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一會:台東秀明自然農法市集

這是在地、樸素的農夫市集,沒有華麗的布置與精采的活動。 只有讓更多在地朋友,直接面對親自耕作的農夫,摸到、看到新鮮採收的農作物。

台東 秀明自然農法 農夫市集

一群生根在台東的專職農夫,共同以純淨的「秀明自然農法」無農藥無肥料栽培農作物,除了草葉堆肥,不用任何化學或有機肥料,更不用任何化學或有機之防治病蟲害資材,純然信任土地與植物的生命力。幾年下來,土壤更乾淨了,農作物展現出大自然生命的純淨本質,種植的蔬果具有獨特的香味與口感,農地上也出現多樣與多元的生物。

我們幾個農夫持續進行全家的月聚會,分享技術、快樂與經驗,在農地上耕耘,沉浸於農業的喜悅,也感受到大自然的生命喜樂。很盼望讓更多在地的朋友,一起分享我們的感受、發現農業的美好,因此自兩年半前起,每半年舉行一次台東的「秀明自然農法農夫市集」。

這是在地、樸素的農夫市集,沒有華麗的布置與精采的活動。 只有讓更多在地朋友,直接面對親自耕作的農夫,摸到、看到新鮮採收的農作物。可以單純逛逛,也可以找農夫聊聊耕作心得、對環境的思維。

xiomiguntitled1

台東的幾個農夫家庭的攤位,將有稻米、當季水果、自用之蔬菜、農產加工品,還有一些小點心。 我們都是親自耕作的小農,沒有數量很多的農作物,晚到的朋友也許向隅,只好先說抱歉!

除此之外,幾個農夫的好朋友過著自然的生活,如自然材、非洲鼓、荒野保護協會台東分會等,我們也邀請一起來分享。

我們的市集沒有任何政府或民間團體協助,只有「誠品台東故事館」基於社會責任,提供寬敞便利的場地並幫忙宣傳。

誠摯歡迎台東或外地的朋友闔家光臨!

日期 / 時間:2011 年 1 月 22日 (週六) / 早上 9:30 下午 13:00

地點: 誠品台東故事館 (台東市博愛路 478號) 後方院子

09:30 – 13:00【秀明自然農法 農夫市集】

* 農夫耕作的農產品展售 * 自然生活分享:非洲鼓、荒野保護協會等誠品後院

11:00– 12:00【環境紀錄片】

社區的力量~ 古巴如何度過石油危機

(美國發行紀錄片、英語發音、中文字幕、53 min.)

誠品2樓藝文空間*自由入場

13:10 – 13:40【自然演唱】

演唱者:曾意晴 (荒野保護協會解說員, 台東Message樂團成員,歌仔戲歌者)

誠品後院  *自由入場

聯絡人:林義隆 / TEL:0916-146102

untitled2

搶救阿朗壹─來自千古的人間約定

阿朗壹不只是最後海岸線,而是台灣僅剩海洋與群山之間,唯一沒有道路橫斷的區域,生態從山到海,用著自然的方式存在,原始成為一種永恆。

5250749566_9bf226386a_z

它叫「一棵樹」,不知樹名,喜歡這棵樹,孤傲的迎風,站在山與海的邊界,彷如一種象徵,不離不棄,相守在古道的自然靈魂。

走入阿朗壹,才會瞭解在壯闊的山海之間,甚麼是真心的愛。

在濤聲與風聲的交織中,才能感受真實的自然,那是再多經費也建不出的珍貴所在。

阿朗壹不只是最後海岸線,而是台灣僅剩海洋與群山之間,唯一沒有道路橫斷的區域,生態從山到海,用著自然的方式存在,原始成為一種永恆。

搶救阿朗壹,不只救古道,不只救海岸,更是搶救山與海自然交融的永恆,人類無權再碎裂這樣的歷史寧靜。

擠滿人群的屏東縣政府大會議室裡,屏東環盟洪輝祥理事長與屏東教師會朱玉璽老師,坐在椅子上等叫號,因為他們想要面會縣長,搶救通過環評的阿朗壹古道。

他們當然認識曹啟鴻縣長,但是在趕時間救古道的心情下,找到縣長面對面時間,最快時間能和縣長見面,討論搶救台26縣道開發的問題。

拼環運,要激昂、要悲傷,各種形式都有,但是拼到縣長面會時間也要上場,那樣的景況,讓人覺得有點—-淒涼。

面會時,曹縣長願意挺身幫忙,這位從以前被稱為曹老師的縣長,從政多年理想未變。針對台二六環評審查通過,屏東縣府以未邀請地方首長列席,像花蓮縣長還留在閉門會議中發言,這種有失尊重的程序瑕疵,找尋覆議的可能性,或是由縣府指定文化景觀,延緩工程的開發。

在縣府之外,一股凝聚的力量,迅速在網路上串聯,走上街頭訴求保護阿朗壹,很多人開始愛上阿朗壹,部分人開始動身朝聖,彌補認識台灣的地理缺憾,更多人感傷才愛上就得道再見。

愛生態環境的人們,大家都在想辦法搶救,一條不該被破壞的古道。問題是,面對環評這個失衡的機制,擋不住不當開發,反而一通過,成為開發單位的護身符,「通過環拼、開發有理!」

台二六有條件通過環評,說穿就是蘇花快模式,放棄原有路廊,以移動路廊,隧道工程做局部改善,38公里的蘇花快有條件通過,6公里的台二六也同樣有條件通過。

有條件通過,世俗一點說法就是「頭過身就過」,一堆環境審查畏懼被退案、否決或進麻煩更多的二階環評,退而求其次的方法,就是求個「有條件通過」。反正台灣那有事後違反條件的開發案,因此全面停工,偉大的環保署找一件就好,不要找那種違法被拆除的案子,或是政治角力的核四,找一件違反條件停工的例子,來說服困惑的大眾。

問題是,沒有嘛!頭過身就過,所謂有條件通過,不就是降格通過或妥協通過。一過,就是一路奔馳,開發到死。

當先期的工程完成,道路已經壓迫到「一棵樹」旁,空氣不再清新,聲音驚擾來訪的鳥族,變化的環境,讓成長成為一種困境。

台二六有條件通過,過關的有條件,傷害著太多的生命、文化、地質、景觀,甚至民間社會的期待。但是所有造成的問題,語意模糊不清,聽不清所謂內移200公尺、過山挖碎道、生態廊道設計,倒底真實救濟了什麼,甚至不願意花點時間,將所謂生態補償方式實際實驗一番,看看成效如何,就只是報告上的文字書寫,為通過的有條件通過,台灣環評的真實素質。

台二六真實問題是什麼?問題是阿朗壹什麼都不是!它是人們心中的聖地美境,卻是官方眼中沒有任何「法定地位」的荒地,沒有全面的生態、遺址調查,沒有指定的法令保護,於是根本不知會傷害什麼,審查的模模糊糊。

劉益昌老師是愛環境有風骨的學者,他說阿朗壹古道原名琅橋卑南古道,從滿州沿海岸到大武,長期以來沒有指定遺址讓人遺憾,甚至大規模考古研究也未展開。他強調在台灣古文化研究形態上,通道形式的場域,通常最精采豐富,原住民不同族群走過阿朗壹,漢”番”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甚至清兵的移屯,日本最早入台的駐軍,阿朗壹文化資產的價值很高。

我想,用台灣古代絲路,形容阿朗壹一點不為過。

阿朗壹文化價值高,地質景觀也不差,長期關心阿朗壹的屏東教師會,從十年道路開發被規劃,就一直關心這個阿朗壹的命運。

三年前舉辦地質之旅,在宋可泰老師讚嘆聲中,這個中央山脈尾閭的地質景觀,南田到旭海的六公里古道中,有綿延數公里的礪灘,有海蝕風蝕的礁岩,甚至等著被隧道打穿的岩層,都記錄著百萬年前台灣的地質密碼。

像岩壁上S型的岩層,不說不知道,那可是早期環境的驚天地動,才能將一個沈積的平面岩層,彎曲到超人般的S型樣貌,顯露在岩層外,國際學者當珍寶,台灣卻要開隧道,建道路。

至於生態,簡單說阿朗壹,幾乎已經是台灣唯一綠觿龜願意上岸的地方,因為原始未開發,沒有車聲、沒有光害,更沒有喧囂的遊客。

長期以來,為了保護軍方的神秘九棚基地,從佳樂水到南田這段台二六,如同一個軍事禁區,開發台二六,誰說誰就有些洩漏國防機密之嫌。也正因為這樣的禁區,造就山嶺、沿海之間,豐富的動植物生態,別說還不清楚的陸域、海岸生物,甚至隱密的昆蟲生態,也是尚待探索的一大領域。

不清楚會傷害什麼,就有條件通過,就像中了莫名異毒,沒查沒驗,揣出一罐生態補償萬靈丹,吃了包不死,結果沒一個活,阿朗壹中了毒。

現今旭海–南田段,有條件通過,接下來的危機在旭海–佳樂水段,台東想接墾丁快速引入觀光人潮,墾丁也想接旭海溫泉延伸冬季旅遊,做台二六做半段效益不大,那些等待的觀光業者、土地掮客,真正需要的是墾丁到台東全線通車,公路總局最早規劃就是如此。

一旦北邊的南田—旭海通車,南邊剩下就是橫越港仔沙漠與南仁路接佳樂水的二段道路。現今,九棚軍方退縮入山,沿路留下空營房,建路不太會有意見,國家公園管理下的南仁山保護區,其實沿海已建有南仁路,爭議較大的橫越港仔沙漠,國家公園也是在保育反對聲中,修建拓寬穿越風吹沙道路的記錄,保護區開路,國家公園不是沒做過。

寫這些道路實況,並非提供開路參考,而是強調一旦南田—旭海段開通,就是全面崩解的開始,現今風聲緊,絕口不提開通南段,幾年之後,大概又搬出北段都蓋好,南段為何不連通,道路已經蓋一半,乾脆完全貫通。

墾丁大街旅遊業者,分析的很直接,冬天墾丁人少,一旦墾丁到旭海溫泉通車,一個半小時內來回,比墾丁到四重溪溫泉還近,冬季的墾丁旅遊業賺錢翻一倍,打破長期以來墾丁附近無溫泉的問題。

開發壓力大,早是公開秘密,台東、屏東都有開路壓力,有人要工程、要值錢的礫石當砂料,有人要土地增值,出脫手上沈寂已久的土地,有人要經營觀光,大賺東西遊客錢財。賺錢當然不是壞事,問題是以台灣保留最原始完整的海岸、陸域,作為賺錢的祭品。

道路上的南田居民,會因一條路而繁榮?為了開路,村裡大動工程,挖排水溝,建設道路,未來門前多了道路,卻少了一塊生態美境,一部份村民等待核廢場定案後的補助,一部份村民希望留下阿朗壹古道,讓它成為南田生態旅遊的腹地,成為部落的共同資產。

但是開發完成後,建橋開路,破壞了地景,車子將會快速通過,趕往台東,趕往旭海,不會有太多人願意留下,聆聽有關阿朗壹古道與居民的關係。

至於,哪一棵樹的最後命運是什麼?為了保護海邊道路,很快會岸邊會填上消波塊,就像傳統濱海道路的防護工程一樣,海岸成為巨石軍團。

「一棵樹」將會消失。再看最後一眼吧!阿朗壹開始消失的生靈。

大家不捨得,一心想搶救,困難是環評已過,翻盤不容易。

現今,能做的有集體商請屏東縣政府,迅速指定文化景觀,以環境狀況有變,以環評法18條,進行事後追蹤,甚至再作差異分析。另一方面,請求監察院針對環評過程中行政程序有無疏漏,行使糾舉權,作出急速處分。

甚至,齊聚更大的社會輿論,讓政府宣佈放棄開路,畢竟這是一項公共建設,環評有條件「保證」能蓋,但是政府可以考量效益決定不蓋,無關私人開發廠商的利益,單單純純的公共工程停建。

但是,從體制上的環評中被放棄,還是該從體制上爭回阿朗壹的價值,就算群聚社會輿論,讓政府宣佈放棄開路,後續還是必須爭到阿朗壹古道區域的法定地位,永遠避開人間的是是非非。

台灣太多的地方,來不及認識就消失,或是在消失的前夕,抱著搶看的心情,仿彿瞻仰遺容,阿朗壹如此,大城濕地如此,甚至許多美麗農村也如此,國家老是在做讓人遺憾的事。

阿朗壹很美,台灣珍貴的原始海岸景觀,就算當樣版,也該留下這一段,讓後世的子孫,知道沒有道路,沒有消波塊,沒有燈光,在山和海自然相接的區域內,生態何其美妙。

一棵樹,在海風與浪濤中,從小苗到大樹,撐過嚴峻的環境,以自然之姿堅毅生存,但是面對人類開發的野心,阿朗壹毀了!最後自然海岸聖境消失!一棵樹將以無言悲傷,書寫道別的墓誌銘。

為保留阿朗壹再奮鬥吧!畢竟它以自然姿態存在至今,如何能讓它在貪婪時代中走向毀滅!

搶救阿朗壹,持續行動中~~~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

夏耘農莊生活No7–進入秋天

開始想來劈柴煮飯,想在空地上做一個三角架、吊一個大鍋子,下方生火,親友圍坐烤火、吃飯、聊天,應該比在餐桌前正襟危坐來得有趣多了。

 前言:每個月想寫電子報,總有更想去作的農事與義工的事,只好一拖再拖,又過了二個月,趁著鳳梨剛種完,快寫下這兩個月的想法!

image001

1. 楊桃園 (B 區 / C區)

八月擔心過早開花,事後證明是多心了,這些幼果在九月多順利長到約四、五公分大,滿樹的楊桃等著套袋,雇了幾個新移民朋友一起幫忙,雖然大家沒經驗卻也學的很快,加上夫妻兩人,花了約五天套完 13000個袋子。 240株楊桃樹,一棵樹平均掛了54個白袋子,滿園如白雪承載希望的足印。

過去四年的採收,從沒有過11月是主要採收季,不知味道如何,再長到10月底,楊桃一路長大,偷偷打開幾個袋子看,都長到過去正常之尺寸,偷吃幾個仍青綠的,口感仍舊正常,心裡的大石也放下了,就等11月下旬到12月的楊桃採收了。 原先擔心的秋颱也沒幾個,也沒登陸台東,一切平安。

只是每年都一樣會讓人有點心疼,因為套袋完後每幾天去巡園,總有被風吹落、乾枯、弱小、早被蟲叮的果實掉落,於是兩三週後又撿回2000多個袋子,這些數量 (近 1/6) 等於都作了白工。 這或許是秀明自然農法楊桃的命運吧!

在剛套完袋沒多久,楊桃樹上同時開出下一水的花苞,一週後又是滿滿的粉紅花苞,疊在白與綠的背景中,很令人期待2月會再有一波楊桃可採收。或許是產量終於向上爬升的契機。 然而,自然總有一點小磨難給我們,10月初經常下雨,下雨時蜜蜂就休息,等不到蜜蜂來授粉的小花,一天天等待,然而花總是會累,兩週多後就枯了、謝了,青春一去不回,於是11月了,只有不多的幼果長出,等待下一波的套袋 (2月採收) 也許這是讓我們終於可以在農曆過年好好休息吧!

自從搬家到農地,五點多天亮還沒吃早餐,我就像晨間運動般,揹起割草機除草,每天一、二小時,在九月、十月八點多仍感到熱的季節,這樣涼爽的晨間工作很舒服,於是農地上不再經常是過長的野草,園裡感覺通風許多。

10月經常下雨,趁著土壤濕潤,在楊桃園的空位種下12株大果桑葚樹苗、3株紅肉李樹苗,種下後覆蓋一圈厚厚的落葉與草,不再需要澆水,省下很多力氣,一個月了,樹苗都很正常。 種桑葚是因為小鳥在曾園裡播種了好幾棵野桑葚,長得很好,或許這裡很適合桑葚。李子樹是因為原有的四棵樹在沒有灌溉的環境下長得不錯,有一株已結果且好吃,我特別愛吃酸甜的李子,或許將來還可以釀點水果酒招待朋友。

種這幾株小樹苗時要先挖洞,意外地在挖出的土壤中,發現比前三年挖洞種甜橘時,蚯蚓數量增加不少,每一手握住的土塊捏碎後,總會有一兩隻蚯蚓,是好是壞? 我不知道,表示土壤機質提高了吧!

楊桃園裡空地間種的10多株甜橘,今年長出第一次果實,10月底起陸續採收,兒子直接切片煮開水加糖,就是很好喝的金佶茶,女兒就不太愛喝。 另外2年多前種下的10株柳丁樹,今年也第一次結果,雖然被摘去不少花朵以保持營養生長,但漏網之魚也留下20多棵柳丁長大,因為果實少,個頭都不小,令人期待12月的黃熟,奇特的是到目前為止,似乎沒有被果實蠅叮掉。

2. 鳳梨園 (D區 / E區)

人生很奇妙,總會在適當的時候出現轉機,E區的楊桃園在七月底採收完後,原本因地主想賣而想另租地重種鳳梨,就在新租地快要整地時,9月底有位朋友與E地地主談好,出資買下E地借我種,新租地因人手不足以照顧就緊急踩煞車停止了。 朋友買E地後,大方的讓我按自己意思種植,心中實在非常感謝其慷慨。與朋友談好起先不付租金但幫忙種四周的樹與綠籬,以後就正常付租金,使用者付費是我比較心安的作法。

這一片三分五千多株的金鑽鳳梨,七月底剛採收完果實的側芽(吸芽)當時植株還不大,或許是預知自己命運平安,到了10月初採側芽時已迅速長大。

既然E地可以長期種,這片鳳梨就自然繼續留,明年收成”老欉”鳳梨,每株鳳梨新長之側芽約2根,割下一根可以移植,留下一根讓它在原株上長大,總共在 5400株鳳梨中割下約2600根側芽,雖然不夠多卻也出乎意外了。

11月初終於等到不再下雨,E區有 5.9分地大,原先只種 3分地,扣除綠籬、車道、隔離帶,還有一片約 1.5分空地,就種一片新的金鑽鳳梨。 三區鳳梨輪流長、輪流收 (明年: D區第一次收、E下區第二次收、E上區成長中),這是種鳳梨原本的規劃—產量不多不少,人力也負擔得了。

11月初終於等到不再下雨,趕緊把E上區第二次整地,剛好有志工幫忙,就一鼓作氣把4800株金鑽鳳梨種下,從拉水線、搬側芽、排側芽、用鋤頭種下、收水線,花了約四天時間,雖然揮動鋤頭令人手臂酸、大腿酸,但看到整齊的鳳梨一字排開,很有成就感。

這次種鳳梨有一半是用自己的側芽,另2100根用的是慣行農法鳳梨裔芽,剛好可以作為比較生長狀況用,觀察是否秀明自然農法留的芽會有生長差異。

割完側芽的原先E下區鳳梨,少了一根分散營養,更像被人拉過一樣,突然在10月又長得更高大,相比於今年七月初採果時之植株大小,平均都大上 1.3倍,如果植株壯碩就能提高發芽率的話,那明年二月這E下區開花應該會很多,當然,也有人說植株壯代表葉片搶掉營養,可能影響開花。不管怎樣就等吧! 如果明年收成依然很多,就證明秀明自然農法鳳梨即

使多年種植,產量不會愈見低落。

E區也同樣趁著10月多雨,下雨天種下160株灌木綠籬(金露花)、14株樹苗 (台灣欒樹、光蠟樹、楓香、梅子),覆蓋落葉以免擔心澆水。

image001
9/18 請本地部落原住民幫忙E地/D地除草,我也要抽空做,這是E地

3. 新的水田

水田終於在10/30整理好了,一再下雨、或因怪手拋錨、拖了一個月才等到。 雇請老經驗的農夫幫忙當監工,與怪手司機溝通如何整出田埂、溝渠、菜園與水田之水平,一天下來,很順利地完成了。連耕耘機第一次粗耕耘,總共花了約 1萬元。以租10年之攤提、加上每年租金,這片地不在經濟收入規劃之內,只要能提供全家一年的稻米與平日之蔬菜,這些租金就值得了!

整地前丈量尺寸,才發現可耕面積不大,水稻約 1.7分地,菜園約150坪,數字不多,但整地後站在田中央想像未來的金黃稻浪,就感到滿滿的快樂! 太太尤其高興,又可以種菜了,早上走出門就可以採水果當早餐,未來又可以採菜來吃了!

不過快樂之餘還是要面對新的挑戰,我對水田是一竅不通,這些天拉水管引灌溉水入水田,需水量比我原先以為的還要多,接好的3吋水管洩水了一天,竟然淹不到 1/3面積,又要重拉更粗的5吋水管,未來淹完水後要作什麼也沒弄清楚? 只能邊走邊問。 種水稻是更精細的農業操作,比起水果有更多步驟與管理。 太太主動擔起照顧水田的工作,已在準備要到足夠的秀明自然農法穀種,也到處請教種稻技巧,我樂得輕鬆當個學習者,出力氣是我的主要工作,這樣我能專心看顧楊桃與鳳梨。

這片水田與東鄰的慣行農法水田相鄰,只有一個灌溉水溝寬,我們留了一個更寬的長溝,作為擴大緩衝帶用,也多了很少走到的田埂,女兒同學的媽媽種一大片野薑花,答應給我們不少分株苗,就可以種在這個田埂,將來會有一片高達胸口的野薑花可以作綠籬,每年4到10月,能在家裡插上一把清香的野薑花。

一月就要插秧了,農事的最後夢想很快就要實現。

OLYMPUS DIGITAL CAMERA
怪手挖溝渠,作為左邊鄰田隔離帶、想貪心地種荷花、菱角與筊白筍

OLYMPUS DIGITAL CAMERA
整地前的屋前水田地,只有 2分多

4. 農舍

搬到園裡的新家已經2個半月,八月的酷暑,家裡沒冷氣機,卻沒感到屋內熱到受不了,只要打開窗戶與電扇,就能感到舒適。進入秋天中期,早晚溫度較低,鐵皮的新屋開始被「冷」所考驗,每到晚上,北側窗戶就吹入涼風,睡覺時,窗戶只開一個書本寬的縫,電扇只開啟約2小時,這樣就夠涼快了。 這裡安靜,聽不見屋外的車聲、小狗不再因為路上的動靜而經常狂吠,全家一夜好眠。

五、六點起床,東邊的海岸山脈就被白雲遮住腰部,我們地勢雖不過160公尺高,但望過去都蘭山下的卑南溪谷,感覺就像一千多公尺高山看到的雲海,屋子東邊幾乎都是窗戶,隨處一見就是樹、草、山與雲,沒有任何人造物阻擋,太太總是說「我們家好像是民宿!好美啊!」

其實家裡一點也不像民宿,總是亂亂的! 書房與客餐廳的水泥地,自搬來後因為忙、因為懶,始終沒擦過,只是天天掃地就好。磁磚地板久不擦就很髒,水泥地不擦也沒關係!大家都多了時間作別的事。更絕的是女兒發現水泥地的妙處:即使不小心潑水也不用擦,因為一下就化開乾掉了。 也許大家都試看看這樣的地板,不要為了美觀與過度之清潔,而使用瓷磚、甚至是石材地板,浪費能源且採石礦對環境有許多破壞。

搬到新家對丈母娘很好,屋前門有一個夠寬的遮陽蓬,地面只是鋪上碎石,丈母娘不管晴天或大雨都可以坐在這裡,吹涼風、摘菜葉、削瓜果皮、做點雜務,小狗就蹲或躺在身邊,不用像以前只能在屋子裡。

現在開始有念頭想養雞了,已經構思好大概之方向。 也開始想劈柴來燒柴火煮飯,想在空地上做一個三角架、吊一個大鍋子,下方生柴火煮食物,親友一起圍坐烤火、吃飯、聊天,在暗暗的夜裡,應該比坐在餐桌前正襟危坐來得有趣多了。

屋子四周的幾棵樹,自四年前種下後逐漸長大,四月蓋新屋起的這半年春夏天,似乎感受到我的期待,突然長高,光蠟樹、青剛櫟、台灣欒樹、香楠、楓香都已是比碗口粗、比屋頂高。

終於,台灣欒樹第一次開出黃花、長出紅色翅果;香楠第一次長出紅嫩的新葉;青剛櫟第一次長出核斗。最令人驚訝是生長緩慢的烏心石,也緊追不捨,絲毫不示弱。於是趁著十月的雨,我又在屋四周空地種下9株桂花樹、3株烏心石、1株樟樹、2株光蠟樹、3株七里香、1株龍柏。 種樹看它長大的快樂,比起農作收成有過之而無不及;屋子被樹圍繞的舒適也令人留戀。

5. 農夫市集

明年的1/22 (週六),也是孩子的寒假、離過農曆除夕還有11天,雖不是最棒的日子,但已是幾個台東農友的最佳選擇,我們將要辦春天的「秀明自然農法農夫市集」,大概還是在「誠品台東故事館」吧!七月的合作雙方都滿意,所以場地應該不會變。細節等有空想好並發出,想來玩的朋友請記得。

十月起的每個月第三個週六下午 15:00到20:00,台東的鐵花村慢市集出現我們的身影,未來每個月也是相同時間。 十月的活動,人潮沒有自己辦的市集多,但有不少機會,可以向沒接觸過秀明自然農法的新朋友介紹。自己不用佈置帳蓬與場地控制,可以專心和客人談。所有的農友都覺得很好,大家希望各自能多想一些古早或有趣的農作玩意或點心,不要讓現場只是聊天或賣農作物。

兒子在市集裡到處玩,傍晚終於回來顧攤位,芭樂早賣完,他竟然很主動拿起太太的手工皂,拿出去推銷。以為他開竅了,結果竟然拿手工皂,和其它農友換了農作物回來,還得意說被他賣掉了,真是人小鬼大。

6. 荒野保護協會 台東親子一團 (炫蜂團)

台東的荒野炫蜂東一團雖然人數只有24人,但卻是很特別的團體。

孩子分成四個小組,除了團長、副團長、家長的育成會會長、副會長外,還有八個帶活動與孩子的志工導引員。導引員工作很多,每次活動要關心孩子的情緒與反應,每個月要輪流策劃一整天的活動,這一天的活動要探勘,全體彩排、開會討論至少兩次、寫下詳細的教案、準備器材與教具。對於上班族白日工作之餘,算是很大的負擔。一般人下班就玩自己的興趣、休閒,很少人願意付出時間去作這些吃力不討好的事,而且孩子還常會吐槽說不好玩。 所以導引員需要熱情與投入。

在新竹時,印象中女兒當時參加的炫蜂竹二團,第一年,大部份的導引員都不具父母身份,且年紀都是30歲以下者;然而台東八個導引員有四個家長,沒受過任何訓練就開始付出,另外四個,一位是台東大學學生,其餘都是三、四十歲上班人士,這大概是台東人口少、青年少的特殊狀況。父母沒經驗卻站出來為孩子作事,令人感受到父母的愛;不為自己孩子的志工更是令人敬佩,尤其上了四十歲後,還要陪著活力充沛的孩子玩,真是為難了。

前幾次活動,我只是家長兼偶而幫忙的觀察員,因為一個導引員全家退出,我怕大家累垮就志願進來幫忙。進來參與規劃,才知道這些導引員真的很用心也付出許多,自己農事之餘雖然更忙了,但也因如此,有機會學到帶孩子的經驗與學到他人的優點。

兒子看在眼裡,會不會學到志工的快樂這件事?我不知道,至少他看到父親為了他,願意花時間,這樣就夠了!幾個月的團體活動,也讓他交了很多孩子朋友、學到團體的適應與相處能力。

OLYMPUS DIGITAL CAMERA
炫蜂團10月的會外會-成功鎮麻佬漏步道登山, 要涉水、拉繩, 很有挑戰

參考台東炫蜂團之部落格: http://taitungbees.blogspot.com/

7. 荒野保護協會 台東分會

荒野保護協會 台東分會部落格格

http://tw.myblog.yahoo.com/sow-taitung/

生態保育團體總是做一些吃力不討好的事,面對政府公權力強勢的開發,表面是經濟掛帥的指導原則,背後則是犧牲環境與公眾利益,只有少數人獲利,然而真相離民眾遙遠,忙著自家事的民眾為此而站出來總是不容易,少數願意站出來的人只能盡己所能,作多少算多少。

自從在荒野台東分會參與議題組的活動,才慢慢從單純的自然喜愛者,進一步留意這些破壞與開發的作為,台東縣從富崗、都蘭到成功都傳出不少開發案消息,都是在環境敏感的海岸地帶開發,讓人擔心海岸線被破壞殆盡,每次聽到烽火般一路燒起的開發案,就感到無力注意每個案子。

生態保育團體蒐集到情報,先進行現況與法令分析就很吃力,要凝聚在地居民意志更不容易,再要讓一般民眾瞭解真相更是困難,遑論要產生具體有效的行動,總是不知道行動到底有效與否,自己有很多事,也無力每件都去關注,總感到有點對不起,這也是開始參與環境活動後,常會產生的無力感。

在荒野台東分會,每個月要安排兩次免費的分享演講活動,從生態、文化、NGO、農業、創作談到遊憩。第二個週五晚上在誠品書局,第三個週五晚上則在台東分會,已進行近2年、20場演講了,這件事是我負責聯絡與安排,我已快把所知、所認識台東的人物都請完了,因為沒辦法給講師費,只能以荒野的招牌去拜託,幸好所有的講師都很願意分享經驗。

但上課聽講人數有時多、有時話題冷門就人少,人多就讓我高興,覺得沒有白費力氣,也對得起講師的準備;人少就令我悵然也對講師失禮。 這件事如同前面提到的環保活動,總是讓人學習:把努力當成灑種子,不期待何時會發芽。

但有時也讓人難忘,幾個月前,請到在台東發起知本「建和書屋」的陳先生,講有關他多年努力,為弱勢家庭的孩子作課輔與陪伴的行動,當天我有事無法到場,可是事後聽到幾個人說:那天陳先生的演講感動了他們。這樣的回應就是付出後最快樂的收穫。

自從到鄉間,接觸更多環保、農業、文化等過去陌生的事,發現原來台灣四處都有特別的人,有很多不是整天只把賺錢當第一的人,這股向上、向善與正義的力量,才是推動台灣成為更美好社會的原動力,這也是幾年前仍只管賺錢的我,所從來不曾體會的。感受美好的事與人,就會讓自己也想更好。

image005
荒野台東分會的週五見分享

8. 國小籃球隊

六月底一次畢業四個練得不錯的女生,兩年多的相處令我很感傷,只剩下一個有基礎的女生,女生隊要再拿到全縣第三名已很難,於是今年起,就將重心放在男生隊,看這五個六年級男生與三個六年級女生 (都同一班),是否在練了一年後,有實力去縣裡比賽。

長江後浪推前浪總是一代代上演,這些孩子經過一個暑假,長高一些、壯一些、體能又好一些,才幾個月就出乎意料,已練出比較像樣的基本動作,加上兒子在內的三個五年級男生,我把他們組成A隊,給更多難度高一些的動作或小組練習。

兩週前,A隊孩子左手上籃還是常常不進,不認真的態度令我受不了,於是把動作拆解,一段一段加強練習,不再保留孩子最期待的 20分鐘三對三鬥牛時間,最後還要求他們11人排隊輪流半場左手上籃,規定30次上籃沒進到25球就要重來,每次數到23球左右就失敗,一次次重來,最後整整上籃了2小時。

孩子臉色最後都很難看,結束後好幾個人抱怨腳起水泡、腳酸,這是我教球以來最嚴厲的一次了,但下次練習上籃,孩子的動作就穩定多了。 我不想太嚴格要求而讓孩子討厭籃球,但不進步也對不起他們,如何拿捏訓練與樂趣的尺度,就是當孩子教練最困難的。

球隊裡另有約 10位三到六年級孩子,因動作不純熟被分為B組,這裡面有好幾個是這學期才加入的菜鳥,但有些卻已練了一年,每個都需要不同程度的訓練進度,但自己同時間要顧及A隊,只能顧及大方向,無法因材施教。 自己有點吃力,只好請A隊的學長姊,輪流去另一個籃框指導 B隊。學校雖支持卻不強調運動,孩子家長也只當這是孩子的課外活動,但A隊孩子們不認為這只是社團活動,而想多比賽,也能贏球,但無更多資源投入下,目前也只能用每週短短三小時練習了。

兒子在球隊裡除了個子矮小外,耐力、學習速度與身體協調性算是很不錯的,已學會雙手交換胯下運球,底線反手上籃等技巧性高的動作,外線與切入也有一定水準,他偶而總會說長大想打 HBL、有時又甚至說想打NBA。對於這些說說的目標,我只會請他多加油,抽空陪他加強練習,但也告知這些目標的難度,還找了“籃球夢”這部得獎紀錄片給他看 — 那是追蹤美國高中兩位有才華的籃球員,夢想進NBA但最後無法圓夢的真實故事。

剛開學,兒子還提出想法:想轉學到台東市前兩年全縣冠軍的國小打籃球,我沒潑他冷水,只是讓他知道國小每天通勤2小時,是多辛苦與令人不放心、會影響睡眠、花交通費、也不一定能當上先發球員。 某次非假日下課後,專程帶他去該國小觀察練球狀況,幸好那天該國小練習學生很少,而且去年主將多已畢業,剩下的只是去年與他差距不大的白隊成員。 還查詢到全縣國中冠軍隊是鄰近的鎮上國中,將來他有機會只以短程交通就能去就讀。兒子想了半天,或許考量到家裡賺錢不多,供應交通費很吃力吧!終於不再提及這件事。

但身為父親的私心,就會希望讓A隊的訓練強度增加一些,讓孩子學習的興趣能被滿足。

******************

第7次的電子報就寫到這裡,謝謝耐心看完。 祝您

冬天快樂

外婆的美麗灣,看完有感

喇貓今晚看了本週的獨立特派員,15分鐘裡簡要地描述了現在美麗灣這個案子的狀態:它讓自己卡在沙灘上!讓我們來思考一件事:台東縣政府與開發單位最常問民眾說:發展不好嗎?觀光不好嗎? 這代表著有錢啊!

喇貓今晚看了本週的獨立特派員,15分鐘裡簡要地描述了現在美麗灣這個案子的狀態:它讓自己卡在沙灘上!

已經立冬了,晚上很冷,泡杯熱茶,讓我們來思考一件事:台東縣政府與開發單位最常問民眾說:發展不好嗎?觀光不好嗎? 這代表著有錢啊!

西裝筆挺的人笑著對民眾說:錢,可以解決一切問題! (? 喇貓對此打個問號)空巢、缺乏年輕人力的台東,會因為這樣的開發,讓人力回流就業有飯店、有觀光業帶來旅客,服務業及周邊產業人力需求提高,就業率就會提高有了工作,就有收入,然後生活就會變好,有工作的家庭將過著幸福美滿的日子…

這樣的發展藍圖,有什麼不好! (? 喇貓對此再打個問號)

對唷!這樣的推估很OK啊,你們這些死腦筋的當地人\台東人\環保人士,怎麼會拒絕商機於千里之外,真是笨啊!政府跟財團要引進資金去你們那邊,幹嘛為了什麼環保的原因,推掉賺錢的機會呢?錢先賺了再說!

欸,好像有點問題吧…比如說:

環境汙染?…你家附近被汙染,就搬家啊!再怎麼汙染又不會立刻死掉,哪有那麼嚴重啦,生病的話就看醫生啊,那麼簡單,會死人唷?又不是我的孩子我的親人,管他那麼多…
地質危險?…現代工程那麼進步,不會怎麼樣的啦~ 如果真的是危險建築,拆掉重蓋就好啦~

原住民人權?…管他去死,我又不是原住民干我屁事,搞不好那些原住民還很樂意有工作機會咧~有工作比較重要,沒工作他們不是喝西北風去了?在現在的社會,沒有錢怎麼活得下去啊~政府給他們工作,才是把原住民當人看啦~

原住民傳統領域?…原住民以為說他們先來的,就先贏唷?誰叫他們那麼笨不懂得登記土地,土地是拿來買賣的,只用作農地最沒利潤了,需要農產品的話,去大賣場買進口得就好啦,又便宜又方便,台灣的農產品不知道在貴什麼,搭飛機來的還比較便宜…

開發案炒地皮?…東海岸景觀那麼好,那麼多空地閒在哪邊,不轉手賣給那些退休族、投資客作民宿、作餐旅業,真是太可惜了!反正那邊那麼荒涼,多些別墅不是很賞心悅目?有空時,來去住住,看個海景,吃吃山產海產,順便買個珊瑚項鍊犒賞自己賺錢很辛苦,多爽?…當地人豐年祭返鄉還要借住民宿或朋友家,欸,當地人沒自己的土地嗎?誰叫他們當初要賣掉,真是不會理財,好笑…

看到這裡,你是否跟我一樣看不下去,覺得這其中一定有什麼問題?上面這些聲音,可能是不了解當地自然與人文脈絡的人會有的言論,可是,應該要理解的人,包括縣政府與開發業者,面對各界質疑的聲浪,為什麼還不對該案提出具體的健康\環境風險評估,及營運方式細節的說明?

笑面的人們又說了:「這是商業機密」、「縣府跟業者有簽約,要保障業者的權益」

台東縣政府的公務員是人民選出來的公僕,政府的錢是納稅人的血汗錢,難道想以這種話就想打發掉民眾知的權力、打發掉國有土地的開發應受全民監督的原則嗎?

縣府還威脅民眾說:若本BOT案破局,大家就等著一起承受違約金的惡果!卻不容許民眾在事前獲得最充足的資訊,一起協助縣府免於走上環境、財政雙輸的窘境?

現在有越來越多聲音,拼了命要發聲、要阻止美麗灣營運?這表示民眾已不再像古早時代一樣,單純地被線性發展思維給騙了!現代人在乎的是「可持續的」發展(不知道什麼是「可持續」(sustainable)就落伍囉,先去做點功課)

想在三、五年內急就章弄出一些景點、硬體給遊客消費,賺飽荷包的既得利益者們,賺了錢之後會是如何姿態?業者不免俗的一定會在當地留下汙染、垃圾、社會問題,做作一點的會說「抱歉唷,我就是沒能力做到當初說的環保、沒有汙染,那我走好了」誠實一點的會說「我就是要擺爛,你們(百姓與政府)能拿我怎麼樣?」

縣政府大力推展的觀光產業,到目前為止還不是他們說的無煙囪工業、或者綠色消費方式,綠色消費並不是看看綠色的東西,去郊外玩看看風景就叫綠色消費,業者有沒有用心在所推出的產品的生命週期,能否做到最少的廢棄物、最少的碳足跡?能否以照顧當地人文與自然資源的前提下,做出開發的設計?能否好好地與關係人作溝通再行開發的設計?這些都是避免重蹈古早時代覆轍的方法啊!縣府跟業者難道還活在19、20世紀嗎?他們不是跟不上時代,就是昧著良心騙人!

我們幾乎可以預見這樣荒謬的劇本又要在東海岸上演,類似的事情已經發生過N次了,還要繼續讓它發生嗎?
真正看不下去了!(摔鍵盤)

筆者喇貓相信,身為一個負責任的政府,負責任的開發單位\企業主,不應該將環境成本\社會成本,在未充分告知風險的情況下,轉嫁到民眾(尤其是當地民眾)的身上!!

看到這裡,剛才泡的茶也快涼了,喝口茶,想一想,我們能夠呼吸乾淨的空氣,呵到清潔的水,吃到無毒的食物,這些都不是平白得來的,除了有國家政府在提供人民公共服務之外,在更大的尺度裡,是整個自然界為人類及地球上的生命,提供維持生命系統運作的服務,身為同時富有破壞力與創造力的人類,能不好好思考這個根本的道理嗎?

再回頭看看美麗灣那棟建築物,你可以再想一想自己跟這片土地,海洋,人群的關係,美麗灣的問題絕對不只是那片海灣、那小搓人的問題而已…

(喵完了)

反美麗灣! 絕對不住

我發誓,絕對不住美麗灣!一棟長年遭大浪侵蝕的危險建築!一個藐視法律、大挖細緻沙灘、丟棄鋼筋廢土的[優質]美麗信經營團隊,一個侵占原住民族生活領域使族人失去家園、敗訴卻仍使用公帑護航財團的[愛民]台東縣政府….

時間:即日起
地點:1.網路 2.隨處 3.台東美麗灣飯店前
主題:我發誓 絕對不住黑心美麗灣!!

行動緣起:
台東美麗灣飯店,在人力銀行公佈徵人消息
台東縣長黃健庭聲稱要在農曆年讓飯店營運!
除了部落與開發單位(台東縣政府及飯店)正進行的法律訴訟,
別忘了,人民是有力量的!!
只要你是有良心的公民
就一起用行動告訴美麗灣飯店及台東縣政府:
我發誓,絕對不住美麗灣!!
~哭泣海洋、疼痛土地、顫抖人心、悠悠古訓~
一棟長年遭大浪侵蝕的危險建築
一個藐視法律、大挖細緻沙灘、丟棄鋼筋廢土的[優質]美麗信經營團隊
一個侵占原住民族生活領域使族人失去家園、敗訴卻仍使用公帑護航財團的[愛民]台東縣政府
請看看攝影家林國勳為杉原海岸留下的鐵證紀錄

破壞紀實一

我們是海的孩子

黑心美麗灣
是台東海岸八個…甚至更多大型開發案的試金石
若違法營運成功,賺的是短期帳面數字
失去是不可回復的珍貴自然與海洋文化
國土浩劫、漁業衝擊
財團賺錢、小店失業
觀光發展根基的文化自然資產破壞殆盡
她的名字叫作杉原灣
她不屬於飯店美麗灣
捍衛台灣東部最後一片天然白沙灘!!
反美麗灣多年來的故事都在刺桐部落格http://fulafulak.blogspot.com/
支持方式:
1.手指頭支持法:在臉書活動邀約,直接按[參加]。
2.我愛拍照支持法:
拍下你與[絕對不住美麗灣]海報的合照,寄給我們fulafulak@gmail.com,歡迎你發佈在個人臉書或部落格,可給予我們臉書連結。(若不願公開身分,也可以臉部以外與海報合照)。
3.就是挺你支持法:
親至美麗灣飯店前,拍下你與[絕對不住美麗灣]的海報,寄給我們fulafulak@gmail.com,歡迎你發佈在個人臉書或部落格,可給予我們臉書連結。
會定期在部落格及臉書(fudafudak 反美麗灣)更新活動訊息
(要去美麗灣飯店拍照的朋友,可以至刺桐富山發展協會佈告欄索取拍照用海報,
或聯絡林淑玲0980-946795索取,後續會在各支持點放拍照海報,請密切注意….)

山豬國際會議,台日原住民族交流

如果,沒有山豬,我們無法理解山豬活動的區域,我們唯有透過狩獵去瞭解,被山豬帶領進到一個未知的世界,打開我們跟自然互動的關係。

日本的朋友說:「如果,沒有山豬,我們無法理解山豬活動的區域,我們唯有透過狩獵去瞭解,被山豬帶領進到一個未知的世界,並打開我們跟自然互動的關係,山豬的存在呼應著另一個物種存不存在的價值意義。」這就是召開山豬會議的意義。

山豬真的有學校,山豬會開會,這一次山豬要開會。2010年的台日國際山豬會議,將在今年的11月在台灣的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做第一次的舉辦。

第三屆的山豬高峰會議將從台日兩國原住民族群對於山豬的議題,重新去找到對於山豬不一樣和不同的觀點及看法。

2010台日山豬國際交流研討會

在2007年的12月獵人學校的發起人撒可努.亞榮隆(漢名:戴志強),受邀至日本西表島參加『二○○七年第二屆バブイサミット(山豬會議)』,撒可努先生在會議當中以台灣排灣族獵人的身分,將排灣族狩獵以及對於山豬的運用的知識與當地居民以及與會的日本學者分享。

隔年2008年由撒可努先生領隊,帶領著十位獵人學校的成員至日本沖繩縣西表島作一系列的文化交流活動,也藉著文化交流的活動讓獵人學校的學員對於西表島的歷史背景、文化、生活、祭典活動有初步的認識與了解,且在交流活動中也讓西表島的居民對於台灣排灣族有初步的接觸與認識,且增進彼此的友誼。

在2009年的8月8日,台灣發生了史上的最大災難「八八風災」,這場災難讓高雄、屏東、台東…等許多的部落受到嚴重的傷害,也因著這場的災難讓台灣的國人慢慢的去省思對於台灣這塊土地我們到底做了什麼?讓大自然對台灣做出最大的反撲與警告,讓我們去深省人類與大自然已失去了共同生存的平衡點,對於大地我們失去了對於她的尊重與愛護。

而『バブイサミット(山豬會議)』的主旨是「拉進縮小人類的生活和大自然之間的乖離,透過彼此交流過去和山豬相關的狩獵和農作物的損壞對策來學習,並進而思考未來人類和大自然的相關性。」

邇來新聞報導,原住民節慶中獵人所背的獵物已換成了布娃娃、布農族獵人山豬王被山豬的獠牙刺死了,當獵人變成了山豬的獵物,我們的獵人該怎麼辦?面對社會大環境及法律的體制,我們又該如何面對及因應呢?

也因著如此,透過這次於11月20日至23日辦理「2010台日山豬國際交流研討會」的辦理,讓台灣的居民能再一次深省對於台灣這塊土地,我們應當如何與她共處,也邀請日本及國內研究山豬及獵人文化之學者專家及原鄉地區獵人們辦理一場與山豬的對話之研討會,期待著透過『バブイサミット(山豬會議)』可以讓日本與台灣有更多的認識與了解,以促進兩國在國際上的交流,提昇原住民族的地位。

dsc04380
因為不能真的打獵,南沙魯的藝術家烏步以木炭畫出山豬,作為射箭的靶(攝影/劉瑋婷)

第3回バブイサミットin台湾2010

【台日山豬國際交流研討會2010】

時間:99年11月20(星期六)-22日(星期一)三天二夜。

地點: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台東嘉蘭部落、拉勞蘭部落。

貳、辦理單位:

一.主辦單位: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二.承辦單位: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

三. 協辦單位:各縣政府原住民局、全國原住民鄉(鎮、市)公所

四.執行單位:中華民國獵人學校協會

參、邀請對象:全國原住民實際從事打獵工作之獵人、國內外大學主修環境生態或原住民族相關科系之學生、原住民族部落大學學生。

肆、會議時間:99年11月20(星期六)~22日(星期一)三天二夜。

伍、會議地點: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903屏東縣瑪家鄉北葉村風景104號)、台東嘉蘭部落(台東縣金峰鄉)、拉勞蘭部落(台東縣太麻里鄉新香蘭部落)。

陸、招收名額及報名日期:

一、參加名額:40名。

二、報名日期:即日起至99年11月10日止。

柒、報名方式及錄取公告:

一.傳真報名:向鄰近原住民鄉(鎮、市)公所或本局索取報名表,並於99年11月10日前將報名表傳真至本局(傳真號碼:08-7993551、08-7993550)。

二.網路報名:逕至本局網站(www.tacp.gov.tw/最新消息)下載報名表,填妥後e-mail至melan@mail.tacp.gov.tw

三.公告錄取:經審查核定錄取名單,於11月12日前公告於本局網站,同時發送簡訊並函知被錄取人員。

四.保證金之繳納:經核定錄取之人員於收到通知後,請於11月15日前將保證金(新台幣伍佰元正)以報值掛號(現金袋)方式郵寄至本局,俾憑保留名額。該保證金於活動結束後,無息退還;經錄取而未前來參訓,或經參訓而退訓者,保證金無條件没收,不予退還。

捌、活動方式:

一.邀請日本方面及國內研究山豬及獵人之學者專家及原鄉地區獵人們辦理一場與山豬的對話之研討會。

二.活動住宿地點:原住民族文化園區內傳統石板屋。

三.研討會地點:原住民族文化園區內鄒族男子集會所(KUBA)。

四、本活動場所以戶外居多,請參加人員着輕便可活動之長褲,並請自備睡袋、盥洗用具、換洗衣物、拖鞋便於活動期間使用。

五、為維個人安全,凡有特殊疾病者請事先告知,並隨身攜帶個人藥物與習慣藥品。

六、本活動如因天候影響而停辦或延期報到時,將以電話個別通知,並以本局網站公告週知。

玖、 2010台日山豬國際交流研討會議程

11/21日(星期日) 第二天
時間 內容 說明 備註
8:00-9:00 早餐 中式傳統早餐 魯凱族大南會所
9:00-10:00(1小時) 專題演講5:從原住民耆老訪談中彙整野豬的寄生蟲知識 引言人:林益仁 教授(靜宜大學生態學系 副教授)發表人:斐家騏 教授(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鄒族集會所(KUBA)
10:00-10:30 中場休息  
10:30-11:30(1小時) 專題演講6:現行法規對狩獵台灣野豬之影響探討 引言人:林益仁 教授(靜宜大學生態學系 副教授)發表人:吳幸如 博士(屏東科技大學 博士後研究)
11:3013:00 午餐 (便當)用餐地點:鄒族集會所(KUBA)
13:00-16:00(3小時) 狩獵文化工作坊:透過各族群獵人進行不狩獵文化之經驗分享。 引言人:撒古流-屏東達瓦蘭部落-排灣族與談人:阿浪‧滿拉旺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教育文化處的處長台灣代表:(1) 游振程-屏東縣文樂部落-排灣族

(2) 杜東龍-台東新園部落-排灣族

(3) 花蓮-德魯固獵人-德魯固族

(4) 戴明福-拉勞蘭部落-排灣族

(5) 杜義雄-舊好茶部落-魯凱族

【中間14:20-04:40休息及茶敘】

16:00-17:00 台灣原住民文化與歌舞交流欣賞 台灣原住民族樂舞展演展演舞碼:地點:歌舞館 歌舞館
17:00-20:00 送別晚會以及閉幕 主持人:杜珊珊 獵人劇場
20:00 休息 工作人員住宿:魯凱族大南會所與會人員住宿:石版屋區(泰武頭目住家、佳平社住家、神山頭目住家)  
11/20星期第一天
時間 內容 說明 備註
08:00 高雄火車站集合,驅車前往屏東文化園區。 日方參與之發表者以及參與學員預計20日當天上午08:00統一集合並統一接駁至文化園區。  
10:0010:30 報到   大門口前
10:30-11:00 開幕式 一、開幕儀式(祈福儀儀):二、長官致詞:三、山豬會議介紹:四、山豬會議活動地點說明

11:0012:00 專題演講1: 引言人:黃智慧 教授(國立中央大學民族系)主講人:孫大川主任委員(行政院原住民族族委員會 主任委員)
12:00-13:30 午餐 山之味(自助式)
13:30-15:00(1.5小時) 專題演講2:現今環境傳統狩獵者所扮演的新角色 引言人:黃智慧 教授(國立中央大學民族系)發表人:花井正光(沖縄生態環境促進協議會會長) 鄒族集會所(KUBA)
15:00-15:30 休息 茶敘(茶包、咖啡包、餅干)  
15:3017:00(1.5小時) 專題演講3:現今台灣與日本之山豬研究與狩獵文化交流 引言人:黃智慧 教授(國立中央大學民族系)發表人:林益仁教授(靜宜大學生態學系 副教授) 鄒族集會所(KUBA)
17:00-18:00(1小時) 狩獵技術工作坊:討論主題-以日本及台灣獵人針對各區域山豬之狩獵與食用方式相關介紹與交流。 引言人:黃智慧 教授(國立中央大學民族系)日方代表:石垣金星さん和田はるみさん四本龍太郎さん(奄美大島猟人、農夫)

台灣代表:杜東龍(台東新園部落排灣族獵人)

鄒族集會所(KUBA)
18:00-19:00 晚餐 (便當) 鄒族集會所(KUBA)
19:00-20:00(1小時) 專題演講4:現今日本列島的動物和狩獵的歴史-屋久島案例 引言人:黃智慧 教授(國立中央大學民族系)發表人:湯本貴和 教授(地球環境學研究所教授) 鄒族集會所(KUBA)
20:00-21:30(1.5小時) 狩獵知識工作坊:以日本經驗的狩獵知識與台灣獵人與學者的交流工坊。(1) 日本狩獵文化(2) 日本狩獵生態(3) 狩獵經驗分享 引言人:黃智慧 教授(國立中央大學民族系)日方發表學者:1.蛯原一平(東北藝術工科大學東北文化研究中心 研究員)2.島袋綾野3.和田はるみ(佐賀縣獵師、三生股份有限公司 職員)

4.山本圭介(筑波大學研究生)

5.仲谷先生

鄒族集會所(KUBA)
21:30- 休 息 工作人員住宿:魯凱族大南會所與會人員住宿:石版屋區(泰武頭目住家、佳平社住家、神山頭目住家)
11/23日(星期 第四天
時間 內容 說明 備註
7:00~08:30 早餐 台東縣太麻里日昇會館  
8:30-12:00 賦歸 前往機場返回日本  
11/22日(星期 第三天
時間 內容 說明 備註
7:00~09:30 屏東出發前往台東嘉蘭部落 早餐:每人一份,於遊覽車食用沿途欣當南迴風光 本項行程為自由行。
9:30-12:00 台東縣金峰鄉嘉蘭部落參訪(1) 台東地區八八風災部落參訪。(2) 邀請日方原住民族認識台灣原住民部落環境生態與關心八八風災安置後續的原住民部落生活現況與文化交流。 台東縣嘉蘭部落訪問交流地點:嘉蘭部落鄉公所秘書:董建華部落代表:嘉蘭基督教長老牧師-胡亞瑟交流方式與內容:

(1)金峰鄉鄉公所交流拜訪。

(2)八八風災部落參觀與嘉蘭部落排灣族交流。

(3)致贈參訪禮物。

(4)預計12點40束參訪行程,12點50出發前往拉勞蘭部落小米工坊用餐。

12:30-14:00 午餐 香蘭部落風味餐負責單位:拉勞蘭部落小米工坊
15:00-17:30 台東縣拉勞蘭部落參訪及交流 1. 台東地區排灣族部落與獵人學校拜訪。2. 拉勞蘭青年會所參觀,與台東排灣族青年交流。交流地點:拉勞蘭青年會青年會所
17:30-19:30 晩食&交流會 住宿:台東縣太麻里日昇會館晚餐:喜樂陶餐廳。電話:089-780818

2010台日山豬國際交流研討會報名表請點選這裡下載

串起你我心橋─嘉蘭排灣陶珠

每一顆排灣陶珠背後,都有不同的意涵。嘉蘭芭伊工坊製作的排灣陶珠,慢慢串起排灣文化、部落產業、災後重建的心橋。

W0870U0

「來唷~體驗手工串珠的難得機會喔!每一顆陶珠都是嘉蘭部落媽媽親手燒的喔!每個人都可以DIY串陶珠編手鍊,做一串獨一無二的手鍊項鍊喔!」

10月,仍舊炎熱的陽光穿過清華大學成功湖旁的林葉,灑在穿梭人潮及綠市集攤位上。清華學院竹蜻蜓小隊的成員們不停吆喝,招攬來往人潮選購由嘉蘭部落工坊製作的排灣族編織包與幸運祈福陶珠。

一對母女正坐在攤位旁仔細挑選陶珠,在芭伊工坊工藝師曾淑琳協助下,她們挑選了一顆象徵「手藝精巧」的「織工之珠」開始DIY。半小時後,母親為開心的小女孩戴上合力完成的陶珠項鍊;排灣傳統文化、嘉蘭部落、這對母女,還有許許多多曾經購買、DIY陶珠的人們,就這樣在竹蜻蜓工作隊與綠市集的協助下,全給串在一起了。

IMG_7809

每個月第一個星期六,清華學院竹蜻蜓小隊都會在清大成功湖旁擺攤義賣芭伊工坊陶珠,現場也會有工藝師進行DIY教學

IMG_7805

嘉蘭芭伊工坊自今年2月起,便持續與竹蜻蜓小隊合作在綠市集擺攤,推廣排灣陶珠飾品。雖然每次擺攤,陶珠部分平均僅有2千多元進帳,但推廣部落文化、工藝,並拉近人與人距離的DIY教學,許多週邊效益並非金錢可以衡量。

部落產業要的不只是金錢贊助!芭伊工坊誠徵設計人才支持!

莫拉克風災重創台東縣金峰鄉嘉蘭部落,自太麻里溪上游滾滾而下的無情洪流,捲走許多人的房舍與農地,導致嘉蘭人辛苦打造的家園沒了,連眼前生計也出現危機。

為重振部落產業,嘉蘭除「木工坊」、「布工坊」外,也與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台灣好基金會、雅比斯創意策略公司、家扶中心合作成立、「芭伊工坊」技能培訓課程、工作室;上述的陶珠,其實就是芭伊工坊成員辛苦製作、燒製的成品,設計過程甚至也有清華學院竹蜻蜓工作隊的參與。

事實上,陶珠製作技術過去在嘉蘭部落沒幾個人會,就連現在芭伊工坊的成員,也都是從去年底才開始學習製作技巧。工坊成員歐美惠認為,芭伊工坊如果真的要走上品牌之路,讓更多人願意購買,除了提升成品良率之外,更重要的就是以「創新設計」能力,讓嘉蘭陶珠與其他部落有所區別,才有可能真的發展成「產業」,而不只是八八零工、多元就業的副產品,或永遠讓外人帶著「贊助」心態購買,而非真正喜歡。

「不然人家可以去三地門買啊,幹嘛買我們嘉蘭的?」歐美惠綻著黝黑的笑容回答,語氣中透露對嘉蘭陶珠更大的期許。她認為,與其爭取外界資金挹注,或是出於愛心的購買行為,終究都不是讓部落產業站穩腳步的良方。她期待外界擁有相關設計能力的人,可以與芭伊工坊主動聯絡,協助提升工坊的產品獨特性,也讓工坊成員擁有更好的技能,才會讓嘉蘭產業更有「競爭力」,長遠來看也是讓工坊成員真正擁有一技之長。

排灣族陶珠各有不同象徵;「高貴之珠」是頭目的信物、「太陽的眼淚」表示思念、「土地之珠」象徵豐收,代表愛慕的「孔雀之珠」則是排灣男女自古表達愛意的禮物。

排灣族陶珠各有不同象徵;「高貴之珠」是頭目的信物、「太陽的眼淚」表示思念、「土地之珠」象徵豐收,代表愛慕的「孔雀之珠」則是排灣男女自古表達愛意的禮物。照片中手拿陶珠項鍊的「名模」,就是技藝高超的工藝師曾淑玲喔!

IMG_7834

陶珠髮髻。歐美惠,唯有將創新設計元素結合部落傳統工藝,部落產業才能開創更大的市場,消費者也才會因為真正喜歡而購買,非單純持「贊助」心態。

部落「產業概念」與漢人有別,盼外界提供良策輔導產業發展

目前芭伊工坊的主要經費來自家扶中心,且在10月之前,仍是採用八八零工模式運作。換句話說,在10月之前,每位成員不管每天可以做出多少陶珠,都是一樣的薪水,因此不但每日產量不足,成員出勤率也不甚理想。因此,家扶中心將在今年12月底結束目前的合作型態,未來芭伊工坊得朝向自負盈虧方向邁進,並在最近開始積極轉型,輔導成員提升產能與良率。

一路上輔導芭伊工坊成立、運作的台灣好基金會專案人員郭香君指出,目前芭伊工坊成員多半是家庭主婦,製作陶珠只是兼職,過去更沒有創投經驗,因此工坊對於日後要自負盈虧一事,其實抱存很大的焦慮。

郭香君分析,「就算先不管我們懂不懂成本估算、通路、存貨那些知識,眼前我們連穩定供貨,好讓我們有辦法去接更多單子都不確定,這樣工坊無法維持穩定營運…所以這個月開始我們正在轉型,讓部落媽媽們不用再來上班,改成她們有辦法提供多少成品,我們就跟她買多少,先提升陶珠的質與量,再來想明年該怎麼做,才是對部落最有幫助的方式」。

現階段芭伊工坊仍有10名左右的成員,但未來經費來源改變後,成員規模是否會縮減抑或成長,仍是未知數。郭香君認為,部落對於「產業經營」的概念與漢人有很大的落差,因此自然會對投入經營躊躇不前,她希望有相關經驗、背景的朋友能主動與嘉蘭芭伊工坊聯繫,提供建議,幫助嘉蘭芭伊工坊走得更遠,也讓更多人能有機會串起一串屬於自己的排灣陶珠。

編按:若對嘉蘭芭伊工坊陶珠有興趣,或者願意提供專業意見協助的讀者,歡迎在文後留言,作者會提供芭伊工坊聯絡方式。(對於竹蜻蜓工作隊、綠市集有興趣者也可留言)

IMG_7813

IMG_7818

每個月第一個週六的清大綠市集,都會有芭伊工坊成員到場擺攤,現場並有許多人坐在攤位旁,專心製作屬於自己的獨特串珠。有趣的是,串珠並非女性朋友特權,現場也有大男生在串珠喔!(看上圖那雄壯的臂膀哪!)

IMG_7835

芭伊工坊、竹蜻蜓工作隊部分成員,於本月綠市集收攤時的合影。

2010夏天的農事與生活點滴

六月初終於剪完第一次楊桃的枝條,讓楊桃樹下土地見到斑駁的陽光,剪枝這件事,就像面對孩子滿頭茂密長髮的父母,看了孩子清爽的頭髮就覺得很舒坦,但其實孩子是否喜歡如此就不一定了。

編按:作者為台東農友,以秀明自然農法栽培楊桃、鳳梨等作物。本文為今年夏季的農事與生活記錄,與讀者分享。
─────────────────────────────────────────────────────

不知不覺間已過了三個月,這三個月很忙,總提不起精力寫電子報,終於拖到第一個颱風帶來的兩個大雨天,既然無法工作就快提筆吧!

1. 楊桃園 (B 區 / C區)

六月初終於剪完第一次楊桃的枝條,讓楊桃樹下土地見到斑駁的陽光,剪枝這件事,就像面對孩子滿頭茂密長髮的父母,總是在孩子剪完頭髮後,看了孩子清爽的頭髮就覺得很舒坦,但其實孩子是否喜歡如此就不一定了。

剪枝也是一樣,樹的本質總是讓枝條朝上方長,而下方不見光的枝條就會自動乾枯,這本性與農夫方便採收與希望產量大的需求相左,農夫總希望果樹不要太高大,枝條能水平長而不是朝上長。總之,這件事就只能在心裡盡量求取平衡。

進入蓋房子最忙的六月下半段,緊接著七月採鳳梨忙的不可開交,八月前段自己慢慢打包開貨車搬家,八月後段新家搬入後的雜事,這段時間除了去幫蓮霧套袋與採收外,我好像沒再踏進楊桃園一步。原先五月初已剪短的楊桃園野草,歷經五、六、七、八近四個月,像是沒人看管的孩子,野到了極點,咸豐草粗壯如鉛筆、高大達胸口,矮小的兩耳草也蔓延開來,甚至長到膝蓋高。

面對這一片楊桃園,宛如野生叢林,連我們自己都不知道如何走進去。 終於在八月底有空揹起割草機花了兩天多的工時,讓楊桃樹再度呈現出一棵樹的形貌。

這麼久沒進楊桃園,心裡很歉疚,將近四個月的荒廢,前一次的如此作為是兩年前父親過世時,今年再一次經歷到農事真的要安排到適當就好,萬一有私事或過度忙碌,常會顧此失彼。 兩個月生長的野草高度與粗度很容易割除,但拖到四個月就不好割,事倍功半又更耗體力。

今年已經45歲了,雖然自覺體力尚好,但是回想剛作農的四年前,體力仍然是呈現衰退,如何作得更省力與輕巧,是我們這些由壯年邁入中年的農夫更要注意的事。

經過第一次修剪,過了這幾個月,楊桃樹又是密不通風,今年的枝條萌發很快又多,葉片的平均大小也比前幾年大,葉片大又多是樹健康的基本條件,不禁讓人很期待接著這一季的產量是否能提高。

只是期待中還是有困擾,通常一般栽培的楊桃樹一年會有三水 (水:產期),看產地氣候而不同,大約是9月、11月與1,2月。 我家的楊桃樹或許因為無肥料栽培,第一水幾乎沒幾個楊桃結果 (或許這才是正常的,因為沒施肥就自然少掉一期),這剛好讓我們可以專心忙鳳梨採收;往年第二期雖然有產量,但總是只有約 10%總產量,

但今年不同,在我們疏於照顧這幾個月,除完草進入楊桃園一看,竟然開了不少花,甚至已長出幼果,推算採收期將是在11月,有果實當然高興,但這一期果有兩個問題:一個是成長期很容易碰到今年反聖嬰年的可能秋颱掃光果實,另一個是11月的果實會分散掉楊桃樹一年的養份蓄積,讓2月果實的花苞萌放數量變少。

擔心也沒有用,自然的事就自然地接受吧,就趕快作適度的通風修剪、第二水果實的套袋、並祈禱第三水的花仍能順利開出。

如果楊桃樹慢慢轉健康了,是否這就是將來的常態? 或者只是今年雨水多的影響?

農業看似簡單,其實每年的問題都不一樣,而且不像電子業三個月到半年就累積一次經驗,照顧果樹要每年才累積一次經驗,而且楊桃樹是生命體,且被天候、昆蟲與細菌影響,自然農法毋寧比人為控制的電子業挑戰還大。 所以農業不枯燥也不無聊,只要有挑戰性的事就有樂趣,雖然耗費體力卻不辛苦。在大自然裡流汗比坐在冷氣辦公室開會好多了。

P5274045

2. 鳳梨園 (D區 / E區)

E區的金鑽鳳梨剛完成第一次的採收,產量令我滿意,品質雖不到驚豔、但覺得還不錯,至少自己每次吃都覺得好吃。 歷經20個月 (2009/12到 2010/7) 照顧,第一次大面積種植鳳梨,能有這麼順利的成長與銷售,心裡很感謝!

一個沒有量產鳳梨經驗的農夫,種下後只有除草、套袋,然後鳳梨就不知不覺長大,看著一大片五千多個套了防曬黃牛皮紙袋的鳳梨,然後一個個採走,感覺真是神奇!

這次的鳳梨採收,也讓我對用秀明自然農法種鳳梨的收支有了掌握,提供給想務農的朋友參考:

** 採收:1. 良品總量6486斤 (良率約 69%) / 平均重量 1.87斤

6/26 – 76斤 6/28 – 192斤 6/30 – 253 斤

7/2 – 282斤 7/5 – 428斤 7/7 – 333斤

7/9 – 338斤 7//12 – 920斤 7/14 – 615 斤

7/16 – 539斤 7/19 – 802斤 7/21 – 421斤

7/24 – 564斤 7/26 – 319斤 7/28 – 98斤

7/30 – 129斤 8/2 – 139斤 8/4 – 38 斤 (清園)

2. 可以作酵素的瑕疵果總量1800斤 (包含裂果柄的鳳梨)

** 發芽率:夏果92% (種下 5400株,夏果發芽 5000株)

,另最近有冬果約 100個長出

** 病蟲害:被老鼠吃掉的應該有300多個、生病的應該不到30個。

** 20個月種植成本 (不含採收與包裝、不含農家工資):共 100,200元

旱地租金 (三分地):一般約 9,000元

定植與鳳梨苗:30,000元

除草: 58,000元 (3/20 1.5人天自己用機器除; 8/14 16人天; 10/26 12.5

人天; 1/26 6.8人天; 3/24 6人天;5/26 8.6人天)

套袋:3,200元

** 鮮果之收入: 共291, 870元 (6486斤* 45元)

** 鮮果之毛利 :191, 670元

** 鮮果之淨利 (扣除 紙箱/電話/到付手續費/文宣/膠帶/釘子):173,613元

平攤 20個月, 約等於每個月有8700元收入,這收入的意義代表的是農家賺的是自己與家人投入的勞動力。 若想要專業務農,這樣的收入毋寧無法支撐一個四口之家,台東之平均收入是每個月五萬多元(全台灣最低),若沒有農作物之加工品當輔助,我們的低標想要有約4萬元持家,只有往擴大面積或多種不同作物兩條路走。

擴大面積有農家自身勞動力之限制,只好請更多點工幫忙,但請愈多人就付出更多工資,於是有些農家成了小農企業,租了很多土地,請很多人種,農夫成為老闆,專注於管理、銷售與市場,也離土地愈來愈遠,這不是我要的方向。 種更多作物代表農家忙季的時間拉長,原本一種作物只要一年忙一兩個月,兩種作物就要忙四個月,最後就是整年都在忙,其實這也是大多數的小農所走的方向。

我對這次鳳梨收入很滿意,相對於其它自然農法農友,我家的鳳梨比較起來個頭大了一截,已經很幸運了;再相對於其它村裡的慣行農法鳳梨農夫,我們的單位面積收益也沒差一大截,然而他們要照顧兩三甲土地,我只有3分地,比起來是輕鬆一點。 只是我們也不可能同時種太多鳳梨,因此還要增加農作加工品之收入。

這次的鳳梨良率只有約 69%,比我預期之85%低了一截,主要是增加了裂果柄的鳳梨數量 (因輸送養份之果柄裂開,會讓甜度下降,所以也不出貨),裂果柄據說是因為氮肥過高,我們沒施肥,是否因為幼中果期下不少雨所致? 原因仍待尋找,不過也因此增加不少可以作鳳梨酵素的瑕疵果數量。

一般農夫照顧到兩三甲鳳梨,要採用有機或自然農法就更困難了,因為像我這樣除草對他們是很難的。

這次的鳳梨採收也累積了一些經驗,原來套袋時機的早晚可能也會影響鳳梨甜度,原來幼果到成果期若不注意草的高度也可能遮住葉片,減少光合作用使甜度降低,以上這兩項經驗都是附近一位常往來之老經驗農夫,吃我家鳳梨後所給之建議。

另外,有不少客人反映喜歡這鳳梨,但也接到約6個客戶反映鳳梨不夠甜、不夠細膩、或收到有爛掉之情形,照承諾我們先給予等值農作物補償,也很感謝收到回饋,讓我們有機會檢討原因,在未來能改進我們的作法。

採收期不長,大約一個月多幾天,而且如過去兩年,一樣在 6/26 開始第一次採收,鳳梨似乎是個守時的農作物。

最高峰產量920斤,剛好當天沒有義工與家人幫忙,只有我與太太從早上五點忙到傍晚五點 (只有午餐休息約半小時),雖然很趕很累,卻也來得及出貨,這個經驗幫助我們知道也許我們還可以讓種植鳳梨面積再稍微擴大,而自己仍忙得來。原本採收前很擔心5000株鳳梨採收會忙翻我們,看來只是很忙,體力仍可接受。

我們是每個星期一三五採收,原本擔心週一的採收因為休息兩天會忙不過來或過熟,看來也都可以,這樣的工作安排對我們很好,因為星期二四六就可以專心製作鳳梨酵素、先把紙箱裝釘好;最後還有週日可以休息。

這次鳳梨採收季,約有 8天採收日剛好有義工來幫忙,只要多一個人手,不管經驗多寡,就能減輕我們的勞動負擔,而且邊作邊聊天很有趣;也因為有義工幫忙,而鳳梨包裝只需要最多四個人 (作業空間不夠),所以兩個孩子樂得少幫幾天忙,不過讓我欣慰的是將升國三的女兒雖有升學之課業壓力,仍很樂意幫忙包裝鳳梨,只是她的條款是最多每次幫忙三小時,其實,對於這麼大的孩子能這樣,我已經滿意了。

E區之鳳梨就這樣採收完了,明年第二次老欉之採收是否能繼續不得而知,因為地主又換一家仲介來賣土地,或許被賣掉,或許因開價高而賣不掉,但我們決定在地主沒賣掉前,我們依然持續除草,因為很期待明年七月的老欉鳳梨會更好吃。

只是為了防止萬一這塊地被賣掉,就會有一年沒鳳梨可賣,所以我們終於把D區後方的土地租下來。 這土地有一甲面積,原先是慣行農法之百香果園,已廢園約一年,地主不願分割面積出租,我們擔心一甲地太大所以遲未決定, 直到七月中聽聞村長想租下來種生薑,生薑種植用很多農藥與肥料,緊鄰我們的D區且比其地勢高,這將是恐怖的一件事,只好承租了整整一甲土地,一次租七年。

但我們只想種最多四分地,剩下6分地該如何? 就看是否有心人是否願來台東試看看或自己未來的本事了,若沒種植就只好花力氣保持短草狀況。

D區之鳳梨仍在持續長大,5/25 第一次除草自己揹割草機作,原本以為未來都可以這樣作,省下不少工資,但到了 7/30才有空除草,已經高大又不好除了,株間除不到之處只能用手割除,只好再找村裡原住民婦女來一起作,結果邊作邊抱怨:因為前次機器除草只斷莖,卻讓野草根部長更深,基部之莖更粗,人力除草反而變慢。 我也決定了在這次收益能確定的情形下,請她們一起除草不但能讓村民有工作,我仍有收益,且草的管理更容易,未來就這樣作了。

P5274046

3. 新的水田

水田到現在都沒播種也沒整地,因為採鳳梨前決定把水稻延後,讓我專心第一次之大面積鳳梨採收與搬家。 九月要作水田之田埂、整平與水路之整地,明年一月才要種稻子,先把菜園恢復,剩下部份就種點豆子與玉米。

若一切順利,家門前就是水田之景象很快可以得見。

4. 搬入農舍

農舍增建從去年10月中洽談設計與估價,二月初到4/20申請建築執照, 4/23到 6/17完成外部架構,接著到7/15完成內部水電與裝修,7/22到8/20取得使用執照。

回想10月之搬家決定到完成,10個月全家就被我帶到另一個生活階段。

這次搬家在 8/14,從七月採鳳梨起,就每天用廂型車自己搬家具與物品過來,幾個重型家具與家電,很幸運剛好有擅長爬高山的志工幫忙,也順利搬完,8/9 到 8/13 全家出動作最終之雜物搬運與整理,每天孩子與岳母都要新舊家兩頭跑,一起出力,全家人一起搬家的感覺很難忘。

當舊家漸漸清空,只剩下一個電視與要送人的三人座沙發,房子突然變大,說話出現迴音,舊家更顯冷清,心裡很感傷,畢竟在台東的這個家住了將近五年,離開龍田村是我搬入新家的快樂之外的難過。 我喜歡龍田村熟悉的鄰居、農友,喜歡經常可以看到籃球隊的孩子,喜歡這裡整齊舒坦的街道。

但搬入農地裡的決定早已作成,新家已蓋好,也無法後悔了! 於是帶著全家人搬入了新家,兩週多了,還有點不習慣新家的感覺,幸而是全家一起適應新家。

相比於龍田村的舊家,新家就在鄰村農地邊,這裡很安靜、晚上屋前屋後到處是蟲叫;白天四週都也鳥鳴,客廳、臥房隨時都可以看到海岸山脈的清麗、雲霧繚繞山頭的景緻、親手種下的樹木,太太說感覺好像住在民宿裡;這裡也很清涼,兩層的鐵皮屋頂、有空氣流動的鐵皮牆結構,讓新家白天不致感到炎熱、晚上卻非常涼爽,即使是八月下半的酷熱,晚上睡覺可以只吹一兩小時之電風扇 (家裡沒有半台冷氣)。

新家只有一層樓,面積比舊家的三層樓小了 30坪,又有一半是水泥地,女兒掃地說面積變小很棒,現在全家人的生活空間更緊密,感覺家人隨時就在你身邊。

兩隻小狗可可與琦琦現在也有更大的空間活動,以前去田裡工作就放兩隻狗看家,一出門是馬路,不小心就會被撞;現在他們有很大的空地、可以跟著太太去陽桃園與鳳梨園工作,真不知道是狗兒還是太太比較幸福。

這幾天的颱風大雨,這一帶應該下了三百多公釐雨水,當第一場半夜兩點之豪雨,把兩層鐵皮屋的屋頂打出聲響,內層之隔音鑽泥板雖然擋掉不少聲音,但第一次經歷的我還是被驚醒,孩子仍睡得沉,我則擔心鐵皮屋是否漏水,驚醒後檢查都沒事,就放心地於大雨中睡著了。 新家已慢慢展現它的安全感給我們一家人。

只是住在四週田地的環境裡,也多了一點小困擾,像是隨處找到窗門邊小縫就鑽入的細小螞蟻,不知怎樣爬進來的壁虎,總會留一點黑黑乾乾的小便便,不時在紗門外等待進來的蒼蠅與蚊子。 以上這些都算微小干擾,倒是前一陣子流理台下櫃子發現一條細小的幼蛇 (是三角頭毒蛇,但圖鑑查不出種類),於是又忙著把所有的門縫再施工縮小;廁所窗戶外面則攀爬一隻碗口粗的臭青公蛇,也被我趕走了,只好警告家人在後院要小心點,不要被嚇到了。 也有可愛的白頷樹蛙爬到廚房窗玻璃上,吸盤吸不住一直滑下來的趣味。

或許也應該這將是我們最後一個家了,我們很高興能與還未成年的孩子能在這裡一起度過幾年,一起養雞、養鴨與鵝、一起搭個鞦韆。 孩子還是會受到現代社會之商業與網路影響,但總是給他們不一樣的環境了。

5. 秀明自然農法農夫市集

7/24 辦完我們幾個農友之第四次市集,這次的場地換到誠品書店的後院,感覺不太一樣,也多了不一樣管道來的朋友,很高興增加了邀請農夫朋友,雖不是務農卻是作其它如資源染、陶藝、非洲鼓等之朋友,讓我們的市集更豐富,就像農夫的生活也不是只有耕種,也有生活、藝術與音樂等面向。

每半年一次對我們如同一場嘉年華會,是大家熱鬧一次的場所,還好來了不少人,提供場地的誠品書局很滿意,還希望我們增加舉辦頻率,不過我們還是決定半年玩一次就可以。

每次市集都警告我兒子要留在攤位幫忙賣農產品,但又是一樣,跟其它農友的孩子到處跑,管也管不到,還好盡職的女兒始終堅守攤位,雖然不會開嗓叫賣,但至少把收錢與找錢一事作得很清楚。

這次的帳蓬不是用大雨傘,也不是用市售的金屬管帳蓬,而是農友輝哥設計的帳蓬,每個農夫要自己找竹子、鑽洞並學會組立。事前在農莊已組過 2 次,總是搭的歪七扭八,果然在當天佈置時也是手忙腳亂,搭了一小時多才完成,還動用好幾個義工幫忙,不過,八個竹子帆布帳蓬排好,果然讓這市集有自然之感覺,也很有美感。

這次的市集很幸運天氣很配合,夏天的早上到中午 1點,竟然沒有太陽,而是滿天雲朵,原本擔心下雨也沒出現,直到市集收場請好客愛吃飯樂團的小美唱到最後一首歌才開始飄雨,真是神奇!

有關於農夫市集的細節,有朋友作了以下之描述:

義工的部落格: http://www.wretch.cc/blog/tizzypoppy/21784621

花蓮農友 遠古農莊 的部落格:http://blog.yam.com/fasan/article/29966954

6. 荒野保護協會 台東親子一團 (炫蜂團)

每個月一次的炫蜂團集會,已進行了約四個月,這是一群三到五年級孩子的聚會,兒子雖還不到期待之程度,但每次都很高興的去,身為觀察員的我,有時候要代理其它請假之輔導員去帶小隊或活動,總之是隨著全程活動而參與,兒子很活潑,每次在活動中就很愛說話有很愛炫,讓身為工作人員的我有點困擾,只是其它導引員總是美言:因為他很活潑才讓活動更熱鬧,我也只好隨他去了。

炫蜂團對兒子而言,有趣的地方不在於接觸自然,因為家裡就很自然,吸引他的在有很多玩伴,也有一些大地遊戲。

最近的一次活動是8/7 兩天的露營,一群孩子在附近的國小露營,因為我擔任第一天的值星官,一直到晚上睡覺,孩子的帳蓬還是鬧烘烘的,孩子七嘴八舌聊天唱歌,或者隔著帳蓬男生與女生鬥嘴,我這個值星官只好坐鎮附近,請他們放低音量,有幾個孩子溜出帳蓬到樓梯口看星星,被我趕回去睡覺,竟然異想天開把紗門拉開,躺在門口看星星,我警告他們有很多蚊子也不理我,果然隔天這個帳蓬的孩子起床後抱怨被蚊子叮整晚。 孩子的學習要慢慢讓他們有意願,這是炫蜂團的特點,也不會太有紀律,就是很自由。

現在的孩子即使你讓他多接觸自然,在同儕壓力、影像、電腦與流行文化之影響下,都未必能保證將來長大後仍喜歡自然,注重環保。如知名的台灣自然文學作家,從小花很多心血為孩子營造自然之環境與教育,但到了大學,孩子卻沉迷於網路與遊戲,作家只能期待孩子將來回到原先之軌道。或許我們為孩子在鄉間與炫蜂團所作的,也只是灑一粒種子,是否發芽就不能苛求了,但不撒這粒種子,孩子將來連發芽的機會都沒有。

我常接觸到來訪的親子家庭,有些孩子對鄉間田野的感受,竟然是連看都不想看,只想躲在車上吹冷氣打掌上電動,如果我們的每個下一代都是如此排斥自然,那下一代長大後的環保與生態保育能有多進步,我真的是不敢想了!

參考台東炫蜂團之部落格: http://taitungbees.blogspot.com/

7. 我與孩子的長途自行車騎乘

兒子喜歡自行車,常東摸西摸,也喜歡長跑,於是我與他約定在國小畢業前,至少要騎車去花蓮,終於在搬家後有空,在8/22 到8/23兩天騎車往北走,事前他最遠只騎過 12公里到鄉裡北邊的瑞源村,我不知道他的本事在那裡,也沒把握來台東前最多騎50公里的我能騎多遠,我只說盡量騎,騎不動了就坐火車回來。

現在台鐵有兩鐵列車,可以人帶車一起坐,對我們很方便。

兒子抗議他騎的是20吋輪圈的小車,且只有六段變速,而我的是新竹就買的1萬元26吋輪圈自行車,還有 27段變速,我只好安輔他說這段花東縱谷的路沒有陡坡,六段變速也夠了。

我們六點出發,一路騎到關山 15公里,花了約1小時,大部份時候兩人前後相距不遠,超過他最遠距離了,他還精神奕奕;於是繼續騎到池上北界,又是 15公里一小時;每次休息10分鐘上廁所,看他臉色很好,又繼續往北, 這一路騎到玉里南邊,又是 20公里,沿路車少,兩人可以常常併肩或前後緊臨騎,邊騎邊說話,這樣陪兒子的經驗很難得。

休息完已將近10點半,我們這樣的速度很慢,不過原本就不是要拼速度,而是對他的自我挑戰,所以雖慢也 ok,何況我也騎不快。已開始下起雨,我們穿著雨衣,要完成最後一段最遠的路,走 193號公路到瑞穗火車站,這一段路將近 26公里,大約到了15公里後,兒子表現出比我好的耐力,愈騎愈遠,我經常在彎路上都看不到他,心裡有點擔心一個11歲多孩子騎在路邊的安全,但就是追不上,騎到後來我已感覺屁股疼痛、小腿肌肉僵硬,終於追上在秀姑巒溪邊大橋等我的兒子,問他如何?竟然不像我這樣。看來,拖累的是我。

到了瑞穗已將近 12點半的午餐時間,也將近76公里,對於第一次騎長途的我們已是很滿意的表現,於是給他獎勵,一起在瑞穗待了一晚,隔天才坐火車回到關山。

兒子喜歡這次騎車之經驗,在國小畢業前,我們約好要多騎幾次,愈騎愈遠,也試著騎山路到海邊,最後能騎到花蓮,這將是我們一起的紀念,也將是我們仔細看花東之美的回憶。

夏天的分享寫到這裡,謝謝耐心看完。 祝您秋天快樂

嚮往與嚮往之間─靠海的大碉堡

他們說,不要再蓋新房子了、不要再無止盡地買東西了,周遭還有太多需要重新被檢視和珍惜的物件。是的,他們只是尋常老百姓,在不知不覺間,他們也成為了創作者,作品的名稱,大概,就是生活吧。

01

一、

那是一扇窗子。

只不過是一扇窗子。

喔,或者不能稱之為一扇窗,因為用了許多廢棄的窗戶拼湊起來成為一扇大大的窗,所以應該叫……叫什麼呢?

是的,我們無法賦予它新的名字,因為它仍舊是窗子,但這扇窗究竟打開能看見什麼,就不是實際上的稱謂所能賦予的了。

那是一種生活態度。也許「生活態度」四字也無法涵蓋的全部。

02

面對花蓮溪出海口,一座軍用碉堡正緩慢地變身,榔頭與鐵椎敲敲打打的聲音如海浪捲覆,擁抱一個美好願景的未來。

與原先用途完全風馬牛不相及,在這個和平為貴遠離戰火的年代,你動動手指叫出維基百科:「使用木、石、鐵或混凝土製軍事上的防禦建築物……可作為指揮部、彈藥庫、儲存庫。佈有機槍、大炮,能防禦上方炮火及空中攻擊,填補戰壕的防禦漏洞……」難怪碉堡的窗子都很高,置身在裡頭必須仰頭才能看見光。

這個曾經如此祕密、緊閉、和防衛性強的空間,多少年了,沒有人想得到,碉堡也有溫柔的一天。

他們從不諱言,逕自管叫它「大碉堡」。話不多的阿正,是改變大碉堡的父親,恆久少說多做的原則,讓他做工的身影充滿力量。巧的是,阿正的爸爸正好是水泥師傅,大碉堡在阿正和正爸的通力合作下,那些高高的窗戶通通都被放了下來,重新切割窗形、砌水泥、接水管、裝馬桶……現在,大碉堡有一個背山面海的廚房、一個大大的客廳、五間房間和浴室,提供給想置換環境生活的旅人和背包客歇腳。

03.
阿正的腳

04
放下來的窗

書琴說,她有一個小小的夢,夢裡大碉堡有一天會變成〝家工廠〞,就在大碉堡圍繞的廣場空地。「我心裡有一個嚮往,就是人們都會喜歡上自己動手做的生活……」一年多前,地主主動詢問他們,是否有興趣改造對面的大碉堡,起初分身乏術的書琴擔心自己無法負荷,她只想要一個小小的、溫暖的家。

是阿正充滿信心地迎接下一個挑戰,這種信心帶動了書琴,想著與其交給別人將外觀重新粉刷或大改造,變成突兀不協調的地景,那麼不如讓自己勇敢接手,維繫著基本樣貌就近整理,也是一種珍惜的方式。於是那成為阿正的大玩具,有一陣子阿正的腦袋每天都充斥著碉堡內部的管線和空間規劃。

05
碉堡裡-廚房(施工中)

這是一種漸進的過程,書琴不想再做單純的民宿了,生活除了混口飯吃,應該還能再做些什麼?

她希望,未來這裡能召集更多雙沉默而熱情的手,來居住、生活、並參與物件打造的過程。也許是一把椅子、一個書架、一張木桌……或許稱不上精緻的工藝品,只是簡單質樸的大型家具,但一起共構,這些日常所需的的由來,就是一種生命的旅程。從人出發,傳遞到手、物件、延伸到大碉堡這個建築體,就在花蓮溪出海口,在花蓮壽豐鄉鹽寮的海岸。

「我好喜歡磨木頭喔,我可以一直反覆做同樣的事情,一直在那邊磨磨磨,就覺得很開心……」書琴說著,不由自主比畫著磨木頭的姿勢,那神情彷彿真有支長木板就架在她眼前。

二、

當她說起:「我心裡有一個嚮往……」我挑了挑眉,就我所知,與此同時,許多人也嚮往著書琴和阿正這樣的生活,什麼樣的情結使得嚮往長長地鍊接了起來?嚮往與嚮往的扣連裡因著生活的小小期待,督促當下的努力生成,使這條線堅韌而不斷裂。

從最早在宜蘭的「美樂家」,移居花蓮市做「不早不晚」小餐館,續回歸經營民宿「自己家」、到改造鹽寮的小碉堡「住海邊」、直至現在的「大碉堡」,兩個人做了許多嘗試,專注地朝自己想要的生活邁進,同時也啟動了一些人的渴望。

部份來「自己家」或「住海邊」的客人在這裡打開了自己的關鍵樞紐,回頭也更新了他們的生活方式,開繪本咖啡館、二手雜貨舖或背包客棧都不稀奇,重要的把腦袋裡想要的日子化成實體的、用身體去經驗。

06
我心裡有一個嚮往…”

如同在回收場和路邊撿拾廢棄家具和木材一般,他們不停地撿拾過去的經歷到自己的身體裡,並內化成一種推力,大碉堡還沒變成有形的家工廠,但我們隱約可以看見,無形的家工廠已經在書琴和阿正的身體裡運作,要推出一種嚮往,就在別人嚮往他們的同時。他們還有新的方向,更貼近自己所希冀的生活。

人們會看見,這對單純希望住海邊的男女,如何把這座巨大又頗具壓迫感的建築體轉化為柔軟的空間,裡頭有故事,故事裡有人,是人令碉堡有了溫度。

07
花蓮溪出海口

「喔,我真是太喜歡做家事了!」書琴說這話的時候,眼睛是發亮的。她從不覺得家事浪費時間,勞動本身所暗示的生活寓意還有太多,只是人們太快了,來不及享受細瑣勞動之時就被焦慮終結。我們聊著廢棄空間的再生,聊著所有物件其實都有重生的潛力,在這個消費至上的社會,相對於費盡心思不斷比價的購買行為,手工打造所耗去的也許是更多時間,但得到的卻遠不止於物件本身。

是的,那不過就是一扇經由幾個老舊窗戶所組合出來的大窗,但是這個大窗令這些被遺棄的老窗子有了新生命,也是這些老窗令大窗有了存在的意義。撿拾和拼湊的樂趣俯拾皆是,但在這個資本輪轉汰舊換新的時代,大碉堡提醒人們,廢物利用是一種太輕易遺忘的能力。

08
老窗

七月的盛夏,阿正工作的背脊曬得發黑,幾乎看不見夏日傍晚停在上頭的蚊子;書琴帶著小幫手們(以工換宿者)在「自己家」、「住海邊」之間打理著瑣碎的一切,偶有閒暇才能去大碉堡幫忙,站在豔陽底下說:「我們把舊窗子拼起來吧!」。遭遇困難與沮喪是必然,但總有嚮往的力量在背後推著,為移植一株樹、為打造一個看山看海的廚房、為組織一個夢中的家工廠,為了想和天空以及大地再更近一點,集結眾多希望所開創的小小學校。或者也是,為了愛。

那是相互的、反饋於自己的、影響他人的,如果可以,還有土地與家鄉的。

09
工地裡的阿正,背曬得黑黑的

10
在碉堡旁種下未來會長高長大的樹

他們說,不要再蓋新房子了、不要再無止盡地買東西了,周遭還有太多需要重新被檢視和珍惜的物件。是的,他們只是尋常老百姓,不是藝術家亦非文化工作者,無須別人仰望或嚮往更多,但在不知不覺間,他們也成為了創作者,作品的名稱,大概,就是生活吧。

11

自己家│住海邊http://www.wretch.cc/blog/solth

【黑潮書寫 02】買土地,也買下我們共同的未來!

兒子認真地跟我去資源回收場賣回收物資,每天算撲滿裡的存款,同時表達願意放棄生日禮物、些許享樂,一心想要捐款給白海豚。

「您怎麼能夠買賣穹蒼與土地的溫馨?多奇怪的想法啊!假如我們並不擁有空氣的清新與流水的光彩,您怎能買下它們呢?對我的人民而言,大地的每一部份都是聖潔的。每一枝閃亮的松針、每一處沙洲、每一片密林中的薄靄、每一隻嗡嗡作響的蟲兒,在我人民的記憶與經驗中都是神聖的………」。

這耳熟能詳的一段話,來自西雅圖酋長1850年間的宣言。然而,那區域原住民族關於自然信仰的描述,除了展現出他們對於土地的態度,也深深的感動了無數個喜愛自然的靈魂。即使之後有著不同形式的討論甚至批判,但是酋長的話語卻依然隨著文字流傳著,並且繼續影響著廣大的群眾。

金錢可以買到日用品、便利的交通運輸、休閒與娛樂,甚至可以買下孩子的受教權利。當習慣這樣的生活後,我們也把自己的勞力、智慧出賣,以獲取經濟上的穩定,來維持自己與家人的存活。除了少數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人物,多數市井小民都以這樣的謀生方式,因此,對於諸多事物都可藉由買賣取得,存活在以金錢交易維持的文明裡,我們可能很難了解印地安人或其他民族的自然哲學,

與原住民不同的是,對我們而言,買賣土地、擁有土地一直都是我們文化中的部分,甚至成為多數人的夢想。

我們也都存在著這樣的夢,擁有一塊地。在土地上建立一個自然中心,讓孩子們可以在這裡接觸自然,也生成他們對自然的情感。我們可以用時間去和不同生命連結,在認識土地上的一切之後,還有可能發展出對土地的關懷與愛。然而,買下一塊地需要錢,蓋一些簡單的建物也要錢,讓中心持續運作也需要錢……。

這對個人或非營利組織來說,都是個遙不可及的夢,但是,對於大的財團、企業來說,他們卻可以運用龐大的購地資本、建設、生產、並輕易地藉著宣傳來從土地上獲取更大的利益。因此,同樣的土地,卻可能因為購買者的背景與動機而有了截然不同的命運。

白海豚背後的環境價值

image     白海豚串連貼紙
守護白海豚串連貼紙

大概在四月,電子郵件中陸續接到不同寄件者的來信。這來自諸多組織、許多好友的轉寄信件,卻都訴說著一件事,要用具體的行動來愛護土地,也要以一種不同的方式來維護西岸特定鯨類族群的生存權。這個行動,很可愛、很簡單,就是要集合廣大關懷自然的棉薄力量,共同參與認股活動,與財團競爭買下原本想要作為工廠建設的泥灘濕地。

這看似荒蕪的海岸灘地,或許無法耕作,也不能當成觀光戲水用的海水浴場使用,是國土的邊陲地區。然而由眾多碎屑食物鏈所串連的食物網,卻形成極重要的生態系,不僅存在著物質循環與能量傳遞上具有重要的價值,也隱藏著的龐大漁業產值。陸域環境的維護與海洋的健康息息相關,而當這樣的海岸環境,就與原本中華白海豚賴以生存的淺海區域緊密相鄰時,陸地上的任何開發行為,勢必對其族群的存亡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白海豚-律清攝s
白海豚/廖律清攝

白海豚入列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的近危(Near Threatened)物種,「中華白海豚」的名稱無關政治,源於其拉丁學名Sousa chinensis,只是單純分類命名上的一個符號。有人因為在西岸的海豚族群,與香港或其他區域的個體,似乎有著互不往來的特性,而建議更名為「臺灣」白海豚。當然,也有一種無奈的情緒,是想藉著定位為特有種,提高在國內的保育層級,藉此作為反抗政府既定工業政策的籌碼。

海豚終究是海豚,牠從來也不能在乎你如何稱呼,更名除了意義不大,倉促的行動也有違學術的專業。當只有成為台灣特有種時,物種才享有國家級的保育政策,這種只針對少數的明星物種,而非基於環境及生態考量下的整體作為,更是對臺灣長久以來保育工作的侮辱!這樣大張旗幟的「正名」行動,若是依然無法保障其永遠居住在國之邊境的權利,這樣的更名,又有何價值?

孩子去打工存款,想要一起保護白海豚

「全民來認股 守護白海豚」這個活動的訊息很快就傳播了開來,這項行動保護的對象,是大家都喜愛、關心的鯨類,讓這個活動一開始就不同凡響。藉由網路、新聞與平面媒體,很多人可能不只注意到了白海豚的消息,也了解到牠們在西部海域的艱困處境。當然,也可能有人更深入的去思考工業區政策的盲點,或是產業發展與環境永續運用的衝突。然而,兒子從學校帶回來的消息,是他想要「捐款給白海豚」,不想要讓牠們消失!

同時,不同於大學時每年參加的反核運動,或是其他相關的環境運動,參與者無須走上街頭,只需透過網路、信件的意願表達,就可以清楚表達自己的立場,支持這樣的保育訴求,將保育的聲勢凝聚。

我堅信,這會是國家環境保護與生態保育上的里程碑,當人們可以用極少的金額投注,用「119」這象徵救急的數字,就可以參與此次的環境運動,似乎比以往的贊助活動更簡單。同時,有別於區域性的環境抗爭,活動的參與者無回饋金的利益可圖,行動的目標不容易扭曲,更可以突顯活動維護自然與生態理念的單純價值。

我們常以為自己力量薄弱,悲觀地認定環境是要仰賴更有財力、能力的人來維持。但關於白海豚生存權的捍衛行動,卻可能讓群眾透過能量的逐漸蓄積,看清那每一個渺小但重要的自身價值。

兒子問我關於「捐款給白海豚」的內容,我試著告訴他工廠設立後可能帶給人們的好處、壞處,也清楚得告訴他關於白海豚和花蓮外海鯨類生存環境的差異,以及工廠設立後對白海豚族群的影響。當然,其實他心中早有想法,這些訊息都不會影響他在學校就已形成的決定,只是,這樣的機會,大概是學校沒辦法給予的生活課,可以讓他更清楚的了解,眼前美好事物並非一定永遠存在,而積極的付出也必然有其存在的價值。

兒子認真地跟我去資源回收場賣回收物資,每天算撲滿裡的存款,同時表達願意放棄生日禮物、些許享樂,一心想要捐款給白海豚。我很高興他能經歷這樣的過程,去為另一種生命的存在,或為一塊未曾造訪過的土地努力。當第一階段的行動截止時,我告訴他其實已經用他與妹妹的名字參與了認股活動,當時,已經有超過三萬人參與「全民來認股 守護白海豚」行動。

我知道,這三萬個點,有許多是我過去墾丁解說員的朋友、學校的同學、基金會的夥伴、自然體驗班的學生,以及無數身旁擦肩而過的行人!這種感覺,很美!很溫暖!我也知道,這是三萬個小小的地主,他們背棄了以往「有土斯有財」的想法,不想要從土地上迅速的「求現」,只是想圓一個土地建康、生命躍動的夢。

我也知道,這三萬塊土地可以拼出一塊小小的豐饒土地,讓某些生物繼續存活!然後,我們再繼續努力,讓微弱的力量蓄積,讓土地緩緩擴張!

4533667403_50f092f388
填海造陸星建工業區破壞了白海豚遷徙的廊道。圖為麥寮六輕工業區。/蔡嘉陽攝(圖片來源請點選這裡)

(作者為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顧問)

(閱讀更多「黑潮書寫」系列文章,請點選這裡)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