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asia的災後250天(3)─瑪雅村的下一步?

瑪雅重建會委員林民傑24日參加南沙魯的立柱儀式時表示,希望南沙魯的朋友能一起幫瑪雅村禱告,林民傑說:「人家(南沙魯)都已經死人了,都還可以留在這邊,我們這邊好好的,竟然…要作個避難屋,卻變成是要遷村。」

八八風災至今即將邁入第九個月,各災區的重建計畫仍舊持續進行,南沙魯村的避難屋歷時半年,在4月份正式立柱開工,相鄰的瑪雅村,除了避難屋之外,也開始討論「自力造屋」的可行性,但目前並非所有族人都瞭解自力造屋的意涵與對部落可能造成的影響。

瑪雅重建會委員林民傑24日參加南沙魯的立柱儀式時表示,希望南沙魯的朋友能一起幫瑪雅村禱告,Slm (林民傑)說:「我們好好的,人家(南沙魯)都已經死人了,都還可以留在這邊,我們這邊好好的,竟然…要作個避難屋,卻變成是要遷村。」

DSC05505
從民權平台拍瑪雅村

公部門與NGO的推動進度

針對自力造屋的法源依據,台灣世界展望會八八水災原鄉重建專案執行長全國成表示,法源是是農委會的一項條例計畫,「是用農村再造條例,它有一個,應該是叫作集村計畫。」但目前沒辦法確定是採用哪一項條文,「因為這裡面也會有莫拉克的重建條例摻雜在裡面,因為整個土地的變更,有些需要莫拉克重建條例的便捷性來進行,所以現在很難定義到底是農村再造、農村集村還是莫拉克重建條例。」

全國成說,中央重建會針對瑪雅村的重建計畫,仍在會議階段,「重建會(中央重建會)針對瑪雅村往民權平台遷村的部分,才開了兩次的會議,所以整個的定準都還沒有完成。」由於平台的土地部分是建地,部分是農地,目前必須先完成整體規劃,政府部門邀請展望會跟紅十字會一同協助瑪雅村的重建,

「如果政府的資源要進來的話,必須要取得重建會對這個開發案的核准,前置作業是要有一個顧問公司幫他們做整體規劃,提到審查會,通過後才能進行細部規劃,重建會希望由紅十字會幫忙找顧問公司來作開發,希望展望會來作部落的產業、文化的構思,再向農委會或者是原民會提案。」,全國成同時提到,5月3號將進行第三次的進度控管會議。

世展負責瑪雅村的農業、文化的規劃,由世展向農委會提出規劃書,世展的焦點也將放在產業的協助上,也會跟居民合作,全國成說:「我們也會跟他們保持密切的會議,瑪雅自己有成立一個社區重建發展協會的組織,我們會跟他們的青年幹部互動,培力這群年輕人以後能自己撰寫計畫書,管理計畫。」現階段世展與瑪雅村都是透過瑪雅村重建委員會作聯絡。

遷村/原地重建?

對於遷村或者是留在原部落,林民傑表示,「還沒有確定啦,但現在已經推到這個進度了。我們一直等啊,等他們這個計畫確定我們就退出,一定還有三四十戶會留下來的,不可能只剩下我一戶。」,Slm很擔心瑪雅村的重建會遙遙無期,多數村民並不清楚自力造屋的實際內容,許多村民在平台上根本沒有土地,「我們大概算了哪幾個人,三十號如果確定要上去的話,我們那邊一丁點的地都沒有,上去幹嘛。」

Slm說,當初為了要蓋避難屋,他還特地在平台上買了土地,為的就是要在災難來臨時,能有個場所能暫時避災,「如果知道是要遷村,就不會買。」,當初安置在普門中學的時候,自救會就跟展望會接觸,也跟村民作說明,希望能在山上興建避難屋,「那怕是沒有整地,就幫我們作一棟在緊急的時候可以去,沒事就回來嘛。」

對於瑪雅村接下來會集體遷村或者是形成上下兩部落的情況,林民傑說:「就先看,白紙黑字寫清楚,沒有寫清楚大家就都先不要動,規劃就規劃,行政部門徵收的部分,縣政府處理,聽說有五千萬準備作徵收機構的預定地。」而預定要做自力造屋的土地,也不是原先規劃的避難屋的興建地點,「我們那個避難屋是建地,是過去三十年前的一個部落,但是這個路,沒有弄好的話,重建很難啊。」

未來一旦走向遷村,Slm說,「我是比較遺憾啦,我個人是覺得,沒有關係,我們就脫離,作一個自救會,留下來的,有多少就算多少,自己做重建。」

DSC05520
民權平台占地遼闊,目前上面也有國宅、民宿,未來是否將成為部落遷居地,部落是否將因此一分為二,還需要時間驗證。

大愛生活系列(5)黃沙配飯菜的日子何時結束?

我住在小林附近的平埔族朋友說:他大嫂家門口有三根菸蒂,就被永久屋慈濟糾察隊罰錢;一個月只能在社區涼亭公開場合烤肉二次;現在大嫂說考慮要遷出永久屋,乾脆回到災區搭簡易工寮住好了,這樣比較自由吧!

編按:

本文為入住高雄大愛園區者心聲,由記者記錄整理,文章中隱去敘述者姓名與身份,恐懼曝光後會帶來工作與生活上的壓力,為保護受訪者,採取如此作法,僅向讀者說明。

至今每天黃沙配飯

搬入社區生活已有一段日子的我,對於生活上最大的不便,是每天三餐飛起的黃沙總是不請自來,比起蒼蠅的沾黏功夫還要厲害,就當是添加礦物質保健身體吧!不僅如此,身上抖一抖黃沙一樣掉滿地;地板擦了再擦還是不乾淨;衣服經過洗衣機的清洗,黃沙在洗衣機的底部總是留下生活的印記;這樣的生活真的不能再抱怨了,因為這是社會大眾的愛心。

我們都知道這是大家捐款到各機構(包括慈濟),由慈濟執行永久屋建造工程。但是,我們都不明白既然慈濟只是執行興建工程,為何卻在各種生活細節上處處讓我們的生活有壓力呢?

圖片15
大官走了之後,園區內就一直停留在黃沙滿地的狀態,師姐說,剩下的工程要我們自己來做,因為我們「太懶惰」。

園區規則無法理解

這二天孩子們終於有機會在永久屋接受課業輔導的照顧,但是孩子們只能坐在教會的地板、椅子上寫功課!因為暫行管理的慈濟單位說,那些教室是用來做工藝課程用的,孩子們在那裡會將工坊媽媽們的作品弄壞?

但是我更不明白,慈濟的工作人員卻常常都有運用自如的空間做為開會、討論之用!

這是我的困惑,你覺得我還能說什麼?

圖片1 圖片2
孩子只能在教會寫課業,而不能進去工藝教室。
IMG_0002

如果合心路146巷2 號是一間不常使用的空間,為何不讓孩子們在這個空間作課輔?

圖片11 圖片12

為什麼一定要梳包包頭?

四月十日與四月十一日這是慈濟第一次在永久屋舉辦『人文營』,我的鄰居有報名參加;我的鄰居為了不要讓頭髮被梳成包包頭,於是她剪了一個超短的短髮。他說在慈濟的人文營或其他活動裡面,頭髮一定要梳得整整齊齊的,只要是可以梳成包包頭的,工作人員一定會用溫柔的微笑堅持,你一定要梳成包包頭才最美麗,才有氣質?

我至今尚未參加人文營的課程,但是親眼見到,除非你把頭髮梳成包包頭、或是讓他們檢查ok了;並且由慈濟志工們為大家換上乾淨的慈濟背心,否則慈濟志工是不會讓你坐在教室學習如何穿衣、說話、吃飯、走路等規矩;這慈悲為懷的場景,我看錯了嗎?我只是一個房屋沒有了陪著父母一起住在永久屋的災民;未來我也可以行有餘力出來做志工,但是我想有尊嚴的做志工!我想我也要去剪頭髮了。

圖片8

圖片9
透過各種人文營以及教導,我們必須過著整齊劃一的生活。

圖片19 圖片50

生活細節盡是壓力

「希望廣場」常常有慈濟志工帶著尚未來過永久屋的慈濟人來參觀我們的生活,偶而聽見慈濟人背著我們這麼說:『這些原住民很散漫!很麻煩!很懶惰!很貪婪!……..!』我還能說什麼?誰叫我是原住民?

但是,以前在山上我們也很認真生活與工作,只是大家不明白我們大多數人都從事農業開墾工作,我們習慣早晨三、四點便外出工作,直到太陽出來感覺很熱了就回家或到工寮休息,直到下午三點之後再繼續我們未做完的農事。開墾、鋤草、施肥,細心照顧每一顆果樹,讓果樹有好的成長環境,未來才有好的價錢可以生活。我們只是生活型態與很多平地人不同而已。

我從山上因莫拉克颱風來到平地,現在我們家園門前的小庭院黃沙飛揚,有許多人接受慈濟建議就用石頭與草坪來做美化,但是我要如何用那破壞我家園的石頭來美化我現在的家園呢?我沒有更好的想法之前,不想做任何改變,寧願忍受黃沙飛揚,其實是很辛苦的,因為會有慈濟人來關心「在忙什麼啊!」、「你看你的鄰居都好用心在生活」!

住在嶄新的環境裡,我真的要面對很多不同的變化;山上泉水無污染,山下的水盡是消毒味,所以只好花錢買水喝;山上隨時可以幫離鄉工作的親友打零工賺錢;所學有限山下的工作機會真的很少,偶爾抽根菸,吃一口檳榔,喝一點酒想解煩悶去憂愁,被慈濟人看見三次,就再也沒有工作機會了;說這是雪上加霜吧!似乎對慈濟人的用心照顧也不公平;但是,如果我們沒有影響工作是不是可以對我們的行為寬容些?

我住在小林附近的平埔族朋友說:沒工作的事情比較小,他的大嫂家門口有三根菸蒂,就被永久屋慈濟糾察隊罰了1500元;一個月只能在社區涼亭公開場合烤肉二次;現在大嫂還說考慮要遷出永久屋,乾脆回到災區搭簡易工寮住好了,這樣比較自由吧!

圖片13
整天都有慈濟的人來參觀,我是不是沒有說不的權力?

圖片7
有人在辦活動的圓桌背後,寫下自己心聲。

慈濟的各種規矩

四月十六日這一天上人要來永久屋巡視,為了上人要來永久屋這邊的慈濟工作人員、志工、以工代賑的工作人員,個個神經緊繃深怕做的不好對不起上人的關心。原本沒有無障礙廁所空間的規劃,連夜趕工就做好了;原本光禿禿的地方,趕快挖了幾個洞種了幾顆樹就有個樣子了;原本空蕩蕩的教室,花些錢錢就綠意盎然了。上人要來巡視的流程嚇壞了我,比總統的等級還高喔!(要全體起立鼓掌歡迎;還有不要忘記感動的眼淚!)

當天上人被安排要參觀工藝的工作環境,看見工作人員怕老師學員說出不得體的話,還特別教導各班老師要用他們指示的方向來為上人說明,老師與學員是如何的認真學習,這時刻我真的有點懷疑眼睛所見與耳朵所聽?喔!原來上人喜歡大家告訴她虛假的謊言?

來這借住二天的親戚當天居然不懂事理的拿著相機要拍上人,被穿著旗袍的師姐提醒「不可以為上人拍照」,但是這裡有六台慈濟的攝影機可以拍攝?於是師姐離席不到五分鐘,立刻有個慈濟保全人員站在我的親戚面前,嚴厲的眼神讓我的親戚有被恐嚇的感覺,一整天,只見親戚一直喃喃自語:「被恐嚇就是這種感覺喔?你會害怕、會不舒服、會恐懼、會擔心、會不安……..。」

我只能說:「慈濟師姐師兄,請別介意我親戚是真的不懂慈濟的文化與規矩!以後拜託不要再讓粗勇的保全陪你好嗎!」

圖片27圖片26

圖片23圖片24
用心唱出五善之歌,表達來到杉林的大愛世界,就是慈濟的大愛人間的最高境界?

我是不是該回家了?

四月十八日這是永久屋第一次舉辦市集活動,永遠的主持人「黑熊夫妻」艷陽下真的很熱心為大家介紹活動的流程與內容,黑熊夫妻很稱職喔;場面雖然熱鬧,但是我們住在裡面當這是一般園遊會,因為慈濟告訴我們這是成果展示。

坦白說外面來賓參與的很少;慈濟志工參與的很多人;這一天,這裡五個工坊班級賣出去的工藝品並不多,霎那間讓我思考的是:我是不是應該回到山上的家整理果樹?我的水蜜桃果園需要我的愛心照顧;而我需要水蜜桃為我帶來生活的基本需求。因為我喜歡偶爾抽根菸、喝一點小酒,我不吃檳榔;我的這些壞習慣不見容於慈濟所管理的永久屋社區,為了生活我該接受讓慈濟人教育我如何吃飯、穿衣、走路嗎?

我真的好想回家,但是回山上的家最重要的是,我要如何面對那一場土石流帶給我難以抹滅的恐懼?

我的另一個鄰居Savi 鼓勵我說:「我總是強迫自己每個週末一定要回山上的家一趟,因為每走過一次恐懼就會減少一點點!恐懼越來越少的時候,我就要帶著孩子回山上的家從新過日子。」

我是不是也要像savi一般堅強、勇敢、有一點期待、有一點夢想我的回家之路?

圖片3

回鄉的南沙魯村民,已經在山上搭起避難屋,建立自己的新生活了。

圖片4

(更多大愛生活系列報導,請點選這裡)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Namasia災後250天(2)南沙魯─在雨中等待救援,在雨中重建家園

八八水災當時,南沙魯村民在這裡等待救援,該地也是過去民族的舊部落位址,民族部落兩次遷移,後因政府政策搬至目前的位置,水災後,選在這塊祖先的土地重建,族人表示:「可能是上帝希望我們回到祖先的土地上」

4月24日上午十點,返鄉重建的南沙魯村民在民族平台上舉行立柱儀式(musaul),邀請高雄縣政府原住民處長谷縱.喀勒芳安、台灣原住民部落行動聯盟同時也是八八再造聯盟的總召理斷牧師、世界展望會南區辦事處區主任陳維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助理總幹事林芳仲牧師、那瑪夏鄉長伊斯坦大.呼頌參加破土立柱儀式,當天並由族人們共同準備一頭豬,在會後將豬肉和與會者一同分享,同時也由族人們共同準備午餐招待與會者(當日照片,請見文後附錄)。

立柱儀式當天,山區的雨勢忽大忽小,族人們清早就在平台上趕搭棚架,南沙魯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趙文彬表示,八八水災當時,南沙魯的村民在平台上等待救援,該地也是過去民族的舊部落位址,民族部落兩次遷移,後因政府政策搬至目前的位置,八八水災後,選在這塊祖先的土地重建,「可能是上帝的旨意希望我們回到祖先的土地上」。

DSC05460

DSC05309

南沙魯長老溪虎獻詩

由於高雄縣政府規定,避難屋的興建必須在兩個月內完成,初估基礎工程大約費時兩周,剩餘的一個半月則交由世界展望會進行屋舍的興建,但目前由民族部落前往民族平台的道路並沒有鋪設柏油或是拓寬,仍以碎石道路為主,大型機具無法上山,趙文彬也在活動中向那瑪夏鄉長提及此事,希望鄉長呼頌能夠多幫忙。

世展南區辦事處區主任陳維智在接受採訪時說,對於未來的避難屋興建工作,首先面對的問題即是大型機具無法上山,水泥預拌車也無法到預定地進行灌漿的工作,建材的運送也面臨相同處境。

對於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南沙魯村重建會會長李長榮在活動中特別對與會者表達感謝,「我們真的謝謝你們,我們跟政府鬥了六個月,哭了五個月,在旗山的時候,常常為了這些事情開會開到凌晨兩三點」,半年來,政府的立場搖擺不定,也對每一位村民造成傷害,李長榮說:「跟我們說下個禮拜就可以動工,大家高高興興地期待著下個禮拜我們要回家重建,結果不知道什麼人在後面打壓,又沒有結果」。

民族教會傳道溫宗義及太太Aping表示,南沙魯的村民一直都知道外界都關心南沙魯,族人們心中都充滿感謝,但最近常常看到有許多外來的遊客進入村莊後就開始拍照,詢問這些遊客時,多半聽到「你們不是遷村了嗎?」、「這裡不是死了五百多個人,還能住人喔」,更有遊客直言:「你們這裡很漂亮,我是看這個土石流的風景很漂亮所以停下來拍照」….

Aping說,這些話都讓他們聽了很難過,族人們留在這裡守顧家園,重複地聽到外界認為南沙魯已經遷村,對於返鄉重建的人而言,是一種很大的傷害,Aping表示,「當我們聽到這些話的時候,因為感覺很受傷,回話的口氣就會得罪人,希望外界諒解,但是,真的真的不要再說南沙魯已經遷村了」。

附錄─20100424南沙魯避難屋立柱儀式照片集錦

 

 

Namasia的災後250天(1) 瑪雅村重建路

那瑪夏鄉瑪雅村過去的部落位置是在舊民權平台上,民國60年左右,配合政府開通台21線,村民集體遷至現址,莫拉克災後,瑪雅村被戡定安全堪虞,日前決定回舊平台進行「自力造屋」,援建的單位是紅十字會與台灣世界展望會。

那瑪夏鄉瑪雅村(民權村)過去的部落位置是在舊民權平台上,民國60年左右,配合政府開通台21線,瑪雅村民們集體遷至現在的位置,沿著台21線開始發展起生活圈。莫拉克風災後,瑪雅村被戡定安全堪虞,村民們成立了「瑪雅社區重建委員會」,著手進行重建的討論,日前決定依據「農村再造方案」的政策,在舊平台上進行「自力造屋」的工程,援建的單位是紅十字會與台灣世界展望會。

韃虎.伊斯瑪哈單.伊斯立端是瑪雅村重建會的重建委員,他表示為了避免受到永久屋的種種不合理限制,部落選擇以農村改造方案「自力造屋」,而非莫拉克重建特別條例。

他說,當時朝野政黨一直希望條文趕快通過,讓重建能有法源依據,但過急的立法過程反而對原鄉造成傷害,條例沒有考量到族群、文化問題,劃定特定區域的方式也和原住民的文化、思維產生嚴重的衝突。對於重建,韃虎說:「我們這些五、六年級的人,要有心理準備,未來二、三十年,重心都是要放在部落重建的工作上。」

目前已有族人提出申請在舊平台「自力造屋」,也有人仍持觀望態度,還要看世界展望會、紅十字會、政府的態度,目前的進度是由紅十字會負責整體規劃、設計草圖,再交到公部門送審。自力造屋的工期長達一年半,就韃虎的了解,屋舍的興建、公共基礎建設、道路還在由紅十字會與世展會協調中。

至於為何民權的自力造屋是由兩個團體合作援建,韃虎提到,因為世展在經費運用上有困難,行政院南部聯合服務中心執行長,同時兼任行政院莫拉克颱風重建推動委員會主秘羅世雄協調,請紅十字會與台灣世界展望會共同合作援建。

990426-99minqyun-450.jpg
舊民權平台暫時成為居民自立造屋的選擇地,但昔日前往民權平台的道路已無法通行。

自立造屋方案形同遷村?

除了自力造屋之外,那瑪夏鄉公所會在公有地興建避難屋,一棟簡單的組合屋大概可以容納一兩百人,鄉公所也會調查族人的意願,居民可選擇在危險警戒時撤離至避難屋或是山下的仁美營區。

在預定自力造屋的平台上,有建地的戶數大約是100-110筆,有建地的族人對於自力造屋的意願相對的也較高,韃虎說瑪雅村重建會有規定:「凡是本人、直系親屬已登記申請大愛永久屋,就不能再申請自力造屋」避免浪費社會資源造成爭議。

18日中午,瑪雅村重建會在民權教會開會討論10日紅十字會到舊民權勘查的結論。「他講得很清楚啊,就是遷村啊!」,重建會成員林民傑在會後受訪時表示,會長孫榮貴在會議中表示在平台上自力造屋就是遷村。

提到當天的會議內容,林民傑說:「其實…我也很無奈啦!因為…當初我們要的只是要展望會來幫我們做避難屋,或者是…不管是什麼屋啦,反正就是能夠避難的,可以在那邊暫時性的居住。」林民傑認為,部分委員的想法是希望能夠比照永久屋的模式,屋內的設備也要一樣,所以才會有遷村的問題產生。

自力造屋在一開始並不是瑪雅村重建會討論的項目,而是針對避難屋的議題作討論,避難屋內部也只會有簡單的物資,在災難來臨時,讓撤離的村民能先應急,林民傑說:「一直都是講避難屋,然後空殼子,放點東西,一兩天或者是一個禮拜能有一個逃避的地方。」

林民傑表示,民權重建會長孫榮貴在與重建委員會副執行長陳振川見面後,接受陳振川的建議,建議改請紅十字會協助自力造屋的工程,由紅十字會來推動。林民傑並不清楚援建單位由世展轉為紅十字會的主要原因,「都是我們會長在接觸

,有些重點的部分他都不講」,林民傑說,目前許多族人也還不清楚有自力造屋的討論。

「但是我們上次有聽到我們會長有講過一句話,紅會的話,會有很多的錢進來協助我們村裡面的重建工作」,林民傑接著說:「那時候有登報過,因為那個善款,他們都沒有推動,就被很多人批嘛,捐款人也批他們沒有在做動作,可能這個部分,他們就找陳振川來協助,介入我們的重建工作。」

至於選擇自力造屋的模式,林民傑說,是會長自己與政府接觸,「他們現在給我們的一個是農村再造,一個就是自力造屋,但是農村再造,它的整個規劃可能……因為上次紅會上來,我也跟他們走過一段時間,但是我有先離開,他們有講,農村再造整個預期的工作可能還要一年半以上。」即自力造屋的房舍工期需長達一年半的時間才能完成,整體工程還包含道路、排水設施、擋土牆,這些都必須要規劃完成之後才能進行建造,基礎設施未完成之前,房舍也不可能先完成。

目前村民對於自力造屋的了解程度,林民傑說:「我們現在都不知道,那天開會的時候,就只有委員在那邊坐嘛,我們實際要蓋房子,就是要在那邊作避難屋的那些人都還不知道,可能4月30號會邀請紅會跟世展,讓所有的村民一起聽聽他們給我們的說明跟建議。」

林民傑坦言,當天開會時,對於討論的內容他並不是很高興,「我們當初成立這個自救會時,我們講過這麼一句話:『我們是了解,然後跟公部門接觸,所有的決策都一定要告訴我們所有的村民才做決定。』」自救會接受陳振川的提議,並沒有事先告知村民,林民傑自己也是到當天開會才知道自力造屋的具體內容,「所以,還滿遺憾的。」

「我那天就講了一句話,就是因為我們太貪了,才走到今天這個地步」林民傑轉重述自己在會議中的發言,同時他認為,援建工作由紅會規劃,應該先有「白紙黑字」的說明,「讓我們知道,這個遷村不影響我們現在原來的居住地、現在的社區,我那天也講啊,會長回應我,上面蓋房子,戶籍遷上去,不會影響啊!」

「從去年八八到現在,狀況就是,這個是逐步的欺騙,其實到最後,我們慢慢進入到陳振川,就是中央的圈套。」林民傑認為,不可能現有的房子跟自力造屋的房舍都能同時擁有,狀況就形同遷村,他表示,若確定是遷村,他將退出。

林民傑同時轉述其他與會者的發言:「他們有講說,再等啦!等看看如果說真的白紙黑字有提到永久屋就把我們現在的居住地收回的話,我們就不簽。」他則是認為,若未來上下都有一個社區,整體規劃跟資源也會分散,「可能就無法做更好的建設了。」

重建制度上,林民傑擔心在沒有看到正式的公文或者說明前,無法深入了解自力造屋的細節,他認為部落的重建委員會只是跟公部門溝通的窗口,不能為整個部落做決定,對於自力造屋,他持保留態度,「因為自力造屋,不是這麼單純啦!所謂的自力造屋就是,除非有善心人士給你這個材料幫你做,那個也算自力造屋,但是絕對不能動到善款(即世展、紅會的八八善款),動到善款就不叫『自力造屋』,準備材料自己作,那個叫自力造屋。」

林民傑同時提到,會議中曾討論自救會是否要立案,但當時的意見分歧,部分成員認為不需成為立案單位,只需以社區發展協會的名義收發文,執行與經費的部分都由自救會自行辦理,林民傑認為,若要以民權社區發展協會的名義,發展協會的成員應重新改選,或者是目前的自救會登記立案,獨立運作處理重建事宜。

在遷村自立造屋或避難屋的選擇未定,重建組織的立案及與社區內原立案組織的關係變動下,瑪雅村的重建遠景,還有待觀察釐清。

下為4月10日瑪雅重建會的會議概要:

4月10紅十字會到舊民權(民權平台)勘查結論如下:

1. 4月30日將由紅十字會提出總體規劃草圖及兩種房型以及道路形式供村民參考

2. 5月31日提出總體規劃設計圖,由紅十字會負責

3. 6月30日建屋執照申請完成,7月1日開始動工。建屋執照申請完成,就能開始進行發包,也表示這個案子確實成立。

4. 9月30日完成所有建屋方案,法源不依據莫拉克重建條例,而是採用一般法律條文,以政府推動的「農村再造」進行自力造屋的工程。

5. 目前建屋由紅十字會辦理,但是若申請自力造屋的村民希望房子是由世界展望會興建,仍可個別提出,依然可以委請世展。

房屋的坪數分為28坪、34坪,1-5人屋型為28坪,6-10人則為34坪,10人以上則是28坪+34坪,舉例而言,若一戶12人,則坪數共34坪+28坪,以此類推。

6. 總體歸紅十字會負責,農村再造方案由世界展望會負責。本會因未向政府申請合法立案,無法承接農村再造方案各項事務,目前已與社區發展協會協調,以他們的名義收發文,但執行、經費的部分都由瑪雅重建會自行辦理。

7. 討論瑪雅社區重建委員會是否重新立案以利後續各項計畫推動。

螢火蟲還在,南沙魯也還在。避難屋已有了好結果。

當外界猜測著南沙魯已遷村、已不存在時,那個小小村落裡,一直都有一群人, 在為自己的家奮鬥,他們是山的小孩,唯有在山林環繞下才能自在自適,兩百多天了,他們還在努力,因為他們要努力讓南沙魯一直都在。

編按:

那瑪夏鄉的南沙魯村,雖然有多數居民搬進杉林大愛村,但仍有20戶左右,100 餘位村民留在山上,重建家園。以下兩篇文章,一篇是輔大生命力記者針對南沙魯避難屋最新進度的報導,另一則為到山上訪友的Aping 寫下的心情故事,請讀者分享山上的南沙魯重建和居民感受。

一、南沙魯避難屋取得縣府同意 周六舉行musaul儀式

文/ 劉瑋婷(輔大生命力新聞網記者)

懸宕已久的南沙魯村(民族村)避難屋在上周已正式接獲高雄縣政府行文同意興建,周六(4/24)將在民族平台舉行musaul儀式。

選擇返鄉重建家園的南沙魯村民在4月17日晚間召開重建會議,趙文彬牧師與世展聯絡後,得知縣府已經發文正式同意避難屋的興建,台灣世界展望會已經正式接獲高雄縣政府公文,族人ibu表示,「這就像是拿到了一個通行證,是一個指標」。ibu認為,拿到了公文之後,一切就變得明朗化了,也代表著重建的腳步可以走得更穩健。

村民在12月開始與世展接觸,1月份雙方開始討論避難屋的相關援建事宜,起步之初,村民們首先面臨的就是土地問題,部分族人在平台上並沒有土地,ibu說:「那時候想說沒有地的要怎麼辦,其他人在上面有地但也不大,後來有一位族人表示土地願意被徵收,村民們決定共同集資買下這塊地號為521的土地」,這塊521土地,就是未來避難屋即將興建的地方,縣府核准這塊土地上可以興建六大棟避難屋,一棟可容納20人,內有簡單的衛浴設備。

基督長老教會也先撥款兩百萬協助村民整地,建築師亦將在這周上山跟村民談避難屋的設計與相關細節。民族村重建會委員tahai表示,周六的立柱儀式在布農族裡,稱之為musaul,意思是在選定的土地上,先行施工一小部分,象徵標誌了這塊地,即將在未來進行開工的工作。

得知政府發文同意的消息後,在重建會會長李長榮的呼籲下,村民們隨即也在會中決定,隔天就集體到民族平台砍草,做初步的整理工作。18日午後,南沙魯的族人一起上山,回到當時避難的地方,族人們看著留在平台上的鍋碗瓢盆、應急的生活用品,一邊除草,一邊回憶起事發當時,漫無止盡的等待直升機救援的心情。

民族村民Aping說:「那幾天,每天一到下午4點,風雨就開始變大,看著遠方的山頭跟手掌一樣大的太陽,但我們頭上卻是陰天」。另一位婦女則收拾起當時用的碗筷,說:「這是八八水災紀念碗,我們要留下來」。

990419shuinanshdsc04954-450.jpg

二、螢火蟲還在,南沙魯也還在

文/Aping

數不清這是我第幾次走台21線進入那瑪夏鄉,看著路牌的里程數漸漸減少,燈光愈來愈近,那瑪夏人的家也就在不遠處了。

SONY DSC

第一次到南沙魯,是在去年的聖誕節,南沙魯人在經歷八八風災後的第一個聖誕節,篤信基督教的他們,對他們而言,聖誕節就像是平地人的春節一般,空氣中是歡樂的氣息,家家戶戶都在享受團聚的美好時光,報佳音時,族人們會大方的提供點心、飲料,數量多到必須有青年背著籃子跟著報佳音的隊伍行走,得來回教會好多趟,才能把大家的熱情給裝完。

凌晨四點,山區的溫度讓我這個平地人必須穿著厚重的外套才有勇氣站在冷風中,但對南沙魯人而言,這樣的天氣不算非常寒冷,也許那是因為,那個夜晚,悲傷比寒冷還要更深重許多,這一年的夏天,他們失去了家、失去了親人,這個原本該是快樂團聚的日子,空氣中不是歡樂的氣息,而是無盡的悼念跟追思。

名為報佳音的儀式,在這一次,部落以沉默行走,繞村莊一圈的方式進行,每一個路口會有牧師跟長老們帶領大家禱告,告訴往生的族人們,在這個團聚的時刻,他們沒有被遺忘,就算失去了家、再也無法與他們相見,但思念會一直延續下去。每一位族人們手上都握著蠟燭,小小的火光,隨著微風搖搖擺擺,沒有人大聲哭泣、叫喊,但卻能聽得見低低的啜泣,以及點點淚光,沒有恐懼的眼神,沒有遲疑的步伐,黑夜中還能看見的,是緊握的雙手。

我聽不懂布農族的母語,但一刻,我強烈的感受到他們對於家的眷戀,對親友的思念,對山林的依賴,對上帝的信仰,那是我第一次試圖跟上帝說話,我真心的祈求,祂能給這些人再多一點力量,讓他們面對未來漫漫的重建路,能有更多勇氣。

1

最近一次上山,我們依然循著台21線走,指示牌不斷出現在我們眼前,提醒著我們險降坡、險升坡的高度,看著走樣的河道,春天也在這裡開始,梅子與水蜜桃的採收季開始,螢火蟲依然在樹林裡穿梭,那瑪夏依然是那瑪夏,外界誤以為遷村的南沙魯也依然在入口處閃著家屋燈火。

南沙魯還是南沙魯,雖然居民少了許多,但現在的他們,開始了重建路,漫漫重建路,他們慢慢走,一步步走得踏實,為的是讓家園回到過去的樣子,族人們整理出一個空間,有雕刻班、編織課程。目前正值梅子與水蜜桃的採收季節,婦女們一起打梅子、製作脆梅、爛梅,只要在一戶人家屋簷下作定,大夥就開始動作,他們的家庭觀念不設限於自己的家,而是整個部落。

SONY DSC

台21線造成人員傷亡,卻是他們回家的路,在外工作的布農人說,下班後回山上過周休假期,縱使要開上兩個小時的車,卻一點也不覺得累,只要想到是要回家,這條路不遠,也不可怕,因為在路的那一端,是家。

當外界猜測著南沙魯已遷村、已不存在時,那個小小村落裡,一直都有一群人, 在為自己的家奮鬥,他們是山的小孩,唯有在山林環繞下才能自在自適,兩百多天了,他們還在努力,因為他們要努力讓南沙魯一直都在。

normal_4b383b0caf484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城鄉交流的產物市集】0517-23

城鄉交流,所以我們友善土地.購買在地食材,了解安全用藥,支持無農藥產品 時間:5/17~23(每週一~五)晚上六點~九點 地 點:高雄第一社區大學校內中廊(前金國中內)農產品產地:美濃、甲仙、彌陀、那瑪夏、大樹、內門 市集產物:無農藥蔬菜、安全用藥水果、酵素.醋.醃製品等……….

因城鄉交流,所以我們友善土地.

購買在地食材 ,了解安全用藥,支持無農藥產品

時間:5/17~23(每週一~五)晚上六點~九點

地  點:高雄第一社區大學校內中廊(前金國中內)

農產品產地:美濃、甲仙、彌陀、那瑪夏、大樹、內門

市集產物:無農藥蔬菜、安全用藥水果、酵素.醋.醃製品等

※預購農產品:

1.甜玉米50元/ 約3條
2.水蜜桃450元/8粒、400元/10粒、350元/12粒、300元/約15~17粒
3.有機米200元/2公斤(白米/糙米)
4.玉荷包270元/3斤、450元/5斤

※預購辦法:需先至辦公室付費後並領取訂購單,於5/17(一)起晚上六點後領取。洽詢電話:07-2518200 劉孟佳小姐

指導單位:教育部、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承辦單位:高雄市社區大學促進會
執行單位: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
協辦單位: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共同購買班、南台灣志工社
城鄉交流之友:美濃有機米產銷班第一班、甲仙蔓花生家族、創世紀有機農場、那瑪夏水蜜桃農友、楊家玉荷包農場、木柵有機農場、蕙心有機農園

大愛生活系列 (4)一切還在磨合期990408

先前令外界如霧裡看花的大愛生活,似乎正在逐漸的浮凸塑形、朦朧顯影。但也如慈濟重建中心志工曾淑婉師姐所言:「一切都在磨合期。」大愛生活的具體面貌、未來展望,還是一連串待解答的問號、待浮顯的圖像。

杉林大愛園區永久屋,在政府與慈濟基金會攜手通力合作下,趕在春節前開放第一批申請到小坪數房屋的災民入住;到三月底,34坪大坪數的住戶也幾乎悉數入住。原訂750戶的第一期房屋中,已有超過半數、約400戶人家,在大愛園區內展開新生活。

在嶄新的環境內,面對生命的全新轉折,居民們的生計、產業、信仰、文化等等各種生活面向,都要重新捏塑建立。

由內政部委託慈濟成立的杉林生活重建中心,已經在園區內揭幕並運作;與社會處、高雄重建會等單位配合,提供園區內村民臨時工作機會、傳藝班職訓輔導、兒童課後照顧等重建工作;並陸續展開其他生活、就業等輔導。

行政院重建會表示將由高雄縣政府輔導園區居民成立自治性管理委員會。園區內的教會也正式命名「大愛布農教會」,擁有定期禮拜、聚會的信眾。先前令外界如霧裡看花的大愛生活,似乎正在逐漸的浮凸塑形、朦朧顯影。

但也如慈濟重建中心志工曾淑婉師姐所言:「一切都在磨合期。」大愛生活的具體面貌、未來展望,還是一連串待解答的問號、待浮顯的圖像。

一、生計與產業:「不怕沒工作做」的承諾與現況

大愛村的居民,除了部分漢人,多數來自那瑪夏鄉、桃源鄉各村,基於各種不同的原因和考量,選擇成為大愛村的一份子。而從山上遷徙到山下,對無論哪一種背景的村民來說,都是生命中全新的轉折;而最直接衝擊大家的問題,就是生計如何維持。

山上的人多半務農,因為道路迢遠、雨季時回鄉路也會斷絕,山上的園子已經很難像以前一樣,再發揮長遠而穩定的維生功能。多數人的想像,是和政府當初的承諾一樣,在園區內或者附近,找到穩定的就業機會。

來自勤和村的高大哥說:「政府那時候說,下來住的,不怕你沒工作,只怕你不做。既然這樣講了,希望現在不要跳票。」

目前,園區內可提供的是短期「以工代賑」工作,已經隨著園區建設逐步落成而減少。慈濟生活重建中心提供部分如編織、石雕等「傳藝班」課程,既是職訓,同時也可支薪,居民爭搶、供不應求。但一期開班約十到十五人左右,在生活重建中心工作的陳小姐表示:「住在這裡的人幾乎都想報名,所以我們會用抽籤的。」不過這樣的職訓班也屬於短期。

現在園區內有400戶人家,按照規劃將來住滿時會有1200戶左右,政府承諾的長期就業機會在哪裡呢?

(1)永齡農場可提供的工作機會

重建會王正一主任表示,政府已著手籌備長期工作的招募,這些工作機會中,「以永齡農場為主。永齡向政府報過,大概能提供500名就業機會。」

永齡農場,即鴻海集團永齡基金會在杉林大愛園區附近的有機農場。當時政府鼓勵入住大愛永久屋所提供的條件之一,即是搬入園區後,可在此農場工作,鴻海集團將保證收購三年的有機蔬菜,村民一戶可分得兩分地維生。

然而目前,入住約四百戶左右的大愛園區,只有不到四十人在農場中工作。接受永齡基金會委託,為農場進行管理規劃的巨農有機農場周俊吉董事長表示,農場共60多公頃的土地,約可提供60名農友在此就業。「當然你要養活100人也可以,只是大家分到的利潤就會比較少。」所謂500名工作機會,應是指農場目前整地、景觀工程等所需要的人力,並非長期永續的就業機會。

周董事長表示,根據從事有機農業多年的經驗,也不會用「一人兩分地」的模式經營。「我不知道這是哪裡傳出來的,但是從成本來算,是不符合實際的。」一戶分到兩分農地,以投入成本和產出值來看,無法真正養活農人。

目前的規劃為:將居民分組管理不同田區,每人每月有固定的生活津貼,各組負責的田區達到一定產值或者超出,來計算紅利。「這樣還比較有機會。」,周俊吉客觀的評估。

對於目前只有四十多人在農場工作,周董事長表示,一方面許多居民實際工作後感到不適應而離開,畢竟平地精耕細作的方式與山上的粗放式農業不同;另一方面,真正招募人力、開始運作也才約兩個月左右。

原因是,「我們到近期(三月份)才確認土地。」因為永齡農場由縣府租用台糖土地,其中又包含部分私人土地。「當初台糖都跟我們說沒問題,等推土機進」了,才有人跑出來說那是他的地。」目前,剛剛解決了土地問題,一切都才準備要上軌道。

至於農場目前和園區內慈濟重建中心的合作,周董事長說:「我們和慈濟的溝通,基本上等於零。」周董事長表示,曾拜訪園區內的生活重建中心,但師姐只登記他的名字表示代為通報後就沒有下文,他將擇日再拜訪。

(3)慈濟預計提供的工作機會

但慈濟重建中心的新聞連絡人曾淑婉師姐表示:「我們沒有要和永齡合作。」慈濟基金會工作人員陳小姐說明,慈濟想在園區附近規劃約100公頃的有機農場,將來希望「每一戶都可以分到兩分地。」只是那裡是台糖土地,尚未取得,一切都在規劃中。

對於永齡農場和慈濟考慮成立的農場,多數大愛居民則並不清楚其間分別。目前在永齡農場工作的村民中,在山上有園地的南沙魯Biyun說,雖不能完全靠兩分地養活家人,但不無小補。「真的做不習慣,就回山上。」

而家鄉沒有土地、已經在永齡農場工作兩個月的梅山口秋霞姐說,如果農場工作無法長久的話,會出外找工作機會。

已經申請到農場工作的勤和高大哥則認為:「我看沒有人要離開。因為他們都是想說在這裡會有工作。」

不過,政府單位和慈濟基金會也都表示,農場確實無法提供所有人工作機會,而且「不是所有人都想做農。」未來,大愛園區還是會朝觀光產業發展,在園區內規劃商店街、提供導覽等公共服務工作、販賣傳藝班的工藝品等,與觀光結合。

但這些都在規劃之初,尚無具體進度,「一切都在進行,但還沒有什麼可以說的。」曾淑婉師姐表示。


施工完成後,這裡將舉辦編織、石雕、串珠的「傳藝班」,結合觀光和「原住民文化」。

二、觀光與生活:「國際模範村」與「真實生活」的關係

縣府重建會和慈濟生活重建中心,目前都以將「大愛園區」建立成觀光地點為目標,不僅做為國際模範村可供參觀,也提供村民就業機會。只是,園區既是生活空間,也是觀光景點,村民對於身為將接受遊客觀光遊覽的國際模範村一份子,日常生活中的規範和分寸如何拿捏,仍不甚能掌握、還待釐清。

勤和村的高大哥說:「我不知道國際觀光村到底要把我們變成什麼?是什麼都不行了嗎?」

剛搬進來的高大哥,住在主要幹道大愛路上,當日早上才接到師姐的提醒,請他不要把車停在門口,最好停到那瑪夏聚居地附近的廣場。因門口本身就被規劃為停車空間,如此提醒令他摸不著頭腦。

3
4
參觀園區內及住家門口。據工作人員表示,這幾天幾乎都有南北各地外來客參訪,包含園區及住家門口。似乎將成大愛村的「觀光前景」。

除此生活細節,村民們關心的是文化風俗是否需要改變。比如盛傳園區內最好不要有殺生行為,但布農族傳統婚喪喜慶都必須殺豬。快要娶媳婦的南沙魯(民族)村長就說:「豬還是要殺啊,這是我們的傳統。」

而自視為入住園區的那瑪夏鄉發言窗口的靼虎‧犮拉菲則表示,他有一個想法,將提議在杉林附近另覓一塊土地,種上原鄉的原生樹種布置,供園區居民婚喪喜慶時殺豬、辦典禮使用。平時也公開給杉林鄉親做活動空間。

「以後我們想這裡(園區內)不要辦喜事、喪事,因為有遊客,辦喜事、喪事、殺豬,不好。」不過,「有表演的傳統祭典就可以。」傳統祭儀中的舞蹈或歌唱,可以吸引遊客。

靼虎認為:「我們要考慮是誰在輔導我們、誰幫我們蓋房子,要尊重他們的宗教。」

勤和村民高俊龍則認為,園區內就有廣場可做為婚喪活動使用,且布農族傳統婚俗就是要分豬肉給賓客,「你說要帶風俗文化下來,這就是我們的風俗文化啊。難道以後我們都像漢民一樣,大家發一盒喜餅帶回家嗎?」

他表示,如果為了配合遊客參觀,願意協助規勸村民不要在戶外喝酒抽菸,但關於傳統禮俗,仍希望在自己的生活領域中維持。

關於種種大小細節、生活規範的「尺度」,高大哥表示將試著向慈濟溝通、詢問清楚。「但是我找不到對口人是誰。」雖曾去過重建中心幾次,但師姐都只請他把疑問記錄下來,表示將替他向上面轉達,最後都沒有下文。

「我不知道上面到底是什麼?是上人嗎?」高大哥感到疑惑,並準備有時間時再找師兄師姐溝通。


施工中的廣場。廣場將成為活動中心,未來的祭儀與表演可在此處舉行。不過婚喪典禮、殺豬風俗是否也可以利用這個空間,則還要商討。

三、自治管理:原漢不分一家人?

對於生活的規劃、管理,慈濟重建中心表示,慈濟只是輔導和陪伴,不會介入,將來還是要讓居民自主管理。行政院重建會也於3/16發布新聞稿,宣稱將協助園區內住民成立自治性的管委會。

但這一切也都還在未定之數。慈濟生活重建中心陳小姐說:「因為我們不會設村,所以還無法成立管委會,可能會以『社團』的名義先成立。」

對於這個以「社團」名義成立的「臨時性管委會」,將經手園區內的生活管理規範、 就業輔導、政府單位挹注的重建資源等重要而龐雜的工作,其成員究竟將如何推派組成呢?

認為自己是村民與慈濟之間溝通協調者的靼虎先生認為,住在園區的都是一家人,只需成立一個委員會統一管理。「在這裡誰還說我是村長、我是耆老的,那你回山上。這裡是月眉村,就不要分漢人、原住民。」至於選擇委員的方式,「我們會找在山上的時候就願意付出、願意為大家做事的人。」

而桃源鄉代表、目前也住在園區內的陳良輝表示,雖說園區內都是一家人,「最好還是要分村,每村有不同代表。」勤和村高大哥認為:「最好每村有一到兩個代表。」並且因為文化不同,也應該區別原、漢:「像我們是基督徒,難道漢人的神過生日,我們也要參加嗎?」

南沙魯村長則另有想法:「南沙魯是特例,我們等於是遷村。」在風災中受損嚴重的南沙魯村,全村有八成以上入住園區,和其他村落由個別人家零星申請、陸續入住的情況不同,村長認為這形同「遷村」。

既然是「遷村」進入園區,就應比照一個「村」的行政,擁有自己管理和運作的單位。因此早在營區時,以村長為首的幾位幹部,已經成立「南沙魯永久關懷協會」,準備在園區內繼續為南沙魯的村民服務。

整個園區是否將由統一的一個委員會或社團經營管理,看來仍必須再經過商討。

四、信仰:屬於誰的教會?

原鄉多半信仰基督教,主要有四個教派,分別為基督長老、安息日、真耶穌、天主堂。而目前園區內的教會只有兩所,一為「安息日教會」,一為日前才命名為「大愛布農」的「基督長老教會」。「真耶穌」與「天主教」的信眾,因為沒有教會而無法順利做禮拜。

關於兩個教會,產權屬誰?管理歸屬為何?是否要分配給四個教派使用?如何分配?都還在協調當中。

主持本教會的顏牧師表示,「大愛布農」命名雖稍倉促,但這是由長老們參加表決確認的名字。關於命名涵義,「因為在大愛園區裡,所以叫做大愛布農。」另一方面,也「兼顧到慈濟,感覺對慈濟有所交代。」命名之後,等於確認教會將歸屬於南布中會管理。

不過,南沙魯(民族)村長表示,當初溝通「遷村」入住園區的過程中,只確定民族村民要遷入大愛園區,基督長老教會的建造,也是由民族村出面申請的,因此仍希望愛農教會應該屬於南沙魯村管理。「我們是希望慈濟給縣府後,縣府可以交給民族村的信眾。」如果桃源鄉有基督長老教會的信眾,「我們也歡迎他們來。」只是管理權仍應為南沙魯村。

對南沙魯而言,進行「遷村」入住的過程,與大愛園區規劃的過程,都相當倉促,情勢不斷變化,對話溝通的管道也呈多元而分歧狀態,導致園區落成的結果和村民當初的認知有所落差。如教會,即和村民所認知的「只屬於南沙魯村」不同,似乎將成為園區內的公有空間。

也因此,南布中會總幹事朱美芳牧師表示,以現在的情況,「根本無法談產權。」

按照一般情況推究,教會產權應由起造者慈濟,以贈予方式交給縣政府,縣政府再將之移轉到將接收管理的單位。但因為園區內四個教派中,只有兩個教會,縣府希望由四個教派相協調,共用教會,「像是活動中心一樣。」

朱美芳牧師表示,縣府雖有此想法,但各教派之間的需用時段、空間、固定擺設、習慣、活動辦理方式等,都各有自己的一套模式,「很難說共用。」所以一切都還在進行協調。在協調結果出來之前,恐怕很難討論教會究竟如何歸屬管理的問題。


(左)歸屬未明的大愛布農教會(右) 教會內接待參訪的團體、說明園區的建設規劃。

五、大愛永久屋,永久的落腳之處?

大愛園區內的以入住的四百戶人家,已經展開了大愛生活。慈濟生活重建中心也配合政府單位的輔導開始運作。師姐們皆表示,一切都有在規劃、進行,只是還很難對外界說明。

而大愛園區,無論在政府的行政地圖,及村民的認知領域裡,仍有許多模糊待確認的空間。

園區目前在行政地圖上,仍屬於屬性不明的一塊,高雄縣重建委員王主任表示:「現在談這個還太早。」大愛村是否設村、定位如何,都還要等待「設籍」問題解決才行。

由於當初政府保證,遷入永久屋不會影響居民山上的房子和土地權益,但成為永久屋居民,也必須在一定期限內將山上的戶籍遷入園區之中。遷動戶籍,就勢必牽涉原住民身分是否轉變、農保是否繼續、山上的土地和房子的所有權等問題;村民充滿疑慮,政府也還未定案。王主任表示,縣府重建會也不知道確切解決方式,「內政部還在開會討論。」

南沙魯村長則認為,若變動戶籍,將引來村民抗議。雖然從短期看來,南沙魯村將自己定義為「遷村」而入住大愛園區;但從長遠角度看,村長說:「南沙魯只是過客。」村長及村中的幹部多半認為,大家因為配合政府判定南沙魯「不安全」的政策而遷下山,但五年或十年之後,山上的環境穩定可居住了,全村將一起回到山上。

山下的永久屋,對南沙魯而言,毋寧如同中繼安置的過程。既然如此,戶籍就不能夠遷動,以落實政府當初保障的,「不會失去山上的土地和房子。」以便等到環境條件允許大家回到原鄉時,大家能隨時回去延續生活。

在戶籍問題未有定案的情況下,部分申請到永久屋的村民也都持在觀望態度,暫時住在山上的房子裡。

而桃源鄉的樟山、阿其巴部落,因受土石衝擊,房屋不是半倒就是全毀,已被劃為危險區。居民在就近申請避難屋未果的情況下,皆已經申請了杉林的永久屋並通過。但現在是農忙時節,大家仍如常在山上的園子工作,收成一年的心血。因為往返道路迢遠,大家都住在山上的工寮,幾乎少有天天往返回永久屋居住者。

樟山自救會會長張新華表示:「我們都住在山上。雨季來我們再下去。」對他們來說,永久屋似乎成為了折衷的汛期避難屋。

現今的大愛村,有政府單位、慈濟、教會等單位在其間運作;來自各地的村民,因自身條件背景各異,而懷著不同考量入住;也因此對自己未來的大愛生活,有不同的展望和定義。還待持續關注。


大愛村的大愛、和氣、合心、協力路。南沙魯村長說,戶籍的歸屬還要討論。包括門牌,村長太太也說,門牌是「「方便送資料的。」不代表村民已認可。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台21線─通往那瑪夏的殺人路

台21線行經小林、通往那瑪夏的道路,自搶通以來狀況頻仍,已有十數起車禍,其中有三起死亡車禍。截稿前,又分別傳出兩部車輛翻覆、駕駛受傷。居民表示:「我們都說那是殺人路」,並認為,政府處理道路的模式….

台21線行經小林、通往那瑪夏的道路,3/28傳出車輛翻覆,導致死傷意外。台21線自十二月搶通以來,狀況頻仍,已有十數起車禍,造成死亡的也有三起。截稿前(4月5日),又分別傳出兩部行經車輛翻覆、駕駛受傷。當地居民表示:「我們都說那是殺人路。」

早在一月份,那瑪夏鄉災民返鄉之前,仁美營區舉行的返鄉說明會上,村民就一再的表達對於返鄉道路的疑慮。因為倉促搶通的道路路勢險惡,坡度陡、彎度大,沒有柏油和護欄而直臨崖壁,又行經河床之上。擔憂行車安全,及汛期來臨時,連帶影響的就醫、就學、產業等問題,是村民們的共同心聲。

當時返鄉說明會上,公路局蔡站長承諾會盡快將容易打滑的道路鋪上柏油。但在道路設計不良的狀況下,鋪上柏油似乎沒有減低意外的發生率。村民表示,「奪命路段」未通車時,大家都走對面另一條便道,雖然路面較窄,會車不便,但至少並不急險,反而不易發生意外。這條路春節期間鋪上柏油通車後,卻開始事故頻傳。

主要原因,是在一段較平緩的坡面之後忽然出現直陡路面一路俯降,緊接著就是形如迴紋針的急彎,不熟悉路況的外來駕駛相當容易在此發生意外。3/28的傷亡事故是外地進村協助籌辦婚禮的貨車,更早之前是為當地小學運送物資的車輛在此翻覆。甚至是當地居民,也表示在晚上的時候,不太願意行經這條路。

以下由圖片來說明台21線特別危險之處:

(1)較平緩的路面後就直接銜接上急陡降的坡度。

990405sharenna-300.jpg

下坡角度之大,開車根本看不到前方情形

(2)過了險降坡後,隨即碰到第一個彎道。

(3)彎道後即是險降坡,並直接銜接髮夾彎。此即3/28貨車翻覆、造成死傷的路段。

6

(4)呈之字型分部的道路。

7

(5)幾乎成直角的會車。

據悉,八八風災之後不久,政府就發來一紙公文,宣布這條道路降為丙級,僅供「維生」使用,需要觀察三年,才知道是否要將之修復。村民雖然向鄉公所等各級機關反應道路狀況,但始終沒有得到明確的回應。而現今這段「供維生使用」的道路,卻也成了「奪命道路」。

那瑪夏呼頌鄉長表示,政府給予的回應是,「要觀察今年的颱風時節,狀況怎樣,再評估這條路要怎麼修復。」不論與工務段、公路局、交通部接洽,都只能得到此一答覆。

由於台21線本來行經小林社區。災後,小林人的許多親人覆沒於土石之下,因此不願道路行經其上,搶修通行路段才會改道至現址。鄉長認為「公路局應該拿出魄力來,和小林村的人溝通。」

瑪雅村重建委員韃虎認為,道路不一定非要經過小林其上。小林上方尚有一條舊道可繞行,若開通後銜接上台21線,剛好就可避開這段死亡路段,「這都是可以溝通的。」但不知如何,始終沒有看見公路局出面協調。「我們也習慣了,反正有其他兩條路(經南化水庫、經曾文水庫)可以繞。」據悉,兩條繞行道路皆迢遠,若行原路到市區約費時一小時,繞行就得花上三、四倍時間。

瑪雅村民林明傑說:「有時候我們會想,是不是縣長不想修這條路,讓我們這些人(原鄉重建者)自己怕了,就通通都下去了。」

道路危險不僅影響行車安全,也影響村民的生計產業。現今的台21線只通行10人座以下箱型車,遊客進不來、農產出不去。瑪雅村的王媽媽說,「我的水蜜桃,還有芒果,都不知道怎麼辦。」往年,這些水果可以賣遊客,甚至有賣不夠的狀況,今年則是毫無著落了。

達卡努瓦村的小芬老師表示,達卡努瓦村沒怎麼受災,當初只是受到連外道路影響,才整個村撤離到營區,村裡將近兩千人,幾乎都已經回到山上生活。對於道路的狀況只能接受,承擔風險:「也不是怕不怕的問題,既然已經要生活在這裡了,還是要過啊。」

對於道路修復,高雄縣重建會王主任表示,政府有在商討這條路解決的辦法,但自從3/28車禍事件上了新聞後,「「中央了解到事情很迫切。」所以已經撥款準備修復道路,可能會用「剷平」的方式進行,但確切動工日期未定。

呼頌鄉長認為,政府對於道路的處理態度,讓大家覺得「是為了把我們趕下去。」他並表示:「會這樣,是因為我們不像平地人會去丟雞蛋(抗議)。但是一定搞成要這樣嗎?」鄉長說,若是政府再遲遲未有動作,鄉親也會考慮有所行動。

9
載運物資進入小學的車輛翻覆痕跡。

10
當地居民在路邊懸掛布條表達對「奪命道路」的不滿。


行經河床、且呈之字型蜿蜒於山壁之上的台21線便道。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大愛生活 (3) 讓我彩繪石頭吧!

「我想撿石頭來畫畫,你有顏料嗎?」孩子在石頭堆裡,一個個的挑選著;那充滿著期待與想像的心情,這應該是天使才有的 純真!小朋友彩繪石頭的巧思,是不是有機會讓永久屋的社區環境變得活潑、熱鬧?

大家都好奇永久屋裡的南沙魯村小朋友在新環境裡,主要的活動是玩什麼?

幾乎大家都有一台功能不一的鐵馬,在屬於南沙魯村的生活廣場上,一圈又一圈的奔馳著;那一種不比賽輸贏,只想體驗速度的暢快,這樣的生活是在山上完全沒有的經驗。也有的小朋友總是喜歡嘗試,二個輪子究竟可以承載多少人?或者是嘗試自己是否也有能力承載人的重量?

還有的小朋友喜歡享受助人的快樂,就只是幫忙推車而已!

一台小鐵馬,就能夠讓孩子們擁有不同深度的平地生活,這應該是入住永久屋前,大家都不能想像的體會吧!

圖片17
相同的房屋中,彩色的二輪鐵馬成了豐富生活的必需品。

稍稍熟悉之後,小朋友說:『不要再問我,習慣這裡的生活嗎?喜歡這裡的生活嗎?』因為,我們現在的生活都是父母、長輩們決定的。

還有小朋友說:『不要幫我拍照!尤其是不要把相機貼近我的臉!』因為,之前穿藍色衣服的人,總是一直貼著很近、很近的拍、拍、拍的;真的很不舒服。

記者沒有車子可以與小朋友一起奔馳在那一圈圈的速度追逐中以外,還被嚴格要求不可以拍照,所以,記者就該乖乖的、靜靜的陪在小朋友身旁,做一個什麼都不做的陪伴。

『我想撿石頭來畫畫?你有顏料嗎?」

小朋友的邀請,讓記者我受寵若驚;今天沒有顏料在身上,那我們先一起撿石頭,等到星期三中午放學後,我帶壓克力顏料來,再一起來畫石頭好嗎?

經歷過土石流生死一瞬間的孩子,會主動提出這讓我震驚的提議,記者猜想這段日子以來,陪伴在孩子身邊的貴人們,必然是花了許多心思讓孩子一次次的學習面對恐懼、面對挑戰、面對死亡!

孩子在石頭堆裡,一個個的挑選著;那充滿著期待與想像的心情,這應該是天使才有的 純真!

彩繪石頭吧!小朋友彩繪石頭的巧思,是不是有機會讓永久屋的社區環境變得活潑、熱鬧?

無論這個新環境,未來是否有機會增添熱鬧、活潑的色彩;就像小朋友所說的:『我們現在的生活都是父母、長輩們決定的。』

圖片6
石頭,只能靜靜躺著嗎?

圖片7
石頭,可以有不同的生命嗎?

圖片8
眾裡尋覓,因為石頭的生命值得再生

圖片10圖片11
加上一點顏色的石頭新裝
圖片12圖片13

畫石頭,騎車奔馳,小孩發展自己的大愛生活。

圖片2
一個人可以騎車奔馳於滾滾的黃沙之中

圖片3
工程施工重地也可以一起來騎車

圖片1
一圈又一圈,我們看見風速的自在

圖片4

一起騎車兜風了

(其他大愛生活系列文章,請點選這裡)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大愛生活(2) 別人任重道遠?我可是忍辱負重入住永久屋

其實平地人都太不了解我們布農族的思維了;不管是三不運動還是五不要求,大多數人要他短暫時間的配合我們以前沒有的習慣還ok,但是長時間的話,我可不敢保證三不運動還是五不要求,會不會讓我選擇離家出走?

其實平地人都太不了解我們布農族的思維了;不管是三不運動還是五不要求,大多數人要他短暫時間的配合我們以前沒有的習慣還ok,但是長時間的話,我可不敢保證三不運動還是五不要求,會不會讓我選擇離家出走?

從頭到尾就是比石頭還要硬的布農族獵人阿厚說:我山上的家並沒有太大的毀損,會選擇在遷居到杉林鄉的永久屋居住,是因為我的三個小孩都還小。

看阿厚認真說話的態度,他是不是不想繼續在這個模範社區工作、居住了?

IMG_0022
在模範大愛村,抱著忍負負重的心情生活。

阿厚說:我是考慮了很久,才決定要進永久屋生活的。尤其是過年這段日子,我們在山上也不過是飄了一些雨、濃霧多了些,錫安山附近的道路就變成水面高過路面約一呎;你能想像今年的梅雨季、颱風季會是什麼狀況嗎?要我回到山上只因為要保存布農族的生活文化,我會不會太自私啊!更何況我們在山上打開電視,大家都在看夜市人生等閩南語電視劇,有誰在看原住民電視台?

讀二年級的孩子已經換了二所學校讀書,這對孩子的學習環境並不是一件好事情,我太太也說:『我們做父母的有責任為了孩子的求學環境著想!』雖然我不知道我的小孩將來會如何發展,可是我真的只是不想要小孩隨著大自然的災害四處奔波!

很多要回山上的親友、鄰居,都說我是南沙魯村的叛徒,有這麼嚴重嗎?他們說我在杉林鄉住在永久屋,是因為我貪圖一間房屋,所以會把布農族的文化丟掉了;其實我會不會因為搬到永久屋就把我們的文化丟掉?那還是要決定於,我是不是願意,常常帶著孩子回到屬於布農族的生活環境裡。

像這個寒假,我們一家人都住在山上簡陋的家生活,我的親友呢?他們說要回山上幫我們守住山林、守住文化,可是有的人在寒假快結束的時候才回山上住二、三天,這樣比較起來你會不會覺得我們書讀不多的人還比較天真、可愛?

我還有一些親友很早以前就陸陸續續帶著一家人到北部、中部工作;他們也是為了要讓小孩有一個好的求學環境,雖然人在他鄉工作,可是他們還是常常介紹他們的鄰居或同事來家鄉玩,或是參加我們的打耳祭活動;如果他們離鄉不算是背叛,要回山上的親友就真的不應該說我是叛徒。

IMG_0353

阿厚一家人自從88水災下山之後,就在外面租屋、工作。現在住進永久屋,他認為自己絕對是忍辱負重的決定,因為山上之前的好山、好水,早已吸引一些財團或個人,想在這裡做觀光文化發展,現在山崩、土石流與洪水為我們帶來重大災害,讓這些想投資的人打消念頭,換個角度卻也守住了我們山上的土地資源。人因「災害」而面臨死亡,也因災害有新生,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沒有絕對的好或壞,只看你想用什麼角度與目的。

阿厚說:我現在住在杉林的永久屋,公共建設還繼續進行中,對小孩有許多不安全的地方;家裡雖然有電但是沒有電視天線,所以沒有電視可以看,這樣也好電費會比較少;可是我現在家裡的自來水有味道,所以要花很多錢去買水來喝喔!

我只要有空就會回山上看看山上的土地和農作物,這些寶貝可是我的存款簿。我以後想要到郭台銘的農場去學習有機的農業技術,這樣對我未來山上的土地作物會有很大的幫助;現在就先忍耐慈濟他們把我當作未開發的落後民族看待,還是繼續學習一些工藝比較好!『起立、敬禮、坐下;起立、敬禮、謝謝老師!』

不過我太太就比較叛逆有勇氣,她絕不走近慈濟的教室或提供的工作機會,他說慈濟要我們全體都要一個模子的樣板,既然改不過來,那就去外面學習有執照的工作技能,一技之長未來在都市生活很實用的。

阿厚夫妻二人單純的想法,環境改變了,想法當然也會改變;他們只想趕快開始新生活,不要一直停留在災難得時刻。

IMG_0316
獵人阿厚說,目前住在山下是為了返鄉的那一天。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