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義部落被淹,誰致災?水保局:土石量太大

對於部落的質疑聲浪,水土保持局台南分局局長黃振全表示,莫拉克風颱風造成來義上游驚人土石量,又受到地形地勢的影響,無法疏濬,才以清疏河道的方式來處理。但因部落仍有住民,才會興建臨時土堤。

來義村在這次凡那比風災遭受重創,東部落幾乎遭到土石流淹埋。八八風災之後,水保局在來義溪進行河道清疏工程,將清疏出來的土石,在來義村東部落的外圍堆置 成臨時堤防,高度約兩層樓高的土堤像是高聳的城牆,將部落環抱其中,形成保護部落的最後防線,但在凡那比風雨的那一晚,洪水夾帶著大量土石,仍無情地將土 堤衝破,直襲來義村東部落。

有部落居民就直指這個臨時堤防及河道未疏濬是這次致災的主因。臨時土堤約兩層樓高且近連部落,當時就有部落居民質疑其安全性。當初村民也曾與相關單 位提出建議,但相關單位卻以專業為由,沒有接受部落的聲音。這次部落再次受害,有部份聲音將矛頭指向這個臨時土堤,揚言要求國賠。

image001
凡那比風災之前的臨時土堤,高約兩層樓,部落屋舍僅一調馬路之隔。(圖/古流)

image002
箭頭所指處,為凡那比之後,遭沖毀的堤防殘跡。

image003
空拍來義東部落。明顯看到東部落被洪水吞噬及「最後防線」被摧毀(圖/成功大學防災研究中心)

對於部落的質疑聲浪,水土保持局台南分局局長黃振全表示,莫拉克風颱風造成來義上游相當驚人的土石量,約有2500萬立方公尺,又受到地形地勢的影響,無法疏濬,才以清疏河道的方式來處理。但因部落仍有住民,才會興建臨時土堤。

長期在現場觀察的來義村村長洪嘉民指出,當時如果沒清疏的話,可能東部落的上方也會遭到洪水沖刷,甚至土石淹埋。他說:「因為如果沒有清疏,河床沒有降低,當土石下來的時候,沒有地方可以淤積,那麼水一定是直衝到我們的部落裡面。」

關於致災的原因,洪嘉明說,凡那比的豪大雨帶下驚人的土石量,才會對部落釀成災害。他舉了上游來社橋的例子說:「當時台南分局在清疏的時候,自橋面往下挖了八公尺的深度,但這一次,土石下來的時後,目前橋面都看不到了,而橋面上還淤積約有八公尺以上的土石。」

image004
來義溪上游堆積土石約有2500萬立方公尺(圖/成功大學防災研究中心)

黃振全說,凡那比之後,上游出現一些新崩地。要使河道達到自然平衡,大約需要十年以上的時間,期間內土石仍不斷會隨著雨水沖刷而下,對於東部落仍然是個威脅。

凡那比風災後,水保局計畫再擴大原有清疏河道(原清疏河道為寬60公尺以上,深8公尺以上),最寬達120公尺,並將護岸內移,興建成永久性構造 物,不會再是土堤。但一旦護岸內移,將影響7戶以上民宅,聽聞此消息,部落居民已有人在被掩埋的屋頂上掛起「私人用地,請勿回填」的告示。黃振全表示,目 前只是初步的規劃尚未決定,還需與居民和各相關單位說明協商。

image005
聽說堤防將內縮,可能被波及的居民立刻立起告示牌。

image006
從另一度空拍東部落受災情形。(圖/成功大學防災研究中心)

來義:不要讓受災族人變成「凡那比孤兒」

八八風災後,來義村的族人就知道,這個地方是危險的,但重建條例讓族人有不安全感,擔心土地、財產被政府沒收,另外,永久屋的申請上及空間配置也與實際生活問題相去甚遠。未來該何去何從?

來義村受災進入第五天,依舊沒水沒電,大量的土石將來義村東部落的民宅掩埋將近一層樓高,部落的居民趁著大水退去,趕緊回到自己的家,著手收拾清理災後的家 園。23日來義村召開戶長會議,關於「遷村」方面,洪嘉明村長表示,需透過意願調查。晚間根據中央社報導調查結果,全村約兩百多戶,約八成願意遷村。

被國民政府遷村於此的來義村,依來義溪而建。去年八八之後,河道佈滿土石與河岸同高,屏東原民處指出,專家估計來義村上游山區,在去年莫拉克風災後 約累積兩億立方土石,因此,整個來義村被鑑定為安全勘虞地區,但全村二百六十二戶,只有一百三十七戶申請永久屋,最後通過一百一十三戶。

八八風災後,來義村的族人就知道,這個地方是危險的,但重建條例上,讓族人有著不安全感,擔心土地、財產被政府沒收,另外,在永久 屋的申請上及空間配置上,也諸多規定與原住民實際生活問題相去甚遠。凡那比來了,來義村遭到重創,有媒體就以「面對土石流,仍有人想死守家園」的字眼,將 來義村民們形容成「最牛的釘子戶」。

陪同縣長來勘災的縣府高官也不斷地跟居民們勸說:「莫拉克特別條例的期限還剩1年多,過了期限,村民想遷就不可能有永久屋了。」然而,居民的想法是「遷村」,然而政府政策卻是「永久安置」,一個是「家」,一個是「小房子」,兩者如何放在同一個天平上論之。

洪嘉明表示,呼籲政府在申請永久屋的核定上可以再放寬,因為人口增加及部落建地有限等因素,在受災戶當中有不少是屬於沒有建照的違 章建築。希望政府是以「遷『村』」的方式,降低「申請永久屋」的認定及放寬重建條例中不利原居地的條款,如此族人會較有意願遷徙。他還強調,凡那比與莫拉 客雖然是不同的風災,希望凡那比的災民也可適用莫拉克特別條例,不要讓受災的族人變成顛沛流離的「凡那比孤兒」。

屏東縣原民處副處長蔡文進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來義村此次災害應可適用莫拉克特別條例,但永久屋申請已在今年四月申請完畢,目前還未接獲中央指示,就算可以申請,恐怕也已超過慈善團體當初認養的能力範圍。

目前凡那比受災的村民多半暫時依親,屏東縣社會處社工高信傑指出,有五戶只能短暫依親的,縣府打算安排位於「抓發立」(地名)附近的閒置檢查哨作為 臨時安置所。至於是否能與莫拉克災民一樣,安置在忠誠營區,高信傑說,縣府還要與紅十字會協調,且借用忠誠營區的合約指到今年年底。

若有意協助來義居民重整家園的個人或是團體,可先電洽來義鄉公所或來義村辦公室,詢問當地需求。來義鄉公所電話08-7850251 或來義村辦公室0932756071洪嘉明村長。

以下為來義目前狀況照片─

image001

大水退去後,族人們紛紛回到自己的家,在土石流裡的家

image002

土石、漂流木,將家淹埋將近一層樓

image003

有的甚至要滅頂

image026

這裡本來應該是個峽谷的。

image004

東部落大約有52戶人家,在這次凡那比中受災

image005

大大小小的土石,就這樣堆在家的門口。

image006

媒體說:「來義是第二個小林村。」,讓居民感到很痛.

image007

部落的一位vuvu告訴記者,左邊那棟磚紅色的房子,是她弟弟的新蓋好的房子,都還沒有睡過覺,就這樣了。

image008

回到部落的族人,看到滿目瘡痍的家園,心中五味雜陳。

image009

無論未來如何,「家」還在這裡,著手重建家園吧

image010

屋內的淤泥,深度約一個半身。

image011

家中一片狼藉。

image012

部落居民指著牆上的水痕說,水淹高度將近兩米。

image013

土石幾乎將房子滅頂,這戶人家直接將屋頂的鐵皮掀掉,搶救還可用的財物。

image014

這是我的家嗎?

image015

第一次這麼近看怪手。

image016

午後的一場雷雨,讓部落巷道的水又迅速積起來。

image017

午後雷雨又大又急,村長神情緊張,不斷透過無線電了解部落狀況。

image018

好巧不巧合,平時唯一可通訊的中華電信全數掛點,連中央配發的衛星電話也無法通訊。

image019

村辦公室的桌上,一直擺著部落的空照圖,及村長的頭盔

image020

高金立委的助理也前來來義村關心災情。

image021

台北縣政府在來義村成立支援窗口,支援重型機具

image022

搶救同胞

image023

族人說,八八災後,山壁上一直會浮現人的臉,他們說,這是祖先的臉。

image025

這位部落族人在工作中受傷了,一問之下,是在開工前沒有祭拜祖先,於是就請太太準備了米酒,面向山的方向,祭告祖靈,希望一切都能平安順利。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凡那比颱風中的愛國蒲部落:土石流進家園

周德坤是八八風災受災戶,這次凡那比颱風又有土石流進家中,他表示,雖然部落都有堆沙包,不過功能有限,土石流發生時,不用一個小時,堆積的高度就會超過沙包,所以堆沙包高度一定要超過六十公分。

 從愛國蒲部落對面遠眺,可以清楚看見部落後方的山壁,在去年八八風災時留下的痕跡,一遇到大雨部落就顯得非常危險,雖然八八風災己經過了一年的時間,山壁上仍然可以見到大量的土石沒有清理完成,進到部落就可以明顯的看見部落入口的警告標示提醒族人。

九月十八日的凡那比颱風侵台,強風豪雨的情況下,部落早己進行撤離的動作,經過兩天一夜的時間,部落再度被土石流侵襲,風災後的愛國蒲部落大家都忙著清理淤沙,甚至連國軍弟兄都己進駐幫忙部落清理家園,

大竹村村長表示,颱風期間部落己經先撤離到安全的地方,所以並沒有族人受到傷害,不過部落因為去年八八風災所造成的土石流區再次因凡那比颱風又有土石流發生,所以在部落街上都可以看見住家旁有放置整排的沙包,而土石已用最快的時間來清理,接下來還會有國軍的大型機具進駐幫忙清除大量堆積的土石。

照片 011

(上)遠眺愛國蒲部落(下)部落上方的土石流

照片 008

部落族人周德坤是八八風災的受災戶,同樣的這次凡那比颱風又有土石流流進他的家中,周德坤指著住家旁被土石流流過的痕跡表示,雖然部落都有堆沙包,不過功能卻很有限,土石流發生時不用一個小時的時間,堆積的高度就會超過沙包,所以堆沙包的高度一定要超過六十公分;

八八風災時,他人剛好在跑遠洋工作無法回家,直到今年六月回家後發現,去年八八風災時流進家中的土石一直沒有清理,後來只好花錢請工人來幫忙清理,不過這次凡那比颱風又有土石流發生,又要再一次的整理,原本要計畫回到工作崗位上,但現在回去工作的時間又要延後了,

周德坤說,他家連廁所在去年時因為風太大整個屋頂被吹走,現在要重建一個新的廁所,現在工作放著,幫忙清理家園,老闆都表示可以先預借現金讓他可以渡這一次的災害呢,每次聽到電視播報可能又有颱風都會睡不著,現在他覺得唯一也是最好的辦法就是遷村,不過談遷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希望政府單位或者鄉內及部落幹部可以設身處地的為他們著想。

同樣地愛國蒲部落也有族人提議,因為現在土石都會順著部落上方通往墓園的道路直接流進到部落民宅,如果落石的區域政府可以徵收,並且做一個大排水溝,讓土石可以直達部落旁的溪流,以減少土石的流量。

現在每遇颱風愛國蒲部落除了撤離之外只能自求多福了,眼看部落後方的山壁上都沒有樹木可以阻擋土石,加上每次颱風一定會面臨土石流的災害,現在除了要保護家園與自身安全,只能要求相關單位儘快找到解決的辦法,讓他們可能恢復沒有安全顧慮的生活。

照片 006

族人住屋遭土石流侵襲

照片 010

部落族人都很擔心

照片 007

(上、下)住屋與街上都堆了沙包

照片 009

照片 004

軍人協助清理部落

面對颱風的三種方式─那瑪夏的凡那比經驗

那瑪夏鄉原地重建的三個村落,因避難機制不同,面對颱風也有三種截然不同的經驗。南沙魯村撤離至避難屋,瑪雅村在原部落或去民權平台依親,達卡奴娃村有撤離也有散居戶,以下為三種避災模式報導。

編按:那瑪夏鄉在山上原地重建的三個村落,因為避難機制的不同,在面對那凡比颱風時,也有三種截然不同的經驗。南沙魯村撤離至避難屋,瑪雅村則在原部落或去民權平台依親,達卡奴娃村有撤離也有散居戶。下為三村避難之詳細情形,提供各界參考。

一、南沙魯村:我們如何共同避災

昨天登陸的凡那比颱風,讓那瑪夏鄉南沙魯(民族)村留守村民三十餘人,在雨量到達200公釐的時候,早上10點左右,扶老攜幼齊上剛竣工的避難屋。 大伙一遷上民族村避難屋,第一件事情是,聚集在溫傳道家分配的房間裡一起做例行的禮拜;然後分散到各自的房間中,聊天、吃點心、打盹,成為少見的家庭小聚 會時光,外面的風雨不影響室內的安心與溫馨。

下午颱風離境,隨後吸進的西南氣流,讓晚上風大雨大,高雄縣市平地地區淹大水,但是我們有所準備的桃源那瑪夏山區,依循已經準備好的避災標準程序, 大小老少在避災中心裡一夜安睡;至天亮風平雨靜,大人驅車回部落檢視並無釀災,孩子開心地在全新的避難屋中嘻玩,看到遠方山上的霧,「妳們看那邊的霧跑得 好可愛」。對於環境最為敏感的孩子能夠安心玩耍,讓經歷過八八風災的父母欣慰。

今天早上,在民族平台的避難屋公共廚房中用早餐,聊起風災,溫傳道指著對面的山壁,篤定地說:「你看這次風大雨大,山上的崩塌處也沒有繼續掉下來」。他認為越域引水工程停工是一大關鍵,「只要越域引水不要作,山上就不會有問題了」。「八八水災雖然雨比較多,如果沒有碰越域引水,像今年就沒有繼續土石流。

溫傳道的牽手,Abin師母也淡淡地說,「每下一場雨,我們的心就安一點;」。為什麼呢?因為避難屋落成後,大家已經知道,颱風來要怎樣因應,「就安心很多啦」。

八八風災中衝擊民族村,流經舊民族國小拉托摩耳溪,與八八災區的多數野溪一致,溪床被土石流墊高到與村落幾乎等高;歷經今年汛期五月底、六月底、七 月底、八月底的幾場大雨與颱風雨,本來被土石流墊高的溪床,經過水的搬運,有自然濬深的傾向。「下雨也好,只要不要下太大,把墊高溪床的土石讓水搬下去下 游,我們就比較安全」,林媽媽開心地說。

吃過早餐,走到戶外閑晃,居高遠望看到楠梓仙溪的河床上溪水擴大,但是溪床上兩堆土堆立於水道上很是明顯。災後一直留在村中的青年A-lang擔憂地說,「鄉公所疏濬後把土堆在那邊,擋住水的路,造成水流向村子與田地,旁邊那一片香蕉園就被淹沒啦」。

為什麼放任鄉公所將疏濬後的土堆至河道上?「我們也不好意思說,不知道那些土是不是哪一個人要拿來堆在自己的園子裡的」大家都知道,堆土處的所有者是鄉長柯家的地,這兩堆詭異的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鄉長家族要用才堆置在不合宜的河道上。

下午三點半,一整天平靜無風雨,加上村子裡電力已經恢復,村子中的長輩決定大家不用繼續呆在避難屋中了,各戶把搬上避難屋的儲糧、被子、點心、蠟 燭、手電筒等等物資搬下山,「哎呀,上去一個早上,東西就多那麼多!」。昨天沒有吃完的滷肉壞掉,因為「沒有冰箱啊,(肉)沒有放冰箱」。

凡那比經驗,讓南沙魯村剛剛把房子主體完工的避難屋,首度啟用。雖然避難屋的水電尚未接通,污水處理也尚未完成,種種不便,但是村民相互協助,就著 地毯睡袋、點蠟燭、動發電機,大家仍然享受了安穩一夜好睡。自救會會長Tama Nu微笑地說,「以後再有颱風,我們也不怕了,接下來把溪床疏濬與堤岸的蛇籠保固工程做好,是我們的重點」。

DSC00819
南沙魯的居民一起準備食物。

DSC00826
雨停後大家都出來看看家園與河川的變化。

二、瑪雅村:沒有避難屋 我們要怎麼避

瑪雅村在這次莫那比風災中,全村約略分為三部分,部分居民選擇在18日先行下山,民權平台上的避難中心則設於呼頌民宿,物資也都集中堆放在平台上,約有60位的村民選擇到民權平台避難。

瑪雅村民林民傑表示,本部落仍有100多名村民,選擇留在部落的原因是,村中日前有長輩往生,仍在治喪期間,家屬因而決定留在部落,其他家族成員以及親戚認為,若只單留喪家一戶在部落,「我們也不放心啦,而且,我們也擔心往平台的路如果斷掉了怎麼辦?我們上去了就沒辦法下來了。」

早在莫拉克風災發生後,瑪雅村便企盼能蓋公共避難屋,林民傑同時也是瑪雅重建委員,他說:「一開始展望會也說要幫我們蓋避難屋,但不知道為什麼最後變成是永久屋。」林民傑所指的永久屋即為「自力造屋」。

此外,林民傑也提到,許多留在部落的村民,即使想要到平台避難也以沒有道路可以上平台,因而到自己的工寮避難,他說:「我們是不知道安不安全,像地天子、拉比尼亞兩處也都是平台啊,為什麼當初專家來勘定的時候只有看民權平台呢?」

對於瑪雅村興建避難屋的需求,鄉公所觀光課職員私下表示,當時專家曾到地天子與拉比尼亞兩塊地做實地勘查,「但是那兩塊地有靠邊坡,而且腹地也不夠大,所以那時候就沒有考慮這兩個點。」

除了避難屋設置地點的疑慮之外,林民傑不解,「你看旗山鎮那邊,他們住家的房子前面都有擋水閘門,可是我們那瑪夏這邊都沒有啊!」留著部落的村民,在沒有公部門提供水閘門的窘境下,只能自己用木板、椅子搭置水閘門。

image001
瑪雅村居民用克難方式擋水(攝影/林民傑)
image003

三、達卡奴娃村:還有需要檢討的地方

位於那瑪夏鄉較深處的達卡努娃,在凡那比颱風陸上、海上颱風警報發布後,就開始進行人員撤離,但依然避免不了道路中斷、停電、水質不穩定的窘境。

達卡努娃村村長孔効平認為,這次物資、人員撤離的動作都在颱風登陸前就已完成,但仍有需要檢討的地方:

山區道路中斷幾乎可說是每逢大雨就會發生的問題,達卡努娃村對外連接台21線民生便橋遭大水沖毀,另一條往茶山的對外聯絡道路也中斷,「這邊都有一些開口合約的單位,大型機具跟駕駛也都沒有到位。」

孔効平轉述達卡努娃村的狀況,他表示相關單位都說有人員進駐,「但是都不在指揮所啊,那我們要找人處理怎麼辦?」

以南沙魯村為例,在那瑪夏鄉公所舊址前停放了多台大型怪手,但在今日放晴後,怪手依然「留在原地」,反倒是一早南沙魯村青年Biung開著自己的怪 手,自行到光復橋將被大水、土石掩蓋的涵管位置清出,Biung本身也是開口合約的人員之一,但公路局的道路復建工程卻是從明天開始。

另外,孔効平也提到,台電公司並沒有相關人員駐守在地方,「我剛剛還和我的鄰長一個一個去找可能有跳電的地方」,但他無奈的表示,他們只能夠大概知道問題在哪裡,維修的部分仍需專業人員負責,目前,達卡努娃村內仍有部分地區尚未恢復電力。

物資方面,由於上半年高雄縣政府提供六災區每一村20萬元的物資準備金,其中米糧的部分在4月份就已經送到各村,但颱風期間,物資的使用都有相關規定,「可是有些東西也已經快要過期了,我們村民也擔心放著長蟲怎麼辦?」

考量到達卡努娃村內有散居戶與進駐支援的人員,孔効平表示,這幾天已先將部分物資打開,提供相關人員使用。

DSC00843
鄉公所舊址前放了很多大型機具,今天整天無風無雨,卻沒有進行道路搶修

DSC00832
一大早,村中的年輕人開著自己的挖土機,先將被土石與大水掩蓋的涵管挖出

上帝不會丟下我們不管,也有我們適合的地方。

賴明鳳家裡共有12個人,戶口名簿上登記4個人,卻僅分配到14坪的房舍,她問慈濟:「為什麼要這樣對我?明明知道我什麼都沒有了?為什麼要給我14坪?」慈濟的人回答說:「你有14坪,就已經夠了」

前言:在八八風災之前賴明鳳的小孩預計就要搬回南部與家人一起生活,但88風災將所有的希望沖到河谷。賴明鳳所持的戶口名簿內總共登記有4人,按照申請條 件可以核配到28坪的永久屋,但第一期申請卻是核配到14坪大小的房子。對此賴明鳳表示,「如果我搬進來,我對不起孩子,我寧願在外面租房子。」

強忍著淚水,一次又一次的回想風災發生一年的事情,賴明鳳還是忍不住滴下眼淚。88風災後賴明鳳所遭受的情況,是佳暮部落所有族人都知道的心酸,卻也是族人無法解決的心痛。親自向政府以及NGO陳情卻遭受互踢皮球的情形,賴明鳳難過的表示,「不想再繼續問了。」

雖然所有辛苦賺來的財產都流走了,但是賴明鳳心裡最掛念的還是擔心孩子回來的時候沒有地方可以住。

賴明鳳的小孩也曾經向她表示沒關係,因為是不想讓她難過。賴明鳳也說,「因為小孩子知道我對這個家庭的付出,我從來不哭給他們看,因為我怕會影響他們的工作。真的,我一直安慰他們,我一直想,上帝不會丟下我們不管,也有我們適合的地方。」

在8月6日,所有第一期申請通過的住戶已開始慢慢適應在長治百合部落的生活,但為何家屋被沖毀的佳暮部落族人賴明鳳至今尚未沒有被安置入住永久屋,以下是賴明鳳的專訪整理報導。

想回來,結果變成這個樣子:可憐的是孩子!

賴明鳳在民國68年,孩子都還在唸小學的時候,就暫時帶著孩子到桃園工作謀生,在那邊工作滿20年,然後就跟先生先回來屏東,後來就在山上蓋房子經營民宿。

她說,因為我們年紀也大了,孩子們也表示他們一直很想要回來,所以在88風災前本來就有打算要回來了。

現在孩子還是會常回來探望賴明鳳租屋的地方。她說,我不要讓他們進來看到長治這個地方,我不讓他們進來,孩子回來沒有地方給他們住,又那麼多人。

賴明鳳哭泣的說著失去家園的痛不只是所有的心血都沒了,可憐的是辛苦努力一輩子要留給孩子的財產及家屋全部都付之一炬。

image001-4805
佳暮族人賴明鳳。

如果我搬進來,我對不起孩子,我寧願在外面租房子。

賴明鳳也表示整個風災安置調查的過程,慈濟也只有到安置的地方進行一次的訪談,而得到的結果是14坪的房子。當時賴明鳳也一一去問部落同樣在申請的人,為什麼會這樣?部落的人也不清楚。

她也說,「到縣政府那邊問,他們說是慈濟。我問慈濟,他們說是縣政府,推來推去嘛,所以我也不想問了,不想再繼續問了。」

她也表示當時協助的佳暮前村長,也常常因為要幫忙賴明鳳而跟慈濟上的溝通有所爭執。「他們常常吵架,為了我的這個事情。」她也說,「慈濟不是他們不好,只是他們很硬,他們這樣就是這樣,他們很硬,在怎麼求沒有用。」

最後賴明鳳也決定說,「如果我搬進來,我對不起孩子,我寧願再外面租房子。」

12人住14坪的房子?

「我的房子、財產全部不見了,都被埋了,都看不到。」賴明鳳訴說最後對「家的記憶」。

目前賴明鳳在外面租房子,她說,因為不喜歡在裡面(屏東榮家)被安置,喜歡找工作。因此就在外面租房子的地方做點小生意。為了維持山下生活的開銷,賴明鳳目前也在長治百合部落園區做八八臨工增加生活的收入。

賴明鳳夫妻2人,有3個兒子、2個媳婦、5個孫子,家裡總共12人。12人回來的時候14坪的房子該如何住?她也表示,山上的房子 約57坪,他們常常回來,一個房子我們都在一起。當得知只有何配到14坪的房子時,賴明鳳無奈的說:「那我們要怎麼住進去?」因此賴明鳳並沒有選擇入住永 久屋。

賴明鳳表示,如果按照戶口名簿內登記的人數,我們家有4人,應該可以申請得到28坪的房子。若是戶籍謄本內總計我們全家的人數總共12人坪,也需要住在34坪才夠全家人居住。

她說:「審查的文件該送的都有送,當長治分台的房子就要蓋好入住的時候,政府卻告知說,我們只有14坪。也不是只有我們佳暮部落有這樣的情形,有這個這樣的事情太多了,這個我們裡面(長治百合部落園區)的。

記者問:「住進來的4個部落都有這樣的情形嗎?」她說:「都有。」賴明鳳也表示,鄉公所也想要幫忙,但是其他部落就會有很多聲音說:「你們為什麼只幫他們,不幫我們?鄉長就不好做人,就卡在那邊。」

審查標準的問題?

她說起當初審查的過程,「有兩位慈濟的人到我作生意的店拜訪我,我全部的資料,連我房子的資料全部給她看,我有跟她們講我的孩子常常回來,我真的很放心。」

後來得知只有核配到14坪的房子後,也遇到曾經拜訪我的慈濟。我問她,「你為什麼要這樣對我?你明明知道我什麼都沒有了?你為什麼要給我14坪?」慈濟的人回答我說:「你有14坪,就已經夠了」賴明鳳表示,當初她難過的問慈濟的人時,對方是這樣回應她的。

申請資格與分配的標準?

賴明鳳在88風災後,山上的家全部沖到河谷,所有的財產都沒了,全家12口,在長治百合部落園區第一期的申請,卻只能配到14坪的永久屋,一個人平均使用1.16坪左右的空間,類似這樣的狀況,在部落裡面還有很多其他的例子。

莫拉克風災重建工程第一期永久屋早在8月底就已完工,災民至今卻還流浪在外,族人親自到縣府承辦單位去詢問,頻頻遇到政府與慈濟互踢皮球的處理狀況,也使得審查永久屋標準落差甚大造成部落內部紛爭。

雖然長治分台未來還有第二期,但是對此申請機制賴明鳳也表示,「就算是還有第二期,按照我家的狀況還是要再審查一次。」屆時,會用什麼標準來審核,是還沒有安居的族人最大的困惑。

(本文轉載莫拉克新聞網)

學校在哪裡(6)化危機為轉機 泰武國小努力活出自己的名字

佳興部落的族人很希望部落能夠再有學校,經歷失而復得,他們感受到,部落要有學校,孩子的笑聲才會回來,部落才不再寂寞。

屏東縣泰武國小於八八風災後移往泰武國中異地安置,今年四月,在各界的協助下,於佳興村建立中繼學校(原泰武國小佳興分校,93年廢校)。重返佳興部落作為中繼校區之際,泰武國小也帶動部落注入活水,短短幾個月便讓廢校七年的校區充滿生氣,每到假日吸引遊客前往。

泰武國小因處於順向坡,八八風災帶來的豪雨沖刷,造成泰武國小地層滑動,校舍受損嚴重,基於安全考量,校方假位於佳平村的泰武國中舊校社復校。後又在扶輪社等單位的協助下,整修佳興廢校區為中繼校區,今年四月,泰武國小正式遷往位於佳興村的中繼校區(扶輪希望校區)。

泰武國小校長伍麗華說,未來學校仍會隨著新赤農場永久屋的落成而搬到山下的永久校區,佳興校區的部份,亦向教育處提出復校,也獲得支持,為此佳興部落還召開了兩次部落會議,希望能將自己流落在外的子弟找回來,讓學校可以在部落復校。

image013
泰武國小伍麗華校長

image001

風雨中接掌學校 伍校長的第一次校務會議:遷校

伍麗華(魯凱族)剛就任泰武國小校長,正讚嘆著大武山雲霧繚繞之美,所有夢想正在計畫時,便遇上了八八風災,校區內地表傾斜滑動,部份校舍毀損嚴 重。災後,伍麗華主持了第一次的校務會議,就是決定遷校,當時決定是遷往以廢校的泰武國小佳興分校校區,但當時災後不久,還無法確定佳興村是否為安全之 地,因此就政府安排在泰武國中的校舍作為泰武國小的臨時校區。

image002

image003image004
學校和村莊皆成不安全之處

原本以為只是學校的遷移,但沒想是後來竟是整個泰武村都要遷往山下,這一遷村,動則少說也要三、五年,這其中也包括了學校的異地重建。然而在泰武國中的臨時校區只有四間教室,要容納七個班級,老師們連辦公的地方都沒有,更遑論學生的學習環境了。

伍校長認為,在這樣克難又寄人籬下的環境,對於學生的學習品質及受教權利都是一種剝奪,絕非長久之計,她說:「對於孩子來講,剝奪他學習受教品質、 學習權一年,就已經非常嚴重了,所以我們希望說趕快脫離那樣的環境,所以很早就開始尋求外界的援助,幫忙我們整理佳興分校的校地,希望能搬回我們自己的校 地。」

在屏東扶輪社的協助下,泰武國小移往佳興分校成立中繼校區的盼望有了眉目,但這個中繼校區,在伍校長的想法,決非只是一般組合屋的搭建,它可能還關係到一個排灣族老部落的文化命脈。

image005

image006

伍校長說:「佳興部落在93年的時候沒有了學校,這讓部落人口外流更加的嚴重,部落更加沒有生命力,如果我們可以在這個地方重建一個好的校園,那有可能說服外地的孩子回來,也有可能說服我們的政府單位重新讓這個地方設校或者是復班…」。

伍校長將學校未來十年的發展運作、學校面臨的危機及部落沒有學校的困境等,都一一與贊助單位報告,這樣的想法感動了贊助單位,獲得了支持。

在校方所有教職員的共同努力之下,屏東縣教育處有了回應,只要各班能達到五人以上的話,教育處很樂意佳興能夠復班復校。聽到這樣的消息,伍校長嘆道:「泰武國小真的很努力活出自己的名字,也被人家看到我們的努力,也會被我們感動。」

佳興部落的族人對於復校的事情相當重視,他們很希望部落能夠再有學校,為此,部落還特別開了兩次部落會議來討論,因為經歷過失而復 得,他們感受到,部落要有學校,孩子的笑聲才會回來,上課的鐘聲才會回來,部落才不再寂寞。現在,校方努力爭取,政府也表示善意,就等部落把孩子再帶回來 了。

image007

災區學校學生多流失 泰武國小不減反增

風災發生之後,泰武國小暫時遷到佳平村的泰武國中復校,然而卻發生佳興村的家長無法接受這樣的決定,他們覺得,本校受損應該就是遷來佳興,怎麼會去 到一個跟大家都不相關的地方,因此拒絕自己的子弟前往佳平村就學,寧可跨鄉選擇就讀較近的來義國小。(就地理上,佳興村與來義鄉僅一水之隔,而相較同鄉的 佳平村則有較長的距離,且皆為蜿蜒山路。)

伍校長擔心受災被安置在山下的泰武村,學生必定會嚴重流失,若再加上佳興村的抗拒,泰武國小就即將面臨廢校的危機。於是就緊急在佳興村的活動中心召開了部落協調會,與兩村的族人共同討論學校的未來,但雙方仍是爭執不下。

而這位剛到任,與大家都還不熟悉的校長,也正好利用這個部落協調會的機會,與他的家長們說明他的辦學理念,以及學校未來的可能性,他請家長們相信他,他一定可以把孩子教育好’、照顧好。

伍校長回想當時,說:「當時對我來說,是個很大的危機,也是很大的轉機」。也因為如此,家長們意識到部落及泰武國小的危機,反而讓 大家更團結起來。結果,泰武國小沒有發生學生流失的狀況,孩子一個都沒有少,反而從原本的五十幾人增加到八十多人。對於受災學校,普遍學生流失情形看來, 泰武國小算是一個奇蹟。

image009

享譽國際的泰武國小古謠隊,皆是由泰武及佳興兩村的孩子組成。災難造成孩子的顛沛流離,但泰武的孩子仍要繼續為土地而唱,繼續與土地對話。

佳興校區決不廢 作為傳承文化的重要基地

佳興校區,若能再復班復校,是再好不過了。但萬一未復校成功,佳興分校不會再閒置荒廢,仍為泰武國小的校區,伍校長說:「我們會把他作為排灣族語的『假日學校』,也利用暑假,第三學期概念,能夠正式的在這邊運作排灣族語的假日學校,修民族教育的課程,修族語的學分。」

泰武國小在扶輪社的協助修建下,在四月底遷入佳興村的中繼校區。伍校長表示,雖然在佳興校區可能只有一年,但校方很樂意和部落一起分享及成長。未 來,學校仍會搬到新赤農場內的永久校區,從海拔800公尺移到平地,泰武國小未來將承擔更加重大的文化薪傳任務,許多更大的計畫,更大的夢想要在那個地方 實現,要化危機為轉機,讓成為原住民在新地方再生的典範

image011

豐年祭當晚,佳興村的頭目拄著拐杖,移動著行動緩慢的身體上台,他拿起麥克風,表達佳興部落對於校長及所有教職員的感謝,謝謝他們把學校又帶回來部落。

image012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長治百合系列(3)Lubula:我們一定要想其他辦法賺錢

Lubula指著自己家中的提籃、編織包,害羞地說著,「這些都是我利用晚上沒有工作的時候,一邊看電視一邊做的。我們一定要想其他辦法賺錢啊,不然生活怎麼辦?」

58 歲的Ina─Lubula,20歲嫁給丈夫之後,就跟著丈夫一起外出打拚,當了20年的林班工人,孩子留在佳暮請婆婆帶,每個月回家一次,Lubula 說,「每次回到山上就會買東西回去,看看婆婆、孩子,也會把家裡的錢繳一繳(電話費等)。」努力的工作維持部落的家庭生活。

八八風災時,Lubula看著自己的房子地基遭受破壞,最後由專家口中得知居住地不安全的結果,不得已的情況下,只好搬進永久屋,而她與丈夫原先在 山上有兩棟水泥住宅,也蓋了一棟石板屋,那是她用與丈夫辛苦20年的青春所累積的積蓄蓋出來的房子,從判定不安全的那一天起,家,就離她愈來愈遠。

雖然有八八臨工

4月份開始,Lubula成了長治百合部落園區內的八八臨工的一員,一周工作五天,賺取每個月一萬七千塊的薪資,她說:「還有很多人也希望可以做這個工作,但是年紀太大了,不行。」

Lubula的丈夫今年72歲,卻因為八八臨工只雇用65歲以下的居民,因而無法得到工作機會,這樣的情形在園區內所在多有,對年紀稍長的長者而言,沒有這份工作的意涵,並不只是少了一份收入。

過去在山上,村民們習慣自己耕種作物,以Lubula Ina為例,她在山上還有兩甲的耕地,每年一月開始,從小米、地瓜、芋頭、紅肉李、愛玉,各種作物的耕作時間讓大家的生活更充實,也是自給自足的來源,這 樣的勞動,不僅只是經濟來源,更是老人家們「運動」的項目之一,到了山下,少了農耕活動,生活突然失去重心,造成老人家們「突然不知道要做什麼」。

Lubula說,八八臨工的工作將在十月底結束,她知道這份工作不可能是永久,也清楚必須自己尋找出路,但來到一個全新的環境,她擔憂地說:「我也擔心、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辦?」

這些,都是我晚上自己做的….

Lubula指著自己家中的提籃、編織包,害羞地說著,「這些都是我利用晚上沒有工作的時候,一邊看電視一邊做的。」從岡山帶回來的二手電視櫃,上 頭還擺著兩尊洋娃娃,洋娃娃身上的禮服,是Lubula一針針勾織的,她說:「那時候我在南投工作,遊客到我們的工寮看到,還請我去埔里酒廠、信義鄉教他 們怎麼做。」

990910-480
這兩套禮服,Ina說,她是用在南投工作時的下班時間做的,記不得花了多少時間才完成的

Ina身旁的是佳暮村的頭目,頭目頭上跟手上拿的帽子也都是Lubula Ina作的
Ina身旁的是佳暮村的頭目,頭目頭上跟手上拿的帽子也都是Lubula Ina作的

完成一件大概需要兩個工作天
完成一件大概需要兩個工作天

Ina的家裡在最近添了擺放冷飲的冰箱,那是她住在里港的小叔特別帶回來的,這幾天,才開始在部落園區內做起了小生意,問她:「生意好嗎?」

Lubula笑著說:「才剛開始,還不知道啦!可是我們一定要想其他辦法賺錢啊,不然生活怎麼辦?」

Ina
下午兩點,Ina準備工作

從山上到山下,Lubula說:「住在山上,心裡比較舒服,在這裡有時候會心情不好。」入住一個月,Lubula依然懷念山上的生活,但她更感謝部落的族人和親友,因為大家的互相扶持,讓她覺得不寂寞。

Lubula說:「我有親戚來的時候,都會帶東西來給我們,我們就會跟部落的人一起吃,等到他們也有朋友來的時候,他們也會和我們一起分享。」

Ina說,這些都是她自己做的Lubula Ina害羞的問我,「送你一個好不好?你喜歡哪一個?」
充滿分享精神的Lubula Ina害羞的問記者,「送你一個好不好?你喜歡哪一個?」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魯凱族耆老的叮嚀:masyaraparapale

魯凱族語masyaraparapale(漢音「瑪夏日拉巴拉巴勒」)是相互照顧的意思。在這趟下山探望族人的旅程,耆老不斷叮嚀山下的族人要相互的「瑪夏日拉巴拉巴勒」,更不忘叮嚀族人不要忘了把文化教給後代子子孫孫。

前言:

去年霧台鄉遇上八八風災,影響範圍極大。霧台鄉總共有六個村,有的部落集體遷村,有的部落得在汛期來臨時暫居山下的避難屋或安置中心,目前只剩下霧台部落的生活區域是較安全的,而也使的霧台部落的魯凱族人較幸運的免遭離家之痛。

風災的迫害使得好茶部落遭遇土石流滅村的災害,吉露部落更面臨土石不斷崩落的問題也面臨必須遷村的命運,阿禮與加暮部落部分危險區域的族人也都紛紛下山。而沒遷入永久屋也是危險區域的大武部落的族人目前也都暫時寄居在山下的避難屋。

霧台部落的族人得知山下安置所的族人在八月就已入住長治部落百合園區,於是也共同邀約霧台部落的族人,利用假日下山探望剛入住永久屋的族人生活是否安好?

部落耆老表示遷下山後,族人們更要「masyaraparapale」,漢音唸成「瑪夏日拉巴拉巴勒」,魯凱族語的意思是相互照顧的意思。在這趟下 山探望山下族人的旅程,部落耆老不斷叮嚀山下的族人要相互的「瑪夏日拉巴拉巴勒」,更不忘叮嚀族人不要忘了把自己的文化,教導魯凱族人後帶的子子孫孫。

image0091-450.jpg
現年高齡85歲的巴母秋與93歲的巴利志夫婦,與部落族人一起下山探望山下的朋友。

災後更加平靜的部落生活

而災後的霧台部落生活又有什麼樣的改變?往常就極為平靜的原住民部落,在八八風災之後,更顯的人煙稀少。部落小吃店的老闆也表示,八八風災前往常這裡的客人非常頻繁,但是災後平常小吃店的工作量,本來是要10個人的工作量,現在只要1個人力就可以了。

image002
災後更加平靜的部落生活。

image003
部落小吃店的老闆也表示,八八風災前後小吃店的工作量,本來是要10個人的工作量,現在只要1個人力就可以了。

等不及的擁抱

上個星期日(8月29日),霧台部落的族人利用上完教會後的時間,共同邀約部落裡的族人下山探望山下入住永久屋的族人。從霧台部落開往常至部落百合園區約1小時半的路程,好不容易見到許久不見的朋友,部落的老人家一見面等不及打招呼馬上相互擁抱好久不見的好朋友。

下山探望自己的族人時,部落的耆老也對山下的族人表示,雖然山下這個「家」(永久屋),讓族人的生活暫時安定下來,但畢竟不是魯凱族人真正的家,這裡沒有原來部落的樣子。

部落耆老也語重心長的表示,「雖然離開了我們的家鄉,但是我們的文化還是很重要,不要因為在平地的生活而忘了在山上最簡單、最單純的生活方式,該幫忙的就要互相幫忙,不要到平地生活就忘了魯凱族人的生活態度。」

部落耆老表示遷下山後,族人們更要「瑪夏日拉巴拉巴勒」,「瑪夏日拉巴拉巴勒」,魯凱族語的意思是相互照顧的意思。部落耆老在這趟下山探望山下族人 的旅程,不斷叮嚀山下的族人要相互的「瑪夏日拉巴拉巴勒」,更不斷叮嚀族人不要忘了把自己的文化,教導魯凱族人後帶的子子孫孫。

image005
下山探望入住長治百合部落園區的族人。耆老也一再提醒大家勿忘文化傳承。

image007

image011
等不及的擁抱。部落的老人家一見面等不及打招呼馬上相互擁抱好久不見的好朋友。

image001
大家一起拍照留念。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原地重建的達來部落

風災過後的新、舊達來明顯呈現兩個部落的風災過後樣貌。新達來部落的路基在村裡到處可見龜裂以及現代工程所造成的環境威脅。但舊達來部落不管是路基或是完好的石板家屋都沒有損毀之處。

達來部落是屏東災區部落中,除魯凱族的好茶村以外,另外一個還保有舊部落石板屋聚落群的原住民部落。八八風災後,除坍方嚴重之伊拉段達來部落排灣族居民申請永久屋入住於長治分台百合部落園區之外,達來部落的其他族人共同商討,幾乎都仍繼續維持在原地重建。即使沒有遇到風災,原鄉發展一直是原鄉部落面對時代發展不斷面對的課題。風災的影響讓部落面對未來原鄉發展更多了一件需要學習的環境應變課題。八八風災之後對於政府部門蜂湧而來的計畫,政府準備好了,部落準備好了嗎?

image006
舊達來部落石板屋。

風災過後的新、舊部落

新達來村的部落議長王和家表示,之前部落頭目曾說過,達來部落總共搬了5次,最後一次就是目前所在的新達來部落,這裡的排灣族人也稱自己是達瓦達旺部落部落。

他說,舊達來遷村到現在的位置將近20多年,這個部落人口數總共有370-380戶,是三地門鄉10個部落中最小的部落。

部落裡主要的行政機關有派出所、衛生所、學校,學校是屬三地門國小分班-達來分校,在88風災之後學校和教室不能使用了,現在學生到三地門國小校本部去上課。

部落議長也表示,雖然目前大部分部落的人都搬去新達來居住,但是舊達來仍然有老人家居住在那裡生活,平常部落的族人還是會回到舊部落整理自己的家園以及從是耕種的工作。

image007
部落議長表示,目前舊達來仍然有老人家居住在那裡生活,平常部落的族人還是會回到舊部落整理自己的家園以及從是耕種的工作。

image008
舊達來部落的農田。

風災過後的新、舊達來明顯呈現兩個部落的風災過後樣貌。新達來部落的路基在村裡到處可見龜裂以及現代工程所造成的環境威脅。但舊達來部落不管是路基或是完好的石板家屋都沒有損毀之處。

而在通往舊達來吊橋過程的路段,目前就已有三處坍方,目前已再做施工救補工程。但過了舊達來吊橋後,雖沒有對面舊部落寬大的水泥路面,但明顯的環境對比,卻可看見從舊達來吊橋到舊達來部落之路段,沒有任何一處坍方路段。

現代工程的快速與便利,讓後續遷村的原住民部落過於仰賴現代工程的急就章設施,形成縫縫補補的部落風貌。

image004
風災過後的舊達來部落道路系統依然完好如初。

image009image003
(上左)舊達來吊橋往新達來方向的坍塌施工路段。(上右)通往舊達來部落,舊達來吊橋前的坍方路段。

image001
(上)八八風災之後,新達來部落到處可見龜裂坍塌的不良現代工程設計。(下)舊達來部落受到損傷較小。
image002

未來的生態旅遊計畫

新達來村在風災一年過後,將如何繼續推動部落的未來?地磨兒文化產業藝術協會的社區造員莊爵瑋表示,目前三地門鄉正在著手協助災區部落德文及達來部落災區原地重建的計畫。

他表示,在去年屏科大森林系副教授陳美惠就已經開始著手運作達來部落生態旅遊基礎調查,目前也密集的與達來部落的族人共同討論下一階段的生態旅遊計畫。

而達來發展協會總幹事陳美蘭也表示,因為透過陳美惠老師的協助,在很多資源的運用上非常的方便,也協助部落不讓資源重複浪費的情況下,將所有資源恰到好處的運用在刀口上。

社區造員莊爵瑋也表示,一開始要去談部落的發展,的確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溝通,才有辦法將計劃的推行慢慢帶入部落。他也表示,在與部落以及屏東科技大學三方面的合作過程中,一步一步的與族人溝通討論,的確也有助於部落的人對未來計畫的想像。

農村再生與部落?

根據社區造員莊爵瑋表示目前達來部落正在進行的計畫,除了生態旅遊計畫之外,也有來自原民會的重點部落計畫,以及勞委會、林務局相關的補助計畫正在一起協助災後的達來村延續部落發展的可能性。

但他也說到,因為計劃的關係,才間接將部落族人討論的氣氛凝聚再一起,一切都才剛起步,但三地門鄉公所召開相關的農村再生計畫又會帶給決定原地重建的達來部落什麼樣的發展契機?對於八八風災之後政府部門蜂湧而來的計畫,政府準備好了,部落準備好了嗎?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購買桃源香梅,支持農民自立!

桃源的農友們從3月底開始,就一邊忙著採收青梅,一邊學習加工,又要面對遷村與自立建造汛期避難屋的種種挑戰。顛躓中,困難與希望並行。

購買桃源香梅,支持農民自立!

親愛的朋友:

不知道您是否注意到這樣的訊息:連續幾天的豪大雨造成荖濃溪河水暴漲,桃源鄉聯外道路落石阻道,橋樑岌岌可危。這樣的消息在去年八八災後,今年五六月汛期開始後,常常傳來。

然而主流媒體上卻幾乎已經不見八八災後的後續報導,很多台北的朋友也說:「不是都已經蓋永久屋了嗎?」。但真實的情況是各個重建區仍面臨著狀況不一 的危難:迄今仍有部落住在營區;而堅持返鄉重建的村落,正面臨雨季聯外交通與汛期緊急避難措施不足的考驗;至於進駐永久屋的朋友,工作、生計與原有社群網 絡的崩離與重建,則是後續的挑戰。

因此,八八災後重建不是過去式,也非完成式,而是現在進行式,需要大家持續的關心與支持!

八八災後,在浩然基金會的支持與台灣農村陣線的輔導下,桃源鄉勤和村與高中村的農友嘗試發展梅子加工,努力在災後重新站起來,並將逐步學習梅園草生栽培管理,希冀透過產業轉型與友善環境耕作方式的調整,開創一條能兼顧生計與環境照顧的新出路(學習過程請點選這裡)。

這一路走來並不容易!由於梅子成熟不等人,農友們從3月底開始,就一邊忙著採收青梅,一邊學習加工,又要面對遷村與自立建造汛期避難屋的種種挑戰。顛躓中,困難與希望並行。

堅持學會、做好的心,讓大家撐了下來,「今年我們一定要一步步做,好好學!」是勤和村班長小Savi姐常掛在嘴上,大家相互打氣的話語;您的支持,則將成為大家持續前進的最大鼓舞與動力!

990904sjojuimage-450.jpg

「桃源香梅」選用無毒青梅、精心手作而成,完全沒有添加人工香料與防腐劑,真誠地展現梅子「酸、甘、甜」的多層次風味,是您可以放心享用的安心好梅。

誠摯期盼您透過購買的力量,支持桃源香梅農友自立前行、與自然合好的努力!

品名 產品介紹 單價
活漾梅精 五分熟青梅,熬煮梅精好選擇。將青梅去籽、榨出梅汁後,再以陶鍋慢火熬煮48小時完成。無人工添加物、富含有機酸,是顧鈣、排毒,調整體質的聖品。 650元/瓶50ml
功夫脆梅 六分熟手採梅,最適合醃製脆梅。手採的青梅要先用小木杵在梅果上輕敲出裂縫,接著以粗鹽搓揉去青、清水漂洗去澀,再放入糖水浸漬,期間置換糖水三輪以上,用心呵護,得來甘酸甜好滋味。 250元/瓶600ml
風味Q梅 八分熟青梅,做Q梅剛剛好。青梅經過二週的粗鹽醃製軟化後,接著漂洗、風乾,再以一層砂糖、一層梅子的方式擺放,封存、靜置三個月以上。晶瑩果肉的Q彈口感,來自糖漬與梅液的轉換結合。 (熟成中,請稍待)
健康梅醬 在欉黃的熟梅,做果醬最醇厚。清洗過的梅子去核後,連皮帶肉打成果泥,加入少量的水慢慢攪拌,並逐次拌入砂糖,熬煮至濃稠。飽含陽光精華的美味梅醬,請你嚐鮮。 200元/瓶230ml

「桃源香梅」所選用之青梅,經農委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檢驗,結果為「農藥殘留無檢出(ND)」,請安心享用!

訂購單下載請點選這裡。

延伸閱讀:留在原鄉的努力─無農藥添加的健康梅子加工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