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校園 食入幸福

在這間學校,全校師生與行政人員吃的蔬菜與稻米與別的國小有些小小的不同,福安國小小朋友每天吃進去的菜蔬部份出自於學校內每一位小朋友的手,大家親手種植、栽培,然後分享收成的喜悅。

在高雄縣的福安國小,位於美濃鎮,一個純樸客家村,學校四面有三面被農田包圍,從學校的側面看過去,農夫在不算肥沃的土地上辛勤種植作物,顯現出客家人勤儉、煞猛的精神。

在這間學校,全校師生與行政人員吃的蔬菜與稻米與別的國小有些小小的不同,福安國小小朋友每天吃進去的菜蔬部份出自於學校內每一位小朋友的手,大家親手種植、栽培,然後分享收成的喜悅。

今年的十一月,學校的主任在培養盆裡放入了玉米及青菜的種子,待青綠色的幼苗從培養土中冒出來向陽光招招手時,孩子們便提著水桶帶這些幼苗去他們的新家!

1238-002-1
▲玉米正舒展全身享受日光浴

看著這些小朋友細心的為作物翻土、除草,之後還得常常到菜園裡去探望、並幫它們抓抓菜蟲,看看作物是否健康。老師也藉此生命教育,菜蟲對於人類雖然是害蟲,但是牠們也是生命,要以尊重生命的方式將他們放稻草叢裡,別殘忍的傷害牠們。

clip_image002
▲小心放玉米苗到水桶,準備到田裡去囉!

福安國小種植的作物不灑農藥,全校師生吃得健康,校園內也不時有白鷺鷥在操場上找尋蚯蚓的蹤跡。為福安的小朋友設計的營養午餐菜單中,除了有機蔬菜及福安小朋友種的稻米外,有時還會有高麗菜乾、炒粄條這類當地的客家菜呦!只能說,在福安國小讀書真的好幸福。

clip_image003
▲挖挖土、清清雜草,給青菜玉米一個舒服的家。

作物種植後,在大家用愛心照顧下,相信不久之後,沉浸在幸福中的玉米及蔬菜,都會和福安國小的孩子們一樣健康,玉米也會比大家還要高大。當收成那一天,這些蔬菜貢獻出他們的生命時,營養午餐的菜單裡就會出現大陸妹、玉米等等的菜,屆時福安的孩子一定更懂得感謝農夫的辛勤及對天公伯的賜與感恩。所以福安的孩子每日中午吃進青菜與米飯時,可是連同幸福與平安也一起在口中與心中了呢!

1238 001
▲福安號小火車載著暖暖的菜飯,不知今天營養午餐有甚麼菜呢?

福安國小的食用校園除了種植作物之外,新生入學時還有做紅粄、敬伯公的活動。小朋友藉由做紅粄、敬伯公,不僅體驗了客家傳統美食與文化,做好的紅粄也用來祭祭大家的小五臟廟。拜伯公時祈求伯公保佑大家幸福平安、求學順利,小小的客家子孫,能夠在福安國小唸書,體驗、了解自己的文化是何等幸福的事!期盼這些小小種子發芽茁壯時與他們種植的作物一樣都能為這個世界、社會盡最大一份心力。

clip_image005
▲希望剛種下去的玉米和今年年中收成的稻子一般,陪伴我們幸福平安的長高長大。

創意農村─鳳林美好花生(上)

「郁倫每天天亮就起床,戴著斗笠跟著鍾爸爸的貨車到處去收花生。車子走在顛簸的路上,搖啊晃啊,可能是太累了,郁倫的頭一偏,就這樣睡著了。」鍾媽媽說著還帶動作,口中盡是對這個媳婦的不捨。

編按:本文作者為交大客家學院客專班學生,於八月在花蓮鳳林進行的田野調查後,整理為文,原文篇幅較長,切分上、下刊登,閱讀(下),請點選這裡。

文化創意產業在鳳林,「美花」花生婆媳傳承

經歷了6月的大埔事件、717夜宿凱道…,西部的農村很不平靜,東部呢?八月初,學校特別為專班生開的田野實作課程在羅老師的帶領下,14名娘子軍浩浩蕩蕩前往花蓮縣鳳林鎮,展開為期八天的客庄田野訪調。

出發前的研究主題原是希望透過這次田野了解東部鳳林的農村樣貌,並以返鄉種稻的年青人為觀察對象。不過,人生卻在許多插曲中遇見更美好的意外──因緣際會認識了這對令我印象深刻且感動許多的「花生婆媳」。

回家是遊子最初的願望

「郁倫每天天亮就起床,戴著斗笠跟著鍾爸爸的貨車到處去收花生。車子走在顛簸的路上,搖啊晃啊,可能是太累了,郁倫的頭一偏,就這樣睡著了。」鍾媽媽說著還帶動作,口中盡是對這個媳婦的不捨。

image002
融合客家花布的花生包裝,像不像戴上頭巾的小姑娘

在埔里街上長大的梁郁倫,從未碰觸農事。2003年從英國念完藝術管理回來後待過華山藝術園區,後來進入富邦藝術基金會,做到策展組組長,事業正好,為什麼會和一起在英國念視覺藝術傳達的先生回到鳳林炒花生?

「我們兩個都不是台北人,都是離家工作的孩子,雖然在台北都有不錯的成就,但是我們很重視與家人的關係。還沒結婚的時候大約每個月我會想回埔里家一趟,他也會回鳳林。結婚之後,一個月回埔里,一個月回鳳林,即使只有回來兩天,和父母吃個飯就走,但是我們各自的家庭都給我們很大的力量,我們都覺得『家』很重要。」

郁倫說,也因為鍾媽媽,於是,我們開始想到,是不是要回鳳林?雖然我們知道有一天一定要回來,可是,忽然就覺得,為什麼要等『有一天』?為什麼不是現在?」郁倫說起動念回鳳林的緣由。

有一天醒來,忽然就哭了

於是,2009年5月郁倫回到鳳林鍾家,戴上頭巾、挽起袖子著著實實地當起了農婦,跟著鍾爸爸挨家挨戶收購花生、下田種菜、種花生、採柚子,跟著鍾媽媽學剝花生、大火炒花生、拿捏火候、包裝…從不喊累更沒有抱怨 。

「過年前剛開始在做的時候,好忙啊,早上六點睜開眼睛開始炒花生,炒完接著要到處去收一些阿嬤剝好的花生,然後挑花生,一挑就是大半天,常常挑到晚上10點、11點。中午吃飯也很快,大概吃20分鐘就衝出去繼續做,都在弄這些事情,因為炒花生是純手工啊,你就是要跟時間賽跑,就是一直做一直做。」郁倫說。

image001
「美好」花生的系列產品與包裝,都是手工創意。

對媳婦如此辛苦萬般不捨的鍾媽媽說,「我一直告訴他們,沒有關係,做不習慣還是回台北去吧。」但是對郁倫而言,回鳳林絕對不是試試看而已,而是下了決心,沒有回頭路的挑戰。因為對她而言,「當你在做這件事情之前,你已經做了選擇,我覺得既然你已經選擇了,就做好它。」在郁倫清秀年輕的臉龐看到令人動容的堅忍耐力。

然而,壓力還是太大了,「我記得有一天早上醒來,我就突然哭了,我跟我先生說,我好累喔,好想睡覺,我先生說,那你就睡啊,我說,不行,我要去炒花生,今天訂單很多,我怕炒不完,下午還要趕宅配。我一邊講一邊哭,那時候冬天很冷又要很早起來,我真的以前都沒有這樣做過,雖然我先生、鍾媽媽都有幫我,可是我覺得很多壓力在身上,因為我把這個當成以後就是我的事業了。」

郁倫輕描淡寫的說著,我卻聽得好沉重,這麼拼命三郎卻又這麼貼心懂事,在與郁倫訪談時,鍾媽媽午睡起來了,郁倫立刻奉上泡好的茶,而且起身讓坐(那是客廳大桌的主位),從這些細節看到郁倫對長輩的應對進退都是現在年輕人少有的,難怪鍾媽媽對她疼愛有加,直誇她,「很乖,很難得,自己都不可能教出這麼好的孩子。」

(閱讀「下」請點選這裡)

創意農村─鳳林美好花生(下)

農村不但生養了多元化的生態,從植物到昆蟲,花草蟲魚鳥獸,在鳳林我們更看到各式各樣的人才逐漸回流,農村,只要留著,自會有生命源源不絕。

編按:本文作者為交大客家學院客專班學生,於八月在花蓮鳳林進行的田野調查後,整理為文,原文篇幅較長,切分上、下刊登,閱讀(上),請點選這裡。

炒花生,可以有更多的創意連結

對兒子、媳婦要回到家鄉而且傳承炒花生的事業,鍾媽媽剛開始都不相信,她一改微笑的臉,有點愁苦的說,「人很奇怪,愈到老就愈害怕孤單,像小孩子一樣,不敢一個人在家,總想要多一點人。所以他們說要回來,我當然很高興,但是,我不敢相信,他們回來要做什麼?一直到他們辦一個展覽邀請我去,連郁倫的主管看到我都說,郁倫要回鳳林了,我才發現,好像是真的。」

兩個學藝術的人回到鳳林的計畫是,一個種花生、一個炒花生兼賣花生,多麼石破天驚的想法!

「你覺得我們回來叫做『學非所用』,可是,對我來講,當然可以有連結。例如,賣花生,它可以辦講座、辦教育推廣活動,讓小朋友認識什麼是花生,也可以因為賣花生而把文化創意產業帶進來。例如,鍾媽媽在做客家花布,就是把客家的資源跟元素放進來變成主打,就可以跟本地的花生做市場區隔。

甚至於花布為什麼一定要是過去的傳統大花,我覺得他有可能是用現代的思維,比如我們找藝術家來畫出現代的花布。在我的想像中有太多的連結和藍圖,不是一直要作花生。但是我知道不可能現在就去做,因為如果我連花生都不會炒,連花生都賣不出去,後面這些東西都不用談。」

郁倫堅定的語氣,說有起話來有條不紊,這樣的認真與氣勢震懾了我。

image003
學藝術管理卻回家炒花生的郁倫認為,炒花生不只是賣花生,還可以有更多的連結與想像

樂天的生活哲學

鍾媽媽炒花生已經快八年,她說,「炒花生很辛苦,又熱手又痠。炒到右手一根筋好痛,剝花生的時候都會抽痛,怎麼辦咧?」

鍾媽媽露出像小女生般可愛又有點不好意思的表情,用左手撫摸著右手說,「我就會跟自己講話,『右手啊,你要幫忙啊。』可是也不能一直用右手啊,為了讓右手休息,後來開始訓練左手,從挑花生開始,到後來左手不但會挑花生,也會炒花生了。右手炒10下,換左手20下,也就捱過來了。」

image004

鍾媽媽的炒花生手藝傳承自婆婆,還加上了自己的「三心」

曾經,累到幾度想不炒了,「但是金融風暴,看到大家都沒有工作,我明明有事可以做怎麼可以不做?沒道理啊。」「我都告訴別人,如果我一天賺100塊就等於賺200塊啊。因為女人家啊,柴米油鹽天天要開銷,能賺100就是少花100,那不就是賺了200?」這就是樂天的鍾媽媽,自然有她的快樂生活哲學。

炒花生用「三心」,婆媳傳承

炒花生的手藝傳承自婆婆的鍾媽媽,經過改良再將這個手藝傳給郁倫,她的體會是炒花生就像帶孩子般要有三心:愛心、耐心、恆心,「該大火就要大火,該小火就要小火,就是耐心;要反反覆覆的炒,右手炒累了換左手,左手痠了再換右手,就是恆心;炒好要用悶,悶就是疼它,就是用愛心。最好吃的花生炒過一定要悶,「悶起來幾香你知道嗎?不要急著冷,要恰到好處。」鍾媽媽很認真的說。

郁倫回來炒花生,鍾爸爸鍾媽媽真的有說不出的開心,不但日常生活有個伴,炒花生的「事業」更有傳人,鍾媽媽說,「我以前都跟大家說,要把客家的特色放進來,要把我們鳳林的東西傳下去,可是大家都聽不懂。我現在做的事、說的話郁倫都能懂,她的意思我也都通。」這樣融洽的婆媳情感更甚母女呢。

訪談時有對年輕人拿著旅遊手冊問鍾爸爸,「請問鍾媽媽手工炒花生在哪裡?」我和鍾媽媽都笑了,許多慕名到鳳林購買「美好」花生的遊客總是找不到,因為不但沒有招牌,門口還是鍾爸爸的農機具進口兼維修的店面。八天的田野要結束時,我到鍾媽媽家辭行,看到他們請工人整修門面了,衷心祝福郁倫成功,「美好」的事終會發生在鳳林,在農村的每個角落。(註1)

農村,如何定位自己

小小鳳林鎮人口一萬四千餘,是東部最大的客家庄。雖然人口嚴重外流,清晨騎上腳踏車環繞簡單的街道,幾乎只有老人與狗。但是,多元的族群—阿美族、泰雅族、客家人、閩南人以及少數的外省人都能和平相處;除了稻作之外,其他農作作包括:花生、西瓜、草莓、香草、黃豆、肉桂…。

退休的老師或校長擔任圖書館或「校長夢工場」的義工,或主持文史工作室或擔任社區協會會長…,這小小的鎮上看起來充滿活力,一點都不無聊。

image005

鳳林有多元的產業包括:花生、西瓜、麻糬、藍染、養生奶…,是個精彩的小鎮

從鳳林更看到農村不同於都市的價值,他的目標與未來絕對不是要向都市學習或進化。工業化的成果生產出各式各樣標準化的產品,也包括養出了標準化的人類,從思考模式到價值觀甚至到休閒模式,都大同小異。

農村不但生養了多元化的生態,從植物到昆蟲,花草蟲魚鳥獸,在鳳林我們更看到各式各樣的人才逐漸回流,未來,人們在其中活動的模式將不同以往,生活與生產方式也將使今日農村樣貌與過去大不相同。農村,只要留著,自會有生命源源不絕。

註1

從「鍾媽媽手工炒花生」到曾經使用過幾個月的「好事花生」(但是因已有同業以炒花生事業登記商標使用而再改名),再到重新起名「美好花生」,象徵並期望每天都有美好的事。

「美好花生」一路走來的精神一如Logo的概念,也是鍾媽媽不變的出發點──牽牛花與牛車輪,牽牛花是生態指標之ㄧ,小時候滿山遍也都看得到牽牛花,每天早上含苞中午開放,到了傍晚要凋謝了轉成紫色,牽起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也牽起鍾家人的感情;牛車輪則是因為從前花生的運送都是用牛車,想起花生便想到運送的牛車,輪子隨著牛的腳步一步步一圈圈向前,正如當年鄉村的節奏。

(閱讀「上」請點選這裡)

火房/夥房

這些外移的人口點燃了一場時間的大火,新式的洋房取代了老舊的客家夥房,從前客家生活的重要處所被時間這一場大火給吞噬,僅剩的是它的殘骸。

眾所周知,美濃有許多的客家夥房。早在六、七零年代時,青壯年人口外移,夥房裡住的人數漸漸減少。這些外流的美濃客家人,大部分在外地生根,很少會回到家鄉,所以橫屋中叔伯輩的人愈來愈少,最後這些夥房因為無人居住,乏人管理而變成了廢墟,最終傾倒。

這些外移的人口點燃了一場時間的大火,夥房無形中被這場火燒毀。新式的洋房取代了老舊的客家夥房,從前客家生活的重要處所被時間這一場大火給吞噬,僅剩的是它的殘骸。

IMG_0164
無人整修倒塌的正身。夜晚時窗前的〝明月〞兩字會它看起來格外淒涼。

IMG_0166
從前夥房中的廚房(灶下),經過日曬雨淋,現在餐風露宿。

如今美濃有一些以前客家住的磚瓦屋雜草叢生,或者被用來堆放雜物。被改過的磚瓦屋,如果不是照原來的形式去建造可能會看起來很不協調。夥房的屋頂是用瓦片,一瓦一瓦搭蓋起來的。有的磚瓦屋修改時,改用較方便搭鐵皮的方式,讓儲藏在裡面的物品可以免於風吹日曬。原本冬暖夏涼的夥房,夏天時,少了瓦片的隔熱,夥房變成了名副其實的「火房」。

IMG_0169
磚瓦屋的屋頂改為鐵皮,夏天進裡面如同進火房一般。

在夥房還占美濃房子中的多數時,有一樣東西盛極一時,它名叫菸樓。菸樓跟夥房有一段時間同時存在於美濃,雖然菸樓原本可耐的溫度極高,但它也沒能逃過時間這場大火的魔掌,大部分也隨著夥房一塊傾倒、毀壞。

現在美濃也產菸,但老式需要人工在裡面作業的菸樓雖然未完全銷聲匿跡,但已經不再使用,取而代之的是機械的烘菸機。現在的菸農不必在熱烘烘的「火房」中工作,但新式的烘菸機會不會也被時間的大火燒毀呢?「真金不怕火煉」,烘乾後黃金般的菸葉,如能替菸農賺取大利益,它說不定可以逃過這場大火。

IMG_0163
如今還存在的舊菸樓,但已老舊,左方光亮處為太陽照射進菸樓內部。

其實說夥房是「火房」真的不為過。全台各地客家地區的夥房數量銳減,時間這一場「無名火」,雖然沒有將它們燒的片甲不留,但除了客家文物館、園區的展示及電視、網路上的一些照片、影片外,民間保存良好、完整且有人居住的夥房,數量一定大不如大火還沒開始延燒前,時間這場大火在夥房身上還殘留一些餘溫,它的目的是將夥房摧殘殆盡。在這餘溫將它燒毀之前,我們是否來的及挽救它?

客家文物中,有許多都被列為古蹟,或許是我孤陋寡聞,以夥房做為古蹟,我未聽說過。但以文化園區、文物館中的模型做為非客家族群或下一代認識客家文化的媒介,何不利用原本就存在的夥房呢?

IMG_0167
來不來的及在大火燒毀它之前,挽救它,不讓它成為歷史。

稻米與土地之於傳統客家人─徐蘭香談大埔毀田

「稻子不能賣給你,我們客家人是不會將正在熟成的稻子給毀掉的。這是我們的土地所生長出來的,稻子有他的靈魂與生命存在,我們十分地敬重,哪能因為你開個好價錢就隨便賣給你?」

編按:徐蘭香為手工醋釀造者,也是資深社會運動人士,作者為旗美社大工作人員,參與水稻栽培學習,本文為記錄徐蘭香針對近日苗栗大埔毀田事件發表的感想,以及作者的心得。

────────────────────────────────────────────────

「當怪手就這麼開進正在熟成的稻田之中,毀掉的不是眼前這一季的稻子收成而已,而是毀掉傳統客家人對於作物及土地存有敬重態度的信念」,徐蘭香沉痛地說著。

徐蘭香生長在一個貧窮的傳統農家之中,從還很小的年紀開始,就投入家裡的農事勞動,長大後,也因為厭惡工廠的作業環境,而持續堅持務農,對台灣的農村有很深刻的感情。

談到這次的大埔怪手毀田,她回憶起小時候家裡來了一位日本商人,商人跟父親說,他在日本有一批馬,得了一種病,需要用剛結胎的稻桿,才可以治好馬兒的病,為了收購這樣的稻子,日本商人不惜開出很好的條件,包括給予兩倍高的價錢,並自行收割、包裝等等,但當她聽到父親的回應時,她著實非常地震驚,父親並沒有因為這樣好的收購條件就答應,反而以十分認真且堅定的口吻回答那位日本商人:

「稻子不能賣給你,我們客家人是不會將正在熟成的稻子給毀掉的。這是我們的土地所生長出來的,稻子有他的靈魂與生命存在,我們十分地敬重,哪能因為你開個好價錢就隨便賣給你?」

從父親的回答中,她知道稻米之於他們的意義,絕對不是只是錢的價值而已,而是帶著一種很深刻的感恩心情,感恩稻子讓自己及家人可以安身立命,一種傳承的使命,這個使命是,好好照顧祖先留下來的土地,並再持續傳給自己的下一代,有了這塊土地,家族便得以世世代代地更迭不墜,這是客家人十分重視的精神價值,也是我們敬拜祖先,並重視下一代教育的意義之所在。

在早期的原住民部落中,也流傳著出草守護小米田的故事。從這些故事可以看出,小米之於傳統原住民部落的重要性,他的重要,值得部落族人不惜犧牲生命去守護,也值得族人載歌載舞大肆慶祝他的豐收。

然而,在資本主義當道的現今社會,這種傳統價值已被視為落伍,農田的生產價值可用國際貿易來取代,只要有錢,不怕沒米。但這是多麼荒謬的事,完全將農村無法以錢來衡量的價值全盤否定。農村所生產的,不再是稻子等作物,而是一塊塊沒有生命的電路板以及伴隨而來的各種污染物。這是我們要的嗎?

當怪手開進了即將收割的稻田,刺痛了多少仍舊守護這份信念的人們的心,為什麼不能稍稍等待,最多再過45天,田裡的稻子就能成熟收割,為什麼就這麼野蠻?

徐蘭香說的這個故事不停地在我腦海盤旋,回想起自己種稻的經過,那一天天慢慢熟成的稻子,你感覺到你最多只能做到提供一些生命的要素給他們,其他的無法再做得更多,甚至連這些生命的要素,都不是你所能生產的,那麼難道我們不該對大自然存在的神性,抱著一顆敬重的心嗎?

990711shoiphf55216c43419-32.jpg
作者於旗美社大工作,同時參與水稻栽培的學習。

早安!靈山腳下

儀式完畢,收拾。寧寧的阿姨提醒我將香蕉分給伯母共享,這是傳統的做人道理。伯母分了二條香蕉的福氣,也回贈祝詞:「雙雙對對,萬年富貴。」我們也把福氣吃下,並直接將香蕉皮丟到山上任它腐爛。伯公壇旁的山邊…

早安!伯母說:「農家人按早起,提款機應該要七點就服務。」還差十五分鐘八點,八點到,郵局鐵門拉開,提款機開機的速度依然很慢。

990623-0cf691390ec6-400.jpg
富含有機質、清澈的山澗水

端午節,連日的雨水將山的容顏洗的很乾淨,襯著湛藍的天空。住在山下的人家就著山澗流下的水勢洗著晨起採摘的豬菜[1],以及趁著好陽光趕快將衣物洗洗曬曬。三歲小女孩寧寧搬了一張板凳,拿著鏟子、容器在坑裡玩水。坑裡的清水是靈山的山澗水,有機質豐富,蜻蜓低飛不時將尾部點入水中產卵;還有大肚魚、蝌蚪,樹葉下有許多浮游生物是牠們的食物。

七月,美濃活動多,有笠山文學營、黃蝶祭;七月,美濃的雨水、颱風也不少;今天一早便是想邀在文學館任職的寧寧的阿姨去敬伯公[2],祈求伯公保佑活動順利。

洗菜、洗衣、玩耍都在這條山澗水,堪稱生命之水
洗菜、洗衣、玩耍都在這條山澗水,堪稱生命之水

供品是芭蕉、木瓜以及番檨,都是自家產。加上二盒餅乾,以及寧寧阿姨自家雜貨店販售的香與金紙。開基伯公壇前已經坐定三個在閒聊的伯母,其中一位說七點就來伯公壇前聊涼,悠哉的吃著鄰居送的一顆粽子,伯公旁的坑溪裡頭有另一名婦人取香蕉葉將蝸牛的黏液洗淨。

唱喏。燒經。等待。

一隻攀木蜥蜴膨起喉嚨伏地挺身,伯母逗弄寧寧來看這有趣的畫面,口唱童念:

山狗太[3]

[4]古怪

看到人哩搖搖擺擺

有一日分[5]我抓到

一片[6]滷鹽一片曬

儀式完畢,收拾。寧寧的阿姨提醒我將香蕉分給伯母共享,這是傳統的做人道理。伯母分了二條香蕉的福氣,也回贈祝詞:「雙雙對對,萬年富貴。」我們也把福氣吃下,並直接將香蕉皮丟到山上任它腐爛。伯公壇旁的山邊有許多花木,聊起誰種的,寧寧的阿姨回說,大概是隔壁這戶人家吧!你知道這田以前是我們家的。她回想以前說,以前這塊田是種竹筍,我妹妹最愛跟我媽一起來筍田。但也被蚊子釘得全都是皰,每次都是我幫她抹鹽與酒消腫。

洗衣服順便做瑜加
洗衣服順便做瑜加

喔!黃家的小朋友被蚊子咬不是塗萬金油,而是抹鹽。

天湛藍,山油綠,水沁涼,心開懷。農村的清早毋需多言,儘管去感受。


[1] 客家人稱地瓜葉為豬菜。

[2] 客家人稱土地公為伯公。

[3] 山狗太:攀木蜥蜴

[4] 按古怪:真調皮

[5] 分:被

[6] 片:邊

震災不只是因為地震

如果傳統建築在地震中受損了,並不意味著老建築就此消失。使老建築消失的人是縣府官員。許多縣府建管單位的官員或結構技師僅僅具備現代建築知識,但對傳統建築卻相當不瞭解。因此,一些承重牆在地震中皸裂的傳統建築…

編按:本文為「我們如何看待老聚落?」 之延伸,請點選這裡閱讀。──────────────────────────────────────────────────────────

今天因為友人歸寧婚宴而至美濃。但亦提早到以探視上個月在甲仙大地震中受損的客家傳統建築。承蒙在地的劉慶進先生與仲良、炳源、宏智等諸位朋友熱情相待,相伴整天導引我們去探視杉林鄉月眉樂善堂、美濃吳家夥房、鍾家夥房、及幾座菸樓等地震受損之客家傳統建築。

地震固然是個巨大的力量來扯裂老建築,導致屋身皸裂、崩塌、移位等傷害,從而被縣政府貼上危樓紅單。然而,真正會導致客家傳統建築受損的原因還有更多、更嚴重,其一是人,其二還是人,其三更是人。

首先,如果居住於傳統建築中的人們平時沒有注意維護老建築,任憑雨水滲漏、植栽見縫插根、或白蟻蛀蝕,則將導致木構建築抗震能力減損,或將導致磚隙灰縫鬆動而於地震中皸裂或倒塌。我們不用寄望任何萬年不壞的建材,而是應該接受任何建材都如同人的身體一般會老化,因此,人們需定期給予傳統建築健康檢查,隨時處理滲漏水問題、蟲蟻問題、及材料老化問題等。當

人們用心維護老建築,老建築亦將以其優良抗震能力來保護人們。因此,並不是傳統建築不耐震,而是沒有好好維護的老建築才會受到地震損壞。

990524-chuatungl1170064-400.jpg
夥房屋簷下的桁檁已經受到嚴重蟲蛀。

L1170103
菸樓之混凝土樑已經鋼筋外露,而支撐樓地板的桁檁亦已蟲蛀頗多。

其次,如果傳統建築在地震中受損了,並不意味著老建築就此消失。使老建築消失的人是縣府官員。許多縣府建管單位的官員或結構技師僅僅具備現代建築知識,但對傳統建築卻相當不瞭解。因此,一些承重牆在地震中皸裂的傳統建築經常被縣府官員貼上危樓紅單,認為應該立即拆除。卻不知傳統建築的柱樑無損,即可修復回原樣。

鋼筋混凝土式的現代建築是剛性結構,其抗震方式與傳統建築之榫卯結構完全不同。因此,以現代建築結構力學來看待傳統建築,則傳統建築一無是處。可是,現代建築結構力學卻無法解釋,為何大木結構的傳統建築、福建土樓、木拱橋等經常能耐震數百年,而地震中倒塌的經常是鋼筋混凝土現代建築。

L1160991
遭高雄縣政府貼上危樓紅單的杉林鄉月眉樂善堂。

L1170022
樂善堂柱樑受損甚微,甚易修復,關鍵在於是否瞭解傳統建築的價值。

其三,決定傳統建築最終命運的是屋主或主其事者,而其關鍵在於人們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與價值觀。如果客家文化已經不受重視了,則不但子孫四處離散,且傳統建築將不受眷顧而甚易因震災受損而遭到拆除。相對的,如果住民看重客家文化,且願意世世代代傳承祖先之傳統智慧,則將會用心修復受損的傳統建築。

至於是否以原樣原貌原工法原材料等古蹟修復等級為之,則視居民的財力、工匠存否、工法存否、材料存否等因素而定。只要有心,總是可以找到好師傅、好材料、好工法來維護祖先之遺緒。(雲林縣斗六市太平老街之張妙祝小姐對其竹管厝老家的修復即是優良的參照案例。)

L1170062
吳家夥房因應雨季來臨之前以波浪鋼板趕工修復屋頂。

L1170109
鍾家夥房暫時以帆布蓋住震災受損的屋頂。

地震的確能損傷傳統建築。但是,真正決定客家傳統建築命運的是人們是否平日維護老建築、縣府官員是否看重客家傳統建築、及屋主是否重視客家文化而願意修復傳統建築。只要人們有心,傳統建築就能在千百年的地震中維護人們。

我們怎麼看待老聚落?

客家聚落、夥房、菸樓需要保存,不在於歷史久遠或具有地方特色,更不在於因為被縣政府文化景觀調查列入名錄,而在於聚落民眾如何看待這些物件。如果僅停留在「物」的層次,這些物件很快地會因為地震受損或年久失修….

號稱大高雄地區百年最大的2010年甲仙地震,造成許多房屋受損,尤其是甲仙、杉林、美濃等地區的傳統客家夥房、菸樓有不少受損,這是第一個層次的物質性受損。更進一步的第二層次受損是文化景觀面向,居民基於經濟考量而簡便地以鐵皮覆蓋房子,或者改建為鋼筋混凝土建築,從而改變了傳統聚落的風貌。第三層次的受損是聚落風貌解體,即許多菸樓因為菸業結束而失去功能,在地震受損後就可能被拆除,使得美濃菸業文化景觀因而消失。

這三個層次的文化受損看起來都因為地震而導致具有文化價值意涵的客家夥房、菸樓受損。然而,這樣的思考僅僅侷限在「物」的層次,所以僅看到房屋崩壞、鐵皮覆蓋、改建RC、拆除老建築等現象或行為。然而,真正會使客家文化受損不在於建築受損,而在於文化崩解,及關於客家文化之價值理念(人與天)、社會運作(人與人)、環境掌握(人與物)、生命成長(人與自我)等四個層面議題的處理對待,及關於對待客家文化是否具有自覺、愛惜、才智、與豪情壯志等情懷、認同、與認知。

990519shiol1170098-400.jpg
美濃吳家夥房及菸樓以鐵皮屋修繕

L1170119
美濃鍾家菸樓震災受損

客家聚落、夥房、菸樓需要保存,不在於歷史久遠或具有地方特色,更不在於因為被縣政府文化景觀調查列入名錄,而在於聚落民眾如何看待這些物件。如果僅停留在「物」的層次,這些物件很快地會因為地震受損或年久失修而在時間洪流中消逝。如果聚落民眾能在「天」的層次看待聚落、夥房、菸樓,則這些物件承載著人們生活文化中最重要的價值理念,就像神像此物件承載著宗教信仰一般,將是聚落民眾願意珍惜的對象。

如果聚落民眾在「人」的層次思考生活中的社會運作,就會將重建受損廟宇(如杉林鄉樂善堂)當成是凝聚地方向心力的社會動員絕佳機會,而不是沈重的財務負擔。

而更積極地以「物」的議題來思考環境掌握議題,則不在於逕用RC取代傳統建築,或拆除了事,而會積極地討論,傳統建築面對地震的優異點何在,否則多地震的台灣如何撐過百年?而這次地震會受損,不見得是傳統建築不耐震,而是因為人們平時對老建築的日常管理維護不佳。就像老車W123會有問題基本上不在於自身的機械性不佳(否則何以還有許多老車能在路上跑),而在於使用者沒有好好保養(例如定期更換機油、濾心、火星塞,或使用樣態是否造成積碳等)。當然,更積極地想,在當今科技水準的基礎上,如何讓原本耐震的傳統建築更加精進呢?

如果以「我」的層次來進行生命發展面向思考,則需先問,為何客家聚落的人們不斷外移?2010/3/14People Post公民新聞平台報導「2010年3月因潮州沿線鐵路電氣雙軌化要被拆的屏東竹田西勢百年祖堂及伙房」。記者的感想是:

真的很誇張耶!屏東縣政府如此重視六堆客家文化,卻放任台鐵鐵路電氣雙軌化工程強拆西勢火車站沿線整排的客家中堆伙房,難道說政府蓋的客家文化園區與客家文物館比較重要,那真正屬於六堆客家當地老祖宗所蓋的聚落老屋就可以亂拆了嗎?這不是本末倒置,自相矛盾嗎?[1]

可是,問題的關鍵點與其罵縣政府顢頇,更應該看到「雖有部分居民抗議~但沒辦法~重點是裡面都沒有居民了,所以鐵路局拆的是南下右側整排客家中堆伙房,南下左側因為都是有人住的住家,爭議性大,所以只好拆古屋。」[2]也就是說,當聚落的人們不住在其中,縱然沒有被拆除,此聚落的生命力已然逐漸消失(原住民部落如好茶舊社亦如此)。因此,如果此聚落無法具有令人生命發展的力量,人們就會遺棄此地,此聚落也就此衰頹。有些地方以藝術村來重新發展,或以社區營造來重振活力,都是處理人與自我關係議題的重要努力。

若要保存傳統聚落,就需在人與天(價值理念)、人與人(社會運作)、人與物(環境掌握)、人與自我(生命發展)等四個層面系統性地解決所面對的問題,否則,一昧地歸罪於縣政府亦無濟於事。


[1] http://www.peopo.org/portal.php?op=viewPost&articleId=52334[2] 同上。

【屏東】深耕協會徵打字工讀生與普查員

社團法人屏東縣深耕永續發展協會誠徵:打字工讀生與客庄文化資源普查普查員。招募員額:數名。工作地點:屏東縣萬巒鄉。應徵資格:1. 需略通客語或有強烈學習客語意願者 2. 熟悉電腦文書等基本能力,要能夠自己將照片分類建檔,會打字者尤佳 3. 對客家文化有興趣者佳 4. 認真負責、主動積極、具備良好溝通協調能力…

社團法人屏東縣深耕永續發展協會誠徵–

(1)打字工讀生

招募職務:工讀生

招募員額:數名

工作地點:不限(自己帶回家KEY IN)

應徵資格:

1. 需略通客語或有強烈學習客語意願者

2. 熟悉電腦文書等基本能力,打字速度每分鐘50-60字以上

3. 對客家文化有興趣者佳

4. 認真負責、主動積極、具備良好溝通協調能力

5. 家中須有網路

工作內容:

負責key in及上傳客庄文化資源調查紀錄

待遇福利:

計件論酬,薪資面議

應徵方式:

初試:e-mail履歷及自傳書面審查

複試:面試

【欲應徵者請e-mail履歷及自傳,書面審查通過,將於一週內另行通知面試時間。未通過書面審核者,不另行通知】

聯絡方式:

社團法人屏東縣深耕永續發展協會 葉小姐

E-mail:scda98@gmail.com 電話:08-7785118

部落格:http://scda98.pixnet.net/blog

截止時間:至中華民國99年5月31日截止

(2)誠徵普查員

招募職務:客庄文化資源普查普查員

招募員額:數名

工作地點:屏東縣萬巒鄉

應徵資格:

1. 需略通客語或有強烈學習客語意願者

2. 熟悉電腦文書等基本能力,要能夠自己將照片分類建檔,會打字者尤佳

3. 對客家文化有興趣者佳

4. 認真負責、主動積極、具備良好溝通協調能力

工作內容:

進入萬巒鄉家戶做客庄文化資源普查訪問及拍照,照片建檔歸類

待遇福利:

計件論酬,薪資面議

應徵方式:

初試:e-mail履歷及自傳書面審查

複試:面試

【欲應徵者請e-mail履歷及自傳,書面審查通過,將於一週內另行通知面試時間。未通過書面審核者,不另行通知】

聯絡方式:

社團法人屏東縣深耕永續發展協會 葉小姐

E-mail:scda98@gmail.com 電話:08-7785118

部落格:http://scda98.pixnet.net/blog

截止時間:至中華民國99年5月31日截止

虎年,山城美濃的花海浪

打造一個現代新農村,外在價值與行銷手法多變,但客家婦女勞動的身影依然、緊實的在地認同亦未變,數大便是美的花海季已成為美濃冬日的特色景觀,多數美濃人樂觀其成,但大家也都記得,從前未有花海…

六個年頭了。大片不同色層的波斯菊花海取代了美濃昔日單純的休耕地景,農曆年節,福安地區和中正湖周邊,遍地花海,為這客家小鎮平添許多繽紛的年味。990225-huahaimei-400.jpg
這個虎年,美濃花海也虎虎生風

除夕當天,許多在外工作的子女歸鄉,家家戶戶忙著貼春聯、清掃家裡、準備年菜……當地為年節安排的活動尚未開始,但偶然開車經過波斯菊花海時,難免會忍不住停下車,站在漫漫的玫瑰紅、橘黃、白色、深紫色的花叢間,走路或拍照。

02
人們在路邊停車,車窗倒映花海

03
紅色系的波斯菊,於年節總是討喜

我們其實都渴望生活裡,能多一些熱鬧又自然的色彩。又因為是過年,十之八九相機裡裝的都是家族親人的照片,過年的美濃,波斯菊花海成為與家人共享的日常景色。

政府鼓勵民間在休耕地種植波斯菊,不僅可轉以綠肥之用,令人心曠神怡的花海,也創造了絕佳的視覺效果,吸引外地觀光人潮。除夕前一兩天,花田裡便有人駐足、行於不同色層的田埂之間、或在一旁水泥小路上踩著腳踏車漫遊。

順隨人群的流入,路邊也開始有了小攤販,賣醃芭樂、甘蔗汁、棉花糖、烤地瓜……攤販與攤販間閒聊家常,人們看完花便順道買些吃的,一時也頗為熱鬧。招牌還不多,沒什麼障礙物,花田旁時能見夥房(傳統的客家三合院)或新式獨棟房子散落,純樸的農村長出壯麗花田,不管是回鄉的美濃人或外地來的旅客,驚艷惹眼總讓人讚嘆連連。

04
路邊賣棉花糖的小攤販

05
順著不同色層間的小路走,人也沾染七彩朝氣

鄉村過年的氣息濃厚,從年初一起,有連番的活動等待人們欣賞與參與,結合街頭藝人、民歌演唱、花海電影院……等等特別節目,一年比一年更美意濃情。新一代的美濃綻放,一如所有的人過完年就長了一歲,年年有些微不同的變化,美濃正在長大,在地或回鄉的美濃人緩慢適應著這小鎮的長大,包袱也許變多了,卻也有更多的觸角與機會讓世界認識,並認識世界。

除了純樸精緻的自然景觀,美濃尚以濃厚的客家文化和鄉村特有的人情味著名。外地旅客在名產小吃或花海中見證美濃,美濃人則在年復一年如常的歲月中反覆咀嚼著家鄉,新的一年,美濃花海依然很囂張,除夕當日都有不少的在地人漫遊其中,想當然爾年初二以後可觀的人海,塞車是很正常的事。

據聞去年花海的人潮上達二十萬,小農村的觀光乘載力有限,還需要人們珍惜與呵護,攀折花朵或棄置垃圾都可能造成環境與人力的負擔,如果我們看花,能留意到這些色彩存在的意義,同時也在心裡種上一朵花,二十萬的人潮就有二十萬朵花,除了實際景觀的花海,無形的花海還需要栽培,二者之間相輔相成,美濃花海季才有繼續驕傲與存在的理由。

06
初一情人節,花朵種成愛心,舞台搭建在愛心一旁,而節目尚未開始

07
遠山平房合抱花田,多少人駐足欣賞這客家農村的一角

打造一個現代新農村,外在價值與行銷手法多變,但客家婦女勞動的身影依然、緊實的在地認同亦未變,數大便是美的花海季已成為美濃冬日的特色景觀,多數美濃人樂觀其成,「走,去看花!」也成為過年的話題與活動選擇之一。但大家也都記得,從前未有花海時,那些看不見但依舊存在的,土地的容顏與農村的原色。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