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水交社古墓需要保存?

史蹟有非常多的生活層面,把當時生活物件全部做出來,找出或創造出許多當時人的故事,甚至每年農曆七月還可以辦理盛大的鬼月節,深層一點還可以談信仰,談生命,結合日本宿舍,結合眷村文化,也可以從明清…

編按:

水交社古墓群是明清之際的古墓,面積之大,在台灣少見。而且其殯葬方式以石灰為外廓,只見於當時的閩南、金門及台灣,目前前二地已無保存,所以這是該段歷史的僅存遺址,彌足珍貴(閱讀古墓出土的文章,請點選這裡)

這珍貴的遺址不久前於台南出土,引起各界關注,包含作者在內的許多地方人士展開各種努力,期望保存歷史遺跡。

以下這篇文章,是關於「為何保留古墓」的一場對話,文化的價值該如何被認定,古蹟與現存個人的關連為何,在信件來回中有許多討論,與讀者分享。

980508-untitled4-360.jpg
 水交社古墓群是明清之際的古墓,面積之大,在台灣少見

雅婷來信:為什麼古墓需要被保存下來呢?

瑞光老師:您好!

我是李武昌老師的學生,我叫雅婷。與您見過幾次面。水交社的古墓發掘事件,可以連結很多面向來探討。當務之急,是能夠完好的保留。

我讀了您的文章,想了好久。

過去我也對台南的歷史文化進行一些研讀與撰寫,去年我去水交社拍照,那裡已經開始動工拆除,我看見那個小小的傳統市場,以及幾戶沒有離去的人家。

今年三月初,我又去了一趟,本想去拍一些老樹的照片,但是已經完全無法進去,而那個小市場,還努力地生存著。

我常常覺得,台灣這片土地,就像一處收容所。來了很多不同的人,或許這片土地太過豐足,從每一個外來者身上,總可以看見人性的貪婪與不負責任。

這處收容所,收了很多人,走了很多人,留下一群每天跟著電視節目起舞的人和不知道該擁抱國旗還是五星旗的人。

我寫這封信給您,是因為我想知道,捍衛古蹟的人是否知道自己為甚麼要這樣做?

我聽過很多人說:

一棟破房子有什麼好看

一口井有什麼好留

更別提一棵老樹幹麼要救

還有海灘的保麗龍關我何事

我想知道,老師您會怎麼回答這些人?

因為我不知道怎麼回答,我也不知道怎麼回應我自己的疑問。

我過去寫了很多台南的古蹟文章,我常常問自己,看的人到底有幾分感動幾分心動?

喊了大半天的維護古蹟保留文化,如果不知道為何而做,那跟那些舉著布條靜坐在總統府前面的紅杉軍們恐怕沒什麼兩樣。

我能明白也能完全接受維護環境與自然的重要與必要。但是,文化與古蹟呢?為甚麼要保留以及維護?

這只是我的疑問,並不是質疑維護古墓的行動。

我完全支持必須要好好保存這些古墓。

但我認為喊著保留古蹟或是訴說幾百年的歷史,並無法真正觸及民眾的心,無法讓民眾認為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要讓這些歷史活起來,而不是像背誦歷史課本一樣的規律。

因此我想到了,原住民文化,古埃及文化,古希臘文明,巨石傳說,充滿著傳奇性,故事性,神秘性,創造性。

賦予古蹟新的能量,才能吸引民眾的目光,進而讓民眾自動加入保護的陣容。我認為古蹟與大自然不同之處在於,古蹟是人的產物。因此,它的意義,必須由人來賦予,否則沒有一個古老的東西會被留存。具象化的物品都無法保留,那麼精神恐怕也岌岌可危。

所以,老師,你能告訴我,為甚麼這片古墓需要被保留下來呢?

untitled111.jpg
套上台灣堡圖後的水交社。

瑞光回信:文化堆疊的累積,訴說珍貴的價值

我試著從幾個角度來談,妳的質疑也是大家的質疑,也是我過去的質疑,不過就是一堆老房子,有什麼好爭的?不過就是一些墳墓,有什麼好爭的?

被這樣一問好像就真的回答不出來了,有時候真在想,我幹嘛去找麻煩?房子不好了就拆嘛,蓋新的不更好,(先不談環境守護這件事)

拆就拆嘛干我何事?什麼文化古蹟,干我何事?孔子、鄭成功~我又沒和他說過話,管他是誰,干我何事?何況我不生小孩,所有事到我這裡為止,這是社會的現象,干我何事~?!大家都不在乎了,我在乎什麼?對我又不痛不癢的。

水交社之於我的意義 

我過去就是住在水交社,我享受在綠地盎然的環境,我看著自己親手種下的小樹在前後院成長茁壯,隨著四季花開花落,舞動著身影,和風在說話。

每天我從窗戶看出去有好多小鳥,有很多昆蟲,下過雨的晚上,落葉堆中會有很多的蕈菇冒出來,有一年有一對白頭翁開始在我房間窗框邊的綠葉下築巢,隔著紗窗我可以偷窺到小鳥向著媽媽搶食食物的情景,之後他們每年都會回來,同樣的家修一修繼續住繼續餵養小孩。

我也聽了很多長輩鄰居的故事,我也看到這裡的發展與變遷,走在社區街道上,緩慢的、舒服的,多少人想要這樣的享受,花大錢卻遍尋不到,這不是一棟建築或兩三間房子可成,而是一整個社區歷經數十年營造出來的環境,保有過去的單純,保有令人羨慕的生活環境。

目前國際上在推崇的,我們政府官員嘴中講的優質的生活環境,我們推崇的綠建築或節能或生態或是對人友善或是適合老人居住或是有文化的~水交社的社區早就是這樣子。

土地的價值來自人們的詮釋

我們曾經努力的要將這些美好告訴別人,我們也努力的想要保留這裡,我們也做了些紀錄及瞭解,越瞭解越覺珍貴(珍貴在台南市無其他地方可以取代),但認識瞭解的速度還追不上土地開發破壞的速度,政策利潤,水交社仍是被夷為平地,用最簡單的最有利益的方式處理掉這一塊土地。

土地的價值,土地的利益,其實來自於人們的詮釋,反映出的是此時此地生活在這人們的認知與層次。在台灣這樣的環境中,台南市發展的過程是獨特的,我們源自曾文溪氾濫淤積與沖刷堆積出來的,環境因素下造就這城市的發展來自於河流來自於海洋,要談自然史,我們是個年輕的新生兒,因此台南市的價值大都來自人們生活的足跡,生活的足跡有故事有連結,有情感大家易懂。

古墓被意外的挖出,我個人視為祖先留下的寶物,歷經長時間的轉換,我不認為這是墳墓了。

我必須從幾個角度來談:出土的狀況先訴說這裡地貌演變的歷史,試想回到百年以前,台南城大南門以南,遍地是墳墓,台江海岸水線就在現今西門路附近,從海岸線看過來水交社剛好是一塊沙丘高地,因此當大家口口聲聲談論著台灣的歷史,台江水域的發展,鄭成功如何進軍攻打台灣,台江水域如何陸化成現今的台南市,這些古墓就如同我們現今用GPS定位一樣,他在時間軸與地理位置軸上做了定位。

當我們在訴說歷史變化的同時,當然我可以用紙本用電腦,大家可以很容易的看到知道,但他可能還是坐在家裡電腦前,現地博物館的概念是讓民眾能親身經歷這個空間,真實的來到這裡。

水交社古墓群之所以會被保留,在開挖道路整地的時候就非常的清楚,因為日本人當時在蓋水交社宿舍群時抓地基水平,因此這一區是被填土掩埋掉的,也因為被掩埋到地下才得以被保留下來,平安的又度過了近一個世紀,有被保留下來的也就不過當時有填土墊高的這個區域。

因此在這裡至少就看到三個文化層面,戰後的眷村生活形態,戰前的日本海軍宿舍,更早前的明清時期古墓,但我們還不知道這個文化層下,會不會還有其他?如原住民的文化層?文化堆疊的累積,才有辦法訴說出我們這裡的歷史,才能說出我們的珍貴,很多人喜歡說台灣文化四百年,那這裡就訴說了百年前的許多事。

說故事方法很多種,光靠紙本是不會吸引人的,而祖先無意間的留下這些資產給我們,我們當然可以利用這些東西來生財,無趣的台南市,需要創造出一些好玩的,特別的空間吸引大家來。

活用歷史作為一種公共資產

對於明清遺址大家會有好奇,對於史蹟公園大家會充滿期待,電影諸羅紀挖到恐龍,我們這裡挖到明清時期遺址道理是一樣的,這裡的價值是我們可以炒作的,安億橋一個水底步道就很新奇,如果水清魚多了就會不得了,如桃米社區自日本帶回來一個紙教堂,在經由設計師做好空間的規劃及經營,就吸引了多少人因好奇、因欣賞或因慕名而來,創造出多少的商機。

史蹟有非常多的生活層面,把當時生活物件全部做出來,找出或創造出許多當時人的故事,甚至每年農曆七月還可以辦理盛大的鬼月節,深層一點還可以談信仰,談生命,結合日本宿舍,結合眷村文化,也可以從明清時期大戰到戰後近代,生活的演變,戰爭的演變,風土民情的演變,飲食文化的演變等等。

但先決條件是要保留創造一個現地博物館,親身的經歷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毀了,就什麼都沒有了。德國魯爾工業區就有一個很有創新的想法,如果對於空間目前沒有什麼好做法,那寧願先擱置,保留給後代子孫去經營,現在就維護使其環境變好。

另一個層面是我們要考慮我們要留什麼給後代的子孫?他們會不會在那邊臭罵我們為什麼把什麼東西都拆光了!都破壞光了!其實我不認為我們是在捍衛古蹟,嚴格來講應該說是捍衛公共財,公共財、公共資產是很容易的被詮釋出很有意義或一點意義都沒有,在一個現實而又沒有想法的社會,這些是很快的就因為利益而消失了。

我們毫不珍惜眼前的、生活邊的,反而願意花很多錢大老遠的跑去國外,再說人家有多好,為什麼我們沒有?如果跟人的生活這麼密切的文化相關都是被犧牲的,就可想而知自然資產部分會有多悽慘。

很遺憾的我參與過的案例不多,但每一個都還沒有機會去談未來的想像,因為一直都是在搶救~搶救~再搶救,然後都沒救活,或是只救回一隻手或是一隻腳。

關於海洋垃圾、保力龍,或是諸羅樹蛙的事,其實在我的認知更勝於水交社案,大家都養過動物,很多人會為了死去的寵物悲傷難過,但如果妳看到其他的生物也是如此因人類活動而慘死的時候,妳會更想哭,這是一個不歸路,而自己粗淺的知識告訴我,下一個就是我們自己。

我相信看過好山好水享受過美好事物的人,會更珍惜所有或即將要失去的。

做對的事,做就對了。這是我的信仰~

全台大大規模明清古墓出土─台南水交社

水交社文化園區發現大量的明清時期古墓群,現場開挖有如進入一個考古的遺址,該區域位於台南市南門路這條南北向的歷史軸線上,又位於台南市綠色廊道的小環帶上,同時又是見證以前台江內海陸化的節點….

台南市水交社發現全台出土最大規模的明清時期古墓群

根據台灣堡圖(1898~1904日本繪製),過去(台南市)大南門城以南,就是大片的墓地,但在都市發展的過程中,大部分都已經剷平蓋房子了,水交社發現的明清時期古墓群之所以可以保留下來,主要是因為日本人當時蓋水交社宿舍區時抓地基水平,這一區塊較低,當時填土直接將古墓掩埋於地基之下,古墓群才得以保留。

所以至今仍保留下來的已是極少數,因為明清時期,記錄當時擴墾台灣先民的足跡,說不定還會有鄭成功或其下屬相關的遺跡,在古墓群中或之下,說不定也還有平埔族的生活遺跡,太多的未知,我們卻輕易的將其毀掉,這就是台灣,這就是台南,對於自己在地的文化完全不珍惜,登上國際實為台灣之恥。

台南市水交社發現全台出土最大規模的明清時期墓葬群,鑑請現地保留!

一、文物的價值除了特殊名人的紀念價值外,最重要的在於其所處的年代及其地域特性,所延伸出來的環境關係。

二、水交社過去為台江的水岸界線,明清古墓的出土,更證明數百年前台南地區地貌演變的證據。

三、文物如移地保存離開了該地域,脫離了地域關係後其價值就大為降低,如同化石一般,可以說明該出土位置的地域故事,若拿回家收藏,不就是一塊化石而已。

四、台南城外,大南門以南的區域過去為廣大的墓地,在都市發展的過程中都消失了,一般民眾看得到的僅為五妃廟一處,現在發現全台出土最大規模的明清時期墓葬群,更該全區現地保留,以求其完整性。

五、台南市號稱文化古都,以確保水交社重劃區工程不致延宕為前提,實在令人難以相信,有違國際做法。

六、全台出土最大規模的明清時期墓葬群,更能顯現先民來來的足跡,也能展現「台灣:大員」發展的歷程,這不單只是台南人的資產,更是全國人民的資產,大台南地區為台江黑水溝國家公園的範圍,水交社見證過去台江地貌及台灣文化的發展,該地文物歷史彌足珍貴。

七、已開挖及破壞的區域要立即搶救,對於未開挖部分應現地保留,透過探地雷達可以標出大概的範圍,並朝向現地博物館方向規劃處理。

八、日本飛鳥博物館、狹山池博物館都是很好可以參考的例子。

如何看待自己的文化

文化的價值除了法律上的認定外,還有一個是我們自己的認定,我們認為他是有價值的,就可以把他經營的很有價值,這價值不單是實體的物件,還包括區域發展所帶來的經濟效益。

水交社文化園區發現大量的明清時期古墓群,現場開挖有如進入一個考古的遺址,該區域位於台南市南門路這條南北向的歷史軸線上,又位於台南市綠色廊道的小環 帶上,同時又是見證以前台江內海陸化的節點,過去更是日本海軍的宿舍區,到戰後成為空軍的宿舍,我們不敢說在明清古墓下是否還會有平埔族的遺址,但就台灣 的歷史發展,水交社扮演極重要的地理位置,就如同台南市的安平一樣!

水交社這個區域地底下發現目前台灣最大量的明清時期古墓群,因位於公有地上,整個群體又很完整,相較於台灣其他地區,無可以取代之地位,對於過去先民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過往,可以從中發覺很多的蛛絲馬跡,對於一個小小的台灣,號稱近代歷史文化的400年,又位處颱風肆虐及地震帶的區域上,百年以上歷史文物就已經非常的珍貴,除非回到原住民文化及自然史的部分,才可以談的更久遠。

我們是怎樣在看待我們自己的文化?是口頭上的愛惜自己的土地,還是真的好好面對眼前所發生的每一件事,水交社未來的發展是指標,過去以經濟開發為主所犯下的錯誤,將完整的日式宿舍群全拆掉了,如今碰到了古墓群,我們還要再繼續錯下去嗎?

古墓現場勘查 

這是古墓群其中的一個區塊,進入這裡有如進入一個考古的遺址。

980508-grave-untitled1-400.jpg

水交社相關位置圖

untitled2

大家現場現勘的情形。

untitled3

因道路施工開挖出來的古墓群,這只是其中一個區塊。

untitled4

因欠缺概念及危機處理能力,工程進行中很多古墓就已經遭到破壞,圖中古墓大都被撬開或開洞破壞。

untitled5

這是道路施工的情形,圖左的地方地勢較高,沒有看到古墓出土,右側地勢較低填土,古墓因而埋於地下保存至今。後面綠油油的為水交社日式宿舍群僅存的房子區塊,其他都被拆掉了。

untitled6

開挖出來的古墓群其中的一景。

untitled7

古墓的材質特寫,不是木材也不是石頭,而是一種灰泥,這種材質我在安平古堡國家一級古蹟的那面城牆看過,回塑過往工法及年代,應該不難。

untitled8

目前建道路開挖區是圖中央的興中街116巷

untitled9

套上台灣堡圖,興中街116巷的相對位置

untitled10

台灣堡圖圖示,過去大南門城以南,就是大片的墓地,但在都市發展的過程中,大部分都已經剷平蓋房子了,水交社發現的明清時期古墓群之所以可以保留下來,主要是因為日本人當時蓋水交社宿舍區時抓地基水平,這一區塊較低,當時填土直接將古墓掩埋於地基之下,古墓群才得以保留。

所以至今仍保留下來的已是極少數,因為明清時期,記錄當時擴墾台灣先民的足跡,說不定還會有鄭成功或旗下屬相關的遺跡,在古墓群中或之下,說不定也還有平埔族的生活遺跡,太多的未知,我們卻輕易的將其毀掉,這就是台灣,這就是台南,對於自己在地的文化完全不珍惜。

untitled11

建業中學–最後回眸一瞥

「建業中學」四個字未曾讓我蒙羞而感到難以啟齒,我相信只有真正在這裡待過的人才會明白,一所小校區是如何凝聚師生們的感情,雖然在當下那個血氣方剛的年紀會賭氣著私校不可避免的體罰,但至少現在…

「南台古都氣象雄,建業育群英」,這是台南市私立建業高級中學校歌的第一句歌詞,翻開我手中八十五級畢業生同學錄的第一頁,是這所學校的簡史,上頭寫著:「本校於民國四十六年五月二十日開始籌備……四十七年八月下旬招收第一屆新生……」

90年6月,從報上得知建業中學因學校財務危機情況嚴重,學校幾乎發不出教師的薪水,經常發生師生抗議罷課事件,為積極解決問題,並保障學生權益,教育部中部辦公室決議,此校的董事會若無法提出有效解決財務問題的計畫,下學期起必須「停招」;

91年3月,建業中學董事長、總務主任涉嫌侵佔教育部補助款被收押;91年8月,建業中學因董事會糾紛及財務違失,遭教育部「解散、停辦」;

97年2月底,從同學的MSN暱稱看到這一行字:「建業的校舍拆除中,過往的痕跡將憑空消失」,一時驚愕得腦中一片空白,回過神之後,搜尋到97年1月的新聞:「從91學年起就未招生的建業中學,空蕩的校舍閒置6年,終於要拆了。」;97年3月,從高雄回去探望她三次,為的是留下她最後的身影。

980430-eduimage0024-360.jpg

十六年前踏入這個校門,結識了直到現在都還會聯絡的三孝老同學們(97年3月23日攝)

原本聽說校區大部分是要蓋作公園,這樣至少還有機會再走入曾經只屬於我們這些校友的範圍,雖然已經面目全非。但後來看到這樣的報導後,懷抱著的渺小樂觀也隨之落空:「水交社東北重劃區重劃後,屬市有地的建業中學現址將劃歸為住宅區,同時以抵費地出售挹注重劃開發經費。地政局發放地上物補償費的動作,意味著這所學校除非覓地另建,否則不可能原地復校了,可能從此走入歷史。」

clip_image004

位於新都路與大成路交叉處的建業,每天不是飛機聲就是殯葬花車聲,但她還是這麼令人懷念(97年3月23日攝)

clip_image006

地上那些被視為垃圾的東西,是我唯一剩下可以搶救的回憶,都還記得初入這座校園時,迎接我的這個招牌,這一天,我讓她跟著我回家(97年3月23日攝)

建設與破壞是一線之隔,這所得年50歲的學校不是古蹟談不上破壞,但以後去哪裡找我們的母校?人和人相處久了會有感情,同樣的,跟建築物也會有的啊!因著被拆除這件事,才讓我知道我度過三年青春期的這地方原來是「水交社」的一部份。府城的南門外地勢凸起,形狀類似一個倒覆的淺盤,俗稱「桶盤淺」,大約在今健康路一段附近。到了日據時代,日軍在桶盤淺南方興建海軍宿舍,宿舍區內設有「水上交誼社」,於是日本軍方和台南地方父老慣稱此地為「水」「交」社。

臺灣光復之後,國軍收回水交社為空軍眷村。水交社社區內設有台南空軍子弟小學、婦聯會附設幼稚園,附近還有台南商職、台南家職、南英商工、建業中學、六信高商、進學國小、市立女中、省立女中、台南師範學院等學校,重要文教、經濟活動和信仰重心,也近在咫尺,更奠定了水交社人文、政治能量和經濟生活機能。

clip_image008

可以猜出這裡後來改成撞球室,當年我們連一個標準的操場都沒有(97年3月23日攝)

clip_image010

立意很好,但不好好經營的結果就是只能淪為來者不拒的招生方式(97年3月23日攝)

clip_image012

占地約一公頃的這座校園,卻是包山包海的招生(97年3月23日攝)

受少子化效應襲擊,過去幾年已有七所中南部學校撐不下去停辦,包括彰化培元中學、台南建業中學、高雄立德工商、屏東明德高中、嘉義嘉南高中、鳳山高旗工家、雲林崇先高中。當然,建業中學在停辦之前問題不少,不單單只是受少子化影響,校務問題導致學校風評不佳,才是使得招生人數不足的最大因素。以我入學六個班到畢業四個班,懵懂的年紀還是在當時嗅得出校園內不尋常的氣息,從大批的師生出走就可以知道,事出必有因。

clip_image002[6]

91年遭教育部解散、停辦的建業中學,校園已空無一人(91年10月19日,黃金泉攝)

clip_image004[6]

當年畢業前在階梯拍團體照,而今踩在腳下的只剩一堆黃土和石塊(97年3月23日攝)

clip_image006[6]

這一天目睹拆除過程,現場就像地震的受災戶,不過是相隔一週的時間,一棟建物又即將不見(97年3月30日攝)

但她不是不曾輝煌過,曾聽聞她過去素有南建中之稱,甚至廖俊銘、陳憲章這樣的棒球好手都曾出身自建業青少棒時代。建業有棒球隊?以她的地理位置和台南市立棒球場相距不遠來看,應該無庸置疑,只是對一個在這裡讀了三年書,當時又熱衷於看棒球,連第一天住宿都鬧著彆扭堅持要看我的時報鷹(或是俊國熊)在那天下午比賽的我來說,萬萬想不到我的學校曾經設有棒球隊,而當年在俊國熊當投手的廖俊銘,是我的學長!更驚訝的是演藝圈的大哥吳宗憲高中唸了五所學校,建業中學就是他始終沒能唸到畢業的其中一所。

clip_image008[6]

還沒遭殃的三孝教室前的敬業亭;以及,一樓是老師的辦公室,二樓是高中部三個班教室的行政大樓(97年3月30日攝)

姑且不論這些學校「倒校」的原因是否是國內招生不足,高中職逐漸增加的狀況下所導致,台灣教育出問題已經不是這幾年的事,教改在許多人的努力下漸漸有了起色,但卻忽略了最該被教育改革的是那些幕後出資說要蓋學校、辦教育的董事們。

再好的師資都經不起在校園這麼聖潔的殿堂裡,有隻看不見的黑手在操控著他們;璞玉需要懂得因材施教的師者讓他們發揮自己的潛能;但天下父母心,一旦察覺孩子就讀的學校有異,有能力也不願他們繼續待在人們口中的「爛學校」時,這像食物鏈般環環相扣的「師生出走」效應就真真實實的發生在我國二時。

一所學校風評差是無風不起浪的事,但大眾口中的「好學校」一定出好學生,「壞學校」一定出壞學生嗎?如果非得用學歷來論一個人的好壞,我的班級同學也有台大畢業、成大博士生…,不過在我眼裡,即使五專畢業,但以自己的力量認真創業賣蛋捲、安分守己的當個職業軍人保衛國家,他們都沒有辜負當年老師們的苦心。

clip_image010[6]

放眼望去,只剩這麼一棟建築物(97年3月30日攝)

「建業中學」四個字未曾讓我蒙羞而感到難以啟齒,我相信只有真正在這裡待過的人才會明白,一所小校區是如何凝聚師生們的感情,雖然在當下那個血氣方剛的年紀會賭氣著私校不可避免的體罰,但至少現在談起,盡是說不完的回憶,慶幸,92年的夏天,連同導師回到這裡舉辦同學會;慶幸,在她還沒完全被夷為平地之前,能留下這最後一瞥。

clip_image012[6]

警衛室外的「台南市南區大成路一段26號」,這個地址就算保留了,收件人也永遠不是建業中學了(97年3月30日攝)

小地方新聞網