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縣府:永久屋非「分批入住」是「申請條件限制」

瑪家農場「永久屋」的申請,仍有部分族人尚未通過,屏東縣府表示,沒有所謂的分批入住,而是申請條件的限制。 目前要遷居的三村已共組「聯誼會」,對無法通過資格的族人再度提出陳情的共識。

瑪家農場「永久屋」的申請,仍有部分族人尚未通過,因而部落內部形成了分期入住的說法。對此,屏東縣政府表示,沒有所謂的分批入住,而是申請條件的限制。在面臨無法與原部落共同遷居的處境下,瑪家、大社、好茶,三村共組「聯誼會」的運作機制,對無法通過資格的族人再度提出陳情的共識,也有村長表示,如果族人沒有全部通過申請,就拒絕進駐。

990512huiyuohui-450.jpg
3月18日,瑪家農場舉行動土儀式現場。

一、瑪家農場居民與政府溝通的新窗口:「聯誼會」

由即將搬入瑪家農場的三個村落共組的「聯誼會」主要的訴求是什麼?擔任此次「聯誼會」的臨時召集人,同時也是霧台鄉民代表會副主席柯連登表示:

瑪家農場新的部落基地,好茶、大社、瑪家三個部落將是這裡的新居民。而目前三個村所推動的「聯誼會」,最主要有一個共同的發現跟訴求就是,政府在部落申請戶數上的審查標準,有很大的落差。並說到,既然是以遷村的立場來蓋「永久屋」,卻看不出政府用永久安置的一個方式去處理審查資格標準落差的問題。並認為,「遷村」是要有有規劃長期的方向,那才是真正的遷村。

二、 三村的立場與主要問題

(1)瑪家村

瑪家村長董文明也表示,如果族人沒有全部通過申請,就拒絕進駐。他說,如果有房子的人先住進永久屋,其它沒申請通過的族人怎麼辦?

對於外界的協助,他也表示非常感謝,民間團體善盡協助的角色,而世展會也很快的跟建築工程團隊簽約進場施工。但是,對於政府的審核部分,他也是認為太過嚴格,並且也沒有達成當初部落所提出的共識。而使得不同時期入住的安置方式,也相對影響部落族人對移居到瑪家農場的想法。

(2)好茶村

而好茶村又與瑪家村跟大社村受災的情況不同,對此,柯連登也特別補充說明,在813風災發生之後,好茶村族人就已經達成遷村共識的總戶數186戶。但因莫拉克風災而成立的重建條例限制因素,造成其中9戶族人,因為只有土地權狀,沒有居住事實,就被排除在申請資格之外,也讓族人感到無法理解。

他也表示,若是政府是「依法行事」來處理遷村的問題,目前原住民部落的土地問題不勝枚舉,又怎麼可以用「重建條例」來牽制部落共同訴求的遷村方式?

(3)大社村:

對於三村「聯誼會」的共識,大社村的村長白春香表示,她也非常認同這樣的方式來協助部落的人解決目前申請資格的問題。而對於審查資格,她也提到一個申請沒通過的案例。

她說,在八八風災之前,族人因計劃要重新建蓋房子,因此就先將原有的房子拆除,寄住在親戚家中。不料,要興建之時,遇上莫拉克颱風,縣政府派人到場拍照存證時,成了確實沒有家屋的一個情形,但屋主又確實有稅籍證明的資格。

三、縣政府的回應

而針對三村聯誼會的訴求以及各村的問題,屏東縣政府原住民處,處長曾智勇表示,縣政府的立場與策略,當然是跟部落一樣的,都是大家團結的立場,來協助部落近駐瑪家農場。他還說,「當然,不要有族人是這樣被安置的,如果知道族人沒房子住,這樣,簡直自己不能原諒自己。」

而他對部落目前因申請無法通過的狀況提出以下說明──

(1)沒有所謂的分批入住

部落內因為申請永久屋而造成有第一期以及第二期進駐的狀況,曾智勇表示,「沒有所謂的分批入住,那是因為審核永久屋資格條件的限制,是內政部訂出來的申請條件」。才會有這樣的問題。
不管是鄉公所承辦人,或是縣政府也好,都沒有人敢說,沒有符合資格的申請者就可以搬進來住,一定是要符合資格才可以的。而對於申請戶無法通過的案件,是中央重建會那邊做的決定。

(2)申請資格條件已經非常寬鬆
另外,對於好茶村的特殊情況,他也提到,好茶村是不能跟其他部落比的,從813風災後,處理好茶村的「遷村」問題,限制上就已經特別寬鬆了。而目前尚未申請通過的族人,我們的立場當然也是盡力的協助部落的人處理這些申請上的問題。

四、「審查資格」的認定標準,差在哪裡?
永久屋之申請資格的認定標準,又該從何依據?營建署管理組組長劉田財表示,在申請永久屋的資格上,的確已有再作放寬條件的修改。
他表示,根據目前最新在99年2月9日修正的「民間團體興建永久屋之申請資格與分配」第三條條文中,「三、以上核配原則,縣(市)政府得與民間認養興建團體協商,斟酌實際情形後調整之,若經雙方協商確認有不宜核配之情形,得不予核配永久屋。」
在這個條文的說明中,劉田財表示,因為各災區狀況不同,因此,營建署也給予地方縣市政府以及民間團體認養的NGO組織來做申請上適當的調整。
對於好茶村「滅村」的狀況,他也表示,如果要全部的村民都通過,就要用「特案」的方式處理。因為好茶村是放在八八水災專款專案的方式處理,所以才會有部分居民仍就因為重建條令上的限制,而無法取得申請永久屋的資格。

因此,目前「聯誼會」三村最初會議所達成的共識,是先將各部落的狀況與問題,做整合與資料的準備,後續會再繼續召開會議,對部落裡無法通過審查資格的族人向縣政府提出陳情。

而在好茶村遇上風災的特殊情況來看,在處理「遷村」議題流程的始末,並不是從莫拉克颱風才出現的問題,為何用「重建條例」來壓制申請的資格。而這也是好茶村遷村問題中,族人所提出最大的質疑。

莫拉克釀造的災害,已讓族人對「遷村」之事倍感疲憊奔波,而「重建條例」的限制,又再次讓族人遷村一事,蒙上一層更沉重的陰影。

好茶村「滅村」的情形,該如何在「八八重建」條例下,順利「遷村」?是否可用「特案」的方式來處理?的確有待各方部會的再次協調以及對災民的實際狀況問題再做溝通。記者也將持續做追蹤報導。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好茶:我們是滅村,政府卻以「安置」的心態來處理

一個部落要遷村幾次?魯凱族人的一生又要面對幾次的遷村?歷經各種遷村所挑戰的難題,最後決定在瑪家農場重新生活的好茶村魯凱人,未來還要繼續面對多少的「遷村課題」?一切似乎都是未知數。

前言:

30年前,政府為發展部落經濟,在1979年好茶村完成了歷史性的遷村,遷村至隘寮溪旁的河川地,在當時更被政府稱做全國第一「山地模範村」。30年前的「模範村」,在歷經2007年的813風災以及2009年的88風災的摧殘後,如今,不得不遷村至另一個安全的居住地,來延續部落的生活。

但在好茶遷居瑪家農場的過程中,卻出現政府核定戶數與總部落戶數有落差的情形,目前有71戶的居民無法取得遷居資格,好茶部落面臨部落被拆成兩邊的命運,同時因瑪家農場的土地面積有限,部落也面臨將來無地發展的困難(詳細情形請點選這裡閱讀)

以下為記者採訪「好茶部落遷建推動委員會」副總幹事李金龍,請他分析好茶目前面臨的問題與未來的挑戰,李金龍表示:

就實際災情所面對的狀況,好茶村形同小林村是「滅村」,但是政府卻用「安置」的心態來處理好茶,部落與政府的「遷村認知」從一開始就有落差,但顧及部落居民在隘寮營區已經等待兩年,考量到未來生計的情形下,不得以的接受了政府方案,未來,好茶村面臨了新的「安置與遷村課題」。

990501haochaluhbiugini-450.jpg
1979年,當時政府稱做全國第一「山地模範村」的新好茶村。(圖片提供/杜良君)

一、好茶村是「滅村」,處理層級和條件,怎麼會是跟其它災區的模式一樣?

(1)部落與政府的「遷村認知」有落差

李金龍表示,因為好茶村將與瑪家村、大社村,共同遷進瑪家農場,最近共同達成共識組成了「聯誼會」,聯誼會的組織都是由村內的幹部成員,是一個共同討論瑪家農場未來為考量的結盟機制,這是一個很好的溝通窗口。

雖然部落之間的協調,可以透過內部討論處理,但是在大的架構上,好茶部落卻與其他部落有很大的差異,李金龍表示,好茶村就和小林村一樣,是「滅村」,但是現在政府援引重建條例來「處理」好茶村民,無視好茶整體遷村的需求,將族人區分成「合乎重建條例資格」,與「不符合者」,這種作法是「短期安置」的心態,而非「整體遷村」的作為。

而且瑪家農場的基地,只能暫時短期內10年的安置問題,面對部落長久發展的問題,怎麼容納20、30年的人口?這些遷村問題,部落與政府的認知都有落差。

(2)核准遷村數的差異

在2007年813災情發生後,部落就已經在談遷村的問題。當時部落整體遷村的戶數是186 戶,但是其中有9 戶戶籍不在部落內,但是部落都將這9戶視為要整體遷村的範圍之內。

到了88風災後,整個新好茶部落從地表消失,部落形同滅村,但是政府此時採用的「重建條例」不但不將這9戶列為遷居戶,甚至另外有高達71 戶的居民也被視為資格不符,而無法被納入瑪家農場的遷居計畫中,雖然政府表示,將另外尋覓地點安置族人,但此一作法讓已經無部落可回的族人感到不能理解。

李金龍表示,部落是生命共同體,分期入住的問題,會讓部落分割,並且造成內部分歧的問題。對部落未來是個危機。他也表示,遷村應該是整體同進同出。

李金龍認為,政府目前的處理狀況,是採用「安置」的方式,也希望可以比之前813風災後的重建速度快,因此用「八八重建條例」,一併處理各災區的問題,這個模式或許對其他部落是加速進度,但是對好茶村的狀況是不公平的,而政府在面對永久屋申請問題時,僅用「依法行事」的態度來處理,無視真實的部落處境,好茶等待許久的遷村,卻換來拆散部落的命運。

二、「新新好茶」的未來經營

暫時放下遷村戶數的問題,針對遷村後的「新新好茶」與「舊好茶部落」以及未來發展的關係,李金龍表示,跟舊部落的關係還是不會斷,對於舊部落的發展,依然保持著很大的希望。而部落對於未來進入到瑪家農場的一個共識是「新新好茶」,接下來要面對比較具體的是怎麼經營部落?李金龍提到幾個要努力的面向:

(1)青年組織的經營

李金龍談到,年青人在處理災難的過程,佔了很重要的關鍵,也有很可惜的地方。好的影響是,例如之前隘寮營區安置所,發生居民繳交水電費項目問題的狀況,主要是公共用電以及安置住戶,沒有安裝獨立的水電錶,而造成繳交項目與金額的困擾。這個也是透過年青人的力量,為部落爭取到60多萬的水電費,也解決了這個問題。

而可惜的部分是,目前部落也有青年的組織,但是因為青年年齡差距的關係,目前的組織狀況出現斷層的現象。

好茶村在96年的813災情事件,使得部落青年覺醒,也期待部落的青年能夠持續保持下去對部落議題關注的情形。

(2)生計發展的經營

族人表示瑪家農場的「永久屋」蓋好,其實以只是把「人」移過去而已。面對填飽肚子的問題還是最重要的。

既然部落是生命生命共同體,最基本的生計問題,族人又是怎樣的想法。李金龍表示,如何共生、共有,如何一起來賺錢。好茶村有自己的特色產業,但是如何行銷出去?

部落如何創造在自己生活的地方創造就業機會?他提到,鄰近部落行銷產業較成功的三地村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自己本身也經營「原味風」餐廳的金龍表示,目前自己也透過開店的方式,讓開店過程的經驗帶回落,期望未來部落可以有一個經營空間的發展。

三、面對未來,有什麼樣的難題?

面對未來,李金龍認為主要的問題是:

(1)部落的「生命共同體」?

魯凱族部落的遷村模式,原本是集體遷村的一個運作機制。遇到八八風災,面臨暫時安置的狀況,逐步瓦解部落凝聚的意識。好茶村的魯凱族人面對再次「被安置」的現況,對於未來生命共同體的「遷村」想像與期待又是什麼?

(2)好茶村在瑪家農場的短期安置以及30年以後的發展?

如果就如族人說的,瑪家農場只能暫時安置10年的生活空間,魯凱族好茶村的未來,又該如何再次面對「遷村」的問題,以及部落的整體發展?

30年前,政府為發展部落經濟,在1979年好茶村完成了歷史性的遷村,遷村置隘寮溪旁的河川地,在當時更被政府稱做全國第一「山地模範村」。30年前的「模範村」,在歷經2007年的813風災以及2009年的88風災的摧殘後,如今,不得不遷村至另一個安全的居住地,來延續部落的生活。

但是,一個部落要遷村幾次?魯凱族人的一生又要面對幾次的遷村?歷經各種遷村所挑戰的難題,最後決定在瑪家農場重新生活的好茶村魯凱人,未來還要繼續面對多少的「遷村課題」?一切似乎都是未知數。

image001
左上方三棟新搭的鋼骨架構為瑪家農場區域內,好茶村第一組永久屋的雛形。

好茶村的未來:是「遷村」還是「安置」?

「我們怎麼可以這麼安逸?」的一個念頭,驅使太魯閣族的余欣蘭與魯凱族的陳安琪,自行提計畫回部落協助八八風災受創的好茶村族人。她們發現還有很多戶數沒有被納入遷村名單,這些族人該怎麼辦?

「我們怎麼可以這麼安逸?」的一個念頭,驅使太魯閣族的余欣蘭與魯凱族的陳安琪,自行提計畫回部落協助八八風災受創的好茶村族人。而透過紀錄片,她們也發現重建過程中,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戶數的問題」,不僅造成部落族人彼此之間緊張的關係,更隱約看見好茶村的魯凱族人,在面對未來到瑪家農場的生活,是「遷村」還是「安置」?成了族人最不敢碰觸的問題。

990507haohuiiyisd-450.jpg
3月18日在瑪家農場的動土儀式活動,此時在旗子上簽名表示瑪家農場正式動土的一個儀式,背後卻還隱藏著族人不敢碰觸的「遷村」以及「安置」問題。

八八風災發生的當時,余欣蘭與陳安琪剛好在台北工作,當時她們倆就常常問自己,「我們怎麼可以這麼安逸?」。因為這樣的一個念頭閃過。促使倆人共同決定回到部落協助再次面對風災煎熬的族人。

76年次的倆個部落女生,大學畢業後去年就待在台北工作。八八風災發生時,因為工作的關係,只能透過媒體報導瞭解部落的狀況,但也因為距離的關係,無法瞭解當時莫拉克颱風影響部落的真實情形。

回憶當時在台北的擔心族人的心情,她們表示,平常忙碌的工作生活,不容易去注意部落受災的情形。而颱風過後,台北的天空,出了太陽,就什麼事情都忘了。也因為這樣的擔心跟憂慮,更加速她們回到部落的決定。

image002
七年級生的余欣蘭與陳安琪,是正值青春年華的部落女生,拋棄都市穩定的生活工作狀況,回到部落陪伴八八風災受創的族人。(圖左為魯凱族陳安琪,圖右為太魯閣族余欣蘭)

一、 記錄片的初衷與期待

太魯閣族的余欣蘭說到當時八八風災在電視上看到一位學者說到:「你們都不在南區,怎麼知道南部發生什麼事?」就因為這句話,與一樣是魯凱族好茶村的陳安琪,就共同決定用拍紀錄片的方式,回到部落協助遭受創傷的家園。

對於這支紀錄片的期待,安琪說,雖然這是一個日常生活,很「家常菜」的紀錄片,但是也希望透過陪伴以及部落活動的參與,讓這支紀錄片成為未來好茶村族人一個共同的記憶。

同時對於自己也是受災戶的安琪又是如何去面對這樣記錄的環境?她說:沒辦法,拍紀錄片最痛苦的就是選擇這條路,所有發生的事情都『太面對自己』。」部落的青年回到部落除了要面對現況所產生的問題,另外也得處理「面對自己」的問題。即便她們知道會面對這樣內心掙扎的情況,仍就抱持著先做再說的態度回到部落幫忙。

二、 透過紀錄片,看見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戶數的問題」

沒有通過申請的申請戶怎麼辦?欣蘭表示目前部落尚未通過申請的戶數仍然在陳情中的處理狀況。她也表示,對於沒有通過申請的族人,其實是非常傷心的。有的申請戶,平常都住在部落,但確又申請不到永久屋。族人難過之餘,就表示乾脆不要住了,反正自己已經不再是好茶部落的人了。遷村的問題,為什麼大家不敢碰觸,這個部分的確占了很大的因素。

而部落遷建會的組織,除了積極在協助族人陳情申請永久屋的問題,也更需要一邊安撫部落族人難過失落的心情,協助未通過申請戶者度過這段不安定期。

、「安置」還是「遷村」?

好茶村的魯凱族人,歷經多次擔心颱風再次造成部落創傷的恐懼折磨,以及不下數十次與政府協商「遷村議題」後。終於在八八風災重建專案的「契機」下,「塵埃落定」於瑪家農場。

對於好茶村的魯凱族人來說,原來的新好茶村要不要劃定特定區域或是能否再回去?都已不是那麼重要了,因為那塊地,早已經不適合人在那裏生活居住。目前族人最憂慮卻也最不敢碰觸的問題就是,未來到了瑪家農場的新生活,是「安置」還是「遷村」?

之所以族人不敢碰觸的原因之一,除了擔心沒通過申請的71戶未來要去哪裡之外?另外一個原因也是害怕已通過申請戶者在期待進入新家的心情時,再次打擊沒有通過申請的族人。安琪也表示,戶數申請減少的情況,也確實造成部落族人之間的緊張關係,除了擔心自己還能不能再次申請通過外,也擔心其他沒通過申請的族人該怎麼面對未來的生活

好茶村總戶數是186戶,但目前申請核准通過的卻只有115戶。未通過申請的71戶族人,未來要繼續流浪或是被安置到何處?

而未來好茶村人與舊好茶部落的關係,也已不再像以前的居住位置一樣,通往舊好茶部落的路就在新好茶部落的後方小徑,非常的便利。而未來遷移至瑪家農場的好茶村,又會再次拉長了與舊好茶部落的距離,若是想要在回去舊部落的族人,又如何與舊部落建立起新的文化延續命脈路線?記者將會持續觀察追蹤報導。

image003
上圖為5月4日瑪家農場施工現況。未通過申請的71戶的好茶村魯凱族人,未來要繼續流浪或是被安置到何處?

森林守護者-魯凱宋家

除了保護原有的大樹、補種當地原生樹苗外,宋家也積極投入護山的行列,防範獵人入侵宋家私有的生態園區捕魚或打獵,努力維護環境的純淨與生物豐富性,創造一個多采多姿的生態園區。

森林孕育無數多樣的生命,並提供人類食物與草藥種源,製造新鮮空氣,涵養水資源,保護國土,建立穩定氣候的基石,也洗滌人類的性靈。然而地球人口急速增加伴隨生態足跡成長,亞馬遜河流域、馬來西亞和印尼的雨林,遭受濫伐、燒山、農耕、畜牧,引發火災與霾害。森林面積大幅減少,大氣裡二氧化碳濃度提高,地球持續加溫,氣候也變得更加猛烈、極端,衝擊全人類及其他生命的生存。

同樣在台灣,官方伐木賺取外匯、伐除天然林改植人工林(砍大樹賣錢、種小樹領獎勵金)、開放開山採礦、高冷蔬菜、高山茶、山坡地變成溫泉會館、盜伐牛樟檜木等問題,嚴重破壞環境生態,導致一下雨就容易發生土石流,嚴重威脅人民性命與財產安全。

開路、伐木、森林變農田或者森林變休閒農業區,是近幾十年來傷害台灣山林的大趨勢,然而屏東縣霧台鄉有一魯凱家族-宋家,不盲目追隨主流價值,反其道而行。宋家遵循魯凱長輩世代相傳的教導,默默地種樹、護樹、護溪,儼然成為台灣真正的森林守護者。

西元1996年林務局推動「全民造林運動」,被踢爆實質為「砍大樹、種小樹」的破壞行為;魯凱宋家雖然也參與「全民造林運動」,卻不砍土地上的樹,宋家的造林方式是保留原有的大樹,採集當地的種子、育苗,然後在空曠地(魯凱族人棄耕的山坡地)視地形、地段補植不同的樹苗,完全符合適地適種、生物多樣性的原則。

除了保護原有的大樹、補種當地原生樹苗外,宋家也積極投入護山的行列,防範獵人入侵宋家私有的生態園區捕魚或打獵,努力維護環境的純淨與生物豐富性,創造一個多采多姿的生態園區。

990504ahiuohoih-450.jpg
守護森林的魯凱宋家父子(圖左為子:宋文生,圖右為父:宋文臣)

2009年莫拉克颱風使台灣中、南、東部山區土石嚴重崩塌,霧台鄉也嚴重受創,但是宋家的生態園區卻只有輕微受損。經過莫拉克颱風的考驗,宋家更加強了守護森林的信心與決心,颱風也見證宋爸所說:「在宇宙中,只有森林可以保護土地」、「樹越大,物資就越豐富」、「照顧好森林,就可以確保野生動物源源不絕」。時值莫拉克颱風帶來的警訊,魯凱宋家的做法值得台灣政府與人民學習與效法。

image003
莫拉克颱風後霧台鄉多處崩塌

茂林鄉的黑米傳奇

黑米的栽種歷史久遠已不可考,目前只留下黑小米的故事,傳說是多納的婦女會將孩子放在水潭邊後去工作,聽著哭聲就知道孩子仍在,某天突然沒聽見哭聲,急忙跑去察看時,發現孩子真的不見了。夜晚,深潭的水神託夢告知…

清晨七點多,我們一行人已出現在茂林鄉境內的多納村。路程中沿路崩落的山壁和新舖在山腰塌陷地上的柏油路,平靜緩慢的被遠遠抛在車後,好似莫拉克帶來的洪水巨流不曾在這裡大肆破壞過。茂林鄉境內的災情算是旗美九鄉鎮裡較輕微的,除了交通中斷外,並無重大的傷亡,也因此當然被關注的程度也較少,事實上,茂林鄉依賴觀光產業甚深,在受害訊息不斷放送傳播的情況下,觀光客越來越少,讓很多在地人不得不離開家鄉出去工作。

黑米祭之後

位於茂林鄉最深處的多納部落,在仰賴至深的多納溫泉一夜間瞬間消失後,據多納社區發展協會前理事長郁德芳說,目前多納的社區居民多以88零工維生,再者就是到外地工作,孩子托給學校或老人照顧。而在去年十一月份舉辦的黑米祭,力圖沖淡悲情,極力歡迎觀光客的回流,這個在災後的原鄉地區第一個盛大的活動的確引人注目,辦的非常成功。然而活動後,無後續更吸引人潮的觀光資源支持,喧鬧一時的多納社區,又悄悄緩緩的回復寧靜。

對於多納的黑米我們始終有著極高度的好奇心,為了一探究竟,專程來拜訪社大的老朋友德芳老師,據他說黑米有兩種,一種是小米種,一種是稻米種,原皆是屬旱稻系統,是多納聚落特有的穀物,同株裡會有黃色和深紫色的外殼混雜。約五十年前的全盛時期裡,全多納村皆有種植黑米,而今的栽種面積不到2甲,其他田地大部份是種植水稻。德芳老師說,黑米是旱作,播種後不要管它也能生長的很好,但好笑的是茂林鄉公所曾在多納村安裝灑水系統來幫助提高黑米的產量,德芳老師說灑太多水,根都爛掉了,怎麼會長得好?DSC_2428
【在多納旱地裡的黑米,德芳老師說放任不灑水才是聰明的種法】

郁德芳
郁德芳老師

黑米的傳說

黑米的栽種歷史久遠已不可考,目前只留下黑小米的故事,傳說是多納的婦女會將孩子放在水潭邊後去工作,聽著哭聲就知道孩子仍在,某天突然沒聽見哭聲,急忙跑去察看時,發現孩子真的不見了。夜晚,深潭的水神託夢告知她不忍孩子一直大哭,便帶回代為扶養,等長大了便會讓他回到部落,但希望村民栽種更多的黑米來謝神。村民於是種植了更多的黑米,種出來的品質和產量也似得到神助般的優質。

而傳說孩子長大成人後真的回到部落,並且幫部落做了更多的事,於是謝恩祭神的儀式,慢慢演變成現在多納的「黑米祭」。多納原來也就有傳統的「小米祭」,小米即為粟或稱稷仔,是全台原民地區的主食,多納也不例外。但在郁德芳老師擔任理事長期間,有感小米祭典過於普遍,不足代表多納部落,為了發展多納部落的特色,也為凝聚族人對傳統社會的文化意識,於是大力推動「黑米祭」成為多納特有的祭典至今。

德芳老師認為,傳統的文化需要被保存與傳承,也要因應時空附加新的意義,多納黑米祭,不只是文化的保存,更是為了喚起部族人認同而再生的創新。

嚴謹認真的農耕傳統

德芳老師說,在農耕時期裡的多納並不歡迎外客進入部落,一方面是農忙,另一方面也擔心外客帶來未知的病蟲害而影響收成。在更早的傳統種植時程裡,在豐收之前無論在燒山、拔草、整田都有細緻而繁雜的禁忌。

大體上,黑米約是每年的一月至二月播種,三、四月除草,五月開始趕鳥,六月收成,七月準備酬謝祭典,那時不像現在集中式的舉辦慶典,而是一家一戶相互與鄰居或是家人分享豐收的喜悅,整個村子都是熱鬧慶祝。德芳老師說,初熟的食物是最珍貴的,一定要拿來敬神。而目前反倒是為了配合鄉公所避開颱風季節,才將祭典移到十一月辦理。

用最珍貴的小米來傳達情意

而有趣的是年輕男子也會趁此時追求心儀的女子,家裡會做好小米編成的吊飾,讓家裡的男子可以致送給喜歡的女生,男生們會成群結隊到女生的家門口唱歌,一方面壯大聲勢,一方面也極為歡喜熱鬧,德芳老師回憶也曾陪好友到女生家門口送小米吊飾,等到論及婚嫁時,若女方家長同意就會說:「我的女兒什麼都不懂,若有幸能嫁去你家真是太好了」。

但如果不喜歡男方,就會說:「我的女兒還年輕,現在談結婚太早了,再等等吧!」之類的話。但現在年輕人早就不興這套了,我們再追問原因,他說:「現在都講手機了!誰會用這種老招?」

DSC_2402
用來傳達情意的小米吊飾

DSC_2433
石板上雕刻著男子為追求女子進入女方家裡唱歌表現的圖樣

傳統文化至今已然全面改變,年輕一輩對於傳統智慧傳承幾乎是片面甚至沒有意願去了解,另一方面最早在1951年慢慢進入茂林鄉的教會力量也一再和族人的傳統信仰衝擊,謝神或祭典慢慢被禱告取代,而即使多納黑米保存了祭典的儀式,但實質上的在地認同與文化傳承也漸漸式微,八八災後的茂林多納部落,更面臨主要生計與人口外流的窘境,值得慶幸的各方資源或團體仍持續關心或湧入,和德芳老師討論後,仍覺得黑米是多納值得發展的在地產業,行銷與種植技術的養成會是未來值得持續關心的議題。

我們和德芳老師約好了,下次要看看黑米的收割,也帶些農業技術背景的朋友一同前往!

長治永久屋動土與聯合禮拜:魯凱自主重建的第一步

霧台鄉魯凱部落歷史上的大遷移,歷經曲折溝通,終於4月26日踏上重建第一步,族人為即將開工的長治分台永久屋,舉行聯合禮拜儀式,阿禮部落頭目包基成表示,「經過前面溝通的經驗,部落一定要有委任代表,未來才有窗口…

八八風災造成霧台鄉五個部落歷史上的大遷移,在歷經百般曲折的溝通後,終於在4月26日踏上重建的第一步。26日在中央廣播電臺長治分台的「屏東長治慈濟大愛園區動土奠基典禮」中,魯凱族人為這塊即將開工的基地,舉行部落所達成共識的聯合禮拜儀式獻上真心的祝福。

接下來魯凱族人要如何在自立自強的重建中,建立一個跟政府與慈濟平等的「溝通窗口」?阿禮部落頭目包基成表示,「經過前面溝通的經驗,部落一定要有委任代表,未來重建過程,有問題才有窗口可以解決」

990428alihinie-450.jpg

一、政府的祝福

在歷經許多溝通波折,長治分台在4月26日正式舉行動土儀式,當天行政院長吳敦義也前來祝福未來進住長治分台的族人能夠在這塊基地上「長治久安」。

而屏東縣長曹啟鴻更表示,在重建過程,可以理解族人的考量與遲疑。也說到雖然在處理長治分台,遭遇到很多的不諒解,不過,要怪就怪縣政府,沒做好中間的的溝通。

縣長表示,感謝各界的幫忙,讓一切事情能夠順利進行。也感謝慈濟林副總提到921的教訓,因為政府沒有釋放國有土地,才使得災民流離失所。如今災民能夠有地方可以安居樂業,也要特別感謝慈濟的幫忙。

而當天的動土儀式場地掛滿慈濟標語歡迎魯凱族人,也邀請入住高雄大愛園區「大愛合唱團」的布農族人來表演。

圖片三
4月26日的動土儀式,慈濟在會場也佈置了許多標語,歡迎未來入住到長治分台的族人。

、族人的擔憂

但是對於即將入住的魯凱族人,對於今年八月就要入住進來開始新的生活,又是帶著什麼樣的心情來期待未來的新生活?即將入住第一期的阿禮部落村民包明堂表示,當初的協調並不是這樣,對於這麼快速的狀況下感到無奈,有點感受到是勉強來配合這樣的。

尤其是對於當初政府答應遷村後,都可申請永久屋,並且以屋換屋的方式,但是阿禮部落申請89戶,目前卻只有49戶有資格入住,政府為了期效,勉強族人入住,阿禮部落當初配合政策遷下村,將近一半沒通過申請,而第二期的NGO誰要來蓋,又不敢保證。

包明堂表示,對於未來自己是即將入住的第一批居民應該是高興,卻又感受不到出安心跟開心。

、重建要自強

對於部落未來要到山下生活,部落該如何重建,阿禮部落頭目包基成也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說,今天大家一直在談感謝,不過,有時候我們也該想想,別人給我們不是應該的,八八風災的錢是社會大眾的捐款,但是如果慈濟沒有完成事情的能耐,大家也不會捐款給他們。

目前的遷村狀況,雖然過程中有很多問題所產生的不舒服,但是「你與其很難受,倒不如自立自強。而不是一直接受別人的救濟。

對於之前部落爭取的教會預留地,他也表示,為什麼部落要爭取要預留教會的空地?因為那是凝聚族人信仰力量的一個重要空間。而在另一個思維來看就是,部落的重建應該是身心靈合一,而基督宗教信仰就是部落族人靈的力量。三者合一,重建之路,才不會迷失。

而部落所提出的12間教會訴求,在前一陣子產生誤解與外界觀感的評論。但如果大家理解,教會在部落的立場,12間教會看起來好像是很多很多,但是把它拆解來看,未來入住這裡的住戶,教會也是在認養十幾個家庭。而十幾個家庭的背景又不同,但若在相同信仰中,無形中,教會扮演凝聚部落的一個力量,也是重建中很重要的角色。

也期望未來部落重建組織溝通的窗口,牧長們可以當作溝通的橋樑,因為長期跟部落族人互動的是牧師,他們也可以透過這樣的互動,來協助部落的需求以及減少重建過程的誤會。

四、自主重建之路如何繼續?

八八風災造成霧台鄉五個部落歷史上的大遷移,在歷經百般曲折的溝通後,終於在4月26日踏上重建的第一步。接下來魯凱族人要如何在自立自強的重建中建立一個跟政府與慈濟平等的「溝通窗口」?

針對「溝通窗口」包基成也表示之前在4月14日「共識會議」所提出的重建委員會,一定要繼續做。他說,「經過前面溝通的經驗,部落一定要有委任代表,未來重建過程,有問題才有窗口可以解決,否則累積過多問題,最會在社會大眾的觀感來看,反而變成是貪得無饜的災民,又變成是我們是麻煩製造者,其實這都是沒有溝通跟協調好才造成的情況。」

部落重建的「溝通窗口」,該如何組織建立?牧長們又會如何協助部落在重建中扮演溝通的角色?政府在4月23日也答應未來會持續不斷的與部落溝通,但會是以什麼樣的方式與部落溝通?而部落所要的具體溝通模式又是什麼樣的形式?記者將會持續觀察報導。

圖片二
當天的動土儀式,慈濟也特別邀請高雄「大愛合唱團」的布農族人前來表演。

長治分台三方持續協調中,本周尚未確認舉行動土儀式

對於部落爭取的「參與」重建,目前只能參與「以工代賑」及「選擇『水平』或『垂直』配置」的部分,族人表示,要的是一起討論的「自主重建」,而非只是「協助幫忙」的鋪石磚。沒有討論的空間也談不上是參與。

魯凱族人4月14的「共識會議」與4月15日的「說明會」尚未達成三方共識,族人表示,為何急促著舉行動土儀式?

在這個星期一(4/19)所召開的協調會,會議中慈濟副執行長林碧玉表示,族人如果確認家屋配置為「水平配置」後,要加緊腳步並於這個周末舉行動土儀式。未參與此協調會的族人表示,4月15日之「說明會」,尚未達成「族人自主重建」的共識,為何急促在周末舉行動土儀式?

在今日截稿前,記者再次與縣政府確認,是否如當天慈濟副執行長林碧玉所表示,將於這個周末舉行動土儀式?縣府表示4月19日之協調會只是確認家屋配置的部分,縣府內還有其他的單位與工作需要再作協調,才會再進一步確定長治分台的動土儀式。

而部落族人在聽說就要這個周末即將舉行部落動土儀式。也表示,對於此事並不知情。而對於部落爭取的「參與」重建,目前只能參與「以工代賑」及「選擇『水平』或『垂直』配置」方式的參與,也表示族人要的是一起討論的「自主重建」,而非只是「協助幫忙」的鋪石磚。部落的需求沒有一起協商,如何一起調整在規劃設計內,沒有討論的空間也談不上是參與

之後部落基督宗教團體也表示,對於4月15日的三方「說明會」,認為並未達成共識,為何急促著舉行動土儀式?如果真的是選在星期六或日舉行動土儀式,部落的族人都在上教會,部落的族人也無法參與;

另外,長治分台的「遷村」基地,是族人未來長久發展的生活環境,不是臨時的「安置場所」。動工儀式要用魯凱族遷居的傳統儀式來舉行,而部落也尚未有足夠的時間,討論要用什麼樣的形式來舉行動土儀式,部落要「一起參與」的事情,很多都尚未準備好,如何舉行動土儀式?

牧師表示,關於參與重建的模式仍有必要繼續討論,爭取自主重建的心意仍未放棄。

來不及參與的未來?魯凱永久屋預計於本週六日動工?

4月15日充滿許多疑問的「說明會」問題尚未解決,今(19)日下午五點,縣府與慈濟召集幾位村長與德來村民開會表示,如果今天下午大家討論沒問題的話,這個星期六或星期日就要進入動工典禮,表示要加快工程的腳步。

前言:

4月19日下午三點,記者原預計拜訪即將遷入長治分台永久屋民的達來村民,經由村民告知,得知今天下午五點在慈濟屏東分會舉辦家屋配置協調會,今日會議邀請阿禮村、吉露村、佳暮村、谷川社區以及達來村與德文村的村長及代表。

4月15日充滿許多疑問的「說明會」問題尚未解決,不過在今日(19)日下午五點,召開的配置協調會會議結束中,慈濟基金會林碧玉副總執行長對在場的村長及代表表示,如果今天下午大家討論沒問題的話,這個星期六或星期日就要進入動工典禮,表示要加快工程的腳步。

一、 確認「水平」配置後,周末舉行動工儀式。

今天的會議主要是由歐建築師跟村長們協商討論家屋配置,要選擇「水平」或「垂配」配置,經由鄉長以及村長們的互相討論完後,確定選擇「水平」的配置方式。

建築師解釋未來長治分台四個村的家屋建置範圍,未來仍有空間再延伸,村民不用擔心未來第二批的族人,沒有地方住。

林碧玉也表示,「未來不是沒有機會,還是有地方可以蓋,只要是合理的,慈濟就蓋。這麼多教堂慈濟沒有辦法,因為錢是社會大眾捐的,如果蓋這麼多間教會,社會就會對我們產生不信任感,我們要有一個合理的做法,希望大家不要誤解。也強調表示,『對慈濟人來講,恨不得蓋房子給大家。』也希望鄉長和大家理解,慈濟不會威脅、利誘的方式,我們彼此之間要交心,心沒交一起,彼此情誼就不好,在這裡我再次聲明。」

林碧玉也隨即說明,星期六(4/17)本來就要約大家開會,那就是希望趕快定案,那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開始動工。動工的儀式,或許是這星期六或星期日。

協調會中,阿禮村長、佳暮村長、以及吉露的理事長都各別對於坪數以及戶數審核的資格部分再次提出提問。但對於村長們對審核部分的提問,屏東縣政府原民處蔡副處長則表示,政府審核的標準是給與「實際的需求面」,最迫切需要的先給,本來沒戶籍,但確實是住在部落,應該要先給。他也對慈濟在審查過程,師兄、師姐花心力去做訪問、筆對,表示感謝,並回應阿禮村長,提供實際需要的戶數,雙方再去做討論。

至於部落對於教會用地的需求,蔡處長表示,宗教的部分,縣長說了很多次,在這裡不再多講。

會中,林碧玉再次與大家說,我們急的是大家沒有房子住。如果是對的事情,我們一定會蓋,不對的,就不會去做。

image001-480
慈濟今日向族人確認房屋配置要水平或垂直配置。

二、部落的參與:以工代賑

而之前,對於部落族人「可以參與」的「以工代賑」部分,在現場在幾分鐘討論下,很快的慈濟就決定部落未來以工代賑的連絡窗口。慈濟也表示,動工後給部落以工代賑的方式參與,非常歡迎部落的族人趕快來報名。霧台鄉長也表示,「學一點技術,蓋房子也是很好。」

協調會結束,慈濟隨即邀請與會的鄉長、村長及代表在確認好的配置圖上簽名,表示大家簽完名後,下次就不要在重複一次又要討論。隨即慈濟也將鄉長與村長代表們所遷的文件拍照存證,並秀在簡報會上的簡報檔案中。

會議的尾聲,林碧玉也族人說「長治分台未來也是一個國際村的典範,未來族人可以在這裡安居樂業。」

就在記者與佳暮村長一同離開時,一旁慈濟的師兄立即前來,很祥和的笑容向佳暮村長道別並說:「村長,我們就邊做邊整隊。」

三、三方會議尚未有共識,即將進入動工典禮?

今日的協調會議,確認長治分台家屋「水平」及「垂直」的選項。但是今天谷川理事長沒有出現入席,這場沒有全員到齊的協調會,是否以縣府邀請總人數的「少數尊重多數」的方式決定?蔡處長也表示,關於教會,縣長說了很多次,也不再多講。但是族人的訴求仍有許多疑問,周末就即將舉行動土儀式,部落有多少入住永久屋的族人知道?

另外,4月13日由縣府召開的記者會中,曾由鄉長與縣長共同承諾的「霧台七項原則」中曾載明: 住屋由居民參與設計」,但以今日的配置說明會來看,居民所能參與的,僅能選擇家屋是「橫配置」或「直配置」另外,當日七項原則中的第一條為預留12間教堂預定地,由居民自主設法興建」,今日似乎也已完全否定,這是否意味著先前縣府召開記者會中的承諾都將翻案?(當日會議情形,請點選這裡閱讀)

達來村的居民陳怡珍也表示,4月15日的「說明會」感覺就是強迫接受,那天也是政府第一次跟達來部落的人說明,時間的通知也是很緊迫。今天上午又接到通知開協調會,然後星期六、日就要動工?她也表示,其他的村民根本來不及通知他們。
「或許縣政府星期五會發公文通知,然後請村長通知族人,動土儀式當天最好穿著傳統服飾與會參與,以「尊重原住民的文化」?族人諷刺的表示。

魯凱的牧師群,以及在4月15日三方會談中,希望自主重建的族人,對這個臨時召開的會議與結果表示「毫無所悉」,至截稿為止,牧師還在討論,尚未發表意見。

image003-480
4月19日的配置協調會,大家簽完名,慈濟表示星期六或星期日即可舉行動工儀式。(圖右下一,為阿禮村長代表阿禮村民簽下配置確認的現況)

三方會議無交集,魯凱重建仍未定案

魯凱族人期待與政府、慈濟進行的三方會談,可以具體「溝通重建問題」,不過因現場時間和議程配置之故,許多疑問還來不及討論,原先各界認為三方會談後,魯凱重建模式應有突破進展,目前尚無明確圖像。

從3月中旬的連署至4月15日的說明會,魯凱族人不斷的爭取族人蓋永久屋的參與權。在4月14日,部落立即召開共識會議,邀集部落的力量,將所有的訴求及疑問匯整成條理通順的文字敘述。目的就是能夠為即將遷村的部落居民,爭取屬於族人的「重建參與權」,好讓未來遷村到山下的族人,能夠有個安定的生活。

備受矚目的4月15日的說明會,先由霧台鄉長顏金成發言,說明族人出席目的,再由阿禮頭目包基成、阿禮部落杜達偉牧師、佳暮村長柯五郎、柯海燕代表逐一將4月15的「訴求共識」向政府以及慈濟單位簡單說明後,即由慈濟的副總執行長林碧玉向在場的魯凱及排灣族人說明關於慈濟蓋永久屋的相關事項。

由於林碧玉副總在談話中強調:「我們沒有必要說謊」,讓現場族人感到納悶,因為阿禮頭目包基成所訴求的提案中,沒有提到慈濟不誠實的話語,僅是提出魯凱訴求;另外,也有族人反應,在這場「說明會」中,「政府」、「慈濟」、「魯凱族」要說明與討論的事情,為何會與4月14日縣府和部落確認的內容不同,這場說明會並未做出明確決定,反而留下諸多問號。(當日影音記錄,請見文後附錄)

lukai-1

4月15日三方場合中,霧台鄉阿禮村頭目包基成代表族人提出訴求表示,「應給與部落參與慈濟的規劃或設計藍圖的相關諮詢,再依部落共識規劃設計。」

一、魯凱族的訴求

1.阿禮頭目包基成:尊重魯凱族部落災後重建的主體性與完整性,給予部落(或委任的代表)參與基地規劃或設計的相關諮詢,在依共識規劃設計,誠信原則訂立契約,承諾背書公告,以安撫(置)災民。

2.杜達偉牧師:禮拜堂是族人生活的重心,每個部落有三間教會,是部落最基本的訴求。

3.柯五郎村長:族人依照營建署所頒布的申請準則,為何許多申請戶未通過核准?

4.柯海燕代表:長治分台在規劃的開始,並沒有達來村跟德文村,如今要開始蓋了,才突然告知部落?請政府說明。

長治分台在規劃一開始的相關會議,政府只邀請魯凱族人來討論,卻在4月15日的說明會,告知部落也會邀請德文與達來的部落入住,「但這些安排都不是原住民自己做的決定」。誰會拿石頭砸自己的腳?還是,是原住民提出選擇這樣的方式,造成自己族群間的對立?假設達來村與德文村也提出要申請永久屋,假設政府一開始就安置兩村的排灣族人入住長治分台,為何沒被邀請一起參與?

image003-480

3月12日參與縣府召開「慈濟長治永久屋基地」說明會的魯凱族村長及代表,現場有邀請遷村的魯凱族人,卻沒看見達來村與德文村的族人被邀請。

image005-480

由長豐工程顧問公司所規畫的開發分析內容,也只有「阿禮村、吉露村、佳暮村、古川社區」等四個部落,達來村與德文村沒有納入規劃。計劃目的並用紅色字體標示遵循重建條例「尊重地區人民、社區(組織)、文化及生活方式」之精神。

二、政府的解釋

對於當天的「說明會」,縣長表示:「社會資源有限,希望大家能夠體諒。」對於外界對慈濟被誤會,縣長則說明,慈濟守規矩反而被質疑,縣政府邀請辭寄來蓋房子,縣政府願意承擔一切。

而對於德文村與達來村一起入住長治分台,則表示「希望大家都是災民,都互相接納。」

至於族人申請永久屋就會失去山上家園的疑問,他也一再強調表示:「有永久屋就要放棄山上的家園,我也講過一百遍了,就沒有這回事,還是要再問。在網路上這樣被流傳,我就感到很疑惑,我再說一次,永久屋跟山上的祖籍地毫無關係。」

三、慈濟的說明

當天的「說明會」,除了負責設計永久屋的慈濟建築師,說明永久屋的配置與活動中心規劃外,慈濟也邀請了住在高雄「大愛村」的一位魯凱族長老以及布農族青年,分享在高雄杉林大愛村的「快樂生活體驗」。

魯凱族的長老表示:「慈濟蓋房子很好,大家要相信慈濟蓋的房子不錯。」

而布農族青年則表示:「很開心代表原鄉部落的布農族來分享,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非常感謝慈濟用『愛的教育』不分晝夜,一路的陪伴著我們。」對於外界對慈濟的看法。他也說:「大家不要只看到的媒體負面報導,因該要用心去看慈濟的用心,那不是一篇文章就可以寫得出來的。」

除此之外,也與在座的大家說:「布農族傳統文化不一定是好的文化。就像剛剛林副總說的,尤其是菸跟酒的部分,對族人壽命有影響的部分應該要改善,這樣對族人的健康才是好的。」當所有的分享結束後,這位布農青年也在離開前,雙手合十對大家說了一聲:「感恩」!

這個舉動引發現場魯凱族人一陣笑聲與議論。

在大愛園區入住者的分享後,針對援建長治分台永久屋一案,慈濟副執行長林碧玉表示:「我們尊重大家,更要尊重捐款的人。這筆款項來自全球52個國家,命名為大愛村有什麼不好?」

另外,對於外界對高雄大愛村內「路名」的質疑,她也表示,這是居民的要求。她說:「他們(杉林大愛村居民)希望應該要從大愛出發,不要分原民,不要分漢人。」並接著說,「我們沒有必要說謊。」不過魯凱族人在當天的「說明會」中,都只是提出對於未來長治分台的規劃訴求,並沒有表示慈濟說’謊,為何林副總說:「我們沒必要說謊?」反而引發族人討論。

會後林碧玉接受原民台訪問時,也再度強調:「如果大家對於未來的生活空間有疑問, 可以去杉林那邊, 因為已經有一個MODEL在那邊了。大家可以去參觀可以去問先不要看媒體看那些住在那裡的人那是最真實的對於部落居民的生活方式我們不希望干擾他們我們希望他們自立自強我們希望他們有無限發展的空間。」

「那還有如果房子蓋好了交出去了跟我一點關係都沒有,這是對我最輕鬆如果是現在就決定不蓋我也是最輕鬆我剛剛在講,我們要做大家喜歡的事,如果我們蓋的房子大家不喜歡,我們就不該拿大家的錢來做這樣的事。如果選擇慈濟來蓋,我們也很願意承擔。」

四、教會的空間

針對族人關心的教會用地問題,林碧玉表示:

現在核准的住民是167戶,這還包括了三地鄉。霧台只有140幾戶的村莊 ,如果有12個教堂的話,那等於10戶就有一個教堂。我想,這個對我們來講,我是覺得說,尤其是在這麼長的一個空間,我們要怎麼融合在一起。至於這個部分,我還是必須要強調說,我們並沒有不要蓋教堂。但是,如果12 間教堂,我相信,我們慈濟馬上會有很嚴重的批判。凡事要合理化,我們要做合理的事情,只要是合理的,我們一定會去做。」

鍾思錦牧師則起身表示:

魯凱族人所訴求的其中一項是預留四個部落的12 間教會用地。』有要求慈濟蓋教堂一事。在根據4月13日在縣政府召開的會議,縣政府也表示目前通過申請入住的是第一批,未來還有第二批。教會用地的預留,是準備給未來所有入住長治分台的魯凱族人,所以一間教堂是否只有10戶信徒?或這個意味著,根本沒有第二批,那其他部落的人要住那裡?」

針對這個議題,縣長則表示:「現在教會做禮拜的習慣已有很多變更,大部分都是作家庭禮拜,很少上教堂了。」

針對縣長發言,鍾思錦牧師再次提問,他提出質疑:「每一個部落,每一個團體,都會有一個公共的禮拜堂。對縣長所說的,現在很多地方都已開始作家庭禮拜,可能一半對,一半不是很正確」。

鍾牧師也表示:家庭禮拜的確有凝聚家族情感的作用,也不失其對宗教的儀式的尊敬。但族人的訴求表達,在原住民部落的公共禮拜堂,是凝聚族人情感重要的聚會方式。政府強烈表示尊重原住民,為何又要部落選擇另一種方式作禮拜?

最後鍾牧師也強調表示,「是原住民部落不喜歡家庭禮拜?還是政府不尊重重建條例?希望未來不是用這樣的方式來面對重建的問題。」

不過鍾牧師尚未結束提問,隨即被縣長用「謝謝」一詞,來結束族人對於重建問題的提問。鍾牧師也很客氣的坐下,尊重與會的族人及NGO不再發問。縣長則立即說明:「今天純粹是對長治台配置的說明,宗教教會的事情,是另一個層面

另外,台邦.撒沙勒教授在會中也提出各人的看法與建議,相關內容已於16日刊登,在此則不再詳述,包含現場未完成的提問和意見,請參考台邦撒沙勒撰寫之「魯凱『長治分台遷村案』的三個問題和二個建議」。

image007-480

鍾牧師表示,「希望未來不是用這樣的方式來面對重建的問題。」

小結─沒有具體結論的三方會議

4月15日這場將近兩個小時多的「說明會」,在慈濟副總執行長林碧玉用了將近一小時的時間,說明了「慈濟的立場」外,加上目前住在高雄杉林大愛村的布農族以及魯凱族人親自到場分享住在「大愛村」的感受,時間已經剩下無多,關於族人提出的訴求,屏東縣長則表示,是「縣政府邀請慈濟來蓋房子,一切都由縣政府承擔。」

原先魯凱族人期待的是與政府、慈濟「溝通重建問題」,卻只聽到慈濟蓋永久屋的立場說明。而在時間的限制下,族人也無法繼續提問。在一場尚有許多疑問來不及提出的「說明會」,魯凱族人還有哪些疑問?對於12 間教會用地的預留,縣長表示沒有辦法,魯凱族人又該怎麼辦?記者會再繼續追蹤做後續相關報導。

附錄:0415會議現場錄影

製作/ 風翦樹

 

 

內容摘要:

4月15日,風災發生後的八個月,屏東縣政府、慈濟基金會及

霧台鄉的魯凱族人,三方終於有機會面對面的來溝通問題了。

為了這歷史性的一刻,阿禮部落大頭目包基成做足了功課,從「一攤血」的故事到拜讀證嚴上人所著的靜思語,誠意十足地表達族人的訴求及善意,希望慈濟可以尊重部落的主體性及完整性,對於未來族人遷居的地點爭取參與規劃的機會,期待得到對方的善意及回應。

而三個多小時的會議下來,災民與NGO彼此間的認知與「尊重」仍然存著很大的落差。魯凱族人所期望的「尊重」是參與規劃的機會與暢通溝通的管道,而慈濟方面卻在結果上給予了「尊重」:「你們不喜歡,我們可以不蓋。」

延伸閱讀:魯凱『長治分台遷村案』的三個問題和二個建議。

嘉蘭:重建趕進度,拆散原生部落?

蔣爭光強調,「嘉蘭村民對重建的期待,就是希望在『永久屋空間規劃』與『文化產業重建』兩方面,政府與NGO都能讓族人享有充分的『參與』與『尊重』。」他不解政府為何強勢訂定重建完成時間,達成「重建示範村」目的?

台東縣政府4月16日邀集金峰鄉嘉蘭村受災戶針對「永久屋預定地土地開發規劃案」一事召開協調會,會後縣府表示「縣政府、世界展望會、嘉蘭村受災戶已取得共識,嘉蘭村西側永久屋預定地將照規劃進行」;但此說法遭嘉蘭自救會推翻,自救會表示:「縣府根本不讓我們發言!」

嘉蘭自救會副會長蔣爭光指出,他在會場發言受限,縣府只在說明會中說明如何規劃,不但未讓嘉蘭村民充分發言,也未針對結論進行表決;嘉蘭村民強調,政府規劃案若無法符合她們的需求、絕對不會搬進去住!否認縣府「有共識」的說法(嘉蘭居民聲明見文後附錄)。

990417jilan474cfb0-450.jpg
嘉蘭部落目前在中繼屋暫居,同時準備遷村工作。

嘉蘭:永久屋不可拆散原生部落

目前嘉蘭村永久屋預定地被切割為東、西兩側用地,彼此相隔約1公里。東側用地為Vavau,面積約2.6公頃,西側則為Vungali,面積約3.04公頃;兩地共計5.6公頃,初估將興建108戶永久屋。

因東側土地涉及私人土地徵收問題,目前無法取得所有用地,但西側土地已完全取得,中央重建委員會副主委陳振川也表示,經會勘後「已可以動土整地,希望西側土地先行設計規劃」,將在8月8日前安置目前未配住中繼屋的受災戶;並希望在9月30日前完成東側用地的徵收、規劃、興建工程,讓所有中繼屋居民轉移至永久屋。

不過,「讓沒有中繼安置的人先住西側永久屋,再讓目前住在中繼屋的受災戶進駐東側永久屋」 的規劃方式看似合情合理,嘉蘭自救會卻有極大反彈。嘉蘭自救會指出,這種重建方式與部落期待的「部落團聚」重建模式有很大歧異

嘉蘭村由7個排灣族部落與1個魯凱族部落組成,其中3個排灣族部落受莫拉克颱風影響最鉅。嘉蘭自救會發出聲明稿表示:

對於永久屋的興建,居民要求以原部落為依歸聚集在一起,而不是被拆散開來。這是基本原則。基於這個原則,政府應該將東西兩個基地合在一起規劃、一起施工才對。但是,現在政府卻說,西區要先規劃給租屋戶和治理法線內住戶,東區規劃給中繼屋住戶。如果這麼做,原先三個部落就會被徹底打散,這完全違背居民的意願。

經過實際調查,租屋戶與治理法線內住戶都願意以維持部落的整體性為優先考量,不急著趕在八月住進永久屋,因此,說這些居民對永久屋有急迫性,是政府的片面之辭,根據這個說法而硬生生將部落拆散,更是罔顧民意的做法,我們絕不接受。

蔣爭光強調,「嘉蘭村民對重建的期待,就是希望在『永久屋空間規劃』與『文化產業重建』兩方面,政府與NGO都能讓族人享有充分的『參與』與『尊重』。」他不解政府為何要在災民反彈的情況下,強勢將嘉蘭永久屋打造為八八風災「重建示範村」。

4523130130_caafa59da0_o
嘉蘭部落受創嚴重,原希望透過遷村完整重建,目前仍有變數。

「資源不足」將成嘉蘭的「國王新衣」?

我們嘉蘭有中繼屋安置,租屋與治理法線內的住戶,也都說不急著在8月入住,為什麼嘉蘭不能照自己的重建步調走?」蔣爭光認為,台東縣政府與世展會執意將西側永久屋完成時間訂在8月8號,根本是為配合中央政府訂定時程,這種「鐵板一塊」的重建時程表,將扼殺嘉蘭村民對重建的參與度與自主性。

同樣出身嘉蘭村,現任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特別委員的宋仙璋強調,嘉蘭村民應享有自己的主體性,提出自主規劃後再給政府做參考。不過他對「重建時間表」有不同看法,宋仙璋認為,「重建是全國性的問題,經費配置、規劃期程要一致。若嘉蘭什麼都慢慢來,可能會爭取不到資源。」

世界展望會「八八水災重建專案小組」執行長全國成補充,世展會的募集款項分別用在中繼屋、永久屋興建,產業重建、生活輔導中心,每種分類都有固定配額;因永久屋配額是固定的,「如果嘉蘭的事情一直不定案,而其它災區也有永久屋需求、並經政府核可定案,那我們就會先把經費分配到其他地方」。全國成說:「否則無法對捐款人交代。」

他強調,嘉蘭村民應該認知世展會所募得的善款,「是要協助全國每一個有需要的災區進行重建協助,而非有固定款項捐給嘉蘭慢慢考慮」。若嘉蘭執意等東側土地徵收完畢才要與西側土地一同進行規劃,屆時世展會可能沒有資源協助建屋

台東縣政府城鄉發展處處長許瑞貴也附和全國成,強調「不能什麼都想慢慢來,否則沒有資源誰也沒辦法幫她們!」他以「國王的新衣」做比喻,「大家都知道,只是沒人敢講!」

「嘉蘭不能老是預設立場,認為政府沒有聽他們的聲音!」許瑞貴強調,政府通過「嘉蘭永久屋西側預定地開發規劃案」,只會先針對公共設施、道路、排水系統等進行規劃,也會先保留符合住屋戶數需求的「街廓」範圍,嘉蘭村民之後可與設計師討論細部設計,不影響他們對家屋設計形式的要求。全國成也附和,並同意加入部落意象設計;許瑞貴補充,若嘉蘭村民想要原生部落聚集居住的話,可等之後東側永久屋也完成後再重新安排居住位置,但西側的人可以先住進去。

謝英俊:規劃案定下去就死了!

「已經有人住過了?誰還要到時候再去住?」蔣爭光質疑政府要居民搬來搬去的說法,「為什麼不一次規劃好?」災後進入第251天,被政府定位成「重建示範村」的嘉蘭村,依然存在無法達成共識的問題,蔣爭光直指核心地說:「就算你(政府、世展會)覺得自己蓋的永久屋有一百分,但重建過程根本不尊重我們提出的主張,那麼我們的感受還是零分。絕對不會去住零分的永久屋!

負責嘉蘭中繼屋設計,未來也「可能擔綱」嘉蘭永久屋設計的謝英俊坦言:「這個規劃案定下去就死了!」他指出,公設、道路規劃會牽涉家屋安排與設計,也要考慮建蔽率問題。雖單獨把街廓分開,但之後設計還是會綁手綁腳,不但讓設計難度倍增,也可能「根本無法」滿足嘉蘭村民期待

謝英俊表示,排灣族人希望未來生活空間可以頭目家屋為中心,配置應有的意向設計,再開始配置其他家屋;此外,家屋也要考量到不同家族之間需求,這無法在現有公設規劃下進行,也沒辦法用「日後搬家」解決。謝英俊認為,政府非設計專業人士,不應該太早把話說滿。呼籲政府與部落好好溝通,才能解決紛爭。

最佳示範?最壞示範?

附錄:台東縣金峰鄉嘉蘭村「莫拉克」水災自救重建委員會聲明稿

針對台東縣政府和中央主管機關通過嘉蘭村永久屋預定地土地開發規劃案一事,本會發表以下五點聲明:

一、 對於縣府委託聯成公司設計的嘉蘭村永久屋土地開發規劃案,我們曾經一再要求,縣府與聯成公司必須先坐下來和居民好好的談,充分了解居民與部落的真正需求,再規劃成案,並與居民和部落做最後的確認,再審查定案。但是,到目前為止,縣府與聯成只到現場做了三十分鐘的會勘,並由聯成公司在上個禮拜到部落做了一場簡報,之後就沒有與居民做任何更進一步的討論。

在這種情況之下,縣府和中央主管機關日前就匆匆忙忙通過這個沒有民意基礎的案子。對於這種口口聲聲要和居民溝通,實際上卻把民意擺在一邊的作法,我們感到憤怒。我們嚴正聲明,絕對不接受這個沒有民意基礎的案子。

二、我們強烈要求,未來永久屋進行實質規劃的時候,本案必須根據居民與部落的實際需求做全面性的修正和變更設計,在這之前,本案應該暫緩付諸實行,以免造成日後在變更設計上的困難。

三、 我們嘉蘭村有七個排灣族部落和一個魯凱族部落,這次受災的是其中三個排灣族部落,這是政府與規劃公司始終沒有搞清楚的一個基本事實。對於永久屋的興建,居民要求以原部落為依歸聚集在一起,而不是被拆散開來。這是基本原則。

基於這個原則,政府應該將東西兩個基地合在一起規劃、一起施工才對。但是,現在政府卻說,西區要先規劃給租屋戶和治理法線內住戶,東區規劃給中繼屋住戶。如果這麼做,原先三個部落就會被徹底打散,這完全違背居民的意願。

何況,經過實際調查,租屋戶與治理法線內住戶都願意以維持部落的整體性為優先考量,不急著趕在八月住進永久屋,因此,說這些居民對永久屋有急迫性,是政府的片面之辭,根據這個說法而硬生生將部落拆散,更是罔顧民意的做法,我們絕不接受。

四、 嘉蘭村是這次重建的示範災區,而永久屋的興建則是嘉蘭示範村的重點。我們認為,永久屋的規劃首先必須把整個嘉蘭村納入規劃範圍統一檢討,在這樣的規模上思考包括公園、綠地、道路用地、停車場、滯洪池、聚會所等公共設施項目的規劃事宜,這樣才能建出一個既符合實際需要,又有地區特色的示範村,而不是把都會區與平地那一套設計概念搬到嘉蘭。

其次,三個受災部落應該以本部落為單位做整體性的規劃,例如頭目家屋該如何設計,擺在什麼位置,其他住戶如何以頭目家屋為中心展開配置,讓部落的機能真正在重建中得到復甦,這也是本案必須優先考量的基本項目。這方面的規劃,政府與聯成真的應該和居民坐下來好好的談,慢慢的談,不要急。

五、 關於公部門目前規劃西區永久屋8月8日入住,東區9月30日完工一案,我們要再次強調,永久屋土地開發規劃案和建築設計,原則上必須以原有部落概念為主體,在沒有和居民充分溝通之前,同時土地取得也有困難的情形下,我們要再次重申一貫既有的立場,不同意政府趕工入住的時程規劃案。同時,一個沒有真正與居民腳踏實地進行討論研究的規畫案,也絕對不可能有什麼示範價值可言,請政府與設計單位一定要認清這一點。

聲明人:台東縣金峰鄉嘉蘭村「莫拉克」水災自救重建委員會

主任委員:張振明

中華民國99年4月16日

(聲明稿原文出處,請點選這裡)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