、生態、建設、產銷、教育等等層面的台灣農村問題,真正能夠扮演統整角色的行政院,以為編列二千億專搞農村再生,其他一切無事可作。

深深覺得,以農村再生解決農業問題,這樣的心態,這樣的作為,只會讓台灣農業走向明星休閒區與荒涼休耕地的二種景況,農業依然懸命一線。

二千億作甚麼,反農再的討論已無意義,營建署、觀光局、文建會能作的事,不必農委會、水保局撈過河。

反倒是,催生農業再生方案,解決一大堆台灣農業問題,遠比整頓農村重要的多。

說出農業需要的,不必委屈的只能推拒。十張圖,十個感觸,拋磚引玉,二千億的運用,必須回歸農業主體思考,以台灣農業永續為施政方向,不是製造樣版再生農村,更非廣散錢財討好農民。

農再給了一個契機,不是營造農村的富麗樣貌,而是我們面對台灣農業的態度。

(本文轉載自「漂浪。島嶼」部落格)

【論壇】揭露農在條例,尋找另類出路0328

許多伙伴已在過去數月深入農村,向農民報告農再條例對三農未來的惡劣影響。此次台灣社會論壇希望更進一步提出:除了批判壞的農再,我們需要好的另類出路!問題的關鍵是:「如何讓社會性的農民組織成為解決出路?」

〔台灣社會論壇〕揭露農再條例,尋找另類出路—以社會性的農民組織扭轉滅農政策

(本次論壇手冊包含豐富文章資料,請點選這裡下載)

立法院於去年底已完成「農村再生條例」一讀,整整 2000億的發展基金將倒入台灣的大鄉小鎮。然而,這究竟是啟動繁榮的大紅包?還是毒死農民的糖衣毒藥?

審視35條文字,圍繞在「農村規劃、土地活化利用、整合型農地整備」的羊頭,實出賣農地的狗肉,它指涉關鍵點並非「農業」用地,而是農地非農化之後的利用。

我們要追問,今日農村究竟面對什麼問題?

在運銷上:農民跟隨市場機制來種植,追高的結果造成賤價商農。加上盤商、農會等謀利掮客的層層剝削,究竟應該怎麼辦?

在生產上:糧食自給率低於32%,糧食安全已亮起紅燈,70萬農戶多數人的收入,泰半已經仰賴非農業來源、農村也無法再吸收失業人口。

當所有的警訊都將核心直指「農民無法生存」,但為何政府只重視「農地變更」?難道,政府認為台灣農業生產已無救,所以變賣農地成為農民求生的唯一希望?

當一些農民被迫接受:「放棄農作,賣土地以謀苟活。」的農再條例時,許多關心社區及居民運動的伙伴,已在過去數月深入農村,向農民報告農再條例對三農未來的惡劣影響。

而此次台灣社會論壇希望更進一步向農民提出:除了批判壞的農再,我們更需要提出好的另類出路!而問題的關鍵正是:「如何讓社會性的農民組織成為解決出路?」

我們希望解構以權力為關係的角度,分析反農再抗爭中的社會結構議題。亦即國家將執行的責任外包給農會或社區工作者,是否會讓這些人成為國家與農民之間的「掮客」(即俗稱的樁腳),對上獲取利益、對下勸說服從;

另一方面,希望能進一步清晰抗爭的旨向。故將以杜贊奇的文化鈕帶理論為參考系,嘗試與進步的社區工作者對話,討論如何扭轉國家施予農民的蒙蔽、屈從與宰制,從而創建另一套社會性的農民組織,作為另類出路。

一、 時間: 3/28(六)14:00 —  17:30

二、 地點:台大工學院綜合大樓(工綜館)313室,詳圖請見http://twpa.ioe.sinica.edu.tw/(該大樓週末門禁,但現場有專人開門。或於當天下午1:40有在總圖書館大門口集合,一同前往。)

三、 主講人:

廖本全教授(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副教授、台灣生態學會台北工作站主任)

溫仲良先生(美濃鎮農會農村規劃室)

丘延亮(台灣民間聯盟網站義工)

潘欣榮(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助理、教育公共化連線前召集人)

四、 活動前可先閱讀的文章:請見「台灣民間聯盟」網站http://twpa.ioe.sinica.edu.tw/

五、 報名:免費。請將姓名、服務單位、email寄到twpa@gate.sinica.edu.tw,名額有限、報名從速。

六、 聯絡人:賴智元0922591123

以下是路線圖:從公館捷運站到台大工學院綜合大樓(工綜館)313室

clip_image002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